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437|回复: 78

[佛经摘录] 菩萨摩诃萨当与诸魔为敌耶?~佛说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善光 于 2014-12-6 03:39 编辑

之前曾有师兄问过下面这段佛经,末学重新整理后转发至此,仅提供有缘参考

其实下面这段经文是教导大乘菩萨的甚深智慧经典
经中讲,佛法的学习要按照次第循序渐进,就像我们念书也要经过小学、中学、大学来逐渐增上
而且初学者要先持戒,先忏悔,先通过精进(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等基础修行消除累世业障
先要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学习大乘菩萨发心,然后才能学习大乘菩萨甚深禅定或智慧
否则,初学者很容易因为业障而出现种种干扰和障碍,或者误解经意(义)增长邪见,引发各种严重的后果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占察善恶业报经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

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淨,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剋获。

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淨,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
另外,可以参考佛经: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勤修学,根机未熟,为说甚深大乘,说听二人俱获大罪

所以大家要看自己的情况,然后决定是否要修学下面的佛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补充说明:

就像《大般涅槃经中讲》,四圣谛和十二因缘,虽然名相相同,但是大乘甚深四圣谛及甚深十二因缘和小乘的理解和修持方式都是不同的
同样是魔的问题,经中对于小乘行者是一种教导方式,而对于大乘行者又是另一种教导方式(提升观念和知见)

所以,这也是无量义经中的教导,无量众生心、所以无量义
名相虽同,但是众生心不同,理解就不同,修持也不同,果报和成就也不同

这部佛经是大乘甚深实相经典,是教导有大乘发心和基础的菩萨行者的,所以跟小乘的教导是不同的

这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发心、根器和次第不同,所以教导不同

所以,佛陀讲要按照次第说法,

如果论坛能够设置相应的次第,按照次第来宣扬这些大乘甚深经典就会比较如法

所以,末学在之前也已经说明,要看自己的情况和次第来决定是否阅读并且修学

以上补充说明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a.什么是菩萨清净乞食?

  爾時於是龍首菩薩,見其濡首童真菩薩為無數眾而所圍繞,堂堂祥儀並共入城。曰:「族姓子!為所之耶?」
濡首菩薩答龍首曰:「吾適此城欲行分衛,多所愍念廣其慧利,為拯世眾一切天人,度義故現行分衛耳。普為諸眾成大導故。」

【略说:这时龙首菩萨见到濡首童真菩萨被数不清的大众围绕,安祥徐步威仪具足阵势庞大共入城来,于是问:佛子,这(么大的阵势)是要做什么呢?
濡首童真菩萨回答龙首菩萨:我刚刚入此舍卫城准备乞食,为了愍念和拯救世间一切天、人,增长他们的善根和慧根,为了度化他们了解甚深法义,所以示现行乞,并且导引大众来到这里(也导引大众通过菩萨之间的问答来了解甚深法义)】


  龍首問曰:「云何,濡首!仁尊于今分衛想未斷耶?」
曰:「族姓子!吾斷矣。於有見分衛想行者,至於無見無斷不斷,斯謂菩薩清淨分衛。


【略说:龙首菩萨问濡首菩萨:仁厚的尊者,您如今有没有断除对乞食的各种妄想和执着?

濡首菩萨回答:佛子,我已经断除对乞食的妄想和执着,

佛弟子借由乞食,就能断除各种妄想和执着,逐渐就能断除一切妄想和执着
直至丝毫没有妄想和执着,所以也就无断、无不断,这也就是菩萨清净乞食

众生其实随时都在妄想之中,随时都有各种妄想,只是自己不自知罢了,
只要做拜佛、念佛、持咒或诵经等等清净的佛事,就比较容易察觉自己的妄念

菩萨行者由乞食这种修行方便,也能断除各种妄想和执着
例如对食物精美和粗糙的妄想分别和执着,
或者对施主贫贱尊贵的妄想分别和执着,
或者对于苦乐(不想吃苦贪图享乐)的妄想分别和执着
。。。

逐渐断除妄想和执着,那么清净本心就会显露出来,清净自性就会显露出来
所以菩萨由乞食这种修行方便就能契入清净本心,恢复清净自性,这就是清净乞食

菩萨由很多修行方便就能断除各种妄想和执着,消除累世以来所积累的无明习气
而这里的“断”,是指断除各种妄想和执着,而不是要否定(断除)各种修行方便
所以真正懂得修行原理而且会修行的人,随时随处都在修行,都在断除各种妄想执着
而且甚深菩萨行者,能够运用各种修行方便来正确的引导众生或者利益众生



所以者何?若此,龍首!一切諸法無斷不斷,譬如虛空無斷不斷。以是言之,為不可斷。

【略说:为什么无断、无不断,就是菩萨清净乞食呢?
当有妄想和执着的时候,要运用修行方便来断除,断除一切妄想和执着就能契入清净本心、恢复清净自性
当契入清净本心、恢复清净自性,没有了一切妄想和执着的时候,也就无断、无所断,无所谓断或者不断了
就像虚空一样,虚空清净无碍,要断除什么呢?或者不断除什么呢?
这时候说断除或者说不断除就不合时宜了,所以说不可断,也就是清净自在圆满没什么可断除的



普悉是世、盡魔梵界,一切眾寂及諸梵志、王與庶民,亦無能斷也。

【略说:那么这个世间一切魔界或者梵界,一切乐于寂静的修道之人或者梵志或者平民,同样都是如此
所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通过修行方便来消除妄想执着,契入清净本心、恢复清净自性,成就光明法身
而且对于菩萨行者来说,在教化一切众生的过程中,就能消除一切妄想执着,就能契入清净本心、恢复清净自性、契入中道不二,无能断所断】



何則?龍首!以其諸法若如虛空,本無所有,無起無動,無持無獲。空本無獲,亦無所持,亦不可得。以要言之,一切眾類及世餘法、外邪雜術,悉無所有,無持無得亦無能獲。諸法如此,皆不可得,亦不可持,以本空故,故不可斷。」

【略说:为什么呢?龙首!因为诸法本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无生起无动转,无受持无所获,诸法本空又有什么能够获得的呢?又有什么可以受持的呢?所以诸法不可得。也就是说一切种类的众生及世间一切法,或邪魔外道的各种法术,全部都空无所有,无所受持、无所得,因此也不能获得,这里所谓的空,也就是指无常变化,也就是不用去执着。诸法皆是如此,皆不可得,也不可受持,因为诸法本空,所以也不可断。

这边就是在教导甚深菩萨行者法界实相
一切诸法本自清净,众生皆因为无明而有妄想执着
而消除妄想,放下执着,断除无明、就能恢复清净自性(也就是佛性)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b.大乘菩萨应当与魔为敌吗?

