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演程居士

[实修记录] 佛弟子[演程]参加实修--念佛,楞严咒,大悲咒,净土五经,法华经,楞严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17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前已解说,我是舍那自称。已证果位的卢舍那佛,绝对是破一切我而无有我执的,如果还有我执存在,根本就不可能成佛。是以这里所说的我,既不是凡夫妄执为有的实我,亦不是外道妄执为实的神我,而是随世流布的假名为我,亦即无我之我的无生我,不可把它看成实我、神我。

今,指正当说的时候,简别不是过去、未来,而是的指当前的现在。当正说戒的卢舍那,是坐在什么地方?方坐莲华台中。依众生眼光看,正报是正报,依报是依报,二者必然隔离的,不能够打成一片,但在佛的立场,认为即正报是依报,即依报是正报,依正原是互融,身土本来不二,根本不能严格的划分清楚。 方在这个地方,约有两个意义:一、将坐未坐时因卢舍那佛,要为众生传授光明金刚宝戒,必然先要准备坐到莲华台上去。二、显正坐之时,即佛要传授光明金刚宝戒,已安坐在莲华台上。


莲华,是说华藏世界的形态,好似莲华一样。台是高显的意思,如俗说的高台。这是表示舍那所要说的心地妙戒,在这世间,没有什么可以及得上它的,亦没有什么可以超过它的。所以有说:“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再者,台是居于正中的,中则可以含摄十方,以示舍那如来为千佛之主,而心地妙戒则为众戒的根本。


卢舍那坐在莲华台上,身与华台刚刚相称,既不大又不小,是即表示依正重重、身土不二的圆融妙义亦可说众生心性,就是一朵妙莲华,不但如莲华的在
59

发表于 2020-10-17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尘不染,亦如华的因果同时,由于心性是一朵妙莲华,所以使这世界也像朵莲华。世界即依众生显现,当然还依众生心性安住,所以说方坐莲华台。

莲花还有两大特色:一是处泥而不染,仍能永恒的保持清净。这是显示心地我体,在凡夫位 看来好像是染污的,实际没有垢染相的;在圣者位上时,看来好像是清净的,实际没有清净相的。古德“处生死流,骊珠独耀于沧海;踞涅槃岸,桂轮孤朗于碧天”。是即此意。二是莲华出水是很香洁的,如弥陀经说“微妙香洁”。即是指此。这是显示心地我体,终是洁净芬芳的,决不受任何恶法的熏染而变质。华还有开合的意义,以表舍那开一乘心地戒法的真实。演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的权便,到了最后,又复将十重、四十八轻之权,会归本源自性清净心地戒的真实 。


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周匝,是围绕的意思,即一圈圈的围绕起来。千华的华,是指莲华的叶亦即普通说的花瓣。只要是莲华,定有其华叶。不过比较来说:人间的莲华,最大的只有十余叶,而天上莲华胜于人间,经说有百余叶之多;可是诸佛萨所坐的莲华更胜于天上,有千叶这么多。于此周匝千华之中,复又现出千释迦。复现是对上句说的:上句周匝千华,如前说的方坐莲华台一样、是属依报;次句现千释迦,如前说的我今卢舍那一样,是属正报。见依报的千华,然后再见千华中的千释迦、所以叫做复现。如此分析,可知一莲华叶上有一尊释迦牟尼佛,60

发表于 2020-10-18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叶莲华上当然就有一千尊释迦佛。前面说过,释迦代表应身佛,是随众生的机感而示现的。可是赴感为身的释迦,经中有时又分为应身与化身的两类:应身,就是这里所说的千释迦;化身,就是下面所说的千百亿释迦。所以如此,无非是为度化各类不同的众生。

千释迦坐于千华之上,我们已觉有很多的佛,现在进一步说,在每一’莲华’叶上,复有‘百亿国’土,于每一国’土中,皆有一释迦’佛行化其间。一个国土有一尊释迦,百亿国土当然就有百亿释迦,千叶有千百亿国土,所以就成千百亿释迦。


