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71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20-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20-10-1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楞严经》能够加被哪一些根器,使他们受益呢?
[甲六 所被机宜]所被就是说:加被的,或者是说适合的。宜就是适合哪一类根器,佛是为哪一类众生说法的?
《楞严经》能够加被哪一些根器,使他们受益呢?
[已知此经,能诠之体,未悉所被何机?圣人设教,本是应机而说,故经称为契理契机之教。今按本经,应分通、局。通:即普被群机],全部包括在内。
[前判此经,正属终教]。[终教]加一个:实,就是终实之教,[终]就大乘终教;为什么讲实呢?就是究竟说,不保留了、不善巧了,全部都是显示如来藏性了,就是大乘终实之教。
[终实教意,明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无二圆满。’]我跟佛都是平等的,佛的心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我也是这样子。
[既然生、佛无二,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此无二之体,故为众生。
此经乃阿难请问,得成菩提之法,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蠢动含灵],这个[蠢]就是春天的小虫,叫做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何机不当被哉]?[被],佛加持、加被。
[局、即拣择当机。以通中摄机虽广],[通]就前面讲的普摄群机。[受益难齐],[难齐]就是很难一致,虽然含摄的这个根器很广;但是,要他们受益很困难!
所以,佛陀在《大般涅槃经》讲:讲经说法的人,要注意对方的根器,小根、小器的人,要用小法;中根器的人要用中等的法;上根器的人要用上法;上上根器的人要用上上法。
佛陀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婴儿,佛在经典里比喻,婴儿的食量只有一点点,母亲如果不懂,母亲是指说法的人。牛奶喝不下了,你硬挤、硬压,你非吃不行、非喝不行!这个小孩子喝下去以后,因为他已经饱了会吐出来。
也就是说,说法的人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要观机逗教,你要把这个法倾囊相授,要看对方受得了,受不了。对方只有婴儿,他的食量只有一点点,他一点点就饱了!是不是?
所以,世间人你跟他讲因果行善可以升天,他就很满足了;对于成佛的人,这还不够。
所以,因此,说法者应当观机逗教,就象喂母乳一样。小孩子几点、几时要喂母乳,不可以让他吃得太撑,硬灌,达不到效果,这个就是佛在经典里面比喻的很好。
如果是大人,那么吃的饭量也大,尽管来。饭、菜多一点,无妨!为什么?他是大人,胃大嘛!所以,用这个来比喻根器能够领受深浅的义理,因此,说法还是要看情况。
[但根深者,即得悟入,浅者祗能信解,都无夙根者],一点根都没有的,[不过结缘成种],我们今天讲《楞严经》也是一样的,根器很深的人,哇!听得法喜充满。根器很浅的人,也不错,也能信心、能解如来的真实义。
那么有的人说:我在家里看电视,不如来听师父讲《楞严经》,这二个钟头,听一句也没关系!你种了善根,不错了!不过结缘成种,也不错!
[论益则属远因缘],今生今世不能成就,没关系,来世再继续修行,你总得要有一个开始,有一个因嘛!
[故当拣择,寻常拣去非机],非机,乍听之下,如果一个人不认识字,他会写飞机。就是你在坐的那个会飞的飞机。[非机]就是非楞严会上之机,叫做非机。不是楞严会上根器的,寻常拣去非机,[此则拣择乎当机也]。平常选择非机,就是不是当会的根器的。那么在这里,选择当机。
其实,这二个是一体两面的,我们选择《楞严经》适合的当机,当然就会把不适合的选掉。所以,这二个字,非机跟当机其实是一体两面。说:此则拣择乎当机也。
202 楞严大法,是十方诸佛唯一一条明心见性之路
[此经既属终实教意,自是叹大褒圆],[叹]就是赞叹,赞叹大乘,因为大乘可以成佛!
[褒]也是表扬、赞美的意思。[圆]就是圆教,这个圆教是对前面藏、通、别四教来讲的,叫做吧大褒圆,这个完全是天台宗的思想。[自是]就是当然了。
说:此《楞严经》既属于终实教意,讲究竟的一实相的道理。自是:当然是赞叹大乘,当然是表扬圆教的义理。[引小入大之教]。引小乘入大乘之教。
[经云: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又偈云:此阿毗达磨],
[阿毗达磨]有二层意思。一、翻译成中文叫做无比法,没有比这个,无与伦比,又翻译成殊胜法。在这里连贯起来,称为此无比殊胜之楞严大法,
是[十方薄伽梵],十方薄伽梵就是佛,十方诸佛,薄伽梵就是诸佛。[一路涅槃门。]
前面加一个:唯一的,这是明心见性,此《楞严经》舍识用根,十方诸佛所赞叹!这一句讲得激动一点!
