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wlxg20130220

[其它] 净公上人1999年太上感应篇讲记全195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相争的?没有。他为什么不争?他懂得一个道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好人、顺境是虚妄的,恶人、逆境也虚妄的,所以一切境缘摆在面前,他的心如如不动,《金刚经》上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那个争的心一点都没有了。

  真心离念,没有念头。佛又怕人误会,这真心离念怕你又变成无想定。所以又说了一句话,离念是离妄念,这个意思就是说他还有正念,什么是正念?念而无念,那是正念,无念而念,是正念。这个意思深,但是我们要能体会,念而无念,那个念是念一切众生,念佛念法念僧,这《弥陀经》上常讲的。念佛念法念僧是利益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这个念是正念。什么叫无念?虽然念佛念法念僧,念利益一切众生,自己心地始终清净,确实没有起一个念头。这两个是同时的,没有先后,这才叫正念。谁的念头是正念?法身大士。我们知道,法身大士分别没有了,决定没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烦恼障、所知障断了,无明也破几分,真心显露。也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显露出来了,他用这个心。凡夫跟这是相违背的,换句话说,凡夫没有真诚心,虚伪心、染污心、高下心(不平)、迷惑心、自私自利的心,跟这完全相违背,所以凡夫不容易脱离六道轮回。

  我们讲修行要把这个改过来,一百八十度的改过来,会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这是真心、是佛心。这个心起作用就是菩萨行,真正的幸福美满,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慧。所以我们晓得,一丝毫的执着都不可以有,但是这种毛病习气不知不觉就流露出来,时时处处你都会看得到。看到别人,马上想到自己,自己有没有?自己看自己的毛病很不容易看到,看到别人立刻回过头来,回光返照,就能看到自己,自己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看到自己这是觉悟,把自己这些毛病习气赶快改过来,真修行。经不可不读,不能不听,听起来是很厌烦,但是不听,毛病习气确实自己不能够觉察,永远没有醒悟改过的一天,这还得了吗?这个佛我们就白学了。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一集)  1999/7/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1

  诸位同学,大家好。在第二十二句: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一段里面,批注引用《华严经》上一段话,《华严经》上说,「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是第二句。第三句说,「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下一句说,「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这个四愿都是我们世间一切众生念念所希求的,能不能求得到?当然可以求得,如果求不到佛决定不说这些话。佛如果讲的这些道理我们不会懂,所说的方法我们做不到,佛这种说法就不契机,就叫闲言语,怎么能够与《金刚经》上所讲的五语相应?由此可知,经论当中字字句句都是我们能力可以理解的、可以实现的,这才算是真实的教诲。

  第一句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发菩提心;换句话说,四种愿望都是以菩提心为根本。不发菩提心,我们想生极乐世界也去不成,《无量寿经》明白的为我们开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我们今天的念佛堂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不是七天、七十天,长期的,这是一向专念做到了。如果没有发菩提心还是不能往生,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一辈子都不能往生。我们不能怪佛,佛讲得很清楚,讲了八个字,你只做到四个字,做得再圆满也不过是五十分,还不及格。可见得发菩提心重要!

  什么是菩提心?真正觉悟的心。觉悟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清楚了。真相是什么样子?《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是诸佛菩萨所看到的真相。再说得粗显一点的,所有一切现象都是业因果报,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因果相续,绵延不断,这是事实真相。更深一层的,佛给我们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是讲到更深一层的,都是说的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明白了,这叫菩提心。明白之后,最重要的是帮助自己求解脱,如何脱离六道轮回,如何脱离十法界,跟诸佛菩萨一样生活在平等一真法界之中,这才是真正的觉悟,这是真正的菩提。不但要帮助自己,还要帮助一切苦难众生。

  觉悟的人在这个世间,诸位要晓得,相当辛苦的,不是你们想象,觉悟的人一定很自在、很快乐,事实跟这个恰恰相反。觉悟的人受尽一切冤屈,受尽一切侮辱,受尽一切折磨,这些委屈、侮辱、折磨从哪里来的?从不觉众生那边来的,你要能受得了!不但在佛法里,世法里头也是如此,「好人受人欺」,这话不是常说吗?好人受恶人的欺负,好人怎么样?好人还是做好人,好人甘愿受欺负,而且一点都不埋怨,那才叫好人。好人是个明白人,跟这些不明白的人相处,好人还要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还要受他的折磨,受他的委屈。不是真正觉悟的人做不到!唯有真正觉悟人,心地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都流露在生活上。迷惑颠倒的人看不出来,谁能看得出来?佛菩萨看得出来,佛菩萨安慰他,佛菩萨暗暗当中护持他,自行化他,为一切众生消灾免难。我们发心要做好人,好人很辛苦。

  具足智慧,这是真的,发菩提心的人智慧才现前。我们一般人想发菩提心而发不出来,原因是什么?业障,业障碍了。业是什么?造作,一切不善的思惟、不善的造作,那叫业。业障碍了我们的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能现前,道理就在此地。我们造一切善业行不行?善业也障碍了菩提心。这个话怎么说?你这个善不是真善,你这个善是善恶之善,善恶之善不行,无济于事。善恶之善只能够得三界有漏的福报,不能开智慧。所以佛教导我们断恶修善,这里面不夹杂分别执着,那就叫真善。分别自己的意思,执着自己的利害;换句话说,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把自私自利、自己的见解、主张、成见统统放下,这样断恶修善是菩提心。这个样修行才开智慧,具足智慧。

  智慧现前才永保寿命,诸位要晓得,我们每一个众生,不但是人,每一个众生都是无量寿。大家不要以为西方极乐世界是无量寿,我们这里就没有了。如果我们这个地方没有无量寿,佛在经上讲话就讲不通,就自相矛盾。佛法是平等法,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这里短命,这就不平等,那哪里叫佛法?所以我们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样,个个都是无量寿。只是我们迷惑颠倒不知道,不晓得自己有菩提心,不知道自己有无量智慧、无量寿命,所以才叫做可怜悯者。无量智慧、无量寿命是修来的?不是的,自性本具的。现在的问题在哪里?你不能觉悟,问题在这个地方,一觉悟、一回头你就得到了。

  今天许多人,包括美国人在内,前天哪个同修给我看了一个消息,美国的预言家在解释世界灾难,我看到那个图片不少人在听,可见得大家都非常关心。大灾难,全世界的灾难要来,哪个人不害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世间有一些聪明人,实在讲这种聪明人很多,随时随处我们都会遇到,他在定中见到,在梦中见到,在修学过程当中见到,也有在生活环境里面见到。但是都是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忧虑、恐怖而不能解决问题。唯独佛法清楚,尤其是大乘佛法,所以佛法称之为宝,我们体验得愈来愈深刻,真的是宝,唯有宝才能解决问题。这些灾难鸡毛蒜皮,小事一个。佛家讲的「大三灾」,那是真正大灾难,水火风三灾能够摧毁初禅、二禅、三禅天,那才是大灾。那个大灾难在佛法里面也算不了什么!会了,不受灾难,真的是无量寿。不会的人他要接受这灾难,好像是有生死,寿命有长短,这些幻相总离不开妄想分别执着。

  所以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自始至终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觉悟。佛法教学虽然三个目标,以转迷为悟为第一,为主要的目标,只要这个目标达到,可以说前后两个目标自然就完成,转恶为善、转凡成圣还有什么问题!关键在转迷为悟,这是佛家常常标榜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千言万语、千经万论总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真正菩提心现前,无量寿就得到。何以故?决定往生,一念十念都能得生。不发菩提心,一天二十四小时念一辈子都不能往生,发菩提心,一念、十念都能往生。经里面的字字句句,它的意思都要搞清楚、都要搞明白。

  第二愿「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不是现在我们大家所需要的?修什么方法能够离老、离死?离老、离死这里头还有一个,不是漏掉,是省略掉,病。离老病死,不老、不病、不死,有没有人做到?做到的人很多。念佛往生的人站着走的、坐着走的,走的时候跟亲戚朋友辞行,他那不是死,他没有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活着往生的。这个诸位一定要清楚,这是个不老、不病、不死法,怎么个修法?依《无量寿经》修学就成功了。你要想依《无量寿经》修行,首先你对于经典的文字要熟悉、熟读,第二个要深解,第三个落实到自己生活上,这问题解决了,老病死都离开。一切的灾毒,这一句话完全讲我们现在社会状况,灾难、病毒,病毒就是瘟疫、传染病,都不能害你。我们面对现前这个环境,恐惧不能解决,千方百计来预防也不能解决,防不胜防。唯独依靠圣教,依靠佛菩萨真实教诲,我们才能够脱离这些苦难。

  所以佛教给我们读诵大乘,特别是我们学教的人,是发心弘法利生的人,读诵大乘是我们最重要的课程,读诵里面包括研究讨论。你们同学现在在此地修学,这种修学环境是世间第一稀有因缘,你们不能掌握,过失在你们。我过去在台中修学十年,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但是我们的环境跟你们相比,天壤之别,你们在天上,我们在地下。我在台中同学七个人,志同道合的,我们十年在一起,七个同学,我们每一个星期只聚会一次,三个小时在一块研究讨论。因为每个人有家庭、有工作,不能天天聚会。你们天天聚在一起,你们如果像我那个样的学习,至少你们一年等于我的七年,你们两年等于我的十四年,这是实在的话。我在台中十年,你们在此地一年半载就完成了。不能够善用这个机缘,那就可惜了!不是没有福报,大福报,但是大福报来的时候不会享,不会享福还在里面生烦恼,这个可惜。

  我前面跟大家讲,好学心切,你们就差这四个字,真正具足好学心切,你对于时间一分一秒都不会让它空过。所以同学在一起聚会,时时刻刻都在研究讨论,我们学讲经,一个讲,几个人听,听完之后提出意见、提出批评,帮助改进。这个帮助改进不是帮助一个人,所有的人都得到帮助,每个人都提升境界。哪有空闲的时间去打妄想?这才叫真正的办道。尤其诸位都从外地来,到新加坡来是作客,时间是比什么都宝贵,真是现在人所讲的分秒必争,我们才能够成大功、建大业。这个大业是如来家业,岂止是保寿命、不受灾害而已?希望我们同学们要深深体会如来真实义,认真努力依教修行,自利利他,这一生我们就没有空过,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二集)  1999/7/2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2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在《感应篇汇编》里面看到它引用《华严经》上讲的四愿,第一愿,「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第二愿,「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这两条介绍过了。后面还有两愿,「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第四愿,「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我们今天接着看后面的两愿。

  这个四愿,我们说过是一切众生所希求的,问题是能不能求得?佛家有一句话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果这个四愿要是求不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句话就有问题了,那是虚诳语,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真实语。佛菩萨决定没有妄语,所说的句句话都是实话,问题在我们求不得。这个世间,八苦里头有「求不得苦」,为什么求不得?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所求的不合理、不合法,不顺法性,所以你求才得不到,求与愿违。如果果然是如理如法,没有一样求不得的。求作佛都能够求得,这个四愿要跟成佛来相比,这个太小了,小事一桩。所以是确确实实可以求得的。

  昨天我们也说过,希求基本的原则是发菩提心,只要菩提心发了,这个四愿就有求必应;如果菩提心发不出来,这个四愿就很难求得。所以发菩提心重要!《无量寿经》诸位常常念,「三辈往生」里面所说的上中下三辈,末后一段是讲修学其它法门的也发愿回向求生净土。这四大类,佛教给我们,总纲领、总原则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总原则。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的心行要与这八个字相应,你就有把握往生;与这八个字相违背,就不能往生。在念佛堂念佛,我们现在这个念佛堂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一年到头不中断,做到了一向专念,能不能往生?看他发不发菩提心。如果不能发菩提心,还是不能往生,一天二十四小时念佛也不能往生,这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的。因为你只做到一向专念,你没有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

  发菩提心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因,一向专念是缘,因缘具足,这决定得生净土。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能够错会佛的意思。菩提心是真正觉悟的心,彻底觉悟的心。觉悟的心是什么样子?我们讲到最浅显的,我们自己能够体会、能够落实的,起心动念随顺佛陀的教诲,不随顺自己的意思,把自己的意思放下,一切依佛教诲,这就是菩提心的样子。佛菩萨在经论里面教我们做的,我们认真去做;教我们不可做的,我们连念头都不可以生,这是菩提心的样子。

  昨天晚上,我们在《无量寿经》第十三愿里面看到,「光明无量愿」,我们也讲得相当详细。实在说我们还是为了进度的关系,不能再多讲,而经文字字句句都含无量义,我们要能体会,要知道怎样去学习。善法一定要修,修善,最圆满的善法是往生净土,真正希求往生净土,必须要把往生净土所有一切障碍放下。带业往生,不是说带了这些障碍你能往生,那不可能的。古大德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只可以带旧业,不可以带现行,没学佛之前造的业,自己愚昧无知;学佛以后再造业,那就没有办法带了。学佛之后,要听佛的话,改过自新,一切为佛法久住世间,常言所说的「正法久住」,为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究竟彻悟是发愿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觉悟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正离苦得乐,三界、十法界的苦统统离了,得究竟乐,这是世尊、弥陀、一切诸佛在经论里头教导我们的。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佛菩萨教诲的苦心,真正明白了,依教奉行,这四愿就不难了。

  第三愿讲的,不是愿佛菩萨,是愿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具足成就无病恼身。我们现在身体不好,有病,有烦恼,如何能够做到这一生当中,没有病痛、没有烦恼。寿命自在,能随意住,随意住就是你在这个世间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寿命自在,想走就走,想住就住。能不能做到?能做到。我们在《高僧传》里面,在《居士传》里头,《善女人传》里面,确实见到。他的寿命到了,他还不想走,还想多住几年,为众生多做一点事情。行,没有问题。批注《楞严经正脉》的交光法师,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跟阿弥陀佛请假,他说希望在这个世间再多住几年,《楞严经》自古以来批注都不圆满,他要给《楞严经》再做个批注,做完之后再往生。阿弥陀佛就同意了,佛就走了,他就留下来给《楞严经》做一部注子。这个说明寿命随意。有这种功夫的人,不止交光法师一人,历代无论在家、出家,很多这样的人。可是这样的人住在世间,实在讲只有这么一桩事情,帮助正法久住。像交光就是帮助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用现在的话说,为一切众生服务,他不是为自己,他没有自己,所以他能够具足成就无病无恼。

