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toom1818

[佛教经藏] 《华严大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3 这个贤首国师,是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这个人一定要认识,所以,在这个地方,要讲他的一些渊源、他的资料,来龙去脉,他的来历是什么。

【唯贤首国师】贤首国师,这个贤首国师,西元六四三——西元七一二,是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

这个贤首,我们常说:贤首宗,贤道宗,或者是称为华严宗,就是以这个人来定这个宗派的,贤首宗,就是贤首国师,

这个人一定要认识,所以,在这个地方,要讲他的一些渊源、他的资料,来龙去脉,他的来历是什么。

西元六四三——西元七一二,是唐代的一个出家人,是华严宗的第三代祖师,他的字叫做贤首,号叫做国一法师,国一法师,可能是国家的唯一,这一国,只有他一个人这么伟大。又称香象大师,香象大师,他的俗性姓康。

一直到他的祖父认为离中原太远了,离中国、中土太远了,就把他搬……搬迁,搬到这个长安来住,就是贤首国师的祖父搬家,搬到这个长安来居住。

这个贤首早年师事智俨;他事奉这个智俨法师,也是华严宗的祖师,智俨,也是华严宗的祖师,这个一定要背起来。

贤首国师、智俨大师是讲《华严经》,讲《华俨经》深入其玄旨,深入《华严》的宗旨。

这个智俨入灭以后,乃是依,依什么?依这个薄尘剃度,一个法师的名字,剃度,那个叫做薄尘,依薄尘剃度,那时候二十八岁,剃度二十八岁,比我慢一点点,比我慢一点点。

初以能通西域国语言跟梵文的经书,因此奉命义净三藏的翻译,先后翻译出《华严经》、《大乘入楞伽经》等十余部。曾经为武后武则天讲华严十玄缘起的深义,深义,然后拿皇宫的殿来作比喻,这个武则天豁然领解,豁然领解。

根据经典的记载,贤首国师一生讲《华严经》讲了三十几遍。一生讲《华严经》讲三十几遍,我一直在怀疑这个,讲《华严经》讲三十几遍,怎么讲呢?是不是因为农业时代,整天吃饱饭没事,就坐着讲这个《华严经》,要不然怎么能够讲三十几遍呢?三十几遍怎么讲呢?是不是?

我们讲一遍都要几年?五年以内也不可能讲完啊,大概要十年,他讲三十遍!会不会只有讲重点啊?否则怎么讲三十几遍呢?是不是?或者是以前的人根器比较利,所以,就讲了三十几遍《华严》。我对这个还是存疑;还是字打错了?三遍,打错了,加一个十就变成三十遍,一生一世讲三十遍《华严》,怎么得了?

然后他致力于华严教学的组织大成,贤首国师又注释《楞严》、《密严》、《梵网》、《起信论》等等。

而且仿效天台,把佛教各种思想的体系分类为五教十宗,而推崇华严之组织是最高的,华严哲学在现实的世界中,还是属于理想世界的实现。

他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十一月往生,在大荐福寺,世寿七十,世寿七十。好!所以,这个贤首国师,稍微要认识认识。

    4 只有贤首国师对《华严经》涉猎比较深入。【遂宗承之制疏,】因此就沿袭了贤首国师,就把它写这个《疏钞》。【凡历四年】总共写了四年。【而文成,为四十卷。】

贤首国师【颇涉渊源。】颇涉渊源,意思就是:只有贤首国师对《华严经》就比较深入,涉猎比较深入,渊源比较深入。

【遂宗承之制疏,】因此就沿袭了贤首国师,就把它写这个《疏钞》。【凡历四年】总共写了四年。【而文成,为四十卷。

又梦身为龙,】梦到自己的色身是一条龙,然后怎么样【矫首南台,】就是高举着龙头,在南五台山,五台山的南边。【尾蟠北台,】就是尾巴盘据在北边的五台山,头朝南,尾巴盘据在北边,北边的五台山。

【宛转凌虚,】就是盘旋环绕,飞身在虚空之中,叫做宛转凌虚,宛转凌虚,“凌虚”就是腾空;“宛转”就是盘旋环绕,飞身在虚空当中。【鳞鬣耀日。】他的鳞片,他的颈部叫做鬣(liè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鬣鬃。刚鬣。),颈上的长毛叫做鬣,这个龙的颈上有长毛,结果它放光,就象太阳光一样的,叫做鳞鬣耀日,他的鳞片以及颈上的长毛,颈部的长毛,就像光耀的太阳。

【须臾于青冥变百千蜿蜒】就是在青天,然后青碧清朗、晴朗的天空,叫做青冥,青冥就是青天;“冥”就是无极,天空没有界限,“冥”就是没有界限,青碧晴朗的天空叫做青冥。然后变百千的……加二个字:小龙,大龙一下子变成小龙,好多好多的小龙,怎么样?“蜿蜒”就是弯曲盘旋,【分散四方而去。】

哇!以前的人梦到这个龙是大吉祥,大吉祥!是不是?所以,皇帝的身上那个叫做龙袍;皇帝坐的叫做龙椅,龙椅。是不是?如果说我当皇帝的话,他这个龙好像也不怎么好,龙也是畜生。一个挥动龙袍大臣就问:皇上!您衣服上绣一只是什么?是蛇吗?我说:不是!是蚯蚓,无头无尾,头尾都平等,因为蚯蚓从头部看,跟从尾部看都一样,我不要让众生有分别心,所以,绣上蚯蚓,怎么看都一样。分散四方而去。

【识者以为流通之象也。】有识见的人,这些有高认识的人,认为这个是流通《华严》广远的瑞相,“象”就好像瑞相一样。

【初为众讲之,】刚开始为大众宣讲的时候,【感景云】这个“景云”就是祥云,祥云:祥瑞的云气,就是景云。【凝停】“就是凝结;“停”就是停在。【讲堂庭前之空中,】一讲这个《华严》,就有这个祥云停在讲堂的外面;待会我们也出去外面看看,一看:怎么差这么多?

【后又为僧叡等】加二个字:法师,僧叡法师。后又为僧叡法师等【著随疏演义四十卷、】随这个《疏》,然后演义,那么,这个就是钞了,《随疏演义》就是钞,四十卷。【随文手镜一百卷。】随文,然后这个手写一写……就像镜子一样,一百卷,这也是疏,表示他真的很了不得!

   5 澄观大师受到皇帝的命令,跟这个罽宾三藏般若一同翻译,【乌荼国】这个是乌荼国所供养的,乌荼国【所进华严后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梵策】

【丙子十二年,】就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西元七九六年,然后澄观大师五十九岁了。丙子十二年,就是西元七九六年,大师已经五十九岁了。

【宣河东节度使】以前唐朝的一个官。【礼部尚书李诜,备礼迎法师澄观入京。】你看这个朝廷的百官,对他有多大的礼遇啊!皇帝召见这些大臣们,是对他非常的恭敬,尊敬有加!

【师至,】澄观大师一到。【有旨】皇帝就有旨了。【命同罽宾三藏】罽就是一个国度、小国。【般若】般若,这是个三藏法师,三藏般若,那么就是般若法师。般若是出生在七三四,西元七三四。而他亡灭之日、往生之日不晓得,往生的年代不晓得,是唐代的译经僧,曾经翻译《四十华严》,然后翻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等等。到底他多少年往生,不详,不详。般若【翻译】

所以,澄观大师受到皇帝的命令,跟这个罽宾三藏般若一同翻译,【乌荼国】这个是乌荼国所供养的,乌荼国【所进华严后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梵策,】这个乌荼国所进华严后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梵筴

【帝亲预译场。】这个梵筴就是贝叶的经本,这是指梵本,贝叶的经本,这是指梵本。皇帝亲自,“预”就是参加这个翻译的地方。所以,帝亲预译场,皇帝亲自参加这个翻译的道场。

【一日不至,】有一天皇帝没有到。【即差僧寂光】寂光就是寂光法师。依僧,就是依照整个僧……【依僧说欲】也就是按照……“说欲”就是请假,这个是专有名词,没有人会知道,除了研究佛教专有名词。【云】这个说欲,“说欲”就是请假,我们现在的名词叫做皇帝请假的意思,依照大众僧,面对面的说、禀报。

就差出家人叫做寂光法师,依照大众僧请假的方式:“说欲”就是请假的方式,就这么说了【:皇帝国事因缘,】太忙了。【与欲清净。】这个“清净”不是那个清净,意思就是他理由正确,他这个请假是很有道理的,请假是很正确的。

【师承睿旨,】因此把这个重任交给澄观大师,“睿旨”就是皇上的旨意,【翻宣既就,】翻译而且宣,“翻”就是翻译;“宣”就是宣说,既然完成了。【成四十卷。】就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总共四十卷。【复命制疏】又命令制这个疏,【解释。

后又略其广疏,】略为把它广泛的解释。【释末后】最后,就是卷四十叫做末后。【普贤十大愿一卷别行,】各别的发行,各别的盛行。所以,我们普贤行愿品,普贤十大愿,都各别的把它盛行起来,【谓之别行疏。】叫做别行疏,别行疏。

【帝天纵圣明,】这个是说:这个皇帝,上苍给他的资质非常的高,天纵圣明,上苍特别的照顾他,非常的圣明,这是赞叹皇帝!天纵圣明,上苍给他非常了不起的头脑。

【一览玄论,廓然自得。】一看到这个玄论,有所体悟,廓然自得就是有所体悟,这皇帝也是大根性的人。

【于是敕有司备礼铸印,】因此命令,“有司”就是有相关,这个“有司”就是官吏,因为这个职责有专司故,所以称为有司,职责有专,叫做有司,“司”就是专。命令这个专门的官吏,备礼铸印,塑造一个大印,皇帝赐给他的印,表示皇帝的认同,这个印一盖下去,大家统统要听!

然后【迁国师。】就是升,升其官位,升,变成国师的地位。【统天下缁徒,】统理天下的缁徒,就是僧人、出家众。【号僧统清凉国师。】

喔!这个不得了啊,整个全中国的出家人,都是同他管理的;就像今天的中国佛教会一样,今天中国佛教会,那是一个自由的团体,组织一个团体,国家当然也认同,也不是怎么样子的,不是像以前清凉国师那种地位,皇帝认同,然后发一个印给你,这个不得了了!可见皇帝对这个澄观大师的重视、赞叹,那没有话讲!刻一个印章给他,不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6 开成就是唐文宗,开成三年,也就是西元八三八年,澄观大师一○一岁,西元八三八年的三月六日,澄观大师入涅槃,“将示寂,”示寂就是要往生了。“谓其徒海岸等”就是不只一个,有一批的徒弟。就这么说:

【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开成就是唐文宗,开成三年,也就是西元八三八年,澄观大师一○一岁,西元八三八年的三月六日,【将示寂。】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谓其徒海岸等曰】就告诉他的这个徒弟,海岸,它是一个法师的名字,等等,这么说:取名为海岸。现在我们在十二月十九又要剃度六个,命这个法号就要很小心了,很小心了。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好!翻开第五页,第五页的前面算来一二三四五六,第六行。

三月六日将示寂,换句话说:就是在“开成三年”,也就是西元八三八年,“三月六日”,澄观大师入涅槃,开成就是唐文宗,开成三年,也就是西元八三八年,澄观大师一○一岁,西元八三八年的三月六日,澄观大师入涅槃,“将示寂,”示寂就是要往生了。“谓其徒海岸等”就是不只一个,有一批的徒弟。

就这么说:【吾闻偶运无功,】这个“偶运”就是偶尔的一种运作,表示没有恒心,没有恒心的人。一个没有恒心的一种造作,没有一种恒常的一种运作,叫做偶运,就是随着一个兴趣、随着一个情趣。无功:一无所成,这样子的人,一辈子一无所成,意思就是:做任何事情,没有坚持到底,不可能成就,无功:一无所成。

【先圣悼叹。】意思就是:令这个先圣;“悼叹”就是叹息的意思,很可惜!我听说这个随兴偶尔运作,就是没有恒常性的一种运作,将会一无所成,这会让先圣先贤很叹息的。

【复质无行,古人耻之。】这个就比较难了,“复”就是翻过来、翻覆;这个“质”是指信用,一个翻覆而没有信用的人,翻覆信用就是没有信用的人,叫做复质,一个翻来覆去,而没有信用的人;“无行”就是没有德行,这样的人,一点都没有德行。

简单讲: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常常翻来覆去的人,是没有什么德行的。古人耻之,是古人所可耻,这是一个很可耻的,答应人家的事情,要一诺千金。所以要很讲信用,要非常讲信用!

【无昭穆动静,无纶绪往复。】这个也很难,“昭穆”就是我们的一种宗庙。那么昭穆,以前的宗庙就是祭拜祖先的,要分成七个地方,中间这个叫做太祖庙,左边二、四、六,第二代、第四、第六;然后右边是一、三、五,这样分中间,左右各三个祠堂,中间一个,加起来就是七个,祭祀祖先的地方,总共有七个地方,就是七个,分大小、次第。

所以昭穆换句话就是说:祭拜祖先的一种次第。简单讲这个动静就是说: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不要去惊动他。无昭穆动静,意思就是:不要去惊扰这些祖德尊上,这些祖先,不要去京动这些祖先,不要惊动这些祖德尊上。这个昭穆,如果我们查词汇就知道,我们祭祀的一种祠堂,用来慎终追远的地方。

无纶绪往复,也是就不要往来朝廷官府,我们一个修行的人,一天到晚去攀缘这个官府,不好!纶绪,这个“纶”就是好像来来去去的,来来去去的叫做纶。说:不要跟朝廷的大官来来往往,为什么?我们是一个清净的修行人。

【勿穿凿异端,】不要穿凿附会于这一些不正派的人,异端,明明那个知见错,我们却是是是!好像乡愿一样的,没有什么主见,专门会附和那一些异端。对方如果是恶势力的话,或者是自己厉害关系跟我们相同,我们就附和他,连外道的我们都附和他,这个就是很糟糕,没有一点修行人的骨气。勿穿凿异端,

所以,我们做一个法师,虽然是借你的名字,随便签一个名字都不行,所以我告诉你,徒弟,你要小心!将来如果你名气大一点,人家说:慧律法师!您这个名片给我,或者是您帮我提一个字。都不可以随便题字的!对不对!

随便照一个像,你都会有麻烦!尤其是知名度高的人,你要跟人家照相,要看看他的底细是什么,要不然拿你大作文章!是不是?真的!要不然你随随便便去跟人家照个相,去商店照个相,你也不晓得他要做什么用途,然后照相,照相以后就挂起来,吓一跳:啊?蚵仔煎(台语牡蛎)?慧律法师某月某日吃蚵仔煎?还赞叹好吃呢!你看,有相片为证!哇!事态就严重了,一个相片,他就可以大做文章,你知道吗?

所以,作为一个大法师,连照个相他都是要很注意的;连签一个名都要很注意的!是不是?这个要小心,不要穿凿异端。

底下,【勿顺非辩伪,】“顺”就是顺从;“非”就是非法,不要顺从非法,“辩伪”就是辩护虚伪,错就错,不对就不对,你这个缺点愈辩就愈糟糕,辩护这个虚伪,一个人要想隐藏自己,这样不好;或者是这些非法的众生,我们为他而辨,那也不对!勿顺从非法的辩护虚伪。

【勿迷陷邪心,】千万不要迷陷,“邪心”就是邪曲之心,邪曲之心,曲就是歌唱的那个曲,邪曲之心。

不要迷陷邪曲之心,意思就是我们要直心,不要弯来弯去的,我们不要把人家众生的好意扭曲,

所有的众生大部分都是这样子,你对他好,他说:嗯!这个不怀好意,这个对我这么好,不晓得有什么企图?对不对?

你对他很坏,他开口闭口:亏你还吃素,竟然用这种态度对我!如果一个好人给那个奸佞一讲,一文不值,真的!一个圣人给这个奸佞的小人一讲,他一文不值,为什么?都是在语言里面。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着这个假象,随随便便一个杂志、一个报刊一下子就倒了,你笑死人了,你这个是什么修行人啊?随便人家两句一打,就倒了,对三宝退失信心了,什么事情都没有查清楚!对不对?所以,我们要冷静,不要迷陷于邪曲之心,众生要中伤你,他什么话都讲得出来!是不是?

【勿固牢斗诤。】就是不要固执人我之见,固牢斗诤,哎呀!这个比比皆是,出家人的修持力要是不够,那个斗诤的心还是存在,不要说在家居士了。尤其是我们现在众生,末法时期,固执人我之见,谁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

底下。【大明不能破长夜之昏,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大明”就是大白天,这是比喻澄观大师本人,我就算再有智慧;可是,黑暗总是来到。这长夜之昏,比喻众生、沉沦的众生。我虽然有所智慧;可是,我将消失了,大白天尽了,黑夜要到了,我还是没有办法!

虽然我有智慧、我有修持、我种种……有悟性,可是我也将入涅槃,还是没有办法破除这些众生的长夜之昏,就是长久以来的无明,没有办法!

慈母不能保身后之子,这个慈母一死了,死了以后,“身后”就是往生了。慈母往生以后,没有办法保护她的儿子,她的儿子是不是会被虐待,或者是抚育,或者是支持、保护,那这很难讲!

因此最后一句话最重要了:【当取信于佛,】就是必须要依照……,这个“佛”就是指正知正见,就是我们自行的佛。应当取信于佛所讲的法,要相信我们自性就是佛,他是这个意思。

【无取信于人。】这个“无”就是勿,千万不要取信于任何人,为什么?因为众生都是颠倒、分别、执着、刚愎自用、固执不通、虚伪不实,你取信于众生的话,那叫做依人不依法;你取信于佛,就是依法不依人。

【真理玄微,非言说所显。】这个真理是很深的,很奥妙的,“玄”就是不可思议;“微”就是深的,深不可测就做微。就是很奥妙,深不可测的,非言说所显,不是言语、语言所能开显的,

意思就是无论我怎么说,始终没有办法能够讲出那个内心自性的深处,没办法的,因为透过语言,它就会有扭曲,

譬如说不生不灭,众生他就是把你想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在那边;你说永恒,他就是把你想永恒;

说:我们佛性是常,他就把它想成一个常,他不晓得就是无常,他不晓得佛性就是无常,常,没有办法大用现前。对不对?所以,悟道的人,常就是无常。无常,它就是常;悟道的人,生灭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它就是不离开生灭,他这样子叫做真正悟道的人。

可是这个怎么讲呢?我们从以前讲的话:我们的清净自性就是常乐我净。讲个常乐我净,他就把它想一个清净的东西、一个永恒的东西,就像虚空一样;虚空在那边不增不减,就像一潭死水一样的,没办法,只能这样形容。所以,语言是没有办法开显这个自性,很难的!

【要以深心体解,】就是体悟、要领解,你要是用这个深心去体悟这个领解,怎么样?则能够【朗然现前;】就可以完全现前。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8 澄观大师一生经历了九朝盛世,【为七帝门师,】做了七个皇帝的师父。【春秋一百有二,】一百有二就是一百零二岁。【僧腊八十有八。】僧腊就是出家八十八年,哇!不得了!

【师生历九朝盛世,】澄观大师一生经历了九朝盛世,九朝是从唐玄宗,我们查查这个历史就知道,唐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这个念一下就好了。玄宗:唐玄宗。唐肃宗;第三个,代书的代;第四个就是德,德宗;第五个就是顺,第六、宪,宪宗;第七、穆宗,穆宗。八、就是敬宗,第九,就是文宗。所以,师,澄观大师一生经历了九个皇帝的盛世,九朝,这九个朝代。盛世。

【为七帝门师,】做了七个皇帝的师父。【春秋一百有二,】一百有二就是一百零二岁。【僧腊八十有八。】僧腊就是出家八十八年,哇!不得了!

【身长九尺四寸,】身高跟我差不多,我是五尺二寸,也不过是赢我一点点,差不多四尺二而已,我已经超过他一半,就不错了!是不是啊?他九尺四寸,我是五尺二寸,差不多啦,差一点点,差四尺二而已!

【垂手过膝。】好像说垂手过膝的人,有帝王之相,自古以来,我们从小就听过,我们的手放下来,超过我们膝盖的人,有帝王之相,但是脱臼的不算,手脱臼,撞伤使骨头脱离关节,造成手臂拉长的不算,那是严重的重度残障。

【口四十齿,】这个嘴巴有四十颗牙齿,口四十齿。一般人没有办法四十颗牙齿,你们回去检验检验,我好像是三十几?三十六还是三十八?口四十颗牙齿。

【目光夜发,】晚上就像猫眼一样的,很亮!【昼视不瞬。】白天,就算面对这个很光亮的,他也不眨一眼,叫做昼视不瞬,“瞬”就是眨眼。

【才供二笔,】意思就是:才华洋溢,他的文思很纵横。才供二笔就是同时可以用两只手下笔写文章,叫做才供二笔,比喻才华洋溢,文思纵横,简单讲就是日记万言,人家是一支笔就不得了了,他左右两支笔同时可以写字!

