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85|回复: 84

[佛教经藏] 《华严大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23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华严大意》
第一讲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1)
卷一~卷四

慧律法师主讲
高雄文殊讲堂
1997年

   1 《华严经》号称为经王,它的篇幅很大,它的内容很齐全,里面包括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还有讲到顿悟的真如。换句话说:《华严》包括了一切佛法的精华、精髓,所以,我们今天如果来研究《华严》,恰到好处。

序文第一页,序文。

(师父把抚尺在桌上一拍:啪!)合掌。(大众随师父合掌念:)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好,今天是一九九七,民国八十六年十二月六日,我们要开这个《华严经》。我们要开这个《华严经》以前,已经讲了八年的经典,换句话说:已经给诸位打下很深厚的基础。

《华严经》号称为经王,它的篇幅很大,它的内容很齐全,里面包括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还有讲到顿悟的真如。

换句话说:《华严》包括了一切佛法的精华、精髓,所以,我们今天如果来研究《华严》,恰到好处,也给这一些老参的人一些总复习,一些总复习;也给初学佛法的人,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华严》,我在三十三岁的时候讲过,可是,那一些法师几乎都听不懂,我现在是针对这些居士来讲,要下降,经教方面或者是水准方面,稍微降低一点,使这个佛法、《华严》的大法,能够普遍性的让大家来接受。

这种东西是很深奥的,但是因为它包罗万象,也有一些可取之处,虽然是深奥,对初机的来讲也很受益;对有大乘根性的人也很受益;那么对这些老参更受益,《华严》是最高超的哲学!

至于我们要讲多久,就没有这个期限了,没有这个期限了。一般讲《华严经》,都是选着讲,选几品:《净行品》、《普贤行愿品》,选几品讲;或者是《十回向品》、《十地品》,我们现在没有这样子,我们是从头到尾讲多久就算多久。

   2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这个大标题就学问很大了,变成《大方广佛华严经》它综合了三种,然后把它编辑精要、切要之处,换句话说:一本是《华严经》的疏;一本是《华严经》的钞;一本是《华严经》的论,论。《疏》、《钞》都是澄观大师写的;《论》是李通玄——枣柏长者所写的。所以,到最后《篡要》,就把《疏》六十卷、《钞》九十卷、《论》四十卷,然后还有一个《别行疏》,这后面会讲到,把它加以整理起来,就变成《篡要》,这便是道霈大师把它整理、编纂的。


好!我们先看看这个“序”,这个“序”有两篇,一篇是师父写,一篇是武则天的序。

这第一篇,我们要先讲《华严》,因为印了很多书,然后我们写一篇序。“倡印”,诸位翻过来第一页。

倡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序

写在前面的这个就是“序”,这个要分段落来看,第一段我们要看《大方广佛华严经》,要先看这一部经它有几种译本?多少的卷数?翻译的人是谁?译出的年代?还有主要的注疏是什么?《大方广佛华严经》。

再接下来,我们要谈《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疏”就是疏通,把经文解释,那叫做疏。以前没有注解,以前的人没有讲“注解”这个名词,以前的人都叫做“疏”,“疏”就是使它更通达,使它更通达。

“疏”,解释“疏”的就叫做“钞”,把疏再加以演义、解释,叫做钞。“钞”跟“抄”是具有相同的意义的,是同样的意思,就是把疏再加以解释,把它抄写下来,叫做“钞”。所以,我们一般都是连着讲,叫做华严经疏钞,《华严经》疏钞。

华严经疏钞其实是两本,其实是两种:一种是《华严经疏》,一种是《华严经钞》;但是,因为大家都念得很快了,就是:华严经疏钞,变成以为这个是一本书,其实这个是两本。

再来,再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论》,“论”,就是一问一答叫做论,一问一答叫做论。

这样子我们总共要解释几种呢?就变成说这个《篡要》,《篡要》;“篡要”就是把它编辑成册,整理一下,不是自己写的,把古人的著作编辑成册,加以整理。“要”就是精华、切要之处。

换句话说:这个大标题就学问很大了,变成《大方广佛华严经》它综合了三种,然后把它编辑精要、切要之处,换句话说:一本是《华严经》的疏;一本是《华严经》的钞;一本是《华严经》的论,论。

《疏》、《钞》都是澄观大师写的;《论》是李通玄——枣柏长者所写的,枣柏长者所写的,

所以,到最后《篡要》,就把《疏》六十卷、《钞》九十卷、《论》四十卷,然后还有一个《别行疏》,这后面会讲到,把它加以整理起来,就变成《篡要》,这便是道霈大师把它整理、编纂的。

换句话说,整句的意思是:道霈大师把澄观法师的《疏》跟《钞》,跟李通玄的《华严经》的论,整个把它整理过来,不要使它重复,编纂、编辑成精要、切要的地方,以免大家看得繁琐,就是这个道理。

   3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华严宗就依据这部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法界缘起就是把佛法扩充到整个虚空界,统统是缘起。这个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的最高境界。

那么,我们就一步一步来讲,这个不容易的!倡印《大方广佛华严经》,先看到这个地方。好!把你们手上的资料拿出来,那一张纸,那一张讲义,表解一。华严表解一。

表解附录一:

※      《大方广佛华严经》简介(请参阅《篡要》倡印序第一页)

我们先谈到这几个字,就是这一部经,《疏》跟《钞》跟《论》等一下谈。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华严经》、】一般来讲都称为《华严》、《华严经》,或者是叫做【《杂华经》,】装饰着各类的花的一部经,【乃】(这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号称经王,

只要是大乘佛教的,没有一个没有听过《华严经》这一部大经,大家都一定听过,只是很少人去把它全部地看过;翻过的倒是有,彻底地看过的,倒是没有。

说:【我国华严宗即】(就)【依据此】(这)部【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法界缘起,缘起要建立在哪个思想?要建立在无常,无常,它才能够缘起,缘起就是无自性,缘起无自性。花,没有花的性,找不到永恒性;人,也找不到永恒性,凡是一切相,都是缘起的假相,你找不到一个自性。法界就是把佛法扩充到整个虚空界,统统是缘起。

所以,见缘起即见道,悟到了一切法都是条件所构成的假相,换句话,用一句科学的角度来说:你只要悟到万法都是颗粒微尘所构成的,暂时所幻化出来的,电子、质子、中子,这些所构成的假相,悟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心中不贪著一切法,莫求、莫著、莫取舍,何以故?缘起嘛,空无自性。对不对?这是法界缘起,范围就很大了,

一般来讲,《阿含》都是讲缘生,因缘生因缘灭;《华严》就讲法界,这个范围是大得不可思议,整个法界统统是缘起无自性,简单讲就是建立在空性的思想,在《华严》称为真如,缘起。

再谈到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就是:大能容小,小能容大,这在凡夫位来讲,简直是不可能,大可以容小,小怎么可以容大呢?

这个事事无碍,是建立在自性的角度来说的,意思就是:一个悟道的圣者,没有大跟小的相,他有大神通,大神通,大、距离远,障碍不了他,他有意生身;小,不能阻碍他,因为他可以大神通进入这个小的世界,乃至于颗粒微尘的世界。

换句话说:自性本来就没有大跟小,所以,可以事事都互相融入,大能容小,小能容大,大跟小,本来就没有定相,融入我们的自性真如以后,这些所有的事相,统统是心法的影现,那么,心本身就没有相的障碍,对凡夫来讲,刚强的我法二执,就造成处处的障碍。

所以,这个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的最高境界,就是事相跟事相都没有障碍,所以,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就是《楞严经》所讲的,于一毫端就可以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这个统统是描述事事无碍法界。【等妙义为宗旨。】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4 本经系世尊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也就是十四天,在菩提树下,借着文殊、文殊是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等诸大菩萨而宣说如来的自内证法门。这个自内证就是佛陀内在的证量,佛陀内在的证量,这个不是一般凡夫有办法的,讲,讲不出所以然。

【本经系世尊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也就是十四天,【于】(在)【菩提树下,借】着【文殊、】文殊是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行,其实这二尊就是表法的,这二尊就是因地的表法的。

表法,表什么法呢?你要成就毘卢遮那佛法界的法身佛,你必需要有大智慧,普贤菩萨就是表:你还要同时去实践它,不能只有空谈理论,你必需去实践它。

所以,文殊跟普贤是表法的,表法的,表示不生不灭的大智慧的因,不生不灭的大行普贤菩萨的行,你有智慧,你不行,达不到目的。

就像一只鸟有翅膀,可是它不飞,就达不到目的地。所以,你有智,必需行;但是,你有行,你必需借重智慧,不可以莽撞。

所以,借着文殊的智、普贤的行,【等诸大菩萨而宣说如来】的【自内证法门。】

这个“自内证”三个字要背起来,什么叫做自内证呢?就是只有我们能够体悟,别人感受不出来,我心中证悟的证量;自内证,换一句话叫做证量,这种自内证的证量,只有自己获得到这样子甘露的法的喜悦,别人是隔靴搔痒,你怎么样把自内证的功夫讲给对方听,对方要是没有悟道、没有这种自内证的功夫,是风马牛不相及,谈起来就像隔靴搔痒一样的。

所以,这个自内证就是佛陀内在的证量,佛陀内在的证量,这个不是一般凡夫有办法的,讲,讲不出所以然;悟,悟不到什么东西,叫做自内证。

   5 华严经教是教法中的“根本法轮”,根本法轮就是什么?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故称“称性本教”。就是没有葛藤,单刀直入的,就契入不生不灭的毕竟空性的这个角度,平等的空性,称性本教,悟道的人,他就是称性本教。

【此一华严经教乃】是【教法中之】(的)【“根本法轮”,】

根本法轮是对枝末法轮所讲的,根本法轮所讲的,就是究竟的法界的真如,换句话说:《华严》也是叫人家要顿悟,其实跟禅宗的思想是一样的;可是,有的根性不够,他就把它演化成二乘、三乘、五乘,这个都是方便说;

根本法轮就是什么?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故】根本法轮【称】(叫做)【“称性本教”。】

“称性本教”就是没有葛藤,单刀直入的,就契入不生不灭的毕竟空性的这个角度,平等的空性,称性本教,悟道的人,他就是称性本教。

所以,听悟道的人在讲经,他就如饮甘露;这个人在讲经当中,他没有悟道,虽然讲得很好,但是好像隔靴搔痒,只是一个装饰品而已,你的痒处他抓不到,他抓不到。为什么?他本身就没有开悟,他怎么讲呢?他没有悟道,他就不晓得那里面是什么东西;悟道的人,就知道他的本地风光、本来的面目。

所以,这个称性之本教,就是讲我们每一个人所具足的那个佛性,那当然他一定要悟了,他悟了,他就可以把佛性显现出来,他的语言当中、他的听法当中、他的一切行、住、坐、卧当中,都是大用现前,大用现前。

所以,称性本教,这是根本法轮;另外那个三乘叫做枝末法轮,枝末,等一下会讲到三法轮,枝末法轮。

   6 华严经教又属于“顿教法门”,“顿教”,为什么?它不立阶位。为什么顿教呢?因为在初住位就是佛位,佛位不离初住位,初住位一下手就是果地觉,就是佛。

【又属】于【“顿教法门”,】“顿教”,为什么?它不立阶位。为什么顿教呢?因为在初住位就是佛位,佛位不离初住位,初住位一下手就是果地觉,就是佛。

华严的初住菩萨,就可以分身百界,示现八相成道,他就是佛,就是佛,所以叫做顿教法门。为什么?不立阶位,讲到这个究竟的东西。

所以,禅宗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如果有一个人讲:禅宗所讲的,他证初果、他证二果,甚至他证三果、他证四果,那是外行的,真正顿教,没有阶位,没有渐次,单刀直入,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单刀直入就是佛,没有什么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没有这个东西,讲这个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方便;讲信、住、行、向、地、等觉,这个也叫做方便,统统叫做方便。真正顿教的法门,没有渐次,没有阶位,直下就是我们本来的佛性。

又属于“顿教法门”,

   7 华严经教亦称为“初顿华严”。佛陀最初三七日是讲《华严》。内容叙述佛陀的因行、果德广大圆满,并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法界妙旨。

佛陀的因行果德【如】(就像)【杂华庄严,

【亦称】为【“初顿华严”。】“初顿华严”,佛陀最初三七日是讲《华严》。

【内容叙述佛陀之】(的)【因行、】内容叙述佛陀的因行,因行就是不生不灭,他用不生不灭的心去修行;或者是【果德】也是不生不灭的庄严果德,就是华藏世界海,

佛陀的因行果德【如】(就像)【杂华庄严,】用种种……“杂”就是多,多种类的,好像多种类的花,去把它庄严起来。

为什么多种类的呢?因为从因地到果地觉,你要修种种的苦行、种种的智慧、种种的布施,当然是很多了!

所以,修行人要记住,不坏事相,不可以把这个事相……虽然说本体界是毕竟空;但是,你还是要去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为什么?这些统统是事相,事相。

你悟道的时候,事相就是本体界,本体界就是现象界,本来就是不二的东西。

杂华庄严,【广大圆满,并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的)【法界妙旨。】

什么叫做重重无尽呢?譬如说: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尘中有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有微尘,微尘里面,又有三千大千世界,叫做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

如果我们搞不清楚状况,很简单!在座诸位!你今天晚上,我教你一下什么叫做重重无尽,你去点一根蜡烛,去点一根蜡烛,知道吗?

你去点一根蜡烛,这个蜡烛放中间,左边放镜子,右边也放镜子,然后将它对立,放着,你中间只要放一根蜡烛,你再看看那镜子里面,一根一根一直连续下去,叫重重无尽,一即无量,无量即一。

你放一根蜡烛在中间,然后左边放一个镜子,右边也放一个镜子,左边也放一个镜子,然后蜡烛一点,才一根而已,那里面就有很多的蜡烛,你不相信吗?回去试试看。

因为体会不出来,只好用镜子,自己回去照照看……就知道果然如是,由一即能影现无数,一层一层,它影射过来,再影射过去,它照过来再照过去,它很多很多……慢慢去体会。叫做“重重无尽”的世界、“事事无碍”的法界的妙旨。

1.png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8 本经有三种译本,《六十华严》又叫做旧华严;《八十华严》这是新华严;《四十华严》是《普贤行愿品》,因此《八十华严》最后接《四十华严》,总共是一百二十卷,才能称为整部《华严经》的完整性。

【本经之三种译本,】本经的三种译本,【表解说明如下:】


002MRYXPzy7fpoAOJCr73&690.gif

译本有《六十华严》,《六十华严》又叫做旧华严,要画一下。为什么?这个很重要!旧的华严,旧华严称为晋译华严,或叫做晋经,一般人就称两种:旧华严或者是晋译华严,晋朝所翻译的《华严经》,叫做晋译华严。要画起来。

《八十华严》,这是新华严,这个要画起来。唐译华严,唐朝武则天下命令,动用国库,彻底的资料,他们进贡的资料,或者是一些西域取经的资料,综合起来,把它翻译的一部大经,所以,唐译华严又叫做新华严。

所以,我们称为旧华严就是《六十华严》,新华严就是《八十华严》,大部分的人都是用《八十华严》作版本,大部分的人,

因为什么?因为它是最齐全的,篇幅是最广的,而且实叉难陀所翻译的经典,广为大家所接受,因为这个文、翻译的文章,实在是美不胜收!

所以,我们今天大部分所有的版本,都是研究《八十华严》。

再来,《四十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是把最后的加以发挥,加以发挥。所以,这个是《普贤行愿品》,《入不思议普贤行愿品》四十卷,其实这四十卷是《华严经》的最后,可是,它讲得比较详细。

因此《八十华严》最后接《四十华严》,这个不冲突的,总共是一百二十卷,才能称为整部《华严经》的完整性。所以说:我们研究《华严》,这基本上的东西要了解。

那么,《六十华严》就是从卷数来命名的,因为总共有六十卷,称为《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是因为有八十卷,所以称为《八十华严》;《四十华严》因为卷数有四十卷,都是《入不思议法界普贤行愿品》,就是一品,只有一品而已,就整整占有了四十卷的空间,四十卷,所以称为《四十华严》。

所以,《六十华严》就知道有六十卷;《八十华严》就知道有八十卷;《四十华严》就知道这里面是四十卷。

以品数来说的,《六十华严》有三十四品,三十四品,就像我们所讲的几课,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我们小学的课本,第一课、第二课、第三课、第四课这样子,以前叫做几品,第几品第几品的。

《八十华严》是三十九品,就是分三十九个段落;

《四十华严》就是一品,但是,这个篇幅很大,《四十华严》只有一品,但是,篇幅非常大。

《六十华严》的偈颂,有三万六千个偈颂;这个简单看一下就可以。《八十华严》是四万五千个偈颂;《四十华严》是一万六千七百个偈颂。

底下这个译者很重要,《六十华严》是北天竺,就是北印度人,北印度的一个三藏法师,叫做佛陀跋驮罗。佛陀跋驮罗,这是北印度的一个三藏法师,稍微要背一下。《六十华严》是谁翻译的?佛陀跋驮罗翻译的。

《八十华严》,这更不可以忘记,一般的版本统统是用这个,于阗国,于阗国就是接近我们现在的新疆省那一带,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这个全部要背起来,你忘记佛陀跋驮罗还没关系;这《八十华严》是谁翻译的?就是实叉难陀,这个一点都不可以忘记的!

《四十华严》这个比较少人去探讨它;罽宾国三藏法师般若,这个是《四十华严》的翻译者。

译出的年代,(《六十华严》)是晋朝的安帝义熙十四年,到晋朝的恭帝元熙二年,换句话说,大约是西元四一八年,一直翻译,翻译到西元四二○年,整个译经的时间才告一个段落,历时三年;

不过,这个工程并不浩大,武则天这个工程就浩大了,她这个是集几百个高僧,当时候的高僧大德,然后由几个特别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翻译、润文,然后一步又一步地,然后动用的国库之多、人数之多,堪称有史以来之最。

所以,《八十华严》是在周则天,因为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武后证圣……年号叫做证圣,证圣就是武则天的年号,元年,至圣历二年,到圣历二年,是不是?就是西元六九五年到西元六九九年,这个都是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武则天在位的时候,因为她叫做证圣元年嘛,圣历就是她,武则天的年号用“证圣”这两个字。

从证圣元年一直到圣历二年,就是西元六九五年到六九九年,历时五年之久,所动用的人数,皇宫所花费的经费也是很庞大,翻译以后要抄写,以前哪有这么好的?什么打字行(háng)打字、电脑打字?没有的,统统是用抄的!

《华严经》,如果我讲:我们下次开课要开《华严》,要参加《华严经》的人,回去把《华严经》抄一遍!大家听了就昏倒了!你们现在可轻松了,对不对?现在大家都发一本,出个几百块去倡印,

你看,上、中、下这三本要抄一遍,你想想看,你怎么抄啊?以前就是这样抄……一抄就是好几年,以前的经典都是用抄的,我们现在不懂得珍惜,是因为太方便了,太方便了!出个多少钱,马上就有一部经,很简单。

以前经典是抄的,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抄的。所以,因为他吃过苦头,他就会珍惜,很珍惜这个经典,要翻,翻到烂掉还不敢丢掉,翻到烂掉了都不敢丢掉,为什么?抄一遍,你开玩笑!是不是?