  由此可知,病痛、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有私心才有的,有我,执着这个身是我,执着自己的妄想分别是我,起心动念,「我要怎样怎样,我的意思是怎样怎样,我以为怎样怎样」,你有我,你就会有病,你就会有烦恼,你就会有痛苦。佛法修行,无论是哪个法门,无论是哪个宗派,《金刚经》上总纲领说得很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什么是菩萨?菩萨是明白人,是修行人。不明白就迷惑颠倒,不修行就造业。古圣先贤做出菩萨的样子给我们看,近代出家人,宗门的虚云老和尚、净土宗的印光大师,他们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什么样子?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仔细观察,他们充满了智慧。在家的居士,示现菩萨相的也不少,批注《金刚经讲义》的江味农居士,他们这一流的人物,在台湾我们亲眼见到的李炳南老居士,都是示现一个明白人、修行人的好样子。他们住世只有一个简单的目的,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一生就干这么一桩事情,真正是协助正法久住世间,没有一丝毫的私心,没有一丝毫的自利,那是真正的菩萨行。我们在这里看到,跟这个经上所讲的相应。

  他为什么不多住几年?明白人、修行人住在这个世间,不是自己意思,完全是缘分,有缘多住一段时期,没有缘就走了。缘是什么?缘是众生愿不愿意跟他学。有人跟他学,他就得住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没有人跟他学,住世没有必要,他就走了。也许你会说,想跟他学的人很多。从表面上看,没错,是很多。有没有真正跟他学的?阳奉阴违的人很多,那些人不算。表面上好像跟菩萨学习、跟善知识学习,实际上,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善知识、佛菩萨所教的完全相违背。所以他就没有住世的必要。释迦牟尼佛当年住世,示现入般涅盘也是这么一桩事情。佛说得好,应得度者都已经得度,没有得度的,看尔后的因缘,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缘不成熟,他就走了。佛菩萨住世不住世,住世时间长短,都看我们学习的态度是不是认真。所以我们自己要想一想,我们是被佛菩萨看中,还是被佛菩萨遗弃?我说这个话不太好听,我们自己不肯学习,佛菩萨对我们无可奈何。尤其是现在的社会,民主、自由、开放,谁也不能干涉谁。古时候,父母、老师可以勉强子女;现在不行,现在勉强犯法。所以佛菩萨住世,时节因缘如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依教奉行,确确实实可以得无病无恼。因为病从哪里生的?我们现在晓得,你感染病毒。但是大家不晓得,最严重的病毒是佛家讲的三毒,贪瞋痴,我们里面有贪瞋痴,才会感染外面的病毒。里面没有贪瞋痴,外面什么样的病毒你也不会感染。现在医学里面讲免疫的能力,免疫的系统。佛家讲真正的免疫是断贪瞋痴,心地清净、平等、觉,这是真正能够免疫,心地大慈大悲能解毒。所以确确实实可以成就无病无恼、寿命自在。

  下面一愿说,「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如何能够得不老,这也是大家所希求的,都希望青春永驻。怎么样能够不老?人好像都会老,我们要晓得,老的原因在哪里?分别、执着。你有执着,你就会生病;你有分别,你就会衰老。对于世间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不会生病,你也不会衰老;至少衰老的现象会减缓,也就是我们讲老化很慢。分别执着严重的人,老化就很快,速度就快。如果完全没有分别执着,这个老化就终止,真的,不会再老化。老化衰老的现象尚且没有,他怎么会生病!

  生病的根源有三种,一种是生理上的,所谓是「病从口入」,你吃东西不小心,穿衣服不小心,感染风寒,生理上的疾病。第二种是冤业病,多半是杀生害命,这些冤魂找你、报复你,冤鬼附身,都是你的冤家对头。这一类的病必须要调解,对方同意你的调解,离开了,你的病就好了。「三昧水忏」,悟达国师得的人面疮,是属于这一类。第三模拟较麻烦,宿业病,过去生中,或者是现在这一世,造作的罪业太多了。所以他这个病,既不是饮食感染,也不是冤家对头,是自己造作罪业的果报。这种果报,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一般讲老人痴呆是属于这一类。我们见过很多,多半都是富贵人家,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财富,得到这个病,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他一口气没断,需要多少人来照顾他、来侍候他,那是他的福报,他躺在床上享福。甚至于连自己儿女都不认识,一口气不断。我们一看就晓得,这是业障病。有没有救?有救,忏悔,忏除业障,这个病就会好。但是他们不相信,他不知道忏悔,家人也不了解这个道理,帮不上忙。明白这些道理,消除业障,不跟众生结冤仇,生活起居着重卫生,就可以不老、不病。

  你有强健的身体,你才有能力去办道,「勇猛精进」。体力衰退,想精进已经不行了,那个时候就迟了。所以自古以来,修行功夫最得力的是什么时候?少壮之时。我们看《六祖坛经》,惠能大师得道是二十四岁,有的是体力。进念佛堂,念个七天七夜,若无其事,有体力!七老八十进念佛堂,几个小时就不行,就受不了,想精进也没有办法。这些道理我们都要懂,然后才知道应该怎样去修学、怎么去做。《华严经》上讲的这个四愿,我们统统都可以得到,决定不是诳语,不是妄语。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三集)  1999/7/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3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三句: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这两句话就是说的仁民爱物,平等的慈悲。『昆』是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一切大小的,这是小爬虫之类的,小动物都不愿意去伤害,何况大的动物?这是真正养我们的慈悲心。在三种布施里面,这是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的果报是长寿、康宁,中国人讲五福里面有这两种果报。所以我们见到果就要知道怎样修因,真正肯修因的人,往后一定有好的果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感应篇》这部书都是劝人修善因、断恶缘,无量劫以来,我们起心动念、一切造作,实在讲善少恶多。所以在佛经论里面跟我们讲的烦恼头数,就是像《百法明门论》归纳里面来讲,烦恼有二十六大类,善法只有十一类,所以我们恶的习气比善的习气,确实要严重很多。对于小动物,尤其像蚊虫、蚂蚁这些小动物,见到的时候无意当中就把牠杀害,有没有理由?并没有理由。什么原因?习气,恶习气。所以世出世间圣人教我们培养慈悲心,从哪里培养起?爱惜小动物的生命。学佛的人知道那也是一条命,牠受的身是牠过去造的不善业,牠受这么一个小身,我们过去生中不知道多少次跟牠们一样。再小的身相、再小的动物牠还是一个神识,怎么能够杀害?不但不能杀害,让牠生烦恼,我们都有过失。连这些小动物都如是,怎么能用恶心对人?

  动物愈小愈是愚蠢、愚痴,这大的动物灵性高一点,也就是比较聪明一点,这是一般讲法。而实际上我们仔细思惟,这种说法很难成立。因为我们观察蚂蚁也很聪明,牠的社会组织很严密,有蚁王,分工,懂得分工,可见得牠并不是很愚痴。飞虫里面像蜜蜂,牠也有组织,牠有牠的一个社会,怎么能说牠完全是愚痴?这些事实真相我们仔细去观察,世间专门研究动物的动物学家,他们的观察比一般人要细密,研究牠们的生活动态,从生活动态里能够体会到牠们的心境。所以决定不要以为杀牠们大概没有关系,牠们很愚痴,不知道报复,我们这个念头想错了。古书里头有记载,小朋友救蚂蚁,蚂蚁被水淹没了,把这些蚂蚁引到岸边,蚂蚁会报恩,可见得牠有灵性。于是我们从这里就能体会到,牠既然知道报恩,你要杀害牠,牠也会报怨。这么小的动物都有灵性,都知道报恩报怨,那何况是大的动物?所以佛在《楞伽经》里头劝大家,不要吃众生肉。佛经里头又说得很清楚,说明世间战争根源是什么?就是吃众生肉,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可是今天世间人谁相信这些话?我们劝别人,人家说我们迷信,讽刺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什么法子!

  世尊当年在世生活的方式是托钵,托钵总不要给人家添麻烦。实在说世尊一生都不愿意给别人添一丝毫的麻烦,我们在经上看到,一切随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以人家给肉就吃肉,给什么吃什么,绝不是提倡肉食,要明白这个道理。那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不必叫人家单独给出家人做素食,添一层麻烦,是这么个道理。所以在《楞伽经》里头劝人素食,中国梁武帝读到这个经文深受感动,他自己就吃长斋,吃长素。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对佛教全心全力的护持,他自己吃长素,劝导出家人也应该吃长素。中国佛教吃素是梁武帝提倡的,这个提倡正确的,随顺佛陀的教诲。我们知道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佛教吃素,其它的佛教都没有素食。这是随顺佛的教诫,我们要能够体会到。

  再小的动物跟一个人完全一样,牠不幸轮回得这么一个身相,我们决定不能看牠弱小欺负牠,那是决定的错误。批注里面说得很清楚,不但牠有灵性,牠也有佛性,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当作佛,我们怎么可以害佛?怎么可以杀佛?我们自己修行想成佛,还要去害佛、杀佛,你怎么能成得了佛?所以佛制定戒律,第一条是不杀生,这个意义太深、太广了。如果不是读诵大乘,深解义趣,不杀生这条戒很难体会。真正做到不杀生,试问问这些小动物还会伤害你吗?不会。可见得牠有智慧,牠有选择。近代《高僧传》里面,诸位熟知印光大师,这小动物不伤害他,他住的房间,无论到什么地方,他住的房间,你去找蚊虫、苍蝇、跳蚤、蚂蚁,找这些,一个都找不到。平常很多,他到那去一住就没有了,这小动物搬家,我们佛家讲迁单,牠搬家了。

  为什么老法师能够有这样的感应,我们没有?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要多想想,这什么个道理?真诚、清净、平等、慈悲。真诚心上能感动诸佛菩萨,下能够感动天地鬼神,连饿鬼道的鬼神都能感动,何况畜生道这些小动物,都受到感动,这是我们应当要知道的。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看到这些小动物都是合掌念佛,念三皈依,「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我想大家都听过,我们有没有实实地地去奉行?很多人常常把它忘掉,这三句话对这些小动物的祝福,也是提醒牠们。我们说,牠懂不懂?言语不懂,灵性是贯通的,我们那分至诚的心,至诚的祝福,牠确实能够感受得到,只要真诚。什么是真诚?一心是真诚。我们为牠祝福,为牠念三皈依,这个心不诚、夹杂、散乱,那就没有效果;如果果然是真诚心,有效果。

  真诚心不是对一桩事,要把这个心平常就培养出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是我们的真心,自性本具的性德。我们有,诸佛菩萨有,一切众生皆有。声闻、缘觉、菩萨、诸佛他们的性德现前,性德自在;我们的性德被埋藏在烦恼习气里面,虽有,不起作用。所以佛教我们要克服烦恼,克服障碍,要让性德现前。儒家所说的「克念作圣」也是这个意思,克服烦恼、克服习气比什么都重要。每个人根性不相同,善根福德厚的人容易,善根厚的人一听就明了,他能做得到;福德厚的人虽然对这个道理没有通达,听了之后他生欢喜心,他也很愿意做到。我们天天在听经,天天在读大乘,而不能够做到,自己就晓得,我们自己的善根福德多薄!那怎么办?多听、多读,培养我们的善根福德,缘成熟了自然很欢喜的把不杀生做得彻底,做得究竟圆满。不但不杀害一切众生,绝不会让众生生烦恼。

  不杀害众生得长寿的果报,不恼害众生得康宁的果报。康宁是身心安乐,一个人一生没有烦心的事情,没有烦恼的事情,康宁!康宁是果报,因是不愿意给一切众生生烦恼,什么样的果就有什么样的因,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因果这桩事情归结到最后真的就是四个字,「自作自受」。我们自己修善,我们自己就受福报;我们自己造恶,我们一定要受恶报。千万不可以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是造大业、造罪业。世间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这些一切不如意事是别人给我的,别人找我麻烦,错了,自作自受。别人找我麻烦,为什么不找他麻烦,单单找我?我跟他过去有恶缘,他找我的麻烦是报复,我明白了应该接受,承受果报而没有一丝毫怨恨的念头,这个结就解开,就化解了!世出世间圣贤教我们,「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要跟人结怨,菩提道上才一帆风顺,在人生一生当中真的是吉祥如意,都是自己修得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四集)  1999/7/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4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第二十三句: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昆虫』是动物,『草木』是植物,昨天我们讲到这些小昆虫,蚊虫、蚂蚁之类的。世出世间的圣人让我们养慈悲心,不仅是小动物要爱护牠,「草木」,植物,也要慈悲爱护,这个慈悲心才是真的。可是爱护动物的人有,能够说连植物都不伤害,就比较少了。批注里面引用《圆觉经》的话,说明情与无情是一个共同生命体,这个话很难懂,但是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我们仔细去思惟、去体会,这是事实真相。佛给我们讲的总原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是广义的讲法,一切众缘和合而生的物相,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从心想生。由此可知,它确实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也是大经上常讲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共同一个生命体,植物当然也不例外。《楞严经》上更说得好,它说「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这几句话可以把它用来解释《华严经》上的八个字,「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这两部经合起来参看,意思格外明显。

