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德遵普贤

[其它相关] [其它法师]《宝箧印陀罗尼经》讲记(明安法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念佛的还受了菩萨戒,怎么到天上来了呢,我得要去西方,但有很多众生就拉住我不让走,原来老太太年轻时杀了很多的鱼,命终这些众生来算账了。于是大家又帮她诵《地藏经》念佛给这些众生回向。当时居士打电话把这个事情告诉我,都是真实的。后来她又下来几次,最后告诉大家,她看到观世音菩萨了,菩萨告诉她说,到四十九天的下午四点来接她。那天大家又给她念佛到四点半。我们要清楚啊,杀生对自己的道业是很大的妨碍。我们以前如果杀过生,现在学佛要真诚的向它们忏悔,把念佛诵经等功德都回向给它们,解怨释结啊。否则,一定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的!另外我们要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我们有前生,前生还有前生,无量劫以来,六道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曾经很慈悲的爱护照顾过我们,只是一转世我们都忘记了。这是佛为我们所说的事实真相,杀害众生就等于杀害父母。在《法句喻经》上有这么一段故事:说的是舍卫国有一位婆罗门,富有悭贪。每到吃饭的时候,便紧闭门户。有一天,家里杀了一只鸡,煮好后端在桌上,夫妻同食,中间夹坐一小儿夫妻俩接二连三地取鸡肉喂入小儿口中。佛知这位婆罗门得度的机缘成熟了,就化作沙门,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婆罗门一见大怒,就冲着沙门骂道:“你这个出家人真是无耻,为什么不声不响地窜入我的家中?”沙门说:“因为你愚痴,杀父娶母供养冤冢,所以我才特地来点化你,怎么反说我无耻。”这位婆罗门听了更生气,就责问沙门道:“你是一个出家人,怎么说话如此不正经?我什么时候做过杀父娶母供养冤家这样荒唐的事?”沙门说:“你不要这么生气,让我细细地说与你听。这桌上的鸡,正是你前世的父亲,因为你父亲在生时悭贪成性,所以堕落为鸡。而你这个儿子,正是你过去世的仇人,因为夙业未尽,所以投生来做你的儿子,以便加害。你这位妻子,其实是你前世的母亲,因为与你恩爱极深,舍不得与你分离,所以还来与你结为夫妻。这其间的轮转,愚人自然不知,惟有得道的人,才了了分明。”婆罗门仍不相信,佛就示现神通让婆罗门亲眼看到前生的事实。这位婆罗门才不得不相信,于是向佛忏悔受戒,佛为说法,即得道果。有此可知,一切众生确实都是我们过去的父母啊,所以不要杀生。平时多吃素食,对身体健康很好,现在的动物肉都有很多的激素等在里面,很不卫生。至于平时洗菜、走路不小心伤害小虫子也在所难免,要好好念佛给它们回向。天热家庭卫生要打扫好,以免不干净生虫子。至于不杀生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就简单说到这里!
  “不偷盗”,凡是有主物都不能不经别人同意盗为己有,所以偷盗就是不与取。在《楞严经》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偷盗之心对我们的道业妨碍是很大的。学佛之人,应该要布施众生才对,哪有偷别人东西的道理。偷盗的果报是贫穷,将来还要下地狱。我们要清楚,命中没有的你偷也偷不来,命中有的跑也跑不了。如果从偷盗得来,命中的福已经损失的很多了,比偷来的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偷盗的人是最愚痴的。我们学佛要经常布施一切众生,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的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若能常常行布施,我们命中的福报一定会越来越增加的。我们不能偷盗一切众生的东西,尤其在佛门中更要注意,即使你没有受不偷盗戒,但偷盗的性罪也是非常重的。在《地藏经》上:“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如果偷盗寺院常住物及僧众物,那么果报一定是在地狱。所以我们如果到了寺院,一草一木都不要擅动,多请教出家师父,师父同意我们就不犯盗,没有什么过失。在《方等经》上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说:“若盗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过我们也不要害怕,只要明理,如理如法的去做就没有什么过失。有些人疑惑,我们在寺院发心护持道场,吃寺院的饭算不算盗呢?那个不算,因为是出家师父同意的,偷盗的定义是“不与取”,别人不同意那是盗,同意的不不是。出家人收供养算不算盗呢?那得要看具体是什么情况:如果是别人主动供养的,不算盗;如果想办法拉拢信众,想让他拿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这就是偷盗。盗心在《四分律》当中分为十种的:黑暗心、邪心、曲戾心、恐怯心、常有盗他的心、决定取、寄物取、恐怯取、见便便取、依托取。如果邪命说法,求别人供养,也是偷盗;别人供养你,你嫌少,于是嗔恨,借嗔恨得财还是偷盗;还有黑暗心,就是你愚痴,不知道戒律,互用三宝物,虽然你自己没有拿,但错用了别人发心的钱财,其实也是盗心啊。比如别人发心的钱财指定是要建造佛像的,结果你没用,把它拿来盖房子了,这样就错了,果报很严重。如增注载:“唐朝汾州启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长宁师夜晚见惠澄来,形色憔悴,对他说道:我为了互用三宝物,受苦难言。其他罪都比较轻,惟独盗用常住物罪极重,请你救我。”长宁师就为他诵经忏罪。月余复来说:“蒙你给我诵经,已得息苦,现别住一处,但不知何时才得解脱。”我们也不能偷盗公共财物,不能偷税漏税,不能收受贿赂,这都是偷盗啊,罪极重!其实讲戒律很容易得罪人,对照一下自己,很多人都犯了。如果讲戒,别人心里总以为你在揭他的短呢,唉,真不容易啊。但如果真正学佛还是要明理的,一定要研究一下戒律。如果要细说偷盗和关于偷盗戒的问题,那是很多的,在这里我们只简单的说说而已,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菩提宝筏》这本关于戒律的书,里面讲的是皈依三宝,八关斋戒,很详细,在家居士可以多看,非常好,这本书在徐州云龙山兴化寺有印。
  “不邪淫”,这是对在家人讲的,出家众是“不淫欲”。在家人受八关斋戒也是“不淫欲”,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八关斋戒时正淫也不可以。这是告诉我们要遵守伦理道德,不能乱搞男女关系。淫欲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楞严经》上:“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印光大师也开示我们:“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由此可知,淫欲对我们修道有很大的障碍,即是是带业往生的念佛法门也不例外。在家居士虽然是“不邪淫”,但正淫也要有节制,不可纵欲,年岁大了以后也要断除,否则淫欲心决定障道。另外,也不可以在寺院里、佛像前、佛经前、佛塔前、出家师父住的附近行不净行;身上若带有佛像经咒,行不净时要摘下来。从六欲天以下我们都是欲界众生,都有这样的烦恼习气。但要成就道业一定要放下自己的习气。印光大师告诉我们:“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乾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即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另外,我们不要贪吃贪睡,多看经书,不让烦恼有时间钻空子;也可以多念佛、拜佛,求佛力加持消除此烦恼;多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讲:“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这些都是对治此烦恼的方法!