  「云何,濡首!菩薩摩訶薩當與諸魔為敵耶?」
答曰:「龍首!法本無諍,不見菩薩當與諸魔而有戰者。
若其菩薩與魔為敵,起見法想而有所諍,是菩薩便為恐怯。
何則然者?以彼菩薩自興恐弱也。


【略说:前面讲了修行原理及法界实相,那么下面就来教导甚深菩萨行者应该如何面对魔
龙首菩萨问:濡首童真菩萨,大乘菩萨行者应当与魔为敌吗?大菩萨对魔会不会有敌对心?对立心?
濡首童真菩萨回答:龙首!法本清净无诤,
所以通达法性原理及法界实相、放下一切妄想执着的大乘菩萨不应当对魔有对立心,不应当有战胜魔的想法和念头
如果大乘菩萨对魔生起对立心,以魔为敌而生起战胜魔的想法和念头或执着于此,那么就会有所诤论,这样的菩萨就是有恐惧心或怯弱心,为什么呢?
因为心中有执着就会有恐惧,执着身体就会担心身体受到伤害,执着钱财就会担心失去钱财,执着于正法就会担心正法为破坏。。。
如果心中没有执着,如果了解诸法皆空、无所得,那么又有什么可担心或者害怕的呢?又为什么要与魔为敌或者想要战胜魔呢?】



譬如,龍首!幻師現化,而幻所化了無恐怯。
如是,龍首!此菩薩解本空法無著之行則無恐怖。
若有菩薩有恐怖者,是菩薩便不為極世福田也。
是菩薩不了空法故,自起恐怯之心耳。」


【略说:龙首!就像魔术师所作出的种种变化都是虚幻的,既然知道是虚幻的也就不会恐惧和害怕了
就像看电影、电视剧,或看恐怖片,知道片中都是假的,并不是真实的,也就不会恐惧和害怕了
同样的,龙首!菩萨若能了解诸法本空而无所执着,那么也就不会恐惧和怖畏
如果放下一切妄想和执着契入清净本心,就不会对魔生起对立之心,也不会有诤论之心

世间一切随缘生灭,无常、虚妄,就像梦幻泡影
所以菩萨观空来破除有执,破除一切世间欲望和执着
放下一切欲望和执着,那么也就不会感到恐怖和畏惧了

如果菩萨还有执着,那么就会有挂碍,就会有恐惧和怖畏,
这样的菩萨尚未契入清净本心,所以无法成为世间众生最为清净的无上福田
菩萨如果不能了解诸法皆空,不能放下一切执着和挂碍,那么就会心生恐惧和怯弱

有人以为自己敢于挑战魔,所以觉得自己很勇敢,结果引发各种严重的后果,例如横死或精神失常
其实这就像为了证明自己勇敢所以就去撞车,这样的人其实就是愚痴没有智慧

众生如果心量、根器、次第、智慧不足,对于法界实相就无法信受,就会产生种种妄想和执着
真正能够信受或实证法界实相的人,真正有智慧通达一切法性原理的人,才是勇猛无畏精进的大丈夫】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c.菩萨有道可得吗?谁能得道?菩萨怎样才能得道?如何发心才能得道?

  于時龍首問濡首曰:「菩薩為可得道乎?」
答曰:「菩薩可得道也。」

【略说:上面教导甚深菩萨行者如何面对魔,对于魔是不是应该怀有敌对之心和诤论之心?
下面又要教导甚深菩萨行者如果正确面对“得道”

龙首菩萨继续问濡首童真菩萨:菩萨能得道吗?
濡首童真菩萨回答:能够得道!

如果说不能得道,那么大家为什么还要修行呢?
所以,这边讲能够得道,因此菩萨要如法修行



  龍首又問:「云何,濡首!其誰可得至于道耶?」
曰:「其無名無性,亦無號字,亦無處所,永無所為,亦無得者,斯可至道。」

【略说:接下来龙首菩萨又问:濡首!那么谁能够入道?或者怎样才能得道?
濡首童真菩萨回答:谁能够得(入)道呢?无名、无性、没有字号、没有处所、永远无所为、永远无所得的人,才能够得(入)道

也就是说放下一切执着,放下我执和法执,才能入道,才能得道,以无所入而入,以无所得而得


  曰:「云何菩薩當得道乎?」
答曰:「龍首!若有菩薩欲得道者,當以無發心,亦無念道,不想道場,不念人界。心亦無處無念無得,亦無識著,以無見心,是行菩薩,可得至道。」

【略说:龙首菩萨继续问濡首童真菩萨:那么菩萨怎样才能够得道?
濡首童真菩萨回答:龙首,如果菩萨想要得道,那么就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和执着,也就是要契入清净心,既不执着于道(如果执着于道就有是非善恶正邪的对立)、也不执着于得道(不执著于有道可得)、不执着于道场大小好坏寒酸庄严等等、不执着于各种人我是非(没有作为人的各种担心和执着以及俗见或邪见),心念不会执着于某一处,也不会执念不舍,也不会执着于有所得,也不会对各种客尘或境界而生出妄想分别和执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生出[识][识][识][识][识][六识),也不会执着于各种次第的当前知见。。。这样如实修行的菩萨就能入道乃至得道】


  曰:「仁以何心而發道意?」
答曰:「龍首!吾無數心,亦無當發。又無甫發,無發不發。

【略说:龙首菩萨继续问濡首童真菩萨:菩萨应该如何发心才能入(得)道?
濡首童真菩萨回答:龙首,我现在没有发起各种心(例如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等等),也没有应当发起的各种心,也没有发起过各种心,无[发]无[不发]。

