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3套—【科判与序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6 认识为心,这个是病,很严重的病


[识],认为这个执着心、分别心、推测心、意念心,就是现在平常你日用的,推敲的这个生灭、妄想意识、颠倒心,认为这个就是我们的心。

认识为心,这个是病,很严重的病!

[以攀缘心为自性者,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

一下子我来看电影;一下子来吃宵夜;一下子要不然我们出国走一走,反正心就是定不下来,没有找到真心全世界跑遍了,

And so what?你又能如何呢?跑到外太空去旅游,那又怎么样呢?

所以,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世尊来示现成佛,昏天暗地,没有一个人可以觉悟的,没有的!

    207 定要从般若智慧跟忍辱双管齐下,就定得下来

[恃闻忽定]。每天听经闻法,却不练习这个定,

练习这个定在哪里呢?在善恶、事非、对错,一切都可以练习这个定。

这个定要从般若智慧跟忍辱双管齐下,就定得下来,

用般若观空;用忍辱守住定,慢慢就进入首楞严大定。

没有前面二种功夫,没有办法,就是忍辱跟般若,一点办法都没有!

两个人吵架定不下来就是定不下来,能放下就算不得了了!

大悟,大悟没有对象,你不需要定,不需要克制,因为没有对象。

你恨对方吗?诸位!相不可得啊,对象是一堆臭骨头所构成的,你为什么会恨对方呢?

师父你要原谅他啊,没有东西可以原谅,自性本来就空,对象本来就不存在,也不需要原不原谅。

    [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憍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也就是说:忽定力是不行的!

    208 佛根本没有办法度众生,自性是一定要自度


[求他加被]。这一段可是特别重要,尤其是修净土法门的人,要特别特别的注意,佛在经典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阿难的表达,正是一切众生所犯的毛病,

[经云],阿难就说了:[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我以为靠佛就行了!

[常自思惟,无劳我修],我常常这样想:不需要我阿难修啊,佛是我的堂哥,佛您加被我一下就行![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以为如来可以给我三昧定力,错了!

底下这句就是一切修行人的通病,[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不知道佛是佛,你阿难是阿难,我不能替代你生死啊,搞清楚啊!

所以,师父以前有讲:修行要靠亲因缘,还有增上缘。佛陀只能给我们增上缘啊!

所以,诸位在这里,诸位就很清楚了,如果佛可以救众生的话,那么,佛在世的时候,那一千二百个阿罗汉,为什么要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

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呵叱那个徒弟要精进、要努力?佛就叫他们睡大觉,来,统统我释迦牟尼佛来就好了!

所以,佛根本没有办法度众生,自性是一定要自度,自已如果不放下,佛也是没辙,因为众生根本就是不理解佛。

底下,说:以攀缘心为自性,认识为心,忽定力也就是听闻,然后,忽略了定力。就求他加被,也就是靠佛、靠善知识加被,错了!

善知识只能给你增上缘,修不修行要看你自己,解不解脱要看你自己。

所以,[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末法时期尤其多,自己不肯用功,只能加持,求佛加被。错了!自己要用功、要听经、要闻法、要开自性的般若智慧,自己解脱!

    209 菩萨有威德力,但不能违背四大循环、大自然的法则


有一个信徒,他去烫伤,看了经典说:大悲咒多么的灵感,多么的好,我念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

他这个烫伤的很严重,不去看医生,已经起那个水泡了,红肿发炎。他认为观世音菩萨很灵感,是的,没错!他不去看医生,怎么样呢?

他去念那个水,已经烫伤很严重了,用大悲咒那个咒水,敷在这个皮肤上面,没有敷还好,敷下去不得了,溃烂!

佛法是要符合科学跟智慧的,不懂佛法,这样会医死人的。刀伤、烫伤,就是应该要看医生啊,哪个说不看医生?要赶快送医嘛!

不用不用,观世音菩萨很灵,是很灵没有错啊!所以说他就不看医生,哇!红肿、溃烂,

啊!慧律法师你看看!这只手肿起来,大悲咒不灵啊!我说:你才不灵啊!赶快送医!

他说:要送医啊!是!赶快送医院!他说:慧律法师,我应该怎么做呢?

我说:拿回来的这个药,消炎的这个西药,赶快念大悲咒,药拿来放在观世音菩萨前边,还有那个药膏,要涂抹的药膏,刀伤、烫伤的药膏,放在观世音菩萨前边,这样念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药吃了好、药膏抹了会好。喔!还有这一层喔?

要符合科学,佛教是智信,哪得迷信这样子呢?这样你会医死人的!完全不符合佛意。

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刀伤、烫伤就是地被破坏啊!你用水来救就不符合,要赶快送医,打针、吃药、消炎、消肿,还好有听我的话,救了他一命,否则他会破伤风而死。所以,大愚痴人,扭曲佛意,佛教最不讲迷信的。

所以,你们有病一定要看医生,拿回来的药再合掌,念药师咒、大悲咒,这样吃了,这样才会好啊!知道吗?头脑醒一醒,不然,你会医死人!

看了以后:喔!如此的弟子,这个在讲经说法,不发挥一下,实在不晓得。

所以,学佛还是有佛呆子,我们不是说菩萨不感应,菩萨有威德力,但是,菩萨不能违背四大循环、大自然的法则,不可以的。

佛菩萨不能违背这个缘起缘灭,四大的法则,不可以的!缘起缘灭,地、水、火、风、空,这是循环,包括佛都要遵守。

所以,佛给你信心,当然冥冥当中给你加被,亲因缘,还有增上缘。所以,亲因缘就是自己要有智慧,不能感冒、重感冒老是躺在那个地方、气喘也不给医生看,这是什么佛弟子啊?

   210 此经所被之机有四,并对四种重病下药

《表解》,第六、所被机宜,这样归纳起来,这个大纲一念,清清楚楚。

所被之机有四,又此经为对四种重病下药。

一、回心声闻;二、并为缘觉;三、兼及有学;四、兼为定学。

简单念一遍:回心声闻——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二、是为了缘觉讲《楞严经》,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三、兼及有学而讲《楞严经》,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摄]就是摄心调伏。畴昔攀缘,[畴昔]就是往昔的攀缘心,就是意识心。得陀罗尼,能够得总持,入佛的知见。

第四、为什么要讲《楞严经》?为了定性声闻,兼为定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院地。

又此经,为对四种重病——1、认识为心,以攀缘心为自性,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2、恃闻忽定——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憍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3、第三个病,求他加被,常自思维:我靠佛就好了,自己不修行,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诸位!这八个字就是末法严重的通病,尤其修净土的人,阿弥陀佛加被我,我临命终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现在好好念佛!

问题:有没有好好念佛,有没有老实念佛,烦恼一大堆,也叫做念佛?

我们要弄得很清楚,心开般若智慧,心定,诵一百部经典,也叫做专修;诵一部经典、一句佛号,妄想纷飞,也叫做杂修,这个杂修跟专修要从心性来论断,不是说我只有念一本经,这样叫做专修。

诸位!没有般若智慧,心专不起来,有烦恼怎么能专呢?这个专修跟杂修要弄得很清楚。

没有错,专修是指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错;可是,这一句要念得很有智慧、很有定力,要有三昧的功夫,这前面要做准备工作。

前面准备工作,就是要信、解、行、证;要信、愿、行三资粮,要深信切愿、要真实的去念佛,前面要靠什么?要靠教义、教理、般若智慧、要忍辱啊!是不是?

心有定,你念一百部还是专啊;心没有定,念一部经、念一句佛号,妄想一大堆,能说你是专修吗?

专跟杂,是从心性来论?还是从相上来论。从相上来论,那没有错,诵一部经比较专;可是,从心性来论,心不定,诵一部也是杂;心若定,诵一百部还是专,要弄清楚啊!看你是站在清净自性的角度来论断,或者是站在相上的角度来论断。什么叫做杂修?什么叫做专修?

    底下,第四、恃性忘修——知真本有,达妄本空。证真——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断妄——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211 心若定,诵一百部还是专,要弄清楚啊


[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诸位!这八个字就是末法严重的通病,尤其修净土的人,阿弥陀佛加被我,我临命终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我现在好好念佛!

问题:有没有好好念佛,有没有老实念佛,烦恼一大堆,也叫做念佛?

我们要弄得很清楚,心开般若智慧,心定,诵一百部经典,也叫做专修;诵一部经典、一句佛号,妄想纷飞,也叫做杂修,

这个杂修跟专修要从心性来论断,不是说我只有念一本经,这样叫做专修。

诸位!没有般若智慧,心专不起来,有烦恼怎么能专呢?这个专修跟杂修要弄得很清楚。

没有错,专修是指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没有错;可是,这一句要念得很有智慧、很有定力,要有三昧的功夫,这前面要做准备工作。

前面准备工作,就是要信、解、行、证;要信、愿、行三资粮,要深信切愿、要真实的去念佛,前面要靠什么?要靠教义、教理、般若智慧、要忍辱啊!是不是?

心有定,你念一百部还是专啊;心没有定,念一部经、念一句佛号,妄想一大堆,能说你是专修吗?

专跟杂,是从心性来论?还是从相上来论。从相上来论,那没有错,诵一部经比较专;可是,从心性来论,心不定,诵一部也是杂;

心若定,诵一百部还是专,要弄清楚啊!看你是站在清净自性的角度来论断,或者是站在相上的角度来论断。什么叫做杂修?什么叫做专修?

     212《楞严经》所重视就是圆定,极果就成佛


[甲七 宗趣通别],[宗]是什么意思?[趣]是什么意思?[通]是什么意思?[别]是什么意思?

[已知此经,被机之广,未悉何为宗趣?

贤首]《华严经》[云:当部所崇曰宗],[崇]就崇上,所尊重的、重视的是什么?《楞严经》就重视定,首楞严大定,就是圆定。

[宗之所归曰趣]。象《楞严经》,圆定为宗,极果为趣,极果就成佛。

《楞严经》所崇的,这一部所崇、所尊重的是什么?重视的是什么?就是圆定,自性本来具足的圆定,圆定为宗。极果为趣,极果就成佛,《楞严经》是要让我们成佛的。

所以,[具通、局二门,通指一代时教,局约本经],就是《楞严经》。一代时教,就是佛讲一辈子,叫做一代时教。

[一代时教,不出权实],[权]就是善巧,[实]就是究竟,所以,权实就是佛的一代时教。

[今以总意分之,权乘多重zong修成],重视,修成就是有次第、有阶位。

[动张因果],[动张]就是需要,需要用到因果的法则。[则因即宗,而果即趣];因就是宗,果就是趣;

[圆实多重性具],圆实就是入圆实有,圆教或者实教,多重性具,就是你要悟,[首明悟入],所以,权乘重修,圆实教重悟,诸位!这个很重要的差别。

所以,你在一般的经典讲:你要明因、要识果、要行十善,这个统统用到修,要有修有证。所以,由因趣向果;

圆实的大教可不是,你要重悟,就是破无明。首明悟入,怎么样才能悟入?就是破无明。

[则悟即宗,而入即趣也。此经若就通中圆实,以取宗趣],圆教、实教以取宗趣,[则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

所以,首先要悟,为什么修行要找一个大彻大悟的明眼人呢?没有明眼人,就象瞎子摸象一样,没有悟就是这样。一百个人在那边讨论佛法,讨论不出结果,为什么?一个悟都没有。

甲、一号就问二号说:喂!我这样讲对不对?二号就说:嗯!你这样讲大概对啦!二号就问三号,三号问四号,问了一二三四,一百个人聚在这里,一直讨论佛法,能解决问题吗?不能。

因为一个悟都没有,没有明眼人啊!一个悟都没有,问一百个还是一样啊,零加一百个零,还是什么?还是零啊,一个成就都没有啊!为什么要有善知识,就是这个道理。

则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

[经中如来破识显根,显此根性不生不灭,即为楞严定体,要阿难彻底悟明此性,取以为因地心;依此不生不灭,为本修因,蹑解起行,证入果地也。局约本经,亦分总、别]。

本经[总以圆定为宗,极果为趣]。喔!《楞严经》就是重视什么?重视本性的定,这个圆定就是本性的定,本来的定,不假造作,他本性就是定。

[阿难所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那个妙要用三次,阿难所请示的,妙奢摩他、妙三摩、妙禅那,因为阿难没有佛的境地,不懂首楞严大定的境界,所以,不识佛的首楞严大定,因此只能就阿难平常所听到的,奢摩他、三摩、禅那,其实,这三个都是定。

[而如来所示三如来藏心,即性具]圆定,[圆融大定,讵ju非一经之所宗乎]?[讵]就是岂,哪里不是一经之所宗?

[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而世尊示以一门深入,圆修之法,中中流入],中中流入就是:每一念都契入如来藏性,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

[结示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只要牢牢记住,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大悟悟什么?就是悟无所得。如果你也能够体悟到这一句,无所得,你是个大悟的人。无所得就无所着;无所得就是无所住;无所得就是无得也无失;无所得就是无来也无去,无增也无减,你就慢慢的体会了本性了。

用国语讲就是:如果你能体悟,搞东搞西,搞天搞地,搞生搞死,没得搞!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无所得!这样你就开悟了!

我们现在就是搞无的,世间人就是搞有的,你知道吗?世间人就是搞有的,拼了老命要拥有;修行人拼了老命要没有,搞无的,我们现在搞什么?就是在搞无,这个就是真的修行人。

那么,体悟了这个无,心就无,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六根、无六尘,那么,你的功德就无止境,做很多的善事也不执着,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嘛,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无止境,因为这个[无]不得了!

因此佛法的伟大,刚好跟世间人相反,世间人是拥有叫做快乐;佛法是无所得叫做快乐,叫做幸福。

[即十方佛究竟极果,讵非一经之所趣乎?若明别意,以定宗趣]。

    213 大悟悟什么?就是悟无所得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你只要牢牢记住,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大悟悟什么?就是悟无所得。

    如果你也能够体悟到这一句,无所得,你是个大悟的人。

    无所得就无所着;无所得就是无所住;无所得就是无得也无失;无所得就是无来也无去,无增也无减,你就慢慢的体会了本性了。

    用国语讲就是:如果你能体悟,搞东搞西,搞天搞地,搞生搞死,没得搞! 那就是什么都没有,无所得!这样你就开悟了!

    我们现在就是搞无的,世间人就是搞有的,你知道吗?世间人就是搞有的,拼了老命要拥有;

    修行人拼了老命要没有,搞无的,我们现在搞什么?就是在搞无,这个就是真的修行人。

    那么,体悟了这个无,心就无,无色、无受想行识、无六根、无六尘,那么,你的功德就无止境,做很多的善事也不执着,以无所住心而行一切善嘛,你的功德就无量、无边、无止境,因为这个[无]不得了!

    因此佛法的伟大,刚好跟世间人相反,世间人是拥有叫做快乐;佛法是无所得叫做快乐,叫做幸福。

    214 本经应有六对,破显、偏全、悟入、体用、行位、分满


[依交光法师,根据本经,应有六对:谓]

编号一[破、显];二:[偏、全];三:[悟、入];四:[体、用];五:[行、位];六:[分、满也]。

注意:一二三四五六,前面,第一是第二的基础,第一对的趣是第二对的宗;第二对的趣是第三对的宗;第三对的趣是第四对的宗,这个是息息相关的,这每一对是连锁性,它不是一对而已,像连锁店一样,不可以分开的,同一个公司的。

好,简单解释这六对:

[破]就是破妄识;[显]就是显根性。

[偏]就是针对根性来说;[全]就是三如来藏,不只是根性是不生不灭,三如来藏统统是如来藏性,统统是不生不灭的根性。

[悟]就是圆悟;[入]就是求门深入,求一门而深入。

第四的体、用,诸位做一下笔记。[体]就是圆通为体;[用]是自在为用。

第五对,[行]就是圆定之行;[位]就是圆因之位。行就是圆定,本性的定,位呢?为什么叫做圆因之位呢?因为每一位都是究竟,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所以,这个[位]是圆因之位。

第六对是分、满。[分]底下写:证,分证;[满]就是圆满菩提,分证诸位,圆满菩提。

所以,一对一对,一二三四五六,愈来就愈究竟,这六对统统关联,而且第一对是第二对的基础;第二对是第三对的基础;第三对是第四对的基础;第四对是第五对的基础;第五对是第六对的基础,环环相扣,中间不可以跳跃。

[皆先宗后趣,又皆以前对之趣],[趣]就是果;[作后对之宗],[宗]就是因。在[趣]的前面写个果;[宗]的前面写个因,更清楚!

第一对的果就是第二对的因;第二对的果就是第三对的因;第三对的果就是第四对的因;第四对的果就是第五对的因;第五对的果就是第六对的因。环环相扣。[复起其趣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215 为什么说信仰是理智的延续呢?


我们学佛要回归理性,还有科学。

佛法要回归理性跟科学,那也就是说:真的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很容易的去轻信一件事情,他要有实证、要有科学的依据种种。

譬如:佛右胁而生,大乘经典都是这样讲,佛从这里生出来,右胁而生。诸位!对不对?

这就明明不对了,全世界哪一个人从这里生出来呢?

咦?大乘经典都是这样讲,满足佛弟子的神格化,把佛神格化。

第一个,这里不是产门,如何能够生出来,可是,大乘佛法就是有人要相信啊,内心充满矛盾的时候,一念相信,信仰,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啊!

佛哪里从这里生出来?那谁能够修行?我们很容易就使自己相信,像打麻醉药一样。

我们要了解,这里面有含义了,佛右胁而生,是指佛是贵族;那么,婆罗门是大梵天从口而生;从心而生的是指贵族,释迦牟尼佛是贵族出生,所以,右胁是表法的,表示他是贵族,不是真的从这里生出来。

我们很容易就是相信这种不符合科学,也不敢求证的,只管信仰、有信心,就是这样子讴歌赞颂,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也不管!佛法不可以这样,要回归理性跟科学。

所以,右胁而生是表法的,佛当然从产门而生啊,从右胁而生,谁能够成佛呢?你们哪一个人从右胁而生,右胁而生的请举手,那表示你们永远不可能成佛。

所以,我们要了解,要回归科学,了解说佛经的意义是什么?不是盲目的信仰。

为什么说信仰是理智的延续呢?我们每一个信仰,都建立在理性和科学,我们站得住脚,这个叫做佛法嘛!这个才是真正一个学佛的弟子嘛!

譬如:讲蚯蚓,我们很容易随便就产生错觉,蚯蚓吃什么?你在田地上,田地的底下,蚯蚓吃什么?吃泥土对不对?错!

蚯蚓是吃泥土里面的微生物,泥土里面有微生物,蚯蚓吃了以后,消化那个,再排泥土排泄出来。

我们很容易相信一件事情,毫不加思索的点头,毫不加思索的认同,这个就是盲点,知道吗?这个就是学佛的盲点。

这个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一个蚯蚓吃泥土,很容易我们就相信:那是对的啊,没有错!其实是错!蚯蚓是吃泥土里面的微生物,消化吸收再把泥土排出来。

学佛要理性、要客观、要符合科学,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一点都不迷信。

    216 学佛要理性、要客观、要符合科学,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一点都不迷信。

譬如:连体婴,一出生,染色体或者卵、卵细胞产生病变、问题了,变成连体婴,

诸位!你要念什么咒可以让连体婴分开来?

佛是大能,不是万能啊,要弄很清楚!佛的定义叫做大能,很有大的能力,不是万能,不是什么都有办法。

要不然,连体婴摆在这里,大家要持什么咒,你说要持什么咒啊?可以让他们身体分开?没有办法,你持什么咒,他也分不开,他就是果报,佛也要承受这样子。

如果你念观世音菩萨,求说: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开刀!我要找到一个好的医生!那么,你就对了,这个就是佛菩萨的能力,对不对?

我念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要求找到一个好的医生,把他们连体婴切割,这个就是很有智慧、很有理性、很符合科学的佛弟子。对不对?

二个连体婴摆在那个地方,就一直念大悲咒,念到死也没有用,念到死他也是黏住啊,弄不清楚佛法是什么。

所以,人类学佛学得很可怜,真的是很可怜的!