  下面的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这四条是属于口业方面的。口业很不好守,我们与人打交道总是要言语沟通。我们一般人还是比较喜欢说话的,不说心里很难受。有时候乱说话,说出去的话都不计后果,结果造成很不好的影响。作为一个修行人一定要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假如一个修行人平时总喜欢说一些闲言杂话,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来,他的向道之心很微弱,习气很重。古大德告诉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夏莲居大德也讲:“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多说一句废一句,多念一句是一句”,如果说是对众生有利益的话,有关于佛法修行的话,可以说。如果是不必要的闲话还是尽量不要讲。以前有一位修禅定的法师,在定中看到两位出家人在谈话,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护法神走了;又一会儿,妖魔鬼怪来了,围绕着他们。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两位出家人最初在讨论佛法,所以有护法神围绕;过了一会儿,闲话家常,护法神就走了;话家常之后,又讲些是非人我,妖魔鬼怪就来了。由此可知口业的重要,平时常说人是非长短,周围都是妖魔鬼怪;若常常念佛,谈论佛法,自然能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龙天护法的保佑!
  “不妄语”,说谎话欺骗他人称为“妄语”。若常常说谎话,则心地一定不真实,与道不相应,所谓“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对我们修行是很大的障碍。像罗侯罗尊者年幼即出家,很喜欢开玩笑讲骗人的话。有人来拜访佛陀,佛在精舍时他就说佛不在,佛陀不在时他却又说在。被骗的人多了,就去佛那里告状。一天,佛叫罗侯罗用盆取水来洗足,洗完后将水倒掉,佛要他把盆翻过来扣在地上,之后又叫他注水,然后问罗睺罗:“水注进去了吗?”罗侯罗说:“覆盆怎么装得进水呢?”此时佛陀就训斥他道:”一个没有惭愧的人,妄语覆心,道法不入,亦复如是!”
  我们不能打妄语,尤其是大妄语,说自己是佛是菩萨,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了自己一时的名闻利养,无惭无愧,说自己的菩萨化身,这绝对是魔啊,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马上远离,在《楞严经》上佛为我们讲的很清楚:“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所以凡是说自己是菩萨的一定是假的,不要相信他,我们要相信经典相信佛。但现在有些人根本不理会经典,就是相信人,听骗不听劝,真是可怜悯者!
  如果是大慈悲心,为救度众生的缘故,可以打方便妄语,比如:佛住世的时候,有一个猎人追赶一只小兔子,兔子逃到佛的座下,不一会儿,猎人追赶过来问佛:“你看见兔子了吗?”佛说:“没看见。”猎人走了以后,很多比丘就问佛:“兔子分明在您座下,您怎么说没看见呢?”佛说:“为了救兔子的缘故!”如果告诉猎人,兔子就没有命了,猎人也造作了恶业。佛这样讲即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所以我们学佛不能学死啊。但也不要没事总打妄语,还美其名曰方便妄语,这就是自欺欺人了。北宋刘世安问司马温公说:“有一句话能让人终身奉行的吗?”司马温说:“有,就是一个‘诚’字!”又问:“从哪里做起呢?”司马温公说:“从不妄语开始!”世间君子修身立德尚且都不妄语,更何况是我们修行佛道的人,所以我们要注意啊!
  “不恶口”,恶口,就是说粗鲁野蛮难听的话,令人生烦恼。修行人不能恶口,我们应该常讲一些好话,利益众生的话,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像菩萨的四摄法就有爱语。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难听的言语就像一把刀一样,让人听起来很难受。若一个人常常恶语,那对他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地藏经》上说到:“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我们也常听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我们要善护自己的口业,尤其不能诽谤三宝。律中记载:佛在毗舍离城的时候,当时有五百渔民捕到一条大鱼,这个欲得形状很怪异,长着十八个头,三十六只眼睛,有人头、象头、马头、驴头、骆驼头等。有很多人围观。佛用神通加持大鱼令它回忆起前世并说人话。原来这条大鱼在迦叶佛时是一位比丘,叫劫比罗。由于辩论不过其它比丘,所以就恶口骂他们,比丘们比喻成是象口、马口、驴口、骆驼口等。由于恶口骂众僧人的果报,命终堕入地狱,长期受苦。从地狱出来,余业未了,今生成为大怪鱼。幸好善根成熟,遇到佛陀,仰仗佛力就持,升到了三十三天。这样的公案很多,还有小沙弥骂老比丘诵经的声音像狗叫,结果五百世为狗等等。我们要谨言慎行,也不能随便给别人起外号,比如秃子,瞎子等等,否则我们来世也可能成为秃子,瞎子等。当别人恶口骂我们的时候,也不要生气,不要还口。佛在世的时候,有人听到佛是一个断除了一切的烦恼的修道人,就故意来到佛的面前骂佛。佛听见他骂,什么话也不讲。等他骂完了,佛就问他:“你给别人送礼,别人不要你的礼物,这个礼物是谁的呢?”那个人说:“当然还是我的了!”佛说:“你今天骂我,我不理睬,这个骂就回到你身上了,就像送礼一样。”佛又说:“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圣不可毁,祸必灭己。”
  “不两舌”,两舌,就是在两人之间挑拨离间。如看到张三说李四不好,见到李四就说张三不好;或是见有吵架打架的,自己在旁边看笑话、说风凉话,这些都是两舌。俗谚云:“嘴巴两片皮,说好说坏都是你。”两舌之人,《地藏经》上讲的很清楚:“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我们修行人,看到别人之间有误会,应当从中调和,哪有挑拨是非的道理呢?我们也不要听别人的离间言语。关于两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有一头母狮养了一头小狮子与一个小牛犊。小狮子与小牛犊慢慢的长大了。有一天母狮要临终了,就把它们俩叫过来说:“你们俩都是我的孩子,你们是亲兄弟。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挑拨离间的人,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注意啊,不要上别人的当!”说完后母狮就死了。狮子与牛互相照顾,彼此很友好。有一只狐狸,经常跟在狮子的后面吃剩下来的肉。狮子每当吃肉食都想起自己的牛兄弟,所以总是很快的回去。因此,狐狸总是吃不到剩下来的肉,它非常生气,心想:“我吃不到剩肉都是牛造成的,我应该把他们分开。”于是狐狸到了牛面前躺下来。牛问狐狸:“你是怎么了?”狐狸说:“我在为你心痛,狮子要杀死你。”牛不相信的说:“这不可能,我们有母亲的遗嘱!”狐狸说:“信不信由你。”随后狐狸又跑到狮子面前也这样说,狮子也不相信,但它们俩还是心怀疑虑。等它们回到窝里以后互相打量对方,越看越觉得狐狸说的是真的,于是就互相打了起来,牛用角剖开了狮子的肚皮,狮子也杀死了牛,以往的好兄弟此刻都毙命了。只有狐狸最得意,它可以有肉吃了”。我们千万不要相信别人的离间语,在护持道场的时候也是如此,要多多的互相沟通,彼此理解,千万不要互相猜疑!
