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046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7-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念戒近道
摄摩腾、竺法兰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这一章是说你相信佛的戒律,不论离佛多远,也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是不见佛,不闻法。这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纵使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身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常在我身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是一样的。这章经文也是这个意思。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佛说,佛的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外之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但他常常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止持戒律。“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
这个问题佛讲得很清楚。但有很多的人却这么讲,他说:“持佛戒只是人天小乘,持佛戒只能生天,不能成道。”还有这种说法,有的书确实这么讲,这就和佛说的不一样。佛说“忆念吾戒”,就是忆念戒律不忘。“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佛不会妄语的,讲得很清楚。
【释】“在吾左右”:若在我的身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不依照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你怎么也不会得道的。
佛又进一步地肯定了:你不持我的戒,肯定不能得道。“终”就是根本上,就算他怎么样做也不会得道的。就算你能在虚空中飞行,最后也是罗刹类。不持佛戒,你不可能得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有很多人就在这戒上老转圈,老是和佛对着干,因为他们确实不懂得戒的殊胜功德。
【释】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能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佛讲得很清楚,这句话是:你若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必定会持佛戒的;你不持佛戒,绝不是佛的弟子,那就是魔。
【释】以前,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见佛,中间经过很遥远的路,路上缺水,渴得没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这时候,在前面遇见一点水,装在死人的头骨里。一个比丘拿起这水就喝,可是另外一个比丘看见水里有很多虫子,既然水是在人的头骨里,又有很多虫,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水,就要渴死啦!”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水里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有虫的水,我要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
另外那个比丘就说:“唉!你真是愚痴,现在已经快渴死了,你喝了水就可以见佛;不喝水,就会渴死,你怎么这样的固执。”
现在的人也是这样的,批评持戒的人:“你怎么这么样的固执?”
【释】虽然这么说他,他也不喝。另外那比丘就把水都喝了,喝了水的比丘走路就很强健;没有喝水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因为他专持戒律,死后就生到忉利天了,具足天人的福相,于是先去见佛闻法,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果了。喝水的那位比丘在第三天才到。
