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国平

可惜佛教的禅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2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如何开悟的,悟后说了些什么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1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2-2-23 19:15: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0[/url]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23 19:19 编辑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当尔之时,就是说完了七大的时候,阿难及在这个法会的大菩萨摩诃萨、大阿罗汉,这些个无漏圣众、大比丘僧等,承蒙如来把这种最微妙、最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的道理、这种的法来开示给大众。
I2叙开悟(分二)
J1叙心荡然 J2叙身荡然
今J1 身心荡然,得无挂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这一些个大众,得到世尊的微妙的开示,身心荡然:身和心都荡然。怎么叫“荡然”呢?本来,“荡然”,就什么也没有了、空了,就好像用水,把尘垢都洗去了,现在就剩这个光明的佛性。所以就荡然无存,什么也没有了,什么都空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内里边身心也没有了,外边世界也空了,证到这个境界上,这就是荡然了!我们为什么没有荡然呢?就因为我们内里头,还执着我们的身。喔,谁若说我一句,当场就生烦恼了!谁若对我颜色有一点不好看,这随时就放不下了!随时放不下了,也就没有荡然。得无挂碍:因为他荡然了,所以就不挂碍了。不挂,就不挂这个身心了,“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所以也就不挂碍了。 为什么你挂碍?好像某某有个男朋友在越南,一天到晚挂着男朋友有没有信来?或者又忙里偷闲,也要写封信给男朋友。这都是挂碍嘛!为什么要这样子?就因为没有身心荡然,有所挂碍,所以就放不下。这就是有挂碍!其实,你挂着他有什么益处?你说,你天天记着他,把你弄头发都白了,眼睛都花了,很快就老了!哎,没有什么益处! 我现在什么也不挂,所以我以前修庙修得头发都白了,现在又都变成黑的,就因为什么也不挂。我现在给你们讲经,讲完经,看看书,这我也不用心,就这么看过去就算了,不怎么样用这一种执着心。有什么困难的问题,当时想法子把它办了;办过去,也就不管它了,都忘了。这不是故意忘,自然就不想它了!为什么?你若把一切看得重要,very important!这就放不下! 你看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关系,都很平常,不要紧的,就什么事情也没有了!“泰山崩于前而不惊”,就是有什么大的灾难,甚至于房子倒了,哎,不管它!你能够不管它,它就是倒了,也对你不会有损伤的。为什么对你有损伤?就因为你放不下!你挂着、你害怕,所以就有损伤。你若不害怕,你那个灵性是完整的,在什么地方也不要紧的。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那时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我们现在这些个大众,不知道是知道或不知道呢?这个心,是周遍法界、遍满十方的。
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见着十方,都是虚空。你看见没有?哈哈,怎么样呢?十方虚空并不大;有多大呢?就像在观看掌上拿着的叶物。这个“叶”,有的注解说是“贝叶”。其实这个“叶”,不一定是贝叶;或者树叶,或者花叶,或者什么叶都可以的。总而言之,你手上拿一片叶子就是了。这是个比喻,也并不是实在的。“物”,这个物是什么呢?有说是“庵摩罗果”。庵摩罗果,印度有,中国没有那个东西。 总而言之,在这个时候,这法会大众领悟到十方的世界虚空、这种的理、这种境界,都是在自己的心里,没出现前这一念心。所以这个心法就是妙嘛!喔,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个地方它不是的。因为这个心是这样大,所以缩大为小;你看这十方虚空,也和看自己掌上的东西一样,那么清楚。 这是为什么呢?我再告诉你们,这时候,这个法会大众都得到天眼通了,都得到智慧眼了。所以,他们能领略到这种境界,领略到“万法唯心,心包万法”,这心包十虚啊!那个“含吐十虚”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个真心!我们这个真心,含吐十虚,无有方所,它是尽虚空、遍法界;你说它是在什么地方?它是无在、无不在的。所以心包万法,万法唯心;万法都是从心生出来的。“诸法从心生,诸法从心灭”,“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所以你的真心是不生灭的,这个法也是不生灭的。 啊,你说!这一个法会的大众都开悟了,我们讲经讲到这个地方,你说我们若不开悟,是不是应该生惭愧心?不是和你们讲笑话,现在要你们开悟的!谁再不开悟,看见我这个没有?要打的!这硬要逼着你们开悟!谁不开悟,我就不客气了! 我还有一句,你还没有给我翻译出来。我问问大家:当时法会,每一个都知道“心遍十方,见十方空”了。我们现在这个法会,有没有见着十方空的? 在当时,这一些个法会的大众,因为看见十方空,好像手中所拿着的叶物一样;又觉得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所有的一切的东西,都是这个菩提心里头的东西。
心精遍圆,含裹十方:这个真心是周遍法界,圆满无缺,也是包含十方的。含裹十方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这种微妙的道理,没有一个地方不圆的,一点缺陷也没有,所以叫“遍圆”。无欠无余,也不会多一点,你若多了一点,也不算圆;也不会少一点,少了一点,也不算圆了;就应该有这么多,就是这么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就是“遍圆”! “含裹十方”,“含”,就是包含;这个“裹”字,读“果”,就是包裹,就把它包起来。怎么叫“裹”呢?好像旅行袋,中国人叫“包裹”──中国有那个四方布,把东西包到这四方布里头,结几个疙瘩,这就叫“包裹”。好像寄来的东西,大的这也叫“包裹”。这个心含裹十方,这个“十方”,不过也是个名称,根本就不只十方,这是遍一切处! J2叙身荡然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反观”,以前阿难尊者是向外观的,向外观,看不着自己的眼睛;这回反观,大约是看见自己的眼睛了。为什么看见自己眼睛啊?佛说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面”,现在怎么又看见自己眼睛呢?因为他有天眼了。有天眼,你不单可以往外看,又可以往里看。你这个身体,一看,就像玻璃。好像这玻璃杯一样,玻璃杯里头,这水是有颜色的,看得见。你若得天眼通,或者智慧眼、佛眼,你身里头哪一部份有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见的;有什么毛病,也可以看得见;有什么气血不流通,都可以看得见的。所以外边也可以看到,里边也可以看到。 当时这一些个大众,看十方如观掌上叶物;又看自己的肚皮,看自己里边这个身体,也和十方虚空那么一样的大。说:“那怎么又说父母给的身是像一粒微尘呢?”我现在所说这个身,是个法身;这个法身和十方虚空一样大的。这个肉身是个报身;这个报身,就好像在十方虚空里头一粒微尘那么多。你说,这是不是少到极点了呢? 所以说,“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反观父母给的这个不干净的身体,
