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道源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下)南无阿弥陀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恶鬼现形叫你恐怖。你修真如三昧,天魔不能现形恐怖你,恶鬼恶神也不能恐怖你,因为你一下手就空一切境界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以内诸法不出我自心变现,不出我的唯识变现,连天魔、恶鬼、恶神也是。我一念不生,哪里有天魔,哪里有恶鬼?你懂得这个道理,再修真如三昧,天魔、恶鬼不现形恐怖你,有这个利益。你修定时,见恐怖境界,都是你心里不清净,你自己着了相,他才现形恐怖你。你修真如三昧,一下手就不着相,不会有恶神、恶鬼来扰乱你。
「午二、离外道邪惑」,「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其他经论说九十六种,这里怎么说九十五种?印度修道的种类,一共九十六种,其中一种是佛道,除了佛道以外,其他的道派有九十五种。在佛教说,那九十五都是外道,外道崇拜的有他相信的神、鬼,不为他所惑乱,他迷惑不了我。外道讲的道理不出三界,我修真如三昧,我的道理比他们高,他怎么能惑乱我呢?
现在没有人讲佛法,连《大乘起信论》也没有人讲,发心出家,什么佛法也没有听到,一点道理也不懂,除了吃素,除了过去祖师编的《朝暮课诵》外,什么功也不会用。做早晚两堂功课也是修行用功,他不懂,他说早晚课诵是常住的公事,我在常住这儿吃饭,我应该替常住做这公事,他不认为那是他的修行,这叫做可怜愍者。他没有用功,遇见外道来讲道,七说八说,他就相信了,尤其一贯道,秘密传道,出家人就有信一贯道的,你说可怜不可怜!那是因为他出家没有听过佛法,你要是听到《大乘起信论》,你修真如三昧,外道的鬼、外道的神,惑乱不了你,何况是外道的人呢?这是第三种利益。
「巳二、离内惑业障」,天魔、饿鬼、外道的鬼神,是心外恶缘,现在心外的魔不能魔你了,心内还有惑,惑就是烦恼,你只要修真如三昧,心内的烦恼不能扰乱你,分二科。「午初、离恶业」,你所有的恶业都能远离。「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你修真如三昧,是佛法中最高深的法,你就不会开口乱说,毁谤甚深的佛法。你不造谤法之罪,以前造过的重罪业障就渐渐消灭。你修真如三昧等于太阳光,你的重罪业障等于一大块冰,冰结得很久,不容易融化,但是见到太阳慢慢就会融化。你只要修真如三昧,你那重罪恶业障不起障碍,慢慢就消灭了。
「午二、灭惑障」,惑从哪里来?由烦恼来。「惑」就是贪、瞋、痴等烦恼。「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觉观」是旧翻译,新翻译翻成「寻伺」,寻求伺察的心,这个「觉观」不是正当的觉观,是恶觉观,就是由疑心起的。你修真如三昧,你疑惑正法的烦恼不起,恶觉观不生,就能灭除疑惑正法而起的恶觉观。
辰三、行成坚固益(分五)
巳初、于理信增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巳二、处染不怯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巳三、不为缘坏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巳四、无世滋味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巳五、得深禅定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别修止门竟
「辰三、行成坚固益」,你要是修成真如三昧,永远不会破坏,分五小科。「巳初、于理信增」,对于真如妙理的信心,逐渐增加。「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大乘经、大乘论说如来、诸佛的境界,都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你起疑:唉呀!我什么时候能得到这个?那是诸佛得到的,我一个薄地凡夫,怎能得到?那你就退了。你要是修真如三昧,没有得到真如三昧,如来的境界你也不会怀疑。你要是真正得到真如三昧,一个凡夫也可以得到不可思议境界,何况成佛呢?你对于如来、诸佛不可思议的境界,信心就渐渐增长起来。
「巳二、处染不怯」,你要度众生,必须到众生的境界里面去度他,众生的境界都是染污境界,在众生的染污境界中弘法利生,你不怯弱、不害怕、不恐怖。「七者远离忧悔」,你修真如三昧,假若得到真如三昧,你去度众生不会起忧恼后悔之心,认为当初不该发菩提心度众生,结果为度众生引生很多烦恼,还是自己了生死去了,这就退堕二乘。为什么退堕二乘?起了忧悔之念。你要是真如三昧修成了,永远远离忧悔之念,不会再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自己的生死没了,要去度众生的生死,勇猛不怯弱,因为晓得生死本来是空的,我得了真如三昧了,我更有把握,在生死之中去弘法度众生,不会再生怯弱之心。二乘人怎么到三界外不回来呢?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他看见生死之法像冤家对头,害怕得不得了!你真如三昧修成了,你发菩提心,去行菩萨道,在生死道中不害怕。
