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72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7-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0-10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来具体的解释一下观自在。观的内容有三种:空观、假观、中观。什么叫做空观?简单的说,就是以般若妙智先观一切外境,都是缘起假相,当体即空,都不是实有的;再观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终归要坏灭,没有一个本来的实我,我们没有一个本来的实我,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有我执的;还要观六识妄心,生灭无常,离开六根和六尘,本无自性,这就是空观。空观就是要让我们明白,一切都是因缘合和而生,没有自体。就像师父一样,四大假合而成,种种的因缘,身体的细胞也是刹那生灭,你们今天见到的师父,和昨天见到的师父,甚至和前一秒见到的师父,细胞已经在变化了,刚才的细胞已经灭了,又生出新的细胞,刹那生灭的,和昨天的又更不一样,所以他就是因缘变化合和而生的,本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师父在。我们再说远点,你们今天见到的师父,和一百年以后再见到的师父,都不是一个师父了,都不是师父现在的面貌,他是合和而生,随着师父的善恶业,师父的修行,他都是因缘合和而生的,法不孤起的,都是在变化的,所以本无自性,这是空观。
假观,就是用般若妙智观一切外境,虽然了达一切法,当体即空,虽然知道这是空的,这是没有自体的,但是不废缘起诸法,应物随缘,于一切境上不生执着,这是假观。明白了都是因缘合和而生,但是你还不舍一切法,你不能舍一切法,要舍一切法了,那不就成顽石了,像师父这样怎么给大家讲课?对不对,怎么和大家共修?所以不舍一切法,这是假观。
中观,就是用般若妙智观一切法都是中道,彻证性相不二,色空不异之理,不取不废,圆融无碍。虽说师父这个相是假的,因缘合和而生,但是这个相、这个作用没有离开性,没有离开我们的本性而起的作用,见到相了,你就要立刻见到性,反闻闻自性。
总之,空观不着一切法,假观是不舍一切法,中观圆融一切法。中观,虽不着,而同时不舍;虽不舍,而同时不着,这个境界是非常高的。观自在菩萨就是由这三观而得到自在的。
自在也有三种。一是观境自在,就是菩萨用般若妙智,了达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融无碍,观境自在;二是观照自在,菩萨在修般若观照时,能不假分别,不加思索,直接彻见五蕴皆空、了无障碍,亲证诸法实相;三是作用自在,菩萨行深般若,亲证法身本有,从体起用,随缘赴感,观机设教,恒常往返于生死涅槃之间,以三十二相、十四无畏、四不思议等神妙作用,深入世间,寻声救苦,无所障碍,这是作用自在,利益众生自在,没有障碍。以上三种自在,观境是所观之境自在,观照是能观之智自在,这两种自在是属于智、属于因,是自利;作用自在呢,是度众生自在,属于悲、属于果,这是利他,这就是所谓悲智双修自利利他。
另外,自在指自性常在不变。菩萨由观照般若证入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真如自性,此性万古不变、历劫常在。菩萨修习般若,亲证自性常在之理,而成觉悟之人,所以称为观自在菩萨,就这么明了。
如果我们大家明白了观自在,那你修行真的是非常快乐的,处处都是我们这个自性的显现,就观照这个自在,我们的真如本性历劫常在。你睡着了,自性还在起作用,怎么知道的?晚上做梦,打呼噜,都是自性的常在,就是这样的。所以师父刚才大胆地说,杀人放火也是自性的作用,只要你有作用,准是性的作用,没有跑的。所以佛法修行最彻底的,不是叫你在点点滴滴上修,而让你在根上找到你的自性,找到你的根本。就像我们前面讲的那个公案一样,道教修识神,他所落的神通,神通是什么作用?神通还是自性的作用,他只落在神通上了,没有落在自性常在上,所以黄龙祖师说他还不究竟,就这么一个道理。你处处想着,我的一举一动谁奈何了我,都是我的自性在作用。
我们再来看菩萨,菩萨是梵语,全称是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合起来讲就是觉有情。我们众生都有感情,但是感情,师父给大家说叫私情,不是大情,我们的这种感情。昨天有个居士,外地的,到师父这地方来参访,师父跟他谈了一个小时,他问了师父好多的世间的问题,师父就给他谈到这个感情,包括夫妻感情、朋友之间的感情。师父给他谈,就像我们这个感情都是私情,都是带着自我的,有我执的这种执着夹杂在里面,你对这个朋友付出的越多,你最后受的伤害越深。师父给他举个例子,就像我对你们付出的特别多,如果我要是用的觉有情,我会只付出,不问收获;如果我要是感情的话,我对你付出的越多,也许不想得到金钱的回报,但是要有一个这种感谢,要有这种认可,我对你付出的越多,你越不认可,你越没有感谢,这种伤就越深,什么原因?