  《楞严》上还说得更微细,「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草叶是植物,缕结是事相,我们拿个绳子、拿一条线打个结,这是事相,都有它的根源,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有它的体性。体性是什么?法性;根源是什么?自性。所以我过去曾经说过,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是佛知佛见。入佛知见的人,就是天台大师所讲的分证佛位,《华严经》上所说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的见解就是这个样子,这就叫做入佛知见。如果我们真的肯定,那你就是上上根人,上上乘法,我们从凡夫地顿超到如来地,顿超到法身大士的地位。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到?问题就在我们这一念之间能不能转得过来?大乘经教熏习久了,这个光是会像闪电一样暂时放出来。这看个人善根不一样,善根深厚的人,放光的频率增加,次数增多,可惜保持不住,这一念觉悟,点头肯定,第二念又忘掉了。这是什么原因?烦恼习气太重,转眼他就迷了。如果能将这个光源保持住,你就证果,你就入佛位,分证佛位,你的行持跟诸佛菩萨就没有两样。你对于一切小动物、植物一片慈悲,跟对诸佛如来、跟对自己父母决定没有两样。爱护蚊虫、蚂蚁,爱护一些花草,都像照顾父母、奉事诸佛一样,你就是法身大士;如果你还有分别心,你是凡夫。

  我们这一生得人身闻佛法,这个缘是无比的殊胜。我们看看过去这两千年当中,在中国,祖师大德们,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修行证果的人不少。他们也是凡夫,为什么能证圣果?就是闻法无间,修行不断,所以他能成就。我们为什么不能成就?我们这两方面,闻法跟修行,常常间断,间断力量就削弱了。如果再加上内里面的烦恼习气,外面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解行两方面的功夫几乎等于零,不但不能进步,天天在退步,一直退到阿鼻地狱。这个现象也在我们眼前,我们也看得很多。新加坡这个地方算不错,每天有两个小时讲经,实际上讲够不够?决定不够的。两个小时听经,还有二十二个小时打妄想,所以佛法敌不过世法,清净心敌不过染污意,我们不能成就的原因在此地。可是我们同学们,你们每天在经教上下功夫,至少要八个小时,才能把我们的解门维系住、巩固住。八个小时研教,八个小时念佛,果然能够这样老老实实认真的在干,三年五载,我们不会输给古大德。这个事情要靠自己,不能靠别人督促,现在这个时代,督促已经不可能了,督促的教学是过去那个时代行得通,现在是民主、自由、开放,任何一个人没有权力督促你,也不敢督促你。

  在美国,做父母的都不敢训斥儿女,连小孩五、六岁的小朋友,父母要是打他、骂他,邻居会到警察局告状,说那一家做父母的虐待小孩,他还被判罪去坐牢,你说糟不糟糕?做父母的不敢管儿女,老师怎么敢管学生?所以现在是什么社会?父母跟儿女是朋友,老师跟学生也是朋友,真正做到朋友的标准那算不错了,说实在的话朋友都谈不上。今天是这么个社会,所以修行能不能成就完全靠自己。我们勉励大家,劝导大家,只有在讲经说法的场所说说而已,你听了,就给你做这么一点增上缘,你听了欢喜、明白了,你照这个话去做,你听了不满意,你下一堂课可以不来。所以了解我们现前社会状况,真的,能不能成就全靠自己的觉悟,全靠自己克服自己的功夫。

  所以我常讲,这个地方的缘无比的殊胜,能够在这个地方修学,无量劫善根福德因缘的成就。这个地方有热心的护法护持,生活起居一点都不要操心,可以将全部的精神全心全力来办道,希求解行相应。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拼命努力,三年五载必定有不可思议的成就。我们要想到,世间有许多人想求这种机缘求不到!我年轻的时候在台中学习,觉得那个机缘是相当不错了,比起你们,充其量只有七分之一。什么是七分之一?我们每个星期跟老师、同学在一块上课、研究讨论一次,你们现在每个星期七次。所以我的缘分只有你们七分之一,你们比我多六倍,你们的成就应该也超过我六倍才对。不能超过那是你们不用功,你们把机会放弃掉。我在台中搞了十年,你们在今天这个机会、这种缘分里面,一年等于我七年,两年超过我太多了。

  我们在那个时候,同学都是在家居士,都是有家庭、有事业,每个人要忙着照顾家,要忙着工作,一个星期抽三个小时时间,跟老师在一块听教、学习,一个星期上一堂课。我们学讲经,也是一个星期上一堂课,这一堂课是三个小时,说天天上课,哪有那么好的命?由此可知,这个机会就难得。难得我们得到,正如同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不但是今已闻,天天可以闻。这么一个小道场一切经典具足,一样都不缺乏,缺乏的是我们对于机缘的认知,怕的是这么好的机会你不认识,你不能把它抓住,你不能好好的利用,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我曾经劝过悟道师、悟行师,还有现在在马来西亚的悟教师,他们现在在全世界各地方讲经说法是重大的牺牲,这是修一点福,在解行上是重大牺牲。我也常常勉励他们,要认真努力。否则的话,你们同学在这边进修,他们将来必定落在你们后面,而且有很大的差距。你们天天在此地锲而不舍,他要到处劳碌奔波,在解行上进步很缓慢,你们在这里解行进步快。世法、佛法都要往远处看,看得太近了不会有成就,要往远处看、往深处看。真实的成就,福慧双修,福中有慧,慧中有福,福慧是一不是二。他们几位法师在全世界弘法利生,福慧是二不是一,他合不起来,可以说是福多过慧。福报,不能够超越六道,在六道哪一道里面去享福就难说了,要看你的功夫。五戒十善能够达到九十分,你所修的福在人天;五戒十善达不到这个标准,你在哪里享福就很难讲!佛在经上讲的话句句真实,没有一个字是欺骗众生的,我们要能想得到。福慧双修,福里面没有私心,福里面保持清净平等觉,那个福里头有慧,能解决问题。福里头有私心,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没有彻底放下,就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

  这里头举了两个公案,诸位好好的去看,很值得我们反省。前面举了一个,佛说法的时候有一个小蚌蛤,牠在旁边也在听佛讲经,偶尔被人家无意当中踩死,小蚌蛤在地下。因为牠听经的缘故,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牠命终之后生忉利天,做忉利天王,以后以忉利天王的身分再来听佛讲经说法证须陀洹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动物有灵性,怎么可以伤害牠?另外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出家人道眼未开,接受一个斋主父子常常供养他,这个斋主是吃长素的,死了以后要还债,就在他们家菜园现草菇的身,那个草菇就是他,每一天这草菇供养他这父子。这说明什么?说明植物有灵性。这父子每天到菜园去摘草菇,没有想到是以前供养的法师,天天去摘草菇,他天天还债。佛法里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那是讲变畜生,这说是变植物,要还债!

  所以世出世间法里头,我们很清楚、很明白,决定没有说占便宜的事,谁能占谁的便宜?也决定没有吃亏的事情,谁吃亏,谁上当?没有,因果通三世。这一生人家占我们便宜,我们吃了亏,没想到来生还有人还帐的、报偿的,要懂这个道理。当然我们也不需要人家来还债,这个东西冤冤相报,还来还去没完没了,不是好玩的事情。开悟要紧,证果要紧,往生要紧,这才是究竟了脱,然后回过头来帮助这些有缘众生。佛法说得很好,「佛不度无缘之人」,哪些人与我们有缘?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冤亲债主是有缘。结的有恩是缘分,结的有怨也是缘分,我们欠别人的是缘分,人家欠我们的也是缘分。所谓的缘分,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还是这么一套。我们结的缘很多,赶紧要成就,再回过头来帮助这些冤亲债主,统统得度。所以自己一定要着重解行并重,定慧等学。尤其在现前这个社会状况,不认真努力,必定堕落,而且快速的堕落,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性。放下经本,佛号就提起来,就念佛;放下佛号,就展开经卷。每天我们能够说是研教八小时,念佛八小时,我们的妄想自然就少了,没有时间去打妄想。希望我们同学们认真努力,不要辜负稀有难逢的机缘。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五集)  1999/7/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5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这四句讲的是「行仁」。接着下面: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这是第二十四句。后面: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这都是行义,仁与义都是忠孝的落实。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孝就是佛家讲的自性、性体,忠是自性的大用。佛家讲中道,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做种种示现、种种教化,都是行忠。忠是孝的落实,仁义是忠的落实,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自己就清楚、就明白。人如果不懂这些大道理,那就是古人所说的,与禽兽有什么两样!禽兽是动物,人也是动物,人跟禽兽不同的地方、差别的地方,人能够体会宇宙人生的大道,了解诸法实相,这才叫做人。这些大道理决定不是生而知之,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生而知之的没见过,都是学而知之的。学,每个人禀赋不相同,佛家常讲上中下三根,上根的人接受的能力强,所谓是闻一知十,一闻千悟,中根的人差一点,下根的人就更差一点。这个根性不相同怎么形成的?世间人确实是个迷,有人说这遗传,如果说遗传,有父母很聪明,儿女很笨拙,这在遗传上又讲不通;有些父母并不聪明,很平庸,儿女非常聪明,可见得遗传这个说法也很难成立。佛说得好,无量劫来每一个人的习性不相同,这个说法我们听了能接受。人决定不是只有这一世,如果认为人只有这一世,来世就没有了,这是断见;有人说人死了来世还是人,佛说这是常见,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

  古印度他们有很多宗教家,印度古代的宗教家没有不修禅定的。我们晓得,禅定能够突破时空的维次,换句话说,他能够见到四度空间、五度空间,甚至于更高层次的空间。那个生活范围就大了,大得太多了。所以他们见到欲界天、色界天,见到六道的真实状况。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教说的,在释迦牟尼佛没有出现之前,印度所有的宗教都曾经见到,都把这个事情证实了。我在美国住了很多年,美国许多人也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他们不是用禅定,他们用催眠的方法。催眠,实在讲也是属于禅定的一种,不过没有禅定那么深就是了,这意志集中。意志不集中,不能入催眠的状况,你一个人胡思乱想,那个催眠师对他毫无办法。怎样才能够入催眠状况?听他的指挥,听他的话,他叫怎么做,百分之百的服从,就很容易入催眠状况。入催眠状况,他就知道他过去生,过去一世、过去两世,很深的能够达到三、四世。但是最平常的是过去生中一世,这很普遍。能够达到三世、四世比较少,那就是我们用禅定比喻的话来说,更深层次的定功。所以这个事情不是假的。

  人死了并不是一切都完了,人死了一切都完了,我们还要学什么佛?这不需要。人死了后面事情多得很,无穷无尽,这个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我们知道有前生,知道有后世,聪明人有前后眼,这古人所说的,什么叫前后眼?看前世、看后世,那个眼光就看得远了。能够看到过去、未来,这个人就不造业了。为什么?他知道造业有果报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十法界依正庄严,不仅是十法界,就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一真法界,《华严》讲的华藏,净土讲的极乐世界,也离不开因果的原则。大家都知道,《华严》讲的「五周因果」,《法华》讲的「一乘因果」,世出世法离不开因果,这是真理。因果讲到究竟处,古来的祖师大德们给我们做了个总结,「理不出心性,事不出因果」,这两句话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学说尽了。佛如是,中国儒家、道家又何尝不如是!不但在理论上是完全相同,在世法上也是大同小异,都离不开忠这个字。

  什么叫做忠?我们最近也讲了不少次,因为讲到《感应篇》里面,说到「忠孝」,这个字就是菩提心里面讲的深心,孝这个字是菩提心的直心,也是世尊在《观经》里面讲的「至诚心」,诚到了极处,这是忠孝。有一丝毫的偏差就不忠,不忠不孝!谁能够把忠孝做得最圆满?如来果地,那是讲到究竟圆满。忠孝圆满,仁义当然就圆满,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就是说落实在他生活上、在他工作上、在他处事待人接物,都会做得非常圆满。等觉菩萨偏一度,我们如果说三百六十度,等觉菩萨偏一度,非常接近了,法云地菩萨偏两度。如果我们用这个话来说,初信位的菩萨偏了多少度?偏了五十二度,五十二度算不错了,我们凡夫偏离一百八十度。由此可知,我们学佛学什么东西?忠孝仁义而已矣!