「巳三、不为缘坏」,不被外缘扰乱毁坏。你要弘法利生,众生不是好度的,千差万别的众生,不出二种境界,一种顺境,一种逆境,你去度众生,遇见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顺境现前,你被它转了,为顺境所恼乱。不顺的境界,众生不听你的开示,你不生烦恼,他叫你生烦恼;你不动瞋恨,他叫你动瞋恨。逆境现前,我也不为逆境所恼,为什么呢?我修真如三昧,我空一切境界相,我知道众生的境界本来空,但是众生不知道空,我才来度他,我怎么能跟众生一般见识呢?「八者其心柔和」,修真如三昧的人,心是柔和的。「舍于憍慢」,外面恼乱的境界都是你自心招来的,你骄傲、我慢,外面生出来逆境,招出来魔,就有比你还骄慢的众生来跟你结冤家,你就被他所恼乱。「不为他人所恼」,我心里很柔和,不骄傲,也不我慢,度众生是我的本份,我随力随分弘法利生,你对我不起,我晓得境界本空,我不被你所恼乱,你叫我动瞋恨,我不动瞋恨。
「巳四、无世滋味」,第八种是不起憍慢,不为逆境所恼乱,第九种是不为顺境所恼乱,你要去度众生,众生对你恭敬、礼拜、供养,财、色、名、食、睡的境界现前,你不会被它所转动。「九者虽未得定」,你只要精勤专心的修真如三昧,虽然还没有得到真如三昧的大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时」是时间,「处」是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一切时间、空间,都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你不会好乐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世间的五欲之乐,你都看得很淡、很空,没有滋味。
「巳五、得深禅定」,「十者」,第十种利益。「若得三昧」,假若你得到真如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一切音声叫做「禅刺」,等于在你身上扎了刺,虽然刺很小,它扎上你就受不了。「刺」就是刺激,音声能刺激你的心,你要修定,听见声音,打你的岔,叫你惊心动念坐不住。所以前面讲,你初下手得找寂静处:一、深山里。二、离开人间三里到五里的阿兰若。三、寺院的静室,就是避免音声的刺激。可是你真正得到真如三昧,外面声音空了,不为声音惊动,无论汽车声、火车声、飞机声,就是天上打大雷,你也不害怕,不为它所动。修止,有十种利益,第十种才是得到真如三昧以后的利益,第九种「虽未得定」,你只要精勤、专心的修,虽然没有得到定,前九种利益都可以得到,不会叫你空过光阴。「别修止门竟」,讲到这里把修止这一门讲完了。
丑二、修观(分三)
寅初、明修观意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惑,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丑二、修观」,分三科。「寅初、明修观意」,修止就好了,为什么还要修观呢?把大意先说一说。「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沈没。」「若人」就是修止用功的人,单单修止不修观出了毛病,止,是止外境,止心里面的妄念,天天止,心就沈没下去。「或起懈惑」,或者生懈怠心,外面的境界都是假的、空的,还去贪图什么呢?他起懈怠,不像以前那么精进用功。禅宗讲落到无事家,他功夫用不起来,恶事不做,善事也不做,一懈怠,你叫他行菩萨道,他不行了。「不乐众善」,他不欢喜好乐做一切功德,大善事不做,小善事也不做。「远离大悲」,大悲心是菩萨道的根本,你叫他度众生,他不去度,远离了大悲心。「是故修观」,所以应当修观。禅宗是大乘,不是小乘,落到无事家的很多,住禅堂一辈子,你叫他出来弘法利生,他什么事都不做,怎么这样呢?他在禅堂住久了,两条腿不疼了,用功提不起来,懈怠,好事他不做,坏事他也不做,成了这样的大乘弟子,禅宗喝斥得很厉害,叫懈怠鬼,简直拿他没有办法。
