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605|回复: 68

[释疑解惑] 【转】雜阿含與唯識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17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雜阿含與唯識學

---佛教法相學會與志蓮淨苑合辦‧羅時憲教授往生十週年紀念佛學講座--       陳瓊璀

                                                      一‧序言

各位嘉賓,各位善知識:

很多謝學會給我這個講題,讓我講一下羅公、雜阿含與唯識學。

記得1990年9月,羅時憲先生在香港能仁書院研究所開始講授《般若經論對讀》,後來結集整理成書,這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羅公著作《八千頌般若經論對讀》,以唐、玄奘法師翻譯的六百卷《大般若經》其中第四會,即八千頌般若經,與近代法尊法師從藏文翻譯過來,由彌勒菩薩造的《現觀莊嚴論》配合對讀。記得開課當日,羅先生就很強調說,佛教並無所謂小乘經,佛經只可說有兩類:一、通經,這是無論大、小乘佛教皆作依據的,如四部阿含經。二、大乘經。

            我們要判別那些是佛說的經,應該「以理為宗」,重要的是否合乎三法印的標準:一、諸行無常,這是著重在對現象界的說明,後來發展成唯識思想體系。二、諸法無我。佛陀在世時印度各派哲學皆執有常、一、主、宰的“我”,只有佛教及唯物論者不執有“我”,佛教以蘊、處、界三科來說明無我,亦即一切法皆無實自性、無實質的我,這就是阿含經中的無自性、無我思想,後來般若經中則將此無我、無自性的思想加以發展、擴大,說明山河大地皆無常、一、主、宰的永恒不變我,以至發展成後來的中觀思想。三、涅槃寂靜,所有派別皆以此為終要。所以不論大、小乘經皆以三法印為準則,而此一準則在阿含經中已完全確立了。雜阿含經二六二,佛般泥洹後未久,阿難為長老闡陀說佛為迦旃延所說經中,就己經明確地提出: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



                                   二‧研究雜阿含經應採用的版本

            羅先生當時除了在能仁研究所講授《般若經論對讀》之外,稍後就在香港密乘佛學會開始講授《雜阿含經》,當時雖然只講了一個短時期,但是可以說極力推行並指出了香港佛教界應該要注重的一個研究學風,就是我們應該對雜阿含經加以注意、研究、及講授。羅先生當時非常推舉並採用的課本是《雜阿含經論》,這套經論本為民國二十七年時期,四川蜀藏編刻處的木版編刻印刷,近年則由台灣新民豐出版公司印行,全套四冊的精裝本。這是根據呂澂先生於民國十三年在南京支那內學院年刊《內學》第一輯內發表之研究《雜阿含經刊定記》,文內對經、論文段之次第刊定而做的經、論會編。另外,羅先生亦提到其他兩套雜阿含經,一套是台灣佛光出版社的白話文版本,這一套版本最適合初學者讀,較為通俗顯淺,易懂,另外的一套就是台灣印順法師所編,正聞出版社出版的《雜阿含經論會編》,這三套經、論,為如今研究佛學者,尤其是研究雜阿含經者所必不可少,因為我們現在要讀雜阿含經的話,應該選擇可以深入了解經文意義的版本,所以應該選擇經、論合編的版本,當時羅先生就說:我不但只提倡讀雜阿含經,還提倡應該以經、論來對讀,希望將來讀此經者亦如此。



                                              三‧阿含經為最早結集的佛陀遺教

根據各種經、律、論等所有文獻之記載,如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四分律、五分律、乃至瑜伽師地論等三藏皆存的資料之中,都指出阿含經實為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涅槃後第一個夏季雨安居期間,由以大迦葉、阿難、優波離等為首,五百位佛弟子在王舍城舉行的第一次佛陀遺教之結集,由阿難口誦佛陀在世時對弟子之教法、並得到全體與會者的一致確認,然後保存下來,這些合誦、會誦的經文,全部皆靠記憶、口誦,並無文字記錄,這種傳統一直保持下來,達數百年,此後再經歷數次的結集,逐漸編集成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北傳四部阿含經及南傳的五部。而阿含經之有文字記錄者,相傳為阿育王時,佛典第三次結集後,經、律、論三藏完成,以貝葉記載,梵文書寫,但如今並無確實資料可以證實此說,而在當時開始南傳至斯里蘭卡之三藏亦只為以巴利語之口口相傳。此後阿育王更派遣許多正法大臣到印度境外四處傳播佛教,東至孟加拉,緬甸,南至錫蘭,西傳至伊朗,北經由伊朗、阿富汗傳至中亞細亞,以羅先生推想,當時可能已經或有早期的大乘經典,但並未廣為流行。根據這些文獻的記載,可以確信,阿含經就是最早結集出的佛陀的遺教。



                                                        四‧阿含經之價值

我們現在從這些經典之中,可以發覺阿含經實是保存了許多極為純樸,而又最重要的佛陀的教法,所以羅先生特別強調阿含經之價值。在中國佛教界中,以往一直都沒有對阿含經加以重視,以為阿含經乃小乘經典,故此一直以大乘佛教作為標榜的各宗各派都不多加以理會,甚至連一些大師也不提這些經典,羅先生提到就如天台智者大師亦將阿含經歸入小乘三藏之教,屬最低一級,其餘人等,亦皆高談天台、華嚴。只有唯識宗之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中有一部分摩呾理迦對雜阿含經加以論釋,但論釋之中郤並無附以經文,玄奘法師譯出瑜伽論後,至其圓寂,及其弟子等皆無人講授雜阿含經,只高談唯識,其他各宗大師就更無人提到或注意此經,所以羅先生亦慨嘆說:“我對窺基大師、太虛大師等大德不注意、不著重阿含經,感覺相當抱憾。”直至清朝末年仍無人理會此經,乃至民國年間,呂澂先生及一些日本學者,才開始留意到阿含經實為研究原始佛教最重要的經典,而呂澂先生在讀瑜伽論時,讀到卷八十五至九十八之間,才發覺這些摩呾理迦實為解釋雜阿含經的論文,再細心地將經、論加以比對,完全可以將經、論、逐段對讀,呂澂先生遂將自己的研究所得,寫成《雜阿含經刊定記》一文,於民國十三年發表於南京支那內學院之學報《內學》第一輯,此文發表後立即在日本學界引起了注意,日本學者完全接受了呂澂先生的見解,並且亦對雜阿含經作了新的考校分部。稍早之時,西方學者已經開始研究東方文化,原因為英國人統治印度及錫蘭的時候,因利承便,將南傳巴利文三藏譯成英文,開始了對佛經的研究,這種對南傳巴利文三藏之研究學風亦逐漸傳至日本,而有日本學者亦將此巴利文之南傳三藏翻譯成日文,而日本佛教界亦開始重視對南傳佛教之研究,及對原始佛教、阿含經的重視。故呂澂先生之研究成果亦得到了日本學者的贊同。此外,中國唯有印順法師,得見《雜阿含經刊定記》,亦受了呂澂先生之影嚮,後來亦將經、論整理成會編,故雜阿含經論之會編現在有二種,一是依據呂澂先生的整理成編,二是印順法師的整理成編,但二種方法亦皆大同小異,出入不大,二本各有好處,唯皆缺乏白話注解。