    217 一经宗趣,由破而显,显而悟,悟而入,入而深,深而极


  [依交光法师,根据本经,应有六对:谓]编号一[破、显];二:[偏、全];三:[悟、入];四:[体、用];五:[行、位];六:[分、满也]。

底下,[一、破显对],破就是破识显性:[征破识心为宗,显发根性为趣]。就是趣向,[宗]就是宗旨;征破,[征]就是问,征破识心为宗,显发不生灭的根性为趣,就是趣向。

[文中备破三迷:一、破妄识无处;二、破妄识非心;三、破妄识无体。不特破除缘虑分别,惑乱真性,且将意识,五种胜善功能见前],前面有讲了,[悉举而破之。

迨阿难妄求真之后,乃与显发根性,即约眼根十番极显其真,二见别业同分],同分妄见,别业妄见,叫二见。

[略破其妄。显真处,如指璞说玉],[璞]还没有雕琢的玉。[破妄处,如剖璞出玉,意令其舍识用根也]。

整部《楞严经》的重点,就是这四个字:舍识用根。要把执着、妄想、颠倒全部都舍,用不生不灭的根性。

[二、偏全对:],偏就是偏单一个根性来讨论,叫偏;[全]是指三藏。

[偏指根性为宗,全彰三藏为趣]。全彰三如来藏为趣,根性范围比较小;三藏范围比较大。

[此蹑前所显根性,虽偏就眼根],眼就是见性;耳就是闻性,眼见性、耳闻性,同一性。

[以明见精圆妙,一根如是,根根皆然],眼见,见性,那么六根统统解脱;耳闻动、静,心如如不动,那么,就解脱,根根皆然。

[根性无非藏性],六根之性无非就是如来藏性。

[若偏执藏性独在有情],如果只有说,执着藏性独存在有情,[则非圆妙,要知此性,情与无情,本同一体],

好,在这里要注意听,[情]是指佛性,佛性毕竟空,与无情,无情是指法性,佛性、法性本来无二性。知道吗?

为什么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呢?因为本来就是一体的,本来一体是什么意思?佛性是空,法性当然也是空。

[故佛自近及远,全彰四科七大为空藏];空如来藏,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全部都空。

十相、三续为不空藏。[十相无明、三细、六粗]、有的人把无明业相联在一起,有的人把它分开,只是分和不同而已。有的人,业相、转相、现相,把业相加[无明业相];有的人把[无明]另外认为更微细,也行,这是经教上稍微有一点点不同,但是,义理是相同的。这[无明]是什么意思呢?微细中的最微细,叫做一念无明,难以觉察的。

[三续],三种相续,[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不断。为不空藏];什么叫不空,不空就是不坏缘起,不可以坏缘起,确实存在这个世间。世界是缘起;众生是缘起;业果当然不离缘起啊!业感缘起嘛,为不空藏。

[四义三藏为空不空藏],四义: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三藏为空不空藏。[意令由偏及全也]。[偏]就是由根性;[全]就是由三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全部都是如来藏性。

[三、悟入对],由浅愈来愈深:[圆悟华屋为宗,求门深入为趣]。圆悟华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豪宅(都有佛性),这华屋就是:我们都有如来藏性,但是,要找到门啊,你找不到门,怎么进去呢?所以,求门深入为趣。

[此亦蹑前所彰],[彰]就是显,所显的[藏性,喻如华屋],华屋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必得其门而入;即阿难大开圆解之后,继请圆修也]。为什么指圆呢?因为不生不灭。

[四、体用对:证圆通体为宗,发自在用为趣。此亦蹑前一门深入,解六结]这我们讲过了,[动、静、根、觉、空、灭。而越三空人空、法空、俱空]。

所以,我们以前不厌其烦的,把那个名相先讲完,有个好处,你现在看起来不陌生。

[即证圆通体,获二胜],二胜加一个[殊],二胜就是获二种殊胜。

证得圆通体的人,像观世音菩萨,二种殊胜,一、[上合诸佛慈力],[慈力]是什么意思?就是与乐,一切诸佛都希望给众生快乐;连我这个最平凡的出家人,都希望把这个正法振兴起来,也希望大家能够得解脱快乐,何况诸佛菩萨呢?所以,上合诸佛的慈力,诸佛都有与乐这个愿力。

[下同众生悲仰]。[悲]就是拔苦,因为众生受苦啊;[仰]就是仰望,希望佛菩萨来救。所以,悲仰有一种渴望的意思;拔我的苦!所以,佛的[慈]就是与乐,众生希望拔苦的渴望,所以,刚好符合,证圆通体的人,有这个能力。

上合诸佛的慈力就是自利;下同众生的悲仰就是利他。

[而发三用],可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这个就是佛菩萨,所以,念观世音菩萨感应的人,是千千万万的,但是,要用科学、理性、用般若智慧,师父刚刚讲的,信仰观世音菩萨,是正信、是理性的信,不是迷信啊![即发自在用]。

[五、行位对:运圆定行为宗,历圆因位为趣]。一个是圆定,一个是圆因,其实,这个指的都是大开圆解后,行也是不生不灭;位还是不生不灭。所以,运圆定行为宗,历圆因位为趣,[此亦蹑前圆通大用,无非圆定行,即无作妙行也。能利众生,能取佛果,依此妙行,上历圆因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趣妙庄严海]。

[六、分满对]:[分]就是分证;[满]就是圆满菩提。[分证诸位为宗,圆满菩提为趣。此亦蹑前圆因之位],你看,前面的趣就是现在的宗,[必经历分证诸位,觉行圆满,始证大圆满觉,无上菩提。

一经宗趣,由破而显,由显而悟,由悟而入,由入而深,由深而极,行布分明]。

[行布]旁边写次第,次第非常的明显,叫做行布分明。由破而显,由显而悟,由悟而入,由入而深,由深而极,就是佛果,行布分明,次第非常分明。

[又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及第十卷云:‘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又极圆融,正所谓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

也就是次第法不碍圆融法;圆融法也不碍次第法,这是《华严》的思想。[七宗趣通别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18 《楞严经》是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


《表解》一打开特别的清楚,师父以前要校对这一本也是很辛苦的,这一本是师父校对的,当时候才二十几岁。

七宗趣通别,贤首云,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具通局二门,通指一代时教;局就本经。

先看一代时教的通,佛的一辈子讲经说法,叫做一代时教,佛就是权实二教,没有其他的,权实二教就是佛一辈子所讲的。

所以,通——一代时教——有二——权乘——多重修成动张因果——因就是宗,果就是趣。

圆实——多重性具首明悟入——悟即是宗,入就是趣。

此经若就通中,圆实以取宗趣,也就是说:圆实以取宗趣,这个不是权乘的,在一代的实教当中,以圆实以取宗趣,就是这一部《楞严经》是圆实教,是圆教、是实教,是究竟说,大乘的终教。以悟明心地为宗,证入果地为趣。

局,就是限这一部《楞严经》,约本经有二,依交光法师据本经六对,总意还有别意。

总意——圆定为宗,极果为趣,圆定就是刚开始,你要悟入,这是宗。成佛,极果为趣。

别意有六对——一、破显对;二、偏全对;三、悟入对;四、体用对;五、行位对;六、分满对,这个纲领,看总意。

圆定为宗,阿难所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而如来所示,三如来藏心——也就是性具圆融大定。极果为趣——阿难所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

世尊示——一门深入圆修之法,中中流入,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也就是十方佛究竟极果。

别意有六对——一、破显对——征破识心为宗,三番破识,破妄识无处,破妄识非心,破妄识无体。显发根性为趣——十番显见,令其舍识用根。

二、偏全对;[偏]是指只有根性;全,三如来藏统统是。偏指根性为宗,所显的根性——若偏就眼根,以明见精圆明,见精圆明就是不生不灭的见性,眼见,不生不灭的见精圆明即显,见精圆妙,一根如是,根根皆然。耳、鼻、舌也是这样子,无非藏性,不只是只有眼根。

眼根把它扩大,就是三如来藏,全彰三如来藏为趣,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见就是眼根;识就是六识——为空藏,就是空如来藏。那么,眼根跟六识是属于精神,前面属于物质。三续——世界、众生、业果相续——为不空藏。

也就是说:你不可以否定这个缘起,千万不可以拨无因果,认为说:我本来万法皆空!然后,胡作非为,那你麻烦大了!因果跑不掉,为什么?业果会相续啊,业力会感应你来继续投胎、继续受苦。所以,善事多作一点,恶事一点都不能做。

四义——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为空不空如来藏。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平等;无量就是差别,无量的差别就是平等的心性;平等的心性,可以化为无量的差别相。小中现大,一点点般若智慧,无量的法就现前;大中现小,为空不空如来藏,由偏及全。

三、悟入对;圆悟华屋为宗,求门深入为趣——此也是蹑前所彰藏性,喻如华屋,了解我们如来藏性本来具足了,这个就是华屋;但是,一定要得其门而入啊,也就是阿难大开圆解之后,继请圆修。

四、体解用一对;证圆通体为宗——一门深入——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越三空——人空法空空空(俱空)。所以,千万不要骂人家,你这个人空空,那是很赞叹人家,那个不得了,那个人空空,就成佛了!空空不得了,连那个空都要放下,这个人是成佛了!就是证圆通体。

体用对——证圆通体为过,发自在用为趣,所以,会作用的。观世音菩萨,你看,就是依体起用,哇!获二殊胜,发三用,上合诸佛慈力,下同众生悲仰,这是获得二种殊胜。发三种用——三十二应身,十四种无畏,四不思议,也就是发自在用。

诸位看右边:证圆通体;看左边,发自在用。你看,体用、体用、用体,依体起用,摄用归体,所以,体相用要一起讨论。

五、行位对;运圆定行为宗——也就是无作妙行,无作妙行就是无为法,悟到一切法毕竟空,叫做无作妙行,能利众生,能取佛果。

历圆因位为趣——圆因五十五位,除掉三渐次、乾慧地、还有妙觉,因为佛是果位,不在阶位里面,佛是究竟觉,不在这个阶位里面。而趣妙庄严海。

六、分满对,分证诸位为宗——蹑前圆因之位,必经历分证。圆满菩提为趣——觉行圆满,始证大圆满觉,成无上菩提。

    219 佛讲二乘、三乘、五乘,都是方便说,重点是要叫你成佛

[甲八 说时前后],讲经的时间,到底是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时间讲一部经呢?这一部经的时间,前后是何时?

[已知此经,宗趣圆极,未悉说自何时?诸家注疏判时不一,亦各有据。今先明贤首三时,后再审定。

三时者:

一、日出先照时]标甲:

二、日升转照时,标号乙;注意!这个[二]还分三个,还分这个下根器、中根器、上根器,日升转照时,你只要记得,转照分三个时。

三、日没还照时,太阳西下,又过来照到高山,标号丙。

看甲一、日出先照时,就是佛陀成道那一刹那,开始转这个圆顿大根大法,转无上根本法轮,讲《华严经》。[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直显教];

什么叫做直显教?就是毫不保留,直接显示如来藏性,没有任何的善巧、没有任何的方便,一点都没有,《华严经》就是这样子,叫做直显教。

[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什么叫同教一乘人?因为有小、中、大,根器不一样,同教,但是,里面有一些根器比较利的,叫做一乘人。

过滤,转同成别。转同成别就是筛选,用筛子把它筛选过,你这个根器才有办法听这个大教,叫转同成别。同时教,有几位根器比较利的,特别教。

[如日初出],太阳刚出来,[先照高山],太阳出来,高山先照到,高山表示大根器的。佛一证悟就讲《华严》。[即《华严梵网》会也]。

[二、日升转照时]:日升转照有三个,[为下]就是下根、[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依本就是依根本;起末:起枝末;如树之根,分开来起这个枝末。

转依本起末,就是从根本法轮转为方便,名为方便教,因为听不懂。不用善巧方便引导,不懂佛在讲什么,太深了![名方便教;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转下根、中根、上根。

[如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于此一时,照有三转:初转时,为下根众生],讲四谛,三转四谛法轮,在鹿野苑。

[转小乘法轮,名隐实教]。什么叫隐实教?隐瞒、隐藏起来;[实]就是究竟说,把这个一实相,一佛乘,第一义谛的究竟说,先暂时隐藏起来,为下根众生转小乘法轮,名隐实教。

[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就是给他因缘,虽然他是凡夫、是外道,也给他因缘。

佛没有一个众生不度的。佛二种众生没办法度,1、是无缘的众生;2、就是精神病的,精神病你讲什么,他也听不进去啊,他自已认为自己是对的,他自己出状况,自己不知道。所以,我们要了解,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都给众生一个机会。

[如日升初转,照于黑山,即提胃阿含会也]。这个提胃还有阿含两会,就是讲小乘法轮,《提胃经》全名叫做《提胃波利经》。

提胃是一个商人,还有二个,波利,提胃跟波利是佛陀成道以后,最初供养皈依的二个商人。

有一本经叫做《提胃波利经》,共二卷,北魏昙靖撰,编撰的。又称《提胃五戒经》或《提胃经》。记述佛陀成道后到鹿野苑,于途中为提胃、波利等五百个商人,说人天乘之五戒,还有讲十善业。也就是对这个提胃还有波利,讲人天的五戒和十善。

[中转时]:这个也是乙,日升转照时的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下根的众生;

第二个阶段呢?日升转照时的第二个阶段,[为中根众生,传三乘法轮,名引摄教];[引]就是方便引导;[摄]就是摄入大乘,叫做引摄教。

要稍微转换一下,脱胎换骨,不能老是学小乘,要引导,方便引导摄入大乘。[令彼三乘人等,转小成大],所以,诸位要发大心,才能成就无上菩提。

[如日升中转,照于高原,即方等深密会也]。方等会、深密会,解深密经。方等经就是大乘经典;《解深密经》就是讲一些唯识上更深一层的。

[后转时:为上根众生,转大乘法轮,名融通教];为什么要讲融通呢?圆满,法法都通。

[令彼三乘人等,转权成实,如日升后转],太阳起来高照,还没有照到高山的时候,继续[普照大地,即妙智般若会也]。这般若讲了二十二年,可见这个般若有多么重要!

再来丙,[三、日没还照时]:这个[日]就是指佛陀,佛陀要入涅槃前,叫做日没还照时。就像太阳要西下了,就各个授记:你们将来都可以成佛。

[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法轮],[末]是指什么?就是三乘、五乘叫做末。什么叫做[本]?就是一佛乘。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二乘、三乘、五乘,其实都是方便说,重点就是要叫你成佛,即心就是佛!

所以,师父一再的讲,佛法没有禅宗的思想——即心即佛的思想,这佛法就没有灵魂,名为相说。

为什么?即心即佛就是一佛乘,佛所重视到最后统统要纳入大海——萨婆若海,就是一佛乘。所以,禅宗就直接了当的辨这个真性。

转摄末归本法轮。[摄末]就是三乘、五乘,归一佛乘。[名开会教];[开]就是开权;[会]就是显实、会实。开这个权教,会入这个实教,就是叫做开权显实。不能再善巧方便了,佛陀快入涅槃了!

[令彼偏教五乘人等],偏了就执着某一种角度说,不够圆。[转偏成圆,如日将没,还照高山,即法华],法华最重要的就是授记、[涅槃会也]。

《涅槃》重点就是每一个都可以成佛。《法华》是指授记;《涅槃经》有二个重点:一、讲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二、讲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所以,《法华》跟《涅槃》的思想是相通的。

[以上三时,共有五会],其中中间有三会,[与天台五时,若合符节]。是相符合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20《楞严经》这一部经绝对不是一次讲完


   讲经的时间,到底是在哪一个阶段,哪一个时间讲一部经呢?这一部经的时间,前后是何时?

[今按此经,义理因缘,通于前后,未能的di指何时],[的]就是专,很难讲专门在哪一个时间讲这个《楞严经》。

因为它这个义理、因缘有浅有深,通于前后,很难说《楞严经》在什么时候讲的。

然后,他取各种角度,[若据弹斥经义],[弹斥]什么?底下加三个字:二乘人,如果据弹斥二乘,二乘人不发大菩提心。

如果根据弹斥二乘人,胸量狭劣,不回向无上菩提,这个经义的角度来说,[应属方等会。

经云:‘汝等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教诲你们,[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千万不能疲倦,了生死是不能懒惰的。

[又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什么叫戏论?无益的戏论,不能了生死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妄想因缘,而自缠绕。’]讲那一些没有意义,不能了生死的。

[此皆弹偏斥小],偏是对全、圆满讲的,大乘根基是圆满。斥小,小是对大讲的,偏跟小几乎都是指小乘,指偏颇。[偏]就是不够圆;[小]就是不够大。[意令舍小入大之文]。

[若据匿王年龄],就是波斯匿王的年龄,[应属般若会]。前面讲是属于方等会,现在又属于般若会。

[匿王与佛同年,经中匿王自述:‘变化密移],这个生灭的微细变化,[我诚不觉],很难去觉察,所以,大家都执着、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不知道这是生灭无常。

[寒暑迁流],冬天来了,走了;夏天到了,夏天走了,冬天又到了。寒暑迁流,迁流就是生灭变化,渐渐长大成人,[渐至如此,于今六十又过于二。’]就是六十二。

我今天就是五十又过于五。人家问我:法师你今年贵庚?我讲:哎呀!虚度五十五了!一般要这样回答!惭愧,虚度五十五了!

有一个小朋友,我说:弟弟,你今年贵庚?他说:我贵庚十二!好可爱!小孩子他好直接、好了当,一点都不造作,也不造假,你看多天真的小朋友!我说:嗯!好!

[佛六十二岁,正说《般若》之中。若据小乘求成佛道,诸圣各说本门],就是佛弟子各说本门,本门就是本修之门。

[耶输],不是基督教的耶稣,我们这个耶输,是佛陀俗家的老婆,佛陀俗家的妻子,在《法华经》也是被授记,叫做耶输[已蒙受记],这听起来,只有听声音,以为耶稣基督被佛陀所授记了。

[善星琉璃事迹],善星是佛的三子之一,根据历史的考据,佛陀的儿子有二种说法,一个说只有罗侯罗一个儿子;另一种说法,说佛有三个儿子。

佛三子之一,修得四禅,误认为四禅就是四果,把四禅的境界,认为是四果阿罗汉。后来接近了恶友,拨无因果、邪见,死堕地狱。佛也没办法,父亲没有办法代替儿子,是不是?这是善星。

琉璃,这是琉璃太子,是憍萨罗国波斯匿王太子,后面有讲到,事迹。

[则此经应在《法华》之后。据上诸文],根据上面的经文,种种的段落,[皆以本经为证],都是《楞严经》为证。

[不得别判一时],很难判说,它到底是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很难判断。

不得别判一时,因为分成五时嘛,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后面会讲到。

[须知说不一时,通前后际,结集者,类为一聚耳,何必强判,以滋诤论]?

这个也是我研读《楞严经》的感觉,《楞严经》的心得,就是这一部经绝对不是一次讲完,就是把义理相通的,归纳起来,集合、会集成一本《楞严经》,所以,没有办法判定它是什么时候讲的,何必强判,何时说此《楞严经》,以兹诤论,来变成诤论呢?