  今天我们读这文,第二十四句,『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这两句话,后面是『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凶、善、急、危」,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字样感触很深!现在的凶灾、危急太多,太严重了,几乎是遍及全球。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要依照中国古人所讲的,失教,古时候这句话非常严重,失教是他没有受过教育。古人任何人听到这句话都感到非常羞耻,没有受过教育,你不懂得做人之道。但是现在说出这两句话人家不懂,听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个教,今天表面上大家看,好像教育挺发达的,可是佛家讲的教育跟我们现在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现在社会是什么教育?科技的教育。科技的教育,我们现在想想,违背了自然法则的教育,大家天天干违背自然法则。所以外国一些预言家,我看他们的书,地球要对人类来个总报复,你伤害它,它要来报复你。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开玩笑的话,实际上现在这些天灾人祸,岂不是地球对人类提出反抗、提出抗议?人还是懵懵懂懂,认为这是自然灾害,与我们的行为不相关,这就是他没有受过教育。

  古圣先贤的教育,不仅是佛家,中国传统的教育,儒家、道家,先秦的诸子百家,无不是讲做人之道。教育的宗旨,第一个教人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伦的教育,中国人讲伦理的教育。所以中国这个民族,几千年维系到今天还没有被淘汰,还没有被灭亡,什么因素?伦理教育。教育第二个宗旨,是教人明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知道爱物。伦理的教育教你爱人,这是教你能够爱物,爱护我们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环境、物质环境,这是事实。诸位如果稍稍留意一点,你们譬如说养花,很多人喜欢花草,你对于这个花草有爱心,它长得特别好,它回报你。你对它没有爱心,那花也开不好、也长不好,同样是一棵树,同样是一盆花。我看得很明显,从前馆长喜欢花,她照顾,那个花开得特别好,她要到国外去旅游,交给别人去,回来的时候几乎枯得快要死了,她要花一、二个星期才能把它恢复,草木通人情。世间人又说,花有花神,草有草神,对面仙人掌开的花每一朵都有花神,你们肉眼看不见。你对他好,他报答你;你对他不好,他就走了,枯死了。你仔细观察,你就了解。教育更深一层的,是让你了解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这就是超越时空维次,这样一来大家相处才能和睦,才能融合。所以教育的目的在哪里?无非是教人与人、与物、与天地鬼神能够和睦融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合作,这样才能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是极乐世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佛教人生活是充满了真实智慧,决定没有迷信。人要没有智慧,生活就非常辛苦、非常可怜。

  今天这个世界为什么充满了凶灾?充满了危机?圣贤的教育失掉了,没有人去提倡,也没有人肯学了。今天我们在一起,这少数的这些同修们,我们很幸运,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够听到圣贤的教诲,还能读圣贤书。这正如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稀有难逢的一日」,我们遇到了。遇到,缘具足了,你能不能成就?看你的善根福德。什么叫善根?你接触到之后生欢喜心,你能够信、能够解,这是你的善根。福德是你能够落实,你将你信解落实到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你能够像诸佛菩萨、像古圣先贤仁民爱物,这是你有福德。善根福德因缘三个都具足,你这一生会有很大的成就,很大的成就是什么?永脱轮回去作佛、作菩萨去了。作佛、作菩萨,佛菩萨不是神仙,不要搞错了,佛菩萨是什么意思?印度人讲佛,中国人讲圣人;印度人讲菩萨,中国人讲贤人,佛菩萨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白的人。人要做个明白人,不要做个胡涂人,明白人叫圣人,胡涂人叫凡夫,这个我们要搞清楚。凡与圣的差别我们也讲得很多,我们要如何来学习?这些教材是非常好的数据,不要说全书,学个一句、两句一生都受用不尽。

  现在世间灾难多,诸位都晓得,也有很多人劝勉要找个安全地方去移民,这话说得对不对?话没错,但是你要顾到忠孝仁义。如果是不义,不义偷生,叫苟且偷生,那个人活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中国旧社会常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士是什么?读书人,明理的人。仁义之所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怎么可以贪生怕死?哪有这种道理?何况佛在经教里头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境随心转」,我们要转变这个境界,答案都是肯定的,从哪里转起?从心地转起。转凡心成佛心,就是转凡成圣,心转了身就转,确实佛法里教人不老、不病、不死,这话都是真的,绝不是假的,谁能做得到?佛与法身大士做到。我们如果提升到法身大士的境界,也能做到。

  人为什么会有病、会老、会死?你有念头,你有妄想。只要你有妄想、有分别、有执着,你就决定会老、会病、会死,这个我们在大乘经上念得太多了。你如果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你就不老、不病、不死。所以病从哪里来的?佛不是常讲三毒贪瞋痴,你心里头有贪瞋痴,你那个心比什么都毒,那是病毒。心里头有严重病毒,外面有五欲六尘诱惑感染,你怎么会不生病?佛家才把疾病的根源找到。我们中国圣人也了不起,中国的医书,第一个是《黄帝内经.灵枢》,它里面讲的主要内容,不是治病,讲长生。根据中国古人的说法,人的寿命至少要活两百岁,人是一个机器,这个机器你能够保养得好,你能够照顾得好,它的寿命应该是两百年;两百年不到你就死了,你没照顾得好。就像你们现在用的机器一样,你没照顾得好,你把它糟蹋掉。中国古人照顾这个身心,也是讲求清心寡欲,跟佛法讲的理论很接近,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心寡欲,佛法是把这欲完全断掉,所以清净到极处,寡欲没有断尽。有很多人看到我的身体还不错,这么大年纪还可以蹦蹦跳跳的,什么原因?我比大家欲望少,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老化减缓了,疾病确实是减少,我一天吃一餐很正常,精神很好。许多人对我很照顾,怕我营养不良,给这个、给那个,我嫌麻烦。如何照顾自己?清心寡欲。最好把那个欲天天减少,年年减少,减少到完全没有了,那才是个正常人。

  老师教我看破放下,诸佛如来彻底放下,放下自己名闻利养,放下自己所有的欲望,甚至于连这个身都放下,念头都放下了。起心动念,实在讲这不是起心,如果起心动念,你还没放下。我们这几天在经上讲得好,佛菩萨是应,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应化,绝不是佛菩萨起心动念。佛菩萨起心动念是攀缘,不是随缘,应化是随缘。所以我们要随缘你才自在,攀缘就不自在,攀缘是心里想怎样做法,错了。所以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最好的榜样。通常一般人学佛两个字挂在嘴里,实际上不懂得学佛的真正意义,也不懂得如何学佛。我们想想,佛给我们的教训确实是真理,确实是至善,儒家讲「止于至善」。今天跟诸位讲了这么一点原则,如何「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救人之危」,落实在事相上我们还要细心的来探讨,如何把这几句话落实。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六集)  1999/7/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6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凶灾危急在今天可以说到达了极处,人已经不是一个、两个人,也不是百人、千人,今天我们看到这个四句话,几乎是指地球上整个人类,遭遇到大灾难。怜悯,不是只有一个怜悯的心,那有什么用处?怜悯是要拿出行动来。这个行动是从内心里面彻底的忏悔,宗教里面所讲的悔改,那才是真正生起怜悯心。全世界的大灾难怎么形成的?我们在讲经之中讲过很多次,首先你要认识,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是我们的依报,「依报随着正报转」,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太多了。你要真正懂得这句话的意思,你就晓得全世界的灾难,太阳系的灾难,银河系的灾难,根源从哪里来的?我自己行的不善,因为这是我的依报,依报是随正报转。众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一定要受这个灾难、要受果报,他的认识错误,以为这个事情与我不相干,这些人做错了,我没有做错,这个观念错误了。一切人是我们自己的人事环境,一切物是我们生活当中的物质环境,今天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不好,追究起根本的原因,我们自己存心不好,我们自己做人没做好,所以我们依报环境如此的恶劣。这是消灾免难根本关键之所在,所以自己要认清楚,自己要知道回头。以往起心动念无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所以才造成今天这个局面,搞成这个样子,心量太小了。

  在这个大劫难来临的时候,这一棒很重,终于把我们打醒,彻底的改过自新,为一切众生受苦受难。这真的明白,真的醒过来,真的悔改了。大乘经教佛菩萨的教诲,果然有机缘落实,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我们要去做。与佛教诲不相干的决定不能做,对于自己这一身有大利益,我们也不能要。我们知道那些东西是诱惑,那些东西是眼前的甜头,名闻利养,世间人羡慕的荣华富贵,这些东西转眼云烟,后果是在三途、是苦报。迷的时候不知道,觉悟的时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觉悟、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这些事实告诉有缘人。这佛家常讲「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是有缘人?他肯听,他能够理解,能够接受,能够依教奉行,这是有缘人。所以我们自己到各个地方去弘法,首先我们要懂得观机。观机里面最重要的是常住大众,常住大众如果缺席,不喜欢听,外面信徒还不少,这地方不能去。这给信徒们结缘,常住没有意思学佛,常住还搞自私自利,常住还搞名闻利养,没有把佛法当作一回事情,这怎么能去?

  今天书上讲到什么是凶、什么是危、什么是急,我们要认识很清楚、很明白,这不是小的凶灾,不是轻缓的危急,非常严重。我们今天教人,苦口婆心教人,几个人相信?教人家要怎样怎样做,自己做不到,人家听了打很多疑问,许多问号摆在那里,你说的是真的还是假的?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当年在世说到做到,实在讲他是做到之后才说的。我们实在是粗心大意,将释迦牟尼佛一生的行谊忘得干干净净,他的行谊就是我们的表率,就是我们的榜样。世尊为教诲众生,为宣扬正法,不辞辛劳,「佛太辛苦了,佛太累了」,我们在经上没看到过,一大藏教这种字眼没看过,我们今天怎么可以说累?怎么可以说辛苦?怎么可以说受不了?这不是佛弟子的话,魔的话,魔王里面有这些字汇,佛菩萨没这些字汇。所以在大灾难,严重危急之时,我们今天还有机会在这个地方学习,这是三宝加持,这是大家过去生中无量劫累积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往后这些苦难众生如何得度要靠你们,你们有没有想到?如果想到这桩事情,焉能不努力?焉能不发愤?也许同学们要问,我们善根福德很薄,智慧很少,我们能办得到吗?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善根、福德、智慧跟如来无二无别,你不相信。可是现在没有智慧!现在没有智慧是你的烦恼盖覆住,你对自己没信心。

  学佛头一个是恢复自信心,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决定得到诸佛护念。福报不够,自有龙天善神保佑你、加持你,绝不求人。世间再大福报的人,不可以开口向他要一分钱,那是他的事情。我们向佛求,向佛求是正理、正法,这章嘉大师当年教给我的,我们的心永远清净,永远是自在的。佛教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转凡成圣」,我们所学就学这三桩事情。缘具足,我们对于这一切苦难众生多做一点事情;缘不具足,少做一点事情;没有缘,不做,哪里可以强求?有一丝毫强求的心你就不自在,换句话说,你就没有智慧。我们今天求,为一切苦难众生求,绝不是为自己求,为自己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造业,为一切众生求,这是福德、这是功德。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连这点道理还不懂吗?所以我们今天怎样救苦救难?那就是真正回头,把自己从前所造的一切恶一定要断,要断得干净;还没有修的一切善,从今天起努力去奉行。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感应篇》是最好的标准,印光大师为我们介绍的。佛讲了许多标准,散在大乘经论,不容易读诵;《感应篇》这一千多字,它把这善恶集中在这个地方。句句都是佛经上所说的,所以这一部书就是佛经。我们修行第一步断恶修善,就依照这个本子来奉行就行了。转迷为悟,《华严》是最好的教材,《般若》也是最好的教材;转凡成圣,《无量寿经》是最好的教材。我们不必涉猎太多,涉猎太多分神,还要费许多的时间。在佛法里头抓住重要的纲领,懂得一句就做到一句。这个批注里面举了很多例子,都是讲古大德怎样去帮助别人的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可以做参考。我在此地跟大家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是从根本救起。根本法里面,「依报随着正报转」,这决定是事实真相,「一切法从心想生」,《华严》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我们对于这个基本的理论,万法的根源,要把它参透,我们就晓得应该怎么做,我们也有信心去做。真信切愿,怎么不能转境界?希望同学们把这一桩事情多想想、多观察、多体会。

  这四句当中有一句『乐人之善』,什么是善?也要把它认识清楚,世间所有一切好事夹杂着私心在里面就不善。他有百分之九十是为公众,里面还夹杂着百分之一为自己,这不善。毫无私心,那叫纯善,我们要把标准提到这个境界。也许同修说,这个境界太高,一般世间人做不到。我也晓得,我们自己要提升到这个境界,要求别人就不必了。要求自己要纯善,要求别人,人家百分之九十为自己,百分之十为别人,不错了,很难得了。为什么?他没觉悟,他不了解事实真相。觉悟的人决定不可以,夹百分之一的私心都不可以。我们在这里天天讲、天天劝,总希望诸位一下省悟过来。劝的时候好像醒了、明白了,我们离开这个桌子,又胡涂、又迷了。所以世尊劝人要劝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究竟有多少人省悟过来的?不多。真正省悟过来少数人,这个少数人就是根熟的众生。还没有回头的人那没成熟,没成熟,让那些成熟的人继续着再帮助他们,正法久住,代代都有传人,众生才有福。现在教学比过去要艰难得多,无论在德行、在智慧,说实在的话都要超过古来的祖师大德,才能挽救世运,跟古来祖师大德同样的智慧德能救不了这个世界。我们不真干怎么行?不真干不但帮别人的忙帮不上,救自己也救不了。真正有能力帮别人忙,你自己就能得度,自他不二。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七集)  1999/7/3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7

  请看《感应篇》第二十六节: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这一节讲得失。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得失不是真实的,可是世间人都迷在其中,因此造出许多的罪业。在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当中,得失是列在第一条,可见得众生对于这个问题迷得是多么的深、多么的严重。《感应篇》这个四句讲得好,世间人对这桩事情,他们的看法、想法不正常,见到别人有得就生嫉妒,见到别人有失就生欢喜心,这一念心就造无量罪业。「太上究人之过」,这是人的过失,这四句是究人之过,教人看别人跟自己没有两样,见到别人有得能生欢喜心,见到别人有失能生怜悯心。得失的范围非常广大,在世法里面得名闻利养、得五欲六尘,在佛法里面得禅定、得觉悟、得证果,世出世法都包括在其中。

  佛告诉我们,得失也是因果的关系,没有种因是决定得不到的。世间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无非是富贵、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中国人讲五福,前面跟诸位介绍过,都是有业因的。所以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因希求得善果,哪有这个道理!佛经里面常讲「无有是处」。我们希望要得到什么就得好好的造因,你造的因殊胜,你的果报殊胜;你的因美满,果报也美满。这两句话就非常重要!这两句话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决定没有嫉妒心,不但没有嫉妒心,而且有随喜心。随喜心是菩萨法,普贤菩萨所修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菩萨的大行。我们学佛同修当中往往疏忽,把这个大利当面错过,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思的。

  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要断恶、要行善,可是善往往不能成就,恶天天还继续在造。特别是口业,人与人接触之中就造口业,批评别人的是非得失。你的批评是不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是事实,都不应该说。如果不正确的你不就是冤枉人了吗?冤枉人所造的罪业就重!如果你的批评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你的罪过就小;如果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影响,你的罪过就大了。如果你毁谤三宝,让一些信众退失道心,《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诸位看看就晓得,堕地狱。不要轻看了,这随便谈谈,好像没有什么多大关系,一时快意,阻断别人的善根,招来阿鼻地狱的罪业。干这些事情,我们在社会上常常看见、常常听见,佛菩萨看在眼里很痛心、很怜惜,正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