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犹”,好像;“彼”,那个。好像在那十方的虚空之中,吹起来一粒的微尘,啊,忽然就好像存着,又好像要亡了!就好像这个灯,要灭,它又没灭;没灭,它又没有多少光。所以这个生灭的身,现在虽然存着,将来终究会亡的。这“若存若亡”,又是好像存在着,又好像不存在,这也是这个身体渺小得不得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不要被你这个假的、父母给的很不洁净的身体迷惑了!你那么样执着它,那么样贪爱它,放不下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那看得不知几宝贵了!实际上,就像我有个弟子讲的:“傻瓜!真是傻瓜!这真是傻瓜了!”谁放不下自己这个身体,那就是最大的傻瓜。愿意做傻瓜,就放不下;不愿意做傻瓜,就把这个身体放下它!
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又好像在那个很清净的大海里,漂流着的一个水泡,也不能起,也不能灭。你说它从什么地方起来的?又灭到什么地方去呢?也是无从!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这时候,每一个人都非常清楚地自知:得到这本来固有的妙明真心,它是不生不灭,永远常住而没有生灭的。 H2赞谢获益(分二)
I1赞谢佛法 I2悟获法身
今I1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就合起掌来,向佛叩头;这个法,是从来都没听见过的!怪不得世界每一个人都欢喜人家赞叹自己、说自己好,佛的弟子也赞叹佛了!所以这个世界好名的人,或者说:“你真好啊!你是第一啊!”喔,他抱着这个“第一”,就欢喜得不得了!现在佛的弟子也赞佛,礼佛合掌;所以我的弟子赞叹我,我也欢喜!
于如来前,说偈赞佛:在佛的面前,就作出几句偈颂,来赞叹佛。这是阿难他又显露显露他的文学,他多闻,这个文学这么久都没有用着了,所以现在要说几句偈颂来赞叹佛了! 以下这两句偈颂,是阿难以他多闻的、非常的学问,做出来的偈颂。这是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的。
妙湛总持不动尊:这一句是赞佛的。“妙湛”,是赞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遍满一切处的,“妙湛”这种的境界,就是这个法身的境界。“总持”,就是赞佛的报身;佛的报身,是犹如陀罗尼。梵语“陀罗尼”,此云“总持”,这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佛的报身,是圆满的;因为这“圆满”的意思,就属于“总持”,所以总持就是赞佛的报身。 “不动”,是赞佛的应身。说佛的应身,是应以什么身得度者,佛就现什么身去为他说法。譬如应以佛身得度的,佛就现佛身,去度化这个众生;应以辟支佛身得度的,佛就现一个辟支佛身,去度这个众生;他这种因缘,应该以大富长者身得度的,佛就现大富长者身,去教化他。可是虽然佛现出这么多的应身,但是本体是不动的;他不动道场,而教化众生,这是佛的应身。“尊”,就是佛的一个名称,佛叫“世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首楞严王”,这一句是赞法的。“世希有”,这三个字,是赞佛、赞法兼而有之。佛也是世间希有的,这个法也是世界希有的,所以说“首楞严王”。“首”,就是第一;首者头也,就是头一样。第一义就是第一种,那么第一种究竟是什么呢?楞严王嘛!就是这个究竟坚固三昧之王的楞严大定。“楞严”,就是究竟坚固;这个究竟坚固的定,在诸定之中为定王。这个“定王”,并不是说国家的王叫“定王”,这就是我们修定力里边的一个王,王于三昧;这“三昧”就是正定正受。这个楞严定,是在正定正受之中的一个法王,法中之王。“世希有”,“世”,是世间;也就是“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楞严定在这个世间,最稀有不过了!很少很少的。 I2悟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衹获法身
销我亿劫颠倒想:“销”,就是消除了。“亿劫”,百万曰亿。这个“劫”,我前几天曾经讲过。一个劫,就是十三万九千六百年;那么积到一千个十三万九千六百年,这算一个小劫;二十个小劫,算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这个“亿劫”,就是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不知道有多长的时间了。销我亿劫的什么东西啊?“颠倒想”。这种颠倒想,不是从今天有的,也不是从昨天有的,是从什么时候有的?从无量无量劫以前,一点一点地积累而成的。 所谓习气,就是颠倒想的一个母体。这颠倒想,就是由习染而养成的,养成这种颠颠倒倒: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以黑做白,以白做黑。譬如,我们这儿现在有个白文天,就叫他“老黑”,不叫他“老白”;这就是给他倒叫着,颠倒过来,这就叫“颠倒想”。现在并没有这么个人,这是举出来这么个比喻,你就容易明白了。人家想这样子,他一定想那样子;总要有一个特别样子,做一个特别的境界给人看,这样子就是颠倒想。
不历僧衹获法身:“历”,是经历。“僧衹”是梵语,翻到中文叫“无量数”。经过三大阿僧衹劫,才能修成佛。由初发心到初地前,这算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这么长的时间;由初地再到七地,这又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的时间;由八地到妙觉──就是成佛了,这又要经过一个阿僧衹劫。这三个阿僧衹劫,这三个无量数,究竟是多少呢?这个数目啊,是一个大的数目! 那么阿难因为听见佛说这种微妙的法门、微妙的开示,就令阿难现在开悟了,开悟他不需要经历三大阿僧衹劫这么长的时间,就可以得到法身。“获法身”的“获”,就是得到;这个“得到”,并不是“证得”,这是“悟得”,他是悟得了法身的理。若是正式证得这个法身呢?还要修去!还要再往前去用功。所以他说现在我“不历僧衹获法身”,他知道他不需要经历到三大阿僧衹劫那么长才成佛。他现在明白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了,知道自己和所有这一切的外边色相,都是如来藏中那个妙明的心。他明白这一点了,所以他知道他很快就要成佛了! H3发广大心(分五)
I1发愿报恩 I2誓度众生 I3求除细惑 I4速成正觉 I5申述不退
今I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愿”,愿意。什么叫“宝王”呢?宝王就是佛。什么叫“果”呢?这果,也就是个“佛果”。“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这两句偈颂,就包括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愿今得果成宝王”,包括“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种愿。为什么?因为你愿意成佛,要明白佛法;所以“法门无量誓愿学”在先,然后就“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成佛了。 “还度如是恒沙众”,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句是“度众生”,你度众生,你要先断烦恼;若不断烦恼,你不是度众生,而是被众生度了。为什么?众生各有个性,每一个众生都不同的。有的非常刚强的,你和他说什么,他都硬绷绷的;就是很强硬的,你给他讲什么法,他也不听的。本来应该你度他,但是他不听你教化。这时候你若烦恼不断,你也生烦恼了:“喔,你刚强,我比你更刚强!”烦恼生出来,就不能教化众生了;这就叫“被众生度”,不是“度众生”了。所以你想度众生,一定要把烦恼断了!看一切众生都像小孩子似的,那善性众生,当然你要摄受他;就是恶性的众生,你也不要怪他,也不要生烦恼。所以想要教化众生,一定要断烦恼的,这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那么“愿今得果成宝王”,我愿意现在得到这个佛果,成佛道。得了果,我做什么呢?我预备还教化众生的,所以说“还度如是恒沙众”,我再去教化众生,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众生,我都要去度!