佛就问这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位和你一起来的呢?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时,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
那时候的出家人是不敢跟佛撒谎的,因为当时有三百力士站在佛的周围,你要是撒谎,马上就拿锤子把你的头颅给打碎了,就那么厉害的!看不见的天人就在那,那时候有道眼的人比较多,一般的人都能看见天人、凡圣同居的这种现象。那时候谁也不敢跟佛撒谎,佛就故意问他。
【释】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并说那位渴死的比丘没有佛缘,不能见到佛,他的执著心太厉害了。佛听了以后,就叫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佛就说了:“他当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的长寿。现在他又到这个法会来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愚痴,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你不守佛戒律,虽然见到我的面,也等于没见一样。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赶出去了。这样的人,不持佛的戒律,根本就不是佛的弟子。
【释】由这件事看来,不论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身边,也等于没有见着一样。
补充内容 (2017-3-7 20:30):
【诫】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身源。
我们一定要“令戒清净”,每条戒律都要做得非常清净,丝毫不犯,持一条戒律丢了一百条,不是那样。凡是佛的戒律,我们都应该完全地把它受持好。完具,不是我们受完戒了就算完具戒了,而是你的行持得到位。你的戒如果持到位,那个定必然清净。
“以戒定净”,戒定如果都清净了。这个净是很重要的。“令智慧净”,这个智慧就会现前。那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我们生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把假的当成真的,把一种幻境也当成真的。为什么有的人处在一种境界里出不来了呢?因为他的戒律不清净,他还有自己的贪欲、想法在那里面,所以生出的那个境界好像是一种境界,实际上很多都是虚幻的;产生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属于外道的东西,不是佛法。必须是戒律清净者,才会具有清净的定力。
“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慧真正清净了。“净已”,这个智慧就入佛知见了,所以说“显自身源”,你这时候才知道你的智慧是来源于心。否则的话,你还离心老远了,你的想法来源于你自己的知见,它不是来源于心,这是不一样的,这个差距是挺大的。所以大家应该知道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关系。
佛讲持戒的功德就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先看一看佛怎么讲的。佛在《涅盘经》上讲:持戒比丘,威仪具足,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纠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佛在《戒香经》上说:“佛告阿难,世有众香”,世间上有很多的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有风才能闻,风吹不到跟前你闻不到。世间确实有各种的香,如檀香、沉香等,它得随风能闻,但是不能普闻,不能天下都能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这就不是东西南北的问题了,是十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十方都能闻到。“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就是说,你要是持佛的戒律,就拥有这个真正的香,也是我们说的戒定真香。