在“大陆寻奇”里面,我们在电视上也有看到,他出来表演,左右两边摆两根毛笔,拿起来的时候,结果一写下来,一对对联,一对对联喔!结果左边写的,跟右边写的字完全不一样,真的是这样子,才供二笔!还好我在电视上有看到,真的是有这样的人才,两支笔同时下手,叫才供二笔,表示才华洋溢,文思纵横,可以同时两只手下笔写文章。

【声韵如钟。】就是他的声音很洪亮。这是一种果报,上辈子讲经说法,他的声音就好得不得了,非常好听,这个音声是先天性的。

所以,声音好的人,跟他讲话,他是一种享受,他是一种非常好的果报,所以,我们要尽量讲好话,不要出恶口。

我以前还没有出家,对命相学有研究,他说这个男孩子,如果是声音像女孩子一样,女流之辈,这个人不成材,不是可造之材,绝对不是一个大丈夫!

所以男孩子的声音,如果说像是一个女孩子的;男孩子讲话,要声如洪钟,要像一个男孩子;男孩子讲话,如果像一个女孩子,哇!那就完蛋了,就差不多要做那个什么?人妖了!

有的那孩子讲话像女孩子一样的,你没有看到他人,你还以为他是女孩子呢!对不对?他就这样子啊,讲起话来让人听不下去,听了很不舒服。

如果是女孩子的声音像男孩子的声音,很粗燥的,命相学里面叫做破格,破格,这个格子本来有一定的,你知道吗?她超过了这个格子,叫做破格,这个女孩子一讲话,粗糙得不得了,你就知道这个人很爱乱花钱,不懂得节俭,

但是,她有一个好处,有一个好处就是,如果人家打电话来要找她家人算账,她电话拿起来:你找谁啊?把对方吓一跳:你们家怎么有个男人这么凶?不是那是我太太!你太太声音怎么这么粗?可以唬人,当做是男孩子,震慑一下坏人!声宏亮如钟。

【文宗】就是唐文宗。【以祖圣崇仰,】祖圣,把笔拿起来,就是历代的皇帝,这个唐文宗,因为我们历代的皇帝都是尊崇、景仰,叫做祖圣崇仰。因为唐文宗是最后一个了,澄观大师的最后一个皇帝,碰到唐文宗,那么他当然要讲历代的皇帝了,怎么样?

【特辍朝三日。】他往生以后,“辍朝”就是停止朝见,早上都要上早朝,是不是?皇帝早上都要上早朝。停止朝见以示哀思,表示失去一个国家的国宝。

【臣民缟秦,】“缟素”意思就是皆着丧服,统统穿着这个丧服,戴孝的意思,臣民统统穿着丧服。你看那个澄观大师受到皇帝的……,皇帝停止上早朝三天,整个大臣统统服丧,等于服丧一样,对他非常的尊重!【奉全身塔于终南山。】在终南山。

   9 北印度文殊堂的护法神。【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我来东边取这个华严菩萨的大牙归国供养。华严菩萨,当然就是指澄观大师了,我要请回国供养。

【未几】就是不久。不久【有梵僧】就是印度的出家人。【到阙,】“阙”,把笔拿起来,这个“阙”就是皇宫、宫殿,到我们中原的皇宫来、宫殿来。有梵僧到阙,也就是宫殿,到这个宫殿来。

【表称】什么叫表呢?因为以前要见皇帝没有那么简单的,写一写……要往上奏,奏章奏上去,往上,所以叫做表称。这个“表”就是写一个表、奏表,然后呈上皇帝,叫做表称。他写了这个奏章,然后让皇上知道这件事情。怎么样呢?

【于葱岭见二使者】在葱岭看到两个使者。【凌空而过,】从虚空飞过去,【以咒止而问之。】用这个咒语叫他暂停一下。所以,我们念咒,都有龙天护法所谓种种。是不是?

所以我们晚上练这个法器,或者是练习这个念咒,念这个楞严咒怎么样,都要告诉鬼神说:哎呀!我现在是练习,过往勿住,你过去就这样过去,不必停,因为他念咒,或者是打这个法器,鬼神统统对我们很尊敬,他会停止下来,

所以我们以前在练习这个铃钟鼓,练习这个咒语,我们南普陀佛学院都写着:“过往鬼神莫住”,就是不要停止,就是过去没有关系。所以练习法器,过往鬼神莫住。所以说:我们平常念咒啦、唱念啊,都有鬼神在听。

以咒止而问之,【答曰:北印度文殊堂神也,】我是北印度文殊堂的护法神。【东取华严菩萨大牙归国供养。】我来东边取这个华严菩萨的大牙归国供养。华严菩萨,当然就是指澄观大师了,我要请回国供养。

【有旨启塔,】有了皇帝的命令,“启塔”就是开塔。【果失一牙,】果然失掉一个牙齿。【唯三十九存焉。】剩下三十九颗牙。

【遂阇维,】就是荼毘、火葬。【舍利光明莹润,】舍利子非常的光明莹润,润泽。【舌如红莲色,】舌头就像红色的莲花。

【赐谥仍号清凉国师妙觉之塔。】这个玄跟少(妙)就是古字的“妙”,古时候的“妙”,就是清凉国师妙觉之塔,这个玄跟少(妙)是古时候的字,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妙”,妙觉之塔。

【相国】就是宰相。【裴休】这个念裴péi,以前我都念太快了念fěi,péi裴休。【奉敕】命令,奉皇帝的命令。【撰碑,】因为他的文笔非常好。“碑”就是碑文。

【文宗皇】唐文宗。【帝敕写】就自己写,【国师真奉安】真奉安就是,在这个地方是真实性的东西。“奉安”就是下葬的地方。【大兴唐寺供养。】在大兴唐寺供养。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御制赞曰:】“御”就是皇帝,你以后要是看到这个“御制”,那统统是皇帝写的东西,御制赞曰就是赞叹。

【御制赞曰:】“御”就是皇帝,你以后要是看到这个“御制”,那统统是皇帝写的东西,御制赞曰就是赞叹。

【朕观法界,】我观看这个法界,怎么样?

【旷】就是广大。【閴】就是寂静。广大寂静,然后怎么样?【无垠。】就是无边际,无边无际。朕就是我,我观看这个法界,是那么的广大寂静,那么的无边无际。

【应缘成事,】意思就是:能够因应各种因缘,而成就种种的事相,叫做应缘成事。我们也是要这样,我们现在如梦幻泡影,我们还是要应缘成事,我们还是要举办佛学讲座,不能说世间是假象,世间是缘起无自性的,我们就不做佛事,不!应一切的因缘,而成就种种的事相,叫做应缘成事。

【允用虚根。】这个要做笔记了,“允”就是诚然,诚恳的诚,实在是;“用”就是需要;“虚”就是幻化;“根”就是根身。允用虚根,意思就是:诚然需用幻化的根身,实在是还要用到幻化的六根身,意思就是说:能够因应各种因缘,而成就种种的事相,的确不能离开虚幻的六根六尘,不能离开这个虚幻的六根六尘;离开了虚幻的六根六尘,你不能应缘成事的。

【清凉国师,体象启门。】“体”就是真实相,体悟到宇宙的万象,体悟到宇宙的真实相,启这个法界之门,“启们”就是启这个法界之门,开启华藏世界的玄门,叫做启门,意思就是:广大包含整个法界。然后怎么样?

【奄有法界,】“奄”就是包括,奄,这个念yǎn,三声。奄有法界,就是包括了所有法界,清凉国师体悟到真实的华藏世界之相,启法界之门,包括了所有法界

【我祖聿尊。】“我祖”就是先皇,把笔拿起来,这个一定要做笔记,先皇。我祖,不能说:我的祖先,这是指历代他都是当皇帝的,我的爸爸是皇帝,我的阿公也是皇帝,我的祖父也是皇帝,叫做先皇,我祖就是先皇,意思就是历代的皇帝,“我祖”就是历代的祖先,在这里讲就是:我历代先祖所尊崇。

聿尊。这个聿就是发语词,我祖聿尊,就像我们讲的:惟、惟尊,只有尊敬他,没有第二个想法。惟尊,一个心,再好像一个住,就是说一般人讲唯一的唯,把那个口出掉,加上心部,左边加心部这个惟,发语词。我祖聿尊,就是我的先皇都是这么样子的,只有一直尊崇。

然后【教融海岳,】意思就是说法融贯,“海”就是四海;“岳”就是五岳,这是指中国,中国常常讲:四海、三山五岳。

【恩廓乾坤。】他的恩泽普遍在天地之间,“乾坤”就是天地;“廓”就是普被、加被于一切,廓,本来是指范围,他的恩,范围到哪里?整个天地,我们说:轮廓,轮廓,是不是?他的恩,他的范畴、范围到哪里呢?整个天地!

【首相二疏,】这个没有一个看得懂的。“首”就是指贤首国师,贤首国师他作了一本叫做《探玄记》。相,就是至相尊者。至就是至圣先师孔子那个至,至相尊者作《搜玄记》。贤首国师写一本叫做《探玄记》。叫做至相尊者作这个《搜玄记》;贤首国师作这个《探玄记》,叫做首相二疏,哎呀!这个要是没有讲,实在是看不懂,一般人也没有解释。这是指两位法师对《华严经》的注疏,就是注解。

【拔擢幽昏。】拔擢就是提拔、提升,这是指开显经文,疏文的深妙义理,叫做拔擢。幽昏,是指众生,众生都生在幽暗之处。

【间气斯来,拱承佛日。】什么叫做间气斯来?意思就是:圣哲的气涌现到来;圣哲之气,怎么样?涌现到来,叫做间斯气来。这个圣人的气,一直涌现来,拱承佛日,意思就是:弘扬教法,如日照天,叫做拱承佛日。这个“拱”本来是很恭敬的双手拱,接受的意思,“承”就是承受,我们很诚恳地接受这个佛法,意思就是说:把它弘扬教法,如日照天。把这个佛法就像太阳一样,把它拿到最高的地方,拱承佛日,意思就是把它抬高、举起来,意思就是弘扬教法,如日照天,叫做拱承佛日。

【四海光凝,】四海都是祥光所被、所加被。“四海”是指中国,四海都是被《华严》的大法祥光所被。

【九州】是指中国,意思就是全国都怎么样?【庆溢。】就是都感到法喜充满。“九州”是指中国,庆溢就是很庆幸的洋溢着一片喜悦,所以叫做四海光凝,九州庆溢。

再来,【敞金仙门,】“敞”就是开,金仙就是佛陀大觉世尊,金仙们。

【夺古贤席。】超越的意思,超越一切古圣先贤的位次,“席”就是位子。哪一个圣人,会比佛陀这个大圣人更伟大?所以在戒律学里面,佛陀是圣中圣,是圣人中的最了不起的圣人,就是佛陀。夺古贤席。

【大手名曹,横经请益。】这个要特别注意,这个没有几个人看得懂的。大手名曹,“大手”是指教界的大德,当代的名流,“名曹”就是名流。这个“大手”比喻非常有分量的一个大德,教界的大德、当代的名流,叫做大手名曹。教界的大德、当代的名流,叫做大手名曹。

“横经请益”“横”就是捧着,横捧着经书,表示很恭敬的求法。横经请益就是捧着经书,跪在地上恭敬的求法,那当然是向澄观大师求法了。

所以我说:不要说泰国,就是中国古时候,对这个高僧,包括皇帝都是礼敬三分,所以我们要把僧宝的可贵弘扬出去,尤其我们在家居士,

我就跟在家居士讲,你看到这个法师,你不管他有没有修行,你就跟他下跪顶礼。为什么?至少他有一件袈裟,你一样种到福田,真的啊!戒律学就是这样讲的,哪怕这个人没有修持,他只要现这个僧相,但是知见不能坏,他没有修行,不能大转法论,没关系,做一个老实修行人就可以了,有一件袈裟,跟他下跪顶礼,我们一样种了无量无边的福田!所以对三宝要毕恭毕敬。横经请益。

【仰师鸿休,】仰承,仰师鸿休,仰承大师,“鸿休”就是鸿福,大福德的意思,这个“鸿”就是大,“休”就是福德、大福德,我们仰承了澄观大师的大福德。

【保余遐历。】遐历就是希望保护我怎么样,这个“遐历”就是指高龄,就是寿命长一点。意思就是说:简单讲就是保我的江山,遐历,这个“遐”就是指遥远;“历”就是每一年就经过一个历算,所以是指年龄。遐历就是指遐龄,遐龄就是指高寿的意思,保我高寿,能够保护我活的更长一点。

【爰抒】就是于是,“抒”就是表达。于是乎表达【颛毫,】这个颛毫的“豪”是指毛笔;这个“颛”技术那个“专”,专门的专、专科学校的专,颛毫就是专门的笔,意思就是专门对某一个人歌功颂德的文章,叫做颛毫。爰抒颛毫,意思就是:于是乎我就专门表达了我对澄观大师赞颂这一篇文章。“颛”这个念zhuān,颛毫。

【式扬茂实。】“式”就是用,用这一篇文章来赞颂澄观大师,来显扬大师的圆满。“茂”就是所谓的花,花很茂盛;“实”就是指果,果报很结实。意思就是说:圆满殊胜的功德。所以说:式扬茂实。“式”就是用,这个是发语词,是指用这一篇赞颂,来显扬大师的圆满殊胜功德,叫做式扬茂实。再讲一遍:就是用来显扬大师的功德圆满。

【真空罔尽,】“罔尽”就是无尽。【机就而驾。】把笔拿起来,“驾”就是来到人间示现的,这一段是指示现。真空虽然是无尽的,可是,如果机缘成熟,他就示现于世。“驾”就是来到世间,皇帝驾到!如果常看电视剧就会听到:皇帝驾到!皇帝来了,就表示示现在人间。机就,这个根器;“就”就是因缘。这个根性,种种根性的因缘,如果因缘成熟了,就来示现人间。

【白月虚秋,】这个是指中秋节了,是指中秋白月高挂。【清风适夏。】大师的心、大师的德行,就像圆满的月亮,功德圆满;大师的法,就像夏天的清风吹来,因为夏天最需要的就是凉风,刚好巧合碰到夏天,清风又碰到夏天,那当然是最好的了!就像烦恼的众生碰到了佛法。

【妙有不迁,】“不迁”就是不生灭,说道妙有,它是不生不灭的,加一个字:“但”是,但【缘息而化。】如果因缘到了,因缘停止了,怎么样?他就一定要迁化,一定要往生、要入涅槃,就是缘息而化。但是,他的因缘如果停止的话,他就必须要走,要化去。

【邈尔禹仪,焕乎精舍。】这个也是很难,“邈尔”本来就是一种很高、遥远的意思,在这里是指高超、庄严,很高超又很庄严,就是邈尔,这个大禹的“禹仪”,“禹”就是指大,就是很大的威仪啰?不!这里是指典范,或者是风范,“邈尔禹仪”意思就是高超、庄严的风范,高超、庄严地典范,怎么样?

“焕乎精舍”,“焕乎”就是表示很光明,充满着光明;“精舍”是指大兴唐寺,意思就是说:仍旧令大兴唐寺充满着光明,很难喔,这实在是很难!

好了!我们就休息一下。下面一篇就比较简单了,下面一篇念一念就知道意思,李长者传,下面一篇就比较容易了,这一篇我们一个小时就把它带过去。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11  【李长者传】。【不涉世缘,】从小就不染尘缘,哇!这个不容易!【清净自居,】他清净自处。【以华严为业。】就是以修持《华严》为他的志业,平常就修《华严》。

好!翻开第六页,第六页这个就容易多了。

【李长者传】

【长者讳通玄,】就是李通玄。为了尊称,所以不直称名字。【出】就是出身。【唐宗室,】就是唐朝的皇室,身上流的血,也是皇帝的皇族,唐宗室就是唐朝的皇族。

【不涉世缘,】从小就不染尘缘,哇!这个不容易!【清净自居,】自居就是自处,相处的处,自修也可以,他清净自处。【以华严为业。】就是以修持《华严》为他的志业,平常就修《华严》。

【身长七尺二寸,疎眉秀目,】他身长七尺二寸,眉目很清秀,很俊朗。

【修髯美茂。】这个“髯”就是胡须,“修”就是长,长长的胡须,这个胡须长得很好看,修髯美茂。

我以前曾经想象过,如果我留……,因为我的胡须长得很快,每天刮两次,所以我想:把它留下来,是不是会好看一点?这个我们也可以试试看,到鱼池去闭关半年,统统不要剃,留下来试试看,We can try and test.我们可以试试看,真的!回来之后,就变成一个很个性的法师。修髯美茂,这个长的胡须很好看。

【首冠桦皮之冠,】“冠”就是戴,头顶上戴的是桦皮做的帽子;桦皮就是桦树的皮,这是一种树。

【麻衣博袖,】麻衣就是麻布的衣,麻布衣服。“博”当然是很宽,袖子很宽大。意思就是说:穿着袖子很宽大的麻布衣服。这个以前就是一般平民穿的,穿着袖子很宽大的麻布的衣服,

【跣足而行。】xiǎn,三声,跣足,“跣”就是赤足,打赤足,不穿鞋子,跣足而行。打赤脚走路的人,身体一定很好的,尤其是乡下的人打赤脚,身体都很棒的,因为脚底下都是有穴道的嘛!“跣足而行”打赤脚而行。

【开元】就是唐玄宗的年号。开元【二十七年】就是西元七三九年。【曳杖荷】底下那个字,荷【笈】 “曳杖荷笈”,就是托着木杖,“荷笈”就是背负着竹制的书,以前的书是竹子所制的。那么,这个“笈”,就是箱子。就是里面放着书籍、物品,可以背在后面的一种方形的器具。

你们看看电影就知道,如果一个书生,他后面就是背着一个这个;如果你看玄奘大师的画,他的画像,后面也是背着这个,如果你看过电影的话,书生后面都是背着那个。是不是?

“荷笈”就是背负着竹制的书,放书的一个箱子,背着箱子,里面放书,“笈”就是里面可以放书籍、物品,而且又可以背起来的一种方形的竹器。那么,这个字是没有的,“荷”底下那个字是没有的,你怎么查都查不出有这样的一个字。所以说:“曳杖荷笈”就是托着木杖,然后背着一个箱子,里面装有书籍。

【至于太原,】一直到太原这个地方。【村名大贤。】叫做大贤村。【有高山奴者,】这个“奴”就是男人,女的叫做婢,男的叫做奴,意思就是住在那个地方的一些男众。【尚德慕义】就是尊崇、仰慕有德、有道之士,叫做尚德,崇尚有道德的,

【长者,径诣其门。】这个:“尚德慕义长者。”;这个句号把它画X,然后在长者的“者”旁边画一个句号,意思就是:尚德慕义长者,然后,径诣其门。意思就是尊崇、仰慕有德、有道之士(这个长者)。尊崇仰慕这个长者。然后,“径诣”就是直接来拜访了,来到他的大门了,

这个【山奴】就是这些居士们。【谛瞻神仪,】“神”就是神情;“仪”就是仪态;“谛”就是仔细的意思,“谛瞻”就是仔细的看一看长者的神情,还有他的仪态。

【罄折礼接。】这个“罄折”就是说谦恭的、腰部往下弯的意思,就是说折服他。这个“罄”,真正的意思就是极为谦恭,把这个腰弯的很低,叫做“罄折”;“礼”就是礼敬;“接”就是接待。哎呀!看到这个李通玄是非常的有礼、非常的赞叹来迎接他。

【每旦惟食枣十颗,】每天只吃枣子十颗。还有【栢叶饼如匕大者】这个念匕bǐ,这个“柏”,右边的一百、二百的“百”,跟这个白色的“白”,这两个字是通用的。这个“柏”念bó, 这个“匕”就是饭匙,我们盛饭用的那个饭匙。每天吃十个枣子,然后他的饼就像饭匙那么大,一块饼像饭匙那么大,饭匙差不多像我们手掌这么大,这个“匙”会不会写啊?【一枚。

掩室独处,】就是关起门来自己在那边独自静修。【栖心法界。】他整个心就安住在法界里面。【如是者三稔,】“三稔”就是三年,这样子过了三年。

【复至马氏古佛堂】又到了姓马的古佛堂,马氏,以前就是林氏、马氏、张氏,要不就是蔡氏,蔡氏很像台语的腹泻而死,古人都是在姓后面加一个氏来称呼,所以就是马氏古佛堂。

【端居】注意!“端居”的意思就是禅修,意思就是说姿势很正的一直坐在那边,“端”就是很正直的坐着,表示禅修。【十年。】你看看!要成大器不是随随便便的,十年喔!

