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第3套—【科判与序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7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146 用生灭意识心修行,终无实果


[又云: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八定——就是四禅、四空,再加上灭受想定,叫做九次第定。

[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误认为这是真实的,一切世间诸修行人,现前虽然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都是因为执着这个生死的妄想意识心,误认为真实。就是平常你用的这一颗心,就是生灭意识心。

[是知,诸小乘人,所用之心,亦非真实心。又如来咄],[咄],这是呵斥。[破识心之后,阿难云:若此发明],如果我现在发现的这颗心,[不是心者],那么我变成无心。[我乃无心,同诸土木]。

因为阿难不识真心,认为这个可以思惟、可以推测的,就是我们的心。佛陀呵斥他说,这个是妄想心、妄识!阿难就回答,如果我现在所发现的能推测的这一颗心不是心,那么我变成无心,同一切大地的草木一样无心。

[兼此大众,无不疑惑]!当然大家平常所用的就是这颗心啊,佛陀说:这个不是我们的心,糟糕了!那我们的心在哪里,无不疑惑。

[大众应摄权教菩萨],[摄]就是包含。所谓的大众就是包括这里面当机者,也有权教菩萨。[以始教权乘,全取第六识]。

什么叫做始教,要加大乘两个字。大乘分二个:一个是大乘始教,一个是大乘终教。

始教是讲权乘,大乘的终教是讲究竟实相。就是小、始、终、顿、圆。小教是指小乘教;大乘教分二个: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再来就是顿教;再来就是圆教。

大乘的始教就是善巧方便,还在用第六意识修行,全嘛,全取第六识。

如果是讲顿教,你千万不要去问人家,别人那个修禅的,禅是不立阶位的。你千万不要去问人家说:你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你证十信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或者十地位!

你问这个修禅的人,他会笑你根本就是外行的!因为禅顿是不立阶位的,不可以讨论初二、二果、三果、四果;信、住、行、向、地,没有这个位次的,叫做不立阶位的。

顿悟即心就是佛,要弄清楚啦!不能外行的当作是内行的人来讨论,禅宗的不立阶位,即心就是佛,顿悟成佛!所以,因此我们要理解。

[作我、法二空观],作我空、法空。我空是对生命观的迷茫、人生观的迷茫;法空是对宇宙观的迷茫。人生、宇宙不能空,那么就是迷!

[其所修之定,有入定、住定、出定],入、住、出就是生灭,这个绝对不是首楞严大定;首楞严大定,没有入定、住定、出定,自性本来就是定!

这个入、住、出定,就知道[亦非究竟坚固之性定]。究竟坚固之性定入无所入、住无所住、出亦无所出。

[如上所述,终无实果,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定销],这个定力失去了,[销]就是失去了这个定力的时候,[或降德贬堕],[降德]就是无福德了,福报享受完了,[贬堕]就下坠。

[散入诸趣]就会继续轮回。[或从无想外道天,因谤三宝,直入地狱],这个谤佛、谤法、谤僧,是非常可怕的罪报。

你宁可拿刀子割自己的身,千万不能谤佛、谤法、谤僧。要维持佛佛,要了解什么是根本。不敬三宝,礼佛无益。连三宝都不恭敬,那这个人就不用讲修行了,心中没有三宝,怎么修行呢?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147 认为不需要三宝,这个小心,会直入地狱


不敬三宝,礼佛无益。连三宝都不恭敬,那这个人就不用讲修行了,心中没有三宝,怎么修行呢?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有一些在家居士就说:我自性就是佛,不需要皈依三宝。师父问他,就说:你皈依了三宝吗?他说:六祖讲自性就是三宝啊!这个人狂妄无知。

我就跟他讲:那你是六祖吗?不是。那你现在是佛吗?不是。不是,就作如此狂妄之语?不皈依三宝,懂得一些皮毛的理论。

他说:归无所归啊,没有错,这是理上说的,事上你没有悟。

回向就是回事向理,不能坏事相啊,只是空谈理论,不可以这样子。

所以,起傲慢、我慢,谤佛、谤法、谤僧,认为不需要三宝,这个小心,会直入地狱。

    148 生灭心跟不生灭心有什么不同?这个差太多了!


[小虽不堕,了无进境],小乘虽然不堕轮回,但是,没有进境,没有趣向究竟的菩提;

[权虽略进],权教虽然善巧方便,[亦不远到]。不远到就是无法达到远处,就是菩提。无法达到究竟的菩提,就是所走的不远、不够远。

我们悟的要究竟,究竟就是究竟菩提。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推其病源,皆由以生灭心,为本修因],所以,一切相都是惑汝真性,一切现象都在迷惑你,让你起这个生灭意识心,

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就是见一切相,直下就是空,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你着相,就是生灭的东西。

所以,爱、恨;是、非;善、恶;好、坏,这个都是对立的东西。

什么是佛?生灭心跟不生灭心有什么不同?这个差太多了!

生灭心是什么意思?生灭心是:见一切相,总认为有一种东西可以执着来讨论它。譬如:我们看到一个喜欢的境界,就一直贪着,这个叫做生灭心。

那佛的心是什么心呢?佛不一样,佛知道内四大跟外四大,本身就没有分别的,如佛看一棵树,佛就说:我是一棵树。

佛看到一座山,佛就告诉自己:我是一座山。因为一座山是地、水、火、风、空,我们这个色身也是地、水、火、风、空,对不对?

众生不一样,众生是:我是我;山是另外很遥远的一座山;

佛看到河流,就是我是河流。

因为他就是把这个大无我的般若智慧,融入任何一个时间、空间,不产生内在的矛盾、思惟、执着。

    149 把无我的精神,融入任何一个时间、空间


什么是佛陀?佛陀就是:般若的智慧心,可以融入任何的时间、空间,不起执着、不起分别,恢复原来如如不动的状态。

佛看到大海就说我是大海;看到一棵树就说我是一棵树;看到一根草就说我是一根草。

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意思就是:里面跟外面都是元素所构成的,其实是平等的心性,没有任何的执着跟分别。

我们要有正确的观念,如果说执着,譬如这一根草,就说:我是一根草,这个就众生相。如果这根草自己说,我是大草原。这个根草自己就是大草原。

我们现在也是啊,如果把我们的胸量一直放大,象虚空一样,那么就是平等啊!

什么叫众生?在佛经里面,佛比喻:什么是众生?把一个烧杯装了水,拿根针放下,这一根针能不能溶化呢?不行!

一根针放在清水里面,它没办法融化,就是我执、我见的人,没有办法融入整个环境,他是永远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生命观,一点点而已。

好!佛就比喻:譬如盐巴,一根针放放水里,它不会溶化;盐巴,好!也是一杯水,把它放下去,盐巴会溶化,虽然牺牲了盐巴的相,但是整个水分子里面都含有什么?含有盐分,知道吧!

所以,真正境界高的修行人,把无我的精神,融入任何一个时间、空间。

所以,一根草要讲:我是大草原;不能讲:我是一根草,是不是?

讲我是谁?我是整个宇宙,宇宙就是我。这样子的无所住,无量无边的一直扩展开般若智慧的时候,你的生命会完全不一样。

因此,我们因为不能用无我的心,融入任何的时间、空间,我们一直做凡夫,而且还做得很快乐。从来不觉悟的,我们稍微有一点点才干,就狂妄的不得了!

如果我今天不学佛,我看也是那一根针,沉到水里也不会溶化,

我现在是一颗盐,我们很渺小,但是,我们把它融入整个时间跟空间,用般若的智慧,用无我的精神,生灭心就立刻歇即是菩提。

我们因为不知道扩张自己的胸量,老是死执不放,当然没办法解脱。

    150 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就是等待明心见性的因缘

我们因为不能用无我的心,融入任何的时间、空间,我们一直做凡夫,而且还做得很快乐。从来不觉悟的,我们稍微有一点点才干,就狂妄的不得了!

如果我今天不学佛,我看也是那一根针,沉到水里也不会溶化,我现在是一颗盐,我们很渺小,但是,我们把它融入整个时间跟空间,用般若的智慧,用无我的精神,生灭心就立刻歇即是菩提。我们因为不知道扩张自己的胸量,老是死执不放,当然没办法解脱。

皆由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也。经中阿难请定,如来首先三番破识者,即是决定,令舍生灭识心,撤去大定之障碍]。

所以,我执、我见、分别,都是很大的障碍;还有我慢、我贪、我爱、我见,统统一个[我]。

[后乃广显见性,不生灭]我们的真心是不生灭的、我们的真心是[不动摇,决定令悟自性本定,依真常根性,成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四卷末云: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念销落。]

[弃]就是放下。如果你肯放下生灭的意识心、缘起的、无常的假相,你真的肯放得下。[守]就是安住于,[真常]前面加两个字,[自性]的真常,或者真常的[自性]。

如果你肯放下我执的生灭心、生灭无常的假相的外境,安住在真常的自性里面,那么,这个常光就会现前,你般若的智慧光明就会现前,问题是你肯不肯舍?

根、尘、识心,应念销落,为什么会应念销落?诸位!守住真心有什么好处?常光为什么能现前?了悟到什么?根妄、尘妄、识妄,三种皆是妄,放下即真!所以,六祖讲:万法无有真,离假一切真。

万法无有真是什么?六根是缘起;六识是缘起所影现的意识心;六尘也是缘起的、生灭无常的假相。那么根是妄、尘是妄、识还是妄,既然根、尘、识皆是妄,就不应着,就统统放下!应念销落。所以,懂得过生命的人,就是懂得放下的人。

[乃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如果你肯这样守住真常自性清净心,怎么会不成佛呢?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呢?

[五卷偈云:如幻三摩提],什么叫做如幻?如果你体悟到缘起如幻,自性本来的三摩提,就是定。[弹指超无学。][弹指]就是刹那间。六祖讲:悟则刹那间,迷则尘点劫。就是这个道理!

为什么要听经闻法?在等待那一念刹那之间,于刹那间即见永恒。为什么要这样子,在那边吃苦,坐在台下,一片一片的DVD、VCD,这样一直看过去呢?吃苦有什么目的?就是等待明心见性的因缘。如果你前面都没有这样子下功夫,后面当然没有任何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151 由耳根来体悟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真心最快!


[此皆指示凡、外、权、小,令修真常性定,得证真实圆通也。六卷文殊承命选择,偈答如来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真正的教体是什么呢?清净在音闻。

就是在你日常当中的音闻啊,动、静,统统知道那是如梦幻的,你要记得!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这个[闻]底下加一个性,从闻性下去解开来。

闻根就是耳根,你只要于一切动、静如如不动,好好的听一切闻声,赞叹声如如不动;毁谤声如如不动;善如如不动、恶如如不动。

说:闻谤不忧,闻赞不喜,八风不动,是名修行。这个闻性,

所以,你的耳朵,不要去闻一切事、一切非,诸位,你就是一个接近真的在修行的人。

所以,再讲一遍,这个世界的真教体,统统在音声里面体悟,你想要取这个三摩地的定,实在很简单!

你只要在闻性当中体悟,于一切动、静统统如如不动,你就能体会六根也是这样修,

眼见一切色、空也是如如不动;耳闻一切动、静心还是如如不动;鼻嗅这个香、臭,还是如如不动;舌尝任何的味道,心还是如如不动,就是同样一颗真心。

但是,娑婆世界耳根比较利,所以,由耳根来体悟那个不生不灭的清净自性真心最快!

    [又云: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微尘佛是无量诸佛,都是选一根,进入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扩张到最后,全修即性,推广到七大,这个宇宙无不是清净自性所影现的,从这里入,从这里解脱。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没有第二条路,就是要明心见性。没有见性,不可能成佛!

    [乃至结云:但以此根耳根修,圆通超余者],超过其他的修学方式。

    [真实心如是。]你想要体悟真心吗?这个就是道理。现在告诉你的,就是圆通的耳根。告诉你:真实心就是在这个地方体悟。

    [以上诸文,皆是曲开巧修之门,指示性定,第八卷如来详列历证之位,皆欲导其深入,抵]就是达到,[于实果而后已]。达到了真正的实果。

    152 千万不要有太多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


[佛为示性定],佛指示我们要用本性修行、要用根性修行。

意思是:你千万不要有太多情绪作用,那些都是意识心;

就算你今天见、闻、觉、知统统隔离,你内心里面动荡,你那个还是意识心。

你这个意识心如果不除,从年轻人修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到你死的时候,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什么是如来的首楞严大定,闻都没闻过,因为不听嘛、也不闻嘛!也没有这个善根,也没有因缘。

或者是听某一个法师,或者是某一个道场,就先入为主,就是捆死自己!不听、不闻当然就不能证,没有这个因缘嘛!

所以,诸位有这个因缘,当然很庆幸,喔!原来修行要从本性下手,不是只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解决啊!

念南无阿弥陀佛是对的,记得用清净心念佛,即心就是佛,这是不二法门的。[劝实证,故说此经。]这是教起因缘,第四个。

    153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62岁才开讲呢《楞严经》呢?


[销倒想除细惑]:[倒想]就是颠倒妄想,叫做倒想。众生都是颠倒妄想,所以叫做妄觉妄知;

为什么佛称为正觉、正知、正遍知呢?他就是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般若智慧,我们没有,众生没有!

[良以众生,元明失照],本来的光明失去光照,般若的照没有了。

[妄识纷纠],缠绕在一起叫做纷纠。[或迷心在身内],认为我们这个心在身内;或认法居心外;或(二乘人)固执因缘,而系缚权宗]。

权宗就是不究竟,还逗留在善巧方便的因缘法;

或外道[谬执自然],执自然就是外道;执因缘就是二乘人。

[而驰骋],[驰骋]就是奔走,往外拼老命的追,奔走[外计]往外奔走;

[皆为倒想,足障真修,是会障碍我们真修行的。

[斯经第九番显见超情,正遣因缘、自然,二种妄情计执]。遗二乘人的因缘法,

所以,以前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法门,常为众生说。那是佛为了让众生直接体悟现前当下,让你受益,你现在讲究竟的真心,大家听不懂。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在62岁才开讲呢《楞严经》呢?因为因缘不具足啊,小乘根器只能慢慢慢慢的培养,《楞严经》是连证阿罗汉果都听不懂的。

所以,你坐在底下听不懂,是很正常的,不要一直捶心肝,我为什么听不懂,那很正常的,当然听不懂啊!

你不要一直讲why?这个本来就是无上甚深的一部宝典,是相当有境界的一部经典,

所以,听不懂,正是熏习的时候,千万不要跑、不要走,听不懂,坚定!

我就是要听那个不懂的!这个观念就对了!听不懂,才会慢慢去突破嘛,喔!以前错误的观念停顿在哪里,你就愈来愈进步,是不是?

所以,诸位!辛苦的坐在底下是对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154 体如果不变,一种东西不变,那怎么能够相用呢?


[约如来藏不变义,以破因缘;约如来藏随缘义,以破自然];

自古以来都是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后面师傅会谈到发挥一下,我可以理解祖师大德用心良苦,是一直让大家认为说:如来藏是不变。

祖师大德的好意是说:要让你体悟那个不变的本体,但是这两个字,刚好严重的错误。

这个变义,就会变成一种自性见,让一切修行人会趣向我要找一个不变的东西,这个观念就坏了!会十年让你没办法开悟!

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句话,会误导很多的众生;但是,一切的祖师大德都用这四个字,我能理解祖师大德的慈悲,他是希望你能够体悟。

所以,这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就要看个人的程度了。

初学佛法的人,看到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很容易理解的;等到修行到某一个阶段的时候,他会突不破,他会拼了老命,想要找一个不变的东西,刚好严重错误!

趣向圣道亦是邪,法本来就没有来去的东西,如果说不变,如来藏性这个不变那怎么样起作用?

他说:作用叫做随缘啊!诸位!那随缘就一定要变啊,怎么会不变呢?不变的东西怎么能随缘呢?

就是你出出家十年、二十年,都弄不懂这个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会让人堕入无始无明,我就是这个四个字弄了十年,都不破,十年!

后来,喔!知道了。随缘显现。显现一切随缘,讲不变随缘叫做善巧方便;不变义,那就变成一团死水,怎么起作用?

诸位!体如果不变,一种东西不变,那怎么能够相用呢?怎么起大作用呢?有一种东西不变,那怎么起作用?所以知道,这不变的东西,不能讲不变。是不是?它存在,但是,什么时候显现不知道,就是随缘显现。

所以,因此我们要了解,这是中国祖师的名词,打开三藏十二部经典,佛没有讲过这一句话,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陀从来没有讲过一句话。

约如来藏不变义,以破因缘,二乘人执因缘法。约如来藏随缘义,以破自然,就是外道所执的自然。

我们就认定祖师大德是善巧方便,不过,你应当知道,体、相、用一起讨论,那当然就不能有一种东西不变;

但是,也不能说有一种东西在变,因为万相本空,是绝对的心性在作用,悟了,体、相、用,三就是一;迷了,体、相、用,一就是变成三。

    155 不悟到湛然常住的不生灭心,我们所用的都是意识心

[会四科一一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双非因缘、自然];也就是非因缘、非自然,这个[非]要用二次,就是非二乘人所讲的因缘法;非外道所讲的自然。

[融七大文中,一一责为世间无知,惑为因缘、自然;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此皆销倒想之文也。但倒想先销,细惑未尽],细惑是指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诸位!销倒想,先销是什么呢?悟空如来藏,细惑未尽是指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还不了解。

所以,[虽信诸法唯心,未彻唯心之本源;固]就是但,但[知五大圆融],只知道地、水、火、风、空是五大圆融,[未了圆融之深故],它还有深度的。[仍能障乎性定]。还会障碍我们本性的定。

[是故阿难希更审除,早登妙觉,由是满慈蹑前以质二疑:

一、疑万法生续之因,问云:‘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根是不生不灭;尘也是不生不灭;阴也是不生不灭,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个都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既然一切都是不生灭的,怎么会跑出这些生灭的有为相呢?[次第迁流],那么的真实,让众生有所攀缘,[终而复始]。

’既然是不生不灭,怎么会突然跑出山河大地这境界生灭,让我们来执着呢、来攀缘呢?来认知呢?来感受、觉知它呢?为什么?

[二、疑五大圆融之故,问云: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这句话有一个关键!

关键在哪里?关键在整个宇宙同一虚妄,统统是妄相。本来就是自性清净心所影现的世界。

所以,科学家找的,刚好方向相反,科学家找的是往外,拼了老命。当然科学家有科学家了不起的地方。

佛法更符合科学,这地球、月球、太阳,看起来不同。站在空性的角度,却是不可得,是幻,一切的星球、一切的宇宙,现象界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样。

所以,因为不悟到湛然常住的不生灭心,所以,我们所用的都是意识心。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156 性觉本来就本明,强加一个明,就坏了!