四部阿含經中,現在幾乎得到佛教界一致公認的就是雜阿含經為最早結集出的佛陀教法,從經文的問答形式,問答內容來看,都保存了最原始而又樸素的作風,完全沒有其他的天神,龍王等等添附的東西,都是佛陀與弟子之間,一問一答,純粹對義理及實踐方法的闡釋,內容都是對五蘊、十二處、十二緣起、四聖諦、四食、種種受、種種界等的說明,及菩提分法實踐法門: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四不壞淨、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出入息念、三增上學等,都是佛陀教導弟子的修行方法,內容十分純粹,所以我們不能將雜阿含經看成是小乘經典,而應該視之為一部最原始,最能保存釋迦佛陀所說的教法,最多最確切的一部經典,此部經典之價值就在此。而如今每一個要讀佛經的學者,都應該及必須要讀這部經,否則他不知道佛陀的本懷,羅先生甚至以為如果只顧高談大乘經典而不讀阿含經是數典忘祖,因為許多其他的經典,都是從這些經文中抽取某一重點,某一義理作為核心,再搜羅及收集與此一重點相關的資料,加上結集者自己的某些看法,再作補充,逐漸豐富了內容,就成了一部大乘經的雛型,再由雛型逐漸加以發展,逐漸豐富,就完成了一部大乘經典,所以,無論是空宗思想或唯識思想,其實探其源流皆出自阿含經。



      

 楼主| 发表于 2020-2-1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雜阿含經與唯識哲學

在羅公撰述的《唯識方隅》,裏面所講的諸行、種子、緣生,無一不源自阿含經,例如說諸行是一切有為法的總稱,但何謂一切有為法呢?其實一切有為法中最基本的就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再詳細地分析就是十二入處,乃至十八界,在雜阿含經中就以陰相應、入處相應、界相應、因緣相應等,極多的經文,佛陀為弟子很詳細地分析,說明了這一切皆無常、苦、空、非我。而瑜伽論中卷八十五至八十八就以『行擇攝』來詳細論述陰相應的經文,「行」就有造作、遷流、變化義,或指無常的一切法。雜阿含經開始之陰相應的經文、或入處相應的經文、只有短短數句:“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見;正見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經文看似非常簡單、樸實,不像大乘經典之華麗,堂皇,但這些經文的義理實在並不簡單,後出之大乘經典,尤其是唯識經典之主要思想,皆孕育於此等經典之中,例如在唯識之根本論典瑜伽師地論裏詳釋五蘊的論文:“云何色蘊?謂諸所有色,一切皆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此復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總名色蘊。云何受蘊?謂順樂觸為緣諸受,或順苦觸為緣諸受,或順不苦不樂觸為緣諸受;復有六受身,則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總名受蘊。云何想蘊?謂有相想、無相想、狹小想、廣大想、無量想、無諸所有、無所有處想;復有六想身,則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總名想蘊。云何行蘊?謂六思身,則眼觸所生思,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思,復有所餘除受及想,諸心法等總名行蘊。云何識蘊?謂心、意、識,復有六識身,則眼識、耳、鼻、舌、身、意識,總名識蘊。前受、想、行蘊及此識蘊皆有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等差別,如前廣說,是名為蘊。”(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大正三十,頁四三三)全段論文都是出自雜阿含經的陰相應。

又例如解釋雜阿含經經文的摩呾理迦,一開始就說明佛陀為了化度四類眾生,而分別說無常、苦、空、非我,因為眾生有種種不同“界”,此處之“界”有“因”義,眾生皆由五蘊和合而成,但如果要將執著的主見而分類的話,大致可以分成有常見論者,斷見論者,現法涅槃論者,執我見論者,此四類眾生之所見主要由於無始以來所熏染的習氣,與生俱來所帶有各種見執種子,這就是“界”,佛陀說法為對應這四界執見之眾生,故說無常、苦、空、非我,這就是唯識思想種子說之來源。雜阿含經一一、一二:“……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這種因緣論在瑜伽論裏的釋文就說:“又因緣者,謂諸行種子”,在玄奘法師所譯的《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裏就說:“此因緣由三種別義,云何應知?世尊告曰:「諸能引發後生種子,是其因義,若與此生作依作持令得生起,是其緣義。」”後來建立了的種子說就可以很善巧,很圓滿地解釋了各種問題,例如善惡業報說,生死輪迴說。此外,眾生由多生以來之業力熏習種子說,亦可以解釋,說明了種種現象界的事情,例如唯識之種子說每一個識皆有二分,即見分和相分,二分皆有本質,例如眼識、有眼識之見分種子(能力、功能)亦攝帶相分種子起用,以至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皆如此,第七識之見分,相分皆為我、執我之力,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攝持力,攝持無量種子,緣具則起種種現行,例如各人依不同的依報、正報之種子起作用而生於不同境中,這就是第八識的相分。而且種子說亦為倫理、道德行為有一圓滿的解釋與說明,例如大家同住於香港,但各人的際遇不同,即各人之依報、正報亦不同,因為各人的種子而有不同。

此外,以往我們讀雜阿含經,如果只讀經文的話,只可以讀到經文表面的意義,但是我們現在如果可以經、論對讀的話,就可以更加清楚明白經文意思的深度,因為從這些論文之中,我們才知道縱使只有簡單的幾句經文,其實就已經包函了很深的意義,例如我們讀到很多經文結尾的時候,佛陀都會對弟子說到,如果能依著佛陀的教法實踐的話,就可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以前我們大多以為這四句話是連帶著一齊說的,但是我們現在可以從解釋的論文之中可以知道,原來我生已盡是記別初之二果(預流、一來)“梵行已立者謂不還果,非梵行貪此永斷故;所作已辦,不受後有者,謂阿羅漢,當知此中記別四種解了行相。”(瑜伽論卷83)而我生已盡者,“謂我己盡諸惡趣中所生諸行(地獄、餓鬼、畜生),“梵行已立者,謂於聖道究竟修故無復退失,所作已辦者,謂一切結永無餘故,一切道果已證得故;不受後有者,謂於七有亦永盡故。”此外,在瑜伽論裏,除了卷八十五至九十八是釋雜阿含經的摩呾理迦之外,其實在卷十六至十九,有部分的論文是解釋雜阿含經中八眾誦的某些經文。八眾誦中每篇經文都有一首或一首以上的偈頌,這些偈頌如果單從表面來看,就不容易知道其中所蘊含的深義,但如果依著論文的解釋,就可以比較清楚地揭示出經文及偈頌的深義了。



