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染心半净

[佛法知识] 二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09: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二谛名者。此义极难。解二谛名者。俗是浮虚义。真是真实义。从来久解。今未知那得二谛名而欲释耶。解此问者。我家明二谛有两种。一教二谛。二于二谛。如来诚谛之言。名教二谛。两种谓情。名于二谛。此则就情智判于教二谛也。问教谛是佛教。教谛名从佛起。于谛是缘于。于谛名从缘起不。解云。教谛是佛教。教谛名从佛起。于谛是缘于。于谛名亦从佛起。难云。教谛是佛教。教谛从佛起。于谛是缘于。于谛那得从佛起耶。解云。领僻。我云。教谛是佛教。教谛名从佛起。于谛是缘于。于谛名从佛起。于谛与于谛名。此语大挍。今明。教谛名从佛起。于谛名亦从佛起也。问教谛从佛起。于谛亦从佛起。教谛既是教。于谛亦是教。反诘云云。解云。两种二谛皆是佛教。问教谛可是教。于谛若为亦是教。既有于教之殊。云何并是教耶。解云。二于谛名。亦是为众生故说。为众生说有。于凡是世谛。为众生说空。于圣人是真谛。为众生说空有。是二于谛故。二于谛亦是教也。问二于谛名是佛说。名从佛起。空有二谛从何起耶。解云。只空有二谛。诸佛出世故有。佛未出世则无。缩长为短释。佛未出世时。虽言空有。不知空有是二谛。如佛未出之时。亦有苦集灭道等名。而不知苦集灭道是谛。由佛出世故。说苦集灭道四谛。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09: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故经云。甘露门初开也。空有亦尔。由佛出世。詺空有为二谛。故云空有佛出世始名二谛也。次更长释者。佛出世佛未出世。空有并由佛得知。所以成论云。劫初物未有名。圣人为受用故。为物立名。如瓶衣等。空有亦尔。佛未出世时。圣人为空有立名。若尔。佛出世佛未出世。空有名并由佛有也。次问。于谛名如此。于谛从何而起耶。解云。于谛有两种。一两情二于谛。二情智二于谛。两情二于谛可解。何者。两情二于谛。从佛教起。明佛为众生说二谛教。众生不了。作空有两解。成两于谛。此于从教起也。问情智二于谛何因得有耶。解云。一于但一。一于有二。一于但一者。凡夫颠倒。谓瓶衣等诸法为有。此瓶衣等物。有佛无佛。常于凡夫是有。如涅槃经云。十二因缘。有佛无佛性相常住。但小乘释有二人。毗婆阇婆提云。是无为常住法。萨婆多弹云。恒有为常。如火有佛无佛常热。不可言火有佛热无佛不热。有佛无佛恒热为常。十二因缘亦尔。今明。世谛亦如此。诸法于凡常有。常有世谛也。一于二义者。即是诸贤圣。真知诸法空为第一义。言二义者。就本迹两意以释之。本迹义。则诸佛出世故有。诸佛出世。知向颠倒诸法性空也。迹本义。则诸佛法身。本知颠倒性空。故法华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此即在法身地。本知颠倒性空也。略寻二谛名根本大意如此。然义必须得其根本识其大意。若不得意。义不中用。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09: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知诸法空为第一义。言二义者。就本迹两意以释之。本迹义。则诸佛出世故有。诸佛出世。知向颠倒诸法性空也。迹本义。则诸佛法身。本知颠倒性空。故法华云。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此即在法身地。本知颠倒性空也。略寻二谛名根本大意如此。然义必须得其根本识其大意。若不得意。义不中用。"

@有礼缺貌   这段好好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09: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中论序大小乘人不识佛说空有意所以成失。前序小乘云。像法钝根。求十二因缘阴入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著文字。次序大乘云。闻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为此义故。龙树出世造论。申佛教意也。既有明则。今昉而学之也。次问。既有于谛教谛。佛何意说于谛与教谛耶。解云。如来所以说二于谛者。欲令众生一节转两节转。说于令悟非于非不于。何者。于无名相中。强名相说。无名而说名。令悟名无名。亦非于非不于。