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zzd68828cn

[祖师开示] 《往生论 ★ 往生论注》白话译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答曰:以理推之,安乐净土,不应有二乘。何以言之?夫有病则有药,理数之常也。法华经言:释迦牟尼如来,以出五浊世故,分一为三。净土既非五浊,无三乘明矣。法华经又说,诸声闻,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是人实末得一切解脱。以未得无上道故。覆推此理,阿罗汉既末得一切解脱,必应有生。此人更不出三界,三界外除净土,更无生处,是以唯应于净土生。如言声闻者,是他方声闻来生,仍本名故。称为声闻。如天帝释生人中时,姓憍尸迦,后虽为天王,佛欲使人知其由来,与帝释语时,犹称憍尸迦。其此类也。又此论但言二乘种不生,谓安乐国不生二乘种子。亦何妨二乘来生耶?譬如桔栽不生江北。河洛果肆亦见有桔。又言鹦鹉不渡陇西,赵魏架桁亦有鹦鹉。此二物,但言其种不渡,彼有声闻,亦如是。作如是解,经论则会。

{译}   答:从理上推论,极乐净土,不应该有二乘。为什么这样说呢?有病才会有药,这是常识。《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因为示现在五浊恶世,所以将一乘佛法,分为三乘佛法。净土既然不是五浊恶世,所以没有三乘是显而易见的。《法华经》又说,诸位声闻怎样才算得到解脱?只要离虚妄,了生死,就叫解脱。实际上声闻并没有得到一切解脱,这是由于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缘故。实际上阿罗汉既然没有得到一切解脱,必应有出生的事。此人不会生在三界内,三界外,除了净土,更是无处可生,所以只能在净土中生。如此说来,声闻,是他方声闻来极乐世界出生,仍用其本有的名字,叫他为声闻。比如天帝释提垣因,在人中出生后,姓憍尸迦,后来虽然成为天主,佛陀为了让人们知道他的来历,他与帝释说话时,还是称呼他:“憍尸迦”。极乐世界与此类似。另外,此论文说:“二乘种不生”,还可解释为极乐世界不会产生二乘种子。怎么会防碍二乘来生呢?比如,桔子树在长江以北地区就栽不活。洛阳一带,江北地区,水果摊上,也可以见到桔子卖。又比如,鹦鹉,到了甘肃兰州西的地方就不产鹦鹉。但是在赵魏时代,居民的房梁也可见到饲养的鹦鹉。此二物,从理上讲上述地方是不产的。极乐国土有声闻,也是这个理。如果作如此的解释,则经论就会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问曰:名以召事,有事乃有名。安乐国既无二乘,女人。根缺之事。亦何须复言无此三名耶?答曰:如软心菩萨,不甚勇猛,讥言声闻。如人谄曲,或复儜弱,讥言女人。又如眼虽明,而不识事,讥言盲人。又如耳虽聪,而听义不解,讥言聋人。又如舌虽言,而纳口蹇吃,讥言哑人。有如是等根虽具足,而有讥嫌之名,是故,须言乃至无名。明净土无如是等与夺之名。

{译}  问:名字可以说明事物,有事物才有名字。极乐国土上既然没有二乘,没有女人,没有六根不全的人。又何必说没有这三种事的名字呢?答:比如软心(亦名轻毛)菩萨,修行不太勇猛,就讥笑他是声闻败种。比如有人谄媚,歪曲事情真象。有的人懦弱,就被他人讥嫌,称为女人。又比如,眼睛亦会很明亮,但不识时务,就被人讥嫌,称为睁眼瞎。又比如耳朵很好,但听不懂道理,就被人讥嫌,称为聋子。又比如,舌头虽然可以说话,但语言迟钝,说话口吃,就被人讥嫌为哑巴。又有如六根具足,仍可以受人讥嫌。因此,应该说净土没有讥嫌这个名词。要明白净土中没有这类分别好坏的名字。

〖注〗问曰:寻法藏菩萨本愿,及龙树菩萨所赞,皆似以彼国声闻众多为奇。此有何义?答曰:“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披,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生无上道心,直不可思议至也。

{译}  问:依据法藏菩萨的本愿,及龙树菩萨的《阿弥陀赞》,都认为极乐世界声闻众多是件奇事。这有什么意义呢?答:声闻证得五蕴皆空,应该不能生出成佛的根芽花果。而弥陀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受众生令生极乐,必然以不可思议神力令其生起无上道心。比如鸩鸟进入水中,鱼虾蚌类都会死亡,而与犀牛接触后,死了又都会复活转来。如此不应该生的可以生,所以很奇怪。然而在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发菩提心,即发无上道心,真是不可思议之至啊。