十方诸佛要成佛,必须要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才能够成佛,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子。可见明心见性有多重要!
再讲一遍,此无比殊胜之楞严大法,是十方诸佛唯一一条明心见性,令一切修行入于涅槃门,没有第二条路,十方诸佛都要明心见性、都要大彻大悟,即心即佛的道理。
203 此经皆意在接引小乘四类,趣入大乘
[(此经)皆意在接引小乘,趣入大乘也。
又阿难当机,示居有学声闻之位],[示]就是示现,没有阿难示现,哪里有这一部《楞严经》呢?当然就是演一出戏给你看,才有这一部《楞严经》可以看。
[佛云: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皆回小向大之明证也。
先明小乘四类:一、回心声闻]。回心声闻就是对定性声闻讲的,定性就是难以改变,叫做定性,你这个个性已经固定了,当然就是定性声闻了,不发菩提心,只自利,不利他,就是不回心声闻。
这个回心声闻就是回小向大的意思,对定性声闻来讲的。所以,回心声闻又叫做不定性声闻,能回小向大。所以,叫做不定性声闻。
[经云: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你既然要入佛的知见,要好好的微细的观照,你的初发心,是不是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修行?跟果地觉有没有一样,你因地不真,因地用生灭意识心,你没有办法达到果地觉。是为同?是为异呢?
[二、并为缘觉]。缘觉,梵文叫做辟支佛,很多人认为辟支佛就是一个佛,不是的。
这个[辟支佛]是梵语,[辟支]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佛]就是觉,[辟支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千万不要把[辟支佛]误认为是一尊佛,这只是二乘人而已,这是梵音翻译的。
如果你把[辟支佛]当作是误为佛的境地,那就完全错误了!因为它其中有一个[佛]字,这个[辟支佛]跟释迦牟尼佛是完全不同,释迦牟尼佛是一尊佛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做能仁。
这个[辟支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简称缘觉,所以,他不是佛。千万不要把缘觉辟支佛误为是佛,有很多人到这个地方始终摸不着边儿,为什么?咦?底下一个[佛],辟支就是佛啦!不是!这个[佛]就是觉的意思,纯粹是梵音翻译的,不是一个人的名字。
[经云:哀愍会中],也就是愿佛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三、并及有学]。有学阿罗汉,阿罗汉底下就是有学,四果以下统统称为有学。
[经云: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摄受、降伏,[畴昔攀缘],[攀缘]就是意识心;[畴昔]就是从前、以前。从哪里来摄心、来降伏以前的意识心、攀缘心,所以,修行人,一切比丘、比丘尼;不要常常到在家居士去,用攀缘心,比丘事非就我。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很喜欢攀缘有钱的居士,被佛所呵叱!为什么?金钱跟生死没关系,认真修行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责任,他们供不供养,是他们的发心,不关我们的事情。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的用心,佛不准比丘、比丘尼一直攀缘这个外境,往外一直跑。
[得陀罗尼],就是得总持,[入佛知见。
四、兼为定性],定性就是定性声闻,定性声闻就是难以改变,现在要把他改变了。
[经云: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二空就是我空、法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上乘阿罗汉就是佛,所以,你到泰国去讲大阿罗汉,就是指佛。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这个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明心见性,见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由什么显呢?就是由定显寂灭道场。
意思是说:一切修行人,都在培养这个定。戒是培养定,慧还是培养定,因为定它是体啊!你要持戒,心没有定,也会攀缘持戒;你的慧没有定,就变成狂妄啊!所以,戒跟慧,一定要以定为体,也简单霁:一切经典都在讲定。
所以,比丘、比丘尼、出家众、居士,要理解佛的用意,心定就见佛;心不定没有办法的!
[以上四类,皆此教之当机众。]
204 金钱跟生死没关系,认真修行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责任
有学阿罗汉,阿罗汉底下就是有学,四果以下统统称为有学。
[经云: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摄受、降伏,[畴昔攀缘],[攀缘]就是意识心;[畴昔]就是从前、以前。从哪里来摄心、来降伏以前的意识心、攀缘心,
所以,修行人,一切比丘、比丘尼,不要常常到在家居士去,用攀缘心,比丘事非就多。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很喜欢攀缘有钱的居士,被佛所呵叱!为什么?金钱跟生死没关系,
认真修行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责任,他们供不供养,是他们的发心,不关我们的事情。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的用心,佛不准比丘、比丘尼一直攀缘这个外境,往外一直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