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牛头马脸

[佛法知识] 关系苦与乐的一类问题请教诸师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7 16: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58楼,或你受罪应为:或带你受罪。
发表于 2019-4-27 16: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42楼:啥叫“夫妻行菩萨道而求子”?你是你爹妈行菩萨道弄出来的?满嘴跑火车。夫妻修行求子,和别人生孩子并没有关系。你修行是你修行,和父母生子、别人生子有什么关系?把两者扯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
发表于 2019-4-27 16: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42楼:啥叫“夫妻行菩萨道而求子”?你是你爹妈行菩萨道弄出来的?满嘴跑火车。        答:因为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问题,所以再答一下,夫妻修行求子,和别人生孩子并没有关系。你修行是你修行,和父母生子、别人生子有什么关系?把两者扯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
发表于 2019-4-27 16: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0楼之问:以理废事的说辞吧,彻底否定了菩萨代苦的事相  求官是求福了,和离苦是两码事。    答:19楼已经答了,要么问者没注意看,要么看也看不懂。至于求官求富也找菩萨,同样都是心外求佛,不问苍生问鬼神,世间信仰而已,世人如此并不希奇,但修行悟证者不可执此等念头,须知:菩萨只在心内寻,外求必是迷念生。

点评

实修二级积分1943听众24收听0 [*]收听TA [*]发消息 [/td][/tr] [/table] 点评 [/td][/tr] [/table]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3-27 07:05
发表于 2019-4-2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主楼:
按瑜伽师论菩萨地分,菩萨在自他抉择上。菩萨以利他为主兼自利。纯自利者应断。
在利乐有情时。当以无倒慧如实了知。有利有乐正应做,苦而有利亦应作。乐而无利不应作。无利无乐不可为。

什么叫利?有五种
一无罪相。[size=13.3333px]若诸菩萨所有自能若少若多摄受善法增长善法。或复令他若少若多摄受善法增长善法。劝勉调伏安置建立。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无有罪相。
二摄受相。[size=13.3333px]若诸菩萨能引所有若自若他无染污乐。或众具乐或住定乐。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能摄受相。
三此世相四他世相。[size=13.3333px]若诸菩萨自利利他。或有此世能为利益非于他世。或有他世能为利益非于此世。或有此世及于他世俱为利益。或有此世及于他世俱非利益。如是四种自利利他。于四法受随其次第如应。当知云何名为四种法受。或有法受现在受乐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乐于当来世受乐异熟。或有法受现在受苦于当来世受苦异熟。此四广辩如经应知。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此他世相。五寂灭相。[size=13.3333px]若诸菩萨所有涅槃,及得涅槃世出世间涅槃分法。是名菩萨利益种类自利利他寂灭略相。当知此相望余一切无上最胜。

什么叫乐?又有五种
一者因乐。[size=13.3333px]言因乐者。谓二乐品诸根境界。若此为因顺乐受触。若诸所有现法当来可爱果业。如是一切总摄为一名为因乐。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二者受乐。[size=13.3333px]言受乐者。谓待苦息。由前所说因乐所摄三因缘故。有能摄益身心受生名为受乐。略说此乐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无漏乐者。学无学乐。有漏乐者。欲色无色三界系乐。又此一切三界系乐。随其所应六处别故有其六种。谓眼触所生乃至意触所生。如是六种复摄为二。一者身乐。二者心乐。五识相应名为身乐。意识相应名为心乐。
三者苦对治乐。[size=13.3333px]若对治乐者。谓因寒热饥渴等事生起非一众多品类种种苦受。由能对治息除寒热饥渴等苦。即于如是苦息灭时生起乐觉。是则名为苦对治乐。
四者受断乐。[size=13.3333px]灭想受定名受断乐。
五者无恼害乐。[size=13.3333px]无恼害乐应知略说复有四种。一出离乐。二远离乐。三寂静乐。四三菩提乐。正信舍家趣于非家。解脱烦笼居家迫迮种种大苦。名出离乐断除诸欲恶不善法。证初静虑离生喜乐。名远离乐。第二静虑已上诸定寻伺止息。名寂静乐。一切烦恼毕竟离系。于所知事如实等觉。此乐名为三菩提乐。
[size=13.3333px]