  “不绮语”,绮语,就是讲花言巧语,轻浮的言语来触恼别人。在《沙弥律仪》上:“绮语,谓浮言靡语,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像黄色笑话,言情小说,暴力色情的电影等都属于“绮语”的范围。佛门弟子想真正的修行就要远离绮语。绮语的危害非常大,如果犯了,果报在地狱、饿鬼、畜生,从地狱出生人中得两种果报:一、凡有所说,无人所受;二、口吃不清,说话不明了。我们看到历史上由于犯绮语而得恶报的例子很多,施耐庵写《水浒传》,将淫荡偷盗杀人之事,描写的生动如画,给读者播下坏种子,他的子孙三代为哑巴。《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善于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导致许多人看了《西厢记》,就起了邪思淫念;结果书还没有写完成,王实甫自己就已经无法克制,嚼舌而死了。《金瓶梅》一书刊行后,其作者笑笑生的子孙三代都是哑巴,而且后代都不成才,平庸低*,五世后绝嗣。《厚黑学》的作者李宗吾,最喜好翻驳前人及圣贤的言论,诡辩是非,造出逆理背道的惊人之论以博取声望名利。他的一生穷困失意,潦倒孤虚,最后惨死于非命。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绮语!
  “不贪”“不嗔”“不痴”是属于意业。贪嗔痴是三毒烦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三毒烦恼是根本,如果我们没有贪嗔痴,身与口决定不会造作恶业,所以我们修行最主要就是要对治贪嗔痴烦恼。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念佛求生净土,为什么有很多人不能往生呢?你十善业没有做到,“不贪”,不能贪恋五欲六尘,不能贪恋这个世间,往生净土要有信“愿”,如果还留恋这个世间,放不下,你的“愿”就没做到,怎么能往生呢,古大德说这叫抱桩摇撸,把船拴在岸上,再摇也不能走啊,念佛也是如此,所以要看破放下,这个世间是苦空无常的,有什么值得贪恋呢,一旦到了净土,那才是真正的快乐,要多用智慧观察。“不嗔”不要有嗔恨别人的念头,“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心是火,能烧功德林啊。临终的时候,若生起嗔恨的念头很容易随着这一念嗔心堕入恶道,如阿祈达王,临终别人不小心把扇子掉在了他的脸上,他生气嗔恨之心,随着这一念堕落为蛇。所以除习气平时就要好好用功,夏莲居大德讲:“持戒念佛看经教,察过去习勿自欺”,又说“习气不除佛不现”,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一定是习气越来越轻的,否则,学佛了好几年,嗔恨心等习气还很重的话,你的进步是不大的。“不痴”不要愚痴颠倒,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人愚痴呢?在世间上你再聪明,如果不相信因果,不知道断恶修善,那都是愚痴的人;一个老实念佛修行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
  十善业如果要广说细说,那需要很多的时间,因为每一条都有相当的深度,发挥起来就不简单是一般的人天因了,由此可知,十善是很深的!我们今天就简单讲到这里!



第五讲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我们来看经文:【尔时众中有一大婆罗门,名无垢妙光,多闻聪慧,人所乐见,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大富丰饶。】
  在上一讲我们把十善业给大家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下面我们来看“归信三宝”!这是讲大婆罗门无垢妙光长者是三宝弟子。“归”是皈依,归向依*的意思。“信”是信仰,“三宝”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宝。入佛门的第一步就是归依三宝,如果我们皈依了三宝,那就是佛门弟子;如果没有皈依,那我们还是在佛门外。说到皈依,很多人以为自己很清楚了,实际上根本不懂。真正的皈依不仅仅是只举行个皈依仪式,拿个皈依证而已。当然,皈依的仪式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明白三皈依的意义,做到三皈依。不明白做不到不能算是真正的佛门弟子!下面我们就把三宝做一个介绍:
  “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
  “法”的梵语是“达摩”,有两个意思:一是任持自性义,保持本体自性的不变;二是轨生物解义,是说法能规范人伦,人对事物能产生理解,全都是依据于法。“法”又分为“教法”与“证法”。教法,就是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证法”就是指我们如法修行所得到证悟,不仅是证果,乃至于我们内心能生起一念的出离心、慈悲心等都算“证法”。
  “僧”是梵语“僧伽”的简称,翻成中文为和合众、和合僧。“众”是指四人以上,能够做僧法羯磨的团体,所以一个人不能称“僧”。“和合”又分为“事和”与“理和”。所谓的“事和”就是我们平时常听说的六和敬: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六和敬很重要,四人以上修六和敬才能称为“僧”,否则人再多不能称为真正的“僧”。“理和”是指同证一个寂灭涅槃之理,所证的境界完全一样。
  在《南山律》上把三宝分为四种:一体三宝;理体三宝;化相三宝;住持三宝。印光大师在讲三皈依的时候,分为自性三宝,住持三宝两种。只是分法不一样,其实还是一回事。一体三宝、理体三宝都是从自性上说的,就是印光大师所说的自性三宝。《南山律》:上化相三宝,是指释迦牟尼佛成道后为“佛宝”;所说四圣谛法是“法宝”;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为“僧宝”。住持三宝,是指佛灭度后,佛像为“佛宝”;经典为“法宝”;剃发染衣的出家人为“僧宝”。而印光大师是总说“住持三宝”,佛世之三宝,佛后之三宝。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我们再来看自性三宝,印光大师说:“佛者觉悟义,自性佛者,乃即心本具离念灵知之真如佛性也;法者规范义,自性法者,乃即心本具道德仁义之懿范也;僧者清净义,自性僧者,乃即心本具清净无染之净行也。”
  在戒经上就提到,只要我们真正的受持了三皈依,就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时时刻刻保护我们。《弥勒下生经》中也说,弥勒菩萨将来成佛,三会说法,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皆得阿罗汉;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皆得阿罗汉;三会说法,九十二亿人皆得阿罗汉,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遗留的弟子。“或于释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归法。来至我所。”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持守好三皈依,所得到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最迟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都可以得度!