                                                                      六‧結語


最後,羅先生在講授雜阿含經論的時候,很多時提到我們現在研究佛學,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不能再孤陋寡聞,應多採納非佛教徒的研究心得或意見,尤其是現代西方研究佛學之學者之意見作為參考,而且,如今中國佛教徒仍有許多工作要做,首先應將佛經翻譯成白話文,因為許多古代的文字太艱澀難懂,會嚇怕或障碍了有心閱讀及研究的人,此外,亦可以將一些漢譯的佛經翻譯成外國語文,因為許多典籍現在只有中文譯本,例如玄奘法師翻譯的大毗婆沙論200卷,就是研究部派佛學的重要而珍貴的資料,有日本學者已經將此論翻譯成日本白話文。最後,羅先生舉例現代研究般若學者,德國人Edward             Conze,研究佛經三十多年心得之談,第一,不要小看小乘經典,第二,不要以為小乘思想與大乘思想不同,要多讀小乘經典後就會明白與大乘思想並無矛盾。

(二○○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於佛教志蓮小學)

点评

最後,羅先生舉例現代研究般若學者,德國人Edward Conze,研究佛經三十多年心得之談,第一,不要小看小乘經典,第二,不要以為小乘思想與大乘思想不同,要多讀小乘經典後就會明白與大乘思想並無矛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9 15:02
最後,羅先生在講授雜阿含經論的時候,很多時提到我們現在研究佛學,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不能再孤陋寡聞,應多採納非佛教徒的研究心得或意見,尤其是現代西方研究佛學之學者之意見作為參考, 佛教徒有孤陋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6 08:49
應多採納非佛教徒的研究心得或意見,尤其是現代西方研究佛學之學者之意見作為參考, 这个结论才是作者的心眼所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5 15:4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 续】1

        在瑜伽论摄事分中所释之素呾缆主要为《杂阿含经》、一部分《中阿含经》及少量《长阿含》及《增一阿含经》,论文从卷八十五至卷九十八;而在瑜伽论中之菩萨藏则主要为摄决择分中所引之《解深密经》及对《古宝积经》的论释,在瑜伽论卷七十九中共举出十六种菩萨藏中所有教授,而在本地分菩萨地则强调必须常闻及实践六种波罗蜜多菩萨藏法;另外在卷四十八,本地分菩萨地亦举出“彼《十地经》广所宣说菩萨十地,即是此中菩萨藏摄”,[4]“彼《十地经》即《华严经。十地品》,在此地中亦略而不表。

    思所成地中共有三种伽他,一为胜义伽他,共有四十四颂,内容主要解说依止补特伽罗无我[6]胜义宣说如是胜义伽他,为欲对治增益、损减二边执[7]故。
      二为意趣义伽他,共五十一颂,由大梵天王称赞世尊并兴请问:何等为学?学有几种?云何于彼当修学?于是世尊为策励怖多所作懈怠众生,总摄一切,略说戒、定、慧三增上学。
      第三建立体义伽他,这些体义伽他由卷十七至卷十九,共四十首偈颂,散见于汉译四部阿含经、《法句经》、《法句譬喻经》、《出曜经》、《义足经》等经典及南传《相应部》及《小部》经典中,

      日本佛教学者宇井伯寿曾在其著作《瑜伽论研究》[8] 第二十一节‘小乘经资料之实例’中对这些伽他作过一翻论列及研究,指出每一首伽他的出处,并引南传的巴利文偈颂与瑜伽论中的中译互相比较;
     此外日本佛教学者保坂玉泉亦曾在《唯识诸经论组织系统》[9] 第三章‘瑜伽师地论所引诸经论对照表’中对这些伽他的出处也作出了一些指示;
     而吕澄先生在其《法句经讲要》[10] 中则认为《瑜伽论》思所成地之思择伽他处,录《法句经》各品要文二十八颂。今有金陵刻经处出版的线装木刻版《法句经》,就是连同玄奘译瑜伽论卷十八、十九本地分思所成地的释文一同合刊。
     本文为参考以上各位大德的研究,以及笔者在阅读《瑜伽师地论》、《阿含经》、《法句经》、《经集》等经典中有所发见,修正后把分散在各部经典的偈颂与瑜伽论文作经、论的合编,因为如果单从阅读这些阿含经或法句经中,尤其很难明了这些伽他隐含的教义,而单从瑜伽论所引的伽他及释文中又不知这些伽他的来源及出处,对于论文的理解又打了一些折扣,如果能够将经、论收录对照的话就可以对阅读或研究这些经、论有更清晰的了解。

      在《瑜伽论》卷十七有曰: “已释意趣义圣教伽他,今当建立体义伽他。”由这里开始,逐一论释每首伽他,至卷十九末尾则以一首嗢柁南(摄颂)曰:恶、说、贪、流、怖;类、誉、池、流、贪;作、劬劳、得义、论议十四种为结语。
       其中恶、说、贪、流、怖;类、誉、池、流、贪;作、劬劳、得义,此十三句共摄前十三首偈颂,这十三首偈颂全部可在《杂阿含经》“八众诵”的经文中发见;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十四句“论议”之下另外再摄二十七首偈颂,而此二十七首偈颂除首、尾二颂亦收录在《杂阿含经》之中,其余二十五首偈颂皆散见于南传《小部》诸经典,或北传《法句经》、《法句譬喻经》、《法集要颂经》、《出曜经》等经典及一些律、论典中。
      这样体义伽他前后共得四十首偈颂,论文由卷十七至卷十九,详释这四十首体义伽他。


点评

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思所成地体义伽他经论对照(上篇)[1]  陈琼璀  目录与前言  刊登于志莲文化集刊 第二期  出版日期︰2006年7月第一版  ISBN 978-962-7714-25-5  陈琼璀编(志莲净苑文化部副研究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9 15:1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2

