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要随缘精进

成佛唯一路是一心二门,即一心二用同时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9-8-9 19:39
您的意思,是马明菩萨说修行有五门说少了?这水平似乎是差点呀!

您不觉得,圆觉经里的开三门,25轮, ...

你要明白马鸣菩萨说的五门是对谁说的?为什么说的?
是对未入定众生,说修行信心分,使信成就发心,入正定聚,毕竟不退。
不是就要这不定众生成佛。而是见道不退。
所有这五门不多不少。前四是福资粮,第五是智资粮。菩萨以此二资粮见道不退。


圆觉三门----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
一切菩萨欲证圆觉而修禅定有二十五种之差别。谓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而生,其禅定有三种之别,一、奢摩他,此译作止,静行也(安于无为也)。二、三摩钵提,此译作观,幻行也(修有为之幻行也)。三、禅那,此译作思惟,寂行也(静幻皆亡也)。于此三行,单修一行者有三人;三行互修者,有二十一人;三行圆修者有一人;因而有二十五人。此二十五人所修之禅定,谓之二十五种清净定轮。圆觉经曰:“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点评

 《大乘起信论》梁之真谛译: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 您说的“未入定众生”,只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07:46
发表于 2019-8-9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3】:“心生灭门”可以分为两种,一者所显示为摩诃衍自相一切清净品法的心生灭门;二者所显示为他相一切不善品法心生灭门。
        《大乘起信论》梁之真谛译: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上文中“心真如相”代表“心真如门”,“心生灭因缘相”代表“心生灭门”,其中有“能示”一词,表明“心生灭门”中也可以有“不能示”的时候。


心生灭门的“能示”是相对前面心真如门的“即示”
“即示”是自体即是
“能示”是能指示,能显示,能标明。当不是自己就是。
以比喻说的话,你问什么是苹果,“即示”就是直接拿个苹果给你。“能示”就是出示图片,给你一个苹果的相貌。
所以这里说“能示”不是表明有什么不能示情况。是恒能示,相不离性故。

《贤首疏》
【疏】能示者。何故真如门中云即示。生灭门中云能示。以真如是不起门与彼所显诠旨
不别。故云即示。以是不起。故唯示体。生灭是起动门。染净既异诠旨又分。能所不同。故
不云即。
宗密疏记
【记】何故下。先难。何故两门。一能一即耶。以真下次。释。不起者。以真如有二义。
一不变义二随缘义。今此门中。但约不变以显其体。不约随缘。故云不起所显。谓体大。能
显。即此门。能显为诠。所显为旨。真如与体。盖是一义。故云即也。以是下。因所显唯示
体大也。起动者。即随缘义。以随缘故。成生灭门染净。即生灭相也。即此染净。为能示之
诠。三大。是所示之旨。二义各别。故云又分也。能所下。拣异前门也。若喻显者。一心如
水。真如如湿。生灭如波。是水湿相。即示水体。是水波相。能示水之自体(湿体)相(八功德
相)用(鉴像润物)故。

点评

心生灭门中有染有净,您说是恒能示。 当心生灭门中显示为染的时候,当时它就是不能显示净。 自相矛盾。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07:56
发表于 2019-8-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真如门”必定与“心生灭门”同时出现,此时为摩诃衍大乘状态。但“心生灭门”可以单独出现,此时为非摩诃衍非大乘状态。

心的生灭、真如两门,是一心的两面。是法与法性的关系。这两面是恒不相离的。没有一个是单独出现。
烦恼不善同样示真如。不过是由于无明不觉义,出现了你不能觉知。
所以《般若经》《诸法无行经》《圆觉经》等都说到了贪嗔痴等烦恼不善本性清净。

点评

门,这里指法,是法门。如果没有实际修行该法门,不能说该门出现。 就像兜里有钱,但不肯拿出来,就买不到东西。 摩诃衍,是大乘,如果不能觉知真如,就没有真如门,就不是大乘。 众生本性清净,不修行,不能成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08:04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7: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9 21:39
摩诃衍是梵文的音译。大乘是梵文义译。
摩诃衍与大乘本来就是一个词。