我们现在稍微旧一点的,就说:师父!这一本经书旧了给您处理?就把书拿来了;为什么你不自己处理呢?为什么那个快破了、快烂了、快旧了,你才要拿来给师父处理呢?这不是增加我的困扰吗?你这个罪过无量。是不是?你要自己处理。

问:师父!怎么处理这个旧经典呢?你就把它能够补的补一补,不能够补的把它封起来,放到干净的地方供养。是不是?

好!再来。《四十华严》译出的年代,是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到贞元十四年,是七九六~七九八,历时也是三年的时间,当然这个就不能跟武则天这个《八十华严》的场面、动用的出家的高僧、抄写的人数之多,不能相提并论。

   9 道霈大师就是融合了《华严经》的疏跟钞——澄观法师写的;融合了《华严经论》,是李通玄的,然后把它作成一本《篡要》。

《六十华严》的注解,一般人几乎没有在用,是最后一本的《探玄记》(法藏法师),这个就要背一下,这一本《探玄记》是很重要的。

主要的注疏,《六十华严》的注疏,《华严》,华严经搜玄分齐,“分齐”就是程度,看你适合哪一个阶位,通智方轨,这个智俨和尚所翻译的,这个也是华严的祖师,智俨法师,我们将来会研究到,智俨法师。

前面两本不记没关系,底下这一本要记一下,《华严经探玄记》,法藏法师所注解的,这是《六十华严》,这一本要记起来。

《八十华严》要记两本,第一个《华严经疏》、一个顿点,你看,钞,一个顿点,所以,师父开宗明义,一刚开始已经讲过,《疏》跟《钞》是两本书,不是一本书,我们讲疏钞是方便说。

那么疏钞也可以说就是钞,为什么?因为它是解释疏的叫做钞;解释经典的叫做疏,意思就是:解释经典的叫做疏,《华严经疏》;再把疏解释的叫做钞,又解释一遍的叫做钞。

澄观,这个没有一个人不认识的,我们的大藏经,《华严经》疏、钞统统是他作的,这个篇幅之在,吓死人了!

《华严经论》,这是李通玄长者,这是个居士。

那么,澄观大师的传记、李通玄的传记,后面都有。

这两本要背起来,道霈大师就是融合了《华严经》的疏跟钞——澄观法师写的;融合了《华严经论》,是李通玄的,然后把它作成一本《篡要》,作成一本《篡要》。

再来,《华严经纲要》,德清法师写的,憨山大师,是不是?那么,这个没有人去记,这本书不流通,不流通,所以,也很少盛行于世。

再来,《四十华严》,就是《华严经行愿品疏》,这个就很流行了,澄观法师写的。《普贤行愿修证仪》,这是净源法师写的,这个不流通、不流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宗密大师,那是华严的祖师;

刚刚讲的智俨法师,这也是华严的一代祖师;宗密大师,也是华严里面的一代祖师,将来我们要谈到华严的传承,就会谈到这个宗密大师,非常有名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10 我们认识了《华严经》以后,我们再来要认识这个疏。《华严经疏》,就是把这个经典疏通,使他更了解。

好了!我们认识了《华严经》以后,我们再来要认识这个疏,这个疏。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七个字,大概了解了它的翻译、年代,为什么称《六十华严》?为什么称《八十华严》?为什么称《四十华严》?在哪一个朝代、是谁翻译的?都有一个简单的idea,就是一个概念,一个观念,一个概念。

我们现在所要看到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加一个字,这个“疏”,顾名思义就是疏导经典,让它通顺。

你说:这个人很忧郁,法师啊!你慈悲为他疏导疏导。就是把他疏通一下,他被烦恼卡住了,需要跟他疏导一下,疏导一下。

佛教是用疏导的,世间人是用哄一哄的;女人是需要哄一哄的,连哄带骗。佛教徒不讲哄一哄,讲:疏导,疏导,他才不会跑去自杀!对不对?疏导。

所以说:《华严经疏》,就是把这个经典疏通,使他更了解。

我这里有资料,《华严经疏》,稍微写一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华严经疏》)【凡六十卷。】总共六十卷,六十卷,【唐代澄观】法师【撰。】

这个“撰”就是集合各大小乘的注解,然后加以剖析,再加上自己的意见,就是澄观法师。所以,澄观法师的书里面,很多引用《大乘起信论》、引用其他的经典、引用《阿含》,统统有,澄观大师撰。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又称】为【《华严经疏》、】或者是【《新华严经疏》、】或者称为【《清凉疏》、】

因为他后来是皇帝把他册封成清凉国师,清凉国师,所以称为《清凉疏》,《华严经疏》又称为《清凉疏》,清凉国师的《清凉疏》。

或叫做【《华严大疏》、】大小的大。为什么?因为这一本实在是太大了,这一本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是称为【《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好!简单有一个概念,这个就是《华严经》的疏。

【本疏叙述新译华严经(八十卷华严经)之纲要,并解释其文义。系针对当时华严宗僧多违背祖师法藏之教说,故作此书复兴祖师本旨。

全书分十门,即:(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解文义。

其中“藏教所摄门”,载述菩提流支、鸠摩罗什、昙牟谶、慧远、印法师、刘勰、岌法师、真谛、慧观、惠光、吉藏、法云、智顗、元晓、慧苑等之判教理论,并阐释华严宗之小、始、终、顿、圆等五教判教学说,主张华严经属于圆教。其“义理分齐门”,则广立门目,论理事无碍等教理。

有关本书之撰著年代,依宋高僧传卷五澄观传载,始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成于贞元三年(787)。另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十八载,则谓建中四年(783)起稿,历时四年乃成。

本书之注疏有澄观自著之随疏演义钞九十卷、疏演义钞三十卷,及净源之疏注一二○卷、贤昱之略注经百卷等。〔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华严宗章疏并因明录、佛典疏钞目录卷上〕[1]p764——《佛光大辞典》】

   11 底下我们讲钞,《随疏演义钞》。什么是钞呢?就是把《华严经》的疏再详加解释,把它开展起来、演义起来,而成为一本书,叫做《钞》,这个有九十卷。

底下我们讲钞。其实它这个“钞”字,不是只有一个字,它是《随疏演义钞》。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随疏就是随着疏,就是刚刚讲的《华严经》的疏,跟随着疏;演义就是把它贯串起来,使它义理更加地表白、表明,更加地彻底、明显。演义,演义就是历史的渊源把它贯串起来,意思就是:随这个疏,然后把它演义起来,钞,再重新誊抄一遍,誊抄一遍。

所以,其实《华严经钞》虽然是用一个《钞》字,其实整部经的这个《钞》的解释是:《华严经》随……随手拈来这个随、随便的随,随疏演义钞,这个《钞》具足的名相是这样。

我们现在讲:《华严经钞》,其实是《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写一下。【凡九十卷。】这个总共有九十卷,有九十卷。【唐代澄观撰。】也是澄观大师所撰的。

整个《钞》虽然用一个“钞”字,《华严经钞》,但是,【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整部的名词应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演义钞》,简单【略称】为【《随疏演义钞》、】或者是【《华严大疏钞》、】或者是叫做【《演义钞》。】凡是后面有一个《钞》字,就是《随疏演义钞》,总共有九十卷,九十卷。【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六册。

澄观曾撰有八十华严之注释书,即华严经疏六十卷(又称大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该书与法藏之《探玄记》】那么,这一本《随疏演义钞》,跟法藏法师的《探玄记》——《华严经探玄记》,【同被称为《华严经》注释之双璧。】同称为《华严经》注解的双璧。这个“璧”就是美玉。这个就是这两本疏,

这两本的著作、注解,这两本的注解,是解释《华严》最棒的:一本是法藏法师的《探玄记》,《六十华严》,刚刚师父讲过了,是不是?《六十华严探玄记》;一本是澄观大师的《随疏演义钞》,是解释《华严》最棒的!

所以说:什么是钞呢?就是把《华严经》的疏再详加解释,把它开展起来、演义起来,而成为一本书,叫做《钞》,这个有九十卷。

【其后,再将华严经疏详为解说,敷衍而成本书。本书前九卷系著者之华严思想纲要,即本书之“玄谈”部分,素来备受重视。

华严经疏演义钞三十卷,即由本书之玄谈部分别出而成。全书分为四部分:(一)总序名意,释大疏之自序。(二)归敬请加,释大疏之归敬序。(三)开章释文,广逐疏之本文,次第释之。(四)谦赞回向,略解末尾之流通偈。

先详释教起因缘、藏经所摄、义理分齐、教所被机、教体浅深、宗趣通局、部类品会、传译感通、总释经题等九科玄谈,后则依经文而作注解。〔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目录卷四、阅藏知津卷三十五、华严宗章疏录、佛典疏钞目录卷上、华严宗经论章疏目录〕[1]p5254——《佛光大辞典》】

   12 再来,我们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论》。就实叉难陀所翻译的【《新华严经》明其玄旨,】说明它的玄奥之旨,【并随释经文而成。】

再来,我们看看《大方广佛华严经论》。现在要讲到《论》了,这个“论”字,论,写一下。

【《新华严经论》:】《论》,【凡】(总共有)【四十卷。】四十卷,是【唐代李通玄撰。收于】(在)【大正藏第三十六册。】第三十六册。

【本书系】(是)【就实叉难陀所】翻【译之】(的),实叉难陀所翻译的,我们就知道这个是《八十华严》,师父叫你要背起来,《八十华严》的翻译者是谁?实叉难陀,这个你非背不行!就实叉难陀所翻译的【《新华严经》明其玄旨,】说明它的玄奥之旨,【并随释经文而成。】

所以,这个李通玄也是不得了的,也是不得了的!这个叫做《论》,《新华严经论》,《论》就是问答问答……讨论的方式把它讲出来。

【初于文前立依教分宗、依宗教别、教义差别、成佛同别、见佛差别、说教时分、淨土权实、摄化境界、因果延促、会教始终等十门。

次释经文,先总叙经意,二明经宗趣,三明其教体,四总陈会数,后释其文义。

本论与法藏等论相比,颇多特殊之处。如法藏等谓华严经之说处说会及品数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本书则为十处十会四十品。

法藏之主旨在成就事事无碍,本书则阐发凡夫一生感得心内理智不二之佛等。

撰者殁后,唐大曆九年(774)二月,僧广超于逝多寺合写本论与十二缘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流通于并汾之地。

大中年间,开元寺僧志宁合经与论,题为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共一二○卷。宋乾德五年(967)以其义类尚嫌繁衍,慧研奉帝旨,整其漏略,重新开印。〔新华严经合论序、福州温州台州求得经律论疏记外书等目录、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1]p5469——《佛光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13 道霈大师发现末法众生的根性喜欢好简,所以,就把这一百九十卷篡要,(《华严经》的疏六十卷;《华严经钞》有九十卷;《华严经》的论有四十卷,《别行疏》有一卷;《别行疏钞》有六卷,加起来总共有一百九十七卷)“篡”就是编辑整理成一册,然后把精华、切要之处节录出来,总共辑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卷。

再来,就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疏论,就是由《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疏,再《大方广佛华严经》的钞,再加《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论,

《疏》六十卷,《钞》九十卷,《论》有四十卷,六十加九十加四十,总共一百九十卷,一百九十卷,这个统统是针对《八十华严》的注解。

另外还有一本是普贤行愿品,是《别行疏》,它有一卷,一卷,是针对《华严经》的卷四十,最后一卷,叫做《别行疏钞》,《别行疏钞》有六卷,《别行疏》一卷,《别行疏钞》有六卷。

好,诸位!这个《别行疏》,这样讲看得不清楚,你们顺着这个次序,不要翻得太远,翻到第一五页来,我叫你们看看什么叫做《别行疏钞》。十五页的左边,第二行,卷一百十七《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卷四十),卷四十就是第四十卷。别行疏钞,有没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下册)目录P)

卷一百十七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卷四十)别行疏钞纂要之一………………2787
卷一百十八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卷四十)别行疏钞纂要之二………………2802
卷一百十九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卷四十)别行疏钞纂要之三………………2827
卷一百二十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卷四十)别行疏钞纂要之四………………2862

别行就是个别发行,因为这普贤行愿品单行本,可以单独的发行,印出来跟人家讲解、结缘,或者是礼拜,或者是赞颂,统统可以!

所以,我们一般来讲叫做《别行疏钞》,就是单独印出来,《别行疏》,另外印出来的。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普贤行愿品》,只有单行本,为什么?它就是另外自己印出来的。

所以,《普贤行愿品》——四十华严卷四十,别行疏钞篡要之一、篡要之二、篡要之三、篡要之四。是不是?就是把《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四十,卷四十把它加以解释,那么,这样加起来,就是《别行疏》有一卷,这是《四十华严》的卷四十;

《别行疏钞》有六卷,这样加起来总共多少?就是七卷了,再加上前面讲的《疏》六十卷,《华严经》的疏六十卷;《华严经钞》有九十卷;《华严经》的论有四十卷,加起来,六十加九十加四十,一百九十;《别行疏》有一卷;《别行疏钞》有六卷,加起来总共有一百九十七卷,一百九十七卷。你看这个一百九十七卷的篇幅有多大,一般人哪里有那个心力把它全部看完?不太可能!对不对?

我们要每天做一个早晚课,定一个钟头,这样实施贯彻早晚二课,早课一个钟头,晚课一个钟头,除了我们这讲堂的出家人这样贯彻到底,一般人、在家居士很难!当然也有啦!每天念,早上一个钟头,晚上一个钟头,而且是持之以恒的喔,没有间断的!这个就很难了!

何况说一百九十七卷的《华严经》的疏、钞、论,然后《别行疏》、《别行疏钞》,一百九十七卷要全部把它看完!

所以,道霈大师就发现末法众生的根性喜欢好简,所以,就把这一百九十卷篡要,“篡”就是编辑整理成一册,然后把精华、切要之处节录出来,总共辑一百二十卷,一百二十卷。换句话说:我们这一本,上、中、下,就是道霈大师的东西,就是道霈大师把《华严经》整理成简单的资料。你看这一本,上、中、下这么厚厚的三册,这样叫做简单扼要的解释,可见那个有多繁、有多大、篇幅有多广,是不是?

    14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明一真之法界,示诸佛之果源,阐玄微之妙旨,穷理尽性,彻果该因。冲融壮阔,浩瀚汪洋。

好,看这个序文。(上人把序文念一遍,所念文字见下方,或见讲堂课本。因下面师父有解释,这里略。)

这个不是古代人写的,这是现代人写的,你可别误会!念起来好像古人,像是已经死掉的人写的;其实不是,这个人还活着。

好了!我们从头看一遍,念一遍是告诉你这个序文,再来我们要解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这个已经解释过了。【明一真之法界,】这个一真要解释一下,

“一”,什么是“一”呢?就是不二;“真”就是不妄,面对一切境界,当下就是圆满、平等的觉性,不妄,没有虚妄,交彻容摄,互相交彻,互相容彻,所以称为法界。

什么叫容彻呢?理容于事,事容于理,事容于事,事容于事,理有理法界,事有事法界,有理事无碍法界,有事事无碍法界,互融。

也就是诸佛的平等法身,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也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叫做一真法界。

再讲一遍: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也不是空,也不是有,是离一切名相,也没有所谓的内,也没有所谓的外,只有一个真实,就是觉性遍虚空,不可思议,所以称为一真,“一”就是不二;“真”就是没有虚妄,没有妄想,叫一真法界。

说:明一真之法界,【示诸佛之果源,】“示”就是昭示,昭、昭示,或者是开显,开显诸佛之果源,

果源的意思就是:果地的华藏世界,华藏庄严世界海,在因地的本源,就是自性清净心,这个“源”就是因。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明一真的法界,然后开显诸佛的果跟因,这个“源”就是因,水的源头,诸佛的果是华藏庄严世界海;诸佛的因就是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的清净心。

【阐玄微之妙旨,】“阐”就是阐述,说明。玄微之妙旨,就是精深微妙之义理,精深而且微妙的义理,精深微妙的义理,叫做玄微之妙旨,“玄”就是不可思议;“微”就是微妙,这不可思议、微妙的义理;“阐”就是说明,阐述不可思议、微妙的宗旨。【显】就是显扬、开展的意思。【无边】就是无际。无边无际【之】(的)【宗趣。】“宗”就是宗旨;“趣”就是义趣。

开显、显扬开展无边无际的宗旨跟义趣,因为《华严》是讲法界,法界就没有界限了。

【穷理尽性,】把笔拿起来,这个要加字:穷法界之理,尽法界之性,穷理尽性,这个顾名思义略为了解;但是,中间如果把它加上“法界”两个字,哇!那就更清楚了!穷法界之理,尽法界之性。

【彻果该因。】“彻”就是通,通达……果,在底下加两个字,果“地觉”,通彻果地觉;“该”的底下加一个字,加:括。该括因,底下加两个字:因“地心”。

所以,在《华严经》里面,果地觉就是因地心,因地心就是果地觉。简单讲就是:穷法界之理,尽法界之性,通彻果地觉,该括因地心,就是这样子,因地心。

    15 这部《华严经》,它把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真如,各种阶位的,统统谈得非常清楚,谈得非常清楚!所以说:无论是初参的,无论是老参的,都应当来听经闻法,一定有所受益,一定有所受益。

【冲融壮阔,】“冲融”就是圆融的意思,义理很深广又很圆融,那么,非《华严》莫属。这个义理深广,然后也圆融无碍。这个壮阔,这个“壮”,我们讲:壮年,壮年,这个“壮”就是壮盛,你看到这个意境真是壮盛;“阔”就是辽阔。

冲融壮阔的意思就是:它的义理,也就是它的法,《华严经》所讲的这个法,这些义理是深广圆融,壮阔就是它的意境是壮盛;这个是壮盛,壮盛。然后辽阔,然后,

【浩瀚汪洋。】表示它的内容,上面冲融壮阔是指义理;浩瀚汪洋是指内容,喔!这个内容是广博丰富,广博丰富,然后详尽又周全,又详尽又周全,内容是广博丰富,又详尽又周全,又周全。

好,底下我们看第一页第三行,说:【语其广大,则无所不包;语其精深,则无所不备。】

会写文章的人,他是对衬得很美,对衬得很美!为什么呢?他不会重复,譬如说:语其广大,然后就语人精深;无所不包,就对衬无所不备。

所以,古人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用这样对衬出来,他用词不重复,这一招,我们在建国中学的国文老师就特别交代:用词重复的人,文章看起来不美!这一点我是牢记在心里。

底下说:语其广大,“语”就是:如果论《华严经》的广大周遍,则无所不包,无所不包括,或者是含容。语,

如果论到……论其精就是精微,微妙的微;“深”就是深妙。论《华严经》的精微深妙,则无所不备,无所不备,这个“备”就是具足,叫做完备。

这部《华严经》,它把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真如,各种阶位的,统统谈得非常清楚,谈得非常清楚!所以说:无论是初参的,无论是老参的,都应当来听经闻法,一定有所受益,一定有所受益。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16 说:佛陀生活在什么境界?佛陀生活在毕竟空的境界里面;佛陀生活在毕竟空的世界里面,如果我们想要进入佛陀的领域,不困难!把它摄心回来,把它坚持到底,不著相,放下,无心即得,你就来到了佛陀的面前。

【迥超情虑,】这个“迥”,如果我们去查词汇,那里面写着:“迥”就是远远的,离得很远的,远远的;远足的远。这个迥超就是远远地超越,远远地超越,叫做迥超。

情虑呢?就是情识,这个“虑”就是识,这个情识,远远地超越这个情识、思虑所能及,“情”就是情识,“虑”就是思虑,远远地超越情识、思虑所能及,那么就是不是一般的分别心,情虑就是我们单刀直入讲的:超越一切的分别心。

所以,佛陀是活在空的世界;我们要进入佛陀的世界不困难,但莫于一切境界住著即得。我们想要进入佛陀的那种境界;说:佛陀生活在什么境界?佛陀生活在毕竟空的境界里面;佛陀生活在毕竟空的世界里面,如果我们想要进入佛陀的领域,不困难!把它摄心回来,把它坚持到底,不著相,放下,无心即得,你就来到了佛陀的面前。

你只要在这个假相里面,如梦幻泡影的缘起法里面,动到执著、分别、颠倒的念头,而且习气重,割舍不下,你将永远不认识佛。

佛是无相的世界;佛是无著的世界;佛是无所求的世界;佛是无所得的世界,他不离你现在的缘起,他又超越现在的缘起,他就是离我们这么近,

就是因为太近了,所以,我们不认识他,他从来没有一分一秒离开我们,因为你的觉性拿起来用,用坚硬、坚定不移的心,不于一切境界住著,就是不著一切相即得!