五种乐抉择,唯第二受为乐自性。[size=13.3333px] 此中因乐是乐因故说名为乐。非自性故。此中受乐乐自性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苦对治乐息众苦故遣众苦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苦对治乐息众苦故遣众苦故说名为乐。非乐因故。非自性故。其受断乐非乐因故非自性故。亦非息遣种种苦故。说名为乐。然依胜义。诸所有受皆悉是苦。住灭定时此胜义苦暂时寂静。故名为乐。无恼害乐所摄最后三菩提乐。由当来世此胜义苦永寂灭故。于现法中附在所依诸烦恼品一切粗重永寂灭故。说名为乐。诸余所有无恼害乐。于最后乐能随顺故。是彼分故。能引彼故。当知亦名无恼害乐。

发表于 2019-4-27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2.关于代众生受苦。代众生受苦即是同体大悲。诸佛菩萨证悟如来藏,了一切众生无异,不仅理无异,亦能事无异,菩萨身即同彼身,彼身一切苦,菩萨能同受之。《般若理趣分》云,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普贤金刚萨埵略瑜伽念诵仪轨》云(大正20·532a)︰‘我身既成普贤菩萨,发此心时,成就无边解脱。观一切有情,自他无别,同体大悲。

代众生受苦不是有些师兄理解的那样。菩萨来代替众生受苦,使众生得乐。
就像生病了全是疼痛感觉极苦。菩萨来代我受苦。使我感觉不痛。或者造大恶业,将入地狱。菩萨来代我下地狱,我好生上三道。。。。。。
如是等等,菩萨皆不为,也不能作。为什么?如此菩萨代众生受苦,虽众生暂得乐,但此乐而无利,唯益贪痴。还受恶果。菩萨不为。

《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分自他利品》云:
       此中菩萨念与众生有利益品所有安乐。终不念与无利益品所有安乐。菩萨于此无利益品所有安乐。以无倒慧如实了知。劝诸众生令悉舍离。随力所能方便削夺。若苦所随有利益事。众生于此虽无乐欲。菩萨依止善权方便。设兼忧苦应授与之若乐所随无利益事。众生于此虽有乐欲菩萨依止善权方便。设兼喜乐应削夺之何以故。当知如是善权方便。与兼忧苦有利益事。夺兼喜乐无利益事。令彼众生决定于后得安乐故。是故菩萨于诸众生若乐利益。当知义意即乐安乐。于诸众生若与利益。当知义意即与安乐。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乐如果。是故当知于诸众生若与利益必与安乐。当知所有现况当来可爱果业所摄因乐苦对治乐。及受断乐无恼害乐。菩萨于此不应思量。于诸众生一向授与。以能饶益及无罪故。于彼受乐及根尘触所摄因乐。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无益非所宜者。于诸众生不应授与。若不生染若性非染。无罪有益是所宜者。于诸众生即应授与。菩萨于此随自力能。亦应如是修行受学。当知是名菩萨利益安乐种类自利利他。除此无有若过若增




点评

上面所引《瑜伽师地论》标点不清。不易阅读和理解。重新引《瑜伽师地论》资料库 上带科判内容 2 總約二種明與不與 1 明念與眾生有利益樂不與眾生無利益樂 1 總說 此中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27 21:37
发表于 2019-4-27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4-27 21:22
2.关于代众生受苦。代众生受苦即是同体大悲。诸佛菩萨证悟如来藏,了一切众生无异,不仅理无异,亦能事无异 ...

上面所引《瑜伽师地论》标点不清。不易阅读和理解。重新引《瑜伽师地论》资料库 上带科判内容

2 總約二種明與不與
1 明念與眾生有利益樂不與眾生無利益樂
1 總說
此中菩薩念與眾生有利益品所有安樂、終不念與無利益品所有安樂。

2 別釋
1 明苦樂隨益授與不隨樂欲
1 明菩薩以慧了知勸彼眾生捨無益樂
菩薩於此無利益品所有安樂、以無倒慧如實了知。

2 明有共利益雖無樂欲應捨與之
勸諸眾生、令悉捨離,隨力所能、方便削奪。

3 明有樂無益應削奪之
若苦所隨有利益事、眾生於此雖無[01]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憂苦應授與之。若樂所隨無利益事、眾生於此雖有樂欲;菩薩依止善權方便、設兼喜樂、應削奪之。何以故?當知如是善權方便與兼憂苦有利益事、奪兼喜樂無利益事、令彼眾生決定於後得安樂故。是故菩薩於諸眾生若樂利益、當知義意即樂安樂;於諸眾生若與利益、當知義意即與安樂。所以者何?利益、如因,安樂、如果。是故當知於諸眾[T30, p484a15]生若與利益、必與安樂。

