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华严大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13 这四门说来说去,其实都是说同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分别,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所以我们说:悟道的人,他讲话就会圆满,不是像现在这个世间人,你只要不开悟,不可能平息的,你站在什么角度说,他都会有话说。

【上之四门,初一即体之用,】我们看起来就轻松了,我们有做了笔记就轻松。初一门就是体之用,【次一即用之体,三即体用双显,四即体用镕融。】我们有课本,我们知道熔融二个字怎么写;没有看到课本的人,他就看不懂。

【又初一即因果缘起,次一即理实法界,】因果缘起就是事相,站在事相的角度说:理实法界是站在理上来说。【三即双明,】就是明理又明事。【后一即不思议。】理即是事、事即是理,没有分的。

【既以第四】就是第四门。“融”就是融通,【融前,】“前”的底下:三门,融前就是融通前面的三门。后一个即不思议,就是用第四个,第四个就是:法界因果,双融俱离,性相混然,无碍自在。用这一句话来融通前面的三门。

【则四门一揆。】这“一”就是相同,其实这四门都是……“揆”就是道理,这四门说来说去,其实都是说同一个道理,讲来讲去,都是同一个道理,没有什么分别,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而已。所以,我们说:悟道的人,他讲话就会圆满,不是像现在选举这样子的。

因此这个世间人,你只要不开悟,不可能平息的,你站在什么角度说,他都会有话说。所以你说:这世间,他怎么会没有斗争?

这世间,他如果悟到绝对的空性,那他要争什么呢?任何法一拈来,就是绝对的法界,就毕竟空,就没什么好争的,得跟失,它都是一样的东西,生跟灭等同,圣人的生跟死,等同的意义,何以故?生就是不生,死,它就是不死。

世间凡夫是恐惧,生跟死是迷惑颠倒;圣人生跟死,具有相同的意义,何以故?生即是不生,死即是不死,无所谓的生也无所谓的死,生死对凡夫来讲是很恐惧的,可是对圣人来讲的话,无所谓,来去、生灭之相,没有这个,连涅槃都不可得,哪里有讲到生死?

所以,一尘即是一法界,一法界的毕竟是空的理,难道跟这个手帕的空的理有什么两样?你家的空跟我家的空,你家的虚空跟我家的虚空,哪有什么不一样?那就一样的道理。

虽然这一点点的一个毛巾,它的空性是理遍法界,都是一样平等的空性的理;随便拈来一朵花,它就是绝对,生跟灭都是一样的空性,每一分、每一秒虽然在生灭的变化,但是,他每一分、每一秒都回归到现前一念,本自具足的觉性,统统是平等,任何的刹那际都不可得,空间不可得,时间不可得,何以故?妄想;妄想不可得,就是智慧在作主。

所以说:业力离不开缘起;智慧力,佛菩萨也离不开缘起,他只有缘起,才能够显现佛菩萨的智慧力、大愿力,没有缘起,他怎么显现?

我问你,没有众生,佛他干什么呢?是不是?大家统统成佛了,那释迦摩尼佛干什么?闲着没事了,不知道要干什么?闲着没事做了,没事了,没有众生,成佛就没什么意义了,没事了!大家都成佛了,佛就无事一身轻了,度众生,要度什么众生?大家都成佛了,还要度什么众生?

所以,缘起包括一切法,因此修学佛道,我们要是有这样子的涵养,那是不得了!你念什么咒什么咒,统统感应,你念什么法什么法,统统通法界!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就通平等的法界;你念一个咒,就通平等的法界,因为你的心就是平等的法界,你不分别的心,就是这样子,任何人伤害你,救度你,等同一样子的感恩,感谢我所拥有的,感谢我所没有的。

菩萨就是这么伟大,伟大到任何一种状况,都动摇不了他;不是像凡夫,活得困得死死的,凡夫要是一点事情,晚上睡不着了,这个恨一直延续到几年,三年、五年,

要懂法的人,那是回归当下。直下承担,无相可得。性相不二,体用不二,理事不二。色空不二,何以故?平等,万法都是平等,也无所谓伤害,也无所谓的攻击。

所以,大梦谁先觉?你看看那个电视剧,没有一个觉悟的,真正一个大觉悟的人,他做到二个字,这二个字就是一生一世的座右铭:“无诤”。

告诉你,这二个字是幸福的起源,我告诉你,无诤,你想要,一生一世的过得很幸福,要做到这二个字,与世无诤,做该做的事情,学聪明一点,但是不跟你争,为什么?争到最后,他疲惫,疲惫不堪,带不走任何东西,只有累,徒增疲劳而已。

无诤是幸福的根本,我们想要活着很幸福,很快乐,一定要做到这二个字,与世无诤,为什么,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界。

所以,研究《华严》的人,二个字就解脱!为什么?一切以法界为依归,他统统解脱,一切以法界为依归,无量无尽的虚空,你看到什么,跟无量无尽的虚空平等,你看到这个木头,跟无量无尽的虚空平等,解脱!

出家人,如果有这样华严的修养,人家供养一点点钱,一百块,哎呀,与法界平等,我已经够知足了,你给我已经够多了!心与法界平等,这一百块跟法界平等,知足嘛?人家对他的一点点恩,与法界平等,滴水之恩,涌泉法界以报,懂得感恩心的人。

所以,为什么供养一个圣者的功德,会这么大?为什么供养一个释迦摩尼佛的功德这么大?我端一碗饭供养释迦摩尼佛。为什么功德会这么大?一碗饭是相,可是,释迦摩尼佛的心是遍法界啊,你这一碗饭,供养释迦摩尼佛,你这一碗饭的功德跟遍法界一样大,真的。

我这一碗饭供养一条狗,那只狗是畜生,只是同情他,它怎么能够遍法界的功德?没有的,

所以,为什么供养一个圣者、一个悟道的人,功德会这么大?他的心就遍法界,一点点的供养,你将来的福报就大得不可思议!何以故,相即是性,以法界的心受供养,那怎么得了,

所以,研究《华严》的人,他到最后,几句话就能够活得快乐,自在,解脱,就算他做不到诸佛菩萨的;可是,观念正确,一下子就契入毕竟空寂,头头是道,法法圆融,与世无诤。

    14 李通玄的【论  此经名毘卢遮那大智法界,】不只是智,还是大智,还是平等的法界。【本真自体】我们本来具足一个自体。是【寂用圆满】“寂”就是体,入于大寂静处,与世无诤的人,内心没什么好吵杂的。寂:用:大作用,圆满果德……寂用圆满果德,【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宗。】“乘”就是运载,佛的自性,所自己运载的为宗。

李通玄的【论  此经名毘卢遮那大智法界,】不只是智,还是大智,还是平等的法界。

【本真自体】我们本来具足一个自体。是【寂用圆满】“寂”就是体,入于大寂静处,与世无诤的人,内心没什么好吵杂的。寂:用:大作用,圆满果德……寂用圆满果德,【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为宗。】“乘”就是运载,佛的自性,所自己运载的为宗。

此经名毗卢遮那大智法界,本真自体,寂用圆满,果德法报,性相无碍,佛自所乘,佛自内证,自觉圣智为所宗;“乘”就是运载、乘载。

【《法华》云:乘此宝乘,】“乘”就是车乘,在旁边写:教法,依借佛的教法;这个如果把它解释作车子,那就不对了,车乘只是方便说。乘此宝乘,是倚仗着这些宝贵的教法,

【直至道场。】这道场,就是不生不灭之地,叫做道场,不是菩提树下,不是乘了这一部车子,坐到菩提树下,那就完了。

借着不生不灭的教法,直趣萨婆若海,不生不灭的净聚就是道场,所以,直至道场,这个“道场”不是那个道场,这个道场是理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法界平等的,悟入了,那个叫真道场,盖个庙给你住一住,那叫假道场,真道场在心中。

【此经云:有乐求佛果者,】有乐于求佛果的。【说最胜乘、】最殊胜之乘。【上乘、无上乘、不思议乘等,】这当然就是高人一等了。说最胜乘、上乘、无上乘、不思议乘等。

【是为令初心者,志乐广大,】也可以读作志乐yào广大,乐于广大法门的,【还得如来大智之果,】有的你给他说十地法,他不满意的:说这个内观法,他也不满意:要说法界圆融法,哇,他法喜充满!还得如来大智之果,【与自智合一无二故。】根本自具足的智慧,合一无二。

【此经宗趣,甚深难信。若有信此经中,如来大智境界佛果法门,而自有之,】自的上面写一个:本,本自有之,“有之”的旁边写二个字:具足,本自具足,意思就是说:如果有人信这一部,如来大智慧境界佛果的法门,你本来就是具足,而你的本性就是具足。

【胜过承事十佛刹微尘数诸佛】承事就是供养,供养十方佛刹微尘数诸佛,【经于一劫,】乃至一尘点劫,【所有功德。】因为这些都是事相,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开采自己,内在的本自具足的智慧,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贤首品》颂云:】page六一九页,贤首品在六一九页讲到,里面这个偈颂写得多好,

说:【一切世界诸群生,】那表示有外太空了,这一句话就告诉我们,所以的宇宙都有人类,不只是这个地球。为什么?一切世界诸群生,一切世界,那么就无量无边的,只要因缘具足,它就会有众生显现,众生去转世投胎,所以,一切世界诸群生,

【少有欲求声闻乘,】少,要求四果阿罗汉的,也已经很少了,因为修行苦,大部分都是迷惑颠倒,我们到泰国去,还是凡夫更多,泰国据说几万个出家人,几万个出家人,找不到三个阿罗汉,证阿罗汉果的已经够少了,这泰国有几万个出家人,三个阿罗汉都找不到,说不定一个都没有!少有欲求声闻乘,连那个四阿罗汉果都很难得,悟道了,

【求独觉者转复少,】还有佛不在世的时候,自己修十二因缘悟道的,那更不用说,有几个呢?这是指泰国修四谛法,十二因缘法的,

在中国【趣大乘者】趣大乘菩萨道的,【甚希有。】希有就是难遇,他要舍头目脑髓、舍一切财产,内财、外财统统舍,修大乘菩萨道的,那更不用说了,你在中国找到几个菩萨?

【趣大乘者犹为易,】修大乘法的还不少呢!能信《华严》的法界因果缘起,不思议的法界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不思议法。【能信此法】能信此华严的大法的,【倍甚难。】“甚”就是更的意思,能信仰《华严》这个大法的,那更难!

听都没听过《华严经》这一部经,你到泰国去,泰国,佛教的国家,他问你说,你在研究什么经典啊?假设语音能沟通,说我看《华严经》,啊《华严经》?《华严经》是什么?他没听说过这一部经典!对不对,听都没听过这一部经典,他怎么知道讲什么?

【为此经宗趣。说入佛果,不逾刹那;】你想要进入佛果,不离现前当下一念,不超过这个刹那。【但隔迷悟,】问题是你是迷还是悟。

A.说入佛果,不逾刹那,但隔迷悟:

B.【说无量劫。不移一时,】不移就是同于,不移一时就是同时,无量劫就是一刹那的同时,不移就是同于一时,相等、等同,无量劫等同一时的意思,这是B大段。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C.【说从凡夫地创见道时,因果一时】从凡夫一直到见道,因果是同一个时间,他其实都在形容法界的平等空,因为空本身就没有次第,你修到成佛,也是毕竟空,凡夫到现在还是毕竟空,只是恢复原来的毕竟空而已,他哪里有移啊?

他连动都没有,没有动一个空间,没有来去相,没有时间的增减相,没有无量劫、一时的差别相,哪里有什么因、果?因、果都是同一个时间,其实这个都是形容无量无边的法界的平等空性。因果一时,【无前后际,不见未成佛时,不见成正觉时。】

这是C段,从凡夫地创见道,一直到见道,因果其实同一个时间,也没有所谓前,也没有所谓后,也不见未成佛,也不见成佛时,【不见烦恼断,不见菩提证。】

为什么?一个大毕竟空,混然性相不二的法界缘起,就是绝对的一真法界,无前无后,无来无去,无增无减:无所谓的空间,无所谓的时间,只是恢复本来的样子而已,恢复本来的样子,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次第的东西,当然千万一劫就是一刹那,一刹那就是千万亿劫,

那我们的意识把时间刻画得太久了,所以,我们有等待的痛苦,煎熬的痛苦,那就是把时间这个观念,刻画成实实在在的有自性的东西、有可以推进的东西,所以,我们就苦不堪言!不见爱人来,苦不堪言,等待,苦不堪言,是不是,不见面,苦不堪言,为什么,不悟空?要悟到空,见跟不见都是空。

D.【毕竟不移毫念,修习五十位满。】毕竟不移毫念,为什么不移念呢?因为法界的体用一如,所有的念就是体,所有的念都是不思议,不思议的念不离体,所以,不移毫念,不移毫念,就是不起心动念。修习五十位满,【一切种智,悉皆成就。

总别、同异、成坏,一时自在。】这个是六相圆融,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时自在,这里旁边写:六相圆融,六相十玄门,海印三昧,这都是一时顿现,是《华严》的纲领,后面也会讲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时自在。

【皆非世情所见,】都不是那些妄想、颠倒见的众生,所能够看到的。【是故难信也。】

因为讲的都是超情离见的东西;讲的这些,都是圣人的境界的东西,很难!所以分成了四段,

【其所信者。如经下文:】在四百零九页,【十信之位、】a.【金色世界、】b.【不动智佛。】c.【上首菩萨名文殊师利,】讲到十信位的时候,是金色世界,是不动智佛为佛,上首的菩萨名,文殊师利菩萨,中国话叫做妙德【此云妙德。】

a.【云金色者,】为什么讲金色世界?【明白净无垢,】“白”就是白净法,“净”是清净,“无垢”就是无垢染,“垢”就是垢染,这是表法的,为什么在金色世界呢?那是白净无垢。【即法身之理。】法身之理是无相,无相、说净、说垢其实都是不对。但是,方便说是白清净法无垢染。

再来是b段,因为谈到了主人是不动智佛;我们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堪忍世界,教主是释迦摩尼佛;那边是金色世界,教主是不动智佛。

那么【不动智佛者,即理中智也。】就是理体中的大智,叫做理中智,本体界的大智,从心性展开来,叫做理中智,【一切凡圣,等共有之。】①【故云一切处文殊师利,】②【一切处金色世界,】③【一切处不动智佛。】

①【今之信者,当信自心】今之信者,当信自心,【无依住性】我们要信我们的心是无依,就是没有依靠,也无所住的本性,刹那不住,缘起无性的本性。【妙慧解脱,】不可思议的智慧解脱。【是自文殊。】其实人人心性,本自具足的人智慧,叫做理中智,理体当中的大智慧,叫做理中智。

②【于心无依住中,】就是【无性妙理。】这个无性妙理就是空性,无性就是任何的一法一尘,一法一相,求其永恒不可得,求其本体也不可得,所以,无性妙理,就是缘起无自性的妙理。【有自在分别,】因为【无性可动,名不动智佛。】因为是无性,

意思就是:你根本就不需要去起心动念,意思就是包括我们的色身,包括一尘、一相,任何一个缘起的集合体,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并不值得我们起心动念,去攀缘、执着、生颠倒见,我们当下透视它的空性,内心就是不动智,我们当下就回归到不动智佛,不会你争我夺,那么,理智妙用,理是体智、是大用。

【理智无二,妙用自在,是故一切诸佛。从此信生,故号文殊为十方诸佛之母,】文殊就是智慧,般若的意思,般若是十方诸佛之母。【亦号文殊为童子菩萨,为皆以信为初生故。】都一定要有信心,

所以,要建立佛弟子的信心,比什么更重要,没有信心,什么就不用谈了,劝人家来听经,供养三宝,信心成就,你功德无量!说是说非,惹是惹非,毁谤三宝,让人家退失信心,断众生慧命,你会下三途的!

信心很不容易建立,要信心成就,就必需靠般若智慧,学佛要学智慧,不是三、两句就转得你昏头转向,一点点是非就搞得你分不清楚,内心烦恼的不得了!稍微碰到一点点逆境,困扰得不得了!何必呢?

【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观智力印之。一念相应,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觉。】一念相应。名十住初心。

就是初住位,十信位满就是初住位,那么这个初住位便成正觉,在我们七百零六的梵行品,经文有这样讲,说: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性相不二,体用不二,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就是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所以所有的禅宗证悟的统统叫做佛,不只是释迦摩尼佛,只是因为他先成道了,后面的人不能成为佛。

因此我们要记住,开悟入平等法界,就是入不生不灭,破无明,见法身,所以,初住位就是佛位。

我们那一天也用一个小孩子来比喻,小孩子一出生下来,就有一个头、两只手、两只腿,五脏六腑俱全,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孩子虽小,条件全部具足,慢慢的养大成人,成年轻人,再来,壮年人:再来,老年人:都是一个头、两只手、两只腿,五脏六腑统统具足,小孩子是人、青年是人、壮年是人、老了还是人,不离开小孩子,刚刚落地出生的那个相。

所以说一念相应,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觉,小孩子一出生就是人,不管他活到几岁,统统叫做人,只是力量的大小差别不同而已。

换句话说:初住菩萨,破无明,见法身,他统统叫做佛,只是不可思议的作用力,还不够究竟佛那么厉害、那么圆满而已。

有一个弘法的法师跟我建议,说:慧律法师啊,您的年纪慢慢大了,每次上课一个半钟头就可以了!我说:嗯!很好的建议,我确实年纪慢慢大了!以后一个半钟就可以了,只要让我快乐的,我都很能接受,

其实听《华严经》也是很好的,如果你相当的佛学基础,这个才是听法,这个才是真正的在说法。法百千万劫难遭遇,听了以后,胸量快乐、解脱,会非常的快,直接了当的。学学诸佛菩萨,看他们怎么样子下手,也了解《华严》的种种的思想。

再不然,光是抱着这么厚的一本书,也是很有气质!人家问手上在抱的是什么书?这么大一本!我在上《华严》呢?在讲什么?嗯……不知道!抱着书很有气质:我在上《华严》呢!你只要跟他讲:我在上《华严经》呢?他一听到《华严经》,脚底就发冷了,表示我们很有水准,至于讲什么,听不懂!

一、【取能行行处,号曰普贤。】这句话一般人看不懂,加二个字,你就看得懂了,取能行“于所”行处,这样就看得懂了。能行于所行处,要不然,能行行处?意思就是:他有能力于一切处都付诸实践。所以我们常常讲:普贤大行,叫做能行于所行处,他有这个能力,行于所行之处,统统圆满,那就是普贤菩萨,

二、【取妙慧无依处,】就是无性,无性的自性,妙慧就是般若智慧,无依处就是无所住处,因为生生灭灭,空性无所住处。【号曰妙德。】

三、【取善能分别知根之智】因为我们自性自有分别。【号之为不动智佛。】取善能分别知根之智,号之不动智佛。

因此我们跟众生相处,一定要有一个很正确的透视的智慧,就是在这个世间,是什么样众生统统会有,你会觉得很不可思议,统统有,

我们最近黄代书来,他说有一个人不认识字,但是不认识字,他本来欠银行五百万,他说他想要贷更多,然后这五百万去领出来,这个房子去抵押,领五百万出来,还了,又领八百万,说要重新再贷款,总共一千三百万,被这个代书拿走了,一千三百万,一刹那之间不见了,世间,那个人不认识字,不认识字的人,拜托这个代书,这个代书,诈贷了一千三百万,让他欲哭无泪,世间什么众生都有,

有一个很善良的信徒,他拜托一个代书帮他办,办了以后,因为他本身不认识字,认识不多,然后证件就放在代书那个地方,代书把他拿去贷款,贷款以后,这个代书都不让他知道,每个月都缴利息,后来银行催了,一年多以后,银行催了,他说:很奇怪啊,我没有贷款,怎么会有利息呢?一看,代书用了他的名义诈贷了几千万,那一栋房子,现在价值四千多万,不晓得贷几千万?就上诉。告,官司竟然输了,那个代书胜诉,代书说:我们是买卖关系,所以,我帮他缴利息,他缴不起,因此我帮他缴,结果败诉,四千多万没了!