从空间说,国土有千百亿这么多,当然是就显示了无限差别,而在无限差别的千百亿国土中,有千百亿这么多的释迦佛,看起来自亦是很多的。可是就时间来说,如是众多的释迦成佛,没有前后各别不同,因时间没有先后,所以千释迦固然是‘各坐菩提树',于同‘一时’间内完‘成佛道’,乃至千百亿释迦,亦是在同一时候,证得无上菩提。意思是说:应化身佛在千百亿国土中示现成道说法度生,绝对不能分别前后为什么?因应化身佛是为度有缘众生为其唯一目的,什么国土中所应度化的机缘成熟,就得在那一国土中示现成佛以度化之。如千百亿国土中的众生,度化因缘都已成熟,以度化众生为己任的释迦牟尼,当然就要在不同的千百亿国土中,于同一时候示现成佛道,去度化所应度化的众生。因佛随赴感,绝对不失时机。如大海潮水涨退,必有一定的时间。释迦牟尼于千百亿国土中示现成佛度生也是这样,众生机缘于这时候
61

发表于 2020-10-18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熟,佛即不能不于此时示现成道为众生说法教化。

从卢舍那佛示现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乃是从体起用。如问千百亿释迎从何而来?是从千释迦变化示现而来;同样理由,再问千释迦从何而来?是从卢舍那佛本身示现而来。‘如是千百亿’释迦,以千释迦为本而千释迦又以‘卢舍那’为‘本身’,是为摄用归本即将千百亿释迦的作用收摄起来,仍归到卢舍那佛根本上去。因为,千百亿释迦既是千释迦之所化现,千释迦当然就为千百亿释迦之本;千释迦既是卢舍那佛之所化现,卢舍那佛当然就为千释迦之本。是以,用虽有千百亿这么多,而体实在只有一个,如说:“吾以为本源,名为卢舍那佛”。


分身于百亿国土的释迦,当各有其所化的众生,而 且所教化的众生,有微尘那么多。现在将这所 教化的微尘众生,从各个国土接到莲华台藏世界来。一释迦是这样的接微尘众生,千释迦亦是这样的接微尘众生,千百亿释迦’亦是这样的接微尘众生,所以说各接微尘众 如前卷说:“是时释迦是擎接此世 界大众,还至莲华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见卢舍那佛,坐百万亿莲华赫赫光明座上”。


颂文单说接 前卷长行说擎接,维摩说手擎大千, 法华说神通接众,看起来,似乎说法不同,而实彼此是相通的。接诸微尘众到什么地方?俱来至我’卢含那“所’住的华藏世界。俱来,显示不但所接的众生来,能接的千百亿 释迦亦来。到了卢合舍那佛那里 ,能接的释迦与所接的众生,首要做的工作,就是一时礼
62

发表于 2020-10-19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卢舍那佛。

礼敬卢舍那佛后、接着就是“听我”卢舍那佛所诵’诸佛心地大·戒、亦即是常所诵的一戒、所谓光明金刚宝戒。在此所应特别注意的是一“诵”字:即为什么不讲“说佛戒”而讲“诵佛戒”?因为,由于心地戒法、原是诸佛共证共传的、不论过去佛、现在佛,乃至未来佛、所证所传的都是此心地戒法,除这心地戒法更无其他戒法,过去诸佛既然皆是这样的诵戒,我卢舍那佛现在亦不过是将过去诸佛所曾诵的戒来为大众重诵一遍,以示此心地戒,不是我卢舍那佛所创说的。


若问此戒从何而来?不妨肯定的答说:是由过去诸佛所共同诵出来。若问过去诸佛为什么共诵此戒?你就不妨这样答说此戒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佛性戒。诸佛是即因此戒而成佛,不过是将自己本具心地戒法开显出来,得此戒法的受用而已。众生原本具此戒法所以未得此戒受用,是为烦恼包围蒙蔽,没有将之开显出来而已。诸佛如来证此心地妙戒,知道这不是任何个人独有,而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所以于成佛后为了为诸众生诵出此戒,过去诸佛既是这样的诵、我今卢舍那佛,亦如过去诸佛诵戒那样的、为千百亿释迦接来的微尘众生,以及为千释迦、千百亿释迦诵遍,所以称“诵”不称“说”。


