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34|回复: 81

[祖师开示] 《往生论 ★ 往生论注》白话译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印光大师:序(语译)



生死是人的第一大事。净土法门是了生脱死的至高无上的微妙法门。释迦牟尼佛的一代教法,浩瀚如深广的大海,其中最能体现佛普度众生本怀的,唯有净土这法门而已。就是下根器的凡夫,只要信愿念佛,都可以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根圣人,如果肯回向极乐,即可迅速圆满成就成佛的觉道。依仗佛的慈力与只依靠自力修行,其难易用一天与一劫相比更长。天亲(世亲)菩萨,广泛造作各种论议,宏扬阐发佛乘,又根据《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论》,开示五门修行的方法,令一切众生毕竟得生极乐国土,充分展示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五念门。在观察门、详细展示净土的庄严,如来的法力和菩萨的功德。让一切见闻者,都愿意往生。昙鸾法师撰写《注》,详细解释《往生论》,直捷地把弥陀的誓愿,天亲的衷怀,彻底圆满的彰显和盘托出,如果不是深得佛法心髓,具足无碍辩才,怎么能如此完善呢?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的归宿和趣向。所以《华严经》中与诸佛所证一样的等觉菩萨,还必须以普贤十大愿王,回向往生极乐。至于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慈恩、清凉、永明等,自行化他,同归极乐净土,都是有来由的大菩萨。知道这一事实,那么只依靠自力,不依仗佛力的修行者,可以猛然警觉,幡然悔悟了,应该发愿,现生即得出离此娑婆世界而往生弥陀的极乐世界,与观音、势至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经常亲近阿弥陀佛,以求证得不生不灭的无生法忍,究竟圆满成佛。我的话如果不足以让你信服,那就请问普贤菩萨,自然就会没有怀疑了。

    民国十一年(1922年)壬戌五月望日  常惭愧僧 释印光谨撰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蕅益大师所选编的《净土十要》,实在是净土宗最重要的微妙经典。成时大师为了广泛流传,特意节选简略,致使文义隐晦,稍嫌有违背蕅益大师的初衷。因此特收罗原本再排版印刷为四册。由于有的卷稍薄,所以就选取古德宏扬净土的重要文章,附录在后面。有如帝王网络上的宝珠,互相辉映,实在是净宗的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认为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是净宗的重要典籍,世上不大流通。昙鸾法师的《往生论注》,文词流畅完美而义理深邃,足以开启人们的正确智慧,发起人们的正信,确实是净业学人的大导师。可惜中国国内,此书久已失传。清末杨仁山居士,将它从日本请回,刻印流通。因为《论》与《注》是相联在一起的,初机很难分辩判别,所以逐段标出,请徐蔚如居士在北京刻印出来。现在准备将此书与莲华世界诗合为一册,作为《净土十要》的附录,希望它与《十要》一同流传于世,就可以让在三界火宅经常被焚烧的同志,知道此宅之外,原来还有最极清净的最极安隐的家乡。从而当仁不让,奋起争先,一同出离五浊恶世,一同登上九品金莲,共同参加莲池海会,共同侍候亲近无量寿佛,从而渐次证得无生法忍及无上菩提。这样对上不辜负佛的教化,对下不辜负自己的佛性,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啊。

    民国二十一年(1922年)壬申季春   释印光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往生论.往生论注》白话译解

隆盎居士    译编

第一   概论

净土法门是未法众生的对症良药,是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成佛道的无上妙法。佛陀开示的八万四千法门,最能畅佛本怀,最易普度众生的,只有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其它法门皆为难行道。修学佛法,必须以戒律为基础,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无论修什么法门,最终都必须信愿念佛,求生净土,方可今生成就。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是最极圆顿,最极应机的法门,无论怎么赞叹,怎么弘扬都不过分。

净土法门所依经典为五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往生论》。

《往生论》的全名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是印度论师婆薮槃头菩萨造的论,由菩提流支译为中文,此论文义深妙难解,昙鸾大师著有《往生论注》,详细讲解《往生论》。因此,我们学习《往生论》,一般都和《往生论注》一起学习。由于《往生论注》也是古文,也很难懂,所以我们参阅有关大德的讲述,试着自话译解。这些译解,只是语意和编辑而已。
本书中【论】指《往生论》原文;〖注〗,指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译},指自话语译,[解],指对论注的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释名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为《往生净土论》、简称《往生论》或《净士论》。