可是,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习惯于我们的思惟模式、习惯于执著、习惯于分别、习惯于颠倒,然后又把它讲得很有道理,我们痛苦不堪,却又自以为是。什么是无知?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无知,叫做无知。

那么,你要进入佛陀的领域,要迥超情虑,简单讲,就是超越这个分别心。

【离言绝思。】顾名思义就是离诸言说,没办法讲的,你说这个是杯子,也可以讲;你说这个是毛巾,也可以讲;说这是一只牛,它可以讲;这个墙壁,也可以讲,你有所指陈,你可以把它指出来。

你画可以画一匹马、可以画一匹牛;你也可以画天空、画几朵白云、一颗太阳;你可以画鸡跟鸭,你可以画一颗鸭蛋,对不对?画一个人,这个因为有形状,它是可以描绘的;

本性这种东西没办法,它不是长,也不是短的;它也不是有颜色的,青、黄、蓝、绿,统统不是,它什么颜色都不是;什么长、短、方、圆也不是,你画,画不出来,你讲,讲不出来,它什么统统不是;

但是,它又面对一切境界,它什么统统是!我现在眼睛看,也是佛性在作用;我现在讲话,也是佛性作用,即一切境,又离一切境,它什么统统是,也什么统统不是。

所以,到最后讲:是跟不是,统统要放下,放下,那个也不对,那也是多余的,不然要怎么讲?难道不讲吗?不讲又不对,它也可以讲;可以讲,你又讲不出所以然。

所以说:离言绝思,离诸言说分别,绝思就是妄想,离开种种的言说分别,还有离开种种的妄想,入于不思议的境界,绝思,进入这不思议的境界。

   17 【此经称根本法轮。】什么叫根本法轮?就是世尊在初成道华严之会,为菩萨说一因一果,一因,不生不灭的因,不生不灭的果,这个法门称为根本教,单刀直入地讲自性法门,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乘教,就是唯一乘,就是佛乘,这个叫做根本法轮,就是《法华经》所讲的实相教,实相。

【统摄群经,】“统”就是含摄,统摄群经就是统括一切经典,它含摄一切经典、统括一切经典。【号之曰王。】难怪它叫做经中之王,一切佛经当中的王。

【此经称根本法轮,】根本法轮是对枝末法轮,树枝,枝末法轮来讲的。

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有一个名词叫做三法轮,就是三种法轮,这个是教判所称出来的,意思就是:如来三时说法所代表的种种的意义,略称为三轮:

第一个叫做根本法轮;第二个叫做枝末法轮;第三个叫做摄末归本,摄这个枝末法轮回归到根本法轮,叫做摄末归本法轮,

归就是归依的归,回来的意思;但是,也跟皈依的皈不太相同,皈用那个字,现在是归,摄末归本法轮。

第一个我们谈到根本法轮,此经称为根本法轮,什么叫根本法轮?就是世尊在初成道华严之会,为菩萨说一因一果,一因,不生不灭的因,不生不灭的果,这个法门称为根本教,单刀直入地讲自性法门,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乘教,就是唯一乘,就是佛乘,这个叫做根本法轮,就是《法华经》所讲的实相教,实相。

一佛乘,一乘就是一佛乘,单刀直入地叫你成佛;可是,很多人听不懂,听不懂没办法,要讲比较次第的——枝末法轮,第二个叫做枝末法轮,福报很薄的,根器很钝的,不堪听一因跟一果的,一因一果的一乘教,

所以,在一佛乘以外,分别说是三乘教,分一个小乘四谛法、中乘十二因缘、大乘六度,还分开来讲;可是,无论是小乘、中乘、大乘,佛到最后还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佛,其实还是一乘教。所以,方便在一佛乘外,分别说三乘教,这个叫做枝末法轮,因为众生的根性是不够的。

最后一个叫做摄末归本法轮,一直到《法华经》的时候,机缘已经成熟了,再为小乘、中乘、大乘这三乘人,把他摄归一乘,叫做摄末归本,这个“末”就是有次第、有阶位的,种种的方便;“本”就是没有方便,单刀直入的根本,称为摄末归本法轮,在《法华经》叫做会三归一,会三乘归一乘,就是一佛乘。

说:此经……我们看原文,看第一页的中间。此经称根本法轮,【非唯开渐之基,】“开”就是开展;“渐”,注意!一定要做一下笔记。“渐”就是渐教,有次第的,初果、二果、三果,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个叫做渐,渐渐地……“基”就是根本,这不只是开展渐教的根本;渐教就是三乘教,是不是?因为一佛乘除了开方便,开展开来变成三乘,三乘又把它会归到一乘,一乘就不需要开了。是不是?所以,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只是开展渐教的根本,

【亦乃摄末之本。】摄这个枝末法轮,这是指三乘的教法,亦乃含摄末之本,就是枝末法轮,叫做末。摄末之本,意思就是:《华严经》称为根本法轮,不只是开展渐教的根本的基础,也是含摄末归本的教法,到最后是讲一真法界嘛!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18 清凉国师,这个人你非认识他不行的,研究《华严》,不认识澄观法师是不可能的,这个是一大宗师,活了一百零二岁,这个生命是很长的!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他的弟子有宗密大师、僧叡大师、法印大师、寂光大师,其他得法者凡百馀人。

【竺乾震旦,】“竺”就是印度,“竺乾”就是印度;“震旦”就是中国,就是中土。【咸最尊尚。】就是这一部《华严经》,不管是在印度,或者是在中国,咸皆,都认为是最尊、最贵的、最被重视、最尊贵的一部经典,一部经典。

【诸祖知识,】诸祖就是历代历代的祖师大德、这些善知识,“诸祖”就是历代的祖师大德,“知识”就是善知识。历代的诸位祖师,历代祖师大德,以及诸大善知识,都【递相师承,】递相就是代代相互传承,一代传给一代……叫做递相师承,一代传给一代。

【皆博瞻融通,】也就是见地很深远,博瞻,他有高瞻远瞩的角度,就是见地很深远,就是很有眼光,广博,是不是?“博”就是广博;“瞻”就是见地很深远;“融”就是融贯、融通。融通就是融贯、通达。整个意思就是说:他的见地很深远、很广博,而且很融贯,而且很通达,叫做博瞻融通。

【深心体解。】“深”就是深初,深初,真实地去体悟,叫做深心体解,意思就是:深切,而且真实地去体悟,不是用意识心去感觉、去感受,是深切真实的体悟、领会、了解。

【故】(所以,)【能】够【各以无碍】之【辩,】无碍辩就是无非之辩才。【宏敷妙趣。】宏敷就是广演大经的胜妙义趣,广演大经的胜妙义趣,叫做宏敷妙趣,“宏”就是广大;“敷”就是演、演说;“妙趣”就是这个大经的殊胜,胜妙的义趣。

【法界宗旨,昭廓明朗矣!】法界,前面加:一真,一真法界,中间加一个“之”,法界宗旨就是:一真法界之宗旨。一真法界之宗旨,怎么样呢?昭廓明朗,这个“廓”就是界限,照廓就是清楚地,整个轮廓很清楚、很明白的,彻底地显发出来。一真法界的宗旨,很清楚、很明白、很彻底地显发出来。

【然世所盛行者,】 “世”就是唐宋以来,唐宋以来,中土、中国所盛行的,所盛行的。但是世间……意思就是:“世”就是指唐宋以来所盛行的,是哪一些注解呢?【乃清凉国师澄观】清凉国师澄观,那么,这个后面有传记,清凉国师澄观这个一定要讲,清凉国师【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

我现在手中有资料,这个人你非认识他不行的,研究《华严》,不认识澄观法师是不可能的,这个是一大宗师,活了一百零二岁,这个生命是很长的!

〖澄观〗你写一下。〖(738~839):〗西元七三八出生的,入灭是八三九。〖唐代僧,〗澄观大师是唐代的出家人,〖为〗(是)〖我国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所以,要写一下,澄观是第四代的祖师,贤首国师到他这一代光耀门庭,大大地把它写这个注解,把它弘扬出来,到澄观真是灿烂无遗!

〖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他是浙江省人,浙江省出了很多的伟人,像澄观大师这样子的圣人不多。〖俗姓〗”叫做〖夏侯,〗俗姓夏侯,〖字〗叫做〖大休,〗你们听一听就可以了。〖号〗叫做〖清凉国师、〗或者是叫做〖华严菩萨、〗所以,华严菩萨是指谁呢?是指澄观大师。或者是〖华严疏主。〗华严疏主就是:他是写《华严经疏钞》的主人,叫做华严疏主,又称为疏主。

这个人不得了,〖十一岁,〗就〖依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十四岁〗的时候就〖得度。〗十四岁就得度,就是受戒了。〖乾元元年(758)以后,〗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就是西元七五八年,〖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跑到栖霞寺学这个律学,学这个律学;然后,〖又〗到〖依本州〗依〖昙一律师〗依昙一律师〖学南山律,〗

他这参多了,你底下再看。又〖诣〗(到)〖金陵〗就是南京,现在的南京,〖玄璧学鸠摩罗什所〗翻〖译之〗(的)〖三论。〗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

在〖大历年间,在〗(又到)一个〖瓦官寺学《大乘起信论》、〗学〖《涅槃经》,又于淮南法藏受海东起信论疏义,〗接着又到淮南学习《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复从天竺法诜等xí《华严经》。〗然后又跟着印度的一个法师叫做法诜,从法诜等学习《华严经》,跟印度的法师学习《华严经》。

〖大历七年(772)往剡溪,〗澄观大师三十五岁的时候,〖从成都慧量再xí三论。〗他又到成都再学习三论,他对这个辩论很有兴趣,三论统统是讲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上《大智度论》就是四论宗。

〖大历十年至苏州,〗也就是澄观大师三十八岁的时候,〖从湛然〗大师学〖xí天台〗的〖《摩诃止观》、〗研究〖《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经疏;〗

已经入不二法门,你看,三十八岁啊,这个是何等的人物!三十八岁,是不是?不是像我们这里,搞到六、七十岁了,也没听说有什么消息,你看这种人的根性!这不是这样子喔,

再看下去,〖又谒牛头山惟忠、〗还到牛头山的惟忠禅师、还有〖径山〗的〖道钦〗禅师〖等,究学南宗禅法;〗学习禅宗的心法,叫做南宗的禅法。

他觉得不过瘾,又到北边去,〖复见慧云,〗跟着慧云禅师〖学〗习〖北宗〗的〖禅法。〗分南宗跟北宗的,禅学不一样,统统参了,三论、法华、天台、禅宗,统统参!

他这个人还不只这样子,还了解外道的经典,〖此外并兼通〗像〖吠陀、五明、〗还有种种的咒语、〖秘咒〗种种的〖仪轨、经传子史之学,〗还包括儒家的经史子集,无所不通,〖而尤重法藏之华严教学。〗尤其重这个法藏的……《法藏探玄记》的华严教学,他觉得这个写得非常好,写得非常好!

再来,〖○大历十一年,〗澄观大师三十九岁的时候,〖游五台山、峨嵋山,后返〗(回来)〖居〗(住在)〖五台山大华严寺,专修方等忏法。〗方等忏,包括他这个大德都要修忏悔法门,忏悔法门,把往昔所造的诸恶业忏悔清净,修忏悔法门。

〖尝讲华严宗旨于大华严寺、崇福寺、名震京国,声达帝听。〗然后,再讲《华严经》的宗旨,他们都是讲宗旨的,讲重点而已。再来,再看看澄观大师他有多了不起!然后再来,讲经给谁听呢?讲经给皇帝听,皇帝听,不只一般法师听、平民听,还讲给皇帝听,皇帝听。然后这皇帝就久仰他的大名,了解说有这样子一个伟大的大师在我们中国,我们中国。

〖贞元十二年(796)应德宗之召入长安,〗接下来皇帝就召见他,那时候澄观大师五十九岁,皇帝召见,就是唐德宗召见,入这个长安。

他〖与〗(跟)〖罽宾三藏般若〗法师〖共〗(一起)〖译出乌荼国王贡献之〗(的)〖《四十华严经》,〗两个都是三藏法师,把它翻译出来,〖进之于朝,〗进贡于朝廷,〖奉敕奏对华严大宗,〗然后皇帝命令他,对华严大宗、华严经典注解,然后拿给皇帝看,〖帝大悦,〗皇帝非常欢喜,〖赐〗给他〖紫袍〗红色的袍衣,〖及〗然后给他一个名号叫做〖“教授和尚”之号;〗“教授和尚”,皇帝已经认识这一号人物了,皇帝赐他叫做“教授和尚”。

〖又奉诏于〗(在)〖终南山草堂寺制〗造〖新〗的〖经〗典;不是心经,制造新的经典,〖之疏十卷,〗新经疏十卷,十卷,就是《华严经》的新……新经;〖是即〗(也就是)〖贞元新译〗的〖《华严经疏》。〗就是叫他把它注解一下。

〖贞元十五年(一说十一年)〗那时候大师已经六十二岁了,〖德宗圣诞,〗唐德宗圣诞〖召入内殿,〗可以进出皇宫自在,讲《华严经》,跑到皇宫里面去讲、〖阐扬《华严〗经〖》〗的〖宗旨,〗皇帝听了以后,〖帝朗然觉悟,〗这太好了!《华严经》的思想,可以让我们觉得很清凉,所以,皇帝就〖谓〗(讲说:)〖“以妙法清凉朕心”,〗“朕”就是我。用这个妙法来清凉我的心,我听了《华严》,心非常地清凉,〖遂赐号“清凉国师”。〗就赐给他“清凉国师”之号,赐给他“清凉国师”之号,所以,这个澄观大师是何等人物,皇帝自己都这么样重视的!

再来!清凉国〖师曾〗经〖立十愿〗来勉励自己,〖以自励,〗这后面有讲,〖依此赐号而称清凉十愿。〗他有腿、脚不踏入比丘尼的道场;过午不吃;碰到外面的世界不乱看,后面写得很清楚,十大愿。

然后〖顺宗即位,亦礼之为国师,〗也是礼为国师,唐顺宗也是礼他做为国师,〖朝野悉慕高风。〗统统仰慕他的高风,非常了不起的德行!所以,我们只有才干不行,还要有德行。

到唐〖宪宗元和五年(810),〗那时候澄观大师已经七十三了,已经七十三了,用外省人的腔调讲:七十三了,七十三岁了。回〖答宪宗之〗(的)种种的〖问〗答〖,〗宪宗问,就是皇帝问,他就答,阐〖述华严法界之义,〗皇帝听了大悦,〖以深惬帝旨,加号“僧统清凉国师”,任国师统,并敕有司铸金印。〗然后用一个印给他,用一个金印给他,只有皇帝赐给他一个金印,表示皇帝认同的,这个印一盖下去,表示皇帝的认同,这个不得了!现在我们如果要印章,自己刻就行了,何必那么麻烦?现在刻个印章只要一百块就行了!

〖开成四年〗也就是一百零二岁的时候往生,〖示寂,世寿一○二(一说元和年中示寂,寿七十馀)。葬于终南山石室,〗葬在终南山的石壁;〖相国〗叫做〖裴〗(péi)〖休〗相国就是宰相,裴休为他〖撰〗写〖碑文。

○师身历九朝,先后为七帝讲经,〗意思就是:他活了一百零二岁,总共经历了九个皇帝,接近了,跟我们现在的妙广老和尚差不多,九十六!经历了很多的皇帝,先后是七帝讲经,都是为七个皇帝讲经。

他的〖弟子有宗密〗大师〖、僧叡〗大师〖、法印〗大师〖、寂光〗大师〖,其他得法者凡百馀人。〗他的得法者有数百个人,都是他教出来的,他教出来的,不容易啊!得法的数百个人,这不容易的,像我现在来讲,我们今天统计,我今天总共剃度九十一位法师,而且走的走、还俗的还俗、死的死,然后不在的不在,剩下来五、六十个。

你看,要传法都有相当成就,一百多个人,这个不容易,能够成就三、五个,已经不得了了,成就几百个人,几百个人!我们今天做过统计,我剃度了九十一个,九十一个,死的死、走的走、还俗的还俗,剩下来的没几个,只剩下五、六十个,五、六十个而已,成就这个不容易的!

〖著作颇多,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经纲要三卷、五蕴观、三圣圆融观门等三十多种。〔宋高僧传卷五、释门正统卷八、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至卷二十、释氏稽古略卷三、六学僧传卷六、指月录卷二、禅苑蒙求卷中〕p6104——《佛光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8-23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19 〖李通玄(635~730)〗西元六三五~西元七三○年,六三五~七三○,总共活了九十六岁。研究《华严》的人寿命都很高,很奇怪!很长寿。澄观大师一百零二岁,李通玄九十六岁,九十六岁,长寿的华严,所以你们要研究研究,研究研究。

底下,诸位看第一页倒数第二行,我们再念一遍。清凉国师澄观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以【及枣柏长者李通玄之】《大方广佛华严经》的论——【《大方广佛华严经论》。】的论,后面也有讲到。

这个李通玄就简单多了,简单介绍一下。〖李通玄(635~730)〗西元六三五~西元七三○年,六三五~七三○,总共活了九十六岁。

研究《华严》的人寿命都很高,很奇怪!很长寿。澄观大师一百零二岁,李通玄九十六岁,九十六岁,长寿的华严,所以你们要研究研究,研究研究。

“短命的焰口,长寿的蒙山。”以前古人就这样子,你放焰口放得不好,你的命很快就消失了,很快消失!譬如说你经忏,鬼要来吃,你就心观想,要观想得专,不可以想到拉哩拉杂的妄想,所以很多放焰口的,放到最后就吐血而死,为什么?短命的焰口,短命焰口。那里面的手印、细节、三密要相应,本身要有德行,所以,短命的焰口。

长寿的蒙山。蒙山,蒙山大家都会念,焰口念起来字又多又快,他们那个经忏……后面的人根本不晓得念到哪里;可是,大蒙山就不一样了,一直念佛……三时系念,对不对?三时系念不是很好吗?大家都会念,大家统统会念。

李通玄〖:〗是〖唐代〗的〖华严学者。〗他是〖王族出身〗的〖,〗换句话说:也是皇帝的后裔、王室的后裔。〖或谓沧州(河北沧县)人。〗他是河北人,〖天赋异禀,〗

有一个人,爸爸希望他的儿子好,他的儿子,他说:我这个儿子是天赋异禀,根器很利,我希望他能够出家!结果带到我们雷音寺来。结果带到雷音寺来的时候,他还一面念书,他(父)希望他出家,住在雷音寺,那个时候没有规定说哪个人可以住,哪个人不可以住,他爸爸这么诚恳,好吧!既然天赋异禀,我就留下来。

结果去读书,老是念最后一名,怎么读都读不来,我半夜还要教他数学,怎么教都搞不来,这没办法!然后怎么教都教不来,哎呀!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实在是没办法了!他爸爸还洋洋得意,可能是这个爸爸比他儿子还笨,不然怎么会说这个小孩天赋异禀?