我湖北汉阳归元寺在受戒的时候,叫新戒参加打禅七,我们两条腿酸得厉害,在小庙出家打坐,早晚坐一会儿就下来,腿一疼就放开。打禅七最长的香,坐到一点三刻钟,腿疼得几乎要断了,坐了几天,大师父问我,大师父就是维那师,他跟我很有缘,我是大沙弥头,所以常跟我说话:「你坐了二、三天,怎么样?」我说:「参禅当然好,就是腿疼得厉害!」大师父说两句话,我记一辈子,他说:「腿子疼不算病,腿子不疼才要命。」那是经验之谈,你腿子疼,能放开腿子吗?不许你放,你放开腿就得挨香板。痛得不得了,你忍不住,就得参话头:「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你本来看不上话头,因为腿疼没有办法,只好念,这腿子疼不算病,还能提起话头来念。「腿子不疼才要命」,我们新戒都坐在止单位子下面,止单位子上面的老修行,一止静他就点头,香板一过来他就醒,他能躲香板,他的腿一点都不疼,功夫可用不上,这不是要了法身慧命吗?就是因为他单修止不修观的毛病。没有禅堂好住,他一个人要去住山、住洞、住茅蓬,他没有学过《大乘起信论》,单去修定,就是去修止,他只要有饭吃,你叫他离开茅蓬,到大庙当住持,他也不干,为什么他有茅蓬住就满意了,这就是心沈没了,落到懈怠境界自己不知道,这样什么善事他都不愿意去做,所以要修观。
寅二、辨观相(分四)卯初、法相观(分四)
辰初、明无常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辰二、明苦观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辰三、明无我观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辰四、明不净观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寅二、辨观相」,修观是什么相状、什么样子?分四科。「卯初、法相观」,先修法相观,再分四科。「辰初、明无常观」,要说明无常观。「修习观者」,你先修止再修观,「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你要先修无常观,小乘要了生死,大乘也要了生死,你为什么去住禅堂?为什么住山、住洞、住茅蓬?大乘不是要了生死,还要度众生吗?那么你在茅蓬里腿不疼了,天天坐,你住一辈子,时间不等你,生命也不会等你,一切世间法都是无常的,不会长久停留。「须臾变坏」,很短的时间就变坏,你以为几十年的生命很长,转眼之间就过去了,你观到这儿要起警策心。
「辰二、明苦观」,说明苦观。「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三苦、五苦、八苦,逼迫身心,《大乘起信论》讲的都是苦的根本,念念生灭是个大苦,你证得真如三昧了吗?你证得真心了吗?没有证得,你天天在那儿打坐是个妄心,妄心是念念生灭,你观想到念念生灭是一种大苦。身外的苦,都是你念念生灭的心引出来的,所以《起信论》讲苦观,观这念念生灭的心才是大苦。
「辰三、明无我观」,说明无我观。「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无我,由过去到现在,由现在到未来,三世间找不到个我,三世间根本就没实在的法,哪里有个我呢?因为有个我才有三世,三世间的法都是如幻如化的。由此你观到,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不要说观前生前世,在座诸位想想:你过去几十年怎么过来的?不是像作场梦一样,哪里有个真我呢?「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现在所念诸法转眼就过去,就像天上打雷掣闪电一样,亮一下就过去了。「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你再念到未来诸法更是打妄想,未来所念诸法,好像天上云彩忽然起来,哪有实在的东西?三世间的法都不真实,你怎么会真实呢?所以要作无我观。
「辰四、明不净观」,说明不净观。「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作不净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观到我们的身体不净,推而广之,一切人,乃至于一切畜生,统统不净。正报不净,依报也不净,娑婆世界是个尘世,山河大地没有一个清净的地方。你们去看《会阅》注解得很详细,第一、种子不净,父精母血都是污秽的东西,父精母血结胎,把我们生出来,所以种子都不净。第二、住处不净,你在母亲肚子里住了十个月,母亲肚子是最污秽的地方。第三、自体不净,你刚出胎,身体三十六样东西,经上说没有一样干净的。第四、自相不净,身体之内统统不干净,外相九窍常流不净,脸上有七个窍,窍就是洞,常常流不清净的东西,大便道、小便道流出来的,更是臭不可闻,不光是九窍,浑身汗毛洞眼,统统排泄着臭东西。你不洗澡,别人闻不得,你自己也闻不得,统统是臭的,究竟不净。等你死了,更是臭不可闻,死了烧成灰,还是不干净,所以你观察自己就不起执着了。你再观察一切正报,一切众生不净;观察一切依报,山河大地都是尘土,统统不净。「无一可乐」,没有一样可以令人生欢乐之心。
卯二、大悲观