将此深心奉尘刹:我现在把我这个“深心”,深心就不是浅心,就是发大乘菩萨心。“奉尘刹”,我奉献给微尘刹土那些个佛、那些个众生。不单我要奉献给佛,我也要把我这个深心,奉献给一切的众生,令他们求什么就都随心满愿,这叫“奉尘刹国土的诸佛和众生”;
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才是我报佛恩的一个机会,这才表示我对佛是真真地尽上我这一点的义务了。 所以我不是单单就供养佛,不供养众生,因为众生就是佛。说:“众生就是佛啊?那么还要修什么?”好像某某人说:“喔,我们都是佛!我们都是佛了!”不错,你是佛,但是你要修才是佛!若不修,你就一天到晚念“我是佛,我是佛,我是佛… …”,那也没有用的。这要你有真功夫才算!所以我不是问他说:“你是佛?佛要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有几身?你有几智?你有几个眼睛?你有几通?”这是不能冒充的! I2誓度众生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伏请世尊为证明:“伏”,就是五体投地趴到地下;“请”,就是祈请。阿难尊者说他要用深心来奉尘刹,来报佛恩,那么就光自己这么讲一讲,没有人给做证明,这是不成立的;一定要有人来做个保证,这就请佛来给他做一个保证人,他将来一定要这样做!所以说“伏请世尊为证明”,证明我怎么样呢?
五浊恶世誓先入:“五浊恶世”,是人寿到两万岁的时候,每一百年寿命减去一岁;身量的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命到一百岁的时候,这就是五浊恶世开始的时候。那什么时候人寿到过两万岁呢?就两万岁那个时候的人,就到过两万岁;你若不相信的话,你就走到那个两万岁的时候去看一看,你就知道有人两万岁了! 在人的寿命一百岁以前,那时候不叫“五浊恶世”;那时候的世界,也很清净的,不浊。浊,以染污为义,就是不洁净。在这个没有叫五浊恶世以前,就是清净世界。好像现在五台山叫“清凉世界”,这是现在叫“清凉世界”;将来时局转变,变来变去,或者几万年后,不叫清凉,而叫“热恼世界”,也不一定的。那么五浊是什么呢?
(一)劫浊。劫,梵语叫“劫波”,翻到中文就叫“时分”,就是“一个时的分段”。“时”,就是时候;“分”,就是“分别”;分开一个时候,与其他的时候有分别,所以叫“时分”。劫怎么浊了呢?因为到五浊恶世的时候,这个劫运,是由众生的恶业造成的,劫就混浊了。
(二)见浊。以前的人,见什么都是清净的。那么到劫浊的时候,人所看见的,都是一种污浊的东西。这个见浊,以“五利使”做它的体性。为什么叫它“利”?利,就是来得很锋利的、很快的。五利使是什么呢?就是“身、边、戒、见、邪”。
(1)身见。众生都执着他有个身体,就爱着不舍,对这个身体生出一种爱欲的心:“我一定要帮着我自己,吃一点亏也不可以的!”对自己这个身体看得特别重,穿也要穿好的,吃也要吃好的,住的地方也要好,总把这个身体看成一个无价宝珠一样的。不错,你看得对,这个身体是个无价宝珠!可是,你用错了,你无价宝珠变成了一堆粪了;粪土都不值了!为什么?你尽在皮毛上用功夫,没有发现自己真正自性的宝珠;所以只知道执着这个身是我所有的,也放不下它,一天到晚,为这个身体忙忙碌碌,都是为身体作使,这是“身见”。
(2)边见。怎么叫“边见”呢?也就是“偏见”,偏于一边,不是偏于“空”,再不就偏于“有”,它落于两边了;总而言之,不合乎中道。
(3)戒见。第三个利使就是这个戒,那么“戒”怎么还变成了一个不好的东西了呢?因为这个戒是“非因计因”,不正确这种的因,他说“我做这个就好”,就是修无益的苦行。以前我讲过“持牛戒、持狗戒”,他学牛、学狗,又学睡钉床,做种种无益的苦行;他有这种戒见,心里想:“你看,我是一个持戒的人!我是一个守戒的人!你们都不行的,你们都不能和我比!”总有这种贡高我慢在心里头,这就叫“戒见”。它不合乎这种的因的。
(4)见取。怎么样呢?他“非果计果”,不能得到这个果,他认为他会得到。
(5)邪。邪,就是不正当,就是邪知邪见;他想的东西,总想得不正确。
(三)烦恼浊。这烦恼浊,以“五钝使”做它的体性。什么叫“五钝使”呢?前边“五利使”,“利”就是来得快。这个“钝”,它就迟钝,什么事情都来得迟钝些。这“五钝使”是什么呢?这在佛教都是常常用的名词,人人都应该记得;好像“四弘誓愿”,这是每一个佛教徒都应该记得,这很要紧的!这“五钝使”,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
(1)贪。是对着顺境生一种贪而无厌的心;就是对你所欢喜的事情,就生出一种贪而无厌的心。
(2)瞋。对于违情──违背你欢喜的事情,就是不欢喜的事情,就生一种瞋恨心。
(3)痴。就是尽打一些个痴心妄想;打妄想,这就是痴。
(4)慢。就是“我慢”,贡高我慢,就觉得:“我是一个最大的,你们谁都不如我!”对人没有礼貌,这也是一个慢。