[解]

计不应更生佛道根芽:计是本来的意思,更生即再生起的意思。佛道根芽即成佛的根芽花果。声闻证得我空,便以为所作已究竟,可以入涅槃安息了。所以不应该生起,而又生起了成佛的愿行。

鸩鸟入水,鱼蚌咸死:鸩音振,传说为毒鸟,其羽毛泡酒喝了可以毒死人。它潜入河中,可使整条河水有毒,可以毒死鱼虾蚌类生物。咸是全部,都会的意思。

犀牛触之,死者活:犀音西,传说犀牛可以解鸩毒,所以凡有鸩鸟的地方就有犀牛。被鸩鸟毒死的鱼虾蚌类,与犀牛角接触就能复活过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不思议:出自《大智度论》:(1)众生多少,(2)业因果极,(3)禅定力(4)龙力(5)佛力。本论中说佛的神力,佛法的威力,能使不定性声闻回小向大,发起无上菩提心,修菩萨行,皆当作佛,是不可思议到极点的了。

说西方净土是大乘善根界,没有女人,根缺及二乘人,并不是说弥陀本愿不度这些人,否则就有违佛普度一切众生的本愿了。西方净土,最极清净。女人往生后莲花化生即为男身,根缺的人往生后即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乘声闻、缘觉往生后,即发无上菩提心,成为菩萨。这些声闻众只是按娑婆世界原来的名字去叫他们,实际上他们都是已经回小向大的菩萨。比如舍利弗等大弟子,佛陀早已授记他们必定成佛,也就是说他们早已是助佛教化的大菩萨,但我们通常仍称他们是大阿罗汉。

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是为谁安立的呢?佛的本意是真正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安立的。本论中说“大乘善根生“,明确指出西方净土是大乘善根界。发菩提心是往生极乐的前提,不发菩提的就不能往生。不少人认识了人生是苦,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不少人因为有恶极现前,怖畏惊恐而愿意求生极乐。有的人因饥寒困苦,生活所迫而求生净土。有的人因老病等苦,无力苦修行而求生净土,这些都都是避苦趋乐的心理。不少人是贪图极乐衣食丰美,来去自由。正报依报的庄严,无有众苦但有诸乐,求到极乐世界去享乐,去享受阿弥陀早已备好的珍果才发愿的。要知道,要有信愿行,才能蒙佛临终接引往生极乐。但这些人往生净土的动机与弥陀本愿是有距离的。为自己求解脱,而不发愿普度众生,这是小乘,是不能往生极乐净土的。但这些人只要能老实念佛,在佛力摄受护念下,在花开见佛时必然会发无上菩提心,这就是佛力的不可思议。所以说诸佛安立净土,释迦宣说净土法门,不是为了二乘,而是为有大乘根性的凡夫众生。任何违背发菩提心的言说都是违背佛的本愿,都是悖离净土真义的邪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17.一切所求满足功德

【论】   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译}    九法界诸众生,  只要信愿喜乐,
             皆凭信愿持名, 一切大愿满足。

〖注〗  此二句,名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愿?见有国土,或名高位重,潜处无由。或人凡姓鄙,希出靡路。或修短系业,制不在已,如阿私陀仙人类也。有如是等为业风所吹,不得自在。是故愿言:使我国土,各称所求,满足情愿。是故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一切所求满足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发起此愿呢?因为看到有的国土,或者有的人名望高地位重,要想隐居独处都不能。或者有的人很平凡,出生低微,没有头出施展才能的道路。或者有的人的生命长短完全由默造善恶业力控制,自己作不得主。阿私陀仙人很有名望地位,也难免流转六道,生死轮回,为业风所吹,不得自主。所以发愿说:在我成佛的国土中,任何人的任何要求,都能满足其意愿。因此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

[解]

名高位重,潜处无由:名望很高,远近闻名,地位很重,当国君、总理、部长等大官,地位很重要,为人敬重。潜处就是隐居,不管世间的事。无由,指没有办法,没有理由去办成此事。
人凡姓鄙,希出靡路:人凡指平常老百姓,姓鄙指出生在穷家小户,希出指希望出入头地,施展自己才能,靡路,指没有这样的道路。

修短系业,制不在已:生命的长短,是由善恶业力决定的,不控制在自己手中。

阿私陀仙人类:阿私陀是释迦佛出世之初,他的父亲饭净王请来白了很有道行的仙人叫白私陀,他预言悉达多太子会成佛。

各称所求,满足情愿:称指心如意。各称所求,即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能称心如意,得到满足。

以上偈颂讲的是依极的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    是故愿生彼,  阿弥陀佛国。