所以,你那个印章,所有权状,拜托人家做的时候,你要小心喔,要搞清楚!这里面没有良心的人足够多的。

所以,我们也不要去恨他,但是,吃一次亏,一次就破产了,所以,我们说:我们学佛,有智慧的人,就会知道,这个世间是什么烂根器的众生统统有,什么恶劣的众生,那个狠毒到你简直不敢相信,都会有,怎么会有这种人?想不通!就是有这种人,

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如如不动,自己学聪明一点,所以,我现在进出帐,我自己处理,我统统处理,法师好好修行,我也不叫信徒来帮忙,只要是钱的事情,一律统统自己来,为什么?不是不相信,对不对,哪时候跑出个代书第二出来,就惨了,你不晓得是怎么样子,一下子,对不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炳南老居士讲的那一句,我比较认同,李炳南老居士说:很多人都说他不会贪,如果是我的话,你拿一两的黄金来,我不会动念:李炳南老居士说:你拿一千两黄金摆在我前面,就很难说了!很老实,很老实的一个老人家!意思就是说:平常人,不贪这一点点,量大了,一下就……就很难讲了,

所以我说:这个世间,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你碰到那些头一号的小人,你也不必怨天尤人,这个都是很不幸,你刚好,生长在这个时间、空间,跟这一撮小人,缘起又搞在一起,然后被他陷害,他伤害你,你也不必难过。

就像夫妻的因缘,嫁了就嫁了,是不是,孩子已经生了三个、四个、五个了,不要起心动念:像我长得这么漂亮,随便吹个口哨,就可以吸引很多男人了!不能有这种动念,要好好的修行了,不要怨天尤人。

娶到不好的老婆就一天到晚吵,你也不必埋怨,慢慢的学习,两个互相尊重,如果对方实在是不讲道理,那你就认命,你要接受她,

所以,圣严法师有一天在电视上开示,我觉得他讲得非常好!是不是,他说:你碰到问题要面对它;碰到问题,你要去接受它,碰到问题,就解决它,第四个,你就放下它。我觉得这讲得非常好!

人的一生,他都会碰到问题,问题碰到,就有四个步骤,第一个,你要面对它,第二个,内心要无怨,接受它:第三个,你就解决问题,就解决它,第四个就放下它。

有一个人问圣严法师,就说:师父,师父!我这一生一世的逆境特别多!圣严法师就跟他讲:没有逆境,哪里叫做人生?每一个众生都没有逆境,怎么能够成就?人生有起伏,这个叫做人生嘛!所以,不怨天尤人,要学习不动智佛。

【且能信处,号曰信心。自契相应,名为住心。】跟法性相应,名为自心。

【为住佛所住妙慧解脱,相尽无生法故。】什么叫做相尽无生法呢?相尽就是说一切相不可得,本自空性不可得,叫做相性。不着一尘,不着一相,无生法故。

【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如果你觉得心外还有一尊佛,那就不是内在的佛,那就不叫信;信心是根本的意思,你要信我们自性就是佛,我们念阿弥陀佛,是自性佛跟阿弥陀佛相应,就感应了!所以,净土法门说是靠阿弥陀佛,其实也是靠自性的,自性不相应,你怎么来接引呢?【名为邪见人也。】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多为邪见人。

【一切诸佛皆同自心,】一切诸佛都是自心所影现的。【一切众生皆同自性。】整个宇宙、法界,混然同为一个体性。【性无依故,】因为清净的自性是……无依就是没有能所,【体无差别。】所以,站在绝对的平等一真法界,这个都是站在本体界的角度说的。

所以【以此同体妙慧,】同一个体性的不可思议的妙慧。【知诸佛心,及众生心,应如是信解,不自欺诳。】我们同一个体性的,不可思议的殊胜的妙智慧,了解诸佛的心、众生的心,都跟我们的心性是一样的,应该这样子的相信跟了解,也不自欺诳,不要欺骗自己。

【是故此经宗趣,为大心众生】“大心”的上面要加上一个字:发,发大心众生,【入佛根本大智佛果。】叫做大心众生,就是发大心的众生,能够入佛根本大智佛果。

【一念契真,】不管何时何日何月,只要回光返照,这一念契真,【理智同现,即名为佛,】无生的理,自性的智,自性之智,无生毕竟空之理,跟自性的大智同时显现,具足了大智,就是悟到了无生的理,悟到无生的理必定具足大智慧,即名为佛。【为法界道理。】法界的道理。【见则无初中后故,】如果见到法界的平等理,就无所谓的开始、中间,或者是后面。

【是故《法华经》,为回】就是回转。回转【三乘劣解者,】告诉你,不要有卑劣的想法,《法华经》我们讲过了,【令龙女非器,】龙女是畜生,又是女人身,本身就不是根器。虽然是畜生,又是女人身,不堪成就佛道,在我们娑婆世界是这样;但是,在他方世界,【刹那成佛。】八相成道成佛。在告诉你,在告诉我们;不要妄自菲薄。

【明信心广大,非权施设。】信心广大是绝对平等的法界,不是善巧方便施设的。【所修实教,】单刀直入的契入一真法界。【不迂滞故。】“迂”就是迂回,“滞”就是滞着,不转来转去,迂回就是善巧方便:滞着就是分别、颠倒、执着。

第一段,【言龙女年始八岁者,表今生始学,】现在才开始学。【非旧学故。】二、【言畜生女者,】这龙女她是个畜生,【明非过去积修,】要是过去有所积修,就不会堕落畜生女了!【乃此生所信法门。】我们要生起信心。

【理直无滞故,】她是个畜生女,也不是过去所累积、所修得,累积有修,就不会变成畜生女,八岁表示刚学而已,又是初学、又是畜生、又是女众,都可以成就佛道!

【法界体性,非三世收。】法界体性是绝对的一真,不是过去、现在、未来收。【一念应真,三世情尽。】就是你的妄想、颠倒、执着放下,就没有这种东西。

【智无出没,】只有拥有大智慧,就没有生灭,也没有什么出跟没的东西,悟到绝对的平等空性,没有什么出跟没的【即佛果故。】

这个例子,【为劣解众生,兴度八相等事。】八相就八相成佛了,龙女八岁就成佛!那我们也一定可以做得到,让这些劣解的众生,自己觉得根器很陋劣的、很卑劣的,太过谦虚,谦虚得变成有点自卑了:兴起成佛的信心,兴度八相等事,就是能够兴起成佛的信心。

【娑婆世界举众遥见龙女即往南方无垢世界成佛者,解云南方者,】为什么往南方呢?【为明为正。】“明”就是光明;“正”就是正确。【以主离故,】离是八卦的一个离,叫做离卦,这离卦象征着火,南方之卦叫做离卦,象征着光明。所以,以主,就是以离卦为主,以主离故就是以离卦为主,

    这一句话是颠倒句,因为南方是以离卦为主,离卦就是八卦的其中的一个卦,象征着火,南方的卦就是指光明,所以,离卦是方光明,所以,以主离故,最主要是指着光明,

【离为明、】就是离卦是光明卦。【为日、】就像是日光,离卦就像日。【为虚无,】无尽的虚空。【即无垢也。】所以,离卦是好的。

【举众遥见者,明三乘权学,】小乘、中乘、大乘,是善巧方便学。【信而未自证,】只是有信心,但是,没有自证,所以叫做遥见,不是回归当下,直下承担,本自一念相应,因为没有到这种功夫,【故言遥见。

夫法界一真,自他相彻。】自己跟别人,心性光光相彻。【若当自得,焉得称遥见。】如果是自己悟入、悟道,那当然不能称遥见了,就是现前一念,本自具足大智慧相应。所以,若当自得,如果是自己心性所开展出来的,就不能称为遥见了。

B.【此经即令善财一生得佛。解云:一生者,从凡夫地起信之后。十住初心,契无生也。】契无生就是破无明,因为你有无明就不能讲无生,就有生,你起心动念,业相、转相、现相,你就有动念,有动念就不能叫做无生。十住初心就是初住位,就契无生,无生就是破明,

【即任法界智生,】为什么?我们的平等大智】智慧就生了。【非业生也。】我们悟道这样子的,毕竟平等空性的东西,就不会去造业了,所展现出来的只是智慧的工具而已。

【至文广释,】到文章就有深广的解释。【今且略明此经宗趣佛果法门竟。博达君子,】博达就是广学多智,多闻智慧明达的人,叫做博达,“博”就是广博;“达”就是明达,如果有广学多闻、智慧明达的人,【可试思焉。】这样的君子,你试着去思惟思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5 【评曰  】这个就是道霈大师对清凉国师的《疏钞》,《疏》跟李通玄的《论》作一个评论。

【评曰  】这个就是道霈大师对清凉国师的《疏钞》,《疏》跟李通玄的《论》作一个评论,所以这一段是道霈大师的评。道霈大师就作这样的评论了,说:

【此经宗趣,】《华严经》的宗趣,疏A.这是澄观大师的《疏》,在澄观大师的《疏》,《疏》就是这一段了,诸位翻开第一七页,倒数第五行,疏就是只要画一个框框:疏,就是澄观大师的观念。好!翻过来,一八页的第四行,只要是讲到论,这个是李通玄的《论》,只要是讲到评,就是道霈大师的评语,综合他们两个人所讲的,我们来给他一个评语。

说:此经的宗趣,【疏折衷诸家,】折衷就是我们平衡看看,诸家,【以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

把这十一个字背起来,整部的《华严经》纲领、宗旨就抓到了!要背起来,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法界理实就是理法界,缘起因果就是事相法界;不思议就是:理法界就是事法界,事法界就是理法界,而且还存在着事事无碍法界,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你这一句话背起来就好了,背起来。说:你那一本是什么?《华严经》啊!去哪里啊!去上课啊!《华严经》讲什么?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喔!你这么历害喔!

刚好背这十一个字,刚好抓到重点,一问就中!如果再问下去……他如果再继续问,你就说:再讲你也不懂啦,懒得回答你!其实我们自己不懂,真会说慌!

B.【而论】《论》就是B了,李通玄的《论》【于法界之上,加毘卢大智之言;而法界下,加体用法报性相无碍等言,】

体用不二,所以无碍:法身、报身无碍,所以不二:性相不二,所以无碍;体就是用,用就是体:法身就是报身:报身就是法身,性就是相,相就是性:这是无碍。

【与疏法界缘起不思议之义,其意大同。】它的用意是一样的。

【但疏中广明】清凉国师的《疏钞》当中广明,【法界缘起,义甚玄妙;而论】李通玄的《论》、【令大心众生,于此经中自信如来大智境界佛果法门,本自有之,】就是每一个人本性统统具足,给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太自卑,【金色世界,明白净无垢法身之理。

不动智佛,即理中智。】理体当中之智,就是体性当中的智慧。【自心无依住妙慧,是自文殊,凡圣共有。】给我们很大的信心,令大心的众生,自信我们的心性,如来大智境界的佛果法门,都有具足。

金色世界。明白净无垢法身之理。不动智佛就是理中的智,理跟智统统具足了,我们自心无依住的妙慧,自心心性就是文殊的大智,凡圣统统有,给我们很大的信心。

【故云一切处文殊师利,】一切处喔!只要我们内心有大智慧、般若的自性智慧,你也是文殊师利。【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

意尤痛切,】痛切就是直捷痛快,真实切要,这个“痛”就是直捷痛快,“切”就是真实切要,叫做痛切,这八个字虽然简单,可是,写起来就不一样了,痛切,你有时候是感受不出来,你写着:直捷,直捷痛快;“切”就是真实切要。【读者毋忽。】切莫忽视,轻忽,千万不要轻易的忽略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一个段落。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文殊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站起来向佛菩萨三问讯后再向师父一问讯。

下课!(师父起狮子座,对大众站立,将法宝举到眉心。引磬响起,大众向师父问讯。)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华严大意》第八讲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
卷一~卷四
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主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大意》
1997年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

请合掌,(大众随上人合掌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好!十四页,倒数第四行,我们今天讲:

好!请翻开二十页

    1 ○ 四  判经属圆教。这一部经是判为属于圆教,万法都是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一段比较繁琐一点,不过是真正讲到《华严》的精髓,诸位要有耐性,听经闻法没耐性,那成不了大器的。

○ 四  判经属圆教

    1-1 【以义分教。】按照佛法的义理来分类,【教类有五,】分成五类,即贤首所立: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华严经》就是被判为圆教,圆教讲的义理,大部分都是圆满的。

“四判经属圆教”,判,天台是有藏、通、别、圆,藏教、通教、别教、圆教;

而华严有称为贤首宗,也判教,判:小教、大乘的始教,大乘的终教、顿教,最后就是圆教,小、始、终、顿、圆。

那么,这一部经是判为属于圆教,万法都是圆满,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以义分教。】按照佛法的义理来分类,【教类有五,】分成五类,

也就是贤首宗……贤首宗又称华严宗,《华严经》为主导,

【即贤首所立:一、小乘教;

二、大乘始教;】为什么讲始教呢?就是讲有的可以成佛,有的人不能成佛,不能所有众生成佛,讲得不够究竟,叫做大乘的始教。

【三、终教;】就是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叫做终教,

大乘的始教跟大乘的终教,因为它有渐次修成,因为依照信、住、行、问、地,渐次的修行推进,所以,大乘的始教跟大乘的终教,合起来总名为渐教。

不同于禅宗的顿教,顿教就是见性,见到佛性,一念无生就是佛,没有阶位,没有次第。

所以,修禅宗的人,他说他参禅,他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这个都是外行人讲的话,

真正禅宗,一念无生即是佛、不讲阶位、不讲次第的,哪有参禅的人说他证初果、他证二果,简直就是唬外行人!

【四、顿教;】顿就是一念无生即名为佛。

【五、圆教。】圆满的教,《华严经》就是被判为圆教,圆教讲的义理,大部分都是圆满的。

   1-2 【初即天台藏教。】就是小乘教跟天台的藏教是一样的,天台宗的藏教就是贤首的小乘教,阶位是一样的。【二始教者,】要称大乘始教,大乘法的开始。大乘的始教又名分教,有分可以成佛的,有分不可以成佛的,这个不够圆满。

【初即天台藏教。】就是小乘教跟天台的藏教是一样的,天台宗的藏教就是贤首的小乘教,阶位是一样的。

【二始教者,】要称大乘始教,这样才叫圆满,大乘的始教就是开始,大乘法的开始,因为讲得不是很圆满。

大乘的始教【亦名分教。】分教,就是有阶位的,有次第的。

【以深密第二第三时教,】深密就是《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有谈到佛陀的一代时教,分为第一时、第二时、第三时教。

这个三时教,我想在这里讲一下,一二三的三,一时间的时,分为第一时教、第二时教、第三时教,这是佛陀教法的三个时期,

就是把释迦摩尼佛所讲的法分三个阶段,依世尊说法时代的不同,跟经典内容的深浅,他把佛陀的教法分类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教讲有,第二个时教讲空,第三个时教是讲中。

那么,法相宗的说法,也就是唯识宗,我们都晓得,玄奘大师的徒弟是窥基大师,窥基大师是法相宗的大功臣,《成唯识论》就是他弄的,

窥基大师根据这个《解深密经》,万法无自性,无自性相品,就是无自性相品这个品谈到三时说法而立的,又作有空中,有、空、中,就是先讲有、再讲空、再讲中,就是这三个时期。

这个有、空、中三个时期的阶段,是依照《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所说的,

先讲第一个时教,世尊在刚开始成道,为了使声闻乘这些根器,小乘的根器,能够领略这个四谛法,所以,对声闻乘宣说这个四谛法,三转四谛法轮,这个平常都称为第一时教,叫做有教,

这是指《阿含经》所说的我空,着了五蕴了,说空;法有,我空法有,这个法,换句话说:认同最小的元素存在,

譬如说:我们现在说地水火风,地分析到最后,它有元素存在,就像我们的化学元素存在,像我们的电子、质子、中子、分子,他认同这个是实体的东西,有实在的,最小的颗粒微尘,来构成这样的法,

因为他不认同万法唯心所造,是由坚固的妄想,所结合而成的,他不相信,意思就是说:万法是由物质的现象跟心灵的现象,二种不同所结合而成的一个世界,意思是他认同四大的最小元素的存在性,他绝对不认同万法唯心所造,我们万法,大乘所谈的是坚固妄想的一种执着,他不认同。

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的学习禅定的法,就很清楚了,万法其实真的是唯心所造,我们的心识转变成业力,业力的坚固执着化作神经系统。所以,我们这个色身,有一个是自主神经,有一种是不自主神经,

但是,如果我们进入了高深的定的时候、深定的时候,我们的呼吸几乎停止,胃、整个肺部、心脏,几乎都呈静止状态,全部都是静止状态,最高超的,毛孔在呼吸,为什么?它可以受心智整个控制住,他的定力,有办法伏住所有的精神所化作的神经系统,心法所化作,由于业力变化的一种神经系统。

所以,我们最大的是大脑的控制,跟神经系统,这些都是心所影现的代表,我们的意识,就存在这个神经系统跟大脑,包括心脏。

所以,这个无形的东西,由有形相的来解说,而无形的东西,我们看不到,但是,事实上他存在。

所以,深入定境的,他的心就一直非常平静,这个色身完全无所障碍,这当然又谈到另外一个层次面了。

第一个《阿含经》所谈的都是“我空法有”,而且如果你看过四阿含,都是重复,一直重复的强调五蕴无我,都是强调无常,打开四阿含,重复的看,他就一直强调这个无常,一直强调这个我空,可是,他认同色受想行识的最基础的元素,

所以,大、小乘的分水岭,小乘就是认同有最小的颗粒微尘,来构成这个色受想行识,

大乘认为,色心二法完全都是如来藏所影现出来的,业力所幻化出来的一种假相,只是因为我们坚固执着,所以,物质跟物质没有办法融通,地水火风,也没有办法融通,地就是地,水就是水,火就是火,那是相克的,一物克一物的世界,因为我们内在的业力没有办法融通,使我们整个外在的世界,一直你争我夺,没有办法保持得融洽,都没有办法的,最主要的,内在的心性没有调伏,

这个《阿含经》所说的是“我空法有”,意思就是:一切存在都由于因缘所生灭,因缘所生,生生灭灭,所以,没有实体,但是,小乘认为有实在构成存在的要素,简单讲就是:最小的元素,他绝对认同,所以称为有教,因为他不能把这些化作如来藏心的影像,认同色法的最基本的元素,这个就是“我空法有”,小乘讲到最高的极至,就是这样子了,

第二时教,世尊教化,这些趣向于大乘者,讲说“诸法皆空”的道理,所以第二个时教称为空教,譬如《般若经》所说的: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空,当体即空,不管你怎么分析,它是空,当体也是空。

所以,第二个时教就是否定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意思,所以称为空教,指大乘的空宗,所以,第一个时教叫做我空法有,第二个时教叫做诸法皆空。

那么,第三个时教呢?世尊为了发趣一切乘,最上乘的,说中道法,因为有讲空跟讲有,所以,就立一个中道。

譬如说《华严经》或者是《解深密经》,这些以三自性、三无性之说,我们唯识还好讲过了。

我们讲的唯识学,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然后再写:遍计所执性无自性,依他起性无自性,圆成实性无自性,立三自性以后,再立三无性,就是这样子。

一个立、一个遣,就是讲中道的意思,立遍计所执,它还是无自性,立缘起,无自性,它还是无自性;立圆成实,它还是无自性,以无自性就契入中道。

所以,以三性三无性之说,就是三自性,三无自性之说,谈空的真义,肯定非有非无的中道,讲有也不对,讲无也不对,讲肯定不对,讲否定也不对,统统不对!为什么呢?法,无一法可得,不能谈,不能谈就是方便说,方便说,所以成为中道教,中道,是指唯识宗,又此教,这是从小教进入大乘之大教,所以,又称为真大乘教。