从以下的资料中可以看见分散收录于南、北传诸经典中的不同颂文:
嗢柁南曰:恶、说、贪、流、怖;
                类、誉、池、流、贪;
               作、劬劳、得义;
                 论议十四种。

  1,恶: 《杂含阿经》卷四十八,经1270、1271、1272、1273、1274;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经269、270、271、272;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一“诸天相应”经39、40。

  2,说: 《杂阿含经》卷三十八,经1078;《别译杂阿含经》卷一,经17;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一“诸天相应”经20 。

  3,贪: 《杂阿含经》卷四十五,经1214;《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二,经230;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经9;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八“婆耆沙长老相应”经4。

  4,流: 《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经1092;《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经31;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四“恶魔相应”经25。

  5,怖: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经596;《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经181;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二“天子相应”经17。

  6,类: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经597;《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经182;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二“天子相应”经14 。

  7,誉: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经1282,卷五十,经1326;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经280,卷十五,经325;

  《小部》‘经集’“蛇品”经10。

  8,池: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经601,卷五十,经1329;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经328;

  《小部》‘经集’“蛇品”经9。

  9,流: 《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经1316,卷五十,经1326、1329;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经315、325、328;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二“天子相应”经15,第十“夜叉相应”经12;

  《小部》‘经集’“蛇品”经10。

  10,贪: 《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经1314、1324;

  《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经313、323;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十“夜叉相应”经3。

  11,作: 《杂阿含经》卷四十九,经1311;《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经310;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二“天子相应”经5。

  12,劬劳: 《杂阿含经》卷四十八,经1267;《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经180;

  《相应部》一,有偈篇一“诸天相应”经1 。

  13,得义
《杂阿含经》卷三十九,经1092;《别译杂阿含经》卷二,经31;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四“恶魔相应”经25。

  14,论议    第一颂: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经576,卷四十四,经1197;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经161;《增一阿含经》卷十八,经9,

  卷二十三,经9,卷二十四,经6;《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

  《相应部》一,有偈篇第一“诸天相应”经11。

  论议第二颂: 《法句经》“放逸品”;《本事经》卷五;

  《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五;南传《法句经》“不放逸品”。

  论议第三颂: 南传《法句经》“爱欲品”;《小部》‘自说经’“小品”之三。

  论议第四颂: 南传《法句经》“喜爱品”。

  论议第五颂: 《出曜经》“恶行品”。

  论议第六颂: 《杂阿含经》卷四十五,经1218;《出曜经》卷十一;

  《法集要颂经》卷一;《四分律》卷五十二;《大毗婆娑论》卷六;《阿毗昙毗婆娑论》卷三;《小部》‘经集’“大品”。

  论议第七颂: 《法句经》“笃信品”;《法句譬喻经》“笃信品”;

  《出曜经》“信品”。

  论议第八颂: 《法句经》“多闻品”;《法句譬喻经》“护戒品”“多闻品”;

  《出曜经》“闻品”。

  论议第九颂: 南传《法句经》“阿罗汉品”。

  论议第十颂: 《出曜经》“闻品”;《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

  论议第十一颂: 《出曜经》“杂品”;《四分律》卷三十二;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十一。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鞞婆沙论》卷二;

  论议第十二颂: 《出曜经》卷十八;南传《法句经》“老品”。

  论议第十三颂: 《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经600,卷四十三,经1167;

  《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经174;《出曜经》“泥洹品”;

  《法集要颂经》“圆寂品”。

  论议第十四颂: 《长阿含经》“游*行经”;《小部》‘自说经’“生盲品”;

  《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

  论议第十五颂: 南传《法句经》“垢秽品”。

  论议第十六颂: 南传《法句经》“垢秽品”。

  论议第十七颂: 《小部》‘自说经’“小品”第七经。

  论议第十八颂: 《小部》‘自说经’“生盲品”第七经。

  论议第十九颂: 《出曜经》“恶行品”;《小部》‘自说经’“波吒离村人品”

  第五经。

  论议第二十颂: 北传《法句经》“述佛品”;《出曜经》“恶行品”;

  《法集要颂经》“罪障品”;南传《法句经》“佛陀品”。

  论议第二十一颂:南传《法句经》“心品”;《小部》‘本生经’“妇女品”。

  论议第二十二颂:《小部》‘长老偈’第85偈。

  论议第二十三颂:《小部》‘自说经’“难陀品”。

  论议第二十四颂:《出曜经》“梵志品之二”;南传《法句经》“心品”;

  《阿毗昙毗婆沙论》卷二。

  论议第二十五颂:《小部》‘经集’“彼岸道品”。

  论议第二十六颂:《佛说义足经》‘桀贪王经’;《小部》‘经集’“义品”。

  论议第二十七颂:《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经995;《别译杂阿含经》经132;

  南传《相应部》一,“诸天相应”经1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9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3 )            


                                      二 瑜伽论中对四十首诗偈的论释

  从瑜伽论本地分思所成地这些体义伽他中,可见全为佛教中一些极古朴的诗偈,有很多早于佛陀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在佛弟子间广为流传了,而且在这些诗偈里都保存了早期原始佛教注重实践修行的风貌。
       从这些诗偈及瑜伽论的释文中,可以看到有如下的特点:
      在十二分教中,伽他无论在文学体裁上或内容上都有别于修多罗,修多罗以长行散文的体裁,主要以蕴观、处观、界观、缘起观、四圣谛及菩提分法等主题,反覆、深入地阐明佛教最基本及重要的教义,这些教义都是四部阿含经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大部分都收录在《杂阿含经》的阴相应、入处相应、界相应、因缘相应、谛相应、念处相应乃至圣道分相应等经文内,而说法的对象主要是比丘弟子。
       但伽他是诗偈体裁,由于受音韵、音节等条件所限制,不能象长行散文般平铺直说,而说法的内容又必须适合说法的对象:八众(刹利众、婆罗门众、居士众、沙门众、四天王众、忉利天众、魔众、梵天众),所以在说法的内容上亦必须有一些方便施设,由浅入深,使听者容易接受及易于背诵,这样能将佛陀的教法较易普及,广为流传,故每多引用一些大众容易接受的事物以作譬喻,例如第四颂中以暴流形容贪欲等烦恼,第七颂中以珍财形容布施的功德,第十颂中以如婴孩依倚于乳母来形容有情于色声香味触等不断寻思,等等;所以与修多罗的长行直说相较之下,伽他是属于文略义广的,如果不从论议的释文中实在很难了解这些诗偈所蕴含的深义。