甘露门即开',这是举喻,亦是赞戒德。中国向 来传说有一种仙丹妙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不老当然也就不死。印度向有甘露之说、好像中国的仙丹,称
63

发表于 2020-10-19 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不死之药。有说甘露是神灵之精,其凝如脂,其美如饴,鲜洁润泽。有说天上有丹叫做甘露。不论什人,如吃到甘露,身心得清净,便不老不死。由于印度向有甘露的传说,所以佛说法时,常举这做譬喻,或喻诸法实相、或喻究竟涅槃,或喻所说教法。现本经中,则以甘露譬喻心地妙戒,若人受此心地妙戒,得出离三界生死热恼,获得涅槃清净自在,如服甘露妙药,所以叫做甘露门开。

虽说佛性妙戒,是诸众生本具,但因从无始来诸惑业封蔽,如门被关得紧紧的,没有法子可以打开所以也就不得受此甘露,在诸佛如来眼光看来,本有甘露不能受用,众生实是可怜可愍!现由卢舍那佛为众生诵出诸佛所诵的心地妙戒,是即等于为众生把封蔽已久的甘露门打开。因为众生听了此戒而又受持此戒,如饮甘露一样,身心清凉自在,出离生死热恼,证得不生不灭涅槃。


被认为不死妙药的甘露、当食可以充饥,当饮可以解渴,当药可以疗病。正因甘露有这三种功能,古德将之配合大乘菩萨三聚净戒来说明。甘露当作饭吃不但可以充饥,而且永远饱满。这喻三聚净戒中的摄善法戒,意说菩萨行者,如能确切的受持摄善法戒,积极的实践一切善法,则诸善法功德就充满生命内在好像吃了甘露而得饱满一样。甘露当作茶饮,不但炎热的天气可以解渴,而且永远不再感到口干。这喻三聚净戒中的饶益有情戒,意说菩萨行者,发现众在这世间,为种种热恼之所逼迫,乃本饶益有情戒的
64

发表于 2020-10-19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一刻而不或忘的去度化众生,使众生除热恼得清凉,好像饮了甘露而得清凉一样。甘露是灵丹妙药能治百病,不论什么病发作,只要一服甘露,百病消除,马上痊愈。这喻三聚净成中的摄律仪戒,意说菩萨行者,果能认真的严持摄律仪戒,自然就断一切恶而不再去造罪。众生在这世间,所以造诸罪恶,毛病就在不依律仪戒而行。严持律仪断诸罪恶,好像服了甘露而病痊愈一样。是以即此甘露一喻,就含摄了菩萨三聚净戒。

三聚净戒的大门怎样始能打开?没有其他特别巧妙的方法、只要听卢舍那佛诵诸佛所常诵的一戒、其门即开。本此可知,众生在这世间,假定没有卢舍那佛诵出此戒,此甘露门势必长期关闭、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没法可打开的。听佛诵戒,知道此戒不是外在而是本有的,依之而行,开发本有心地妙戒,即是打开甘露之门

戊二释迦转授


是时千百亿,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是卢舍那诵,我亦如是诵: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


是时,即卢含那佛为千释迦、千百亿释迦传授心地成法之时。当时千释迦、千百亿释迦在华藏世界听卢舍那佛诵后,皆还至本来得道”之场各各“坐于菩提树”下,诵我本师”卢舍那佛所诵之戒,即下所说的十种根本“重”戒及
65


发表于 2020-10-19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八’轻戒,千释迦,千百亿释迦,皆以卢舍那佛为本师,所以要诵本师戒,是即显示戒授有师而心不忘根本。

戒如明日:向来有说“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 除”。在中国北方每年九、十月间开始下霜,虽是薄薄的一层,但盖在瓦上及树叶上,呈现一片白色,早上起来就可看到。可是太阳一出,受到阳光照耀,霜立刻被消融,不会保留太久,还有露水也是如此,早上起来,虽见草地上有露珠,但太阳一出来,受到阳光照耀,露水立即无有。众生造作的种种罪恶,如霜如露一样,没有它的实体,只要慧日一出,众罪立刻消除。但在这里,明日喻戒:谓日光一出现,一切黑暗即消灭,喻如戒光能够消除一切罪务。