[因于性觉必明],本性的觉性,[必明]就是加一个明的力量,强迫它要明。

性觉本来就本明,性觉本明,性觉本妙。

也就是我们清净心本来就存在,可是我们没有悟,我们因为还要把它加一个[明],就坏了!加一个[明]就是头上安头,知见立知。

以[妄为明觉],以这个妄心,认为是明觉,所以,后面接着就一直妄下去了。[以为其咎],[咎]就是过错。

所有众生的过错在哪里呢?都不知道歇即是菩提的道理,都怎么样?头上安头,知见立知。

在性觉,本性的本觉里面,强加一个明,加一个立知这个明的作用,就完全坏了!

水静止在那边不动,你无缘无故丢一块石头。清净心本来就在作用,无缘无故就执着某一个观念,就是虚空当中,无端产生这个闪电。

一潭静的水,你硬是丢一块石头下去,让它起这个涟漪,执着就动这个妄念,心的大海就一直震动不停。

无明从哪里来?无明就无因啊,没有原因,因为没有智慧,叫做无明,找得到因,无明就解决了!

那你说:那跟外道不是一样吗?不一样,外道是找不到因;佛陀找得到因,因是什么?就是无明,无明最初就是无因,妄动就是因,就这么简单!妄动没有般若智慧。

    157 让你的清净心显现吧,千万不要去伤害它


我们为什么活得这么痛苦?很简单,因为没有般若智慧,所以,一直生灭相续,拼了老命还是要执着,因为要活下去!

所以,不悟人生、生命的如梦幻泡影。

所以,以示万法生续之因,因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以妄心认为这个就是明觉,这个觉上面还加一个[明],就坏了!

觉是本觉,觉上面还加一个[明],你看,知见就立知,头上安头了!以为其咎!

所以,记得,让你的清净心显现吧,千万不要去伤害它,

就这样每天二六时中,见一切相就离一切相,要守住这颗清净心,永远不要动到执着的念头,永远知道要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的道理;

永远要保护这颗清净心,于一切相,了知一切相都是幻,不起分别见、不起颠倒想,如是如如不动,守住,这样直趣菩提,用这个心念佛。

以为其咎,头上安头,觉上加明,就是明觉,就是妄。

觉就是我们本觉,明觉就加一个头,知见就是立知,头上安头,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地方,清净心不会用,不知道放下,拼了老命要执着,刚好方向相反!

所以,幸福的日子,在懂得回光返照、懂得放下、懂得知足。

    158 人生、宇宙是一大妄剧,我们都演妄剧里的一个小角色


[由是三细俄兴],[俄]就是突然,[六粗竞作,故有世界、众生、业果三种,始而忽生,终而相续;犹如捏目,乱华发生。后说空不空藏,以示五大圆融之故,喻明性相无碍]。

诸位!这个三细六粗,因为是特别的重要,我们需要用一点时间,大家无论是老参、无论是初学,对这个三细六粗一定要有一个了解。打开表解,要好好的,也算是简单的有一个观念,否则三细六粗,对初学、老参来讲,有的人都很陌生。

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是哪三细呢?一、叫做业相;二、叫做转相;三叫做现相。

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是哪六粗呢?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

先看[无明不觉生三细],[业相]旁边写:相分;二、转相旁边写见分;三、现相旁边写妄现境界。

为什么业相旁边要写相分呢?这个要特别注意,这个相分不是指物质世间。这个[业相]上面加两个字更清楚,这个地方还不是妄现的境界,这个要弄得很清楚,一般认为:这相分就是物质世界,错了,相分有的很微细的,仍属于心,在唯识心里面讲,包括这些妄境,都是唯心所造。所以,在这里,业相叫做无明业相。

记得!这个相分是指微细的动,叫做生相无明,这个不是二乘人、凡夫、外道所能理解。细就是非凡夫、二乘人所能理解,叫做细。[粗]就是一般所能理解的。

这个业相,叫做生相无明、叫做无始无明、又叫做无明业相,所以,是非常微细中的极微细的动念。这相分,千万不要把它当作妄境,这个类似混沌未开的迷糊状态,叫做相分。

底下,就是《楞严经》的经文,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这个就是业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就是转相。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这个就是变成世界。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这个就是变成虚空。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这就变成众生。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这个就是智相;劳久就是相续相;发尘就是执取相;自相浑浊就是计名字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就是起业相;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是业系苦相。

我们简单地来理解一下,因为这个三细六粗,对一个修行人特别的重要,所以,不能轻易的放过。

好!看一下,无明不觉生三细,看业相——觉非所明——说:性本之真觉,本性的真觉,非是所明之境,因为它叫做绝待的,(以自具妙明故)。不需要你加上一个明,不需要你加上一个头上安头。

因明立所,因为你有所明,就变成有能明跟所明,那么,我们真如变成被你所明的,这就坏了!

因明——因欲加明之故,问题就出在这地方。就是动念的意思!加明就是动一个念头,刚好往外;如果不动念,刚好如如不动,契合本体。

所以,欲加明故就是动念,遂转妙明而为能明之无明,为什么?有能明就变成所明,真如自性就变成所明。

真如自性是本明啊,不是所明。因明立所,立所是什么?由无明故,逐将真觉,立为所明之妄境,糟糕了!本来绝待,就变成相待的能所了。

所以,无明妄觉合之为业相,无明妄觉叫做业相,很微细的生相无明;相分,记得!不是妄境,妄境是粗糙的!

二、转相,叫做见分,在[转相]旁边写见分。业相是被攀缘的相分,我们一直想见,当然就有见分。

转相——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这个所既妄立,真如本性被你妄能所攀缘,变成能缘的见分、所缘的相分,而这个相分本来是不存在的,是你强加一个执着,生相无明的业相,那变成另外一种妄动,见分妄能攀缘这个业相,就是相分。

底下说:所明之业相,既已妄立,复由无明的妄力,遂将本有的智光,转生汝能见之妄见,是为转相。

所以,一切众生只要头上安头,统统叫做妄见。对不实在的妄识,攀缘不实在的妄境,因此就是这样在过日子,从无量劫来到今天,从来不懂得歇即是菩提的道理是什么,妄见,然后起这个妄相,就追求。

这个见分一攀缘这个相分,从微细转成现相,诸位!这个就是境界,第三是就是妄现境界。

前面那个相分,你不要错认为是物质,是境界知道吗?那个是微细的无明,变成妄动,就变成见分攀缘相分。接下来就有戏可看了,就妄现境界了。现什么?现世界、现众生、现虚空。

底下,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无同异中——同是虚空,异是世界,世界有大有小,千差万别。虚空是无相,是相同。

所以,在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无同异中,就是业相之中。就类似我们讲混沌未开,还不是很清楚,什么是虚空,什么是世界。

以世界之异相未成,虚空跟世界,其实本来是一体的。虚空之同相不显,故为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就是很显然的转变成不同。此处是显现之义,就是(无明薰动的力量),妄执,这个世界本来是同,变成异了。

成异——转相之能见,复以业相为所见,其奈业相晦昧空中,什么叫做晦昧空中?把真空变成一个没有智慧的空,我们真心本来可以体悟绝对的空、真绝的空。可是我们现在变成没有智慧的空,叫做晦昧空中,没有光的一个空、没有智慧的空。

无物可见,本来是无物可见的,而且能见,定欲见之,这个转相一定要见。如是显现境界,而成世界之异相,

所以,我们眼睛放眼看出去的,太阳、月亮、火星、金星、木星、水星、土星,没有一个星不是缘起的,而且每一个星,都一定要接受一定的原则过它的一辈子,就是成、住、坏、空,太阳都逃不掉,地球也是逃不掉。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异就是不同彼所异,因为世界是各个不同。这句话就是:不同彼自然所成的异相世界。

这句话是强调,要拟出一个相同的虚空,前面这一句是作准备,异彼所异,也就是不同于种种差别的世界,在这个不同种种差别世界,我们要找出一个相同的,所以,因异立同,因为世界都有差别,但是有一种东西是相同,就是虚空是相同。

所以,在差别、差异的世间里面,又跑出一个无相的虚空,它是相同。所以,因异,[异]就是世界,[立同]就是立一个虚空。

所以,简单讲:虚空也是妄想心所显现的,因为是见分攀缘相分,转相,缘这个业相,现这个妄现,所以,虚空仍然是妄心所影现出来的。

底下,因为异相之世界,而立同相之虚空。众生——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虚空之同,世界之异,一同一异,形显发明。这样子很容易看得出来,叫做形显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的众生相。

什么叫做无同无异呢?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众生之境——众生因为形貌各异,所以,不能讲是同,因为每一个人的貌相都不同,但是众觉本同,大家都有佛性,所以,也不能说异。众生形貌各异,故日非同;众生知觉本同,故日非异。所以,无同无异中,立一个众生。

换句话说:世界是妄现的境界;虚空也是妄现的境界;众生仍然是妄现的境界。

我们在整个人生、宇宙是一大妄剧,我们都演妄剧里面的一个小角色。

人生是妄,宇宙是妄,无一处不是妄。这刚好符合《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界相是虚妄,虚空相还是虚妄,众生相仍然是虚妄,

唯有真心是真实的,修行没有找到这个真心,告诉你,百千万劫不得其门而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59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是哪六粗呢?


  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是哪三细呢?一、叫做业相;二、叫做转相;三叫做现相。

    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是哪六粗呢?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

境界为缘长六粗:一、智相,如是扰乱——如是境界相,复于识海(业相)中,吹动风浪,也就是境风扰乱。

相待生劳——妄境与妄见,互相对待,引起分别作用(爱与不爱)而生劳相,也就是第七意识,属于俱生法执。诸位!什么叫做俱生?就是先天性,就是无量亿劫来累积的习气,叫做俱生法执,与生俱来的。

一个小孩子出生,不久他就有智相,为什么?与生俱来,他就有分别人生、宇宙的种种观念,把这个观念当作是一种知识,说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世间人。我们佛教应该讲:Wisdom is power,智慧就是力量。

二、相续相——劳久,也就是疲劳久了,叫做劳久。也就是第七识恒审思量,恒审思相就是二六时中执着一个我、一个法,没有停止的,包括晚上在睡觉。

所以,众生只要一谈话,就是[我];我是如何如何,我是怎么样伟大,你就知道这个人有多烦恼!恒审思量,从来不停止,相续不断。

因劳虑经久而不休,一直思惟、一直审,恒审思量。[审]就是审查、观念。[思]就是思惟、思想,因此起这个苦乐觉心,是错觉。这个觉心不是真觉,是错觉,是指感受,感受的那一颗心叫做觉,叫做错觉心。属于分别法执,分别法执就是后天性的。

第三,叫做执取相,发尘,[尘]就是计度,开始执着的意思。也就是六意识周遍计度,周遍计度就是没有一处不执着,叫做周遍,处处相处处着。

所以,众生着的,就愈着愈迷,迷得就愈深,转不过来就是转不过来。

你可以看到,有的学佛十年、二十年,仍然是我行我素,纵然亲近善知识、天天听经闻法,那个恶劣的习气卡住,一样转不过来!为什么?

诸位看:取着转深,深不可拔,拔不出来!计我,我所,[我]就是主观,我所拥有的,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主观的、客观的、无论是我、附带我所拥有的,统统发生染着尘念故,难以自拔,属于俱生我执。

所以,一个人一堕入感情,就跳不出来;堕入欲望,就难以拔除;堕入种种这个名牌,就没有办法,这个坑道逃脱不了;一搞政治、出名,他就会掉进坑洞里面。

诸位!佛经里面有一个比喻,值得彼此之间互相勉励,《譬喻经》里面说:有二只青蛙,这个比喻,你要冷静一下。有二只青蛙,在大热天,很热很热,口渴找不到水,这二只青蛙,从这个很渴的沙漠的地方,

甲青蛙就跟乙说:我们不赶快找一个荫凉处,我们会死掉啊!艳阳高照,底下都是沙漠啊!

乙青蛙讲说:我们要赶快找到水啊,你还要找树荫?要赶快找水才能活,你没有水树荫有什么用,没有水会死。

这二只青蛙就找半天找不到树荫,就找到一个水井。甲青蛙很高兴,就跟乙青蛙讲说:你看!我们找到了,有水了。那个水在井底下,水位很低,落差很高。

这个甲青蛙看到水,我们有救了,甲青蛙要跳下去。乙青蛙就赶快把它抓起来说:喂喂,那你这样跳下去,怎么上来。它说:喔!对喔!这么高,跳下去虽然有水喝,但是怎么爬起来!乙青蛙说:这种事情不能干!

佛就开示我们:当你的欲望冲昏了你的头的时候,你要跳下去的这个坑道——财、色、名、食、睡的时候,你要象乙青蛙,喂!那跳下去怎么出来啊?要惑疑那个后遗症,要先冷静一下,知道吗?

所以,当你追求种种欲望的时候,你一定要冷静一下,这个干下去的时候,后遗症你忙不完!所以,要很冷静,没有错!你跳下去可以喝到水,问题你怎么出来啊!我们着于五欲六尘也是这样子。经典里面讲两只青蛙的故事,这个讲到执取相。

第四、叫做计名字相——自相混浊——依前所执相上,假立名相,复循名相,名,执着,贪着这个假名,颠倒特深,以致心水浑浊不清故,属于分别我执。后天性的,叫做分别;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叫做俱生,后天的叫做分别。

第五、起业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由前面四粗,不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怎么样?引起身口,而造七支之业,身三、口四,身,杀、盗、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而造七支之业,所以,属于起业相,此处烦恼作业看,烦恼把它作业因,因为未起身口属于惑,[惑]就是指因;[业]就是指果,这个观念要先弄清楚。

所以,未起身口属于惑,[惑]就是无明、就是业因,已起身口属于业,就是属于果。但是,这个因果还是挺微细的,还不是今天一下子可以分析得完的,以后有因缘再慢慢谈。因果不是你讲的那么单纯,直线型的跑。

第六、业系苦相,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因为上面的惑业之因,而成为依正苦乐之报。[依]就是依报;[正]就是正报。什么叫做依报?就是你今生今世注定要吃多少、喝多少、多少的钱、住什么好的房子、出生在哪一个国土,这个叫做依报。而成依正,就是正报,这个色身,色身叫做正报;环境享福叫做依报。

苦乐之报,故云起而有动有相之处,就是世界静而不动,无相之处就成为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就是有面三细当中,同相异相所发生之现相。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意思是:彼细境当中之同异发明,而成立无同无异的众生。这个是此处之真有为法,就是众生与业果。

所以前面,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这里指虚空;那么,虚空为同,世界为异,是指虚空跟世界的差别;彼无同异中,真有为法,是指众生跟业果。所以,是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三细就是:业相、转相、现相;六粗就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我们被业绑着就很苦了,叫做业系苦相。

    160我们就是把清净自性动一下,就产生众生、世界等业果


  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是哪三细呢?一、叫做业相;二、叫做转相;三叫做现相。

    境界为缘长六粗,六粗是哪六粗呢?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

好!我们看,依真起妄(一),觉非所明——就是(真如),真如不是你能明、所明。真明没有能所。

    因明立所,[所]当然就是对[能]来讲的。那么这个就是,觉非所明,因明立所,也就是真如一念不觉,化作无明,就显现业相,这个业相跟境界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能弄错,叫做相分。

所计妄立,生汝妄能,是能见相——就是转相。转相一缘这个无明业相,就现这个种种的境界了!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就是世界。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就是(虚空);同异发明,立无同异——也就是众生。世界、虚空、众生——就是现相。所以,三细就是业相、转相、现相,就是三细。

依真起妄(二)——如是扰乱——就是境界相,相待生劳——心境对立而生劳相,[劳]就是疲劳,心疲劳就是妄,真心没办法恢复,叫做智相。

劳久了,就是从来没间断。七识思量——相续相。发尘——也就是六识着境——就执取相。自相浑浊——就妄生计度——计名字相。由斯引起尘劳烦恼——由惑造业——就起业相。起为世界下至真有为法,下至就是这一段的意思,中间省掉。起为世界,一直到真有为法这一段,是讲依业受报——也就是业系苦相。

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所谓的智相,绝对不是我们想的智慧之相,这里的智相是指分别心,与生俱来的一种分别心,叫做智相,这个就是六粗。我们做为一个佛弟子,三细六粗不能不知道,乱解释会闹笑话的。


    这个来讲一段就轻松了,底下!先说不空藏,以示万法生续之因:因于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以为其咎,也就是本性上,一个觉性还加一个[明],[咎]就是问题就产生了,由是三细俄兴,[俄]就是突然,六粗竞作,竞争作为。

    所以有世界、众生、业果三种,始而忽生,终而相续;

    犹如捏目,捏目就比喻:我们把眼皮捏一下,哇!看到空中有花。

    我们现在就是把清净自性动一下,就产生众生、世界等等业果,所以,这个捏目就是一念不觉无明力,就是捏目,我们本性缘不到,这一念不觉的无明力道,使人们乱华发生,世界、众生、业果,一直重复,一直循续不断。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161 [文云: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虚空不是相,叫体非群相,虚空的体不是种种的相,但是,不拒[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这一句的意思是:[五大一一相妄性真],所以性真不妄,相显,由相来显这个性、性相似,相妄尽了,性就显。

如果大悟,性真相也真,无一处不是真,山林、树相,处处相,处处无相,处处妄,处处直下空,就是真。[亦复如是。]

这段的意思就是: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五大一一相妄,性真亦复如是,也不拒你的发挥,真如自性,绝对不会拒地水火风空,你怎么发挥都没有关系,地水火风空怎么交织、怎么变化,都不离性真,不离这颗真心,如来藏心。

这是因为我们在相的变化当中迷失了,而且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教你执着的教育。所以,我们读到全世界的博士学位,一样烦恼、一样生灭、一样生死,什么都看不开,有时候造业的力量更强。

那个高科技的犯罪、诈骗集团,那个都是懂那个电脑。学历很高,不干正经事,用妄心,不知道因果的可怕性!

因此,我们如果有了基本上的教育,教育愈高,又懂得科学、懂得物理、懂得化学,如果这样子来学佛,那更好。

佛法是绝对符合科学的,学科学是远远不及佛法的。我们现在看的这些,统统是二千五百年前世尊所讲的,一个自内证,能够把人生、宇宙讲的这样究竟跟彻底,只有佛,没有第二个。

佛是圣人中的大圣人,在这个宇宙不哪,绝对找不出第二个人,没有一个人可以讲出这种道理!

    162 真心本来就不是水跟火,却又能融合地水火风

[相妄,本无生灭],相本是妄,意思就是妄就是空。

相妄是什么意思呢?相妄就是相不可得了,妄就是空,空就是不可得,不可得就是无生灭。

所以,我们在不生灭里面迷了,意思就是如果是相妄,情况怎么样?那本无生灭,

[不倾夺则诸碍何成?性真,先非水火,能合融则万用齐妙]。

这意思就是:相本来是妄,这真心本来不生灭,本来水火是不相融的,本来是不互相倾压的。可是,为什么诸碍还那么清楚,合成,种种的水碍火、火碍水,是怎么形成的呢?意思是为何而成生灭?而成为互相倾夺诸相呢?为什么本不互相倾夺,但是,为什么会现显互相倾夺的现象呢?