[如定欲判属,则应从多分之经义,判归中转时,方等会]。如果说不得已,从多分,多分的意思就是占大部分,这《楞严经》的大部分的经义在讲什么,按照这个角度来判断,那么应当判中转时,方等会。[八说时前后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221 此经不能别判一时,须知说有前后,结集为一类


《表解》,八说时前后,此经说时,诸家不一,今先明贤首三时后再审定。

三时——1、日出先照时;2、日升转照时,这个第二有三转——初转时、中转时、后转时。第三、日没还照时。

我们先看1、日出先照时——为圆顿大根众生,转无上根本法轮,名直显教,令彼同教一乘人等,转同成别,如日初出,像太阳刚出来,先照高山,也就是华严时。就是《华严经》、《梵网经》。

2、日升转照时——为下中上三类众生,转依本起末法轮,名方便教。前面就是直显教,现在叫做方便教。直显如来的如来藏性。现在,如来藏太深,甚深微密,难以理解,所以,转换一下方便,令彼三类人等,转三成一,如山地有高下,故照有先后,于此一时,照有三转;

三转——初转时,为下根众生,转小乘法轮,名隐实教,令彼凡外,转凡成圣。令彼凡夫外道,转凡成圣,如日升初转,照于黑山。也就是提胃阿含,这个是讲人天五戒十善,有《提胃经》、《阿含经》等等。

中转时——为中根众生,转三圣法轮,名引摄教,方便接引,摄入大乘。令彼三乘人等,转小成大。如日升中转,照于高原,也就是方等深密会。就是方等经,还有《解深密经》。

这个《深密经》很深的。《解深密经》这是唯识依据的经典,叫做《解深密经》,也就是唯识的前辈、前驱。这个[驱]是古德有先后,前[驱],就是唯识的依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

后转时——为上根众生,转大法轮,令彼三乘人等,转权成实。如日升后转,普照大地,也就是妙智般若会。

第三、现在太阳要夕下了,日没还照时,为上上根众生,转摄末归本,再把他拉回来。[本]就是一佛乘。

所以,讲来讲去,还是要见性,还是要让你成佛,名开会教。[开]就是开权;[会]就是会实,不准再有方便了。直接会入究竟的一实相、一佛乘。令彼偏教五乘人等;[偏]就是不圆,转偏成圆,如日将没,还照高山,也就是法华、涅槃会也。

审定说时有三——1、据弹斥二乘人的经义,就属于方等会——经云:

1汝等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别、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根据这个角度,它是方等会。

2、据波斯匿王的年龄,应属于般若会——因为波斯匿王跟佛是同年龄,波斯匿王自述于今六十又过于二,佛六十二岁,正般若之中。

3、据耶输受记,应在法华会——或将出缠,或蒙受记。包括提婆达多也受记:据经典讲,提婆达多是菩萨示现的,生生世世是要成就佛陀的,据《法华经》是这样讲,可不是一个普通人。依据以上三义,此经不能别判一时,须知说有前后,结集为一类耳。

贤台,[贤]就是华严宗;[台]就是天台宗,华严宗跟天台宗的实教,十门还有五重玄义的会合表,叫做贤台教会合表。

    222 我们要了解,其实十门就是五重,五重就是十门

贤台,[贤]就是华严宗;[台]就是天台宗,华严宗跟天台宗的实教,十门还有五重玄义的会合表,叫做贤台教会合表。

贤首十门分别——总释经题,起教因缘;藏乘摄属;教理浅深;能诠教体;所被机宜;宗趣通别;说时前后;传译时人;别解文义。

后面这个传译时人,[时]就是时间;何人所传,是每一部经典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讲到这个传译时人,《楞严经》有《楞严经》的传译时人;《弥陀经》有《弥陀经》的传译时人。《华严经》有《华严经》的传译时人。

别解文义,写一下,别解文义就是包含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是开始解经典了。

所以,一般虽然说:经前十门,事实上来讲,只有九门。为什么?因为别解义就是整部经典,别解文义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统统包括在内,所以,真的十门那个容纳不下。

大部分都是讲到九门,别解文义就暂提一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结束。

好!华严宗的总释经题,就是天台五重玄义的释名。这天台五重玄义我们已经讲过了,就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

华严宗的总释经题就是天台宗的释名。华严宗的起教因缘、所被机宜,就是天台宗的论用。华严宗的藏乘摄属、能诠教体,就是辨体。华严宗的教理浅深,还有说时前后,就是判教。华严宗的宗趣通别就是明宗。因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得到,开跟合而已。

总释经题就是释名;起教因缘跟所被机宜就是论用;藏乘摄属、能诠教体就是辨体。教理浅深和说时前后就是判教;宗趣通别就是明宗;

因此我们要了解,其实十门就是五重;五重就是十门,它把前面的八门,会合天台宗的五重玄义。

    223 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天台五时八教权实总图,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

[法华涅槃]要同时念,不能念:法华时、涅槃时,因为性质一样,讲受记皆可以成佛。

化仪,其实是四教,但是,他写八教,是因为化仪四教,其实是顿、渐、秘密、不定,后面这个,因为法华是非顿、非渐;是显露,决定不是秘密,决定的,刚好前面的否定。

前面顿,这里讲非顿;前面渐,这里《法华经》是非渐;前面秘密,这里就是显露;前面是不定教,这里叫做决定教,决定成佛,决定显露。

所以,化仪是四教,八教是方便说。化仪四教叫做顿、渐、秘密、不定,叫做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

顿教就是华严时,渐教就慢慢来,慢慢转小成大,渐教,渐初、渐中、渐后。

渐初——阿含但,[但]就是只讲《阿含》,但,就是唯,唯讲小乘三藏教。

前面的华严,[兼]是什么意思?[兼]就是兼别教、兼圆教,二者的根器。

化法四教,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你讲的这个经典是别教的,还有圆教的,《华严经》就含摄了别教还有圆教。

阿含但,《阿含经》就是但小乘三藏教。

方等是对藏教、通教、别教讲的。然后是渐中——就是方等对,就是对于藏、通、别。那么,渐后是般若时,对通教、别教、圆教所讲的。

这个秘密跟不定比较难懂,这个秘密分秘密教还有秘密咒,秘密教就是在前面四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彼顿此渐,互不相知。

一个顿、一个渐,互相不知道,叫做秘密,第一个叫做秘密教,秘密教就是顿渐互相不知。

第二个叫做秘密咒,一切陀罗尼、章句,也就是五时教中,皆悉有之,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都有咒语,都有秘密咒。

所以,这个秘密有二个,一个叫做秘密教;一个叫做秘密咒。秘密教就是顿渐互不相知;秘密咒就是五时统统有。

这个不定也有二个。一、叫做不定教;二、叫做不定益,不定就是不一定。

不定教是什么意思呢?有时候,我们刚刚在讲顿教,小根器的来,听了大法,却悟了小的、小乘;听了小法,有时候却悟了大理,这可不一定呢!

这个不定教就是,彼说顿、此说渐,对这个人讲渐教,对这个人讲顿教,可是,二个人同时知道,同时说法,同时知道,但是获益,所获的利益不一定。

有的获得到顿教的利益;有的只得到渐教的利益。二者互知,所以,宜顿者闻顿;宜渐者闻渐。

这个就是不定教的第一个,叫做不定有二义,一叫不定教;二叫不定益,受益不一样,

不定益就是:于前四时,或闻顿,讲到这个顿,他就受益;有的人讲到渐,他就受益。所以,用顿来帮助渐,有时候用渐教来帮助顿教,这个叫做不定教。

慢慢慢慢就可以体会,秘密教是彼此互不相知;不定教是彼此顿渐相知。

不定教,受到的利益都不一定。闻顿的,有的受益;有的闻渐的比较受益,闻顿的可以帮助渐,闻渐的也可以帮助顿,互补互益,所以叫做不一定。知道吧!

好,左边,非顿、非渐、显露、决定,这个就是前面的否定,前面是顿、渐、秘密、不定,这四教。这里是非顿教、非渐教、显露教、决定教,为什么?大家统统都可以成佛,每一个人都有具足佛性。

法华,纯,纯就是纯一实相教,纯粹一乘教就是佛乘教,就是叫你成佛。

[涅槃]的底下就是追说、追泯,追说、追泯是什么意思?法华就纯圆,所以,那个[纯]画到这个圆教。追说是什么意思?佛入涅槃,你看这《大般涅槃经》就知道,《大般涅槃经》很坚涩、很不好看。

《大般涅槃经》里面追说、追泯,追说就是说把佛陀的一辈子,从头到尾简略的说,一辈子。

所以,追说就是把以前没讲过的:有的人这个时候才出家;有的人这个时候才碰到佛,在《涅槃经》里统统讲,叫做追说,把以前没听过的统统追回来,说给你听。

追泯,[泯]就是放下,追说是显示教义、教理;但是我告诉你,我讲的法,千万不可以执着,只是方便。[泯]就是灭,对法上的执着也要放下。所以,追说的同时,还是叫你要放下。

所以,华严兼别教、圆教;

阿含但小乘三藏教;

方等对藏教、通教、别教;

般若是地通教、别教、圆教;

法华是纯圆教;

涅槃是追说和追泯,具足藏、通、别、圆,统统说。

藏、通是真,真就是真谛,是讲空;

别、圆是讲中,是讲中谛,就是无生,就是真俗圆融。

中谛就是:生就是无生,就是中谛;无生就是生,生就是无生,真俗圆融,叫做中谛,不着中,不着真谛也不着俗谛,叫做中谛。

真谛是讲空,权就是讲俗谛了。

中间这个藏、通、别是什么意思呢?藏、通、别就是权,就是方便,就是俗谛,就是有。别教、圆教就是中道。

所以,真谛、俗谛、中谛,就是三谛。

圆教就是实教,就是究竟说。没有善巧方便,单刀直入,开权显实,就是实教。这个我们在《教观纲宗》也讲过了,简单的略微提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224《楞严经》传到中国来,是吃尽了多少的苦

[甲九 历明传译(分四)]也就是说:十门里面的第九门,这一部经是怎么传来的?是谁翻译的?历明传译。

(中天竺沙门刺密谛译)这个是主译人,最主要的翻译的人。

说在唐朝,中天竺。当时候印度分五个区:东、西、南、北、中,就是东天竺、西天竺、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那么,他是属于中天竺,天竺就是印度了。

「沙门」也就是出家人,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就是了解心的本源。

般剌密谛,翻译成中文叫做极量,这是一个非常有才干和智慧的出家人,就是他是主译人。

在这个有几点感动的地方,中国需要这一部经典,所以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拜经台拜了十八年,可是,智者大师跟《楞严经》无缘,这求法也是心切。

传法的人不惜身命,他把这个手臂剖开来,把布放在里面,细的布抄经,放在里面,也是冒着生命危险。

再来,翻译得非常的严谨、谨慎,也是第三点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我们后代的一切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的护法居士大德,这一本《楞严经》传到中国来,是吃尽了多少的苦,历尽了多少的辛酸,

而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祖师大德还把注解写得很清楚,我们能不好好用功吗?这就是我们要珍惜的因缘。

    225《楞严经》翻译在唐朝

[唐,是朝号,]也就是唐朝。[纪时也。按译经图记,此经翻译在唐朝,]这个《译经图记》,我查这个佛学大辞典,我念一下,凡四卷,唐代靖迈撰。

列记自汉明帝之迦叶摩腾以下,汉明帝到唐代的玄奘三藏为止,总共一百一十七人所译之经论,其下——附载译者之小传,也就是每一个人都附有小传。

所以,这个《译经图记》,也可以说一百一十七人、译者,里面有一些小小的故事,背后都有一段伟大、超越的地方。

说:此经翻译在唐朝,[则天]大家都知道这是武则天。中国有二个女皇帝:一个就是武则天;第二个就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虽然不是皇帝,但是等于她在掌权,她垂帘听政,所以,几乎统统她在处理的。

则天[罢政,]罢,[罢]就是还政,就是她没有执政了,就把这个政治中心交出来,罢政。[中宗嗣位,][嗣位]就是继承。[神龙元年,]也就是西元705年。[五月二十三日(此应是开始译经日)。

中天竺,是译主生处。天竺乃西域国之总名,译为月邦,有圣贤继化,如月照临。

地当南阎浮提中心,即今之印度,有九万余里,]诸位!他们的这个计数,跟我们现在的公里数是不一样的,他们这里的「里」很小。

所以,九万余里,如果你把它看成九万公里的话,那就超过我们整个地球的这个圆周了。

我们环绕这个地球,四万多公里:这个九万余里当然是……里数应该是很小,不是我们现在所计算的公里。

    [分东、西、南、北、中五区,共七十余国。]七十余国就是一个一个小国这样加起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226 要称为沙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师]就是般刺密谛,[乃中天竺人,未详何国。

沙门,乃出家修道者之通称也。此云: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如果我们出家人做到了这几个字,才堪称为一个沙门。也就是勤修戒定慧,要息灭贪瞋痴。

所以,我们一个比丘、或者是一个比丘尼,常常动念生气,其实,已经不够资格了!为什么呢?要息灭贪瞋痴。

[又云: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了解心的本源,那么,就是清净自性,故号为沙门。

[是则沙门二字,故不易称,若不修戒定慧,未断贪瞋痴,一心本源未达者,皆愧称为沙门也。]

所以,要称为沙门,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译主则堪当此称。

又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也就是[修行证果者。]就是有内证的功夫。

[二、说道沙门,宏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门,]就是[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门,不持戒律,败坏佛门者。]

所以,凡是一切出家众,听到这个,都应当约束自己的身口意,检视自己的行为。

    [译主则属前三种。般刺密谛,译主别名,此云极量,乃才智僧也。]我们人活着要有智慧,有才干、有智慧。

    227 我们要特感谢这些译经的祖师大德


[译者,易也。]就是翻译,改变的意思。把梵字为华文,[翻梵字为华文,]

诸位!底下加二个字:之音,就是把梵字翻作华文的音声。譬如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如果他不翻译说:[大智慧到彼岸]。

但是,他没有翻译成中文,只有翻译[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他只有翻译到这个阶段而已,所以,这个[华文]后面要加:之音,它只有音声,翻译这个梵文的音声。[翻梵音为华语,]之音。

[所以有翻字、翻音之别。西域语字,与此全殊,]就像我们看那个梵本,我们完全看不懂,如果没有祖师大德来牺牲小我,吃尽苦头来翻译成中文,我们哪看得懂啊?

要不然,明天大家发一本梵文,打开,哇!一个字也看不懂啊!

所以,我们要特感谢这些译经的祖师大德,因为西域的字、语字,与此全殊,

[若观梵本,音字倶不翻,非惟不知其语,兼亦不识其字。]不把梵文翻译成中文,我们哪看得懂啊?音也不知道,义也不知道啊!语也不知道。

[须先随其音,以此方之字易之,名为翻字,方可读之,但同密咒,翻字不翻音,]那也不行!是不是?[仍不知其为何等语,]翻字不翻音,也不行!

[必须兼通两国言音者,一一变梵音为华语,谓之音字倶翻、如诸经文,可以识言词明义理也。]

这样才能够了解言词,也可以明了义理。就像我们今天看的这个经典,很顺,全部都中文,都看得来,当然,这个统统是经过翻译的。

[特科为主译者,][科]就是特别把他列出来,为什么?[乃译场之主也。]是最重要的人啊!

    228 [龙宫]原来就是皇帝宫殿里面,特别保护的一个图书馆


[此经藏于龙宫,因龙胜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一经,批阅之下,叹为稀有,特默诵而出,以利阎浮众生,]

我看了很多《楞严经》的注解,有的居士写注解,或者是法师写注解,写到这个龙宫,都闹了一个大笑话,他说这个龙宫是在海底。

这个龙宫不是在海底,因为不知道来龙去脉,所以,看到[龙宫],以为是海龙王住的地方,海龙王住的地方,怎么会有《楞严经》呢?就不知道它的出处,不知道。

这[龙宫]是什么呢?这是我自己在国家地理频道,还有Discovery频道看到的,喔!这龙宫原来是这样子:

这个丝路,丝路从咱们中国延伸,一直到中东,这也是佛法的路线,也是丝路的路线。二十世纪来,中间有大国跟小国,那么,有的已经毁灭了,那么,这个历史学家就去考据了,我就看到[龙宫]二个字。

它这个[龙宫]怎么来的呢?就是一个国王,一个国家里面的皇宫,皇宫里面的馆藏书籍的地方,而这个书籍的地方,是列为国家重要的宝库,这个二扇门统统是画龙,表示吉祥,和皇帝出入的地方。

也就是国家皇宫里面的图书馆,大门统统是画龙,画咱们中国这个龙。包括四周围的柱子,统统雕这个龙像,画这个龙、雕刻这个龙。

喔!我现在才了解,[龙宫]原来就是皇帝宫殿里面,特别保护的一个图书馆,而这个馆都是画龙。

以前看到这个[龙宫],始终就是不知道,它到底是问题出在哪里?海龙王?海龙王那里怎么会有《楞严经》呢?潜水艇下去,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跑到几千公尺底下,也没有看到龙宫啊!

现在知道了,原来这个龙宫,是皇帝保护住的一个图书馆,算国库,典藏的地方,而列为重镇,二十四个小时都派兵站在外面,任何一本书带出来,就会砍头、会杀头,那个是国宝啊!

所以,画龙、雕刻龙的,保护这一些经典的、稀世之宝的,就称为[龙宫],这样讲还有一个谱。

如果说:这个龙宫跑到这个大海水底下,听起来就有一点玄,也有一点会闹笑话!所以说龙宫,就是我看到的是这样子的依据。

此经藏于龙宫,因为龙胜菩萨至龙宫说法,龙胜菩萨就是龙树菩萨。

因为龙胜菩萨至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一经,批阅之下,叹为稀有,可见那个是个图书馆,没有任何人可以进得了的,

他因为到这个国家里面去说法,然后,顺便去他们的图书馆,批阅之下,叹为稀有,特默诵而出,以利阎浮众生,默诵是整部《楞严经》背起来,阿弥陀佛!

六万九千多字,将近七万个字,全部背起来,让人有多么的赞叹啊,龙胜菩萨!

所以,特默诵……因为拿不出来,拿出来要砍头,只好用背的!以利阎浮众生。所以我们《楞严经》讲完,最后一堂是要考试,考试就是默写,从《楞严经》第一个字默写到最后一个字。这叫做开玩笑!

[录呈国家,亦视为希有之法宝,藏诸国库,禁传诸国。]就禁止了!

    229 为了传法,可以把身命豁出去,把所有的罪自己承担


[此经未来,盛名先至,]大名先到了。

[因有梵僧,]就是印度僧,[见智者大师,所立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谓与彼国《楞严经》意旨相符,]完全一样。

[由是智者西向拜求(天台山之拜经台仍在),一十八年终未得见。

译主志益此方,]发心利益中国,你看,不得了!这个般刺密谛,发心要利益咱们中国。

[初次匿经东来,]把这个经典藏起来,[被守边官吏查获,不许出国,]你看这个查得多么的严格,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要过海关,不许出国。

[而宏法之愿愈坚,精进愈力,]愈有力量、愈坚强。[乃用极细白氎die]氎就是外国细毛布,叫做氎。很细很细的这个毛布,细毛布,就是类似我们现在的很好的料子的布,微细的、上上等的布,占的空间很小很薄,可以抄字的。

[书写此经,剖膊潜藏,]这个「膊」就是接近肩膀的上肢,叫做剖膊,就是我们手臂。就是我们所讲的,把它藏起来,开刀剖开以后,把它卷起来,外面用一层保护着,保护着,放进去。

[迨疮口平复,再请出国,关吏搜查不着,乃得航海而来,于唐神龙元年]也就是西元705年,来到中国南边的广州。

[达广州,][适]刚好,叫做适。[房相]姓房的宰相,以前干过宰相,叫房相。[谪]就是官吏因过,降职调遣到边远的地方,叫做谪。我们现在直截了当叫做降职。

刚好房相,就是以前当过宰相的房融,这个宰相因为有过失,官被贬,然后,被调遣到这个偏远的地方,[在广州,知南铨事,][知]就是掌管、负责的意思。负责南边的,铨,本来是选官之事叫做铨。那么,南是因为广州在中国的最南边。

所以,意思就是说:房融这个宰相有过失,贬到广州来以后,是负责南边选官的事情,要挑选哪一个起来当官。

连这个翻译经典的事,也是他一手承担,所以,叫做知南铨事,[知]就是掌管、负责南边选官的种种事务,那么,现在翻译经典也是由他承担。

所以,[请于制止寺,]所以,请到这个般刺密谛,来这个制止寺。[剖膊出经,译成速回本国,以解边吏之难。因译主潜藏出国,国王罪责守边官吏,]他会怪罪啊![故速回,愿以自身承当其罪。]

哎呀!读到这一段,让人感动莫名!人家为了传法,可以把身命豁出去,把所有的罪自己承担。

[夫译主冒禁艰苦,不惜身命,正所谓重法轻身,功莫大焉!我国众生,均沾法施,虽功成身退,未可忘其功,]

我们要牢牢记住,人家多么的辛苦!我们中国的众生,都沾到法施,法的布施,他虽然是功成身退了,但是,不可以忘掉他的功德。[而泯其名,][泯]就是灭、忘了。

所以,[故宜首标,以重元勋也。][元勋]就是功德之初者,叫做元勋。因此,我们要饮水、要思源,感谢这个般刺密谛。

   230为什么要敬佛法僧呢?这些经典都是出家众用身命换来的

[乙二 译语人],之前是把这个梵音翻成华文之音,现在要把它翻译成中文,把这个音翻译成中文。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乌苌国,[乌苌国名,]玄奘大师在他的传记里面,([《奘传》])[名乌仗那,华言苑,][苑]就是我们所讲的花园。[即阿输迦王之苑囿you也。]苑囿:有围墙的园子。

[旧称乌场,在北天竺。弥伽释迦,此云能降伏。]

诸位!单单这几个字,就值得我们警惕了,修学佛道就是能降伏自我。而我们众生,都是做重复、没有意义的事,不能降伏自我。


[译语,即翻音,将梵音变成华语,定言词成章句,厥功亦伟,]这个[厥]就是其,就是他的功德、功劳也是很伟大的,如果他不翻译成中文,我们梵音也看不来。[故宜并列焉。]

这是乌苌国一个沙门、出家众,叫做弥伽释迦,把翻译的音,变成我们看得懂的中文。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敬佛、敬法、敬僧呢?这些经典都是出家众用身命换来的,没有出家众这样子的翻译经典,我们看不懂的、看不来!