戒如明‘月:明月是代表清凉、安宁、幽静,它在黑夜中放出皎洁清辉,给人一种清凉之感。如白天不论怎么热,一到晚上月亮出来,暑气便可立刻消除使人觉得清凉自在。现在说戒如月,以示果能持戒、身心便得清凉。如人做错了事,或者是犯了戒,虽不定被人知道,但自心知道自己错,一想起来,脸上感到热烘烘的,内心亦如炎日煎逼那样的热恼不堪。所以经律常说:犯戒就得热恼,持戒就得清凉,所以如月。


戒亦如瓔珞珠,瓔珞,在印度是作装饰品用的有用真珠串成的,有用鲜花串成的。这里说瓔珞珠,是示富有者以真珠金银等物串成的,是很有价值的饰物。此喻众生能够严持净戒,就会富有善法而不致于贫穷孤露。众生在这世间,所以贫穷孤露,以佛法说,不


66

发表于 2020-10-19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没有财富,而是没有功德法财,所以没有功德法财,由于没有好好持戒,以致善法之宝丧失。若能严持净戒,一切善法之宝,自然日渐增长,成为大富,所以戒如瓔珞珠。

璎珞珠是庄严品,人为了装饰自己,在项上挂串瓔珞珠,就显得华贵得多。此喻人能持戒,可以远离相貌丑陋。生而为人,相貌丑陋,依佛法说,是不持戒的结果、如能严持净戒,必得相好圆满。


还有一种解说:戒如明日月,日月代表光明,显示这是智慧庄严;戒如瓔珞珠,瓔珞代表富有,显示这是福德庄严。本此可知,若能持戒,便得福慧二严经中常说,佛法行者,不但要修福德,亦要修学智慧但这不要外求,只要能够持戒,就得福慧二严,到了福慧圆满,自然就得成佛。这么说来,持戒的重要性于此可知。


中国古代向有“日月丽天”这么一句话,就是太阳与月亮,在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情况下,朗照太空,别有一番艳丽的境界,使得一切人们,无不对之瞻仰。此喻修学佛法的行人,果能严持净戒,使诸戒德在身,世人没有不敬崇的。在这世间可以明显的看到:一个破戒的僧人,是不会得到信众敬仰的,因为信众所敬仰的,是你的戒德而不是你这个人,所以持戒清净的僧众,到处都会得到人们的尊崇!所以佛法行者,不论在家出家,都得严持净戒。


不但如此,无量无边的微尘菩萨众,将来之所以得成正觉,不是由于别的,而是由于受持十重、四十八轻戒,所以说‘由是成正觉’。这么说来,可见要 67


发表于 2020-10-19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得佛果,必当受持此戒。受持此戒是因、成等正觉是果,如是因果昭彰,皆由戒的力用,吾人对戒能够忽略而不受持吗?

如是向上所说的十重、四十八轻或,原本 是 我本师“卢舍那”佛所亲“诵的,所以“我”释迦牟尼亦如是’如法如律的如所教而诵。这样说来可见所谓诵戒,不是自已不诵,专门教人诵的。中国向来有句话说“上行下效”,在上面的人这样做,下面的人一定效法你跟着来做。当知卢舍那诵就是上行。释尊亦如是诵是下效。未有自己不行而能教人行的。唯有以身作则,才能使人随着你行。如果自己不诵、只有教人去诵,纵然收效于一时,但绝对不会持久。卢舍那佛固然深深的了解这点,释迦牟尼亦同样的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各皆诵戒。