【一日,囊挈经书,】提上书箱装上经本,这叫做囊挈经书。有一天:这个“囊”包裹;“挈”就是提起来。这个包裹里面装着经书,意思就是提着经书,提着这个书箱。“囊”就是书箱,装上经本,“囊挈”就是装上经本。

【遵道而去。】“遵”就是顺着,顺着道路走去,叫做遵道,没有改变,顺着这个道路一直走,而去。

【行数里,路逢一虎,】半路上碰到一只老虎。【当途驯伏,】它就温驯的蹲伏在马路中间,“当途”就是路的中间,很驯服。【如有所待。】好像在等待什么,老虎就蹲在马路的中间,好像有所等待。

【长者语之曰。】长者就对着这只老虎这么说:【吾将著论释《华严经》,】我要论释这个《华严经》,写这个论释,写这个论,来解释《华严经》。【可与择一栖此处。】你帮我选择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一个停止的地方。

【遂将经囊挂于虎背,】就是把这个经挂在虎背。【随其所止。】就是跟着老虎走了。

【于是虎望神福山原,】“望”就是朝向,于是这个老虎,就朝着神福山原这个地方去。【直入三十余里,】一直走了三十余里。

【于一土龛前,】土龛,就是土造的小房屋、小房室,这个绝对不是我们想的佛龛那么小,不是这个意思喔!意思就是土造的小房子,叫做土龛,就自己蹲下来。【便自蹲住,

长者旋】就是随即、马上。【收经囊,】收起这个箱子。【置于龛内。】放在这个龛内,表示目的地到了。

【虎乃屡顾,】“屡”就是再三;“顾”就是回顾。再三的回顾。【妥尾而去。】“妥”记一下,“妥”就是垂、垂下来,就是尾巴下垂,表示到了。“妥尾而去”表示目的地走到了,虎的尾巴就下垂了,所以就垂下尾巴而去。

【其龛莹洁,】很干净。【广袤丈余。】这个“袤”就是宽的意思,也就是长的意思,广袤就是长跟宽啦,大概有丈余。我们看一个门,东西向叫做宽,也可以叫做广。那么南北呢?走进去叫做深度,又叫做长度,从这个大厅这样直入叫做深度;看的左右两边叫做宽度,这个要分清楚。我们去看古时候人建的四合院,就是这样子,左右两边叫做宽,前后叫做深,又叫做长。

【龛四旁旧无泉涧,】“旧”把笔拿起来,“旧”就是本来,本来也没有什么泉水。

【长者始来之夕,风雷暴作,】长者刚来的那一个晚上,雷雨交加。【拔去一古松,】就拔去了一颗古松。【松根之下,涌出一泉甚深,】松根之下涌出一很深的泉水。就像演电影那么玄,真是凑巧,缺水就得水,真是凑巧!涌出一个泉很深。【清冽甘美,】“清冽”jiè,“清冽”就是清凉,很清凉又很甘美。

【时人号为长者泉。】把那个泉命名叫做长者泉,这个名字还好听,是不是?如果你在山上养猫,叫做慧律猫,喔!这不得了了,这个很难听了。长者泉还很好听!是不是?养一只猫就很难听!

【长者著论,】长者著作这个《论》。【每夕口出白光,】这也是讲的很玄,每到晚上,这个嘴巴就放大光明。【以代灯烛。

有二天女常为长者汲水焚香供给纸笔。】这更玄,也没有其他人看到,更玄!反正古时候会记载这个,会让你觉得是有相当来历的,加上一些神秘的色彩,加上一些你想象不到的点子,你会很信服的。不过不要管这个了,最主要是内容。“焚香供给纸笔”,两个天女还帮助他。

【卯辰之际,】“卯辰”就是从上午五点到九点,意思就是用早餐的时候。【供诸净馔。】“净馔”就是清净的肴馔,清净的食品。

【历于五年,著论已终,】经过了五年,把这个《华严经论》写完了。【遂尔绝迹。】“绝迹”就是消失不见了。这个天女怎么样?就消失不见了,叫做遂尔绝迹。因为他写完了,这个仙女就消失不见了。

【忽一日出山访旧止之里,】“旧址之里”就是以前居住的乡里,拜访这些老朋友。突然有一天离开这个山,去拜访以前居住的这些乡里。

【适值乡人聚族合乐。】刚好碰到这个乡里的人在那边与君同乐,一直唱当我们同在一起。对不对?聚族合乐。

【长者遍语之曰】李通玄就告诉大家了。所:【:汝等好住,】你们好好地安住了。【吾将欲归。】我要回去了。

【众乃罢乐,】大家就停止了,“罢”就是停止,大家停止聚族的快乐,在欢乐当中。大家停止了。

【惊惶相顾。】你看我,我看你,怎么说他要回去了呢?大家好好的住,希望大家能够快乐,好好的住,我要回去了!大家很惊慌害怕,不知所措,你看我,我看你。

【咸皆恻怆,】“恻怆”就是很悲痛,我们说:恻隐之心,“怆”就是悲痛,怎么突然间,一个长者要离开我们远去呢?大家都感到很悲痛,叫做恻怆。

【坚请留止。】坚持的留,请他留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者曰:借满百年,】就算过了一百年。【亦当归去耳。】也是要回去啊!【于是众送长者入山,】因此大家就送长者入山。

【旋踵之顷,】这个“旋踵”就是脚跟跟着脚跟,就是不久,时间很短,这个脚跟跟着那个脚跟,接踵而来,“旋踵”就是转一个脚跟,表示时间很短,旋踵之顷就是不久。

【岚雾四起,】“岚雾”就是山中的云雾遍布四起。【景物不分,】就是分不清楚,就是我们讲的浓雾弥漫。【众皆惊愕。】很惊慌害怕,不知所措。

【翌日结伴登山,】第二天,大家你跟我,我跟你,结伴登山。【长者已坐化龛中矣。】你看!一个居士能够著作《华严》的《论》,然后仙女供养,然后替他拿这个水、点这个灯,哇!这个不是普通人!已经坐化龛中。

【时当春三月二十有八日,】就是三月二十八日。【耆旧】七十岁以上叫做耆,就是老的啦!【潸注,】我们说:潸然泪下嘛,这些旧的老朋友,就是哭得泪流满面,十分哀痛,一看,长者坐化了!

我们一定要有李通玄的功夫,说:借满百年,亦当归去,如果你对这个情很执着,也可以用这一句话来勉励自己;如果你很贪着这个金钱,也可以用这一句话背一背。借满百年,金钱亦当归去。所以,不要等百年归去,不如现在归来我这边,印经典!对不对?

【舆荷择地于大山之阴,】“阴”就是北,以前南面叫做阳。舆荷,写一下,就是共同以肩抬起长者的棺柩,这个柩会不会写,我相信很多人不会写这个字。共同用这个肩抬起长者的棺柩,“舆荷”就是抬起棺木。择地于大山之阴,选择在这个大山的北面,这座山的北边。

【奉藏全身,】就是把他的全身安葬起来。【累石为坟。】因为没有时间做,不是像我们现在做个坟墓,做得那么好;把这个石头堆一堆堆一堆,就当做坟墓了,这样算是很恭敬了。【即今方山逝多兰若是也。】“即今方山”就像今天我们所讲的方山。“逝多兰若是也”就是这个地方。

【至大历九年,】唐代宗的年号。到唐代宗的大历九年,也就是西元七七四年。【有僧广超】加两个字:法师,有一个出家众叫做广超法师。【游兰若中,

获长者所著《华严论》四十卷、】或得长者所写的《华严论》四十卷,得到他的著作,后代的人发现了《华严论》四十卷。

【《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十二缘生就是十二因缘生。然后,《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这个在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有一个叫做《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

【复有《论会释》】有论的合释,怎么样?【七卷,】《华严经论》的合释总共有七卷。

【传写显扬,遍于并汾。】“并汾”这个地方,这个念汾fěn,在塞北山西、河北一带的地方,并汾。

【广超门人】“门人”就是徒弟,叫做【道光,能继师志,】继承师父的志向。【肩负二论,】把这两本论,就是《华严经论》和《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游于燕赵,】燕赵就是现在的河北、山西一带。【昭示淮泗。】“昭示”就是开示,“淮”:淮河,“泗”是泗水。这个淮河跟泗水,大概在现在的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这个淮河是古时候四大河川之一。而这个泗水,是淮河下游最大的一个支流,所以这个淮河的下游就是泗水,然后古时候常常称为淮泗,淮泗并称。

【凡后代南北学人,】无论是南方、北方的学《华严》的人。【悉得参详论文,】“参”就是参考;“详”就是详究;这些《华严经论》的论文。

【宗承长者,】“宗承”就是继任、接续于李通玄长者。宗承就是说:不能改变宗旨,还是要继承他的思想,叫做宗承长者。

【优入华藏者,】“优”这是指多,大多能够入于华藏者。只要你继承李通玄长者的《华严经论》,你大多数的人就能够入华藏世界,法界的性海,就能够明心见性。所以这个“优”就是大多数的多,三多路的多,“多”就是大部分,能够入华藏。

底下说:【超光二此丘之功也。】“超”就是广超;“光”就是道光,写一下,“超光二比丘之功也”,一个是广超比丘,一个是道光比丘,这两个比丘的功劳,为什么?因为他从长者那个地方发现的。还好有人发现,要是台风,像葛乐礼台风、八七水灾,一下子淹了,没有了!是不是?所以我们还算是很有福报的。

【未几,闽福州开元寺沙门】福建的福州开元寺一个沙门,叫做【志宁】法师【,以经】“经”就是经文。【论】就是论文。【各帙,】“帙”就是书籍。把这个经文《华严经》的经文,跟这个论文,把它怎么样?“各帙”就是分开,并没有整合,叫做各帙。

【读者难为和会。】如果这个经文跟论分开来,很难和会,把笔拿起来,就是融会贯通的意思。如果把这个《华严经》文,跟这个论分开来,读者很难融会贯通。

【乃特稽首】“稽首”就是顶礼。【诸佛毗卢遮那、】顶礼毗卢遮那如来。【一切圣贤,】圣人的心,发这个大愿。【愿垂加护。】“垂”就是垂慈;“加”就是加被;“护”就是护念。希望能够垂慈、加被、护念。

【从第八卷入经,】把笔拿起来,第八卷就是世主妙严品第一之论,从这个第八卷,世主妙严品第一,里面有一个论,之论,从这个第八卷“入经”。从这个第八卷开始跟经配合这个论。

【分别经文,将论合于每节之下,】就是每一章节之下。你从第八卷开始就可以看到,世主妙严品后面一定附一个论,看李通玄写的论是什么。所以,从第八卷入经,就是世主妙严品第一之论,分别经文,把这个论合在每一个章节之下。

【使读者开经见论,】打开了经,就看到了李通玄的论。【谓之合论,】叫做合论。把这个经跟这个论同时并进,一起看。【共成一百二十卷,】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一百二十卷。【世所盛行,皆此本也。】世间所盛行的,就是这个本子,我们现在所用的,也就是这个本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12 这个宋觉范德洪禅师,这么样赞叹李通玄长者:【须眉如画颀而美,风神如秋气奇伟。平生归宿东北方,长劳动中寂而止。】

【宋觉范德洪禅师赞曰:】一零七一到一一二八,宋朝觉范德洪禅师,世寿五十八岁,就这样赞叹。这是宋朝的临济宗的法师,参真净克文禅师而得法。这个人有著述《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等。

这个宋觉范德洪禅师,这么样赞叹李通玄长者:

【须眉如画颀而美,】“颀”这个念颀qí,就是修长,很长。“须”就是胡须;“眉”就是眉毛;“如画”就像画画一样,很细长、修长。这个眉毛虽然没有用。但是眉毛也是很有用的。

我们要是没有眉毛,就会很奇怪,这个汗流下来,顺着这个眉毛流下来,不会掉入这个眼睛,有一次我这个眉毛长到这么长,一洗澡,诶!突然间镜子怎么破掉了?一看,不是是一根毛,我就把它剪掉了!

后来人家说:那个毛发那么长是长寿,是修很大福德的人啊!那就留着,就不晓得留了几次了。我这个有一根毛特别长,可是,我老是把它剪掉,不晓得传说是真是假,世间人有时候乱讲,但是有时候是很准的,说:须眉如画颀而美,就是修长,而且很美。

【风神如秋气奇伟。】“风”就是风采;“神”就是神态。他的风采、他的神态。就像秋天的气。秋气不冷不热,刚刚好!我们以前老和尚常常讲的,广化老和尚讲的:刚刚好!就是恰到好处。“秋气奇伟”特别的伟大。

【平生归宿东北方,】东北方就是温厚之气,比喻心存温厚,平时喜欢到东北方去,比较温和,这个个性跟我一样。

所以动不动人家就说:哎呀!师父啊!我们到北海道去!冬天去看什么?去看这个雪祭;不敢去啊!我看这个日本的影片,那个雪祭零下几十度,这要是万一不小心碰到鼻子,鼻子掉了,碰到耳朵,耳朵没有了!

一般我们生长在亚热带的,我们去受不了,你去看看那个电视报道的一个登山的,登上喜马拉雅山的那个,结果冻伤!冻伤比烧伤更严重,他整个鼻子全部黑掉,脱下来,我以为他抹上一层黑油、牛油,结果不是,

经过报纸的披露、解释,才知道冻伤跟烧伤是一模一样的,整个鼻子全部黑掉了,脚趾头十个指头全部截掉,全部砍断,把鼻子全部割掉,割哪里的肉再来补一个鼻子,

电视出来的时候访问他,访问他说:你经过这一次对登山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如果有因缘,我还要去征服圣母峰,征服这个喜马拉雅山!

爬上山就叫做征服,就被两个字害死了,爬上那一座山这样就叫做征服?游过英吉利海峡叫做征服海峡;游过台湾海峡叫做征服台湾海峡,

喜马拉雅山是什么样子,你还不知道呢,你去登高插一个旗子下来叫做征服?笑死人!像非常寒冷冰天冻地的地方,我一定不去,所以很冷的地方我们一般人去是没有办法的。

【长劳动中寂而止。】“中寂而止”意思就是虽然长年累月的在劳动,但是他的心很静很静。

【翛然跣足散衣行,】这个念翛xiāo,“翛然”就是来去自在,无所挂碍,这个要做一下笔记,“翛然”就是来去自在,无所挂碍。打个赤脚散衣行,把这个衣服放的很宽而行,散着衣而行就是很自在啊。

【智智用中不乖体。】每一个时空,都是用智慧在观照,而且正念现钱,他不违背这个不生不灭的体性,不乖体就是不违背不生不灭的。简单讲:不起心、不动念,一切五欲六尘,这些顺逆二境,他统统不生不灭。

【帝王家生得自在,】他是生在帝王之家嘛,得个自在。

【寿量不书绝终始。】“寿量”就是他的生命。“书”就是写,“不书”就是难量了,没办法记载。这个寿命很难量,写不下来,你没有办法记载。难以记载。“绝始终”因为自性清净,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点,

意思就是:帝王家生得自在,现在悟到了一真法界,寿命难量,就断绝了开始跟结束,就没有始终。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得到永恒的生命。

【虎受使令心境空,】那个老虎接受他的命令,使它到一个地方去,接受他的命令。“心境空”他的心跟境都是空。

【女为伴助僧爱弃。】“女”再加一个字就是天女。这个“弃”应该排在前面,“弃憎爱”放掉那个爱跟恨。有天女为伴来帮忙,他同时根本就没有爱、没有恨。

所以大哲学家说: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今天这个星相学家,就是因为女的要分,男的要和,不给他和,所以就拿刀子刺死她!爱跟恨还是躲不过这个世间相;李通玄长者没有爱、没有恨。

【冠巾传心即俗真,】就是帽子和头巾,头巾就是代表李通玄长者的心要、心法,用有形的代表,帽子就是一真法界,法界就是一真,李通玄的心法就是在帽子,无形的心法就是在他的帽子,叫做冠巾传心即俗真。

【方隅示法即事理。】这个“方隅”本来是指角落,这里是指李通玄长者所住的小房屋,土制的小房屋,叫做方隅。他住的那间小房子,就是事理圆融的法,他头顶上戴的那个头巾跟帽子,就是他的心要,就是俗、就是真;他的土制的房子就是事、就是理。所以大修行人,所有事相都代表理体。

【只将枣栢荐斋钵,】这个“荐”就是供养,只将十个枣,然后就是一个柏树、柏树片,当做他的饭、他的午供、他的三餐。

【我来阎浮非著味。】我来这个娑婆世界,不是贪着这个美味的。

【自然光明生齿牙,】“自然光明”这是比喻智慧,悟道的人心本身就光明,随时说法,随时讲起话来,这个口齿之间,它就是一片光明。这个光明是表智慧的意思。使这个智慧随口拈来,随口说法统统是智慧。

【我谈辞章皆实义。】“辞章”就是佛法,只要开口谈论佛法,统统是不生不灭义,真实义就是如如义,真实义就是真如。

【佛子授汝以显诀,】你们这些晚辈的,我授给你们这个《华严》的大法,来显出这个诀窍,你们要去参悟,如果你悟到《华严》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言便足超十地。】不一定要按照阶位,我们是顿悟法门,就超越了十地。

【随顺无明起诸有,】“诸有”就是造作生灭,你要是顺从了无明,就是贪嗔痴,你就会起种种的造作。

【若不随顺诸有离。】“若不随顺”加几个字:“若不随顺无明”,然后加一个字:则。诸有,“离”就是远离。这句一般看不懂。

如果你随顺无明,你就会起种种的生灭造作,摆脱不了生灭的因果相,摆脱不了缘起的因果相。

如果你不随顺这个无明,“则诸有离”,那么一切生灭造作就放下,所以,万法回归一心,一心回归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这个道理,当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没有我执,没有分别,也没有颠倒,就是如如佛。

【圣贤酪生凡乳中,】“酪”就是由乳提炼的,圣贤的提炼是哪里来的?以在凡夫乳当中。意识就是:你想要得到酪的圣贤;酪的境界比较高,乳、酪、生酥、熟酥嘛!你想要得到这个酪、优酪乳,从乳去提炼,乳就表示凡夫。意思就是圣贤之成就,还是来自于凡夫。

【只由观照戒定慧。】记住!那个“观照”两个字,这个观照,就是一心一意的观照,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时时刻刻提起正念,就是观照的功夫。修行不能离开这八个字:发菩提心,提起正念;你要有观照的功夫,你一刹那之间就成就!

【是谓大士同体悲,】这才是菩萨的同体大悲,“悲”前面加一个字,“同体大悲”,这个就是菩萨的同体大悲。

【令我顿入一切智。】令我顿入佛的智慧。

【作大佛事遍尘刹,】同时依体起用,依照不生不灭的同体大悲心,起这个度众生的大用,作大佛事遍尘刹。

【华藏界中容顿辔。】这个也不容易了解。这个“辔”是马的绳子,要马停它就停。要马走就走。所以,马跑得很快,要慢一点,拉一下;要它停就wū~~~,拉高,马就停了!我是没骑过马啦。不晓得,所以说:这个顿辔的意思,就是指华藏世界是他栖身之处,顿辔就是安住的意思,要马停就停。

意思就是:华藏世界当中,容许我当下安住。我们如果想要不让一切的牵引作用,那么我们当下安住在无所住,那么就是华藏世界中得容顿辔,在华藏世界当中让我们有安住的地方。

【以空为座礼十身,】“空”:毕竟空;一个人安住在毕竟空,那么就是佛。“礼十身”:这是指十身具足,三世间的法身佛,在四十五页的倒数第二行,说:“后智入下。第二别中。即约十德。别显十身。文即分十”。

简单念一遍:一、三业普周就是菩提身;二、威势超胜就是威势身;三、福德深广就是福德身;四、随意受生就是意生身;五、相好周圆就是相好庄严身;六、愿身演法;七、化身自在;八、法身弥纶;九、智身穷性相之源;十、力持身。

所以他整个十身就是:菩提身、威势身、福德身、意生身、相好庄严身、愿身、化身、法身、智身、力持身。好!翻回来,这就是以空位座礼十身。

【以愿为舌说千偈。】拿这个愿力当做是舌头来说法。

【如以花说无边春,】把笔拿起来,如以一花说无边之春,“春”就是春色。花开了,就表示春天到了,拿一朵花,就可以描述无边的春色了。所以如以一花说无边之春色,

【如以滴说大海味。】“如以滴”底下加一个“水”,如以滴水说大海味。加“之一”,大海之一味,大海的一个味,同一个味,就像用一滴水,就可以说明大海是同一个味,大海没有两个味,所以用一朵花就可以说无边的春色;用一滴水就可以说大海是同一味。

【稽首世间妙莲华,愿常清净出泥滓。】“妙莲花”就是《华严经》的殊胜,清净的妙法叫做妙莲花。

顶礼世间的《华严经》,就像妙莲花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大家好好的来礼拜《华严经》这个大法,尤其诸位能够坐在这里,听这个《华严》的大法,这个是何其大幸啊!真是功德无量!

“稽首世间妙莲花”,就是《华严经》的殊胜,清净的妙法。

“愿常清净出泥滓”,“滓”就是残渣,这个指污泥、指娑婆世界,泥滓就是指这些渣,渣滓就是娑婆世界。所以愿常清净,超越这个娑婆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9-2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我们这个世间,如果没有正法、佛法,这个就惨了,这个世间真的惨了!

我们这个世间,如果没有正法、佛法,这个就惨了,这个世间真的惨了!

有一个新加坡居士,不是一个居士,稍微有一点智障的,人家说:你这个东西拿去给他,我一点钱给你!这个智障,有一点,一点点啦,就拿去了。

结果那里面是吗啡,结果这个吗啡被逮到了,在新加坡逮到了,这个是唯一死刑的,贩卖枪支、贩毒,是唯一死刑的,在新加坡没什么好谈的,马来西亚也是一样,你抓到贩毒,就是死刑!这个智障有一点被害的;可是没办法被抓到了,量多。

结果我们出家人就到监狱里面,他经过了慢慢的审判,因为他有一点智障,又好像没有,就告诉他,他在里面受菩萨戒,法师就跟他授菩萨戒,叫他一心一意念佛,

结果处死,上吊以前见佛,他一直拼命的念佛……,结果吊死了,真的处死刑,结果他死亡一点都不恐惧,火化出来还有舍利子!关在里面经过了一两年的时间,结果还是被判死刑。

这样子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个世间有了佛法,我们才有希望。没有了佛法,就一点光明都没有,我们前途暗淡,不知所措,也不晓得要走哪一个方向?