然后他爸爸打电话来,说:我的孩子怎么样啊?我的小孩子,人家都说他智商很高,天赋异禀!我说:对对对,没错!饼干的饼,上苍赋给他不同的饼干吃,“天赋异饼”,这句话就是从这里来的。所以,我对“天赋异禀?这个名词印象很深,就是从雷音寺一直到现在都不会忘记。

还有,李通玄没有一定的师父,〖学无常师,〗没有一定的师父,他到处都参,到处都参,〖洞精儒释二典,〗佛经、四书,中国儒家的四书五经都通达。〖入林泉,〗他到丛林里面,〖远离城市之嚣。〗他这个人不喜欢动,他喜欢静。

在〖开元七年(719),〗他〖隐于〗(在)〖太原府寿阳方山之〗(的)〖土龛〗里面〖,参究新译《华严经》。〗就是《八十华严》,

〖居山中数载,〗在山中每天吃的就是什么?〖每日仅以枣颗、〗拿这个枣子,枣子几粒;还有拿这个〖柏叶饼〗柏树的叶,这个柏叶,怎么样?〖为食,世〗间人〖称〗为〖枣柏大士。

开元十八年三月,于〗(在)〖龛室〗里面〖坐化,〗坐化啊,坐着就走了,他这个不需要助念的,不需要助念的,坐着就走了,〖享年九十六〗岁〖。宋徽宗赐〗给他名〖号〗叫做〖“显教妙严长者”。〗显教的妙严长者,

他〖所著〗的〖有《新华严经论》〗总共有〖四十卷、《华严经会释论》十四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略释、释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各一卷、《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及诸诗赋等。〗还有一些注疏,我们在这里不谈。〖〔华严经决疑论序及后记、华严经合论卷首李长者事、华严论节要卷末行状、宋高僧传卷二十二、佛祖统纪卷四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唐李长者通玄行迹记、昭化寺帖、昭化寺李长者龛记(上三者为金石续编卷十七所收)〕p2960——《佛光大辞典》〗

所以,这个叫做枣柏长者李通玄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论》。

   20 《疏钞》分章析句,穷源极委。《论》则广论佛意,会归自心。堪称双美,都是修证最佳的轨则、典范。

【《疏钞》分章析句,】详细区分章节品目,并仔细地解析、阐明经文的文句跟义理。详细地区分章节品目,而且仔细地解析、阐明经文的文句、义理,叫做疏钞。疏钞是干什么的?是分章,把这个科判,把它的章句分出来,析,分析、剖析这个句的意义。

【穷源极委。】这个“委”,把笔拿起来,“委”就是周详完备;穷源,阐述说明极为详尽,又能够穷究透彻大经的本源;“源”就是本源,穷究《华严经》的本源,到达了最完备的境界,就是《疏钞》。穷源极委就是:阐述说明极为详尽,详细微细,又能够穷究透彻大经的本源跟真义,非常地完备。

【《论》则】(就是)【广论佛意,】佛意就是佛的心,这个《论》就是探讨佛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李通玄的《论》是广论佛性,一问一答,【会归自心。】自心就是自性,

【堪称双美,】双美就是双璧,二者并美。【皆】(都是)【修证之】(的)【极轨。】极轨就是最佳的轨则、典范,最佳的轨则、典范。

   21 及至清代,继有道霈大师,世寿八十八岁,也是研究《华严》的。撷(xié)取《疏钞》、《论》二者之精要,把它集合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书。绍续清凉就是继承清凉国师,就是澄观大师,还有枣柏长者李通玄之心传。

【及至清代,】一直到清代,有一个叫做道霈大师,【继有道霈大师】这个道霈大师就是近代人了,写一下。

〖为霖道霈(1615~1702)〗世寿八十八岁,也是研究《华严》的;我要好好地《华严》,看能不能活长一点?李炳南老居士讲《华严》,活了九十六岁,九十六岁。道霈大师一六一五年一七○二年,活了八十八岁。我这个烂身子可能没办法撑那么久!

继有道霈大师〖:〗道霈大师是〖明末清初〗禅宗〖曹洞宗〗的出家人,〖僧。福建建安人,俗姓〗叫做〖丁。号旅泊、非家叟,字为霖,法名〗叫做〖道霈。〗字叫做为霖,法名叫做道霈,是〖永觉元贤〗禅师〖之〗(的)后代〖法嗣。〗永觉禅师的后代,

〖十四岁〗就〖入〗(到)〖白云寺出家,〗所以,我们这里法师的出家年龄都太晚了,都很晚了;不过现代人因为受过教育,需要晚一点出家。以前家里贫穷,或者没事,或者是病苦,或者是为家庭祈福,就把他送到寺庙里面;或者跟父母相克,就送到寺庙里面去抚养长大,做出家人。所以,以前的出家人种种的状况,年纪都很轻就进入佛门。

〖研学经教。〗研xí经教,〖侍永觉元贤数年,〗一直在永觉禅师旁边作侍者,做了好几年,对他的上人毕恭毕敬。

所以,以前的人要成就,一定要怎么样?磨练,你能够经得起你师父的呵叱吗?你有没有作你师父的侍者啊?师父骂你,你都能接受,明明你是对的,师父冤枉你,你也可以接受,当作是磨练,有理的是训练,无理的是磨练,顺逆二境,他都能够解脱。

一般人没办法,你讲他两句话,明天tomorrow bye-bye!We are say good-bye. 他都会常常讲: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所以,现在的法师不能讲。譬如说我结夏安居结束了,作解夏自恣会,才这么讲两句而已,就跑掉一个了,就跑了!明年的结夏安居佛自恣会上,我就会叫徒弟:你们自己讲,不然我一讲,不晓得又要跑掉几个了?完全讲不得,现在的小孩子没办法磨,才讲几句话就不回来了,没办法!是不是?

有的人离开以后,觉得这里不错,又想要回来了,住了五年以后,又想要回来了,又想要回来了,一定的道理!傻孩子!师父就像一棵大树保护你,你不在树下乘凉,宁愿去外面受风吹日晒?真是笨死了,没有智慧!对不对?在这里又是自由自在听经闻法。对不对?师父的法都告诉你这么清楚了,好好地安住就好了,发大勇猛。

〖又往天童山参学于密云圆悟而彻悟。旋赴百丈山结庵修净业五年。后移居鼓山二十馀年,皈依者甚众。康熙四十一年示寂,世寿八十八。

著述宏富,有仁王般若经合疏三卷、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二○卷、法华经文句纂要七卷、佛祖三经指南三卷、为霖道霈禅师秉拂语录二卷、旅泊庵稿四卷、禅海十珍一卷、四十二章经指南、佛遗教经指南、鼓山录六卷、般若心经请益说、八十八佛忏、准提忏、发愿文注等。〔五灯全书卷六十三、新续高僧传卷六十三、禅祖念佛集卷下〕p5147——《佛光大辞典》〗

好!底下,道霈大师【撷】(撷xié)【取二者之精要,】撷取就是摘录、摘要、选录的意思,二者的精要就是精华,最切要者。

【合注】就是把它整合起来,融贯这两种注解为【本经,】就是《篡要》这本经。【辑】就是编辑,把它编为,编为叫做编辑,这个“辑”,其实就是集中的集、集合的集。把它集合【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一书。

绍续清凉、】就是继承清凉国师,就是澄观大师,还有【枣柏】(长者)李通玄【之】(的)【心传,】的心传。(此处有部分文字无法上传,完整文字请联系末学——整理者注)

【逢此宣讲《华严》教海之际,特将此《疏论纂要》重新予以编排、校对,恭印流通。普愿一切有情: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毘卢性海!】

就是明心见性,悟一真法界性,同登华藏玄门,明心见性,悟一真法界性,开显自性,彻见本来的面目,叫做共入毘卢性海,就是同登佛陀伟大的果地觉,造就了华藏世界的玄门,不可思议的,共入毘卢遮那,就是圆满,毘卢遮那翻译成中文叫做遍一切处,圆满的平等法性。所以,我们常常在早课里面讲: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毘卢性海,就是《华严经》来的。

           【佛历二五四一年(公元一九九七年)】

二五四一年,我们这个佛历可能跟泰国有一点差别,泰国的佛历,我那本有泰国的月历,不晓得几年?看一下,二五四一,好像不太一样。

       【西元一九九七年元月】
           【高雄·文殊讲堂·释慧律  谨序】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大意》第二讲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一)
卷一~卷四

慧律法师主讲
高雄文殊讲堂
1997年

   1 武则天皇帝为《华严经》写这个序文,这一篇是非常深的,这如果没有佛学的相当的底下,你就是读文学博士来,还是看不懂,太深了!

好!翻开第三页。第三页是武则天皇帝为《华严经》写这个序文,这一篇是非常深的,这如果没有佛学的相当的底下,你就是读文学博士来,还是看不懂,太深了!所以,这一篇变成不能讲得太快,要慢慢一个字一个字解释。

好!诸位看第三页。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大周”,这个是武后则天,就是武则天在天授元年;在天授元年即帝位,也就是西元六九○年,武则天做皇帝,改国号为周,自己称则天金轮皇帝,这个金轮就是我们金轮、银轮、铜轮,金、银、铜、铁,我们佛教所讲的这个。

所以,这个大周,大周,就是武则天在天授元年,西元六九○年即帝位,改国号为周,自己称为则天金轮皇帝,是我们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

有的人讲:咦?慈禧太后不是吗?慈禧太后不是,慈禧太后不是皇帝,慈禧太后是垂帘听政,就是操纵着皇帝,皇帝坐在前面,然后后面有一个布帘,有一个布帘,她在讲话,皇帝听得到,大臣问、大臣讲话,皇帝太小了,慈禧太后在后面,她讲话,就叫皇帝怎么回答,那叫什么?叫做垂帘听政。

所以,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就是武则天,慈禧太后不是皇帝,她是垂帘听政,在背后控制皇帝。

大周“新译”就是《八十华严》,我们晓得旧译是《六十华严》,是晋译;新译是《八十华严》,是武则天召集这些高僧,然后动用国库所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序”,“序”就是写在前面。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

    2 这一篇序文分六个大段,简单讲:为什么要翻译这一部经典?武则天皇帝就分这六大段来讲。

那么,这里总共分六大段,就是这一篇序文分六个大段,稍微做一下笔记。

㈠第一段就是盖闻,“盖闻”的上面写一个:㈠,这是第一大段;

㈡然后看中间“及夫鹫岩西峙”,这是第二大段,先分段;

㈢翻过来第四页“朕曩劫植因”,这是第三大段,武则天自称叫做朕;

㈣第五行“《大方广佛华严经》”,上面标㈣;

㈤然后第四页的倒数第三行“缅惟奥义”,这个“缅”上面标㈤;

㈥然后第五页倒数第二行“一窥宝偈”,上面标㈥。

这个总共分六大段。

一个文章它有起承转合,这是后来人的;那么,这也是一样的。简单讲:为什么要翻译这一部经典?武则天皇帝就分这六大段来讲。

    3 这个人头脑相当的好,〖富于权略,〗权略就是她运握、运用这个策略。〖善于用人,〗〖执政达四十余年。〗你说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可以掌握这么大的江山达四十年,那就知道,这个个性就绝对不是软弱的,柔柔弱弱那一种的,那不可能的。

那么,序的左下方,诸位看!《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序的左下方有一个: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制。“制”就是撰写。“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这个就是武则天,稍微写一下。

〖武则天(624~705)〗624~705,寿命八十二岁,八十二岁,武则天活了八十二岁。〖:唐代许州(河南许昌)人,名曌。十四岁,被选入宫,为太宗才人,以黠慧获宠。

帝崩,依制削髮为尼。高宗即位后,召入宫为昭仪,未久立为后。于高宗晚年,专决政事。帝崩,先后废中宗、睿宗。

天授元年(690)改国号为周,自称则天金轮皇帝,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之女皇帝。〗

这个人头脑相当的好,〖富于权略,〗权略就是她运握、运用这个策略。〖善于用人,〗这个是最重要的,善于用人,在历史上记载,武则天所用的人都是上上人,都是上上人,这个人有承担、有才干,她就托付给他,完全地交给他。所以,这个武则天……但是,他不对劲,她就把他杀掉,所以,她也杀死不少人!善于用人。

〖执政达四十余年。〗你说一个女人,一个女人可以掌握这么大的江山达四十年,那就知道,这个个性就绝对不是软弱的,柔柔弱弱那一种的,那不可能的。武则天讲话绝对不会是(嗲声嗲气地):你要死了啊!这种个性不可能当皇帝的!对不对?那都是恩怨分明的人,动不动就抓去斩的!对不对?

就像我们今天英国的首相柴契尔夫人(即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一样的那种个性,柴契尔夫人可以做到首相,这个不容易的,看到这个当皇帝的,不可能娘娘腔的,娘娘腔怎么能当皇帝?是不是?

〖与比丘昙慈造大云经,以为符谶。然师事高僧神秀、法藏、义净等,颇能屈己尽礼。又度僧、造寺、塑像、写经,历年为之,从不厌倦。

晚年咨肆专横,朝政日坏。神龙元年十一月薨,世寿八十二。谥“则天皇后”。〔唐书卷六、新唐书卷七十六〕[1]p3326——《佛光大辞典》〗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4 这个文章之美实在没有办法形容,一个女人怎么能够写这么好的文章?我们连看都看不懂,不知道她在讲什么?我们连看都看不懂!我们看第一大段。这是第一大段,这一段是说明,佛日未兴,群生沉溺。

    4-1 没有遇到佛陀,未闻佛法,又如何能够了知称这个法界性呢?岂识无边之义?玄妙精深,无量无边的义理。对不对?

底下,我们看第一大段。(师父先念“盖闻”到“三途之下”这一段文字,此处省略。)这个文章之美实在没有办法形容,一个女人怎么能够写这么好的文章?我们连看都看不懂,不知道她在讲什么?我们连看都看不懂!

【盖闻:】“盖闻”就是发语词,发语词就是开口、开端的一个段,一个好像口头语。“盖闻”:发语词。

【造化权舆之首,】造化是宇宙的变化,是指大自然,意思就是:宇宙初开之前是一片混沌,就是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的一种混合的状态,宇宙初开之前一片混沌。

这个“造化”就是造作,“化”就是变化,意思就是指大自然,大自然的创造化育万物;

那么,“权舆”在旁边写两个字,就是:开始。这个“首”也是开始。可是,我们现代人讲的就没有什么味道:开始之初。念起来就是很俗不可耐;

人家武则天写:权舆之首,哇!这个学问好得实在是吓死人!她会用这样子的名词。

我们现在讲:开始之初,就是这么平淡的几个字,她说:权舆之首,造化权舆之首,

意思就是:宇宙混沌未开以前,这种造作变化,这种大自然化育万物的开始,简单讲就是:大自然的创造开始,叫做造化权舆之首。

【天道未分。】就是天地未分,也就是并没有分什么是天道、什么是地道、什么是人道,天、地、人三道,天道未分就是天地未分之前。

那么,这个【龟】跟【龙】这是两种:一种是神龟;一种是黄龙,中国的一种吉祥的,吉祥。

神龟,神龟跟黄龙现这个洛书跟河图——现这个河图,人间才有种种文化跟制度。

我们讲到这个神龟跟黄龙,现这个洛书跟河图,洛书跟河图:什么是洛书?什么是河图呢?

这个洛书就是:上古传说大禹治水,大禹治水,这神龟从洛水——洛水是一条河流,跑出来,这背上有九个区域,它的区域有不同的点,不同的点,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有不同的点数组成的一个图画,一个区域一个区域,图画都不一样;可是,图画都是用点点成的,

他认为这是上天赐给大禹的九种治国的法,这个神龟,神龟,这个神龟就不必养了,当然就是上苍的;那么,这是神龟从洛水跑上来。

这个河图是古代传说,认为这个是《周易》八卦的起源,河图就是古代传说,认为这个是《周易》八卦的起源,就是来源。

这个叫做龟龙,就是神龟跟黄龙,所现的洛书跟河图,人间开始有种种的文化跟制度,因为这个传说很多。

这个“龟龙”在旁边写四个字,就是指:上古之时,是指上古时期,因为那个时候是《周易》八卦的起源,所以说是比较早一点的。

【系象】系象就是《周易》,系象就是《周易·系辞》以及《象传》之合称,这是古时候的书。我们称《易经》,《易经》出现的年代,是下古时代。

所以,这个是说:上古时代是指龟龙,系象是指下古时代,这都是指时间很久以前。

【之初,】龟龙系象,一个是上古时代,一个是下古时代之初。

然后,【人文始著。】“人”就是人间,“文”就是文化,人间的文化始著,才开始有所显著,有文字种种的记载。

我们今天就是因为这样子,一代传一代;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文化的背景,我们今天仍旧是个野蛮的民族,所以,我们生活在文化的薰陶之下,我们累积了前人的经验,可以在短暂的期间学习谋生的技能,知识开阔,所以我们今天有种种的文化、文明。

然后,【虽万八千岁,】这个“虽万”就是:三皇虽统治天下一万八千岁,她是简称:虽万八千岁;三皇就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天皇、地皇、人皇,这三皇。三皇虽然统治天下一万八千岁;“岁”就是年,一万八千岁,

可是,这还是有一个段落,所以说:【同临有截之区;】“截”就是截断,一个期限,一个区域之内,意思就是时空之中;同临就是同样是在有期限的区域之内、时空之中。

虽然一万八千年是很长;但是,还是要面对有限区域跟时空之中,表示跟佛法不能相提并论。

【七十二君,】这个《佛教史年表》里面有,第三八○到三八二页,你们自己去找资料,《佛教史年表》三八○到三八二页,七十二君,这不必一直念出来。七十二君就是从周昭王、周穆王之后,虽然有七十二家贤明之君,

【讵】“讵”就是岂。哪里认【识无边之义?】“讵”就是岂。哪里、怎么能够了解无边之义?

意思就是:因为没有遇到佛陀,未闻佛法,又如何能够了知称这个法界性呢?岂识无边之义?玄妙精深,无量无边的义理。对不对?