性本来是真,这个真心也不是地水火风,所以,先非水火。[先]就是本,真心本来就不是水跟火,它是无形相的真心。却又能合融五大,[则]就是为,为万用齐妙,又可以不离地水火风起种种的妙用。

这句的意思是说:性本来是真,本来就不是这些地水火风,但是,却又能融合地水火风,为万用齐妙,是多么不可思议!

    163 三藏十二部经典修行关键,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


[至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佛答妄元无因],妄从哪里来?妄就是妄,不能讲因,讲因你就找到妄了,就找到妄因了。

诸位!这样懂意思吗?这个妄——无明,妄的因就是无明,这环环相扣,打破了无明,妄因怎么样?不存在,是不是。

找到了妄因,就是无明,无明一放,妄因没有,这个叫双钩论,互相。

因此,妄因是什么?就是无明,找到了无明,妄因就不存在,所以,妄本无因,知道吧!

妄本来就是无因,因是什么?因就是无明,因为无明就妄,妄就是无明,同时存在的嘛!

[譬如演若达多],这比喻众生,[迷头认影],[头]这就是比喻菩提真心。[狂怖妄出],比喻无始无明。

这个演若达多是一个精神病的,早上起来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脸,可是离开那个镜子,他还奇怪,我这明明有脑,可是离开镜子,我的头为什么看不到我的脸呢?这精神病他不知道啊!他认为头是掉了。

诸位!哪一个人能够看得到自己的脸,除非照镜子,要不然自己怎么看得到自己的脸?因为精神病嘛,他就恐怖了,就狂怖妄出,没这回事,就是妄出,

我们就是真如自性虚妄的加一层执着、分别、颠倒,什么妄都同来。

[岂有因缘],你的因就是狂怖;狂怖就是无始无明,我们无始无明就是狂怖,[忽然狂歇],忽然懂得歇即是菩提,[头非外得],

你的头虽然狂怖,这样奔波。说:我头跑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看不到我的脸呢?要找头。人家说,你的头在这里啊!他说:喔!我找到头了!你能讲你找到头啊,头本来不失嘛,是因为你精神病嘛,狂出,一直想找这个头。

[纵未歇狂,亦何遗失?]什么是纵未歇狂?对三种妄境产生了狂性,[乃至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就是能生、能缘之心都断,对三种妄境,能缘之心都断,就是现行不薰。

哪三种妄境,世界、众生、业果。能缘世界的心、能缘众生的心、能缘业果的心,彻底的断,那么世界、众生、业果就歇了、就放得下了!

三因不生,则能生三种相续之因,亦得不生,也就是没有水土,种子当然不发嘛,就是三因不生。

所以,三缘断故,三因不生,能缘之心若断,现行当然不薰。

哪三种妄境呢?就是世界、众生、业果,这三缘断,三因不生。

因为没有水跟土,种子是不发芽的,所以,三因不生。意思是则能生三种相续之因,亦复不生,乃至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就是这个道理。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诸位!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修行的关键,就是放下,再放下,彻底放下,就是这样子修。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阿难蹑佛语],[蹑]就是依据前面,依据前面佛语,[复执因缘,如来叠拂深情],[叠]就是屡次;[拂]就是除去;[深情]就是深执之情。如来叠拂深情,就是如来屡次除去深执之情。

外道的[本然],就是自然。[非本然],有的讲:自然啊!非自然,这是外道啊,非自然当然就是神创造的。

二乘人的[和合],要不然就[非和合],和合就是指因缘;非和合就是空,着因缘或着一个空;或者是着一个和合,或者是非和合,就是着一个因缘,或者是非因缘,这解释有二个角度。

[合然俱离],[合]是指上面[和合非和合]这五个字;[然]是指[本然非本然]这五个字。合然俱离,统统放下。说:本然非本然放下,和合非和合放下。

[离合俱非],这个[离]字就是上面俱离的[离]统统放下,和然俱离,连这个[离]字也要放下。

合俱非,离合俱非,这个[合]就是上面所讲的和合非和合,本然非本然,这个[合]字包括四个字。俱非,统统放下,就是一步一步的遣,一步一步的放。彻底铲除[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再讲一遍,如来屡次除去深执之情,外道所执的本然,以及神创造的非本然,或者二乘人执着的和合非和合。意思就是离也要放下,合,两个字,两个角度,还是要放下。

[种种委细详示,方得疑惑销除,心悟实相:佛为销倒想除细惑,故说此经]。你看这个佛经,有没有比圣经难一点呢?还不是普通的难!

所以,师傅告诉你说:你三年可以栽培一个牧师,三十年都不一定可以栽培一个弘法的大法师,因为佛经实在是难!所以,大家信上帝比较快,比较直接了当。也不必这么艰涩、这么难,哎!人生宇宙就是这么复杂,就是这么难!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64 一心万法,本原无差,平等一相


[明二门利今后:惟有圆实教家,方能二门双具]。圆满的实教、教家,就是圆教或者是实教,或者是圆满实教。

[一、平等门:一心万法,本原无差,平等一相,心为大总相法门体,世出世间,凡、圣;染、净;依、正;因、果,无不从心建立,以心为体,离心无有一法可得。

即如经中所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就是你的心在造作,一切都是论你的起心动念。

你什么思惟、起什么造作,就得什么因果。所以要先导正错误的思想,因为思想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错误的思想,会产生我们的行为造种种的差别因果;虽然种种的差别因果,但是,它是唯心所现。

因为诸法所生是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才成体,都是心动念在造作的。

[心法虽有二名,其实一体一相,平等无差];心跟法是两个名字,但是是一体。一个是站在体上说;一个是站在相上说,其实是平等无差别的。

[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器虽成多,金原是一]。我们现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好象无量无边,但是我们来自同一个本体。从DNA来讲也是这样子,我们也是。

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有多少个生物的物种呢?1、一千万,2、两千万,3、三千万,4、四千万,猜猜看。答案:三千万物种,我们目前这个世界,到目前发现的是三千万个物种。包括蚂蚁就有五千种。一个人类你看有多少物种,这昆虫就惊人了!

所以,目前人类所发现的生物的物种三千万,这三千万的物种来自于原始的单细胞。

器虽成多,金原是一。[离金则无器可得;心生万法,法法唯心,亦复如是,惟有一真是实,诸妄本空,所有凡、圣;染、净;依、正;因、果,一切差别之相,了不可得。此即圆实家,‘知真本有,达妄本空’]。

什么叫做知真本有,知道我们这一颗真心本来就存在的,只是你不悟而已;你一直要头上安头。

达妄本空,通达一切的妄心跟妄境,本来就不可得,为什么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过去的颠倒妄想心,根本就不存在,只存在了一颗真心。现在颠倒、妄想心根本就不存在,只存在这颗真心。未来的颠倒、执着、妄想心,根本就不存在,只存在这一颗真心。

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都在强调这一颗真心,亘古以有都存在的,叫做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知道吗?两眼无神!哎呀!还是要讲,没办法了!

[非同拨无因果之邪见]。所以,虽然本空,但是因果是很清楚的。

[二、方便门:于诸法中,分真、分妄;许破]允许你破、[许显]允许你显现出来,[乃有迷、悟;修、证,种种差别,良以真虽本有,而迷之已久],太久了。

[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要假借方便才能显;[妄虽本空,而执之已深],太深了。[不方便破之],如果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还是没有办法觉悟。

[纵]纵然,[了见分明,若不假方便,舍妄从真,则终不能入。此经乃圆实家,善巧方便,明知迷悟只一途,圣凡无二路],让你了解,迷跟悟只有一途;圣凡也无二路。

[巧从方便门,拣择真妄],来选择你要用真心,还是用妄心。用妄心苦就等着你,用真心,快乐、幸福就等着你。

[然后舍妄从真],舍这个妄心,从这个真心。[及至深心,普融一味,知真本有,达妄本空,非同权宗],还跟你讲善巧方便,非同权宗是什么?

[真、妄条然],[条然]就是分得很清楚,真心是真心,妄心是妄心,到圆教了,终、顿、圆,这个妄当体即空,就是真。

[迷、悟迥别也]。这个是权宗,这是权巧方便的,还停留在善巧方便的,都不是圆实之家。如果是圆实之家,没有方便,迷悟只一途,圣凡无二路,就在一念。

[本经双具平等、方便二门,当机启请即含此义。既请圆融大定,复恳最初方便,故佛逐答三名],奢摩他、三摩、禅那,[或二门双用],就是平等门、方便门,[或二门各用],有时候用平等门,有时候用方便门。[在文可见]。

    165 其实我们来自同一个本体的


诸法所生是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才成体,都是心动念在造作的。

[心法虽有二名,其实一体一相,平等无差];心跟法是两个名字,但是是一体。一个是站在体上说;一个是站在相上说,其实是平等无差别的。

[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器虽成多,金原是一]。我们现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好象无量无边,但是我们来自同一个本体。从DNA来讲也是这样子,我们也是。

全世界到目前为止,有多少个生物的物种呢?1、一千万,2、两千万,3、三千万,4、四千万,猜猜看。答案:三千万物种,我们目前这个世界,到目前发现的是三千万个物种。包括蚂蚁就有五千种。一个人类你看有多少物种,这昆虫就惊人了!

所以,目前人类所发现的生物的物种三千万,这三千万的物种来自于原始的单细胞。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当我们这个地球,地球本来是二千多度,刚开始形成的时候,慢慢就降温。

下雨水蒸气就下来。水是从岩石来的,从外太空拿一块岩石来,这个岩石在底下加热的时候,岩石的水就会滴出来,加热的时候就会滴出这个水气。

所以,我们现在的太平洋、大西洋,从哪里来呢?从岩石撞击,高温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形成我们今天的太平洋。

水从哪里来,众岩石蒸发出来,所以,海水是咸的,对不对?就是岩石蒸发出来的。

有这个海水就是生命的起源,阳光一照,生命就会显现。

有的人讲,那是外太空的岩石,撞击到地球,细菌、单细胞的,在海经过阳光,演化而来的,然后就多细胞,多细胞再来就无脊椎;再来就是有脊椎,就是两栖类;以后就是变成陆地,陆地物种演化更快。

物种DNA会随着环境,为了要活下去,就会转变。一代传一代,经过几千万年的演化,虽然有三千万的物种,其实,都由单细胞演化而来的。

而所有的动物、植物,目前来讲,无量无边。但是,能量都来自一个太阳,如果太阳停止了,所有的地球动、植物,连一个细胞都没有,连要看到发霉、一根草都不可能。

因为无量,无量为一,太阳就是我们的母亲,提供所有动、植物的能源,这么多生物、植物能量都来自一个太阳。

其实是同一个体系,是平等、无差别的,那我们的佛性就是:依金作器,器器皆金,其实我们来自同一个本体的。

    166 如果没有方便门,哪里可以见到真心呢?

好![奢摩他中,先用方便门,决择真妄],这段标A。三摩中,则专用方便,择从入之妙门,编号B。禅那中,则专用平等,趣圆融之极果,编号C。ABC,

好,我们先看编号A,奢摩他中,先用方便门,决择真妄,[于识则三番破其妄,令其决定舍之;于见则十番显其真,令其决定取之,了无平等之相]。

了无就是绝对不着一个平等之相,全是真心,因为相就是真心所显,不可以分相是外,真心是在内,不可以这样分。

所以,了无平等之相,连这个平等之相也没有,唯一真心。意思就是:不着一个平等之相,因为唯一个真心,真心就无相。

[迨真妄既分,真体既露],一直到真心、妄心既分得很清楚,真心的体显露,[阿难既肯舍妄从真],舍这个妄心,跟随佛陀所指示的真心来走。

[若局此真体,惟在根中],如果限制这个真心的体性,只有在这个根中,[而不与万法普融],互相融摄,[则何以明圆理],圆理就是没有拘束、没有范畴,尽虚空界、遍法界,统统是这个道理。

[而开圆解,成著摩他微密观照乎]?意思就是:除了你这个真心在你的根性,不但真心在我们的根性当中,万法也是融入我们的清净的真心当中。

[故后用平等门,会四科即性常住,融七大即性周遍,三种生续],就是世界、众生、业果,[不出一心],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这三种相续,不出一心。

[五大圆融,全体法界;极于三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故属平等门]。那么这个是即非即,后面会谈到,谈到这个地方,我们再来好好的发挥,这个是天台宗的思想,有双照义、双遮义。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我现在简单讲一下:离[即]就是即一切法,即一切法也要离;[非]就是非一切法,还是要离。是即非即,是一切法,非一法。你讲是一切法也对,非一切法也对。离一切法,离非一切法,

所以,上面叫做双遮,遮就是要你离。是即,是也对,非也对,是一切法也对;非一切法也是对,叫做双照。这个是天台宗的思想,叫做双遮双照,遮照同时。故属平等门。

[无前门则真妄混淆],无前门就是:如果没有方便门,方便才有办法决择真心跟妄心。

[何以克],[克]就是通达,克[体]就是如何通达不生不灭,而[见真]心呢?克体见真呢?如何能够通达不生不灭的本体,而见到这个真心呢?

意思就是:如果没有方便门,哪里可以见到真心呢?如果没有[无后门],后门就是平等门。[则真妄永隔],真心跟妄心永远隔阂,所以,你能体悟妄本空,真心就显,意思就是万法不离当下。

[何以悟圆入妙?故示性定,必二门双具也]。无后门则真妄永隔,何以悟圆理,入妙心呢?所以,示这个性定,必二门双具,平等门跟方便门要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167 原来六根、六境都是心在作用,我就守住这一颗真心

  好![奢摩他中,先用方便门,决择真妄],这段标A。三摩中,则专用方便,择从入之妙门,编号B。禅那中,则专用平等,趣圆融之极果,编号C。

    看B[三摩中,则专用方便,择从入之妙门。文云: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乃至圆成果地修证。

    又云: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六妄其实同一心,但于一门深入,只要你能够在[一门]就是耳根门,体悟那个不生不灭的根性,你入一个不生灭的根性,那么,彼六知根同一心,就会一时清净。

    不会说耳根清净了,眼根就不净了,不会这样子。耳根清净,闻性净了,那么见性,眼的见性也净!

    [且示结处,独指六根,选门时,更专一耳],耳根。

    因此,娑婆世界众生就是多薰习,用念佛机薰习阿弥陀佛,然后,听经闻法,受这个正知正见、正法的善知识薰习,薰习就是用耳根,用闻性,虽闻无有能闻所闻,[拣择分明,全属方便,义显然也]。

好,编号C,[禅那中,则专用平等,趣圆融之极果。三渐文云]后面这三渐:[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意思就是明心见性了,当你能够回光返照,原来都是你一心在作用,叫做返流全一,你发现万法都是唯心,六用不行,六根不再攀缘六境了,

原来六根、六境都是心在作用,那么,我就守住这一颗真心,守得住,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里面放一个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十信之初,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十向以去],以后。[无非法法圆融,全归平等,义尤著也]。[尤]就是特别显著,义尤著也就是义理特别的显著。

    168 你想要突破种种的难关,要般若为前导


[斯经,非特当时会众蒙益],不但当时讲经,与会的大众受益,

[犹作未来胜缘。二卷,破二颠倒],就是真跟妄互相颠倒,

[分别见妄之前,如来即云: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我们都是真心跟妄心搞不清楚。

[七大之前,如来又云: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如是语类,在文非一,良以末法障重,悲念犹深。故文殊选圆],

所以,文殊菩萨选这个圆通,[则曰: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这样能够足足以教导阿难,悟到性定,而且也可以救末世、末劫的沉轮。

如果没有佛的开示,谁知道舍识用根呢?谁知道要用真心呢?

所以,大家认为:拼了,拼生死。我问你怎么拼呢?如何拼?拼没有关系啊,所以,没有般若的智慧,念佛叫做硬干,硬干会重挫的,我情绪一来,欲望一来,无明一来,佛力用不上,那个念佛力道不大,因为没有般若的智慧啊!

因此你想要突破种种的难关,要般若为前导啊!

[如来辨魔,则曰: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传示末法。]要好好的把佛的话,传示末法,[佛为明二门利今后],佛为这个平等、方便二门,说明清楚,利益现在、也利益末劫,[故说此经。二起教因缘竟]。

    169 《楞严经》的起教因缘有六个


诸位看《表解》,二、起教因缘,法不孤起,遇缘则兴,佛法因缘,有总有别。

一、总因缘,就是佛一代时教,记《法华经》所云有四:

1、为开众生佛之知见;佛知见乃众生六根中之性,人人本具佛性——譬如说开矿。

2、为欲示众生佛之知见,佛指寻常日用中,眼根见色,指六根中性——就如指出这个金在哪里。

3、欲令众生悟佛知见——依理起行,回光返照,悟明本性是佛,生佛平等——如知金。

4、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反观内照,始觉智照本觉理,修证入佛知见道——始得金,如得金。

二、别约本经因缘惟六,就《楞严经》来讲,起教因缘,

1、恃多闻忽定力:于闻思修,偏重闻慧,少思修,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佛为恃多闻,忽定力,说此《楞严经》

2、警狂慧破邪思:自恃天真,玩留恶习,不依佛方便之门,屈于欲魔,大定为破欲之将军,故佛为说此经。

3、指真心显根性:二次征心,三番破识,十番显见,佛意欲修大定,须以真心为本修因,显真心,就是大定全体。

4、示性定劝实证,凡外权小,全取第六识,作我法二空观,所修入住出定,非究竟坚固性定,佛令悟自性本定,修真常性定,证圆通。

5、销倒想除细惑:迷心在身内,认法居心外,固执因缘,谬之自然,满慈(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二疑:一、疑万法生续之由,二、疑五大圆融之故。佛逐答除细惑,故说此经。

6、明二门利今后——(一)平等门,一心万法,本原无差,平等一相,心为大总相法门体,离心无有一法可得。(二)方便门,明知迷悟只一途,圣凡无二路,巧从方便门,拣择真妄,知真本有,达妄本空。这是明二门利今后。就《楞严经》的因缘有六,叫做起教因缘竟。

师父今天有一点感冒,我今天要上课前,头痛得不得了,血压有点升高,但是我就合掌,无论如何,要让我今天的《楞严经》讲完,咦?不小心也讲完了!