  在这四十首伽他之中,从第一至第十三首偈颂全都收集在《杂阿含经》内‘八众诵’中,‘八众诵’的经文称为“祗夜”,在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之中,除修多罗位列第一,祗夜就位列第二。祗夜是梵文geya的音译,意译是偈颂,又译作应颂、重颂,‘八众诵’超过三百篇经文,每一篇经文都有至少一首或以上的偈颂,故这些经文在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就称为“祗夜”。
      在瑜伽论卷二十五中说到:“云何应颂?谓于中间或于最后宣说伽他,或复宣说未了义经,是名应颂。”在下文第十二首偈颂“劬劳”句的诗偈中,佛告天子:“如是广说鲜白品,此中祗焰颂应知。”祗焰颂即是祗夜。由于在这些经文中,难以从简略的诗偈里了解到佛法的深义,所以在瑜伽论里祗夜又被称为未了义经。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瑜伽师地论。思所地》


第一颂:恶

  【于身、语、意诸所有,一切世间恶莫作;

  由念、正知离诸欲, 勿亲能引无义苦。[1]】
=---------------------------------
  《杂阿含经》经1270:[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时有拘迦尼,是光明天女,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身诸光明,遍照山谷。时拘迦尼天女而说偈言: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佛告天女:“如是,如是!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时拘迦那娑天女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见。

  尔时世尊夜过晨朝,入于僧中,敷尼师檀[3],于大众前坐。告诸比丘:“昨日夜后,有拘迦那天女,容色绝妙,来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说偈言: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我即答言:“如是,天女!如是,天女!

  其心不为恶,及身、口,世间五欲悉虚空;

  正智、正系念,不习近众苦,非义和合者。

  说是语时,拘迦尼天女闻我所说,欢喜随喜,稽首我足,即没不见。”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颂:说

  【应说想众生,依应说安住;不了知应说,而招集生死。

  若了知应说,于说者无虑;由无有此故,他不应讥论。

  若计等、胜、劣, 彼遂兴诤论;于三种无动,等、胜、劣皆无。

  断名色、爱、慢,无著、烟寂静,无恼悕;不见此、彼天人世。[6]】
-------------------------------------------------
  《杂阿含经》经1078:[7]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异比丘,于夜明相出时,出拓补河边,脱*衣著岸边,入水洗浴。浴已上岸,被一衣,待身干。时有一天子,放身光明,普照拓补河侧。语比丘言:“汝少出家,鲜白发黑,年始盛美,应习五欲,庄严璎珞,涂香华鬘,五乐自娱,而于是时违亲背俗,悲泣别离,剃除须发,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如何舍现前乐而求非时之利?”比丘答言:“我不舍现前乐、求非时乐,我今乃是舍非时乐、得现前乐。”天问比丘:“云何舍非时乐,得现前乐?”比丘答言:“如世尊说:非时之欲,少味多苦,少利多难。我今于现法中,已离炽然,不待时节,能自通达,现前观察,缘自知觉。如是天子!是名舍非时乐,得现前乐。”天复问比丘:“云何复是如来所说非时之欲,少乐多苦?云何复是如来所说现法利乐,乃至缘自觉知?”比丘答言:“我年少出家,不能广宣如来所说正法、律仪。世尊近在迦兰陀竹园,汝可往诣如来,问其所疑。如世尊说,随忆受持。”天子复言:“比丘!于如来所,有诸(大)[8]力天,众多围绕,我先无问,未易可诣。比丘!汝若能为先白世尊者,我可随往。”比丘答言:“当为汝去。”天白比丘:“唯然,尊者!我随后来。”

  时彼比丘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以向天子往反问答,具白世尊:“今者世尊!彼天子诚实言者,须臾应至,不诚实者自当不来。”时彼天子遥语比丘:“我已在此,我已在此。”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众生随爱想,以爱想而住。以不知爱故,则为死方便。”

  佛告天子:“汝解此偈者,便可发问。”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佛复说偈而告天子曰:

  “若知所爱者,不于彼生爱,彼此无所有,他人莫能说。”

  佛告天子:“汝解此义者,便可发问。”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佛复说偈言:

  “见等、胜、劣者,则有言论生,三事不倾动,则无软、中、上。”

  佛告天子:“解此义者,则可发问。”天子白佛:“不解,世尊!不解,善逝!”佛复说偈言:

  “断爱及名色,除慢无所系,寂灭息嗔恚,离结绝悕望,

  不见于人、天,此世及他世。”

  佛告天子:“解此义者,乃可发问。”天子白佛:“已解,世尊!已解,善逝!”佛说此经已,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没不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2-20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颂:贪

  【欲贪所摧蔽,我心遍烧然;惟大仙哀愍,为说令寂静。

  由汝想颠倒,令心遍烧然;是故常远离,引贪净妙相。

  汝当修不净,常定于一境;为贪火速灭,数数应浇灌。

  观非妙诸行,为苦为无我:亦系念于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坏慢及随眠;由于慢现观,当证苦边际。[1]】
-----------------------------------------------------------------------------
  《杂阿含经》经1214:[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陀,晨朝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为伴。时尊者婆耆舍见女人有上妙色,见已贪欲心起。时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乐,我今见年少女人有妙绝之色,贪欲心生。今为生厌离故,而说偈言:

  “贪欲所覆故,炽然烧我心。今尊者阿难,为我灭贪火,慈心哀愍故,

  方便为我说!”

  尊者阿难说偈答言:

  “以彼颠倒想,炽然烧其心,远离于净想,长养贪欲者;

  当修不净观,常一心正受,速灭贪欲火,莫令烧其心;

  谛观察诸行,苦、空、非有我,系念正观身,多修习厌离;

  修习于无相,灭除憍慢使,得慢无间等,究竟于苦边。”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尊者婆耆舍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楼主| 发表于 2020-2-21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颂:流

  【云何苾刍多所住,越五暴流当度六?

  云何定者,能度广欲爱,而未得腰舟?

  身轻安、心善解脱,无作、系念、不倾动,

  了法、修习无寻定,愤、爱,惛沈过解脱。

  如是苾刍多所住,越五暴流当度六,

  如是定者,能度广欲爱,而未得腰舟。[7]】
---------------------------------------------------------------------
  《杂阿含经》经109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郁鞞罗聚落尼连禅河侧,于菩提树下,成佛未久。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郁鞞罗聚落,尼连禅河侧,于菩提树下成佛未久,我当往彼为作留难。即化作年少,往住佛前而说偈言:

  “独入一空处,禅思静思惟,已舍国财宝,于此复何求?

  若求聚落利,何不习近人?既不习近人,终竟何所得!”