(一)、无量寿经:

这是释迦世尊在王舍城宣说的一部了义大经。《无量寿经》以人法为题。阿弥陀即是无量,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福报、无量功德、无量光、无量寿,一切无量,现在以无量光、无量寿来总摄一切无量。无量光即一切智慧的光芒,无量光横遍十方:无量寿即如如不动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本体,无量寿坚穷三际。无量光、无量寿,一切无量的阿弥陀,就是一真法界的本体,也是诸法的真实相。阿弥陀就是真心,本性、佛性,就是诸法真实境相。不可思议的一心二门,无量寿即是心真如门,无量光就是心生灭门。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阿弥陀是不可思议的真理实相,是法界根本体相。法藏比丘证得阿弥陀的无量光寿体相,而成佛,故名阿弥陀佛。我们念佛发愿往生,目的在于“华开见佛悟无生”,就是为了悟证无量光寿的体相,而后完成上求下化的最高理想而成佛。无量寿就是常,常则乐,乐则自在,终得解脱、清净。所以证得无量寿、无量光,是我们学佛的唯一目标。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让自己的心证得无量光寿的佛果,不但自己与阿弥陀佛一样同等成佛,而且度尽一切众生,人人达到无量光寿的佛境佛果。

《无量寿经》在《往生论注》中昙鸾大师引用的是魏·康僧铠本。本书也引自康本,请读者注意。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优婆提舍:

梵语优婆提舍译为论议,是佛弟子解释经义的著作,是十二分教之一。优婆提舍有问答、抉择、分析、讨论的意思。论议有二类,一是宗经论,依一种或多种经义为宗要,本论即属于宗经论。二是释经论,是把某部经文,逐句解释文义,相当于中国的注疏。

本《往生论》分二部分,一是总说分:即五言偈颂,二是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

本论的特点是论主根据净土的三经,尤其是《无量寿经》,提出修行的纲要与方法,即是五念法门。论主明确告诉我们要如何念佛(礼拜、称名、观察),如何回向。使净土行人真真能依教奉行,保证万修万人去。本论与净土三经、五经一样,是苦海的慈航,救世的宝船。为什么不少念佛人没有当生成就,往生净土,就是因为没有老实念佛,没有依教奉行,没有按本论提出的五念法门,老实修行。因此一切净宗莲友,都要学习《往生论》及《往生论注》,弘扬净土也应依此论教法为依据。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愿生偈

愿就是意愿、志愿、发愿也是发心,发誓,矢志不移,坚定不退。愿就是“至心信乐”,是在信的基础上发出的意愿,不信不可能发愿。愿有恭敬、无间断、长远,无余等心理因素。生指舍此报身,生彼极乐净土。偈是古印度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中国古诗,有四字、五字乃至八字不等,每四句为一偈,又称为一颂。本《愿生偈》共有二十四偈。初二偈为论主表白自己归敬三宝及造论的本意,其次的二十一偈,是总说极乐世界依正功德庄严的事相。最后一偈是回向发愿往生极乐国。后有长行解释偈颂的文义。全文都是说明如何念佛观想弥陀极乐的依正庄严,使之历历如在目前,最后成就念佛的一心三昧,亲见弥陀净土,则可使净宗行人信心坚定,志愿度尽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得不退转,一生圆满成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辨体

佛所说的三藏教典,皆以实相为体。世间一切诸法皆由法性生起,佛所知所见的法性,即是诸法实相。各部经论的实相名称,也不一样,是佛随缘立名的。比如《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实相,《法华经》以一心二门为实相,净土三经则以无量光寿为实相,也就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三经一论的正体。昙鸾大师在本论注中明确提出,《往生论》是“释尊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此佛名号为经体”。但是也是与其他论议经的本体是一致的。本论的实相正体是一佛(阿弥陀佛)二名(无量光佛、无量寿佛),也就是一心二门。心真如门,离一切相,离故无相就是法身理体,常乐我净,就是无量寿佛。心生灭门,即一切法,即是无不相,就是报化身佛,光明遍照十方,就是无量光佛。本论说:“此观察佛土、佛、菩萨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法句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一法句,就是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就是遍一切处的佛的法身理体。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明宗