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卯二、大悲观」,「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你观察一切众生,不是今生几十年,不是前生前世,自从无始世以来,都因为受无明所熏习起了妄心,一念妄动生起业识,由三个细妄想,再变六个粗妄想,九相念念生灭,外身、内心,令这个心念念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自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都受一切身心大苦,苦者逼迫为义,逼迫到我的身、我的心,身心受了苦,身心无始以来就受生灭之苦,是个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现在受无量数逼迫,人在这儿受果报,除了受苦就是受苦。「未来所苦,亦无分齐。」未来所受的苦,也没有边际,永远苦下去。「难舍难离」,一切众生还不知道苦,还爱着身体,等知道了,想舍开苦还不容易。「而不觉知」,他为什么难舍难离?他不知道是苦,叫愚痴,他还以苦为乐,叫颠倒,愚痴颠倒。「众生如是」,你观察一切众生都是这个样子。「甚为可愍」,平常讲:「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普贤行愿品》中间还有一个大悲心,观众生苦,发大悲心,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要度众生。众生可怜愍,明明在受苦,他不觉知,还以苦为乐,所以难舍难离,永远苦下去,众生愚痴颠倒,甚为可怜,甚可怜愍!
卯三、大愿观
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徧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卯三、大愿观」,「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徧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众生太可怜了,他不知道苦,还以苦为乐,永远苦下去,苦到未来际,没完没了,思惟到这里,你就应该发起勇猛心,立下大誓愿:「众生无边,我誓愿度脱!」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众生也无量无边,我怎么度得完?先令我的心离分别,我要证真如三昧,我的心离开分别心,分别心就是妄想心,离开分别妄想,我的身任运自然,十方世界都可以去示现,去度众生,修行一切诸善功德。这就是修观的好处,光修止,像死水一样沈没下去,要修观,要发大誓愿。「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声闻戒都是尽形寿,你受沙弥戒、沙弥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时,得戒和尚问你:「尽形寿能持否?」尽你的身形,一生一世不犯戒就够了。菩萨戒则不是,菩萨戒要尽未来际,一定要发长远心,你今生发菩提心度众生,众生没有度完,要永远度下去。度众生教他修真如三昧,真如三昧他不懂,懂了他也修不来,你得用无数方便,救拔一切苦恼的众生。众生的根性不一,才有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你要: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勇猛大精进。二、烦恼无尽誓愿断,要离分别心。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要用种种方便。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度一切众生都成佛。
「令得涅槃第一义乐」,要度众生到哪里呢?把众生度成佛,令众生证得涅槃,涅槃是第一义的真乐,这就是我们的第四个大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个大愿叫四宏誓愿,合起来就是一个菩提心,再推到根本,就是一个大悲心。发了四宏誓愿,依着你的大愿来修行用功,叫行菩萨道。声闻律通大乘,大乘叫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我们登比丘坛的时候,叫你发上品心,得上品戒,如何是上品心?就是三聚净戒的心,这是登比丘坛声闻律仪,声闻律引你发菩萨心,得戒和尚开示:你们应该发上品心,求上品戒,什么是上品心?新戒跟着念下去,登坛的新戒能否听懂是个问题?而且登坛时心里很紧张,没有听清楚,上品心他没有发,怎么能得到上品戒?所以我变更方式,登坛时候我教他发上品心,接着新戒回答:「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这样新戒的上品心不是发了吗?今年我们传戒,白圣老法师当得戒和尚,净心法师当开堂和尚,还是这样教,我心里很欢喜。发上品心,不就是菩萨的三聚净戒吗?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不就是摄律仪戒?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不就是摄善法戒?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不就是摄众生戒?所以四宏誓愿,也就是三聚净戒,为什么要成佛?成佛为度众生,四宏誓愿,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目的,其他三个大愿都是方法。