  为什么会造这个事情?听信谣言,不去问问这些事实真相。我这一生当中,这些事情遭遇得很多,我有个原则,与我不相关的不理会,没有理会的必要,一笑了之。也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也是罪业,希望自己的心清净,希望自己的心纯善,一丝毫恶念都不要放在心上,好!这才叫存好心。你把这些是非人我、拉拉杂杂的东西放在心上,你的心就不善,你的心就不好。如果与自己、与大众有关系的这些传说,我们一定要查证,去调查一下、证明一下是不是事实,然后再批评。所以说不能听一面之言,听一面之言,愚痴、迷惑。尤其是一个做领导人的人,我们读古书,看看古代这些帝王,在他耳边讲话的人太多了,他是不是全信?他拿来做参考,他一定去查证,所以他不会冤枉好人,也不会上坏人的当,这个才聪明。这些都是他老师教导他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教导他的。

  古人有所谓「谣言止于智者」,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才懂得怎么处理。可是没有智慧的人多,没有智慧的人听信谣言,造谣生事。现在这个世间有智慧的人太少了,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智慧?没有圣贤的教诲。现在全世界的教育,绝大多数是什么教育?功利的教育,急功好利,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竞争的教育。只要有竞争这个念头,决定就干损人利己之事,伤天害理之事,这是现代教育。所以现代教育,说个不好听的话,增长轮回心,帮助众生造轮回业,干这个。学佛的人虽多,几个人真正在经典上去研究、去讨论,认真去学习?所以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罪过就太重了。打着圣贤的招牌,依旧还造轮回业,所以他堕得就很重,他堕阿鼻地狱。这个招牌不可以仿冒,现在这个世间法律,对于一切仿冒都要治罪的,佛这块招牌是世出世间第一个正字招牌,你随便仿冒,这个罪业比什么都重。

  我们今天既然捧了这块招牌,就得依教奉行,认真的向佛菩萨学习,总要学得几分像,完全不像就有罪过。不可以说我没有造罪业,我没有害人。没有害人,捧到这块招牌,没有依教奉行就造罪业,什么罪业?把佛法的形象破坏,就是这么个罪名,这个罪名就担当不起。佛菩萨是什么形象?我们今天起的什么心?动的什么念头?干的什么事情?佛法今天在社会上为什么这样的衰弱?我们读古书,在古时候朝野对于出家人没有不尊重的。现在的社会对出家人轻视,原因在哪里?古时候出家人学佛像佛菩萨,所以大家尊重,大家敬仰,确实是人天师范。现在社会上为什么对于出家人瞧不起?出家人没有依教奉行,没有学佛菩萨,向谁学习?这个话我们不必讲了。我们要反省、要觉悟、要回头,学习的对象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不向佛菩萨学习就错了。

  高僧大德是我们的典型,但是得仔细观察,知名度高的是不是真正有德行?名实相符的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初学佛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推崇印光大师,叫我向印光大师学习。与印光大师同代的高僧大德太多了,他为什么不介绍别人?为什么偏偏介绍印光大师?这当中的道理,这当中的苦心,我们知不知道?出家人多,我们在佛经上看到,这么许多出家人当中,有真佛弟子、有魔王子孙。末法时期,魔发了大愿,叫他的徒子徒孙统统到佛门出家,披上袈裟来毁灭佛法,这是佛经上有记载的。我们生在末法之中,所以出家人当中有佛、也有魔,我们要有慧眼,要能辨别,我们向佛学习,不能向魔学习。向佛学习,我们这一生当中会成就;向魔学习,我们这一生当中必定堕三途。切身的利害,怎么可以不知道?

  这四句话我们要拿来当座右铭,要常常记住,决定要舍弃自私自利,念念为利益众生,念念为帮助别人。虽有这种心,可是这个心落实也不是容易事情,你想做好事,没有缘,没有机会,缘不足。总有许多人障碍你,不让你做好事,不希望你成就一桩善行,想尽方法来阻碍,这个事情太多了。由此可知,缘就非常重要,要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一生当中做不成还有来生,菩萨度众生生生世世永无休息。你们诸位同修知道,上一次我是诚心诚意想帮助澳洲人建个养老院,就被人破坏。破坏的那些人他们能不能做好事?他们也不能,自己不能做,障碍别人做。

  评论一个人的是非不容易,相当不容易,观察一个人,前后左右面面看清楚还不敢下断语。古时候人讲得好,「盖棺论定」,才可以评论你的人品,你还没有死都不敢说。为什么?一生造恶,临终忏悔改过自新,还是好人,这样的人念佛依旧能往生,依旧能作佛,所以回头是岸;死了也不能回头,那就断定他是不善之人。所以断定一个人,你就晓得有多难!古人给人写传记,都是死了以后,后人写。一个朝代的历史,这个朝代已经灭亡,下一个朝代人写,这都是盖棺论定的意思。

  我们障碍别人行善,果报是别人障碍我们行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太明显,太快速。所以我们同学要记住,遇到有这个机会,好事,赶紧做,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要帮助他、成就他,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做的事情对于社会、对人民、对众生不利的,我们决定不去帮助他。如果是有利益的,我们要全心全力照顾,全心全力协助,决定没有嫉妒障碍,只有恒顺、随喜,这行菩萨道。归结到最后,一定要有真实智慧,绝不能掺着有情见在里头,情见是痴迷,真实智慧是正大光明,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八集)  1999/8/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8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下去看《感应篇》第二十七节:

  【不彰人短。不衒己长。】

  这两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对于真正修行关系很大。它这个小注一开头就说得很好,「人之有短,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这个话是古时候的社会,现在我们很难体会。古时候,可以说是中国从汉朝以后一直到清朝,始终维持了礼制,所谓是「以礼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深。在古代称名,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才能称名,普通一个人的名字,在一生当中只有两个人可以称,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可以称你名字。古礼,男子二十岁成人行冠礼,冠礼就是戴帽子,二十岁成年了这才戴帽子,表示他成年。从这一天起,他的同辈,这个兄弟、朋友、同学,大家在一起为他祝贺,同时送他一个字。所以有名、有字,名不能称,称字,这个对他尊敬。所以成年之后能称他名的只有父母、只有老师,纵然是在朝廷做官,皇帝对他也称字,也不称名,对他尊敬。如果皇帝称他的名,不称他的字,这个人就有罪,不把你当作人看待;换句话说,你就等着判刑。普通一个人,名都不是一般人随便称的,何况儿女对于父母之名,不敢称;别人叫他父母之名,他可以听,他决定不能说。

  这个地方讲『不彰人短』,用这个比喻,这个意思很深。听到别人说是非、说长短,意思讲如同闻人家说你父母之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只能听,你不能说。说是什么?说对父母大不敬,那就大不孝。批注用这个在比喻,比喻得好!可是现在没有人学礼,也没有人讲礼,念到这一句,现代人懂得就不多了,也没有办法体会得到,甚至于这个意思究竟有多大,现在人也想不到。古时候对于称呼非常讲求,决定错乱不得,这是伦理教育的基础。但在西方人没有,连这个概念都没有,西方人儿女随便称父母之名,这在中国古社会里见不到的。

  中国古时候对一个人尊敬,刚才讲称字,这是一般的,如果他有道德、有学问,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大家也不称他的字,另外给他起个名号,叫号,这对他更尊敬。最极尊敬连号也不称,称什么?称他的地名,像李鸿章,鸿章是他的名,他做到宰相,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人家连他字、名、号都不称,称李合肥,他是合肥人,称他的地名。这不但对他尊敬,对他的故乡(家乡)都尊敬,合肥出了这样的大人物,整个合肥人的光荣,称这个意思。出家人,一般社会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称呼,譬如说隋朝智者大师,智者已经是对他很尊敬,他的法名叫智顗,不称智顗,智者,这很尊敬。最极尊敬的,连这个都不称,称天台大师,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师。最极尊敬是称他的地名,他生长的地方,或者他长住的地方,这个我们在古籍里头看得太多了。凡是这种称呼的,都是受当时社会普遍敬仰的人。举这个比喻。

  更进一步,不但口不可得言,「耳亦不可得闻,则更上也」,更上一层,不但是听了不能说,最好听都不要听,这点很重要。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修什么?清净心。佛法到最后归结是三个门,觉正净,觉门是性宗修的、禅宗修的,要上上根人才得益,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入门。那要讲什么?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中下根性的人一生做不到。所以走觉门固然是快,决定是少数人。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会下得度的人最多,也只有四十三个人。诸位想想,接受六祖能大师教诲的有多少?我们概略估计一下,几十万人决定是有的。几十万人当中,只有四十三个人开悟,少数,不是上上根决定做不到。六祖以前,从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一生只得一个人,所以单传。六祖以后,这些祖师大德会下开慧的,三个、五个,从来没有超过十个人,没有过的,三、五个就很多。所以觉门虽然好,很难走!

  正门也不容易,正门是研究教理,渐修,觉门是顿修、顿超。禅宗以外的全是属于教下,天台、贤首、三论、法相唯识都是属于教下,典籍太多了。就跟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逐渐向上提升,中下根性的人走这个路是方便,但是耗费时日太久。时间长了,相对的障碍就多,人事上的障碍,环境上的障碍,总是在所不免,所以进得少,退得多,成就也相当艰难。我们在史传里面都看到的,没有恒心、没有毅力,不能真正做克己的功夫,都不能成就。所以教下的路非常遥远,也不是容易学的。

  第三个是净门,净是修清净心的。从这个门在大乘佛法里头有两个宗派,净土宗走这个门,密宗也走这个门,都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的人,如果常常夹杂着是非长短,你的心怎么能够得清净?常常听是非,常常说是非,口业就造得重,不但心不清净,将来造的果报也很难想象。佛经里面讲「拔舌地狱」,拔舌地狱是口业的果报,你所造的业,对别人、对社会,如果有大伤害的,不只拔舌地狱,可能由拔舌地狱就转到无间地狱去。《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就有,一开头就讲清楚了。这部经它真正的宗旨在什么地方?是教导一个修行人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尤其是口业,能够知道常常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住自己的厚道,这个人即使道业不能成就,也是人天的善人。佛家讲的善,古人有总结一代的佛陀教法,佛菩萨讲的理不外乎心性,所讲的事相不外乎因果,因果如果与心性完全相应,这是大善,那是佛菩萨的行持。我们学佛贵在能掌握到纲领,我们修学就不会感到困难,明白因果之后,你就会肯定种善因得善果。我们希求善果,为什么不去种善因?

  我这一生对这点知道保全,别人讲是非我赶快离开,我听都不想听,听了怎么样?心地被污染。别人有破坏我的,有说我是非的,有同修拿着这些录音带,或者记下来一些文字拿来给我看,我从来没有看。录音带把它拿去录别的东西,文字的部分丢到垃圾桶里去,不希望阿赖耶识里头落下这些种子,这不好的种子。别人造谣生事、毁谤是冤家,冤家宜解不宜结,让他去造作去,我们不要听。我们只记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缺点;只听别人的善行、善事,不闻别人的恶言、恶行。这不仅是修清净心,也是修自己的厚道。人在一生当中,常常保持清净、保持厚道,你的物质生活纵然再缺乏、再辛苦,精神生活丰富,会过得很快乐,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安。

  尤其是你已经闻佛法,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想想,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行不善,怎么能去得了?阿弥陀佛虽然慈悲来接引,接引还是有条件的。你本身心行不善,你念佛念得再勤,你的愿心再恳切,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环境不相应,阿弥陀佛把你接引去,你天天跟别人吵架,天天跟别人生是非,你不把极乐世界给闹翻了。你对于阿弥陀佛的情再深厚,阿弥陀佛也不会因为你把极乐世界毁掉。所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本身的条件是善心、善行。孔夫子教我们「止于至善」,这才有条件跟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常讲一丝毫的恶意都不可以有,有一丝毫的恶意、恶念就不能往生。不要以为这个法门不灵,我修一辈子,念一辈子佛,天天拜佛,天天念佛,到临命终时还是不能往生,释迦牟尼佛是骗人的。其实佛没有欺骗你,你自己错会了意思。真正希求西方极乐世界,丝毫恶意都不可以有。这两句话就重要了,绝不可以说别人的短处,最好听都不要听。下面一句『不衒己长』,自己有好处、有优点不必炫耀,不必去夸张,没有好处。
太上感应篇  (第六十九集)  1999/8/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69

  诸位同学,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昨天我们念到《感应篇》第二十七节:

  【不彰人短。不衒己长。】

  这两句话对我们为人处世是最宝贵的教训。人生活在世间都有他本分的工作,本分的工作做好了,是本分,你应该要做好,有什么值得骄傲?所以没有理由去炫耀自己的长处。做得不好是过失,做好是本分,做得不好就是过失,就是罪业。造作罪业最容易,往往最严重的是口业,造谣生事,拨弄是非。诸位都知道,现在世间有大灾难,昨天美国、澳洲同修打电话来给我,问我这八月十八号怎么过?你说怎么过?到哪里去避难?谚语常讲「在劫难逃」,你往哪里逃?今天最重要的、最聪明的,如何能把这个劫难化解,而不是逃避。劫难从哪里来的?从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相宗讲,「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业障根源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化解,还是起心动念。这个化解不是一时的,不是一次,这一次劫难来了我们赶快断恶修善,劫难没有了再造恶业。这种心态是没有办法避免这个灾难的,恶业、恶念一断永断,劫难才真的化解。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修行的好机会,时节因缘刻不容缓。我们要在最短的期间当中,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这个劫难就没有了,这个劫难就化解。不肯向上提升,或者是我提升一下,劫难过了我再下来,那就完了,没有这个道理的。

  古大德曾经给我们做了个榜样,宋朝莹珂法师,《往生传》里头有他,《净土圣贤录》里头也有他,《安士全书.西归直指》里头也记载着有他。这是个出家人,不守清规,违犯戒律,他还算不胡涂,算是个觉悟的人,他自己心里想一想,自己一生的行为,将来果报一定在地狱,这他自己知道决定在地狱。他向同参道友们请教,有什么办法能够救他?同学们就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所以关起门来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不吃东西,也不喝水,也不睡觉,三天三夜拼命。总算他诚心,所谓诚则灵,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之后我再来接引你。」莹珂法师跟阿弥陀佛说,「我的恶习气很重,禁不起诱惑,外面一引诱我又要造罪业,这十年当中我不晓得又做了多少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

  他这个祈求阿弥陀佛点点头,答应他,跟他讲,「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好不好?」莹珂法师说好,非常欢喜,这把他的寮房门打开,告诉大众,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寺庙里头人没有人相信他,无恶不作的一个人,关门三天晓得你在里头干什么?居然说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好吧,反正三天时间不长,大家看着你,看你三天之后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果然他是沐浴换了干净衣服,邀请道场同参道友帮助他念佛,给他送行。当然大家都很欢喜,一个人真正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他也不生病,人那么正常。念到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一刻钟时间很短,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我现在要走了。」跟大家辞行,坐在那里就走了。证实了《弥陀经》上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没有错!