所以我们内在要有感恩的心,要感念三宝的恩,感谢师恩,感念三宝,佛、法、僧的大恩大德,让我们有这样听经闻法的机会跟因缘。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文殊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站起来向佛菩萨三问讯后再向师父一问讯。

下课!(师父起狮子座,对大众站立,将法宝举到眉心。引磬响起,大众向师父问讯。)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华严大意》第六讲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
卷一~卷四
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主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大意》
1997年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

    好!请合掌,(大众随上人合掌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上次我们讲到大概是后面的第七页,跟目录连在一起的,民国八十六年(1977年)十二月十五日,我们整整停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这个《华严经》本身就是很多,但是内容很好,非常好,但是因为是唐朝的文章跟清朝的文章,有一点艰涩,不过师父慢慢慢慢来讲。

我们今天就是从第十一页,十一页的中间。

1 这个“悬示”就是悬谈的意思,在讲这个内容以前的一种开示,“悬示”就是悬谈,先讲一些《华严经》有关的。听这个《华严》要相当的耐性,但是《华严经》一通,你什么经典统统通达!研究《华严》的人,到最后都开大智慧,每一个人都会辩才无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悬示》卷第一

这个“悬示”就是悬谈的意思,在讲这个内容以前的一种开示,“悬示”就是悬谈,先讲一些《华严经》有关的。“卷第一”。

底下有一些小字的:

原本清初刊于鼓山。中经补版,别无他刻。今依补刊本重刊。但略易其行款排列。版心酌标品科。间有正讹考异之处,以“校”字识之。

【原本清初】清朝初年。【刊于鼓山。】有一个鼓山寺。【中经补版,】以前要印书很困难的,印书是一大工程。现在的电脑排版,占得空间小,速度快,我们现在已经重新再打字,也重新再校对,这一部书再出来,那就比这一本更新了,我们这一部就变成旧版了,我们大小字重新再打,再出来的话那个书就美得不胜收了!【别无他刻。】中经补版,别无他刻,以前都是用刻的。

【今依补刊本重刊。但略易其行款排列。】“略”就是略微;“易”就是更动。略微更动它的这个行款。“行”就是行列。简单讲就是条例或者是项目,叫做行款。则改变它的条例、排列。

【版心】“版心”就是版的中心;【酌标品科。】“酌标”酌标就是大约,看状况表示;“品”就是品名;“科”就是科判。【间有正讹】“正”就是正确;“讹”就是错误;意思就是说:这个文字之间,因为有不同版本,所以有正确,或者是错误的;

【考异之处,】“考”就是考证;“异”就是(不)相同或者是有所差异。意思就是说:间有正讹考异之处,意思就是说:在不同的版本文字之间,有正确跟错误的考证,或者是相同,或者是不同。

【以“校”字识之。】“校”,“校”,画一个□。“识之”就是辨别,来分别、判断。或者是念识zhì就是记录;以校字识shì之,或者是识zhì之,如果是念zhì就是记录;如果是念shì的话,就是辨别或者是分别。这小字的意思是这样。

【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也就是在五台山的清凉国师,澄观大师他写《疏》跟写《钞》,《疏》跟《钞》都是他写的。

【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这是个居士。“论”他写的这个《论》。

【闽鼓山私淑此丘道霈纂要】

“闽”就是福建。“鼓山私淑”就是对方不晓得我这个学生,我很景仰他,自己拜他为师,两个生在不同时代的人。也拜他为师,叫做私淑。

譬如说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的传记,他那种勇猛精进,不畏艰巨的精神,我们以他为师,那么,我们就自称为私淑,仰慕以前的某一位高僧,而没有办法去亲近,又自认为自己是他的学生,就称作私淑。

“比丘道霈篡要” 道霈法师就把澄观国师……跟李通玄居士的《论》,就是把清凉国师的《疏钞》、李通玄的《论》;因为太大了,一般人看不来,范围那么大,看到那一片的浩瀚无边的《华严》的思想,抱着那一大片的资料,就差不多快昏倒了,没办法看;

他就把他折衷,撷取重要的,叫做《纂要》,撷取重要的看,不失《华严》的精神,经过整理以后,把它浓缩,《纂要》就是把它浓缩,重要的重点就把它讲出来。

听这个《华严》要相当的耐性,但是《华严经》一通,你什么经典统统通达!

《华严》有最高超的华严哲学,他的理论,这是世界顶尖的哲学都比不上华严哲学。

所以,研究《华严》的人,到最后都开大智慧,每一个人都会辩才无碍,因为他知道世俗的理论,他了解无自性、空义的思想,海印三昧一时俱现、顿现,他所到之处,没有一个能够辩白的。所以研究《华严》的人,是具足大智慧的人。

但是这个《华严》的难,十五年前我在雷音寺跟法师们上课,这些法师都在外面讲经,还是听不懂,那时候我是对法师讲的,就是讲的非常单刀直入的切入重点。

三十一岁的时候,师父讲《华严经》,就没有几个听得懂了,完全不知所云!何况说我们今天这些程度这么好的在家居士,个个听得两眼无神,呆若木鸡,听不懂没办法!但是,也不错,结个善缘。

你说我这个水陆法会来拜,可是内在的世间烦恼没有办法断,你怎么了生死呢?是不是?结个善缘可以。

    2 佛法是处理我们内心的世界。

处理我们内心的世界,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处理我们内心的世界。

我常常跟师姑说:这样精进的拜忏、念佛,功德是很大,拜消灾坛、药师坛,很大!对!

说一个人他都没有拜忏,他只要坐下,放下贪嗔痴,他统统最大的消灾、最大的净土坛,

他完全清净了,悟到自性的东西,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东西,他不必念经就消灾!何以故?他就是佛了,自性就是佛。

所以,听这个《华严》要很有耐性,不耐烦的人,听这个没有办法的,坐着就一直动来动去……,坐不下来,那没办法的!

听这个《华严经》,叫做训练耐性,无论听得懂听不懂……。

李炳南老居士讲的那一句话,我最同意,在上《华严经》的时候,有一次我去听得时候,

老居士有一句话说:你《华严经》听得懂,来坐着。听不懂,你也来坐着!他说:为什么?比你在家看电视还有功德!的确如此!

听得懂、听不懂你统统来坐着,比你在家看电视还有功德,最后还会念几句佛号,还会回向,总是好的。

因为我们在家都会浪费时间,把生命都浪费在电视里面,想象看也是啊!对不对?

    3 研究《华严》的人,或者是以《华严》为思想的人,都知道有十悬门。

好!底下。

○经前悬示

【疏论各有十门,】疏:《疏钞》,《疏》跟《论》各有十门。

研究《华严》的人,或者是以《华严》为思想的人,都知道有十悬门;像我们讲那个《楞严经》,就是有十悬门。

诸位简单写一下,《疏钞》所列的十门,总共有四十个字,

一教起因缘,说这一部经的因缘是怎么样子的,佛陀为什么要说这一部经,第一、教起因缘,这个是《疏》所列的十门,等一下再讲《论》所列的十门。

第二、叫做藏教所摄,你要写小一点,写在旁边,意思就是说:它属于什么教的,是圆教吗?

再来,第三、叫做义理分齐,义理分齐就是说:他讲的这个道理,是程度到哪里。这是第三门,第三个角度讲的。

第四、教所被机,教所被(pī古同“披”,覆盖。)机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它所加被的根器是哪一些,《华严》所加被的众生是有哪一些,叫做教所被机。

第五、教体浅深。浅深就是有时候是比较浅一点的,有时候是比较深一点的。

第六、宗趣通局。这个要会描述呢,有的人以前讲说:法道师!法道师!我说是哪个dào啊?他说:胡说八道的道。我说:奇怪!你怎么会用这个名词呢?怎么不讲好听一点的呢?(法师笑)有的人就是不懂得如何去描述一个字的写法。

宗趣通局,也就是说:他的旨归到底是很广阔呢?或者是局限?

第七门、部类品会,部类品会就是划分几部,总共有几品、有几会。

第八、传译感通。传译感通就是这一本书在翻译的时候,在传来传去的时候,有什么很特殊的感应。

第九、总释经题。第九门要解释这个《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的经题,叫做总释经题,

第十、别解文义。

每一部,只要根据《华严》的思想,要讲解经典以前,统统根据这十门,

就像我们解释《楞严经》,我们打开圆瑛法师所注解的《楞严经》,也是:一、教起因缘分;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才开始解释经典。这个是《疏》的十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4 再来我们要讲《论》的十门。

再来我们要讲《论》的十门,《论》的十门这个大家都很陌生了,但是我们念一念,大家写一写,至少要知道说着《论》也有十门,但是一般都不研究这个。但是我们还是要念一遍,你写一下。

论的十门:第一、明依教分宗。明依教分宗,因为这个很少人在研究,我们念个名词带过去。

第二、明依宗教别。明依宗教别。

第三、明教义差别。说明教义的差别。

第四个是明成佛同别。成佛有相同、有不同;

第五、明见佛差别。说明见佛有这个差别,见佛,看到佛。

第六、明说教时分。就是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

第七、明净土权实。譬如说这个凡圣同居土,那个就是凡夫实实在在居住在这个地方,圣人只是权巧居住在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也是的,二圣人是实在的。初地菩萨、等觉菩萨、佛菩萨,是权巧的住哪个地方。

那么反过来说,常寂光净土,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法身就是住在常寂光净土,是实在的;那么等觉菩萨是权巧的,权巧的住在常寂光净土,接近而已,没有办法住在常寂光净土的绝对境界。

所以,权实不一样,简单讲就是: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每一个土有权、实,凡圣住的不一样。

所以,凡圣同居土,圣人是权,权巧方便的住在凡圣同居土;那么凡夫是实实在在的,这是实。

到最后呢?常寂光净土,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这是实;等觉菩萨,权;凡夫没有份,凡夫不能论权实,凡夫根本没有常寂光净土这种境界,只有等觉菩萨有权巧的住在常寂光净土,其他没有!这个是一般人对权实上不了解,

第八、明摄化的境界。

第九、明因果延促。无奈生命短促。快慢的意思。

第十、明会教始终。明会教始终,这个是《论》的十门。

《论》的十门,再念一遍:一、明依教分宗;二、明依宗教别;三、明教义差别;四、明成佛的同别;五、明见佛差别;六、明说教时分;七、明净土权实;八、明摄化境界;九、明因果延促;十、明会教始终。

这是《论》的十门,一般人几乎不研究这个,所以我们是念一遍给大家一个观念,

   5 疏论各有十门,【取其大意,略立六段:】

好!我们现在继续看。说:疏论各有十门,【取其大意,略立六段:】“立”,把笔拿起来,“立”的旁边写一个字:分。略分为六段,“立”就是分开的分。

1.png

【一、明处会品第,】这个“处”的底下顿点,七处;会,底下顿点,九会。七处九会。但《论》讲的是十处十会,不一样。

处,就是在什么地方讲的;会,就是讲几会、讲几次。“第”,这个“第”的旁边就写连个字:顺序,品的次第,分第一品、第二品、第三品、第四品……,一直到第几品。这个“第”就是次第,品的次第叫做品第。

第一大段要说明处、会、品的次第,这是第一大段要讲的。

第二大段要讲的【二、分经之大科,】“大科”就是大段,一个段落的段,大章节,分几个大章节,章、文章的章;节、节目表的节,节庆的节。大段、大章节。

【三、显经之宗趣,】显这个经它的宗趣,它的趣向是什么,宗旨、趣向是什么。

【四、判经属圆教,】判别。因为有小、始、终、顿、圆,华严的判教。天台:藏、通、别、圆;华严贤首是:小、始、终、顿、圆,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这个小、始、终、顿、圆分五教,那么他是属于圆教。

【五、示圆义分齐,】就是圆教的义理到什么程度。以前没有“程度”这个名词,就像我们读书,根本就没有听过什么酷哥、酷妹,没有的!我们读书的时候没听到过这个名词,

现在的名词啊那真是多!真是多!我们以前没听过“酷”这个名词,第一次听到电视上讲酷,为什么讲得很“酷”呢?我一听:咦?是内裤的裤吗?也不是!所以现在的名词,以前的人也听不懂!

如果澄观国师来。来到我们这台湾,他如果活起来,我保证他听不懂,完全听不懂,不知所云,统统是新的名词,随着时间空间整个都改变了。

圆教分齐,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英文叫做class,你的这个class,到底你的程度有多深、多浅?

【六、明所被之机。】所加被众生的根性是什么?意思就是:《华严经》到底是对哪一些根性的人讲的?

    6 【七处九会,三十九品者:○初会菩提场。普贤菩萨为会主,说毘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自第一卷至十一卷,共六品经。】

○今初  处会品第

就是要讲七处九会,再来就是品的次第。

【此一部全经,疏分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这一部全经,分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七处就是七个地方,九会就是讲九次三十九品。【论分为:十处、十会,四十品。】论是分为十处、十会、四十品。它多了三处、多了一会、又多了一品。

【疏论稍殊,】这个《疏》跟《论》稍微有一点差别。【意各有在。】就是各有它的宗旨,还有它的义趣,宗旨跟义趣。

【七处九会,三十九品者:】这个先讲澄观大师的,一般都是根据这个的,很少人研究《论》,都是研究澄观大师的《疏钞》,很少人研究这个《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

【○初会菩提场。】这个画框框,这五个字画一个框框,初会旁边用红笔画一个,第一会嘛初会,画个红笔要做记号;你不做记号,你看不懂的,时间念到哪里,你也搞不清楚状况的,要分段落,一步一步来做记号的。初会菩提场画一个框框,在“初会”旁边用一个红笔画起来,第一会,菩提场,就是释迦摩尼佛成佛的地方。

谁为会主呢?【普贤菩萨为会主,】是普贤菩萨为会主。普贤菩萨就是等觉了,知道这个境界非同小可,也只有普贤菩萨能够讲出。【说毘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依”就是依报;“正”就是正报;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

【自第一卷至十一卷,共六品经。】自第一卷到十一卷共六品经。六品经,把笔拿起来,第一卷到十一卷,这上册page, page就是第三十一页到三百九十六页,上册的第三十一页到三百九十六页,统统是讲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所以一开始就讲,哇!这个世界什么什么神,什么山神、河神……,统统来护持毗卢遮那佛说法。共六品经,第一品到第六品。

【六品者:】把笔拿起来。【世主妙严品、】在“世”的旁边写:一。画一个圆圈,标:一。就是第一品,本来是:世主妙严品第一;【如来现相品、】第二;【普贤三昧品、】第三,但是我们现在用标示起来就知道,“世主妙严品”右上角标:一,画一个圆圈;“如来现相品”写:二,画一个圆圈;这是第二品,如来现相品第二品;“普贤三昧品”是第三;【世界成就品、】就是第四;【华藏世界品、】这第五;【毘卢遮那品。】是第六。也就是说:初会的菩提场整个就是六品。

好!诸位!你们翻开一百六十二页,科判一百六十二页。我们这本《表解》也是重新打字。一百六十二页再翻过来,第二部分的第二页。

2.png

    3.png

为什么先叫你们翻一百六十二页呢?不然就没有目标,我们讲:后半部,后半部在哪里?所以翻一百六十二页,再翻一页,那就是了,就在这个地方,这个科表一看,一目了然!对照着看。

说:初会是菩提场,普贤菩萨为会主,所说的法门是毗卢遮那如来依正的因果,总共有6品(11卷),你看<世主妙严品>第一,<如来现相品>第二,<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华藏世界品>第五,<毗卢遮那品>第六,这就是我们这一段看的。对照着看,继续看下去,好!看《疏论纂要》,这一本不必盖起来,对照着看。

   7 【○第二会普光明殿,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说十信法门。自十二卷至十五卷,共六品经。】

【○第二会普光明殿,】华严的第二会,普光明殿。【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说十信法门。】文殊菩萨不入定,这十信位没有入定,所以,会主是文殊菩萨为会主,说十信法门。

【自十二卷至十五卷,共六品经。】写一下,从上册的三百九十七到上册的六百二十页,就是十二卷到十五卷,共六品经。

【六品者:如来名号品、】编号七,如来的“如”,右上角写个:七,画个圆圈。十二页,【四圣谛品、】八;【光明觉品、】编号九;【菩萨问明品、】编号十;【净行品、】编号十一;【贤首品。】编号十二,这是第二会。

   8 【○第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为会主,说十住法门。自十六卷至十八卷,共六品经。】

【○第三会忉利天宫。法慧菩萨为会主,说十住法门。自十六卷至十八卷,共六品经。】

写一下:从上册的六百二十一页到七百七十六页,从十六卷到十八卷,共六品经。

【六品者:】看那个表格。【升须弥山顶品、】编号十三;【须弥山顶偈赞品、】编号十四;【十住品、】编号十五;【梵行品、】编号十六;【初发心功德品、】编号十七;【明法品。】编号十八;这是第三会。

第三会说十住法门。所以初会菩提场,二会普光明殿,三会忉利天宫,这个多少要背一点。

    9 【○第四会夜摩天宫,】在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为会主,说十行法门。自十九卷至二十一卷,共四品经。】

再来,第四会,也要画一个框框,因为一个段落一个段落嘛,我们初会要画,第二会要画,第三会要画,第四会也要画一个框框,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来讨论。《华严经》的第四会。

【○第四会夜摩天宫,】在夜摩天宫。【功德林菩萨为会主,说十行法门。自十九卷至二十一卷,共四品经。】

写一下:上册的七百七十七页到九百一十八页,是讲十行法门,共四品经。哪四品呢?

【四品者:升夜摩天宫品、】编号十九;【夜摩天宫偈赞品、】编号二十;【十行品、】编号二十一;【十无尽藏品。】编号二十二;这是第四会。

   10 【○第五会兜率天宫,金刚幢菩萨为会主,说十回向法门。自二十二卷至三十三卷,共三品经。】

【○第五会兜率天宫,】画一个框框,这又是另外一段了。【金刚幢菩萨为会主,说十回向法门。自二十二卷至三十三卷,共三品经。】

写一下:二十二卷到三十三卷,上册九百一十九页到中册一二七零。我们这个页数是一直连接下去的,上册page九一九到中册一二七零,统统是讲十回向法门,共三品经。

【三品者:】是从二十三品到二十五品。【升兜率天宫品、】编号二十三;【兜率天宫偈赞品、】编号二十四;【十回向品。】编号二十五。

好!底下又另外一段。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11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为会主,说十地法门。自三十四卷至三十九卷,共一品经。】

【○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金刚藏菩萨为会主,说十地法门。自三十四卷至三十九卷,】

写一下:中册page一二七一到一六八八,统统是讲十地法门。【共一品经。】

所以这个十地法门,占非常重的分量,这一品经统统是讲十地。

【一品者:即十地品。】所以有的人特别抽出十地品,来发行单行本。这是第六会,他化自在天宫。

   12 【○第七重会普光明殿,如来为会主,说阿僧祇数量法门,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及普贤等诸菩萨,说十大三昧等等妙法门。自四十卷至五十二卷,共十一品经。】

【○第七重会普光明殿,】我们普光明殿是讲十信法门,是第二会,第二会是普光明殿;再来普光明殿。

【如来为会主,说阿僧祇数量法门,及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及普贤等诸菩萨,说十大三昧等等妙法门。】

中间加一个字,“十”的底下加一个“种”字,十种大三昧等等……。第一个“等”就是停顿,第二个“等妙法门”就要加字了,就是等觉跟妙觉,加一个“觉字”。“十种大三昧等”,就好了,底下,等妙法门,就是等觉,“妙”的底下加一个“觉”。妙觉,妙觉就是佛。

【自四十卷至五十二卷,共十一品经。】写一下:四十卷到五十卷,中册一六八九到下册的二零四八,中册的一六八九页到下册的二零四八页,共十一品经。这个是以我们这个版本,那么将来重新再打字的,页数就不一样了。共十一品经。

【十一品者:普贤菩萨说十定品、】写一下,编号二十七;【十通品、】编号二十八;【十忍品、】编号二十九;【佛说阿僧祇品、】编号三十;【心王菩萨说如来寿量品、】编号三十一;【诸菩萨住处品】编号三十二;

底下一个,底下注意看,小字的:【上明差别因】【上明差别因】诸位!翻开你们的《表解》,刚刚我们那一页,《表解》看清楚,差别因,从上面看下来横的第三行,由右边看过去,中间,差别因。看左边小字,差别果。差别因的底下,为什么差别呢?因为有六位差别,六位。

第一个,十信法门、十住法门、十行法门、十回向法门、十地法门、等觉妙觉,等觉妙觉通常都是同时这样论,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叫做六位因果差别,这个叫做六位因果。

六位:信、住、行、向、地、等觉,通常就是这样论断的,这个叫做差别的因。那么,还有差别的果,等一下再看差别果。

好!诸位再看一看,上明差别因,你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还有等觉妙觉等等;当然等觉就是妙觉,妙觉就是等觉,这两个没有分啊,接近了,接近,差一品啊,差一点点啊,但是这两个是同时论断的,所以不分开。所以,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就是这样子。好!上明差别因。

底下,【、青莲华藏菩萨说佛不思议法品、】编号三十三;【普贤菩萨说如来十身相海品、】编号三十四;【佛说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编号三十五;

