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宇宙微尘2

再驳有礼缺貌师兄对《楞严经》经文的乱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6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2 发表于 2017-7-6 16:02
谢谢大师兄的提醒。

那应该是我表述这个道理的时候,语言用的不合适。我把“真心在三界外”这 ...

从楞严经里描述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尽虚空遍法界,从无始来,尽未来际,不生不灭。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描述真心。此其一。楞严经初始,世尊为波斯匿王指出,生灭身中有不生灭性。说的是身中。可以理解为肉身内。但是七处征心,把在身内否定了。从俗谛的角度讲,生灭身中有不生灭性,这也是佛说的,可以引为证据。但是后来,佛又否定了。此其二。
佛尽管说,真心尽虚空遍法界,可是作为凡夫,我们所能感知的范围非常有限,并且基本是以自身为核心感知周围的事物,距离越远感知力越弱。我就一直思考心到底在哪里?此其二。
后来看到圆瑛大师认为,心在六根。楞严经有句话,离尘有分别性即汝真心。眼能视,耳能听,鼻嗅香,舌知味,身觉触,意知法皆是六根的作用,是有佛经依据的。
为何佛讲真心尽虚空遍法界呢。后学认为,这是破掉了色阴,受阴真心能够离体,不受五阴限制了。净极光通达,真心自性光明显发,无明破尽,自性光明照天照地。与法界融合为一体了。这是个人的认识,没有实证。仅供参考。

点评

大师兄,如来藏自身的体性非常广泛,绝不是从一个,两个层面讲得完的。所以我不会像有礼缺貌那样“执一非余”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6 17:41
发表于 2017-7-6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楞严经 发表于 2017-7-6 16:16
师兄您好,不管有礼师兄解释的对不低,您却严重的违背楞严经,
楞严经就是会相归性,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

真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发表于 2017-7-6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7-6 16:32
为给观望者做个答案,现再引用印祖《文钞》之“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之开示做回应:

泥迹者谓一切法,法 ...

这段话与楞严经不完全吻合,不能以大师的话作为佛说。等觉菩萨有一分生相无明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7-6 16:44
你第一步就错了,也能狂妄的向我叫嚣我第一步都不懂????我确实不懂你的第一步!!
你把如来藏生拉硬 ...

你的第一个问题:1、你这么聪明,我再问问,三个如来藏,见于何经文?佛可说过三个如来藏????

我是为了顺应你这种人而说的,你不是迷信祖师吗?很多祖师也是这么方便开示过的呀?你怎么现在又反对了???如果你不认祖师,也可以。我可以用另一种说法来说,照样可以解说。

你的第二个问题:2、经文明明说,真心非合和,你怎么又把真心和三界合和?当然你会说真心非不合和,那怎么又把真心独立于三界外?

真心非和合,不正好说明真心不堕于三界吗?真心非不和合,不正好说明真心不离三界吗?

你提到阿难七处征心,我倒要请问:阿难说的心,是哪个心???
发表于 2017-7-6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2 发表于 2017-7-6 17:08
请师兄指出:我有何违背之处???

会相归性,摄妄归真。从这个层面来说,即是在空 ...

师兄好,我不想长篇大论。
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你怎么说色法不是心法???
分色法和心法本是方便法,色法心法是一不是二,当然是对二说一。
师兄这样理解楞严经,确实是错误很大。

点评

请问师兄:你的身体是色法,还是心法? 师兄说色法心法是一不是二,那你认为佛祖是不是多事:分色法,心法来讲什么嘛?就说心法不就完了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6 17:31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7-6 16:46
刚骂我第一步都不懂,是胡扯,这还没给我讲清楚呢,自己就这么快把第一步否定了???那我说你第一步错, ...

我第一步是没错的,其实两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懂了的人自然会认可的。

我之所以改一种说法,不是为了适应你这种根器吗?你只会执着表象言词。不解真义。

《楞伽经》云:迷人见指月,执指不见月!

发表于 2017-7-6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一会说自己身心都是妙明真心中物,一会有谁五阴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果不真懂楞严经,肯定就糊涂了。
一会说身心是物,一会说身心(五阴身)就是真如自性。
五阴,色受想行识,当然含凡夫身心。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真如自性,方便说为空如来藏。
五阴一般认为是不空如来,可是楞严经明明讲啊无量的不空如来藏就是空如来藏啊。
当然也讲了空如来藏就是不空如来藏。
说来说去,就是性相一如,本来就是一心而已。

点评

正因为众生不懂,世尊要广度众生,所以才说了三藏十二部经。 三藏十二部经虽然只是文字,可是文字语言却指示出了佛法的真实义。所以我们要认真修学,绝不可得少为足,执空成病,拨无因果。 你看看嘛:有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6 17:47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楞严经 发表于 2017-7-6 17:22
师兄好,我不想长篇大论。
法外无心,心外无法,你怎么说色法不是心法???
分色法和心法本是方便法, ...

