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72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7-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17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闻听闻佛说四谛法,而知道众生轮回六道生死的苦,这是苦谛;同时了解这个生死苦恼的根源,都是因为众生内心有贪嗔痴,种种的烦恼,在烦恼的驱动下,身口意造作恶业积集而成的,这就是集谛;能够把贪嗔痴断灭,就能够离苦得乐,得到寂灭之乐,这就是灭谛;但是要离苦,一定要切实修道,这个就是道谛。这就是所谓的知苦,知道苦是从集谛来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想得到寂灭之乐,就要修道,这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我们先来看苦谛,苦是逼迫性。众生自从迷真逐妄以来,就与苦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寿命长短,苦一直伴随着我们。除了身心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八苦逼迫外,还要受到自然界和人事方面的侵扰和恼害,所以又叫做苦苦。我们的身心本来就已经非常苦了,因为我们的贪嗔痴,就非常的苦,所感召这个身体就非常苦,然后还有外界的种种侵扰、侵害、侵犯,所以苦上加苦,这是三苦中的苦苦。即使有人能够幸免苦苦的袭击,但是世事无常,美好的生活不能够永恒,或者因为事业的失败,宣布破产,或者家境衰落,不堪回首当年的富贵荣华,乐的境界失去,那这个内心也是一种痛苦,这就是由好转坏,这叫坏苦。第三个叫行苦,行苦就是我们这个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诸行无常,迁流不息,这就是行苦。行苦虽然没有什么痛苦感,也没有快乐,就像我们由婴儿到青壮年,到中老年,最后到老年,这个就是行苦。这个行苦虽然没有苦感,也没有什么快乐,但是这种时时刻刻的变化,让人身心不得安定。
欲界三苦俱全;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只有行苦。《法华经》中对我们六道、三界给我们说的非常清楚: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六道当中都脱离不了的,三界内有这么多的苦,人世间更是三苦俱全。
那么苦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佛说,集是苦因,苦因为集而有,也就是说,苦是从集谛而来的。这个集就是积聚召感的意思,积聚什么呢?就是积聚无量无边的烦恼。众生正是因为心中的烦恼,而造作种种的恶业。这个贪嗔痴的烦恼,贪了,我们就想得到,他就会有行,我们造作了种种的恶业,造了恶业就会召感苦果之因。所以人生之苦,都是因为众生心中积聚的烦恼而来的,这是集谛。由此看来,我们所受的苦,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也不是天地降生的,而是我们自作自受,自食其果。第三个就是灭,灭就是寂灭,断尽的意思,看清了苦的根源都是自己召感而来的,那么断除一切烦恼业力,就可以了脱生死,证得涅槃寂灭之乐。《杂阿含经》中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槃。声闻人断尽见思烦恼,解脱生死束缚,证得我空真如的生命,精神上获得寂静与轻安,清凉与自在,内心不被烦恼所束缚,这就是灭谛。但是这是有余涅槃,只了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还没了。第四个是道谛,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人生是苦,而且找出集是苦因,同时又知道真如生命之所在,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五欲,着手修道。佛指示给我们通往涅槃的修道方法有很多,从小乘而言,广的有三十七道品,略的有八正道,再略的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依戒修定,由定发慧,自然可以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得涅槃寂灭之乐,这就是道谛。我们把苦集灭道四谛归纳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由于佛说四谛法,使小乘声闻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而证悟证道。苦集灭道是声闻法的境界,如果声闻悟道后,还是执着在苦集灭道四谛法上,就只能了分段生死、从三界生死流转中解脱出来,但是不能够了变易生死。因为还有法执,所以只能够得到有余涅槃,而不是究竟涅槃。
正因为如此,为破除声闻有苦可离、有集可断、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证的法执,《心经》中说,无苦集灭道。这是要让声闻乘人知道,生死涅槃也是空花幻有。实相当中哪有生死涅槃?本来没有,一切法自性当体本空,哪有涅槃可得?四谛法也是当体即空,所以无苦可离、无集可断、无灭可证、无道可修。也就是经中所说的,无苦集灭道。
真空显妙有,生死即涅槃,痛苦即解脱,烦恼即菩提,就是我们的涅槃。我们的清净本性本来具有,那还要从什么再得一个清净?我们的佛性本来就有,所以佛性不是从外面得的,他本来就有,本来处处显露,处处有作用,而我们还非得要从外面去找一个佛性,从外面去找一个自在,这就是头上安头。我们本来就有的,你只要放下他立刻显现,你只要回光返照,原来我们都在涅槃当中的,我们都在涅槃中的,没有离开。我们都活在佛性当中,没有离开佛性,那为什么还要去找呢?这个无苦集灭道,就是要让声闻回小向大,明白这个大乘真空妙有之理,本来就是具有的,这样你才能明白,本来我们具有,我们的清净本性本来具有,清净本性处处显露,清净本性无一法可得,对一切都不去执着,从而真正的得大自在、证究竟涅槃。
好,我们再看下面,无智亦无得。无智,就是无般若之智可证;无得,就是无佛可成,无菩提果可得,这就是破菩萨的法执。这是这一段的第三个部分了,破菩萨的法执。菩萨修六度万行诸法,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染污、以忍辱度嗔恚、以精进度懈怠、以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由于修这些法的缘故,就执着了这些法。认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所以有法执,有微细的法见。因为你清净本性当中,是丝毫不能沾染的,你有这些轻微的法见,你心就空不净,心空不净,就不能证得究竟涅槃,必须要究竟涅槃,所以这里面说无智也无得,就是明示菩萨,不要着所修之行,也不要着所证之果。