底下一个说:【上明差别果、】【 上明差别果】诸位看《表解》,你看,差别果,有没有?所以这个差别因,最后等觉。

你们看看第三页的中间一线的右边,《十定品》、《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再对上去,你看,有一个等觉,《佛不思议法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对上去,妙觉。

所以,等觉讲了六品,妙觉讲了三品,再对上去,妙觉的上去,最上面,对上去,往上看,有一个“差别果”,

好!我们再来看差别的因,你看,差别的因,从《如来名号品》、《四圣谛品》……一直到最后《诸菩萨住处品》,这个统统讲差别的因,看到了吧?然后《佛不思议法品》,到《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这个都是讲的差别果。

所以要核对,上下对着看,速度要快,所以要有耐性,研究《华严》就是这样子,要训练耐性。

好!翻过来,《疏论纂要》,再来。【普贤菩萨说普贤行品明平等因、】【明平等因】明平等因果。【说如来出现品明平等果】【明平等果【。】

所以,普贤是诸佛如来的因,诸佛如来是普贤的果。

好!翻开科表、《表解》,你看,说明平等因果,你看看,第三十六品的《普贤行愿品》,跟第三十七品的《如来出现品》,有没有?再往上看,对上去,《普贤行品》就是因,《如来出现品》就是果,这里就是,

普贤的因,当下就是具足如来的果;如来的果,不离普贤的因,这叫做平等因果。知道吗?因赅果海,果彻因缘,都是在这个角度发挥的。这样听得懂吗?是不是?叫做平等因果。所以说: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慢慢的我们再来看,慢慢的我们再来研究。

好!再来看《纂要》,说如来出现品……,普贤菩萨说普贤行品(明平等因),说如来出现品(明平等果),已经讲过了。

【上自二会来至此,一遍明六位因果。】上至二会来到这个地方,“一遍”第一遍、第一番,“明六位因果”,六位,旁边写着:信、住、行、向、地,然后等觉,等觉得底下(妙觉)【等觉(妙觉)】,那就是六位因果。

六位,不是六味地黄丸,六位因果;这六味在中药是很有名的。六位因果;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等觉(妙觉)】,因为等觉跟妙觉是同时讨论的,不可以再分,所以总共是六位,六位因果。

好!打开《表解》,这《表解》从第二会到第七会,普光明殿,(三会)忉利天宫,(四会)夜摩天宫,(五会)兜率天宫,(六会)他化天宫,(七会)普光明殿,

往下看,一直看到底,有很大字的,最下面一行,第一遍明六位因果。看到了吗?这个是第一次的说明,信、住、行、向、地、等觉,这六位因果,第一次明六位因果,还分差别因果周跟平等因果周,这个下一次就会讲。好!再来看,六位因果。

   13 【○第八三会普光明殿,】三会就是第三次来到普光明殿。【普贤菩萨为会主,说离世间法门。自五十三卷至五十九卷,共一品经。】

【○第八三会普光明殿,】三会就是第三次来到普光明殿。【普贤菩萨为会主,说离世间法门。【自五十三卷至五十九卷,共一品经。】

写一下:从下册的二零四九页到二二一二页,统统是讲离世间品,共一品经。

【一品者,即离世间品。】编号第三十八,此第二番,就是第二遍。

【此二遍明六位因果。】好!打开《表解》,往下看,看最底下,第一遍明六位因果,第二番遍明六位因果。

第一遍明六位因果,这是第一番。这第二番呢?遍明六位因果,往上看,第二遍的六位因果,往上看,从五十三卷到五十九卷,就是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这一品共七卷,这分量很重的,共七卷,单单这一品就七卷了,普贤大行,入定,入佛华严三昧,这下一次会讲,普贤菩萨为会主,第(八会)普光明殿,第三次普光明殿。

所以你注意看,二、七、八,(二会)普光明殿,第(七会)普光明殿,第(八会)普光明殿。看到吧?

这个叫做第三次的重回普光明殿,意思就是:释迦摩尼佛在这个地方讲三次了,在这个地方讲了三次的《华严》。好!往上看,叫做成行因果周,这个下一次会谈。

好!看回来,《纂要》。

    14 【○第九会逝多林,如来善友为会主,有本末二会:初世尊放光现相,答诸菩萨念请,为本会;次文殊师利菩萨从善住楼阁,出往人间,开悟六千比丘,及指善财参五十三知识,为末会;】这两会【通为入法界品。】为什么叫入呢?就是证入,我们讲:信、解、行、证嘛,入法界品。【自六十卷至八十卷,共一品经。】

【○第九会逝多林,如来善友为会主,有本末二会:初世尊放光现相,答诸菩萨念请,为本会;】世尊放光现相,诸菩萨动念念请,为本会。

第二呢?【次文殊师利菩萨从善住楼阁,出往人间,开悟六千比丘,及指善财参五十三知识,为末会;】所以,最后逝多林,九会逝多林,有本会跟末,本会跟末会,有二会。

这两会【通为入法界品。】为什么叫入呢?就是证入,我们讲:信、解、行、证嘛,入法界品。

【自六十卷至八十卷,共一品经。】写一下:六十卷到八十卷,下册的二二一三页到二七八六页。

【一品者:即入法界品。】就是入法界品。【此三遍明六位因果。】第三遍明六位因果,

好!我们看一看,把《表解》拿出来,第三番,从底下看上去,第三番的遍明六位因果,看上去,《80》就是《八十华严》,画二个符号,弯弯的,《》,画两个括弧,这个就是《八十华严》。

如果是《八十华严》,是从60卷~61;如果是《四十华严》,是第1~第3卷。如果是《入华严界品》,《八十华严》是60卷~61卷上;如果是《四十华严》是第1卷~第3卷。

看《表解》,两个框框的,《入法界品》第39,说: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起,《八十华严》的翻译是61卷到80卷,这是《八十华严》;那么《四十华严》是从第4卷~39卷,《入法界品》。

最后,十大愿王,十大愿王就是我们常常八十八佛拜完了: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请佛住世,请转法轮等等这十大愿王。《四十华严》就是40卷,那么这个《八十华严》没有。

好!往上看,《入法界品》就是果法界,只有诸佛菩萨、大菩萨才能够证入法界,所以是果法界。

那么因法界就是从修行开始了,从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童子代表智慧,文殊师利童子是因法界;万法从般若,般若是诸佛之母。所以经典都是表法的,文殊师利这是表法的,般若的法门是一切的根本。

好!再往上看,行成证入,你的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你就证入了;那么入什么定,下一次会讲到。如来为会主,这个也下次会讲到,什么放眉间光。

诸位再往上看,《入法界品》对上去是本会,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起,往上看,跟十大愿王,这个是末会,本会跟末会就是集中在第九会逝多林,

《华严》总共讲了七处九会,叫做证入因果周。这个一定会谈,这不是今天这样谈的,这只是一个观念而已,好!第十二页,《纂要》的第十二页,这个《表解》就先收起来。我们暂时不会用到。

好!第十二页倒数第一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15 《论》就不是澄观大师所写的了,就是李通玄所注的《华严经》是十处十会,澄观大师清凉国师写的是七处九会。

【论 】我们这里还有一些资料,我看这个资料,三番的遍明因果、六位因果,下次再谈好了。【十处十会,四十品经者:】四十品经。

【○第一会】注意喔!上面那个“论”喔,《论》就不是澄观大师所写的了,就是李通玄所注的《华严经》是十处十会,澄观大师清凉国师写的是七处九会,要注意看上面那个“论”字,这一段就是李通玄写的,他的看法。

四十品经者,第一会【在菩提场,示现初成正觉。凡六品经,】有六品经。【同上。】跟上面一样。

【○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十信位。凡六品经,同上。】总共六品经,跟上面一样。

【○第三会在须弥山顶帝释宫中,说十住位。凡六品经,同上。】总共六品经,跟上面一样。

【○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说十行位。凡四品经,同上。】

【○第五会在兜率天宫,说十回向位。凡三品经,同上。】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宫,说十地位。凡一品经,同上。】这个到现在都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第七会的看法。

【○第七会在第三禅天,说等觉法门。谓之普贤佛华三昧会,此会来文未足。】就是梵文来到中国来的不足。

就【如《缨络本业经》】这一定要知道,这《璎珞本业经》总共有二卷,我这里有资料,你们那边没有,这个是竺佛念翻译的,在姚秦建元十二年,西元三百七十六年所翻译的一本经典,又称为《菩萨璎珞经》,

这个《璎珞本业》简单讲叫做《璎珞经》,这是叙述菩萨阶位以及三聚净戒等的因,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璎珞本业》,这个其实是华严系统的用语,所以本经跟《华严》的教相非常的吻合,尤其是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还有一个无垢地、妙觉等等五十二位;无垢地就是我们所谓的等觉。这个跟《华严》的思想一模一样,

诸位看看,《璎珞本业经》【具云】这么说了,就讲的很清楚。【:彼经是化三乘人已后。】“已”就是说:这一部《璎珞经》是怎么样?是化三乘人以后,【如来领至菩提树下,】然后如来领至菩提树下;

也可以这样念:彼经是化三乘人已,“后”就是后来,后来如来就把这一些因缘具足的,根器够的,领到菩提树下。

但是,在《华严经》却这么说,【却说初成佛时说华严经会次第。】

【计此一会一品。】“此一会一品”就是这一品会是怎么样?

【通为十处、十会,四十品经。】那么这是《论》的看法,就是这一会没有一定,遍通在所有十处十会里面。

【为此经十十成法,皆圆满故。】我们一般人的观念是说:这一会讲完讲第二会,第二会讲完讲第三会,第三会讲完讲第四会,

不!《华严》的思想不是,第一会讲完了,还没有散喔,释迦摩尼佛就在第二会,同时喔,第一会没有散,第二会也在讲喔,就开始要讲了,

本尊跟分身,释迦摩尼佛是千百亿化身,第二会没有散,第一会还在讲,第二会还在讲,就赴第三会,一、二、三统统在讲,讲到一个段落,再赴第四会;一、二、三、四统统在讲,再讲第五会,

所以一直到九会的时候,是统统同时在讲,统统同时在讲《华严经》,要有这种观念。

不是释迦摩尼佛在人间讲完了,再来忉利天宫,然后就结束了,跑到第三会;结束了跑到第四会,不不!不是这样,同时讲,

这个是《华严》的思想,层层无尽,这个要记住,《华严》的思想是超越我们的思维方式的,

我们的思维方式是分别、执着,所以,有所段落;诸佛菩萨融入清净的自性,没有什么切割的东西,没有什么障碍的东西,超越众生跟凡夫的颠倒、执着,贯通心性,那可以展现无量无边的神通。

所以,讲《华严》是同时讲,一会讲完,二会,前面都不结束,三、四、五……要到九,前面八会也不结束,要作这样子的观照,就知道华严的高深奥妙。好!再来,此经十十成法,皆圆满故。

【○第八会在普光明殿,说十定法门。其定名入刹那际,】它的全名叫做刹那际诸佛三昧,它的定叫做刹那际诸佛三昧。

什么教刹那际呢?这刹那,有的人念刹那nuó,【为】以这个,【刹那是极短促,思虑不及之地,】

众生落入执着、分别,他一定要有一点点时间,没有办法到最寂静处;最寂静处就没有时空了,没有时空就是最短的,

你说花跟花的中间,它为什么?它一定有空间,它才可以成长,电子、质子、中子才可以成长。对不对?

虚空,你说它是无相;可是,它是没有距离,最大的距离是虚空,最没有距离的也是虚空。因为你怎么成长,你都不能离开这个虚空,所以,它没有距离;它也是最大的距离,要有这种观念,最狭的是虚空,最宽的也是虚空,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距离。

底下,入刹那际,为刹那是极短促,思维不及之地,【不同三乘别论生灭。】三乘:小乘、中乘、大乘,别论这个生灭。

【如来出世,始终不离刹那际,为此定体,称法界性。更无长短始终,】称法界性没有什么长短始终,没有的。称法界性就是合于,完全跟绝待的法界是合为一体的,没有什么长短始终,我们的觉性就是永恒的生命,就是法界性。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呢?要找到永恒的生命,永恒的觉性。

【三世总为一际故。】一际就是无际,没有始终,华严讲的“一”,是指绝待的思想,没有办法形容的。

【不同古人释此会为重会普光明殿,】古人,其实他就是指贤首国师,认为是重会普光明殿,

李通玄的意思就是:【岂可见两度三度重叙普光明殿。】怎么可以拿凡夫之见【即云重会三会,】也就是说:重会普光明殿、三会普光明殿,

【令他作去来之见。】有来有去;因为我们的法界性是不来不去,如果我们作这个:第二会来到普光明殿、第三会来到普光明殿,变成有来去之见,这是凡夫生灭的看法;如果合于清净的法性,本来就没有这个。

【如经意者,】就像经典的意思。【但以佛自体无作大悲为母,】释迦摩尼佛就是毗卢遮那佛,清净的本体,三佛是一体的,报身、化身、法身,都是一体的,佛的自体是无作大悲为母。

【以一切种智为佛,以法无性无所依为时日岁月,】注意这一段,佛自体无作大悲为母,以一切种智为佛,就是有智慧的人才称为佛。

以法无性就是缘起无自性,以法无自性、无所依,为什么叫无所依?任何一种东西,都是缘起的东西,不能单独存在,叫做无所依,

意思是没有能所,无所依就是没有能所,方便立一个时间,日、岁、月、年等等,这是因为应众生根性的方便,才这样讲的,释迦摩尼佛说法,都是根据现在人类所能了解的境界,这样去讲,否则的话你体会不出来。

【以一切众生根器为明镜。】以一切众生的根器来作为明镜。【佛于一切众生心海,任物自见,】

看你的境界,随这个物,随一切众生自己看到的境界,叫做任物自见,就是任一切众生的境界,这个“物”就是境界的意思,看你的功夫到哪里,你的境界多深,那么,你就看到多深、多浅,【各得自法,】各人获得各人的法,不一样。

所以,同时讲《华严》,有的很受益,有的不受益;有的如聋如哑,有的大彻大悟,这个都是根性的不同。

就像我们今天讲课也是一样,有的人听了充满着法喜,有的人这样看……像师妈听一听,看看八点半了,听不懂不如去睡觉好了,她听不懂,没有办法了!这个实在没有办法了,实在是听不懂,在这里坐,还不如去念佛!

有的人听了是法喜,而且久闻华严富贵之法,今天得以参与,真是莫大的法喜,莫大的荣幸!莫大的福报,充满着喜悦,连晚上做梦都在听《华严经》,有的人善根深厚。

底下,【皆令向善,及得菩提,】佛法就是这样子,一沾到佛法的边,就受益匪浅,只要沾到边,就受益很大,一定的道理。皆令向善,及得菩提。【非是如来有重去重来相故。】重去重来是生灭相。

【但明此普光明殿,】因为讲三次。【是如来自性一切智种智之都体也,】“都体”,把笔拿起来,“都”就是总的意思;不是红肿的肿,是总统的总,总体。【为依报所居。】来作为依报所居住的。

【此刹那际定,】这个刹那际定,【是佛一切智种智】再加两个字,一切智、一切种智【之法性故,】他写的比较简单,一些智种智之法性,就是一切智、一切种智之法性故。

【意在总括一切法界众海会等总体,如王宝印,】加一个“之”,就像国王的那一颗印章,国王的那一颗印章一盖下去,那就印证了,就像王之宝印,【一时顿印,不可作重会去来之见。】这是李通玄的看法。

【○第九会在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者,】普光明殿说离世间品。【明从此重起信心】发心修行。【发行,】发行,中间少两个字:“心修”;发心,“行”就是修行,再一次的起信心,发心修行。

【修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定、十通、十忍,】你要记住,定、通、忍是讲等觉得境界,一看到这个要记住,十定、十通、十忍,那就是讲等觉菩萨的境界。

【乃至如来出现佛果位终,皆悉不离普贤旧行,】所以,他是因赅果海,普贤的因,就是诸佛的果;诸佛的果不离普贤的旧行,就是普贤十大愿王的因。

【为《如来出现品》前三十六品经。是自乘普贤行满,】自乘就是自度,所谓的自利,自乘普贤行满。就是站在自度自利的角度,普贤行满。

【《出现品》后《离世间》一品。纯是果后利他普贤恒行,普印十方,无休息也。】普印十方,没有休息。

如善财见慈氏如来已,】就像善财童子见了弥勒菩萨,怎么样?【却令见文殊师利者。】你要从头再回去找文殊师利菩萨,意思就是:你找到现在,你还是要回到原来。所以,《华严》就是没有开始跟没有最后,开始最后都是般若。

所以,【明今至果,不离初信之门。便闻普贤名,见普贤身等。普贤身者,即果后普贤之行,】那是证悟以后的普贤之行。

【此品不同彼古人释此会为三会普光明殿者。以法界门,不可作世情去来之见。如上所说。】这是李通玄的看法。

翻过来,十四页。

【○第十会在逝多林,说法界品。明此一会,普含诸会,】第十会在逝多林说法界品,说这一会,诸会统统具足。【及及十方刹海法界虚空界总之一会。

重重无尽,无尽重重。】重重无尽,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个就是《华严》的思想。

【以六相十玄】这个是重点,《华严》的重要的思想,六相十玄,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这个六相;十玄也很多,后面都有谈,

以六相是玄门包括。【该之,】包括。【以无思之心照之,可见。】无思就是没有分别心的心照之可见。要没有分别心,才有办法契入那种功夫。换句话说,一天到晚在世间的生灭里面拼命的执着,没有办法入普贤菩萨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20-9-2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云:以《世主妙严品》为一会。以《普光殿三会》为一会;】这个普光明殿当做一会,跟前面的【通前《世主妙严品》为二会;】普光明殿本来是三次,讲三次,他把它认为这是一会,在李通玄居士来讲,他把它集合成一会;通前面世主妙严品,是二会。

那么上面的【上升须弥、】标示一下,写:三,第三会;【夜摩、】写:四,第四会;【兜率、】编号五,【他化】他化天,编号六;【第三禅,】编号七,这个升须弥、夜摩、兜率、他化、第三禅,这是五会【为五会;】

两会加后面这五会,【通前两会】“通”就是加、共同,共前面的二会,五会加两会【为七会;

《法界品·祇园人间》为第八会;】标号八,李通玄的第八会。【《善财大塔庙处》】编号九,【为第九会;】人家是七处九会,他现在是十处十会。

来!最后,【以《虚空法界一切处会》为十会。】“虚空”这个地方编号:十。

然后底下李通玄的看法,【古人云:九会者,为未知有十一地】古人这么说:九会者,不知道有十一地。诸位!把笔拿起来,十一地旁边写:等觉位叫做十一地。我们不是说有十地菩萨吗?十地菩萨再上面叫做十一地,十一地叫做等觉,等觉位。【在第三禅说。此经总十法为准,不可说九也。】他都是以十为准。

   16 【评曰 】:澄观国师所写的《疏钞》,他的意思就比较圆满。【善得六相之意,】“六相”底下加连个字:圆融,善得六相圆融之意,【不滞一边也。】就是不会执着在一个角度了。所以,一般我们统统是以澄观大师的注解来作为我们的依据。

【评曰  】这个“评”就是《纂要》道霈大师讲的,讲评了,他就开始要讲评,讲了《疏钞》的看法,跟李通玄的《论》的看法,现在他要提出他的看法了,就是《纂要》的道霈大师的看法。

他说:【此经处会品第,疏论所以不同者。】《疏》跟《论》之所以不同,【各有其意,】各有他的用意。【不必轩轾。】

把笔拿起来,“轩轾”就是分高下、分优劣,《疏》跟《论》各有他的优点,你不需要在这边分高低、看功夫见晓,不需要这样子。

“轩轾”是车后面重,前高后低叫做轩,车子如果后面重,他就会翘起来。是不是?就是前高后低。车子如果前面重,前低后高叫做轾。所以前面高后面低叫做轩;前面低后面高叫做轾,引申这个意思就是指判别事物的轻重高低,叫做轩轾,意思就是说:不必在这里分高下。

【其普光明殿重会三会之说,在圆融行布之间。】注意!“行布”的旁边写:次第。“圆融”什么是圆融?在理上来说,一时顿现,叫做圆融;

行布是有所次第,所以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就是事相。圆融就是理;行布就是事相,事相就是生灭的次第因果;圆融就是一时影现的华严三昧思想。

【疏所以分者,以圆融不碍行布也。】顿现不碍生灭刹那际,《疏》就是圆融不碍行布,

【论不分前后往来之相,一时顿说者,以行布不碍圆融也。】虽然有所次第,可是也是一时影现,圆融就是一时影现,也是没有障碍,圆满的、圆融的。

【其言似反,】看起来讲这些话好像有一点相反,【其意正合。】两个,一个《疏》、一个《论》,意思刚好,一个是圆融不碍行布,一个是行布不碍圆融,

《华严》是重复一直提这四个字,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这是中国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这样一直融合、一直圆融。其言似反,其意正合。

【故疏释《升须弥品》云:】就是三会忉利天宫的第一品经,升须弥山顶品这么说;我们那个升须弥山顶品是编号第十三的,这是三会忉利天宫。

【言尔时者,即前二会时,】前两会就是初会的菩提场、二会的普光明殿。到了升须弥山,【主伴齐遍,】有主有伴,第三会有主有伴,譬如说:释迦摩尼佛说法,其他诸菩萨是伴;功德林说法,他是主,其他是伴。主伴,不一定是佛为主,有文殊师利菩萨为主,有金刚幢菩萨为主,有普贤菩萨为主,那其他就是伴;有释迦摩尼佛、有毗卢遮那佛为主,就是佛陀为主,那其他就是伴,就是主伴齐遍。

【演前二会之法也。】前面二会之法没有散,底下加两个字才知道,【何须举前二会?