所以,你看这个译经师,几乎全部都是出家众。因此,为什么要敬僧?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231 众生的贪瞋痴养肥了无明,怎么样?钻不出来


修学佛道就是能降伏自我。而我们众生,都是做重复、没有意义的事,不能降伏自我。

在佛经有一段比喻,诸位!是很有趣的比喻,它说:有一只驴子,来到了农场外边,一个篱笆的外面,看到了里边很多的成熟的甜葡萄,它绕着四周转……找不到路口。

后来找到了,找到了什么?找到了一点点的入口,就是那个篱笆有破了一点点。

它就想要进去吃那个葡萄,但是,体积怎么样?太大,这个驴子自己觉得很聪明,篱笆开的洞太小,体积太大,钻不进去,吃不到葡萄,这个驴子自己认为自己很有智慧,它用什么办法呢?

它就蹲在篱子外边,三天三夜不吃东西、不喝水,这个驴子就会怎么样?会瘦,瘦……这个驴子很聪明,那个篱笆的洞,刚好瘦下来以后,咻!就钻进去了!

钻进去以后就:哇!你看,这个果园统统没有其他的动物,只有我一只驴子!它慢慢吃,就开始吃……吃了以后,哇!营养又回来了,又很胖了,它很高兴,自己觉得很健康。是不是?

吃的差不多了自己满足了,吃得很胖、很壮了,要出来,又发生一个问题?怎么样?出不来,又太大了。糟糕了!

太大怎么办呢?它很无奈的,没办法了,这么胖钻不出去,那还是要等到好几天啊!这一次吃得更胖,又等了一个礼拜,再瘦,慢慢瘦……不喝水、不敢吃葡萄,消了以后,一下子钻出来,它自己:呼!差一点被关在葡萄园里面。

佛陀的启示就说:我们本来是自由人,出生的时候,两手空空的来,本来你就是很自由。是不是?死的时候,两手空空的去。知道吗?从生到死,其实没有拥有过任何的东西,你这钻来钻去,其实都是多的!

因为你要那种Size才能进去,你也要那种Size才能出来。我们不小心掉进了欲望里面了,拼了老命想要带走什么东西,诸位!带不走,而我们就在篱笆里面钻来钻去……没有得到的人,想要得到它;得到了东西,又陷入那个陷阱里面,又想要跳出来。这个佛经的比喻,知道吧!

众生就是像那一只驴子,想要拥有更多的欲望,所以,贪瞋痴,贪瞋痴养肥了什么?无明,养肥了无明。无明怎么样?钻不出来,没有智慧,所以,要等无明消除、贪瞋痴消除以后,才能够钻得出来。

而你本来就没有贪瞋痴,你本来就在篱笆外面啊,你本来就是自由身啊!知道吗?慢慢的理解一下,看看佛经这个比喻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做了很多事情,都是多余的,你搞东搞西都没用,都是多的,而不弄也不行啊,是不是?你要活着啊,你要活下去啊!

因此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是自由人,你只要不要掉进去贪瞋痴的陷阱,因为贪瞋痴都是多余的,你把无明养得很胖,你出不来;等到你要离开这个世间,你也什么都带不走!所以,讲到这个能降伏,我就想到这一只驴子的故事。

    232 此经经过怀迪沙门法师证明,可谓尽美尽善


[乙三 证译人,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古本有证译人名一行,今为加入。]

[古]就是以前的版本,有这个证译人名字一行,现在也要把它加入。

[罗浮乃山名,在广东省,为名山之一:南楼寺迪师所住之处。迪者,进也,其师],他的师父。

[字]就是给予命名,[字以怀迪,]给予命名,叫做怀迪。[取其常怀精进之意。]

所以,这个[迪]就是进,就是常怀精进,这是一个勉励的法号。

[证译者,谓于音字之中,]音跟字的当中,[总为参详校正。]看看梵音跟中文是不是翻译得恰当?翻译得恰当,证明说翻译得不错。

[以师久习经论,]这个怀迪沙门,也是久习经论。[备谙an梵语,][谙]就是熟悉,也非常的熟悉印度话。

[前二师]般刺密谛还有弥伽释迦,[虽兼美华文,以乍来此方,][乍]就是刚刚来,刚刚来到这个地方,[恐未尽善,]恐怕翻译起来还不怎么完善,

经过怀迪沙门法师证明,[经师证明,可谓尽美尽善,亦未可泯其功也。]这个当然是功德很大了,这《楞严经》文章是翻译得特别好!

    233 以宰辅之才润色此经,故《楞严》语句文法,为诸经冠

[乙四 润文人],润文就是使文章更通顺,让我们中国人读起来很溜搭,非常的通畅,文辞、义理都美不胜收,这个就要看中文的素养了,也就是对中文必须有非常高的素养,刚好碰到一个宰相,宰相当然文笔就是特别好了!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以前干过正议大夫,后边会讲到。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同]就是兼,中书省、门下省。平章就是均理政务,平章百姓也就是显彰法度。这个中书省、门下省,都是宰相的位置,官位是非常的高。

这平章事,就是他加了这个[平章事],表示确实有在服务,确实均理政务,是在彰显法度的。

所以,这个平章事,也就是他官……起这个政务,做这个什么事?叫做平章事,平章百姓、政务之事。

这个[同]就是兼,这个人官可大了,中书、门下,都是他管的,都是他负责的,平章事。清河,就是地名,他出生在这个地方。房融,笔受,这宰相。

[菩萨戒者,大乘戒法,十重、四十八轻,]那么,十重四十八轻戒,大部分都是出家人在诵的。[通在家者受之。]所以,在家居士也可以受十重四十八轻戒的菩萨戒。

有的人讲:菩萨戒,在家居士可以看吗?可以的,可以受戒,为什么不能看?但是,出家人在诵这个菩萨戒的时候,在家居士是不可以参与的。

[梵网经云:欲受国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

好!说:[房相遵之,]这个房相就遵守菩萨戒了,要受国王位,要受菩萨戒;百官受位,要受菩萨戒。对不对?因为受了菩萨戒以后,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鬼神都会护持这个受菩萨戒的。

所以,房相遵之,[以菩萨为兄,以佛为父,故称弟子,此法衔也。][衔]就是职位和级别的名号。

[下乃世职,前者,先也:]以前干过正议大夫。[正议,史称正谏,]也就是专门在劝谏皇上的。[乃言官之名:]那个要很大的胆量,很大的胆量才敢面对皇帝。

[大夫者,大正风化,扶树人才,有维持世道,举荐贤能之责。]就是选贤与能,这个可是国家重要的职位。

[同中书门下:同者,兼也。][中书]中书省,[门下,二倶内省,]诸位!你不要看那个[省],这个跟台湾省、广东省、福建省这个[省]是完全不一样的,你不要……人家问:中国有几个省?你说:二省啊!一个是中书省,一个是门下省。喔!那就是大笑话了!

这个[省]是官位啊,不能弄错啊!所以,中书门下,二倶内省,[左、右相府之名。]左、右相府就是左边宰相、右边宰相。是不是?这个官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中书省,多掌王言。]皇帝讲什么,他写下来、记录下来。[门下省,多出政事,融乃权兼两相,]喔!这个官可是大了,中书、门下都是他管的,[故曰同,

又僚佐非一,]僚,所谓官僚,就是官员。[佐]就是辅助的人,类似我们现在的随扈fu。说:僚佐非一,[同预其事也。

平章事者:平,均也;章,显也。书云:平章百姓。]什么叫平章百姓呢?百姓有什么事,要去处理啊!是不是?[即均理政务,显彰法度。]就是要服务人群,让大家了解法律。[事,即政务法度之事。

清河地名,房相梓zi里也。]就是乡、故乡,房融这个宰相的故乡。他的儿子,[融子]就是房融的儿子,叫做[房琯guan]。

[父子倶相:]这一家地理,可能祖先种得不错,(埋葬得不错),父亲跟儿子都是宰相,这个在世间人来讲,就是极为荣耀之事。像我们林家到现在,没出过宰相,都是被[宰]比较多,我们都是被管,没出过宰相。

[而融事略出琯之传文。][融]是爸爸,爸爸的事略,由儿子写这个传文。

[笔受者:秉笔],就是执笔。[确定文字,翻字翻音之后,委问华梵相当,然后下笔,亦译场分职专司之名。正脉],正脉就是《楞严正脉》。[科为润文人,][科]就是列为,列为润文人。

[以宰辅之才,]宰相是辅助皇上,是不是?宰辅之才这种才干,[润色斯经,]使文章、义理双美,[使文义双美,故《楞严》语句文法,为诸经冠。]

所以,《楞严经》这个文章,是美不胜收,义理也很深,这是佛教,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一部宝典。今天我们有福德因缘具足,师徒倶会一处,来讲这一部《楞严经》,也算是佛门一大盛事,诸位要珍惜!

[房相与此经宿有因缘,]所以,[初请译,]刚开始就翻译,[次笔受,]再来,下笔,秉笔就是笔受,笔受就是把它记录下来。

[再润文,]为什么要润文?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就要写中文,看得懂的、看得流畅的,翻译的文章适合中国人看。

[后则奏入内庭,]最后在奏入朝廷,由皇上定夺。[虽未得即时颁布,后为神秀入内录出,]虽然还没有即时颁布这一部经典。

你看,这一部经典还得经过皇帝盖章,叫做颁布,还不是随随便便写一写就可以流通,没那么简单喔!后来为神秀入内录出,[复得家藏原本,]家藏原本,就是原来的家藏本。

[卒致流通,盛行宇内。]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也就是盛行于十方,我们今天所讲的叫做十方,盛行在十方。

[然融]就是房相宰相,[不特有功于此经,]不只是有功于此经,[实大有功于此土众生。]

不得了,翻译这一本经典,到现在我们还能够认识这个房融宰相,就因为翻译这一本《楞严经》啊,要不然,宰相你认识几个?你能背得出来吗?嗯?背不出来!对不对?中国的宰相,你背得出来吗?没有几个啊!偶尔背一、二个,再问下去,背不出来啊,我也没有背啊!

所以说:翻译这一本《楞严经》,到现在,流通到今天这么长的时间,我们还认识这个宰相。

    房融不特有功于此经,实大有功于此土众生,也就是我们中国,因为房融宰相把它润文,使得我们看起来更流畅、更通顺。[九历明传译竟],这九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234 这别解文义,其实就是开始讲解整部经典了


[甲十 别解文义(分三)]就是第十门,这经前十门,这别解文义,其实就是开始讲解整部经典了。

我们从开课,元月五日,到现在六月中旬,讲了五个多月,还没有讲到[如是我闻]四个字。

所以,这个别解文义,就分为:[乙初序分 二 正宗分 三 流通分,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

道安法师是东晋道安,西元312到385,活了七十四岁,也就是道安法师出生,然后到他入灭,活了七十四。

[证于亲光菩萨《佛地论》,]这个亲光菩萨,是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也生于六世纪中叶,相传为护法论师之门人。

我再念一遍:亲光菩萨的《佛地论》也是三分,这个亲光菩萨,是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这大师级的。约生于六世纪中叶,相传为护法论师的门人。是亲光菩萨《佛地论》。

[亦有三分之意:一、起教因缘分:]也就是序分。[二、圣教所说分:]那就是正宗分。[三、信受奉行分:]也就是流通分。与道安法师讲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完全一样。([与道安法师全同,])[故后代法师皆依之。]来讲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所以,我们这个十门,就简单的讲解到这个地方,接下来我们下一堂课要讲解《义贯》,为什么要不厌其烦的讲解这个《义贯》呢?

因为有的人看文言文不受益,文化水平不怎么高,听起来有相当的困难度,我们不厌其烦,再把成观法师的《楞严经义贯》再看一遍,

因为这个是白话文,也就是看这个经题,含有翻译的人,总共将近二十页,写得特别好,这内容值得我们参考。那么我们今天这个地方就是十门。


    235 主译人般刺密谛,智慧辩才,极尽无量


好!诸位翻开《表解》,叫做传译时人,这个一看:喔!一目了然。

第九、传译时人,主译人——唐——就是中国的唐朝;则天罢政,中宗嗣位,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事(开始译经)。

中天竺——中国话叫做月邦,也就是今天印度的(五区之中),也就是译主出生的地方。

沙门——中国话叫做[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般刺密谛——中国话叫做[极量],智慧辩才,极尽无量也。

译——就是翻梵字为华文,加二个字:之音。

好!以下,又有四种沙门——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活道沙门;四、污道沙门。

修行证果者,叫做胜道沙门;宏法利生者,叫做说道沙门;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叫做活道沙门;不持戒律,败坏佛门者,叫做污道沙门。

译语人,也就是翻译成中文了。

乌苌国——中国话叫做[苑],这个[苑]就等同花园。也就是阿输迦王之苑囿you,旧称为乌场,在北天竺。

沙门,也是一样,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弥伽释迦——中国话叫做「能降伏」。

    所以,什么叫做最伟大的人?就是能降伏自我的人,

    谁先放下,谁先见佛,修学佛道第一个重大工程,就是降伏自我,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工程,其他统统放下。以能降伏内外魔障。

    译语——也就是翻音,将梵音变成华语(定言词成章句)。

    证译人——罗浮山——在广东惠州增城县。南楼寺——山中之寺也。怀迪——迪就是进,以此师常怀精进之意。证译——以师精通经论兼谙梵语,所以,请他作证。

    润文人,也就是宰相房融,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菩萨戒——《梵网经》、梵网戒本有十重四十八轻,通一切人受;另外有六重二十八轻,但在家人受。六重二十八轻,出家人不受的。两种皆曰菩萨戒。

    弟子——以菩萨为兄,以佛为父,所以,自称为弟子。

    前正议大夫——前就是先,正议,史称正谏,乃言官之名。大夫者,大正风化,扶树人才,有维持世道,举荐贤能之责。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你看它分开来,写得多好!同就是兼,中书门下,二个省,(二倶内省,左右相府之名)。

    中书省——多掌王言。门下省——多出政事。平章事——平均——平章百姓,也就是均理政务。彰显——就是显彰法度。事,就是政务法度之事。乃是权两相也。也就是他的权力,包括中书、门下。

    清河——是地名,在河北的清县,房相梓里,就是故乡。

    房融——姓房名融。笔受——秉笔确定文字,润色精细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236 什么叫做最伟大的人?就是能降伏自我的人


   弥伽释迦——中国话叫做「能降伏」。

    所以,什么叫做最伟大的人?就是能降伏自我的人,

    谁先放下,谁先见佛,

    修学佛道第一个重大工程,就是降伏自我,

    这个就是最重要的工程,其他统统放下。

    以能降伏内外魔障。

    237 经分三分,始于道安法师


  第十、别解文义,分三:一序分,二中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分,始于道安法师,证于,[证于]就是证明,证明亲光菩萨也是三分。

    所以,中国、印度其实都是相同,也有三分之意。一、起教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信受奉行分,与道安法师全部一样,所以,后代法师皆依之。

    道安法师分经为三分——一、序分——就像人的头,一看到这个序分,就是五官,就很清楚!

    这序分通常就是人、事、时、地、物,就等于开会,人、事、时、地、物,要讲清楚,

    佛在什么时候,一时;佛在哪里,与多少的大比丘众;是什么菩萨,或是什么阿罗汉果的。

    就像我们要开会,哪个时间、哪个地点、哪些人,序分就是这样子,人、事、时、地、物。

    正宗分——如人之身,人的身体。

    流通分,就像人的脚一样,还有人的手,人的足就会跑,因此要流通,把这个法宝流通出去。

    238 真正大者,必须是无量无边,无有方所,不在内外

经[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注释[大佛顶]:[大]为形容词,修饰[佛顶],用以表示如来所证的功德。

如何才能真正称[大]呢?若真正大者,则必须是所谓无量无边,无有方所,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间,不着一切处,于三界乃至十法界中,不着一法。

廓然如虚空,故能容受一切而无挂碍,亦不瞋恼,亦不生心忍受。

所谓生心忍受就是:我在忍,我在忍!那有能忍就变成有所忍了。

意思就是:要叫你体悟无生的忍。所以,也不能生心忍受,就是:我在忍受!那么,这个就不是功夫了,这个还没有悟到空,就是:我要忍耐,我要忍耐!还有一个我相,心、境的对立。

一切忍当体即空,就是无生法忍。广如大地,负载一切,离一切相,无有方圆大小、青黄赤白、前后三际断。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

具如是之德,以西洋哲学的术语来说:即是[具有这样的属性(Attributes)],才能称作真正是[大]。

那么,甚么东西才具有如是之德呢?除了真如本性外,无有一法,得配如是之德。

而如来就是亲证了真如本性,故得以[大]来形容如来之性德。

这[性]就是本具的,每一个人本来所具足的。

所以,我们既然要修学佛道,就是要开发那个本具的性德,就是体悟诸法皆空,体悟众相不可得。

所以说:一等是学,直须无学,这个就是直显性德。如果还得次第,慢慢慢慢的来,那么,这个还不是性德。

    239 佛得了无见顶相,就是生生世世谦虚

[佛顶],梵文为[乌瑟腻沙](Usnisa),又称为[无见顶相],此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其相为:顶上有肉,高起如髻,故又称[顶上肉髻]。

此肉髻之顶是一切人、天、菩萨都见不到的,所以称为[无见顶相],此是如来无量世修忍辱以及谦下于人。

诸位!看那个[无量世],那个[无量世]可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它的重大启示是什么?

也就是修学佛道没有一蹴即成的,也不是释迦牟尼佛这一辈子来就能成佛的,不可能!那要修无量世啊,修忍辱,以及谦下于人。

诸位!那个谦下于人可是重要啊!这个谦下于人,言外之意,也就是说尊重别人,自己不狂妄、不自大,什么都用谦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

其实谦下于人,就是最懂得保护自己的人。全世界最讨厌的、共同讨厌的人,就是讲话狂妄的人,大家都讨厌,一切贤能的人都远离。所以,我们应该谦冲自牧。

底下说:礼敬三宝,为什么要敬佛、敬法、敬僧呢?三宝如树木的根啊,不敬三宝,礼佛无益,内心里面都没有恭敬心,恭敬这个三宝,那么,你所拜的佛都是假的。

连最基本上的礼敬三宝都做不到,谈什么修行呢?礼敬三宝以及善知识,故得如是之相。

以谦下一切,故顶高起,为人所不能见。

所以,这个谦下、恭敬别人,反而抬高自己、升华自己。谦下、谦卑的人,反而使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升华!