我们一修行就是我要成佛,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你想怎么样,那就说明你还有一个执,你有这丝毫的执了,那你的清净本性就会有一丝的障碍。我们刚才也已经讲这个道理了,我们学佛,学佛是为了放下,而不是说学佛叫你放下世间的生活,去执着佛法,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千经万论都是给我们讲的放下,你只要放下了,你的清净佛性自然显现;你有一丝一毫的放不下,你的清净本性就有一丝一毫的障碍,哪怕你是菩萨,丝毫的放不下。我们的清净本性本来是空荡荡,现妙有,而我们非得去执着有一个东西,就把我们空荡荡的佛性有一丝毫的染污了。我们学佛现在就是这样,都是执着佛法,这还是比较好的现象,他去执着佛法,都是在行上去下手,而不是在心地上去下手。好多的居士,师父不是批评谁,我们大家也是互相学习,好多的居士每天也去鞠躬,一见人就先鞠躬,鞠躬以后就说,不学佛将来还是要下地狱,这都是在行上下手,认为行就是修行,它是身口意,关键意也是非常主要的。像我们每天一合掌,空有不二,而我们拼命的执着,连佛法也是空有不二的。我们按照教理去做,心里没有沾染,没有挂碍,这就是空和有不二嘛。不是说我们拿着教理,把我们束缚的死死的,哪怕你是醍醐,它都是诸法空相。我们要把一切放下,佛所说的千经万论就是要让我们放下,而不是让我们放下外物,去执着善。善也不能执着。像德清大师在《心经直说》中说:智、即能观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你用所得的心去做一切,哪怕是佛法也非真也,就这个意思。就像《金刚经》中说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关键是什么,一定要应无所住,我们都是有所住的心,有所住、有所得,你有所得了,是诸法空相,清净心里面本来没有一物,但是他可以现妙有,你非得给他加一些东西,这就是染污了嘛。我们只要把他放下,佛讲的千经万论都是应对我们种种放不下的病。知道我们有这个方面放不下了,佛给我们讲这个法门,你从这个方面放下,我们都放下了,放下了清净本性就现前了;你有那么一种病,从这个方面来给你阐述去怎么放下,你放下了清净本性自然现前。曾有人问大珠慧海和尚,如何是生死业,大珠和尚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清净本性当中哪有什么大涅槃?本来就有,你还去求什么涅槃?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清净本性当中哪有一个垢与净?猫来现猫、狗来现狗,饭来现饭,粪来现粪,师父就可以这么说,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这些都是见浊。本来求大涅槃是要解脱成佛的,但是因为见地不正,而生取舍心,有执着了,反而成了生死业,岂不可惜。我们现在也有发心想成佛道的,不是为了个人的自私自利来学佛的,但是有所求反而变成了生死业了,就像师父说的,我们说通俗一点,把心地法门变成生死法门了,变成善法了,善法也是善业,它也是生死,也是生灭,反而成了生死业了。这也就是说,在真空实相当中,虽行六度而无行六度之见,一法也不执,不执着有六度可行,这就是无智。就像师父说的,行于布施不生其心,自自然然的去做,猫来现猫,狗来现狗,无有得果之心,无佛可成,就是无得。大般若经中说:无智无证,即是证佛法身。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如筏喻者,而我们如筏喻者,就是佛用筏给我们做的比喻,我们众生过河是执着竹筏,而佛菩萨过河就是过河,不执着他脚下踩的是什么,就这么一个比喻。我们学佛执著的是经典,而不是知道是放下,我们过河执着的是竹筏,把竹筏看的紧紧的,这个竹筏是什么样的,好不好看,宽不宽,坐着舒不舒服,再往后我还要大大的竹筏,放个席梦思更好,我们的众生就是执着竹筏,而不知道竹筏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过河到达彼岸。而佛这里就给我们讲明,不要去执着竹筏,竹筏再好它只是过河,要放下竹筏,过河,放下,放下了,清净的本性自然恢复。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所有的法都是让我们知道这个药是干什么的,药不是让我们研究的,药是让我们治病的。我们都去研究经典,把经典牢牢的背着,我们去搞研究,我们每天去读多少遍,其实这样做对不对呢?其目的就是一个,就是让我们一切放下,恢复我们清净的本性,这个才为最终目的。它是治病的,药是治病的,药不是留给我们看的,也不是留给我们背的,是让我们药到病除的。药好比就是经典,就好比就是竹筏,我们不要去执着它去,其目的,放下就是对的。我们学佛的人都认为,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证才发心学佛,如果学到最后,竟是一无所得,那究竟学佛学的是什么?其实这正是修行人的境界问题。我们凡夫都是从世俗的角度,从我们的习气来看待问题,认为有一个可以修的东西,有一个可以得到的东西,认为有一个菩提可得,有一个佛可以成,其实你不知道你本来就是佛。佛所讲的千经万论,就是让我们的佛性,你自己能够看得见,能够照得着。师父说看得见也是一种比喻,因为我们每天不见我们的佛性,不见的,我们的佛性处处放光,但是我们看不见。所以我们还要从外去求一个,佛就跟我们说了,你把一切都放下,你的佛性自然显现出来。就像你拨开云自然就看见一个太阳,天空当中本来就有太阳,你拨云好比我们的染污,你把染污放下,太阳自然出来,而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拨开云,再去修一个太阳出来,那就不就是头上安头了嘛。大家能听明白吧,拨开云,拨云见日,就是这样,学佛就是这么直截了当,只要你的心空荡荡了,空了,你的清净本性,你的光自然就出来了,你的太阳自然就出来了,不要额外再去求一个涅槃,再去求一个智慧,再去求一个佛,那些都是有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等到我们真正彻悟诸法皆空的境界时,自然能悟到真净妙觉的无漏智,都是我们的真如自性的显露,何尝有什么智?又有什么得?都是我们本来具有的,拨云见日就是这么一个意思,这就是无智亦无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