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40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4-8-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这是个错误的命题一、 从人性上看,“好人”“坏人”的分类和评判是片面、错误的。人可能做好事做坏事,但人却没有十足的好与坏。人的“好”与“坏”即意味着“善”与“恶”,因为人性是复杂的、立体的、是善恶共存的。一个人既会有善念也会有恶念,可能既做好事,又做坏事,就象一个杀人犯却可能很有孝心,因此没有纯正的“好人”“坏人”。二、从语辞上看,孤立的“好人”“坏人”的评判缺乏参照系。人的主观判断可以是客观的,比如事物的物理属性,象一个东西的颜色、形状,你看到是红的,客观上它就是红的,除非你是色盲;你看它是圆的它就是圆的,除非你视力障碍。但如果是评判涉及到好坏、美丑、优劣、大小等比对意义或者是“很”“比较”“非常”等修饰词汇时则通常都是主观的,因为此类评判必然要有个参照系。例如一个身高180cm的小伙,身高180CM是他的物理属性是客观的,但说他是高是矮?如果他是个篮球运动员,那我说他太矮;如果他是空军飞行员那我说他太高。在没给定参照系的状况下给出的评判,必然是以其内心主观设定的参照系为参照作出的,定然也是主观的。三、从哲学意义看,这种定性笼统而无意义。一个人是“好人”或是“坏人”,这是一种定性,定性应从定量开始。如何定量,有两个维度,一是这个人的思想是好是坏,二是这个人的行为,即做的事是好是坏。因此要给一个定性为好坏之前,我们应当测量1这个人的好的、善的念头的个数次数或者时间长度,2坏的、恶的念头想法的个数次数或者时间长度;3这个人做的好的、善的事的件数或者时间长度,4这个人做的坏的恶的事的件数次数或者时间长度。最终根据计算结果得出这个人是好是坏。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什么样的念头和事情是好的善的,又什么样的事情是坏的恶的呢?如果非要找一个公正客观的考量标准的话,那看似只能是伦理道德,但伦理道德有时也因立场不同而模棱两可或大相径庭,就象文天祥,宋朝说他“民族气节”元朝说他“负隅顽抗”你自己当局长,你手下想当局长你说它是野心勃勃心怀叵测,你当科长想要当局长你爱人说你有志向这才象男人;第二,人的思想和念头其实是无法测量的,只能通过其行为来考量,而行为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其思想,例如企业家做慈善,可能只是为了扬名,王莽早年累积威望只是为了篡权;第三,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动态变化的,今日的劳动模范明天可能变成贪官污吏,今日的囚犯明天可能洗心革面成企业家慈善家,所以这种测量应该在什么时候进行?只能是这个人的生命终结之后,也就是说,说一个人是“好人”“坏人”只能是一种“盖棺定论”,即便是盖棺定论也很可能随着个人或社会的评判标准的变化而发生本质的变化。就象毛泽东,现在你也无法去给他盖棺定论是好人还是坏人!四、从心理学意义看,“好人”“坏人”的说法是一种感知而非认知。所谓“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是人站在某种立场上基于某种标准给予的主观的评价和判断,实际上这种立场和标准通常都是自我的和主观的,人永远都是站在自己所处的立场和角度,以自己现有的世界观价值观来考量他人。如果一个青年小伙在公交车上给你从座位上拉起来而让一个老太太坐下,你会觉得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大多人的反应都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坏人,会觉得这个老太太肯定是他的什么人。如果这老太太跟他素不相识呢?你会觉得他就是好人吗?不会,因为你会觉得他牺牲了你的利益成就了他的虚名和公益心,他依然是个坏人!综上,所以,但一个人甲说另一个人乙是“好人”的时候,我们不能去定性乙确实就是个好人,我们只能得出这么几种可能的推断:1、甲得到了乙的帮助或者从乙处获得了某种利益;2、乙在甲的视线范围内做的好事多于坏事;3甲对乙有好感,这种好感不一定与乙的人品有关;4,甲正在说一句对乙的空洞的场面的恭维话。反之类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