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zzd68828cn

[祖师开示] 《往生论 ★ 往生论注》白话译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偈中分为五念门,如下长行所释。第一行四句偈,舍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第二行论主自述,我依佛经造论,与佛教相应,所服有宗。何故云此,为成优婆提舍名故;亦是成上三门,起下二门,所以次之说。从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来后一行,是回向门。分偈章门竟。

{译}  此偈分为五念门,如后面长行所解释的,第一行的四句偈中含有三念门。上三句是礼拜门和赞叹门,下一句是作愿门。第二行是论主的自述。我依据佛经所造的论,与佛的教法是相应的,说明是宗于佛经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取优婆提舍之名,也是承前三门,启后二门,所以依次而说。从第三行直到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将偈语分别章节及法门结束。

[解]

1、昙鸾大师将本论的二十四个偈颂(一个偈颂为一行共四句),归纳分为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观察门、回向门。

2、与佛教相应:本论所述的种种真实功德,都是与佛的《无量寿经》及其他大乘经典中的教法相契合的。

3、所服有宗:本论不只是宗于一经或依一章一段的经文来作论的,而是信受奉行佛所说的一切大乘经典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  愿生偈

[解]

   这里论主先立偈颂的总名,是论主自己发誓勉励督促自己,作为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凭证,也是自己修持最终成就往生净土的原动力。论主切愿往生,说到做到,有坚定的信心,自己必定往生,也希望一切众生同登极乐国。

【论】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凝光如来,愿生极乐国。

{译} 释迦如来世尊    我以至诚一心
           尽我形寿生命     皈依十方诸佛

〖注〗 “世尊”者,诸佛通号。论智,则义无不达。语断,则习气无余。智断具足,能利世间,为世尊重,故曰世尊。此言意归译迦如来。何以得知?下句言,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之中,顺释迦如来经教,所以愿生,愿生有宗,故知此言归于释迦。若谓此意遍告诸佛,亦复无嫌。夫菩萨归佛,如孝子之归父母,忠臣之归君后。动静非已,出没必由,知恩报德,理宜先启。又所愿不轻,若如来不加威神,将何以达?乞加神力,所以仰告。

{译}  世尊是诸佛都有的名号。从智慧上讲,一切义理没有不通达了知的,断见思惑,连习气的种子也没有了。智慧及见思惑业习气种子断尽,两者具足,故能利益世间,为世间所尊重,故称为世尊。称世尊就是归依释迦牟尼佛。怎么知道呢?下句“我依修多罗”,就是世亲菩萨在释迦如来像法时期,依教奉行释迦如业的圣教,所以发愿往生极乐。愿意往生是有依据的,所以说此言是归依于释迦牟尼佛,如果说这句也是遍告诸佛,也是可以的。因为菩萨归依佛,有如孝子归顺父母,忠臣归顺帝王。一举一动不是自己自作主张,出入做事,必有缘由,知恩报德,理应先作禀报。此愿不是轻愿小愿,如果不是如来威神加佑,如何能够满愿?乞求佛的神力护持,所以仰告世尊。

[解]

1、世尊:含有尊贵、吉祥、炽盛、为世尊重,是佛的通号之一。佛智具足,入心真如门,能了知诸法的总相(即性空,诸法空相),入心生灭门,有如量智,能了知诸法的别相(缘起,性空缘起),所以“无义不达”。说到断惑,则断尽了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即烦恼断尽,连习气种子,也彻底没有了,叫“习气无余”。佛自觉,则惑尽智圆。觉他,则度生无量,觉行圆满,利益一切世间,为世间所尊重,所以名为世尊。

2、我一心归命:论主首先致敬归命释迦佛,归命即梵语的“南无”、一心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论主说:我一心一意归依佛,依佛为师。既是归依释迦佛,也是归依三世十方一切诸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我一心者,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言念无凝光如来,愿生安乐,心心相续,无他想间杂。问曰:佛法中无我,此中何以称我?答曰:言我有三根本。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今言我者,天亲菩萨自指之言,用流布语,非邪见自大也。