  你在念佛堂念了这么久,没有把阿弥陀佛念来,你的心不诚。为什么人家念三天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你们念了这么久,阿弥陀佛消息都没有?原因在哪里,自己应该晓得。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去!诸位要想想,从凡夫地一下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这是我们很好的例子,很好的榜样。我相信历代像莹珂法师这样,真正回头、彻底回头、改过自新,从一个恶人变成一个最善的人,这是真回头,一念之间。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没有人记下来,他也不会告诉人。念佛往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往生传》、《净土圣贤录》,能够记下来的少数,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而已。这个事实我们要懂得,我们还有什么恐惧,还有什么害怕,日子怎么过?老实念佛过。我们这个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暂时还没去,就要多替阿弥陀佛做宣扬的工作,多为一切众生做榜样的工作,这就对了。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大众,劝导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决定要改过自新。

  昨天跟诸位说了,它这个批注一开端说得很好,「人之有短,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你们听听昨天的录像带,我昨天讲得很清楚,这几句话在现在跟大家讲,你们可能没有印象,古时候这几句话就很严重。我们这个时代会有这么大的灾难,实在讲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一切随顺自己的烦恼去生活,哪有不造业的道理?造极严重的罪业,还以为是好事,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不但学佛违背佛菩萨的教诲,世间的善法也已经一无所知,把一切恶法当作善法,把一切恶念、邪念当作正念,所以感召得大灾难。我们今天要彻底忏悔,使我们自己一生生活在真正感恩、幸福、美满之中。怎样才能做到?耳不闻恶声,眼不见恶事,你才能守住自己的清净心。

  可是世间许多人,学佛的人也在所不免,这其中还有出家人,专门打听别人的恶行、恶事,一天到晚遇到人就是是是非非,造极重的罪业,他不知道。别人的事情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听都不听。也有些同修告诉我,法师,有什么人造你谣言。他听人家造谣还去录音,把那个录音带录下来送给我,我从来不听。这些文字从来不看,我都把它丢在垃圾桶处理掉,为什么?我愿意保持一个最佳的印象。所以心目当中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人人对我都有恩德。他纵然有一些毁谤、闲言闲语,那是他的误会,或者是他听信别人的谣言,不是他的本意,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让自己清净心里头染上一个污点?外面来的问题你接不接受?不接受,你永远保持清净心,你接受才会被污染,你不接受绝对不会被污染。我们何必干这些事情?

  人要懂得一个大原则,与人为善,佛经上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我们要用孝敬心来对待(孝顺心);既然是未来诸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以恭敬心对待。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很明白吗?以孝顺、恭敬对待一切众生,成就自己的善业,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我们这才是真正学佛,这才是真正回头。与自己利害的一概不理会,与众生有利害的,害,没有什么大害,也不必去理会,如果有大的损害,这要用智慧来处理,不可以感情用事。

  有人欺骗我们,我遇到过,过去道安法师遇到就太多了,什么事情?骗钱,道安法师常常被人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是不知道,不知道那就胡涂,他知道人家骗他,给不给他?还是给他。这点了不起,知道你来骗我,我还给你,这是度众生的方法。骗久之后,他如果哪一天晓得,原来老和尚每一次都知道,他就生惭愧心,就回头了。老和尚不胡涂!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如果没有道安法师那种智慧、度量,也有个方法,查证,去查一查是不是事实?如果他事实上需要,他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我们还是要帮助他;如果他把这个钱骗去吃喝玩乐,做些不正当的事情,我们可以不给他,这也是个处理方法。人念念当中要向善处去想,念念念人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都有长处,也都有缺点、也都有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容人之过,赞叹别人的长处,培养自己的道心。真正有道心决定没有灾难,决定有佛菩萨护念,决定有护法神保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遇到善人,我们都会尽力去保护他、去维护他,善与善相应。你不善的心、不善的行,诸佛菩萨、善神远离了,妖魔鬼怪围绕你。这《感应篇》里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你会常常遇到灾难,你会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集)  1999/8/4  香港  檔名:19-012-0070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感应篇》第二十七节:

  【不彰人短。不衒己长。】

  前面曾经说过,这两句话看起来是老生常谈,实际上对我们一个人的做人、修养关系最大。人一生当中最大的过失,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欢攻击别人的短处,这桩事情是最损阴德的。造作的时候只知道图一时的快意,没有想到后来果报的惨烈。《地藏经》里面所谓是「拔舌地狱、火镬地狱」,都是这种业报所现的。古时候人心淳厚,一般都有教养。现在人可怜,没有人教导,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再看到社会外面的风气,内有恶因,外有恶缘,因此造这种罪业比比皆是,这是值得我们警觉的。自己如果有,一定要痛改前非,这个过失如果不能改过来,念佛也不能往生净土。我们一定要记住,佛给我们介绍净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决定不容许有个心行不善的人,到那个地方去把人家生活环境扰乱,所以这是决定不能往生的,我们千万要记住。

  批注里面引用很多的例子,看看古人是怎样的涵养,我们要效法、要学习。此地所列的几个古时候这些人,我们在史传、在古文里面都念过,都相当熟悉的,宋朝的韩琦、王素、文征明,这都是读书人,有度量能包容。人有小的过失,实在讲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的过失加以渲染成了大过失,把人家一生的前途断送掉,这个因果背得很重。受害的人他要是心里不服,换句话说,他决定会报复。这个报复不在今生,就在来世,或者在后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古时候,同学、朋友看到有过失的时候,规劝,规劝在什么时候?没有第三者见到的时候,你说这种人情多厚,提醒他,劝勉他。规劝两次、三次都不改,佛法里面讲的「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跟随他的学生不少,经典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相当庞大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我们在经上看到,没有现代化的组织,为什么这么多人众,生活得这样有规律,这么严整,道理在哪里?人人都遵守六和敬,人人都修五戒十善,纵有过失,天天听佛讲经说法,自己知道责心忏悔。我们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处分哪一个学生,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开除哪个学生。这是我们的典范,我们今天做不到,想学也学不会。所以从经典记载来看,释迦牟尼佛做人做得多么圆满,这是现身说法教导我们,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丝毫瑕疵,这才真正显示出究竟圆满的智能。

  下面一句『不衒己长』,自己有长处、有优点,现在人说值得骄傲,值得骄傲是炫耀自己的长处,你自己那点长处立刻就报掉,就没有了。所以自己的优点要藏起来,韬光养晦,古圣先贤教我们,自己的缺点应当暴露,自己的优点应当隐藏,积阴功。行善是自己的本分,有什么值得炫耀!尤其是自己分内的工作,本分的工作,应当要做好,尽心尽力去做,这是本分,做不好是过失,不值得炫耀。本分工作能做好,这就是大善。真正能做好,要面面周到,相当不容易,所以没有智慧、没有学问,你就没有善巧方便。世间人哪个人不想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为什么做不好?为什么落得一身的罪过?这个原因在哪里?我们要细心去想想。总而言之一句话,不学之过,没有学又自以为是,所以临事的时候就许多过失了。世间事尚且如是,出世间的大事更难。

  所以凡事自己一定要想想自己的智慧能力,这些事情我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做得圆满?能不能利益社会大众?如果不能,我就不敢接受。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又有这个机会,那是古人所讲的「当仁不让」,我应当要做,我不去做没有人做。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这个机缘,不可以强求着去做,强求去做,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所以说人贵自知之明,别人不知道,我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能耐要清楚。

  我一生没有带过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做过领导,我一生当中是被领导,没有带人的经验,我自己清楚。所以我一生不搞道场,不做住持,不敢管人,不敢管事,为什么?我知道我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福报,做不好,做不好就有罪过。我不强求,希望这一生当中寡过而已。我看到别人做,我欢喜,我从旁边协助他,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尽心尽力去帮助人家。中国习俗里头所说,凡是做个领导人,命中要有官印,这个话说得也不无道理。所以我了解自己,我一生服从领导,做自己本分应当做的工作。遇到佛法之后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在这一生当中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佛之后的事业就是讲经说法,宣传佛教的教义。我们自己有心、有愿,也得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然有心有愿也做不到,世出世间法都要善因善缘,后面才有善果。

  学佛,佛教给我们要修觉正净,要修清净心,要想得心地清净只有省事。事情太多太繁,你的清净心决定得不到,你的事业做得再好、再辉煌、再善,都落在人天福报。往生,诸位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坛经》上说得好,「这个事情福不能救」,建道场是修福,讲经说法也是修福,度众生还是修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福再大,与了生死出三界都不相干,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下,你能看得出来,出家人的道场,居士的道场,凡是住持道场的人有几个人能往生?有几个人临终时有好瑞相?反而不如一些默默无闻老实念佛的人,被人家瞧不起的人。倓虚法师告诉我们的,《影尘回忆录》里头有记载的,《念佛论》后面也有记载,哈尔滨极乐寺修无法师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无法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没有出家之前是做泥水匠的,出家之后只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人非常谦虚,非常和敬,对待任何人都恭敬。在寺院里做一些粗重的工作,修苦行,样样让给别人,别人不要的自己来受用。你看他往生那么样自在,那么潇洒,倓虚法师往生、谛闲法师往生那个瑞相比不上他。

  谛闲法师还有个徒弟锅漏匠,我们讲经时候常常提到他,也是一个字都不认识,念佛三年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他师父给他办后事。师父往生比不上他,他师父是谛闲老和尚,天台宗的一代祖师。为什么师父比不上徒弟?徒弟省心没事,师父是寺庙住持,每天许多应酬,操心。换句话说,论修福,徒弟不如师父,论修行的功夫,师父比不上徒弟,这些事实真相都在我们眼前,我们有没有看到?倓虚老法师、谛闲老和尚是佛门大德,真正解行相应,真正是一个修行的好出家人,也是我们的好榜样,如果我们的德行修持不如他们,必定堕落。所以领众很不容易,领众不是凡人,真有智慧、有德行才能领众。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的大众,不好领,从前人老实、听话,现在人不老实,每一个人意见都很多。如果没有真正的德行令大众敬服,你的障难就在所不免。

  学佛的人知恩报恩,决定不报怨,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不与一切众生结恶缘,事事忍让。你要的,我全给你,不但身外之物能放得下,你就是要我的命,我也给。释迦牟尼佛就做榜样给我们看,魔王波旬劝他入般涅盘,用现在话说,劝他早一点死。释迦牟尼佛点头答应他,就入般涅盘,满一切众生的心愿。佛满魔的愿,魔将来灭佛法还会留一点情面,手下还会留情;佛要不满魔的愿,魔灭佛法恐怕手下就不留情。佛对于恶人,对于魔王,你看看都满他们的愿,何况是一般常人!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古圣先贤的长处我们要记住,要认真努力效法,别人的短处绝口不提,不但不提,最好耳也不闻,为什么?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这是绝对的自利。喜欢听别人的过失,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必堕地狱,为什么会堕地狱?自作自受,不是别人推你下地狱的,是你自己造不善的因,感不善之果,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真正如法的僧团,世尊在世那个团体,我们现在怎么学都学不到。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团体没有他那么大,三、四十个人在一起相处,一个人是一个心,一个人是一个思想,六和敬第一条做不到,没有办法做到见和同解,所以基础没有了。我们还分成几个班,还要选个班长,这已经很过分,但是这是不得已的做法,为什么?人不能自治。世尊当年在世,僧团里每一个分子都能够自重、自爱、自治,不需要组织,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得很好,这是佛法僧团。我们要多想想,如果同参道友在一起共修的达不到这个水平,不如不干的好,自己修自己的决定成就。不如法就不做,真正如法,如法我们就做,完全效法释迦牟尼佛。祖师大德们所做的已经是打了很大的折扣,我们晓得,这些折扣都是不得已而做的。最圆满、最究竟的,是佛陀在世那个方式,这是我们应当要记取的。真正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学问,才真正能够做到自行化他,才真正有能力领众。领众完全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组织,那是自然的,自然是最美的,自然是最善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一集)  1999/8/5  香港  檔名:19-012-0071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八节,这一节只有一句:

  【遏恶扬善。】

  批注里面一开端讲得很好,「凡人之恶原非性成,习染既深,滔滔莫救,或明知故犯,或不知误为,究其成,造下弥天罪案,原其始,止因一念差迟」。这几句话我们要冷静的去思惟,细心去体会。中国古时候儿童上学,大概第一部念的书就是《三字经》,《三字经》一开端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跟这段话的意思完全相同。人为什么会造恶?人性本来是善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之善已经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所以儒家大圣孔子说性相近,而荀子、孟子所讲的那就是习相远。你看孟子主张性善,荀子说性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是习性不是本性。孔子讲的是本性,本性一切众生都一样,在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心性。造善、造恶都是习性,所以这里讲人之恶原,就是造恶的根源不是自性。