为众生说于。令悟于非于非不于。故经云。知有非有本性清净。又云。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故说世谛。又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为是故。说于令悟非于非不于也。所言一节转二节转。何者是耶。一节转者。说有于凡是谛。说空于圣是谛。作如此说者。令众生转有入空。何者。有于凡是有。此有实无所有。宣说有。于凡是有。则知此有不有。此正为凡夫。凡夫谓诸法实有。今说此有于凡是有。若知有于凡是有。即知此有非有。斯则因有悟不有。经云。知有不有。又经云。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故说世谛。又论云。若不因世俗。不得第一义也。两节转者。说有于凡是实。对有于凡是实。说空于圣是实名二于谛。既说空有于缘二。即知于二不二。说于二显不二。故经云。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也。若好释者。于二者明非二。非谓是非二。若言于二为显不二。此言平钝。若骏悟解者。于二者。明非是二非谓是非二。亦应须上扬。不得下抑。上扬则两离。何者。于二非是二则离二。非谓是非二。不着不二。此则悟非二非不二非偏非不偏清净正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3 09: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然作如此说。于谛者即是教谛。何处别有教谛。只作如此目詺于谛。即是教谛。即是依二谛说法。从来人。闻师说于谛教谛。作二谛解。诵语鹦鹉喙鸱脚耳。今明。如向所明。无别教谛。说于即教也。问若尔从来解那得云有于谛教谛耶。解云。于两情名二于谛。佛为众生说此二于。即是教谛。更无有二。但约义判。何者。于谛即是所。教谛即是能。能所判于教二谛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07: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又问。何意说于谛教谛耶。解云。二意。一者为释经读论。经论中并有此言也。二者为对他。他明二谛是天然之境。有此二理。而二谛名境。复名理者。会二谛生二智。名之为境。而道理有二谛故。名之为理。道理有此二理。道理有此二境。今对彼。明此是于二理。此是于二境。非道理有此理有此境也。若尔。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07: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时有两境两理。两境者。一于境二教境。两理者。一于理二教理。为是义故。明于谛教谛也。然如来直说二于谛。凡有三句。谓得失亦得亦失。直作此说。若为得解耶。今佛直说二于谛。云何得解。答今明。佛说于谛有三句。一皆得二皆失三亦得亦失。言亦得亦失者。即是前二于谛。诸法于凡是有。此有为失。诸贤圣真知诸法空。此空为得。示其空有。令识得失。令其舍有学空改凡成圣也。二皆失者。二皆是于。故二皆失。于凡有。有既失。于圣空。空亦失。何者。诸法未曾空有。于凡谓有。于圣谓空。如一色未曾空有。有见之人谓色有。空观之人谓色空。一色于空有两缘成空有故。此空有并是失也。两皆得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07: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知于二。即知不二。此下五句皆净。于缘二。岂是二。问于二非是二可是非二不二耶。解云。于二非是二。明非是二。非谓是非二。既非二非不二。五句皆净。斯则上拂霄汉。下漏渊泉也。从来只云二于谛皆失。不知有此三句。然此三句。有两种谛。前二句即于谛。后一句即教谛。前二句即于境。后一句即教境。于境即不转境。教境即转境。言前两句是于谛不转境者。诸法于凡是实有。有佛无佛常有此境。有境既常有。空境亦常有。诸贤圣常知诸法空。亦常有此空境。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07: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时亦有天然之境。亦有天然之智。常有此境。常有此智。此之境智。并是于缘境智。非是转悟境智也。言转悟境者。只说于缘有。即知于有不有。说于缘空。即知于空不空。识于有无不有无。识教悟理。悟理即生权实二智。生二智时。空有之教即转名境。