这就像新手开车,刚开始当然要学习各种理论和正确的开车方法,并且遇到各种突发状况的时候也会紧张或出错,但是只要逐渐调适心态并且逐渐熟练掌握理论和方法,自然就能驾轻就熟、轻松自在的开车了,这个时候一面对各种状况,不用再去想那些学过的理论和方法,自然而然的就会正确地处理或应对,不会出现任何偏差


又吾亦復不至道矣,不念道場不坐佛樹,亦不得道不轉法輪,亦不化過生死之類。所以者何?若此,龍首!以諸法無所有故,無動無搖,無出無入,亦無所持。以本空故,吾以斯法可得至道。」

【略说:另外,我也没有入道或得道,因为无道可入或可得。我不执着坐于道场或坐于菩提树下,也不执着于得道,也不执着于转法轮,也不执着于教化各类众生渡过生死轮回的苦海,为什么会如此呢?龙首,因为一切诸法皆空、无所有(无常变幻、不可得),所以菩萨面对一切诸法都不会动摇,如如不动,保持清净本心,无出道入道出世入世之想,也无定法可以受持。因为诸法本空,所以我以此法而入道或得道,也就是以无所入而入、以无所得而得

也就是要放下种种妄想和执着,虽然坐于道场转正法轮教化众生解脱生死,但是心中没有没有我正坐于道场,我正转法轮,我正教化众生,令众生解脱生死这样的想法和执着,因为放下一切妄想执着和挂碍,所以能够清净、自在、慈悲、平等、不二的教化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入道。所以菩萨自己入道才能引领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d.为什么说由魔也能入(得)道?

  曰:「濡首!是為正要無上無比之至說也。其諸於斯解如是法,彼則長脫一切塵勞,其已脫于塵勞數者,乃至應永脫於魔波旬。」

【略说:龙首菩萨说:濡首!以上就是演说甚深佛法,是甚深菩萨行者的无上心法和心要
菩萨行者若能了解甚深佛法以及无上心法和心要,就能永远解脱一切尘劳,就不会受到尘染,不会有所执着,不会随着各种尘染而劳碌
若能契入无上心法和心要,解脱一切尘劳,放下一切执着,契入清净本心,那么也就能解脱外魔波旬的束缚或干扰和障碍】



曰:「非可脫於魔波旬也。何則然者?以其諸魔亦道之數。所以者何?魔及魔天皆悉本無,無取無得,無想無念。以故言之,魔亦道也。」

【略说:濡首童真菩萨说:
这里又是要教导甚深菩萨行者甚深心法和心要了
说解脱魔的束缚或干扰或障碍,这就像说要断除妄想和执着一样
有妄想和执着的时候说要断除是没问题的
而对于已然断除妄想和执着的甚深菩萨行者来说,则根本没有断除这一回事

魔同样也是如此,对于还会被魔束缚,还会受到魔扰的菩萨行者来说,有解脱魔缚或魔扰这回事
而对于通达法界实相和法性原理的甚深菩萨行者来说,不会受到魔缚或魔扰,也没有解脱魔缚或魔扰这回事

其实就像乞食一样,

菩萨通过乞食就能消除妄想和执着而逐渐契入清净本心

魔或魔扰同样也是如此,也是很好的修行方便
菩萨藉此就能不断反观、忏悔并断除自己的妄想和执着,
逐渐契入清净本心,恢复清净自性,通达一切法性原理
所以菩萨由此(魔)也能入道或得道

魔扰可能会干扰或障碍菩萨行者,
但是如果菩萨行者能够正念正观并且正见具足,那么就能通过魔扰的考验
因此魔扰也称为魔考,也可以帮助和成就菩萨行者,所以称为由魔入道
所以,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时也会示现为魔王来考验菩萨行者

如果当做干扰就是魔扰,如果当做考验就是魔考

这两种说法,在面对外魔的时候,心念是不同的
前者心中有对立或恐惧,而后者则是主动面对和迎接考验

所以事情其实并无绝对的好坏,端看我们如果面对和处理

坏事可以帮助我们成长并且积累经验而转为好事
好事也可能令我们麻痹大意得意忘形而转为坏事

另外魔或魔王也有佛性,也能成佛,所以说由魔可以入道
不过有人误解由魔入道,误以为要先去做魔或先亲近魔,然后才能入道


这就像有人错解烦恼即菩提而把烦恼当菩提,把作奸犯科当菩提,把吃肉喝酒当菩提,把男女双修行淫当菩提
所谓烦恼即菩提,也就是由病(烦恼)來发现病根、病源,明白了病的原理与相貌,就能治愈疾病,进而事先预防而避免生病,断除病根。除去黑暗,光明即现

由魔入道同样也是如此,并不是要先入魔之后才能入道(修行人如果着魔是很麻烦的,所以不要自找麻烦)
而且要通过并且超越种种魔扰或魔考,增上对法性原理和相貌的了解,避免各种魔事和魔扰,并且放下一切妄想和执着,契入清净本心,这样就能入道或得道
而入道之后,就能像魔界行不污菩萨一样深入魔界,清净、慈悲、平等、善巧方便的救度魔界众生(可以参考《佛说首楞严三昧经》)


经中讲,魔有四种,

1.五阴(蕴)魔
(修行者自己的观念、行为和知见出现偏差,障碍解脱)

2.烦恼魔
(修行者心有执着,无法摆脱各种烦恼,这就会对解脱行成障碍,
例如执着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老婆孩子热炕头儿,或执着于财色名食睡等等)

3.死魔
(修行者对死亡心有执着,畏惧生死,这就会对解脱形成障碍)

4.天魔
(这是外魔,外在的障碍,障碍解脱)

魔其实也就是磨,也就是障碍,会障碍解脱
魔有外魔、有内(心)魔;障碍有外障、有内(心)障
像前面三种魔(1.五阴魔,2.烦恼魔,3.死魔)就是内魔内障或心魔心障,
而天魔或《楞严经》中所讲的鬼神年老成魔,这是外魔外障