摩诃衍者,法名大乘,体名真如。
如果众生心即大乘,那么 马鸣菩萨就不用写 大乘起信论 了。

点评

马鸣菩萨为什么要写大乘起信论? 就是为像师兄这样不信自心即根本的人。现前介尔之心,具足诸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六百卷大般若经说: “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一切有情皆金刚藏,以金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09:58
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 《六祖坛经》说“烦恼即是菩提”,即有接近、靠近的意思。那么众生心即大乘,也可以是正确的。 ………… 但《大乘起信论》中用的不是即,是“谓”,这是直接下定义,直接就是等于的意思。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08: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7: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9 22:18
你要明白马鸣菩萨说的五门是对谁说的?为什么说的?
是对未入定众生,说修行信心分,使信成就发心,入正 ...

 《大乘起信论》梁之真谛译: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
您说的“未入定众生”,只是信成就发心内容,解行发心、证发心,您忽略了。
~~~~~~~~
《圆觉经》: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以净觉心”:净为止,觉为观。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由寂静故,这是止。“……于中显现,如镜中像”:这是观。
《圆觉经》: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其中众生修奢摩他“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这是观。
圆觉经中的奢摩他是止观双现。
…………
《圆觉经》: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其中“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其中的净,就是止。另外,之所以称作是“幻”,是因为同时有“止”存在,才有“幻观”。
《圆觉经》: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其中“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所有境界都是非彼所闻,无能无所,能所双亡,终不可取。这是止。
圆觉经中的三摩钵提,是止观双现。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7: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9 22:37
【3】:“心生灭门”可以分为两种,一者所显示为摩诃衍自相一切清净品法的心生灭门;二者所显示为他相一切 ...

心生灭门中有染有净,您说是恒能示。
当心生灭门中显示为染的时候,当时它就是不能显示净。
自相矛盾。

点评

真如门中是没有染净分别的。 就像这屏幕,一朵鲜花的图片这屏幕显示。一坨大粪的图片这屏幕也显现。 显示鲜花能表示屏幕好没问题,清楚显示大粪也表示这屏幕非常好啊。 无明实性即佛性。 般若经中第一会第二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25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8: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9 22:50
“心真如门”必定与“心生灭门”同时出现,此时为摩诃衍大乘状态。但“心生灭门”可以单独出现,此时为非摩 ...

门,这里指法,是法门。如果没有实际修行该法门,不能说该门出现。
就像兜里有钱,但不肯拿出来,就买不到东西。
摩诃衍,是大乘,如果不能觉知真如,就没有真如门,就不是大乘。
众生本性清净,不修行,不能成佛。

点评

一心二门,是一心二相。 论云: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止、观才是修行的方法。不要把止观等同二门。 修止自有一系列方法。修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5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8: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9-8-10 07:15
摩诃衍者,法名大乘,体名真如。
如果众生心即大乘,那么 马鸣菩萨就不用写 大乘起信论 了。

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
《六祖坛经》说“烦恼即是菩提”,即有接近、靠近的意思。那么众生心即大乘,也可以是正确的。
…………
但《大乘起信论》中用的不是即,是“谓”,这是直接下定义,直接就是等于的意思。
《大乘起信论》梁之真谛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
…………
那么,所言摩诃衍法者,不等于众生心。
…………
不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不大,是否等于无所谓。反正,当前众生不全是大乘人,这是公认的。

点评