(5)疑。就是对真正的法,他怀疑;对不正确的法,他反而认为是对的。他疑是疑非,对于真正的法他不认识,生出一种怀疑;对于不正当的法,他又信了,所以疑正法而信邪法。 以上这五种,就叫“五钝使”。因为有这五钝使,就造成很多烦恼,所以“烦恼浊”就以五钝使做它的体性。
(四)众生浊。众生,这个名称不要提它了!为什么不要提它呢?众生太肮脏了!你说,众生都生在一起,生这么多,太不洁净了、太不清净了!因此菩萨一提起“众生”这个名称,就认为很污浊的。所以众生浊,这个“众生”就是不干净的东西,你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了!污浊邋遢,哪一个地方都没有什么好的。所以这个众生以为自己了不起,实际上,都在众生浊里头,不清净的。 (五)命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切的命运,都是很不干净的。 这五浊,也就讲个大概,若详细讲,也是要很多时间的。阿难尊者说,“五浊恶世誓先入”,这五浊的恶世,这个不好、不干净的世界,我要先去教化众生!因为释迦牟尼佛就是到这五浊恶世来教化众生的,这阿难大约也要学他师父这样伟大的精神,不怕这一切的五浊来染污,所以到这五浊恶世来教化众生。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如果有一个众生没有度成佛,我也不证果成佛,我也不入涅槃。“泥洹”,有的翻作“涅槃”,就不入涅槃。阿难说有一个众生不成佛,他也不成佛。这就好像地藏菩萨的愿力: 众生度尽 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 誓不成佛 就是一个众生都没有了,他才成佛。地藏王菩萨在地狱里,同这些饿鬼在一起,这个地狱什么时候不空,什么时候他不成佛;一定要等到地狱空了,他才成佛。那么地狱什么时候空呢?你不要替他担心!空的时候就空了!不到空的时候,你怎么担心,地藏王菩萨也是不会成佛的;等到地狱空的时候,他就成佛了! I3求除细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我希望世尊用大雄大力大慈悲的力量,来审除我自己所觉察不到的、所不明白的这种疑惑、烦恼、无明。请佛帮我审察、看一看,如果有这种细惑的时候,就帮我除掉了它! 在佛教里,大殿都称“大雄宝殿”。什么叫“大雄”呢?大雄,也就是一个大英雄。这个“大雄”,它能以破一切众生微细的惑。“惑”字,有读“或”的,有读“毁”;就是能破除一切众生最微细、最微细的迷惑,也就是“无明”。能破除一切众生根本的无明,从根本上来解决,这叫“大雄”。 “大力”,能拔除一切众生烦恼的根,把烦恼的根给拔出来了;烦恼的根本,也就是“无明”。总而言之,这个“大雄、大力”,都把人的无明给破除而拔掉了它。 “大慈悲”,这种的慈悲,是平等的慈悲,是无缘的慈悲,是普遍的慈悲。佛以平等的大慈,来给众生一切乐;又运同体的大悲,拔除众生一切苦,把众生的苦恼也都给拔出来了。这个“拔”的意思,就是“连苦的根,都给拔出来了”。给乐,是给究竟的快乐,不是暂时的乐;究竟的快乐,就是令一切众生都明白本来的面目。这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个无缘哪,一切的菩萨要度有缘的众生;佛呢,这个慈悲度无缘的众生。菩萨说:“谁和我有缘,我就度谁。”这有所选择;佛不选择,不论哪一个众生,和他有缘、没有缘都度。甚至于愈没有缘,他愈要度。为什么?没有缘,如果不度他,那始终也是没有缘啊!为什么有“缘”呢?就因为你想要和他结缘,他才有缘;那么最初都是没有缘来着。所以佛是运“无缘大慈”,他对任何一类的众生,都去教化的,这叫“大慈悲”。 I4速成正觉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令”,就使令;坐道场,就是转法轮教化众生。使令我阿难早成佛道,我也到十方世界去建立道场,去教化众生! I5申述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性可销亡:什么叫“舜若多”?前边讲一个“舜若多”,不过那个中文翻译,叫“解本际”,又叫“最初解”。在这儿,这个“舜若多”,就叫“空”,就是虚空;“舜若多性”,就是个空性。“销亡”,就是灭了、没有了。你说这虚空会没有吗?虚空本来就没有的,它还怎么会再没有?这个虚空怎么把它填满了?怎么填法?没有法子填满的!那么阿难举出这么一个比喻,说这个虚空本来不能销亡,但是假设虚空这个空性可以销亡的话,我也永远都不会改变的;因为我现在信佛的法,得到我的真心了! 烁迦罗心无动转:这个“烁迦罗”,也就是楞严王;说我这个坚固心永远都不会动转的。我现在信佛的法,得到我的真心了。真心,就是坚固的定心,也就是我这个决定成佛的一个心。啊,我永远都不会动转的!
──原卷三终