像今天我看新闻报导,就感触很大。今天是建国中学设校一百年的纪念,一百年,我有接到通知,接到通知,那么我就有很大的感触了,这个都是世间的顶尖的人物,顶尖的人物,那么我可能比较幸运一点。在他们来看:我可能比较衰、倒霉一点,怎么走出家呢?消极迷信!他们很威风,很威风,*市长统统去了。我看了新闻报导,因为我有接到通知,我又感触很大!

所以,要进入佛法实在是太难,大家有这个名,名成利就,光耀门庭,自古的传统,那就是一种包袱,撇不开的一种包袱。

所以你说: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岂识无边之义?你说我们今天的*市长,那些建国中学的,都是世间的顶尖人物,今天校庆就坐在那边,几乎都是*的一个执政者;

可是,看看我现在在这个地方,我还是最幸运的,最幸运的,碰到佛法了,是不是?所以,读到这一句,就让我们觉得很珍惜,你就是当国王,也没有什么!是不是?你执政者也没有什么!为什么?刹那之间就消失了。

   4-2 【由是人迷四忍,】第一个,无生忍;第二个,无灭忍;第三个,因缘忍;第四个,无住忍——无所住,这个是《思益经》里面所讲的,出《思益经》,四忍;每一个人就是没有办法去体悟这个忍。所以,所有的德行,释迦牟尼佛最赞叹那个忍辱的人

【由是人迷四忍,】“人”就是人人,人人、各个。各个迷这个四忍。

这个四忍,稍微写一下:第一个叫做无生法忍,生是对灭讲的;

第二个叫做无灭忍,第一个是生,第二个是灭,无生忍就是无生法忍。第二个叫无灭忍,也没有所谓东西去灭,因为生当体就是空,缘起无自性,无灭,也没有什么东西去灭掉,虽然是无常,可是它的体性还是空,没有实体可得,没有实在一个东西去灭掉。

再来就是因缘忍,因缘忍,就是你碰到种种的逆境,你一定要去接受,接受。所以,佛陀是说:忍辱、宽恕,是修行人生命的全部,你一定要有忍辱的功夫,而且你一定要有宽恕的雅量,这是我们修行人的全部,不是一部分。

全部,你无条件的就是要去宽恕众生,没有任何的条件,众生在没有到达一个因缘的时候,你教育他,没有办法的。所以,要看种种的因缘。

所以,一定要宽恕众生。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我们也不曾经失去过任何东西。何以故?得跟失都是观念,来跟去也是观念,本来就是空。

如果在地球没有开始形成以前,你人在哪里?父母没有生你以前,你又是在哪里?

我们就了解一切都是因缘,那么,既然是因缘,就是短暂的变化,换句话说:就是种种的颗粒微尘、化学的元素,所凑合的一个臭皮囊——这个色身。

那么,这个色身,如果我们执就颠倒、分别就颠倒,不管你用尽一切办法,使它要更长寿,可惜留不住;你用尽一切办法,使它要更漂亮,它还是恶臭的,这是因缘忍。

所以,种种的因缘,我们一定要接受。所以,圣人没有顺逆二境,顺逆二境都是方便法,因缘忍。研究佛法就了解一切都是因缘,就必需安住这个忍辱。

再来,第四个叫做无住忍——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住就是无所执著,我们学习佛法,动一个念头就不是本性,动念即乖,动一个知见,落入相对的观念,他就远离了我们的本性。

第一个,无生忍;第二个,无灭忍;第三个,因缘忍;第四个,无住忍——无所住,这个是《思益经》里面所讲的,出《思益经》,四忍;每一个人就是没有办法去体悟这个忍。

所以,所有的德行,释迦牟尼佛最赞叹那个忍辱的人,忍辱的人,病苦能够忍、欲望可以忍,人家的辱骂、侮辱可以忍,他受到委屈可以忍。是不是?

种种的病苦、逆境可以忍,这是佛最赞叹的一种德行,就是: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忍辱第一道”,这在我们的比丘戒里面,忍辱是所有修行里面最重要、上上、最重要的一环,你对这个世间,忍辱的功夫一定要下得很深。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就是没有一个德行比忍辱更重要的。

“出家恼他人”,如果我们是一个修行人,还去恼害一切众生,“不名为沙门”,不名为沙门。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4-3  【轮回于六趣之中;家缠五盖,】这五种盖就是把我们的本性盖住,第一、贪欲,嗔恚、昏沉、掉举、疑心,你要拥有这五个,你没有办法修行的,没有办法修行的。

底下,【轮回于六趣之中;家缠五盖,】家是每一家,家家都被五盖绑得死死的,绑得死死的!

写一下。家缠五盖,五盖:第一个,贪,就是贪欲,看到什么统统是贪,这一条绳子就把你绑住了,绑住了!

所以,古时候祖师大德说:名、利、色三关,赚得凡夫团团转。名、利、色——男女,把凡夫困得死死的,名、利、色三关,赚得凡夫团团转!

我们转……转什么?转来转去,就像转动的陀螺一样,为什么?一直转……就是这三关,把你转得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第一个就是贪欲。

所以,我们想要了生死,不能够平淡这个世间的欲望,那是不太可能的!说一下子放下,没有办法;可是,你至少要进步,一天一天进步;一个有一个月进步;一年要一年一直进步,就是要放下这个贪欲。

第二个,脾气,就是嗔恚,嗔恚是绑得死死的,绑得死死的,恨、嗔恚、愤怒,常常动不动就是给人家不好的脸色,这个比比皆是。

哪一个人一看起来就是俊男美女;可是,那里面孕育的那一股嗔恨心、愤怒,只要一变化起来,不满自己的意思,哇!那整个脸就变脸了!

所以,这个嗔恚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只是轻跟重而已,再善良的、再古意的——忠厚老实,古意,再古意、再善良的人,他都会有个性的,惹到他,他都会变脸了!是不是?

尤其像我们这个……我说:师妈!我应该算很忠厚老实吧!然后师妈说:哼!你“凶恶”两个字全写在脸上,还说自己忠厚老实?像我这种脾气暴躁的人,看起来就很凶恶。我说:我已经在改了,已经在改了!真的,四十几岁,应当要改了!是不是?

以前我们念高中,因为程度不错,都会有一种威武的感觉,威武的感觉,穿起这个校服,走路怕人家没看到,都会挺胸,学号都绣在左边,意思是说:你有没有看到我念什么学校啊?

但是,长大了以后,发现那也不能代表什么,那也不能代表什么,学历无用论,就是修行了生死,跟这个扯不上关系的,才发现这个只是文字相而已,

说: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才发现:喔!佛法是学习如何死亡的。

学生之道易,我们学习如何生存,这个太简单了,一天四、五十块钱,也可以过日子。是不是?这太简单了!

学死之道难,才知道佛法的伟大,慢慢把这个嗔恚改变,不要狂妄,不要愤怒,慢慢改。

喔!我这个脾气改得非常地长,太久了。被师妈嫌得最彻底的就是我这个脾气:年纪一大把了,脾气还不改一改!本来我当法师最大,可是,还有一个比我大,就是师妈比我大,只有她敢跟我大呼小叫的。

嗔恚,不过,我们是有理性的,有时候我们动到个性,其实有时候是教化徒弟的一个方便,我们的背后那颗心一定是大慈悲心的。

第三点,昏沉。如果你一天睡觉睡得太久,昏沉的人,你要小心,你的往生会有障碍的,特别要注意这个昏沉,重度的昏沉就是睡觉。

我再一次地警告诸位:临命终往生,是清清楚楚地看到阿弥陀佛现前来接引你的;而不是一般人的观念说,躺着像睡觉一样地去了。我告诉你:这样没办法往生!

你不要以为说,往生极乐世界是好像晚上睡觉躺着,就这样一直昏沉走了,那个是下三途啊,那个不能往生的。

自古以来,往生都是自知时至,临命终都是清清楚楚!所以,我一直重复地告诉那一些要往生的人,就是说:当你临命终你有病苦,乃至于你得到癌症cancer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打那个麻醉药打到脑部去,临命终,他痛得受不了了,打那个麻醉药,把整个脑部麻醉掉了,阿弥陀佛现前,你完蛋了!阿弥陀佛现前了,也没办法接引你往生。

所以,你临命终不管再怎么痛苦,你都不可以打麻醉药,使你的整个脑筋不清醒。

记住!临命终怎么样能够往生?就保持正念,头脑清楚,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你要头脑清楚,保持正念,一直念佛下去,在那清楚的当下断气,这样才可以往生,千万不要弄错,不要弄错了!

所以,平常要培养跟病苦搏斗,要有勇气接受这个病苦,当你痛得很厉害的时候,你告诉自己:我这样子还可以忍得过,临命终就有希望!是不是?但是,还是要看医生,临命终要注意,不要颠倒。

底下说:昏沉,重度的昏沉就是睡眠,这是五盖里面的第三个很严重的,念一念佛就睡着了。

有的人他更厉害,他在家里看电视是勇猛精进,在抓陈进兴那一天晚上,可以看到凌晨三点、四点、五点,早上再继续看下去,有办法!对不对?围捕陈进兴那个晚上,很多人都没有睡觉,马路都没有汽车在跑,都在看现场转播抓陈进兴,那种精神拿来念佛,那不得了了!是不是?

所以说:这个昏沉要特别注意,千万要稍微克制一下、简短一下。

再来,第四个叫做掉举,掉举。这个掉举是心非常地散乱,你始终定不下来,这就叫做掉举。这个掉举就是我们内心里面,一下想东,一下想西,你坐在那个地方,怎么样就是定不下来,定不下来,掉举。

第五个,盖,叫做疑、疑心疑鬼,这个也怀疑,那个也怀疑,从来不相信人家。跟我的个性就不一样,我这个人就是不会怀疑人家,我交代给你,我就深信不疑。就像这个店面一样,任何一个工作人员,你负责什么就全部地相信你,因果自己负责,因果就是你们的老板,你要好好地对得起因果。是不是?

所以,这个疑心疑鬼,或者怀疑佛法,怀疑极乐世界,怀疑阿弥陀佛,只要动一个疑心就没办法成就的。

所以,这五种盖就是把我们的本性盖住,第一、贪欲,嗔恚、昏沉、掉举、疑心,你要拥有这五个,你没有办法修行的,没有办法修行的。

【没溺于三涂之下。】没溺就是沉沦,沉沦在三途之下。这是第一大段,这一段是说明,佛日未兴,群生沉溺。佛日未兴,这一大段总共说八个字:佛日不兴,群生沉溺。那么,第二大段就是说明:如来出世,德用难思。第二大段,“及夫鹫岩西峙”,我们从这里开始讲。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5 第二大段就是说明:如来出世,德用难思。

5-1 这一段标A,是总叹化主的高深,是赞叹佛陀的伟大,佛陀的高深的智慧无以匹伦。

【及夫】就是一直到,前面是说:万八千岁,同临有截之区;七十二君,讵识无边之义?众生都是在六道轮回,家家都是在五盖里面的束缚,都沉没在三途之下,意思就是群生沉溺,因为没有佛法嘛,没有佛法。

第二段,佛出世了,如来出世,德用难思。好!及夫【鹫岩西峙,】“鹫”就是灵鹫山,那么就是说法。这个鹫岩西峙,“峙”就是巍然耸立,是说法的地方,一直到大觉世尊降生西天;

意思就是:及夫鹫岩西峙,这灵鹫山种种表示说法,在印度建立起来;西峙,“峙”就是立,巍然耸立,站立起来。

换句话就是说:大觉世尊降生在印度,这样把佛法在各地弘化开来,这样建立了佛、法、僧三宝。

【象驾东驱。】就是佛陀的教法东传到中国,象驾东驱,以前这个大象背负着经典,用大象背负着经典,往东边走;那么,换句话说,意思就是:把佛法东传到中国,佛陀教法东传中土。

【慧日法王,】佛慧如日,佛的智慧就像太阳,能破一切无明、痴暗,慧日,佛慧如日,能破一切无明、痴暗。法王,佛是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佛是法门之主,能够自在教化众生,所以称为法王,法王。

慧日法王,佛的智慧就像太阳,能破一切众生的无明跟痴暗;而佛本身是法门之主,能自在地教化众生,所以才称为法王。

【超四大而高视。】把笔拿起来,四大写一下。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这是出《道德经》,《道德经》讲的四大;这四大不是地、水、火、风,这不能弄错了!

超四大,慧日法王,超越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统统超过!而高视,高视,你写一下,叫做至高无上,佛陀的法是超过道、天、地、王,而至高无上。

【中天调御,】中天就是天中天,天中天就是佛,佛,天中天,天中天就是佛。调御丈夫,我们的八十八佛,调御就是调御丈夫,也是佛。中天调御,就是天中天是佛,调御丈夫,他也是佛。

【越十地】就是超越十地菩萨。“十地”底下加两个字,就是:菩萨,超越十地菩萨。

【以居尊。】就是最尊、最贵的,佛是最尊、最贵的。

那么,这一段标号标A,“及夫鹫岩西峙”一直到“超十地以居尊”,到这个地方标号标A,然后大的A,大的A,然后划一个小小的圆框,字不要写得太大,第二段的A段。

这一段是总叹化主的高深,是赞叹佛陀的伟大,佛陀的高深的智慧无以匹伦,

5-2 底下八个字是B,【包括铁围,延促沙劫。】这是编第二段的B小段。第二大段是说明,化时跟化处的长跟广,化的时,度化众生的时间是很长的,很长的,是不是?那么,这个范围是很广的。

那么,底下八个字是B,【包括铁围,延促沙劫。】这是编第二段的B小段。

包括铁围,在“铁围”旁边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这是就佛陀度化的范围来说的,铁围就是表示三千大千世界大铁围山内,来作为教化的境界,教化的境域、区域。

这并不是上面所说的有截之区那么一点点,那国王所统治的这么一点点,佛陀的说法,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大铁围山内,这么多的众生,意思就是:这个界限是好大好大的,不是有截之区,他是没有范围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说:包括铁围。

意思就是:就这个化处来说,略举三千大千世界大铁围山内,来作为化境,教化众生的区域,就表示很大,岂同上面所说的——第一大段所说的有截之区,意思就是那个范围太小,这个范围才够大!

底下,延促沙劫,这个是指时间,是指化时,上面是指化境、化处,化处就是化的境界,度化的处所,三千大千世界为范围;现在是指时间,时间。

“延”就是长,“促”就是短,动到一个念头,恒沙劫,一念可以延伸为多劫,多劫可以缩短为一念,这个在《华严经》里面是讲得最多的,讲得最多的,叫做延促沙劫。

延促沙劫,就化时——度化的时间,多劫促为一念,就是把多劫浓缩成一念,因为他没有时间观念,佛陀突破了时间观念,他突破了一切的执著、分别跟颠倒,他都没有这个相的东西,哪里有什么时空的束缚?当然千万亿劫就是一念,一念就是千万亿劫。为什么?都是平等嘛!这很简单的东西嘛!

你看这里这一点的虚空,无相;你跑到外太空去看,它还是一样的东西,无相的东西,就没有办法立三度空间;没有办法立三度空间,就没有办法建立时空的观念,时空是人类的妄想所建立的观念。

所以,因为我们死在时空的观念里面,所以,我们必需要六道轮回,我们有时间、空间的观念,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所以,什么叫做六道轮回?师父啊!六道轮回的定义是什么?受时间、空间的支配,没有办法自在解脱,那么,就叫做六道轮回的众生。

那么,圣者他突破了时间跟空间,可以把多劫缩为一念,可以把一念延伸为多劫。

所以,释迦牟尼佛,无量的法身佛,平等的法身佛,其实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眼前。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发这个愿?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为什么千处祈求可以千处现呢?观世音菩萨怎么样有这么大的能耐呢?

他见性啊!他证量深广,多劫修行,证量深广,同时可以如月亮,影现在一切的河水当中的影像。

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只有一个,千江有水千江月,你的心清净,你就自然主动跟佛菩萨感应,你不需要通过什么通灵地来告诉你,不需要!

灵在你的心中,你今天诚恳地求、诚恳地念佛,佛菩萨就自然到你的心中来保佑你;问题是你诚不诚恳?你难道需要透过什么灵界的吗?不需要的,灵界的就在你的心,你的心诚就灵,不需要借重他人;

观世音菩萨也不是说只有保护他,不保护你;只有保护我,不保护你,那算什么观世音呢?是不是?

所以,我们要了解说,为什么圣者没有时空,而又可以应现在一切时空当中?就是这个道理,可以缩短为一念,一念为多劫。

所以,这是对称上面所讲的万八千岁,上面说:三皇虽然统治天下一万八千岁;而这个是讲一颗沙就表示一劫,所以,佛经讲的恒河沙劫,都是用恒河来比喻的,一粒沙当作一大劫,那怎么得了,怎么能算呢?

所以,第二大段是说明,化时跟化处的长跟广,化的时,度化众生的时间是很长的,很长的,是不是?那么,这个范围是很广的。所以,第二大段的B小段,是说明化时、化处长广。

5-3 “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匪名言之可述。”,这个是C段,这个是赞叹如来的圣德。

底下标号C:“其为体也,则不生不灭;……匪名言之可述。”,这个是C段,C小段,这个是赞叹如来的圣德。

说:【其为体也,】如果论到我们的自性清净之体,就是我们这个心体,究竟的自性之体,【则】(那么)是【不生不灭;】

如果我们要方便的相来讲的话,【其为相也,】若论到本体的相,【则】(那)是【无去无来。】

没有这个相来去,相有来去,体无增减,体相,体相,体不生不灭,相当然是无去无来。

那么,这个不好体会,不好体会,你能够体悟到缘起当体即空,那就没有任何东西来去,你就可以体悟出来。

我一开始研究佛法,是在这十年以内很难去体会这样的一句话:不生不灭,无来无去,很难体会,非常困难!

学佛啦,学佛,不是出家,学佛十年,我在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虽然一直有所教育,但是,对这个体会还是不深;一直到研读《六祖坛经》,才恍然大悟!

我的解读很简单,就是生灭是一种观念,其实没有什么生灭的东西,觉性本来就如如不动;但如如不动不是如如不动,它可以大用现前,虽然大用现前,却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不是有一种东西不生不灭,而是可以随缘运作,大用现前,

我才深深地体会到:体用一如,大用无方,才体会这一句话,体跟用是一如的;可是,运作起来是大用无方,没有一定的方所。

所以,其为体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本体是不生不灭;如果谈论到相,是无去无来,因为体就是相,相就是体,这一句话是指体用一如,体跟相都是如如、空性的、平等的、究竟的。

底下这个顿号删除掉,【念处正勤,】“念”就是四念处,念处,这中间顿号,念跟处的顿号把它除掉,顿号三个,念处正勤,其实这中间有三个顿号,全部都除掉,下一回印经的时候,就要小心一点,负责校对的人就要小心。四念处;

正勤就是四正勤,四正勤,那么,四正勤: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经生出来的恶,赶快把它断掉,令永远断掉;未生出来的恶令不生,让它不要生出来;未生善令生起,还没有生出来的善赶快生起。

譬如说你有机会来听经,你不要给它断掉,善根一直发现……坚持到底,要听经闻法、要薰习,薰习,

这薰习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一个好人去外面薰习,可以变坏人;一个坏蛋、大坏蛋,进来文殊讲堂薰习,他会变成一个好人,真的!这个薰习的力量是很大!