所以,魔不一定都是指外魔,也包括自己的心魔,也就是心念、行为和知见出现偏差会对解脱形成障碍
如果修行者如果不能观照自己的心魔或内魔,不能忏悔修正,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感召外魔,就会对解脱形成干扰和障碍,这其实就像物以类聚,也就是唯心感召,心中有贪嗔痴就容易感召外魔,就会感召魔事或魔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以究竟义或根本义来说
众生只要没有恢复清净本心、没有恢复根本佛性,
那么就会有心魔(障碍解脱),就有可能会受到外魔的干扰

如果以平等义来说,
众生和外魔都有佛性,都有可能通过修行而成佛
另外,众生和外魔也都有心魔,也就是都有错误的观念、行为和知见障碍解脱

遇到障碍,有人被绊倒了;有人则能在障碍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智慧然后超越过去
同样的,遇到外魔,有人被干扰障碍了;有人则能反观自己的心魔(消除贪嗔痴)然后超越和升华
所以魔扰又可以称为魔考,被干扰障碍了就称为魔扰,而能通过这样的考验超越和升华就称为魔考

佛说维摩诘所说经中讲,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也可以示现为魔王,方便教化众生
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为何要示现为魔王来考验实修者呢?
其实就是为了提升实修者的心念,消除实修者的心魔和心障

其实对于发心解脱的实修者来说,一切境界都可以成为坚固发心、增上道业的考验
实修者借一切境界都可以反观自己的内心,通过忏悔和修正就能逐渐消除错误的观念、行为和知见
逐渐就能契入清净本心,恢复佛性根本

佛菩萨(佛经)解说各种魔境或各种魔事或魔扰,都是为了护持佛弟子(佛子)修正自身的贪嗔痴
心念清净、慈悲、平等就会与佛相应;内心没有贪嗔痴也就不会与外魔相应,就不会感召外魔

关于魔障或魔考,这对于不同发心的众生,会有不同的方便说法

对于发起无上菩提心的佛子来说,需要接受不同次第和阶段的魔考,方能证得无上菩提,恢复清净本心,成就光明法身,这也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方便示现为魔王护持佛法、利益众生的原因

而对于一般刚开始学佛消除业障的众生来说,如果说学佛还要接受魔考,那么无知的众生会惊恐疑惑,会退失学佛的发心,所以为了护念这样的众生,就不能(会)说魔考,要说魔障或业障,这也是要引导众生和初学者通过精进修行佛事,来消除宿世粗重的业障或怨亲债主的干扰和障碍

就像佛陀说法先观察众生的心量、根器、次第,先演说小乘法,
等众生的心量、根器、次第增上了,发起大乘心利益众生了,才演说大乘甚深智慧和方便妙法

在小乘佛经中佛陀讲一切苦、空、无常、不净,
而在大乘佛经中讲:有佛性、清净、光明、圆满、喜乐
而在甚深佛法中则讲:平等不二
所以,这就是对不同心量、根器、次第的众生,有不同的教化方法(方便),来破除不同阶段的执着,令众生能够不断提升心量、观念和知见,次第增上

另外,对于众生来说,是魔扰或者魔障或者魔考,
其实就在于面对心魔或魔事或外魔的心理状态
如果认为被干扰或障碍了,那么就是魔扰或魔障(比较负面或者恐惧)
如果认为是对自己的考验、是增上和提升的契机,那么就是魔考(比较正向或者积极)
无量义经中讲,无量众生心,所以无量义,
同样一件事,因为众生心不同,所以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所以也会有不同的果报及成就

再有,有人错解魔考,
去亲近魔师,却把魔师当作是佛菩萨,以为自己在接受佛菩萨的考验
其实,魔考不是指自己愚痴无智不辨正邪,跑去亲近魔()师,去接受魔()师的考验

佛陀在经中解说修行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哪些魔事,
这是为了令修行者明辨这些魔事,避免出现这些魔事,避免出现各种错误的观念、行为和知见
而且了解这些魔事以后,也能分辨哪些修行人正误入歧途,能够明辨善知识和恶知识,进而远离邪师和邪见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初学者或佛弟子来说,会害怕非人鬼神或魔,这都是难免的
因为累世业障和贪嗔痴,所以修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干扰
不过只要归依佛菩萨,遵守戒律、断恶修善,时时忏悔、用心修正,就能得到佛菩萨的护佑

(其实,并不是因为学佛了才会受到各种干扰,不学佛、不持戒、不断恶修善的一般人,也是会受到干扰的,只是不自知罢了)

而对于累世深入经藏和实修的菩萨行者来说,非人鬼神和魔都是六道之中的众生
因为通达经中所讲的实相及法性原理,所以能够以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或运用种种善巧方便来平等普度

所以,对初学者来说,应该依靠(归依)佛菩萨,
应该好好反观自己的心念和戒行,多忏悔和修正自己的贪嗔痴,如果堕入瞋心或恐惧心,这是与恶道相应的恶业,会增长累世习气及执著,而更加难以解脱轮回
初学者应该通过精进修行(持戒、忏悔、拜佛、念佛、持楞严咒或药师咒或宝箧印陀罗尼等等、诵楞严经或药师经或心经等等)来增上戒定慧,逐渐转化和消除非人干扰或魔扰

众生害怕被魔伤害或者想要伤害魔,这其实都是因为愚痴和妄想
众生与魔都不会断灭或消失,如果不能转恶向善或消除对立及怨结,那么就会在轮回之中不断纠结、对立伤害、没完没了

佛菩萨通达法界实相,所以了无挂碍,能以大威德、大势力震慑和降伏魔
佛菩萨是以清淨心、慈悲心、平等心、不二心,以甚深方便妙行教化魔,令魔转恶向善,逐渐恢复佛性
这与众生以瞋心恐吓或与魔对立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初学者,因为无知所以无畏,轻视魔或与魔对立
其实魔也有很多次第,因为无知而招惹那些有大势力的魔是很麻烦的
学佛并不是逞匹夫之勇,而是要增上戒定慧,
学佛就是要学佛菩萨,佛弟子(佛子)是依靠佛力或依靠戒力、定力、慧力来破除魔扰,乃至依靠慈悲力和方便力来转(教)化魔