2 就五樂明與不與
當知所有現法當來可愛果業所攝因樂[02]苦對治樂及受斷樂無惱害樂、菩薩於此不應思量、於諸眾生一向授與。以能饒益及無罪故。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若不生染若性非染無罪有益是所宜者;於諸眾生、即應授與。

2 明菩薩亦自隨力受學修行
菩薩於此、隨自力能、亦應如是修行受學。

3 總結
當知是名菩薩利益安樂種類自利利他。除此、無有若過若增[03]

点评

师兄所说理备义丰。我请教一具体事。愿为以理抉择。 众生无子而苦。求菩萨送子。 请问,菩萨以理,是当满足众生所愿。还是当不满足? 或者以理,菩萨能满足,还是无能力满足?还是有能力满足,以理不应给予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27 22:22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4-27 21:37
上面所引《瑜伽师地论》标点不清。不易阅读和理解。重新引《瑜伽师地论》资料库 上带科判内容

2 總約 ...

师兄所说理备义丰。我请教一具体事。愿为以理抉择。

众生无子而苦。求菩萨送子。
请问,菩萨以理,是当满足众生所愿。还是当不满足?

或者以理,菩萨能满足,还是无能力满足?还是有能力满足,以理不应给予满足?

肯请师兄以理抉择,消我等疑惑。明其理且断其事。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 若不生染若性非染無罪有益是所宜者;於諸眾生、即應授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28 19:08
发表于 2019-4-27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经卷第五

安乐行品第十四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揵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悕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有菩萨, 于后恶世,无怖畏心, 欲说是经,应入行处, 及亲近处。
   常离国王, 及国王子,大臣官长, 凶险戏者,及旃陀罗, 外道梵志。
   亦不亲近, 增上慢人,贪著小乘, 三藏学者,
   破戒比丘, 名字罗汉,及比丘尼, 好戏笑者。
   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诸优婆夷, 皆勿亲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来,到菩萨所, 为闻佛道,
   菩萨则以, 无所畏心,不怀悕望, 而为说法。
   寡女处女, 及诸不男,皆勿亲近, 以为亲厚。
   亦莫亲近, 屠儿魁脍,畋猎渔捕, 为利杀害,
   贩肉自活, 炫卖女色,如是之人, 皆勿亲近。
   凶险相扑, 种种嬉戏,诸淫女等, 尽勿亲近。
   莫独屏处, 为女说法,若说法时, 无得戏笑。
   入里乞食, 将一比丘,若无比丘, 一心念佛。
   是则名为, 行处近处,以此二处, 能安乐说。
   又复不行, 上中下法,有为无为, 实不实法,
   亦不分别, 是男是女,不得诸法, 不知不见,是则名为, 菩萨行处。
   一切诸法, 空无所有,无有常住, 亦无起灭,是名智者, 所亲近处。
   颠倒分别, 诸法有无,是实非实, 是生非生。
   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安住不动, 如须弥山,
   观一切法, 皆无所有,犹如虚空, 无有坚固,
   不生不出, 不动不退,常住一相, 是名近处。
   若有比丘, 于我灭后,入是行处, 及亲近处,说斯经时, 无有怯弱。
   菩萨有时, 入于静室,以正忆念, 随义观法。
   从禅定起, 为诸国王,王子臣民, 婆罗门等,
   开化演畅, 说斯经典,其心安隐, 无有怯弱。
   文殊师利, 是名菩萨,安住初法, 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 安隐说法,于清净地, 而施床座,
   以油涂身, 澡浴尘秽,著新净衣, 内外俱净,安处法座, 随问为说。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诸优婆塞, 及优婆夷,
   国王王子, 群臣士民,以微妙义, 和颜为说。
   若有难问, 随义而答,因缘譬喻, 敷演分别,
   以是方便, 皆使发心,渐渐增益, 入于佛道。
   除懒惰意, 及懈怠想,离诸忧恼, 慈心说法,
   昼夜常说, 无上道教,以诸因缘, 无量譬喻,开示众生, 咸令欢喜。
   衣服卧具, 饮食医药,而于其中, 无所悕望。
   但一心念, 说法因缘,愿成佛道, 令众亦尔,是则大利, 安乐供养。
   我灭度后, 若有比丘,能演说斯, 妙法华经,
   心无嫉恚, 诸恼障碍,亦无忧愁, 及骂詈者,
   又无怖畏, 加刀杖等,亦无摈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能住安乐, 如我上说。
   其人功德, 千万亿劫,算数譬喻, 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謟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说是经, 当舍嫉恚慢,謟诳邪伪心, 常修质直行,
   不轻蔑于人, 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说法, 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 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 是则我大师。
   于诸佛世尊, 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 说法无障碍。
   第三法如是, 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 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