  诸佛菩萨明心见性,不但决定不作恶,给诸位说,恶的念头都没有。不但没有造恶的念头,行善的念头也没有,为什么?习气断尽了。行善造恶是习气,我们讲习性,习惯成自然,这种习性不是一生培养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养成的,养成一个习惯。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天性,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彻底觉悟、明心见性的人才知道,天性里头没有。从哪来的?习性熏成的,习染既深,无量劫起了熏习。凡夫不能够作佛、不能够作菩萨,就是被这个习性障碍了。它这里用的习染用得好,无量劫这种习气染污自己的真性,于是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造罪有的时候自己知道,知道就是明知故犯;有的时候自己不知道,不晓得造作的是罪业。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这里说如果追究它的根源,一念差迟,一念差迟就是佛家讲的一念迷惑。为什么会迷?习染太深。世出世间圣贤教我们改过,教我们回头,从哪里回头?从习染回头,这才叫真回头,彻底回头。

  可是回头也得有下手之处,《楞严经》上所说的「最初方便」,我们从哪里下手?这四个字就是教我们下手的方法。这四个字浅深都没有止境,我们初学功夫浅,到菩萨地那个功夫就深了。『遏』是用力制止,也就是说要把它克服,要把它压住,压住什么?『恶』,恶念、恶行。不但是恶的行为我们要控制住,不能造作,恶的念头都不可以有。恶念,不是无明就是妄想,这些东西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头受苦受难。苦难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你自作自受,就是你起心动念与自性不相应;如果与自性相应,自性里头没有善恶,自性是清净的。所以不但是恶念伤害我们,善念也伤害,佛在经上讲得太明白,恶念感得三恶道的果报,善念感得三善道的果报,三善道跟三恶道就是六道轮回。

  禅宗常常教人「莫思善,莫思恶」,这句话意思是什么?把那个善念、恶念统统断掉。这个时候你的本来面目就现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明心见性。菩萨示现在六道度化众生,确实善恶念都没有,所以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善恶念都没有就是不住生死,菩萨度化众生的手段、方法,善恶事都有,不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都不住,两边都不住就是两边都住。所以教化众生要看众生的根性,众生根性善良就用善法度他,众生根性不善就用恶法度他。所以菩萨度众生,善恶事统统有,那只是事,没有心,事是教化众生的手段,不是目的。大圣大贤心地永远清净平等觉,是非善恶的念头已经断尽,不同凡夫。我们凡夫无始劫的习染,一时决定断不掉,古德常讲,「理可顿悟,事须渐除」,这道理你要听懂,你可以很快就觉悟,可是你那个习气不是一下能断得了,慢慢断。

  断的方法,首先要把恶的念头、恶的行为控制住,不让它发生,不让它起来。念佛人,我们常常说的,念才起,立刻就把阿弥陀佛提起来,第一个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把你前面的念头换过来,这就是「遏恶」。诸位要晓得,这个「恶」就是指念头,这是从根本上修。恶的行为,凡是对人、对社会、对众生有不利影响的,这种行为都是属于恶的,决定不能做,所谓伤天害理,你要是去做,极重的罪业。人造恶无非是想自己得一点利益,这点利益说老实话很微薄。古人有个比喻,说你冤枉杀一个人,这个人没有罪,你把他杀掉,杀掉之后你就可以做皇帝。他也不干,宁愿不做皇帝,不肯冤枉杀一个人,这是有智慧。

  人有罪了,自然有治罪的人去对付他,国家有法律制裁!我们不是执法的人,不是立法的人,看到人家造罪业,我们没有权力制裁他,这个道理要懂。立法的人、执法的人制裁他,那是不造罪业的。我们不是执法的人,他有罪我们去惩罚他,我们自己就有过失。在这种情形怎么办?看他造作罪业,如果是他个人的,受害是他个人,受害是他的家人,随他去!如果他造作的罪业很大,受害的是社会,受害的是许多的众生,我们可以向执法的机关去检举,我们不可以去惩罚他,这是对的。佛法是教你用智慧,用高度的智慧,绝不是感情用事,我们一般常说的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菩萨教导我们的。

  一个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行为,叫做修行。修行没有止境的,为什么?我们行为都有错误,有错误就要修正。等觉菩萨还要修行,为什么?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还离不开修行。到如来果地,过失完全没有,这个修行功德圆满,没有什么行可修了!诸位要晓得,等觉菩萨还要修行,我们岂可以不修行?等觉以下的九法界众生,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今天从哪里修?我们是凡夫,在九法界里面,我们的地位很低,我们的业障习气很重,从断恶修善下手。我们善恶还不能断掉,换句话说,六道还没有办法超越。在六道里面,我们断恶,绝不落三恶道,修善,可以得人天福报,小果,在佛法里面讲不能比这个更小。

  批注里头引用的道家讲的,这一句话是道家的,《感应篇》是道家的,佛说「止恶行善」,儒家讲「隐恶扬善」,这是说三教的圣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我们见人之恶,要懂得隐恶,绝口不提,不但口不能言,最好不要放在心上。我常讲我们的心才会清净!你心里有这些东西,你的心怎么会清净?心不清净就不生智慧,你的心生烦恼,以烦恼的心来学佛,怎么学也学不像;以烦恼的心来研究经教,怎么研究也研究不通。从心底里面把它断掉。见人之善要赞叹,为什么?勉励大众行善。

  昨天晚上我看到锺茂森居士,这是个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很难得,他是广州人,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前几年我在美国的时候,他听我讲经,听完之后他很受感动,发了九条大愿要孝顺父母,他写出来给我看。现在博士学位拿到了,回家来探亲,昨天晚上讲经我又遇到他,他带了一家人,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一个姑妈来看我,他的爷爷八十岁。这个年轻人难得,很不容易!他昨天又把他写的九条带来念给我听,我说好,拿给我,我给你放在我们《佛陀教育杂志》上发表,扬善,劝大家效法。中国古人常讲「忠臣出孝子之门」,他现在在德州大学教书,不容易。他何以有这么大的成就?从他这一分孝心我们就明白了。了凡先生常常看功名富贵的人,看什么?看他的德行,德行太难得。知识、技术算不了什么,德行难得,人有德行,一定诸佛护念,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善神拥护。这个年轻人值得我们赞叹的,值得我们表扬的,是年轻人的表率,是年轻人的模范。今天晚上讲经,他一家人还会来。

  所以这四个字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不但是一生,生生世世,一直到如来地,都不能离开。永远记住,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要知道断恶修善。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二集)  1999/8/6  香港  檔名:19-012-007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九段,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如何落实?这一句就是真实的教诲。人要不能够相让,断恶修善就决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让,相让是美德。在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这是见到善根非常深厚,当然后天的教育也占了决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没而不彰,过在没有机会接受圣贤的教诲。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对于教育看得非常重。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实际上他已经把它引申到胎教,当母亲怀孕的时候,她的心情、举止对胎儿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人思想就纯正、就清净,真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于子女照顾的这才是无微不至。

  现代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纵有深厚的善根,被这个社会风气习染,他的善根福德不能现前,恶的习气都被勾引出来,这才是真正社会动乱的根源,一切不安定的根本。儒家、道家、佛家,可以说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们在社会上有能力竞争,放弃竞争;有本事取得功名富贵,他也把这个完全舍弃,过着隐居的生活,清贫的生活,乐于从事于社会伟大的教育,真正做到奉献自己、造福人群。他们的眼光远大,不是看在这一世,看到往后生生世世久远劫后,所以他们的成就备受世人崇敬。几千年来提到这些古圣先贤们,即使在现前的社会,还是有许多人尊敬、赞叹、向往,向他们学习。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教学,文字虽然不多,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圆满,字字句句都说之不尽。『推多取少』,就是断恶修善的落实,它小注子里面开头第一句就说得好,「此句所指甚广」,理跟事都是深广无尽。他举一个比喻,兄弟分家,朋友交财,财务上的往来,要懂得谦让,这是美德。如果是争取,诸位就要晓得,贪瞋痴烦恼就现前,这是佛家最大的忌讳,三毒烦恼如果不能够遏止,果报在三途。所以眼前得的这点便宜算什么?得不偿失。朋友共财更要相让,有些同修问我,朋友来借钱,我们要不要帮助他?我告诉他,你有能力就帮助他,但是要记住,借给他,就决定不要想他还来,这个朋友愈交愈厚。借给他还想要还,还要讨债,好朋友反目成仇,这又何苦?所以借给他的时候决定不要想他会还我,借给他就是送给他,就是赠与,你的心多安,你多快乐!他将来还你,很好,欢喜;不还你,决定不要再提。所以帮助人事先要想到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帮助人,养自己的厚道,后福无穷。你能常常这样做,你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你办事有很多人拥护,有很多人帮助。你乐意帮助别人是因,种的因,别人帮助你是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知道相让。

  我们人生活在世间,实际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讲,活在世间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为什么不肯相让?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心地真诚、清净、慈悲,这是健康长寿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天天进补。诸位细细去观察,在历代帝王将相之中,那是大富大贵,他们生活条件富足,饮食起居讲求是世间平常人望尘莫及的,我们看看历史上几个长寿的?三十、四十、五十死了的占大多数,活到七十、八十非常稀少。反而不如农间的老农,农村里面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多岁的,我们常常听说,你再去看看他的饮食起居,粗茶淡饭。他为什么那么健康?为什么那么长寿?可见得健康长寿不是进补得来的,不是用医疗手段可以获得的。老农何以能够健康长寿?他心清净,他诚恳,他慈悲。懂得这个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随缘就好。而且饮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净,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长寿。

  它引用《遗教经》上一段话,这是佛说的,佛讲「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佛这句话我们听起来不难懂,欲望多的人贪心重,没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负担就太重,烦恼太多了,患得患失,他为什么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谚语有所谓「忧能使人老」,这话是古人经验之谈,一个人忧虑、操心的事情太多,容易衰老、多病,寿命自然就不长。从这些事实真相、这些道理上来观察,我们就晓得,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真正聪明人他们懂得养生,尽可能把忧恼的事情丢掉,身心自在。教化众生是他们的事业,虽然做这分事业,认真努力去做,但是决定没有希求,为什么?有求就有烦恼,无求无烦恼,多求多烦恼。教导学生,教导子弟,对学生、对弟子决定没有希望,为什么?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好,我们看到欢喜;你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接受教诲,还是造作一些罪业,他们看到点点头,习气烦恼太重。所以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个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

  我们去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一些好事,有缘去做,众生有福,我应当做,多做一点;没有这个缘分,众生没福,落得清闲自在。决定不是攀缘,我一定要做这样,那你就有忧恼,你就有欲望。诸佛菩萨在十法界,我们在经上读到,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么来的?众生有感,他是应来的,我们今天讲应邀、应聘,应是被动不是主动。我们众生有感、希求,他就来;众生要没有这个念头,不会来,他来干什么?他来不是找麻烦。所以诸佛菩萨,连儒家、道家,教学,或者是说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全是被动,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决定没有主动我要怎样怎样,我还要制造一个机会要怎样怎样,哪有那么多的事情?这种做法,这种念头,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释道心地都是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那是感应。

  我到香港来为大家讲经,不是我要来的,是你们想听经找我来的。你们既然想听经,我不来对不起你们,你们不找我我绝对不会来。往年有一位雷太太每年都邀请我,我每年到这里来讲一个月。雷太太过世之后就没有人再请我,所以我有好几年没到香港来。到香港回归,我来看看,过去在这里讲过十年,总有这么一段感情,所以香港回归我到这边来参观一下。又遇到一些老同修,过去的老听众来告诉我,「法师,你已经七年没有来了。」我说,「哪有这么长?」算算果然是七年。我说,「不是我不来,你们没有找我,你没有找我我怎么能来?」于是同学有几位又来找我,你来找我这是感,我来是应。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是主动的,主动的有烦恼,主动心不清净,完全是被动的。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被动的,攀缘是主动的。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深长。

  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幸福。常言说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道理明白之后欲就没有,欲望就没有。所以跟一切众生相处,他要的我们尽量给他,他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财,财给他,跟众生结欢喜缘。我们所需要的他不要,他所需要的我们不要,他需要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东西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他不要,所以我们跟一切人相处没有冲突。世间人为什么处不好?利害冲突,彼此互相竞争,所以不能相处。我们跟一切众生能相处得好,现在你们看到我跟许多不同的族群处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处得非常好,什么原因?你们要的统统给你,你不要的我要。所以决定没有利害冲突,我们才能相处这么好!我帮助大家的,是我接受佛菩萨、古圣先贤教诲,这一生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我贡献给大家,跟大家分享这一分利益。如果你也觉悟,你一定也能够「推多取少」,我们生活所需极其有限,很容易满足。

  我在求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三十多岁,三十二、三岁的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我二十六岁学佛,那一年下半年我把晚餐断掉,佛家讲持午,我这样生活不少年。到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吃一餐,我就想这个对我来说不难,我也把早餐断掉,我也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老师,老师问我,「你觉得体力怎么样?」我说,「体力很正常,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状况。」他把桌子一拍,告诉我,「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容易!多欲就要求人,少欲不求人,古人讲得好,「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我那个时候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以后到台北去讲经,韩锳居士邀请我住到她家里,她看到我每天吃一餐,她说,「法师,不行!这样将来你的身体要是有什么问题,我们全家担当不起,你如果答应在台北弘法,你一定要吃三餐。」我们想想,弘法重要,随缘吧!我就把一餐分作三餐,过去我年轻,一餐吃饭,普通的饭碗我一餐吃三碗饭,所以吃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饭。跟她相处三十年,蒙她的照顾,现在她往生了,再不会限制我,所以我应该再恢复吃一餐,省事!省掉许多的麻烦。