知道了本论的正体、就应明了本论的纲宗旨趣。本论长行说:“此愿偈明何义,示现观彼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故。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

由此可知本论的宗旨就是依易行道以清净三业,修五念法门,成就往生净土。五念门是一礼拜门(身业),二赞叹门(口业),三作愿门,四观察门(此二门是意业),五回向门。净土行者修五念门所积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拔一切苦,摄取一切众生,同生极乐。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明力用

本论以净土诸经,依大乘佛法,总持修行五念法门,其成就是现生得见弥陀及极乐净土。愿与一切众生,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往生即不退转,究竟成佛,这就是本论的大力用。

本论偈颂说:“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又说:“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此论注中所说,菩萨得无退转有难行道和易行道。此论是易行之极致,不退的风航,成佛的捷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判教相

以天台宗四教法说,本论是别教大乘兼圆。因藏教不要求发菩提心,不说十方净土。通教通小通大,本论是纯属大乘法要,必须发大菩提心。五念门中四门成就是自利,一门成就是利他。所观的佛身佛土依正庄严。神通、智慧、六度、四摄、四无量等。一一都是无量、无尽、无疑、与华严类似,所以是兼有圆教,华严经最后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与本论同一意趣。

本论按天台化仪四教说,属于显要说,决定说,渐中兼顿,究竟圆顿。本论注中说:“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往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可知修五念法门是渐,而乘佛愿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致不退转,就是兼有顿教利益。

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本论属于易行道。

总之,本论是人法为题,光寿实相为体,五念法门为宗,往生极乐为用,圆顿易行为教相。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论主、译注者简介

(一)、论主:婆薮槃头

旧译为天亲,现译为世亲,是佛灭度后九百年左右(距今一千六百多年)的一位圣人,称为世亲菩萨,出生在印度的西北方。兄长名无著,弟弟叫师子觉,均出家为比丘,都很有成就。世亲著有小乘论著五百部,如《俱舍论》等。无著希望他回小向大,托病召回来相见,为他说大乘教义。世亲觉悟,表示要割舌悔过。无著劝他弘扬大乘,将功赎罪。世亲即跟随无著学大乘佛法,并著大乘论五百部,通赞宏扬大乘经典,当时即称赞他是“千部论师”。《往生论》是他弘扬净土法门的论著,对大乘净土法门的修持,有极其契机契理的指导性的见解。他是证得大乘四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的圣者,所以人称天亲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译者:菩提流支

菩提流支是元魏时期北印度天竺(古印度)来中国的三藏大法师,所以称为元魏天竺三藏法师。元魏是南北朝的拓跋魏,不是三国时期的曹魏。古代印度称为天竺。三藏是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菩提译为觉或道,流支译为含求爱好的意思菩提流支有爱好觉道的意思。此法师不是唐朝武则天时期翻译《大宝积经》的菩提流志。

菩提流支来中土后翻译了不少重要经论,比如《金刚经》、《法华论》《十地经论》等。尤其是《十地经论》,由菩提流支译出后,风行一时,最后形成中国的地论宗,以后发展成为华严宗,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他译出《往生论》成为净宗根本经典,对于中国净土宗的建立和弘传都有极大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注者: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476—542年)山西雁门人,十四岁出家,精研佛学,很有造诣。梁武帝称他“北方鸾法师”为“肉身菩萨”。他在洛阳与菩提流支相遇,菩提流支赠送他《观经》和《往生论》,从此昙鸾大师专修净业,自行化他,著作有《往生论注》(二卷)、《略论安乐净土义》(一卷)、《赞阿弥陀佛偈》等。昙鸾大师将《往生论》详细注释,把弥陀誓愿,世亲本怀,和盘托出,既契机契理,又文畅义丰,实在是可以开人正智,起人正信,示人正行,助人往生的指南。昙鸾大师发展了从印度传来的弥陀净土信仰,创立了中国净土宗的理论基础。因此太虚大师称昙鸾大师是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请参见本人拙作:《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人——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晚年移往山西汾阳县石壁谷玄中寺。一天晚上在定中见一梵僧来对他说:“我是龙树,久居极乐净土,与你同志,所以来相见。”并说偈:“已落叶不可更附枝,未来粟不可仓中求,白驹过隙不可暂驻。已去者不可返,未来者不不追,在今何在?白驹难可回。”说完就不见了。昙公自己知道时至,就叫子弟前来教诫道:“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即令弟子高唱阿弥陀佛,向西礼拜而终。寺中大众都见幡华宝幢,自西而来,天乐满空,久久回荡。