所以,这三个时教的初时的有教,跟第二时的空教,称为方便未了义教,不了义,就是那只是方便善巧,而不够圆满,不够圆满的教法,这个摄机跟教理,摄受的根器跟教理都有缺失,只是方便善巧。

所以,对前面的有,第一个时教、第二个空教来说,都是有缺陷的,而第三个时教,像《华严》、《解深密经》,就是真实了义教,意思就是完全的,一点都不方便善巧的,是真实的说法,摄机教理统统圆满,摄受一切的根机圆满,教义、教理也够圆满,这个叫做第三时教,叫做中道教。

我们有这样的概念,诸位再看二十页的第三行,说:始教者,亦名分教,分教就是有渐次的,以深密就是《解深密经》,“深密”两个字就是《解深密经》,以《解深密经》然后“第二、时”,顿点,“第三、时”就是顿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许定性无性,】定性就是定性声闻,无性就是无性阐提。定性声闻就是小乘的人已经固定了,他不回小向大,他不发大心。

就像广化老和尚,每次要请一些法师起来讲经,方便训练法师,有的就接受了,他就说:慧律!你起来讲!我就马上说:好,师父一句话,对不对,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我起来讲,老和尚就:你真是好,孺子可教也,大乘菩萨的根器,他一讲,我就起来讲,没有第二句话,

他说:某某比丘,你起来讲!这比丘就说,我不行啦!学佛学了十年了,老和尚请他起来讲,他都推三阻四的,老和尚就说:哎呀,养了你们这么久,养了一个阿罗汉,自了汉,唉!没有用的东西,老和尚就摇头了,不认同,这个叫做定性,就是定性声闻,

也就是只为自己好,考量的事情就是“我”:我要修行,我解脱就好了,我听到正法就好了,其他不管,没听到是你家的事,能听法是我的福气,没听到是你家的事,我自己解脱就好了,这是定性声闻,就是固定了,就是这种根器,

无性就是说没有成佛的可能,叫做无性阐提,就是不可能成佛的,他没有佛性,

可是,到最后《解深密经》的时候都说:定性声闻,有一天也会回光返照,回小向大,还是会成佛,认同定性声闻还是会成佛,无性阐提,一阐提也是会成佛:断善根的叫做无性,叫做一阐提,也是可以成佛,这是究竟义。

那么,始教就不认同了,说:同许定性无性,【俱不成佛。】那就是大乘始教,刚开始就不认同了。【故今合之,总为一教。】

总为一教就是不认同定性声闻成佛、不认同一阐提会成佛、断善根的不能成佛:到最后是全部收回来,都可以成佛,总为一教。

【此既未尽大乘法理,】就是没有大乘的始教,未尽大乘的法理,【故立为初。】大乘的始教叫做初。【有不成佛,】有的人能成佛,有的不能成佛,那就不能所谓的普遍性,平等心,没有,不够圆满。有的可以成佛,有的不能够成佛,那当然不够圆满了。【故名为分。】“分”,就是分教,大乘的始教又名分教,有分可以成佛的,有分不可以成佛的,这个不够圆满。

    1-3 【三终教者。】终者,【亦名实教。】实教就是究竟了,讲得比较究竟。【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这个好,统统可以成佛,大家有份,这个够平等、够圆满的!【方尽大乘至极之说。】这个是大乘究竟之说。又大乘的始教跟大乘的终教,加起来称为渐教。

【三终教者。】终者,【亦名实教。】实教就是究竟了,讲得比较究竟。

【定性二乘。无性阐提。悉当成佛。】这个好,统统可以成佛,大家有份,这个够平等、够圆满的!

【方尽大乘至极之说。】这个是大乘究竟之说。

所以,大乘当然让每一个人都成佛,大乘不喜欢去伤害众生,不结恶缘,就是这样子,

最后就是实教,就是终教,方尽大乘的至极之说,【故立为终。

以称实理。】“称”就是合于,因为这样子才叫做究竟,“实”就是究竟的空理,

因为既然是万法皆空,当然就众生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嘛,怎么有的成佛?怎么有的不能成佛?这当然不够圆满了。

【故名为实。】所以,大乘的始教跟大乘的终教,加起来称为渐教。

    1-4 【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有一类众生,无始劫来薰习得差不多了,听到一句话,顿悟自性,所以,别为一类离念机故,所以,另外立一个顿,禅宗就是顿教,一绝言。

【四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但是,众生都是一念的差,很糟糕!众生都是一念之差,你看世界上有这么笨的人,

刚刚报告新闻,我说:全世界有笨到这样子笨的人!一个职业军人,从澎湖当兵回来,没钱,一个职业军人,一个月五千多块,

他说没钱,不够花,去抢什么?抢加油站,加油也是没什么钱的啊,

到晚上,他们都是规定的,凡是到十一点以后,包括7-11,包括二十四小时的店,统统把钱收走,晚上十点的时候,就把所有的大钞统统收走,

剩下就是找的零钱而已,你去抢这个,是没什么钱的。

结果一抢的时候,被那个加油站的三、四个人,联合起来打得半死,在抓起来,然后抓到警察局去,

记者问他说:为什么要抢啊?他说:我不够用啊!职业军人不是很多钱?他说:五千多块不够花!那你现在坐在这里,觉得怎么样?他说:我很后悔!

记者跟他讲:你知不知道你这个要判多少年?军事审判,你要判多少年?我不知道,他说:你这个要判十年!抢五千块要判十年,军事审判,一审判就要判十年!实在是很笨,为了五千元被关十年,一年等于五百块,这样划得来?关了十年拿五千,有没有问题?

这个一念之差,笨得有够可以找(实在是很愚痴)!所以说:一念的无明;顿教也是一样,你开大智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


【达摩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下经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 达摩碑云:心有也。】“有”就是执着、分别、颠倒,称为有。【旷劫而滞凡夫;

心无也,】心就是把心空掉,空掉那个执着、分别、颠倒见,就放下!【刹那而登正觉。】一刹那就成佛。

【下经云】就是底下的经文有这样说【:“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

法性,因为缘起无自性,所以,法性本来就是不可得的毕竟空,你不需要去执着,也不需要去分别见;

“见”就是分别心,也不要有分别心,安排了种种知见,我们现在所讲的观念,你不要有任何执着的观念,因为观念是缘起的东西。

【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所以,祖师大德们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会修行的话,看到一切相,都跟虚空画等号,慢慢的观察。

所以,有一尊佛是专门观虚空的,看到金钱,等同虚空、无相、不可得:争名夺利,名利跟虚空画等号,也是不可得,他就是用这种画等号的方式,看到一切相就跟虚空画等号,这就跟空没什么两样。见到了皇帝,也跟虚空画等号,

到最后还是毕竟空,看到有钱、有地位,统统一样,画等号,跟虚空没什么两样,用虚空来作观想。

【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这个叫做顿。

【如《思益》云】《思益经》就是《思益梵天所问经》,总共有四卷,是后秦鸠摩罗什所翻译的。

【:得诸法正性者,】得到诸法正性,所谓正性就是得到诸法的佛性,我们绝对的心性。

【不从一地至于一地,】不会这样子像爬楼梯一样,他像坐电梯一样的,一下子,咻!就到了,不从一地至于一地,【不同于前。渐次修行,不同于后。圆融具德,故名为顿。顿诠此理,故名顿教。】所以,禅宗所诠释的统统都是方便,

【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绝言故。】一绝言就是听到一句话马上断掉烦恼,就是这一句话就断掉烦恼,不再说第二句话。

一句话就开悟,不思善,不思恶,就这么时,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开悟了,一句话就开悟了,叫做一绝言故。

【今乃开者,】现在把它开,分开来。【顿显绝言,别为一类离念机故,】

有一类众生,无始劫来薰习得差不多了,听到一句话,顿悟自性,所以,别为一类离念机故,另外有这一类的离念之机,离念的根机。

【即顺禅宗。】顺着禅宗,所以,另外立一个顿,禅宗就是顿教,一绝言。

【达摩以心传心。正是斯教。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心要何由可传。故寄无言之言。直诠绝言之理。教亦明矣。是故禅宗。不出顿教也。】

【 达摩以心传心,正是斯教。】以心传心,心是不可说的。【若不指一言以直说即心是佛,心要何由可传?】你要怎么传呢?无言、无心可传、无法可说,你怎么传呢?

【故寄无言之言,】无言就是本不可说:之言,方便说,本不可说方便说。

【直诠绝言之理。】来诠释不可说之理,绝言就是不可说,来直接解释那个不可说之理,不可思议的理。【教亦明矣,】教就是清楚了。

【是故禅宗,不出顿教也。】禅宗当然份北跟南,北是神秀大师,南就是六祖慧能,南北宗的禅都叫做禅宗。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明一位就是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了解这个,就了解法界缘起,了解法界缘起的人,他就会有平等心。

【五圆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明一位就是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

师父已经用这个小孩来作比喻了,后面也会谈到,华严圆教,一位即一切位,悟了就是佛,初住菩萨破无明,就是佛,就具足有佛位。所以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就是一位。

【是故十信满心,】十信满心,当然就是指初住了。【即摄五位成正觉等。】五位:信、住、行、向、地,统统是一样的,

【依普贤法界,帝网重重。】帝网重重就是帝释天有这个网,如果你不了解,我们来讲一个比喻,

你看过这个鱼网,把这个鱼网打开来,四个角落把它撑开来,每一个鱼网的交会点挂一个珠,一颗摩尼宝珠,那就很多珠了,

一颗摩尼宝珠的光,遍照所有的珠,所有的珠,宝珠的光,又会集在一个珠,所以,这个力用,光光相彻,这样子,

实在是没有办法来体会,我们看看楼下的这些电灯,一盏电灯,二盏、三盏、四盏,这样子的电灯,你在看书的时候,你知不知道你这个光是哪一盏灯来的啊?光光相彻,对不对?没办法分,所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所以,帝网重重,就是要有这种观念,就像这个鱼网,每一个交会点,一个网目,一个交会点,挂一颗摩尼宝珠,挂一千个好了,这一千个下垂下来,一个就是照亮一切,一切也不离这个一个,光光相彻,力用无穷,重重无尽,叫做帝网重重。

【主伴具足,故名圆教。】主,那当然是重要的:伴,就是陪伴的,统统具足。譬如说:一千颗摩尼宝珠,随取一个为主,其他九百九十九个统统是伴,

了解这个,就了解法界缘起,了解法界缘起的人,他就会有平等心。

譬如说:学佛的人,他在公司里面上班,他掌握有公司,那更好,老板感谢这些员工;

员工感谢老板的福利、慈悲心,让他们上班没压力、没有负担,老板感谢这个员工。

老板为主,员工为伴:劳工为主,包括其他的员工、包括老板,都为伴,为什么?

缘起的东西,没有哪一些是叫做主,哪一个叫做伴的。

你说释迦摩尼佛为主,要是没有众生来听,成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一定的道理。

今天以师父来讲经为主的话,没有你们坐在底下来听,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所以,讲到这个主跟伴,就是没有一定的,有时候我会打妄想,就是说这里面如果有在家里居士修学佛道,有所心得,有感应,不可以打妄语,有感应,也可以起来讲一讲,让大家有信心,故名圆教,【如此经说。】

【圆义,分齐中广明。】【 鈔 圆义,分齐中广明。】

圆教的义理;“分齐”就是程度,以前没有这样的名相,叫做分齐,分开来到哪一种程度,“齐”,就是很哪里水平,分齐就是我们现在的名相,叫做程度。

圆教的法的程度中,讲到圆义分齐中这一个段落,有广明、广大来说明。

   1-6 李通玄都把它分成十段。用以彰显,修行的解跟行的种种差别。

【论  中广引东土、】就是中国,【西天】就是印度,或者是有佛法的地方,像喀什米尔,或者是新疆、西康、青康藏高原、西藏,这个对中原来讲,都是叫做西天,其实以前都是以中原为主,

那么,东土西天,东土指的是中国,西天大部分都是指天竺(印度)。

【诸家立教讫,】一个段落,自己这么说,【乃云:】我就这样提出看法了

【通玄】是自称,通玄【自参圣教,】自己参学这个圣教。【随己管窥,】管窥就是表示他的看法很小,非常的有限,表示很谦虚。随自己的狭小的管见、看法,【以述】来描述,【意怀,】“意怀”就是心得。

【用呈后哲。】哲,圣贤称为哲人,圣贤之谓也,叫做哲。所以,这个“哲”,很多人都拿来命名叫做“哲”。【准其教旨,】“准”就是依据,依据他的教理还有旨趣。【略立十种教,

总该】“该”就是包括。【佛日出兴】佛日出兴就是世尊应化世间。【始终教意。】

就是一代时教的意趣,始终就是一代时教,教意就是教之意趣,一代时教意思就是佛日出兴始终教意,就是世尊应化世间,一代时教之意趣。

【何者为十:】因为李通玄都把它分成十段【第一时说小乘纯有教;】在“小乘”旁边写:阿含经,第一个阶段说小乘纯有教,就是第一段讲《阿含经》。

【第二时说般若破有明空教;】第二时在旁边写:般若经。第一个阶段讲阿含,第二阶段讲般若,《般若》讲什么呢?破有明空,破这个有教,明这个空教。

【第三时说《解深密经》】《解深密经》讲中道,中道就是融通空有,【和会空有,明不空不有教;】不空不有就是离言绝思,不空,说空不对,不有,说有也不对,因为离言绝思的东西,怎么说空说有呢?和会空有,融通了空有,又说明了不是空也不是有。

【第四时说《楞伽经》,明契假即真教;】《楞伽经》以前的禅宗,从初祖一直传到五祖,都是传《楞伽经》:从五祖传到六祖,就传《金刚经》,因为《楞伽经》的义理实在是够深,开悟都并不一定看得懂,因为那个文字、义理实在是太艰涩了!

我看《楞严经》还看得懂,要看《楞伽经》实在是不知所云,中国公认为最难的一部经典就是《楞伽经》,翻译,包括义理都是很深,《楞伽经》是很难的,很难去理解的!

所以,自古以来,很少人讲《楞伽经》,这是因为……我是看得懂,可是,就是不晓得怎么说,《楞严经》,你认为很难?那不够难,《楞伽经》比《楞严经》难十倍,不知所云,一打开来就愣住,无常,讲七种无常,加上义理的深度,哇,拿起来就……当

然,如果你悟道,就很简单了,他讲的你马上就知道,不悟,就没办法了,书拿起来,只能这样看着,翻一翻而已。

所以,我们的法师有时候常常在开玩笑,喂,你看过什么经典啊?我看过大藏经啊!你看过大藏经?看过,每天都要看二次,一大早醒来就看到那三字:“大藏经”;晚上也是看那三个字:“大藏经”。

这才恍然大悟:我们不是在讲那个啦,我们讲的是内容,他这才坦白:喔!内容没看过,“大藏经”那三个字倒是有看过,内容倒是没有看过,

哇!讲话满有艺术的,欺骗众人,还讲得煞有其事,我看过大藏经,每天还看过二遍!怎么可能,光是翻页也来不及!但是,他讲的也没错,有看到那三个字:大藏经。

这个《楞伽经》够深的,我们讲堂有印了,一部《楞伽经义贯》,是成观法师写的,写得非常好的,我们讲堂可以拿出来给这个老参,赠送,这一本讲义写得非常好,看得懂不懂没有关系。

所以,清玉啊!找个时间把那个《楞伽经》拿出来,每个人的桌上发一本下去,我们印了三千部,那一本书非常好!

但是,我跟你们打包票,一定看不懂,但是,拿起来很有气质,人家看看说,某某居士!你在研究什么?《楞伽经》!

你反过来问他:你看得懂吗?他一定看不懂,然后自己再傻笑:我也看不懂!你自己也看不懂,一定看不懂的,也就是根本不可能看得懂!

《楞伽经》明契假即真,这《楞伽经》讲的,在讲如来藏,就是自觉圣智,意思就是说:当体即空,我们自觉圣智就显现出来,没有讲无常,也不能讲常,统统不对,自性没有所谓常跟无常这种东西,没有,因为无体可得,哪里讲无常?

像外道讲的无常,我举个例子,外道讲的,说这个无常法里面,里面一定有一个无常,来侵蚀、并吞一切的现象界,使一切现象界败坏,里面有一种无常,在破坏一切相,你会回答吗?外道这一问,不要说你会不会问答,就是做法师研究十年经典,都不会回答。

佛陀的智慧是吓死人了,那个高超。释迦摩尼佛就这样问答,他说:弟子们!外道说:有一种无常,存在一切的相来侵蚀一切的法,佛陀问:你能在无常法里面,看到能无常,以及被无常的这个现象界吗?你能分出哪一个是能无常,哪一个是所无常的相?能无常一种力量、所无常的相,你能分出能所吗?不能,你根本没有办法。

所以,并没有一种法,在相上里面叫做无常,而是心识生灭的坚固执着,因为它本身就没有所谓的能无常跟所无常这种东西。

你能在花里面,花坏,你能分析能无常的这个力用,跟所无常的花、被破坏的花,能分出你能所吗?不行,没有办法分出,就表示无常本身不可得。

无常不是像我们讲的一个无常就解决了,在《楞伽经》讲七种无常,外道的七种无常,跟佛教讲的无常是大不相同。

我刚刚问到这样子,没有人会回答的,随便提一个问题就没办法回答了:释迦摩尼佛的智慧是不得了的,所以,这个叫做契假即真,意思就是:所以的缘起无常,当体就不可得,无所谓的无常,也无所谓常,就是契,真教,即真就是如来藏,一切现象就是如来藏心,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契假即真就是一切现象都是如来藏心的影像,一切的相都是如来藏,不二,如来藏,如果心性显现在眼睛,叫做见性,如来藏显现在耳根,叫做闻性,如来藏如果显现在鼻性,不分别的嗅,叫做嗅性,见、闻、觉、知,统统是如来藏心,叫做契假即真。

【第五时说《维摩经》,即俗恒真教;】俗就是生灭,真就是不生不灭,这就是《唯摩诘经》讲的不二的意思,“即”就是不二,俗恒真教,即俗恒真教,就是指不二,俗即是真,真即是俗,所以《唯摩诘经》讲不二法门。

【第六时说《法华经》,】《法华经》讲空、假、中一实相,一时相教,【明引权归实教;】引三乘回归到一乘教,

【第七时说《涅槃经》,】说《涅槃经》,【令诸三乘舍权向实教;】《涅槃经》就是到最后,涅槃就是不生不灭,任何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乘,到最后都可以成佛,向实教,

这个“实”叫做大般涅槃,什么叫做大般涅槃呢?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在《涅槃经》全部收回来,统统都可以成佛,不是定性声闻、不是无性的阐提……定性声闻也可以成佛,无性的阐提还是可以成佛,纵然你谤佛、谤法、谤僧,还是可以成佛:不过很痛苦,中间的果报你是受不了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时说《华严经》,】《华严经》所讲的,【于刹那际,】刹那际就是无际,不能说,什么叫做刹那?0.1秒、0.0001、你怎么说明呢?刹那际就是没有,空的意思,于刹那际,

【通摄十世圆融,】十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的底下安排三个,过去的过去,过去的现在,过去的未来:现在的底下安排三个,现在的过去,现在的现在、现在的未来:未来的底下安排三个,未来的过去,未来的现在,未来的未来。就像九品往生一样,上品分上、中、下,中品分上、中、下,下品分上、中、下。

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底下,再分过去、现在、未来:现在底下,再分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的底下,再分过去、现在、未来,最后,现前一念,加上现前一念,叫做十世。摄十世圆融,什么叫做圆融,没有时间的观念,完全没有时间的观念,时间是一种妄想,

【无始终前后通该教。】没有始,没有终,通该教。这个《论》,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该括诸教诸行,世间境界一切行解,依本总作一时一际法门,本如是故,该彼三世诸时,为一际一刹那时教。

意思就是说:包括这一切的教、一切的行、一切的世间、一切的境界、一切的行跟解,依照心的体来说,按照我们的心体来说,心的总体性来说,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刹那,没有分过去、现在、未来,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无始终、无前后、通该教,叫做海昧三印,一时印现,我们的心性就是一时印现,一时印现。

【第九共不共教;】中间要加几个字:共“中之”不共教,这样子写,加一个“中”、加一个“之”,共“中之”不共教,意思就是说:闻共同的法;但是领解、获益不共之教,闻共同法,譬如说:大家都听《华严》,可是他们所领受的、获益的,各个不一样,有的听得实在很法喜,有的实在是听不懂,听不懂,为什么来呢?