  尔时、世尊作是念:恶魔波旬欲作娆乱。即说偈言:

  “已得大财利,志足安寂灭,摧伏诸魔军,不著于色欲。

  独一而禅思,服食禅妙乐,是故不与人,周旋相习近。”

  魔复说偈言:

  “瞿昙若自知,安隐涅盘道,独善无为乐,何为强化人?”

  佛复说偈答言:

  “非魔所制处,来问度彼岸,我则以正答,令彼得涅盘;

  时得不放逸,不随魔自在。”

  魔复说偈言:

  “有石似凝膏,飞鸟欲来食,竟不得其味,损觜还归空,

  我今亦如彼,徒劳归田宫。”

  魔说是已,内怀忧戚,心生变悔,低头伏地,以指画地。魔有三女:一名爱欲,二名爱念,三名爱乐。来至波旬所而说偈言:

  “父今何愁戚,士夫何足忧?我以爱欲绳,缚彼如调象,

  牵来至父前,令随父自在。”

  魔答女言:

  “彼已离恩爱,非欲所能招,已出于魔境,是故我忧愁。”

  时三魔女身放光焰,炽如云中电,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我今归世尊足下,给侍使令!”尔时、世尊都不顾视,知如来离诸爱欲,心善解脱。如是第二、第三说。时三魔女自相谓言:“士夫有种种随形爱欲,今当各各变化,作百种童女色,作百种初嫁色,作百种未产色,作百种已产色,作百种中年色,作百种宿年色。作此种种形类,诣沙门瞿昙所,作是言:今悉归尊足下,供给使令。”作此议已,即作种种变化,如上所说。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归尊足下,供给使令。”尔时、世尊都不顾念,如来法离诸爱欲。如是再三说已,时三魔女自相谓言:若未离欲士夫,见我等种种妙体,心则迷乱,欲气冲击,胸臆破裂,热血熏面,然今沙门瞿昙,于我等都不顾眄。如其如来离欲、解脱,得善解脱想,我等今日,当复各各说偈而问。复到佛前,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爱欲天女即说偈言:

  “独一禅寂默,舍俗钱财宝,既舍于世利,今复何所求?

  若求聚落利,何不习近人?竟不习近人,终竟何所得?”

  佛说偈答言:

  “已得大财利,志足安寂灭,摧伏诸魔军,不著于色欲,

  是故不与人,周旋相习近。”

  爱念天女复说偈言:

  “多修何妙禅,而度五欲流?复以何方便,度于第六海?

  云何修妙禅,于诸深广欲,得度于彼岸,不为爱所持?”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身得止息乐,心得善解脱,无为无所作,正念不倾动。

  了知一切法,不起诸乱觉,爱、恚、睡眠覆,斯等皆已离。

  如是多修习,得度于五欲,亦于第六海,悉得度彼岸。

  如是修习禅,于诸深广欲,悉得度彼岸,不为彼所持。”


  时爱乐天女复说偈言:

  “已断除恩爱,淳厚积集欲,多生人净信,得度于欲流,

  开发明智慧,超逾死魔境。”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大方便广度,入如来法、律,斯等皆已度,慧者复何忧!”

  时三天女志愿不满,还诣其父魔波旬所。时魔波旬遥见女来,说偈弄之:

  “汝等三女子,自夸说堪能,咸身放光焰,如电云中流。

  至大精进所,各现其容姿,反为其所破,如风飘其绵。

  欲以爪破山,齿啮破铁丸,欲以发藕丝,旋转于大山,

  和合悉解脱,而望乱其心。若能缚风足,令月空中堕,

  以手抒大海,气歔动雪山,和合悉解脱,亦可令倾动。

  于深巨海中,而求安足地,如来于一切,和合悉解脱,

  正觉大海中,求倾动亦然。”

  时魔波旬弄三女已,即没不见。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
5,怖
【常有怖世间  众生恒所厌
于未生众苦  或复已生中
若有少无怖  今请为我说
天我观解脱  不离智精进
不离摄诸根  不离一切舍
我观极久远  梵志般涅槃
已过诸恐怖  超世间贪着】
--------------------------

《杂阿含经》经596【此译文 不通?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此世多恐怖,众生常恼乱,
 已起者亦苦,未起亦当苦。
 颇有离恐处,惟愿慧眼说!”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无有异苦行,无异伏诸根,
 无异一切舍,而得见解脱。”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

点评

*****************[/backcolor] 《别译杂阿含 》卷9(一八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来诣佛所。身光显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世间常惊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2 13:24
 楼主| 发表于 2020-2-22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2-22 13:23
========================
5,怖【常有怖世间  众生恒所厌
于未生众苦  或 ...

*****************

《别译杂阿含 》卷9(一八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来诣佛所。身光显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世间常惊惧  众生恒忧恼
  未得财封利  及已得之者
  于得不得中  能无喜惧心
  如斯之等事  唯愿为我说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有智慧者  苦行摄诸根
  弃舍一切务  除如此等人
  更无出生死  若不舍诸务
  常处于生死  惊畏而怖迮
  忧愁等诸患  苦恼所缠逼
  若舍于一切  能除上诸患
  则离于生死  忧怖等诸恶

  天复以偈赞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楼主| 发表于 2020-2-23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6
【谁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于何住何学  不惧后世死
戒慧自薰修  具定念正直
断诸愁炽燃  正念心解脱
能奖胜类生  及开出离道
住此于此学  不惧后世死】
------------------------------------
《杂阿含经》经597【不通?】(别,9,182)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诸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诸众生,受身得妙色?
 云何修方便,而得乘出道?
 众生住何法?为何所修习?
 为何等众生,诸天所供养?”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持戒明智慧,自修习正受,
 正直心系念,炽然忧悉灭。
 得平等智慧,其心善解脱,
 斯等因缘故,受身得妙色。
 成就乘出道,心住于中学,
 如是德备者,为诸天供养。”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
《别译杂含 。卷9 》(一八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
  谁得色最胜  谁乘和合逝
  当于其处住  习学何事业
  是何等种类  而能供养天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持戒有智慧  善能修己者
  念禅不放逸  除去四热恼
  正法意解脱  如此得上色
  美妙获最胜  和合斯乘道
  应形彼处住  习学于善法
  若有如是人  名知供养天

  天复以偈赞言。
  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
  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
  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


======================
 楼主| 发表于 2020-2-25 06:21 | 显示全部楼层
===================
7,誉

【云何擅名誉  云何具珍财
云何获美称  云何摄亲友
持戒擅名誉  布施具珍财
谛实获美称  惠舍摄亲友】
-----------------------------------
《杂阿含经》经1282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卫舍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容色绝妙,于后夜时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树给孤独园。
时,彼天子说偈问佛:
“云何得名称?云何得大财?
 云何德流闻?云何得善友?”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持戒得名称,布施得大财,
 真实德流闻,恩惠得善友。”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久见婆罗门,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过,永超世恩爱。”
时,彼天子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稽首佛足,即没不现。

发表于 2020-2-25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2-17 21:11
五‧雜阿含經與唯識哲學

在羅公撰 ...