昙鸾大师不仅注解本论,奠定了中国净土宗的基础理论,利益众生,而且身心归命弥陀极乐,力修五念法门,成就净业,得生净土,确实是净宗行人的楷模。我们一定要学习昙鸾大师的教导,同发无上菩提心,依此修学五念门,专修易行菩萨道,同成佛道度众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序分

一、归敬序

〖注〗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鞞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译}  龙树菩萨著的《十住毗婆沙》上说:菩萨要求取永不退转的地位,有两条道路:一是难行道,二是易行道。

[解]

1、佛教的经论,一般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三部分。序分如头部,正宗分如身体,流通分如脚。本书也按此例讲解。现在起讲序分。序分又分为归敬序和发起序。

2、先讲论文前,昙鸾大师根据龙树菩萨的判教将大乘教法分为难行道和易行道,明确将净土教判为易行道,其他教法判为难行道。

3、龙树:生于释迦佛灭度后七百年左右(约公元二、三世纪)的南印度。出家后,九十天内即能背诵佛教大部分三藏经典,完全懂得佛教甚深义理。后来龙王邀请他进入龙宫,打开七宝书函,他又专心读诵大乘妙法,九十日后,深入无生法忍。龙王送他出海后,便在南印度大弘佛法,广宣大乘。后来龙树菩萨入闲室,蝉蜕而灭度。去世后,印度各地为他建庙,敬奉如佛。因为他因龙王而成道业,他母亲是在树下生下他的,因此人称龙树。他是禅宗第十三祖。住世寿命二百余年。

4、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译为觉有情,发大道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人都称为菩萨。菩萨有五十二个皆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十住、十行、十回向及四加行位称为三贤菩萨,十地是圣位菩萨。龙树是圣位菩萨。

5、十住毗婆沙:毗婆沙译为广说、广解。十住在天台宗与别教十地相当。《十住毗婆沙》是龙树菩萨著的一部论,又称为十住论,由姚秦鸠摩罗什大师译为中文,全论共十五卷三十五品,第八品为阿鞞跋致相品,第九品为易行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译}   难行道就是在五浊恶世,在佛不应世时,要求得不退转是难的。其难处很多,简单说有五种:现在略述如下:一是外道表面上行善法,但实质上是扰乱歪曲菩萨法;二是声闻自利不利他,障疑大慈悲;三是无赖恶人,破坏他人行善积德;四是颠倒善果,能够破坏梵行;五是修行只有自力,没有他力护特。如上所述的这些事,触目皆是。比如在陆路上行走,步行是很苦的。

[解]

1、难行道:指难行的菩萨道。菩萨从初发心,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等位次,须经一大阿僧祗劫,然后登地。从初地到七地又要经历一大阿僧祗劫。从八地至十地再经一大阿僧祗劫。所谓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始得成佛。在未成佛前难免有进有退,一直到登地后才能保证真正的不退转。这是一条很艰难的、很长的菩萨道,是竖出三界的难行道。

2、五浊之世:就是阿弥陀经中的“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等五种。即时代恶劣,思想见解恶劣,烦恼极多,生命短促。

3、无佛时:出生在没有佛应世的时期,所以修行很难,要证得不退转证果成佛更困难。在佛未出世前及灭度后,都是无佛时期。释迦年尼佛出生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的古印度,八十岁灭度,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有弥勒菩萨示生在我们这个世界成佛。