故是转悟境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07: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犹有一疑妨。何者前明二于谛一得一失。失是所化得是能化。今那得云说于空令悟不空。若说于空令悟不空者。此乃所化。何谓能化耶。解云。前明二于谛。空是能化者。引凡令学圣。凡夫颠倒谓有。诸贤圣真知诸法空。明能化空。令其舍有。若玄变之徒。既知有不有。即知空不空。不须为说空令悟不空。但钝根之人。舍其所见有。学能化空。既学得能化空。作于空解。为此人故。说道于汝是空诸法实非空也。此约渐悟为论。前令悟有不有。次令悟空不空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3: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他亦明有境谛有教谛。彼有境界法宝。有言教法宝。境界法宝即境谛。言教法宝即教谛。汝既有教谛。他亦有教谛。汝有如来诚谛之言。他可无如来诚谛之言耶。若尔皆有境教。斯有何异。解云异。今明。汝二谛天然之境。是我家于境失。于境失中。有无量失。此是我家粗失。细失非汝所及。故经云。菩萨微细碍相。非二乘境界。今亦尔。汝天然之境。是今家粗失。故与彼大异也。所以大论云。外道与佛法相去玄殊。犹若天地。又云。天食须陀比人中臭粪。又如驴牛二乳。驴乳抨成粪。牛乳抨则成苏。今亦尔。他得为今失也。此即是依二谛说法。二谛是境义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3: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又问。教谛为若异耶。解云。一往拔者。我有三种二谛。汝所明二谛。是我初节二谛。三假有为世谛。四绝为真谛。此之二谛。是我家初节二谛也。又问。汝二谛教表何物。彼云。二谛还表二理。若尔二还表二。指还指指也。又彼唯有二无不二。则唯有教无理。无理则无教。今有理即有教。具足理教也。前来明立名意。今次释名。然虽无名而名。是故今释名也。故肇师云。无名之道。于何不名。师云。于无名相中。强名相说。既无名强说名者。为令因名悟无名。说名不令众生住名中。若说名令众生住名中。此还是众生。非谓是佛。今明。无名强说名。令众生因名悟无名。然须知此名即无名。只名无名。无名而名。既知无名名。即知名无名。此即除故不造新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3: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是从来人。则造新不毕故。何者。本有身心之病。今闻佛说真俗。后作真俗解。有真可真。有俗可俗。有名异无名无名异名。即有所得义。有所得者。名曰声闻。是魔眷属。像法决疑经云。是十方三世佛怨。佛藏经云。刀轮杀一切。有得之人罪过于此。华严云。譬如饿鬼等云云。所以大论云。有生死来。无能治此病也。今摄山兴皇出世。拆破此病。说名令众生悟名无名。不住名亦不住无名。举譬如双六打隐。打不隐即为他打。说二谛名。本为除病。若住名中。名复成病。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3: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明二谛如双六打隐也。问何故恒作此释。解云。只为恒有此病故。恒作此说。如诸声闻恒障菩萨道故也。师何因得如此解。学龙树提婆两论主。两论主。何因得此解。学诸佛也。问曰。经中有立有破。何得言皆破耶。解云。经中若立若破。皆为破病。何者。经中若说一色一香皆为显道。若不显道。可不破病。既若立若破。皆为显道故。破立皆为破病也。经既然。故论主学经。师学论主。大小乘人。有新故两病故。有两论主出世破之。提婆破故病。龙树破新病。论主既然。大师亦尔。破此新旧等病故。作如此说也。然道义大意如此。必须得如此意。非为立名道义。乃道义为息名也。将欲息名故。前须释名。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3:2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名凡有四句。一者一名一义。二者一名无量义。三者一义一名。四者一义无量名。名不出此二种。义莫过斯之二条。言一名一义者。一名即一俗名一真名。一义者。俗以浮虚义。真真实义。从来得此一句。今明。是四句中一句也。次一名无量义者。若为一名无量义耶。解言。一是无量一。一岂不是无量。此则无量一。一无量。故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也。问曰。若为一名有无量义耶。解云。