    170《楞严经》就是属于经藏,为什么属于密教部

[甲三 藏、乘、摄属],这个《楞严经》三藏经、律、论,是属于哪一藏呢?它是属于经藏。当然,里面也有谈到一些律学,象四种清净明诲;还有密咒。

既然是经藏,为什么把它列为密教部呢?因为突显五会楞严神咒的不可思议的如来密因。所以,楞严咒的功德利益,这也是大佛顶。

从显称为经;从五会楞严神咒,变成密教部,所以,你查《大藏经》《楞严经》要查密教部才能查得到,正因为突显五会楞严神咒的伟大,力大、用大。

因此,我们要了解,如果只论三藏——经、律、论。《楞严经》就是属于经藏,为什么属于密教部,正突显五会楞严神咒的重要性。

这个[乘],当然是指大乘和小乘,《楞严经》是属于大乘。摄属就是摄属于,《楞严经》摄属于经藏;《楞严经》摄属于大乘教。

[已知此经有大因缘,未审藏乘,何所摄属?藏有三藏,即戒、定、慧三学之藏:经诠定学],经的部分是讲如何修定;[律诠戒学]叫你如何持清净戒;[论诠慧学]也就是如何来开智慧。

这论呢,比如《大智度论》、《摄大乘论》、《起信论》等等,《百法明门论》这个统统叫做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个统统叫做论。

[古德云:‘三藏从正不从兼],这个[正]要加一个说比较清楚,譬如《楞严经》正说什么?正说首楞严大定,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这是正说。

那么,兼说,也兼说了戒学,也兼说了密咒,这是兼。也就是正说首楞严大定,兼说戒学,也兼说密咒。

[从多分不从少分]。’多分就是:整部经大部分在讲什么,所以,取那个大部分的,而不取那个小部分的,就是少分。

譬如说:讲到杀、盗、淫、妄,那就讲一个篇幅,虽然这是属于律的,但是,在《楞严经》所占的这个分量少,所以,是从多分不从少分,意思是经、律、论的判断,不能说从少分,经中虽然带有律;但是,经比较多,因此归属于经藏。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171 定、三昧力越深,愈能理解佛的涅槃妙心


  [斯经阿难请定,如来答定,正诠定学,虽有少分戒、慧,但是所兼],只是所兼的,[兼]就是兼说。

    [而为助定之戒慧而已。经中四重zhong律仪],杀、盗、淫、妄,[摄心为戒,由戒生定,三种渐次,首申戒品],意思就是你要修行首楞严大定,首先要持戒清净,[毕]就是最后,[毕护定心。

    即如备明七趣,示以三恶剧苦],什么叫做剧苦?这种苦无法忍受,其实,也不用说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的苦啊,当人道,六道轮回,当人道还算是第二好的,天、人、修罗,人道第二好的。

    [令其慎恶因而勿犯],要谨慎那个恶因,所以,一点点恶都不能去造;

    [示以四善终沦],四善就是:就算你升天、做人、阿修罗,或者做仙,最后还是要沉沦,[沦]就是沉沦。

    所以,我们做善一定要加上念佛,强大的往生极乐世界的念力,再来做人也是不好,很辛苦!

    [令其舍乐果而勿贪],天、人、阿修罗、仙,这个都是短暂的乐果,没有什么意思;

    [无非以戒助定而已。及其详辨五魔],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十种阴魔。

    [则警觉外魔窥伺,嘱其勿纵邪解],你要警告要觉醒,这个外魔窥伺,就是随时随地都在等待机会,只要你着相,五十种现象你着一种,魔就入,就干扰你。

    [嘱]就交待,佛交待清楚,[纵],就是放任,令心起叫做纵。不要放任,让这个邪知邪见错谬了佛的知见,叫邪解。[以招致也],[招致]就是恶果;

    [阐扬内魔伏藏],什么叫做内魔?因为五阴、五十种阴魔皆是自心的现象,伏藏就是要降伏自我,千万不能执。着,意思就是有一点点功夫,不要一直膨胀自己,不要夸大其辞;也不要在意你拥有多大的神通,看到什么统统放下。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嘱其勿起邪悟,以引发也,无非以慧助定而已]。用智慧来帮助这个定,所以,定、三昧力越深,愈能理解佛的涅槃妙心。[是知始终皆为大定,三藏中,属],属就是交代,[修多罗藏摄]。是属于修多罗藏。[修多罗]就是经。

   172 到那个时候你就会了解,什么都不重要,生死最重要


你要修行首楞严大定,首先要持戒清净,[毕]就是最后,[毕护定心。即如备明七趣,示以三恶剧苦],

什么叫做剧苦?这种苦无法忍受,其实,也不用说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的苦啊,当人道,六道轮回,当人道还算是第二好的,天、人、修罗,人道第二好的,

诸位!有空去加护病房、医院的急诊室看一看,我去民生医院看我妈妈,就是一个一个这样躺着,都是气切,然后老了,没办法呼吸,统统氧气面罩,嘴巴都开开的,你可以听到他们呼吸都很辛苦。

我想我以后老了、病了也会这样子。不过,我们有学佛,如果要往生在医院也没办法助念。

所以,年岁大的时候,自己在房间里面备用一个氧气面罩,那再用到电击的话就急救了,来不及了。其实那个震动,就算好了,里面也内伤了!

所以,诸位!你会发现,唉!大小便做不了主,机器是一台接一台,管线是这里穿过来,那里穿过去,护士这样穿梭,一个一个这样躺着,男的女的统统没有穿,只是盖一层布。

我去看我妈妈,那时候还会讲话,她说:你看看!都不给我穿衣服!我说:这里不能穿,只能盖的!没办法,就这样子。

所以,到那个时候就会发现,修行佛道有多重要,做善因缘有多重要,集一身的善、恶业,

那个时候就会现前,你就会了解,什么都不重要,生死最重要,你管别人怎么样,发生什么事情,就跟你的生死没有关,护着这一颗清净心,以无所住心做一切善事,有因缘就做善,这个可是非常重要!

人道已经这么痛苦了,你想想看那个三恶道的苦,那个剧苦就无法让人忍受。

    [令其慎恶因而勿犯],要谨慎那个恶因,所以,一点点恶都不能去造。

   173 修行要像钻木取火,只有见到烟不行,一定要看到火花


[乘有二乘,即大、小二乘。小乘人根机小,志愿小,但求利己,独善其身,速出三界,而了生死;喻如小车],这个乘就是车,[祗能自度,不能度人]。

我们修学大乘佛的,要发大心。[大乘人根机大,志愿大,能信大教,解大理,修大行,证大果,自行化他,勇猛精进]。

为什么要精进呢?佛陀经常用钻木取火来比喻,《佛遗教经》世尊讲:修行要像钻木取火,只有见到烟不行,一定要看到火花;意思就是一定要真参实学,见到自己的如来藏性。

那么,勇猛精进就浊不懈怠,虽然二个钟头坐在底下很辛苦,要是能听到一句,或者是一个典故,或者是一句智慧的语言,或者是突破我们以前所不能理解的,也觉得说:我这二个钟头,坐在这里非常安慰、非常值得,这叫做勇猛精进。

那么,在家定功课,念佛、拜佛、诵经,随取一门深入。

所以,勇猛精进,才能像钻木取火。就像射箭一样,我们一开始射箭不会准,射久了,这个箭就会中的!修行也是这样子,要勇猛精进。

[喻如大车,既能自度,复能度人。本经二乘中大乘所摄,以当机所请,纯是大乘菩萨行故]。

    174 诸佛示现,到最后,都要引入究竟一佛乘

[第四卷,阿难请求华屋之门,文云: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诸蒙暗就是还没有见性,没有回小向大。

[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这无余涅槃是对有余涅槃来讲的,无余涅槃又叫做究竟涅槃。

因此我们既然学佛,志向成佛,不能只做小乘,要自度、度他;要自利、利他。所以这样捐舍小乘,才能毕获如来无余涅槃。

[本发心路。令有学者],有学就是四果以下,统统称为有学。[从何摄伏],从哪里降伏自我?

[畴昔攀缘],[畴昔]就是从前,[攀缘]就是意识心。从何摄伏以前的那一颗意识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样。

希望如来不舍大悲,开示见性之法,令在场有学的,从哪里摄伏?以前都是用意识心,所以要把它降伏,就是畴昔攀缘,攀缘底下加一个心就更清楚,畴昔攀缘心,就是从前的意识心。

[得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入佛知见?]所以,入于佛的知见是特别的重要。

[又如来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云: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为什么要讲胜义中最真胜义性?就是最上胜了,所以,明心见性,禅宗讲最上胜,

五祖讲了一部《最上胜论》,为什么?就是胜义中真胜义性,也就是大乘佛法里面直下顿悟的,最究竟。

[令汝会中定性声],这个[定性]就定性声闻,这个定性声闻就是难以回转,因为他已经固定了,难以回小向大,叫定性声闻。

[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上乘阿罗汉就是佛了。所以,佛称为大阿罗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一乘就是佛乘,诸佛说法,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佛乘,在《法华经》是这么说的。

诸佛示现,到最后,都要引入究竟一佛乘,也就是一乘的寂灭场地。这个[寂灭]就是心寂灭,也就是涅槃的意思。

    175 什么是涅槃?我说:现在就是。涅槃没有任何的时空性

有一个人跑来讲堂说:师父,什么是涅槃?我说:现在就是,现在你的心寂灭,你现在就是涅槃。涅槃没有任何的时空性。

所以,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这个才是真正的寂静处。意思就是:要找到真正的心地的功夫,寂灭场地,那个才是真正的阿练若。

而不是在事相上,远离城市三公里的地方,那个是事相阿练若,这是心性的阿练若。

[正修行处。]这个才是我们修行的地方、要找的地方。

所以,要找哪里挂单呢?找来找去,一定要找到一乘寂灭场地,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故乘摄则正惟],这个[正]含有兼,叫做[同教一乘],因为与会大众有小乘、中乘和大乘,一同引导你入于一乘。这个一乘,有大乘的终教一乘、顿教一乘、圆教一乘,小、妈、始、终、顿、圆后面的终、顿、圆,统统叫做一乘。

[而兼属别教一乘],前面是同教一乘,后面是别教一乘。

同教就是因为这里面有小乘、中乘、大乘,所以,一起引入一乘的寂灭场院地。这个兼属于别教一乘,就是根器比较利的,特别利的就个别教。

所以,《楞严经》绝对不是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一次讲完,不是这样子。是经过了不同时空,佛陀所讲的,有关、相关于首楞严大定的思想,然后,结集在一起的,后面的祖师大德的看法,也是跟师父一样的。而不是说:释迦牟尼佛一口气,把《楞严经》从头到尾讲完,不是的!

[又不废小乘果法戒品],也不废小乘的戒法,[亦可傍兼],也兼小乘教。[三藏乘摄属竟],是属于经藏,《楞严经》属于大乘教。所以,这个藏乘摄属篇幅比较短,这是第三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176 你所有的差别其实不离自性,所以,没有任何的意义


经前十门的第四门,[甲四 义理浅深]也就是《楞严经》所讲的这个义理,是浅是深呢?

[已知此经,为大乘教法],大乘的教法。[未悉],不知道[义理浅深],不了解义理是浅是深。

[分齐如何]?[齐]就是所谓的境界、界限,叫做分齐如何?

[文之实曰义;事之主曰理];文章的实际处,就是文章在讲些什么,重点,也就是发挥了文章的实际性,那当然就是义理。

事之主,事的相关背后。[主]关键的意思。事相的关键,当然就是理了。所以,[圣人之设教也,理以统之,义以析之]。用理来统摄,要讲,用义理来分析。

[理者体也],讲到这个体就一定要跟相、用一起讨论,体相用,因、缘、果一起讨论。

理跟事不可偏废,理者体也,[本惟一体],本来如来藏性就是一体的,

[随机则义有浅深;义者相也,虽有多相,归本则理无差别]。[无差别]就是平等。

因此如果一个人,懂得不分别、平等心来对待一切众生,这个人就抓到了修行的重点。

到哪里都用不分别心、平等的知见待人处事,然后用这个平等心来降伏一切差别。我们为什么会起烦恼,在假相上起差别的执着。

你所有的差别其实不离自性,所以,没有任何的意义。禅宗讲:动念即乖,动到执着的念头,就错;动到分别的念头就错,为什么?清净自性本是平等。

    [若不悉心研究,何以知分齐之浅深乎]?就是界线之浅深。

    177 把佛四十九年讲的经典分类,有小、始、终、顿、圆五教


[今按本经,先依宗判教,次约论辨义],[依宗],当然中国有两大宗,就是天台跟华严,现在就天台宗跟华严宗来判教。

这判教,华严宗有小、始、终、顿、圆五教,就是贤首宗也就是华严宗;天台宗有藏、通、别、圆四教。

次约论,论就是《起信论》,来辨这个义,就是来辨别这个义理。

[后会通天台],最后,会通这个天台宗。

[依宗者,中国向有两大宗],有两大宗。[南有天台,北有贤首],以贤首国师命名,就是华严宗。

[天台依法华而立宗],法华就是《法华经》,根据《法华经》来立这个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藏、通、别、圆四教;

贤首依华严而立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小]小乘教、[始]大乘始教、[终]大乘终教、所以,大乘有两个,就是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圆五教]。天台宗的圆教开出来的,配合后面的终、顿、圆。等一下我们会谈。

[今遵贤宗,先举五教],先讲华严宗,为什么要判教呢?就是把佛四十九年讲的经典分类的意思,判教就是把它分类。

[一]、归类为[小教:亦名愚法二乘教];[愚法]就是不能究竟菩提。

[随机施设,只有七十五法],这是指《俱舍论》,小乘二宗:俱舍还有成实,这里只有七十五法,是指《俱舍论》。

[但说人空,不明法空],他们修行还是用第六意识,三毒:就是贪、嗔、痴,所以,[惟依六识三毒]这样的思想,来[建立染净根本],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六识呢?因为没有谈到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

意思就是:小乘教没有讲到微细的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因此难以理解佛的境界、大菩萨的境界。

小乘教依六识三毒,建立了染净根本,所以,[未尽法源,故多诤论]。

为什么未尽法源?因为后面还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啊,非常的微细,大乘里面讲百法;《瑜珈》里面讲六百多个法,更多,这都是小乘所没有的。

[二、始教:说诸法皆空,即空宗。有遮],[遮]就是遣,[遣]就是叫你不要着相。

[无表],[表]就是立一切法,只有教你遣诸种种的相,但是,没有叫你建立一切的法,但破,只有破相,没有建立种种的法,所以,[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

大乘的始教,只说诸法皆空,没有建立种种一切法,这样不够圆满,故名为始。

[亦名分教],就是[广谈法相,少说法性,即相宗]。相宗就是唯识宗,唯识宗法相谈的多,法性谈的少。

[有成佛不成佛]两种根器,故名为分。

在唯识学里面讲: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的,[说三种人无佛性:一、定性声闻],定性声闻就是难以改变,他的根器就固定了。就像一个人固定了,不回小向大。他就说:我这样就满足了,何必做自利利他的工作呢?

所以,这个定性声闻就是把这个根器固定起来,我这样就很知足了,学菩萨道,哎呀,太难太辛苦了,讲什么经、弘什么法呢?我自己一个人,不是落得很轻松吗?

[辟支及邪定聚]。辟支就是辟支佛,修十二因缘而成就的叫做辟支。一种是缘觉,一种是独觉。生有佛世的叫做缘觉;生无佛世的叫做独觉。就是没有佛教自己去领悟,辟支有两种,也没有自利利他,只自利而已,所以,也不能成佛。

[聚]就是类,什么叫做邪定聚呢?就是指造作五无间业者,必定堕于地狱,必定处于邪中,所以,称为邪定聚。此等之人不具备成佛之素质,就是条件不够,不够格,也无法证悟。所以,《成实论》卷二载,卷二里面有记载,邪定聚者,必不入于涅槃,没有办法进入涅槃。

这是三种人没有佛性,就是不能成佛,也就是定性声闻不能成佛、辟支佛不能成佛,这都是自利;另外一种是造无间罪,堕于地狱的邪定聚,这个人没有具备成佛的素质,所以这三种人不能成佛。

[二种人有佛性:决定聚,与不定聚众生]。所谓决定,也就象大胜菩萨一样的,发决定心,直趣菩提。不定聚,也就说:他还能转得回来,有救。

不定就是还有救,虽然现在是修小乘的,不过你碰到机缘的时候,他还能回小向大,有这一类的众生。看你有没有碰到因缘?

[故名为分。纵少说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就是法相之数,叫做相数。[说有百法],我们《百法明门论》讲过了,[决择分明,故少诤论],因为诤论就比较少。这是第二、大乘始教。

第三、叫做大乘终([三、终教]):[终]就是究竟,谈究竟处。[说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缘起无性],就是缘起无自性。

[一切皆如],这个[如]就是一切皆空,为什么一切皆空呢?一切万法没有一样不是幻化的,没有一样不是缘起,而缘起又是生灭,万法一定是败坏的。所以,这个[如]是空。

佛教讲的空,有二层的含义,世尊讲空,是站在哪二个角度讲呢?生灭无常,是故叫做空,不值得执着,心如如不动,缘起无自性,所以叫做空,心也是如如不动。因此,一切皆如,就是一切法尽皆不可得。

[定性二乘]就是声闻跟缘觉,[无性阐提,悉当作佛],在这里就转过来,连那个定性的声闻跟缘觉,也可以成佛。

前面讲的:三种人不能成佛,二种人可以成佛;现在讲的,这二种人还是可以成佛,[无性]就是无佛性;[阐提]就是一阐提。

[无性阐提]就是:无佛性之一阐提,这四个字太简略,所以一般人看不来。一阐提就是断善根的、断佛性的,叫做一阐提。悉当作佛,只要有因缘,有机会,这一些也可以成佛!

[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意思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乃至一只蚂蚁、一只狗、一只鸡,有因缘都能成佛;造了五逆十恶重罪,只要有因缘的,当然要经过很久了,要下地狱受苦了,三恶道受苦了,慢慢来才碰到正法,才有办法成佛,不过,受这个冤枉苦要受很久了。

[故名为终],[终]就是说:大家都可以成佛,这是至极之说。[亦名实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纵说法相,亦会归性,以称实理],纵然说法相,也一定会归毕竟空的法性。以称实理,什么称实理?就是称无生实理,称实理就是究竟。[故无诤论]。

[四]、禅宗就是[顿教。不依地位渐次,亦不说法相,唯辨真性],就是单刀直入,即心即佛,即心是佛,是心作佛。

所以,不能问那个修禅的人讲:你证几果啊?你是十信、住、行、向、地啊,这个会闹笑话的,禅讲顿教的,是没有任何阶位的,不能讨论什么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信、住、行、向、地,统统没有,即心就是佛!