断烦恼,为度众生而断烦恼:学法门,为度众生而学法门;成佛道,为度众生而成佛道;成佛道不是成阿罗汉道,成了阿罗汉,他不度众生,他到三界以外入偏空涅槃,他自己生死了脱,他不管众生的苦恼。发菩提心是观众生苦,起大悲心,由大悲心而生菩提心。要度众生,你自己的烦恼不断,怎么度众生呢?这里就要断分别心了。你不学无量法门,怎么度无量众生呢?这里就说以无量的方便来度众生,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里没有说佛道无上誓愿成,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不是令众生成佛?你自己不成佛,怎么能令众生成佛?你不成佛,你的福报不具足、智慧不具足,你度众生决不能满愿,所以成佛道是度众生的究竟方便。成佛福报具足、智慧具足,才能普度一切众生。你没有成佛,智慧不具足,自己还有生相无明,你度众生就有一分无明的障碍。度众生光有智慧不行,你得有福报摄受众生。你讲经说法,讲得天花乱坠,你没有福报,众生不听你的,摄化众生全得靠福报,所以成了佛,叫福慧两足尊,正好去度众生。这四宏誓愿把它记得,第一个大愿是目的,后面三个大愿是方法。
卯四、精进观
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卯四、精进观」,「以起如是愿故」,前面五种行门里面有精进门,你要修精进观,「于一切时」,无论在什么时间,我今年弘法利生,明年还是弘法利生。「一切处」,我在台湾弘法利生,到了美国还是弘法利生,所有的众生我都度他。「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你没有成佛,甚至十信之心还没有修圆满,你能讲多少,就讲多少,度众生,你度一个算一个,度两个算两个。「不舍修学,心无懈怠。」要常常精进,常常度众生,你度众生,自己的行门就增进,你天天度众生,处处度众生,你烦恼不断行吗?你在度众生之中,任运自然你的烦恼越来越薄。你不学法门,怎么度众生?为度众生要学法门,比如你要跟众生讲《大乘起信论》,你不学《大乘起信论》怎么讲?你本来不看《大乘起信论》,这时候不得不看。众生还没有听到《大乘起信论》,你先得到《大乘起信论》的利益,因为你要先研究,大乘法的妙就妙在这里,以利他为自利,你要不舍修学,不起懈怠,这叫精进观。
寅三、结观分齐
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上来别修止观竟
「寅三、结观分齐」,总结前面所修的种种观想,有个分际。「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你在打坐的时候专门修止,止一切境界相,你下了坐就要修观。「悉当观察」,你走路的时候要观察,站着的时候也要观察,睡觉卧着的时候要观察,行、住、坐、卧四大威仪,除了坐的时候专门修止,其余的时间都要修观,随时随处都要观察。观察什么呢?「应作不应作」,这就是持戒的止作二持,应止则止,应作则作。应止则止,你不止就犯。应作则作,这是件功德、善事,你不作就犯戒。声闻律也讲止作二持,何况是菩萨戒呢?所以你出了家,只管利益自己,不管众生,你天天都犯戒,为什么?应止你止了,你没有作恶,应作的你没有作。功德善法,无论大的功德、小的功德、大的善法、小的善法,你统统要去作,也就是应作就去作。「上来别修止观竟」,讲到这里分别把修止修观讲完了。
丑三、明双运(分三)
寅初、总标
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丑三、明双运」,分三科。「寅初、总标」,「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要止观双运,不要单方面修止或修观,初下手是单方面修,前面告诉我们,坐修止,下了坐修观。但是你要晓得,梵语「奢摩那」、「毗钵舍那」,是「即止之观,即观之止」,无论行住坐卧都要俱行,都要双运,就是进一步,止中带观,观中带止。再进一步,止即是观,观即是止,把它们合成一个。
寅二、别辨(分二)卯初、约法明俱(分二)