{译}  “我一心”是世亲菩萨自我督促之词。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心心连续想念,没有其他念想间断夹杂。问:佛法中讲“无我”,这里为何称我呢?答:说到“我”有三种根本性的不同,一是邪见语,二是自大语,三是流布语。这里所说的“我”,是世亲菩萨对自己的指称,使用的是流布语,并不是邪见语或者自大语。

[解]

1、怎么才叫做“一心”呢?那就是口专称阿弥陀佛,心专想(系念)阿弥陀佛,并切愿往生极乐净土。这种念头要连续不断,叫无后心,没有其他想念夹杂,叫无间心。并不是说二十四小时不断称念阿弥陀佛,其他事都不能想,不能干。而是,称念阿弥陀佛的归敬心永远不变,切愿往生的心永远不变。如果中途不想再学净土法门了,想去学禅、学密、学教,那就是间断了,有后心了。如果不是切愿往生极乐,想永留世间,留恋娑婆或者希望往生弥勒净土等都叫有夹杂间断。只要专弘专修净土,矢志不移,努力备办信愿行往生三资粮,平时随缘行善积德,随缘弘法利生,研学经教乃至了解世间其他知识,都不是间断夹杂。

2、佛法中无我:我,是能恒常不变可以自己作主的意思,我人是四大假合体,是无常的,也不能自己作主,所以说佛法中“无我”。一般说我,有三类:一种是邪见语,执着实在的我,不是正确的知见;二种是外道,比如有的称我是真宰,有的称我是上帝,都是自大语,三种是佛菩萨称我,是依世俗常例,为使本意能流传散布,假说为我,所以既不是邪见,也不是自大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归命尽十方无凝光如来”者,归命,即是礼拜门。尽十方无凝光如来,即是赞叹门。何以知“归命”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如来赞中》,或言稽首礼,或言我归命,或言归命礼。此论长行中,亦言修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一。天亲菩萨既愿往生,岂容不礼。故知归命即是礼拜。然礼拜但是恭敬,不必归命,归命必是礼拜。若以此推,归命为重。偈申已心,宜言归命,论解偈义,凡谈礼拜,彼此相成,于义弥显。何以知“尽十方无凝光如来”是赞叹门?下长行中言:“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舍卫国所说《无量寿经》(即小本《阿弥陀经》),佛解阿弥陀如来名号:“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译} “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中归命就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赞叹门。如何知道“归命”是礼拜呢?龙树菩萨造的《阿弥陀如来赞》中,有时说稽首礼,有时说我归命,有时说礼拜。此论的长行部分中,也说到五念门,五念门中,礼拜是第一门,世亲菩萨既愿往生,岂有不礼拜的吗?然而礼拜主要是皈敬,不必归命,归命必定要礼拜。如果以此推定,归命比礼拜更重。此偈语申述自己的心意,适宜用归命。论解释偈语的意义,就谈礼拜。彼此相成,使义理更明显。如何知道“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呢?下面长行中说:“云何赞叹门,谓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依据佛陀在舍卫国所说的《佛说阿弥陀经》中,解释阿弥陀佛如来名号时说:“何故号阿弥陀?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阿弥陀,又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故名阿弥陀”。

[解]

1、归命有礼拜的意思,所以归命为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阿弥陀佛,是论主归命礼拜之处。

2、龙树菩萨所作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赞阿弥陀佛的偈语:“若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应时为现身,是故我归命。…是故我稽首。…我今归命礼…是故礼佛足。

3、如来:梵文叫多陀阿伽陀。如,就是真如实相,有相同、平等、不变、不更、不可分别的意思。即心真如门,来,就是缘起度众生,有来去,行动,差别等意思,即心生灭门。证得一心二门,则成无上正等正觉,不违本愿,来度众生,故名如来。《大智度论》说:“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来度众生,故名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问曰:若言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者,此间众生,何以不蒙光照?光有所不照,岂非有碍耶?答曰:碍属众生,非光碍也,譬如日光周四天下,而盲者不见,非日光不周也,亦如密云洪zh霔,而顽石不润,非雨不洽也。若言一佛主领三千大世界,是声闻论中说。若言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是大乘论中说。天亲菩萨今言,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即是依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赞叹,故知此句是赞叹门。