所以,境界高的人,讲话不狂妄。

佛得了无见顶相,就是生生世世谦虚,所以,以谦下一切,顶高起,为人所不能见。

此无见顶相是佛三十二相中,最明显,也是最殊胜的一个,以其居于顶上之故。

又,[大]是如来所证的如如之理,不生不灭;而[佛顶]则是如来依本愿力,起于大悲,累世为度生而勤苦修行。

所以,诸位法师!佛就是这样成就来的,累世为度生勤苦修行,完全不为自己。所得的胜妙果报。

   240 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佛法,世间就暗了!


[大]是如来所证的如如之理,不生不灭;而[佛顶]则是如来依本愿力,起于大悲,累世为度生而勤苦修行。

所以,诸位法师!佛就是这样成就来的,累世为度生勤苦修行,完全不为自己。所得的胜妙果报。

诸位!你想想看喔,哪一个人说往生了二千五百年,全世界的人,供品还继续上供?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人!

佛灭度二千五百年,全世界无量无边的佛弟子,每初一、十五都上供,到现在为止,都供佛、供法、供僧,可以了解佛的威德力。是不是?

哪一个国王死了以后,到现在我们还拜他呢?还顶礼他呢?还恭敬他呢?没有!

而佛灭度二千五百年,我们一提到佛,喔!那是无比恭敬的圣人!为什么?

他开启了我们自性的般若智慧,让我们在迷茫的三界中,找到了一条光明的路线。

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佛法,世间就暗了!为什么?

没有人启发我们的觉性啊,一天到晚会劳碌、忙碌,而忙这些完全与生死不相关的事,跟解脱不相关的事,因为我们要活下去。

活着又是很残酷,要竞争,不活下去就得死;要活就得竞争,人还可真是难做啊!

要做到与世无争还不行,不得不争,因为要活下去,要面对现实,要钱啊,行住坐卧统统要钱,什么都涨,就是薪水不涨,我看电视是这样讲的。什么都涨,就是薪水不涨!那没办法了!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的伟大,他这个殊胜妙果。乃是最极清净之善法,超过一切人天、二乘、菩萨。所以人天、三乘贤圣皆不能得见。

    这里所谓的[不能得见],不仅是指不能看见如来有相之顶,其深密之义则是:

    见不到如来的最高境界,因为它是不思议的境界,你用思议法,怎么能够进入不思议的境界?

    今天我们讲的是不思议的如来藏性,你用思议的生灭意识心,仍然很难去体会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什么。

    因为这种最高境界是如来自证,甚深秘奥。而这部经所呈现的境界、力用与法门,正是从这至高、最极秘奥的大佛顶上所出生的,因此此经的法门也是至高、奥妙的。

   附及,[大佛顶]三个字,如前所说,[大]是修饰[佛顶],[佛顶]两个字是在一块儿,应作一气读,因此句读是[大、佛顶],而不是[大佛、顶]——这好可爱,这成观法师还写得满可爱的,他怕你念错了!

    如果你念[大佛、顶],那就糟了!要念[大、佛顶],要这样念。连那个念都是学问,要好好的学!是不是?你这个句读要念对:[大、佛顶],如果你念[大佛、顶],这样读就变成好像在讲一尊[大佛]的头[顶]了!就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241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体悟到诸法毕竟空


[如来]:梵文叫做[多陀伽他]。它的义理是:乘真如之道而来。

[如],为真如之心、不动之心、平等之心、不生不灭之心,加一个[心],更强烈的描述[如]的境界。

所以,我们要用真如心、不动之心、平等之心、不生不灭的心修行。

之义,此是佛所证之极理,因此即是佛智的最高代表。佛既证真如、平等、不动、究竟解脱的智慧,已体诸法皆如。

为什么诸法皆如?(《金刚经》里面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诸法如义,这个[如]就是毕竟空,诸法就是毕竟空,观一切诸法,都是颗粒微尘所集合、汇集而成的。乃至我们这个色身。

诸位到火葬场去看一下,像我妈妈往生火化,一拖出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我们就是一堆灰,一点都假不了,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

说:师父!您修行三十年,您有什么体悟?有!我的体悟就是:万般皆如幻,无有一法真。

我妈妈的骨灰一拖出来,哇!剩下骨灰,就这样子,什么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统统没有!

一个人这么大,火化以后,那个骨灰,那个坛、瓮还装不满,水分消失了,真的!

地、水、火、风、空,五大循环,周遍法界,就是这样循环。

今生来了,摄取这个四大,在《楞严经》讲:取宇宙中少部分的元素,当作是自己,还死执不放。

但是,如果我们懂得放下,我们的心就像虚空。因此虽然这一点点,一即一切,自性清净立刻现前。

所以,谁先到达佛处呢?这个世间修学佛道的人,听经闻法,蒙受到佛经的受益,这是起点。

谁先放下,谁先见佛,这个就是功夫,看谁比较厉害啊!

大悟,泰山崩于前色不变。全世界都赞叹你,如如不动,因为那个是虚幻的东西;

无量众生伤害你、毁谤你,那也是不可得,你有这样的功夫,就是佛了。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体悟到诸法毕竟空。他是单刀直入,没有葛藤的,还不能思惟。

   242 我们冤枉受无量的六道生死之苦,没有意义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体悟到诸法毕竟空。他是单刀直入,没有葛藤的,还不能思惟。

即一切法,就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具足一切法,不离相,就卡在一个观念里面,这个本不生灭,就是我们的清净自性下了。

然见众生以不悟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而妄造诸业,枉受无量六道生死之苦。

我们受的苦,叫做冤枉受苦,就像我刚刚讲的那一只驴子一样的。跑进去葡萄园,那个就是欲望,出来还得瘦出来,就是多此一举,冤枉受这个六道,无量的六道生死之苦。因此我们所受的苦没有意义。

但是,我们学佛吃的苦可以解脱、有意义!在座诸位!从开课到今天,每节课都到,你受的苦,很辛苦坐在那边,有意义!听经闻法能解脱啊、能去烦恼啊、日子过得多么超越!

你站在至高点,再看你们那个同参道友、那么的公司行号、你的朋友、亲戚没有学佛的,你会感觉到,他们活得多么的悲哀、多么的辛苦,

为了那一点点的钱、为了那一点点的私利,可以扯破脸,兄弟姐妹都不要,父母亲也不要!是不是?冤枉的受六道轮回。

于是依本住法,起于大悲,[不来而来]度化众生;如是,度尽无量众生已,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也不见自己在度众生。也不作是念:我在度众生;彼为我所度。

如是,如来虽来度众生,然亦[来而无来]。为什么[来而无来]呢?[来]就是生灭,生灭当体即空,就是不生不灭。如来[无来而来],不生灭可以起作用。

所以,师父一直讲: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那是中国的方便说。随缘就显现,显现,还是如如不动。像摩尼宝珠,这样才对,才是佛的意境、佛的悟境。

说:[无来而来、来而无来],故称[如来]。因此,[如]是大智,[来]是大悲,悲智双运,就是[如来]。

又,[无来而来]主要是就众生而说的,也就是大悲示现。那么,[来而无来]是就佛本身而言的。

再者,[来」],具体而言,也就是来此世间示现成佛。乃至从兜率天下,入胎、住胎、出胎:出母胎,以及出家、修行、成道、转法轮、入涅槃等[八相成道],皆是如来所现的[来]之相。

    243 为什么说佛入涅槃即是谤佛?佛本无生,哪里有灭


在《大般涅槃经》里面,佛讲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若说佛入涅槃,即是谤佛,

为什么入涅槃即是谤佛?佛本无生,哪里有灭呢?

所以,入涅槃是指相,不是指体,要弄清楚!

在《楞伽经》里面讲:相生、相住、相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流注就像水流,水流注。

相生、相住、相灭,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流注]就是微细的。

我们不但这个相是生灭,粗糙的生灭,你可以观察得到;

连这个灭里面的念头,也是微细的生灭,难以觉察。

而佛悟得了本体,然后,随这个众生的福报因缘来示现,入胎、住胎、出胎,以及出家、修行、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其实,这个都是指相,佛的本体没有来、没有去。

就本体来讲,没有入胎、住胎、出胎,没有出家、修行、成道、转法轮、入涅槃,此是幻,彼亦是幻。

244 佛法的伟大,在开启每一个人的般若智慧跟解脱


   佛悟得了本体,然后,随这个众生的福报因缘来示现,入胎、住胎、出胎,以及出家、修行、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为什么要八相成道?因为要显示佛陀也是从平凡的人修行成道,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啊!对不对?

所以,如果把佛陀神格化,会让我们觉得我们没有希望。

但是,要了解,佛法的伟大,在开启每一个人的般若智慧跟解脱。

佛法,如果把佛陀神格化,然后,一味的讲求感应。用感应来度众生,也许是一种暂时的善巧方便;

但是,如果把感应变成一个弘法的主体性,把三藏十二部经典束诸高阁,全部都讲感应,佛教out!死定了!一定灭亡!

有的弘扬佛法,把感应当作是主体;把般若智慧,三藏十二部经典经、律、论束诸高阁,统统不谈!佛的心是什么,也不知道。

你一直讲感应,我告诉你:拜神也有感应啊!

所以,一般的世间信仰,只站在有求于神、感应、治病、婚姻、事业,从来不涉及到解脱。

如果佛法也流于世俗的感应、治病、解决婚姻、事业,佛法跟神教有什么两样呢?

佛法的伟大在大般若智慧,究竟涅槃到彼岸啊,你每天念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你念假的吗?这个才是佛法的伟大。

所以,因此大乘经典怎么记载,佛右胁而生,没关系,我不在乎!是不是?这个不影响般若智慧。

佛出生走七步,您行,我不行!我出生没办法走七步!是不是?佛陀行,这个也不妨碍我学佛。

但是,如果把这个神格化,变成佛教的主要的宗旨,那佛教会灭亡!

把感应变成佛教的主体性,把般若智慧搁在一边,佛教要灭亡的时间就到了,跟神教没什么两样!

基督教也是这样子:神啊!您赐给我爱啊!赐给我光明,在神的引导之下,我看到了彼岸。救我啊!祷告神。

   245 佛教与其他宗教不一样的,佛法回归理性、回归自性


把感应变成佛教的主体性,把般若智慧搁在一边,佛教要灭亡的时间就到了,跟神教没什么两样!

基督教也是这样子:神啊!您赐给我爱啊!赐给我光明,在神的引导之下,我看到了彼岸。救我啊!祷告神。

好!我们就来讲吧,耶路撒冷开始,二十世纪以来,以色列耶路撒冷,战争没有停止过的。

耶路撒冷叫做圣城,一开始是基督教的。基督教分三大系派,一、叫做罗马正教;二、叫做希腊正教;三、叫做曼诺正教。

一开始是基督教的,后来,耶路撒冷被回教占领了,罗马正教派十字军,就是有名的十字军东征,就是基督徒杀回教徒。

就是:你要不要把圣城归还给我们?要不要?回教徒当然拒绝了,就杀!

根据历史记载,杀到那个人血流成河,那个人叠高像城墙一样高,十字军东征杀人,就是基督徒,为了宗教,要夺回耶路撒冷,就是这样产生的。

好!夺回来以后,后来,又被回教占领;被回教占领以后,又被基督教占领。

所以,现在的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回教、犹太教,三大信仰的中心,从初世纪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很少没有战争、没有战乱的,没有的,号称圣城啊,因为他们都求神嘛!我们没有意见。

    和平要来自一颗智慧的心,求神,也要自己努力。

    佛法也是这样子,大家都不肯容忍,都不肯实践佛陀的诺言,佛经也只是个文字而已。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教之可以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佛法因为回归理性、回归自性、也回归智性,它是完全符合科学的,是非常理性的一个宗教。

    所以,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就是你探讨它,愈探讨,愈觉得非常有理性;非常符合科学;非常符合哲学。

    非常符合真理,说得过去,给自己境界一直提高,也不是一直迷茫在感应里面,求神问卜、婚姻、事业,把佛教弄得世俗化,把真理完全蒙蔽在世间的利诱当中,把佛当作是一个保险公司一样的投保。

    我们错解了佛教教义,同时不明理的,也会做伤害佛教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好好的修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46 「密因」这个「因」是不生不灭的因,是诸佛的本修因


「密因」:「密」,是秘密。

这个「因」,是本修因,也是诸佛的本修因,诸佛的本修因,就是不生不灭的因,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就是诸佛的本修因。

也就是因地修行的根本,根本就是所谓依据。

所谓「因地」有三种意义:

一、是通称尚在菩萨位时的修行,统统叫做「因地」,佛叫做果地。所以,这个因是对果来讲的。成佛时就称已经达到了「果地」。

因此,「因地」(菩萨位)是相对于「果地」(佛位、佛果菩提)而言的,因为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都是成佛之因,所以是「佛地」之因,故称「因地」。

附及,意思就是附带。说:此处的「地」,是境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到十信、住、行、向、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境界?

二、「因地」也可以指初发心,因为菩萨最初发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

所以,为什么我们常常讲:要提起正念,要发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很重要,当一个人发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碰到了障碍,就不会畏缩;他会把所有的障碍,当作是一种跳跃的阶段,绝对不会被打倒。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家随便批评二句话,就倒了!

第三、「因地」亦可指菩萨初见道时。因为严格而言,菩萨在见道位(也就是禅宗所谓的初见性)之前,初见性是什么意思?就是打破黑漆桶,桶底脱落,叫做打破无明,或者叫做破初参。

说:不破初参不闭关,也就是不明心见性不闭关。

要见性闭关,一切经典都能看得来;不见性闭关,有好有坏,好,断绝外缘;坏,有时候,自己走错路不知道,旁边没有善知识,自己认为自己很用功,有时候着魔不知道,没有明眼人在旁边指导。

说:菩萨在见道位之前,一切所修尚无有归趋,亦没有依据,也很容易退心。但在见自本性后,即使只是刹那之顷,也都从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

大陆有一个居士打电话来,说:哎哟!我看了慧律法师您的VCD,我冤枉走了十五年,才找到门儿!

喔!原来万法从自性上而出,万法从自性而流露,原来万法不离第一义谛,离第一义谛,就不名说法。

你看,诸位!你有多大的福报坐在台下!是不是?所以,诸位要珍惜!

    此处的「如来密因」(「如来」秘「密」的本修「因」)就是指这个——见自本性——而言。

   247 你没有发菩提心的,很容易就被击倒


菩萨最初发菩提心,就是成佛之因。

所以,为什么我们常常讲:要提起正念,要发菩提心?

这个发菩提心很重要,当一个人发这个菩提心的时候,他碰到了障碍,就不会畏缩;

他会把所有的障碍,当作是一种跳跃的阶段,绝对不会被打倒。没有发菩提心的,人家随便批评二句话,就倒了!

    譬如说:你在做善事,人家会说:哎呀!某某居士做善事都是假的,发心不正!

    会给你刺激语言:哎呀!这个人也是为名,所以,才来做善事!

    你没有发菩提心的,很容易就被击倒,我做善事还得到这种果报,干脆不做算了!因此就很容易退。

    发菩提心不一样,发菩提心的人愈挫愈勇,像师父一辈子也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你怎么样子来做一些攻击、伤害,我们今天发过菩提心,我们就是要让正法重现,我们坚持到底,弘扬正法,这个像钢钉一打下去,不会动摇,这个就是发过菩提心的力量是很大的!因此,诸位要发菩提心。

    所谓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不变。自利,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虽然你不是法师,不会弘扬佛法:但是,你可以推广,出钱出力,这个也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没有一定的形相,只要有利他的心而无所住,这个就是菩提心。

    248 大悟的人,刹那跟永恒都不存在,刹那、永恒都是观念


菩萨在见道位(也就是禅宗所谓的初见性)之前,初见性是什么意思?就是打破黑漆桶,桶底脱落,叫做打破无明,或者叫做破初参。

说:不破初参不闭关,也就是不明心见性不闭关。要见性闭关,一切经典都能看得来;

不见性闭关,有好有坏,好,断绝外缘;坏,有时候,自己走错路不知道,旁边没有善知识,自己认为自己很用功,有时候着魔不知道,没有明眼人在旁边指导。

说:菩萨在见道位之前,一切所修尚无有归趋,亦没有依据,也很容易退心。

但在见自本性后,即使只是刹那之顷,也都从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

什么叫做刹那之顷?诸位!什么叫做大悟?于刹那中即见永恒,大悟的人,刹那跟永恒都不存在,刹那是观念、永恒还是观念。因为刹那是对永恒来描述的;永恒是对刹那来描述的。

所以,佛就众生所能理解的名词,说:刹那生灭无常,然后,让你知道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让你有心趣向于涅槃,是这个用意。

但是,如果你认为有一种真的是刹那、真的是永恒,就错了!

刹那是意识心一念的闪动,影像在我们的心体性上。永恒也是一样,由刹那推到永恒,但真正的悟了,没有刹那,也没有永恒。

讲刹那,是为了提起你的生死心切,让你体悟无常。

所以,佛讲:佛性非常非无常,常,就不对;无常,还是不对。如果你讲常,就失去作用了,所以,佛性非常。

佛性也非无常,为什么?佛性如果是无常,那么,什么叫做如如不动?什么叫做存在?什么叫做不生不灭的心体?

所以,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这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249 认为了解就是证量,这是很可怕的思想!


佛讲的经典,是依据你所能认识的名词,一直在诠释重要的那一句话:就是万法本一如,何来住无住?万法本来就如。

诸位!毕竟空的思想,本来就万法不可得,没有讲住或者是无住。

讲无所住,是因为你有所执着,佛为了破除你的执着,才告诉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对不对?

如果以佛证到那种究竟的境界,哪有什么住跟无住的东西?诸法毕竟空就像虚空,虚空就是绝对、绝对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存在,而二六时中,没有所谓住跟不住的东西。

要了解佛意,必须要有大悟的人,才有办法。你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你的境界只有到这个地方,只好讲无所住,没办法!

你讲:万境本一如,他怎么能够体会,这种万境本一如的心境是什么?众生很容易落入,认为:了解就是证量,这是很可怕的思想!

打一个比喻来讲,譬如说: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对不对?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对不对?讲啊!没有人敢讲吗?你活了这么久,一年几天不知道吗?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对不对?错!怎么会是对呢?

所谓一年的意思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叫做一年,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说三百六十五天,是错的!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这才是正确的!

意思就是说: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转一圈是三百六十五天又六个小时,才回归到原点。

那么,这误差有四分之一天,所以,每四年,每四年,月历上要增加一天,以抵消天文上、天体上的运行的误差。知道吗?

所以,我们举这个例子,也就是说:你一般人讲:如如不动,很容易了解;或者是不生不灭,这个一听,大家都了解,诸位!理解跟证量的解脱,是差十万八千里的。就像你今天讲:三百六十五天,对不对?一下子,你就:对啊!这是不对的!

我们要了解,我们不能只靠表相的理解,就来断定你是一个大悟的人、是一个解脱的人,任何的法,后面深层都有它的含义。

因此,我们要了解,简单的一个三百六十五天,就告诉你:你就会有这么大的误差!

佛经也是这样子的,你看了这个注解,很容易就说:这个我明白!事实上,不是这样子的:如果这么容易明白,我们要搞三十年?对不对?这个注解白话文,你自己看就看得来了,为什么要师父做什么?

所以,你只停留在理解的观念:大概我可以理解,可能。这个可能,possibility,或者是opportunity,概率、机会,这个不是真的证量的。我简单的举一个例子,你不要二个眼睛一直看我:啊?我讲的是事实。

底下,即使是刹那之顷,也都从此不再迷失,走冤枉路。大陆有一个居士打电话来,说:哎哟!我看了慧律法师您的VCD,我冤枉走了十五年,才找到门儿!喔!原来万法从自性上而出,万法从自性而流露,原来万法不离第一义谛,离第一义谛,就不名说法。

你看,诸位!你有多大的福报坐在台下!是不是?所以,诸位要珍惜!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250 造善是你心,造恶还是你心;受苦是你,享乐也是你啊!