卢舍那佛及释迦牟尼,尚都这样一丝不苟的诵戒,汝’等初闻戒法的“新学菩萨,应当更要身心恭敬的顶戴受持’此心地妙‘戒”、不可有一时一刻的轻忽以及忘失!顶戴属于身,表示对成尊重到极点受持属于心,表示对戒尊重到极点,如对这戒法,没有尊重珍敬,绝对不会顶戴受持!释迦牟尼深恐初发心者,对戒有所忽视,所以特别慎重的加以教诫!不但自己要这样的如法受持,而且受持是戒已,当转授诸’发大心的‘众生、以期这个戒去展转传授而不断绝。自己受持戒是属自利、将戒转授众生是利他,唯有如此自利利他,方堪称为菩萨摩诃萨。假只顾自己受持是戒,而不将这转授大心众生,那成为声闻风格,没有資格叫做菩萨
68

发表于 2020-10-19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据上面这样分析,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这戒法所以灯灯相续、化化无尽,不绝流传后世者,就是由于展转流传而来。如初以舍那为本,转授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得此戒为本,又转授其他的微尘众菩萨,菩萨得此戒为本,再转授诸凡夫众生,如是这样的传授下去当然达于无尽的未来。

戊三劝众信受


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 足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 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


本师卢舍那佛所诵诸佛大戒,既然要受持读诵那,我现在诵我本师所诵的戒时,你们就得审‘谛’的仔细的‘听我'如法的‘正诵',不可让心东想西想的妨碍你的听戒!这是顶要紧的,如不专心谛听,不得入于心地妙戒,是即听了等于未听,对自己一点利益也没有的!


现在我所要正诵的,是‘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又’。所谓佛法戒藏,显示无上心地戒法,为一切戒法的根源,如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无不是从这戒的根源所流出的,同时,是诸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亦无不摄入此根源戒中,所以称为佛法中戒藏。如清净毗尼方广经说“苦萨毗尼犹如大海,一切毗尼无不纳受”,亦即此意还有一种说法,
69

发表于 2020-10-1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佛法戒藏,属于大乘毗尼,不特拣别外道的邪戒,亦复拣别声闻缘觉的偏戒。外道戒所以叫做邪戒,因为他们妄计前世是从鸡狗中来,所以于现生中就持鸡犬等戒。独立啖秽而行苦行,以求上生天堂。这本不是生天的戒行,而妄计为 生天的戒行,是为邪戒。

大乘毗尼的毗尼两字,是印度话,中国译做善寿。意谓毗尼是佛法的寿命,毗尼一日住在世间,佛法也就一日住在世间,一旦毗尼灭去,佛法也就消灭,不得再住于世。亦有译为善性,是即显示毗尼的自性是本善的,只要能够如法受持,就可增进学者善行。亦有译为善住,意思与善寿是差不多的,即毗尼能够住世,正法也就可以住世。佛法的戒藏关系佛法的存亡是如此,所以汝等新学菩萨,要着实用心的谛听点大意不得!


汝诸‘大众’,不但要至心的谛听,还要真心的“谛信”,如果只听不信,听了是就算了,那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于听戒之后,确信这戒是成佛的正因,如能如法如律的奉持不懈,将来一定成佛道无疑。不但确信自己由持戒而得成佛,而且确信舍那的成佛,亦是由于持戒而来。能够具有这样的信心,就可念念护持此或,不敢有丝毫的毁犯,所以信在这里是很重要的! 为了坚定大众的信心,释尊进一步的对大众说你们不要看轻自己,以为是个大心凡夫,应知‘汝’等都‘是当’来决定得成佛’的,只要你们信受此戒而且我还可以为你们作证:我是已成佛’的觉者。然我之所以成佛、是即由于谛信此戒,并且如法奉持此
70

发表于 2020-10-20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戒。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我由于受持此戒,所以得成等正觉、你们亦应相信自己、只要受持此戒,决定得成佛果。我还可以肯定的告讲你们现在我授你们此戒、可以保证你们得到解脱,你们现在受持此戒,必能到达解脱之处,这是一定的,没有可疑的。所以、要想得成佛果、必须求此心戒、欲求这心戒法,必须起大信心、唯有具此信心、方会佛种不断。对于自身决得成佛这点、假定没有肯决的信心,对于所有的戒法,就不能严格守持。

持戒定可作佛、应当谛信不疑、果能常作如是信,是就戒品已具足。可见具足戒品、不是困难的事,关键全在谛信!所以、如有信心、只要放下屠刀立刻就成千佛中的一位。如无信心、纵然遇到常不轻那样的唤起众生觉性,因为毁訾不信、不免千劫堕落 。