{译}  问:如果说无碍光如来,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土,无所障碍,此间娑婆世界众生,为什么受不到光照呢?既然光不照此间众生,那不是有障碍吗?答:有障碍属于众生,不是光有所障碍。比如日光照遍四天下,然而瞎子看不到,并不是日光不照他。又有如密云下的大雨,而顽石不受渗透,并不是雨不淋它。如果说一佛主领三千大千世界,是声闻理论中所说。如果说诸佛遍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这是大乘理论中所说。世亲菩萨现在说“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依据此如来的名号,对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的赞叹,由此可知这句偈语是赞叹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愿生安乐国”者,此一句是作愿门。天亲菩萨归命之意也。其安乐义,具在下观察门中。

{译} “愿生安乐国”,这—句是作愿门。是世亲菩萨归命的本意。安乐的意义,都在下面观察门中详述。

[解]

安乐国又叫安乐世界,安乐又可译为安乐、安养、清泰、极乐。安乐国就是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亲菩萨言愿生耶?答曰: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一者,如凡夫所谓实众生,如凡夫所见实生死。此所见事,毕竟无所有,如龟毛,如虚空。二者,谓诸生因缘生故,即是不生,无所有,如虚空。天亲菩萨所愿生者,是因缘生义。因缘义故,假名生,非如凡夫谓有实众生,实生死也。问曰:依何义说往生?答曰:依此间假名人中,修五念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复如是。何以故?若一则无因果。若异则非相续。是义观一异门论中委曲释,第一行三念门竟。

{译}问:大乘经论中,处处都说,众生说到底毕竟无生,有如虚空。为什么世亲菩萨说“愿生”呢?答: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有二种含义:一是凡夫认为有实在的众生,比如凡夫所见到的有实在的生死。然而实际上并无此事,有如龟毛,有如虚空。二是诸法都是因缘所生,不是自己生,所以没有生,如虚空。世亲菩萨所“愿生”的是因缘所生。因为是因缘所生,故假名为生,并非凡夫所说的实有众生,实有生死。问:根据什么说往生呢?答:依据此间假名的人们中,修五念门,前念为后念的因。秽土的假名人,净土的假名人,不能肯定是一致的,也不能肯定不是一样的。前一心念与后一心念,也是这样的。为什么呢?如果是同一的,则无因果,如果是不一样的,则不能相续,根据这种意思在《观一异门论》中有详细解释。第一行的三念门讲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次成优婆提舍名,又成上启下偈。

{译}下面一行说明形成论的名称,又为承上启下的偈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发起序

【论】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 译} 我今谨遵依照,佛陀金口经教
            宇宙人生真相,无量功德智慧。
            我说往生大愿,偈语宣讲总持,
            密合佛陀教诫,句句字字相应。

[解]

这一首偈语,是本论序分中的发启序。

〖注〗  此一行,云何成优婆提舍名?云何成上三门,起下二门?偈言:我以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名,我论佛经义,与经相应,以入佛法相故,得名优婆提舍,名成竟。

{译}  这一行,为什么是成就论的名字呢?为什么说成就上面的三门,引起下面的二门呢?因为偈语说:“我以修多罗……与佛教相应”。修多罗是佛经的名字,我的论文,与佛经相应,能深入解说佛法的真实功德的种种相状,所以也可以称为优婆提舍,名字成就讲完了。

〖注〗成上三门,起下二门,何所依?何故依?云何依?何所依者,依修多罗。何故依者,以如来真实功德相故。云何依者,修五念门相应故。成上启下竟。

{译}  成就上三门,引起下二门,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依据它呢?依据哪些呢?依据是什么?佛经。为什么要依据佛经呢?因为要依据如来即佛经的各种真实功德相状。依据哪些呢?修五念门与佛教相应。成上启下就讲完了。

[解]论主作此论,能依的是五念行门,所依的是大乘契经,能所契合所作的本论,是如来真实功德相,不是论主个人的妄想臆见。所以能成就前面的礼拜、赞叹、发愿三念门,能发启后面的观察、回向二念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修多罗者,十二部经中直说者,名修多罗,谓四阿含三藏等。三藏外大乘诸经,亦名修多罗。此中言依修多罗者,是三藏外大乘修多罗,非阿含等经也。