此处的「如来密因」(「如来」秘「密」的本修「因」)就是指这个——见自本性——而言。

这个见本性的修因之所以称为「秘密」,有几层的意义:

一、「密」是如来自行境界,九界不能得知,事实是如此,那个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可是很难的!

这个寂灭现前,真的是难!要把外境的诱惑摆平;要把内在的意识的执着心、分别心、颠倒心、颠倒见,彻底的摆平,进入那个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

众生都认为自己在追求快乐,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是,没有人真正了解快乐是什么?而佛陀是以寂灭为快乐。

心无所住,那是不得已的讲法,心境一如,万缘放下。也没有东西可以放,本来就空,体悟到无为法,不妨碍有为法的造作。

所有有为法当体即空,就契入无为法,有为即空,就是无为;无为影现出来的作用,就是有为。

我们要了解,有为跟无为是不二、心境还是不二、智跟境还是不二、染净还是不二、善恶还是不二,都是当体即空的东西,所有分别,都是来自于你这一颗心,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什么意思?《华严经》讲:十法界因心成体,是什么意思?

是因心会感得的业力,你动了善念,会感得善的业力;你动了恶念,会感得恶的这个业力。

所以,因为你这个心的动念,成体,就显现了体、相、用出来。

因此,与其你去恨一个人,不如去宽恕一个人;与其你去毁谤一个人,不如你去赞叹一个人,因为生死操之在自己嘛,

你为什么身口意造恶业呢?为什么不学佛的清净呢?佛身口意清净,叫做佛嘛,我们要学佛,当然就严格持戒,身口意一点一滴都不让它染污,这个才能成佛。是不是?

所以,造善也是你的心,造恶也还是你的心;受苦是你自己,享乐也是你啊!

有人赞叹我,我就跟他讲:我替你高兴,因为你懂得赞叹,你将来会得好的果报。

有人毁谤我,我告诉他:将来苦的是你,不是我,你有先弄清楚啊!对不对?

染污了清净心,当然你毁谤了我,苦的不是我,你反而跟我消消灾,苦的是你啊,果报在后面等着你啊!

   251 铁钉变质了就生锈,心变质了,就造恶


铁会生锈,因为铁质变了嘛。

我们的心的质变了,本来清净心变质了,变成恶的,卡住当然是你自己啊,傻瓜!这么简单的道理不懂?

一直铁钉为什么会生锈?变质了,这铁钉变质了就生锈了!

我们的心变质了,就造恶,身口意无量无边的恶,恶业就卡住了,

谁伤害谁啊?自己伤害自己啊,先弄清楚万法唯心造的道理。

所以,你能够把万法回归到:是我自己的问题!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所有的委屈,不感觉到委屈,为什么?我前世欠他的啊!对不对?

所以,一切的境界,都能够转识成智,回光返照,没有一件事情可以难得倒真的佛的境界。

这个「密」是如来自行境界,九界不能得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称为「密」。

    252 没有内证的功夫,他讲经说法就会用自己的意识型态


   此处的「如来密因」(「如来」秘「密」的本修「因」)就是指这个——见自本性——而言。

    这个见本性的修因之所以称为「秘密」,有几层的意义:

    一、「密」是如来自行境界,九界不能得知,事实是如此,那个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可是很难的!

二、是「不共」之义,不共,诸位!这不共的意思就是不共菩萨法,这个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得特别清楚。

    所谓「不共」是唯佛独有,不共诸菩萨,诸菩萨都没有,只有佛一人独得,菩萨也没有办法,叫做不共。

    是「不共」之义,此修因,由于不与人、天、外道、二乘、乃至权教菩萨共,只有一乘实教,决定成佛的大道心菩萨方才能得闻如来如是开示,而悟入。

    小根小机之人则不能得闻,以不具大心,因为不发大心;也不具深弘誓愿,闻则生悔。

    听了大法:啊?要发大心、要发四弘誓愿,哇!这个哪做得到啊?自顾不暇了,哪里度众生?

    闻者生悔,乃至因疑法,因为怀疑这个正法。忌法而生谤,对法不认识,对法、正法怀疑,佛所说的法不能理解,反招大祸,

    因此这实是成佛的「密诀」,而这个密诀是如来所自行、自证的,故称为「如来密因」。

所以,佛,他有内证的功夫:一个人没有内证的功夫,那么,他讲经说法,就会用自己的意识型态,不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他讲一讲……就会加入自己的观念;讲一讲……就会加入自己的习气,就会认为这样叫做对的。

而且他的权威性,也不容许别人挑战,别人劝他,他也不能回头,上不去也下不来。

上不去就是:他对心性没有更深一层的体悟;所谓下不来,大家都恭维他是大和尚、大法师。但是,没有办法达到百问不倒,能够迎刃而解:能解第一义谛最上乘。

所以,这个就麻烦,上不去也下不来,卡在中间,说大悟,没有;说佛法,懂一点,也能回答。但是,都着不了边,沾不到佛的边。为什么?不明第一义谛、究竟实相的道理。

    253 如来的至宝,是不随便给人家看的


   此处的「如来密因」(「如来」秘「密」的本修「因」)就是指这个——见自本性——而言。这个见本性的修因之所以称为「秘密」,有几层的意义:

    一、「密」是如来自行境界,九界不能得知。

    二、是「不共」之义。所谓「不共」是唯佛独有,不共诸菩萨,诸菩萨都没有,只有佛一人独得,菩萨也没有办法,叫做不共。

第三、「密」,有宝的意思。因为是如来自己修行成佛的密诀,所以很宝贵。

因为很宝贵,所以把它珍藏起来,不轻易示人,故称为「密」。

譬如有人有一个无价之宝,他就会把它珍藏起来,作为传家宝,不随便拿给人家看,只让他的继承人知道,旁人皆不知不见,如来亦如是。

本妙觉心,清净本明,所谓「本觉」,(《圆觉经》称为「净圆觉」,《六祖坛经》称为之「本性」),其实,名相不同,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这是如来的至宝,是不随便给人家看的(所谓「我于凡愚不开演」),「凡愚」就是二乘人。我对二乘人,不讲第八微细意识,因为第八微细意识接近真如实相,很难以理解。

所以,我于凡愚不开演,我对二乘人,不讲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因为第七、八二识太微细了、太难理解了!

只给他的继承人(发大菩提心的佛子)看,以便绍隆佛种,继佛的职志。以上为释「密因」之「密」字。

    254 佛的心你都体会不出来,你怎么能够成佛?


「修证」:「修证」是承上面「密因」而来的。

你有密因,就有修证;没有密因,遑论修证。有了「密因」,修行的密诀,就依之而「修」。

所以,这个见性有多么的重要,佛的心你都体会不出来,你怎么能够成佛?没有一尊佛没有明心见性的。

诸位!明心见性不影响往生净土的,它是不二的。

明心见性念起佛来,更单刀直入,了解即心即佛,更能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

为什么?了悟不二法嘛,禅终极点:净土;净土、禅是不二的,心净则国土净嘛!是不是?

所以,修学《楞严经》、听《楞严经》,对于禅、净、律、密各宗派,都有正面的帮忙,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的,不能切开来。

说:我念佛啦,不看《楞严经》;我参禅啦,不看《楞严经》;说:我修密宗,不必看《楞严经》!这个观念是错的,要改变过来。

看《楞严经》不妨碍你念佛,有帮助你往生极乐世界;

研读《楞严经》,也帮助你参禅,明心见性,了悟即心即佛;

修密法,研读《楞严经》,有助于你三密相应,因为佛法是不二法门。

所以,不能弄错,说我们这个叫做杂修,不是的,我们这个是专修,专门认识这一颗心,叫做专修。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55 每天追求财色名食睡,那守心怎么守呢?


从见道那一刻起,也就是矢志守着它,「矢志」就是立志。一刻也不愿离开它,不忍离开它。

弘忍大师所谓:「但信真谛,守自本心」,什么叫做真谛呢?但信,你只要深信诸法毕竟空,无一法可得,好好的守住你这一颗真心。

你相信诸法毕竟空,就是真谛,这个就是真理,是诸佛所诠释的诸法毕竟空。

诸法毕竟空,它后面的含义是什么?它后面的含义的重点,就是没有一法值得你执着,这个是重点,诸法毕竟空,那你执着什么呢?执着,也带不走啊!

又说:若解此义,但于行知法要:守心第一。

诸位!这个「守心第一」,要画双红线,修行成不成道、解不解脱,看这个四个字。

什么叫做「守心第一」?粗浅的功夫:心不受境界的影响;

第二层功夫:彻底的除贪、除瞋、除痴;剩下的微细,用楞严大定,持咒,也可以念佛,信解一如,行证一如,就能契入。

这个「守心」可是有次第的,你不能放掉世间的五欲六尘,那守不住的!

每天追求财色名食睡,那守心怎么守呢?每天贪瞋痴都放不下,心怎么守呢?

此守心者,乃是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见五祖大师《最上乘论》。

这个「守心不二,不忘、不失、不退、不没」,守心不二,什么叫不二?不二是对一切境界总是如此平常心,叫做不二。

不二就是心境不二,面对一切境界,了知一切境总是缘起如幻,心如如不动,同时不要忘记正念、不可退失正念、也不失正念、也不没正念。

也就是所谓「菩提心坚固」,或者「道心坚固」。因为「菩提」是觉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就是「觉心」,觉悟的心。

因此要发菩提心就是:诸位!醒一醒,早日觉悟。

若能如此守心不二、不忘、不失、不退、不没,当然就可说是「觉心坚固」,如此「觉心坚固」,其心自然清净、明了、心不动、心不散、心不乱、心不杂、心不坏、恶念不起、烦恼不生。

所以,我说研读《楞严经》人,是真修行人,这才叫做专修。心都不认识,妄念一起来,烦恼、情绪完全克制不了,哪专得下来呢?

如此,其心自然有「道」,所以称为「道心坚固」(也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心如墙壁」),能入道。

心如墙壁,心如铜墙铁壁,这个人就能入道。心如铜墙铁壁是什么意思?什么烦恼都打不进来;什么事情都看得开、放得下。

这样就是修行,也是最高的修行,因为是依着「如来密因」而修,故是无上。

    256 你也能亲自「证明」如来所说的境界


「证」,是证明、或者是悟入的意思。

譬如世间学、数学、逻辑学、或者是物理学、或者是化学等等,有一命题或者是假设:

设A大于B、小于C,这个念过数学,大家都知道。那么就是C大于A,那么就是C>A>B,就这样子,这数学很简单。

若,英文里面叫做if,或者是in case假设说。假设说:X等于O,这个不是0,这个没有师父讲,说:若x等于O,完了!O,这个叫做不定数,若X等于1:若X等于2:如果X等于3。

譬如说:f(X)= x^2+X+1这很简单的函数。如果X等于0,那么,答案就是1,function就是f(X)= x^2+X+1我是随便举个例子啦!

如果X等于1,那么,答案就是1+1+1,1^2+1(加X就是1)+1就是3。

所以,这个方程式就是3 1 3,如果X等于2呢?那么再来就是4+2+1,那么就是7,所以,X就是不定数。知道吧!

讲《楞严经》还讲数学,还真不可思议!则……等等,就是让你去解一个程式,你解完后,发现假设与结果相符,你最后便说:「原式得证」。

佛法中的修证也是一样的:佛提出种种修行的方法与果地的境界(这个就是假设的命题);你依着去「修」(这就是解题);解,最后发现你所得到的答案,与佛所说的一致(这就是「原式得证」)。

「原式得证」时,表示你解题的方法没有错,而且在解题的过程当中,没有犯甚么严重的过错(也就是你「修对了」)。

因此你也能亲自「证明」如来所说的境界,《阿含经》所谓「自作证」,大乘所谓的「亲证」,也就是亲身经历的意思,《楞伽经》所谓「入如来地」。入如来地也就是「证」菩提果。

    257 成就根机未熟的众生,要一下子接受大法,没有办法!


「了义」:「了」就是完全、圆满、究竟、通达之义。所以,我们说:大乘叫做了义教,为什么?大乘可以究竟成佛啊!所以,大乘经典称为了义教。

「义」是道理之义。「了义」也就是指佛在本经所阐发的道理是究竟的、是圆满的、通达第一义谛理的。

以佛所示之教有两大类:第一、不了义法,也就是所谓「权法」。所谓「权法」是佛为了摄受,因为……摄受,第一个,他不让你摄受,就没辙!什么佛菩萨、善知识现前都没有,他不听你的,不摄受就没办法教化。

「权法」就是还在教化的阶段当中。「权」就是调伏,慢慢的调伏。

所以,「权」的意思就是有渐渐的意思、慢的意思、一个机会的意思、巧方便的意思。

譬如说:这个权法,渐渐的摄受,慢慢的教化,给一个机会调伏,就是这个意思。

渐渐的长养善根,成就根机未熟的众生,如果没有这个,你一下子要接受这个大法,没有办法!

而由其大悲心中所流露出来的甘露法乳,令一切有情闻后,易得信受奉行,普得增长善根,所以不了义教也就是为「方便教化门」,或者是「方便接引门」,禅门所谓「教下」者,就是指此。

禅门单刀直入,进入不可思议的佛境,说都不行!禅门叫做宗下,解经典叫做教下,像我们现在也叫做教下,慢慢的摄受、慢慢的教化、慢慢的调伏、慢慢的长养善根,看看有一天,恍然大悟!这叫做根机成熟了。

所以,禅宗不讲这个,一开始就进去禅堂里面打坐,参!本来的面目,就开始参。

我们这边有女居士打禅七,我们不好意思讲哪一个,以免大家都认识她。

她去打禅七,我说:你去打几天?她说:去打了四十九天。我说:那禅七,你坐着,你参什么?她说:我什么都参不出来啊!她参不出什么。

我说:你坐在那边做什么?我们戒师常常讲: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我说:你悟到吗?她说:我怎么知道父母未生本来面目是什么?你坐在那边做什么?她说:我都念南无阿弥陀佛。

我说:人家是禅七呢!她说:我就在打佛七啊!坐着,静静的佛七,念佛念了四十九天。说:我也不认识什么叫做禅七,人家说去参,我们就去参啊!

我说:那你有没有打盹儿?她说:有!累的时候还是睡。有没有被这个戒师、禅师打香板?她说:没有!轻轻的,我在打盹儿的时候,这个戒师轻轻的打自己的身上。

所以,真正的香板,现在变相了!

说:师父啊!我业障重,您打我一个香板!那师父也不知道啊,那师父也是门外汉,就拿起香板来,啪!师父也高兴,收到红包;徒弟也高兴,认为这个叫做消灾。

香板是纠察禅七的时候,看你在打盹儿,为了提起你的精神,香板是打戒师自己,在旁边,啪!打自己,哪里是打信徒?三个字:好好笑!

你师父也不知道,也乱打;徒弟也不知道,也很乐意接受,反正二边都高兴嘛,信徒拿个红包:师父!我相消灾,您打我个香板!打完,供养。是不是?师父高兴:这个徒弟这么虔诚,来!打个香板!啪!供养师父!师父也高兴。?因为师父也不知道发生啥事情。完全走样!好!这是讲那个内行的话给你们听。

    258 一切法无生,这就是佛最高的无生理

「了义」也就是指佛在本经所阐发的道理是究竟的、是圆满的、通达第一义谛理的。

    以佛所示之教有两大类:

    第一、不了义法,也就是所谓「权法」。「权法」就是还在教化的阶段当中。

第二、了义法,也就是所谓「实法」,这是佛为成就根熟的众生,而自其萨婆若海所流出的自证境界之法,此法为「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我们每一个人本来的面目。

直示离言法性,为什么叫做离言法性?因为叫做不可思、不可议。

不可思、不可议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办法用意识去思惟、推敲、推测,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去形容,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就不可思议。

所以,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讲:假使舍利弗、目犍连的智慧,以舍利弗、目犍连的智慧,经百千劫不能测佛智。为什么经典这么讲?《法华经》尤其讲得特别清楚。

就是以舍利弗,这种所谓智慧第一的弟子,来测佛智,经百千劫,也不能了解佛的智慧是什么?

他的病、问题出在哪里?出在那个「测」字,他想要去测,知道吗?要去秤秤看,推论、了解佛的境界是什么?佛的境界,哪里是可以用思、用议让你推测的?

直示离言法性,无上甚深,故是诸佛及实教大菩萨之境界,非凡外权小之机所能趣入。

本经所宣示的,也就是此无上甚深微妙第一义谛(了义)之理与事。

理事是不二的。诸位!讲到理,要配合事相的,一切理、佛理,就是一切法无生,这就是佛最高的无生理。

什么是事?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生,佛法最高超的,就是生即是无生,事当体即空,就是无生的理,无量的缘起的事,就是平等的理体,因此叫做不二,事理不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259 大小乘之诤论,唯一的就是互相尊重


「诸菩萨」:「菩萨」是梵文之音译,全部称应为:「菩提萨埵」,bodhi-sattva,汉译省称为「菩萨」。

在这里还再强调: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专修小乘的,绝对不承认「菩萨」这二个字,也没有所谓菩萨戒。你到泰国去看看,没有所谓受菩萨戒的。

出家众就是受比丘戒;白衣在家居士,你到泰国去看看,就是受八关斋戒。

菩萨戒,听都没有听过,没有这种东西,也不承认有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卢舍那佛所说的,他们不承认什么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他们根本就不承认这个,所以,不承认菩萨戒是佛说的。

因此,他们坚持他们是原始佛教,是依佛的教典,引以为傲,自己认为,自己才是真正的佛子。他们认为,大乘经典是后来人杜撰的。

所以,大小乘之争,大乘非佛说,小乘否定大乘所有的经典,他们也不看、不闻,认为是伪经,也不理解,也不想要去理解,因此就这样子,他们也尊重出家人。

所以,大乘碰到小乘的,就很麻烦!你知道吗?大乘的法师碰到小乘的法师,就非常麻烦!

在经典里面讲,依《菩萨戒》讲:受菩萨戒的大比丘,不顶礼小乘戒的比丘,因为他们不发菩提心。知道吗?

所以,我如果今天到泰国,看到比丘,柬埔寨、缅甸这些比丘,统统可以不必顶礼,因为我受菩萨戒。

但是,站在比丘戒就很麻烦,比丘戒就是:先受戒者一定要在前面,后受戒者,一定要跟先受戒顶礼。所以,这个到底要不要顶礼,就麻烦了!

譬如说:我看到一个出家四十年的,到泰国去,看到老比丘,你说:我要不要顶礼?你替我的立场上想想看,要顶礼,犯菩萨戒;不顶礼,犯比丘戒,还真的是很难做!顶礼,犯菩萨戒,因为受菩萨戒的,不顶礼小乘的受比丘戒的,我们大乘叫做菩萨比丘,你知道吗?

我们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菩萨比丘,「比丘」前面还加「菩萨」二个字喔,喔!好大!真的喔!

所以,如果你到泰国去,我们到泰国去,看到一个……譬如说:泰国的僧王,出家四十年,哇!我可以不要顶礼啊!信徒去:顶礼僧王!居士应该顶礼,我可以不用顶礼。

可是,你如果到泰国去,大家都顶礼他,出家比我早,不顶礼不好意思。我也可以给它换另外一个角度,我也可以给他顶礼,站在比丘戒的角度,我不犯戒;我也可以不要跟他顶礼,我站在菩萨的角度,我也可以不要跟你顶礼,因为我是菩萨比丘。

大小乘之诤论,已经有一千多年,到现在是无解,唯一的就是互相尊重。

所以,到泰国去,他们也不管你什么菩萨不菩萨,我穿这样长衫,挂着念珠,那个泰国的小男孩,我走过去,他就问我:少林temple?你是不是少林寺来的啊?temple就是:你是不是少林寺的啊?他们只知道少林寺而已。所以,讲到这个菩萨戒,就是附带的,我们有苦衷,是真的很辛苦!