分享到:[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QQ空间[/url]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腾讯微博[/url]
[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腾讯朋友[/url]




发表于 2014-5-12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24 08:33 编辑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选择字号 1215182124

  太虚大师讲述

  下根领记,首为满慈,次为憍陈如及五百弟子,再次即本品之学无学人,故此品居下根领记之第三。

  凡未证三果,或已证三果尚未证阿罗汉者,仍有地位应进趣学,名为有学。若已证四果,修习圆满无须修学者,名为无学。第三周授记之生闻众,如满慈、憍陈如及五百弟子,皆为无学阿罗汉。而此品所授记者,为未证四果之阿难,及罗侯罗与二千人等,非尽阿罗汉,非尽无学,故此品通称为授学无学人记品。

  满慈以有名大阿罗汉,示现下根声闻,故于前授记中居首。此阿难亦以夙世菩萨示现为佛之侍者,故于本品中居首。

  己三 学无学人悕领得记

  庚一 众自悕望

  辛一 二人悕请

  尔时、阿难、罗侯罗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设得授记,不亦快乎!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此亦应有分,唯有如来我等所归,又我等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见知识,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侯罗是佛之子,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者,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快、即庆喜之意。于此有分,释有二义:谓以佛法言,我等亦当趣证无上菩提。以授记言,我等同是声闻,亦应受记作佛也。唯有如来我等所归,谓一心归向于如来知见,明小乘果位非彼之所归趣也。护持法藏,谓阿难追随法会,多闻善悟,能受持正法使不遗失也。若佛见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谓如来以佛记见授也。与见爱于人、见恶于人之见,同义。又见、与现同,谓佛现在即授以佛记也。言阿难常为侍者护持法藏,罗侯罗为佛之子,以是故为天、人、阿修罗所共知识。若蒙佛授记,则众望斯足,不但满我等之愿而已。

  辛二 二千人悕请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难、罗侯罗所愿,住立一面。

  阿难等请记,先作念而后陈词。此二千人,并无请记之词,但抱阿难等之愿,一心合掌,瞻仰佛颜。盖不待伸说请记之词,而佛早知其心之所念矣。

  庚二 佛为记别

  辛一 授阿难记

  壬一 正为授记

  癸一 长行

  尔时、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令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国名常立胜旛。其土清净,琉璃为地。劫名妙音遍满。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若人于千万亿无量阿僧祇劫中,算数校计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于寿命,像法住世复倍正法。阿难!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为十方无量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所共赞叹,称其功德”。

  中分为八:一、佛名,二、因行,三、教化,四、国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寿,八、赞叹
。山海慧自在通王,言阿难智慧,其高如山,其深如海。于远劫以来,发愿护持法藏,由有此愿力、智力,故能证能说,皆得自在,深入经藏,通达无碍。以此为因,故其果德之别号如是也。常立胜旛,亦以如来胜义导引众生之义。妙音遍满,谓以多闻之因,成山海慧自在通王之果,故其劫有妙音遍满之相。阿难佛寿,至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而于此巨数之劫中,若人计算校量,均不能知其数之究竟。此寿数之长远,已为不可测度,而其正法住世之数仍倍之,像法住世之数更较正法住世之数复又倍之。是其佛法住世之久远,较余佛为殊胜,茍非具有护持法藏宏愿之因行,其果德曷克臻此!