过去有那么一句话:花香何用大风扬。花若真香就不用大风扬,不用去吹嘘,是不是?你要是真正香,十方都会闻到的。你不用去宣传自己:“我怎么有修行呀,我怎么去持戒……”都不用说。你真正持戒,这个香自然地就遍满了十方,十方如来、菩萨没有不称赞的;你到任何地方去,人人都会欢喜的。持戒就有这么大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香。
在《阿含经》里,佛讲了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敬爱”,所有人都尊敬你,喜欢你。“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你持戒修行,必然有好名声和善名,到处的人都称赞。
补充内容 (2017-3-7 20:32):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佛讲了,当我们的身体坏了的时候,必生天上,这是必然的,你跑都跑不掉的,你想不生天上都不好使的。当然了,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更好了,因为你持戒的原因,十方任你往来。特别是《楞严经》里讲的:持戒,诵楞严咒,十方佛国任你去,你上哪个佛国都可以。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尽的。
这里还有一篇,给大家念一下。这篇是《顺正理论》,是菩萨作的,论都是菩萨作的。“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礼拜”,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你持五戒,他都不敢受你礼拜。“国王大臣亦不敢求受具戒比丘礼”,就是国王、大臣都不能受比丘的礼,他不敢。“盖惧损功德促寿命”,他怕减少自己的功德和寿命。你看那个持五戒和受具足戒的比丘,天人都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国王也不敢受具足戒比丘的礼拜,都得躲。为什么呢?因为你一礼拜,他承受不起啊,他的功德就会减少的,而且寿命也会短的。所以说,你这出家可不得了。
宾头卢尊者出家前是优填王的大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其出家得阿罗汉果。优填王于是经常出城参礼他,寺去城二十里,有佞臣见宾头卢尊者不起迎王,就怀着恶心劝谏国王,使得优填王要去杀尊者。宾头卢尊者看到国王去了,于是就起来迎他走了七步,国王当时挺高兴:“这尊者都能迎我七步。”问:“大德平时都是不起座的,今天怎么起来迎接?”尊者答道:“你平时都是以恭敬心来礼拜,所以不起来迎接。今天怀着恶心,我若不起来迎接,恐怕会被你杀掉。”优填王当下就明白过来,赶紧忏悔。
优填王虽经忏悔而免堕地狱,但回去以后没几天就下台了。后来别人问佛:“这是什么原因下台了?”佛就给他讲了:“由于宾头卢尊者迎他七步,少做七年国王。”仅七步,就少做七年国王。所以出家人就不迎在家人了,一迎他,反而对他不好。
有些在家人很希望出家人恭敬他,你恭敬不点,他都非常高兴的,但是他高兴以后呢,后果不好。所以出家人是不能乱来的,对父母也不能礼拜,因为你是佛弟子了。“故大小乘戒为至宝贵”,大小乘戒是宝贝,最宝贵的,国王都承受不了的,人天都承受不了。所以说,非常了不起。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佛告海意:“若菩萨虽生诸趣,无所希望,善护戒行,即能降蕴魔;若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毁禁众生皆悉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这里说到戒律能降伏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戒律就能这样。
同时《月灯三昧经》也讲了,“若具足身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你在戒律起来以后,你可以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则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不可思议。”“若具足意戒,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动解脱。”所以说戒律的功德是很多的,要讲起来就太多了。
同时,佛经里有很多关于持戒的典故,其中就有一部经叫《贤愚因缘经》,里面讲道:安陀国有一个沙弥,奉其师命到供养主优婆塞家里去催迎食供。就是施主原先答应供养食物,但到时间没送去,他现在去催催。因为只有他和他师父俩,他就去了。施主正好有事外出,只留一个女的看门,那女的见这个沙弥去了就生欢喜心,欲火炽盛,献诸妖媚,强迫与沙弥成淫。