{译}       因此深信切愿,发愿往生极乐。
             是人临命终时,必生弥陀佛国。

〖注〗 此二句,结成上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生。释器世界清净,讫之于上。

{译}  这两句偈颂,总结了上述观察十七种庄严国土成就,所以愿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中去。至此,解释器世界的清净,到此为止了,就圆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正报庄严清净(观察众生世间清净功德)

〖注〗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

{译}  下面再观众生世间清净,这部分又分为二类,一是观察阿弥陀如来的庄严功德。二是观察西方净土诸菩萨的庄严功德。观察如来的庄严功德有八种,学到时自然会看到。问:有的论师泛泛解释众生这个名词的意思认为,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所以叫众生。现在将佛菩萨也称为众生,是什么意思呢?答:经上说,一法有无量的名字,一名有无量的意义。如果以受众多的生死所以叫众生,这是小乘解释三界中众生这个名词的意义。并不是大乘对众生的定义。大乘所说的众生在《不增不减经》上说,众生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为什么呢?如果说有生,就有生了又生,以至无穷的过错,又有不生而生的过错,所以应该是无生。如果有生,就一定有灭。既然无生,哪里有灭呢?所以无生无灭才是众生的本意。如经中所说,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正是苦的意思。众生与此类似。

[解]

三有: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别名。就是三界的生死。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三有也解释为: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世的身心,当有指未来世的身心,中有指本有和当有之间所受的中阴身心。

不生不灭才是众生的实相。若有生有灭这是假名是世俗谛,《金刚经》上说:“众生即非众生,假名众生。”有生有灭是心生灭门,无生无灭是心真如门。一心二门是诸法真实相。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这是众生的真实意义。

五受阴(色、受、想、行、识)产生个人的苦乐感受,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实在的苦乐的体性。这样就能通达苦圣谛真实的意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 观察阿陀佛庄严功德

1.座功德

【论】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花台。

{译}     无量七宝闪光, 莲花宝王严饰,
            清净微妙佛光, 辉映群花王座。

〖注〗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庄严佛座呢?因为他看见有的菩萨,在最后身成佛时是铺草为座而成无上正等正觉。人和天人看到,不能产增上的信心,增上的恭敬,增上的喜爱快乐,增上的修行。因此发愿:我成佛时,要使用无量的大宝王做成的微妙清净的花台为佛座。

[解]

从这首偈语起,是观察极乐世界的正极庄严。正报中先观佛的八种庄严。在小乘法中,成佛时的佛座只是吉祥草,佛身为丈六身,老比立相。大乘法中,佛座是七宝,乃至无量珍宝庄严,佛身为千丈,乃至无量高大,诸根相好,一一无量。

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见到有的一生补处菩萨,在最后—身,是坐在吉祥草上成佛的,如释迦牟尼佛,就是如此。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译为“无”耨(音nou)多罗译为“上”,三藐译为“正等”三菩提译为“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成佛。

如不能让众上的信心增上,恭敬增上,就是信门缺失。不能让众生产生更多的欢喜快乐,就是愿门的缺失。不能让众生更加精进修行,就是行门和念门的缺失。这四门都不圆满,对众生来说,是最大的损失,也是成佛的最大障碍。因此阿弥陀佛依众生的需要,而发菩提心愿,依菩提八心而成佛。

净花台就是莲花台。《观佛三昧经》说:“佛座是大红宝莲华王”。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莲花花果同时,譬喻佛是修一乘因,证一乘果,所证的果,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即所修的因包涵必证的果,所证的果,充分体现了所修的因。因果同在一心,佛法就是如此不即不离。不即就是无相,不离就是无不相。无相无不相,就是诸法实相。究竟证得诸法实相,就叫成佛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具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于其台上,自然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纲,或作杂华云。放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如是等事,出过数量。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译}   无量的意思,有如《观无量寿观》上说的:“七宝地上,有巨大的莲花王座。莲花的每一个叶片,都有上百种珍宝的色彩。有八万四千个叶脉,有如一张天然的画图。每一叶脉有八万四千道光芒。花叶小的,也有二百五十由旬那么大。这种莲花有八万四千张花瓣,每一张花瓣之间,都装饰有百亿颗摩尼宝珠王。每一个摩尼宝珠都放射出千道光芒,其光芒有如七宝合成的宝盖,覆满大地。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有八万颗。金刚石,甄叔迦宝,梵摩尼宝,美妙的珍珠网作为装饰。宝台上有很协调自然的四根柱形的宝幢,每一宝幢,有如百千万亿须弥山那么高大。幢上的宝幔,有如夜摩天宫,配有五百亿微妙的宝珠作为装饰。每颗宝珠,有八万四千种光芒发射。每一光芒会变幻出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金色。每一种金色,遍布极乐宝土,不同的地方,作不同的变化,或者显示为金刚台,或者化作珍珠网,或者升起各种鲜花式的云彩。在各方面随意变观,作为弘法的佛事。”这些事情,比所述的数量更大,所以说:“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解]