辰初、即止之观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辰二、即观之止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寅二、别辨」,分别辨明,分二科。「卯初、约法明俱」,就法相上说明止观并俱,不是各别的,再分二科。「辰初、即止之观」,这是止中带观。「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我们学大乘法,先要空一切境界相,一切诸法,本来不生,不来不灭。大乘经的空理,很不容易了解,你了解了,落到空这一方面,单止不作,还没有大害。就怕落到豁达空那一方面,以为什么都是空的,什么都是假的,「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遭殃祸。」那学大乘法把自己学到地狱里去。所以你要止观双运,你虽然观察到一切法自性不生,你也晓得一切法因缘和合就生出来,这叫空不碍假。一切法是假相,由因缘生灭,因缘和合起来就生,散了就灭,你怎么能把因缘和合这一方面丢掉呢?「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要相信因果,做了善事,一定得乐的果报;做了恶事,一定得苦的果报,不会错误,因果不会空掉、坏掉。
「辰二、即观之止」,下面二句是观中带止。「虽念因缘善恶业报」,你虽然念因缘和合就生出来善法恶法,善恶法是因,由善恶之业因,而得苦乐之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你光念善恶果报,变成凡夫法、世间法,你同时还要用止,观它的自性不可得,这样你就不会偏到善恶因果着相那一方面。不然,做了一点功德,你就着相,一起执着,就变成凡夫。你要观自性不可得,因果善恶不会错误,你去修善止恶就对了!
卯二、对障明俱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卯二、对障明俱」,说明对治障碍,应该止观俱行。「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凡夫执着世间法,贪图五欲之乐,要修止,止一切境界相,就对治凡夫执着世间法的烦恼。「能舍二乘怯弱之见」,修止还有一个好处,二乘人不度众生,看见生死就怯弱害怕。你晓得一切法自性不可得,生死没有真实的自性,就在因缘生灭的假相上,去度众生,你害怕什么呢?这就对治二乘人不度众生的怯弱之心。
「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二乘人不发大悲心,他的心量狭窄,修观想,把这个心过对治掉,要发大悲心,要发广大心。「远离凡夫不修善根」,凡夫贪着世间尽做恶,功德善法不做,一点善根不做。你晓得因果善恶不失,你修观,你做善法、做功德,你就种大善根。
寅三、总结
以是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寅三、总结」,把别修止观、俱修止观,总结起来。「以是义故」,因为止观双运这个义理,「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助是帮助,止能帮助你修观,观能帮助你修止,帮助你互相成就。「不相舍离」,单修止、单修观都不行,要止观双运。「若止观不具」,单修止不修观,或单修观不修止。「则无能入菩提之道」,你永远不能证得菩提道,也就是你永远不会成佛,你不落于凡夫,就落于二乘。
戊三、防退方法(分二)己初、明可退之人(分二)
庚初、标行劣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庚二、举处释成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着。
「戊三、防退之法」,前面叫我们修行信心,有四种信心要修成功,一、信根本,就是信真如,二、信佛,三、信法,四、信僧。怎么修?用六度法门,合成五种行门,一、布施门,二、持戒门,三、忍辱门,四、精进门,五、止观门。止观门,先修止后修观;再进一步,止中带观,观中带止;更进一步,止观双运,止即是观,观即是止。我们要相信《大乘起信论》,它是依着释迦世尊说的一百部大乘经作的,你看了这部论,等于看了一百部大乘经,而且你看了一百部大乘经,不见得能提纲挈领抓住纲要,这部论告诉我们纲要,你这样修就不会错误。到此都讲完了,马鸣菩萨大慈大悲,恐怕娑婆世界的众生,听了《大乘起信论》,修不成功,退了道心,「戊三、防退方法」,说明防退的方法,分二科。「己初、明可退之人」,说明什么人会退心?再分二科。   
「庚初、标行劣」,先标举他行门的力量劣弱。「复次众生初学是法」,众生初发心学真如法门,修真如三昧,「欲求正信」,想要成就自己正信之心,「其心怯弱」,但是他的心怯弱,不能坚强,要退道心。
「庚二、举处释成」,举出处所解释。「以住于此娑婆世界」,什么地方的人,心里怯弱要退道心?娑婆世界的人。梵语「娑婆」,翻成中国话叫堪忍,就是堪能忍苦的世界。住在这个环境恶劣的娑婆世界,不能帮助你修道,还尽是破坏你道法的因缘。「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畏」是畏惧,「畏惧」二字分开来,先说畏,再说惧。娑婆世界一尊佛出世很难,释迦牟尼佛出世,三十岁成道,八十岁入涅槃,说法四十九年,很短的时间,将来等到弥勒佛出世,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这么长的时间。等到弥勒佛出世,龙华三会,开了三个法会,他就涅槃了,真是昙花一现。自己畏惧在娑婆世界很难常常遇到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要成就信心,入了住位,才能由不定聚入于正定聚,才可以精进不退。要常常遇到佛,亲承供养,就不会退道心,信心就可以成就。在娑婆世界遇不到佛,没有方法亲承供养,畏惧信心难以成就。「意欲退者」,遇到想要退道心的人怎么办呢?