  我们知道了三皈依和三皈依的利益,还得要做到三皈依。只是知道,做不到不算皈依,那要怎样做呢?首先,我们自己得要发真诚心皈依三宝。如果自己不发心,只是办一个皈依证,这样肯定得不到皈依。另外,要有一个如法的出家师父为你受皈依,如果他的三皈依都不清净,又怎么能为你受三皈依呢。在受皈依的时候,一定要如理如法的受持,专心缘念三宝等等,这样才能得到三皈戒体。受三皈依以后要好好的护持三皈依:自皈依佛,尽形寿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尽形寿永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尽形寿永不皈依外道邪众。现在有很多的人学佛不明理,遇到一些事情以后,不是佛教的观念,总是去找外道,拜外道的什么仙神之类的,这样你的三皈依都不清净了,你还以为自己是佛弟子呢。这样都不算真正的皈依,所以要好好的护持三皈戒体啊。
  受了三皈依后,要懂得恭敬三宝!现在有很多的在家居士学佛,看不起出家人,这种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他们开口就是谈自性三宝觉、正、净。我们要清楚,如果连事相上简单的都做不到,谈自性三宝只是空谈而已!一定要在事相上也做到!
  如何恭敬“佛宝”呢?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后,所有的佛像,不论是画像也好,木雕铜制的也好,都要当成真佛一样来恭敬。在《皈敬仪》当中就提到,金木土石虽然是无情之物,因为用在塑造佛像的缘故,所以恭敬的人就会获得无穷的福报,毁谤的人就会得到无量的罪过。佛入灭以后,佛像也是度化众生的殊胜对境。佛降生七日,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升到忉利天。佛成道后,想要报答母亲的恩德,所以上升忉利天,一夏九旬,为母亲说法。在《造像经》上说:当时优填王想念佛陀,让目犍连带领三十二个工匠,上升忉利天,以旃檀香木各刻如来一相,往返三次才圆满。佛讲法完,从忉利天下来,优填王带着佛像来见佛。佛像自行七步,前往迎佛。佛即为摩顶授记云:“汝于来世,广做佛事。”并告诫诸比丘说:“我灭度后,造立形象应一一如真佛,使见者得法身仪则,乃至幡花供养,皆于来世得念佛三昧,具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体。”在《法华经》上也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由此可知,恭敬供养佛像的功德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像大迦叶尊者,在过去生曾做打金匠。因为看到佛像的金身有一点脱落,就发心集钱修补,以此功德,九十一劫升到天上享天福。天福受尽,下生人间,有庄严金黄色身,见佛闻法,证得圣果。阿那律尊者,在过去迦叶佛时,曾做贼到寺院偷东西。因为佛前的灯太暗,所以用剑挑一挑,灯亮起来。他看到佛的相好时,生起了极大的欢喜心,由于这一念欢喜种下善根。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见佛闻法证得阿罗汉果,天眼第一。还有南朝的梁武帝,前世曾是砍柴的樵夫,因为下雨到寺院避雨,看到屋顶漏雨滴在佛像上,于是用斗笠为佛像遮雨,所以感得皇帝的果报,并且也能听闻佛法。这样的公案有很多!
  作为三宝弟子,不知道恭敬佛像是不对的。有佛像的地方,不可嬉笑玩耍,或躺卧踞坐,要小心谨慎,恪守威仪;不可以裸身及穿短裤在佛前行走;不可以拿着溺器(尿桶)在佛前经过;不可以对着佛像抽烟喝酒杀生吃肉等。家中佛堂一定要庄严整洁,不可以乱七八糟。如果有多余的房间,最好有专门一间作为佛堂;若没有,一定要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不方便时,最好有干净的布帘遮盖佛像,若是纸像最好装裱相框。每天早上,刷牙洗脸洗手后,上香供佛,香一支、三支都可以。拜佛时要恭恭敬敬,不要图快图多;若供水,每天早上要换一次;若供灯,尽量不要让它熄灭;供佛的花如果枯萎了要及时更换;供佛的水果一定要先洗干净先供佛,现在有很多人,水果供佛时不洗,供后自己吃时才洗,这不恭敬。供品随份随力就好,如果条件不允许,少供一些也可以的。要用新净之物,人用过的最好不要拿来供佛。供佛的东西水果饭菜都可以,但菜里不要加五辛(蒜、葱、兴渠、韭、薤等);不要用酒、肉、烟供佛;供佛的瓜果、饭菜,应该在日中(日影正中)前供养,因为佛制有“过午不食“,现在一般十一点前供养是不会超过日中的,下午晚上不要供瓜果、饭菜,否则不如法,香下午晚上可以上;打扫佛像的毛巾、盆等最好是专用的。其实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如佛的受用物、供佛物怎样处理等,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的说说,大家可以多看看这方面的书,要懂得戒律。很多人连这些基本的行法都不懂,还口口声声谈自性觉正净,藐视出家人,真是愚痴狂妄!