师父说:总比看电视好啊,有功德啊,至少我来了有念一句: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至少不堕三恶道,总是一个期盼,来这儿坐着随喜,有得就听得非常的法喜,他就会说:这个才是听经嘛!是不是?没有戏论,单刀直入的谈,哇!《华严》原来是讲这样子的大法,很充满法喜。所以,这个叫做共不共教,就是共中之不共教。

【谓同闻异解。】【 谓同闻异解。】听相同的法,可是看法、受益不想同。

【第十不共共教。】里面也是加这样子,不共“中之”共教,也就是不同的根机,“不共”就是不同的根机,听到共同的法,获得到相同的利益。

譬如说:【谓华严会上。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天龙八部等。各各差殊。同得闻毘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具别圆融自在。】

【 谓华严会上,十方云集。诸来菩萨,及天龙八部等,各各差殊,】各各根器不一样。【同得闻毘卢遮那果德法门,具同具别圆融自在。】

说同,都一样,说不同,完全不一样,就是圆融不碍于行布,行布不碍于圆融,就是这个道理,叫做不共中之共教。

所以,共中之不共教,跟不共中之共教,是有一点差别,上面的是同样听法,可是,受益不相同,第十是不同的根器,听不一样的法,却获得到一样的功德、一样的利益。

【如是十教,总是如来于本法界,】法界就是绝对论,绝对的意思,叫做一真法界,就是没有对待的东西,没有对立的东西。

我们修学佛道,要是听到:华严以法界为本,就开悟了!我们平常的做人,不能孤立,也不能对立,对立久了,就变成孤立,孤立久了,就会变成对立,对立变成孤立,孤立就变成对立,对于绝对的法的思想,不够圆满,我们会障道,

【一刹那际、一时、一声,顿印如响,】为什么?都是绝对,一刹那际,绝对的心性,一时,没办法形容时间,就是等于没有时间,一声就是等于无言,一刹那际就是平等的心性,不能谈到时间,也不能落入语言,顿印如响,当下统统是心性的东西,统统是心性,统统是一真,绝对的心性。顿印如响。【随诸众生自分根力渐顿不同。

是故于今,以圆数故,】就是用十种的圆满数,圆数就是十个,以十为圆满数,记住!净土法门念佛,以七天为圆满数,若一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那么禅宗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圆满数,但是,因为中国都是以净土为主,所以,禅宗也打禅七了,禅宗的禅七,又根据净土宗来的净土宗的若一日到七日,禅宗本然就无相的东西,你打什么禅七啊?打什么七天?没有!

所以,一般都是以七天为主,什么七星剑,北斗七星,一个礼拜休息七天,世间都是以七为圆满数,

《华严》以十为圆满数,十为圆满数,所以《华严》一谈,统统是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统统讲十,华严的十玄门也是讲十,统统讲十,以十为圆满数,叫做圆数故,圆满的数目,《华严》以十为主,

【略分十种教门,用彰进修解行差别。】用就是用以彰显,修行的解跟行的种种差别。

    1-7 道霈说的:【论立十种教,总依如来无三世智海。】虽然各别是一家之论,但是,与诸古德所立的大旨,并没有违背。

【评曰 】这道霈说的:【论立十种教,总依如来无三世智海,】无三世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平等的意思。

他这里都是讲绝对的思想,你千万不要落入语音,你用一个一真、绝对,法界统统就是华严的思想。

【一刹那际】那当然就是绝对了。【一时顿说。】就是没有前后,

【由根不同,】根器不同。【差别自生,正是华严圆顿教旨。

虽别是一家之论,与诸古德所立,大旨无违】

虽然李通玄的这个谈法,这十种谈法,这个单独的,跟其他以前人讲的都不一样,虽然各别是一家之论,但是,与诸古德所立的大旨,并没有违背。

【今录其条目】录它的条目,【于此。】然后,“于此”在此,【以备参考,广释如论。】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2 ○五  示圆义分齐。圆教的义理,它所分的各个层次是什么?这个难!我看各别要慢慢的讲,因为里面有讲十玄门,后面有讲到六相,六相十玄,这个是《华严》是主要的义理。

    2-1 【虽摄百川,同一咸味。故随一滴,迥异百川。】这个是指《华严》这个大法,随便一句话,就跟其他的经典完全不同,其他的完全根器不同。《华严》的根器或者《华严》的一滴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这一句话,那就不是一般经典所可比拟。

○五  示圆义分齐

“五示圆义分齐”这个要讲好几个礼拜,这个难!圆教的义理,它所分的各个层次是什么?这个难!我看各别要慢慢的讲,

因为里面有讲十玄门,后面有讲到六相,六相十玄,这个是《华严》是主要的义理。

【疏 】这要一个一个字来慢慢解释了,反正我们也不赶时间,是不是?

【已知此经,总属圆教,】因为华严贤首宗分小、始、终、顿、圆。

【未知圆义分齐(jì)云何?】它的圆教的义理,它所分的这个水平,是怎么样分呢?到哪儿?

【然此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很深,“宏”就是大,这个华严的教海很大,称为经王。

包含无外,任何一法,不可能摆脱“法界”这二伸字,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不能离开法界。

【色空交映,德用重重。】色不碍空,空不碍色,色空交互映彻,融通就是理事无碍,色是事相,空是理,色不碍空,空不碍色,色空交映,互映,融通就是理事无碍。

德用重重呢?就是唯明深义,具十玄门,重重无尽,德用重重,重重无尽,就是事事无碍的意思,

为什么叫重重无尽呢?重重无尽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立体的意思,stereo的意思,立体的意思。

我们一般来讲感受,是平面的经典;这重重无尽就让你感受无尽的空间,无尽的时间,总不离心性,所以,这个心性它有层层无尽的阶位,

意思就是我们以前所讲的,叫做第几个时空交会点,第五个时空交会点、第六个时空、超第七时空、第几个层次面这样子。

譬如说人间,也分好几个层次面,譬如说大象,它列为保护,它的身体那么大,可是它的思想就很单纯,就是要吃。蚂蚁,那又是一个层次,这又是一个层次,活的就是一个空间。

不谈蚂蚁、不谈大象,谈我们色身的细菌,色身的细菌就是它,它的法界就是这么大,我们的色身,它的法界就是我们这个色身这么大,它逃不出我们这个色身,它的宇宙就是这样大。

所以这个德用重重的意思,就是开发绝对的心性,有各种层次的时间、空间,他都可以去领悟到、都可以去遍布到。

换句话说:绝对不离差别,差别不离绝对,叫做德用重重,话讲回来就是: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的空间、时间。

【语其横收,全收五教;】横的来讲,全收五教,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叫做五教。

【乃至人天,总无不包,】人天也包括在华严里面,总无不包。【方显深广。】

这个五教也可以说:小始终顿圆统统包括在内,也可以这样讲,也可以说是五乘法,人乘、天乘,一直到菩萨乘统统包括,也可以说小始终顿圆统统包括。

【其犹百川不摄大海,】百川,它是淡味的,百川,当然不能说包括大海,可是,一入大海,就融入在一起了。所以【大海必摄百川,】因为百川,到最后一定到大海去。

大海【虽摄百川,同一咸味。故随一滴,迥异百川。】这个是指《华严》这个大法,随便一句话,就跟其他的经典完全不同,其他的完全根器不同。《华严》的根器或者《华严》的一滴法,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这一句话,那就不是一般经典所可比拟。

百川就像其他的经典,其他的根器,大海就像《华严》大法,同一咸味,

《华严经》虽然多,大部;但是,你只要随举一句话,就德用重重。故随一滴迥异百川,远远的超过百川。

【前之四教,】就是小、始、终……四教,【不摄于圆。】那么,当然就百川了,四教合于百川,四教不摄圆教。

【圆必摄四,】必含摄四,而圆教一定含摄四教,小、始、终……

【虽摄于四,】虽含摄四:小、始、终……【圆以贯之。】就是圆融以贯通之,

【故十善五戒,亦圆教摄。】就是人乘跟天乘也是圆教所摄。

【尚非三四,】写一下,“三”就是终教,大乘的终教,“四”就是顿教。

这个圆教的《华严》,尚且不摄于终(大乘的终教),或者是顿教。

【况初】“初”的旁边写:小乘教,【二耶?】就是大乘始教,何况是含摄在小乘教,或者含摄在大乘的始教,都不含摄在这里面。

连大乘的终教跟顿教,都不能含摄华严,何况小乘教,或者是大乘始教。

【斯则有其所通,】就是融通,这个是有它所融通的地方。【无其所局。】“局”就是局限,

【故此圆教,语广;明无量乘,】说广,那广得无量乘,为什么?根器不一样。

【语深;唯显一乘。】深,深到究竟,统统讲一乘,一乘就是最上乘,一定让你成佛!

但是,这个最上乘有二,【一乘有二:一、同教一乘,】二叫做别教一乘,

什么叫做同教一乘呢?就是【同顿同实故。】同样是顿,同样是实教,“实”就是终,大乘的终教。

【二、别教一乘,唯圆融具德故。】重重的德行,只有圆融,而且具足一切重重的德用。

【以别该同,】用别教来含该这个同教,用别教的一乘来含该同教的一乘。【皆圆教摄。】

   2-2 【今明别教一乘,】现在另外凸显别教一乘,只有华严最圆融,【略显四门。】今明别教一乘,就是指《华严》的思想,略显四门,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每一个都用十个角度,简单讲:这一段总共讲四十角度,四十个法。

【今明别教一乘,】现在另外凸显别教一乘,只有华严最圆融,【略显四门。】今明别教一乘,就是指《华严》的思想,略显四门。

【一、明所依体事。】看到那个“事相”就知道是讲到事法界,【即事法界。】【钞  即事法界。】,事相的法界,有形的。

【二、摄归真实。即理法界。】【钞  即理法界。】也讲十个角度。

【三、彰其无碍。】也讲十个角度。【即事理无碍法界。】【钞  即事理无碍法界。】彰其无碍,无碍就是事通于理,理通于事,当然就无碍。

【四、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法界。】【钞  即事事无碍法界。】

【各有十门,以显无尽。】初,“初”的旁边画一个→,刚好在旁边,右的旁边;“明所依体事”看到吗?初,现在要讲这一段,略显四门,要讲第一门,事法界,明所依体事。

看二一页的倒数第二行,第二摄归真实,在旁边画双红线,这是第二大段,用十个角度来谈理,是讲真空绝相的问题。

翻过来二二页,二二页第一行的底下,第三彰其无碍,一看到“彰其无碍”,就晓得这一段用十个角度讲理事无碍法界,第二二页的倒数第四行,第四周遍含容,这个要画双红线。

这样分四个大段;事相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要变这四个法界,四个重点的纲领,先提纲挈领,每一个都用十个角度,简单讲:这一段总共讲四十角度,四十个法。

    2-3 第一门明所依体事,就是事法界,【初中十者。一、教义。二、理事。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体用。八、人法。九、逆顺。十、应感。】

好,翻回来,明所依体事,就是事法界,【初中十者。

一、教义。】一对,“教、”顿点,“义、”也是一个顿点,教跟义形成一对,

【教即能诠。即前五教。乃至香光等。义即所诠。即五教等一切义理。】

【钞  教即能诠:即前五教,】能诠就是前面的五教小、始、终、顿、圆。【乃至香光等。】

这个“香光”把它画颠倒,是光跟香,然后在刚刚所讲的教即能诠,这个“教”画一个小圆圈;

“义即所诠”。这个“义”画一个小的圆圈,

这里教义一对,教就是能诠,前面的小始终顿圆五教,乃至光香等,这是什么意思呢?光跟香就是说:诸法显这个义体:

诸法是为了显这个义理的体性,但能诠理,统统叫做教体,只要能够诠这个理,统统叫做教体。

所以,有时候不需要讲话,有时候用光;有时候用花;有时候用香,就可以显出诸法之本体、义理的本体。

但能显这个义理,一切诸法统统叫教体,有时佛放光,这个就是教体,有时候让你闻香,这个就是教体,有时候让你闻法,这个就是教体。

娑婆世界以音声为教体,有的世界是让你吃香的喝辣的为教体,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教体它有浅有深,在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光跟香是什么意思呢?

有的用光明做佛事,《唯摩诘经》就是用佛光明来做佛事,有的以菩萨、诸菩萨而做佛事:有的以佛所化人而做佛事,

有的以佛菩提树、衣服、卧具,乃至八万四千烦恼,众生的种种烦恼,来做佛事,有的让你闻香、吃香喷喷的饭,有的让你见光来做佛事,

只要能够诠这个义理的体,显示诸法之义,能显诸法的实义的教体,一切的光、香,统统可以当作是教体。

所以“教”就是能诠,也就是全面的五教,乃至用光、用香,“光”就是光明,“香”就是香味、香气等等。

【义】就是义理,就是所解释的,【即所诠】所诠就是所解释的。【:即五教等一切义理。】就是所诠。

【二、理事。】一对,“理、”顿点,“事、”顿点,理事一对,这是一对。

前面叫教义一对,在事相上讲教、讲义理,第二、在事相上讲理、讲事。

【理。即生空所显。二空所显。无性真如等理。事。即色心身方等事。】

【钞  理,即生空所显。】什么叫生空所显,“生空”,小乘的教理统统是讲我空,五蕴身,五蕴皆空的道理。

【二空所显,】大乘的始教理叫做二空所显,我空、法也空。

【无性真如等理。】终教大乘终教之理,讲到真如,

所以,生空所显是小乘的教理,二空所显是大乘始教的教理,无性真如,这是大乘终教的教理,大乘一讲到真如,就知道,它是大乘的究竟实义。等理。

【事,即色心身方等事。】色法跟心法、身体等等,这些事情,就是大乘所讲的这些究竟的义理。

色法也是事相,心法也是事相,身法也是色相,“方”就是空间,这个都是事相。

色心身方,这个统统离不开事相,这个是理事一对。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1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境智。】【即五教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总收不出二谛。二智。

别即小乘四谛涅槃为境。无漏净慧为智。及他心等十智。

始教亦通四谛。二谛等为境。加行根本后得等智。

终教则是三谛等境。权实无碍等智。顿教则无境为境。绝智为智。圆教则无尽之境。无尽之智。】

【钞  】三境智,境智一对,【即五教所观之境。

能观之智,总收不出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二智。】就是根本智跟后得智,

【别即小乘四谛涅槃为境,】别,如果在差别上来讲,小乘以四谛为所观之境,【无漏净慧为智,及他心等十智。】

他心,我们在《十四讲表》里面就有他心智,就了解佛陀有十种(十智力),十智底下加一个:力,这才叫做正确,十智力有十种大智力,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就讲得很清楚,他了解一切众生的心在想什么。

【始教亦通四谛,二谛等为境,加行根本后得等智。】这个是始教。

【终教则是三谛等境,】就是真谛、俗谛、中谛,三谛为境。【权实无碍等智。】这是终教,

【顿教则无境为境,绝智】就是无分别心,没有分别心【为智。

圆教则无尽之境,无尽之智。】无尽喔,重重无尽喔,

所以,这里就讲得很清楚,小乘是四谛涅槃为境,无漏净慧为智,以及他心智等十智,始教是四谛跟二谛为境,加行根本后得智为智,终教是真谛、俗谛、中谛为境,权实智为智,顿教是无境为境,绝智为智,圆教则是无尽之境,无尽为境,无尽为智。

【四、行位。】【五教修行不同。得位差别。位通因果。】一对,“行”就是修行,“位”就是差别。

【钞  五教修行不同。得位差别。位通因果。】有如是因,一定有如是果。修行不同,位当然有所差别。

【五、因果。】一对,【自互不通。如七方便等为因。须陀洹等为果。等觉已下皆因。妙觉为果等。】

【钞  自互不通,如七方便等为因,】什么叫做自互不通?

就是因没有办法该果海,果没有办法彻因源,因不能一下就到了妙觉的果,妙觉的果也不离因,没有这样的讲法,所以,如七方便等为因。

七方便又名七贤位,又叫做七加行,这名相稍微写一下,七方便,一、五停心观,这个我们都讲过的,天台、《教观纲宗》统统讲过的。五停心观;

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就是四念住,一个一一的观照,叫做别相念,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受是苦,观身无净,这个叫做别相念。

总想念就是:观身就是不净、苦、无常、无我,就是总相念,观心也是一样,观心也是不净、是苦、是无常、是无我,观法也是一样,不净、无常、无我、是苦,叫做总相念。别相念、总相念、第三是总相念。

第四个叫暖,第五个叫做顶,第六叫做忍,第七个叫做世第一,这个叫做七方便。世间第一就是要超越出世间了,就变成要出世间的意思。

七方便又名七贤位,又叫做七加行,七方便就是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

如七方便为因,自互不通,就是不能用《华严》的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这个角度来说,因为它是次第行的,所以,这个叫做自互不通。如七方便等因,【须陀洹等为果。

等觉已下皆因,妙觉为果等。】果不能成为因,果不是因,因不是果,

意思就是说:因当下不是圆满的果,(渐教因等于果)(顿因等于果)果当下不离圆满的因,就是缺乏圆满的意思。

【六、依正。】一对,【依即国土。正即佛身等。】

【钞  依即国土,正即佛身等。】国土跟佛身,依报跟正报一对,

【七、体用。】一对,【体即法报等。用则应化等。】

【钞  体即法报等,用则应化等。】法身、报身就是体,用则是应化,也有人把法身当作是体,报跟应化身叫做用。

【八、人法。】一对,【人则觉者等。法则菩提等。】

【钞  人则觉者等,法则菩提等。】

【九、逆顺。】【逆则婆须无厌等。顺则观音正趣等。】

【钞  逆则婆须】婆须密女是淫女,五十三参里面的婆须密多女。

【无厌等,】就是无厌足王,五十三参里面的无厌足王,这是显现逆境给你,用淫欲来引诱你、要杀来惩罚你,砍头。

【顺则观音正趣等。】观音就是观自在菩萨,正趣就是正趣菩萨,这是勉励你,你有苦有难,他就帮助你,这是叫做顺境。

【十、应感。】一对。【【钞】应即赴感佛菩萨等。感即当机。菩萨众生等。各随五教以辨差别。

已上十对。总相该收。为十玄所依体事。若以义取。随一事上即有十对。故下但约一尘。即具十对。上明所依体事竟。】

【钞  应即赴感】“赴”就是趣向,谁在感,众生在感,应呢?菩萨、佛菩萨就是应。

应就是赴感【佛菩萨等,感即当机,】我们能感动,能够应现佛菩萨,【菩萨众生等,各随五教以辨差别。】看你的根器差别。

所以,有的人念佛他很感应,为什么呢?佛菩萨知道你的因缘成熟了,根器够了,给你一点讯息。

有的人执着,佛菩萨给你一点点感应,有的根器很利了,不需要什么什么感应,他以正法,正见为主,不需要看到佛菩萨,

他也知道凡所有相,都是虚妄,以教义、教理、正知见为主,五教以辩差别。

【已上十对,总相该收,】总相,总相当然不是别相了。是不是?总相就包括一个总原则,总相该收,总相十对别相讲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是不是?成相、坏相。

【为十玄所依体事。】就是这以上十对,是总相该收,就是任何一个角度统统要用这十个角度说,教义一对,理事,任何的法不能离开教义、理事,境智一对,行位一对,因果一对,依正一对,体用一对,人法一对,逆顺一对,应感一对,