因为我们的这种付出都是感情的,而不是觉有情。包括儿女之间、夫妻之间,就像儿女孝顺了,孝顺以后得不到父母的谅解,认为你对我再好,还不如你哥哥或者你弟弟对我好,那这个付出的孩子就会非常的伤心,为什么他会伤心?他用的是感情,他用的是私情,自私的私,他用的是私情。包括我们世间所有的感情,用的是不是都是这种私情,没有用这种大爱,而佛菩萨用的是这种大爱,我们说觉有情。觉是觉悟,觉有情就是要觉破这个私情,私情觉破了就是大情,不用私情,我就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就是我们说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管你是冤,你还是亲,不管你对我是好还是不好,我都是用这种大爱去付出,不问任何的收获,这就是觉有情。观世音菩萨把世上一切的众生,都看作他的孩子,佛把一切的众生都看成他的独子。师父曾经讲过,佛把波旬魔王当成他的独子一样的爱护、来度化;像观世音菩萨把一切众生都当做他的子女;地藏王菩萨把一切的众生,都当做他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这就是菩萨觉有情,觉破了这个私情。菩萨不但自己觉破私情,这叫自觉;还帮助他人也觉破世间一切的妄情,超越世间,共证大道,这叫觉他,自觉觉他就是菩萨,菩提萨埵。
菩萨不是在觉破私情之后才发起度众生的(愿),他在初发心的时候,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要度众生,为了度众生他才学佛修道。就像我们看到菩萨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发起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继而他去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就要去学法门,用种种的法门,来对治我们种种的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继而,佛道无上誓愿成。他这个就是从初发心的时候,他就立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愿。从《悲华经》当中我们可以知道,《悲华经》中说,在距离释迦牟尼佛很久以前,有佛出世,号宝藏如来,师父也经常用《悲华经》来做我们的公案。宝藏如来的时候,有一尊转轮圣王,叫无诤念转轮圣王,就是现在的阿弥陀佛,他有一千个太子,其中一个太子叫做不恂,他这一千个太子最后都证佛道了,这个不恂太子他恳请宝藏如来到宫中来受供,在三个月当中,他一粥一饭、一茶一水,不恂太子都必恭必敬亲自奉上,从不让别人来代替自己做。最后,宝藏如来就问这个不恂太子说,你想要什么样的果报,就是什么样的报酬,太子说了,世尊,世间无常,物质虚幻,不堪留恋,弟子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尽未来际,救度众生,令所有众生离苦得乐,但愿世间所有苦恼的众生,当他们在苦恼煎熬中,能够念我名号,我就立即寻声救苦,帮助众生脱离苦厄,获得快乐,慈悲的佛陀,愿你满我所愿。宝藏如来就赐给他观世音的名号,并鼓励他,尽未来际,深入人间,观世人求救之音声,而施予救助,令众生离苦得乐。师父一讲到这里自己都特别激动,说明我和观世音菩萨有同感,师父也有同样的善根。当时的不恂太子,就是现在的观世音菩萨。所以说,菩萨初发心就是发菩提心、修大乘法、行菩萨道,以自觉觉他为准则,而不是以自了为目的。所以菩萨不是指小乘罗汉、辟支佛,更不是指天神、鬼道、外道。但是有些人却冒充自己是菩萨,说自己是菩萨再来,我们现在见到非常多。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师父是深有体会的。好多居士问我,师父,别的地方,不是出家人,讲了一些神神通通的问题,怎么人还这么多?我就跟他说了,你看世间成佛的有几个?不能以人多而去决定法是对的还是邪的,佛在四依法当中跟我们说了,依法不依人,包括师父在内,依法不依人。我们世间现在,好多人把佛法讲到什么程度,去增加众生的欲望,而不是帮助众生放下,而不是帮助我们放下贪嗔痴的,都是增加贪嗔痴。包括我们学佛,我们刚才看到观世音菩萨,他是帮助众生,没有为了自己,而我们现在学佛,一到寺庙先上香、先磕头,最后就开始求,求名利、求官位等等的所求。如果佛要满足你这个的话,因为你上香了你要求,佛也是耳根非常软的,他也是有所执着的,不是这样的。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为小人,你命中有的终须有,你命中无的也不要强求,但是我们修行,把我们的欲望放下,我们的这种宝藏,自自然然的显露无疑了,而不是去求。我们只要学佛学的是看破和放下,你看破了,放下了,我们的清净本性自然就恢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