  所以生活所需愈少,我们贡献别人的就愈多,这是好事,对自己决定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谦让,过去我跟大家讲过,人与人交往要懂得礼让、忍让,居于领导地位要懂得谦让、谦虚,样样让人。我们与一切众生交往,没有利害的冲突,这里面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不会有任何的误会,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对于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的福祉,自然就能够圆满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七十三集)  1999/8/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73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看《感应篇》第三十节:

  【受辱不怨。】

  这一节是讲的无瞋,这断贪瞋痴,无瞋。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看得非常重,古人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在古代的中国,读书人讲求的是道义,士是一个,现代说的话就是知识分子,古时候说读圣贤书的人,杀头无所谓,侮辱不能接受,把侮辱看得非常严重。佛法传到中国,佛教菩萨,教菩萨就是教学生,佛家的术语菩萨就是佛的学生,教学生修养德行有六条纲领,就是经典里面所讲的六度,六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国是度,六度。这六个纲领就是学生的守则,你既然做佛的学生,一定要遵守这六条。这六条是布施、持戒、忍辱……,里面就有忍辱这一条。实际上佛说的并不是忍辱,佛讲的是忍耐,忍是忍耐的意思。

  翻经的大德看看中国这个国情,中国人的习尚把侮辱看得这么重,就把忍后面加了一个辱,所以翻忍辱是专门对中国人讲的。这种翻译符合世尊教学的总原则,就是应机说法,这译法适合中国人的根机,也就是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翻得非常好。辱都能忍了,还有什么不能忍的?没有事情不能忍。而且忍是修学成功必要的条件,《金刚经》上佛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在中国古人有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由此可知,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完全看你忍耐的功夫,你忍耐的功夫大你的成就就大,忍耐功夫小你成就也小,不能忍耐的是什么成就都没有。这些事实都摆在我们面前,诸位只要冷静观察我们周边这些人物,你看看哪些人有成就的,哪些人不能成就的,都在眼前。佛菩萨的教训,我们读了、听了,细细思惟,再仔细观察周边这些人物,成功、失败的人物,看看历史上记载,历史上记载那些成败的人物,我们就证实佛菩萨的教诲、古圣先贤的教诲是真实的,对我们有大利益。

  尤其是,这地方教得好,『受辱不怨』,这是真实的德行。「怨」是怨恨,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人受辱,受人家侮辱,说实在的话,纵然能忍,不加以报复,但是那个怨恨的念头多少还有。这种怨恨的念头,说实在的话,是将来报复的业因、根源。这一生没有报复,读圣贤书忍过去,下一次碰到他又发作。学佛,诸位都能够相信,人绝不是只有一生,人还有来生。人如果只有一生,来生都没有了,那这个事好办,麻烦的就是人有来生。现在在西方,我们在美国、加拿大弘法多年,外国人对于前生后世他们相信,对于佛经里面讲的六道轮回他们承认。承认是哪些人?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他们从前不相信六道,现在相信有六道。怎么相信的?通过深度的催眠,他们相信了。现在在外国,催眠这些案件有几十万案例之多,他们出版的书也相当丰富。通过催眠,这个人说出他前生,他说出来之后这记录下来,然后去调查。说前生,多半差不多都是一、二百年之前的事情,但是在人家政府里面,这些档案资料还都保存,果然查出来。

  他这一生当中,从来没有到这个地区去过,对这个地方非常生疏,完全不了解。他居然说出一、二百年前那个地方的社会状况,他的名字叫什么,他住在什么地方,问他都市街道的名称,他使用的钱币,他都能正确的说出来。经过查证,果然没错。问他生死的状况,他死的时候什么状况,投胎出生的时候什么状况,都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这些书,我们中文有翻译的,翻译的不多,我曾经看过。还有前生畜生道,前生是鸟、是蟒蛇、是动物,这证明是畜生道转到人身。还有一些,数量不算太多,不是我们地球上的,他前生是其它星球上的,从这个地方证明有高等生物绝不是地球一个星球。别的星球上的人,他说的语言我们完全不懂,从其它星球投胎到地球上来的。所以经过这些科学的实验,证实人有前生,既有前生当然就肯定有后世。

  佛在经典里面,把这个事情讲得太清楚、太明白了。宇宙怎么起源的?生命怎么起源的?怎么演变的?后来究竟是什么样一个结束?只有佛在经典里面讲得透彻。我们读了能不能真正明了?很难。佛法,实在讲非常符合科学精神,甚至于今天科学里头发生许多错误,佛经里头没有。佛经里头,佛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桩事情,都叫我们通过实证,所以佛家讲信解行证,最后你要把它证实。如果你没有证实你就相信他,这叫迷信;通过证实,这个确实是如此,这个信才叫正信。但是你要想见到过去,要想见到未来,你必须有能力突破空间,空间确实它是有个范围,好像有一道墙一样。今天科学家知道,对空间逐渐他们发现,空间不是简单的,所谓发现的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也说三度、四度、五度。从理论上来推空间是无限度的,但是现在科学家确实证实有十一度空间的存在。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批注后面附有他的报告,这是西方人科学研究的报告,与佛经讲的有类似的,他把它附在这本子后面。注经的时候他没有写进去,我到北京,他突然想到这个事情,他还有几篇文章,那个时候交给我,我把它印在这个经的后面,提供给大家做参考。

  但是空间是发现了有这种情形,究竟怎么样突破,现在还没有技术,还没有这个能力。但是在佛法里面早就被突破,佛用什么方法?用禅定。这个道理,我跟诸位说过,这么多维次的空间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不知道。佛告诉我们,时空本来没有!你们读《百法明门》,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到这些事情?百法就是解释宇宙人生的,说明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弥勒菩萨很了不起,将佛在经论里面所说的,把它总归结起来,归成了六百六十法,在《瑜伽师地论》里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的著作,天亲菩萨读到这部书,看到六百六十法还是太多,不便于初学,所以他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便利教学。百法分成五大类,第一个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分成这五大类,这五大类就是整个宇宙人生的说明。所以它解释释迦牟尼佛讲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一切法就是归纳这个百法,无我就是讲的人无我、法无我。你必须透彻了解事实真相,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无我,讲得清楚、讲得彻底。

  时空的维次,在百法里头属于哪一类?归纳列在不相应行法里面,不相应行法总共有二十四个,里面有时分,时分就是讲的时间;方分,方分是讲的空间。时分跟方分,就是时间跟空间,假的,不是真的,不相应行法,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抽象概念不是事实,是个抽象概念,概念从哪里发生的?从妄想分别执着。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着无量无边,所以变成无量无边维次的空间,这是佛才能把它说出来。你既然懂得它怎么形成的,你就能想方法把它突破,怎么突破?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就突破了。所以人在入定的时候,他的意志集中,他没有妄想,意志集中,逐渐就突破,从三度看到四度,从四度看到五度,随着你定功的浅深,你突破的层次大小不一样。佛家讲突破时空它有道理的,有理论根据,理论跟事实完全结合成一体。

  于是佛法,大家都知道,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什么是法?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虽然多,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那就是修定。所以诸位同修必须要记住,绝对不是说只有禅宗修禅定,其它的法门不修禅定。我们念佛,一心不乱不就是禅定吗?教下提倡的止观,止观就是禅定;密宗的三密相应,相应就是禅定。所以要晓得,八万四千法门,是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统统修禅定。这才是经上讲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你所用的方法手段不相同,你的方向、目标是一个,成就完全相同。方法手段不相同,是因为个人根性不一样,习染不一样。顺着自己的根性,修学容易成就;不顺自己的根性,修学就会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永远是随顺众生根性来教导,这种方式顺乎自然,不加丝毫勉强。我们现在讲勉强,佛经里面讲意思,不加丝毫意思。所以说佛不度众生,佛对于一切众生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丝毫意思,你说这个多自在!

  我们今天讲真善美慧,只有在佛陀一生生活行谊当中,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他所使用教学方法之中,我们能体会真善美慧。现代人讲高度智慧,我们实在体会不到,也看不到。但是在佛陀经典,确实体会见到高度智慧,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能随顺大自然,这是最健康的。自己加一点意思这是病根,所以佛说三毒贪瞋痴,三毒是什么?现代的话叫病毒。你心里头有了严重的病毒,外面风寒感染你就容易得病;内里面没有贪瞋痴,你内里头没有病毒,外面这些东西不会有什么感染的。侮辱,侮辱是外面境界,内里面如果有瞋恚,外头受一点侮辱,你马上就发作,这个发作是你病发作了。这个病不能轻看,不能小看,为什么?有意无意当中,给人结下了深仇大恨,这个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很多。无意当中得罪人,到以后人家有力量报复的时候,招架不住,甚至于惹下杀身之祸。在古时候灭族之祸,祸害,都是什么?小不忍,无意当中得罪人,历史上这种例子太多。它这个注子后面我还没有把它细看,举的例子很多。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对恶人,心量窄小的人,一定要对他谦虚、要恭敬,不结怨。所以佛教导我们,你看普贤十愿,第一愿就教我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我们能把这四句十六个字做到,你一生受用不尽。无论对什么样的人都要谦虚、都要恭敬,决定不可以有傲慢的行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哪一尊佛、哪一尊菩萨,甚至于哪一个阿罗汉、须陀洹,我们跟人家比都比不上,有什么值得骄傲?常常向佛菩萨看,我们傲慢的心就没有了,自然养成谦卑。谦卑是属于性德,佛教我们,孔老夫子也是这样教我们。一部《礼记》,它讲的是什么?无过于是自卑而尊人,这是一部《礼记》精神之所在,教我们自己处事待人接物要卑下,要尊敬别人。孔老夫子做到,我们在《论语》里面看,夫子接见任何一个人都谦卑。佛经上我们见到,释迦牟尼佛无论见什么样的人,态度也是谦卑。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人一有骄慢的念头就完了。

  孔老夫子看人,《论语》上有一句话说,那是夫子对人的观察。他说假设,未必是真有,实在讲他也是教学生,勉励学生,假如有个人他的德行才华如周公之美,孔夫子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你看在记载里头对周公的赞叹很多。周公实在了不起,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来说,最伟大的政治家,周朝立国能够八百年不衰,得力于周公的制度,周公的著书流传到今天就是《周礼》。《周礼》是什么?用现在的话来说,周朝的宪法,那个宪法是他制定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方东美先生问我,「你有没有念过《周礼》?」我说,「我没有念过。」「要念!」他跟我前后总讲了有十几遍,讲这个话劝我看《周礼》。可是我喜欢读《礼记》,《周礼》翻翻,《仪礼》翻翻,兴趣不大,所以没有去念这个。他告诉我,这是全世界最好的一部宪法,如果周朝后世的子孙统统照这个做,周朝万万年也不会改朝换代,这方先生对这部书赞叹到这种地步。但是我们对于政治没有兴趣,我们还是搞佛法。经过他给我们介绍,知道这是一部好书。

  所以夫子对于周公赞叹备至,假如一个人德行、学问像周公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他说有两个毛病,一个骄傲,一个吝啬,这个人就不必看了,那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你就晓得,骄慢对一个人的德行有多大的伤害,吝啬就是贪,贪烦恼,骄就是瞋烦恼。儒家虽然没有讲这三毒,佛家讲得透彻,你三毒烦恼还没断,你的道德学问都是假的不是真的。孔子讲这句话,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意思就很鲜明。怎样断贪?布施。我学佛第一天见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把这个教给我。世间人吝财,不肯放弃,佛跟我们讲财富从哪里来?从布施来的,愈施愈多。如果你不肯布施,你的财到此地终止,就这么多;你肯布施,像流水一样,活的,永远享受不尽的,为什么不干?吝啬是把这个堵塞住。堵塞住后面就不会进来,你所有的就这么多,用完就没有了。这些道理都要懂得,愈施愈多,永远用不尽。

  所以我们要想一生物质生活不缺乏,能做得到,布施,只要你肯布施,你决定不会缺乏,永远受用不尽,但是愈多你施的要愈多。所以佛家讲舍得,舍得是两个意思,浅的意思,你舍你才能真正得到;深一层的意思,你得到的赶快舍,得到的要赶快舍,你永远享受不尽;得到了不肯舍,那你的福报就那么大,小福而已。所以得到的统统舍,决定不留。财富如是,智慧也如是,样样皆如是。所以佛教菩萨学习的六个纲领,头一个就是布施。

  第二个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意思一定要了解,国家的法律决定遵守,决定不做违法的事情,这心安理得。好事,好事他有命令禁止不让做,就不做,不是我不做,众生没福。我自己乐得清闲,乐得自在,有什么不好!好事。所以有缘,有缘我们就要尽心尽力去做,没有缘,没有缘独善其身,有缘兼善天下。决定不做违法的事情,我们到任何地方受人欢迎。法律是有文字记载的,还有没有文字记载的道德、风俗、习惯,入境要问俗,入门要问讳,人家有什么忌讳的决定不犯。这佛教诫我们的!

  第三个就是有耐心,心平气和。我们以禅宗为例子,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梁武帝的时代,跟梁武帝谈话不投机,梁武帝不护持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等待机缘。没错,等到一个慧可,一代一代的单传,传到惠能大师缘才成熟,你说他多有耐心。他把佛法传到中国,要等到第六代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忍辱最好的例子。我们纵然有大心、有大愿、有大德、有大能,要利益一切众生,缘不成熟,要学达摩祖师,能有一个传人、两个传人,代代传下去,总有一天机缘成熟了,可以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何必一定要自己一生去做?没有这个必要!这才是真实智慧。不必自己去做,传给学生,学生没有机会再传给学生。由这里你看到,古圣先贤他们那个耐心,不是平常人能够相比的,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圆满而没有缺陷,这是我们要学习的。

  受辱决定没有怨恨之心,这一句意思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