{译}修多罗是十二部经中的直说部分,名称为修多罗,主要指小乘四阿含三藏等。小乘三藏以外的大乘诸经,也名叫修多罗。此论中所说的修多罗,是小乘三藏外的大乘修多罗,不是阿含等佛经。

[解]

1、修多罗:广义讲修多罗只对律而说,不是把经律论三藏都包括在其中的。狭义讲是指十二分教中的长行散说部分。本论所说:“我依修多罗”,应该是指广义说的修多罗。

2、十二部经:《大智度论》列出的十二部经为:

(1)修多罗:即契经,简称经,是直说,狭义讲是长行经文。契经:是上契佛理,下契众生根机的真理。

(2)祗夜:即应颂,重颂,在前面长行经文之后,作重再宣说其义理,一般以四至八个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首,即偈颂。

(3)伽陀:即讽颂,又叫孤起颂。不依长行经文,直接作偈颂文句,如《法句经》等。

(4)尼陀那:即因缘。说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的因缘,如诸经的序分。

(5)伊帝目多:即本事。佛说佛弟子过去世因缘的事,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

(6)闍多伽:即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的经文。

(7)阿浮达摩:亦名阿毗达摩,即未曾有。说佛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

(8)阿波陀伽:即譬喻,经中说的比喻。

(9)优婆提舍:即议论。以法理问答的经文。

(10)优陀那:即自说。无问自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

(11)毗佛略:即方广。说方正广大真理的经文。

(12)和伽罗:译为授记。佛授弟子菩萨成佛之记的经文。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注〗真实功德相者,有二种功德:一者从有漏心生,不顺法性,所谓凡夫人天诸善,人天果报,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是故名不实功德。二者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云何不颠倒?依法性,顺二谛故。云何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故。

{译}真实功德,有两种功德:一是从有漏心生起,是不顺应法性的。凡夫人天的种种善业,得人天果报,无论是因还是果,都是颠倒的,都是虚伪的,所以叫不实功德。二是从菩萨智慧清净之业生起的庄严佛事,由于是依法性入清净相的缘故,这种法是不颠倒的,不虚伪的,所以称为真实功德。为什么说不颠倒呢?因为是依法性生起的。顺应真俗二谛的,为什么说不虚伪呢?因为可以摄受众生进入毕竟清净的缘故。

解]

  智慧清净业:以般若智慧,不夹杂贪嗔痴等烦恼,没有我执我见及断常等法执,以大悲心为基础的善业,就是自己成佛,一切众生也共同成佛的一切佛事,就是无漏的功德,无漏功德可以保证菩萨修行达到不退转的地位,以福智两种庄严的功德,是不颠倒,不虚伪,不唐损的功德,所以是真实功德。

依法性:法性即诸法本性,即中道法性。法性也就是佛与众生同是一心之性。中道法性就是一心二门。心真如门是空,心生灭门是有。空不碍有,有不碍空,有而当体即空,虽空即有。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就是中道法性,就是心性,诸法实相,就是如此。如果能依此法性修种种福慧善法,所得的功德必然是真的,不颠倒的,因果相符的。

顺二谛:真谛就是心真如门,性空门。俗谛就是心生灭门,缘起门。一心的心性,具足二谛,性空缘起,圆融无碍。能顺此心性修一切善法,就是顺二谛。

摄众生入毕竟净:菩萨所修功德由于依法顺,顺二谛,都能摄化一切众生同证毕竟清诤的法性,心性。清净的中道法性,是离一切烦恼妄想执着,所以是毕竟清净,是不颠倒相。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种种清净庄严功德,是阿弥陀佛与诸菩萨的究竟,圆满、无漏的、是与中道法性互相契合的,与真俗二谛圆融无碍的真实功德,所以佛菩萨可以接引众生往生极乐,摄一切众生入最极清净的极乐国土,往生的众生,也必然究竟清净。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者,持,名不散不失。总,名以少摄多,偈,言五言句数。愿,名欲乐往生,说,谓说诸偈论。总而言之,所说愿生偈,总持佛经,与佛教相应。相应者,譬如函盖相称也。