  下面谈恭敬“法宝”,“法”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的诸佛都是从法而出生,所以一切诸佛都恭敬法宝,更何况是我们一般人呢,所以我们对于法宝一定要竭诚尽敬!
  读经看经书时,必须洗手漱口干净,衣服整齐,端坐,威仪严肃才可以,藕益大师说: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捧经不可以用一只手,应该双手拿经书;经书不要放在低于下身处,随身携带的小本经书要正放在上衣口袋里;不能手拿经书甩来甩去;拿经书不能向人顶礼,双手捧经书举与眉齐就可以;经书要保持整洁干净,不可以折角,不要乱涂乱画,经书上有不认识的字可以写在纸上;人离开时经书必须和拢;大小便后,要洗手才能拿经书;小乘经典不能放在大乘经上,世俗书籍和一些物件不可以放在经书上;经书上有灰,不可以用嘴吹,要用专用的干净毛巾或者纸巾搽干净。现在流通的光碟、录音法宝有很多,也要恭敬!要端坐专心听法,不可躺在床上看光碟听录音;不可以边嗑瓜子边看光碟;有随身携带的影像设备听经也要保持恭敬心等等。
  经书若有破损,应尽量修补好,不可以随便焚化,《戒本疏》云:“有人无识,烧毁破经,言我今火净,认为得福,此全无根据。”按戒律说,破损经典应该放在残经塔或者干净处供养,因为佛在过去生曾为半偈舍身:释迦牟尼成佛前曾在雪山苦行修菩萨道,名为雪山大士。大士一直坚持着苦修。佛教的护法神帝释天见状,就变成了罗刹,样子非常可怕,去试探大士的道心。罗刹来到雪山,在距离大士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用非常清雅的声音宣说过去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听了这半偈后,非常欢喜。他一点也不惧怕罗刹的狰狞长相,来到罗刹面前说:“这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的无上大道啊,你是从哪里听说的,你如果能为我说完这首偈子,我愿意终身作你的弟子!”罗刹回答说:“你这仅仅只是考虑到你自己。你难道没有看到,我如今快饿得不行了,实在不能给你说了。”大士问:“你要吃些什么东西啊?”罗刹说:“我只喜欢吃新鲜的人肉,喝人的热血。”大士说:“你只要说完半偈,我愿意用此身供养您。”罗刹再次问:“你真的能为了半偈而牺牲人人贪爱的肉身?”大士坚定地说:“牺牲脆弱的肉身,换取坚固的法身,我决心已定!”罗刹点了点头:“既然这样,我就为你宣说其余的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大士听闻此偈,深思其中的深义,在岩石、墙璧等上,到处书写此偈。然后爬上高树,从上面跳下来供养罗刹。罗刹暗自赞叹,当即恢复了帝释天的形相,在半空中接住了大士,这时帝释天、大梵天王等,都纷纷向大士顶礼。佛说:“善男子,如我昔为半偈故,舍弃此身。以是因缘,便得超越十二劫,在弥勒之前成佛。善男子,我得无量功德,都是由于供养如来正法故。”佛曾为半偈舍身,所以我们是不能随便烧掉破损的经书的。弘一法师也讲:“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印光大师说:“残经无可修补,烧则无过;如可看可补者,则不宜烧。有不知变通,一向不敢烧,此经毕竟不能看,兼不能如好经收藏,反成亵渎,兼以亵渎之过贻于后人也,岂可不知权变乎哉?”诺那祖师也说:“不能用之经咒即行焚烧,再将灰送到河中,普度水族众生。”由此可知,经书破损,一定要尽量修补好;实在不能修好的,应恭敬焚化,但要注意,最好有一个专门的盆或器具盛灰,不能让灰四处飞扬。但现在有些人,经书佛像破损一点,还能修补好的,他不修补就随便焚化了,实在是罪过,在《四分律》说是逆罪,等同杀父母,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注意啊!
  我们还要对讲法的法师恭敬。因为佛在世时,有佛讲法;佛灭度后,有讲经的法师替补佛处。所以对法师也要恭敬。听法时不要瞌睡杂话,左右顾视,应当正心端坐,仔细聆听佛法。在正式的讲法仪轨中,有请法师,礼拜法师,送法师等,这都是恭敬心啊。敬法还有很多呢,我们就简单讲这些。
  恭敬“僧宝”,前面已经讲过“僧”的意思。在这里我们主要讲的就是恭敬出家人。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僧团当中有些不太好的现象,但是皈依的在家居士,也不可以自以为是,看不起出家人。你若没有恭敬心,三皈依都不清净。不仅如此,佛也讲过:“任何众生,若对身著袈裟的比丘生恶心,就是对三世诸佛、缘觉、阿罗汉生恶心。于三世圣者生恶心,必将成熟无量的罪业和果报。”所以,我们对于有德行的出家人要恭敬,没有修行的也要恭敬,《行事钞》云:“若见僧中有非法事,不得讥嫌呵责;若出言呵责,自失善利,非入寺之行。”看到好的有德行的出家众可以多亲近,对自己的道业很有帮助;见到了不好的,远离就好,要善护口业,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要因此影响自己。凡剃发披袈裟者,都是佛的弟子。在家人看到,都应当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即使是一个不太如法的出家人,由于他的形象是三宝形象,你恭敬都能获得无边福报。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就有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安慧狮子,遍体金色、光洁闪亮,它经常以水果、树叶为食,从不损害任何众生,对出家人尤为恭敬。有一猎人妄图杀死安慧,期冀把它金色毛皮献与国王后能免除自身贫穷之苦。他便穿上出家人所着袈裟,伪装成僧人,手持弓箭来到狮子面前,并最终趁它熟睡时向其射出一只毒箭。狮子惊醒后本欲追赶猎人,但见他身着袈裟不禁想到:此人身着三世诸佛胜幢袈裟,若将其损害,则如已对三世诸佛生起恶心。于是它便放弃了追杀猎人之意。毒箭毒性随后发作,当狮子生命垂危之际,它口中自然发出:“呀啦啦瓦夏萨梭哈”之音。时大地震动犹如翻天覆地一般,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目睹猎人杀害狮子相菩萨后,均降下天人花雨供养狮子尸体。而猎人则将安慧金色皮肤剥下,到国王面前试图索取奖励。国王则想到:古代论典中皆言,任何旁生若皮为金色,则都为大菩萨。既如此,我为何还要奖励眼前这位屠夫?对他奖赏,与对大菩萨生杀心又有何种区别?国王心意已定,就拒绝了猎人赏赐之祈求。但猎人再三恳请,国王最后便送与他些微财物。国王又问他:“你杀害狮子之时,有无现出种种瑞相?”猎人恬不知耻回答说:“当时狮子口出八字,大地同时开始震动,无云天空亦降下雨水,诸天人也降下花雨。”国王闻听之后,内心非常不悦,他对狮子立即生起信心。随即他又召集起所有智者,向他们寻问这八字内涵,但无一人知晓。此时于一寂静地住有一具智夏玛仙人,当国王问到他时,他解释说:“‘呀啦啦’意谓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很快就能解脱生死;而‘瓦夏萨’则指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全都具足圣者相,已接近获得佛果;‘梭哈’则言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之人,所有人天及世间众生均应对之恭敬承侍。”国王听罢顿生欢喜,他集中起八万四千小国民众,将金色狮子皮放于七宝马车上令大家恭敬礼拜。众人皆用香花供养,并顶礼承侍,还将狮子皮置于金箧中,为之专门建造佛塔,有很多众生最后都依之转生天界。释迦牟尼佛变为狮子时,对身着袈裟之人无不生起坚定信心。以此缘故,他于十万劫中都转生为转轮王,赐与众生安乐,自己亦积累下广大福德。国王也因供养狮子皮功德,而于十万劫中享受人天福报。当时之国王即为后来之弥勒菩萨;当时之夏玛仙人即为后来之舍利子;当时之猎人即为后来之提婆达多。”由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来,对出家人形象恭敬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更何况是如理如法的出家人呢!应当如何恭敬呢?见到出家人如果方便的话,就要顶礼;不方便时,至少也要合掌弯身九十度问讯。出家人诵经、修行时,剃发,吃饭,刷牙等等不方便时就不要强行顶礼问讯了。问出家人的法名时要如法:“请问师父上下”,不能问“师父,你姓什么”;不要直接称呼出家人的法名,应称某某师;有事要进出家师父的房间,进门要先敲门三下;出家人站立时,在家居士不要坐;女众不要穿很暴露的衣服见出家人,要朴素大方就好;单独女众不要进男众出家师父房间;不能坐出家人的床;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若念佛、走路时不能走在出家人前面。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就不广说了,最主要的是要有一颗恭敬心!另外,弘一法师说:“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则与皈依僧伽之义符合矣。”