但《大乘起信论》中用的不是即,是“谓”,这是直接下定义,直接就是等于的意思。 那么,所言摩诃衍法者,不等于众生心。 虽然不知道师兄这里是什么意思。一会等于,一会不等 但是古文句式中,所言AAAAA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13
“当前众生不全是大乘人” 但大乘是要度一切众生的。不是度部分人。 你虽然不进来大乘这车还是给你留着位置,还要等你。不是说不上车的不管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03
发表于 2019-8-10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言。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念心、慧心、发心、勤精进心、信心、定心。如是等法虽念念生灭。犹故相似相续不断。故名修道——涅槃经:handshake

补充内容 (2019-8-10 08:50):
此句后面还有大段解释,值得看
发表于 2019-8-10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9-8-10 07:15
摩诃衍者,法名大乘,体名真如。
如果众生心即大乘,那么 马鸣菩萨就不用写 大乘起信论 了。

马鸣菩萨为什么要写大乘起信论?
就是为像师兄这样不信自心即根本的人。现前介尔之心,具足诸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六百卷大般若经说:
“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
一切有情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
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语转故。
一切众生皆妙业藏,一切事业加行依故。

如经言一切众生本具诸佛法身如来藏,离垢不坏报身金刚藏,诸佛妙法事业所依的化身。
然而众生本具种种诸佛正法,不知而不能用,故诸佛为之宣说。
如法华经中穷子喻。不知则穷,知之则福。本有具足不从外得

另外,这论名字为什么要叫起信论?师兄想过吗?
大乘是成佛的唯一之路,是菩提道。般若经等多处宣说,是毕竟无疑的。要解决的是如何趣入大乘,如何修行大乘。而本论在上面两个问题,又集中解决如何趣入大乘。
这在本论因缘分说的很清楚。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八因缘中,第一是菩提心总因。后七是别因。所以第二说解如来根本之义,令众生正解不缪不走错路。三、为善根成熟者,走对路人要使坚固不退。四,令善根微少修习信心,趣入正道。
所以菩萨在论中要界定的就是大乘是什么。
而且要人人具足本有,摄空摄有,遍具一切法。若不如此,则大乘不名无量乘,不度一切众生



点评

马鸣菩萨为什么要写大乘起信论? 就是为像师兄这样不信自心即根本的人。 …… 无凭无据,涉嫌人身攻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51
发表于 2019-8-1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9-8-10 08:17
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
《六祖坛经》说“烦恼即是菩提”,即有接近、靠近的意思。那么众生心即大乘,也 ...

“当前众生不全是大乘人”

但大乘是要度一切众生的。不是度部分人。
你虽然不进来大乘这车还是给你留着位置,还要等你。不是说不上车的不管了。

点评

““你虽然不进来大乘这车还是给你留着位置,还要等你。不是说不上车的不管了。” 无凭无据,涉嫌人身攻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53
发表于 2019-8-10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9-8-10 08:17
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
《六祖坛经》说“烦恼即是菩提”,即有接近、靠近的意思。那么众生心即大乘,也 ...

但《大乘起信论》中用的不是即,是“谓”,这是直接下定义,直接就是等于的意思。
那么,所言摩诃衍法者,不等于众生心。

虽然不知道师兄这里是什么意思。一会等于,一会不等

但是古文句式中,所言AAAAA者,谓BBBBB。这是直接判断句。意思即“AAAAAAA就是BBBBBB”AAAAAA等于BBBBB。
可以看看古汉语,或者咨询语文老师。

而且起信论,从古到今疏解,汗牛充栋。你可以翻翻。不要自己一个在哪乱想。

点评

“而且起信论,从古到今疏解,汗牛充栋。你可以翻翻。不要自己一个在哪乱想。” 当今末法时代,不懂法者居多。 你想凭借人多势众,来解决问题吗? 你不会就是版主,一会儿就要封贴了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57
我的意思是,摩诃衍法者,明显不等于众生心。 所言摩诃衍法者,是等于摩诃衍的意思。 众生心是用来解释摩诃衍的来源。外道法也是起源于众生心,小乘也是起源于众生心。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29
发表于 2019-8-10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9-8-10 07:56
心生灭门中有染有净,您说是恒能示。
当心生灭门中显示为染的时候,当时它就是不能显示净。
自相矛盾。

真如门中是没有染净分别的。
就像这屏幕,一朵鲜花的图片这屏幕显示。一坨大粪的图片这屏幕也显现。
显示鲜花能表示屏幕好没问题,清楚显示大粪也表示这屏幕非常好啊。
无明实性即佛性。
般若经中第一会第二会。都从色清净即果清静,果色无二无分别起,到贪嗔痴疑慢。染净一切法都说完,无二无分别。