應多採納非佛教徒的研究心得或意見,尤其是現代西方研究佛學之學者之意見作為參考,

这个结论才是作者的心眼所在!

点评

把这些破法破见的毒药糞便放在中心。然后用佛经作点缀。诓骗众生上当接受! 有一种工作名为鉴黄师。听说很恶心人。想想也是,常遇这些恶心的糞毒真恶心! 虽然说一切皆空。可凡夫毕竟有法爱在。闻一谤法破见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5 16:03
发表于 2020-2-25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头马脸 发表于 2020-2-25 15:47
應多採納非佛教徒的研究心得或意見,尤其是現代西方研究佛學之學者之意見作為參考,

这个结论才是作者 ...

把这些破法破见的毒药糞便放在中心。然后用佛经作点缀。诓骗众生上当接受!

有一种工作名为鉴黄师。听说很恶心人。想想也是,常遇这些恶心的糞毒真恶心!

虽然说一切皆空。可凡夫毕竟有法爱在。闻一谤法破见音声如矛扎心!!这也是戒律所在!

这些谤法破见破失皈依之魔外邪人。就在外道愚痴众中扮“正人”!在魔子魔孙中受到推崇!这是他们应得的荣耀!在愚痴众中魔子魔孙中受到推崇是他们应得的荣耀!!!


你们得到的安乐我也不夺!但我牛头马脸地狱使者。在阎王面前,这些罪聚邪人,对不起了。牛角铁蹄没什么客气的。金刚烈火也没什么情面可言!


我呸!


用经论宝装饰的恶臭毒糞!!
发表于 2020-2-25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部阿含經中,現在幾乎得到佛教界一致公認的就是雜阿含經為最早結集出的佛陀教法,.....最多最確切的一部經典,此部羅先生推想,當時可能已經或有早期的大乘經典但並未廣為流行。根據這些文獻的記載,可以確信,阿含經就是最早結集出的佛陀的遺教。



驳评:小乘先行结集且流通。但大乘经已经存在。有没有结集不影响已经存在!!!要说说法顺序,阿含还在华严后。也不是最原始的了。要说以流通经本为先后。算阿含先行。但阿含也不能就是最原始的佛经啊!经本只是经的存在形式!佛于法会所说才是立经的根本啊!口耳所传不是经吗?阿含不也是阿难闻记而诵出的吗?
若以佛一代时教从开悟至涅槃所说为原始。则小乘与在大乘皆是原始所说!何来小乘是最原始,大乘经为不原始?!除非认为大乘所说不是佛说!只要大乘是佛说,大小乘经就皆是原始佛经。
又阿难诵增一阿含不是已经说了方广等大乘另集杂藏了吗?
一句关键的话。最早结集出的遗教。不能推导出就是最早说的佛经!这个佛教常识都不懂。拍拍脑袋下结论大乘经是小乘经演化的?!
比如教育而有次第。当然先浅后深,先小学后大学。佛遗教当然先流通小乘经。这很自然嘛。到了这些魔外口中。大乘也是小乘演化的了!在小乘结集流通时,大乘已经在菩萨佛子中口耳相传。阿难也已经在杂藏中结集。不过,本世界众生根器未熟。小乘不闻!世间少传!但并不是说大乘未说。说即有经。纵然口耳相传亦是经!


再再说,以羅先生推想,當時可能已經或有早期的大乘經典,那还是承认或有大乘经典在了。为何说大乘是小乘演化的呢?明显不谨慎嘛。既然自己都觉得有可能存在大乘经了。还说小乘是最原始的。大乘不是原始的?!换言之,自己对内情并不明了!就妄下结论!小乘是最原始的,大乘不原始?!自己还不明白当时有没有大乘经,有多少大乘经呢!就看着小乘传承完备就心被境转,以为小乘经是最原始的了?!




經典之價值就在此。而如今每一個要讀佛經的學者,都應該及必須要讀這部經,否則他不知道佛陀的本懷,(学者要读就读好了。我们也欢迎!但是读了这些经,就知道了佛的本怀?代佛说佛的本怀?这叫以凡滥圣!不净说法。佛的本怀是让一切众生成佛!不是仅为解脱的阿罗汉果。佛不度众生成佛,是为悭不教导成佛大法,不赐众生成佛之法自成佛果。佛则墮悭贪。此事实实无有!佛说小乘教,众生机未到。毕竟要说大乘。佛怀不在小乘中。这些学者自诩明了佛的本怀!一个世间学者,学习了佛教导的一些小学课程就自诩明了佛本怀。真是把无知当作庄严,外戚自诩王孙!)
羅先生甚至以為如果只顧高談大乘經典而不讀阿含經是數典忘祖,(中学及大学生,不学小学课程还是错误了,对吧!这种愚蠢执见,还自以为聪明,外戚歪曲王事!乱比乱说。当如来法王家没人了?可笑至极)
因為許多其他的經典,都是從這些經文中抽取某一重點,某一義理作為核心,再搜羅及收集與此一重點相關的資料,加上結集者自己的某些看法,再作補充,逐漸豐富了內容,就成了一部大乘經的雛型,再由雛型逐漸加以發展,逐漸豐富,就完成了一部大乘經典

(这完全是以猜想当真实。大乘经典的形成,佛亲口所说,或法会佛证其说。说是后人编造,你是谁啊?佛说或佛证成其说为经,菩萨以经讨论为论。把大乘论典的形成作为大乘经的形成。这也敢胡说八道!真不是佛子,乱说乱话,魔子魔孙一起自嗨就是了!),所以,
(能所以个什么?!从猜想始,更要推出邪见结论来。魔外无耻就是这样!)無論是空宗思想或唯識思想,其實探其源流皆出自阿含經。
(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其实探其源流皆出自小学课本!能这样说吧?!诗歌小说论文皆是小学文字语法的运用推进,是吧?所以大学生,要常常于小学课本用功是吧?!或者说,大学教材皆源自小学教材是吗?






