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9|回复: 0

转载----禅宗三关,仅做参考,来自网络百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禅宗在宋、元以后,由于“参话头”方法的流行,以及集体同修丛林制度的普及,天下各大禅林或禅院中的禅堂建设,到处都有相当的风规,于是出家游子,行脚参学诸方,以天下为家,四海为室,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禅院丛林中,挂褡安居,只要抱住一个“话头”,专心用工参究,讨褡长住禅堂,一年半载,或三五年,甚之,十年、二十年、以至于一生参禅到底,不管已悟未悟,话头永远是个话头,打坐参禅,永远也还在打坐参禅,如此等人,数不可计。所以在丛林制度的禅堂规模兴盛以后,原始禅宗的真正慧命,渐渐就此断送,也正因为“参话头”与长住“禅堂”的风气普遍流行,使向来以般若慧学为主的佛法心宗的禅变为以打坐参禅的禅定为主的禅风。

**

**于是执著境界,扩充宋代禅师们对机设教的教授法的三关之说,便大为盛行,因此而有指“破参”为明心的初关,见性为“重关”,最后的证悟,为破末后“牢关”的传说。到了清初,雍正为了三关之说,还特别提出唯识宗法相学来作注解,认为“破初关”,是了意识的事;“破重关”,是了第七末那识的工夫;破末后“牢关”,才是了第八阿赖耶识的事。其实,这都是后世参学禅宗的人,脱离不了禅定境界的窠臼,以做工夫的禅定境界,做为划分层次的界说,纵使与虚空合一,森罗万象,都在一片心中,仍然还在心意识的范围中打转,还是离不开身心互相关联的变化,如果要详细加以分析,一为时间不许可;二为对于禅宗心地法门,真实下过工夫,有经验的不多,姑且略而不谈。

**

**《禅宗与道家》

**

**------------------------------------

**

**

**修到菩萨境界了,而且是第八地的菩萨,到了第八地才是不退转。学佛有许多人非常虔诚,有些还说自己有点心得,但是这些都不算数的,未到第八地菩萨的境界都还会有退学的时候。若菩萨起退心比普通人还要严重,所以要到第八地才是不退转,不退转地也就是不动地,那就是如如不动。拿禅宗来讲就是到了重关的时候,才敢说到了不退转地。初关一破证一点空,悟了,那个悟算什么东西,要到了重关才到了不退转地,成了佛才破了末后牢关。

**

**《宗镜录略讲》

**

**---------------------------------------

**

**佛经上不管男女老幼,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都称童子,这是真童身,也叫童真菩萨。如果勉强,非常勉强拿禅宗的三关来说,破了重关以上的人,才够得上称童真。

**

**药师经的济世观》

**

**----------------------------

**

**所以在意识清明这一段,有时候学禅的人给他一个方便说:“你这个就是了。”你认为清明这个就是了,是什么?哈!现在告诉你,第六意识偶然清净的现量的一面,还是意识的境界。你所谓空,还是意识上的空嘛。对不对?你不清醒睡着了以后你还有没有这个空的境界?就没有了嘛,那个意识进入睡眠位了,所以这个清明没有了。你说我醒来又空,当然又是意识造成了这个空嘛。“哎呀,我现在好空喔,空、空……啊,我都懂了,世界都是空的呀,哎呀!我真的,我现在总算清醒了。”你说他在说梦话嘛!所以我们站在旁边说:“嗯,好,懂了啊,有道了,嗯,这个悟了”。实际上我们回头蒙着嘴在笑。这还不是意识自己造的境界?但是意识造成这个境界真的假的呢?话说回来,你真能从此如达摩祖师所讲的“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个钥匙拿到了,你可以去开发它。

**

**所以,我们可以说,禅宗不是分三关吗:破初关、到重关、破末后牢关。我们勉强地可以讲,的确是这个样子,拿《八识规矩颂》的阶段。把意识的这个习气之流、业力之流,破得开,见到意识无自性的空,可以说破初关。那么功夫到达这个境界,要行、住、坐、卧,随时随地都意识空灵,无分别、无妄想的境界。你说这个时候能做事吗?当然更能做事。意念都是空,尽管在讲话,讲完了没得意念了,在空中能够讲,那么可以说是破了初关的境界。但是没有破重关。要到把第七末那识破掉,破掉以后,快到破第八识的边缘了,可始到重关。

**

**破末后牢关,就是超越了精神世界、超越了物理世界、打破了第八阿赖耶识,始证到大圆境智、如来藏性,那再说破末后牢关,叫做“牢关”,坚牢而不可破的。这也是三关之说,禅宗方便之谈。

**

**现在我们了解了第六意识这个样子,所以玄奘法师在《八识规矩颂》上关于第六意识这一首偈子说:“发起初心欢喜地”,菩萨、大乘菩萨、登地菩萨,就是以普通一个人修菩萨道作功夫,初步、初地的菩萨,刚刚上地,等于我们上楼梯第一层楼梯,电梯上来到了第一层了,十层房子到了第一层,初地叫做“欢喜地”。