  癸二 重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今僧中说,阿难持法者,当供养诸佛,然后成正觉。号曰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其国土清净,名常立胜旛。教化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正法倍寿命,像法复倍是。如恒河沙等无数诸众生,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前一颂颂因记,后四颂颂果记。

  壬二 众起疑念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新发意、谓新发大乘心。此诸菩萨,意谓如上根舍利弗等诸大弟子,倘受如是决定之佛记,我等犹可无疑。乃今于未证无学之阿难,亦受如是决记,果以何因缘而获有此?此意但默存于念,并未明言,盖彼等亦非心存不信,特欲启如来之答,以显现阿难尊者之夙世因行与本地功德,并以明阿难现劫实为菩萨化现之声闻也。

  壬二 佛为解说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诸善男子!我与阿难等于空王佛所,同时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空王、谓第一义谛本来空寂,于诸空法能得自在也。此言佛之今世,与阿难在世俗亲谊上虽为弟兄,而在过去世,佛与阿难本于空王佛所同发大心。佛以常勤精进已登正觉,而阿难以常乐多闻且具有护持法藏教化菩萨之大愿,是以不即入涅槃。此正菩萨大悲功行,正应得如是决定成佛之记也。

  壬四 阿难证说

  阿难面于佛前,自闻授记国土庄严,所愿具足,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即时忆念过去无量千万亿诸佛法藏,通达无碍,如今所闻;亦识本愿。尔时阿难而说偈言:“世尊甚希有!令我念过去,无量诸佛法,如今日所闻。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

  阿难闻佛说示夙因,即时亦能忆念往劫所曾护持之诸佛法藏,与其护法之本愿。并证知今日为佛侍者,正为护法之方便,遂益安住于如是之佛道而无复有疑也。










发表于 2014-5-1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是世尊弟子中四个得受佛记无量寿佛之一。阿难尊者是隐大显小,是菩萨大权示现。世尊千二百五十五弟子只有四人是无量寿,无量寿是有原因的。愿力大佛寿长。
富楼那说法第一,阿难护持法藏,不但护持世尊法藏,亦护持贤劫千佛法藏。

发表于 2014-5-12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托,请找出佛说阿难开悟的话来,搬出宣化有用吗?
发表于 2014-5-12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大巫 发表于 2014-5-12 08:22
拜托,请找出佛说阿难开悟的话来,搬出宣化有用吗?

你爱信不信,请你说话放尊重些。宣化上人是大德高僧。
发表于 2014-5-1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十七卷

**

**圆瑛大师著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

**庚二  道场加行  分二    辛初  初请略说    二  重请详示  辛初分二    壬初  阿难请    二  如来说    今初

**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

**此道场加行科,乃为圆根近下者设也。然上科为初方便,此科更为最初方便,亦助修圆通而已。阿难整理衣服,于大众中,合十指爪,顶礼于佛。心迹圆明,悲欣交集者:心即根中圆湛不生不灭之真心;迹即旋流反闻,次第解结之事迹;不达本有之心,则旷劫积行,徒劳无益;不达修证之事,则尘埋宝藏,莫救贫穷。今性修毕达,故曰圆明,即上明了其家所归道路之义;得路未归故悲,到家有望故欣,一时悲欣交集于一心也。  自解已圆,愍后未悟,现欲 利益未来末法诸众生等。稽首白佛,称曰大悲世尊:因如来悲心无尽故。我今已悟,成佛法门者:言我求成菩提最初方便,而今相似解发,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者:是中指耳根之中,修行即离尘照性,旋流反闻工夫,得无有疑惑,不劳重建道场也。

**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

**此显道场,专为心迹,未得圆明者请也。常闻如来所说如是言,即指下之所说:无论因人果人,皆以利他为事业。自未得度先度人者:此指因人;无明未尽,犹非得度,但舍己利他,此是菩萨发心,以度人为先,先尽生界,后取菩提也。自觉已圆,能觉他者:此指果人;自心三觉已经圆满,万德毕备,而能觉悟法界众生,此如来十号,以应世为本,倒驾慈航果后兴悲也。我虽未度三句,愿学菩萨,发利他之心,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此为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也。

**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

**此请道场,远离魔事。复称世尊,此诸众生,指末劫时候,去佛渐远,根机愈薄,邪说竞兴,鱼目难辨,蛊惑初心,彼彼皆是,如恒河沙之多。且邪必乱正,有欲初心后学,收摄其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岂不难哉?敢请如来,云何令其初心后学,安立道场,使诸魔事,自然远离,不能惑乱,于菩提心,念念增长,得无有退屈也?初阿难请竟。

**

**壬二  如来说  分三    癸初  许说承听    二  总举三学    三  别列三学    今初

**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

**此赞其请问之当,而许说也。《正脉》云:善哉有二意:一、善其发利他心,得菩萨正行。二、善其请道场意,得利他法要也。意谓如汝所问,祗恐邪师说法,扰乱定心,必须安立道场,方可远离魔事;此诚救度一切众生,末劫之时,免于沉沦陷溺,极要之法也。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者:唯然应诺之辞,奉命承教,而谛听也。

**

**癸二  总举三学

**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

**此佛正说道场助行。《宝镜疏》云:以持戒诵咒,为助修之行也。盖前佛对当机,一往发明如来藏心,由耳根圆通,悟理直入者,乃为正修也。今当机怜愍末劫,恐多障难,故远魔辩异,设立道场,所以如来,有带事兼修之说,名为助行,谓助正修之行也。然助有二:一、惑重者,先持禁戒,以制断发业无明;二、习重者,兼持秘咒,令熏断俱生无明。故知末世修禅定者,非此助行,则不免于邪说所惑,而成魔魅也。