4、阿鞞跋致:也译为阿惟跋致,意为不退转。不退转有四种:

(1)位不退:不退为六道凡夫,相当于别教七住,圆教七信,见思惑业断尽,了脱分段生死,超出了三界,出离了六道轮回。

(2)行不退:不退失菩萨行。从别教八住至十回向,破无明证法身,不退为小乘二圣。

(3)念不退:从别教初地至八地,念念流入一切智海,称为念不退。

(4)究竟不退:从八地至十地,三祗行满,名为等觉菩萨,得常乐我净四真德,名究竟不退。

5、外道相善,乱菩萨法:心外求法名外道,佛教以外的各种宗教也称为外道。相指表相,外道表面上宣扬善法,劝人行善,一般人认为他们是菩萨。实际上菩萨是有大悲大智、无我无执、舍己利人的心行,是与一般世善相距很远的。菩萨欣羡佛果的种种功德,因而上求佛道,发愿成佛;要发起欲求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要有普度众生,皆令离苦得乐,同得成佛的精神,要在无限时空中去实行救世救人的事业,才是真正的菩萨。佛教内部的四众中流传的不合佛法的言行,也是乱菩萨法的。

6、声闻自利,障大慈悲:声闻是亲自闻听佛的言教而求小乘四果的弟子,他们只求自己了脱生死,而没有度化众生的心,故称为声闻自利。菩萨必须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依大悲心为体的。若无慈悲心,则不能发菩提心,就不能叫菩萨。声闻没有慈悲心,所以说是障大慈悲。

7、无赖恶人,破他胜法:不务正业,放逸懒惰的人,没有善心,必然作恶,这类无赖恶人,在世间和佛门内部都有。他们违法乱纪,不守公德,破斋犯戒,妒忌贤善,甚至诬谄迫害他人,毁人名节,丧人性命,都是破他胜法。

8、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一般世间善人,只能作些有漏善业,唯求人天福乐。这些人今世行善,下世富贵享乐,第三世难免堕入三涂受苦,这就叫“三世冤”。由行善得富贵,由富贵造恶业,再由恶业受恶极,叫“颠倒善果”。菩萨自利利他,如果不能破我执,三轮体空,而贪求世间福乐,最高只能作转轮圣王,或皇帝国师,而不能出三界成三乘圣人,这叫“能破梵行”。梵行是三乘圣者所行的圣道。狭义讲,断五欲得世间禅是,能生梵天,也叫梵行。比如,唐朝永禅师转世为房大尉,宋朝一诵法华经的尼师,转世堕为宫妓,雁荡僧转世为秦桧奸臣。青草堂的后身为曾鲁公,喆禅师的后身为大贵人等等,都是修行未得成就,坏了本来志愿,坏了梵行。

9、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指难行道的菩萨从初发心直至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全靠自己起闻思修三慧,虽能受诸佛法身及三宝加持,但没有明显的佛力的摄受护持,故叫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没有佛力的摄受护持,菩萨就会或进或退,亡失菩提心,就很难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译}  易行道就是以信佛为因缘,愿意往生极乐净土,凭籍不可思议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便可以往生弥陀的极乐世界清净国土。由于佛力的住持,即可证得正定之聚。正定就是永不退转。比如走水路。乘船而行,就很快乐。

[解]

1、易行道:就是菩萨修行证果的容易快速成就道路。

2、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与难行道反过来的是易行道。易行道就是简易直接的很快即可证得永不退转的圣果。净土念佛法门,就是易行道。所谓易行就是只要求老实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随缘行善积德、弘法利生即可依仗阿弥陀佛本愿的不可思议的佛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花开见佛即悟无生法忍,永不退转,必定一生成佛。往生极乐净土的前题是“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就是深信切愿,念佛正行自在其中,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必定蒙佛接引,往生极乐。蕅益大师说:“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愿行不足以证所信而满所愿。”又说:“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念佛之深浅”。信佛,就是深信释迦世尊所说净土圣言是真实不虚的,十方诸佛称赞净土是诚实无欺的,弥陀本愿是愿愿具足成就的。相信弥陀摄受接引众生往生极乐净土是一个不舍的。还相信自己是佛心中心众生,弥陀的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净土是万修万人去的特别法门,往生极乐的众生是很多很多,并不是有的人说的,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念佛而未往生的人,一是对佛不真信,对净土并未生起真正的信心,二是愿心不切,留恋娑婆,三是念佛不老实,三心二意,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总之,只要信愿行具足,决定往生无疑。