有初学者看到经中大菩萨以愤怒相来降伏魔,于是也学愤怒相
其实大菩萨清净自在解脱,早已没有贪嗔痴,大菩萨的愤怒相是慈悲调伏众生的善巧方便
而凡夫贪嗔痴深重,学习愤怒相只是令自己堕入瞋心和诤心中,引发严重的后果,或命终随业堕入恶道

这就像有人看到经中讲,菩萨燃指或燃身供佛功德无量,
于是也盲目跑去燃指和燃身,结果堕入恐惧心或嗔恨心而导致业障现前或者堕入恶道
这其实就是东施效颦,只是学表面,却不懂其中的精神和内涵,不懂修行原理和相貌

所以经中讲,初学者应该先持戒,先修忏悔,先通过基础精进实修(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来消除粗重的贪嗔痴,然后才能深入学习禅定或智慧法门,否则会因为深重的凡夫心和凡夫性而误解经意(义),增长邪见,引发严重的干扰和障碍

无量义经中讲,无量众生心所以无量义,所以果报和成就也各不相同
如果以凡夫的贪嗔痴心,自然会有凡夫的果报(烦恼和轮回)
如果是以菩萨发心,自然会有菩萨行,会不断增上实修乃至成就无上佛果
所以,修行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和愿行,转化凡夫心就能转化凡夫的业障及果报

如何转凡夫心为菩萨发心可以参考佛经教导: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弟子(佛子)多宣扬佛经,就能令众生增长智慧,明辨正邪
但是初学者很容易堕入正邪对立的诤论心和嗔恨心,这在佛经来讲也是魔事和魔扰
堕入瞋恨心或诤论心也会堕入恶道,
所以,这也是佛弟子(佛子)应该避免的

可以参考:
诤心毕定堕恶趣 ~ 月灯三昧经
【特别提醒】魔会引发诤心和对立心
所以,在明辨正邪的基础上,还应该不取正邪(不执取、不对立),
保持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不二心,这样才能与佛心相应(相印),才能真正自在解脱

所以,一切皆是(次第不同的)考验
考验能不能明辨正邪?还是正堕入邪中而不自知?
考验会不会堕入诤心和对立心?还是像佛菩萨一样清净、慈悲、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e.什么是道?你想得道吗?

  曰:「何謂為道?」
濡首答曰:「道乎,龍首!在乎一切,一切亦道。道像虛空,道體廣蕩,亘然恢廓,普大含容,靡不周至亦無限礙。如是,龍首!道至一切一切亦道,斯謂無上真本無道也。」

【略说:龙首菩萨继续问:那么什么是道?
濡首童真菩萨回答:龙首!道在一切处,一切都是道。
道就像虚空一样,虚空就是道的本体,广阔空寂,恒常博大,含容一切,无所不包,没有极限,毫无阻碍

龙首!这就是道,道在于一切,一切都是道,这就是无上正真之道,也就是虽然无道可得,却也无不是道

由一切都可以契入清净本心,由一切都可以入道,所以一切皆是道
一切都能帮助菩萨行者契入清净本心,所以一切皆是道,
若能透彻法性原理,那么由一切法都可以契入清净本心,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这才是无上正的佛法


  曰:「仁,龍首!欲得道乎?」
曰:「吾欲得不可獲道。」

【略说:濡首童真菩萨问:仁者,龙首!你想要得道吗?
龙首菩萨回答:我想要得[不可获][不可得]之道!】


曰:「欲得道,寧非戲行耶?所以者何?如龍首言:『欲得不可獲道。』道何可得乎?若道可得,道為有處。

【略说:濡首童真菩萨继续说:菩萨说有道可得或想要得道,并不是真的有道可得,而是在方便引导众生,令众生先发起道心、逐渐增上次第、深入佛法、契入无上正真之道。所以菩萨说有道可得或者想要得道,这其实就是戏行,戏行可以理解为就像演戏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正如龙首菩萨所说:道不可得,菩萨想要得道,得的正是[不可得道]。道哪里可得呢?如果道为可得,那么道就是有为法,有为法都是生灭、无常、虚妄、变幻、毕竟空、不可得的,又怎么会可得呢?】


譬如有人興念此言:『吾使幻化坐於道樹然致正覺。』如是言者,豈非響聲耶?其幻化人,亦不可得,亦不與諸法有合有離,亦無所著,以本空故。

【略说:就像有人生起这样的心念然后说:我令幻化之人坐于道场菩提树下然后成就无上正觉。
像这样的言语,难道不是声音响起之后就会消失吗?
幻化之人同样也是如此,同样不可得,不会与一切诸法和合或离散,也不会执着于一切法,
因为无论是幻化之人还是一切法,在现象来看,本来就是空(有生有灭、无常变化)的
而一切法在表相上有生有灭乃至无常变化这就是法性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不生不灭的】


若,龍首!一切諸法如幻如化,而起有想,念欲得道耶?又如來說諸法本無,無念無想無所著。其解是者,斯乃得道。諸法無所入亦無能毀,法不與法有合有離,況法與法當有毀乎?法無附合亦不離散。

【略说:濡首童真菩萨继续说:龙首!如果对于一切幻化诸法而起有想,乃至认为有道可得,就会想要得道。而如来说诸法本无,一切法都是无常生灭变幻的,因此放下一切执着,不执念、不妄想,若能如此了解,才能得道。一切诸法都无所入、也不可能被毁坏,法与法既不会和合、也不会离散,更不会被毁坏,法不会附合、也不会离散。】


所以者何?若此,龍首!諸法無合,以其本無都亦無我。又若虛空亦無所有,無像無念,無動無搖,亦無戲行。諸法本無,寂寞如空,如幻如夢,無喻無比。諸法若此,都無等倫亦無像也。」

【略说:为什么呢?龙首!因为诸法本无、而且无我相(色身和心念也都是生灭变幻无常虚妄的),又如何能够和合呢?就像虚空本无所有,没有形象也没有念头、不会动摇、也不会演戏。诸法本无,静寂如同虚空,如同梦中幻境,无法譬喻、无法比较。诸法皆是如此,虽然相貌上面各有不同,但其实诸法皆空(无常生灭变化虚妄)没有固定不变的形象(相)