请问师兄:你的身体是色法,还是心法?

师兄说色法心法是一不是二,那你认为佛祖是不是多事:分色法,心法来讲什么嘛?就说心法不就完了吗??

补充内容 (2017-7-6 17:33):
佛祖说什么“不二”法门嘛?不如师兄厉害,说师兄的“是一”法门,多好??

点评

师兄你好,你研究楞严经本是很有善根,但是这样自以为是,就不对了。 心经: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这里的空就是空如来藏,色法就是心法嘛,明明讲了。 受想行识,是心法,也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7 09:02
发表于 2017-7-6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7-7-6 17:11
从楞严经里描述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尽虚空遍法界,从无始来,尽未来际,不生不灭。从时间,空 ...

纯属交流,师兄勿误解而其烦恼。

后学认为,这是破掉了色阴,受阴真心能够离体,不受五阴限制了。净极光通达,真心自性光明显发,无明破尽,自性光明照天照地。与法界融合为一体了。这是个人的认识,没有实证。仅供参考。


前面说的还好,这里就有问题,
真心离体,依然是认真心在身内;

还需放下、继续参!



点评

真心在根。是圆瑛大师说的。真心离体是楞严经原文,你敢否认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6 17:38
发表于 2017-7-6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7-6 16:32
为给观望者做个答案,现再引用印祖《文钞》之“上海佛学编辑社缘起”之开示做回应:

泥迹者谓一切法,法 ...

这仍然是理即佛,不是究竟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才修成佛的。
发表于 2017-7-6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7-7-6 17:15
这段话与楞严经不完全吻合,不能以大师的话作为佛说。等觉菩萨有一分生相无明的。

和经文完全吻合,只是与你的见解不吻合而已!
每到关键时候,就不信祖师,才是你的大障碍啊。所以你不能理解无情有佛性,本来成佛。
而这三个都是说的一回事的。
(特别说明:纯属交流,平静心看,不要误会)

点评

不要拿祖师忽悠人好不好。请看下文何谓干慧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6 17:43
发表于 2017-7-6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7-6 17:35
纯属交流,师兄勿误解而其烦恼。

真心在根。是圆瑛大师说的。真心离体是楞严经原文,你敢否认吗?
发表于 2017-7-6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原文: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

**上人浅释:‘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修这个定力,‘受阴尽者' .受阴已经尽了。‘虽未漏尽':虽然没得漏尽通,可是他已经有了神通了。‘心离其形':他的真心可以离开身体,就好像什么呢?‘如鸟出笼':我们人在受阴没有尽以前,都不能出去这个身体,这就好像那个雀鸟圈在笼子里一样的。现在这个修三摩地的人,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也就能成就他的神通了。

**

**    ‘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从这个凡夫的身上,就可以成了菩萨,得到菩萨这六十种的圣位。‘得意生身':这个叫什么呢?叫意生身。这个意生身,要作意才可以有这种的神通。

**

**    ‘随往无碍':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这六十圣位是什么呢?就是本经前边所讲的五十五个菩萨的位置;还再加上三渐次,三渐次是三个位置;再加上干慧地,干慧地也是一个位置,这是四个;再加上妙觉,那么这是六十个圣位。

**

**楞严经原文: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

**上人浅释:‘譬如有人熟寐寱言':这有一个比方,这想阴的范围,它这一种领域,譬如有这么一个人说梦话,他睡著了,就讲他所想要说的话。‘是人虽则无别所知':他说梦话,他自己是不知道的,‘其言已成音韵伦次':可是他所说的这个梦话,已经成了一种语言了。他的声音和韵调,排列得也很有次序的,说什么话也是很有次第的,但是他自己不知道。‘令不寐者咸悟其语':使令这一些个没有睡著的人,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

**

**    譬如他说:‘我今天想要有豆腐吃,我到豆腐店里去买了十块豆腐,回来我就把它炒一炒,然后就吃了。'他这么一讲,他自己不知道他说这个话,旁人——那个醒的人——都知道:‘喔!他今天吃过豆腐。'就都知道他是怎么一回事了,这叫咸悟其语。为什么他说这个话呢?就因为他吃东西还没有忘,就想著、想著、想著,睡著了作梦的时候,都要说出来。

