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067|回复: 18

[释疑解惑] 诸佛出世本怀,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世尊说法或权或实,最后导归极乐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2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3-1-5 15:03 编辑

1、一生成佛,亦即“即身成佛”。在释迦世尊一代时教中,唯《大方广佛华严经》与《妙法莲华经》,堪称一生成佛之鸿篇巨制,体大思精

2、《妙法莲华经》所论者是毕竟不退而终极成佛,《妙法莲华经》中所凸显的是除了位、行、念三种不退以外的毕竟不退。蕅益大师于《要解·玄义》中云:“毕竟不退者,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sī)度脱。”此即所谓“一厉耳根,永为道种”,是毕竟不退义。

3、《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论者是圆证不退而一生成佛。《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夫《妙法莲华经》中有龙女一生成佛,《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善财一生成佛,蕅益大师何以独赞《大方广佛华严经》耶?读蕅益大师《法华会义》可知:龙女所证乃别教初地、圆教初住位,初登念不退,此位菩萨可“百界作佛”,亦即是说可同时于一百个无佛世界中示现佛身,教化众生。而《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善财所证乃圆教等觉位,与观音、势至、文殊、普贤等,超越龙女四十个位次。

4、善财五十三参至普贤菩萨所时,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华藏世界海四十一位次之法身大士,一致进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因此蕅益大师偏赞《大方广佛华严经》云:“一生圆满”,并曰:“《华严》所禀,却在此经。”意谓《华严》所禀施(禀持授予)给众生一生成佛之法门,是《华严》未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曰:“却在此经”。此经即《佛说阿弥陀经》

5、《佛说阿弥陀经》乃一切诸佛所共同称说赞叹拥护之经本经所诠,正是《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登峰造极,归宗结顶,终极成佛之法门,“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要解》),良以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知,非九法界自力所能知也,故疏此经者虽多,多多端寡要,辞繁义蚀,未能将《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等觉菩萨所修之最终成佛之法门与净土法门平等并论,是为欠憾,故蕅益大师感慨良多,曰:“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窥基大师《通赞疏》云:“华严及弥陀经是八宗收。”无隐大师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观上二大师之言,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则孤负佛恩也,多矣!

6、又华藏世界海中,净土无量无边,而普贤、善财等必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源头肇起于《华严》,但以凡夫及二乘不能与会,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佛以无尽大悲,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阿弥陀经》,令其悉于现世之中告别娑婆,求生净土,直至圆满佛果而后已。由此可知,《普贤行愿品》是接引念不退之法身大士往生净土,净土三经是接引行不退、位不退、毕竟不退之凡圣往生净土,接引方法虽异,往生净土是一,祈慎思明辩,择经而修

转载
相关: 善导大师:劝导一切有缘众生求生净土,是名真报佛恩!即是诸佛本愿!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最初讲华严最后入法华,而二经都是指归西方极乐世界

     古人云:「  不读华严不知佛的富贵。」佛的富贵就是佛的功德。世尊说法四十九年,最初讲华严最后入法华,而二经都是指归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皆知,华严的归宿就是普贤以十大愿王,引导凡圣往生极乐,进入华严的一真法界,所以古德有云:「华严经是大弥陀经,弥陀经是小华严经。

     那法华经如何导归极乐净土呢

     过去倓虚大师在讲席中常说:「法华经是弥陀经的广说」。换言之,弥陀经就是法华经的大意。其实,法华经普门品的梵文本有偈文赞扬弥陀功德,这是少有人知,现在的流通本则已没有这一段偈文。根据李炳南教授述学语录中的华严讲前开示说,英国有位学者克尔恩氏,依据梵本译成英文的妙法莲华经,后来由中国吕碧城居士译成华文,而篇末多了七首偈,皆赞扬弥陀的功德,其中最后二首偈是这样说:「  至尊阿弥陀,宝座莲花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速依倚。」这是莲宗有力的证据,重要性不亚于华严的普贤行愿品。

    又法华经本事品中说:「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这一段文,就相当于弥陀经中的「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两段经文的意思是相同的。由此可知,世尊一代的教学,自始至终都是讲弥陀的本愿功德,以此功德令众生悟