今天高天民、林春生、陈进兴,他要是有机会来文殊讲堂听经闻法,他不会落到今天这么样子的,不会落到今天这么严重的。报纸登的,大家很痛恨他,痛恨这个陈进兴,

把他家生的一条狗命为:陈进兴!进来!左邻右舍听了很紧张:陈进兴出现了吗?陈进兴!去尿尿。叫那条狗去小便。到晚上:陈进兴!进来!

大家听了很奇怪,后来就跟他说:拜托你不要叫这只狗陈进兴,我们听了都快吓死了!叫他那条狗不要命(名)作陈进兴,你看大家对他有多惊恐。(师父笑)

判了四个死刑,一个无期徒刑,五十七年的有期徒刑。判了四个死刑,一个无期徒刑,五十七年的有期徒刑,你看这个罪有多重,吓死人!

所以说:薰习很可怕的。所以,已生善令增长,你今天来这里听经闻法了,你就发愿:我今生今世绝对不离开三宝,绝不离开听经闻法,我薰习再薰习……你的善根就一直增长……

有一个居士来问:师父啊!我学佛要注意什么?我说:学佛很简单,你有没有勇气?大家都想学佛、都会学佛,只差一个字,是不是勇敢而已?你有没有勇气?就是这个字而已,勇敢,承担。勇敢就是很有志气,学佛决定坚定不移,生死为重,其余一切可以商量。

所以,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勇气,坚定不移的愿力,可以滴水穿石,没有一个不可能说没有了生死的。

所以,我在林口体育馆就讲过,我说:我些年纪大的人,你今天来听这个《达摩大师见性论》,也许全部都听不懂,都没有关系,我今天底下讲的这一句话,你要听得进去,包你上品上生!

第一个,你深信极乐世界,深信阿弥陀佛;第二个我定时间跟功课,坚定不移,一直到我死,统统不改变,你没有了生死,你来砍我的头!真的!就这么简单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师父!这么简单啊?就是这么简单;可是,我们人就是没有志气。学佛,不错;可是,偶尔想开车去玩一玩,去百货公司买几件衣服,这边看看,那边逛逛,到处走一走,那怎么可能?对不对?

我们的时间,我们没有办法像圣人一样那种稳定的状态,没有办法。我们需要借种种的相,来调伏一下我们的内心,找种种的娱乐,稍微进步一点就想:应该要休息一下,不然要拼死吗?然后再进步一点,又想:应该再休息一下。有的人是休息过头了,休息过头了,想要休息一下,结果一睡就八小时!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

师父!了生死难还是易?太容易了,有没有志气?就这么简单而已!你如果下定决心,这样子坚定不移,没有一个不了生死的;问题就是没有志气,我常常说:懒骨头没有志气!对不对?

你说:师父!那您平常怎么修?我说:我做一个大法师,平常修也一样,就是阿弥陀佛……其他就是放下、放下,阿弥陀佛,放下,阿弥陀佛……就这样子,告诉自己非往生不行,不然哪有路可走?没其他的路可走了!对不对?

世间人讲那个都是讲谎话,包括结婚都讲谎话,我常常跟她讲:戴上纱罩,前途茫茫,戴上纱罩,如果要准备结婚的,你稍微要作心理准备一下,戴上纱罩,前途茫茫,那个不是好玩的东西,那个不好玩,那个是一个陷阱!对不对?

结婚的时候,那一天电视在演那个古人的礼貌、礼节,门槛前面放了几块瓦片,跨进去的时候,媒婆手拿扇子搧啊搧,因为新娘穿礼服,脚抬不高,媒婆就会说些吉利话:脚抬高高,生个儿子中状元!叫新娘把脚抬高。我说:每次考试状元才一个,哪有那么好的事?脚抬高高,生的儿子就会中状元?

然后又说:脚张开开,生个儿子真可爱!新娘把脚伸直时,她又说:脚伸直直,生个儿子真老实!反正所有的好孩子都生在你家,别人家只能生一些普普通通的,随便说几句话,就有那么好的事。

脚抬高高,生个儿子中状元;脚张开开,生个儿子真可爱;脚伸直直,生个儿子真老实!哎呀!好事全落在你们家了,哪有这种事?别生个畸形儿就算很不错了!对不对?真的啊!骗鬼啊?我才不信这个!

底下,【三十七品为其行;】三十七道品为其行,三十七道品来作为他实践,“行”就是实践。

所以,佛法高谈阔论没有用,你要去做,就这么简单!时时刻刻你要对得起因果,你要守得住因果,你要去做,佛法它不是口号,它是行动,佛法它是行动的,要身体力行的。

【慈悲喜舍,】这个顿号也要删掉,慈悲喜舍,那时候校对没有校对得好。【四无量法运其心。】

四就是慈悲喜舍;这里里最难做到的是什么?就是喜,喜:欢喜,喜就是没有嫉妒,这个最难,最难!

慈:与乐;悲:拔苦;舍:放下。大部分的人只要稍微用一点功,多多少少都做得到;

就是第三个字这个喜,很难,喜就是没有嫉妒心,这个很难!看别人成就还可以高兴,对不对?看别人长得很庄严、很漂亮,也非常地欢喜,随喜功德,这个太难了,太难了!

就是出家众要做到这样子,都非常困难,尤其是佛门,那个门户之见,保护信徒,那保护得简直是太明显了!

佛教讲慈悲、讲平等、讲无相,在佛教里面,功夫不到的统统有。我到国外去,就可以看到非常清楚,我到国外去,到日本去、到纽澳去、到澳大利亚、纽西兰去,那太明显了,那个明显地保护信徒,保护得不准信徒跟我讲话,他们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就是他的师父!

所以,我们佛教讲慈悲、讲喜舍,讲这个喜,太难了,我认为。这个喜,胸量要有多大的雅量,看到人家的成就,多么地欢喜赞叹,好难喔!

我常常跟我徒弟讲:广化老和尚最了不起,他有一天叫我去旁边,他告诉我,说:

慧律法师啊!我们有修没有修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不可以给信徒负担,不可以向别的道场抢信徒,只要你有德行,信徒就自然会来护法,不需要你开口。

你只要有德行,好好地弘法利生为佛教,你生病,什么药人家就会买给你吃,你不怕没有药吃,我就是这样子!喔!广化老和尚那里面那一大堆的药,都放得坏掉了,坏掉了!

说:慧律法师啊!老和尚很会开玩笑:慧律法师啊!我这个钱的福报是很少;可是,吃药的福报倒是很大,你看我那边多少药!我进去一看:喔!那一堆药吓死人,那一堆的药!

他就叫我们不准增加信徒的困扰,永远不要去攀缘信徒,也不要去分什么大护法、小护法,也不要带给护法困扰,统统不要,

我们秉承老和尚的教化。所以,这些出几千万的护法,我不可能打电话到他家去,我从来没有一通电话,去告诉这个大护法出千万,你出多少钱怎么样……你要来怎么样子,我从来没有过,

做我的护法的人,从来没有负担,绝对没有,我从来没有在护法的面前谈钱的问题;但是,我们这里有消息,我们会公布,你要出钱,那是你的发心,不关我的事情。你修的福,我抢不来!对不对?

所以,这个喜很难,就由广化老和尚他一直感叹,道场跟道场,山头、门户之见,山头,出家人都不像个出家人!为什么?抢来抢去的,好像在抢什么东西。

我告诉他说:老和尚!我将来所建立的道场,我一定会按照您的。

他说:还有一点,你千万不要给我剃度女众!喔!是是!是是是!那时候就答应了。他说:你记住喔!我说:师父!那我六十岁可以剃度女众吗?他说:一百岁都不可以!一百岁都不可以。

可是,人家后来有个建议说:没有关系啦,女众道场可以另外一个道场就好,分得很远,就像忏公这样子,忏公好像有剃度五、六个吧,办大专佛学讲座,就另外一个道场,她硬是要跟忏公出家。

所以,这个慈悲喜舍,我们在南普陀跟老和尚坐着在谈,就是这个字最难,没有嫉妒、没有嗔恨、没有占有、没有毁谤,充满着宽恕跟喜悦,永远就是行云流水的柔和,是这么样子的温和的一个心态,多么地了不起的圣人的心!圣人的心。

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徒弟,讲经说法不要攻击人家,不要嫉妒人家,人家有福报,是人家的事情,不要抢信徒;笑死人了!我们不是在做生意,我们是在度众生,搞清楚啊!做生意才抢客户啊,做生意才抢来抢去的。对不对?我们不需要这样。

所以,这个四无量法运其心,我们要慈:与乐;悲:要拔众生的苦;喜:没有嫉妒心,祝福,我们永远的祝福;舍:难舍能舍,我们要放下,放下,四无量心,与空相应。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缺点怎么样子,我今天讲的话,绝对没有意思去毁谤别的道场,而是告诉说佛门的弊病,我不希望我这些徒弟延续下去,统统没有!

我们以后讲经说法,就讲正法就好,不要去嫉妒人家,不要去毁谤人家,一师一道,一个师父有一个师父的方法;一个师父有一个师父的权巧,我们不能了解对方,我们不要说人家,把胸量放大一点,我们并没有吃亏。

第三页,倒数第二行。【方便之力难思,圆对之机多绪。】说:方便有多门,是不是?我们常常讲的:方便之力难思,佛的善巧方便,“之力”就是力用、妙用;“难思”就是难思议。方便有多门,而它的力用、它的妙用难思议,是这个意思。

任何东西,你都必需要用善巧,善巧,善巧方便;你不用善巧方便,他们没有办法了解,没有办法了解。

讲经说法也是一样,譬如说你到非洲去,你到非洲去讲经说法,他就说:牙膏是白色的!他(黑人)没有看过牙膏是什么东西,黑人从来没有刷过牙,也没看过牙膏是什么东西,

你要告诉他:牙膏是白色,白色是什么?白色就像coconut椰子,打开椰子的肉。喔!他这样就知道了牙膏就是像椰子的白色,他就知道白色就像这样子。讲经说法要懂得善巧比喻。对不对?比喻。

底下,说:圆对之机多绪,圆满普度众生之机,这是指大用无方,“绪”就是多方面的,“绪”就是周遍一切,就是圆满普度,普应众生之机,就是圆对之机,圆满地来相应,“对”就是有能所,圆满的相应一切众生的根机,那是周遍一切,多方面的,他没有私心。

【混太空而为量,】“混”就是等同,这个“混”不是混合;等同。跟太空的量是一样的,意思就是:如太虚空之量,太虚空就是无量无边,这是指佛教化的地方,是普周法界,叫做混太空而为量。佛教化的区域有多大呢?那就以太空来衡量,那就无量无边,没有止境的。

【岂算数之能穷?】所以,《维摩诘经》讲:佛是已过量,超数量,不是用数量所能穷尽的,岂算数之能穷?

算数是一种执著、观念的累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而学佛是要把这些累积的观念,横断面地突破,众生是一加一等于二,佛法不是这样子的,你以佛法的话、究竟义的话,都是平等。

一个太空加另外一个太空,等于两个太空吗?错!一个太空加十个太空,还是空;一个太空加一百个太空,它还是空,

数量只是凡夫的执著、观念、妄想所产生的东西,方便说:一加一等于二是世间人;佛法,一加一并不一定等于二——一个虚空加一个虚空,难道等于两个虚空吗?不!它是无相的东西。

众生是累积性的教育、执著性的教育;佛法是破除性的教育、是横断面的教育,你建立的观念,统统把你砍掉。是不是?叫做破除执著的教育。

世间的教育是执著的教育;佛陀的教育是解脱自在的教育,那是完全不同!

所以,你跟世间人讲三个钟头,乃至于谈论五个钟头,她一定谈:我先生在哪里上班;我先生得了什么病;我公公怎么样、我的儿子怎么样,我的女儿怎么样;我今天存款存多少钱;我最近买什么房子;最近社会发生什么事情,谈了四个钟头,你都不晓得谈什么,就这样讲……讲了四、五个钟头,你得到什么?No!没有!这个就是众生,

众生,众生就是带着一些钱,去做什么?去百货公司,准备买东西;可是,又节俭习惯了,去百货公司一看:喔!一万八、二万八!喔!这几克拉,要十几万!五千块也拿不出来,他走进去百货公司,大统或者是Sogo,绕了四个钟头,脚都开始酸了,看不到?因为太贵了,也不合意,出来买一个冰淇淋,四个钟头走出来,累了,去买一个冰淇淋,这样一直走出来,(师父学他人用舌头舔冰淇淋的样子。)你绕了四个钟头做什么?买一支冰淇淋,你看有多傻!买一支冰淇淋只有两分钟而已,他要绕四、五个钟头。

我在买东西跟你们大不相同,去走一趟,看合适的(师父把抚尺一拍:啪!):多少钱?马上给你,回来,三分钟而已!众生的根性不一样;当然,他们有他们的理由。为什么?因为你知道这个都是假相,而且都是很浪费时间;但是,有的众生他就一定要这样子,不能说不对。是不是?他经济能力不够,要省钱,多比较啊!是不是?

所以,修行人的心,跟世间人的心不一样,你跟他谈了四个钟头,谈不出所以然的,她讲的不是老公就是老妈;要不然就是公公、婆婆的过失;要不然就是她的病苦;都是讲这个东西,世间人不讲这个东西,不然讲什么东西?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你看看我这一件裙子;要不然:看看我这一件内衣、内裤!看看!对不对?这一件黛安娜穿过的,很有名气;不晓得这个也是缘起法。是不是?也是缘起法。

所以,当你悟道的时候,你会发现万籁寂静,一片都是寂静,没有起,没有落;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增,没有减,你体悟到的就是那么样子的清凉,那么样子的自在,那么样子的解脱,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你真正就体会到这一句话,万法本来就没事,庸人真的自己困扰。

所以说:岂算数之能穷?所能穷尽,就是无量无数,无穷无尽,也是指佛法无边,遍一切处。

那么,【入纤芥之微区,】纤芥就是非常小,“纤”是细小,“芥”是芥子,也是很小,微区,区:区域。简单讲就是:大的太空,他也教化,岂算数之所能穷?入于大的范围,他还是无穷无尽;入于小的范围,纤芥之微区,

【匪名言之可述。】就是那一些文字、语言,都没有办法去陈述,经典讲: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

如果你在这里看到佛坐在这个地方,一切的颗粒微尘,那么微小的颗粒微尘,都可以见得到佛!因为颗粒微尘比我们的觉性更大,我们的觉性无形相的,一点就比觉性更大了!对不对?

我们觉性是无形相的东西,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就像太空能大能小,

虚空有多大?一般人讲:虚空是大。这是错误的观念,虚空还是最小的。很简单,虚空大,无量无边的虚空;可是,我问你:虚空无形相的,怎么比较大小呢?

好!你说这个杯子,杯子,是不是?这杯子大不大?里面还有一个虚空,比这个杯子更小的!是不是?你说这个卫生纸已经很小了;但是,这里面还有孔,这里面还有孔,虚空比这卫生纸更小,更小啊,知道吗?

你只知道虚空很大,你不知道虚空很小。这观念要改变,虚空是很小的,小到无相,小到捉不到、看不到,比针头更小。你以为虚空很大,不!虚空很小的。是不是?

你的毛细孔,怎么样?它中间有空啊,你没有毛细孔,你怎么排汗呢?对不对?可是那个毛细孔有多小?还是很小的。

所以,我们的一般观念还是要改变一下,虚空是很小的,不是很大的;但是,也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的,因为什么?它是无相的。

所以说: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如是,也只有《华严经》讲到这么样高深的、了不起的哲学的理论!是不是?以后就大开智慧了,大开智慧。

学过《华严》以后,谁要跟你讲话,讲不过你的,因为你怎么辩论都赢!真的!说:尘中有刹,刹复有尘,一切尘中,里面有三千大千世界;刹复有尘,三千大千世界,又有颗粒微尘。尘复有刹,重重无尽,尘中有刹,刹中有尘,在尘中又有刹,重重无尽。这不是心识思量的境界,所以叫做绝名字。

“匪”就是非,这不是名字、言说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就是指佛陀的教化,周遍普及到微细、无处不至,他的范围大到无量无边,小到纤芥之微区,小到这样,小到没有办法去形容,微细的地方,可大可小。

这是第三段,这一段是叹如来的圣德——殊胜的德行,这一段。

   5-4 第二大段的D小段,【无得而称者,其唯大觉欤!】“无得”就是没有办法。“称”就是赞叹,实在是没有办法赞叹。这是指佛的功德,没有一个有办法去称叹、去尽说。

底下标号标D,第二大段的D小段,【无得而称者,其唯大觉欤!】“无得”就是没有办法。“称”就是赞叹,实在是没有办法赞叹。这是指佛的功德,没有一个有办法去称叹、去尽说。

这经典说:刹尘心念可数知,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起心动念,你可以把他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这大海中的水那么多,假设可以把它喝完,饮尽、喝完,大海水,假设可以把它喝完。虚空可量风可系,虚空可用长度来可以……假设说:虚空可以把它量,把它量;风可系,风可以用绳子把它捆绑起来,无能说尽佛功德,

这一句话你们可以写起来,这一句话实在是写得太美了!刹尘心念可数知,刹尘,三千大千世界那个刹、刹土的刹,刹尘,颗粒微尘的尘。刹尘心念可数知,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的心念,就算你有能力把它数,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这个大海的水,你可以把它喝完,假设说,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系”就是捆绑,虚空,假设虚空可以量,风可以用绳子捆绑,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没有一个人有办法说出佛的功德有多大的,没办法形容!是不是?

《华严经》的偈颂这么地美,太美了!你说佛的功德有多大,你背一次给他听!对不对?背这四个句子给他听。对不对?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这样就知道有多大!风,你如何绑得住?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6 第三大段,说:“朕曩劫植因……”,这一段是指自庆逢时,得闻声教,也是八个字,自己庆幸逢道真是时候,自庆逢时,得闻声教,这第三段。

翻过来,第四页,第三大段,说:

   6-1 这个《大云经》,历来认为这一部是伪造的,因为武则天敕令、命令他们所写的,因为她的天后之君权,认为:我是有任务再来,你看,连佛都授记我,所以,你们要信服于我!

【朕】就是武则天自称;【曩】就是过去久远劫,曾于佛所种的善根,曩【劫植因,】就是过去久远劫曾于佛所种下善根。“朕”就是武则天自称,武则天自己自称,说:我过去久远劫,曾经在佛所种下善根。

【叨承佛记。】这个“叨”是惭愧,表示很谦虚;“承”就是承蒙;“佛记”就是佛陀亲自授记,佛陀亲自授记。那么,我们看下去,就知道:咦?奇怪!武则天怎么佛授记呢?因为她把人家造了两部假的经典,说是亲受佛陀的授记。

【金仙降旨,】是世尊授记武后的事情,金仙就是佛,降旨,如同皇帝一样地告诏天下:武则天是我授记的!