3、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鞞跋致:《无量寿经》说:“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第十一愿又说:“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说明凭籍弥陀本愿力(他力)就可以往生极乐净土的净土法门,是容易证得永不退转,一生圆成佛道的。永不退转,就是正定聚,不会落入不相大乘的邪定与大小乘不确定的不定聚。因此,弥陀四十八愿的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是苦海中的慈航,令众生断烦恼,离三界,出轮回,了生死,究竟离苦得乐的大渡船。众生只要相信,愿上船就行。一旦登上弥陀本愿大船,必定往生弥陀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这如像乘船航行是不费力气很快乐的,很快就能到目的地。

4、念佛法门是自他二力并重的法门,备办三资粮,具足信愿行,主要是自力,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是他力即佛力,自他二力相融,感应道交的关键是信愿。一信之后永不再疑,厌离婆婆,欣求极乐,切愿往生而不愿其他。在信愿基础上,老实念佛,清净身口意三业,即身业常礼拜弥陀,口业常称念弥陀名号,意业常观想极乐依正庄严,随缘行善积德,弘法利生,至心回向,则必得了生脱死,得不退转,广度众生,究竟成佛。

5、世亲菩萨造《往生论》以愿生偈为名,特别强调“愿”。昙鸾大师注此论以易行道和难行道分判净土教。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往生极乐净土,有愿则易,无愿则难。本论就是教我们如何发启深切的愿心的。我们净宗莲友,时时刻刻必须真切发愿:今生一定要往生,一定要上品往生,有佛力可乘,决定往心,必得往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此无量寿经优婆提舍,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於大众中,说无量寿佛庄严功德,即以佛名号为经体。后圣者婆薮槃头菩萨,服膺如来大悲之教,傍经作愿生偈,复造长行重释。

{译}  本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向上即一超直入佛果境地,如永不退转的顺水急驶的顺风大船。无量寿佛是安乐净土如来的别号。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及舍卫国,在大众中,宣说无量寿佛的庄严功德的《无量寿经》就是以佛的名号作为此经的本体的。后圣者世亲菩萨,信受奉行如来大悲大智的圣教,依据本经作愿生偈,并撰写长行再作解释。

[解]

1、盖上衍之极致,不退之风航者也:盖是文言发语词。衍即衍生,延伸。上衍就是向上推延。极致就是顶点,终极的意思。风航就是顺风中航行的船。

2、无量寿是安乐净土如来别号:无量寿指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安乐净土就是极乐世界。如来,佛之去来,实无去来,是佛的十种别号之一,如如不动,不去不来,如过去诸佛的去来。十号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调御丈夫、佛世尊。

3、服膺如来大悲之教:膺读因,服膺就是信受奉行。如来,这包括释迦牟尼佛,也可以总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所宣说的言教,皆出自大慈悲心,哀悯众生沉溺生死,欲令一切闻法众生都能离苦得乐,了脱生死,人人成佛。所以佛所说的三藏十二分教,都可称为大悲之教。

4、傍经作愿生偈:傍是依靠、依据、根据的意思,傍经是以一切大乘经典为依据,这里指世亲菩萨主要依据净土经典造作《愿生偈》,说明发愿往生极乐净土的事理因果,此偈共二十四首,五言四句为一首。

5、复造长行重释:造是著述的意思,复是再、又的意思,世亲菩萨写了二十四首偈语后,又用长行这种体裁来详细解释偈颂含意。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梵言优婆提舍,此间无正名相译。若举一隅,可名为论。所以无正名译者,以此间本无佛故,如此间书,就孔子而称经,余人制作皆名为子。国史国纪之徒,各别体例。然佛所说十二部经中,有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若复佛诸弟子解佛经教,与佛义相应者,佛亦许名优婆提舍。经入佛法相故。此间云论,直是论议而已,岂得正译彼名耶?又如女人,于子称母,于兄云妹,如是等事,皆随义各别。若但以女名,泛谈母妹,乃不失女之大体,岂含尊卑之义乎!此所云论,亦复如是。是以行存梵音,曰优婆提舍。