所以,禅宗里面,见性就是佛!这个见性是指内证的功夫,不是停留在理解的角度。所以,这个顿教不依地位渐次,亦不说法相,唯辨真性。

[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我们在假相上里面,安一个名字,叫做名。[相]就是假相,假相里面安名字,会起妄想。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这个妄想、颠倒、执着,了悟凡所有名、凡所有相,都是缘起如幻的,就放下。这我们就有正智,正智就是正确的智慧,就不偏。从般若智慧,了悟无一法可得,慢慢的进入佛的境界,就是如如,万法毕竟空,心如如不动。

[三自性],三自性就是三无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有时候讲性,有时候讲无性,诸位!讲性就是有这样的特质,讲无性就是站在缘起毕竟空角度讲的,这个性是暂给它,不是究竟说。究竟说:三自性就是三无性。遍计所执性,就是说:有这样的特质,一切众生看了假相,安一个假名就执着。

依他起性就是缘起性,譬如我们说:这一朵花!缘起,它有缘起性。我们桌上做的这个莲花的蜡烛,这也是缘起性。

万法不执着,我们方便说,喔!这就是圆成实性,有般若智慧,了悟名、相、妄想都不可得,我们心性里面有圆成实性。这就是性,有它的特质。

但是,究竟说就是:遍计所执性空无自性、依他起性空无自性、圆成实性空无自性,究竟说就是这样讲。

所以,你给它一个[性]字,就一般人的认知度,暂时给它、允许它这么说,众生都是遍计,遍一切处,计着一切处。

周遍计度叫遍计,万法都是缘起性,缘起,哪里有性呢?缘起性就是空性。所以,我们给它就是缘起性,给它一个特质。因此,三自性就是三无性。

[皆空],为什么皆空?空无自性,当然皆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俱遣)],统统放下,这个是无明业力所感召来的。人我、法我、人我执、法我执、八识执,这个都是业力所感召来的。

但是,在这里,八识、二无我俱遣,[呵教离念],就是人无我、法无我,包括这个观念都要放下。什么叫呵教离念呢?就是所有的教化的名相,是要契入如来的真心,离念的真如心,不能在教化的语言、音声里面,起种种的分别,否则,《金刚经》为什么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为什么?就是叫你呵教离念,呵斥你、教导你,就是要离念,不能在教下里面执着名相,特别教导你,要离一切的念头。

[绝相泯心],绝一切相,因为一切相都是幻。泯心,泯什么心?泯执着心、分别心、颠倒心,叫做观念、意识统统放下,内无心,外无相,纯一个圆成实性。[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故名为顿]。因此,禅宗里面讲的,我喜欢,单刀直入!

[第五、圆教:总一法界,性海圆融],为什么[性]加一个海?[海]就是大,圆融,事理圆融。

[缘起无碍,身、毛、尘、刹],[身]就是大;[毛]就是小;[尘]就是小;[刹]就是大,大中现小,小中现大,[互相涉入,重重无尽,十信满心],就入佛位,

[即摄五位],就信、住、行、向、地,十信满心,就摄五位,一般我们信、住、行、向、地,要慢慢一步一步来,在这里圆教,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故名为圆]。

为什么?初心就是佛心。初发心即成等正觉,就不生不灭的心,就成不生不灭的果,意思成佛也是不生不灭的心。[此但略引],现在只是简单的谈,[广如贤首五教仪],讲堂也有印《贤首五教仪》。

[若据五教,显此经之分齐,经中多谈法性,少及法相,纵说法相,亦会归性。

指四科惟是本真],前面已经讲过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科惟是本真。

[融七大无非藏性,满慈究万法生续之因,如来答一念觉明为咎];我们昨天讲了,三细六粗讲的特别的清楚,在这里不重复。

[又十二类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我们在《金刚经》里面有讲过,十二类生。

[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二乘同心],只要你回小向大,[皆当作佛,大分],就是大部分,[正属终实之教]。

《楞严经》大部分讲的是属于大乘的终教,终教就终实之教。

好![此则兼属顿教],编号B,[大分正属终实之教]编号A,整部《楞严经》就是大乘终教,也兼顿教。

[此则兼属圆教]编号C,它也兼圆教。意思就是:正说终教,兼顿教、兼圆教,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一段一段来看。

    178 争了一口气,最后还是没气,不如无诤来得快乐


[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故名为顿]。因此,禅宗里面讲的,我喜欢,单刀直入!

那一天,内蒙古来了信徒,她听了师父的法,听得很法喜,听了《六祖坛经》、大珠和尚,她讲得太快了,她说:慧律法师!你这讲法刀刀见骨啊!

我说:不对吧!她说:针针见骨啊!我说:不是这样了吧,刀刀见骨是杀人,我有读过一点书,哪里刀刀见骨。

她说:喔!不对不对,讲太快了,针针见血!她说:听您讲经舒服,单刀直入、不啰嗦!她说她学佛不了一二十年。突然看了师父的法,充满法喜,她说:哎呀!这个就是我要找的!

所以,许多人都怕啰嗦,单刀直入,就OK了,是不是?

她很喜欢听师父讲的法,特别来台湾感谢,一问这下,哇!很多人在看啊!我说:我们也没有寄给你,你哪里有VCD。她说:到处都在刻录。我说:那太好了,我一辈子的愿力,就是正法重现。

所以,哪一个人看到VCD、DVD拿去刻录,你功德无量。

尽已之心,竭已之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分身千百亿。是不是?要不然,生命是什么?

我去加护病房看那些病人,我看到会回光返照。我看到年岁大了,生病、做不了主就是这样子,送到加护病房来,就是这样子,像猪一样任人宰割,像鸡一样任人砍,也不能说不啊,因为你在生病,而且是重病啊!

那郭医师就是道证法师,后来出家,就看一个,说:师父!您来这边看。哇!一个有身孕的,一撞昏迷不醒,这到底怎么办呢?也不知道啊!

所以,看了那一幕一幕的急诊室、加护病房,让你感触很大!

所以我重复的讲,这个世间看了以后,没什么好计较的,你拼了老命,争了一口气,最后还是没气。不如无诤来得快乐,直接了当放下,什么都不是你的。

    179 我拥有的,都如梦幻泡影;你所失去的,也如梦幻泡影


我所拥有的,其实都是如梦幻泡影,你所失去的,伤痛心,其实,也是如梦幻泡影。

所以,修学佛道,到我今天这个年龄,师父!你的体悟是什么?

我的体悟就这样:无一法非幻,没有一法不是幻化的,没有一法不是缘起的,没有一法是我,没有一法是我所拥有的,就这样,轻轻松松放下过一辈子,什么时候死也不知道。

像基隆今天,山崩,车子下来死三个。我还观想,那个如果是我坐在里面的话,阿弥陀佛!《楞严经》就不用讲了,就OK了。一下来,根本就来不及,

后面那个开车的人说:哎呀!我看到那个树怎么会动?后面那个小姐说:我看到那个树会动!结果树怎么会动?还不到五秒,根本来不及反应,哇!几百吨大石头,全都压下来。

年轻人刚好要讨老婆,你看,日正当中;现在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最近才发生的,怎么感觉,怎么哭呢,怎么受得了呢?

受不了没办法,要接受事实,生命是很脆弱的,因为,它是幻化的,缘起幻化的假相嘛,当然,生命是很脆弱的。

所以,要好好的学佛,好好的念佛,诸位!去极乐世界吧,在这娑婆世界实在是很苦,到那边神通自在。

    180 你懂得放下这个功夫,歇即菩提,就能够成就菩提


[第四卷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不从人得就是不从外得,你自性本来就具足。

[何藉劬势],你为什么借这么辛苦,[肯綮修证?]

[肯綮]就是比喻事情的要领,你要好好的抓住重点,好好的修行。

意思就是努力你又何必辛苦的修证呢?你只要懂得放下。

整句意思:如果我们的狂性能够自己放得下,狂性就是无明,无始无明。

你懂得放下这个功夫,歇即菩提,就能够成就菩提。

胜净明心,本来就周遍法界的,不从人得,不从外得,

只要你悟,何必借着一次又一次的劳顿、辛苦,肯綮修证,很辛苦的修行呢?

所以修证,肯綮修证就是努力的在修行,何必要这样子呢?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81 我们今天所有的痛苦,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执着假相


[五卷孤起颂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你只要体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缘起如幻,这个[如幻]二个字,彻底的打破对相上的执着,我们今天所有的痛苦,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执着假相。

如果我们也能体悟,这个相是缘起的,尤其我们对色身的执着牢不可破,好好的观照观照。

全身是二百多块骨头、筋脉构成的大脑、小脑、延脑、左脑、右脑、神经系统、血液、尿液、五脏六腑,是不是?

观一观,观一观:喔!原来万法都是这样如梦幻泡影的,你这一刹那间肯放下,弹指超无学,就比阿罗汉还厉害了!

为什么?佛就是如幻三摩提啊,佛就是金刚王宝觉啊!

   182 《楞严经》大部分讲的是属于大乘的终教,终教就终实之教。

[此则兼属顿教。第四卷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一为无量,也可以讲一就是平等,无量就是差别;一叫做性空,无量就是缘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性空就是无量的缘起,无量的缘起还是回归性空。

也可以讲:无量的法相就是如来藏性,一个如来藏性就可以拥有无量的法相,无量的法相就是如来藏性。

所以,[一为无量]就是一;[无量为一]就是二;[小中现大]就是三;[大中现小]就是四,[此四义],这是四义;后面讲四相。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编号一;[身含十方,无尽虚空]编号二;[于一毫端,现宝王刹]编号三;[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编号四。叫做[此四相]。

解释一下: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缘起就是性空,差别就是平等。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中现大比如说镜子,镜子可以照远处的山。譬如说:我们的心包含法界,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大家比较容易了解,在大的范围里面,会现种种的小,小中现大,比较不容易了解。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不动道场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本来就是遍十方法界。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其实,身就是心,心就是身,是不二,身本来就含十方。是你因为着相,所以不知道十方就是你的身。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于一毫端,在这里作[一念],一念之间,毫端就是一点点,最小的。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一念般若就可以遍通法界,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在一点点的般若智慧,就能转大法轮。

所以说:一念般若慧,就可以现种种的宝王刹,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于一毫端就是小,宝王刹就是大,小中现大。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坐微尘里也是表法的,为什么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呢?

智慧它是没有距离的,它没有点、线、面的。展开来如虚空;小也是不容针,般若智慧比针头还小。当然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所以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两句其实都是叫做一念般若智慧。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也就是一念的般若智慧,能够现宝王刹;一念的般若智慧能转大法轮。

所以,一毫端也好、微尘里也好,都是表示很小很小的,般若智慧连一点点距离的小都没有啊!

[四义交彻,四相无碍,三藏圆融,会归极则,不特理事无碍,乃至事事亦皆无碍。

第十卷云: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诸位,入于如来妙庄严海。]这昨天我们有念过了。

[此则兼属圆教],编号C。[若以五教摄经,后终、顿、圆三教摄此];[摄此]就是摄在这个圆教里面,终、顿、圆摄在圆教里面。

[若以经摄教,亦可全该,以不废小乘,果法戒品,兼存始教,八识、三空故也]。人空、法空、空空。[先依宗判教竟]。先依宗就是天台还有华严判教的角度来说的。

    183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八个字,是理事无碍法界


看《表解》,刚刚我们讲了四义([一为无量]就是一;[无量为一]就是二;[小中现大]就是三;[大中现小]就是四,[此四义],这是四义)

和四相([不动道场,遍十方界];编号一;[身含十方,无尽虚空]编号二;[于一毫端,现宝王刹]编号三;[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编号四。叫做[此四相]。),

我们配合一下华严的思想,四无碍法界的思想。

如来藏随净缘——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八个字,是理事无碍法界。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是事事无碍法界。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是理事无碍法界。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事事无碍法界。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如来以本觉妙明,不生灭之根性,为本修因,背尘劳妄法,合如来藏性。(也就是回光返照,脱尘旋根,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而如来藏,即妄全真,惟是妙觉明体,称体明耀,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在一真法界之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理事无碍法界)——

(1)一是理,无量是事,也就是一理能成无量事,无量事还归一理。

(2)一即一真法界,无量即十法界差别之事,一法界能成十法界,十法界还归一法界。

第(3)一即一心,无量即万法,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小就是事相,大也是事相。小中能现大相,大中能现小相,小中现大——小不放大,大不缩小。这个就是事事无碍了。大中现小——大不见大,小不见小。所以,这个叫做事事无碍。

小是事相,大也是事相,小不必放大,大也不必缩小。大也没有显得特别大,小也不见得小,所以,事事没有障碍。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不动道场,就是真如不动之理,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讲的,叫做海印三昧。

一理能遍十方世界之事,即一为无量,十方世界之事,不出不动道场之理,也就是无量为一,合之即理事无碍法界。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这是(理事无碍法界),身即法身,法身以理为身,身即是理,一理能包含无尽虚空之事,即一为无量。十方虚空之事,含于一身之中,即无量为一,此亦理事无碍义。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个是(事事无碍法界)。

于一毛端——一毛端是事,正报之最小者,就是我们一根小小的汗毛。一毛端是事相,正报的最小,就是人的这个毛孔;宝王刹是事相,是依报之最大的。

于一毛端能现佛之宝土,是为小中现大。佛刹最大,也不坏毛端之相,是亦大中现小义,合之,即事事无碍法界。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事相,依报的最小,佛身说法是事,正报之大者,能在微尘里转法轮,是小中现大,正现身说法的时候,能见微尘不大,也没有把它扩大,是亦大中现小,此也是属于事事无碍法界。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此句是说佛与众生,敌体相反,众生是无明、贪嗔痴,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什么统统来,贪、嗔、痴、慢、疑,而佛的体是大慈大悲,所以,佛跟众生的体刚好相反。

众生是背觉合尘,违背了觉性,却跑去合这个尘。所以,发尘劳有世间相,大家都很忙,很疲劳,追求五欲六尘。

佛是反过来,是灭尘合觉,把这个外境,尘劳放下,逆流回光返照,合于真心的觉性,故发真如妙净,本觉湛明之性。

此性字与相对立,以众生迷闷,全真性成妄相,妄相意思就是:我们的真心,如果在众生来讲,变成无明,那么就是业相,种种妄想之相。

所以,全真性就变成妄相,如来修证,融妄相就是真性,事事即理,相相即性,为什么?相相空,相相即性。事事即理,为什么?事就是无生,事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当然事事即理。相相即性,故得以上二无碍法界。

好!这是这一段配合华严四法界,来跟大家更清楚的讲解,将来我们将到这一段,再来发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184 现在站在《起信论》的角度来剖析《楞严经》深浅


[次约论辨义]。《楞严经》,现在站在《起信论》的角度来分、来剖析深浅,[依《起信论》,从本向末,亦有五重分属,亦同五教]。五教就是前面所讲的小、始、终、顿、圆。

[但五教乃从浅向深,而论文则由深及浅],相好相反。[二者分别耳]。就是二者是有差别的。《起信论》从本向末,也有五重分属,也就是跟小始终顿圆是一样的,但是五教的小始终顿圆,是由小教,再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再来就顿、圆。但是《起信论》一下子就由深再慢慢讲浅,这是二者差别。

[论文初惟一心为本,能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此心即本经如来藏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那么我们就以方便,祖师大德的慈悲心,来看这八个字吧!

[能为一切法所依,不为一切法所染;法法唯心,体即法界,此圆教分齐]。[分齐],就是这个界线,可以判定为跟圆教是平等的,分齐就是圆教的平等位。

[二依一心开二门,即该二教。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离名绝相,毕竟平等,惟是一心,即心即佛,亦无渐次,此顿教分齐,始教空宗,亦密说此门;心生灭门;依如来藏有生灭心,如来藏本来不动,本不生灭,随无明缘,动成生灭,虽成生灭],但是,[体即不生不灭;此即藏心缘起,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正属终教分齐,始教相宗,亦密示此门]。所以,这属于终教,意思就是:站在哪一个角度,属于什么教。

    [生灭门中,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这是《起信论》的思想,《起信论》我们也讲过。

    [此识有觉不觉二义:一、觉义:谓心体离念],我们的真如心体是离一切妄念的,[即是平等法身,说名本觉。此始教空宗分齐。

    二、不觉义: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不如实知也就是没有如实的了知,真如法是平等的、是一的,所以,我们不觉知动念,不觉心起,而有它的念头。

    [所起不觉之相,不离本觉之性;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一业相即自证分、二转相即见分、三现相即相分,乃属无明不觉生三细]。所以,这个三细纯属于心法,微细的心。[此始教相宗分齐。

    依第三现相即境界相,复生六种粗相,乃属境界为缘长六粗]这是属于境界,也就是更粗了:[一智相、二相续相此二属七识、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此二属六识],执取、计名字属于六识,[此小教分齐;

    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此人天分齐;但亦略引,广如彼文]。所以,三细六粗为什么告诉你,这个很重要,就是后面都会提到。

    185 斯经实与《华严》、《圆觉》,同条共贯


[若约论文,而明斯经义理],就《起信论》来论《楞严经》义理的[浅深],

[经中所显根性,即是识精元明,体通如来藏性。又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这句的意思是说,随众生的心量有多大,你的量就有多大。也就是说,你的胸量有多大,你的人生的生命舞台就有多大!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啊!你的胸量大,你的人生舞台就大。

所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为什么都加一个[大],就是绝对。佛的心性慈悲喜舍,都是绝对的。但是,众生的小根、小器、小量。

[循业发现等],[循]就是依循你的业力;[发现]就是你去享多少的福,发现就是说:你去认知,你的胸量小,你的认知就这么一点点。你胸如虚空,你循业发现,就如虚空。

如果你像一个水桶的胸量,那么你的人生观就会象一个水桶;你的胸量象操场,就会象操场这么大!所以,要把胸量一进放宽,不要见相即着。[着]就有界线。

[大分正齐],[大分]就大部分;[心生灭门,亦不违前终教分齐。若会妄归真,见与见缘],[见]就是能见之心,[见缘]就是所见之外缘,也就是境。简单讲就是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

所以,前面[见]是能缘;[见缘]是见所缘,为见所缘,当然就是境,也就是所见之外缘。所以,第一个[见]是能见之心;第二个[见缘],就是所见之外缘,也就是心跟境。

[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能见以及所见之境,本来就是不可得。[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原本就是同一个菩提妙净明体,只是众生迷了,搞对立就变成孤立。

[与夫妙性圆明,离诸名相等,皆唯性无相],都是唯性无相。[此兼齐心真如门,亦不违前兼属顿教。

若妙极一心,四义交彻],前面讲的四义、四相,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是四义。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是四相。

[四相圆融,历明三藏,不出一心,此兼齐一心本源,亦不违前兼属圆教。斯经实与《华严》、《圆觉》,同条共贯],这个《楞严经》提升到跟《华严经》、《圆觉经》这个思想讲的是完全一样的,[其为无上甚深之典,故以大佛顶表之]。

所以,这一辈子单单能够听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听到这个经题都不得了!这个人还得有一点点慧根,何况要坐在底下听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186 斯经具足十法界,摄法周备,超于余经


若[以论摄经,正齐心生灭门],就是《起信论》讲的心真如门跟心生灭门。

    [兼齐心真如门,及一心本源;若以经摄论,经中],用经来讨论这个《起信论》,那么《楞严经》[偈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亦兼始教],也就[大乘空宗],万法毕竟空;

    [又经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业相自证分;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转相见分,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现相相分。此齐三细,亦兼始教,大乘相宗。

    至若阿难,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进位于二果,魔登伽女,知历劫因,贪爱为苦],这一句就是根本。我们的苦从哪里来?就是一个贪。

     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去贪则清凉。讲得真是好,很平凡的一句话,却很受用。一个人要怎么得到清凉呢?就是没有贪,去贪则清凉。贪了就火,一直攻心,贪这个贪那个,火上身,攻心。苦日子就等着我们。

    [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此齐],平等于[前四粗]前面的四粗;六粗里面的四粗。[至七趣情想,以论升沈,此齐后二粗,亦不废小乘人天。斯经具足十法界,摄法周备,超于余经,次约论辨义竟]。就《起信论》来剖析,跟《楞严经》的比较。

    187 我们的苦从哪里来?就是一个贪


魔登伽女,知历劫因,贪爱为苦],这一句就是根本。

    我们的苦从哪里来?就是一个贪。

    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讲:去贪则清凉。

    讲得真是好,很平凡的一句话,却很受用。

    一个人要怎么得到清凉呢?就是没有贪,去贪则清凉。

    贪了就火,一直攻心,贪这个贪那个,火上身,攻心。苦日子就等着我们。

    188 你的胸量有多大,你的人生的生命舞台就有多大
[又如来藏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这句的意思是说,随众生的心量有多大,你的量就有多大。

也就是说,你的胸量有多大,你的人生的生命舞台就有多大!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啊!你的胸量大,你的人生舞台就大。

所以,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为什么都加一个[大],就是绝对。佛的心性慈悲喜舍,都是绝对的。但是,众生的小根、小器、小量。

    [循业发现等],[循]就是依循你的业力;[发现]就是你去享多少的福,发现就是说:你去认知,你的胸量小,你的认知就这么一点点。

    你胸如虚空,你循业发现,就如虚空。如果你像一个水桶的胸量,那么你的人生观就会象一个水桶;你的胸量象操场,就会象操场这么大!