{译}  “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持就是保持不散。总是以少摄多,偈,指五言句数。愿是志愿欣乐往生,说是造此偈论。总而言之,所说的愿生偈,是总持佛经,与佛的教诫相应的,相应有如盒子与其盖子是相吻合的。

[解]

论主将大乘经中阿弥陀佛诸菩萨及极乐世界的真实功德相,总摄于二十一个偈语中。论主大慈大悲,所造论的目的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一切佛弟子只要依经依此论修行五念法门,都能横超三界,得不退转,众生即能获得了生脱死,一生圆满成佛的大利益。

千经万论所说的弥陀极乐的种种清净庄严,真实功德,都是修五念法门的不思议境。归依礼拜佛是礼拜门,称念佛名就是赞叹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是赞叹门,在此深信的基础上,切愿往生不可思议功德成就的极乐国土就是发愿门。观察极乐世界十七种庄严真实功德,阿弥陀佛的八种庄严真实功德和极乐世界诸菩萨四种庄严真实功德,就是观察门,把前四门所修的真实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回向佛果菩提,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极乐世界,就是回向门。这五念门是成就大乘的境行果,成就往生成佛的大利益。应当知道如果没有弥陀极乐的真实功德相,就不能成就五念门,不依五念门,就不能往生成佛。

为什么说往生极乐成就佛果,必须修五念门呢?一般愚妇,不懂经教,只知“至心信乐、老实念佛”,临终都可以蒙佛接引,他们并不知道五念法门啊。实际上一切净土行人念佛能得往生,是不能离此五念法门的。因为至诚称名念佛的人,必然归依礼拜佛,念佛就是赞叹佛,因为诸佛都是以功德来取名的。能得往生,必然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必定发愿往生,无愿决不能得生彼国。一般净土行人既然能信愿念佛,必然是遇到善知识开示净土法门,或读诵净土经典,必然深信十方诸佛所称赞的弥陀极乐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庄严功德。只有如此,才会一心归命弥陀极乐,志诚信愿念佛求生极乐。这就成就了观察门。回向门就是成佛度众生,就是发菩提心。佛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净宗莲友能专修净土法门,就说明这是前生或多生前必定发过菩提心。凡已发菩提心的人,即使多劫也永不失去。“一历识田,永为道种。”更何况不少净宗行人,天天念佛修行后都在念回向偈,都在发心度众生。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一切净宗行人都必须精进专修五念法门,才能今生成就。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   正 宗 分

1、 依报庄严清净

     (观察器世间清净功德)清净功德

【论】    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

{译}    观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相。
              远胜欲色无色,三界六道恶趣。

〖注〗  此以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者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此句以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象征分为十七别,至文当目。此二句,即是第一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此清净是总相。

{译}至此以下,是第四观察门。此门中又分两类:一是观察器世间庄严成就,二是观察众生世间庄严成就。此句以下,至愿生彼阿弥陀佛国,是观器世间庄严成就。观器世间中,又分为十七种,下文即可看到。这两句偈即说的第一件事,名为观察庄严清净功德成就,这里的清净是极乐净土总的相状。

[解]

1、 句起进入正宗分。从第三首偈到第二十三首偈为正宗分。正宗分主要讲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依报即器世间国土清净,2、 其中分为十七种庄严。正报即众生世界清净,3、 又分为佛的八种功德和菩萨的四种功德。

4、 两句偈颂是观察器世间清净功德中的第一件事,5、 叫清净功德,6、 是极乐国土清净的总相。都是弥陀及彼土众生所修的无漏真实功德所成就的。“净业为因,7、 净土为果”,8、 故得圆满“成就,9、 如是功德庄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佛本所以起此庄严清净功德者,见三界是虚伪相,是轮转相,是无穷相,如蚇蠖循环,如蚕茧自缚。哀哉众生,缔此三界,颠倒不净。欲置众生于不虚伪处,于不轮转处,于不无穷处,得毕竟安乐大清净处,是故起此清净庄严功德也。