点评

正在说明的是,您说的生灭门中的恒能示,您跑题了。弄混淆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4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0: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10 10:13
但《大乘起信论》中用的不是即,是“谓”,这是直接下定义,直接就是等于的意思。
那么,所言摩诃衍法者 ...

我的意思是,摩诃衍法者,明显不等于众生心。
所言摩诃衍法者,是等于摩诃衍的意思。
众生心是用来解释摩诃衍的来源。外道法也是起源于众生心,小乘也是起源于众生心。
……

点评

外道法也是起源于众生心,小乘也是起源于众生心。 对啊。所以造论因缘中说,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所以外道法要明大乘即众生心,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0:5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0: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10 10:25
真如门中是没有染净分别的。
就像这屏幕,一朵鲜花的图片这屏幕显示。一坨大粪的图片这屏幕也显现。
显 ...

正在说明的是,您说的生灭门中的恒能示,您跑题了。弄混淆了。

点评

师兄,这屏幕所显现的任何图像,这图像能离屏幕吗?这图像不恒示屏幕在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1:22
发表于 2019-8-1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9-8-10 08:04
门,这里指法,是法门。如果没有实际修行该法门,不能说该门出现。
就像兜里有钱,但不肯拿出来,就买不 ...

一心二门,是一心二相。
论云:  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止、观才是修行的方法。不要把止观等同二门。
修止自有一系列方法。修观有一系列的方法。
就修止而言,
从修习相来分。
有有相修止、无相修止。
有相修,又分有缘,无缘。有缘又分清静所缘,非清静所缘。
从修习过程中,又有九次第住心,九次第定。令心安住。令心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趣等持。到心境一性。
每种止的修习都经过这九次第,九种行相。

请师兄去了解真实的止观是什么,不要凭自己的印象来想象。



点评

止、观才是修行的方法。 你不是说,止观之外有其它修行方法吗。怎么改说法了? …… 说的这些我知道。没见我主贴所说 【2】:“一心二门”中二门之间的关系是:“心真如门”包含“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1:1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0: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10 09:58
马鸣菩萨为什么要写大乘起信论?
就是为像师兄这样不信自心即根本的人。现前介尔之心,具足诸法。信心不 ...

马鸣菩萨为什么要写大乘起信论?
就是为像师兄这样不信自心即根本的人。
……
无凭无据,涉嫌人身攻击!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0: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10 10:03
“当前众生不全是大乘人”

但大乘是要度一切众生的。不是度部分人。

““你虽然不进来大乘这车还是给你留着位置,还要等你。不是说不上车的不管了。”
无凭无据,涉嫌人身攻击!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0: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8-10 10:13
但《大乘起信论》中用的不是即,是“谓”,这是直接下定义,直接就是等于的意思。
那么,所言摩诃衍法者 ...

“而且起信论,从古到今疏解,汗牛充栋。你可以翻翻。不要自己一个在哪乱想。”
当今末法时代,不懂法者居多。
你想凭借人多势众,来解决问题吗?
你不会就是版主,一会儿就要封贴了吧?

点评

我还真要以以人多压你。 起信论疏,最早从庐山慧远起,中间有贤首法藏,新罗元晓,圭峰宗密,永明延寿,智旭蕅益,憨山德清,到近代还有太虚,圆瑛的讲义。这些都还只是常见的有名的。 师兄一句“当今末法时代,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1:10
发表于 2019-8-1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9-8-10 10:29
我的意思是,摩诃衍法者,明显不等于众生心。
所言摩诃衍法者,是等于摩诃衍的意思。
众生心是用来解释 ...

外道法也是起源于众生心,小乘也是起源于众生心。

对啊。所以造论因缘中说,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所以外道法要明大乘即众生心,对治邪见,令出邪网。
凡夫、二乘要修止观对治不能完全了心之过。

点评

对啊 因此,我因此说,大乘不等于众生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8-10 11: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6 00: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