总相,这个是总原则,为十玄所依的体事, 十玄门就是根据这个开展出来的,不是讲事相,就是讲理体,不是讲作用,就是讲相。

【若以义取,】如果用义理来说的话,【随一事上即有十对。】如果用道理来说,任何的一个事相,它就有十对,用这十对去讨论。

【故下但约一尘,】一尘就是最小的相,最小的一相,【即具十对。】何况任何的缘起法,任何的缘起法你要讨论,统统可以用这个,任何缘起法的事相要讨论,你都可以用这十对。【上明所依体事竟。】

体事,这个体是多余的,其实重要的是这个事相,就是事相法界,就是事法界的意思。

所依体事,重点就是:一尘就是一个事相的最小的单位,连最小的单位就可以讲这十个对出来,那么,任何一个尘在讨论下去就重重无尽了。

我们今天就讨论到这个地方,这一段比较繁琐一点,不过是真正讲到《华严》的精髓,诸位要有耐性,听经闻法没耐性,那成不了大器的。

明天是共修,请大家告诉大家。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文殊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站起来向佛菩萨三问讯后再向师父一问讯。

下课!(师父起狮子座,对大众站立,将法宝举到眉心。引磬响起,大众向师父问讯。)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华严大意》(9)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
卷一~卷四
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主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大意》
1997年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

    请合掌,(大众随上人合掌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好!二一页,倒数第二行。

    1 第二门摄归真实。我们前面讲的是明所依的体事,现在要讲摄归真实,【即真空绝相。】

    1-1 【摄归真实。即真空绝相。于中自有四句十门。】这四句,一、会色归空,二明空即色观,三、色空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这四句前二各四门,加起来就八门,加上三,色空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刚好有十门。

【疏 第二摄归真实者,】我们前面讲的是明所依的体事,现在要讲摄归真实。

【即真空绝相。】也就是说真空的理,这才是永恒的,所以叫做摄归真实。

相呢?因为是无自性、是败坏的、是生灭的,是刹那无常的,所以叫做绝相。

摄归真实就是摄归真实的般若之理,而放下一切生灭之相,叫做真空绝相。

【经云】《华严经》这么说【:法性本空寂,】万法本来就是空寂,无一物。

【无取亦无见。】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着,也没有东西可以建立任何的观念,

可是我们众生是亦取亦有见,不但是取,而且是安立了种种的看法,然后就大量的冲突,无止境的纷乱、是非、争吵。

【性空即是佛,】要悟道性空的理,那当然就是佛了。

【不可得思量。】这不是用一般凡夫的意识可以揣测的,或者用一般的嘴巴可以讨论,

这里面【亦有十义,如法界观。】法界观是杜顺和尚发表的,杜顺和尚是华严宗的祖师。

杜顺和尚法界观中。总有三观。一真空绝相观。二事理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即今疏后之三门。

摄归真实。即真空绝相。于中自有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色空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此为四句。

前二各四。故为十门。具如法界觀。

【钞  杜顺和尚法界观中。

总有三观:一、真空绝相观。】站在空理的角度,而否定所有的相的存在,绝相,因为缘起无自性,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所谓的真正的永恒,所以绝相。

【二、事理无碍观。】随举一个事相,不离一切理,谈到理也必需在事相来讨论。所以叫做事跟理是无碍的,事跟理是相即相入的,互为表里。

【三、周遍含容观。】这个周遍含容观。【即今疏后之三门。】三门也就是第二、第三、第四,

【摄归真实。即真空绝相。于中自有四句十门:一、会色归空观。】把这个色法剖析到最后,回归到空性。

【二、明空即色观。】空,它就是色性。

【三、色空无碍观。】色就是空,空即是色。

【四、泯绝无寄观。】无。“寄”就是存。(“无寄”:)不存在,也无所谓的色,也无所谓的空,

回归到一心,回归到绝对一心的本体,就无所谓的色法,无所谓的空法,它统统是在方便说,连谈都不能谈,

无寄就是连这些色、空的名词都是不存在,叫做泯绝无寄观,那表示说进入最高尚的境界无言。

【此为四句,】这四句,一、会色归空,二明空即色观,三、色空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

这四句【前二各四,】“四”的底下加一个字叫做“门”。前二就是:一、会色归空有四门:第二、明空即色观也有四门,所以叫做前二各四,就是一跟二各有四,加起来就八门,

加上三,色空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刚好有十门。

所以,【故为十门,具如法界观。上摄归真实竟。】

就是这一段,摄归真实,讲完了。

    1-2 上面第一句:会色归空,它就是四段,是形容不是断灭,所以,色就是空;第二句:明空即色,就是反过来说,明空即色,变成四段反过来颠倒,来诠释空性跟色法的关系,色法的关系。

那么,我们刚刚看到,第一、说会色归空有四句,是哪四句呢?

第一句: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第二句也是一样: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第三句也是一样,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第四句:色即是空,

虽然说四句的文字几乎是一样:但是,所诠释的道理却大不相同。

第一、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第一,这八个字,如果加一个字就会比较清楚一点,第一个:“若”色不即空,意思就是说:如果色当下不是空性的理,那么,不即就是断灭空。

如果色空跟空不即,不能互为相入相摄、互为表里的话,意思:色法就是色法,空法就是空法,浑然断裂为二法,就不是不二法门。

色如果不即空,就是色法是色法、空法是空法,这个不即空就是断灭空。

如果色法归色法,空法归空法,那么,色就不是空法,色法一定不是空法,那么,这个一定是断灭空。

以即空故,因为它是真空故,真空就是所有色法它就是空法,所有,以即空故,所以,色就是空。

所以,第一段是告诉我们不二,第一段: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意思就是说:它不是断灭空、因为它是真空。

第二,也是这八个字,色不即空,以即空故,如果再加上一个字:“若”色不即空,以即空故,

这一段是形容色彩,色彩方面,譬如说青黄赤白,这些青色、黄色、白色,青黄赤白这些有颜色的东西,形相上的东西,

有颜色的东西,有形相的东西,它不即空,如果不是真空,那么,青黄赤白就有它的体性。空也有另外一个体性,

青黄赤白它不是空。那么变成色法是色法,青黄赤白是另外一个法,空法又是另外一个法,不能够互相融入的时候,这个法就变成有二法,断裂法,不是不二法。

因此,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意思就是:如果这些青黄赤白它不是真空的话,就变成有二法门、断裂法、对立法。

因为青黄赤白当下就是真空,因为青黄赤白它无体,缘起无自性,所以,它就是真空。

前面一段是形容不是断灭,所以,色就是空,

这一段是形容所有形相上的色法,物质现象、形相上、表相上的色法,当下就是无自性,所以,它就是空。

如果色不是空,这个就变成对立法,就不成为不二法。

所以说:若色不是空,那么,青黄赤白就变成对立法,因为是不二法,所以就是空,以即空故。

第三、色不即空,以即空故,意思就是:空中,它没有所谓的色法,无所谓的色,空性当中,无所谓的色法,因为所有的色法,它就是空性。

所以,空中无色可即空,因为空性当中无所谓的色法,就是空,它跟色法是对立的,所以,不即空。

不即空就是以会色归空,因为色法跟空法是一体的,因为是缘起无自性,是无有体性的,所以,它是不二,是真空。

色不即空,第三点:色不即空,以即空故,就是空性当中,无色可即,可即空,空性当中无所谓色法可即空的话,那么,就是不即空了,就是不是空了,

意思就是:色法如果不是空性,那么,色法就是色法,空性就是空性。

因为色、色法是无有体性,所以,它当下就是空性,空性它就是真空。

所以,这一段反过来在印证前面二段,前面一跟二是从有形相的来告诉你,从色法如果不是空性,

那么,这一段是颠倒过来,如果空性它不是色法,就是变成有二法就是对立法。

因此空中,如果无色可即空的话,那么,就是不即空,不即空就是空是空,色就是色了,就是对立法。

以会色归空,因为色法跟空性,是没有两样的,因为没有体性,所以,就是真空。

第四个就比较简单了,色即是空,前面都是讲色,若色不即是空,以即空故(一);若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二):若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三):

第四点就是:色即是空,色即是空,因为它无自性,

所以,色法既然是这样子,万法统统是这样子,哪里统统是这样子。

色即是空,意思就是说:它是不二法门,因为色法就是无自性,没有什么好说的,当下就是空,

所以,这四个角度,统统在诠释无自性的角度。

简单讲,第一段,色不即空,以即空故,第一段在形容它不是断灭空,因为它色即是空,因为它是不二法门,所以,以即空故,所以,色即是空。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第二段,色不即空,以即空故,这一段,在形容什么?

形容这些青黄赤白,它如果不是真空,青黄赤白就跟真空对立;

那么,因为青黄赤白无自性,所以,它就是空,

所以,以即空故意思就是色空就是不二,也是在会色归空这个角度说。

第三点是反过来,从空性的角度说:如果空性当中,也没有这个色法,可即、可即空的话,就是空性不即色法,空性不即色法,就是空是空,色法是色法,所以,因为会色归空,无有体性,因此当下就是空。

第四点,因为无自性,色即是空,就是因为无自性,无性故,色法既然无自性,那么,万法统统是这样子。所以,第四段:色即是空,就这么简单四个字。

所以第一门:会色归空,它就是四段,第二段:明空即色,就是反过来说,明空即色,如果空不即色,空不即色,以即色故(一):空不即色,以即色故(三):空即是色(四),变成四段反过来颠倒,来诠释空性跟色法的关系,色法的关系。

第三叫做色空无碍观,就是色跟空其实是两,一个是事相,一个是理,这并没有所谓的对立,色法可以融入空性,空性不离色法,所以,色空是无碍的。

第四个叫做泯绝无寄观,因为禅宗的最高指导原则,是离语言相,离文字相,一切法不可说相,那么,当然是泯绝,灭掉一切,无寄就是不存在,

这些什么,色法即是空,空法即是色,这个也都是方便说,真正回归到一心,一心不可思议,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这个叫做泯绝无寄观,简单讲就是离言绝思,叫做不可思议的意思。

所以叫做此为四句,前二各四,就是会色归空有四门:明空即色也有四门,四加四就是八:再加上第三,色空无碍们,就是第九,色空无碍观就是第九;泯绝无寄观就是第十,具如法界观。上面是摄归真实竟。很简单。

   1-3 第三门彰其无碍。【一、理遍于事门。】意思就是说:真空的理,遍于一切对立事相(千差万别事相),就是真空的空性理,是哪一个事相统统是空性,随手捏来,它统统是空性。

【疏 第三彰其无碍。】什么叫做彰其无碍?

【然上十对,皆悉无碍。】统统是无碍的。【今且约事理,以显无碍。】事相跟理来显这个无碍。

【亦有十门:】华严都是以十门为圆满,所以,看到十,以十为主导的,统统是华严,华严门。

【一、理遍于事门。】意思就是说:真空的理,遍于一切对立事相(千差万别事相),就是真空的空性理,是哪一个事相统统是空性,随手捏来,它统统是空性。

【钞  谓无分限之理,】这个理不可以切割,空性的理,怎么可以切割呢?

说理,你给我说这个道理说说看,对不对,这个理是不能切割,无分限之理,就是真空、空性,没有界限的理,

因为你有千差万别的事相,它才有界相,说杯子有多大?杯子到这个地方。墙壁有多大?墙壁有一个界限。

无分限就是没有界限,这个真性的空理,它没有界限的。所以没有界限的理,

【全遍有分限事中。】有分限就是有限度的,凡所有相,它统统有一个界限,只有理上无形相的东西,它才可以尽虚空,遍法界充斥。

譬如说:地球有多大,那还有比地球更大,太阳很大,还有比太阳更大,在这个世间,不管所有任何的相,它一定有一个界限。

所以,我们这个太空船,它用这个化学燃料推进器,或者是现在用核子推进器,它一定会有一个界限,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面,这个世界的宇宙当中,最快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

但是,爱因斯坦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是绝对可以超过光速的,叫做绝对论。

譬如说像磁力线,譬如现在科学家用这个科学燃料,太空船,这太空船它的燃料要送上去,送到无重力状态的时候,

用二百度的燃料,燃烧完了,四分钟就燃烧完了,第一节就掉下来了,再达到第二个外太空,第二节有掉下来了,到了无真空状态就第三节,回来的时候就报废,所以,太空船造价昂贵,回来又变成废物。

后来就造太空梭,可以重复使用,太空梭;太空船不能重复使用,回来就变成一堆废铁,几十亿就放在那个地方,现在美国发明太空梭,可以重复的使用,燃料推上去,咻~!可以重复运转几十次,

太空梭一天绕地球十六转,从美国东部到西部,六分钟,太空梭速度多快?一秒钟,二十哩(二十英哩),二十英哩就是三十公里,一秒钟三十公里,太空梭的速度,从高雄到台南就是一分半钟,横跨美国的上面只有六分钟,它绕这个地球一周,才一个多钟头,绕地球一周、二周,一天绕十六周、十六次,发明太空梭,可是,这个燃料还是会用尽。

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这个叫做……,现在科学家叫做零度能量,零度能量就是不用任何燃料的,我们就是用氢气、氦气、核熔合,

二个氢碰撞在一起,会释放大量的热,大量的热也会使氢气结合在一起,一下子释放、一下子结合,就产生非常大的能量,就是热量,我们现在就是等于核熔合,太阳的表面就是这样,气爆。

可是,这种东西它还是会有一个限度,如果以外太空,我们要有星球在外太空的知识,你用有限度的燃料,有一天会燃尽,所以,这个太空物理,或者太空的科学家,现在在找寻一种叫做零度energy,

什么叫做零度能量?就是维持这个宇宙的磁力线、宇宙线。

这磁力线,譬如说太阳跟地球,太阳拉力跟引力,地球本身有磁力线保护着地球,太阳本身也有磁力线,这个拉力跟引力,保持一个抗衡的作用。

地球跟月亮它也是一样,彼此之间,磁力线引力、拉力。

这个磁力线简单讲,就是维持宇宙星球不互相碰撞产生毁灭的那种力量,那么,就是到处统统有,只要有恒星,只要有动态的星球。

那么这个磁力线,如果我们可以把磁力线化作能量的话:什么叫做磁力线化作能量?

譬如说我们在烧开水的时候,电一插下去,放着,表面都没有热,可是,开水滚了那就是磁力线,无形相的东西,无形相。

维持宇宙的星球不互撞、互相碰撞的拉力、引力,遍布到这个宇宙,哪里都是可以当作是材料,

用这个无推进器的方式,叫做零度,零度的能量,这个太空船不管开到几年,十年、二十年、一百年,它统统有办法继续前进,

这样才有办法一直延续后代的子孙,在太空船结婚、在太空船生儿子,儿子出来在教他,就驾着太空船一直走……

走到哪里都不怕没燃料,叫做宇宙的磁力线,叫做零度能量,把这个化作无尽的能量。

太空船如果不取这样的能量,只要有形相的东西,它就一定会燃烧完毕,发射上去,二、三年就坠落了,发射上去,二、三年就没有燃料,就坠落了!没有办法到更远的半头马叫a,连a座都没有办法,

所以说,这个叫做无分限的理,全遍于有分限的事,就是无形相的真空的理,遍布了有界限的事相。

【故一一纤尘,】每一个颗粒微小的尘,那个理统统具足。

譬如说:这个是什么?杯子,它具足什么?杯子就这么小,范围这么小,空性的理,这抚尺这么大,缘起,它什么具足?空性的理具足。

随手拈来,一张卫生纸,空性的理具足,法法虽然不同,可是,都是空性。

这个卫生纸太大张了,我撕小张一点,撕这样的一点点,这也是缘起性空,空性的理也是遍在这一张纸。

这太多了,颗粒微尘再一点点,空性的理还是遍布整个。

所以任何的相一抓起来,本身就有具足圆满的理,一个颗粒微尘是如此,遍法界统统是一样,

所以,一就是一切,所以,一一的纤尘,【理皆圆足。】就是圆满具足。

【理不全遍,则理可分。】若这个理真空的理,不遍布到所有的事相,那么,理就可以分了,

【事不全摄,则事不即理。】如果有某一个事相不摄归空理,不全部摄归到空性的理,那么,这个事相当然就不是理了,因为它还不够圆满。

所以,事不全摄,就是如果还有一个事相,不摄归到缘起性空的理,那么,这个事相当然就不同理了,就是变成对立法,事是事,事法是事法、理法是理法,但是,可惜,可是,事法就是理法。

【如一纤尘,】“纤”就是细小。一个细小的颗粒微尘,遍布真空之理,事事也都是这样子。【事事皆尔。

正遍此时,不妨余遍故,】你看到台湾的空,你到美国、加拿大的空,还是一样,

所以,我告诉诸位,你只要没有佛法,生命就是空虚。

所以,我这个同学,他明天要来,他住在加拿大,他说什么?他说现在人的人心就是……他在多伦多,他说这个加拿大一定是周休二日,空气好,水质好,

可惜,现在他们讲这个圣经Bible,没有人要听,他们去听这个圣经就是很勉强,因为圣经讲到后来,它一定会矛盾,譬如说:上帝是万能的,那上帝从哪里来?人是不是上帝所创造的?可惜,我是后母生的!对不对?这圣经讲到后来,连美国人都不相信,加拿大人他也不相信!

所以,变成他们一直追求这个佛法,心灵很空虚。他就打电话跟我讲:在多伦多,很多都是听师父您的录音带!

所以说:一个人没有找到佛法,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活下去,闲着没事,他们就是唱唱卡拉OK,老人一天到晚做什么?打牌、遛狗,就这样子。

他希望:法师在那边建道场。我都拒绝,为什么?徒弟太少,不够用,单单台湾就七个道场,你要徒弟,徒弟也不够用啊,如果你不剃度女众,你根本徒弟不够用,一定不够用的!

因此这个世间,就是说没有圆满的,你如果坚持剃度男众,到最后一定没有人,人少,一定少!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我们在南普陀,广化法师那么有德行,佛学院三十个人进去念佛学院,三十个人全部毕业;但是,进去的三十个人,已经完全跑掉了,后来这三十个毕业的,不是前面三十个人,这样听得懂吗?也就是三十人进去念书,也是三十个毕业,但是,这毕业的三十个,已经不是进去的那三十个,那三十个全部跑掉了,男孩子要走的时候,他来,

广化老和尚就是感触很大,法师要来亲近广化老和尚的时候,我一定要亲近律师,我一定要坚持戒律,对不对?讲得很好听。再来,我要使正法重振!

然后经过一阵子,一年的生活,苦啊,因为南普陀以前吃得很糟糕,吃的那个都是人家菜市场卖不掉的那些剩下的菜,院长又不准我们吃好的,统统用那个最烂的给我们吃,说是磨练我们,然后在那边意见、看法又不一样,一年以后就说要走了。

走了以后,老和尚就说:你不是说说要学戒吗?你不是要坚持守戒吗?要学开遮持犯吗?是的,但是,老和尚!因缘生,因缘灭,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老和尚摇头说:这个男众,难怪没有一个人要剃度男众,没有的!

净心法师有一天在授戒,因为净心法师都是剃度女众比较多,然后在戒坛上,有的人,希望净心法师办男众佛学院,他说:不公平,是不是?要办啊,要办男众佛学院!

净心法师说:好!我成全你,长老绝对成全你,办男众佛学院,进来的第一天,你给我签名,保证这三年佛学院念完,不要走,没人敢念,没有人敢签名,

你看男众有多么难教化!住不下来啦,少骗人了,学个几招,他就想要离开了,稍微懂一些,他就想自己当师父了,当师父的那种快感多好,剃度徒弟,就是这样子,学个二、三招,他就想要离开了,那没有办法!