菩萨心中能不能有想要得道的想法呢?或者有没有道可得呢?
这里是教导甚深菩萨行者破除对“道”的执着
有道可得吗?如果有,那么就是有为法,就有执着,就无法入道
那么是不是无道可得呢?如果说无,有的人可能就不修行了,既然无道可得为什么还要修行?
菩萨如果落入“有”中或者落入“无”中,都是偏于两边,都不圆满,都无法入道,
如果执着不二,那么还是有执着,并不是真正实证不二
也就是说,菩萨不着“有”、也不着“无”、也不着“有无不二”,
而是随顺一切众生心性、根器、次第,随缘开示“有”、“无”或“有无不二”,开解众生
这样真正(证)清净、慈悲、平等、不二的菩萨才能入道】




发表于 2014-12-3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光 发表于 2014-12-3 13:59
b.大乘菩萨应当与魔为敌吗?

  「云何,濡首!菩薩摩訶薩當與諸魔為敵耶?」

       好为人师,错解佛经。【幻師現化,而幻所化了無恐怯。】你就根本不懂什么意思!教错了人,数倍数十倍的罪业!
发表于 2014-12-3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恶口业当何如哉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4-12-3 20:15
好为人师,错解佛经。【幻師現化,而幻所化了無恐怯。】你就根本不懂什么意思!教错了人,数倍数 ...

阿弥陀佛

之前已经讲过,这部佛经解说的是大乘甚深佛法,

经中讲,如果发心不符合、不相应,又业障深重,就会误解经意(义)或者听闻之后惊疑恐怖甚至毁谤,例如外道或小乘增上慢者

大乘菩萨观照或通达实相义及方便义,而小乘行者则会因为发心和根器不相符,而无法理解或接受大乘甚深经典,
因此佛陀教导菩萨行者要按照次第说法,鉴于论坛并没有次第上面的限制,所以只能发在这里利益有缘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是小乘发心、根器或次第,还是大乘发心、根器或次第?

我们来看看《维摩诘所说经》中,小乘弟子是如何为人说法的,而大乘菩萨又是如何为人说法的,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不难明白自己是哪一种发心或根器和次第

=========================================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唯,优波离!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我即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

如果读不懂上面的经文,可以参考下面这个佛经故事:
【佛经故事】文殊菩萨度众的智慧
通过这个佛经故事,就能了解大乘菩萨与小乘弟子对众生说法的差别在哪里
再对照自己的心念和言行,也就不难明白自己的发心和根器以及次第


再者,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发心、根器和次第,可以对照大乘菩萨经典,看看自己是否具足菩萨性
大乘菩萨身心内外一切皆舍,都可以布施众生、摄受众生,而且怨亲平等,对于一切众生终不恚怒以对
即使是魔也同样是平等普渡,虽然外现愤怒相,那也是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善巧方便度化众生,而不会堕入对立、嗔心和恐惧中
大乘菩萨柔和忍辱,慈悲喜舍,观照诸法实相,善巧方便安慰并且利益众生
。。。。。。
这些都要真正发起大乘心,才能深入经藏去阅读佛陀教导大乘菩萨行者的经典,才能受持这些大乘菩萨的经典和戒律


对于魔事和魔扰,在小乘经典及大乘经典中对不同发心、根器和次第的众生教导是不同的

这在《大般涅槃经》中也有解说:

===================================================

大般涅槃经卷第六
四依品第八
  佛复告迦葉:“善男子,是大涅槃微妙经中,有四种人,能护正法,建立正法,忆念正法,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何等为四?有人出世,具烦恼性,是名第一;须陀洹人、斯陀含人,是名第二;阿那含人,是名第三;阿罗汉人,是名第四。是四种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

  “云何名为具烦恼性?若有人能奉持禁戒,威仪具足,建立正法,从佛所闻解其文义,转为他人分别宣说,所谓少欲是道、多欲非道,广说如是八大人觉,有犯罪者教令发露忏悔灭除,善知菩萨方便所行秘密之法,是名凡夫,非第八人。第八人者不名凡夫,名为菩萨,不名为佛。

  “第二人者名须陀洹、斯陀含。若得正法,受持正法,从佛闻法,如其所闻,闻已书写,受持读诵,转为他说。若闻法已,不写不受,不持不说,而言奴婢不净之物佛听畜者,无有是处。是名第二人。如是之人,未得第二、第三住处,名为菩萨,已得受记。

  “第三人者名阿那含。阿那含者,诽谤正法,若言听畜奴婢仆使不净之物,受持外道典籍书论,及为客尘烦恼所障,诸业烦恼之所覆盖,若藏如来真实舍利,及为外病之所恼害,或为四大毒蛇所侵,论说我者,悉无是处;若说无我,斯有是处。说著世法,无有是处;若说大乘相续不绝,斯有是处。若所受身有八万虫,亦无是处;永离淫欲乃至梦中不失不净,斯有是处。临终之日生怖畏者,亦无是处。阿那含者为何谓也?是人不还,如上所说。所有过患,永不能污。往返周旋,名为菩萨,已得受记,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则名为第三人也。

  “第四人者名阿罗汉。阿罗汉者,断诸烦恼舍于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如所庄严欲成佛道即能得成。能成如是无量功德,名阿罗汉。

  “是名四人,出现于世,能多利益怜愍世间,为世间依,安乐人天,于人天中最尊最胜,犹如如来,名人中胜,为归依处。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不依是四种人。何以故?如《瞿师罗经》中,佛为瞿师罗说:‘
若天魔梵,为欲破坏,变为佛形,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一寻,面部圆满犹月盛明,眉间毫相白踰珂雪。如是庄严,来向汝者,汝当检校,定其虚实,既觉知已,应当降伏。’世尊,魔等尚能变作佛形,况不能变作罗汉等四种之身,坐卧空中,左胁出水,右胁出火,身出烟炎犹如火聚?以是因缘,我于是中心不生信,或有所说不能禀受,亦无敬念而作依止。”