发表于 2019-4-27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一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苦乐品第二十九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人先乐而后苦。或有人先苦而后苦。或有人先乐而后乐。

云何人先苦而后乐。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杀人种.或工师种.或邪道家生。及余贫匮之家。衣食不充。彼人便生彼家。然复彼人无有邪见。彼便有此见。有施.有受者。有今世.有后世。有沙门.婆罗门。有父.有母。世有阿罗汉等受教者。亦有善恶果报。若彼有极富之家。以知昔日施德之报。不放逸报。彼若复见无衣食家者。知此人等不作施德。恒值贫贱。我今复值贫贱。无有衣食。皆由曩日不造福故。诳惑世人。行放逸法。缘此恶行之报。今值贫贱。衣食不充。若复见沙门.婆罗门修善法者。便向忏悔。改往所作。若复所有之遗余。与人等分。彼身坏命终。生善处。若生人中。多财饶宝。无所乏短。是谓此人先苦而后乐

何等人先乐而后苦。于是。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刹利种.或长者种.或大姓家。及诸富贵之家。衣食充足。便生彼家。然彼人恒怀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彼便有此见。无施.无受者。亦无今世.后世之报。亦无父母。世无阿罗汉。亦无有得证者。亦复无有善恶之报。彼人有此邪见。若复见有富贵之家。而作是念。此人久有此财宝耳。男者久是男。女者久是女。畜生者久是畜生。不好布施。不持戒律。若彼见沙门.婆罗门奉持戒者。起嗔恚心。此人虚伪。何处当有福报之应。彼人身坏命终之后。生地狱中。若得作人。在贫穷家生。无有衣食。身体裸露。衣食不充。是谓此人先乐而后苦

何等人先苦而后苦。于是。有人生贫贱家。或杀人种.或工师种。及诸下劣之家。无有衣食。而此人生彼家。然复彼人身抱邪见。与边见共相应。彼人便有此见。无施.无有受者。亦无今世.后世善恶之报。亦无父母。世无阿罗汉。不好布施。不奉持戒。若复见沙门.婆罗门。即兴嗔恚向贤圣人。彼人见贫者。言久来有是。见富者。言久来有是。见父者。昔者是父。见母者。昔者是母。彼若身坏命终。生地狱中。若生人中。极为贫贱。衣食不充。是谓此人先苦而后苦

彼云何人先乐而后乐。彼或有一人生富贵家。或刹利种.或梵志种.或生国王种.或长者种生。及诸饶财多宝家生。所生之处无有乏短。彼人便生此家。然后彼人有正见。无有邪见。彼便有此见。有施.有受者。有今世.后世。世有沙门.婆罗门。亦有善恶之报。有父.有母。世有阿罗汉。彼人若复见富贵之家饶财多宝者。便作是念。此人昔日布施之所致。若复见贫贱之家。此人昔者。皆由不布施故。故我今可随时布施。莫后更生贫贱之家。然常好喜施惠于人。彼人若见沙门.道士者。随时问讯可否之宜。供给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尽惠施之。若复命终之后。生善处天上。若人中。生富贵之家。饶财多宝。是谓此人先乐而后乐

是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我观今世众生先苦而后乐。或有众生于今世先乐而后苦。或有众生于今世先苦而后苦。或有众生先乐而后乐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有此因缘。使众生之类先苦而后乐。亦复有此众生先乐而后苦。亦复有此众生先苦而后苦。亦复有众生先乐而后乐