欲明前会不散、】这要加两个字,“何”的上面加一个:问。其实这里是在问跟答,他没有写出来,问:何须举前二会?底下一个问号。答:欲明前会不散,【成后会故。】

所以这里要加两个字,语意才会明显。问:为什么要举前面初会菩提场、二会普光明殿呢?答:欲明前会不散,前面二会统统不散,成后会,从第三会,升须弥山顶。

意思就是【后必带前、合成法界无碍会故。】后面一定把前面带动起来,那就是层层无碍。

虽然讲第三会,可是前面二会没有散。【一一法会无休息故,】每一个法会都没有休息,重重无尽故。

【后后诸会皆同时故。】每一会,初会、二会、三会……讲到第五会,前面四会都包括在讲。讲到第七会,前面六会都还在讲,叫做后后诸会皆同时故。

【若散前会,即无后故。】如果把前面散掉了,就没有办法衔接后面的了,就没有后面故。

【所以唯约觉树会者,此为本故,】就是菩提树下,“觉树”就是菩提树下。所以,就以菩提树下来当做是根本,本会。【得佛处故。】得佛的地方。【理实第二,】按照道理来讲是排在第二,也同这样子的,【亦同此遍。】也还是一样的周遍圆满,按照道理是要排在第二,但是也是一样圆满。

【若同时遍,何有九会?】这个问了:如果同时遍,哪里有什么九会呢?不是叫做一会就好了吗?【若有前后,何名同时?】如果有前后为什么讲同时?

答:【应云:】就是答,就这么说了:【即用之体,同时顿遍。】你看,作用的当体,就是大体,无形无相的体性,是同时顿现的、顿遍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来去生灭之相。【即体之用,不坏前后,】如果是论到这个体上的作用,那么不必坏前后。

【犹如印文。】印文就是本末同时印现,叫做印文,印章一盖下去,同时显现。对不对?一盖,真的印章盖下去,在纸上的那个印章的模型,跟原来的印章是一模一样的,盖下去,虽然盖了再多的印章,跟第一个印章都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是同时影现。所以,说次第其实就是同时。说同时就是次第。

【观此,】如果按照这样子来分析的话。【则疏意尤圆。】那么就是澄观国师所写的《疏钞》,他的意思就比较圆满。【善得六相之意,】“六相”底下加连个字:圆融,善得六相圆融之意,【不滞一边也。】就是不会执着在一个角度了。所以,一般我们统统是以澄观大师的注解来作为我们的依据。

那么底下这个讲不完了,底下这个再讲下去的话,十分钟讲不完,因为看《表解》哟啊一一的看,这个又是另外一个段落了,今天我们可能要稍微早一点下课,反正《华严》讲不完,就讲什么时候要死也不知道,反正讲不完,一天讲一点讲一点,李炳南老居士讲的:总比在家看电视造业更好。

请合掌!(师父及大众合掌。大众随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师父开始单独念:)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文殊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者,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牌位,(一齐念:)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站起来向佛菩萨三问讯后再向师父一问讯。

下课!(师父起狮子座,对大众站立,将法宝举到眉心。引磬响起,大众向师父问讯。)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华严大意》(七)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
卷一~卷四
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主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大意》
1997年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

    请合掌,(大众随上人合掌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好!十四页,倒数第四行,我们今天讲:

   1 我们第一段,他是讲明这个处、会、品的次第。再来是分经的大科,是种种的科判,大纲的意思。

○ 二  分经之大科

我们第一段,他是讲明这个处、会、品的次第。再来是分经的大科,是种种的科判,大纲的意思。

【此一部全经,清凉国师疏,分为五周四分。而枣栢李长者论,略作十段长科,】所以多少有一点差别。【亦有五种因果遍周义。】

   2 【○一、所信因果周】。【自《世主妙严品》,至《毘卢遮那品》,凡六品经。前五品,显如来依正果德;】让你生这个信心。【后一品,明佛本因,劝励大心众生,令生欣乐,以起净信,故名所信因果周,亦名举果劝乐生信分。】所以,这个“信”是起点。

【○疏 】就是清凉国师的《疏》。【五周四分者:】

【○一、所信因果周,】所信因果周,也就是【即举果劝乐生信分。】“乐”也可以读成乐yào,如果是读成乐yào的话,就是爱好,劝那一些爱好圣者道理的人生信心。也可以念成乐lè,乐就是劝那一些乐意、乐于修行佛道的生信心。所以念乐yào就是爱好,念乐lè就是乐意、乐于修行佛道,两个是通用的。举果劝乐生信分。

【谓第一会菩提场,说毘卢遮那依正因果法门。】

这个毗卢遮那佛要注意看,一般都是讲:千百亿化身释迦摩尼佛,而《华严经》是用毗卢遮那佛为本尊,简单讲,在整个《华严经》来讲,统统不提释迦摩尼佛,统统用毗卢遮那佛。

那么,《六十华严》翻译成卢舍那,卢舍那Rocana,《八十华严》翻译成毗卢遮那Vairocana,Vairocana Rocana,后来的人就把毗卢遮那佛当做是法身,卢舍那就当做是报身,

其实毗卢遮那佛跟卢舍那佛是同一尊佛,一个是法身,一个是报身。

法身跟报身,其实是后来的人定的,佛的三身本自存在,但是,不晓得安上什么名相。

毗卢遮那翻译成中文,也就是说遍一切光明;卢舍那翻译成中文就是圆满,功德圆满,两个虽然不一样,其实指的都是同一尊佛。

所以,在《华严经》不以释迦摩尼佛,那里的佛陀统统是指毗卢遮那,因为华藏世界是无量无边的世界,这是《华严经》,也是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外太空的最彻底的天文学了,无量无尽的天文学,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

我们今天科学所能预测的,所能测量到的,跟我们《华严经》所讲的世界来作比较的话,我们现在所懂得的距离,如果是一尺的话,一公尺的话,我们佛陀所讲的,是已经到达外太空、到达美国。

这里人类所能了解的天文学,跟佛陀所描述的这个世界,那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那是无量无边碎为微尘,每一个微尘当中,有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那没办法形容!

所以你说天文学发达?早在两千五百多年,释迦摩尼佛就讲的非常清楚了,《华严经》就讲的很清楚:

或有世界犹如马头,马的头,或有世界是碟形,或有世界是圆形,或有世界是三角形,或有世界是方形,或有世界是椭圆形,统统讲的一清二楚,

或有世界入网状型,网状,每一个点构成的这个构造,就像撒这个网一样,一点一点……结果这个天文望远镜一看过去,就像网状的一样,

在两千多年,佛就讲的很清楚了,非常的清楚,科学到现在,没有办法证明佛经的千百万分之一,没办法!

佛陀那种智慧,不是透过无明所讲的。透过无明所讲的话不足取!所以我曾经跟他们半开玩笑说,我说:你们喜欢看报章杂志,参考就好!为什么?我说记者是圣人吗?不是!记者是无明的众生,

那么无明的众生讲他很客观,就是很主观,那么无明的众生写出来的东西,那也是无明再加上无明,有什么好看的呢?参考可以,

要演讲,我做做资料,把发生的事实状况,用善巧方便的来比喻,这个可以。但是要把每一个人所写的统统叫做事实,那你就中计了!

所以我们的心从来没有在涅槃上去稳住。所以说悟道的人,那就天下太平,没有事,没有几个政治家是超越这种执着的,没有的!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毗卢遮那,叫做遍已切处,这是《华严经》的本尊。

依正因果的法门,就是讲到毗卢遮那,他居的世界有多大?他居华藏世界,华藏世界有多大呢?那没办法形容,我们在《十四讲表》里面有讲过,华藏世界到底有多大?那不是我们这种凡夫一点点的智慧可以去了解的这个世界,没有办法的!单单《华严经》所描述的那个世界,你想都没办法想,那个依正因果。

【自《世主妙严品》,至《毘卢遮那品》,凡六品经。

前五品,显如来依正果德;】前五品是显示如来的依正果德,就是如果不是一尊佛悟道,修无量百千万劫,没有这样的依报,没有这样的正报,来告诉你,让你生这个信心。

【后一品,明佛本因,】后一品是明佛的本因。【劝励】“劝”就是劝勉,“励”就是策励。【大心众生,】大心的众生,也就是指凡夫,或者是初发心的众生,发菩提心的初发意菩萨。指凡夫或者初发心的众生,发菩提心的初发意菩萨,叫大心众生,劝勉、策励大心众生。【令生欣乐,】让他高兴。【以起净信,】以起这个清净之信。【故名所信因果周,亦名举果劝乐生信分。】

好!你们把那一本拿出来对照一下,一百六十二页,再翻过来,表解附录二:举国劝乐生信分,注意那个“信”字,就是信、解、行、证第一个,让众生有信心,则功德无量。断众生慧命,让众生对三宝没有信心,那就罪过很重的!所以,这个“信”是起点。

好!我们看这个表,对着看,所以故名所信因果周,亦名举果劝乐生信分。等一下,附录二这个表解,会彻底的再讲一遍。

   3 【○二、差别因果周,即修因契果生解分。】信、解、行、证,第二个阶段就是要解,要了解这个佛法。

【○二、差别因果周,即修因契果生解分。】注意那个“解”字,信、解、行、证,第二个阶段就是要解,要了解这个佛法。

【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起,经历忉利、夜摩、兜率、他化自在,】所以,【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重会普光明殿,】重会普光明殿就是第七会了,再一次的回来普光明殿说法。

【说十定,】那么十定,一看就知道这个是等觉得,十定、十通、十忍,这个一定要背起来,这个都是对等觉菩萨说的。【至菩萨住处,】到菩萨住处,【共六品经,】也就是二十七到三十二。这是说明【明差别因】差别的因。底下一个【圆。】就是圆满。这个差别的因,到最后是差别的果满,一个圆是对满讲的,满也是对圆讲的。所以,差别的因,后面一定有一个差别的满果。

【后佛不思议法,】这是三十三品了,【如来十身相海,】这是三十四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是三十五。【共三品经,】这三品是【明差别果满。】刚刚是差别的因,是不是?差别的果满。

【又十定以下六品经,明等觉。】是说明等觉,【佛不思议法品以下三品经,明妙觉。】是说明妙觉。所以,等觉讲了六品,妙觉讲了三品,妙觉是从三十三到三十五品。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4 【○三、平等因果周,】刚刚是差别因果周,现在是平等因果周。

【○三、平等因果周,】刚刚是差别因果周,现在是平等因果周。【即于前会。】也就是在前会,前会,把笔拿一下,前会就是指第七会,就是在第七会。

【说普贤行,如来出现,】普贤行品是三十六品,如来出现品是第三十七品。【二品经,明平等因果。】这两品经是明平等因果。

【前普贤行,】前面的普贤行就是普贤行品,是三十六。【明因该果海。】在因地上就包括了一个果地觉,因地是不生不灭,果也是不生不灭,因赅果海。

【次】就是再来,【如来出现,】如来出现品是三十七。【明果彻因源。】

一个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所以,如果说你要到道场去看,道场很多都是用这八个字来题字。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很多的这个道场都曾经出现过这八个字,这是根据《华严》的思想所题的,所以我们常常讲: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因果不二,故名平等。】因果是不二的,所以名平等。“平等”的底下写两个字:平等“因果”。故名平等因果。

【连上差别】那么连上的差别因果,共有二周的因果。【二周,】一个是差别因果,一个是平等因果,一个差别因果再加上一个平等因果,【通名修因契果生解分。】

那个“解”画一个圆圈,上面所信因果周,是举果劝乐生信分,那个“信”画一个圆圈,信、解,底下一定是“行”,行、解、行、证,一定的道理。

    5 【○四、成行因果周,】信、解、行,再来当然就是“行”了,成行因果周。

【○四、成行因果周,】信、解、行,再来当然就是“行”了,成行因果周。

【即托法进修成行分。】托法就是依靠这个毗卢遮那佛的法、华严的法,进修成行,进一步的去修行,

昨天我们已经讲过了,自觉圣智,圆满的果觉地,是次第而成,也是同时顿现,是生灭,大用现前,体来讲是如如不动,体用一如。

再来,【谓第八会三会普光明殿,】普光明殿讲了三次。【说离世间法,即】(也就是)【成行因果周。】那么成行因果周就是“行”了,重在行持。

【普慧云兴“普慧”底下加两个字,因为很多人不会,普慧就是菩萨,这里是指普慧菩萨,这个在上中下册,下册的二零六一页。普慧菩萨就兴起了【二百问,

普贤瓶泻】这是表法的,一泻不可遏止,【二千酬,】“酬”就是回答,他问了两百个问,回答了两百个答,如瓶泻,表示辩才无碍的意思。

【通明六位因果。】再写一下,六位,在旁边写信、住、行、向、地、等觉,免得忘记了。多抄一点手不会酸,多写几个字加强印象。六位因果就是指:信、住、行、向、地、等觉,这六位因果。

【自五十三卷,至五十九卷,共一品经。】从五十三卷到五十九卷,总共一品经。所以这个成行因果,这一品经:离世间品,这个是很大的篇幅。

再来,【初通明五位之因,】五位就是信、住、行、向、地的因,【后明八相之果。】八相成道啦,示现八相成道。

【此托圆融法界,】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进修成行。位位交罗。】

为什么叫位位交罗呢?因为证毕竟空,破无明,见法身,所以叫做位位交罗,“交罗”就是交织、交融。

意思就是:初住一证,初住一破无明,见法身,就一直住、行、向、地,每一位都是平等。

虽是平等,但是,不坏差别相,这个叫做位位交罗。为什么?破无明,统统一样,就像师父讲的:开悟的人,讲的法都是一样。

可是每一个人貌相都不一样,还没有证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没办法,还必须在事相上继续用功,普度众生,修了百劫又改变一个相,然后在事相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到释迦摩尼佛那种大圆满。

所以,这个位位交罗,是指悟入毕竟空,但是,在行持上,不妨还有次第的存在。

有的人讲说:师父啊!这样讲实在是不通,我还是听不懂!听不懂!我再举一个例子,这更简单,你要注意听!

为什么一破无明,就跟果地觉一样?然后又不妨碍次第而生呢?

这个很简单,《华严经》里面,有一个注解比喻得非常好,他说:譬如说刚出生的婴儿,他是不是人?是人。长大了,还是一个头、两只手、两只腿。小孩子刚出生是不是人?是人!大人壮年是不是人?也是人。所以他一出生就是人;

但是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力量,要慢慢慢慢的把他养大,给他营养,给他教育,慢慢慢慢成长。

所以说:不管是出生的也是人,到死亡以前,他统统是人,具足了人的条件。

开悟就是这样子,一悟道,就是平等的心性。可是,力量不大,定力、神通还是很有限,他是不是佛?是的!他所讲出来的法,统统跟佛的知见一样。可是,还有烦恼,微细的烦恼、习气,生相无明还没有断,就这样子,

说他悟了,确实是悟了,讲出来的跟佛一样的境界,事相上的磨练不够,稍微微细的习气存在,你不能说他不是佛,不是究竟而已。

所以,有藏、通、别圆的佛。小、始、终、顿、圆的佛,就差很多,所以说: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他是人,但是力道很有限。初住菩萨也是这样子的,说悟,这是大彻大悟,可是力量很有限,力道不够,再来,所以说:位位交罗。

【一位具足一切位,】你看!刚出生是人,不管你活了几年,他统统是人。一位具足一切位。【故没其位名,】“没”就是隐藏,隐藏起来。【但明圆融之行,故名托法进修成行分。】

最后一个。

    6 最后一个【○五、证入因果周,】信、解、行、证,现在是“证”了,证入因果周,也就是【即依人证入成德分。】“依人”就是靠着善知识,这个“人”是指善知识,靠着善知识来证入成德,就是佛的果德。所以佛法是可以求证的,看我们愿不愿意去付诸行动而已。

【○五、证入因果周,】信、解、行、证,现在是“证”了,证入因果周,也就是【即依人证入成德分。】“依人”就是靠着善知识,这个“人”是指善知识,靠着善知识来证入成德,就是佛的果德。

【谓第九会逝多林,】逝多林【说入法界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以诸菩萨念请,】这是本会。最后一个,逝多林第九会,分本会跟末会,在这里,“以诸菩萨念请”在旁边写个:A、本会;好,再隔一行,再隔一行的中间,“次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在旁边写个:B、末会,也就是第九会分本会跟末会。

本会是菩萨念请。【有三十问。具问如来果海中事,】因为这个不是菩萨能讲出来的,菩萨只能请求佛陀开示,果地觉的那种无量无边的境界,菩萨只有念请,没有办法讲。

【以果海离言。】果地觉的大海离言。【故】(所以)【如来但现相以答,】不一定用语言,种种的现相,现相以答。就像我们现在如果不通的话,把门关起来,麻烦你出去,就这样子是不是?那你现在怎么不跟我们去啊?因为头痛,你们现走,也不必说话,比的统统知道了。就像哑巴只要用手比划,人家就知道意思,不用说话啊,所以说:种种的现相就可以回答,不一定是要语言。

【复放光摄受,光中具见所问之事。】你要问什么,都看得清楚。【令其现证,是为本会。】因为那个境界,佛陀,你问,佛陀就现种种境界给你看,那个就是答案,就是实力,现实力派的,

【次文殊师利】这个是末会。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渐往人间大塔庙前,令六千比丘顿证。

次指善财童子南询,】“询”就是参访。【参五十三知识。通名末会,及善财末后见普贤身,】善财最后见到普贤的身。【入普贤菩萨一毛孔中,顿圆旷劫之果。】简单讲:普贤菩萨是成佛的根本因,成佛的果,不离普贤的因。所以普贤是十方诸佛的长子,这个不为过!十方诸佛一说法,一定赞叹普贤菩萨,大行普贤菩萨!

所以前面【故前三十八品,但该罗六位因果。令生信、】一个“信”字,画双红线。【发解,】“解”画线。【依之起行造修。】“行”画双红线。

【至此,方为证入,】“证入”画双红线。你看,佛法是多么有所次第的,信、解、行、证,清清楚楚,不是哲学家所讲的,philosophy的那种形而上的学问,没办法印证的。如果我们按照佛陀的指示,这样子信、解、行、证,依之而修,我们也一样可以进入这样子的境界。所以佛法是可以求证的,看我们愿不愿意去付诸行动而已。【故云依人证入成德分。

若无实证,则前解行,俱为虚设。故以证终。】因此证是可贵的,修行人也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个修行人,最可贵的就是身体力行,是真正的去体悟到那种法的喜悦,而不是说空谈一切分别见,却一点都不受用,我们一样过着烦烦恼恼的日子。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7 把表解附录二看一下:《华严经》处会品目一览表。听这个《华严经》,一种下这个种子,就不得了!所以有的人临命终的时候,不是念佛的,他要进入华藏世界,怎么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念这一句话而已,其实他也没看过《华严经》,《华严经》连看都没有看过,临命终的时候只有念这一句话,就不得了了!念一个经题就不得了了,

好!把表解附录二看一下,表解附录二:《华严经》处会品目一览表,

从上面看,四分:举果劝乐生信分、修因契果生解分,这是“解”;托法进修成行分这个是“行”;依人证入成德分这个是“证”,信、解、行、证。

平行看下来,四分讲了五周的因果,举果劝乐生信分,底下有一个所信因果周,我们所信的是毗卢遮那的依正,这不是相当有福至慧满,不可能有这样子的依正因果,毗卢遮那佛所现的如来的依正因果,我们要深信不疑,表示是个大圣人、大觉着。第一个要有信心!

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个是解门,这个修因契果生解,这个有两周的因果,一个是差别因果周,你看,底下有一个差别因、差别果。还有平等的因果周,其实平等就没有因果了,因为因就是果,果就是因,这里以普贤菩萨作为平等因果的代表。

好!诸位再平行看下来,修因契果生解分,分差别的因果周跟平等因果周,那么,差别的因果周,有差别的因跟差别的果,来看看,差别的因,是不是?从二会一直到七会普光明殿。

好!再来,托法进修成行分,底下,成行因果,我们再来讲,差别的因果周有两个,有差别因、差别果,还有一个平等因、平等果,这是修因契果生解分。那么这个托法进修成行分是成行因果周,这第八会的普光明殿,所以普光明殿讲了三次:二会、七会、八会。

那么,证入的因果周,在这个逝多林,刚刚我们讲的,有本会、有末会,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纲领了。

再来看最前面,最右边这个,举果劝乐生信分,有五周是:所信因果周,七处(九会)是在(初会)菩提场。如来放光是放什么光呢?是牙齿放光,还有眉间放白毫光。会主,在初会的菩提场,谁为主导呢?是普贤菩萨为会主,入定是入毗卢藏身三昧,三昧定,藏身就是法界藏身,毗卢遮那佛的法界藏身三昧。所说的法门是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这个除了普贤菩萨,那种境界,一般人没办法的!