己二、明防退之法(分二)庚初、通举圣意(分二)
辛初、标圣善巧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辛二、释显巧相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
「己二、明防退之法」,说明防护退心的方法,分二科。「庚初、通举圣意」,总通的标举出来佛的心意,再分二科。「辛初、标圣善巧」,先标举出来佛有善巧方便。「当知如来有胜方便」,你不要退心,你怕真如三昧修不成功,遇不到佛,信心不能成就。你应当知道我们的本师释迦如来,有最胜的善巧方便。「摄护信心」,摄持护持你的信心,叫你信心不会退。
「辛二、释显巧相」,解释显明善巧之相,怎样善巧法?「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本师释迦如来开导我们防护退心,最胜方便的念佛法门,不就过去,不就未来,单就现在说,十方世界的佛无量无边,你专心忆念哪一尊佛,以这个忆佛念佛的因缘,你就随愿得生他方佛土,你愿意生哪个世界,就生哪个世界;愿意亲近哪尊佛,就亲近哪尊佛。「常见于佛」,你生到佛的国土,你就常常见到佛。「永离恶道」,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畏惧呢?娑婆世界有三恶道,连阿修罗算上叫四恶道,你堕落三恶道、四恶道,再想修行,时间很长很长,所以害怕。十方诸佛的清净国土没有三恶道、四恶道,所以你不要害怕。
庚二、别引经证(分二)
辛初、引经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辛二、释经文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庚二、别引经证」,另外引经来证明,分二科。「辛初、引经」,先引经,「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这里引《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净土三经来证明,净土三经说西方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你专心一意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你所修的善根,也就是你所作的功德,你不要求人天福报,不要求二乘小果,你回向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等到你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一定来接你,你就可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平常念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辛二、释经文」,解释经文。「常见佛故,终无有退。」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常常见到佛,佛会摄护你信心,永远不退转。你在娑婆世界,为什么起畏惧,要退道心呢?因为在娑婆世界遇见佛很难,释迦佛出世,我们不晓得在哪里堕地狱去了,等我们从地狱好不容易出来,释迦佛已经涅槃二、三千年,等到弥勒佛出世,还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到那时候我们不晓得又堕到哪一道去了?等我们出来,弥勒佛龙华三会已经完了。「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你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你所修的善根回向发愿,你还要修观想,观想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这个权巧,就跟你所修的真如三昧相合。你所修的真如,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阿弥陀佛的法身,就是我们的真如。你观想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你决定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03: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