    入佛的知见。所以佛的富贵、佛的功德,就是弥陀名号功德。 我们念佛进进退退不得力,都是对弥陀名号功德的信力不坚固,不能深信弥陀本愿力。净土三经各有重点,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佛的因缘,因此,我们可以说:「  不读无量寿经,不知弥陀名号功德。」整部无量寿经正是代表了弥陀名号的功德,此功德是以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愿中不仅仅救护十方六道众生(  第一愿~第四十三愿  ),也救护了十方一切菩萨众(  第四十四愿~四十八愿  ),而最殊胜最能代表弥陀本愿的莫过于--第十八愿「十念必生,不退成佛」了。
  
    统观名号的功德,最令人感动的,事实上就是阿弥陀佛要「一切皆成佛」。这个功德宝正是阿弥陀佛的心,是法界的全体,更是十方诸佛菩萨所护念。所以,世尊在四十九年整个教学当中,一再劝我们要深信,一再劝众生要发愿往生,以了出现世间的宿愿。同时,世尊也现身说法的告诉我们,他在娑婆世界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也是依靠弥陀名号的本愿力。

    虽然一佛二佛乃至恒沙诸佛一再保证「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但是众生的信受却是寥寥无几,难怪古德会感慨的说:「万亿人中一二知」,甚至于菩萨也难信受啊!

     在华严会上,菩萨要到十地位菩萨才能真正信受名号的功德,因为,弥陀名号功德,是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我们若能至诚信受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当下我们就等同十地菩萨,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一日相应一日佛。」这是我们过去生中修福、修慧,善根福德因缘所致。深信弥陀本愿力,愿生西方极乐,我们的心愿就与佛愿相应,除了愿与佛愿相应,行也当与佛相应,那当下就已俯谢娑婆,成了极乐嘉宾。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净土法门缘起于华严经?

印光大师答:溯此法之缘起,实在华严一经。以未详示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故致人多忽之,不肯提倡。昔如来初成正觉,与华藏世界海诸大菩萨,互相酬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诸因果法。其预会者,乃已破无明,证法性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门虽说十信,然以信位未破无明,未证法性,不能预会。况凡夫二乘乎哉。及至末会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后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最初于德云比丘处,闻念佛法门,即证初住,是为法身大士。自此遍参诸知识,各有所证。末至普贤菩萨处,蒙普贤开示,及威神加被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为等觉菩萨。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同以十大愿王功德,一致进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不一说弥陀誓愿,净土庄严,往生因果。以此诸大士咸皆备知,无庸复说。

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自肇起华严。但以凡夫二乘,不预此会,莫由禀承。故于方等会上,普为一切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宣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令其悉知弥陀因行果德,净土殊胜庄严,行人修因证果。俾一切具缚凡夫,与断见思惑之二乘,及破无明惑之法身大士,同于现生出此五浊,登彼九莲。以渐进修,直至圆满菩提而后已。(三编卷三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流通序)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藏法师:第十八愿与《法华经》

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法华经·方便品》有四句话,我把这四句话读诵好久之后,忽然之间,这四句话展现在我眼前,很久很久没有消失,这四句话就是十八愿,实在不可思议。《法华经》上说:释迦佛在讲到什么人才能听闻大乘经时,他对舍利弗讲了诸佛甚深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后,舍利弗好象似懂非懂,其实舍利弗已经懂了。那时,为了彰显大乘佛法的难遇、难闻、难解、难信,释迦佛说了一系列事情。

佛陀说:“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我施设种种方便,象阿含道的方便、声闻乘的方便,引导你们慢慢进入佛的智慧。

“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我从来不对你们这些阿罗汉说,你们将来皆当作佛。为什么不说,因为时机不到。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现在正是时候,我决定要说大乘法了。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我以前说的九部法(经有十二部,有时也说九部法。九部和十二部意思相同,就是一切佛法),都是随顺众生根基说的。都不是真实的。