所以,从以前,铁打丛林流水僧,这一句话是比丘讲的,不是对比丘尼讲的。

这个比丘要……一个道场要剩下十个比丘就非常难,甚至五个都留不住,意思是说:如一纤尘,事事皆尔,正遍此时,怎么样?不妨余遍故。

【亦非余处无理。】也不是其他的地方没有真空的理。【全此全彼,】真空的理遍一切相,所以,你学佛、你也不需要去外太空看,现在这个地球就具足真理,【亦非二理。】也没有什么二个理。

有的人讲说:师父啊!您知识丰富,您能不能谈一谈,万一我们有机会移民到火星去,那您认为那是什么世界?

很简单,我告诉你:那个是什么世界呢?如果我们很不幸移民到火星去,你去看的世界是什么?一片都是黄土,看的都是罩着一个保护罩,透明的,为什么?里面要种植植物,室内、温室栽培植物,不然你会饿死,你看到的世界就是这样子,

你要出来打个排球要穿太空装,戴一个圆滚滚的太空帽,然后才能出来打球,球飞上去,接!你连打个排球都要穿上厚重的太空装,不然你一出去马上死掉,没有空气,都是二氧化碳,不要穿太空装,看你要怎么玩?

再来,没有水,他们的水是怎么打的?他们的水要打到深下几百英哩下去,把那个雪抽出来,因为经过几亿年,水都冻结在地下,挖出来,这个雪,然后再把它蒸发变成水,

你所看的世界就是这样子,全部都是室内的,活动,太空装要卸掉,全部都在室内,利用他们的植物制造成氧。氧再人的吸收,人的吸收再排出二氧化碳,这整个循环,然后我们就会移动这个藻类,在那个世界制造成氧气,但是,不一定成功,因为地心的引力不一样。

所以,目前如果说移民到国外还可以:要移民到星球,目前几百年以内没有办法,虽然是空性的理,但是,环境不适合人居住。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1-4 第三门彰其无碍。【二、事遍于理门。】如果你悟到了理事不二,那么,你想想看,悟到真空理,世界就没有敌人,谁会给你障碍?

【二、事遍于理门。】

【钞  谓有分之事,】就是说有一个界限的事相,【全同无分之理故。】真空的理,

所以【一小尘,即遍法界。】为什么?一个小尘就是真空的理,就遍法界。

【以事无别体,】因为事相以真空理为体,所以,事无别体,事相的体就是真空的理。【还如理故。

若不全同,则不如理。】事相不全同于理的话,那么,就不是理了,就跟理不同,不如理就是不同于理;

“不如”不是说比不上,是不同于理,如果事相不全通于理,那么,就不同于理,就不如理了。

【然相遍二门,超情难见,】相遍二门,理跟事是互相的,超情离见,这个不是我们众生的情执,或者是世间的见、执着的见可以了解的。

【何者?谓事既有分,理即无分。】事相有分,因为它有界限,

所以,凡事有事相的,有分。今天,我们要妄想也是这样,我们用妄想就有极限,用世间的妄想、执着就有极限。

我们要用清净的本性,如来藏心,哇!那这个是源源……开采到清净的自性,这个如来藏不得了了,这个源源不断的智慧就一直出来,就像涌泉一样,用不完,

事就有分了,理则是没有分。【如何得遍?】怎么样能够遍?

【若尘遍法界,尘应非小。】如果是这个尘遍法界,所以,一点点的尘,当然不能说是小了,因为它的真空理是遍法界。

【理遍同事,应如小尘。】应当理就像是的颗粒微尘,

所以,理缩小来,可以在一个颗粒微尘见到空性,随手拈来,只要见到空性,不分事相的大小。

如果理遍开来,展大,就像虚空,缩回来,就像一个尘。

所以,事相有大小之分,理是没有大小之相的。

【今明由事与理,有非一非异义故。】就是事相跟理,讲一个、同一个也不对,讲不相同,也不对。

【以非异故,】“非异”就是没有什么不同,意思就是同,负负得正,“异”就是不同,“非”就是没有什么不同。【全同。

以非一故,】就是不坏,什么叫做以非异故,全同呢?因为没有什么不同,事相就是理体,所以以非异故,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全同。

以非一故,因为不能讲一,事事有形的,理是无形的。【不坏分无分,】“分不分”就是说分别分无分别,又作分别分无分别,意思就是:“分”就是分别,“无分”就是无分别,分别于无分别,

意思就是说:不坏这个分别跟不分别,所谓的分无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的意思。因为不是同一个,

所以,不坏这个无分别,分别于无分别,意思就是说:虽然不是同一个,但是,也不是不同,既然不坏,就是不是不同。

【则事理两分。如海之波,】海水跟波浪,波浪不离海水,海水不离波浪。【一波全遍大海,】看到这个波,就知道这个波是大海水所影现的,那么,这一波就是表达大海,这一波捞起来是咸的,那么,这个大海就是咸的,这一波就是表示整个大海,因为【以同海故。

大海全在小波,以海无二故。】虽然是小小的海波、波浪,可是,这个波浪不离大海。这个大海虽然大,可是,可以浓缩成一小波的成分,也是咸的。以海无二故,

【全在一波,亦全在诸波,】每一波,不只是一波,波波都相同,同一个湿性,【同一海故。】

所以,如果我们研究这样子,开悟的话,那么哪里都贯通,处处就没有所谓的障碍,自己把自己设定成一种障碍,就是都是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悟到了理事不二,那么,你想想看,悟到真空理,世界就没有敌人,谁会给你障碍?

    1-5 第三门彰其无碍--【三、依理成事门。】事要因为道理才能够成就。如果事相不用、不会入这个真空理,那么,这个事相就变成了断裂、断灭。

【三、依理成事门。】

【钞  事要因理成者,】事相要因理才能够成就。

【以诸缘起,】所以,你要好好的体会【皆无自性故。】

这几个字,事要因为道理才能够成就。如果事相不用、不会入这个真空理,那么,这个事相就变成了断裂、断灭。

所以,讲事相一定不能离开理,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

【由无性理,】以无自性的理,【事方成故。】这个事相才可以成就,才可以讲到事相。

无性的理,无性就是空性,无性就是缘起不可得,没有真实性,没有永恒性,叫做无性,一透视,分析就是空,当体即空,由无性理,事方成故,

【故《中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因为有空性的这个道理,一切法就可以成就。

【又离真心,无别体故。】离开了这一个真心,就算我们现在的妄心,也离不开我们的真心,既然称为妄,不着,那就是真,也不二,又离真心,没有另外一个体。

   1-6 第三门彰其无碍--【四、事能显理门。】事相是生灭的,真空理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显这个真空的理是实在的。

【四、事能显理门。】事相,它是有形相的东西。

【钞  谓由事揽理成,】揽理就是混合的意思,由这个事相混合真空的理,

【故事虚而理实。】事相虚,因为是虚妄的,所以,事相是有形相的;可是,它是虚妄的,理才是真实的,无形相才是永恒的。所以事是虚,而理是实,

【以事虚故,能显实理。】事相是生灭的,真空理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显这个真空的理是实在的。

【事若有实,实理则隐。】事相如果是有实在的,不会变坏,那么,实理就显现不出来。因为事相是空,事相到最后是会归到虚,

【以事虚故,】就是空,因为事相会归到最后,也是如虚空一样。

【全事中之理,挺然显露。】这个事相的真空理一下就显露出来,

【如波相虚,】波相是虚妄的。【令水现也。】显现出来。

    1-7 第三门彰其无碍--【五、以理夺事门。】事相的末端、尽端,就是空理的显现,妄想的不着,就是自性的显现,一样的道理,不着一切事相到尽端,清净自性自然显现。

【五、以理夺事门。】理夺事就是专谈理,否定事相,叫做以理夺事门,

夺事的意思就是说:理的存在,事相是否定,意思就是把整个事相都不讨论,都融入整个真空的理。

【钞  谓事既全理,则事尽无遗。】事相的末端、尽端,就是空理的显现,妄想的不着,就是自性的显现,一样的道理,不着一切事相到尽端,清净自性自然显现。

【如水夺波,波相全尽。】如水夺波。水就是本体,波就是现象界,幻化的现象界,见到了本体界,就不会执着于现象界。波相全尽,

学佛有多好,是不是?了解是理、是事;是生灭、是不生不灭,太好了,

就像我那一天从San Francisco旧金山要回来,在那边等飞机的时候,一个女众,好像是中东的,中东的女孩子,跟她美国的男朋友要分手,那个之困难的在那边哭啊、摇手啊,怎么样就是走不开,

我本来是要跟她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法无来去相,法无生灭相,法不哭不笑相,想跟她讲,

可是,她一直哭,也不晓得她们在讲什么,中东人,高鼻子、五官清楚,像亚里斯多德的肖像,以前我们画像,都是画亚里期多德的肖像。

就是没有办法,外国人就是听不到正法。所以,她认为那个分开是痛苦不堪,简直要她的命!

她的美国男朋友是在那边摇啊,美国男朋友高大,中东的人小,然后在那边二人紧紧的拥抱着,久久才松开手准备上飞机,飞机要起飞了,不走不行,可是,没走几步,二人又依依不舍的抱在一起,难分难离,

女孩子一直哭,男友拍拍她的肩膀安慰她,也不晓得他们在讲什么?不要哭,不要为我哭泣,是不是?不要哭泣,她还是一直哭一直哭,她跟我们搭不同的班机,一直哭一直哭,一路哭上飞机,泪眼汪汪的,

如果我们有幸研究到佛法,我们会觉得我们很幸运,我们知道说这个世间,不一定……不一定啦,学佛的人,不一定能够看得开,但是我们有智慧,我们会冷静,至少不会那么痛苦,不会痛苦到想去自杀,

见面的时候,那是乐得不得了,分开的时候是苦的不得了,这都是一种极端,如水夺波,波相全尽。

    1-8 第三门彰其无碍--【六、事能隐理门。】真空理是无形的,只有事相它才可以讲,所以修行它不能坏事相。

【六、事能隐理门。】事相能够把这个真空的理隐,真空理是无形的,只有事相它才可以讲,所以修行它不能坏事相。

【钞  谓真理随缘而成事。逐令事显理不现也。】事相显,理是不显现。

【如水成波动显静隐。】意思是真理随缘而成事,真空的理体,随这个因缘而成事相,

因此令这个事相是显,这个理不显现。所以水成波,动显静隐。

1-9 第三门彰其无碍--【七、真理即事门。】离开事相有真理,那这个真理不是真理。

【七、真理即事门。】

【钞  谓凡是真理。必非事外。】一讲到真空的理,绝对不能事相以外。

【以是法无我理故。】一切法无我,【空即色故。理即是事。方为真理。】

所以,真理即事门,意思是:真空的理,它就是事相,没有分,理即是事,才是真理;

理如果不是事,哪里是真理呢?理如果不是事,哪里是真理呢?

离开事相有真理,那这个真理不是真理。

1-10 第三门彰其无碍--【八、事法即理门。】事相就是真理门。

【八、事法即理门。】事相就是真理门。

【钞  谓缘集必无自性。】缘集就是因缘法,集就是集合,因缘的集合。

所以缘集就是缘起法,缘起法必无自性,没有永恒性,刹那生灭性。

【举体即真故。】全体当下就是真实的空。

【上之二门。正明二谛不相违义。】真俗二谛,

讲二谛是真谛跟俗谛,讲三谛是真谛、俗谛、中谛,就是假……真、假、中。二谛是不相违义。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1-11 第三门彰其无碍--【九、真理非事门。】真空之理,绝非虚妄之事相,但是也不离,也不离。

【九、真理非事门。】

什么叫真理非事门呢?真空的理,它不是事相,因为事相是生灭,这凸显真空,真空的理不是事相。

【钞  谓即妄之真。】虚妄当下,回归当下,就是真性的显现。

【异于妄故。】意思就是如果开悟的人,他当下就不着事相,因为真空的理不能着于事相,他才可以彻悟。

【如湿非动。】“湿”就是湿性,如果是水性,水就是湿性,它不是动态,因为它不讨论动、静。

所以,这个真理非事门,意思就是说,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事相上的理,但是它不能说是事,

因为事相上的理是真实的,事相上本身是虚妄的,事相的空理是真实的,事相是虚妄的,

所以,真跟妄是不同的,以真妄异故,异就是不同,这一段是讲真跟妄是相异。

所以,实绝对不是虚,真空是实理,绝对不是虚妄的相、事相。

譬如说,波的水绝对不是波,我们讲到水,它绝对不是波,波是水幻化出来的。

以湿性,水,它有湿性,波只是湿性的幻化出来的相,我们今天的万象也是这样子。

所以这个真理非事门,这里注意听,就是真实绝非事相的虚妄,真空之理,绝非虚妄的事相,

就是一个是真,一个是妄,真异于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

事门,你在旁边就是写:虚妄,真理非虚妄门,真理中间加一个空字,

真空之理,绝非虚妄之事相,但是也不离,也不离。

    1-12 第三门彰其无碍--【十、事法非理门。】你看这个性相达到了极点圆融。

【十、事法非理门。】就是由事相的有形来取代理,单看事相。

【钞  谓即真之妄。异于真故。】异于真就是不同于真,

【如动非湿。】譬如说动态的水,它不是湿性,不是本体的湿性,“湿”就是湿性,因为水它是湿性的,有湿润的特性,但它不论动跟静。所以,那当然是指波,是指波浪,

【上七八二门。】第七就是真理即事门,第八、事法即理门,七八二门,【明事理非异。】没有什么不同,

【九十二门。明事理非一。】真理非事门,事法非理门,这非一,不同一个,

【故为无为。非一非异。第四回向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你看这个性相达到了极点圆融。

   1-13 好,我们再简单的来复习一下第三彰其无碍这十门。诸位想想看,单单事跟理,就有这十个角度去讨论,诸位想想看,这个世间怎么会无诤呢?

好,我们再简单的来复习一下这十门,看大标题,第一,就是第三彰其无碍,也就是事跟理来互为对谈,有十门。

一、理遍于事门,就是真空、空性的理遍于一切事相。

二、事遍于理,一切的事相,也必需合于真空,遍于真空的理。

第三,依理成事门,合于真空的理,才有事相的显现。

第四,事能显理门,因为理是无形的,事是有形的,由事相才能够显出这个理。

第五,以理夺事门,现在是强烈的衬托理出来,那么事相就不讨论,把事相融入真空的理。

第六,事能隐理门,国为事相是有形的,道理就隐在深层的,事是显,理就隐藏起来。因为所有的理,都缘起里面显现出事相,

第七、真理即事门,理就是事。

第八,事法即理门,事就是理。

第九、真理非事门,空理不是虚妄的事门,虚妄的事门也不是真空性的理。

第十就是事法非理门。

诸位想想看,单单事跟理,就有这十个角度去讨论,诸位想想看,这个世间怎么会无诤呢?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你是站在哪一个角度说?

所以我们学佛,要有一个包容的心,就是说不需要辩论。

还有就是说,这是悟到究竟的才是这样子呢,有的人悟到不究竟,执着自己的理跟事,那没办法谈,就是看福德因缘了。

所以我这个人从来不愿意跟人家争,你说跟一贯道辩论,无聊!

也不必要跟基督教、天主教辩论,因为他死执不放,你能怎么样呢?对不对?

所以说我们要了解,佛法这样子这么高超的学问,你要是没有真正的去彻底,你还是会有争论的,

学佛跟学佛就有很多的争论了,对不对?各宗各派的就会有很多的看法。

所以,师父讲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要讲知见、讲道理,而起烦恼,而引起烦恼、对立、对峙,

不如放下心情,容受一切意见、看法不同的人,还来得更解脱,单刀直入的宽恕他,单刀直入的放下它,

不需要在理或者事的每个角度的不同一直争论,你争论到最后你还是不会有答案的,争与道相违。是不是?

   1-14 【上之十事。同一缘起。】你看,同一缘起。【故云无碍。

好!底下:

【上之十事。同一缘起。】你看,同一缘起。【故云无碍。

约理望事。】有成有坏,有即有离,事对于理来讲,有显有隐、有一有异、有逆有顺、有自在无障无碍、同时顿起等等,一个一个来解释。

说以上的十事,就是理事无碍,理事无碍法界来讨论,这是同一个缘起,所以是无碍,

就理对事来说,站在理的角度对事相来说,【有成】因为依真空的理,才能成就种种不同事相的事。【钞  依理成事。】

【有坏。】这个“坏”,注意听!这个《华严经》的华,不是破坏的坏,你第一个观念要改过来,

《华严经》讲的“坏”,这个绝对不是你想像的那个破坏的坏,

《华严经》的“坏”,是安住诸相,安住各个诸相的意思,后面会讲到六相圆融。所以有坏。

【钞  以理夺事。】有坏就是只谈论理,不谈论事,他就用“坏”这个角度来说。

以前人的形容,跟我们现在的形容不一样,我们现在的“坏”是破坏,以前他们讲的这个“坏”字,不是这个意思,全部用理去讨论,不谈论事相。

【有即。】【钞  真理即事。】

【有离。】【钞  真理】怎么样?绝对不是事相,【非事。】叫做离。

【事望于理。有显】因为你要显这个理,一定要事相。对不对?你没有事相,你怎么显这个理呢?空空洞洞,什么东西都没有,你怎么说?所以事望于理,有显,

意思就是:【钞  事能显理。】我们看到花,看到种种的相,也才能显出真空的理。

【有隐。】【钞  事能隐理。】为什么隐呢?因为事相是有形的,他看得到。所以,有时候要讲因果,让众生看得到。

那么真空理,像这个比较深奥的佛理不谈,譬如说谈感应,就是事相;谈因果,这是事相,这都是事相的东西,感应,喔!很明显了,众生有信心了。对不对?感应。谈因果,你看不能做坏事情啊,对不对?你做坏事情,因果就跟着你屁股后面来啊!事能隐理,

所以,有时候说事相,三根普被;有时候说理,对那个根器比较利的人,

【有一。】【钞  事法即理。】事法即是理法。

【有异。】【钞  事法非理。】事法不是理法。

那么刚刚,事相对于理来讲,“显”就是我们所讲的四。隐就是第六:“一”就是第八,“异”就是第十,

前面的“成”就是第三,依理成事门,“有成”就是第三,“有坏”就是第五,以理夺事门,

“有即”就是第七,“离”就是第九,事望于理,“显”就是第四门;

“隐”就是第六门;事能隐理门;一就是八,八就是事法即理门;有异就是第十,事法非理门。

“逆”就是五跟九;顺就是三跟七;异,事法非理。

【逆】【钞  夺事非事。】就是第五跟第九,夺事非事,第五就是以理夺事门;第九就是真理非事门,夺事非事相。

【顺】【钞  成事即事。】就是第三跟第七,成就事相就是事相。

那么,【自在。】【钞  欲成即成。欲坏即坏。】

所以,理,想要谈理就是理,理事;欲坏,在事相;坏就是谈一边叫做坏,成就是互相,理事无碍叫做成,偏理或者偏事叫做坏,就是这个意思。

【无障无碍。】【钞  成不碍坏。坏不碍成。显不碍隐。隐不碍显。故云无碍。】

【同时】【钞  正当成时。即是坏等。故得同时。】成就是总相,坏就是别相,有差别相的意思,后面会谈到六相,再好好的讨论,所以一下子没办法接受这种观念,听起来怪怪的。同时,正当成时,就是坏时,就是同时。

【顿起。】什么叫做顿起?【钞  四对皆无前却。】却就是后,也无所谓的前跟后,四对皆无前后,【故云顿起。】

【深思。令观明现。】令观照智慧显现出来。【以成理事圆融无碍观也。】

写这个文章的人竟然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写的!对不对,澄观大师,一千多年前的人,就有这种智慧,你说有没有惊讶?让人家很惊讶这种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2 第四门、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