     所以,要把胸量一进放宽,不要见相即着。

    189 同样如来藏性,同样佛的心,不必存门户之见

[后会通天台。贤首五教与天台四教,二宗判教,虽有四、五不同,应知名异义一],外相是不同,义理是一样的。

[不过开合而已。天台开贤首之始教,而为通、别二教,合贤首终、顿、圆三教,为一圆教。

若会其义,一、小教:但明人空,不说法空,即台宗藏教,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但证我空之理。

二、始教有二: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即台宗通教],[通]什么意思?通就是通小乘、通大乘,叫做通。什么叫做别?[别]就是对大乘个别讲解,叫做别教;只讲给大乘人听的,叫做别教。通叫做通前通后、通小通大,叫做通,也就是天台宗讲的通教。

[当体即空,身心世界,犹如空华梦境;若约广谈诸法差别义,即台宗别教],什么是别教?别教就是专门教导大乘根器的人、菩萨根器的人,叫做别教。个别的教,不通小乘叫做别,前面讲的通教,是指通小乘也通大乘,二乘统统包,通前通后叫做通。这里不是,这里的别是专讲大乘的。

[三谛攸分],三谛就是真谛、欲谛、中谛,真谛讲空,欲谛讲有,中谛讲中道。三谛——真、欲、中所分。[十界具足]。

[三、终教:明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即台宗,圆教中双照义]。什么叫双照,是即是非,即一切法也对;非一切法也对,是即非即,今天讲的。双照义,双照就两个都存在,讲即一切法也对,讲非一切法也对,叫做双照义。

[四、顿教:不说法相,唯辨真性],所以,修禅的,单刀直入就见性,没有葛藤,这个我喜欢。

[绝相泯心],就是没有内外,内妄想不可得,外,妄相也不可得,绝相泯心就是万法不可得。[一切寂灭],生灭即灭,寂灭就现前。

泯心,[泯]就是灭,灭掉执着、分别、颠倒,这些妄想意识心统统灭,统统绝相,绝相就是外境都是缘起如幻的。一切寂灭,内寂灭,外也寂灭,不可得。

[即台宗,圆教中双遮义]。双遮义就是离即离非,[即]就是一切法,要离;非一切法也要离,叫做双遮义,二个统统要离,刚好跟前面的双照义相反。

[五、圆教:性相圆融,体即法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即]就是一切法,即一切法要离,叫做离即,非一切法也要离,叫做离非。

是即非即,是一切法也对;非一切法也是对。为什么?一切相就是诸法,诸法就是本空。你讲是一切法,性相一如,也对,性相不可分离。

所以,是一切法,就是即一切法。非一切法,如果在相上找,你找不到,因为体不可得,所以,非一切法也对。是也对非也对,就是双照。[即台宗圆教中遮照同时义]。遮就是:离即离非,照就是:是即非即,同时义。

底下这一段特别的重要:[宗虽各立,义无差别,不可分河饮水,各存门户之见;若执自是他非,不但不明他宗,抑]就是而且,[亦不彻自宗]。

意思就是:存门户之见,我念佛的攻击禅宗的;禅宗的攻击天台的,天台的攻击华严的,密宗攻击净土的。八大宗派互相攻击来攻击去,门户之见,山头主义,这个是很可怕的。因为见的不究竟。

这一段你要画双红线,就是身为一个出家、在家修学佛道,必须要有基本的涵养,这句听得进去,一辈子都不会跟人家起争执,一辈子都不会!

再念一遍,宗虽各立,义无差别,不可分河饮水,同样一条河,不必这样子。同样如来藏性,同样佛的心,不必怎么样?不可分河饮水,各存门户之见。

怕的就是这个,赞叹自己的师父,攻击别的法师;赞叹自己的道场,否定别人的道场,只有我的师父是行,其它的法师不行,不可以这样子。

这不是献身于宗教家的出家人,应该有的态度;也不是一个护法居士所应该有的态度。

佛弟子要有大格局,整体佛教的这个观念。什么叫大格局?八大宗派都是佛说,要有这样的大格局,能包容异已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

什么叫佛?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的心是什么?平等心就是佛心。所以,对于看法跟我们不同宗派的,记得!不可以存门户之见,要宽恕、要包容、要尊重、要随喜,我们给他最大的祝福,若执是他非,执着自己是对的,他非:别人就是一定不对,不但不明了别人的宗派,而且也不通彻自己的宗。

为什么?你攻击就不是佛的心,抬高自己,有上下,也不是平等心啊![四义理浅深竟]。

   190 此经正诠定学,兼明戒慧,属于大乘所摄


藏乘摄属——藏有三——经藏——诠定学;律藏——诠戒学;论藏——诠慧学。

此经——正诠定学,兼明戒慧。

乘有二种——大乘、小乘,

大乘——自行化他,勇猛精进——是菩萨。

小乘(二乘)——但求利已,独善其身。

中乘——叫做缘觉,或出于无佛世,叫做独觉。

小乘——是声闻,闻四谛法,闻佛四谛的音声,而证阿罗汉果,称为声闻。

三乘——此经属于大乘所摄(乃同教一乘)。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191《楞严经》包括终教、顿教、圆教,小乘也包括在内


义理的浅深。义:文之实——义以析之,义者相也,虽有多相,归本则理无差别。理:事之主——理以统之,理者体也,本惟一体,随机则义有浅深。

兹依贤首光明五教——1、小教;2、始教;3、终教;4、顿教;5、圆教。

一、小教——惟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末尽法源,但说人空,不明法空。是名小教。

二、始教——说诸法皆空,即空宗,有遮无表。[表]就是立;[遮]就是遣,有遣无表:也就是但遣相,但是,不立法。未尽大乘法理,故名为始。亦名分教,广谈法相,少说法性,也就是相宗,有成佛不成佛之分,故名分教。

三、终教——说如来藏随缘,成阿赖耶识,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亦名实教,所以,称为终实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纵说法相,亦会归性,以称实教。所以,终教就是实教,就是究竟说。

第四、顿教——不依地位渐次,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皆空。因为都空无自性。八识,二无我(我法)俱遣。我空、法空俱遣。呵教离念绝相泯心,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故名为顿。

第五、圆教——总一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身毛尘刹,互相涉入,重重无尽,十信满心,即摄五位,五位就是信、住、行、向、地,成等正觉,故名为圆。此经——正属终(实)教,终实教就是究竟说。满慈究万法生续之因,如来答一念觉明为咎,又十二类生,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二乘回心,皆当作佛。

    《楞严经》——兼明——顿教和圆教,顿教——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卷四里面又说: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

    圆教——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是四义。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是四相。四义交彻,四相无碍,乃至事事无碍。

    依宗判教——若以五教摄经,后终顿圆三教摄此,也就是《楞严经》包括终教、顿教、圆教,三教的义理都在这里面。

    若以经摄教,亦可全该。就包括,小乘也包括在内。以不废小乘,果法戒品兼存始教。八识三空故也。人空、法空、空空。

    192 贤首小教,等于天台宗的藏教


贤首五教和天台四教来融合、来解说,贤首五教——

一、小教——但说人空,不说法空,等于天台宗的藏教——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但证我空之理。贤首宗判为小教;天台宗判为藏教,所以,藏教就是小乘教。

二、始教,贤首宗华严宗判为始跟分,始教——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是融通天台宗的通教。天台宗的通教——当体即空,身心世界,犹如空华梦境。分——若约广谈诸法差别义——别教——三谛攸分,就是真、俗、中谛,十界具足。

小教跟始教,就是天台的藏、通、别;贤首宗的终、顿、圆教三教,合归天台宗的圆教,终教是圆教,顿教是圆教,统统是。

第三、终教——明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缘起无性,一切皆如——就是圆教。底下双照义,前面有讲过,是即非即,叫做双照义。

第四、顿教——不说法相唯辨真性,绝相泯心,一切寂灭——叫做圆教,双遮义,就是离即离非。

第五、圆教——性相圆融,体即法界,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圆教——遮照同时义。

   193五时八教,般若经讲二十二年,可见般若的重要


天台宗五味,跟贤首宗也就是华严宗会合,叫做贤台教会合表(之二);前面是贤台教会合表(之一)。[贤]就是贤首宗;[台]就是天台宗,一个是五教,一个是四教来配合。

看天台宗五味——如牛出乳,就是最初、最真实的,叫华严时。

我们说:五时八教,五时就是: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这个就是五时;

八教就是:顿、渐、秘密、不定、藏、通、别、圆,这个我们在讲《天台宗纲要》都讲过了。

如牛初乳,这是表示什么?佛最初成道的时候,还在菩提树下,看起来在定中,其实在讲《华严》。

凡夫看,释迦牟尼佛端坐在那边,其实世尊在讲《华严经》,讲给那个大菩萨听的,凡夫、二乘人是完全听不懂的,如聋如哑的。

所以,就像牛最初挤出来的乳,佛成道,讲给最大根器的人听的,就是华严时,叫做日光先照,就是先照高山,根器最利的。

那么,第二转,日升转照时,就三转——初转、中转、后转。太阳升起来以后,一开始先照高山,根器利的;太阳升起来,照到深谷,山谷就是根器最差的;再照到平地,慢慢的照到小山丘。

如乳出酪,从乳提炼起来,就是酪,酸酸的,阿含时——就是初转,初转就是根器陋劣的,就像太阳照到山谷,最差的。先照高山,《华严经》听不懂。

再照山谷,太阳升起来以后,慢慢照到最低的地方,就是阿含时——初转。

如酪成生酥,酪再提炼生酥,这个酥就更高一级了,酥油、酥饼,大家都知道嘛,是不是?方等时,什么叫方等?遍十方皆平等,大乘经典统统叫做方等经。

方等时就是:全部所讲的,都是遍十方平等的法,大乘法叫做方等时——中转,要转进一点,根器比较好一点的,慢慢的成熟了。

再来,如生酥成熟酥,又提炼了,更高一层了,叫做般若时——后转。

所以,初转、中转、后转,有什么意义?重大的意义是:根器渐渐成长,人是要成长的,蛇每年都要脱一层皮,不脱皮,这一只蛇就会死。是什么意思?蛇要成长啊!

人的心灵也是一样,一次一次的听经,一次一次的成长,就象蛇脱皮。蛇不脱皮,怎么会活呢?这个树不成长,不新陈代谢,树也不会活;人不新陈代谢也不会活啊!

我们心灵也是要成长的。但愿你去年跟今年,也是脱胎换骨,脱一层皮。心灵脱一层皮,把旧有的脱掉,有崭新的见地。蛇不脱皮就会死,人不成长,心灵就会死亡,跟蛇脱皮一样,所以,人时时刻刻都要成长。

日升转照时,初转、中转、后转——就是日升转照时,转了三次,由浅入深。

如熟酥成醍醐,法华涅槃时——日没还照高山,还照就是先照,如果[高山]加下去就更清楚了!

日光先照高山;日没还照高山,佛要进入涅槃的时候,又是对因缘成熟的大根器讲的,法华涅槃,《法华经》授记成佛;《涅槃》常乐我净,都是最高、最顶级的根器。所以,日出先照高山,日落还是还照高山,因缘都具足了。

上面是天台宗五味,底下是贤首三时。贤首宗就是华严宗,三时叫做:日光先照时;日升转照时;日没还照时。

日光先照时就是华严时,日升转照时就是初转、中转、后转,初转就是阿含时;中转就是方等时;后转就是般若时,这是日升转照时。日没还照对大根器讲的,因为因缘都成熟了,这些小乘的阿罗汉的,都回小向大,都可以授记成佛了,法华涅槃时,贤首三时教配合天台宗五味。

    看底下,华严最实三七时,三七就是二十一,佛成道二十一天讲《华严经》。

    阿含十二方等八,[十二]就是十二年,阿含经讲了十二年;方等经讲了八年;二十二年般若谈,讲了般若经讲二十二年,可见般若的重要!

    所以,一个人没有以般若为导,这个人修行就是瞎忙、瞎搞,蛮干,没有般若智慧,念佛、拜佛、修行,都是要般若为前导的;没有般若智慧,你根本就走不出路来。

    法华涅槃共八载,《法华经》跟《涅槃经》讲了八年,八载就是八年。这个就是贤首跟天台宗配合,这个表格提纲契领,一针见血。

    194 这个世界,怎么样修行最快呢?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甲五 能诠教体]也就是能诠释教体的,那么,当然就是音声了,如果没有这些音声、语言、文字,你怎么来诠释这个教体呢?

[已知此经,义理甚深,未审何为教体?教体者,如来教法所依之体也。

本经文殊答世尊偈云:我今启如来,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在《楞严经》里面,文珠师利菩萨回答世尊的偈颂这么说:我今启禀如来,[出]当作动词用,是令众生出离生死,也就是令众生超越娑婆界,用什么最快呢?

[此方]就是这个娑婆世界,怎么样修行最快呢?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就是用闻性来修行,不生不灭的闻性。

也就是娑婆世界的耳根最利,能听经闻法、思惟,更进一步的,于动、静外尘,皆能如如不动,就是闻性在作用,一根如是,根根皆然。

    [据此,则释迦以音声而作佛事],我们今天讲经说法,讲《楞严经》也是以音声作佛事。[是以音声为教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95 随相门、唯识门、归性门、无碍门,四门以明教体


[今依贤首疏《起信论》],贤首疏就是《华严经》的注解,和《起信论》的角度来[略作四门以明教体:

一、随相门]:什么叫做随相门?也就是站在相上的角度,来说能诠的教体,如来教法首依之体。

如来教法首依之体是依什么呢?谓声音,[谓声、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句子、名相加多了,就变成句子;句子多了,就变成文章。所以,音声是无形的文字,文字是有形的声音。所以,音声、名相,也就是语言和文字,句子、文章等等,

[文,若徒有音声,而无名、句、文,亦不能成教体],譬如我们今天讲《楞严经》,除了音声,还得依靠语言、文字,我们这一本《楞严经》,就是名相、句子、文章等等都存在。

[必须声、名、句、文四法,假实体用],[假]就是借假,行教化之实,借用音声、名相、句子、文章四法,行教化之实。这个[实]就是体;声、名、句、文就是用,就是互为体用的意思。

也就是说:音声能诠释实相;名、句、文都可以诠释实相,借这个声、名、句、文,诠释第一义谛,就是这个道理,诠释如来藏。

所以,借假行教化之实,体用[互相资助,不可偏废,方成教体。如世间风声、水声,无有名、句、文,不能诠理,不成教体。

按佛在世,说法度生,是以音声],而音声里面[含名、句、文,乃摄假从实],摄假从实,凡所有语言、音声、句、文,都是假相;[实]就是实相,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义谛,或者是讲如来藏。

因此,讲来讲去,任何的音声、语言、文字,其实都在显示第一义谛,离第一义谛说法,不名为说法。所以,说法者,不可以离开第一义谛而说法,[得成教体;

如来灭后,纸墨之教],就化作文字了,[是为名、句、文],如来灭后,根据佛教史,是佛灭度后六百年,才有文字记载、记录,那么,这一段中间都是一代传一代的。

这记载里面多少有一点不同,有的人说四百年、五百年、六百年才有文字。这中间过程,我们没有在当场,所以,我们用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来检验所传的是不是正法。

底下,说如来灭后大约六百年,纸墨之教,是为名、句、文,[乃以体从用,亦得成教体;今当通取四法声、名、句、文。为教体]。

其实这个声、名、句、文,最重要的是显示实相的道理,最主要是诠释佛理,理就是无生;相上来讲,要透过语言、音声,种种的善巧方便。

[二、唯识门:‘唯’遮外境],[遮]就是止的意思。这里[遮]就是遮境、遮止的意思,外境。

所以,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相、外境,都是唯心所现,没有真正实在的外境,若心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万法都是唯识。

所以,唯就是只有心识在作用,实在是没有外境,外境本是缘起缘灭的虚妄相,而是我们因为起虚妄的执着,和虚妄的分别,不了解,万法唯识的道理。[遮],止,不能说有外境,境、相分,仍然是唯心所现的。

[‘识’表内心。此按万法唯识之旨,即一切教法,亦不离识。一、本质教:乃是如来鉴机既定,应以何法得度,即从净识现起,为众生说]。第一段是如来净识起,如来的清净心所显示出来的,叫做本质教。如来鉴定,看看机缘成不成熟,要讲什么法、掌握的时空,从清净心说法,这个叫做本质教。

[二、影像教:即听者之识],本质教是从如来的清净心,影像教就是听者之识,听闻佛法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

譬如说:圆满,就想到大概是像月亮这样子圆满。空性,嗯!大概就象虚空,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相,因为没有证悟到第一义谛,所有的如来第一义谛,都会转化成意识型态的揣测。

所以,说法很困难,你讲无相,他以为什么都没有;你讲实相,不可思议的境界,他认为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能讲。但是,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讲。依体起用嘛!