  事相上能做到了,还要努力如法的修行,要依自性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些道理大家都听得很多了,但不一定真能够明白,要好好修行开悟后,才能真正做到依自性三宝!这是讲“归信三宝”!
  下面是“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善心殷重”是慈悲,“智慧微细”是智慧,这两句是赞叹无垢妙光长者是“悲智双运”的菩萨根性。我们学佛,不仅要有慈悲心,而且还要有智慧,这样才能利益一切众生。如果我们的慈悲没有智慧摄持,很可能好心办坏事。比如父母疼爱孩子,不懂得教导,那真是“爱之不以其道足以害之”,学佛也是这样啊,要帮助众生,一定需要智慧,需要善巧方便。比如初学佛,可以先谈谈如何种善因得善果等等的人天乘教法,慢慢的引导他走解脱路;刚开始你满腔热忱,要解脱啊,要如何如何啊,道理很对,你也很慈悲,但对方不一定能接受,甚至诽谤,这样就不好了。所以我们要学菩萨的四摄法等等,要观机逗教,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需要我们自己好好的体会!
  “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一句是很重要的!这是说无垢妙光长者内心恒常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圆满他们的善妙利益。“善利”包括世间短暂的安乐(如健康、聪明、富贵等)和出世间究竟成佛的安乐。佛法常说“感应道交”,能感的是我们的心,所应的才是佛菩萨的加持。这一句“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是能感之心,因为无垢妙光长者有这样的心,才能感得佛讲能圆满一切众生善利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这就是“应”!
  “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我们要成就佛果,那么佛果的因就是发菩提心,在《毗卢遮那成佛经》上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如果我们不发菩提心,就不可能成就佛道;无垢妙光长者不发菩提心,也不能感应佛讲成佛的《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那么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简单说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菩提心有两种: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就是生起救度一切如父如母的众生,使他们脱离六道成就佛果的心;“行菩提心”就是不但有了愿菩提心,而且还要落实在修行当中,要广行六度、四摄等利益众生的行为。“胜义菩提心”指的就是“性空正见”,是佛菩萨的空性智慧。唐代朝鲜国净宗大德元晓法师在所著的《无量寿经宗要》里面说菩提心有两种:一是随事发心,也称缘事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二是顺理发心,也就是缘理的菩提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
  “世俗菩提心”我们没有证悟空性的凡夫也可以发起来,所以称“世俗”。而“胜义菩提心”得需要证悟空性大彻大悟才可以,所以称“胜义”。元晓法师在解释顺理发心(也就是“胜义菩提心”)讲:“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就是说,要信解一切诸法,都如同虚幻的梦一样,不落空有两边,离开一切的言说思虑,从这样的见解当中,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广大心。虽然自性当中没有烦恼善法可言,但还是断烦恼修善法,像《金刚经》上:“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胜义菩提心!所以胜义菩提心需要证悟空性才可以发起来,我们一般凡夫所发的都是世俗菩提心。虽然是世俗菩提心,但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内心如果能生起一念广度众生的菩提心,所得的利益就无法衡量。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和其它的论典中都有这样一个公案:从前,有位商主名叫匝哦之女,他将几天中做买卖攒得的收入供养母亲。在他即将启程去海岛取宝时,母亲劝他不要去,他断然不听。母亲一边哭一边拽着他的脚。他气愤地说:“我要去大海取宝你竟然说此不吉利的话。”同时用脚狠狠地踢母亲的头。然后就走了。以此业报在海上船只毁坏,他独自一人幸免于难,到处漂泊,因以往供养母亲几次银币之业而于数千年中享受天人的安乐。又被业风驱赶到了南方一处(就是地狱),他走进一座三层门的铁室内,看到那儿有一个人的头上旋绕着一巨大燃火的铁轮,脑浆脓血四处飞溅。匝哦之女问:“你造了什么业而落到这种下场的?”那人说:“我因曾损害过我的母亲而感受此果报。”他想到了自己也曾损害了母亲。瞬间铁轮落到了自己的头上,感受了无量痛苦。这时他心里想:“世界上不孝顺父母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他们一定也在受业报苦,愿他们的痛苦都由我一人来承担吧,愿他们都获得安乐!”在他发心的当下,地狱的境界就消了,立刻就转生到兜率天(也有说忉利天)。匝哦之女仅仅是生起一念的愿代他们受苦的心,就升到了天上,更何况我们生起希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对境比匝哦之女要广大)都成佛的心呢!由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知道,菩提心的功德确实不可思议!在《劝发菩提心文》里头也说:“发菩提心,诸善中王。”龙树菩萨也讲:“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诸福德,佛亦难衡量”。当然,佛是遍知者,这样讲是说明菩提心的功德广大无边。像匝哦之女类似的公案很多,都可以说明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很多人学佛,只注重诵经、拜佛,你问他为什么诵经呢,他说为了孩子考学顺利等等,不懂得发菩提心。如果我们所修的一切善法都能够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那么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要会学佛啊!