【疏 第四、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什么叫周遍含容?就是事事无碍。

在事相如果融入理体来讲,既然融入空性的理体,那么每一个事相都是没有障碍的,

   2-1 第一个、【先正辨玄门,】好,我们现在谈到《华严经》最重要的十玄门,后面还有一个六相,这里就是六相、十玄门,这是《华严经》最重要的根本思想。

【且依古德,显十玄门。于中】在这中间。文章分成二段。【文二:】

第一个、【先正辨玄门,】好,我们现在谈到《华严经》最重要的十玄门,后面还有一个六相,这里就是六相、十玄门,这是《华严经》最重要的根本思想,

正辩玄门,什么是玄门呢?不可思议,这是圣人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的境界,你思维不到,想都不敢想。

【二、明其所以。】为什么能够有这样子的重重无尽的事事无碍法界显现呢?有十种原因,

现在开始要讲十玄门,他这个都比喻得非常好,比喻得非常的恰到好处,所以,也不会很难懂。

    2-2 十玄门--【今初。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什么叫同时具足,不分大小,同时具足法界。

【今初。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同时具足,一滴就是尽法界,一尘就是华藏世界,就是这个意思,

一一尘中见法界,一尘既然,法法皆然,就是这个意思,叫做同时具足。

什么叫同时具足,不分大小,同时具足法界。

【钞  如海一滴。】底下就开始用比喻,用人类所能想像跟理解的,来讨论《华严》的思想。

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一滴,海的一滴,它就是咸的味道。

【味具百川。】百川,有时是淡味、不淡味,或者一点点咸味,味具百川,百川一会归到大海,一律统统是咸的,

【以是总故。】这个统统把它总包括在内。【冠于九门之初。】

所以第一个叫做具足,同时具足相应门。于九门之初,因为它是表总纲,其它九门是别,这个是总。

【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一切法门是无尽,《华严经》一讲到,统统讲法界,无量无边。一切法门无尽海,

【同会一法道场中。】无量无边就是俱会在一个道场中。

【又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你看,华藏世界所有的颗粒微尘。

底下,【一一尘中见法界。】因为法界是空性,每一个尘也是空性,所以一就是一切。

【一尘既尔。法法皆然。】叫做同时具足相应门。

    2-3 十玄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意思就是第二门起,就是开启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了,就是这个意思,广狭自在无碍门是别中的老大,别门之由。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别中,因为前面是总,这里是别。

【钞  别中先辨此者。是别门之由。】由就是开始,

底下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都是由这个开出去的,就是这个意思,

是别门之由,别门的根本原由,意思就是第二门起,就是开启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了,就是这个意思,广狭自在无碍门是别中的老大,别门之由。

【由上事理无碍中。事理相遍故。】事遍于理,理遍于事。【生下诸门。】产生了诸门。

【且约事如理遍】注意看,事是小;如理,事相如果把它……就像理,理就无穷尽了,如理遍故,【故广。】

理就尽虚空遍法界,统统是空性的,小小的事相,可是它就是遍法界的空性。就事相如理遍故,所以“故广”。

【不坏事相故狭。】谈到事相就小,所以这个人着相,就知道这个人学佛不入道;

这个人讲起话来统统是执着他的角度,就知道这个人心胸还是着相,着相而求,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见性,跟这个人谈几句话就知道!为什么,一讲,统统在事相里面打转。

法师讲经也是一样,怎么讲,他就是只有讲感应;怎么讲都是讲因果、讲因缘果、讲事相,那就知道他懂佛法懂得很少,他佛法就懂得很少了,

讲这些事相上的东西、生生灭灭的东西,没有讲到第一义谛,也没有讲到无相,也没有讲到空性,那这个佛法,他根本不懂。

虽然讲因果,那只是劝劝善人而已,不要造恶因,得恶果,造善因,得善果,就是这样子讲,讲一讲……说说故事给人家听,哪一个人造恶得什么恶果,哪一个人造善得什么善果,电视常常就这样子,我说那个不叫讲经,那叫做劝善。

以前有一拉胡琴讲古的人,电视上常常在唱的,咚咚,叮咚咚,咱来念歌啰……咚咚,叮咚咚,就是这个劝善的,他就是劝善,这哪里是说法叫?说法是这样子吗?说法哪里是这样?你唱唱歌,有时候劝善,对不对?

说法不一样,说法,他一定要融入这个真理,空性的理,

底下,且就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所以狭,【故为事事无碍之始。】事事无碍的开始,

虽然是讲事事无碍,其实也是建立在理事无碍,因为事相如果没有透过理的话,没有办法。

事相一定要达到绝对的真空,然后回归到心性的本体,既然万法事相都是心的影现,那么没有一样它不会柔性的,柔和的,不可能的,

如果像释迦牟尼佛他证悟到圣果--毗卢遮那佛,万法尽是如来藏心的影像,那么所有事相都是心,心心当然没有挂碍,心心没有事相,事相是众生的坚固妄想执着才产生的;

如果是圣者来讲,事相无所障碍,事相就是心,对不对?怎么会有障碍?所以,事事无碍之开始。

【七十六经】七十六经就是七十六卷。七十六经,【摩耶夫人云】摩耶夫人这么说【:善男子。我身形量。虽不踰本。】虽然不会超越,虽不踰本就是有一个众生需要的形量。

【然其实已超过世间。】超过世间的形量。【量同虚空。】所以【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受生庄严宫殿。】

在《华严经》讲,释迦牟尼佛的母亲,她是菩萨示现的,她发愿生生世世都要生佛,将来弥勒佛也是摩耶夫人生的,就是这样子,生生世世都发愿要生佛,这《华严经》讲的,

《华严经》讲:释迦牟尼佛来此娑婆世界八千往返,八千次,示现在娑婆世界已经八千次了,

你看看,我们很不幸,没碰到,没碰到释迦牟尼佛,业障很重,生长在末法时期;

话讲回来还不错,还生长在中国、台湾省,还有正法,还有佛法,还不错,说不幸很不幸,没见到佛;说幸运也满幸运的,末法又碰到正法。

悉能容受十方菩萨受生庄严的宫殿,

【此文即广狭自在也。】狭,就是他的形量;广,那是等同虚空。

底下,广狭自在无碍门,【如一尺之镜。现千里之影。】

古人也很会比喻,你看,一个框框,小小的一尺的镜,结果可以现千里的影像,这古人也满会比喻的,叫做广狭自在,广,尽虚空千里;狭,就是那么一个小小的镜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2-4 十玄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如果我们用空性来看这个世间,全世界都平等,里面没有坏人没有好人,没有善,没有所谓的善,无所谓的恶;无所谓的富贵、贫贱;无所谓的美跟丑。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钞  由广狭无碍。所遍有多。】有多,对不对?有广,广就是多;少就是一。

【以已望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多,那么,自己就是一了。对不对?【故有一多相容。

相容则二体俱存。但力用交彻耳。】这个是在告诉你,其实没有二个体性,只是作用互相,互相的把它光光相彻。

譬如说,力用交彻就是说:无形相的力用,没有形相的。

譬如说:二个灯照起来,左灯跟右灯,左边的灯照右边的灯,右边的灯照左边的灯,我们在底下看书,我们分不出说这个灯光到底是左边的灯、右边的灯,它都是灯光。

力,力用,体、相、用的用,只是作用互相交彻。

他底下就有个解释,【如一微尘。】譬如一微尘。【舒已遍入一切法中。】“舒”就是展开来,你要展开来,这个空性来说,那么就遍一切法中。

舒己,事相是小,我展开来用空性,每一个都平等。

如果我们用空性来看这个世间,全世界都平等,里面没有坏人没有好人,没有善,没有所谓的善,无所谓的恶;无所谓的富贵、贫贱;无所谓的美跟丑,

用空性的角度,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相,你都用空性来观照,万法统统平等,他有一天总会败坏。

我们今天看到的,会生气、会贪瞋痴,就是那一念冲动突不破,那一念习气突不破。

用大智慧去观照,把这个花放到百年后;不要百年后啦,一个月以后,这花就不见了!内心里面有这种大智慧。

舒己遍入一切法中,【即摄一切令入已内。】一切的法不离空性,就纳归进来我的空性。

【舒摄同时。】要展开来、要摄受回来,其实都是同时,没有时间的差别,我这里空,你那边也是空,没有说我这边先空,你那边慢空。【无障无碍。

一尘既尔。尘尘互摄。亦复如是。华藏偈云:以一刹种入一切。】一刹种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

以一刹种的意思就是:以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每一个颗粒微尘,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三千大千世界,叫做一刹种。

一刹种入一切法界,【一切入一亦无余。

体相如本无差别。】为什么,体不可得,相不可得,何以故?空性贯穿,毕竟空,所以,体到最后回归到心的体性是觉性。体相如本无差别,

【无等无量悉周遍等。】无等等、无量都是周遍,无等就是无等等,无等等无量无边都是周遍。就是这个文章,【即其文也。

如一室】一个室内,【千灯。光光涉入。】你看我们底下这个光,电灯,光光涉入底下的光。

以前用蜡烛比较不好,风一吹,它就会动;我们现在用电灯,你跟一百年前的人讲电灯,啊?电灯是什么?清朝的人电灯搞不清楚,在二百年、三百年前,电灯?将来会有电灯喔?

以前的人看到鸟在空中飞:唉,有一天我能够在空中飞,多好!现在我们比鸟更好了!对不对?我们用飞机一飞,里面又舒适,空间又广。

现在日本正在发明,发明这个太空船,往太空登陆,一次坐五十个人,一张票二万美金,日本人现在一直在发明这个太空船,圆形的,一次坐五十个人,吃、住、穿都很方便的,一张票美金二万,台币六十几万。简单讲,如果你要去太空游荡一次,就是六十四万台币,现在正在发明,还没有成功。

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你现在想想看,达到外太空,有什么好看的?整片黑漆漆的,只看到远处点点微弱的星光,然后再回头看地球,不过就是一颗蓝色的地球,太空人早就摄影出来了,那你早就看过,这样子够了!对不对?

你登陆其它的星球,其他星球气候不合。宇宙里面、太阳系里面,有很多的星球统统没有生命,目前找到的,只有地球有生命而已,我们第一个要登陆的就是火星,

火星跟地球不相上下,火星的转动,刚好跟所有十一颗行星颠倒,整个十一颗行星里面,太阳系里面,只有火星它颠倒转,人家是这样子转,它是这样转回来,

我们是这样转......绕,地球是这样绕,太阳在这里,地球这样绕……它也是这样绕;可是,它转回来,它是这样转、这样绕,

就是这个星,在绕、在转动的时候,被那个慧星打到,大的慧星打到,咚!结果引力发生变化,本来这样转,咚!变成颠倒着转……倒过来转,就是那一颗星,

火星是卵生的双胞胎,在太阳系十一个行星里面,火星跟地球是完全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在四十几亿年前所创造的;

但是,火星为什么没有人类?火星的引力小,高速的撞击以后,使这个水气上升,因为地球这个拉力、引力牵引,所以我们这个云层,云,在地球的云层,它到一个高空就停住,就是引力拉住。

火星没有这个引力,拉不住水分,这个云层一飘,飘到外太空去,到现在都没有水。

所以同时跟地球产生的,就是这个火星,但是,我们地球有生命,就是这个引力拉住水气,所以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每一个人,不可能一天不喝水,水是生命的起源,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到外太空去就是这样,什么都没有,你说你要坐去郊游、旅游,我不去,我绝对不去,去那边做什么?什么都没有。

你到外太空看,太空舱,太空舱是什么?整片都是透明的,你如果移民到外太空,整片都是透明的,楼房都是透明的喔,里面可以看到外面,外面可以看到里面,但是你不能出去外面,你出去外面,马上死掉,你只能在里面而已。

里面看到的,看到蔬菜,很多种的、培养的蔬菜,人工蔬菜,室内温室的蔬菜,然后抽这个雪水,变成水来灌溉,灌溉以后,出去外面,就必需要戴太空装,

外太空什么都没有,哪有什么拉斯维加可以看?也没有电灯,什么都没有,只有岩石,下面就是沙漠,其它的统统没有,出去外面就是这样,

我们如果跑到外面看,就是看到室内的情形,透明的,人都在里面,不能出去外面,等于被关起来一样,出去马上死掉,高温高到二、三百度;晚上冷,冷到零下一百多度,你怎么住人?你没办法住人的,所以,一定要在固定的温室里面,他才可以活,

这种环境,要你花六十四万,你愿意去吗?去那里有什么意思?你是想看什么?到底是要看什么,我实在想不通!

所以学佛的人,他就不会觉得稀奇,他也不用坐个火箭到外太空,去找有没有生命的地球。

我们现在发明外太空是为什么?发明这个太空船,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找到看有没有清净的净土?

我们这个地球,被紫外线破坏、红外线破坏,空气污染、水质污染、油污染、众生的排泄物,人口太多,五十几亿人口,这个地球有一天会毁灭掉,

南北两极,只要温室效应一起来,升高一度就好,海水就涨三十几公尺,三丈,等于几层楼的高度!温室效应再增加一度,海水又溶解,所有的人都淹死,没有一个人可以活的!所以,有的人预测这个地球会毁灭的,再过几百年以后就会死光光,温室效应太严重!

现在赶快找那个外太空,所以发明火箭,移民过去,要移民。

这个地球,说要协调很困难,全世界的人,联合国开会,剩下最大的雨林亚马逊河、印尼的森林、马来亚的森林,世界的三个大森林;印尼、马来亚、亚马逊河的森林。

然后联合国规定,它是温室效应影响最严重的,要有森林,森林如同冷气一样,可以降温,产生氧气。

好了,联合国开会,叫他不可以开发,不可以滥垦,巴西就说了:我这亚马逊河不开垦,那我的人吃什么?我的人口越来越多;

马来西亚的总理很会讲话,就出来讲,保护森林是我在保护,使这个地球保持完整,是我们的责任,我没有办法,经济……因为这个森林不能开发,经济的层面没有办法扩张,那我的人民生活怎么办?

保持地球的温室效应是我们的责任;可是,你有没有拿资金给我们维护这个森林?没有,你美国只是说,不可以去破坏原始森林,但是,联合国有没有拨款,说我们这些生活很困难,你帮助我们,不要破坏原始森林?没有,我们又要保护它,你又不能滥垦它,你又不补助我们,那是什么道理啊?马来西亚总理就向联合国抗议。

所以,因为经济的关系,人口越来越多,所以,一直开发就一直……一棵树几百年,几分钟就砍掉了!

所以,地球到最后一定会毁灭,人害死自己,作茧自缚就是人类,为了一点点的利益。

你看!台湾就这样子,滥垦、滥伐、滥葬,一台风来,你看,贺伯台风,瑞伯台风,死多少人!

林垦大郡,我告诉你:其实这个都是人为因素产生的,滥垦、滥伐,大地会反扑。

师父已经重复讲过:违反自然,大地一定反扑,你害它,它就害你,这个就是缘起法。

所以,我们一定要跟整个大地维持一个平衡,人与人也是这样子,人与大地也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要重视环保,重视整个森林生命的循环的生态,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尽一点点的心力。

所以,我们这个鱼池一开垦,一片荒土,我们就赶快种树,我就跟卢医师讲:要重视环保,赶快种树!现在我们的环境很棒的。

因为我们看了电视的报导,要与自然共存,不可以违反自然,违反自然,大地一定反扑,到最后人类会害死自己。

所以赶快学佛,世界末日不远了,不用太会打算。这个地球愈来愈糟糕,你看,森林快砍光了,经济挂帅,不肖的商人经济挂帅,人民、原住民要生活,亚马逊河原住民,以前的印地安人,移民到那个地方,他要生活,对不对?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世间只有愈来愈坏,不会愈来愈好。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文殊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站起来向佛菩萨三问讯后再向师父一问讯。

下课!(师父起狮子座,对大众站立,将法宝举到眉心。引磬响起,大众向师父问讯。)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华严大意》(10)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
卷一~卷四
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主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大意》
1997年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

请合掌,(大众随上人合掌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二三页,我们谈到十玄门的第四个。
二三页的第二行

(续第九讲2第四门)

   2-5  十玄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相即就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叫做相即。华严有相即,然后相入,相即自在门。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相即就是: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叫做相即。华严有相即,然后相入,相即自在门。

看小字的。【钞 由此容彼。】我们这边比较大,融入了对方。【彼便即此。】那么对方、彼,就是我们这一方的。说:由此容彼,彼便即此。

【由此遍彼。此便即彼。】由这个此遍入,就是纳入,“遍”就是纳入,由这个此纳入彼,那么此就是彼了。

【故有相即门。】这个“相(xiāng)即(jí)”二个字要画一个括弧,否则会念错,他会认为:故有相(xiàng),即门。糟糕,刚好念错!

会的人说:哎呀!师父,这个很简单!这个对初学的人就是不简单,这“相即”两个字要扣在一起,否则他就会念错!

说:有相即门,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如一微尘废己同他。】把这个一微尘废掉,这个废己同他,其实就是讲空性的意思。

一微尘的空性不谈,废己同他,因为范围小嘛,他就范围大。一微尘的空性不谈,其实你就谈无量无边的他,他还是同一个空。

所以【举体全是彼一切法。】我们这个空性溶入所有的相,它统统是一切法的一个整体性,因为站在空性的角度是平等的。

简单讲:一微尘的空性来到任何的相上,它统统是空;其实它也不必来,这是方便说。

意思就是:一微尘的空跟一切法的空,其实是一样的。不谈这个一微尘,谈其他的,统统一样,举体全是彼一切法,跟这个一微尘的法是一样的。

【而恒摄他同己。】而永远摄住对方,跟自己一样。

【令彼一切即是己体。】令彼一切就是自己的体性。【一多相即。】一跟多,它就是不分。【混无障碍。】

一个悟到绝对空性的人,开展出如来藏性的人,他内心里面没有任何的座标,没有预设任何的立场,没有执着的知见,也没有妄想的分别念头,也没有颠倒,

整个宇宙都是他的心的体,这心体本身就是无相,他又不建立任何的座标,建立任何的坐标,皆属于无自性的假相。

所以,哪一个动点,在悟到整体性来讲、如来藏性来讲,它就是唯心所造。

譬如说把这个坐标安住在虚空,虚空就是这个坐标,这个坐标不管安住任何一个虚空,这个坐标它统统是假相,因为虚空本身就是无形相的东西。

相同的,我们如果开采出绝对的空性、绝对的如来藏性来讲,这一片光明,没有有凡夫的知见,或者是妄想的时候,那么,它一跟多是平等的。

譬如说,释迦牟尼佛拥有一块钱,他也不执着,拥有整个世界的财富,他也不会执着。何以故?它都是空性的东西。他就是保持一个如如不动,

他了解这个都是幻化的东西,所以说: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混无障碍。

【此约有体无体。】有体跟无体的角度来说。【故言废己。废己。】把自己废掉了。【即无己体也。】自己就没有体性了。这是方便说。

【同他。】跟别人一样,别人,【他有体也。】有体性了,【如金与金色。】有金子一定跟金色,金色离不开金子,金子就是金色。【不相舍离。】

其实佛法所讲的东西,记住!统统叫做不二法门,这一句话就足够诠释所有的体相用,性相它是不二,金子不可能离开金色,水不能离开波,一样的道理,它不管怎么比喻,它统统是不二法门。

所以叫做诸法相即自在门,也就是悟到,一个悟到如来藏性的人,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子的大彻悟的人,他可以把自己的身体化作很小,唯心所造;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色身扩大到无量无边。何以故?

他没有相的东西,都可以在你的第八意识显现的时候,注入他的不可思议的神妙的功能、神妙的佛力,你要看什么境界,他都有办法。

所以说:诸法相即自在门,为什么他能讲自在,我们不自在?

我们这个五蕴就突不破了,不要想自在了。

我们最多今生今世二个角度:第一个,慧解脱,烦恼少一点可以;第二个,好好的求生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念佛,这二种力量大有可为!