**

**佛告阿难:汝寻常岂不闻我所宣说,《毗奈耶中》,有三种修行,决定义耶?毗奈耶,大小乘律藏之通名,故佛常说,阿难常闻。毗尼,此翻善治,谓自治淫、怒、痴,亦能治人淫、怒、痴,亦云调伏,谓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毗奈耶,正诠戒学,兼诠定、慧,故成三决定义,谓决定依此修证也。  摄心为戒者:检异权小,多约身、口事相为戒;今约大乘,但收摄其心,一念不生,众戒具足,所以摄心,便名为戒。因戒生定者:心既摄已,寂然不动,渐生于定,如风止息,波浪自停。《圆觉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因定发慧者:定心成就,本明渐发,照涵万象,如风停水湛,自体生光。《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则名为三无漏学:以能修三无漏学,不漏落于生死轮回故。  《正脉》云:今此所修,仍是耳根圆通,但为最初近下之根,特加戒律、道场、持咒之三事,故大科云加行也。至于因戒所生之定慧,仍是亡尘尽根妙定,及彼定所得三空慧耳。观经文但惟详戒,而略于定慧可见也。问:‘前门何不用此?’答:‘中根烦恼轻微,无自起淫等四念,且彼于亡尘时,防护有力,世俗曲屈声,已不容入,安有自起四念,何况道理径直等声,一并止绝哉?至于阿难初果,已能不入色声等六尘,但加反闻,尚不多费亡尘之力,安有自起淫等之念耶?故知斯门,特为尘劳素重,不待声引而频举,自发淫等四念,乃至身口,亦所未免者,加四戒以为反闻之前方便;加道场持咒,以为正反闻时之助行也。旧解全不知此,杳无一字,岂自此后,别为一法门哉?此非一小失,故特为警示学人珍重。’结名三无漏者,戒中已自不容一念漏于诸非,何况定慧?然此非但不漏落于三有而已,以注心反闻,兼不漏落空有二边,所以为真无漏,而非小乘比也。二总举三学竟。

**

**癸三  别列三学  分二    子初  历明预先严戒    二  略示场中定慧    子初分二    丑初  正教持戒    二  助以咒力  丑初分三    寅初  摄前征起    二  开释四重    三  总结远魔    今初

**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

**心为戒本,若摄之则名持戒,若放之则为破戒,故以摄心,名为戒也。

**

**寅二  开释四重  分四    卯初  断淫   二  断杀    三  断盗    四  断妄  卯初分二    辰初  曲分损益之相    二  判决邪正之说  辰初分三    巳初  首陈持犯利害    二  预辨魔佛教仪    三  确定菩提成否  巳初分二    午初  持则必出生死    二  犯则必落魔道    今初

**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

**此明戒为三学之首。以初卷至四卷半,皆明生信开解,即是慧学。自举喻华屋,请示修门,至此乃是定学。以故向下为根机稍下者,正明戒学。则知此经,俱诠三学。然唯说四重,以是大小二乘,共具之根本戒也。温陵曰:诸经戒杀居首,谓设化以慈悲为先;此经淫戒居首,为真修以离欲为本。盖欲气粗浊,染污妙明,欲习狂迷,易失正受,续生死丧真常,莫甚于此,故须首戒也。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是以缠缚生死。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者:而于淫欲一事,非但不动身口,亦不生一念思想之心,方为不犯,方与摄心为戒相应。余三仿此,既心戒清净,则树倒根断,枝叶不生,自不随其生死相续。如后干慧地文云:‘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可证斯义。

**

**午二  犯则必落魔道

**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

**汝修耳根三昧,本思出离尘劳,尘劳即界内见思二惑。淫心不除,尘劳必不能出,淫欲为尘劳上首故。

**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

**此承上文,带淫修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者:世智辩聪,善说诸法。禅定现前者:世间禅定,善入住出,而得现前。纵有二字,双贯多智、禅定二种。如不断淫者:于修三昧时,不舍绝淫念,皆为魔业,必落魔道,魔乐欲境。今既不断淫欲,上品则堕魔王,以魔界欲胜、福强、心灵,非禅智不能便生;今以禅智而助淫心,使淫增炽。如阴魔中,行空禅者,却留尘劳,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是也。设无世智禅定,则直堕地狱无疑矣!中品则堕魔民,下品则堕魔女,上、中、下三品,则随福厚薄,以为阶降耳。

**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

**彼等诸魔,其徒实繁;以淫欲为传法,递相传授,令不断绝,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慢成习,非果计果。如受魔文云:其人亦不觉知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是也。初首陈持犯利害竟。

**

**巳二  预辨魔佛教仪  分二    午初  贪淫化世即魔教    二  教人断淫即佛诲    今初

**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

**我者佛自称。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即去世之别称也。正像已过,末法之中;去圣时遥,魔强法弱,故云多此魔民,炽盛世间。此多魔教,生受其惑,死为魔眷;如后受魔文云:‘命终之后,必为魔民’是也。如火炽然盛发,世间尽受其焚;如后想魔文云:‘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成魔眷’是也。  广行贪淫者:即先世带淫修禅之辈,来为教师,现通现慧,密教行淫,以为佛事,递相传授。为善知识者:自以为善知行淫之事,善识行淫之理;如后想魔文云:‘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是也。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爱即思惑,见即见惑,而以淫欲,为教化之端,则堕爱坑;而以淫欲,为真修之法,则堕见坑;不能自出,而失菩提正路矣!

**

**午二  众人断淫即佛诲

**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

**此嘱阿难,转教末世。初心修三摩地者:即耳根圆通。淫欲为大定冤贼,不唯身不行淫事,且要心不起淫念方可。此正防微杜渐,临深履薄之诫。果能如是,方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指今佛,先佛世尊,指过去诸佛,今昔之佛,皆作是说,定可信从也。第一者,居四重之首,决定断除心淫,清净修学,究竟明诲也。

**

**巳三  确定菩提成否  分二    午初  喻不断无成    二  劝深断方成    今初

**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

**此承上是佛教断淫之故。阿难!若不断淫心,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沙,此非饭本。而以禅定薰修,喻之以蒸;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喻如蒸米成饭。