沙弥不能脱身,乃自念言:“我有何罪,遇此恶缘?我今宁舍身命,不可毁破三世诸佛所制禁戒,污佛法僧。”乘女闭门,就捡到了一把剃刀,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盘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护持禁戒,舍此身命,愿所往生,出家学道,净修梵行,尽漏成道。即刎颈死。
这个女人非要和他做一些不净的事情,最后把他关起来了。他趁她不注意,捡了一把剃刀,就为了护持戒,跪向了佛涅盘那个方向,发愿不舍佛法僧,愿生生世世出家修道,修梵行、清净行,要成无漏,最后自刎而死。
后来国王得闻了以后,因为那时候死个出家人必须得报案,得罚款的,不许出家人死在你的家门口,你不给饭吃都是不行的,国王有命令,所以他就得报告去了。这个长者平时挺供养僧人的,只是因为他女儿起了邪念才发生了这件事。最后国王亲自去看,而且还去礼拜,赞其功德,最后做了一个檀香木的棺材,盛着这个沙弥的尸体满城游。同时又把这个女的也拴上了,也载着游,叫这个女的讲讲经过。这个女的为了报答这个沙弥的这种正气,也毫不保留地把这个经过说出来了。
最后,国王又让那个女的打扮得漂亮一点,对大家说:“你看她漂不漂亮?就这样的女人主动去找这个沙弥,他都不动心,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沙门。”大家非常赞叹佛法。所以说,只有这些人的严格持戒,佛法才会延续下来。
佛在《譬喻经》中讲到:有大迦罗越子,端正聪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有这么一天乞食。“至一大家”,这一家比较大。是“妇寡淫场”,都是妇女,都是独居的寡妇,淫欲的场所,他不知道。“欲与比丘行淫”,因为看他长得聪明,长得端正,非常漂亮,这个女人起了淫欲心,要与这个比丘行淫。“比丘不从”,说什么也不干。这个妇女就生气了,招呼这些底下的下人,把这个比丘给抬起来了,抬起来扔到火坑边。这家人多,这女的也够凶的,把他扔到火边上,告诉他:“如果你不从,我就把你烧死,拿火烤你。”你说这个女人厉不厉害,恶毒无比。
“逼之使从。比丘言:且止,容我计较”,说:你别着急,你容我想一想,我想一想看看怎么办。这是缓兵之计。“即自念言:我入火中,为一死耳!”我要是入了火中,只能是一死。“若因持戒而死,可得生天;如果破戒犯淫,死堕地狱,无有出期!”就是说:我这一死只能是这一生,这样的话,我来生还可以修道,因为这个持戒的功德我还可以生天。如果犯了淫欲,死后必下地狱,生生世世是出不来的,这个可了不得。
他想到此,就一跃身,自己主动跳下火坑。那大火烧得相当旺盛,进去了肯定得烤死,但他一下就跃身下去了。他跳进去以后,那火突然的变为水,这个比丘啥损伤也没有,丝毫没有烧着,因为他持戒的这种心就这么厉害。最后,那些妇女大生惭愧和害怕,也害怕了,这时候没办法,就把比丘给送出去了,再也不敢发这个淫欲心了。持戒的功德就这么厉害。
在《大庄严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叫“草系比丘”。我们常听到“草系比丘”这个词句,但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那时候“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夺衣服”,就是被抢了。那时候的印度不像现在,过去的人很穷,有件衣服那是很难的事,他一看出家人穿着衣服他就抢,把所有出家人的衣服给剥下来了,有好几个比丘。剥下来以后,他又怕这个比丘去追捕,当时就要杀。因为一旦报官,不就得把他们这些贼人抓起来吗?那怎么办?不如把他们杀了得了。
其中有一个人说:“你别杀他们,佛法中规定:比丘之法,不伤生草。你用草把他给捆起来,他就不会去报案了,我们还省事。”由于这人的这一句话,就把这些比丘全都给捆起来了,把手都给捆在腰后;扒得什么衣服也没有了。印度夏天热,就在那地上烤着。
后来,正好赶上国王坐着马车走过那地方,一看:这怎么回事啊?好几个人在那躺着,都被捆着。国王就说:“你们怎么地了?都在那捆着,一个个身体像个白羊似的。”他们都没穿衣服,就在那太阳底下晒着,他说像白羊似的。说:“我看周围也没有什么挡碍你们的,不就是一根草把你们的手捆住了吗,你们起来就完事了吗,这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吗?你们怎么不起来呢,在那太阳底下晒着,这不慢慢晒死了吗?”
比丘就讲了,说:“我们不是不能起来,这草是很容易断,我一使劲就断了,那草还能捆住人吗?但是佛的戒律在那块,不允许出家人毁草的。”这条戒是对比丘而言的,不允许伤生草。国王听完以后大受感动,亲自下来给解开,解完了赶紧提供衣服。并且请这些比丘到他的国家,受他的皈依,他跟比丘受戒。我好像还在哪本书看到过,很多比丘就因为持戒而证果了。