既信心戒为成佛的正因、那就必要受此戒、如果只信而不禀受、是即显示不是真信。可是受此菩萨大戒,除了无心的木石、不是受戒的法器、不堪受这大戒外,其他一切有心者、即具有精神活动的有情,不论是高级的、不论是低级的、皆应摄佛戒。摄是纳的意思,即从外闻而内纳于心、永持勿失、是名为摄。为什么诸有心者都可受这佛戒?涅槃经说:“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有心亦即具有佛性、具有佛性当然可以成佛。经中亦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佛不是在心外的,心外是没有佛的,所以心地大戒、还从心所得。因为如此,一切有心的,如蠢动含灵、蜎飞蠕动之类,无不可以摄此佛戒,亦无不由摄这佛戒,

71
发表于 2020-10-2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得成正觉,所以接着说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从凡夫地到佛果地 本是有段很远距离,为什么才一受戒,即得入于诸佛位?因此心地戒法,是诸佛相传的,诸佛由此成佛,现在众生受此诸佛心地戒法,当然就踏上诸佛的阶位。可是问题又来了,既然‘位同’佛果‘大觉已,就应老实的称之为佛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说为‘真是诸佛子?佛子,无疑是佛的弟子,与佛果大觉还差很大的 一节。 怎可说是“即入诸佛位”当知受佛戒的戒位,虽 则说是同于大觉,而实并未证得最高大觉的果位。因为所修的因行还未圆成,所应得的功德还未圆满,所以于受佛戒以后,在三大阿僧祗劫的长时期间,必得仍要广修六度万行,承事十方诸佛,尽行诸佛道法,到达行愿圆满,才得真入佛位。如灌顶王子,将来继承王位,是没有问题的,但现今在东宫,还在储君阶段只得称为王子 。

佛子,通常释为:凡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皆名佛子。不过类别起来,亦有说为三种 一凡夫位 上修行,未曾悟入佛道,未能绍隆佛种,名外佛子,二,二乘行者禀受如来的小乘教法,虽能生长法身完成圣果,因为不是从大乘法中所生的,名庶佛子 。三 菩萨行者禀受如来的大乘教法,发菩提心,受菩萨戒,生于法身,名真佛子。颂中说的“真是诸佛子”,就是指的第三类。


法藏戒本疏卷一,对佛子还有这样的分别一、楞伽经说:“八地菩萨名最胜子”。最胜子,就是佛子。八
72

发表于 2020-10-20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菩萨已经到达无功用行的程度,任运而自然的一切功行,同佛所有的作用,所以得有资格称为佛子。二佛性论说:“初地名为佛子”。初地菩萨已经体悟诸法的真理,已经开始证得法身,得到佛的气氛,所以得有资格称为佛子。三、瓔珞经说:“十住即名佛子”。十住菩萨虽是三贤位的开始,但他们已能做到在佛法中不退、所以得有资格称为佛子。四、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入于大乘、。就有资格称为佛子,这如本经此中所说。如上所说菩萨的阶位,虽有高低的层次不同,但必然的要受持此戒,所以各类不同的佛子,无不包含于此。

为佛真子的大乘菩萨,据梁真谛所译的摄论说:一以方便为父,二以般若为母,三以禅定为胎,四以慈悲为养育,五以信乐大乘为种子。具备这五个条件,才得成为真佛子,如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就不得为真佛子。


受了佛戒,为真佛子,将来成佛,自无问题,既然如此,现在我诵本师戒时,汝等‘大众,皆’应恭’恭‘敬’敬的,至心’一意的‘听我诵此诸佛大戒。至心听,表示不是随意的听,而是认真的听。唯有认真不苟的听,戒法才能得入心地,复其本源自性清净。听戒是不是至心,问题还在于恭敬。恭敬两字,通常虽连结在一起说,但恭是约外在的形仪严肃说,而敬是约内在的心意虔诚说。如是内外精诚,就是所谓至心。大圣释迦所正诵的既是佛法戒藏,当然是要至心的听,如不诚心诚意的听,怎能得入本源心地?所以佛特在此,一方面结劝,一方面诫听。 73