{译}  佛之所以成就这些庄严清净功德,是由于他看见三界是虚伪不实的,是六道轮转的,是生死无穷尽的。有如屈伸虫蚇蠖(音尺或)一伸一缩循环不止,又如蚕茧自缚。佛衷悯众生,束缚在三界中颠倒不清净,要救度众生到不虚伪处,无轮转处,不是生死无穷之处,得到毕竟安乐清净之处,所以才成就此清净庄严的功德。

[解]

1、蚇蠖虫是一种一伸一缩的软体虫,一屈一伸,始终在原处循环不息。春蚕吐丝作茧,把自己捆缚在蚕茧中,不得出来。六道三界的众生也和蚇蠖虫和蚕子类似,长久不能出离。凡夫众生单凭自己是很难出轮回的。

2、阿弥陀佛为了救度苦难可怜的众生,安置在没有虚妄(即没有烦恼妄想),没有轮回(即没有生死苦报),不再在生死无穷三界中,要令众生到毕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处去,所以才发四十八大愿,依愿修诸功德,成就无漏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接引众生往生成佛,这是多么伟大的胸怀,多么伟大的恩德啊。昙鸾大师把它开示出来,我们岂能执迷不悟吗?岂能不知恩报恩,一心归命弥陀极乐吗?我们一定要依此“五念门”精修不间断,必得往生极乐,亲聆弥陀教诲,毕竟成佛度生。

3、极乐世间是具足四缘所成就的果极土。佛的大悲心是亲因缘,缘苦众生,是所缘缘,发愿修行成佛,是增上缘,修诸功德相续,增上至成佛果,是无间缘。极乐世界的十七种庄严功德,都是依此四缘而成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成就者,言此清净不可破坏,不可污染,非如三界是污染相,是破坏相也。

{译}  所谓成就,就是说极乐世间的清净是不可破坏的,不可污染的,并不像三界,是污染的,可以破坏的。

[解]

1、成就的含义就是不可破坏,不可污染。凡是无常生灭的有为法的法相,都是可破坏的,可变异的。娑婆世界的六道众生的正报,有生老病死,依报有成化住坏空,都是无常的,可生灭的可破坏相。极乐世界的众生的正极是无量寿,依极国土建成后不会破灭,是不可破坏的。
《无是寿经》中说:“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2、《无量寿经》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极乐世界近于无为,又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以不可破坏,无有污染。既是近于泥洹(即大涅磐槃),当然成就常乐我净四德,是不可破坏,不可污染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观者,观察也。彼者,彼安乐国也。世界相者,彼安乐世界清净相也。其相别在下。

{译}  观,就是观察。彼就是指极乐国。世界相,就是极乐世界的清净相状。各种相状的分别,如下所述。

〖注〗  “胜过三界道”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此果,酬如此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三界者:一是欲界,所谓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是也。二是色界,所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天是也。三是无色界,所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天等是也。此三界,盖是生死凡夫流转的暗宅,虽复苦乐小殊,修短暂异,统而观之,莫非有漏。倚伏相乘,循环无际,杂生触受,四倒长拘,且因且果,虚伪相袭。

{译}  “胜过三界道”。道就是通道。从如此的因得到如此的果,以如此的果,回应如此的因。通过因,而达到果,通过果,可以知道是什么因,所以叫做道。三界一是欲界,色括六欲天,四天下人,畜生、饿鬼、地狱等。二是色界,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等。三是无色界,包括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及非想非非想处天等。这三界,都是生死凡夫,六道流转的黑暗居室。各界的苦乐,虽然有小的差别,生命长短,时间不同。总的说起来,都是有漏的。因因果果,相依相成,无头无尾,循环无尽,杂染八识,产生触受,十二因缘,生死流转,四种颠倒,长期束缚,不得解脱,有漏因果,虚伪和合。

[解]

1、倚伏相乘:因出现时,其中伏藏有果;果成熟时其中伏藏有因,这叫相伏。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叫相乘。乘是运载的意思,不是数学中的乘法。由因运转至果,又由果运转交化为因,如此循环不断叫倚伏相乘,所以循环无际。