  “大富丰饶”这一句是说无垢妙光长者家中资财丰足。“富饶”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资财,二是德行。无垢妙光不仅资财富有,而且“常行十善,归信三宝,善心殷重,智慧微细,常恒欲令一切众生圆满善利”,这些都是德行的富饶。我们一般人只注重资财,而不注重德行。一个人若无德行,钱财再多也是贫穷之人;若有德行,身贫也是富有之人,所谓“有道真富贵”,永嘉大师证道歌也说:“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尤其我们今天学佛了,要像诺那祖师说的:【每一年的年底都要自己结结账,自己看看,我这一年的修持结果,是不是更慈悲了一点,更明白了一点。】,儒家孔子也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修行,慈悲智慧不断的增加,那我们就是“大富丰饶”!今天我们能值遇此经,信受修持也是“大富丰饶”!
  再看下面的经文:“时婆罗门无垢妙光从座而起,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作是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养。”
  “从座而起”表明无垢妙光在座,现在想请佛应供,所以从座位上起立。“往诣佛所,绕佛七匝,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顶礼双足。”表无垢妙光请佛的恭敬之心。“绕佛七匝”,印光大师开示说:“绕佛,当如日月之由东至南、至西、至北,不可由东至北、至西、至南,以顺绕有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逆绕有罪过。围绕之法,西域最重,与礼拜不相上下,其意便随顺于佛也。”所以,我们不论是绕佛还是绕塔,都要按顺时针方向绕,不可以逆时针绕。绕佛是表示对佛的恭敬,表示随顺于佛。在其它的经典当中我们也可以常看到有人绕佛。绕佛一般是三匝,七匝,百千匝都可以,一匝就是环绕一周的意思。《三千威仪经》中提到绕塔的方法,我们绕佛也要如此。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踩到虫子;三不得左右顾视;四、不得随地吐痰;五不得与人闲言杂话。低头视地是显示出我们的卑下恭敬之相;不能踩到虫子是我们的慈悲心;不能左右顾视是去掉我们的散乱之心;不能随地吐痰,是要我们远离污染佛门净地的过失;不能与人闲言杂话是要我们远离愦闹的过失。我们绕佛时还要缘念三宝的功德,要发度一切众生的心等等。绕佛的好处非常多,我们寺院当中一般早晚课都要绕佛,边绕佛边念佛可以去掉昏沉,对身体也是非常好的。不仅如此,绕佛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这个在很多经论当中都有提到,我们若能绕佛,则能消无量的业障,增无量的福慧,将来必定能成就佛道。
  “以众香华奉献世尊,无价妙衣、璎珞、珠鬘,持覆佛上”这是持众上妙供具供佛,以表恭敬之心。“世尊”是诸佛的十号之一,十号具足,种种功德具足,为世所尊,所以称“世尊”,在这里就是指释迦牟尼佛。“无价”下面是妙衣、璎珞、珠鬘,不仅妙衣“无价”,璎珞、珠鬘也是“无价”,这是说无垢妙光供养的供具都是价值很高的。另外“无价”是说明无垢妙光长者的恭敬心无价。世间的物品可以用钱买到,但对三宝的信心与恭敬心却是难以用钱来衡量的。我们没有太多的资财供佛,若能以极大的恭敬心,即使是供上一朵小花、一杯清水,那这样的供养也是“无价”的,所得的福报也不可思议,这样的公案很多,所以说“福田*心耕”。“璎珞”是印度人的一种装饰品,佩在头上或挂在颈项上的叫“璎”,佩在身上的叫“珞”,都是用精致的玉石编制贯串而成,不过它的贵*和等级,还得依佩戴人的身份和地位来区别。我们看到很多佛菩萨像上也以璎珞装饰,这是佛菩萨恒顺众生的一种身相。“珠鬘”就是用宝珠串起来的装饰品。
  另外我们要知道,这些供佛的“香华”“妙衣”“璎珞”“珠鬘”,一旦佛接受了,那它的性质就不一样了。佛物有四种差别:佛受用物;施属佛物;供养佛物;献佛物。“香华”是供养佛物;“妙衣”如果佛穿了,那就是佛受用物,在《宝梁经》上说:“凡是佛所受用之物,一切天人、魔、梵皆应恭敬供养如塔,乃至风吹雨烂。不得贸易,不得它用,应供养。”“璎珞”“珠鬘”若经过佛受用,那就是佛受用物,若不受用,那就是施属佛物。至于四种佛物的如何处理,大家可以多研究一下戒律,我们就不多说了。现在很多人不懂戒律,遇到事情不知道怎样处理才如法,甚至都是好心办错事。我们学佛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我们不懂的还多呢!