**

**    ‘此则名为想阴区宇':这个想阴区宇就好像这个样子似的,但并不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要误会这个想阴就是说梦话,那又错了,这是个比方。

**

**楞严经原文: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

**上人浅释:‘若动念尽,浮想消除':这个动念,是动哪一个念呢?这是六识里边微细的念头。这个微细念头尽了,所以浮想消除了。第六识的微细念头,微细微细的那个相,叫动念。那种动念没有了,所以这个浮想,也就消除了。‘于觉明心,如去尘垢':这个觉明心,就是第八识那个心。第八识的心,就好像去尘垢一样。

**

**    ‘一伦生死':众生不有十二类吗?十二种的众生由卵生轮到非无想的众生那儿,这十二类轮一周,叫一伦。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就是哪一类众生的前因后果,他都知道了,‘名想阴尽':这时候这个人就得到宿命通,所以他知道这一切众生前因后果的事情,他都照了无疑。‘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这个人在这个时候就超越烦恼浊。

**

**    ‘观其所由':观看他所行所作的这个原由,‘融通妄想':这时候妄想也融通了,‘以为其本':以做为他的这个根本。


**                     


**未完待续,阅读更多的宣化上人《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请点击:宣化上人_学佛要旨的开示





                                             

**转自宣化上人法宝网:http://www.xuanhuafb.com/html/html/lyjwsym/lyjwsym3.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7-7-6 17:11
从楞严经里描述真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尽虚空遍法界,从无始来,尽未来际,不生不灭。从时间,空 ...

大师兄,如来藏自身的体性非常广泛,绝不是从一个,两个层面讲得完的。所以我不会像有礼缺貌那样“执一非余”的。

点评

楞严经有三如来藏。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大方广如来藏经关于如来藏有九个比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6 17:48
发表于 2017-7-6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7-7-6 17:15
这段话与楞严经不完全吻合,不能以大师的话作为佛说。等觉菩萨有一分生相无明的。

在圆瑛大师《楞严经讲义》第一卷释经题部分:

“十番显见,显此密因,非惟近具根中,实则远该万法,会四科惟是本真,融七大无非藏性;”

请注意这里的:四科惟是本真,不是惟本是真;七大无非藏性;

这个和经文吻合吗?

点评

理可顿悟,不历阶次。事须渐修,因次第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6 17:51
发表于 2017-7-6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7-6 17:37
和经文完全吻合,只是与你的见解不吻合而已!
每到关键时候,就不信祖师,才是你的大障碍啊。所以你不能 ...

不要拿祖师忽悠人好不好。请看下文何谓干慧地?
发表于 2017-7-6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color=#999999 !important]查看: 2021|[color=#999999 !important]回复: 1