释迦毗楞伽:译为能胜宝。甄叔迦:译为赤色宝。

华叶:即荷花的花瓣。脉即花瓣上的筋。

由旬:四十华里为一由旬。二百五十由旬便有一万华里。

须弥山:又叫妙高山 ,四宝合成为妙,超过七座金山为高。

幔:即布幕。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2、身业功德

【论】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译}     卅二相随形好,弥陀圆光交错
            一一色相庄严,群生心生仰慕

〖注〗    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於人身光,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二,致令阿闍世王以兹惑乱。删闍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此身业。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所说:“阿弥陀佛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乎!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句。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译}  这二句偈颂叫庄严身功德成就。佛原本何故庄严如此的身业呢?因为他看到有的佛身,只放射一丈的光芒,与一般世人相比,这种身光不是很殊胜稀有。例如:与世间的转轮圣王的相好也大同小异,差不太多。提婆达多的相好比此佛身只少二种相好。致使阿闍世王心神迷惑错乱,敬奉他如佛一样。删闍耶等不敬佛陀,自不量力如螳螂挡车,这等见佛不敬佛的愚痴的人还大有人在。因此佛要庄严如此的身业。以中国的语言来说,一般以六尺为一寻。比如在《观无量寿经》上说:“阿弥陀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此论的译者,用寻字,相当隐晦难懂。一般老百姓,不管什么纵横长短,都以横伸两手臂为一寻。如果译者采取这种说法,来量阿弥陀佛,弥陀平伸两手臂定为一寻,那么,圆光也应该有直径为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所以说:“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解]

三十二相之一的身光叫圆光或常光。

转轮圣王:统领四天下的贤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没有佛明显。

提婆达多:译为天然,释迦牟尼佛的堂弟,也有三十相,只比佛少肉髻顶相及眉间白毫相二种。他使当时摩竭陀国的阿闍世王,误认提婆达多是真正的佛。

删闍耶:译为等胜,是六师外道中的自然外道。认为人们不需任何修为,不必苦苦修行,八万劫满,自然得道。

诂训:诂音古。用现在的语言去解释古代的语言,称为诂训。

何其晦乎:晦音诲,每月(农历)的三十日,黑夜无月光,称为晦。

里舍闻人:指在农村中的一般没有知识的人。不简:简是简别即区别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译}  问:《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的心想之中。所以你的心在想佛忆佛时,这个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的正遍知海,都是从心想生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解]

法界身:佛是以法界为其身体的,又名法身,是遍一切处的,又名法性。此心就是生佛同体的清净心,如如不动的真心。这个真心具造六凡四圣十法界依报正报一切法。心具是体,为真如门,心造是用,为生灭门。一心二门,体用不离,体就是总体,是恒一不变的,叫法,心性就叫法性。用是分别相,各不相同,是随缘变化的。法法都有总相和别相,但又不一不异,常国常别,所以叫法界。众生与佛是同体的,不一不异的,所以生佛是互遍互融的。佛的法身在众生心中,众生的法性心也在佛的法性心中。所以《华严经》说:“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
是心作佛:众生的清净心观想忆念佛时,就是是心作佛。作是指念佛忆佛观像观想念佛,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心生则法生。这个心当下就有佛身的相好显现,就令显现三十二相和八十种随形好。(佛的三十二相及随形好内容太多,请自查佛学词典或相关资料。)

是心是佛:众生心中忆佛念佛,是心作佛时,心中所现的佛是法身佛的化现,所以是真佛,所以念佛的心就成了真正的佛心。就是是心是佛。观想念佛,心中才有佛,不想不念,心中就没有佛。十界的诸法,也是一心所现的,离心绝无诸法。这就是是心是佛,是心是一切法。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也是《观天量寿经》的译文。心起用叫心作,生万法,心起用又叫:“一切唯心造”,但最后归在佛性、法性上心起用叫全性起修。万法归一,万法不离一心,即全修在性。心作心是非一非异,泯灭了分别,即不存外道断常,生灭、来去等二边的错误,尽显中道实相,就是佛的正等正觉,又叫佛正遍知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已缘,不行他像。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是心作佛者,言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也量。故譬海也。