{译}  梵文优婆提舍,在汉文中没有洽当的名词相互翻译。从某种角度而言,可译为论。之所以无洽当的名词可翻译,是由于在中国本来没有佛应世的缘故。比如,汉文的书,就孔子而言,称为“经”;其他人写作的都称为“子”。国史国纪的作品,各有各的体裁规矩。佛所说的十二部经中,有一类叫论议经,称为优婆提舍。如果有佛的弟子解释佛的经教,与佛的意思相应的,佛也许可称为优婆提舍。因为与佛所说的法一致的缘故。在中国说到“论”,就是议论而已,怎么能正确地译出古印度梵语名相呢?又比如,女人一词,儿子称为母亲,兄长称为妹妹,这些都随其意义而有分别的。如果都称女人,而不分母妹,仍然不失女人的大体,但没有表达出尊卑长幼的意思。此处所说的论,也是如此。所以仍然保留梵文的音,叫优婆提舍。

[解]

1、中国古书,比如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孔子的言教由弟子记录的论语等书称为“经”。孔子的弟子、门人如孟子等的著作称为“子”。历代的国史国纪,如《史记》、《资治通鍳》等书通称为“史”,其余的书,一律称为集。这四类书都是依不同的体裁例别,编辑分类的,不致混乱。

2、十二部经:指佛所说经分为十二大类,其中有一类叫论议经,名优婆提舍。这十二类是:(1)修多罗(经)(2)应颂(3)讽颂,(4)因缘,(5)本事,(6)本生,(7)阿毗达磨(未曾有),(8)譬喻,(9)优婆提舍(论议),(10)自说,(11)方广,(12)授记。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此论始终凡有二重,一是总说分,二是解义分。总说分者,前五言偈尽是。解义分者,论曰已下,长行尽是。所以为二重者,有二义:偈以颂经,为总摄故,论以释偈,为解义故。

{译}  本论自始至终分为两部分,一是总说部分,二是解义部分。前面的五言偈语都是总说部分,论曰以后的长行都属于解义部分。之所以分为两部分有两层意思:偈语赞颂《无量寿经》为总摄,论议解释偈语是解义。

〖注〗   无量寿者,言无量寿如来,寿命长远不可思量也。经者,常也。言安乐国土,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与众生作大饶益,可常行於世,故名曰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名。

{译}   无量寿指阿弥陀佛,寿命长远,不可思量。经是长久不变的意思。讲述极乐世界,佛及菩萨清净庄严功德,国土清净庄严功德,能够给予众生最大的利益,可以长久流传于世间,所以名为经。优婆提舍是佛论议经的名称。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愿,是欲乐义。生者,天亲菩萨愿生彼安乐净土,如来净华中生,故曰愿生。偈,是句数义,以五言句,略颂佛经,故名为偈。

{译}    愿是志愿乐意的意思。生是世亲菩萨愿意往生在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在佛的清净莲花中化生。偈是句数,以四句为一偈,此偈以五言为一句。略颂《无量寿经》,故称为偈。

〖注〗   译婆薮云天,译槃头言亲,此人字天亲,事在付法藏经。菩萨者,若具存梵音,应言菩提萨埵。菩提者是佛道名。萨埵或云众生,或云勇健。求佛道众生,有勇猛健志,故名菩提萨埵。今但言菩萨,译者略耳。造,亦作也。庶因人重法,故云某造。是故言《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解论名目竟。

{译}   婆薮译为天,磐头译为亲,此人名字叫天亲(或世亲),他的事迹在《付法藏经》中有记载。菩萨,梵语音译全称应为菩提萨埵,菩提为佛道,萨埵为众生,或称为勇健,求佛道的众生,有勇猛雄健的志向,所以叫菩提萨埵。现只称为菩萨是译者的略称。造就是著作。让人们因尊敬而重法,因而叫某人造。所以题目叫《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天亲菩萨造。解释论的名称结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07: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