就四义解之。一随名释。二就因缘释。三显道释。四无方释。随名释者。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3: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俗以浮虚为义。又俗以风俗为义。然此具出内外故。律有国土毗尼。随国土处所。风俗不同也。礼记云。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故风俗为义也。从来唯得前释。无有后解也。问此两释何异。解云。俗以浮虚为义。此即望真释。明圣人所知真实。凡夫所知浮虚。对真释俗也。若是风俗释俗。则当俗释俗。只处所风俗不同故名为俗。此无所望也。前则望他。后则当自。自他异也。又前约经释。后就律释。河西云。佛法不出经律二藏。阿毗昙只分别经律耳。故经律摄佛法尽也。前释约经者。经明。诸法浮虚无所有故。浮虚释俗约经也。风俗释就律者。明律中不得道诸法浮虚无所有。不得道人是浮虚草木浮虚。何以故。为制戒令佛法久住故。所以不得明物浮虚无所有。但明国土风俗不同也。此则就经律释异。由来亦不知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5 23: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次第二就因缘释义者。明俗真义。真俗义。何者。俗非真则不俗。真非俗则不真。非真则不俗。俗不碍真。非俗则不真。真不碍俗。俗不碍真。俗以真为义。真不碍俗。真以俗为义也。问前随名释有二义。一望他当自释。二约经就律释。今就何物义释耶。解云。对有碍有得。就无得无碍释。若言俗浮虚义真真实义。此是凡夫二乘有得解义。今明。菩萨无得无碍义故。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他家无此义。他俗定俗。真定真。三假定俗不得真。四忘定真不得俗。真俗有碍声闻解义。今明。真是俗义俗是真义。真俗无碍。菩萨解义也。问何故作如此说耶。解云。对彼自性。明今因缘。因缘动彼自性之执故。经云。前以定动。后以智拔。今前明因缘。动彼性执。后当拔之也。但今一往且明因缘。动彼自性。彼明浮虚定俗义真实定真义。为是故。今动摇已。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10:0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他亦明有境谛有教谛。彼有境界法宝。有言教法宝。境界法宝即境谛。言教法宝即教谛。汝既有教谛。他亦有教谛。汝有如来诚谛之言。他可无如来诚谛之言耶。若尔皆有境教。斯有何异。解云异。今明。汝二谛天然之境。是我家于境失。于境失中。有无量失。此是我家粗失。细失非汝所及。故经云。菩萨微细碍相。非二乘境界。今亦尔。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10: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于谛为当属境为当在智耶。解云。于谛于两情智为名。何者。于凡所解为俗谛。于圣所解为真谛。于两情智为谛。不取空有两境为谛也。问于谛是智教谛属何耶。一切法不出境智。境智往收。为属境为属智耶。解云。教谛属境。问教谛若为是境耶。从来多不解此义。闻此亦不知是何言。今明。是境者。如来如行而说。如说而行。如说而行。即二智照空有境。如行而说。即说二谛故。一家云。潜谋密照名智。外彰神口名谛。今亦尔。
 楼主| 发表于 2019-5-16 10: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二智照空有。空有则名境。说空有义表一道即名教。境即能所。教即所能。教能表道故。教是所能。境是所照故。境是能所。所照名境。能表为教。故教谛属境摄也。问若尔从来那。得云缘禀二谛教生智之时教转名境耶。解云。此不相关。前是能化。后是所化。此凡经两过转。前境转为教。后教转为境。何者。如来二智照名为境。次说表一道。则转名教。所化缘禀此教。识教悟理生智。教转名境。此则教谛。或名境或名教也。问教谛既得是教是境。于谛亦得是教境已不。解云。于彼何容不得。但无表道教。无生智境。于谛不转故也。于二谛不能表十方三世诸佛正道故。不得名教。复不能生法身父母故。不得名境。若于彼是谛。于彼是境。于彼是教。于彼是理。何者。彼亦有言说故有教。彼亦言有理故于彼有理。此之理教。并是谓情故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13: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