[推荐] 修佛三摩地第三增进渐次,干慧地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复制链接]
电梯直达[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1楼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2-5-29 09:55: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backcolor=initial !important][url=]0[/url]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5-29 09:57 编辑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二一六】第三增进修行渐次,干慧位----宣化上人
2012-05-29 9:46
L3违其现业(分三)
M1征名承戒修定 M2结解即获法忍 M3由渐入顿结名
今M1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前面讲的是“除造业的助缘”、“改正业识的这种性”,现在是讲“违背现业”,就是今生所造的这种业,也要把它违了。“违”,就是违背;违背现业,就是不顺着现在所造的业去跑,要改回来。
云何现业:怎么叫“现业”呢?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像上边所说,这个清净持禁戒的人,他心不贪淫。不是有一种贪心,贪图淫欲这种虚妄的快乐。既然不贪了,所以他就清净。他清净了,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他就不随着六尘的境界所转;不奔逸于六尘的境界了,就是回光返照,能以回来。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因他不随着六尘转了,他就返本还原了,就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修耳根的圆通。
尘既不缘:六尘的境界既然不和他有一种的缘,就和他没有什么关联,没有什么因缘了。根无所偶:六尘既然断了,六根回来了,那么这六根和这六尘就不会相对着;不会相对着,所以叫“根无所偶”。“偶”,就是相对着;好像男女结婚,在中文叫“配偶”,就是两个相对着的。
反流全一:这个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反流”,就是反向回来,修耳根圆通;“全一”,把六根、六尘这种的性都规制到一起了。
六用不行:六根也不去追随这六尘的境界了。
M2结解
即获法忍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在这时候,这十方国土都是很皎洁、很清净的。比方什么呢?譬如琉璃内悬明月:好像琉璃里边悬挂着一个明月,所以谁都看得见,就是透明体的。
身心快然:在前边说,好像在一个琉璃里头悬着明月一样,那么玲珑剔透,外边也能看见里边,里边也可以看见外边。这表示这个修道的人,修得身心清净,好像琉璃那么光明、那么透明,所以在这时候,这身也非常快然,心也非常快然。“快然”,就是快乐的样子。
妙圆平等:这时候,得到这种微妙圆满,而又平等的法性。获大安隐:得到这个最安稳的。“安”,就是平安、安乐;“隐”,就是这种乐,自己知道,旁人不知道。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十方三世一切的佛这种秘密而圆满又清净微妙的这种法性,皆现其中:这个修道的人,就都得到这种的境界。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得到这种境界的这个人就得到无生法忍,也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灭,就是这个法没有生灭了;得到这个没有生灭的法了,叫“得无生法忍”,得到这种的境界也是很不容易的。
从是渐修:从这个地方渐渐地向前去修行。随所发行:随着他所得的这一个修行的功夫,而发出一种行愿。安立圣位:他在一切的圣位上安立。“安立”,是不动不摇的。
M3由渐入顿结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这个就叫做第三种增进的修行渐次,这种要违其现业的修行渐次。
I2干慧一位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阿难:释迦牟尼佛叫一声阿难说:阿难!
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这个善男子,他这种欲爱的心都乾枯了,就是没有欲爱了。他这个六根和六尘的境界不相对待了。现前残质不复续生:这个“残质”,就是他的余习,也就是很少的无明;现前还有这么一点点的余习,无明既然这样少,也不再增加无明了。现前的残质不复续生,这种的无明既然剩得很少,业障也没有许多了,所以这个时候,执心虚明,纯是智慧:自己的存心好像虚空那么样明朗,在自己的性份里头智慧圆满了,没有旁的妄想。就想的东西,也是由智慧发生出来的。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这一种智慧的自性,既光明而又圆满,映照十方,光明遍照。“蓥”,也就是映照。 乾有其慧,名干慧地:把这个欲爱都乾了,欲爱既然没有了,就是剩智慧,所以这个名字,就叫“干慧地”,又叫“金刚初心”。
金刚,就是不坏的意思。这不坏的一个金刚心,最初的一步叫“干慧地”──这和十地那个位子又不同。在这以后,就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上“暖、顶、忍、世第一”这四加行位,再加上“十地、等觉”,统统是五十五个位子,这是菩萨所修的五十五个等级。
欲习初乾:“欲”,就是自己的爱欲;“习”,就是习气;“初”,就是一开始;“乾”,就是没有了。爱欲和这个习气在开始乾了,言其没有这种欲爱的习气了。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可是欲爱乾了,还没有和如来这个法水相接。“法流”,就是法水这种的源流,就是所说的佛法。这个“佛法”,不是讲出来的法,而是自己自性里头流露出来一种法水,由自性里发出一种真正的智慧水。这个干慧地,现在这还没有和真正的智慧水相接上。





 楼主| 发表于 2017-7-6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楞严经 发表于 2017-7-6 17:28
楞严经一会说自己身心都是妙明真心中物,一会有谁五阴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果不真懂楞严经,肯定就 ...



正因为众生不懂,世尊要广度众生,所以才说了三藏十二部经。

三藏十二部经虽然只是文字,可是文字语言却指示出了佛法的真实义。所以我们要认真修学,绝不可得少为足,执空成病,拨无因果。

你看看嘛:有礼缺貌都敢自封化身佛了,学佛学到这个样子,也真是可悲!

点评

你恭敬佛本是好事,很多人认为只有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证量很高才叫化身佛,这样恭敬有好的一面,任何事物也有两面性,也有很坏的一面,就是不敢承担,下劣成为习惯。本来连微尘都是如来成佛真身,怎么大活人就不是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7-7 09:11
发表于 2017-7-6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2 发表于 2017-7-6 17:41
大师兄,如来藏自身的体性非常广泛,绝不是从一个,两个层面讲得完的。所以我不会像有礼缺貌那样“执一非 ...

楞严经有三如来藏。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大方广如来藏经关于如来藏有九个比喻。
发表于 2017-7-6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7-7-6 17:42
在圆瑛大师《楞严经讲义》第一卷释经题部分:

“十番显见,显此密因,非惟近具根中,实则远该万法,会 ...

理可顿悟,不历阶次。事须渐修,因次第尽。

补充内容 (2017-7-6 17:53):
你执理废事,你实际连初信位都不具备的。一天到晚瞎忽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7 23: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