    260 因为菩萨的修证有种种的差等,所以称为「诸菩萨」


「菩提」,义为「觉」,或者是「觉悟」。「萨埵」,梵文(Sattva),义为「有情」。

「菩提萨埵」合称,有三种意义:

一、「正在求觉之有情」,又称「大道心有情」。

二、「已经觉了之有情」,也就是菩萨已非迷位的凡夫,而是已经有证悟,位列贤圣(贤圣皆是已觉了之人,非是迷惑之凡夫)。

第三、「求自觉、觉他之有情」,菩萨为求自度、度他,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求开悟、亦令他开悟)之有情,

也就是所谓「上求下化」(上求菩提一切智、下化六道诸众生)。为什么我们中国法师要加一个「上、下」?就是这个道理。

以此三义,所以这种有情得称为「菩提萨埵」。

「诸菩萨」:依本经而言,菩萨为求无上菩提,须经历六十位修证,也就是六十个阶位、阶段,或者是证悟的境界。

此六十位是: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

(《华严经》与《菩萨璎珞经》则明五十二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此中「十信」为凡位;住、行、向为「三贤位」;十地为「十圣位」。《大智度论》所明者,为从十住开始,共四十二位。)

诸位!或许我们会问说:师父!这个位的分法,为什么大同小异?最主要是看这一部经,阐明菩萨详不详细?有它的含义。

譬如说:《楞严经》,六十个位次非常的明显,也就是这一部经典,把佛果位的因位,就是菩萨的阶位,慢慢一个一个来分,就表示《楞严经》很重视次第,重视修行的一部经典。

非常重视,一个次第都不能遗漏,就表示《楞严经》可是非常重要的,重修行的。

那么,有的经典分四十二位、五十二位,都不太相同,不过都是大同小异,讲得也都差不多。

但是,这个大乘菩萨的信、住、行、向、地,解释差别非常大!譬如说:通教、别教,或者是圆教,对这个阶位、次第的诠释完全不同。

这个就要讲到天台宗的《教观纲宗》的位次的分配法,这个非常的繁琐,很辛苦的!唯识讲的跟天台讲的,断证的位次几乎不同,《华严》也不同,因为它是圆教,圆顿大教。

所以,我们了解一个名词、名相就行,有心要研究的人,你稍微理解一下,各个经典讲的位次大同小异。

因为菩萨的修证有种种的差等,所以称为「诸菩萨」,也就是:各种阶位之菩萨。

    261 菩萨须依六度而修万行


「万行」,菩萨须依六度而修万行。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万行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修行是点滴的功夫,诸位!你坐在底下,一定不会浪费,你生生世世都受益的,终究会成就无上菩提。

你绝对不会白白的坐在那边耗时间,因为这个是坚固了菩提种,种下去,你将来一定成佛,要喜悦的感觉、喜悦的感受。

佛陀再三强调,诸修行人应当以法为乐,不应当以欲为乐;以欲为乐是凡夫众生,凡夫众生就是依着财色名食睡,唱歌、跳舞叫做快乐。

我们佛子要依法为乐,法能究竟解脱,唱唱歌、跳跳舞,那个没办法的!所以,大家要依法为乐。

自利利他之万行圆满后,方成菩提。

又此「万行」如观音之三十二应身;地藏之冥阳两度,出入地狱、天上、人间;普贤之十无尽愿等,皆是菩萨之万行。乃至药师如来因中之十二大愿、弥陀之四十八愿,也是其于菩萨位时之万行。

那么,慧律法师!您有什么大愿吗?我没有!我就是把佛法、正法好好的宣扬,劝无量无边的众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了生死,有正知正见。

今生今世要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听了正法,下辈子还有这个因缘,继续听经闻法,我就做这个工作。

说:慧律法师!那您为什么不发大愿呢?我说:大愿都他们发完了,四十八愿就阿弥陀佛了,观世音菩萨又这么感应了!对不对?

普贤菩萨又是大行、地藏菩萨又是大愿、文殊师利菩萨又是大智、观世音菩萨又是大悲,我还要发什么呢?他们都发完了啊,他们统统具有代表性了。

不过,我发的愿就是说:我今生今世好好的讲经说法,赞叹佛、诸大菩萨,引导众生有正知正见,能断烦恼,解脱生死,好好的念佛,大家都到极乐世界去。是不是?

要不然,像阿弥陀佛发这么四十八大愿,这会不会太大了一点啊?自己再创一个净土,这样会不会跟阿弥陀佛打对台呢?

极乐世界已经很好了,我再发一个大愿,去创造一个净土,不用啦,哎呀!这实在是很辛苦!

讲经说法,劝劝大家认识极乐世界,好好念佛,阿弥陀佛也开怀大笑、也欢喜,我也欢喜!

所以,这个菩萨都发完了,那我就发赞叹他们的愿。是不是?所以,心无所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262 什么是人?无量的虫,汇聚在一起就是人


「首楞严」:又译为「首楞伽摩」。

佛在《大般涅槃经》中解释「首楞严」为:「一切事究竟坚固」。

「一切事」,简言之也就是自利化他二事,也就是福德、智慧二事,或者自受用、他受用。

自受用就是开大般若智慧,能断烦恼、了生死、见本体,叫自受用。

他受用,也就是加被众生,用法身跟圆满报身、应化身,这是三位一体的,法身、应化身可以作他受用身,这个在唯识学也讲过了,给众生一个增上缘。

详言之就是:四念处。整部《阿含经》几乎都在讲四念处,尤其观身不净,彻底的观。

泰国的比丘、泰国的高僧,给「人」的定义,什么是人?人是一块会腐烂的肉!直接了当说:人就是一块会腐烂的肉!

佛怎么定义呢?佛在经典里面:我第一次看到世尊讲对人的这个色身的定义,吓了一跳:世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的人?

世尊对「人」的定义就是:什么是人?人者,无量虫聚。无量的虫,喔!我看到这一句,手比这一只!

我们就是大肠里面有大肠菌;骨里面有骨细胞,这细胞就是有新陈代谢,虫,无量的虫,汇聚在一起就是人。

皮肤有皮肤细胞;骨,骨细胞;肝脏,肝细胞;心脏有心肌的细胞;脑,脑细胞,脑部,脑细胞。

所以,我们全身的细胞,大概六兆。脑细胞大概六千万。

我们要了解,所以,我们这个色身,佛陀在这个《阿含经》里面,重复一直告诉你:你一定要彻底的照破它,破除种种的执着,此身不究竟、此身是无常、此身不净、以此身有苦、万法空、此身是无我的,不能错误的认知,而引发种种的错误的行为举止,感召种种的业力的果报。

我们听到佛法,把这个色身当作是修行的器具;而没有听到佛法的人,把这个色身当作享受的工具,拼了老命造业!

所以,到最后就是: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啥都带不走,带什么走呢?就是你所造的业。

所以,聪明的人,会利用这个臭的、不净的色身、苦的色身,做最大的功德,发挥到最大的利益众生的事情。因此,做善、做恶一念间;解脱、生死也在一念间。

如果我们也理解了、了解了佛法,佛为什么要叫我们作白骨观?就是这样,一照,就剩下白骨!

佛为什么要叫我们作血涂观?我们现在去看看车祸,急诊室里血流满面的人,如果不清除,他会发出恶臭!

佛为什么要叫我们脓烂观?就是烂掉、溃烂的,为什么要叫这样观?

佛为什么要叫我们说我们要观察、观照说:人死以后不埋葬,尸体会长虫?

活着,其实已经是细菌了,无量虫聚啊,死了以后变大虫,到处蠕动,吃,如果不火化的话。对不对?无量虫聚。

我们看到这个,就对佛陀的这种大智慧无比的崇敬!

所以,佛陀是不是右胁生下来的;或者是他生下来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对这个大乘佛法,佛陀出生的记录,我没有意见,众生信仰坚固就好。对不对?

我崇拜佛陀,不是看他右胁而生,能够走七步,不是!是他讲的真理,真理让你没有任何议论的空间。

他就是一个大觉悟的人,他就是把世间的真实相告诉你,醒不醒得过来,要看你自己啊!他就是把世间的真实相……这个色身就是无量虫聚啊,事实就是如此啊。我们的细胞就是这样子啊,里面全部都充满着消化系统、细菌、酵素。事实如此。

我们用虚妄的心、虚妄的身,追求虚妄的境,万法总归虚妄。好!为什么讲:歇即是菩提?就是这个道理,你要透视它、要认识它。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阿含经》里面,叫你要常常观坟墓,冢观,也就是弃尸林。

《阿含经》里面讲的:要观弃尸林,就是人死了以后,把他丢到弃尸林,任那个鸟兽吃。

尸体半坏观,那个尸体烂一半一半,世尊一直叫你要观半坏观,就是坏掉一半的尸体,狗来啃,野猫、动物、蛇、狮子、虎、狼,来这里咬一口、那里咬一口,然后,快烂掉又没有烂掉,又恶臭,你就会发现,这个身实在是不净,在《阿含经》讲:叫做究竟不净,没有一个地方干净。

但是,话讲回来,这里面有摩尼宝珠,就是佛性啊!牛、羊、猪、虎等等,它们也是不净身啊。可是,我们作为人的这个不净身,就可贵了!

可贵之处就是他能觉悟、能教化、懂礼仪、可以长养圣胎,也可以利用这个色身,救度无量无边众生,这个是一个很好用的器具!你发了菩提心,你也觉悟了,把这个真理推广,你不再只是一个了!

所以,佛陀的伟大,就是把他的胸量扩大到跟虚空一样,跟虚空一样,无所不包容。要不然,我们就摄受宇宙当中少许的四大——这个地水火风,来当作自己。

所以,佛法为什么这么可贵?就是可以让我们开智慧,得大自在、得解脱啊!

所以,详言之就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个大家都知道。

四正勤、四神足、五根。四神足就是四如意足,这个「神」不是神足通的神,不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说:心情愉快,很满足,这个后面跟修行都有关系。所以,四神足并不是说:我们大神通!不是这个意思。

五根,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三十七道品,已经讲得很详细了,在这里不再重复。

五根就像树的根,五力、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八圣道分,等三十七道品、以及六波罗蜜、四摄法、四无量心、四禅八定、灭受想定、三明六通、十力,十力就是佛之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这十八不共就是只有佛有,不与大菩萨共。

那么,这个我们统统讲过,如果要把这些名词一个一个来讲,可不得了,这个等于讲佛学大辞典了。所以,讲过的不在这里重复。

悉皆成就、坚固、不动不坏、称为[首楞严]。若以本经而言,则为依于如来秘密之本修因(真如本性、或如来藏性)而起修,历六十阶,证二十五圆通,而契入如来觉性大海。

所以,一定要有三昧才能证得圆通,三昧就是圆通;圆通就是三昧。

意思就是说:三昧成,则佛道成;三昧不成,则佛道坏。换句话说,一个修行人必须要心中有定,有八风吹不动。证二十五圆通,而契入如来觉性大海,坚固、不动不坏坚固不动、不生不灭,从而从体起用,称为[首楞严三昧]。

    263 心有定,万事则成;心无定,万事则坏


[三昧]者,定慧等持,定以自持,慧以化他。定是自己能够觉受,能够受用。

心有定,万事则成;心无定,万事则坏。然后,慧以化他,定是体,慧就是用。

是故此三昧境界,即是佛之境界,此定即是佛定。佛自住于此三昧,用以自利、化他也。

换言之,底下这句可是非常重要,换句话说,佛菩萨之一切度生事业,皆是在三昧中行。

你要定,才有办法救众生;你不定,众生一拉,你就跟着跑,欲望一来就迷惑颠倒,

所以,一切度生的事业,皆是在三昧中行,可不是一般。

非于散乱中行——散乱何能度生耶?!自己心都乱了,怎么能度众生呢?

如《准提陀罗尼经》中,释迦牟尼世尊为[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即入准提三摩地(准提三昧)],而说出[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俱胝]就是千万、亿。

又如《地藏十轮经》述地藏菩萨每于晨朝,入于首楞伽摩三昧(即首楞严三昧)、加持众生。

故知佛菩萨之定,非沉空味着之小定,沉空味着就是贪着在那定中,出定,出定就是利益众生,他不干!所以,他每天打坐,每天享受、每天打坐,对弘法:没兴趣;利益众生:对不起,我自己解脱比较重要!

乃自利化他、一体成就之大定。不是二乘人的定。

    264 [经]有贯串之义,令不散失,亦令受者易持


底下讲[经(Sutra)]:梵文,修多罗。

有二义:一、[贯串]之义,佛以名身、句身、文身,为什么加一个身?[身]就是一个具体的观念!

名、句、文,本来是音声,音声化作文字;文字就是单、单字;再来就是名相,名相更多一点就是句子;句子多了就是文章。所以,加一个[身],就是一个具体的观念。

就像[法身],法哪里有身?诸法比较空,哪里有身呢?不要把那个[法身],当然是一个色身。

诸法毕竟空,所以叫做法身,法本来空,给你一个具体的观念,诸法毕竟空的观念,叫做法身。

所以,佛以名身、句身、文身,亦即种种语词善说,而将其所开示之教法贯串起来,令不散失,亦令受者易持,如线串珠,则易执持而不散失。

再者,佛所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有如一大串摩尼宝珠所成之璎珞,[璎珞]就是我们现在的(项链)——其中每一颗珠皆各代表一大法门——而此等诸宝珠,则是由一条线贯穿于各珠之中心,故不散失,而得成一整体。

此贯穿各珠中心之线,即是三世之佛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65 明心见性说法,说法就有本


你要弘法利生,第一个,你一定要明心见性。

佛的心都搞不来,也不能理解,你要把讲经说法,要把佛法讲到淋漓尽致,非常困难!

要不然就你讲一些因果、放生、吃素,这个可以。要讲到涅槃,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这个没办法,他体悟不出来。或者是名相再念一念,跟着念,也不错,至少会念。

由诸佛一贯之大悲一切智心中,流露出无量妙门,度脱众生。故此诸妙门,既由诸佛一切智大悲心中出,也就是不得离于此心,若离此心,法即散失、堕落,所以一切法恒须以佛心为本。

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一切修行人,应当能体悟,不生不灭的见性、心性是什么,这个才有依靠,为依。

所以,明心见性说法,说法就有本。方能持之不坠,行者如是持,方冀,才希望有朝一日得其[心要]入佛本心。所以,那个心要,黄檗断际禅师那个《传心法要》,就是传佛的心要。

因此,禅宗的心法如果不懂,名为相说,你怎么样转、怎么样弘法,你就是讲相。要不然就是讲放生、吃素,当然这个也很好,叫我们放生、吃素,这很好,这还是相。做做善事,这还是相。

所以,佛教办办学校,这个还是相啊!我们不是说这些不好,这些统统是附带的。

我们今天要特别理解的,这里有个很重要的观念,感应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讲的经、律、论,它让我们解脱,就像摩尼宝珠。

如果我们经、律、论不看,我们念佛得到一些感应,念念观世音菩萨感应,搞一些神通,把经、律、论束之高阁,佛教就是灭亡的时间到了!求感应、搞神通,把正知正见、正念、正法统统放弃。

所以,一个人讲感应、讲神通,代表了整个藏经的话,如果是这样做的话。他一讲,就是讲感应,法,讲不出所以然;一讲就是讲神通,等于放弃一颗摩尼宝珠,去换一颗玻璃珠。玻璃珠就是感应、搞神通。

神通、感应这是很自然的东西,佛菩萨给我们的信息确实有。但是,譬如说:你今天念观世音菩萨很感应,那是代表什么?你很虔诚。你有没有断烦恼,当然没有,这跟生死没有关系!

你今天有困难,求观世音菩萨、诸佛菩萨加被,你很虔诚,确实很感应,很多人受佛的加被。佛给你信心,但不代表解脱了,这跟生死没关系的!

所以,放弃经律论、大般若的思想,讲感应、求神通,完了!就是佛教要灭亡的时候!把摩尼宝珠放弃,换来一颗玻璃珠。

所以,法师说法要很小心,感应讲一点,启发大家的信心,无可厚非。

感应、神通,这只是佛门的附带品。就像你去百货公司,买了一万块,人家给你一个赠品,你把这个重要的一万块的东西放弃,把这个赠品拿回来。这个赠品也许是一件衣服、二块肥皂。我去百货公司买一万块,把一万块的东西丢掉,拿什么?拿两块肥皂回来。

讲神通、感应,放弃正法,就像这样子,用一颗摩尼珠,换一颗玻璃珠。

感应、神通,不代表修行、不代表解脱,完全跟修行、解脱扯不上任何关系!

佛陀的伟大,是开大般若智慧,彻底的洞彻一切缘起性空,一切诸法无我,步步为营,点点滴滴这样放下。感应本来就是很自然的。

所以,心要对。懂得一点皮毛,千万不要忘记了实修。有一个年轻人,学佛一年多,还不到两年,狂妄得无比,来这里要跟我参禅。

我电梯下来,那具年轻人,大学毕业,男众。他说:慧律法师!我说:喔!你告诉我,你是谁?他好象在参:告诉我,你是谁?

我说:我啊!我阿荣啊!(广告词)妈!你寄来的铁牛运功散,我收到了!

他接不下去,顿时哑口无言!跟我讲禅!他接不下去,不晓得怎么接!他听了之后呆:啊?跟我讲禅?我三十年了,一句他都回答不出来,呆呆的站在那里。

他说:慧律法师,我应该怎么样啊!好好笑!老实念佛,不要搞这个,大悟的心境,不是你这样随随便便抓得来。

    266 佛一切所说,不但契理,而且契机


修多罗是「契合」、「契入」之义。这是指佛一切所说,不但契理,而且契机。

「契理」即是如理而说,指佛之所说,未有一法而违於理,皆与道理相合,不作妄说,故经中言:「如来是如语者、是实语者、是不妄语者。」

然而,如理如实之语,则未必能令听者信解、受用。为什么呢?对方听不懂啊,你如理如实之语,不一定能够让对方信解信受、受用。

故佛语除契理外,还具「契机」的特色。这个「契机」的「机」字,有根机、还有时机。你要掌握时节因缘,你要掌握对了,才有办法,掌握错了,那你就麻烦了!

有机缘三义。根机、时机、机缘三义,机缘就是时节因缘。也就是佛所开示之法,不但契合真理,且契合当时听者的根器(根机),并能配合当时的因缘(时机、机缘)。

详言之,详细说。佛对上根而且因缘成熟之人,也就是开示无上直指之法;对中下根人、或因缘未熟之人,即为说种种接引之法,以次第成熟之。

那我们今天没办法了,我们上、中、下的根器,统统融入在这里了。难道还要再过滤,上上根的人才能讲《楞严经》吗?

我今天在想说:那这个《楞伽经》要不要讲?这个《楞严经》都听不懂了,《楞伽经》就更不用说了!我以后要讲《楞伽经》的话,要先考试。

能前讲《楞伽经》就要飞到楞伽山上来,那大菩萨啊!我们《楞严经》都听不来,还讲《楞伽经》?那不行的!所以,要开这个《楞伽经》,我要开,先考试,来啊!我这一关先过啊!考完了,通过的;考不过的往二楼坐;再考不过往三楼坐;到最后就会坐到六楼、七楼,楼下剩下两个,要过的很难!所以,这个《楞严经》要听得懂,已经相当困难了!

佛对上根且因缘成熟之人,就是开示无上直指之法;对中下根人,或因缘未熟之人,即为说种种接引之法,以次第成熟之。

若对下根人说无上法,就不相应。我们今天没办法,时空难以掌控,只有就这样讲了,吸收多少算多少。而不能信解、奉行;反之,若上根人为说下根法,亦不相应,不能得益。

是故佛语一方面谛实、契理、顺理,一方面又能随众生之根、性、欲而达契机。

[欲]就是希望,就是希望得到什么法,期盼着。看根,还有根性。再来就是看看他期望什么?是大法、是小、是四谛?是十二因缘?他希望听什么,而能够达契机、随机,因而佛语于人、于法,皆能两全、圆满。

    267 集全世界的中文系博士,都编造不出这部《楞严经》


末法时期谈佛法者,常太侧重所谓[契机]与[随机],而几乎忽略了契理,因此常衍成,衍变成怎么样?[于理不合]。现在末法太多了!