所以,你讲一个圆满,他就认为有一种东西是圆圆的,象月亮一样;你讲清净,他就会观想成太阳、象虚空一样,反正众生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意思的推测的相。

所以,听经闻法要慢慢慢慢的细嚼慢咽,因此,这个佛法它不能听一遍,今天看了以后,感觉很强;你经了一年、二年、三年,再来听一遍,这个VCD或者DVD,那个感触又完全大不相同!为什么?

你的境界一直在进步嘛,所以,师父讲了,就象蛇,蛇如果不脱皮,它不能成长。人的心没有经过创伤,是不能成熟的。

所以,伤痛是好的,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经过痛苦的洗礼,更懂得[珍惜]叫做什么。

因此,站在圣人的角度,他什么都可以融通,什么都可以解脱。站在众生的角度他很困难,他什么都着,什么都捆死!第二这个影像教就是这样子,即听者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

[为已所缘]。虽然不是第一义谛,至少有一个因缘。所以,你现在不是佛,至少给自己一个增上缘。

所谓[本质教,如石印石上之文字];如石印上之文字,就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这个叫做本质教,这个叫做单刀直入。意思就是:从清净识,显现为众生说法的,本质教,就是像石头上石印刻的文字。

[影像教托彼所成,如石印所印(出来)之文字]。石印,文字刻在上面,你只要上一点油墨,唰!印一下,所印之文,文字就出来了!以前用这样的比喻,

我们用现代来讲,譬如说:一张白纸打上字,这个叫做本质教;拿这一张纸去copy影印,这个叫做影像教,这样更清楚,你知道嘛!这一张白纸就是佛的清净心;这张白纸里面的文字就是佛清净心假借方便的语言、文字。是不是?众生看影印的,多少也可以体会一点。

所以,以前因为没有影印机,讲起来就很辛苦,现在有影印机了,用这样来比喻,那就直接了当。[二皆不离识,故以唯识为教体。

三、归性门:性即真如。以上识心无体],无体就是无体性,也就是没有永恒性。所谓刹那即见永恒,

诸位!刹那是妄,永恒亦是妄;始是妄,终亦是妄;因是妄、缘是妄、果亦是妄。为什么妄?讲究竟本体来说;从事相来说:有始、有终、有因、有果、有刹那、有永恒。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站在哪一个角度说法?站在归性门的角度,[性]就是真如。

以上识心无体,没有体性就是没有永恒性,[唯是真如。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离意识型态,

意思就是:学佛,你不能用观念,卡在某一种观念,你就是死路一条,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就是:你听经闻法要契入真如实相,不能用意识心听经闻法,所以,离心缘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离开一切的观念,善恶、是非、高下、贫富等等,观念统统放下,[毕竟平等]。

为什么毕竟平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嘛!为什么?诸相本身就是空相嘛,诸相非相,本身就是空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单刀直入,就是毕竟平等嘛!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净名经》云:‘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而另外有一个解脱,文字就是解脱,为什么?若悟不二法门,文字就是解脱,不能把文字跟解脱打开来。

有的人讲:我不着相!然后,不来听经、闻法,说:我离语言、文字。错!语言、文字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文字跟解脱就是不二的。

所以,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而另外跑出一个解脱。[亦此门意耳]。就是这一门的意思,万法归性门。

[此经五阴之色阴,十二处之眼色处、耳声处],眼色处是眼根,色就是六尘的色尘;耳声处,耳根对声尘,其实这个都在描述根跟尘所产生的识,眼根攀缘色尘,眼识界就显现,耳根攀缘声尘,耳识界就显现。

那么,大悟的人,有没有眼识界、耳识界呢?为什么讲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诸位!站在哪一个角度讲: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站在本体的角度说,性识本来就是一如。

如果说:十八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空,那么,你认为没有识,怎么作用呢?本性是无生啊,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没有识,那怎么作用呢?那大悟的人就没有眼识了、没有耳识了,也没办法听声音了,那比凡夫更糟糕!

所以,性是体,识是用,这是对大悟的角度说的;对迷的角度,万法唯心所造,就是唯识所造,是站在迷的角度说。因此我们要了解,佛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诠释的义理也不一样。

现在把这个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会归怎么样?如来藏,妙真如性。此经五阴之色阴,十二处之眼色处、耳声处,[十八界之眼识界、耳识界,一一皆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声、色二教,皆以归性为教体]。归性就是第一义谛,所以,一切法师说法,无论禅、净、律、密不能离开第一义谛而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无碍门:即前三门],就是随相门、唯识门、归性门。即前面心门,心对境,理对事,[心、境、理、事,圆融无碍,交彻相摄,而成四无碍法界]。这是华严的思想,事无碍法界,理无碍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而成四法界。

[随相门属境声名句文属色声之境;唯识门属心,合之成心境无碍;又前二门属事,归性门属理,合之成理事无碍];

在这里又有一个疑问了,为什么前面讲唯识?就是唯心,表内心嘛,为什么它是指事呢?前二门,你说随相门属事,这个还能理解;为什么连唯识门,也属于事呢?很简单,因为它是属于造作,不属于无为法,所以,归为事门。

    所以,又前二门属于事。随相门:声、名、句、文,这个很容易理解它是事相。唯识门列为事相,因为它有造作,性是属于无为法,无为就是无造作。

    因此,从识跟性一起来讨论,那么,性就是体,识就是相用,知道吧!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或者祖师在讲的,他是站在哪一个角度说的。

    [又,前面二门事之与事,随相不碍唯识],为什么?心、境本来就是如来藏性嘛!

    [唯识不碍随相,一尘剖出大千经卷],诸位!这个一尘剖出大千经卷,有二种重要的观念,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一念般若心,能出无尽的法界。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与般若相应的如来藏性,可以演无量无边的法。

    这[一尘]是表法的,是最小的单位,最小的单位,我们说一尘,那还有比尘更小的,我们说念头。一尘是表法的,念头,这一念与般若的智慧相应的时候,就可以演说出大千经卷,这是第一种。

    第二个重要观念,一个尘是缘起,是性空,那么,尽法界的真理,也不能离开这个一尘、一个颗粒微尘。为什么?一个颗粒微尘是缘起,是性空,无尽的法界,仍然是缘起、性空。

    所以,什么是佛法,在这里就很简单,要好好的体悟,什么是佛法?就是把千差万别会归到平等的心性。

    所以,简单讲就是:平等心的人,就是真的入佛法,懂得放下的人,他就接近涅槃。如果不懂得放下,不管你用什么拜佛、念佛,你怎么样下功夫,都很困难,因为跟佛的心性不相应,就是修行没有抓到重点。

    懂得放下,涅槃就快现前;彻底放下,就彻底见佛!

    所以,我们要念佛,念佛以前,有一句万缘放下,才一念提起啊;你现在万缘没有放下,就要一念提起,那没办法的。要怎么样,才能够万缘放下呢?要有般若的智慧才放得下嘛!

    一尘剖出万千经卷含有两层意思:一、一念般若相应慧,能演无量大千经卷诸法;二、一尘是缘起性空,无量法界也是缘起性空,也能出大千经卷,你怎么说,都不能离开缘起性空的道理。

    [一尘如是,尘尘皆然,则属事事无碍]。一尘是事,大千经卷、法界还是事相,这属于事事无碍。

    诸位!初学佛法的人千万不能搞错,这个事事无碍法界,不是事事顺利,事事无碍,不是你想的那个,这样会闹笑话的!

    你把事事无碍法界认为事事都没有障碍啊、事事都顺利啊!喔!阿弥陀佛!这个就很严重,完全扭曲佛的意思,

    这个事事无碍法界的意思是说:层层无尽,就是华藏、华严世界,这个是佛的境界、大菩萨、十地菩萨的境界,事就是这样子,事事统统是无碍。不是你想的每一种事情都是无碍,不是这个意思。

    [此经四义交彻,四相无碍],来!恢复一下观念,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四义。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此是四相。强化一下印象。

    此经四义交彻,四相无碍,[三藏圆融],三藏不是经、律、论,三藏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得以无碍为教体。后二门],就是归性门和无碍门。[与台宗明此经,以如来藏为体,亦相吻合,五能诠教体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6 任何的音声、语言、文字,其实都在显示第一义谛


  如来教法首依之体是依什么呢?谓声音,[谓声、名]就是名相、[句]就是句子、名相加多了,就变成句子;句子多了,就变成文章。所以,音声是无形的文字,文字是有形的声音。所以,音声、名相,也就是语言和文字,句子、文章等等,

    [文,若徒有音声,而无名、句、文,亦不能成教体],譬如我们今天讲《楞严经》,除了音声,还得依靠语言、文字,我们这一本《楞严经》,就是名相、句子、文章等等都存在。

    [必须声、名、句、文四法,假实体用],[假]就是借假,行教化之实,借用音声、名相、句子、文章四法,行教化之实。

    这个[实]就是体;声、名、句、文就是用,就是互为体用的意思。也就是说:音声能诠释实相;名、句、文都可以诠释实相,借这个声、名、句、文,诠释第一义谛,就是这个道理,诠释如来藏。

    所以,借假行教化之实,体用[互相资助,不可偏废,方成教体。如世间风声、水声,无有名、句、文,不能诠理,不成教体。

    按佛在世,说法度生,是以音声],而音声里面[含名、句、文,乃摄假从实],摄假从实,凡所有语言、音声、句、文,都是假相; [实]就是实相,也就是所谓的第一义谛,或者是讲如来藏。

    因此,讲来讲去,任何的音声、语言、文字,其实都在显示第一义谛,离第一义谛说法,不名为说法。

    所以,说法者,不可以离开第一义谛而说法,[得成教体;

    如来灭后,纸墨之教],就化作文字了,[是为名、句、文],如来灭后,根据佛教史,是佛灭度后六百年,才有文字记载、记录,那么,这一段中间都是一代传一代的。

    这记载里面多少有一点不同,有的人说四百年、五百年、六百年才有文字。这中间过程,我们没有在当场,所以,我们用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来检验所传的是不是正法。

底下,说如来灭后大约六百年,纸墨之教,是为名、句、文,[乃以体从用,亦得成教体;今当通取四法声、名、句、文。为教体]。

其实这个声、名、句、文,最重要的是显示实相的道理,最主要是诠释佛理,理就是无生;相上来讲,要透过语言、音声,种种的善巧方便。

   197 唯识的意思就是:所有的相、外境,都是唯心所现


[唯识门:‘唯’遮外境],[遮]就是止的意思,遮境、遮止的意思,外境。

所以,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相、外境,都是唯心所现,没有真正实在的外境,若心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万法都是唯识。

所以,唯就是只有心识在作用,实在是没有外境,外境本是缘起缘灭的虚妄相,而是我们因为起虚妄的执着,和虚妄的分别,不了解,万法唯识的道理。

[遮],止,不能说有外境,境、相分,仍然是唯心所现的。

[‘识’表内心。此按万法唯识之旨,即一切教法,亦不离识。

一、本质教:乃是如来鉴机既定,应以何法得度,即从净识现起,为众生说]。第一段是如来净识起,如来的清净心所显示出来的,叫做本质教。如来鉴定,看看机缘成不成熟,要讲什么法、掌握的时空,从清净心说法,这个叫做本质教。

[二、影像教:即听者之识],本质教是从如来的清净心,影像教就是听者之识,听闻佛法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

譬如说:圆满,就想到大概是像月亮这样子圆满。空性,嗯!大概就象虚空,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离开这个相,因为没有证悟到第一义谛,所有的如来第一义谛,都会转化成意识型态的揣测。

所以,说法很困难,你讲无相,他以为什么都没有;你讲实相,不可思议的境界,他认为什么都不能说,什么都不能讲。但是,什么都能说、什么都能讲。依体起用嘛!

所以,你讲一个圆满,他就认为有一种东西是圆圆的,象月亮一样;你讲清净,他就会观想成太阳、象虚空一样,反正众生没有办法离开这个意思的推测的相。

所以,听经闻法要慢慢慢慢的细嚼慢咽,因此,这个佛法它不能听一遍,今天看了以后,感觉很强;你经了一年、二年、三年,再来听一遍,这个VCD或者DVD,那个感触又完全大不相同!为什么?你的境界一直在进步嘛,

所以,师父讲了,就象蛇,蛇如果不脱皮,它不能成长。人的心没有经过创伤,是不能成熟的。所以,伤痛是好的,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经过痛苦的洗礼,更懂得[珍惜]叫做什么。

因此,站在圣人的角度,他什么都可以融通,什么都可以解脱。站在众生的角度他很困难,他什么都着,什么都捆死!第二这个影像教就是这样子,即听者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

[为已所缘]。虽然不是第一义谛,至少有一个因缘。所以,你现在不是佛,至少给自己一个增上缘。

所谓[本质教,如石印石上之文字],就像刻在石头上的文字,这个叫做本质教,这个叫做单刀直入。意思就是:从清净识,显现为众生说法的,本质教,就是像石头上石印刻的文字。

[影像教托彼所成,如石印所印(出来)之文字]。石印,文字刻在上面,你只要上一点油墨,唰!印一下,所印之文,文字就出来了!

以前用这样的比喻,我们用现代来讲,譬如说:一张白纸打上字,这个叫做本质教;拿这一张纸去copy影印,这个叫做影像教,这样更清楚,你知道嘛!这一张白纸就是佛的清净心;这张白纸里面的文字就是佛清净心假借方便的语言、文字。是不是?众生看影印的,多少也可以体会一点。

[二皆不离识,故以唯识为教体。

    198 归性就是第一义谛,禅、净、律、密不离第一义谛而说法


归性门:性即真如。以上识心无体],无体就是无体性,也就是没有永恒性。

所谓刹那即见永恒,诸位!刹那是妄,永恒亦是妄;始是妄,终亦是妄;因是妄、缘是妄、果亦是妄。为什么妄?讲究竟本体来说;从事相来说:有始、有终、有因、有果、有刹那、有永恒。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站在哪一个角度说法?站在归性门的角度,[性]就是真如。

以上识心无体,没有体性就是没有永恒性,[唯是真如。以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心缘相就是离意识型态,

意思就是:学佛,你不能用观念,卡在某一种观念,你就是死路一条,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意思就是:你听经闻法要契入真如实相,不能用意识心听经闻法,所以,离心缘相,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离开一切的观念,善恶、是非、高下、贫富等等,观念统统放下,[毕竟平等]。

为什么毕竟平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嘛!为什么?诸相本身就是空相嘛,诸相非相,本身就是空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单刀直入,就是毕竟平等嘛!

[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净名经》云:‘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而另外有一个解脱,文字就是解脱,为什么?若悟不二法门,文字就是解脱,不能把文字跟解脱打开来。

有的人讲:我不着相!然后,不来听经、闻法,说:我离语言、文字。错!语言、文字就是解脱;解脱就是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文字跟解脱就是不二的。

所以,无离文字,而说解脱,不可以离开语言、文字,而另外跑出一个解脱。[亦此门意耳]。就是这一门的意思,万法归性门。

[此经五阴之色阴,十二处之眼色处、耳声处],眼色处是眼根,色就是六尘的色尘;耳声处,耳根对声尘,其实这个都在描述根跟尘所产生的识,眼根攀缘色尘,眼识界就显现,耳根攀缘声尘,耳识界就显现。

那么,大悟的人,有没有眼识界、耳识界呢?为什么讲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呢?

诸位!站在哪一个角度讲:万法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站在本体的角度说,性识本来就是一如。

如果说:十八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空,那么,你认为没有识,怎么作用呢?本性是无生啊,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没有识,那怎么作用呢?

那大悟的人就没有眼识了、没有耳识了,也没办法听声音了,那比凡夫更糟糕!

所以,性是体,识是用,这是对大悟的角度说的;对迷的角度,万法唯心所造,就是唯识所造,是站在迷的角度说。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所站的角度不一样,诠释的义理也不一样。

现在把这个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会归怎么样?如来藏,妙真如性。

此经五阴之色阴,十二处之眼色处、耳声处,[十八界之眼识界、耳识界,一一皆归如来藏妙真如性,故声、色二教,皆以归性为教体]。

归性就是第一义谛,所以,一切法师说法,无论禅、净、律、密不能离开第一义谛而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9 什么是佛法?就是把千差万别会归到平等的心性


[唯识不碍随相,一尘剖出大千经卷],诸位!这个一尘剖出大千经卷,有二种重要的观念,

第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一念般若心,能出无尽的法界。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与般若相应的如来藏性,可以演无量无边的法。

这[一尘]是表法的,是最小的单位,最小的单位,我们说一尘,那还有比尘更小的,我们说念头。一尘是表法的,念头,这一念与般若的智慧相应的时候,就可以演说出大千经卷,这是第一种。

第二个重要观念,一个尘是缘起,是性空,那么,尽法界的真理,也不能离开这个一尘、一个颗粒微尘。为什么?一个颗粒微尘是缘起,是性空,无尽的法界,仍然是缘起、性空。

所以,什么是佛法,在这里就很简单,要好好的体悟,什么是佛法?就是把千差万别会归到平等的心性。

所以,简单讲就是:平等心的人,就是真的入佛法,懂得放下的人,他就接近涅槃。

如果不懂得放下,不管你用什么拜佛、念佛,你怎么样下功夫,都很困难,因为跟佛的心性不相应,就是修行没有抓到重点。

懂得放下,涅槃就快现前;彻底放下,就彻底见佛!

所以,我们要念佛,念佛以前,有一句万缘放下,才一念提起啊;你现在万缘没有放下,就要一念提起,那没办法的。

要怎么样,才能够万缘放下呢?要有般若的智慧才放得下嘛!

一尘剖出万千经卷含有两层意思:一、一念般若相应慧,能演无量大千经卷诸法;二、一尘是缘起性空,无量法界也是缘起性空,也能出大千经卷,你怎么说,都不能离开缘起性空的道理。

[一尘如是,尘尘皆然,则属事事无碍]。一尘是事,大千经卷、法界还是事相,这属于事事无碍。

诸位!初学佛法的人千万不能搞错,这个事事无碍法界,不是事事顺利,事事无碍,不是你想的那个,这样会闹笑话的!你把事事无碍法界认为事事都没有障碍啊、事事都顺利啊!喔!阿弥陀佛!这个就很严重,完全扭曲佛的意思,

这个事事无碍法界的意思是说:层层无尽,就是华藏、华严世界,这个是佛的境界、大菩萨、十地菩萨的境界,事就是这样子,事事统统是无碍。不是你想的每一种事情都是无碍,不是这个意思。

[此经四义交彻,四相无碍],来!恢复一下观念,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四义。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此是四相。强化一下印象。

此经四义交彻,四相无碍,[三藏圆融],三藏不是经、律、论,三藏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得以无碍为教体。后二门],就是归性门和无碍门。[与台宗明此经,以如来藏为体,亦相吻合,五能诠教体竟]。

    200 教体——如来教法所依之体

翻开《表解》,能诠教体,教体——如来教法所依之体,

文殊答佛偈:我今启如来,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据此,则知道释迦牟尼佛以音声而作佛事,是以音声而为教体。

为什么要看这个《表解》呢?这个《表解》是提纲契领,一看,哇!就很清楚了!

