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71|回复: 0

[佛法知识] 若爱人容颜 美貌不再时爱亦消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1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若爱人容颜 美貌不再时爱亦消失

【经典介绍】《观无量寿佛经》,为佛在摩羯陀国王舍城东北方耆阇崛山(别名灵鹫山),为韦提希等所说,主要通过修十六观等观想法,以此而求生净土,后世列为净土宗五经之一。


【经典原文】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经》

【经文解释】佛教对于慈悲两字的解释,慈是与乐,悲是拔苦。慈悲不是以我为中心而出发的,乃是建立于一切众生的平等相上面的。这是佛教的慈悲与世间所谓的博爱绝然不同之处。因为既称爱,必有能爱所爱,既有能所,必有人我,以我为能爱,彼为所爱。譬如说,因为他相貌好,学问好,品行好;但相貌学问品行不是固定的,不是绝对的,一旦变得不好,或比不上先前,比不上别人时,你就会不爱他了。

再进一步讲,我所爱的,人家亦爱,我爱而取为我有,则人必失其所爱,因我得人失,人得我失,于是起嫉妒心,发之于行为,则为杀,为盗,为淫;论其果,则有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于是清净世间遂成五浊恶世。

所以佛说爱是生死轮回之本,忧悲苦恼之因。爱既是染因,则纵然博而广之,以至无限,亦无法变染为净。这就是佛教不提倡博爱的理由。还有一句口头禅,叫做“爱我敌人”,也是一般宗教家常常提到的,其实既称敌人,心中已有了敌相,对此敌相所起的心,只有怨恨、嫉妒、嫌恶,就绝不会生起欢喜心、爱好心;纵然你勉强爱你的敌人,也不外是虚伪心、诈欺心。

佛教就决不这样说的,只教我们对待这辈恼害我们的人,要先作平等观,不作敌友想,我们用不着爱他,只可起同体的大悲心,设法消弭他的恼害心,使他转生欢喜心。将佛教教义以现代科学角度讲,从物质方面讲,一切众生皆同一体,绝无差别;从精神上讲,一切众生同具心识,而且精神更无界限可分,尤足表明其为平等一体,所以佛教中又称慈为平等慈、无缘慈,悲为同体悲。

比如布施中最高境界,要求施舍众生物品时,切不可存我为能施、彼为所施之想,于二者之间,亦不存施舍多少财物想,将布施的物品之相也要空掉,如此则不起我慢、不求名誉、不望报答、不缘一切相,这才是所谓无缘慈、平等慈。如见众生有何痛苦,当作同体想,彼所受苦,即我所受,无有彼我分别,遂兴大悲心,随分随力,除彼痛苦。当救度众生时,亦不可存我相人相,不求名誉报答,不住一切相,这才是所谓同体大悲。

我们知道佛心以大慈悲为体,修此慈悲之观,在此生舍身后,就可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的功德。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诸佛的功德等都是相同的,这部经因为述说净土法门,所以才只讲谛观无量寿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3: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