【《大云》】就是《大云经》。《大云经》【之偈先彰;】有两本,这是讲武后授记的事情。这《大云经》有六卷,北凉昙无谶翻译的,北凉昙无谶所翻译的,收在大正藏第十二册。

本经历来有伪造之嫌,或者是重译成,有的人认为,那是伪造的经典,或者再一次地翻译的书。主张伪造的,认为本经是武则天命令高僧大德,叫他要假造,假造的,圣旨叫他要翻译,假造经典。

为什么要假造呢?我是佛陀所授记的!然后大家就对她崇拜:人家原来是佛陀所授记的,大家都对她没有话讲,她是有责任再来的。

这个就是今天台湾的佛教,动不动就是他是文殊师利菩萨再来的;动不动就是普贤菩萨再来的;动不动就是印光大师再来的,反正就是乱讲一通!认为自己讲得很有来历,然后巩固自己的地位,接受一切的名利、讴歌跟赞颂,这种虚荣心,武则天就是犯了这个毛病,这个毛病!

这个《大云经》,历来认为这一部是伪造的,因为武则天敕令、命令他们所写的,因为她的天后之君权,认为:我是有任务再来,你看,连佛都授记我,所以,你们要信服于我!

《大云》之偈先彰,“彰”就是先显、显现出来,《大云》之偈就是《大云经》里面的偈颂、《大云经》里面的文章,已经表明宣告,所以,他已经写得很清楚了,我是佛陀授记的!

    6-2 这两本经(《大云》《宝雨》),人家都说这是伪造的,她很聪明的,很聪明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哪一个法师,或者哪一个比丘尼,动不动就说他是弥勒佛再来的,他是什么再来的,就是这一套,要巩固自己的尊严、地位,不惜犯大妄语戒,大妄语戒!

再来,【玉扆披祥,《宝雨》之文后及。】那么,这个玉扆,这个“扆”就是屏风。

这皇帝以前有一个习惯,皇帝看书的地方,或者住家,都有屏风,这个屏风都是玉做的,玉做的。那么,玉屏就是指王位,皇帝才用这种东西,这个玉扆就是指王位,皇帝。“披祥”是指授记,授记,吉祥的预兆,

意思就是说,比喻说,这一句话:玉扆披祥,是指王位受到佛陀预记、授记的祥兆,“祥”就是祥兆,吉祥之兆。怎么样?《宝雨》之文后及,

《宝雨经》,这《宝雨经》总共有十卷,唐代的达摩流支翻译的,收在大正藏第十六册。

有这样一段,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段伪造的文章,她认为这一段就是指她,是指她;有的人认为根本就没有这一部经,而是武后为了奠定、巩固自己的王位,假造的一部经,这两本书都有假造之嫌。

《宝雨经》,我这里有资料,念一遍给你听,这因为很简单。《开元正录》第一卷中说,尔时东方有一个天子,名叫做日月净光,乘坐五色云,来诣佛所,右绕三匝,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佛就告诉这个天子这么说:你的光明甚为稀有;就告诉天子:天子!你曾经在过去无量佛所,曾经以种种香华珍宝,严身之物,庄严色身之物,衣服卧具,饮食汤药,恭敬供养种诸善根。

佛陀又叫:天子!这天子就是武则天,以前的。天子!因为你宿世种无量善根的因缘,今得如是光明显曜。天子!以是因缘故,我涅槃后第四五百年——第四五百年就是一千五百年到两千年之间,法欲灭时,就是指唐朝那个时候,法慢慢地灭,

汝于此瞻部洲的东北方,东北方,因为中国是在印度的东北方,中国是在印度的东北方。东北方有一个国家叫做摩诃支那国,“摩诃”就是大,“支那”就是中国,大中国。位居阿鞞跋致,就是武则天位居阿鞞跋致,实是菩萨,实是菩萨,但是,是现这个女身,是自在王、自在主。

经过多年正法治化,然后,养育众生犹如赤子,令修十善,能于我法,广大住持,建立塔寺,又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供养沙门。这个武则天都做到,统统有做到,她是护持佛教一个最大力量的人!

于一切时,常修梵行;但是,历史上不是这么写的,这武则天在皇宫里面乱搞男女,恶名昭彰,历史上是这么记载的;常修梵行。

又一切女人犹有五障,此天子不为二障所障,就是一切女人她都有障碍;可是,你没有障碍,一个轮王,第二个是不退菩萨,不退菩萨。

然后,余如彼经,其他讲的,就在这部经讲的,讲得很清楚!意思就是:武则天在这个经典里面——《宝雨经》里面,佛陀已经有授记了,佛陀已经有授记了;

但是,这两本经,人家都说这是伪造的,她很聪明的,很聪明的!就像我们现在讲的:哪一个法师,或者哪一个比丘尼,动不动就说他是弥勒佛再来的,他是什么再来的,就是这一套,要巩固自己的尊严、地位,不惜犯大妄语戒,大妄语戒!

   6-3 若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会背不出来?哎呀!你骗谁啊?他自称是观世音菩萨嘛!所以,我们不要笨笨的,不要笨得听人家随便胡乱讲一通,我马上就相信。

有一次,我到一个在家居士家里,在家居士家里,然后这在家居士他家有一个人会起乩,那天他正好起乩了,起乩,就起来讲话了:我是南海观世音!

很善巧的我正好在旁边,我坐在旁边一直想笑,他们说:慧律法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我说:有啊!

他们说:不然你问他,你跟他请示看看。我说:好啊!

我问他:请问你是观世音吗?他说:是的!我说:我今天没带课诵本,麻烦你把《普门品》背一次给我听听看!哇!顿时哑口无言!

若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会背不出来?哎呀!你骗谁啊?他自称是观世音菩萨嘛!没多久之后,哇!观世音菩萨退掉了,换释迦牟尼佛,

他说:慧律法师!你要请教什么事吗?

我说:有啊!我今天没带课诵本,麻烦你背《楞严咒》给我听看看!五会楞严咒他能背得起来?那怎么可能呢?释迦牟尼佛,对不对?

《楞严咒》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讲出来的,他竟然不会背!少骗人了,这一套是我以前专门拿来骗人的,怎么可能反而被你骗了?对不对?开玩笑的啦!我不会这样骗众生,又不是不想活了,这样欺骗众生!

所以,我们不要笨笨的,不要笨得听人家随便胡乱讲一通,我马上就相信,这众生愚痴,实在是……我常常跟他们说:我今天慧律法师不要而已,我如果今天要干坏事情,凭我这张嘴,可以骗一箩筐,真的!想骗什么都有;但是,到最后,就像陈进兴一样被枪决!对不对?以我这种脑筋啊,对不对?要骗什么,那都有办法的。

但是,我们不会这样做法,那个是违背佛陀的戒律的,大妄语的!所以,武则天就犯了这个过失;但是,她的护法功不可没。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6-4 重译《华严经》的资料,“辞”就是这些资料,已经足够了,已经足以开始翻译了,这些资料已经足够了。重译之辞罄矣,“罄”就是完备、具足的意思,可以翻译《华严经》了,翻译《华严经》。

底下,【加以积善余庆,】积善余庆,就是过去的祖先积善余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中国人讲的嘛!是不是?

【俯集微躬。】这个比较难。“俯”就是俯垂,佛陀对众生就是俯垂,就是头低下来,然后手接引众生,慈悲、怜愍众生。

俯集微躬,就是诸佛菩萨慈悲护念,俯垂福禄,让我做到一个一国之君。

“微躬”,这个“集微躬”,就是集于我微劣的色身,“躬”就是身,“微”就是微劣,微劣之身叫做微躬,俯垂就是垂慈于我这个微劣的色身。诸佛菩萨慈悲护念,俯垂福禄,集于我微劣之身,就是这个意思。

俯集微躬,再讲一遍:“俯”就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姿势,pose,描写长辈的慈悲,往下叫做俯。那么,俯垂,福禄给一切众生,就是佛菩萨赐给我这些福禄,让我做朕,然后集中于我微劣的色身,微躬,“微”就是微劣;“躬”就是色身,微劣之身。

【遂得地平天成,】“地平天成”的旁边写四个字:就是“风调雨顺”的意思。地,那怎么可能平呢?天怎么可能成呢?地平天成,意思是指风调雨顺的意思,意思就是指风调雨顺的意思。

【河清海晏。】自古以来,有人认为,黄河澄清,海水平静,是天下太平之预兆。

再讲一遍:自古以来,太平盛世,河清海晏是指太平盛世,是怎么样太平?河清是指黄河澄清;海晏,这个“晏”就是安,在“晏”的旁边写:安,没有灾难,海没有灾难叫做安。

那么,这个河清海晏的意思就是指太平盛世,那么,古人认为,黄河澄清,海水平静,是天下太平之预兆,预兆。河清海晏。

底下说:【殊祯绝瑞,】把笔拿起来,“祯”的旁边写两个字,写:吉祥,“瑞”,上面写一个字:奇,或者写一个:相,就是瑞相;“殊”就是特殊的吉祥、特别的吉祥;“绝”就是从来没有过的瑞相,因为河清海晏,地平天成,国泰民安的意思,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太平盛世,黄河都变成清色的,黄河都变成怎么样?清水,澄清了。国泰民安,太平盛世,来巩固她的这个王位。

殊祯绝瑞,“殊”就是特别;“祯”就是吉祥,特别的吉祥;“绝”就是空前绝后,没有过这样子的;“瑞”就是瑞相、瑞应,奇特的瑞相。

【既日至而月书;】日就是日日而至,一天一天地来,日日而至,月月而书,一个月一个月地这样子,书之史册,把它记载,记载,书就是书写于史书典籍之中。

既日至而月书,就是日日而至,一天一天地累积起来,月月地把它书写,每个月这样一直连接起来,写什么?写这个史册,史册。记载、书写于史书典籍之中。意思就是这种种的瑞相,一天一天地把它书写起来,种种的瑞相,在典籍当中。

【贝牒灵文,】这当然是指佛经,佛经是贝叶嘛!是不是?贝牒灵文,佛经可以让我们开悟,“灵”是指智慧之文,我们的灵性,灵性就是觉性。这些贝牒,也就是这些贝叶所记载的佛经、佛典,灵文就是开拓我们灵性之文,就是佛典的意思,贝牒灵文简单讲,就是佛经、佛典。

【亦时臻而岁洽。】这个“亦时臻而岁洽”,也就是时时而至,“时”就是时时而至;“臻”就是到达,时时而至,“时臻”就是时时而至;“岁洽”就是岁岁沾洽;这个“洽”就是等于我们所讲的甘露,甘露的意思。

哎呀!时时刻刻都到了,每一年都有甘露来润泽,因为他们把佛法当作是甘露嘛!是不是?有了佛法的润泽,生命才显得有意义。对不对?

才不是电视种种说的:有你,我的生命才活得有意义!没有什么意义的!是不是?时间一到,你死的死、烂的烂,我再去嫁一个就行了!对不对?不然就是:你死了,我再娶一个!哪有什么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了?没有这个道理!对不对?所以,你去死吧!众生就是这样子,无常变化。

但是,佛法不一样,我常常作这样假设:今天没有学佛,我惨了,我就很惨了!我单单这个个性就改不掉了,而且我这个人很有责任,对不对?一干起事业来,就拼命三郎,干起事业,对不对?那一定是为老婆、为儿子的嘛,拼死命的!对不对?

本来已经很矮了,做到后来剩下145公分,对不对?到后来远远看到就是个矮不隆咚的,像无敌铁金刚一样,肉都长横的不长直的!对不对?为什么?哇!怎么这么拼?没办法,有老婆、有儿子啊!拼了,对不对?

到死的时候,哇!只是一堆骨头,我常常告诉自己:带着业力、习气而去。

所以,佛法真是甘露!所以说:贝牒灵文,亦时臻而岁洽,意思就是:这些佛经、佛典,时时刻刻都有到达,而且每一年就像甘露一样地下。

【逾海越漠,】这个很简单,“逾”就是度过;“海”就是大海,度过大海。越漠就是超过沙漠,叫做逾海越漠。

看得懂吗?还是看不懂,你看,我们会写:度过大海,越过沙漠,人家四个字,就写得很美了:逾海越漠,字从来就不会重复,她不会写:逾海逾漠,你看看这个文章多美啊!她很会用词,武则天真是很厉害,不可以瞧不起女人的,从现在开始,我不敢瞧不起女人。对不对?武则天这么棒!是不是?万岁万岁万万岁!是不是?女人女人,老老女人!逾海越漠,逾海越漠就是:度过大海,越过沙漠。

底下,【献琛之礼备焉;】这个“琛”就是贡品,献琛,各国都准备了种种的珍宝,向中国进贡,以前就是我们附属的、管辖的,他降服于中国,每年都要进贡,然后中国,大中国的风范,你进贡来,表示你对我恭敬,我再送你礼物,他们小国进贡来的东西很少的,而这中央啊;

他们进贡来的东西很少,我们给他的东西是更多,所以说:献琛之礼备,意思就是说:向中国进贡的礼物,怎么样?都是冒着很大的危险来的,逾海越漠,献琛之礼备焉。

【架险航深,】经由陆路或者是水路,经由陆路,架险就是由陆路,或者是架这个象,由陆路来的,架险就是陆路来的,有山、高山、深坑;航海就是由水路来的。

说:【重译之辞罄矣!】“重译”底下加两个字,是重译《华严经》,重译“华严”之辞;罄矣的旁边写两个字:已经具足条件了。

就是这些资料,重译《华严经》的资料,“辞”就是这些资料,已经足够了,已经足以开始翻译了,这些资料已经足够了。重译之辞罄矣,“罄”就是完备、具足的意思,可以翻译《华严经》了,翻译《华严经》。

第四页的第三段,“朕曩劫植因……”,这一段是指自庆逢时,得闻声教,也是八个字,自己庆幸逢道真是时候,自庆逢时,得闻声教,这第三段。自己很庆幸正是逢的时候,得闻声教,佛陀的音声之教,就是经典,声闻教,声就是声音的声,得闻,能够闻到声音的教化,这是声闻,声闻教的声教。


 楼主| 发表于 2020-8-3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7 第四大段,别彰此典的旨趣玄微。二乘人、三乘人怎么能够听闻信受呢?根本没有这种能力!回去要好好地念佛,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你就一心持念佛号,没有其他路可以走。

好!第四段,第四大段,别彰此典的旨趣玄微,第四大有人在讲什么呢?是指《华严经》,“别”就是各别的别;“彰”就是彰显的彰,别彰,此典:本部经典。

《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段,这一段,第四大段,是别彰此典,怎么样?旨趣玄微,这一段是指:旨趣玄微,别彰此典,旨趣玄微。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斯乃诸佛之密藏,】

诸佛之密藏,什么是密藏呢?因为这两句是说明这一部经的深跟广,密藏就是不为人所知,秘密藏,

泰国连听都没听过这个,小乘的国家哪有听过什么《华严经》?没有的!只有大乘佛教有的。诸佛之密藏就是秘密藏,

【如来之性海。】加一个字,加一个自己的“自”,如来之自性海,性海就是自性之海。

【视之者,莫识其指归;】看到了《华严经》,看到了这个《华严经》,就算看到了,怎么样?莫识其指归,为什么?因为这是密藏啊,视而不见,看到了而不了解。

那为什么称性海呢?既然称为性海,就是没有办法测度,没有办法测度它的边畔、它的涯际,都没有办法!

所以,视之者,莫识其指归,就是看到了这些密藏,还是不了解它的宗旨是什么,因为太深奥了!

所以,【挹之者,】“挹”就是汲取;用水,以这个器皿斟酌于水,用瓢斟酌这个水,用器具舀水的意思。这个“挹”就是汲取,汲取的意思。挹之者,就是你想要用你凡夫的心量,去量这个大海水的意思。

【罕测其涯际。】涯际,罕测,很少人能够测度它的涯际,就是边际的意思,是不是?边际,没有办法了解《华严经》这个边际是什么。

再讲一遍。说:视之者,莫识其指归;挹之者,罕测其涯际。

意思是说:看到华严这种密藏,视而不见,根本看不懂,因为它是本性之大海,没有办法测度,人人虽然有;但是,我们还是没办法去了解。

挹之者,罕测其涯际,想要用这个器皿去斟酌大海的水、汲取大海的水,简直没办法测度它的边际。

【有学、无学,志绝窥觎;】意思是:佛说《华严经》的时候,有学就是这些有学的阿罗汉,或者是无学位的二乘人,有学、无学的二乘人,证阿罗汉果就无学了,三果以下的,统统叫做有学。

有学位的三果,无学位的四果二乘人,或者是这些辟支佛,虽然在座,但是,有耳不闻圆顿教,有眼不识舍那身——有耳朵,没有办法闻这个圆顿教;有眼睛,也不认识毗卢遮那的色身,法界的平等身。

所以,有学、无学,志绝窥觎,“窥”就是举足而视,把这个脚尖抬高一点,五个指头,把这个脚抬高一点点去看,举足而视,踮脚尖的意思;“觎”就是有所冀望,看一看,希望能够看到什么东西,窥觎就是:举足而视,有所冀望。

志绝窥觎的意思就是说:有学、无学,他们很希望去学;可是,实在是没有办法断掉、砍断,没有办法,你没有办法去了解这种《华严经》的思想,志绝窥觎就是无,没有这个能力。有学位跟无学位二乘人,都没有办法窥其堂奥,太深奥了!

【二乘、三乘,宁希听受?】“宁”就是岂能,怎么能够;“希”就是希望;听闻,“听”就是听闻;“受”就是信受,怎么能够希望听闻信受?意思就是:根本就没有这个能力。

有学位、无学位,他想要看看《华严》里面的思想;“绝”就是断掉,根本没有办法,没有这个能力;二乘人、三乘人怎么能够听闻信受呢?根本没有这种能力!

好了!剩下五分钟,我们念念佛,反正这一段也讲不完,这一段也讲不完。明天我们从第四页的第四大段的第三行,明天从最胜种智开始,最胜种智开始。

好,底下跟着师父念:

愿以此功德,念!(大众念:愿以此功德。)底下师父念,底下我来念:消灾一切参加听经闻法者:(大众随师父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大声一点。(大众随师父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回去要好好地念佛,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你就一心持念佛号,没有其他路可以走。

好,下课。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律法师佛学讲座——《华严大意》第三讲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唐清凉国师澄观疏钞
唐方山长者李通玄论
清私淑比丘道霈纂要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
卷一~卷四
高雄文殊讲堂   
慧律法师  主讲
《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大意》
1997年

    1 今天我们从第四大段的第三行,最胜种智开始。以下这两句,是站在因的圆满跟果的圆满,来显示这一部《华严经》的殊胜。【最胜种智,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愿行之因斯满。】

(大众座前合掌恭立。上人走上讲台,在佛像前将法宝举至眉心行问讯礼。引磬声起,大众向上人行问讯礼。)

请合掌。(大众就座合掌随上人念:)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诸位!把心情放轻松,我们尽量讲给大家容易了解,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第四页,第四页的第七行第六个字:“最胜种智,……愿行之因斯满。”讲到这里。

【最胜种智,】就是一切种智。

阿罗汉叫做一切智,一切智就是悟到本体,空性的意思,一切智,“一切”就是整合,整合,任何一个法的一个统一性,叫做一切智;

道种智是菩萨的智,道种就是种种的差别,换句话说:必需依体起用,在种种的现象界里面,它要作用。

那么,一切种智就是最胜种智,也叫做萨婆若海,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是融通了空跟有,离空离有,即空即有的一种智慧,最胜种智就是最殊胜的一切种智。

所以,一切智是阿罗汉的智慧;道种智是菩萨的智慧;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那么,一切种智就是最胜种智,也就是萨婆若海,萨婆若海。

【庄严之迹既隆;普贤、文殊,愿行之因斯满。】以下这两句,是站在因的圆满跟果的圆满,来显示这一部《华严经》的殊胜。

上面这一句:最胜种智,庄严之迹既隆,这是就果地上的圆满,果地上的圆满。

最胜种智就是佛的智慧,庄严之迹就是华藏世界,种种的庄严,种种的形象,之迹:有迹可循;既隆:已经兴盛,或者是说已经突显出来,“隆”就是显现出来。是不是?