{译}  答:身是汇集诸缘和合而成的,界是区别事物的界线。比如眼界是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而生起,名为眼界。眼只与自己相应的缘相结合,不受与它无关的缘的影响,所以与其它的事就了有差别。耳、鼻等界也是这样的。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就是指法身,是众生心中生起的法。由于心能生起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所以将心叫法界。法界能生出如来的相好庄严的身体,也如色等因素能生出眼识。所以说佛身吴法界身。这个法界身,不受它缘的影响,所以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就是当众生心想佛时,佛的佛身相好就显现在众生心中。比如水清沏了,则众生的色像就会在水中显现。水和像是不一不二的。所以说佛相好身,就是心想。是心作佛,就是说:心能作佛。是心是佛就是心外无佛。比如火从木材中烧起来了,火不能离开木材。因为火不能离开木柴,所以能逐渐把木材烧光。木材被火烧着后,木材就变成火了。“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就是真正有如法界那样的事全都知道认识了。法界没有相,所以诸佛也就无知,由于无知,所以无不知。无知而又全知,就是正遍知。其所知的是深广不可测量的,所以用海来比喻。

[解]

正遍知:梵语音译是三藐三佛陀。译为正遍觉,正遍知。《大智度论》第二卷说:“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法无差错叫正,智无不周为遍,出生死梦叫觉。这是以佛教经论解释正遍知。就是正确地遍知一切法。

昙鸾大师在《注》中解释正遍知说:佛无知故无不知,无知而知是正遍知。这是按老庄哲学的“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说法来比拟佛的正遍知,这只是比量的说法。

正遍知就是诸佛清净心真如门,有如理智,证真智,没有颠倒偏邪的过失,所以叫正知。诸佛的清净心生灭门,有如量智,证俗谛,尽知一切法,一切因果,所谓百界千如,叫遍知。正遍知就是诸佛一心二门二智,二谛圆融的中道智,即一切种智,总摄佛果所有智慧。以灵觉净智圆妙的本觉为体。与道家的混沌无知是不同的。

四明知礼大师在《观经妙宗妙》中指出:“三(观)智融妙,名正遍知。无量甚深,故喻如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3、口业功德

〖注〗   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译}     弥陀如来世尊,如来阿宣法音,
           众生随类得解,梵音十方普闻。

〖注〗此二句,名庄严口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此庄严?见有如来,名似不尊。如外道驸人,称瞿昙姓。成道日声,唯彻梵天。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妙声遐布,闻者悟忍。是故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口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兴起这一庄严呢?因为他看到有的如来的名字不很尊贵。有如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后,有一推车外道,仍直呼其姓“瞿昙”,很不尊重。释迦佛成佛后名声只传到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发愿说:我成佛时,妙声遍布十方,闻我名号的人,都能悟证无生法忍。所以说:“如来微妙名声,梵响闻十方。”

[解]

1,瞿昙:是释迦牟尼佛俗家的姓,名叫乔达摩·悉达多。

2.驸人:就是推车的人。

3.妙声遐布:遐音峡,远的意思。一指弥陀成佛后,名字传播得很远很远,十方普闻,二是弥陀说法的微妙梵音响彻十方。如来有八种梵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闻者不论远近,分明近在耳边,能使众生随类得解,皆能证悟无生法忍,微妙不可思议。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4、心业功德

【论】     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译}       万事万物平等   地水火风物成,
              心业有如虚空   关闭分别之门。

〖注〗   此二句,名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兴起的庄严?见有如来说法云:此黑此白,此不黑白不白,不法、中法、上法、上上法。有如是等无量差别品,似有分别。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如地荷负,无轻重之殊。如水润长,无//之异。如火成熟,无芳臭之别。如风起发,无眠/之差。如空白受,无开塞之念。得之於内,物安於外。虚往实归,於是乎息。是故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心业功德成就。佛愿本为什么要兴起这一庄严呢?他看到有的如来说法时说:这是恶业黑业,那是善业白业,那是无记性业的不黑不白业。这些是声闻乘下法,那些是缘觉乘中法,那些是菩萨乘上法,那些是一佛乘上上法等。有这么些无量的差别品类,似乎有如世人的分别心。所以他发愿:我成佛后,心地有如大地荷载一切,不分轻重。有如雨水,浸润万物,不分恶草瑞草。有如火能煮熟各种食物,不分香臭。风吹拂人身,让人感到舒适,不分醒睡。如虚空包受万物,没有开阔或拥塞的念头。凡是起心动念,皆不起分别心念。使一切有情无情,同得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佛心不执着虚妄名相,一一会归诸法平等自性,真实本际。佛心起用而不用,如如不动,平息一切念虑分别。所以说:“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

[解]