还是《大庄严论》里的一个典故。有个比丘持钵乞食,至珠师家,就是卖珠子、卖珠宝的家,在门外立着,要乞食。那时候,做珠子的这个人正给国王穿珠呢,一看出家人来了,就赶紧入室内为比丘取食。后来一只鹅看见那个珠子,就给吞了。珠师取食回来给比丘,一看珠子没有了,就怀疑比丘给盗了。比丘为了保护这只鹅,所以不敢说明。这个珠师就打比丘,把比丘给捆起来打,打得血都流出来了,要他把珠子交出来。
最后,鹅感动来舔他身上的血,来帮他、安慰他。鹅来舔他的血,表示对他的感谢呗:你看看,我吃了珠子,你为了保护我而被打,我来安慰你。这个卖珠子的就生气了,拿东西就打,说:“你还敢安慰他,他偷我珠子,你还敢来安慰他?”他就撵它,就把鹅给打死了。这个比丘说:“你不要打我了,我现在还你珠子。原先为什么不说呢?恐伤鹅命啊!那鹅现在已经死了,就可以告诉你了,那个珠子在鹅腹里呢!我要是提前说珠子在那里,你还不得伤鹅命吗?为了保护这只鹅,不让你伤它,所以我才没说。”最后,这个珠商就向比丘自责、忏悔,并赞其戒德。就这么殊胜,为了护持一个众生,都这样持不杀生戒。
在这部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几个比丘泛海,就是过海,坐海船。这个海船突然破了,这时候“有一位年少比丘捉一枚板”,就是抢到一个木板。在海里如果有一个木板,他就可以浮在水面不死。这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戒腊多的比丘,就要沉没在海里,因为他年老力衰,也没有板。后来,他想起佛戒中有言:“诸有利乐,应先上座。”上座,就是资历比你老的、比你出家早的、有德的,这称为上座。怎么办?他当时想:佛既然这么说,我应该遵照佛戒,不考虑自己生死的问题。
最后,他就把那个木板扔给那个老比丘了。老比丘得到这个木板,他就不会死了,浮到海岸。这个年少比丘就往下沉,他没有板能不沉吗?他往海底沉。刚沉到一半的时候,海神就把他救了。因为这个事情海神看得非常清楚,海神也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非常明白的。因为他持戒精诚,海神就把年少比丘接到岸上,并跪下称赞,认他为师,跟他受戒。这个确实是很殊胜的。
在《僧只律》里还有一个典故。佛在世时,有两个比丘来见佛,在半路上,一个比丘病了,另一个比丘就舍弃他,先去见佛。一看他有病了,“得了,我先走吧!我先见佛,我得先完成任务,你看你耽误我的路程了。”
“佛知而故问”,问他。这个比丘“具白前事”,就把这个事情讲了。佛说:“此是恶事”,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若有比丘,心怀放逸,懈怠不精进,不能执持诸根,驰骋六欲。虽近我所,为不见我,我不见彼。若有比丘,能执诸根,心不放逸,专念在道,虽去我远,即为见我,我亦见彼。所以者何?随顺如来法身故,破坏诸恶故,离贪欲故,修寂静故。汝等比丘同出家修梵行,汝不相看,谁当看者?汝还看病比丘去。”说:你不用来看我,你还是看病比丘去吧!后就把他撵走了。
我们僧团也是这样,僧人中谁有病了都要互相照顾,要问候的。不管大小,小的问候老的,老的要关心小的。谁有病,大家都要瞅一瞅、看一看的,要慰问的。要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有的人一看这人有病了,“这真烦人,你看他这么多毛病,这不影响我修道吗?吐得到处都是,吃饭也不好好吃,种种的毛病……”最后就厌弃他。实际上,你这种厌弃法是佛所不接受的。
佛说:你虽然见我身,但由于你这种放逸,不能真正见我。如果你诸根不放逸,而且能够不嫌弃这个有病的人,能精心地照顾,你那才是真正见我呢!虽然你去见佛,佛也会把你撵走的,还得赶你走。所以我们在持戒上一定要看到这个问题,要持戒,看护病人也是一种持戒,病人也是福田。
你不要以为:我们俩是一起剃度的,还住在我对面的床上,我成天都看着他在说话,说话也挺冲的,脚也不洗,弄得埋埋汰汰的。他一旦病了,我跟你说,那就是福田了,那身份就变了,你可别轻视,你再有那种轻视心就不对了。平时有轻视心都是不对的,这时如果你再轻视,就更不对了。他那个身上是福田了,我们得尽心尽力去照顾。
过去有一个国师,就是悟达国师,腿上生人面疮。他以前照顾过一个长癞的比丘,人家都嫌那个比丘埋汰、有味,就他伺候了很长时间。最后那个比丘在走的时候告诉他:“将来有事的时候你上哪去找我。”他后来得了人面疮,没法解救这个仇恨、这个病的时候,就想起那个比丘,于是到那去了。闹了半天,那有病的比丘是尊者,就给他洗三昧水,一洗就好了。三昧水忏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帮助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也是佛弟子必须做的。如果不这么做,不能照顾病人而舍去不管,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一种畜生行为,就是连畜生都不如。