    2、杂生触受:六道众生,由杂染的八识,引起六根接触六尘而生起六受,叫杂生触受。顺受则起贪,逆受则生嗔,贪嗔即是痴,引起一切烦恼,造出一切有漏业,从而感得三界六道的苦果。这也就是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的生死流转相。

    3、四倒长拘:六道众生的果报体是无明烦恼所成,所以是颠倒的。不净为净,不乐为乐,无常为常,无我为我,称为四种颠倒简称四倒。因为四倒,所以轮回不息。长期拘缚众生,不得解脱。故叫四倒长拘。

    4、虚伪相袭:众生生死轮回的因果都是空性的,没有实在性,不变性,没有独立性,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如果没有因缘则没有生死。所以生死只是虚伪不实的有漏的因缘和合,称为相袭,故称为虚伪相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安乐,是菩萨慈悲正观之由生,如来神力本愿之所建。胎卵湿生,缘兹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胜过三界,抑是近言。

{译}极乐世界,是从菩萨慈悲正观而发启的,如来果地的神力,因地的本愿所建立的。胎卵湿化生的因缘,全部不存在。系缚众生长期在生死牢狱的绳索,从此永远断裂。搭着箭的弯弓,不等他人劝说,也会把它拉弯。精进勤劳、谦逊忍让,不自满地修一切功德,具有与普贤菩萨一样的德行。说胜过三界,还只是从浅近来说的啊。

[解]

昙鸾大师指出极乐世界是由菩萨以大慈悲心修福,以止观正行修慧,二种庄严而成就,也是同阿弥陀佛果地的不可思议的神力和因地所发的本愿,两种因缘所建立的。极乐世界一切众生都是莲华化生,因为没有胎卵湿化的因缘,叫做“缘兹高揖”。缘指胎卵湿化产生的因缘,兹可作全部,统统理解,高揖是古时人们谢绝的动作,就是把双手高拱,合拳作揖,向人告别,说:“请了,请了”。

续括之权,不待劝而弯弓:决心要想把箭射出去,命中目标,就要将箭搭在箭弓上,拉弯弓,射出去。这是弯弓射箭的权巧方便,叫续括之权。决心已下,目标已定,箭在弦上,就不需要他人来劝说了,叫不待劝而弯弓。这是比喻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无量寿,得不退转,有如“续括之权”,所以任定自然,不需要别人劝,就会自觉精进修福修慧,行菩萨道,必定一生成就,同成佛道。

劳谦善让,齐普贤而同德:极乐世界的众生,精进地修诸功德,决不把功德据为已有,而是功推他人,回向众生,《无量寿经》说:“摧灭嫉心,不忌胜故。”又说:“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放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竟无讼……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胜过三界,抑是近言:说极乐世界胜过三界,那只不过是从浅近的方面的说的,极乐世界对于一切众生来说,还胜过了一切佛国。昙鸾大师在他著的《略论安乐净土义》中指了:“问曰:安乐国土于三界中何界所摄?答曰:释论(指龙树菩萨所著的《释摩诃衍论》)言:如斯净土,非三界所摄。何以故?无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无色界。经曰(指《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本行菩萨道时……发弘誓大愿,取诸佛,于无量劫,如所发愿,行诸波罗密,万善圆满,成无上道,别业所得,非三界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2、量功德

【论】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译}      极乐究竟殊胜,有如虚空辽阔。
                 弥陀无量功德,广大无边无际。

〖注〗  此二句,名庄严量功德成就。佛本所以起此庄严量功德者,见三界狭小,堕径陪暏,或宫观迫窄,或土田逼隘,或志求路促,或山河隔障,或国界分部,有如此等种种拘局事,是故菩萨兴此庄严量功德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量功德庄严成就。佛之所以发起这个庄严量功德愿,是他看见三界太狭小,城池败坏,山峦岖崎,崇山峻岭,河流满谷遍布,想求宽广大道,而只有弯曲小路,或者山河阻隔障碍,或各国分立国界等等,有如此多的阻碍局限的事,所以法藏菩萨兴起这种量功德庄严大愿,“愿我国土,如虚空广大无际。”

[解]