比丘白佛。复以何因缘先乐而后苦。复以何因缘先苦而后乐。复以何因缘先苦而后苦。复以何因缘先乐而后乐

世尊告曰。比丘当知。若人寿百岁。正可十十耳。若使寿终冬.夏.春.秋。若复。比丘。百岁之中作诸功德。百岁之中造诸恶业。作诸邪见。彼于异时。或冬受乐。夏受苦。若百岁之中。功德具足。未曾有短。若复在中百岁之内。在诸邪见。造不善行。先受其罪。后受其福。若复少时作福。长时作罪。后生之时少时受福。长时受罪。若复少时作罪。长复作罪。彼人后生之时先苦而后苦。若复于少时作诸功德。分檀布施。彼于后生先乐而后乐。是谓。比丘。以此因缘先苦而后乐。亦由此因缘先乐而后苦。亦由此因缘先苦而后苦。亦由此因缘先乐而后乐

比丘白佛言。唯愿。世尊。若有众生欲先乐而后乐。当行布施。求此先乐而后乐

世尊告曰。如是。比丘。如汝所言。若有众生欲成涅槃及阿罗汉道乃至佛道。当于中行布施。作诸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人出现于世。云何为四。或有人身乐心不乐。或有人心乐身不乐。或有人心亦不乐身亦不乐。或有人身亦乐心亦乐

彼何等人身乐心不乐。于是。作福凡夫人。于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无所短乏。但不免饿鬼.畜生.地狱道。亦复不免恶趣中。是谓此人身乐心不乐

彼何等人心乐身不乐。所谓阿罗汉不作功德。于是四事供养之中。不能自办。终不能得。但免地狱.饿鬼.畜生之道。犹如罗汉唯喻比丘。是谓此人心乐身不乐

彼何等人身亦不乐心亦不乐。所谓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恒不免地狱.饿鬼.畜生道。是谓此人身亦不乐心亦不乐

彼何等人身亦乐心亦乐。所谓作功德阿罗汉。四事供养无所短乏。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复免地狱.饿鬼.畜生道。所谓尸波罗比丘是。是谓。比丘。世间有此四人。是故。比丘。当求方便。当如尸波罗比丘。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发表于 2019-4-28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头马脸 发表于 2019-4-27 22:22
师兄所说理备义丰。我请教一具体事。愿为以理抉择。

众生无子而苦。求菩萨送子。

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

若不生染若性非染無罪有益是所宜者;於諸眾生、即應授與。

点评

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 若不生染若性非染無罪有益是所宜者;於諸眾生、即應授與。 ............................................................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4-29 22:33
 楼主| 发表于 2019-4-29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9-4-28 19:08
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

若不生染若性 ...

於彼受樂、及根塵觸所攝因樂、若能生染若性是染有罪無益非所宜者;於諸眾生、不應授與。
若不生染若性非染無罪有益是所宜者;於諸眾生、即應授與。

..............................................................................................................................
师兄善说,教证明确。师兄提点,是为切要!


是染有罪无益 ,非其所宣者,菩萨就不能给众生。
有益无罪的不是污染的。菩萨就应当给与众生。


由此明确。给不给是菩萨定夺的。当给就给。不当给就不给!


由此我们当知。菩萨有能力给的。菩萨不仅有能力,而且有决定权。


众生但向菩萨求财求子,求一切。菩萨皆有能力给。给不给菩萨定,够了,也如理如法。


那种认为,向菩萨求。是外求,是迷念。不是佛法者。当知,即是谤法!即是谤菩萨。亦绝众生与菩萨的法缘!
若我所说,如理有教有证。如是谤法谤菩萨者,是不是应当忏悔下?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20-3-27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剑心魔 发表于 2019-4-27 16:52
第30楼之问:以理废事的说辞吧,彻底否定了菩萨代苦的事相  求官是求福了,和离苦是两码事。    答:19楼已 ...


慧剑心魔



137
主题
1392
帖子
1943
积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积分1943听众24收听0
49#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8-3-3 21:50 [color=#444444 !important][color=rgb(68, 68, 68) !important]来自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回帖,有一条主线,括之如下,供有缘者参考:把菩萨看成一人,把众生看成一人,我去求你,这就偏离佛法了。不识菩萨在自心,终日心外去求人,饶经十万八千劫,终是落得两手空。菩萨从来不离心,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0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