有的动物还互相照顾呢,我曾经看见有个蚂蚁受伤了,它那个身体蜷在一起了。其它蚂蚁要救它回去,有的在前面拽着那个须子,有的在后面拽着腿,两头抻。它那腰都佝偻到一起了,可能是像咱们说的错骨踝似的,它倒不一定是错骨了,像错筋了似的,它蜷在一起。那两头的蚂蚁就去抻,但没抻过来。过一会一看,真死了,就拖,叼着就跑,它一点都不舍离。你看看,我们如果见到病人舍去不管,那是畜生行为。
补充内容 (2017-3-7 20:34):
还有一个典故,《苏摩王经》中讲道:“世尊往昔曾为大力毒龙,若诸众生被其眼视或触其口气者,即死。”就是这个毒龙有多厉害呢?要是被它的眼睛瞅一眼或者它的气碰到你,人就会死的,包括众生也是这样。这个龙王曾经受过一日斋戒,因求净故,就深入森林去了。“疲懈而睡,龙睡时形状如蛇”,就缩小了。“身有文章,七宝杂色”,身上的颜色非常好。
最后有个猎人看到了,欢喜地说:“哎呀!这稀有难得之皮,献给国王,以为服饰,必得重赏。”说我要是把这个皮扒下来给国王,那国王肯定给我好东西。“便以杖按其头,以刀剥其皮”,那龙能不醒吗?那龙就醒了,龙说:“我的力量是可以倾覆大海,何况一个猎人,那太容易了。我的能力都能把这个国家掀个个,易如反掌,一个猎人小物,何能困我?”这是龙王想的。
“但我今天正好值持佛戒日,当从佛语,以戒为重,不计己身。”就别计较己身了,以戒为重。于是就自忍,也不敢睁开眼睛,一瞅他就得死啊,一喷气他都得死,所以这个龙王连气也不敢出。因怜悯这个猎人,“安心受剥,不生悔意”。这个皮就被剥掉了,赤身在地。最后,皮没有了,又有很多小虫来吃其肉。大炎热天,再加上沙子、泥土滚进肉里,那得多疼啊,是不是?
它那时候想:“我要是趣于水中,以自存活。”他想:我要跳进水里,这些事就解决了,炎热也解了,沙土也解决了。但是不敢碰,因为一到水里,这些小虫恐怕就得死了。最后又念言:“今我此身,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其身。等以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干命终。就是自己最后身坏命终,死了。就因为让虫子吃它的肉,喝它的血,最后死了;死了以后,马上就升到第二忉利天了。
尔时的毒龙就是释迦牟尼佛,尔时的猎人是谁呢?是提婆达多与六师,这些人是专门和佛作对的。“彼诸小虫”,这些小虫是谁呢?就是佛在初转法轮的时候,有八万诸天得度者,就是那些个小虫子,后来都成为天人了。“菩萨护戒不惜身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蜜”,这是戒,佛过去持戒都是这么持的。
什么是戒?这就是戒!都是舍自己生命来护持戒律,这才是戒。在自己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利益现前的时候,他们都是这么护持戒律的,所以能不生天、能不得道吗?这是必然的。有的因持斋戒或其它戒而舍身,最后都生天或证果,在《清净道论》里讲得很清楚。
补充内容 (2017-3-7 20:38):
很多的佛弟子在持戒修行中很顺利地、很快地得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像我们种地一样。种地,你得先把地平好,没有地,一切善法是不能生出来的。没有地,能长庄稼吗?不可能长庄稼。我们学佛也是,你没有戒,一切善法不生,不可能生出来。特别是我们学佛,第一条,我们先去掉我们心里的恶念,去掉罪恶,然后你才能进一步的修行。所以说,这个持戒对我们来讲就是特别特别的重要,作为佛门弟子,持戒就像生命一样。
这个戒是无上菩提之本,你想得菩提,就必须得持戒,不持戒想得道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说:“我就努力修行,就好好地去坐禅、念佛,我一样能得道。”但是你的罪业没有消除,你也没有忏悔,你也没有戒。所以说,你想是一回事,要得道是不可能的。不持戒修行皆是魔业,不可能成佛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在心目中老老实实地打下这个基础,是丝毫不能改变的原则,不管什么条件,我们都不能改变这个原则。在我们困苦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特别是涉及到我们生命的时候,也不能改变这个持戒原则。
持戒人生出来一种慈悲,而且持戒以后,他觉得应该让所有人都持戒、都成佛,而自己最后成佛,他是那种心。所以持戒和不持戒,决然不是一个字的问题,而是天壤之别;不光是得道和不得道的问题了,一个是地狱,一个是天堂,差距是无法比拟的。我们既然选择在修行这条路上,大家就要付出努力,而且在持戒上一定要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