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活动。业分为黑业即恶业,白业即善业,和无记业,即不黑不白的业。
佛法中,下法指声闻乘法,中法指缘觉乘法,上法指菩萨乘法,上上法指如来乘即一佛乘法。
佛心无分别,如地水火风,只是比喻,四大是无心的,佛心慈悲,普度众生,是虚往实归之心,止息一切念意分别的心,与众生心一体的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5.大众功德

【论】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译}          人天无量众生,  大乘根性不动 ,
                 如来智慧如海,  智海生出大众。

〖注〗  此二句,名庄严大众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说法轮下,所以有大众,诸根性欲种种不同。於佛智慧,若退若没,以不等故,众不纯净。所以兴愿,愿我成佛,所有天人,皆从如来智慧清净海生。海者,言佛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宿二乘杂善中下死尸喻之如海。是故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者,言彼天人成就大乘根,不可倾动也。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大众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要兴起这一庄严呢?他看到有的如来说法转法轮时,座下所有大众的根性愿欲有种种不同。对于佛所具有的智慧,有的人没有,有的人退失。由于参差不齐,就不是纯净如一的。所以发愿,愿我成佛时,所有人天大众,都是从如来智慧清净海出生的。所谓海,是说佛的一切种智深广无涯,不存在二乘及人天杂善,这些中下根凡夫的死尸身影。所以说:“天上不动众,清净智海生。”不动就是说往生到极乐国土的人天大众,都是大乘根器,不可动摇的。

[解]

法轮;佛说法叫转法轮。佛法的宝轮,可以碾碎一切外道邪魔的谬论,让佛法永久运转传播。
诸根性种种不同欲:各人的根器不是一样的,有上中下根之分。性指种性,有的是大乘根性,有的是二乘根性,他们的发愿也就不是一样的。

佛智慧:佛正遍知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智慧,是不可思议的,无量具足的。佛有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种、权智、实智等,不可胜数。

若退若没:有一些人,佛的大智慧不能保持叫退,如舍利弗等声闻人的智慧就会遇缘退堕。而提婆达多之类的人,未证说证,未得说得,成为大妄语。应堕无间地狱,他们就没有佛的智慧。

所有天人:天人指人及天界的人。佛教化的对象,主要是人天众。这里也包括在人界天界修行的二乘圣人及菩萨。五乘佛弟子都包括在人天众中,都是佛的菩提眷属。弥陀在因地发愿,他成佛后的菩提眷属,都是纯一无杂,神通洞达,智慧清净的菩萨众。他们都是从如来智慧清净海中生出的。

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极乐世界的天人,这是顺此娑婆世界的名称,其实都是大乘菩萨。《无量寿经》说:“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自性清净心,人人本具,生佛同体,全真成妄,假名天人凡夫,全妄即真、名为诸佛菩萨。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就是全妄即真,即迷即觉。天人往生到极乐世界,莲花化生,当然就是从清净智海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6.上首功德

【论】   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译}     弥陀如来功德,有如须弥山王。
            胜妙上首弟子,无人超越其上。

〖注〗此二句,名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愿?见有如来众中,或有强梁者,如提婆达多流比。或有国王与佛并治,不知甚推佛。或有请佛,以他缘废忘。有如是等,似上首力不成就。是故愿言:我为佛时,愿一切大众,无能生心敢与我等。唯一法王,更无俗王。是故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上首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会兴起这一愿呢?他看见有的如来在人群大众中,有刚强不调的背叛佛陀的人,比如提婆达多之流。有以国王与佛共同治理其国,不知道谒诚恭敬推重于佛。或者有的国王请佛供养佛,由于其他的事而忘记佛。有这么一些好像是上首的弟子,却没有上首弟子应有的德行。因此发愿说:我成佛时,愿一切大众,不可能生起与佛等同的心思。唯有法王,没有世俗国王天王。所以说:“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

[解]

上首即大众中德高望众的领袖人物,如世俗的国王。释迦牟尼佛座下的舍利弗,大迦叶,阿弥陀座下的观音,势至都是上首。

强梁:不守道德,不信因果,崇尚势力,刚强不调的人叫强梁,世俗叫强盗,恶棍。佛教内部如提婆达多之流即是强梁。

不知甚推佛:即不知道更加推重佛。如频婆娑罗王,虽然佛陀在他国内教化,但他不特别敬重佛陀,而是与佛陀一起共治其国。

以他虑忘废:如阿耆达婆罗门国王,请佛陀到其国境内结夏安居,本来应当日日送饮食供养,因为他有其他的事,竟忘记了。没有供养佛陀,使得佛陀及五百弟子,三个月中只能吃喂马的麦子度日。