“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我唯一真实的本意是要你们进入大乘,因此今天要说《法华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如果有佛子,其心清净,无有迷惑,无有颠倒,也没有骄傲、懈怠、以佛法谤佛法这些问题,他就会心意柔软,就有利根。何谓利根?就是有智慧,听到大乘了义的佛法能够信受,不惊不怖。

“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他们能够在无量佛国中,行施甚深的妙道,就是行施大乘真实了义之道,亦即净土法门。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就是为这些佛子,宣说《法华经》这部大乘经典。

“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这些就是发大乘心、行深妙道(即是行菩萨道)的人。我一定授记他们来世成佛。这一些人为什么能授记成佛呢?下面这四句偈来了。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这些人能以深心念佛,能修净戒,本来就有大乘的根性啊!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好!十八愿就在这里。十八愿就是此等闻得佛,不必系念我国,不必植众德本,他大喜充遍身。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他们没有修众善,没有修德本,他们只是“此等闻得佛”,就“大喜充遍身”。这一些是什么人?是“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那一类人,他们本来就有大乘的根性啊!所以他才至心信乐,那样的信,那样的好乐啊!

我们看到现在台湾有些弘扬净土真宗的人,很瘦,眼很锐利,嘴巴很狠,说我们中国的净土宗修得不对。他们这样子是福薄之相,不像是修持净戒、以深心念佛的人应有的反映。这样的人虽然“此等闻得佛”,然而并没有“大喜充遍身”。他们虽然说在修十八愿,可是从身相、从心态上看,都不像是真佛子。我们看其外表,就知道这些人没有真正的大喜充遍身,不是真正的妙好人。真正的妙好人,必须领解大乘,才能够闻得佛号,就大喜充遍身,就至心信乐。

各位,你们有没有大喜充遍身?如果有,你就当生决定往生了呀!为什么这些人闻得佛名就至心信乐或者说大喜充遍身?因为在这以前,他已经以深心念佛。什么叫深心念佛?深心念佛就修行大乘,久远劫来种善根,或者是已经体解弥陀本愿,所以才能“以深心念佛”。这个深心也就是《观经》上所说的“深心、至诚心”。我现在就是拿《法华经》解《无量寿经》,以经解经,以经证经

如果你能够闻得佛号,毛孔张竖,欢喜无量,你什么时候念佛能念到这样,你就决定往生,不需要一心不乱。因为十八愿就是这么说的:“至心信乐,乃至十念。”等一下我还要证明给你看,下至一念,决定往生,意思就是说,一念导归就往生了,那“一念”名为一念,实际是无量念。也就是当你什么时候闻佛名号,大喜充遍身那一刹那啊!一念就永续不断了啊!再也没有退了。你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乱。我今天念到一心不乱,明天跟别人吵了一架,“完了,我一心又乱了,不能往生了。”这样叫作怀疑心。你要修的不是要你带着怀疑心,勤苦修行。只需要你一直体会弥陀的大愿,理解弥陀大愿由大乘佛法来,从大乘佛法了解到弥陀本愿真正在摄受我,你深信不疑,所以大喜充遍身,你就为十八愿所摄。这一念大喜,就是妙好人的欢喜无量。然后这一念永续不断。从那时起,你就大事已毕,往生定操左券,完成了,不用再瞎忙了。因为你已经念念心大喜充遍身了。特异方便就在这里,完全没有秘密。它就是大乘佛法。“佛法无二子,唯一大乘法。”佛法没有第二个孩子,只有一个孩子——大乘法门。净土法门彻底的是大乘种子。

节选自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法门与《法华经》之因缘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2-11-22 13:08 编辑

《法华经》上对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直至往生的开示,在《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章,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说:“如果佛灭度之后,后五百岁中(指末法时期,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呀!五百年,也就是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以后),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教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安乐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花中。”
(原文:‘宿王华,若有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者,亦得无量无边功德。若有女人、闻是药王菩萨本事品,能受持者,尽是女身,后不复受。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净,以是清净眼根,见七百万二千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如来。是时诸佛遥共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于释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读诵思惟是经,为他人说,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火不能烧,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说、不能令尽。汝今已能破诸魔贼,坏生死军,诸余怨敌、皆悉摧灭。善男子,百千诸佛,以神通力、共守护汝,于一切世间、天人之中,无如汝者,惟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有与汝等者。”宿王华,此菩萨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