那么,普贤是大行,文殊表示大愿,也可以说是大智,因为愿必依智而行,这一定的道理。所以,普贤表行,文殊表愿,

上面是果,果地上的圆满,所以说:庄严之迹既隆;底下是因地的圆满,所以,果地觉跟因地心。

那么,果地的圆满是福跟慧两种庄严,成就一切种智。

所以,任何一个人要修证成佛果,必需要福慧同时修,同时修。

底下这一句是:普贤文殊,愿行之因斯满,这一句是因地的圆满,普贤的行,文殊的愿,一般来讲:文殊是称智,文殊的智;但是,它这里文殊是愿,但是,愿必依智,没有智,没办法发愿。

这两个都是圆满,普贤、文殊都是很圆满的,简单讲就是:文殊、普贤的因,会集到最后,是种种诸佛菩萨圆满的果,所以,这也是表法的,表法的。

    2 底下二句,是就法来赞叹这一部经的殊胜。【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

底下说:【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

为什么讲一句之内呢?一句,最主要是它的义理,这个一句,就是就法来讲的话,法的其中一句,

你只要去觉悟到法界的真理,无量无边的法界真理,都在这一句里面。

譬如说:缘起性空,你只要悟到这四个字,是不是?或者是悟到一个字:空,对不对?

或者悟到:难舍能舍;或者是悟到:一切法不可得;或者是悟到:无所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或者是悟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这个法的当下,只要你契入,无量的法界,统统是一样的,以无量的法界的真理都是一样的。

所以,底下二句,是就法来赞叹这一部经的殊胜;

上面这一句: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这是指能诠,能诠跟所诠,“诠”就是解释,能够解释的义理是很深广的。

所以,一句的义,一句之义,这一句话的义理,竭海墨而不尽,我们以前人都是用毛笔,毛笔,毛笔沾着这个墨来写;现在把大海水都当作是墨汁,沾了以后来写、来抄书,你看看,这要写多少啊?

叫做竭,“竭”就是竭尽,竭尽了海水当作是墨汁,叫做竭海墨而不尽,没有办法穷尽!把海水当作是墨汁,拿毛笔起来沾这个墨汁,来写这个文章,那你想想看!

所以,只要一句话,佛法里面,他只要一句话去觉悟到,这个人受益一生一世的,一生一世都是受益的!

他在佛门,只要touch到一句话:守得住因果,这句就好了,就这一句就不得了,一生一世,他就是享用不尽了!

所以,为什么说:那个经典,不是很严重的烂或者是坏,为什么不可以随随便便丢掉,或者是火化?不可以这样子的!为什么?

因为那里面,如果跟一个有缘的人,闲着没事,坐在那个地方,虽然是有一点点比较旧了;可是,他坐在那边翻翻,翻到一个故事,给他一个启发,那这个人就入道了!甚至一卷录音带,他就入道,这学佛的因缘,有的人根性是很利的!

因此为什么说:我们这些破旧的录音带,或者是经典,不可以随随便便毁掉?因为以前这个法宝是希有难得;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印刷术蓬勃的发展,变成重法的精神没有了,得来太容易了!

以前的人就是拼命地用抄的。所以,他们拿到一卷录音带,就像大陆,他是多么珍惜;他拿到师父的一本书,他是多么地珍惜!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就是就能诠的深广,所以,一句之义,竭海墨而不尽。

那么,底下是就所诠的事相,【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刹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

把一个毫端当中,把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放在一毫端,大的放入小的,而没有感觉到迫隘、逼迫,

“隘”就是窄,非“隘”就是窄,也没有感觉到很窄。因为什么?证量没有大跟小,所以,他能够事事无碍。

只有凡夫的强烈的我法二执,没有证量,他大跟小分得清清楚楚,一切都因为执著、分别跟颠倒,把我们的统一性、和谐性、无量无边的平等心性,打断成两截,打断成能所,二分法,那么,这个二分法的世界就是对立,就是对立。

简单讲就是:因为执著而没有办法理事圆融,也没有办法内外一如;也没有办法性相一如;也没有办法进入不二法门,为什么?就是执,执就是变成割断了。

悟道的人,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所以,悟道的人,他觉得吃亏是一种享受,

这个人拼死命地一直伤害我、一直毁谤我、一直欺负我;在一个大修行人、悟道的人来讲,这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一个成就的佛陀,不可能没有毁谤跟攻击,不可能!毁谤、破坏、攻击,这是一个成就者,他一定要经过的生命的一部分,你不可能永远扮演每一个人都是顺从你,这是永远不可能的,包括佛陀也是这样成长过来的。

所以,我们不需要把众生的攻击、毁谤、伤害,来变成我们的障碍,反而我们觉得这是如饮甘露,

常常告诉自己:我这一关能够突破,我生死就可以自在,现在机会来了,他要造这个恶业,来成就我的道业,

我换一个角度来感谢他,他要试试看我修行有没有成绩单?我成绩单交得出来交不出来?交得出来交不出来?

所以,我到现在来讲,看什么事情就是心平气和,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那么自己起悟。用本性修行,一日千里;用意识心修行,是千日一里,一千日才走一公里而已。

用本性,这个当下即空,不生不灭,无所执著,他一天就可以一千公里。

修行不是看时间长短,看你肯不肯放下?就这么简单!佛法的精义就这样子。所以,修行是真功夫,不是说说而已。

好了!所以,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意思就是:就所诠事事无碍,所以,在一毛端置三千大千世界,而不觉得狭小迫隘;

那么,一句之内,包法界之无边,这是能诠;一毫之中,置刹土而非隘,这是所诠,被解释的角度。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3 摩竭陀国,这是世尊在阿兰若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在这里说法,从这个兴起不可思议的法会之因缘,说法开始。

【摩竭陀国,肇兴妙会之缘;】这个摩竭陀国,是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

此处,这是《华严》七处九会之本,七个地方,但是,讲了九次经,七处九会,也是指不起觉场而遍三千。

所以,这个摩竭陀国,就是世尊成道,然后开始说法的地方,一个开始,华严最初三七日。

肇兴妙会之缘,“肇”就是起,肇兴,从这个地方作起点,殊胜的法会的因缘,就是因为这样而兴起来的。

【普光法堂,爰敷寂灭之理。】普光法堂,这是地点,就是普光明殿,这是二会;

我们总共有七会,第一会、第二会……讲了九次经,七个地方,讲了九次的经。

那么,这是第二会,是在普光法堂,普光明殿,在《华严经》里面叫做普光明殿,

那么,普光法堂,这是讲地点。这个地点是说十信法门,十信法门是什么?讲因该果海。

所以说:爰敷寂灭之理寂灭之理,“爰”就是于是乎,在文言文里面讲,叫做于是乎敷,把笔拿起来,寂灭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涅槃寂静的意思。

于是乎,“敷”就是演讲、演说,于是乎演说了不生不灭之理,因地心就不生不灭,果地觉也是不生不灭,所以,因地心就是果地觉,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再讲一遍:摩竭陀国,这是世尊在阿兰若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在这里说法,从这个兴起不可思议的法会之因缘,说法开始。

第二个在普光明殿是二会,这个“法堂”:说法之堂。于是乎在这里说十信法,十信法就是因该果海,在《华严》讲因,就是果,因地心就是果地觉,因跟果是同时的。

爰敷寂灭之理,于是乎就敷演了……“敷”就是演说、畅演,怎么样?这个“敷”本来是展开的意思,敷展就是把这个佛法说出来;寂灭就是不生不灭之道理,就是真如法性的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4 第五段这个是传译古今,感庆逢遇。这一段是讲什么呢?就是讲如何来传达以前跟今天,然后觉得很庆幸的,碰到这一部《华严经》,这一段就比较长一点。

再来,第五段,第五段这个是传译古今,感庆逢遇,传就是传达,传译古今,古时候跟今天,传译古今,感庆逢遇,这是这一段的说明。

这一段是讲什么呢?就是讲如何来传达以前跟今天,然后觉得很庆幸的,碰到这一部《华严经》,这一段就比较长一点。

    4-1 武则天在十三日的晚上,梦到整个国家天上都下甘露,十四日正式开始翻译经典,结果十五日天降甘雨,天降甘雨。所以,这一部大经,能够这么样子的感应,就知道这是不得了的一部经典!

【缅惟奥义,】这个“缅惟奥义”,这个“缅”就是远的意思,遥远的远。“惟”就是思,正思维的这个思,八正道有一个正思惟。

缅惟“奥义”就是玄义——玄妙的义理;“缅惟”奥义就是遥想,或者是我们今天讲的沉思,冷静地思惟这一部经典它的玄妙义理,叫做缅惟奥义。

“缅”就是遥远,或者是遥想,顷缅惟,或者也可以解释作沉思,我沉着、冷静地思惟《华严经》这一部经的玄妙的义理,“奥义”就是玄妙的义理。

【译在晋朝;】在旁边写:《六十华严》,唐译的是《八十华严》,晋译的是《六十华严》,这是东晋翻译的,所以,译在晋朝,翻译在东晋,那是《六十华严》。

【时逾六代,年将四百。】“时逾”就是距离今天,今天就是唐朝,因为这一篇文章是武则天所写的。如果离我们今天那不得了了,离我们今天来讲,东晋离我们今天将近一千七百多年了,一千七百多年。

所以,时逾六代,年将四百,距今唐朝时间,时间上相隔有六个朝代,六个朝代就是晋(东晋)、宋,这个宋不是唐宋后面的宋,这不是,是前面的;晋朝,晋,宋、齐、梁、陈、隋,晋,再来就宋、齐、梁、陈,总共六代,这个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

宋、齐、梁、陈、隋,前面这个是晋,晋、宋、齐、梁、陈、隋,晋就是晋朝的晋,宋就是唐宋的宋字,但是,此宋非彼宋;隋,隋朝,隋朝再来就是唐朝,这个大家都知道。是不是?隋朝再来就是唐朝。

说:时逾六代,年将四百,意思就是:晋朝开国在西元二六五年,大家稍微写一下,晋朝开国在西元二六五年,距离武则天这个天圣历二年,是西元六九九年,六九九年,相差……她写四百,其实不只四百,相差四百三十四年,已经将近四百五十年了,不只四百年,她只是写一个整数而已。

所以,时逾六代就是: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年将接近四百,其实不只,是四百三十五年,晋朝开国在西元二六五年,距离武则天圣历二年是西元六九九年,相隔是四百年,她只是写个整数,其实不然,总共四百三十五年。

【然一部之典,】一部的经典,怎么样?【才获三万余言,】这是指《六十华严》的三万六千句,这个不是三万余言,这是表法的,三万六千句,三万六千句就很多了!才获三万余言,意思就是说:《六十华严》总共三万六千句,是这个意思。指《六十华严》,

【唯启半珠,】“半珠”就是旧译的、晋译的,晋朝所翻译的、旧译的,多所阙略。

所以,这个半珠,一个宝珠是完整的,剩下一半表示不圆满。是不是?只是打开了宝珠的一半,那个宝珠一半,你要不要买?你不可能买!是不是?珠当然是整颗的比较美。

《六十华严》好是好,等于一半的价值,唯启,只是启开了一半的可贵之处,半珠,因为旧译多所阙略,所以叫做半珠。

【未窥全宝。】全宝就是完整的经本,全宝,整部《华严经》要完整,这个叫做全宝。是不是?未窥,没有办法看到完整的经本,意思就是:很可惜的意思,非常可惜。

说:【朕】就是武则天自己这样称,朕【闻其梵本,】“其”就是指《华严经》。我听说《华严经》这个梵本,梵文之本,【先在于阗国中,】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和阗这个地方,在于阗,新疆这个地方,和阗国国中。

【遣使奉迎,】“遣”就是派遣;“使”就是派遣这个大臣;“奉迎”就是迎请,恭敬、至诚地奉请迎接来中国,很恭敬、很至诚地奉请迎接来中国,派遣使臣来迎请,来恭敬、至诚地迎请来中国。

【近方至此。】最近几年方才……“至”就是到达;“此”就是此土。近方至此就是:最近几年方才到达此土,到达中国,叫做近方至此。

【既睹百千之妙颂,】既然已经睹……“睹”就是看到,百千,一百乘以一千就是十万。喔!古人写文章真是棒,她不会写十万,她用乘的,一百乘以一千,刚好十万,这女人真是厉害!

我们一般写的文章写十万、十万句;武则天不这样写,她写:百千之妙颂,这个多美的文章啊,连我们男人看到都赞叹:怎么这么会用这个文辞?真是很会用,很了不得!既已经看到十万的妙颂、妙偈颂,

【乃披十万之正文。】你看!前面用百千,这里就用十万,你看这个文章,一句都没有重复,就是我们建国中学老师说的:文章最怕重复。她都没有重复。

乃能披阅,披阅,十万句,加一个:句,之正文,把笔拿起来,“正文”就是全部经文,这个“正文”就是全部的经文。

意思就是说:《华严经》这个梵文,原来有十万句;而《八十华严》则既有四万五千句,较《六十华严》增加九千句,九千句。那么,十万是个整数,整数,表示说它很完整的意思,其实也不到十万,也不到十万。

《华严经》的梵本本来是有十万;但是,《八十华严》只有四万五千而已,可是,就比《六十华严》多了,增加九千句,完整的是十万;可是,其实《八十华严》还是没有那么多。

底下说:【粤以】“粤”,这个“粤”就是于,于是乎的于;以,粤以就是于是,于是,就像我们现代的用词叫做于是。于是怎么样呢?

【证圣元年,】把笔拿起来,写一下,证圣元年,西元六九五年,你写一下的话,你自己看也知道,这个西元几年,你对照一下,才不会乱了阵脚。证圣元年就是西元六九五年,

【岁次乙未,】其实乙未年就是西元六九五,我们都是用这样子,以前都是用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这样来配对,其实证圣元年就是乙未年,就是这样的重复的意思。可是,她虽然是重复,可是,她强调形容那一年,强化这个观念。

所以,我们结夏安居也是这样子的,岁次×年×年,我告诉徒弟:你念那个没人听得懂啦!甲乙丙丁……天干地支这样来配年。我说:以后不要这样念,岁次改作:民国八十六年(一九九七)结夏安居会上,比丘座中多少人,沙弥多少人,那不是一清二楚吗?

你讲:岁次乙未年,大家会问:师父!乙未是几年?不必这样,直接讲八十六年就好,我这么聪明的法师,还搞这个?看不懂啦,这个现在没有人看得懂,甲乙丙丁一个一个配对……

以前是没有西元历算,历算,现在有的话,你搞这个,没有人看得懂!以前的人,他是用手指头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算一算……他就会知道了,现代的人,这个手都会转来转去……屈指一数,就知道那是几年。对不对?

我们现在不用,现在有电子计算机,哪还要用手指头数?计算机一按就知道几年了,比用手指头数快很多!所以,这个岁次乙未,其实就是西元六九五年,只是强化这个年代而已。

这一句话就比较难一点了。【月旅沽洗,】这个“旅”,本来我们说“旅”是游荡、旅行,在我们中文讲叫做轮到哪里?这月份是轮到第几月份呢?这个“旅”就是来到,你旅游来到哪个地方呢?这个月份来到第几月呢?

“沽”就是旧;“洗”就是新,那么,旧跟新,这个“沽”其实就是“故”,故:故有的故,旧的意思。“沽”就是旧;“洗”就是新,就是旧跟新的交接,去故就新。

简单讲,沽洗直接讲就是:正当三月之时,就是春天,春天,新旧交接,春天百花开,是不是?秋睹黄叶落,就是三月新生命的开始,旧的,寒冷的冬天、萧瑟的冬天,树叶都枯萎了;到了春天,百花总算要盛开了,冒这个芽出来了。是不是?

所以,“沽”就是旧;“洗”就是新,旧新的交替,这一个月份,来到了旧跟新的交替,其实就是指三月;但是,这个武则天她就不写三月,她就写这个没有人看得懂的,这句话看得懂的人,奖赏一百万!月旅沽洗,

【朔惟戊申,】这个也是,这个“朔”只是怎么样?“朔”就是初一;“惟”就是在;“戊申”其实就是指三月。简单讲:这一句就是三月初一,但是,她偏偏要这样写,你拿她没办法!朔惟戊申。月旅沽洗就是正当三月之时;朔惟戊申就是三月初一。

【以其十四日辛酉,】辛酉就是十四,十四就是辛酉,就是在十四日那一天,十四日就是辛酉日,辛酉日就是十四日,就是这样子,也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可是,她就要这样写,你有什么办法?

【于大遍空寺,】这个读作biàn喔,大遍biàn空寺,这个不是遍piàn,很多人都读作piàn,说:尽虚空,遍piàn法界,这个不是这样念的,要念:尽虚空,遍biàn法界,这才是正音,知不知道?念皈依的时候,要念:尽虚空,遍biàn法界,不是遍piàn法界,很多人都遍piàn,在这个大遍空寺,

【亲受笔削,】xuè,这个念削xuè,“削”就是删除;这个“笔”就是增益,增加地增、益处的益;“亲受”就是武后亲自执笔润文,武后亲自执笔润文,叫做亲受。“笔”呢?把笔拿起来,就是要增加它的益处,削xuè就是删除,把多余的累赘、重复的全部删掉,全部删掉,这一定要润文。是不是?亲受笔削,亲,武后亲自执笔润文,把缺少的增加,“笔”就是增加;把多余的删掉,就是“削”,就是这个意思,有的是增加,有的是删掉,增增减减,就是亲自校对,亲自校对。

【敬译斯经。】非常恭敬地翻译这一部《华严经》。

【遂得甘露流津,】这个甘露是天降甘露,天降甘露,流津其实也是甘露的意思。因为这武则天在十三日的晚上,梦到整个国家天上都下甘露,十四日正式开始翻译经典,结果十五日天降甘雨,天降甘雨。所以,这一部大经,能够这么样子的感应,就知道这是不得了的一部经典!

十三日晚上,武则天就梦到下这个甘露,十四号就开始准备翻译,十五日就真的天降甘雨,这个都是非常吉祥的,非常吉祥的!因此得到甘露的流津,甘露流津其实就是天降甘露。

所以,【预梦庚申之夕;】庚申就是十三日;辛酉就是十四日。庚申十三日;“之夕”就是十三日的夜晚;这个“预梦”这是事先就梦到,事先就梦到,就是十三日事先就梦到,哪一个?就当天晚上,十三日的当天夜晚,就预先地梦到,有这个梦境。

【膏雨洒润,】就是及时雨,或者是指甘霖,甘霖。膏雨洒润就是普降甘雨,普降甘雨,前面是甘露流津,这里是膏雨洒润,用词统统没有重复;但是,意义统统是一样,甘露流津,膏雨洒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