或[于理无据],就是乱说一通,讲经说法没有任何依据。依据什么?依据自己啊,依据自己的心情、情绪。

有的人一讲膨胀自己、夸大其辞,什么大神通啦,他是多么了不起啊,他能够怎么样。

我说:不行啊,我这个人,唉!貌不惊人,胸无大志,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

所以,有时候我看看有法师说法,喔!好象很行,自己讲得神通自在,我们不谈这个,我们谈的就是佛教化的理。

互相勉励,我也不敢说我在教你们,我也是向大家学习,我们互相勉励、互相尊重、互相引导。教学相长嘛!是不是?互相教,互相进步嘛,你教,我进步;我教,就换你进步,所以叫教学相长。

所以,我不敢说我在教大家,不过,要契机、契理,我们一定要有所根据,不能说于理不合,或者于理无据,那这样不行!

([于理不合])的现象,如是即导致[不如法说法],喔!现在太多了!末法时期,妖魔鬼怪特别多,乱说一通!

甚或为了一时[契机]或迎合时尚,而[非法说法],意思就是:(不合佛法的言说,而说是佛法),这个可多了。

[法说非法](明明是正法、明明是佛所说的,却说不是佛说的,大乘佛法就是这样子了。

《楞严经》也是啊,明明是正法,有的人就说:它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的,能讲出这部经典,真是惊人啊!

集全世界的中文系博士,都编造不出这部《楞严经》,用编的都编不出来!没有大悟,你怎么可以讲出这种话呢?这个是大悟的心境,所有的文字,都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东西。这个已经是超越语言、文字的观念的东西了。

所以,这个不是博士可以讲得出来的,有的人讲《楞严经》是伪造的,伪造的,这个人我真是佩服得不得了!是造不出来的,没有佛说,造不出来的!

明明是佛法的,却说不是佛法——这个就是谤法),而名之为[方便],或[方便说法]。

凡此种种即有哗众取宠之嫌,实不了[契机]与[方便]之真义。

所谓[方便],梵文为[沤和俱舍罗],译为[方便胜智],或[方便善巧],简言之即是[方法]或[巧妙的方法]之意,乃是八地菩萨方能现出之大智慧。故知[方便]绝非[随便]。

    268 此经为开示自如来的[大佛顶]相上所现出之[如来]秘[密]


[义贯]:此经为开示自如来的[大佛顶](无见顶)相上所现出之[如来]秘[密]、依于[因]地本心[修证]、而达到之[了义]境界,

及如来教敕六十阶位[诸菩萨],依此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万行],悉皆达于究竟坚固[首楞严]之契[经]。

你看带括孤的,[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义贯的可贵之处,也就是把义理贯通,

要不然,[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不知道!成观法师慈悲,就把它贯穿起来!

再讲一遍:此经为开示自如来的[大佛顶](无见顶)相上所现出之[如来]秘[密],顶部了,秘密,这是最高的。

依于[因]地本心[修证],就是不生不灭因地心,当作修证的依据。而达到了[了义],了义就是究竟解脱了,究竟解脱之理,了义的境界。

以及如来教敕,[敕]就是命令。教敕六十阶位,如来教化我们,经历了六十个阶位[诸菩萨],依起因地而起自利利他之[万行],悉皆达到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之契[经]。

因此,你看,我们把这个《楞严经讲义》讲完了,再把《楞严经义贯》再念一遍,受益非浅啊!大家都很受益!

所以说,文言文听不懂,也有白话,是师父比较累一点,我比较辛苦!当然很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269 没有碰到战争,太平盛世,是我们的福报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我们在《楞严经讲义》已经讲过了,看来有点重复,其实不然,因为这一本《义贯》收集的资料相当丰富,用白话文,来诠释这一段《楞严经》转译的过程,更为精彩跟丰富,它的内容收集的相当好,值得我们一窥究竟。

注释:[唐]:中国唐朝,其时约在唐中宗神龙年间(西元七○五——七〇六)。

唐朝其实是我们佛教大兴盛的时候,许多的祖师大德,也出自于唐朝。

由于唐朝的皇帝都相当的信佛,尤其武则天鼎力的支持,使佛教在中国成为鼎盛时期,译经,翻译的经本也多,后代的人就一直很有福报。

[中天竺]:[天竺]是古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区,共有七十余小国。

诸位!其实各个地区差不多都是这样子,印度现在变成一个统一,以前其实都是一小小,一小小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因为都是用大象、马匹,或者是骆驼在作为一种战争的工具,所以,它所有的范围都很有限。

譬如说:迦毗罗卫国,其实,国家都很小。像北印度有分成十六个小国,迦毗罗卫国是其中的一个。

因此我们稍微有一点点观念,现在的武力强大;譬如说:以中国来讲,以前战国时代,我们分成了多少的小国,到秦始皇才统一中国。

因此,以前的国家都是不大,但偶尔会扩得很大很大,但是,时间都不是很长。

譬如象成吉思汉,或者是凯撒大帝,有时候,会把国土、版图搞得很大,但是,慢慢慢慢又分裂、分化了。因此,一个大国要统一,其实不容易的,非常困难的。

这个印度当时候,就分了七十多个小国,最主要是受限于交通工具、武器。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的佛陀那个时代,也是战争不断。生长在这个娑婆世界,就是要这种心理准备,没有碰到战争,太平盛世,是我们的福报。

又得人身,给了我们一次解脱的机会,大家都要珍惜。

   270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还是要让你进入无贪嗔痴的境界


[沙门]:义为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息灭贪瞋痴三毒。

所以,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是八宗共修,没有一个宗派说不持戒律可以成佛的。

定呢?有外道的定、有佛道的定。外道定,譬如说:四禅八定;佛道的定,像楞严大定,或者小乘的九次第定。

那么慧呢?只有佛陀,佛陀是正慧,外道是邪慧,不能了生死,也唯有佛陀的正慧,才能够究竟菩提。

所以,这个学佛,一初发心就要对,不能弄错方向。

我们常常接到电话,说:师父,我冤枉走了十五年、二十年!这个难免的,因为没有碰到大善知识,当然路就歪了,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在相上打转,后来才发现:万法唯心现量,原来是心的问题。

底下说息灭贪瞋痴三毒,诸位,这个息灭贪瞋痴,它很重要的,要有一个很正确的观念,譬如说:我右手边这个念南无阿弥陀佛,可是,因为他心法没有听到,一直念阿弥陀佛,他是真的很想用功,也很想去极乐世界,也很想念佛。

可是,一念佛,妄想意识,那个顽固的意识,或者是欲望,它一直来了,克服不了。

左边这个不念佛,可是内心里面无贪、无嗔、无痴,这二个谁比较有修行?冷静一下!

这个拼了老命念佛,这个内心彻底放下,无贪、无嗔、无痴,二个人谁比较能够了生死?当然是这个无贪、无嗔、无痴的,是不是?

我不是说念佛不好,不是这个意思,念佛的重点,也是在去贪、去嗔、去痴,

我们要了解,这一句佛号,是方便,也是究竟,为啥是叫方便也是究竟呢?

众生你让他学很多的法门,他搞不来,所以,[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就是一个饵,让你专注,可是不是这样就停止了呢,一定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要很清楚佛在讲什么?

意思就是:这一句佛号,现在是方便,可是,它也是要把你引入三摩地的功夫,不是写得很清楚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怎么样?入三摩地。这不是写的很清楚。

太多人误会,这句佛号,就念,也没有开般若智慧,然后,也不知道方法,就认为我这样叫做修行。不错,这样叫做结缘修行,也不算说坏事,但是,没办法成就。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用大般若智慧念佛,于一切境界作得了主,能一切境界不再贪染,能破我执。

因此,我们要了解,理解一个圣者的心态。他是二六时中,心静如水,他处理任何的事情,都不用个性、习气,他都是用慈悲,用般若智慧在处理。

因此我们要了解说,佛叫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个是方便;第二个重点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就是要有正念,这一句就是贪嗔痴打不进去。

答案还是一样,要你无贪、无嗔、无痴,全部集中火力,就在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它就是究竟!

因此,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个桥梁、是一个饵,还是要让你进入无贪、无嗔、无痴的境界。为什么?要息灭它,才叫做修行。

所以,我们一般人误会经典,认为念念佛叫做修行,不是的,这个叫做结缘。

是彻底除掉内心里面的贪、嗔、痴,从清净心出来的那一句佛号,叫做修行,这样叫做真修行人。

所以,不能说我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存在这些贪嗔痴,不可以的!因此我们常常错会了经典,用自己的意思来解答、来解读。

    271 划臂藏经,这个举动利益了中国后代千秋万代的子孙


[般剌密谛]:这是译主的梵名,中文义为[极量]或[极恭],

又,此《大佛顶首楞严经》原来是藏在龙宫;这个龙宫师父已经解释过了,不是海底下的龙宫,这是皇宫里面的图书馆,典藏地方,派了守卫,这是国家的宝典,不准带出来的。

龙胜菩萨(亦即龙树菩萨之异名),这个龙树菩萨也是被外道害死的,很有名的法师,但是,下场不是很好,因为大家都嫉妒他的才干。

像近代也有一个,研究唯识的,但是,我们不能讲,死的时候,也是四十几、五十几岁而已。也是精通三藏的,但是,后来也是中毒而死,听说也是被人害死的。

这个出名有点麻烦,他知道你为佛教尽心尽力,但是,嫉妒他的,到底是佛道或者是外道,就不知道。

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佛教界都很感伤,因为身体验出来有毒,就喝个茶而已喔,死了!

龙树菩萨被外道害死,目犍连菩萨被外道打死,砸得稀巴烂。近代这个研究唯识,我们不讲他的名字,也是!

所以,这个有一点麻烦,出名,这个危险性就越高。

因此这个对佛教贡献很大的,或者转大法轮的法师,变成他旁边的侍者就要很注意了,要非常的注意,因为你不知道人家怀的是什么心,没有是最好啦!这个就很难讲,等到要发现了,统统来不及了!

底下,说:龙胜菩萨到龙宫说法,见龙藏中有此经,拜阅之下,叹为稀有,这个拜阅之下,就表示在陆地,绝对不是在水中,所以,[龙宫]的确是个名词。

便将全经默诵下来,以利益阎浮提众生;出龙宫后,便将此经诵出,记录下来,呈给王家。王家也把它视为稀有之法宝,珍藏在国库中,并且禁止传到外国。

虽然此经尚未传到中土,但其威名早已为大家所知:曾有一位梵僧,梵僧就是印度的出家人。

见智者大师所立之三观,就是三止三观。三止三观,这个天台宗思想,我们已经讲过了,空、假、中。

而告诉智者大师说与他们国家的《楞严经》之意旨相符合;于是智者大师便设了一个拜经台,西向拜经,但拜了十八年,终未得见《楞严经》(到现在,天台山的拜经台还在)。

话说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的时候,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激发了他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

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极细的白绢就是氎。

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就是说我们上肢,靠近这个肩膀的上肢,就是我们所讲的手臂。将经文缝藏在其中,你看看,那要流血、要很痛!

哪像现在啊,一片光盘,里面的文字就具足,现在的网络无有国界,现在的电脑啊,反而现在人的修行,差以前的人太多!

以前人法宝得来不易,所以,很珍惜,拼命用功修行。现在人得到法宝容易,反而忽略了它,吃不了苦!

你看,把这个手臂用刀子划开来,把这个《楞严经》藏在里面,然后缝起来,等这个疮口,就是伤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

大师在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就是般剌密谛,住在制止寺,于是剖膊出经,把这个手臂上再开一刀,再拿出为,全部都是血。

译成汉音,译事完毕,便速回本国,以前的印刷没这么发达,现在没办法阻挡,太难阻挡,除非你不拿出来。拿出来,现在的网路、电脑,记录一下子就OK了。但是,一千多年前的事,这个就很伟大!

他译事完毕,便速回本国,以解除边吏所受之难;因为偷偷被带出去,他要负责任。

由于译主藏经出国,国王因此罪责守边之官吏查缉不严,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即回国,愿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

这种精神让人感动不已,所以,我看到这些祖师大德,我也把他当作是自己的模范来效仿。效法玄奘大师;效法般剌密谛,为法忘躯。

所以,有时候讲经说法,很辛苦、累的时候,我就这样勉励,古大德还是要用生命的,我们还不需要这样子呢!所以,有时候很累了,就自己勉励一下。

因此,师父从小也是很有骨气跟志气的,说要完成一件事情,绝不中途而废,那么,现在因缘具足,当然,我们要去完成它。

大师如此冒险艰苦,乃至不惜身命荣辱,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

要是他今天重身轻法,谁要把这个手臂用刀子划开来呢?要藏在里面,这个举动不得了,利益了中国后代千秋万代的子孙,都知道有这一本《楞严经》。我国之众生,均霑其法施之益。

说到佛教,台湾佛弟子,就一定要好好的感谢中国大陆的法师,和印度的法师。台湾佛教都是中国大陆传过来的,中国大陆是由印度传过来的,因此,我们饮水要思源。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0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272 我们应以无比感恩的心,顶礼这些受尽苦难的祖师大德


[译]:般剌密谛法师所译的,不是将原文译成汉文,而是将梵音的经文,用汉字拼出来,也就是所谓的[音译]。

例如[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如果不翻译,我们根本就看不懂。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一语,就是梵文的汉字之[音译]。

若是[义译],把这个义理翻译出来,则为[大智度]或[大智慧到彼岸]。

为什么讲[彼岸]呢?烦恼的众生,姑且说是生死此岸;没有烦恼的清凉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方便说是彼岸。

但是,究竟义,不论事相,论理上来讲,没有此岸跟彼岸,为什么?生死涅槃等同空华,哪有此岸跟彼岸,是因为不明了事理,迷了,卡了无明烦恼,才有此岸跟彼岸之分。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方便语,什么是究竟话?

因此,《楞严经》虽经般剌密谛大师翻成汉字,但因只是译其音,所以中土之人没学过梵文的,还是看不懂,所以需要再加以[义译]。

梵文大家都没学过嘛,这里有没有人学过梵文的?看得懂吗?大家都没学,没办法!

所以,不翻译我们真是没办法,所以,我们以无比的感念、感恩的心,崇拜、顶礼这些受尽苦难的祖师大德,为法、为众生牺牲了身命,来完成传法的工作,师父也愿意效法他们。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注释]:[乌苌国]:在北天竺,即阿育王的园苑所在,玄奘的传记里面称之为乌仗那。

[弥伽释迦]:翻译为能降伏。我们能不能降伏自己呢?降伏自我,是修行人一辈子的功课,这个就是六祖讲的,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

意思就是;别人不对,是别人的因果,我们批评、毁谤他,变成我们的因果,愚笨的人、愚痴的人,把别人的缺点变成自己的因果,是太不值得了!

那么,你说,那对方的缺点,那都不说行吗?那要看情形。比如说:我们这个僧团,那你出一个比丘会闹众的、会不守规矩的,那么,做师父说的能够静静的说,不去看他的缺点吗?

我们这是一个团体,你个人的缺点不影响到僧团,还算其次;但是,如果说你的缺点严重的影响到团体,就不行!所以,这个还是有时空性的,要看情形的。

譬如说:同一个公司,或者是同事,彼此间都有个性,他也不是很坏,但是,那个个性你就拿他没辙。那就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就是同事,你就拿他没办法。

学佛的人,个性都很难调伏,何况说外面的世间人,你在一个团体里面你会发现,那个头脑象水泥一样,改变不了的!也不用讲别,讲讲自己也差不多这样子!

所以说:易容易,易心难。要改变这个面貌很简单,去割个双眼皮,去填个鼻子,打几针玻尿酸,明天看起来就挺漂亮的!

可是,内心里面的习气,要改变就很难。这个不是说你做个小针美容,去拍一拍化妆水就OK的,你怎么拍还是一样的,那内心里面的无明、烦恼、习气,可是要真功夫才有办法!

你要有心理准备,现在情绪都控制不住,还是色身是健康的时候,临命终,你哪里有办法呢?现在都被无明、烦恼、习气牵着走,再加上临命终病苦,保证你做不了主的。

诸位!往生是现在的事,现在就要好好的训练这颗心,把它训练能降伏贪、嗔、痴,变成无贪、无嗔、无痴的清净心,用这个清净心来念佛。

[译语]:也就是即将梵音翻成中文。[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注释],[罗浮山]:在广东省广州东方博罗县西北之罗浮山脉中,长二八〇余公里,高峰四百余座,为岭南名胜,寺院道观颇多;其中之宝积寺、龙华寺、资福寺、东林寺、南楼寺等五寺,已于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三九二年)并入延庆寺(见明代陈琏撰《罗浮志》)这是讲罗浮山。

[怀迪]:唐代僧,循州(广东惠阳)人,初住罗浮山南楼寺,博通内外典籍,并就梵僧学梵文。神龙二年(七〇六)菩提流志译《宝积经》时,奉诏入经证义。

以前都是,[奉诏]就是皇帝的命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电视看久了,也不错,也会背二句,这八个字,宣!然后,打开圣旨,接旨。底下的人统统跪着。以前的人一整就假传圣旨,那个圣旨,一讲就力量很大。

譬如说:我们的法无师,是我们的当家。他在管理大众的时候,说:你们要怎么样,这样力量小。如果他加一个:师父说!哇!力量就会差很大。明天早课不起来,就说:师父说要早课!他就要起来,圣旨就是有这种力量。但是,也有很多人假传圣旨,古代都是这样子。

后于广州府与一梵僧(大概就是弥伽释迦)共译出《大佛顶首楞严经》十卷。

[证译]:亦即证义,为译场上担任证明梵文文义之职称。据《佛祖统纪》卷四十三记载,古时候的译场,除译主之外,另设有八项职称,各司一项职事,[证义]就是其中之一。

任此职者,坐于译主之左,于译主宣读梵文之前,与译主共同评量该梵文文句之义;又于汉译之后,核对原梵文之义,而判定该译语是否得当。这个就是证译师的职事。[证]就是一定要确认,证明梵文跟中文义理是相通,才下笔的。

    273 别人不对,是别人的因果,我们批评他,变成我们的因果


[弥伽释迦]:翻译为能降伏。我们能不能降伏自己呢?

降伏自我,是修行人一辈子的功课,这个就是六祖讲的,若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若见他人过,自非却是左。

意思就是;别人不对,是别人的因果,我们批评、毁谤他,变成我们的因果,愚笨的人、愚痴的人,把别人的缺点变成自己的因果,是太不值得了!

    那么,你说,那对方的缺点,那都不说行吗?那要看情形。

    比如说:我们这个僧团,那你出一个比丘会闹众的、会不守规矩的,那么,做师父说的能够静静的说,不去看他的缺点吗?

    我们这是一个团体,你个人的缺点不影响到僧团,还算其次;但是,如果说你的缺点严重的影响到团体,就不行!

    所以,这个还是有时空性的,要看情形的。譬如说:同一个公司,或者是同事,彼此间都有个性,他也不是很坏,但是,那个个性你就拿他没辙。那就是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就是同事,你就拿他没办法。

    学佛的人,个性都很难调伏,何况说外面的世间人,你在一个团体里面你会发现,那个头脑象水泥一样,改变不了的!也不用讲别,讲讲自己也差不多这样子!

    所以说:易容易,易心难。要改变这个面貌很简单,去割个双眼皮,去填个鼻子,打几针玻尿酸,明天看起来就挺漂亮的!

    可是,内心里面的习气,要改变就很难。这个不是说你做个小针美容,去拍一拍化妆水就OK的,你怎么拍还是一样的,那内心里面的无明、烦恼、习气,可是要真功夫才有办法!

    你要有心理准备,现在情绪都控制不住,还是色身是健康的时候,临命终,你哪里有办法呢?

    现在都被无明、烦恼、习气牵着走,再加上临命终病苦,保证你做不了主的。

    诸位!往生是现在的事,现在就要好好的训练这颗心,把它训练能降伏贪、嗔、痴,变成无贪、无嗔、无痴的清净心,用这个清净心来念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5 19: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