《法华》现代又有惊人的发现,《法华经》梵文原本现在世间还存在,这是很难得的,英国人从梵文《法华经》译成英文,在《普门品》里面有三句七首偈是我们中文没有的,这三句七首偈通通讲西方极乐世界。民国初年,吕必成居士从英语的《法华经》里面把漏掉的这部分译成中文。过去,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讲《法华经》,把这一段加进去了。原文三句是:“无尽意菩萨,问佛所说,心中信悦,而说偈曰”。后面有七首偈:

第一首是:“彼汝是慈悲,一时当成佛”。“彼”,指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这样的慈悲,将来一定会成佛。“为世除忧患”,为这个世界消除忧患。“我心实悦服”。无尽意菩萨讲,我这个心里对他非常佩服。

第二首是:“住往彼为尊,功德负于旷,历劫勤修行,正道最无尚”。这是赞叹西方教主阿弥陀佛的。

第三首偈:“辅以弥陀佛,侍立其左右,慧力能总持,禅定称无漏”。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定慧。

第四首偈:“至尊阿弥陀,西方有净土,弥陀护众生,是彼常居处”。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常住西方极乐世界。

第五首跟四十八愿的愿文完全相应,“彼国无女人(是二十二愿),惟有诸佛致,身同换毕生,皆生净莲池”。人是莲华化生,与二十四愿完全相应。

第六首:“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光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第七首:“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我辈应依依”。

李居士译的七首偈统统是赞扬净土,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皆为莲宗有力的证明,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蕅益大师说,这个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八个字我们才真正懂得了它的意思,才认识了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华》偈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是说如果有人以散乱心,或是进入佛塔、或是进入佛教的庙宇、或是以散乱心念佛名号,最终都将究竟成佛。《法华》又云:“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而《阿弥陀经》专示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即是歌呗颂佛德,正《法华》所谓以音声作佛事者,而以此圆证三不退,必得成佛

    所以,蕅益大师盛赞《阿弥陀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古德诸师均认为《华严》、《法华》只是《阿弥陀经》的导引,是佛为说《阿弥陀经》而做的铺叙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解》说:“夫圆顿至极,莫过于《华严》与《法华》,今贬之为权假,而独赞本经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真中之真者何耶?《甄解》答曰:‘今就利益论,彼假此真。何故?彼说速疾成佛道,不见速疾成佛人。故自成别时意趣。法体非别时意,人机劣故。今信不疑者,十即十生。往生不退至菩提故。初生处即菩提。在世灭后但此一法故。一切凡圣行无别故。利益真者莫过斯。’其意为:若论法体,诸经皆实。但今论利益,则余经假而唯此法为真。何以故?因《法华》等虽说有速疾成佛之道。但不见依法修持当世成佛之人。故仅成为别时(指后时)成佛之因。就法体论,本不须待至别时,但修行者根劣,故不能速疾成佛。唯此净宗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十即十生,万修万去,故胜余经。”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慧净法师:《观经四帖疏》两处眼目、两个心要


《观经四帖疏》编序
《观经四帖疏》是唐朝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撰著,系解释《佛说观无量寿经》之书,分为四卷:第一卷名〈观经玄义分〉,第二卷名〈观经序分义〉,第三卷名〈观经定善义〉,第四卷名〈观经散善义〉;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

此书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

此书眼目有二处,心要亦有二处;虽有二处,共明一理,知此一理,则《观经四帖疏》之宗旨,了如指掌。

眼目之一: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第十八愿取意之文 )

此文名为「要弘二门判」之文,在第一卷〈玄义分〉「七门料简」之第一「序题门」,亦即此《四帖疏》于开宗明义之「序题门」便首先将《观经》一部所说义理,分析归纳为「要门」与「弘愿门」;此不只是对《观经》的教判,同时也是整个净土宗的教判。
「要门」指《观经》之中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所谓「定散二门」,修此功德回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行,尽在此要门之内。

