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81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1-5-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五辛】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
﹝出梵网经﹞
《楞严经》教诲
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包括葱、大蒜、小蒜、韭菜、洋葱等)。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附注:何谓五辛?
辛(梵语parivyaya),西藏语spod(药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弟子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所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淫,生啖者增恙,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鬼等则舐其唇吻,常与鬼住而福德日消;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淫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二说: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所举。二指蒜、葱、兴渠、韭、蔑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所举。(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问:韭蒜葱皆是植物,世俗说它是荤不是素,其说如何?(吴妙荣)
答:植物有恶臭者,名之曰荤,若是动物,则名曰腥,请看荤字属于草部,腥字属于肉部,当能会其字义矣。(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问:五荤菜之菖一种,本省有吗?称何名?(何永丁)
答:本省有,俗名独头蒜,科名薤。(出处同上)
问:有人说持戒时不可吃蒜葱韭菜,是实否?为何戒食?(施万进)
答:葱韭薤蒜兴蕖,为荤性植物,气味恶臭。食之昏人神智,且有生淫增恚之害,故持戒者远之。(出处同上)
根据《现代因果实录二》妙法老和尚开示,五辛是指:葱、大蒜、小蒜、韭菜、洋葱。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两说:(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卷下等所举。然诸家对五辛之解说,亦颇不同。据菩萨戒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葱(茖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慈葱,即是葱、胡葱、□葱、春葱。兰葱,即是韭、小蒜、家葱、野生。兴渠,即是蒠蒺、芸薹、□咾子、阿魏药、殑渠卢、形具。
(二)指蒜、葱、兴渠、韭、薤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所举。
此外,翻译名义大集亦举出:蒜(梵las/una )、葱(梵lata^rka )、小根菜(梵pala^n!d!u )、韭(梵gr!n~jana )、兴渠(梵hin%gu )等五种。又大藏法数卷三十一举出:葱、薤、蒜、韭、胡荽等五种。
据弘赞之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卷四载,大蒜又称葫,汉朝张骞出使大宛国时持回,为今人所常食者。另就兴渠之梵名而论,翻译名义大集举出两说:(1)形具(梵hin%gu ),又作兴旧、兴宜、形虞、兴瞿。依辞典之解释,形具为从 Asa foetida 之根取出之物,可供作药用及调味用,其学名为Ferula asa foetida。(2)殑渠卢(梵guggula, guggulu ),译作蔓菁。为 Amyris agallochum 树之渗出物,可供作香料、药用。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载,我国不产此物,而产于于阗,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另据玄应音义卷十九举出,兴渠出于阇乌荼娑佗那国。又据演培之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载,其原产地在伊朗及北印度。
禁食五辛之戒律虽为修行者所应严格持守,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愈者,佛陀亦特别开许。据诸经要集卷二十所引僧祇律、十诵律、五分律等之记载,因病食蒜之比丘,应在七日中别居于一僻静之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复不得至大众方便处、讲堂处、佛塔、僧堂等处,亦不得就佛礼拜,仅能在下风处遥礼,于七日满后,需澡浴熏衣,方得入众。
此外,道家将韭、薤、蒜、芸薹、胡荽等五辛列为禁食,练形家则以小蒜、大蒜、薤、芸薹、胡荽等五辛为禁食。[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八、菩萨戒经会疏集注卷六、法苑珠林卷九十二、释氏要览卷中、翻译名义集卷三什物篇、慧琳音义卷六十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