堕径陪堵:堕指城市败坏,破烂不湛,径指山崖绝壁,坑坎崎岖。陪指泥土高矗,到处是崇山峻巅,堵即河渚,河流及河滩沟壑,到处遍布。

宫观迫窄:宫殿楼阁逼迫狭窄,民居就更狭小了。

土田逼隘:田土小叫逼,高低不平杂草丛生叫隘。

志求路促:促指弯曲短小,志求是想要求得的意思。想要求得平坦广阔的大道,而只有弯曲短小的道路。

国界分部:各国分界而治,不能世界大同,各国之间还常起战火。

拘局:拘作圈定,限制讲。局是局限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  如虚空者,言来生者虽众,犹若无也。广大无边际者,成上如虚空义。何故如虚空,以广大无际故,成就者,言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量无边,毕竟常如虚空,广大无际,终无满时,是故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译}如虚空,也就是说来极乐世界往生的人虽然很多,好像没有人来一样。广大无边际就是说明虚空的意义。为什么如虚空呢?因为广大无边际呵。成就是指十方众生中,往生的人,已经往生的,现在往生的,今后应当往生的,虽然无量地无边,由于极乐世界永远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永远没有充满的时候,所以说: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注〗  问曰:如维摩方丈,包容有余,何必国界无此赀,乃称广大,非必以畦畹为喻,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又方丈之所包容,在狭而广,覈论果报,岂若在广而广耶。  

{译}}  问:有如维摩诘居士的方丈,也可以包容一切而有空余,何必一定要国界无涯才算广大呢?答:所说的广大,不必以世间的亩顷来比喻,而只说如虚空,也不必与世间的方丈所包容的是在狭窄中变广大,以真实意义论果报,极乐世界是永恒的不思议广大的世界。

[解]

1、维摩方丈:维摩,即维摩诘居土,是佛陀在世时,他方世界来助佛教化的等觉菩萨,他住的房间只有一丈的长宽,所以叫方丈。他在此方丈之室中,接见文殊菩萨及诸大弟子,可容纳一万多个宽大的宝座。所以说方丈之中可以容纳大千世界而有余。其事理见《维摩结经》,亦称《净名经》。

2、包容:容纳。此为不可数的意思。畦:五十亩为一畦,畹:三十亩为一畹。覈(音合he):真实意义。

3、极乐世界的广大是真现量,不是对待的假名,所以不能拿世间畦畹的比量来比喻极乐世界的现量。维摩方丈的大也是比量,不是现量,所以说“但言如空,亦何累方丈”。即是说极乐世界现量的大,怎么可以与方丈的比量的大相同看待呢?从真实意义讲,极乐世界是常往的广大,永恒的广大,是称法性的广大,是理事圆融的广大,这叫“在广而广”。极乐世界是精微的报土,不是化土。窥基大师在《西方决疑通规》中说:“彼方精微,欲往实难,佛力加特,去之容易。”众生带业往生,全由佛力加持摄受,故易同生极乐。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3、  性功德

【论】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译}   清净平等正道,无缘广大慈悲。
              出世永离三界,成就善根增长。

〖注〗  此二句,名庄严性功德成就。佛本何故起此庄严?见有国土,以爱欲故,则有欲界。以攀厌禅定故,则有色无色界。此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希出。是故兴大悲心,愿我成佛,以无上正见道,起清净土,出于三界。

{译}  这两句偈颂,叫庄严性功德成就。佛为什么发启此庄严呢?看见有的佛国,有情爱贪欲,则有欲界。因厌世而修禅定,则有色无色界。这三界都是有漏的邪道所生,众生长眠不起,大梦不醒,不知道发愿求出离。所以佛兴起大慈悲心,发愿,愿我成佛,以至高无上的正确的道路,成就清净国土,让一切众生出离三界。

[解]

1、邪道和正道:指众生因有漏不善染污的业力,违背清净法性及八正道,称为邪道。不懂佛法的众生,包括各国领袖、将军、达官、贵人,都是在走邪道。只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所作所为是无漏无染污的无漏善业,是顺清净法性的,合于八正道的,方为正道。

2、极乐世界是法性世界,一真法界。极乐世界成就就是以法性为因的。所以这两句偈颂,称为庄严性功德成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07: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