发表于 2020-10-20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丙二总结戒相 丁一经家叙说
尔时、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即口放无量光明,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尔时',指从天上复来人间,于阎浮提示现出家成道的时候。释迦牟尼佛’,是指诵戒的化主,“初坐菩提树下’,是指诵戒的化处。“成无上正觉已’,是指佛陀示现所证得的最高菩提,三乘圣者所证的菩提没有那个可以与之相等的,亦没有那个可以超过佛果菩提的,所以叫做无上正觉。佛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以后,立即制大乘菩萨戒,所以说‘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成佛不久,立即制戒,亦可看出戒是入道的要着,不容稍缓的。言菩萨戒,当然是拣别不是声闻戒。声闻戒,是随犯随结,菩萨戒,则是顿制五十八戒,这在题前概说中已说,现在不再重说。正因此戒所被的机宜,唯是大乘行者,不是为的二乘,所以所制戒的轻重,不是二乘所能学的,唯有大乘菩萨,才可守持佛初所结的菩萨波罗提木叉。


不错,佛初正觉即制菩萨大戒,但戒之所以为戒的定义,并未明白的为诸大众提示出来,现在本经提出戒的纲领,就是孝顺,亦即将孝和戒打成一片,以明戒法就是孝道的真谛,唯有行孝才是真实的守持
74

发表于 2020-10-20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法,亦唯如法持戒才是切实的尽到孝道。所以学戒没有什么难题,只是学习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而已。对于父母师僧三宝,果能做到真正孝顺,是即等于严持净戒。这么说来,菩萨戒行,实为万行中的最胜因!

父母,是生育我们色身的,如果没有父母,这个世间就不会有我们的色身出现,没有色身怎能修道?所以父母对于我们的恩德是很大的。试想:父母赐给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长,在这过程当中,不知吃多少苦,我们做子女的对父母,怎能不发孝心而顺事之,以期酬报深恩重德于万一?对于父母如不行孝,不论就世法、出世法说,是都禽兽不如!中国向有“乌反哺之说。即飞禽中的乌鸦,老了自己不能觅食,它的儿女就会寻找食物来养活老乌鸦。乌鸦尚且如此、我们是人,对自己的父母,怎可不行孝道?经中举例说:魔王子的父亲有病,经过医生的诊断,认为要没有发过脾气的人之眼目煎药来服,其病才会有痊愈的希望,除这而外没有其他的药治。啖魔王子听了医生这个话立刻就对医生说,我是从来没有发过脾气的人,我愿割下我的眼目,来救疗我的父亲!诸位想想看,这是多么伟大的孝行!经中又曾说到一位慈心童子,为了要到大海采宝,去向亲爱的母亲辞别,母亲爱儿心切恐怕去到大海,宝没有采得到,反而失去大宝(生命)所以不赞成他去。可是总心童子采宝济众的心很切 不顾老母反对 心一意要去,于是不自觉的、摘下 老母一根头发!不用说,这是忤逆不孝的表现!正因对老母不孝,所以到大海洲中,立即见到热铁轮,从
75


发表于 2020-10-21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空中落到顶上,感受极大的痛苦,于是立刻发誓说从今以后,诸有罪者所受的痛苦,我愿代受。由于发了这样深弘誓愿,落到顶上的火轮即灭!荆溪大师说逆母损发,成地狱心;发誓立愿,属佛界善”。所以对于父母,不得不行孝顺 。

师即本师和尚,或即三师七证,不特有教诲我们的恩德,而且还有成就戒身的恩德,假定没有戒身为本修因,诸善功德皆不得生、假定没有师长的教诲,根本不知怎样的去修行,所谓成佛自也不可能!现在我们之所以本着戒身,遵照师长的教诲去行,而有将来成佛的希望,这完全是师长所给予我们的深恩重德,所以我们对于师长,应该善事奉养、孝顺不违,以报恩德于万一!