「弘愿门」是指《大经》之中阿弥陀佛的本愿,亦即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在此显明往生不是依靠自力之定散二门,回向求生;乃是全依弥陀本愿之救度,自然往生。

由此文便可窥知此书目的在于阐扬弥陀本愿之救度,明示凡欲往生极乐净土者,都必须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无一例外。凡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者,不论善人恶人,皆入弥陀无为涅槃之高妙报土,皆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之最上极果。此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的宗旨。犹如水流原归海,月落不离天;远离弥陀本愿大海,十方众生即无归处。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善导大师在此予以显露无遗。

眼目之二: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文名为「要弘废立」之文,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末尾,亦即解释《观经》〈流通分〉之文。此是《四帖疏》之结论,此结论显明舍自力定散之「要门」,依专称佛名之「弘愿」。

此文虽短,笔力万钧;净宗宗义,如拨云见日,朗然独照,似华落莲成,不带方便。此文是整部《观经》的核心、骨髓、结晶,是净教的宗旨、方针、目足,是十六观的千里来龙,在此结穴。《观经》一部的千开万阖,在于引导群机进入「一向专称」的一行。此「一向专称」的宣示,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的解释,亦是前面〈玄义分〉所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的内容,亦即一切善恶凡夫如何乘托?「一向专称」即是乘托;善导大师以此文显示《观经》一部之目的在于导归定散诸机进入第十八愿。犹如群星拱北斗,万流归大海;若依一向专称之行,必至无为涅槃之土。

        附表如下: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心要之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此文名为「二种深信」之文,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此文显明「机法二种深信」,机指凡夫,法指弥陀。凡夫深信自己三业都是罪恶,永沉轮回,无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弥陀深生悲愍,为其发愿立誓所要救度的对象,此凡夫恐惧不安的心中,体悟弥陀本愿力的摄护救度之真实,而毫无疑虑地信受弥陀本愿之救度,当下实时获得往生决定,此即「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意。亦即《大经》所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宗旨。

心要之二: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此「称名正定业」之文也是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此文显示不论道俗,不论智愚,不论净秽,不论罪福,不论定散,心之是非,一概不论;凡夫之心,余念皆迷,非往生因;唯念弥陀,即得往生。此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意。
前面之「二种深信」是就信(信心)而言,此「正定业」之文是就行(称名)而言;在此显示信本愿之念佛是信行一体、信行不二、信行不离,此义善导大师之《往生礼赞》的前序亦言: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一念无疑的二种深信是往生的正因,不论定善,不论散善,不论逆恶,十方所有一切之众生,往生在此信心,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若发起此信之当时即已临终,来不及口称念佛,则当下往生极乐;若寿命延长之间,则尽形寿称名念佛。
上面所举二处眼目、二处心要,文虽有二,共明一理,一理即是信弥陀本愿之救度,称弥陀本愿之名号;亦即全部生命顶戴弥陀救度,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

善导大师于此《疏》显明《观经》之意在于引导原来修圣道门之机入净土门,并劝导净土门自力定散之机进入他力救度之法。亦即《观经》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一切众生,专凭弥陀本愿,专称弥陀名号,顶戴弥陀救度,往生极乐净土。所谓:

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玄义分、序题门)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玄义分、和会门)

这是十方三世诸佛出世的本怀,所谓: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玄义分、和会门)

此《观经四帖疏》及《往生论注》、《安乐集》等,于唐末之后即已失传,由于唐武宗(八四一─八四六)之废佛灭法,在教史上最为惨烈,又加上唐宋之间的五代战乱,佛教典籍几已焚毁殆尽。五代之时吴越之忠懿王钱弘俶曾在中国本土寻求「天台三大部」而不能得,后来才由义寂法师远从高丽国带回;有名的天台三大部尚且如此,其它典籍可想而知。日本净土宗之幸西上人的弟子明信法师,于宋朝时亦前来中国重新寻访善导大师的所有著作,却毫无所得空手而归。

