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44|回复: 1

[佛经摘录] [营事比丘]与各[种性]比丘的关系与果报~ 大宝积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营事比丘]与各[种性]比丘:阿兰若,乞食,离扼,勤修多闻,说法,持毗尼义比丘的关系与果报~ 大宝积经

网路上[出家]或[在家]佛弟子都有,所以也提供利益[出家]佛子的经文,[在家]佛弟子也可以依据佛说的经文选择可靠的出家师父,避免误信外道和邪师, 例如[大迦叶]尊者出家前的妻子投错出家门道[裸体外道]

(附注: [营事比丘]就是处理[佛法弘法事务]和[佛寺事务与比丘生活事务]的比丘)

本篇介绍[营事比丘]与各种不同种性比丘,以及其之间的正确的相处应对方式
本篇后面会提到[营事比丘]该如何正确的处理三宝物,以及果报,
这相当重要,和在家居士也息息相关
希望有缘者能细心阅读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经文节录如下)
大宝积经[营事比丘]品第四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能营众事]

佛告[迦叶]。我听二种比丘得营众事。何等二。
一者[能净持戒] (附注:如果不能持戒清净,可能监守自盗)
二者[畏于后世][喻如金刚] (附注:害怕后世果报,今生才能坚定不造恶)

复有二种。何等二。
一者[识知业报] (附注:明白业报,才不会知法犯法)
二者[有诸惭愧及以悔心] (附注:有惭愧心和忏悔心,才不敢犯错)

复有二种。何等二。
一者[阿罗汉] (附注:因为实证阿罗汉,所以不犯世俗罪过)
二者[能修八背舍者] (附注:见本文后说明)


迦叶。如是二种比丘。我听营事自无疮疣。何以故。
(附注:像上述这样的两种比丘才能够营事而自不犯罪过,为什么呢?)
迦叶。 [护他人意][此事难故]。
(附注:因为,这就像行菩萨道一样,”善护念众生的[身][口][意]业,避免众生造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附注:下列说出家的各种[种性])
迦叶。于佛法中种种出家。种种性。种种心。种种解脱。种种断结。
或有[阿兰若] (附注: [阿兰若]见本文后说明)
或有[乞食]
或有[乐住山林]
或有[乐近聚落][清净持戒]
或有[能离四扼] (附注: [四扼]见本文后说明)
或有[勤修多闻]
或有[辩说诸法]
或有[善持戒律]
或有[善持毗尼仪式] (附注: [毗尼](毗奈耶)就是[律])
或有[游诸城邑聚落][为人说法]
有如是等诸比丘僧。
[营事比丘]善取如是诸人心相。
(附注: [营事比丘]必须善于观察上述众人的心相)

迦叶。若[阿兰若比丘]乐空闲处。 [营事比丘]一切役使不应令作。有时[阿兰若比丘]。在比丘僧次役使。而[营事比丘]应当代作。若自不作应倩他人令代为之。不应役使[阿兰若比丘]。若非行道时可少令作。

迦叶。若有[乞食比丘]。彼[营事比丘]。于[乞食比丘]应与好食。

若有比丘能离[四扼]。 [营事比丘]随所须物应当供给。所谓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若[离扼比丘]所住之处。 [营事比丘]于其住处。不应高声大唤。亦不令他高声大唤。欲防护[离扼比丘]故。 [营事比丘]于[离扼比丘]。应生尊敬如世尊想。生如是念。如是比丘于佛法中能作法柱。当随所须而供给之。


迦叶。若有[勤修多闻比丘]。 [营事比丘]应当劝喻。作如是言。大德勤修多闻读诵令利。我当为诸大德供给使令。若诸大德勤修多闻。于比丘僧中是好璎珞。能升高座广说正法。亦自生智慧。 [营事比丘]不应非时役使。应当拥护令修多闻。

迦叶。若有[说法比丘][营事比丘]应事事供给。应将[说法比丘]至城邑聚落。劝喻诸人令就听法。说法之处亦应供给。为说法人敷好高座。若有比丘强自以力欲坏说法者。 [营事比丘]应往和解。亦应数往说法人所称言善哉。

迦叶。若有比丘[善持戒律][善持毗尼义]。 [营事比丘]应往其所数数问义。我云何营事令不得罪。自无所损不害于他。 [持毗尼义比丘]。 应观营事者心。随所营事而为说法。所谓是应作。是不应作。 [营事比丘]于持律人所。一心生信礼敬供养。

若比丘僧所有分物。应当随时供给于僧。不应藏举随僧所须。应当分与应与时与。不恶心与。不以非法与。非欲心与。非瞋心与。非痴心与。非畏心与。随僧法行。非随在家行。随僧制行。非自随制行。不于僧物生自在想。乃至小事与僧共断。非自在断。若所用物。所谓常住僧物。及与佛物。若招提僧物。彼营事比丘应当分别。常住僧物不应与招提僧。招提僧物不应与常住僧。常住僧物不应与招提僧物共杂。招提僧物不与常住僧物共杂。常住僧物。招提僧物。不与佛物共杂。佛物不与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共杂。

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须者。 [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若僧和合应以常住僧物分与招提僧。