其它的,你说要证悟到这种诸法相即自在门,在理论上我们可以去体会,但实际上做不到,没有办法做到像普贤菩萨这样子的功夫。

但是虽然没有办法,也种下这个善根,华藏世界的因缘。

    2-6 十玄门--【五、秘密隐显俱成门。】有隐有显,有显有隐。为什么讲秘密呢?有的可见,有的不可见,有的显,有的隐;有的是相即,有的是相入;但是要记住!都离不开不二的观念。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有隐有显,有显有隐。为什么讲秘密呢?有的可见,有的不可见,有的显,有的隐;有的是相即,有的是相入;但是要记住!都离不开不二的观念。

【钞 由互相摄】你摄我,我摄受你。【则互有隐显。】

如果【谓摄他】他显现,【他可见。故有相入门。】摄他,说有相入门。

【摄他他无体。】把他溶入了,对方就不存在了,“摄他”,【故有相即门。】

摄他可见叫做相入门,譬如镜子,左边一个镜子,右边一个镜子,左边的镜子摄入右边,右边的镜子也摄入左边,这个叫做相入,互相摄他,但是对方可以存在,这个叫做相入。

如果是摄他,对方就化作我们这个,化整为零,化入我们这个体性里面,那么它就是无体,没有体性,所以叫做相即门。

底下解释得更清楚,【摄他。】把他摄受过来。【他虽存而不可见。故有隐显门。】的差别,我摄受你,你可见,或者是不可见,你虽存,但是不可见,那么,你就是隐,我就是显。如果摄受你过来,我被你摄受过去,我就是隐,你就是显。

【经云:东方入正受。】这个正受就是正念。【西方从定起等。】入正受就是正念、正定,西方从就定起来。

【东方入定为显。】看得到的。【西方定起】从定要起来,就无念了,刚好要起来的那个……起,还没有起,刚好要起,那就是【为隐。】西方定起,这个是隐。

【以但见入定。】你要入定,我看得到,可是要起定呢?没有人晓得。

所以说,摄他,他虽存就不可见,所以有隐显门。

所以经典说,东方入正受,西方从定起,东方入定是显,西方定起,这个是隐。以但见入定,怎么样?【不见起故。

然此三门。】这三门,【皆由相摄而有。

相入。】相入,二个画起来,相入的底下就解释,【则如二镜互照。】二个镜子互照,

上面的三门就是三、四、五,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然此三门,是不是?都是由相摄而有,解释到一个段落。

底下的解释什么是相入的比喻、什么是相即的比喻,比喻得非常好!那么这个观念,有助于对华严思想上的研究。

相入,譬如说二个镜子互照,我照你,你照我,左边的镜子来入右边,右边的镜子来入左边,二镜互照。

【相即。】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则如波水相收。】哪里你能够分波跟水吗?波当然就是水,水也可以幻化变成波,则如波水相收。

【隐显。】就像什么?【则如八日月。】简单讲就是初八之月,初八的月亮,我们看看这个月亮,初八的月亮,有一半是暗处,有一半是明处,所以初八之月,这个是以比喻明跟隐(就是暗处),跟显(就是明处),【隐显同时。】


初八的月亮,有暗处也有明处,所以说隐显俱成,这个比喻得非常好!初八的月亮,一半是黑的,一半是白的,隐显同时。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2-7 十玄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微细相容,

听到这个微细,我们就会想到颗粒微尘、芥子等等,很小很小,但是这只是比喻。

这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来讲的话,那我们这个地球也跟芥子一样的小,芥末,像一粒米一样。

如果我们看一粒米很小,那整个虚空看我们的地球,就像一粒米一样的小!

所以在圣者来讲,没有所谓大跟小,他哪里都是心的影现出来,心哪里有什么大跟小的东西?心是无相的东西。

所以,开采绝对唯心论的人,是非常伟大的,他不增也不减;他不来也不去;他不生也不灭,

他不会看到春天的花开就喜悦,就绝对不会为冬天的凋零而伤感。

小乘是: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而感伤生死的可怕;

佛菩萨、大彻大悟者,没有这样子,春观百花开,百花即是实相法,无一法不是实相。秋睹黄叶落,也是实相法。

何以故?春夏秋冬不过是心的影像、生灭的业感,

所以我们有真如的缘起法,真如业感,真如的缘起法。我们有阿赖耶缘起法,阿赖耶就是唯识学所讲的;

真如的缘起法是后起佛教,后起的大乘佛教的思想,所展开来的一心开二门,以《大乘起信论》来作代表。

那么阿赖耶的缘起法,以《成唯识论》来作为依据的经典,叫做阿赖耶缘起。

那么所谓的业感缘起,就是《唯识简介》里面所谈到的,我们小乘的统统是讲业karma force, 四圣谛、十二因缘都是讲业,就是指无明。

小乘的无明跟大乘的无明大不相同,小乘所讲的无明是见思无明,根本没有提到尘沙无明跟根本无明。

小乘所讲的像十二因缘所提到的,无明、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那个无明是指枝末无明,是指见思无明,而不是指佛菩萨所断的微细的生相无明,就是所谓根本无明,这个还差得很远,百千万劫了!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

再来,我们谈到业感缘起,大部分都是四阿含它所讲的,一切都是业力所影现的,我们现在就是所谓业力的世界。

所以小乘,你可以发现第六意识的分别,可以入定、可以打坐,见一切相不动,

可是小乘没有办法控制那个指甲,指甲不让它成长,没有办法控制这个头发不让它成长;

这个头发的成长,就是微细意识,第七意识;也没有办法控制指甲,也没有办法控制那个细胞,使它分裂,操纵在心地上的东西,没有办法!所以,他没有办法证金刚身。

简单讲:我们所有的细胞它都有生命,如果说我们证入到佛果的时候,里面所有的细胞都化作觉性,所有的众生都配合佛的觉性,那里面都是正的,没有恶的。

我们的色身,是因为业感的色身,所以它有正反二面的细胞,有肿瘤的细胞,就是恶的细胞;有好的细胞,会杀菌的细胞;要是佛陀证得这金刚身,统统没有!

所以释迦牟尼佛,包括他成道以后,跑到这个尼连禅河,就是所谓的恒河的地方,他去洗澡,他身上所流出去的污垢,那一些鱼虾吃到,统统生天,何以故?相就是性,性就是相。

所以经典讲:生长在佛陀的当时,三业是很殊胜的,见到佛的相、佛的光明,那种威德,马上下跪顶礼!

佛一弹指,马上开悟!你见那个相、佛的说法,从佛的眼神,那种大智慧、威德力,一摄受,马上就大彻大悟!

佛要是说在我们今天来文殊讲堂,一讲下去,至少一半证阿罗汉果,他有那种威德力,我们没有办法!所以生长在佛世,是非常殊胜的!

那么,讲到说波跟水、初八的月亮,隐显的问题,这是指我们表相上的东西。有时候要讲隐,有时候要讲显,

其实隐跟显统统是对立、方便说,凡所有语言,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悟道的人,文字就是实相,花草树木统统是实相,所以三止三观,没有一法不是中道,没有一法不是实相。

何以故?实相就是自心性故,自心性开采出来,万法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东西;

自性流露出来的,如涌泉一般的大智慧,如涌泉一般的实相法,

那么法法无定法,法法实相法,说空法,无假无中不成空;说假法,无空无中不成假;说中道法,无空无假不成中道法;说实相法,一切法统统实相法。

为什么?哪里都是绝对,说空是绝对空,说假是绝对假,何以故?心性故。说中道,它就是实相法。

所以,天台的思想是很伟大的,只是我们后来的人不能体会,只是在文字上像倒开水一样的,从空出假,从假入空,二边不着叫做中,这根本就不懂得清净自性是什么东西,就讲来讲去……会讲;

可是他不晓得他到底在讲什么东西,其实这个讲的都是证悟,证入的功夫、自内证的功夫。

譬如说:从空出假,从假入空,不着二边叫做中,见性哪有这些东西?空就是实相、假就是实相、中道它就是实相法,随手拈来,统统不离实相,何以故?心性不离故,性相不二故,它就是本来的面目,还谈什么空假中的这个东西?

后来的说法的人,本身就没有开悟,没有开悟的东西,说出来像开水倒来倒去,这边倒过来,那边倒过去,也不知所云!

那问你:从假入空?我就问他,从假入空,从哪里入哪里啊?你说说看。

你听过《般若心经》: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吗?你说说看,什么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从假入什么空?从空出什么假?他说:师父!那这怎么说?这叫方便说。

所以众生就是说,他那个死执不放的那种知见,就是怎么样教就是教不会,落入自性见,告诉他什么法,他就是执着什么法;告诉他什么空,他就是执着有一个空,告诉他中道,他就执着有一个中道的东西。

后来他也牙牙学语,拾人牙慧,他也学着说:无念、空、一切法不可得,

学师父讲:这是方便说!我就从头敲下去:统统是实相说,哪里是方便说?哪里?看到哪里叫方便?是不是?

释迦牟尼佛,灵山拈花,对不对?迦叶尊者破颜含笑、微笑,这不是实相是什么东西?

“以心传心,当作第一代祖师。”那不是实相是什么?他哪里有从这个空入什么假?从假入什么空?没有的东西,这是祖师方便说。

所以众生悟到方便,误为是究竟法,因为就是不开悟,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所以说,不开悟有不开悟的说法,不开悟要强调,你说法的时候,要强调因果的重要性、念佛的重要性;但只能在事相上稍微发挥一下。徒弟们,这说法就是要记住这样子的;

要谈到内证的功夫,你没有那种功夫,你一谈,你试试看,你一下子就垮掉的!下面如果有人一问的话,你就马上倒下去的,这个是没办法谈的,那个是要有功夫的人才能谈。

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说:【钞   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彼摄,还是一样,要摄一切摄,所以就是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

【如琉璃甁。】这琉璃瓶,【盛多芥子。】微细小的芥子,我们所谓的麻、细麻,芥子。我们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把他装起来。【隔瓶顿见。】就可以顿见。

其实这个是在比喻,比喻就是说,世界、华藏世界种,有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芥子就是如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统统离不开佛的这一念清净心,这个就是这个意思,他这个就是比喻这个意思。

芥子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无量的芥子,也可以当作无量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华藏世界,有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世界种、世界海,无量无边的世界种、无量无边的世界海,都离不开一念清净心,所以叫做隔瓶顿见。意思就是:我们心性开采到绝待,就无障无碍。【故有微细相容门。】

所以我们修学佛道一定要记住,要包容一切你讨厌的众生、可恶的众生,我们在一生一世是一定会碰到!

有的那个是专门一天到晚来毁谤你的,有的是专门一天到晚拍你的马屁的,真的,但是我告诉你:对你好的不一定是好人;对你坏的,一直伤害你的,不一定就是坏人。何以故?但看你能不能拿捏得准?

一天到晚跟你念念的、跟你敌对的,让你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对不对?

你今天有这样子的志气,就是要感谢那些逆境,逆境是要你坚固,不是要你低头,你要坚强起来。

所以这个法,它本身就是没有定法的东西,善于处理内在的问题,整个愚痴的问题他都解决!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量无边的世界,都纳归到佛陀的一念心性,你看看佛陀,什么东西可以动摇到一个真正的悟道的圣者?那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我们没有办法学习佛陀这样子的胸量,至少我们也看看这个理论多么的伟大!

微细相容安立门,其实这个微细就是: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都在佛的一念心性,性相不二门。

【十回向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一毛孔中,一即一切,为什么?因为没有安立任何的坐标的时候,在缘起法、无限的缘起法里面定位的时候,哪一法统统是心性。

就算你定位下去,你在虚空定位,哪一个位统统是虚空。

我们也是一样的,全身五蕴,哪一个相,统统是佛性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根身、器界、种子,是第八意识所影现出来的业力,业感。

换句话说,我们转第八意识为大圆镜智的时候,根身是佛性,器界是佛性,种子也是佛性,根身、器界、种子,随第八意识的转,变成一个大圆镜智的时候,它就不是阿赖耶缘起,它就不是业感缘起,它所存在的,就是智慧身、愿力身、金刚身、无相身。

所以他一就是一切,因此在一毛孔当中,就是绝对的虚空、就是绝对的心性。何以故?一就是一,一就是一切。为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6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譬如说,如果你实在是体会不出来,譬如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我这样盖起来的时候,你注意听,如果说这个虚空,我杯子盖起来的时候,你觉得这个虚空很小,对不对?你说:这里面的空间很小,是不是?

好!我现在把它倒出来,你有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倒出来呢?没有!就表示说,这里的虚空虽然小,但是,我倒出来没有出入相,没有出入相就是绝对的大!你听得懂意思吗?

这个杯子这么小,如果今天我装水,这是个虚空,如果我装水起来,我把它倒进去,你有看到这个水它会滴下来,它会滴下来,就表示它有量,量的多寡。有量的多寡,你看,倒过来倒过去,就有这个量,相就是有量的东西。

一个悟道的人,性相是不二,任何一个微尘,都是心性的展现,这个微尘就是代表自性,这个代表自性。

好,再来比喻,我们用水来倒,就是有量的东西,它就会有增有减。

可是如果我们用虚空来比喻这个杯子,我现在把它盖起来,拿到左边来,把它倒出去,你有没有看到东西倒出去?没有啊,对不对?

我拿到右边来倒出去,你有看什么虚空倒出来没有?没有!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增、没有减、没有来、没有去,那是什么?就是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性。

一个人悟到万法都是他的自性,那是不是一点点的虚空,跟大的虚空都一样?一点点的相,跟大的华藏世界都一样。为什么?

透过本性的桥梁,透过自性来做桥梁,我们就很清楚的看到,一微尘的空,跟无量三千世界的空是一样;

一微尘是心性所影现出来的,无量无边的华藏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是自性所影现出来的,

自性所影现的一毛孔,跟自性所影现出来的华藏世界,统统是自性,平等不二,因此大跟小、多跟一,都是一样。

这样听得懂吗?很难了解,稍微忍耐一下,

来看看底下,我们再念一遍:由此摄他,一切齐摄,彼摄亦然。

例如琉璃瓶盛多的芥子,隔瓶顿见,所以有微细相容门。

十回向这么说: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你看看,是不是无量佛?

一就是一切了。透过心性的桥梁,你就了解,哪一个法只要悟到绝对,这是圣人的境界喔,凡夫没办法,凡夫是处处对立,连相都没办法破的。

释迦牟尼佛这种大乘人是无相的,他把所有的相都纳归自性,那么,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一毛孔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以,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

底下,【一切毛孔皆如是。】一切毛孔统统是这样子。

【普礼一切世间灯。】世间灯就是佛,世间灯在中册的1266页就是它的文章。【即其文也。】第六微细相容安立门讲完了。

    2-8 十玄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它就是这样子。经典里面它这样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个树的上面,统统影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十方诸佛,统统影现在那里面,你要听听其他诸佛说法,你但动一个念头,他就会在这个树显现出来。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罗网,看到那个网字。这个因陀罗网境界门,

底下有解释:【钞  由互摄重重。】什么叫互摄重重?一就摄了很多,很多纳归到一,每一颗都是这样子。

如果你实在是听不懂,没关系,我用一个比喻,你很快就听得清楚!

你来文殊讲堂,这二百个人、三百个人来听经,都纳归到你的心性当中,你都认识,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我纳归到你的心中,你纳归到我的心中,就是这样子。这是比喻。

【故有帝网无尽。】这个是帝释天王的那个网。

【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这个意思你要注意听,譬如说网子、渔网,这个网了的交会点,每一个交会点上,都把它放一颗摩尼宝珠,如果这个交会点上有一千个摩尼宝珠,这个摩尼宝珠是什么色映什么光,什么光映什么色?随意自在。

那么,挂一个摩尼宝珠,九百九十九颗摩尼宝珠的光,统统摄在这一颗。

好,再看另外一颗,也是一样,这一颗,九百九十九颗统统摄在另外一颗,哪一颗统统是这样子,叫做重重无尽,互摄嘛!我摄受你,你摄受我。

所以有帝网无尽,如天帝殿,珠网覆上,一明珠内,万像俱现。

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去,它就是这样子,我们到极乐世界去的时候,

经典里面它这样说:我们到极乐世界去,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这个树的上面,统统影现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十方诸佛,统统影现在那里面,你要听听其他诸佛说法,你但动一个念头,他就会在这个树显现出来。

简单讲:极乐世界就是所有的科学里面,宇宙当中最高超的,他不用任何的无线电,统统不用,他用这个心念,

所以我一直说,重复的讲,你往生极乐世界,就等于往生十方一切的诸佛国土,十方的诸佛国土还没有这么殊胜,只有极乐世界。

你要看在极乐世界,要听药师佛讲经,站在那个地方,自然显现出来,你想供养,起身动念就到,没有时间、空间的距离,一刹那间,他就悟到意生身,想到地方,他马上就到!

所以极乐世界是十方净土的最殊胜!因此我们是拼老命,把生命交给阿弥陀佛,他给你极乐世界,划得来!

我们的生日,人家送给我们那些礼物,看一看而已;以前都是这样,送送月饼、送送这个,送那个都一下就过了,送送生日礼物,明年又有生日礼物。二个人为了这个生日礼物又吵得半死!

所以这个就是:极乐世界它就是有这种境界,事事无碍的一种境界。

底下说:【珠珠尽然。】每一珠都是这样子。【又互相现影。】互相现出这个影像。【影复现影。重重无尽。】一次又一次,一层又一层。

【故千光万色。虽重重交映。而历历区分。】意思就是:虽然一次的重叠,但是还是很清楚的,各别、各个的岗位都站得很好!

就像我来到你的心中,你来到我的心中,就像我们以前常常在: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我们二个像水泥和在一起。

我们以前逢甲大学就是唱这个歌比赛,都是唱这个,结果得到冠军。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都是唱这个东西,就是这样。这是没办法比喻的比喻。

重重交映,这个就是事事无碍法界才有办法。虽然重重无尽,而历历区分。

【亦如两镜互照。重重涉入。传曜相写。】“曜”就是光明;“相写”就是相映,映现出来叫做写,所以我们常常讲:写实派,写实派的。

【递出无穷。】一层一层无穷尽,所以叫做因陀罗网境界门,重重互摄。

2-9 十玄门--【八、托事显法生解门。】所以那个开悟的,不一定是说打坐的时候开悟,有时候花落的时候,对不对?苹果落下来的时候,对不对?

【八、托事显法生解门。】托这个事相,显一切的法让你体会,叫做托事显法生解门。

【钞  由如帝网。】帝网,我们刚刚所讲的。【一即一切。故有托事显法门。

如见一花叶。即是见无尽法界。】都是自性影现出来的,由自性做桥梁,纳归自性,那么法法都是自性,一即一切,见无尽的法界。

【非是托此别有所表。】不是托此,托这个,离开这个事相,另外有法可以表,没有,事就是法。并不是托此另外有所表,没有。

【下云:此花盖等。】这个花盖等等,怎么样?【从无生法忍之所生起等。】

无生法忍,简单井就是圆满自性,要悟到圆满自性,他才有无生法忍,清净的自性。要从无生法忍这种功夫,意思就是要有实证的功夫,要有这种实证的功夫所生起等等,才有办法。

【故擎拳竖指。】把拳头拿起来,把指头竖起来。【触目皆道。】眼睛看到什么,它统统是道。

所以那个开悟的,不一定是说打坐的时候开悟,有时候花落的时候,对不对?苹果落下来的时候,对不对?

我们当然也会觉悟啦,苹果落下来,第一个念头:可以吃!我们是一定会悟到,只是悟的不太相同。

苹果落下来、花落下来,可以供佛,花落下来可以供佛。是不是?触目皆道,

所以说:我们现在跟古人是差很多!孔融让梨,他是最小的,他就先选,那么小,他就会有办法说:我要让哥哥、姊姊选大的,我自己选小的。

如果说我们是孔融让梨,当然你要让我了,我是选大的,让你选小的嘛!这还用说吗?

孔融让梨,你要让给我才对,我年纪小,当然要拿大粒的,哪有可能拿小粒的?对不对?你看我们可能会拿小粒的吗?这孔融让梨,

所以说:这宿世的善根实在是差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9-25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