似上首力不成就:虽然居于大众首席的地位,但没有上首弟子应有的德行,不能助佛教化众生,所以叫似上首力不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主功德

【论】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译}       往生人天丈夫,善男善女大众。
              恭敬欢喜围绕,瞻仰如来主公。

〖注〗   此二句,名庄严主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佛如来,虽有大众,众中亦有不甚恭敬。如一比丘语释迦牟尼佛,若不与我解十四难,我当更学余道。亦如居迦离谤舍利弗,佛三语而三不受。又如诸外道辈,假入佛众,而常伺求佛短。又如第六天魔,常於佛所,作诸留难。有如此等种种不恭敬相。是故愿言:使我成佛,天人大众,恭敬无倦。所以但言天人者,净土无女人及八部鬼神故也。是故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主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兴起这一庄严呢?他看见有的佛如来,虽然有很多受教化的大众,但是大众中也有对佛不很恭敬的人。比如有一从外道刚入佛门的比丘,对释迦牟尼佛说,如果不给我解答“十四难题”,我就要去学其他的教门。又比如居迦离毁谤舍利弗时,佛陀三次呵责,三次不接受。又比如一些外道门徙,假意混入佛弟子众中,目的在于寻求佛的短处。又比如第六天魔,经常在佛的面前,作出各种为难的事。因为有如此等等种种的不恭敬的事,所以发愿:我成佛时,天人大众,恭敬围绕欢喜无厌倦。之所以只说天人,是因为极乐净土中没有女人以及天龙八部鬼神。因此论中说:“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

[解]

主指阿弥陀佛,佛为教主。

十四难:指外道邪知邪见的十四个问题,比如问世界及我是常是无常,是非有常非无常呢?这些问题都是身见、边见。佛法讲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说它是常住不变是不对的,说它断灭空无,也不合理。所以佛不给他回答。

欲界六天叫他化自在天,也叫魔王天。释迦佛成道时,天魔派魔女作难,又率魔兵魔将作难,皆被佛降服。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8.不虚作住持功德

【论】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译}   观察如来世尊,神威本愿大力,
          遇佛定能解脱,没有退转空过。
          能令众生满足,佛力不可思议。
          如来功德无量,大宝为海难及。

〖注〗  此四句,名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如来,但以声闻为僧,无求佛道者。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又人闻佛名号,发无上道心,遇恶因缘,退入声闻辟支佛地者。有如是等空过者,退没者。是故愿言:使我成佛时,值遇我者,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是故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速令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义如上。观佛庄严八种功德,讫之於上。

{译}这四句偈语,叫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佛原本为什么兴起这一庄严呢?佛看到有的佛如来,只以声闻组成僧团,没有求成佛的人。或者有的遇到佛出世间,然而仍有不免堕入三恶道的。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人就是如此。还有的人,闻听佛的名号,虽然能发无上菩提心,遇到恶因缘,又退转入声闻辟支佛地。有这些空过的人,退失道心的人。所以发愿:我成佛时,遇到我的人,都能迅速满足无上的成佛的大宝宏愿。因此说:“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速令满足,功德大宝海。”住持的意思前面已讲过。观佛庄严的八种功德,如上所述,已讲圆满。

[解]

住持:住就是安住不动。持就是执持正法而不变。佛陀的应化身灭度后,留在人间的舍利、佛像、经书都能令佛法久住世间,属於住持三宝的佛宝。<<百丈清规>> 说:“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禅苑清规>>又说:“各处一方,续佛慧命,斯曰住持。”本论所说的住持,如<<圆觉经>>说:”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又如<<十住日毗婆沙论>>说:“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光严住持,是指佛的极身住持世间。佛力住持,即指佛的本愿力住持。这才是本论住持的含意。

不虚作住持:极乐世界是弥陀极身住持的极土,又有四十八愿功德本愿大力摄受众生,能使众生闻名称念,往生极乐,闻法受记,皆能得到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成佛作祖的大利益,这就叫不虚作住持。

遇无空过者:十方众生,只要闻到弥陀名号,欲生彼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阿弥陀佛,都可蒙受弥陀在临终时,垂手接引,住生极乐。不论修行念佛功夫的深浅,不问是否断惑带业,也不论自己念佛是否已得一心不乱,更不分男女老幼,出家在家,贫富贵贱,都可蒙弥陀本愿摄受,慈悲按引,得生净土。绝对没有一个人空过,不能得到往生的。能加持的佛力是无量(阿弥陀),所加持众生的利益也是无量的,必定往生成佛,绝无空过的人。