**

**所以呀,第六意识真的破了,所谓破是方便的话,意识怎么叫“破”?这是人类语言表达的一个方式。第六意识真达到无分别、无妄想、空灵了,我们刚才讲,假定一个名称叫它“破”了,没有什么破不破;就是把这个妄念比较切断了,空灵而能起用。这是菩萨登初地以后第六意识才能空。

**

**“发起”,刚刚发心,那么普通讲发心,这个样子,发明自己第六意识心地的空灵。所谓“发起初心(菩萨登)欢喜地”。这是说入门。所以,分别妄念不空,你说你得定了、你学佛修道了,都不算数的。到第六意识空,随时能够做到性空、无自性,能够做到了以后,你这个人才够得上说是学佛的了。

**

**第二句“俱生犹自现缠眠”,注意这个“眠”字,睡眠的眠,不是感情缠绵、绵绵不绝的那个“绵”。这个“眠”字用得比那个缠绵的“绵”还要高明。他说第六意识空了的时候啊,你认为这个初悟道的初地菩萨就了不起么?没有什么了不起。“俱生”,与生命俱来的习气、所有的习气还在,习气的根根统统在,所以不算成佛哦。“俱生犹自现缠眠”,缠绕着你。眠,“随眠”,眠是一个佛学名词,唯识学叫“随眠烦恼”,它跟随着你,永远使你无明无知的状态,无知这样子等于睡眠、永远睡在你旁边的,你起来它起来,你坐它也坐,你躺下它就躺下,它缠绕着你,使你永远是沉迷不醒。所以啊,俱生我执等等,俱生以来这个烦恼习气,“俱生犹自现缠眠”,它跟着你。

**

**第六意识真的完全干净了、空了,所谓要教理来讲,没有顿悟的,都是渐修的。由一个凡夫发心,修到了第六意识能够空、登菩萨初地,那不得了,要一大阿僧祗劫以上的,有规定的啊,有一定的数字,不过我现在报的数字不准确。由见了道以后,修到了第七地的菩萨叫“远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祗劫;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佛。所以要把烦恼习气的根根修断哪,“远行地”以后,“远行地”即第七地,第八就是“不动地”了,就不退转了。到了第八地,就是禅宗讲的破了“重关”了,可以不退转了。

**

**所以我们学禅的人,禅宗有一句话——你们年轻的同学这个要闭关那个要闭关,唉,我看还是叫警察把你关到禁闭室容易——“不破本参不入山”。第六意识初关不破,入山都没有资格。“不到重关不闭关”,真正要闭关要到了“远行地”以后的第八“不动地”的重关境界才可以闭关。真正的闭关关房里一本书都不准有的,佛经都没有,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茶杯一个碗,然后有个坐的地方。四壁画都不准挂,什么也没有!什么都没有!说闭关还可以看经啦、看大藏经、看书嘛,还弄个摇椅摇一摇嘛,还弄个清茶来熬一熬,哎呀你看,我喝一杯清茶,还点个檀香——那还是在玩弄习气耶!不行的啊!所以真正闭关,你们怎么去闭呀?所以到了“远行地”后,“纯无漏”,第六意识真正转了,所以得“无漏道”。

**

*******

**

**修道的人落在这个我执法执上那么细的境界,自己几乎检查不出来。而且这个习气断不了,非常难断。断了我执法执,那就得道了、证果了。非常难!

**

**要怎么呢?所以大乘教理上,菩萨证入初地断我执,初地菩萨才能断我执。但是谈何容易菩萨证入初地!那么,法执要到七地菩萨、八地以后还断不了,所谓十地菩萨以后还没有断,快要成佛得最后金刚喻定,得到了超等、妙二觉菩萨,十地菩萨以外文殊、普贤的境界超过了,要成佛果了,才断了最后这个法执、观念。所以说非常难!

**

**所以现在一般讲禅宗啊、密宗啊、修道,初步破了初关,禅宗所谓分三关、拿三关来讲,破了初关的人,等于初果罗汉初见道,破除了一点我执,我执之一点,十分里头去了几分;法执动都没有动。到了重关以后,法执才慢慢摸到了一点,自己可以检查了。到了破末后牢关,法执才能够空得了。

**

**所以随便现在讲禅学,青的是山、绿的是水,一株桃花、扭一个鼻子,“开悟了!”说断了我执、法执了——那才是开玩笑。那不是欺人,就是自欺了。

**

*******

**

**清朝的雍正皇帝他是学禅的,他就讲,禅宗有三关:所谓破初关是第六意识被打破了。有道理,没有错。一般禅宗所谓破关哪,初步开悟了——参破了——第六意识现量境。这还要修,这不算数的。所以初关破了没有什么稀奇。那么我们现在讲,假如破初关,我过去的经验,随时要你破就破初关,把你引到那个空的境界很容易。