总共有6品,品目别:《世主妙严品》第一,《如来现相品》第二,《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华藏世界品》第五,《毗卢遮那品》第六,这是品,

如果卷的话,《八十华严》底下看卷别,《八十华严》,《世主妙严品》是从第一卷~第五卷,《如来现相品》是第六卷,《普贤三昧品》是第七卷,《世界成就品》是第七卷,《华藏世界品》是第八卷~第十卷,《毗卢遮那品》是第十一卷,

再来看第二会普光明殿,普光明殿佛陀放什么光呢?是放两足轮光,两足轮,两足轮就是在脚底,盘坐的时候可以看得很清楚。文殊菩萨为会主。这是以文殊菩萨智慧为起点。文殊不入定,因为是表法的,信未入位故,十信法门还没有入这个位,所以不入定,所有的统统表法。事相就是表法,表法就是不离事相。所以不入定表示讲十信法门,还没有进入破无明的阶段。

总共有6品(4卷),《如来名号品》是第七品,《四圣谛品》是第八品,第七、第八加起来一个卷,所以说是第12卷。13卷也两品,《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这13卷;《净行品》是第14卷,是第十一品,但是第14卷。《贤首品》是第十二品,然后是14跟15卷。

再来,差别的因果周的底下,第三会,十信法门后,当然一定是十住了。第三会忉利天宫,放两足指光,两足轮是脚板。两足指就脚的趾头,更进一步,更高一点了,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所说的法门是十住法门,

总共有6品(3卷)而已。《升须弥山顶品》的十三品,《须弥山顶上偈赞品》第十四品,《十住品》第十五品,加起来,十三、十四、十五品,加起来才一卷,才第16卷而已。《梵行品》第十六品,《初发心功德品》十六、十七加起来第17卷。《明法品》第十八,就是第十八卷,第十八品也是第18卷,刚好巧合。

再来,差别因果周,十住法门讲完了,再来就讲十行法门,十行法门第四会夜摩天宫,毗卢遮那佛再上升夜摩天宫。我们在菩提树下看的,只是一个老比丘而已,释迦摩尼佛这个比丘,可是,上去是法身在说法。圆满的报身在说法,因为不是对人类讲的,这已经到天宫讲的,所以那个高大身,放两足趺光,两足趺,足趺是哪里啊?就是我们脚的小腿,足趺就是脚的那个背一直贯串上来。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入定是入菩萨善思维三昧,所说法门是十行品,

总共四品(3卷)。《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品,《十行品》包含了19卷跟20卷,那么第十九品、第二十品、第二十一品的一半,是列入19卷。第二十一品的后半是20卷,《十无尽藏品》是第二十二,第二十二品是21卷,这个是讲十行。

十行再来就是十回向了,说五会,第五会兜率天宫,如来放光,放什么光?放两膝轮光,膝盖,膝盖放光。金刚幢菩萨为会主。入菩萨智光三昧定。所说的法门是十回向法门,

总共有三品(12卷),《升兜率天宫品》第二十三,第二十三是在22卷,《兜率宫中偈赞品》第二十四是23卷。《十回向品》第二十五,就讲了很重的份量,23卷到33卷,这《十回向品》师父看过了,很够份量,也很感动,教你如何的修忍辱,如何的修回向法界的众生。

再来,十地法门,第六会他化天宫,放眉间毫相光,愈来愈高了,眉间毫相光,这个是最高顶了。金刚藏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讲十地法门共1品,《十地品》第二十六品,第二十六品份量很重,总共用了34卷~39卷。所以单单这个十回向跟十地品就几卷了?22卷一直到39卷就17卷了,所以这个份量很重的,十回向跟十地品,这个份量很重的!

再来,第七会,第七会普光明殿,第二次来到普光明殿,放眉间光、口光。其实,佛陀放眉间光跟口光,你就知道这个境界跟高的!跟第二会的放两足轮光、脚板放光,跟这个眉间放光,这个次第就差很多了,放光的位置愈来愈高,眉间是最高的,口光、眉间光。

如来为会主,那表示讲的这个境界很高了,不是一般人所能够讲说出来的。入定是入什么?入刹那际三昧,刹那际三昧就是平等法界,没有时间、空间的隔阂,整个法界都是他的心性的展现,这叫做入刹那际,没办法形容那种金刚坚定的法性,只好说入刹那;其实也没有这种东西。入刹那际三昧。

好!所说的法门呢?是等觉跟妙觉的两个法门,这个等觉跟妙觉,总共有十一品(13卷),等觉:《十定》、《十通》、《十忍》,背一下,《阿僧祇品》、《寿量品》、《诸菩萨住处品》。

这《十定品》第二十七品,《十通》二十八品,《十忍》二十九品,那么《十定》呢?是40卷~43卷。《十通》跟《十忍》是44卷。《阿僧祇品》第三十品,跟《寿量品》第三十一品,跟《诸菩萨住处品》第三十二品,加起来才一卷,所以你看《华严经》看到这里,念几句就念完了,《阿僧祇品》一点点而已,《寿量品》一点点,《诸菩萨住处品》也是一点点,这三个加起来才是一卷而已,这个文章的份量很少,这是讲等觉。

讲妙觉呢?《佛不思议法品》,这是第三十三品,从46卷~47卷所讲的。《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品,是48卷。《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是第三十五品,也是48卷。所以48卷有两品。《如来十身相海品》、《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这个都是第48卷讲的,这个是差别因果周。所以差别因。

诸位看过去,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是差别因。妙觉是差别的果,

再来,平等因果,再来就没有所谓的信、住、行、向、地了,入这个因就是到达果。果就是这个因,就是普贤菩萨的境界了。平等因果周。《普贤行品》第三十六,是49卷。《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品,从50卷~52卷是讲《如来出现品》,是讲平等的果,

普贤是平等因的起点。如来是平等果的终点,其实普贤的因是诸佛的果。诸佛的果不离普贤因,这个要记住这一句话,研究《华严》,你要记住这一句话:普贤菩萨的行,是诸菩萨佛的因。诸佛菩萨的果不离普贤的因,这个就是平等因果周。

好!看最上面。修因契果生解分,跟举果劝乐生信分,这四分的信跟解,所信因果周的三周,所信因果周,差别因果周,平等因果周。

然后再看最底下,注:第一番遍明六位因果,就是第一次详细的讲,信、住、行、向、地、等觉,这六位的因果。

所以说:整部《华严经》讲什么?就是讲“因果”两个字,整部《华严经》就是讲“因果”两个字,是什么因什么果?平等因、平等果,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为他是入于绝对的境界。

好!我们看托法进修成行分,成行因果周,“信”跟“解”已经完成了,再来就是“行”了,要实地,实地去履行、实践佛道了。

第八会普光明殿,第三次在普光明殿讲。在这里如来没有放光,这个会主是普贤菩萨,有入定,没有放光,入佛华严三昧定,就是海印三昧。

佛华严三昧是什么意思?就是如同大海同时印现,就是最重要的定,叫做海印三昧定。佛的华严就是海印三昧,海印三昧就是入于绝对的定,如同大海一样,同时印现一切的境界,层层无尽的时空,统统影现在我们的心性当中。

我们将来成佛,也是有这种功夫,要讲他方世界,随手拈来,脱口而出,统统清清楚楚,不必用望远镜,不必用显微镜,不必用什么天文望远镜,统统不必,都在你的心性当中,

作佛有多伟大!对不对?不是像我们现在一张纸就看不出去了,前面放一张纸,就不晓得后面是什么境界了!我们如果入定以后,无量无边的重重华藏的世界,统统看的清清楚楚!

哎呀!师父啊!这个重重的华藏世界,我实在不懂,你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啊?很简单,你回去,我教你怎么做,回去,你买一根蜡烛,买一根蜡烛放中间,左边放一个镜子,右边再放一个镜子,等一下回去就可以试验,蜡烛放中间点燃,点燃让它燃烧,然后放两片镜子(师父用手左右比画),你再看,它照过来它照过去……一层一层的,只有一根蜡烛,可是一看进去的时候,那镜子里面,就无穷无尽的蜡烛一直进去!你知道吗?

回去你就赶快做看看,准备两个镜子,左右两边摆两个镜子,中间摆一根点燃的蜡烛,一层一层……重重无尽的光就出来了,这就是华藏世界的境界,你只能体会了,没办法了,讲这个……对不对?你烦恼都没断,是不是?这个连阿罗汉都没有办法去想象的,我们怎么想象这种华严的无尽?

不过要讲一句话,说:让无量无尽如须弥山证阿罗汉果,不如有人修学华严一句。你看,修学华严的一句,能够成究竟的法身毗卢遮那佛。栽培了无量无边的阿罗汉,顶多只能做二乘人而已,最多只能做二乘人。

所以,听这个《华严经》,一种下这个种子,就不得了!所以有的人临命终的时候,不是念佛的,他要进入华藏世界,怎么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念这一句话而已,其实他也没看过《华严经》,《华严经》连看都没有看过,临命终的时候只有念这一句话,就不得了了!念一个经题就不得了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研究《华严》,不知道佛门的富贵啊,单单要听到“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题,功德就有多大!

师父!有什么可以证明?很简单!你看看那个放蒙山,你有没有看到“南无法华经”?法华会上佛菩萨?没有的!你看放蒙山念什么经题?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念这个,这部经就是经王,就是三藏十二部经的经王。

简单讲:要讲这一部经的,一定要贯通三藏的人,才能够讲这一部经!所以我就不敢请法清起来讲,就是这个道路,不敢请他起来讲,因为根本摸不着头绪,搞不清楚!

你要讲这个《华严经》,一定要贯通三藏才有办法,不然你讲到四谛品、十二因缘、六度品,在讲一刹那际,没有悟道,你根本不知所云,你不晓得他在讲什么东西,没有办法!

简单讲:要讲《华严》的这个境界,这个法师本身的心境要够,经教要贯通才有办法,心性要明。否则你讲到一半,不知所云,不晓得它为什么会这样子?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说,信、解、行,到最后就是要入普贤的大行。

因此诸位听不懂没关系。来坐着两个钟头,单单知道《华严经》这三个字就够了,知道这样就够了!别像师妈一样,八点就跑去睡觉,还抱怨听不懂,她在电梯里跟我说:你在讲什么,我都听不懂,怎么这么难?听不懂就去睡觉吧!没办法了,

所以,来坐在这个地方,诸位就觉得《华严》的大法,这个是不得了了!将来诸位可以入华藏世界了,你有这个因了嘛!所以,胸量放大一点,胸膛宽大没用,死后只能放进棺材里,没用!所以,胸膛宽大没用,要度量大才对。我讲的都是老实话!

53卷~59卷,第二番遍明六位因果,遍明的意思就是彻底的,叫做遍,彻底的,信、住、行、向、地、等觉妙觉。

好!再来,依人证入成德分,依人就是靠善知识,你没有靠善知识,我问你:你怎么证入法界?证入因果周,(九会)逝多林,

我们不是讲:第九会有本会跟末会吗?如来放什么光?放眉间白毫光,你就知道这个很伟大的,只要放眉间白毫光,这个境界都是如来的境界,如来的境界。所以,如来为会主、善友为会主,所以他参的就是五十三参,表示五十三位的境界。

重示普因,再一次告诉你什么是普因,普因的“普”括弧,在旁边写:法界因,在旁边写三个字。法界叫普,法界缘起。

《华严经》讲什么?就是讲法界的缘起,那么法界的因、法界的缘、法界的果,“普”就是平等,通达法界这么大的因,叫做普因,入狮子频申三昧,

什么叫做入狮子频申三昧?频申三昧就是要狮子吼的时候,一般所说的先伸展一下,台语的先伸展一下,就是那种姿势,好像要站起来,要做狮子吼,频申三昧,站起来要顶天立地的,狮子头要站起来的那个味道,行成证入,要证入了。

果法界、因法界,为什么要讲果法界呢?果法界只有佛陀有办法讲。《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好!底下,《八十华严》是从60卷~61卷上。《四十华严》,用两个《》的,《40》是《四十华严》,《四十华严》从第1卷~第3卷,

好!再来看因法界,《八十华严》共1品(21卷)。《四十华严》共1品(40卷)。

所以《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从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起这一段,这一段是末会的开始,末会的开始是放眉间白毫光,是善友为会主,开始要五十三参了。

底下说:《八十华严》是61卷下~80卷,因为《八十华严》就是80卷。那么,《四十华严》是从第4卷~39卷,这《四十华严》才有,

最后一个叫做重示普因,怎么样能够普?要行普贤的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对不对?

要行这十大愿王,普皆回向等等,这个《八十华严》没有,只有《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的第40卷才有,所以这个通常都做单行本,所以只有《四十华严》第40卷有。

所以,一般都把这十大愿王,列在《八十华严》后面再加进去,表示《华严经》的圆满,

第三番遍明六位因果,第三番就是依人证入成德分,是证入因果周,第九会的逝多林,本会跟末会这两会,加起来是第三番遍明六位因果周,再一次的、彻底的,把信、住、行、向、地的果位串连起来,告诉你实证。

所以他找的统统是证入的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等觉,都是一直参……参的那一些都是表法的,参观世音菩萨、参文殊师利菩萨、参普贤菩萨、参这个国王,残忍的国王,参这个淫女,参这个妓女,这个统统是表法的,最后一个,注,三番遍明因果,

所以我建议你:回去,下一堂课考试,考试就是把这个表解统统写一遍,这个表解背起来,你研究《华严》就有个次第了。这个要背起来喔,你们能背起来吗?要背起来啊,下一堂课考试!

结果下一节就不敢来了,很怕了!是不是?其实这个背起来,对你们有帮助的,整个科判、表解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研究这个经典,跟这个《表解》配合起来看,哇!这个很棒的!这个《表解》我们重新再打字的呢。没有打表兄,有打“表姊”呢!(师父幽默诙谐)这个《表解》打起来,重新再校对。

1.png    2.pn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8 【○论  十段长科者:】李通玄他把这个分成十段,大部分人都是用澄观大师的五周四分,很少人用这个十段长科。【评曰  疏论分经,大意皆同。】

【○论  十段长科者:】李通玄他把这个分成十段,大部分人都是用澄观大师的五周四分,很少人用这个十段长科。李通玄的十段长科:

【○一明始成正觉。即世主妙严品是。】

【○二明举果劝修。】举果劝修就是【即现相品已下,至毘卢遮那品,】现相品是第二,毗卢遮那是第六品。【总五品经是;】那么这五品经就是举果劝修。加上【及前世主妙严品亦是。乃是举佛所成之果,】佛果,告诉我佛的果依正。【劝令人修。】劝令我们人要修行。

李通玄的第三段:【○三明以果成信。】用这个果变成我们的信心,信心成备以后:信心成备了,完全具足了的意思,叫做以果成信。【即从《佛名号品》已下,至《贤首品》,】这是第十二,【六品经是;】从第七品到十二品,【亦通取前《世主妙严品》已来总是。】从一到十二通通是【便以十个智佛以为自心之果,】十个智佛来当作自己心中的果,【以不动智佛为首,】这个在四百零九页有一大段是,我们在这里不需要翻过去,我念一念、你们写一写,这个对你们是有帮助的,一、不动智佛,二、无碍智佛,三、灭暗智佛,四、威仪智佛,五、明相智佛,六、究竟智佛,七、最胜智佛,八、自在智佛,九、梵智佛,十、观察智佛。以不动智佛为首,【明自心智,】明自心智,【随分别性,无所动故。】相用随分别性,体无所动故。相跟用随种种的分别性;但是,这个体是无所动故。

李通玄的第四段是:【○四明入真实证。从升须弥山顶品】这是第十三品,【已下六品经是。】从第十三品到第十八品统统是。【以十住为体,住佛智慧家故。】安住在佛的智慧家。

第五段是:【○五明发行修行。】就是发心要修行,【从夜摩天宫】这是从十九品,【已下四品经是。】从十九到二十二,这四品经,怎么样?【以十行为体,行佛行故。】再加一个字:之,行佛“之”行,这样,加一个之乎也者的“之”,意思就出来了。行佛行故就是行佛之行。

【○六明智悲相入。】悲智互入的意思,悲中有智,智中有悲,叫做智悲相入。【从升兜率天宫品】兜率品是第二十三品,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经是。】就是二十三到二十五,【以十回向为体,体圆真俗,】这个体是圆满的。“真”就是真谛;“俗”就是俗谛,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体圆真俗,真谛也是圆满,俗谛也是圆满。【成大悲故。】意思就是:我们的大悲心,需要具足无量的大智慧。没有大智慧,谈不上大悲心,话虽说也要救他,有时候是要害他!为什么?没有大智慧。

【○七明蕴修成德。】“蕴”是隐藏起来,含藏着修行,不为人所知的意思,孕育了种种的修行,最后成这个佛德。【他化自在天中,十地一品经是。】十地一品经,这一品经,古来就有很多的注解,《十地经论》就是这个,十地一品经,这一品有单独的流通本,【蕴修前三法,令惯习成就故。】

【○八明利生自在。从十定品已下,至离世间品,总十二品经是。以十地中蕴德成功,十一地利生行满,】“十一地”就是等觉;“利生”就是利益众生;“行满”就是功行(hèng)圆满,自利利他这个功行(xíng)圆满。【方名法行圆满佛。】这个才叫做法行圆满佛。

【于始于终,无作体性,不移毫念,】对这个开始或者是终点,其实这个都是名词,我们的法性平等,法界是平等,毕竟空是平等相,平等相就是无相,没有始,也没有终,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就是无作体性。无作就是非有为法,就是不生不灭的体性,不移毫念,他没有动到一个毫念,为什么呢?本自具足有体、相、用清净的念,虽有念,但是,还是如如不动,所以称为不移毫念。

所以,不移毫念,就是不是像世间的念,有来去相,有生灭相,有增减相;悟道的人,他的生灭、增减、来去,统统是妙用。

要记住,凡夫的生灭相、增减相、来去相,都是妄想、颠倒、执着相,大不相同!

佛有没有来去相?有!来去就是不来不去。佛有没有增减相?有!增减就是不增不减。佛有没有生灭相?有!佛的生灭是不生不灭,所以,佛会示现涅槃,佛有生灭相,体不生不灭。我们没办法,我们说生灭,执着生灭;说增减,执着增减;佛没有生灭、增减这个东西,所以他不移毫念。

【为以法界圆明大智之性,】法界就是无量无边;圆明就是圆满的,光明的大智慧的性,其实我们大家都具足。【为十住见道】底下少一个字:见道“位”,位子的位,十住见道位【之初。】

为什么有这种无作戒体,无始无终,不移毫念呢?有四个重点,A、【无时念故,】没有时间的观念,A,为什么有这种无作戒体,无始无终,不移毫念呢?法界圆融的大智慧为性呢?第一个,他没有时间的观念,打破时间,A。

B、【三世无性故,】不管过去、是现在、是未来,统统是缘起,统统是无性,无性就是空性,三世毕竟空、不可得,没有一种东西是永恒性,无常性就是无性:缘起性就是无性;凡所有相就是无性;刹那生灭的念头就是无性,所以,无论内外,统统是缘起无性。三世无性故,这是B,第二段,所以,能够无始无终,无作戒体,不移毫念。

再来,C、【总一时故。】为什么总一时?因为它是一真法界,是绝对的东西,他不能讲过去、不能讲现在、不能讲未来,心性是一念具足一切法,所以叫一时,一时就是绝对故,不落入时空,要讲一时。

D.【此非情识所知,】这个不是一般众生的情执,还有分别心的众生所能够体会了解的。【唯智会故。】“慧”的旁边写二个字“相应”的意思,只有大智慧的人能够相应,用生灭的分别心、分别相、颠倒生灭相,那是永远没办法体会的;要远离这些妄想、颠倒、执着的人,具足大智慧的人,他才可以体会这种时空、时间、空间的假相。

【○九诸贤寄位。】寄位就是说表法的,托付。寄位的意思就是说:我示现寄在十位,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叫做寄位,“寄”就是寄托,放在那个地方,意思就是说表法的。诸贤寄位,其实诸贤就已经是大修行了,方便说:你是在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在哪里寄位,寄位诸天。是不是?说:诸贤寄位,【即已上六位诸菩萨,】从这个品的第七到三十六,统统是六位菩萨。【并佛出现品亦是。】佛的出现品就是如来,如来出现品就是第三十七品。那么,三十七品是如来出现品。

【皆从性海大智境界中,】性海就是法界清净的自性海。从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现其身,寄位成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等觉位十一地法门,令凡夫信入,仿】就是效仿。【学】就是修学。【依】就是依循。【迹,】就是我们的道路法则,或者是轨迹。这个“迹”同这个辵(chuo)部的“迹”是一样的,就是效仿修学,依循着法规、法则。【不迷其事。】这个“迹”也可以解释作道迹。也不迷这个事相,不会说修到一半搞混了,理念很清楚,让凡夫一直到等觉,都非常的清楚。

【○十明令凡实证者。】这是第三十九品,令凡实证者,【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凡是实证,怎么样?以法界性中,安立十信等六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这六位。【进修方便行,不离体用,】“体”就是本体;“用”就是妙用。【不坏方便。】“方便”就是善巧方便。

【其智弥高,其行弥下,】他的智慧就更高;他的行持弥下,“下”就是更深了,海愈下面就愈深,所以叫其行弥深,这个“下”的旁边写一个“深”字,这才知道意思。他的智慧就像山那么高、更高;他的行持就像海那么深。【逐根行满,】一一来把它完成。【故名进修。