今依贤首略作四门,以明教体:四门——1、随相门;2、唯识门;3、归性门;4、无碍门。

什么叫做随相门呢?以声名句文四法,摄假从实,方成教体,今纸墨之教,是名句文以体从用,亦得成教体。

2、唯识门——唯遮外境,[遮]就是遮止,千万不要误认为有外境,外境都是缘起、都是如幻的。

包括这个色身都不可得了,何况外境呢。你看到的山河大地、一颗微尘、一棵树、一座山,任何一种动物、植物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所以,遮,唯遮外境。

识表示内心——此按万法唯识之宗旨,也就是一切教法也不离识。一切教法不离识,一、本质教;二、影像教,

什么叫做本质教呢?是如来鉴机既定,应何法得度,从净识现起。为众生说。

什么叫做影像教呢?也就是听者之识,托彼本质教上,而现文义之相,为已所缘。

什么叫本质教呢?就是从净,就是净识现起。如石印、石上之文,这个句读要这样念,如石印之石上之文字,那就更清楚!

二皆不离识,故以唯识为教体。第一个是以音声为教体,声、名、句、文为教体;第二个是以唯识为教体。

第三、以归性为教体,第三、归性门——性就是真如,以上识心无体,无体就是没有永恒性,识心是在我们如来藏性刹那生、刹那灭,虚妄的执,生、住、异、灭,虚妄的生、虚妄的住、虚妄的住、虚妄的灭,所以叫做识心无体,也就是识心没有永恒,唯识真如。

我们底下,识的底下还有一层永恒的,就是真如的体性。又四科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声色二法皆以归性为教体。

那么这个无碍门是从前面三门来讨论的,1、随相门;2、唯识门;3、归性门。

一、随相门——是属境、属事、随相不碍唯识,它画三条线下来。

唯识门——是属心,也是属事,为什么是属事呢?因为没有造作就是属性;有造作就是属事,因为这个识,是跟性一起讨论的。第二这个唯识门,属心属识,还有一个是唯识不碍随相。

三、归性门——是属于理,属境、属心——就是心境无碍;属事、属理——就是理事无碍;随相不碍唯识,唯识不碍随相——就是事事无碍——三门为一无碍门。

也就是前面三门,心、境、事、理,圆融无碍,一尘剖出大千经卷,一念圆含百界千如,这个是天台宗的思想。故以无碍为教体。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楞严经》能够加被哪一些根器,使他们受益呢?


[甲六 所被机宜]所被就是说:加被的,或者是说适合的。宜就是适合哪一类根器,佛是为哪一类众生说法的?

《楞严经》能够加被哪一些根器,使他们受益呢?

[已知此经,能诠之体,未悉所被何机?圣人设教,本是应机而说,故经称为契理契机之教。今按本经,应分通、局。通:即普被群机],全部包括在内。

[前判此经,正属终教]。[终教]加一个:实,就是终实之教,[终]就大乘终教;为什么讲实呢?就是究竟说,不保留了、不善巧了,全部都是显示如来藏性了,就是大乘终实之教。

[终实教意,明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无二圆满。’]我跟佛都是平等的,佛的心宝觉圆明,真净妙心,我也是这样子。

[既然生、佛无二,则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迷此无二之体,故为众生。

此经乃阿难请问,得成菩提之法,凡有心者,皆当作佛,蠢动含灵],这个[蠢]就是春天的小虫,叫做蠢动含灵。[皆有佛性,何机不当被哉]?[被],佛加持、加被。

[局、即拣择当机。以通中摄机虽广],[通]就前面讲的普摄群机。[受益难齐],[难齐]就是很难一致,虽然含摄的这个根器很广;但是,要他们受益很困难!

所以,佛陀在《大般涅槃经》讲:讲经说法的人,要注意对方的根器,小根、小器的人,要用小法;中根器的人要用中等的法;上根器的人要用上法;上上根器的人要用上上法。

佛陀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婴儿,佛在经典里比喻,婴儿的食量只有一点点,母亲如果不懂,母亲是指说法的人。牛奶喝不下了,你硬挤、硬压,你非吃不行、非喝不行!这个小孩子喝下去以后,因为他已经饱了会吐出来。

也就是说,说法的人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要观机逗教,你要把这个法倾囊相授,要看对方受得了,受不了。对方只有婴儿,他的食量只有一点点,他一点点就饱了!是不是?

所以,世间人你跟他讲因果行善可以升天,他就很满足了;对于成佛的人,这还不够。

所以,因此,说法者应当观机逗教,就象喂母乳一样。小孩子几点、几时要喂母乳,不可以让他吃得太撑,硬灌,达不到效果,这个就是佛在经典里面比喻的很好。

如果是大人,那么吃的饭量也大,尽管来。饭、菜多一点,无妨!为什么?他是大人,胃大嘛!所以,用这个来比喻根器能够领受深浅的义理,因此,说法还是要看情况。

[但根深者,即得悟入,浅者祗能信解,都无夙根者],一点根都没有的,[不过结缘成种],我们今天讲《楞严经》也是一样的,根器很深的人,哇!听得法喜充满。根器很浅的人,也不错,也能信心、能解如来的真实义。

那么有的人说:我在家里看电视,不如来听师父讲《楞严经》,这二个钟头,听一句也没关系!你种了善根,不错了!不过结缘成种,也不错!

[论益则属远因缘],今生今世不能成就,没关系,来世再继续修行,你总得要有一个开始,有一个因嘛!

[故当拣择,寻常拣去非机],非机,乍听之下,如果一个人不认识字,他会写飞机。就是你在坐的那个会飞的飞机。[非机]就是非楞严会上之机,叫做非机。不是楞严会上根器的,寻常拣去非机,[此则拣择乎当机也]。平常选择非机,就是不是当会的根器的。那么在这里,选择当机。

其实,这二个是一体两面的,我们选择《楞严经》适合的当机,当然就会把不适合的选掉。所以,这二个字,非机跟当机其实是一体两面。说:此则拣择乎当机也。

    202 楞严大法,是十方诸佛唯一一条明心见性之路


[此经既属终实教意,自是叹大褒圆],[叹]就是赞叹,赞叹大乘,因为大乘可以成佛!

[褒]也是表扬、赞美的意思。[圆]就是圆教,这个圆教是对前面藏、通、别四教来讲的,叫做吧大褒圆,这个完全是天台宗的思想。[自是]就是当然了。

说:此《楞严经》既属于终实教意,讲究竟的一实相的道理。自是:当然是赞叹大乘,当然是表扬圆教的义理。[引小入大之教]。引小乘入大乘之教。

[经云: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又偈云:此阿毗达磨],

[阿毗达磨]有二层意思。一、翻译成中文叫做无比法,没有比这个,无与伦比,又翻译成殊胜法。在这里连贯起来,称为此无比殊胜之楞严大法,

是[十方薄伽梵],十方薄伽梵就是佛,十方诸佛,薄伽梵就是诸佛。[一路涅槃门。]

前面加一个:唯一的,这是明心见性,此《楞严经》舍识用根,十方诸佛所赞叹!这一句讲得激动一点!

十方诸佛要成佛,必须要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才能够成佛,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子。可见明心见性有多重要!

再讲一遍,此无比殊胜之楞严大法,是十方诸佛唯一一条明心见性,令一切修行入于涅槃门,没有第二条路,十方诸佛都要明心见性、都要大彻大悟,即心即佛的道理。

    203 此经皆意在接引小乘四类,趣入大乘


[(此经)皆意在接引小乘,趣入大乘也。

又阿难当机,示居有学声闻之位],[示]就是示现,没有阿难示现,哪里有这一部《楞严经》呢?当然就是演一出戏给你看,才有这一部《楞严经》可以看。

[佛云: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皆回小向大之明证也。

先明小乘四类:一、回心声闻]。回心声闻就是对定性声闻讲的,定性就是难以改变,叫做定性,你这个个性已经固定了,当然就是定性声闻了,不发菩提心,只自利,不利他,就是不回心声闻。

这个回心声闻就是回小向大的意思,对定性声闻来讲的。所以,回心声闻又叫做不定性声闻,能回小向大。所以,叫做不定性声闻。

[经云: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你既然要入佛的知见,要好好的微细的观照,你的初发心,是不是用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修行?跟果地觉有没有一样,你因地不真,因地用生灭意识心,你没有办法达到果地觉。是为同?是为异呢?

[二、并为缘觉]。缘觉,梵文叫做辟支佛,很多人认为辟支佛就是一个佛,不是的。

这个[辟支佛]是梵语,[辟支]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佛]就是觉,[辟支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千万不要把[辟支佛]误认为是一尊佛,这只是二乘人而已,这是梵音翻译的。

如果你把[辟支佛]当作是误为佛的境地,那就完全错误了!因为它其中有一个[佛]字,这个[辟支佛]跟释迦牟尼佛是完全不同,释迦牟尼佛是一尊佛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做能仁。

这个[辟支佛]是梵文,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简称缘觉,所以,他不是佛。千万不要把缘觉辟支佛误为是佛,有很多人到这个地方始终摸不着边儿,为什么?咦?底下一个[佛],辟支就是佛啦!不是!这个[佛]就是觉的意思,纯粹是梵音翻译的,不是一个人的名字。

[经云:哀愍会中],也就是愿佛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

三、并及有学]。有学阿罗汉,阿罗汉底下就是有学,四果以下统统称为有学。

[经云: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摄受、降伏,[畴昔攀缘],[攀缘]就是意识心;[畴昔]就是从前、以前。从哪里来摄心、来降伏以前的意识心、攀缘心,所以,修行人,一切比丘、比丘尼;不要常常到在家居士去,用攀缘心,比丘事非就我。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很喜欢攀缘有钱的居士,被佛所呵叱!为什么?金钱跟生死没关系,认真修行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责任,他们供不供养,是他们的发心,不关我们的事情。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的用心,佛不准比丘、比丘尼一直攀缘这个外境,往外一直跑。

[得陀罗尼],就是得总持,[入佛知见。

四、兼为定性],定性就是定性声闻,定性声闻就是难以改变,现在要把他改变了。

[经云: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二空就是我空、法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上乘阿罗汉就是佛,所以,你到泰国去讲大阿罗汉,就是指佛。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这个一乘就是佛乘,就是明心见性,见到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这个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由什么显呢?就是由定显寂灭道场。

意思是说:一切修行人,都在培养这个定。戒是培养定,慧还是培养定,因为定它是体啊!你要持戒,心没有定,也会攀缘持戒;你的慧没有定,就变成狂妄啊!所以,戒跟慧,一定要以定为体,也简单霁:一切经典都在讲定。

所以,比丘、比丘尼、出家众、居士,要理解佛的用意,心定就见佛;心不定没有办法的!

[以上四类,皆此教之当机众。]

    204 金钱跟生死没关系,认真修行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责任


有学阿罗汉,阿罗汉底下就是有学,四果以下统统称为有学。

[经云:令有学者,从何摄伏],摄受、降伏,[畴昔攀缘],[攀缘]就是意识心;[畴昔]就是从前、以前。从哪里来摄心、来降伏以前的意识心、攀缘心,

所以,修行人,一切比丘、比丘尼,不要常常到在家居士去,用攀缘心,比丘事非就多。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很喜欢攀缘有钱的居士,被佛所呵叱!为什么?金钱跟生死没关系,

    认真修行是我们比丘、比丘尼的责任,他们供不供养,是他们的发心,不关我们的事情。

    因此,我们要了解佛的用心,佛不准比丘、比丘尼一直攀缘这个外境,往外一直跑。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205 欲入解脱佛道,不可违犯下列四种毛病


底下这段非常重要,欲入解脱佛道,千万小心,下列四种毛病,不可违犯,犯了下列四种毛病,没有救,没有救了!

[次明带病四类:一、认识为心]。[识],这两个字如果不懂的话,以为[认识]二个字:我认识你、你认识我。错!

[识],认为这个执着心、分别心、推测心、意念心,就是现在平常你日用的,推敲的这个生灭、妄想意识、颠倒心,认为这个就是我们的心。

一、认识为心,这个是病,很严重的病![以攀缘心为自性者,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

一下子我来看电影;一下子来吃宵夜;一下子要不然我们出国走一走,反正心就是定不下来,没有找到真心全世界跑遍了,And so what?你又能如何呢?跑到外太空去旅游,那又怎么样呢?所以,这个世间,如果没有世尊来示现成佛,昏天暗地,没有一个人可以觉悟的,没有的!

[二、恃闻忽定]。每天听经闻法,却不练习这个定,练习这个定在哪里呢?在善恶、事非、对错,一切都可以练习这个定。

这个定要从般若智慧跟忍辱双管齐下,就定得下来,用般若观空;用忍辱守住定,慢慢就进入首楞严大定。没有前面二种功夫,没有办法,就是忍辱跟般若,一点办法都没有!两个人吵架定不下来就是定不下来,能放下就算不得了了!

大悟,大悟没有对象,你不需要定,不需要克制,因为没有对象。你恨对方吗?诸位!相不可得啊,对象是一堆臭骨头所构成的,你为什么会恨对方呢?师父你要原谅他啊,没有东西可以原谅,自性本来就空,对象本来就不存在,也不需要原不原谅。

[阿难白佛:自我出家,恃佛憍怜,求多闻故,未证无为]。也就是说:忽定力是不行的!

[三、求他加被]。这一段可是特别重要,尤其是修净土法门的人,要特别特别的注意,佛在经典这一句是什么意思,阿难的表达,正是一切众生所犯的毛病,

[经云],阿难就说了:[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我以为靠佛就行了![常自思惟,无劳我修],我常常这样想:不需要我阿难修啊,佛是我的堂哥,佛您加被我一下就行![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以为如来可以给我三昧定力,错了!

底下这句就是一切修行人的通病,[不知身心本不相代]。不知道佛是佛,你阿难是阿难,我不能替代你生死啊,搞清楚啊!

所以,师父以前有讲:修行要靠亲因缘,还有增上缘。佛陀只能给我们增上缘啊!

所以,诸位在这里,诸位就很清楚了,如果佛可以救众生的话,那么,佛在世的时候,那一千二百个阿罗汉,为什么要讲不净、苦、空、无常、无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呵叱那个徒弟要精进、要努力?佛就叫他们睡大觉,来,统统我释迦牟尼佛来就好了!

所以,佛根本没有办法度众生,自性是一定要自度,自已如果不放下,佛也是没辙,因为众生根本就是不理解佛。

有一个信徒,他去烫伤,看了经典说:大悲咒多么的灵感,多么的好,我念观世音菩萨,念大悲咒。他这个烫伤的很严重,不去看医生,已经起那个水泡了,红肿发炎。他认为观世音菩萨很灵感,是的,没错!

他不去看医生,怎么样呢?他去念那个水,已经烫伤很严重了,用大悲咒那个咒水,敷在这个皮肤上面,没有敷还好,敷下去不得了,溃烂!

佛法是要符合科学跟智慧的,不懂佛法,这样会医死人的。刀伤、烫伤,就是应该要看医生啊,哪个说不看医生?要赶快送医嘛!不用不用,观世音菩萨很灵,是很灵没有错啊!

所以说他就不看医生,哇!红肿、溃烂,啊!慧律法师你看看!这只手肿起来,大悲咒不灵啊!我说:你才不灵啊!赶快送医!他说:要送医啊!是!赶快送医院!

他说:慧律法师,我应该怎么做呢?我说:拿回来的这个药,消炎的这个西药,赶快念大悲咒,药拿来放在观世音菩萨前边,还有那个药膏,要涂抹的药膏,刀伤、烫伤的药膏,放在观世音菩萨前边,这样念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药吃了好、药膏抹了会好。喔!还有这一层喔?

要符合科学,佛教是智信,哪得迷信这样子呢?这样你会医死人的!完全不符合佛意。

我们身体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这个刀伤、烫伤就是地被破坏啊!你用水来救就不符合,要赶快送医,打针、吃药、消炎、消肿,还好有听我的话,救了他一命,否则他会破伤风而死。所以,大愚痴人,扭曲佛意,佛教最不讲迷信的。

所以,你们有病一定要看医生,拿回来的药再合掌,念药师咒、大悲咒,这样吃了,这样才会好啊!知道吗?头脑醒一醒,不然,你会医死人!

看了以后:喔!如此的弟子,这个在讲经说法,不发挥一下,实在不晓得。所以,学佛还是有佛呆子,我们不是说菩萨不感应,菩萨有威德力,但是,菩萨不能违背四大循环、大自然的法则,不可以的。

佛菩萨不能违背这个缘起缘灭,四大的法则,不可以的!缘起缘灭,地、水、火、风、空,这是循环,包括佛都要遵守。

所以,佛给你信心,当然冥冥当中给你加被,亲因缘,还有增上缘。所以,亲因缘就是自己要有智慧,不能感冒、重感冒老是躺在那个地方、气喘也不给医生看,这是什么佛弟子啊?

底下,说:以攀缘心为自性,认识为心,忽定力也就是听闻,然后,忽略了定力。第三、就求他加被,也就是靠佛、靠善知识加被,错了!善知识只能给你增上缘,修不修行要看你自己,解不解脱要看你自己。

所以,[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末法时期尤其多,自己不肯用功,只能加持,求佛加被。错了!自己要用功、要听经、要闻法、要开自性的般若智慧,自己解脱!

[四、恃性忘修]。恃性忘修就是:以为本性是本有,忘记了修行。[知真本有,达妄本空],理上之道,真心是本来有,达到妄心是本来空。

[自恃天真],自己认为很天真,[顿捐修证],也不好好修行。[不知真虽本有,不方便显之,则终不能见;妄虽本空,不方便破之,则终不能觉]。所以,不是要假借种种方便显、方便破。

[以上四类,寻常]就是一般,[指为非机,皆拣其病而去之,今则亦拣列乎当机,其故何也?]是为什么呢?[以此经乃对症之良药,正治此之四病,故以阿难发起,示居小位],小位就声闻,[示现诸病],有淫病。

[引发如来,应机施教,故知阿难乃大权示现,既为发起众,又属当机众,正为众生作弄引耳!][弄引]就是发起因缘,发起本经的因缘,叫做弄引。[六所被机宜竟]。

以上四类,哪四类呢?一、认识为心;二、恃闻忽定;三、求他加被;四、恃性忘修,太天真了,以为本来就具足,不要修了!

说:寻常,就一般,指非机,非楞严会上所成就之根器,皆拣其病而去之,[去之]就除;[拣]就是分别清楚,一定要分别清楚,所谓料拣就是分别清楚,而除去。

今则亦拣,也把它拣别清楚。列乎当机,就是阿难,其何故?因为这本《楞严经》是对症良药,正治此之四病。

所以,阿难发起,示居小位,示现诸病,引发如来,应机施教,所以,知道阿难乃是大权示现的,他演一出戏给你看,既为发起众,又属当机众,正为众生作弄引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5 19: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