  佛言:“
善男子,于我所说若生疑者,尚不应受,况如是等?是故应当善分别知,是善不善、可作不可作,如是作已,长夜受乐。善男子,譬如偷狗,夜入人舍,其家婢使若觉知者,即应驱骂:‘汝疾出去。若不出者,当断汝命。’偷狗闻之,即去不还。汝等从今亦应如是,降伏波旬,应作是言:‘波旬,汝今不应作如是像。若故作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魔闻是已,便当还去,如彼偷狗更不复还。”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为瞿师罗长者说:‘若能如是降伏魔者,亦可得近大般涅槃。’如来何必说是四人为依止处?如是四人所可言说,未必可信。”

  佛告迦葉:“善男子,如我所说,亦复如是,非为不尔。
善男子,我为声闻有肉眼者说言降魔,不为修学大乘人说。声闻之人虽有天眼,故名肉眼;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何以故?是大乘经名为佛乘,如此佛乘最上最胜
  “善男子,譬如有人勇健威猛,有怯弱者常来依附。其勇健人常教怯者:‘汝当如是持弓执箭,修学槊道、长钩、罥索。’又复告言:‘夫斗战者,虽如履刃,不应自生怖畏之念。当视人天生轻弱想,应自生心作勇健意。或时有人无有胆勇,诈作健相,执持弓刀,种种器仗以自庄严,来至阵中励声大呼,汝于是人亦复不应生于忧怖。如是辈人,若见汝等不怖畏者,当知是人不久散坏如彼偷狗。’善男子,如来亦尔,告诸声闻:‘汝等不应畏魔波旬。若魔波旬化作佛身至汝所者,汝当精勤坚固其心,令彼降伏。时魔即当愁忧不乐,复道而去。’善男子,如彼健人不从他习;学大乘者亦复如是,得闻种种深密经典,其心欣乐,不生惊怖。何以故?如是修学大乘之人,已曾供养恭敬礼拜过去无量万亿佛故。虽有无量亿千魔众欲来侵娆,于是事中终不惊畏
  “善男子,譬如有人得阿竭陀药,不畏一切毒蛇等畏,是药力故亦能消除一切诸毒;是大乘经亦复如是,如彼药力,不畏一切诸魔恶毒,亦能降伏,令不复起。
  “复次,善男子,譬如有龙,性甚弊恶,欲害人时,或以眼视,或以气嘘,是故一切师子、虎、豹、豺狼、狗犬皆生怖畏。是等恶兽闻声见形,或触其身,无不丧命。有善咒者,以咒力故,令如是诸恶毒龙、金翅鸟等,恶象、师子、虎、豹、豺狼,柔善调顺,悉任乘御。如是等兽,见彼善咒,即便调伏。声闻、缘觉亦复如是,见魔波旬皆生恐怖,而魔波旬亦复不生畏惧之心,犹行魔业学大乘者亦复如是,见诸声闻怖畏魔事,于此大乘不生信乐,先以方便降伏诸魔,悉令调善,堪任为乘,因为广说种种妙法。声闻、缘觉见调魔已,不生怖畏,于此大乘无上正法方生信乐,作如是言:‘我等从今不应于此正法之中而作障碍。’

  “复次,
善男子,声闻、缘觉于诸烦恼而生怖畏,学大乘者都无恐惧。修学大乘有如是力,以是因缘,先所说者,为欲令彼声闻、缘觉调伏诸魔,非为大乘。是大涅槃微妙经典不可消伏,甚奇甚特!若有闻者,闻已信受,能信如来是常住法,如是之人甚为希有如优昙华。我涅槃后,若有得闻如是大乘微妙经典生信敬心,当知是等于未来世百千亿劫不堕恶道。”

==========================================================


另外,末学请问师兄,您今生学佛至今,
有没有真诚地向佛菩萨发露自己的大乘心?
有没有向佛菩萨发愿慈悲平等普渡一切众生?
有没有真心地向佛菩萨忏悔过自己的傲慢和愚痴?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讲罪业,那么末学也可以节录一段佛经提供有缘参考:

大乘妙法莲华经~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复贪著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虚,亦于现世得其福报,若有人轻毁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于今世得现果报。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有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疏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如果真的是大乘根器,请好好用心读诵、受持《大乘妙法莲华经》,
而且是真的如法[受][持]经中的教导,而不是贪图受持此经的功德
只有真正如法[受][持],才能成就经中所讲的无量功德,乃至成就清净法身

而且,若能如法受持《大乘妙法莲华经》,
自然会得到普贤菩萨及诸佛菩萨以及护法的护持,而能破除一切魔扰,自然不会对立和恐惧


可以参考:若能受持《妙法妙法莲华经》就能得到普贤菩萨的护持,就能破除一切魔扰及非人鬼神干扰

以上简单说明,提供师兄及有缘参考

南无大愿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说明:

就像《大般涅槃经中讲》,四圣谛和十二因缘,虽然名相相同,但是大乘甚深四圣谛及甚深十二因缘和小乘的理解和修持方式都是不同的
同样是魔的问题,经中对于小乘行者是一种教导方式,而对于大乘行者又是另一种教导方式(提升观念和知见)

所以,这也是无量义经中的教导,无量众生心、所以无量义
名相虽同,但是众生心不同,理解就不同,修持也不同,果报和成就也不同

这部佛经是大乘甚深实相经典,是教导有大乘发心和基础的菩萨行者的,所以跟小乘的教导是不同的

这不能说谁对谁错,只是发心、根器和次第不同,所以教导不同

所以,佛陀讲要按照次第说法,

如果论坛能够设置相应的次第,按照次第来宣扬这些大乘甚深经典就会比较如法

所以,末学在之前也已经说明,要看自己的情况和次第来决定是否阅读并且修学

以上补充说明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2014-12-4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灭度已 发表于 2014-12-3 23:09
南无阿弥陀佛,恶口业当何如哉

       你知道什么叫恶口吗?
发表于 2014-12-4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佛学弟子 于 2014-12-4 20:05 编辑
善光 发表于 2014-12-4 01:46
阿弥陀佛