随力堪能,】随着自己的力量而勘能。【安立诸位。】然后【随位知行,】随每一个位次:信、住、行、向、地,也知道怎么去修行。【令不迷因果。

使学者善明总别,】什么是总?什么是别?【依位成功。不滞始故,】“滞”就是停留,不停留于开始,【不离初故。】也不离初步,初故就是初步。不停滞于开始,也不离于他的初步。

【即如下文善财等众、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各列有五百,】这五百都是表法的,【具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

五位,一位有十,】譬如说,每一个位有十,十住位有十的话,对不对?初住是十,二住也是十,那么十住位就是一百,信、住、行、向、地,加起来就是五百,所以说【通为五百。】所以说:各列童男、童女各五百,其实这个都是表法的。

【如六千比丘,】那六千比丘也是表法的,通十信位,也是不退转。【通信亦不退,总云六千。】如果十信位再加进去,位位是十,初信是十、二信是十,到十信位还是一百,对不对?那加起来就是六百,六千就是六百的倍数,那么这个也是表法的,六千比丘就通十信位,也是不退,总云六千。

【一万诸龙,】这是万行,“一万”这是比喻万行。【以明万行。】万行之门,无有一事是浪施虚设的,都是表法门的。所以一万诸龙,以明万行,五百表示五位,六千也表示通信位,十信位也加进去,那么“万”是表示万行。

【如是之众,并是凡夫,】但是,【皆信是法界佛果智门故,】只要你深信,【而登十住十地诸位,故名令凡实证。】让这些凡夫能够实证,让这个凡夫进入这个位次。所以,令凡实证,就是令凡夫能够证入。

【评曰  疏论分经,大意皆同。】“论”这个《论》。

【论唯第九诸贤寄位一科,重收前六位。】因为前面的六位统统在这里面,【谓已上六位诸菩萨,并佛出现,】“出现”就是出现品,就是三十七。【是从性海】就是自性海。【大智境界中,方便出见其身,寄位成十信等,令凡夫信入。仿学依迹,】仿效修学所依循的道迹。【不迷其事,】很清楚的告诉你这个轨迹。【与疏不同。】

【愚谓】“愚”就是道霈大师这么说了。我认为【六位法门,乃三世诸佛修行成道之成式,】“成式”就是圆满的典范,把笔拿起来,这个不写看不懂的,成式,什么叫做成式呢?就是完整圆满的法则,完整圆满的典范。叫做成式,变成一个模式,完整圆满的一个模式、法则。【亦是毘卢遮那如来因地修证之门。

前菩提场一会,】初会【既举其所成之果。第二普光明殿已下诸会,明信住行向地等位,】这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乃示其由因至果之迹。离世间一品,】是第八会,是成行品【则明】底下加一个:总,则总明【其诸位之行。】总明其诸位之行,加一个“总”字才看得出来,【而法界一品,】就是第九会了。

所以,你们要在旁边写一下,一七页的第一行底下,“前菩提场”旁边写:初会;然后第二行,“第二普光明殿已下”,在旁边写:第二会到第七会,第二会到第七会,是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等。

然后第二行的中间的底下,“离世间一品”,在旁边写:第八会,然后第三行的最上面,“法界一品”写:第九会;“法”的上面加一个:入,证入的入,入法界一品。

【举善财一人,经历诸位,一生顿证。令大心凡夫,】只要你发大心。【见贤思齐,】看到这个圣贤,我们想要跟他并驾齐驱,进入他们的领域。【直下承当,依法修证也。】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9  【评曰  五周之义,疏论稍殊。】《疏钞》清凉国师的《疏》,还有李通玄的《论》,稍微有一点差别。【各有所主,】各有其所主,“主”就是强调、着重,各有他着重、强调的义理,或者义趣。《疏钞》《疏》跟《论》,稍微有一点差别,各有他所强调的义趣,或者是义理。【大旨无乖。】宗旨并没有违背这个经典的宗旨,【读者详之。】就是仔细的思惟,好好的仔细的去思惟。

【○论  此一部之经,总有五种因果遍周义。】这一部经,总共有五种因果的遍周。

【○一示成正觉因果遍周。】这个是李通玄所讲的,成正觉因果遍周,【即世主妙严品是,通下五品经总是。】五品就是二到六,这是第一周。

【○二进修因果遍周。】他讲的,跟澄观大师(清凉国师)的不太一样,进修因果遍周,【从佛名号品已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位中,共二十品经是。】就是第七到二十六。进修因果遍周,这题目不太一样。

【○三定体遍周。即十定、十通、十忍等品是。】这是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品,这三品:十定是二十七,十通是二十八品,十忍是二十九品,等品就是三十到三十五。

【○四行海遍周。】修行是遍周法界,行是第三十七品,【即普贤行品、】三十六。然后【离世间品是。】三十八品。上面那个等品是三十到三十五,以及三十到三十七品,那么,行海遍周,普贤行品三十六,离世间品三十八,这个有重叠。

【○五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即法界品是。】是第三十九品。

【以此一部之经,五品之内,】就是初到五会,各会的第一品经,五品之内,品初……就是初会到五会,这是五品之内,【品初皆有】这样讲:【“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以为品首者,明此五法:是一时、一法界、一刹那际、一体用。一切诸佛一共同之法。】这看不懂,好!

表解附录三:《华严经》各会“第一品经”之“品首经文”对照表

2.png

翻开你们的《表解》,这意思就是:这五会其实表明这是同时的意思。《表解》的第四页,我们刚刚翻的附录表是第二,现在是从中间后半部的第四页,表解附录三,《华严经》各会“第一品经”之“品首经文”对照表,

《论》:以此一部之经,五品(初会~五会,各会之第一品)之内,品初都有“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就是表示都没有离开这个位子;可是,一直上升一直讲……这个会都没有散。

以为品首,明此五法,是一时、一法界、一刹那际、一体用、一切诸佛一共同之法,如是之法,不离十定之中刹那际,就是诸佛的三昧了。

降神、入胎、示现成佛、入涅槃,不离一刹那际,更无移,就是八相成道了。

会别——初会,世主妙严品第一,【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其地坚固,金刚所成。

在《纂要》的第34-35页,你看,摩竭提国。来到第二会,还是在这个地方,没有离开,如来名来号品第七,【尔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坐莲华藏师子之座。虽然上升到忉利天,可是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还在,还继续说法;

在《纂要》的第403页,第三会,升须弥山顶品第十三,【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还“一切”呢!因为须弥山顶……有很多的四大山,对不对?很多的须弥山。所以,“一切”就表示很多的示现,千百亿化身的意思。而不离一切菩提树下,意思就是:不只有我们娑婆世界示现成佛,还有其他他方世界,也是菩提树下示现成佛。

【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还是不离一切菩提树下,时天帝释在妙胜殿前,遥见佛来,即以神力庄严此殿,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第三会,讲到第三会了,第一、第二都没有散会;

讲到第四会了,初会、二会、三会还没有散,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及须弥山顶。】还是不离!【而向于彼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你看菩提树下也有,须弥山顶也有。时夜摩天王在遥见佛来,即以神力,于其殿内,化作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一、二、三会统统没有散,就讲到第四会了。

第五会,升兜率陀天宫品第二十三,【尔时世尊复以神力,不离于此菩提树下及须弥顶】没有离开菩提树,没有离开须弥顶,没有离开夜摩宫。【而往诣于兜率陀天,一切妙宝所庄严殿。】你看看,第五会,前面的四会都没有散,包括在内,一样的,

第六会也是一样,以下是《疏钞》六会-九会之“第一品经”以及“品首经文”对照表,六会、十地品第二十六,尔时世尊在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藏宫殿,以及大菩萨俱。其实前面都不离,六会,前面五会还是都具足。

第七会也是一样,十定品第二十七,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还是没有离开这个位子,始成正觉。于普光明殿,入刹那际诸佛三昧。还是没有离开这个本会。

第八会,离世间品第三十八,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普光明殿,坐莲花华藏师子之座。妙悟皆满,二行永绝。就是所谓的自利利他,统统是圆满,我们说:自行利他,功德行满。

第九会,入法界品第三十九,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园重阁,与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好!这是入法界,入法界就不是一般普通众生、凡夫了,这个就是,要找那些善知识来参了,所以,参的都是寄位的诸菩萨。

那么,底下有这个页次,初会、二会、三会、四会,一直到九会,这个《纂要》的页次都有,参考这个表。为了方便起见,就把这个表统筹起来,更加的文便,可以了解说,那是一时,一刹那际都没有离开本会。

好!看回来第十七页的第六行,法界不思议大圆明智海遍周,也就是法界品,以此一部之经,五品之内,初会到五会,品初都有,“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以为品首者,明此五法是一时、一法界、一刹那际;一刹那际就是时间最短,其实就是心性的展现,快得不得了,快到时间没办法去测量,连1秒钟、0.1秒都没有。一体用,一切诸佛一共同之法,

【如是之法,不离十定】等觉菩萨所讲的十定,【之中刹那际。】在那一刹那际,也利用诸佛的三昧,怎么样?【降神、】就是从兜率天内院下来,【入胎、示现成佛、入涅槃,不离一刹那际,】意思就是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生灭,不离开这个,一刹那际就是没有生灭,完全静止的状态。不生不灭的境界,没办法形容时间的短,那只好用“一刹那际”了。

【更无移也。】你看,没有改变,也没有……“移”就是更改,指其他的时刻,没有移动到其他的时刻,更无移也。

【评曰  五周之义,疏论稍殊。】《疏钞》清凉国师的《疏》,还有李通玄的《论》,稍微有一点差别。【各有所主,】各有其所主,“主”就是强调、着重,各有他着重、强调的义理,或者义趣。《疏钞》《疏》跟《论》,稍微有一点差别,各有他所强调的义趣,或者是义理。【大旨无乖。】宗旨并没有违背这个经典的宗旨,【读者详之。】就是仔细的思惟,好好的仔细的去思惟。

    10 ○三  显经之宗趣。【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三  显经之宗趣

这是第三大段,这是在还没有讲经文以前的悬谈。

【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他把这个“宗”跟“趣”分开来解释。

语之所尚,“尚”就是崇尚的意思,讲话、语言,它所崇尚的重点就是宗,宗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一个重点、宗旨。“宗”就是崇也,所以就叫所尚,也可以说所遵、所主,主要,我们所讲的主题,subject,宗,主要是什么。讲话所崇尚的叫做宗,就是讲话,所崇尚、所遵从的、所主要的。

宗之所归,这个最主要的归向,“归”就是归向,趣向于什么?所以,他有讲出重点,这个重点是归向于什么?这个叫做趣。

【一切诸经,各自有宗。】一切的经典都有他的宗。

底下是有人发问了,【然】但是,【《楞伽云:》】就是《楞伽经》,这在第二卷,《楞伽经》卷二这么说,【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者,】一切法不生,不生就是不灭了,不生不灭就是空性,万法不可得,一切法、万法,本自空性寂静、不可得,本来就不应该立什么宗,因为无相的东西,空无自性的缘起法,不应当立任何的宗趣。所以说:一切法本自空性的不生,不应当立任何的宗,既然无相、空、平等、不可得,立什么宗呢?这是《楞伽经》讲的。

【斯言】这个是回答,前面应该叫问,然《楞伽》卷二云: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这里应该是:答,斯言乃为【遣滞。】就是遣其滞着。这一句话是遣其滞,停滞在执着的角度说的。斯言遣滞,这句话最主要的,是告诉你这些都是假名,缘起的假相,虽然有立宗,还是不生不灭,最主要还是告诉你:连那一点执着都不行,一点点执着都不行!

【若无宗之宗,宗说兼畅。】若无宗之宗,宗说兼畅,这是什么意思呢?在《疏钞》里面,他有这样说:如果一向不立宗,何以彼立宗通跟说通呢?宗通就是通达心地,开悟的自觉圣智,叫做宗通:说通就是教相,在《钞》里面他有这样子说:如果一向不立宗,为什么还立一个宗通跟说通呢?所以,经典这么说:“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

这一句话很重要!“宗通自修行”告诉你心地的空性不可得,要我们回光返照,那是要我们自修行;修行,自己要修行自己。叫做宗通自修行,因为万法是从心地法门开展出来的,那么任何的法门,我们都应当回光返照,所以,宗通是自修行。“说通示未悟”开示那一些不悟的人,才要教化,慢慢的教化,说通。

这个宗通,“通”就是通达的通,“宗”心地法门要是通达,那是用来自修用的;那么,说通,说法通达,那是因为要开示不悟的众生,要透过言语慢慢的说,二个不可废缺。

所以过去的人说:宗通说不通,就是心地法门虽然明了,可是,还不够成熟,不够具足辩才,这个叫做宗通说不通,虽然有所悟,可是,却说不出所以然。如日被云朦,你有太阳悬挂在高空,可是,被这个云……“朦”就是蒙蔽、遮蔽的意思,如日被云朦;朦就是左边一个月,右边一个蒙古的蒙,就像太阳被云朦住了,这是宗通说不通,有所体悟,却不会说法。

底下是:宗通说也通,自己觉悟了,也具足无碍的辩才,说也通,如日处虚空,太阳高挂在虚空,可以普照大地。

那么既然有宗通跟说通,既有二通,则无非宗矣,不能说无宗,说:是为无宗之宗,不立一切法,就是具足一切法,所以叫做立而无立,因为他是宗通说也通,悟到一切法不可得的心性,也有办法,得智慧辩才无碍说法,那么,当然是宗通说也通,如日处虚空,

那么既然有宗通跟说通,不能说无宗,因为他都通达:但是,无宗之宗是立而无立,虽然立一切法,但是,也等于不立,了解空性的道理。

为宗说兼畅,似日处虚空,就像太阳高挂在虚空。再回来看原文:“若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无宗就是虽立,但是,了知空性而不立,不但心地通达,悟到一切法本不可得,万法本自具足,万缘本自性空,但是,不妨说说,所以叫做无宗之宗,无宗就是不可说,之宗就是可以说,那么,当然就是宗说兼畅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今此经者,】现在这一部经,【以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

【今此经者,】现在这一部经,【以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

法界理实,一法界根本就是处于一真、绝对空性的真实理地里面,这个叫做以法界理实,意思就是法界是一个绝对的真空,无相可得,但是,不坏缘起,所以,叫做缘起因果。

法界理实,然后法界缘起,法界的因果。为什么加一个“法界”呢?广如法界,无量无边,无量无边的法界,只有一个真空,绝对的实在的道理,就是毕竟空。

缘起因果就是法界的缘起是环环相扣,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办法,独立存在这个世间,它是生生灭灭,环环相扣,由于业力种种的因缘。

你就算是众生来讲,他是业力的众生;诸佛菩萨是智力的圣者,智慧力的圣者;无论是业力的众生,无论是智慧力的圣者,他都不能离开缘起。

所以,众生以业力为住,诸佛菩萨以智慧力为住,是业力也好,一转业力就变成智慧力,迷惑了智慧力,就转换成业力。

智慧力则悟到法界理实,一真法界平等,空性毕竟不可得;要是一迷了,迷惑颠倒,就由业力来做主导,业力来作主导,就离不开缘起的因果法。

换句话就是说:绝对的空性,离不开生灭的缘起因果相;生灭的缘起因果相,当体即空,悟入悟道的人,就是绝对的法界一真理实道,毕竟空不可得。换句话说:不可得,不能离开生灭的可得法,生灭的可得,离不开法界的不可得理。因此生灭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就是生灭法,性相本自一如。

所以,法界理实是体,缘起因果是相跟用,体、相、用是一体三面的角度,称为不思议,不思议就是不是一般凡夫所能体会的,为宗。

【而法界等言,诸经容有,】其他的经典也许.……“容”就是也许,也许有谈到“法界”这二个字,说到法界这一些话呢?也许其他的经典,有谈到一些些。【未显特异。】可是,并没有显示它特别的地方、特别的不同。

【故以不思议贯之,】非凡夫的意识颠倒见、执着可得,所以,以“不思议”三个字来贯之。【则法界等皆不思议,】随拈一法都是不思议,层层无尽都是不思议。【故为经宗。】就是《华严经》的宗旨。

【所以龙树指此经为大不思议经,】还加一个“大”字,不思议已经很难了,还加一个“大”不思议经,所以这一本经称为经王,一切经典的经王,【斯良证也。】这个就是最好的证明。

【净名】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叫做《净名》,【但明作用不思议解脱,】在《不可思议解脱经》里面,《净名经》则提到,说明了体相用的、用的不可思议解脱。【盖是一分之义,】就是一部分之义,只是体相用的一部分,盖是一分之义,就是一部分,就是《华严》一部分的义理。但是【未显法界融通】并没有显示整个法界的融通,【等不思议,】没有显示法界的融通,等等这些不思议,所以,不同于《华严》。【故不同也。】

    12 【其中释义有四门:】释义就是解释宗之义理,解释宗之义理有四个门:第一别开法界以成因果。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第三法界因果,分明显示。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俱离,性相混然,无碍自在。

【其中释义有四门:】释义就是解释宗之义理,解释宗之义理有四个门,

【第一别开法界以成因果。】因果的旁边画一线,写个:用,体相用的用,

因果,这个因果,《华严经》的因果,跟一般的因果大不相同,一般的因果是推进式的,因结束了,由增加缘,缘结束了,才推进到果;

那么《华严》的是因果重重,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平等不二,说因果是方便说。

所以,《华严》讲的因果,跟一般讲的因果不一样,一般讲的因果,是因plus缘产生了……,plus就是加,因加缘产生了果,这是一般用直线来描述因缘果的存在;

《华严》不是这样子,《华严》无所谓的因,也无所谓的果,因为因它就是果,果也不能离开因。

所以底下由事相来显示重重的因果,就是【谓普贤法界为因,】普贤菩萨,这个修行以法界为因,无量无边,【遮那法界为果。】

为什么法界因跟法界果,其实都是平等,法界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不可议。

法界如虚空,虚空因、虚空果,用虚空来比喻好了,普贤是虚空的因,遮那是虚空的果,虚空是什么?哪儿是起点,哪儿是终点?普贤菩萨是法界的因,法界是什么,无量无边,数量到底多少?没人知道,遮那是法界的果,那法界又是多少?也是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跟无量无边不是平等吗?是不是?不是数量所能够衡量吗?所以,普贤法界为因,遮那是法界果。

【是故因果,不离理实法界。】“因果”画一线,写个:用;“理实”两个字,旁边写个:体,

好!这一段的旁边写八个字,一、即体之用,因果缘起,这一段就是说:别开法界以成因果,这是用,理上来说。

底下举出来实际的例子,说:普贤法界为因,遮那法界为果,是故因果不离理实法界,简单讲就是:即体之用,因果缘起,这是第一。

【第二会融因果以同法界。】因果的旁边写:用,法界的旁边写:体,会融因果以同,“以同”画一个线,写个:即,用即是体。因果即是法界。会融因果的用,即是法界的体。

好!在旁边,在第二的旁边写八个字:即用之体,理实法界。我们前面第一段是即体之用,因果缘起,这一段是即用之体,理实法界,简单讲就是摄用归体。

【第三法界因果,】法界因果,【分明显示。】分的上面写两个字:二者,这里要写十四个字,这里这一段,第三段是体用双显;法界因果,分明显示,二者统统显示出来。然后再来写:体用双显,双明理实法界,因果缘起。

【第四法界因果,双融俱离,】双再加一个字:“双”就是双双。“融”就是圆融。双双的圆融。

俱离就是二者皆离相对,而圆融的,没有分因果,也不分法界,法界就是因果,因果就是法界,这个叫做二者皆离相对,而圆融不二,举一个事相,就是通达法界。

所以,我们常常说,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你,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就是这个道理,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都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跟法界销融平等的。

所以,我们的意思就是放大胸量,像法界宇宙无量无边的胸量,不管受到什么委屈,统统摆得平、放得下,用一颗宇宙的心,过活我们现实的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为什么?每一分、每一秒所显现的现象界,就是无量无边的心性;无量无边的心性,就等同每一分、每一秒的现象界。因为因果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因果。

第四:法界因果是双双圆融俱离,俱离。好!底下写几个字,意思就是:法界即因果,因果即法界,法界因果,双融俱离,就是这个意思,法界即因果,因果即法界,体是用中之体,就是即用之体;用是体中之用,就是即体之用,一而二,二而一,体用圆融,无碍自在,不可思议。

好再讲一遍:法界就是因果,因果就是法界,体,它是用中之体,譬如说一面镜子,一面镜子可以照射,照射不离镜体。所以,它虽然有所作用,不能离开这个体,所以说:体是用中之体。用是体中之用,意思就是:不能离开体而作用,也不能离开用而讲体。不可以!

所以,体是用中之体,用是体中之用,体用本身,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体用圆融是无碍自在,是不可思议,这一段是谈这个道理。

【性相混然,无碍自在。】性相混然就是融合为一体,讲性不离相,讲相不离性,“混然”就是交融,交彻圆融。所以性相混然,无碍自在,所以就是平等不二,交融:交彻圆融。

【已上四门,各有十义五对,】一对就是两个,二乘以五就是十义,这个是《华严经疏钞》卷六,文很繁不录,在这一段不谈,很多。

【互为宗趣,】以上的四门各有十义,总共加起来就是四十义,四十个义理就是二十对,因为一门有五对,五对是十义,一对就是二,二乘以五就是十,互为宗趣,【具如疏明。】《疏钞》里面所讲详细的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7: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