善星:释迦佛末出家为太子时,有三个儿子:一个叫善星,二是优婆摩耶,三名罗睺罗。善星随佛出家证得四禅,因亲近恶友,退失四禅,起邪见,对佛起恶心,后堕无间地狱。

提婆达多,译为天然,斛饭王之子,阿难的胞兄,佛的堂弟。身有三十相好,出家能背诵六万法藏,但他贪图闻名利养,并造五逆大罪而堕地狱。

舍利弗曾发菩提心修行六十劫,苦行菩萨道。后来遇一婆罗门向他乞求眼睛,他挖出给他,他又嫌臭抛在地上,又用脚踏。因此,退失菩提心,回大向小成声闻人,只求自了生死。

皆速疾满足无上大宝:这句明确说明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这完全是弥陀本愿能摄受一切罪恶凡夫,带业往生,不须要三大阿僧祗劫修行,即可蒙佛按引往生极乐,横超三界,了生脱死,一生圆满菩提,成就佛果的一切功德大宝。这也就是不虚作拄持的意思。

到这首谒语,就将观察佛的八种功德,讲圆满了。阿弥佛的八种功德成就是自利利他的功德庄严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土五经一论之《往生论》原文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婆薮盘豆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国
我依修多罗 真实功德相 说愿偈总持 与佛教相应
观彼世界相 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 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 出世善根生 净光明满足 如镜日月轮
备诸珍宝性 具足妙庄严 无垢光焰炽 明净曜世间
宝性功德草 柔软左右旋 触者生胜乐 过迦旃隣陀
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 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
宫殿诸楼阁 观十方无碍 杂树异光色 宝栏遍围绕
无量宝交络 罗网遍虚空 种种铃发响 宣吐妙法音
雨华衣庄严 无量香普熏 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闇冥
梵声语深远 微妙闻十方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如来净华众 正觉华化生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大乘善根界 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 众生所愿乐 一切能满足
故我愿往生 阿弥陀佛国 无量大宝王 微妙净花台
相好光一寻 色像超群生 如来微妙声 梵响闻十方
同地水火风 虚空无分别 天人不动众 清净智海生
如须弥山王 胜妙无过者 天人丈夫众 恭敬绕瞻仰
观佛本愿力 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 功德大宝海
安乐国清净 常转无垢轮 化佛菩萨日 如须弥住持
无垢庄严光 一念及一时 普照诸佛会 利益诸群生
雨天乐花衣 妙香等供养 赞佛诸功德 无有分别心
何等世界无 佛法功德宝 我皆愿往生 示佛法如佛
我作论说偈 愿见弥陀佛 普共诸众生 往生安乐国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总说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
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云何礼拜?
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云何赞叹?
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云何作愿?
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观察?
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毘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云何回向?
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
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有十七种事应知。何者十七。一者清净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声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隣陀故。
庄严功德成就者。有三种应知。何等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庄严水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
庄严地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
庄严虚空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华衣庄严,无量香普熏故。
光明功德成就者。偈言:佛慧明净日,除世痴闇冥故。
妙声功德成就者。偈言:梵声语深远,微妙闻十方故。
主功德成就者。偈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故。
眷属功德成就者。偈言: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故。
受用功德成就者。偈言:爱乐佛法味,禅三昧为食故。
无诸难功德成就者。偈言:永离身心恼,受乐常无间故。
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一切所求功德满足成就者。偈言: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故。
略说彼阿弥陀佛国土庄严十七种功德。示现如来自身利益大功德力成就利益他功德成就故。彼无量寿佛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十六句及一句次第说。应知云何观佛功德庄严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观佛功德庄严成就者。有八种应知。何等八种?一者座庄严。二者身庄严。三者口庄严。四者心庄严。五者众庄严。六者上首庄严。七者主庄严。八者不虚作住持庄严。
何者座庄严?偈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故。
何者身庄严?偈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故。
何者口庄严?偈言:如来微妙声,梵响闻十方故。
何者心庄严?偈言: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无分别者。无分别心故。
何者众庄严?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何者上首庄严?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何者主庄严?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何者不虚作住持庄严?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无异。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云何观菩萨功德庄严成就?
观菩萨功德庄严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何等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後。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三者彼於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佛诸功德,无有分别心故。四者彼於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皆愿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又向说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佛功德庄严成就、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此清净有二种应知。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向说十七种佛国土功德庄严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佛功德庄严成就。四种菩萨功德庄严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应知

如是菩萨奢摩他、毘婆舍那广略修行。成就柔软心。如实知广略诸法。如是成就巧方便回向。
何者菩萨巧方便回向?
菩萨巧方便回向者。谓说礼拜等五种修行所集一切功德善根。不求自身住持之乐。欲拔一切众生苦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是名菩萨巧方便回向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07: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