**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

**设汝不断淫欲,是以淫身,求佛所证妙觉极果;此因果不孚,如蒸沙成饭相似。纵得妙悟者:谓纵经多劫修习,得开妙悟,合上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经劫修习如蒸,得开妙悟如热相。皆是淫根五句:合上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根本成淫者:有淫欲种子,触处便发,由此恶业日臻,必至轮转三途,必不能出;人身尚不可得,况欲修佛果耶?如来涅槃者:佛所证之如如理;何路修证者:沙石成故,决难成饭也。

**

**午二  劝深断方成

**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

**机者,发动之由,如弩牙也。谓身之淫机,由心使作,心之淫机,由念弛放,必使一念不生,身心二途,方得俱断。若使能断之性犹存,而所断缘影仍在,终非杜绝,必使断性亦无,方称药病双除,始为无病人也。正如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矣!即此无幻之性,方合于佛果菩提,菩提佛所证之如如智,斯可希冀矣!此与上科涅槃,乃理智一如,互影说故。《宝镜疏》云:身断淫,律仪戒也;心断淫,定共戒也;断性亦无,道共戒也。初曲分损益之相竟。

**

**辰二  判决邪正之说

**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

**此判决邪正。以当机深防,未来邪说乱正,魔佛难辨,而求说辨魔规则,佛则以四根本戒,以辨验之,令末世修学,永为龟鉴。如我此说,修三摩地,先断心淫者,是则名为佛说,急宜从之。不如此说,或行淫不碍真修,是即波旬说,速当绝之。波旬讹也,正云波卑夜,此云恶者。能伤法身,而害慧命者也,此释迦出世,魔王名也。魔字从石,梁武帝谓,此恼害于人,易之为鬼,今从梁易也。初断淫竟。

**


发表于 2014-5-12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莫说宣化上人,提婆达多连释迦牟尼佛也不服气的。一切皆有因果。
发表于 2014-5-12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5-12 08:26
你爱信不信,请你说话放尊重些。宣化上人是大德高僧。

你不是读过楞严经吗?佛教不是迷信,是智信,佛在楞严经里面说阿难未悟,你没看见吗?

不要气急败坏,你怎么知道我不尊重宣化?
发表于 2014-5-12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是开了悟或正在追求开悟的人谈论的话题,我辈所行只是闻思修而已。参与其中,落得一头雾水,自讨没趣。
发表于 2014-5-12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4-5-12 08:39
楞严经是开了悟或正在追求开悟的人谈论的话题,我辈所行只是闻思修而已。参与其中,落得一头雾水,自讨没趣 ...

这是谁说的??依据什么?

点评

只要合乎佛法,何必再问是谁说的呢,还要什么依据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2 09:35
发表于 2014-5-12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牧. 发表于 2014-5-12 08:07
如果你这说法成立,那么佛说止观岂不是白说?崇尚开悟的禅宗,为什么还要打禅七?开悟岂不成了无因之果? ...

开悟之前边修定、边除习、边行善。都会很有助于开悟的。但不能以修定、戒律等以为就是学佛。目标还是要开悟。开悟才是修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止观也是让咱们开悟的。楞严经就讲反闻闻自性嘛。
发表于 2014-5-12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大巫 发表于 2014-5-12 08:52
这是谁说的??依据什么?

只要合乎佛法,何必再问是谁说的呢,还要什么依据呢。

点评

佛法最可贵之处就是思维严谨,因此,需要依据是对的。依据无非现量、比量、圣言量。如果你说的话不是出于佛说的,也不要紧,那么你应该给出合理的逻辑依据。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2 13:40
发表于 2014-5-12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4-5-12 09:35
只要合乎佛法,何必再问是谁说的呢,还要什么依据呢。

没有依据怎么能知道合乎佛法?这是谁说的?那不是问谁说的,是表示对这话的不认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是说的你这样的人,难不成有人说:你知道我是谁吗?就是他自己失忆了?

点评

对我的这句话不认可可以,难道我违背了佛法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2 10:39
发表于 2014-5-12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大巫 发表于 2014-5-12 10:31
没有依据怎么能知道合乎佛法?这是谁说的?那不是问谁说的,是表示对这话的不认可。依文解义三世佛冤。就 ...

对我的这句话不认可可以,难道我违背了佛法吗?
发表于 2014-5-12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4-5-12 10:39
对我的这句话不认可可以,难道我违背了佛法吗?

让你找依据,没有根据就说就违背了佛法。说诳语异语妄语都是违背了佛法。。

点评

起心动念是否是正念,是否合于佛法,这样要求自己才可以不说诳语异语妄语。谢师兄明白指出。口业的功过太大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2 13:49
发表于 2014-5-12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4-5-12 09:35
只要合乎佛法,何必再问是谁说的呢,还要什么依据呢。

佛法最可贵之处就是思维严谨,因此,需要依据是对的。依据无非现量、比量、圣言量。如果你说的话不是出于佛说的,也不要紧,那么你应该给出合理的逻辑依据。
发表于 2014-5-12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傻大巫 发表于 2014-5-12 10:43
让你找依据,没有根据就说就违背了佛法。说诳语异语妄语都是违背了佛法。。

起心动念是否是正念,是否合于佛法,这样要求自己才可以不说诳语异语妄语。谢师兄明白指出。口业的功过太大了。
发表于 2014-5-12 1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在哪里?
发表于 2014-5-1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4-5-12 07:38
阿难开悟是楞严经说的。阿难没有证阿罗汉果。先给自己科普吧。
南无阿弥陀佛

阿难在楞严会上已开悟,但在世尊灭度时还没证得,还没破五蕴。
发表于 2014-5-12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在楞严会上已开悟,虽然不是佛说的,但佛没有否认,因此,有人理解为佛默认了,也无不可。我想这个问题不必争论了,不如多在义理上探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4-28 04: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