宝,就是佛、法、僧。佛是三界的导师,法是 出世的宏规,僧是如来的弟子。佛法僧三宝,是众生的福田,为四生的慈父,能成就我们的慧命,我们的慧命是赖三宝熏修之力而得的,假定没有三宝熏修我们从何而得慧命,乃至证得无上菩提?是以三宝于我们的深恩重德,真是大得没有办法形容,因而做个三宝弟子,对于恩深似海的三宝,应该善事恭敬奉养,尊重孝顺不逆,方能酬报深恩于万一。


  不然、怎有資格 称为三宝弟子? 总之,父母有生育恩、师僧有训导恩,三宝有救护恩,是都一一值得我们孝顺的,能孝顺父母师僧三室,亦即等于遵守如来的禁戒。所以说孝顺为戒的纲领,这是特别值得我们玩味而重视的!一般不了解戒
76


发表于 2020-10-21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和孝是一体的异名,见到出家人,割爱辞亲,弃养父母,剃除须发,以为是最大的不孝,而也就认为佛教是最不重视孝道的宗教,殊不知这是大大的误会!当知戒是包容一切的孝,怎会为佛法所遗忘?佛法不但不忘掉孝,而且是最重视孝的!

在此,纯正的佛教徒、也许会生这样的疑问:佛法所说的戒义,范围是很广大的,一般所说的孝顺,怎能穷尽佛戒的意义?当知佛法所说的孝顺,不是世俗所说的孝顺,世俗所说的孝顺,人们果能做到,所得不过人天小果而已!佛法所说孝顺,广大犹如虚空,果能如法做到,得到无上菩提,所以这“孝顺’是至道之法”,不是普通的服劳奉养。盂兰盆疏说:“稽首三界主,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积恩成正觉”。无上佛道的极果,是由报亲深恩所成,这那里是世间的孝顺?孝亲得证佛果,不孝自得苦果,这么说来,世出世间的苦乐果报,可说都由孝与不孝而感,亦即由持不持戒而得。

如上所说,可知孝与戒是一体的异名,所以接着说:‘孝名为戒;当知佛法所说的孝顺,在时间方面来讲、不但于现生中,侍奉供养现生的父母,就算尽了孝顺的能事,就算报了父母的深恩,而是进一步的要令父母信奉三宝,从三宝的修学中得身心解脱、才是佛法所说的行大孝!在这世间真正有资格行大孝的。当推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他于成道后,不仅为现生父母说法令得解脱,而且还报生生世世父母的深恩。所以佛陀度化众生时,一谈到孝顺父母,于说了如何
77

发表于 2020-10-21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孝顺现生父母,总是要我们孝顺生生世世的父母。以佛法说:不但如本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从人类扩大到众生方面去,一切众生无不是我们的父母。因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我们在生死中浪来浪去,那个众生不曾做过我们父母?不过在每次改头换面后,谁也不认识谁就是,所以于现生中只知现生的父母是父母,不把别人看成父母,更不知道众生亦是父母,所以众生的心量,总是非常狭小的。佛为扩大我们的心胸,乃一再的特别开示说:“一切众生皆是父母”。既然如此,我们对于众生,如行不杀不 盗,当知就是持戒,我们对于众生 看成父母, 敬尊重不怠,当知就是孝顺。所以孝顺所在,就是行具足。因为如此,下文讲到十重、四十八轻戒、很多讲到孝顺心、恭敬心、慈悲心,而恭敬心、慈悲心则又是从孝顺心中之所流出,一切皆以孝顺心为本。更可看出孝即是戒。是以一个佛法行者,不论出家在家,如不能真正行孝,是即不是真心学佛,亦即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这么说来,孝道在佛法中、不但不忽略,且极为重视!

大乘菩萨戒是三聚净戒,虽说穷深极广,但以我国所说孝顺父母的三句话配合来讲是也恰到好处。 不辱其亲”:是说一个做人子女的人,在这 世间的所行所为,不要令父母感到耻辱。假定我们常常存着不使父母蒙受耻辱的心念,那你自然不会去做一切违反人生道德的事,也就不会去做一切罪恶违反律仪的事。乐正子春说:“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一出
7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1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