然而此《观经四帖疏》早在善导大师往生后之六十三年,亦即公元七四四年即已在日本传写弘扬,不但不曾焚毁散失,而且成为日本所有净土教所珍视的主要依据论疏之一。日本净土教皆顶奉此《疏》为「祖典」,其尊崇之极不喻可知,对此书之深广研究,流布阐扬,致力甚深。反观中国,可谓众生福薄缘浅,直至清朝末年,此《疏》并其它净宗宝典才由日本回流,而专门研究者,尚乏其人。由于缺此祖典的指导,致使千余年来,我国之弘扬净土者,于弥陀之本愿深旨,难免或有不知,而与昙鸾、善导等净宗祖师的立论相去甚远。此因当时机缘未熟,以致教法暂隐,未能行世;如今机教已熟,此《疏》应缘而现,法化四方,故重新校对、分段、标点,并加眉注,欲令有缘阅者,容易解读,速得旨归;同循净宗祖师的路线,同入弥陀本愿的大海。

若欲掌握此书之纲要,并正确了解大师之伟迹,则请阅读本《全集》附录之《观经四帖疏纲要》及《善导大师略传》。
凡夫信本愿与佛成一体朝夕同起卧出入共相随常忆佛念佛三业不离佛现生得安稳临终生极乐
   
佛历二五四三一九九八年一月十日 释慧净 谨识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华经》上讲“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一样了。什么是“一大事因缘”呢?就是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毕竟圆成佛道

    有什么方法成佛?永不退转,而没有障碍呢?这是十方诸佛摄受众生的最关切的问题,这也是诸佛应以哪一种法门惠以众生以真实之利的重点所在。 《无量寿经》经文说:“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兴出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本经强调诸佛在彻见众生根机之后,要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正是净土法门。宣说净土法门的经之所以为一切诸佛所护念,原因就在于这个法门是诸佛大悲大愿度生的究竟极致的法门。

    可见佛陀出兴于世,光阐道教,不是仅仅为了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只是一种手段,他的目的是为了要拯济群萌,要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救度众生出离一切苦海。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那就必须让众生真正得到究竟、真实的利益。也唯有这样,诸佛的无尽大悲才能够彻底圆满。然而怎样才能给众生惠以真实之利呢,这正是这部《无量寿经》所要宣说的,换句话说,这部《无量寿经》正是诸佛以无尽大悲为了给众生以真实之利而宣讲的一部经。

    《法华经》上讲的“开权显实”,这部《无量寿经》所开演的就是“实”。所以印光大师说净土法门是“至圆、至顿”之法,就是这个道理。表面上看,持名念佛似乎是权教,是方便教,然而站在圆、顿的立场上看,权就是实,实不离权。如果有人说净土法门是方便之教,其实他是不懂得净土法门的内在深义和诸佛的深悲大愿。

    可是怎么去“拯济群萌”呢?只有一件事才能办到,就是“惠以真实之利”。如果不是真实之利,那就不能真正的“拯济群萌”。那么佛法中有没有不是真正的真实之利呢?有!像《法华经》上所说的:“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虽说声闻法,方便作接引。”所以声闻法是为了方便接引而设,它只是化城,不是真实之利的终极所在。而佛法的真实之利,必须让你能够直接达到究竟宝所

    而净土法门是但得往生,当生成办,永不退转,这正是唯一佛乘真实之利。由于它是易行、易至的成佛之法,所以它正是大乘佛法的彻底大用而一切大乘佛法正是净土法门的本体如果你能够了解、信受了大乘佛法的体跟用,那么诸佛要惠以众生的真实之利就能被你完全受用。这样诸佛的真实之利才算真正的惠施于众生,诸佛的“拯济群萌”的大愿也就圆满实现,诸佛的无尽大悲就得以安藉了。

    我们可以更直接的说:“净土法门就是诸佛彻底真实之利的所在!”因为它彻显了诸佛的无尽大悲、大愿、大力与大用。这也就是印光大师说的十方诸佛没有净土法门,下无以度尽一切众生的道理。”


    ——摘自《法藏法师: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的真实之教
发表于 2012-11-22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1-22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0-17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3-10-27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播是求快速流通扩散方式
发表于 2014-3-2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4-2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7-1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1-4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3-13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8 06: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