迦叶。若如来塔或有所须。若欲败坏者。
若[常住僧]物。若[招提僧]物多。 [营事比丘]应集僧行筹索欲。作如是言。是佛塔坏今有所须。此[常住僧]物[招提僧]物多。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若僧不惜所得施物。若常住僧物。若招提僧物。我今持用修治佛塔。
若僧和合。 [营事比丘]应以僧物修治佛塔。若僧不和合。 [营事比丘]应余劝化在家人辈。求索财物修治佛塔。

迦叶。若佛物多者。 [营事比丘]不得以佛物分与常住僧及招提僧。何以故。于此物中应生世尊想。佛所有物乃至一线。皆是施主信心施佛。是故诸天世人于此物中生佛塔想而况宝物。若于佛塔先以衣施。此衣于佛塔中。宁令风吹雨烂破尽。不应以此衣贸易宝物。何以故。如来塔物无人能与作价者。又佛无所须故。

迦叶。有如是[善净营事]人者。三宝之物不应令杂。又于自利养心常知足。三宝物中不生我所有想。

迦叶。 [营事比丘]若生瞋心。而于持戒大德人所右绕礼敬之者。以自在故驱令役使。是故[营事比丘]。以瞋心缘故堕大地狱。若得为人作他奴仆。常为其主苦驱役使人所鞭打。


复次迦叶。若[营事比丘]。以自在故更作重制。过僧常限讁罚比丘非时令作。是[营事比丘]。以此不善根故堕于多钉小地狱中。生此中已以百千钉钉挓其身。其身炽然出大火焰如大火聚。若于持戒有大德者。以重事怖之以瞋心语故彼[营事比丘]生地狱中。其所得舌长五百由旬。以百千钉而钉其舌。一一钉中出大火焰。

迦叶。若[营事比丘]。数得僧物悭惜藏举。或非时与僧。或复难与。或困苦与。或少与或不与。或有与者。或不与者。 [营事比丘]以此不善根故。堕秽恶饿鬼常食粪丸。此人命终当生是中。尔时更有饿鬼。以食示之而复不与。此鬼尔时悕望欲得。谛视此食目不曾眴。受饥渴苦。于百千岁中常不得食。或时得食变为粪屎。或作脓血。何以故。有持戒人人所敬礼。僧所有物以自在故而难与之。

迦叶。若[营事比丘]以[常住僧物]。若[招提僧物]。及以[佛物]。辄自杂用得大苦报。若受一劫若过一劫。何以故。以侵三宝物故

迦叶。若[营事比丘]闻如是罪。知如是罪。而故生瞋心于持戒者。我今说此。诸佛世尊所不能治。
迦叶。是故[营事比丘]。闻如是非法罪已。应当善护身口意业。自护亦护他。
迦叶。 [营事比丘]宁自啖身肉。终不杂用三宝之物作衣钵饮食。

尔时[摩诃迦叶]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自以慈心说如是法。为无惭愧者说无惭愧法。有惭愧者说惭愧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附注:
【八背舍】

(名数)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三法。此三法为远离三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禅也。
[大智度论]二十一曰:「[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八背舍】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着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证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证〕,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证。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余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着,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着,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附注:
【阿兰若】
或名阿练若,大论翻远离处,萨婆多论翻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之为闲;无愦闹故,名之为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肇云:忿竞生乎众聚,无诤出乎空闲。故佛赞住于阿兰若。应师翻空寂。苑师分三类:一达磨阿兰若,即华严之初,谓说诸法本来湛寂,无起作义;二名摩登伽阿兰若,谓冢间处,要去村落一俱卢舍,大牛吼声所不及处;三名檀陀迦阿兰若,谓沙碛(迁历切)之处也。
FROM:【宋,普润法云《翻译名义集》】
【四轭】
梵语catva^ro yoga^h!,巴利语catta^ro yoga^。又作四扼。轭,为扼制牛马颈之物,令之拖车而不得逃离;故以四轭比喻四种系缚有情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之烦恼。亦即和合众苦之烦恼有四种类别。据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杂阿毗昙心论卷四等所说,即:
(一)欲轭(梵ka^ma -yoga ,巴同),有情和合欲界之苦所生之烦恼,同于欲暴流,有二十九种,即见道之四谛与修道各有贪、嗔、慢,合为十五,四谛之下又各有'疑',再加十缠而成。
(二)有轭(梵bhava -yoga ,巴同),和合色界、无色界之苦所生之烦恼,同于有暴流,有二十八种,即二界之四谛与修道各有贪与慢,合为二十,再加四谛下之八疑而成。
(三)见轭(梵dr!s!t!i -yoga ,巴ditthi-yoga ),和合三界苦之见烦恼,同于见暴流,有三十六种,即三界四谛下各有身见等十二见而成。
(四)无明轭(梵avidya^ -yoga ,巴avijja^-yoga ),和合三界苦之痴烦恼,同于无明暴流,有十五种,即三界之四谛与修道各有一痴而合为十五。
故[四轭]与[四暴流]相同,其体总为一○八种。
此外,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九所说,于三界九地之中,系缚于下劣地之定障有四种类别。即:染污寻思轭、不染污寻思轭、喜乐系缚轭、一切色想轭。此盖欲界染污之寻思,乃至一切所有色想,系缚受种种别异果报之凡夫,令彼等往复生于下地,故立四轭说。[长阿含经卷九、品类足论卷三、集异门足论卷八、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俱舍论卷二十、法华经玄赞摄释卷二、大乘义章卷五本、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二上])

=========

以上转帖,供养有缘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2: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