**

**因此你们也懂一个道理了。比如说打坐以后我们这个身体上,气脉发动,有个观念很重要,什么任督二脉啊、奇经八脉打通了……你要晓得,任督二脉、奇经八脉通了没有什么稀奇,这不是道啊!换句话说,这是身上面身根的现量而已!因为一般人觉得:哎哟!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得了道——不相干啊!你们是中了武侠小说的乱讲(的毒),就是拿武侠小说来乱讲。任督二脉、奇经八脉打通了他不死吗?还是要死;他不病吗?还是要病。不过少病、慢一点死。因为他气脉通了,生理正常,生理上保持正常延缓脉的老化,有这个效果。所以气脉通不过是身根与身识达到某一种现量的境界而已,不加意识破坏。

**

**譬如我们每一个人的气脉都在通的呀!你们注意哦,每一个人任督二脉都是通的哦!在座的人,凡是活人不通它就死了。那么你说我怎么没有个东西在流动的感觉呢?那是因为你的意识用在某一个追求观念非常紧的时候,影响了身识的神经也紧张起来,紧张起来自然感觉到有个东西在转动。这个东西一转动反转来影响你的意识,“啊!这个东西好!”意识进入了另外一个现量境界上,是诱导性的进步。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对,也是对。但是,你认为任督二脉都通了,或者奇经八脉通了,乃至于密宗讲三脉四轮通了就成功、就得道了——不是的!错了!

**

**所以第六意识的现量是这样一个东西。

**

**因此许多,我们看古人,不要说现在没有禅师,古代许多的禅师充其量是第六意识破了的悟,不算究竟。几乎历代的禅师没有几个大成就的,因为教理不通。唯识是非通不可的,有这样严重。

**

**《唯识与中观》

**

**-----------------------------------

**

**洛浦开悟以后,继承夹山的法统,他的教育法非常严厉,因为他兼数家之长,功夫高,见地高,气派又大。他有几句名言:

**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

**这是功夫境界,他说末后一句才能到向上一路,才可以修到三身成就。禅宗分三关:初关、重关、末后牢关。什么是牢关?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牢关,你破不掉,飞不出去,等到死时,这个牢关才破,但那是假破,又变中阴身了,再入轮回之中。“末后一句,始到牢关”,这个时候,“锁断要津,不通凡圣”,不是凡夫,也非圣人,也就是魔佛不到处,才算成功。

**

**《如何修证佛法》

**

**---------------------------------

**

**后世之言三关者,立“破参”为初关,复有“重关”,及末后“牢关”之次序。等而之下,杜撰禅和,却立“山海关”、“雁门关”等巧名。禅门倒却,粪著佛头,直笑脱明眼人牙臼矣!有曰:山海、雁门等关名,乃祖源禅师所立,岂有错谬?呜呼!是何言哉!人情通病有三:重难而轻易,重死而轻生,重远而轻近。故于古德一言,不问精粗,一味吞咽。祖源禅师,既为古德,错讹处亦是妙法乎?源师乃鼓山禅德,著作刻板在闽中者有之。如《万法归心录》,确亦善品。度师见处,不至有此种谬误也。若谓此乃孤本,流传日本,辗转由高丽取还,安知非人伪托哉!日人善于伪托,况又经翻版,钝刀割锦,指鹿为马,诚为不经之误,无稽之谈。以此论正法眼藏,信有未可也!

**

**三关之名虽立,而三关之实,各无定论。有曰:未得破参,确信有此一事,或先能认得这个,所谓主人公禅者,曰:“知有”,或曰:“有省”。破本参后,见得空性,意识不起,分别不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谓“初关”。由空性起用,识得妙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谓“重关”。人法皆空,顿超佛地,是名末后“牢关”。又曰:“初关”乃破第六意识。“重关”乃破第七末那识(我执),人空之境也。末后“牢关”方破第八阿赖耶识,人法双空矣。又曰破“初关”乃菩萨登初地(欢喜地)。破“重关”,乃至八地(不动地)。破末后“牢关”,方超十地(法云地)。是则不谙教理,未悉菩萨道福智二严之理也。雍正于三关之说,自立一格,然非的论。有例于天台宗之三止三观,以有、空、中为三关之别,误矣。盖证得中观正见时,以禅宗观之,适破本参耳。向后大有事在。古德有言:“向上一路,密不通风。”又曰:“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把断要津,不通凡圣。”不知后贤之步步破关者,从何着力也!岂不闻“一簇破三关,犹是箭后路”乎?始作此说者,或有功于修行,或有过于宗门,诚难衡论。依三关之说,定宗门阶梯,则禅宗自称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圆顿之教者,又何所据?由破“初参”而至末后“牢关”,方是见性,则为有定则之渐法耳,何有于顿哉!

**

**《禅海蠡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0: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