之前已经讲过,这部佛经解说的是大乘甚深佛法,
        ( 我把原来的大笑表情去掉吧,因为走这样的弯路是很正常的。)
          你的知见我已了知。说你好为人师、错解佛经,还不服气。最后来个是否忏悔了傲慢和愚痴。后面又来个轻视《法华经》的果报。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根本就没说过《法华经》如何如何。

         我向佛忏悔没必要向你说吧?
         你无非就是在重复:不要与魔为敌,与魔为敌是小乘人的知见,大乘人明白魔是怎么回事,如幻如化,自然也不会与魔为敌。
         这是错误的知见啊。偏空,不知有。

发表于 2014-12-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了道理,就以为是大乘菩萨了,甚至于有人说这是达到初地了。简直晕死了。
        自以为是大乘菩萨了,就不用谈什么魔事、魔了。哈哈。连个无生法忍都没证到,竟然用大乘菩萨的姿态来说话了。
         这本身就是魔事啊。说些什么平等、慈悲,有什么用呢?
发表于 2014-12-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的执 法人员,经常与恶人作对,他们也不怕恶人。难道不应与恶人对立乎?用慈悲、平等来教化之? 恐怕暴 tu没等你开口先把你砍了。
        对立有罪否?岂可一概而论。
       先要思量自己是什么境地,再说什么样的话、研究什么样的佛理。佛法虽妙,不如法使用的,饮用了如同服 毒。脚跟不稳,畅谈空性模仿菩萨,自寻死 路。
发表于 2014-12-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顶礼“善光”行者宣说“法华经”!

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善光 于 2014-12-5 02:48 编辑
        ( 我把原来的大笑表情去掉吧,因为走这样的弯路是很正常的。)
          你的知见我已了知。说你好为人师、错解佛经,还不服气。最后来个是否忏悔了傲慢和愚痴。后面又来个轻视《法华经》的果报。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根本就没说过《法华经》如何如何。

您所说的好为人师,对于大乘菩萨来说,正是要如此,因为大乘菩萨正是要发心成为人天师表(佛)
菩萨行者就是要成为众生不请之师,而这也是菩萨心、菩萨性(读者可自行参阅各部菩萨经典)

末学节录的经文并不仅仅是讲轻视《法华经》的果报,而且讲的是轻视受持法华经的法华行者的果报
末学这里是要提醒有缘,不要随便轻视菩萨行者,尤其是受持法华经的菩萨行者,也不要轻视任何众生甚至外道或者魔
就像《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恒常恭敬一切众生,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

至于错解佛经,只要我们还没有成佛,那么当然就不能圆满了解经意(义),大家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佛陀在讲《妙法莲华经》之前,先讲了《无量义经》,在《无量义经》中讲,无量众生心,所以无量义,
众生都是随顺自己的心性而有不同的理解和修持方法,因此也会有不同的果报和成就

所以,对于大乘菩萨行者来说,这并非对或者错的问题,而是如何随顺众生的心性,提升众生的观念和知见
所以大乘菩萨平等慈悲,不执着对错两边、善恶两边、正邪两边,因此而能符合中道不二,
也因此能够超越六道轮回(善道和恶道),恢复清净本心(佛性),成就光明法身

所以,佛经中教导不二,这是教导菩萨观照的方法,也就是在提升菩萨的观念和知见
同样的,上面的甚深佛经也是在教导菩萨面对魔的时候应该如何观照,如何提升自己的观念和知见
只要按照经中所讲,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如法去实修(观照),逐渐就能实证,就能由此而入道




         我向佛忏悔没必要向你说吧?

阿弥陀佛,随喜师兄忏悔心
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忏悔心、同发菩提心、同成无上道

经中讲,随喜的功德同样无量无边
回向法界众生同生随喜心

         你无非就是在重复:不要与魔为敌,与魔为敌是小乘人的知见,大乘人明白魔是怎么回事,如幻如化,自然也不会与魔为敌。
         这是错误的知见啊。偏空,不知有。

阿弥陀佛,末学是在宣扬佛经之中不同次第的教导,利益有缘
修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业障,当然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
不过,佛力不可思议,佛菩萨会护持和教导所有正心修行(持)的佛弟子(佛子)

如果会产生偏执,其实也还是因为自己累世贪嗔痴慢疑的业障,
所以经中讲要先修持戒和忏悔,先通过精进修持各种佛事,例如放生、布施、念佛、拜佛、持咒、诵经等等,来消除累世粗重的业障(恶念及邪见以及非人干扰问题),身心逐渐清净之后才可以修学禅定及智慧
若能按照佛经教导如法实修,自然就会减少障难

至于观空,这也是在修行过程中的修行方便,
若不观空又如何破有呢?又如何能够放下各种执着和我见呢?
就像《金刚经》中所讲的船筏喻,众生都需要法船来渡河,渡过了河再放下法船即可
也就是说,观空破有之后,再不着有无两边,这样就能入道

所以,观空并不是否定有,而是要破除执着
有执着,就有挂碍,就会有恐惧,就会怯弱
这在经中讲的很清楚

小乘观空,并不知佛性,求小乘涅槃,而不能入世普渡众生,所以经中佛陀呵斥小乘弟子为焦芽败种
大乘菩萨观空,是为了放下一切执着,契入本心,恢复佛性,透彻法性,清净慈悲平等普渡一切众生

以上简单说明,提供师兄及有缘参考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了道理,就以为是大乘菩萨了,甚至于有人说这是达到初地了。简直晕死了。
        自以为是大乘菩萨了,就不用谈什么魔事、魔了。哈哈。连个无生法忍都没证到,竟然用大乘菩萨的姿态来说话了。
         这本身就是魔事啊。说些什么平等、慈悲,有什么用呢?


什么是魔事?

也就是障碍恢复清净本心(佛性)的一切事

所以~
傲慢、不知谦卑和忏悔是魔事,
轻视众生、自尊自大、自赞毁他是魔事
对立、诤论、瞋恚是魔事
。。。。。。

经中讲,菩萨行者不轻视自己,不认为自己不能成佛或菩萨
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信为功德母,直心信之方能成就

众生不是自卑(不信佛性),就是傲慢(自以为有所得),很容易偏于两边
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调整,不断反观、忏悔、修正,逐渐契入中道不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0: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