大小乘思想有关也不是说大乘经是从阿含后编写而出啊!佛说法前后相关,是佛善巧!小乘为学大乘打点基础。没毛病啊!如何成了,大乘经是小乘阿含产生的呢?如何成了大乘不是佛亲口亲在法会所传的佛经呢?
真是凡夫粗劣啊!自以为是啊!


如上简评,可见作者方完全没有超出肉眼境界。连猜想带乱语,超出自己的能力作不净说法!以凡意自代圣裁!障深慧浅!种种邪见!所思所说,莫不是罪莫不是业!
这些是学者们所能达到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已尽其真诚,可惜已经是越其能力边际!彼彼今世也只能作为学者。而无能成为佛子!
而且未得佛法之益,先罹谤法之咎!


纵然把阿含倒背如流,也与佛法了不相干!他们也不会出离修行。在大乘化区,他们还当欺师灭祖!他们是扰乱佛法的魔军!

 楼主| 发表于 2020-2-26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8,池
【齐何泉止息  于何迳不通
世间诸苦乐  何处无余灭
若于是处所  眼耳及与鼻
舌身意名色  永灭尽无余
齐此泉止息  于斯迳不通
世间诸苦乐  是处无余灭】
---------------------------------
《杂阿含经》1329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眼耳鼻舌身,及以意入处,
 于彼名及色,永灭尽无余。
 于彼泉转还,于彼道不转,
 于彼苦及乐,得无余灭尽!”
=============

点评

====================== [/backcolor]9,流 【谁能越暴流  谁能超大海 谁能舍众苦  谁能得清净 正信越暴流  无逸超大海 精进舍众苦  智慧得清净】 -------------------[/backcolor]《杂阿含经》1326.1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7 08:28
发表于 2020-2-26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山高云飞 发表于 2020-2-17 21:11
五‧雜阿含經與唯識哲學

在羅公撰 ...

最後,羅先生在講授雜阿含經論的時候,很多時提到我們現在研究佛學,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態度,不能再孤陋寡聞,應多採納非佛教徒的研究心得或意見,尤其是現代西方研究佛學之學者之意見作為參考

佛教徒有孤陋寡闻者,这是应当承认的。问题是,解决孤陋寡闻的途经原是要向非佛教徒学习咨询吗?!这实在是闻所未闻呢!原来,从古到今,一切佛教徒皆是孤陋寡闻的啊!为什么呢?因为西方人古代还没研究佛学呢。
到了今天西方开始研究佛学了,佛学才完备起来,才不孤陋!原来从古以来,佛弟子不仅没有智慧,就学问来说,对佛法的了解也是这样的不堪那!


不向经论学习,不向祖师学习,向外道学习!提倡这个!还把这个当作多闻的必备!实足的崇洋媚外!你说科技如此也就算了。现在连佛学也要如此了??!!何不把自己的基因必须加上洋人的基因。否则就是恶劣之基因,就是劣等人种是吧。快去接受洋人的基因。生为中国人可耻吧?
基本的取向就如汉奸!尊崇外道!疑谤大乘!不是魔外更是何人?!盗法自用,摧毁正信!...


这也同时谤没一切祖师!等于说祖师们皆是孤陋寡闻!其实在他们眼中,祖师是真伪也分不清的无知之辈罢了。就这些肉眼凡胎,听得懂英语的人,才从洋人那里学到了科学严谨与真正的完善的学术矣!才真正让佛学的真相科学地得到发现矣!...
这些大慢邪人!以世智代圣慧,以凡滥圣,不解不了佛法,而自以为尽知尽解!疑谤大乘,我慢山高,张布疑云而乱飞邪说!是名山高云飞者真个是心想名应!以此为名堪为代表!


魔外无耻,在在可见!对法乱说,对师无敬!对祖师菩萨,佛道祖统没有一丝一毫的恭敬之心!-------------原本来说,他们就不是佛子。魔外窃法乱法耳!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2-26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诸行无常”是对的,“诸法无我”也没错。“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放在一起也没有错。因为他们说的都是“现在世”。
但是“主宰的我”中的“我”字应该有不同的解释,我觉得这个“我”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如果这个“我”不存在,则“三世因果”则不成立。
所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主宰的我”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这也是佛教“北传教义”的通病。将“缘起性空”泛滥化与扩展化了。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阿弥陀佛!
其实,佛门“净土宗”中的“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未来世”了。

补充内容 (2020-2-26 09:50):
(修改)其实,佛门“净土宗”中的“往生极乐世界”说的就是“未来世”了。

点评

凡夫意见,多是肉眼妄想!讨论多参佛言祖语,考于经论才能成立正见。 无尽意比丘尼参见六祖。问何谓密密意。六祖扯她衣。尼言,想不到您还有这个在。六祖言,不是我有这个在,是你有这个在。 一个问题凡情圣解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6 10:53
发表于 2020-2-26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翠竹 发表于 2020-2-26 09:42
南无阿弥陀佛!
“诸行无常”是对的,“诸法无我”也没错。“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放在一起也没有错。 ...

凡夫意见,多是肉眼妄想!讨论多参佛言祖语,考于经论才能成立正见。

无尽意比丘尼参见六祖。问何谓密密意。六祖扯她衣。尼言,想不到您还有这个在。六祖言,不是我有这个在,是你有这个在。

一个问题凡情圣解自有不同,众生心作心是。不达实相,是为妄想。有我无我亦复如是。

言大乘经有此通病。病在何处?在于大乘还是在于众生自心知见未明?当可有省。

有我无我。依着文字,似为矛盾。就比如交通。平面相交则有矛盾。东西通则南北止。南北通则东西停。此不可同时俱通,必致堵塞,酿成车祸。然而,若是立交,则南北不碍东西。东西不障南北。同时俱通!

无我指世间法无我。有我是无我后之我。此我是无我之我!

若言建立三世因果有我。当知,三世因果是相续义。此仍是世间。是相续之我,不是不变之我。而相续之我仍是无我义撮。此大乘之我,与相续之我及世间万法,非一非异。无论世间如何存在,如何变化,如何相续。此大乘之我终究如如不动。不生不灭,不动不摇。亦不碍世间如何存在,如何变化,如何相续。
所以,此不在一个层次。犹如立体交通,无障无碍。


佛法空无障碍,我此意见亦不见有障有碍。故提供作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唉! 我本不想与你讨论,但你说到我头上了,就聊聊。 你先回复我上篇文章中的二个问题: 1、“往生极乐世界”是否是说的“未来世”? 2、如果“无我”,那又是什么东西“往生极乐世界”? 回答这二个问题后,我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2-26 11: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30 09: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