  “顶礼双足”这是对佛行五体投地礼,两手、两膝和头都着地礼佛。人最高的是头,最低是足。今以头顶礼佛之双足,代表恭敬到了极点。礼佛的方法与功德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些,在此也不多说。“却住一面”,礼佛完毕,站在佛的一边,由经文我们都可以看出来,无垢妙光一举一动都很如法,我们要随学啊。【作是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明日晨朝,至我宅中,受我供养。”】这是请佛与大众同受供养,非请佛一人受供;受供的时间是“明日晨朝”;地点是“至我宅中”。“唯愿世尊与诸大众”说明无垢妙光不仅敬佛,也恭敬出家大众,我们要学习无垢妙光的“广修供养“,不要有那么多的分别心。所请的人,时间,地点都讲的很清楚,表明无垢妙光早有供养之意,并且安排周到,到下面的经文可以看到。
  “尔时世尊,默然许之”。佛没有讲话,我们要知道,佛是究竟圆满的圣者,一举一动都有无量的密意在里面,不像我们凡夫很多行为自己都不清楚。佛讲话也是说法,不讲话也是说法,就如同佛拈花迦叶微笑,彼此之间没有言说,但已是心心相印了。在这里佛不讲话,只是“默然许之”,表明佛印可无垢妙光的恭敬祈请,也表宝箧印经法已在佛心怀,有待机缘成熟方才宣说!
  再看下面经文:【时婆罗门知佛受请,遽还所住,即于夜间,广办肴膳,百味饮食,洒扫殿宇,张施幡盖。至明旦已,与诸眷属,持众香华及诸伎乐,至如来所,白言:“时至,愿垂降临。”】
  无垢妙光知道佛接受了祈请,回到家中,在夜间就准备供佛的事宜。“即于夜间”说明所请之众人说很多,恐次日明晨准备不及时,所以夜间“广办肴膳,百味饮食”。佛住世时,出家大众只接受四事供养:卧具、衣服、饮食、医药。卧具可以休息;衣服可以遮体避寒;饮食可以维持色身的气力;医药可以于生病时治病。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至于钱财,佛有戒律规定,不允许出家人拿钱,怕增加贪心,妨碍道业等。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后,从气候、风俗习惯上都与当时的印度不同,所以祖师大德根据佛法和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就建立了我们中国的丛林制度,这个我们要清楚。“洒扫殿宇,张施幡盖”这是为佛的到来布置环境,打扫殿宇的卫生,起立幢幡宝盖以迎接佛应供讲法。处处可见恭敬之心。【至明旦已,与诸眷属,持众香华及诸伎乐,至如来所,白言:“时至,愿垂降临。”】这是无垢妙光与起家亲眷属持香华与伎乐来迎佛。“与诸眷属”可见无垢妙光的家人也恭敬信仰三宝,是佛化家庭。我们今世的父母子女夫妻,都是前世的缘才相聚一起,至于以后,“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来世怎么样就不好说了;若能一家人都学佛,今世不仅是亲眷属,也是法眷属,将来同生西方,同成佛道,岂不是很好吗!所以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佛,也要劝家人学佛。现在为什么我们学佛,有家人反对呢?就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如果我们真的学明白了,能像菩萨一样行四摄法,家人一定会很欢喜的,纵然不学佛,也不会反对我们,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检点自己才对!“及诸伎乐”,伎乐就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像我国的乐舞。只要我们心恭敬,音乐舞蹈都可以供养佛,但供养的音乐舞蹈要健康清净才好。比如梵呗、金刚舞都可以供佛;现在有些流行音调的佛曲很好听,很多人就是听到这些歌曲而入佛门的,所以我们要利益众生,可以有很多方便方法,可以送他一些佛教音乐光盘等,像这些健康清净的音乐都可以供佛。“时至,愿垂降临。”无垢妙光到达佛处,请佛如时应供;“愿垂降临”表明佛在无垢妙光心中的地位非常高,希望佛能大垂慈悲接受供养,给众生广种福田的机会!
  再看经文:【尔时,世尊软语安慰彼婆罗门无垢妙光,遍告大众宣言:“汝等皆应往彼婆罗门家摄受供养,为欲令彼获大利故。”】“尔时”是无垢妙光请佛垂降临时;“软语”是慈悲柔软的语言,也就是菩萨四摄法中的“爱语”,众生听到佛的爱语之后,都会非常欢喜,所以称“安慰”。“遍告大众”,因为昨日无垢妙光请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佛为主,由佛遍告大众最好。“汝等皆应往彼婆罗门家摄受供养,为欲令彼获大利故。”三宝是殊胜的福田,出家人接受供养是给众生种福的好机会,能令众生得到无边的福报,所以说“为欲令彼获大利故。”这样的公案很多:如迦旃延接受贫穷老婢女供养的水,老婢女因此升天;迦叶尊者接受贫穷老母的剩米汁,老母也因此升天。只要在佛门中种福,不仅能得到人天福报,也可以因此种下解脱成佛的种子。一般在世间修福,福有可能报完就没有了,但供养三宝所得的福直到成佛都不会耗尽,因为对境是三宝,我们必定会因供养三宝而解脱成佛的。
  【于时,世尊即从座起,才起座已,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照触十方,悉皆警觉,然后趣道。】佛遍告大众以后,“即从座起”表佛在座,今欲广利人天,所以从座而起;“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照触十方”,我们讲过佛的一举一动都有密意,现在从周身放光代表什么呢?佛放光也是要利益众生,一般佛从身上不同的地方放光,代表要利益不同的众生,其它一些经典都有记载,我们现在引用善导大师《观经四贴疏》中的原文:【然佛光随身出处,必皆有益。佛足下放光,即照益地狱道;若光从膝出,照益畜生道;若光从阴藏出,照益鬼神道;若光从脐出,照益修罗道;光从心出,照益于人道;若光从口出,照益二乘之人;若光从眉间出,照益大乘人】。佛从全身放光,“照触十方”代表要利益一切众生,也表明佛今日所将要宣说的宝箧印经能利益一切众生。佛“光明”代表佛的智慧功德,【从佛身出种种光明,间错妙色】“种种光明”表示今日所要宣说的宝箧印经总摄佛的一切智慧功德!“悉皆警觉”,我们看到这一段也要警觉到今日佛将宣说无上大法!
  继续看经文:【时婆罗门以恭敬心,持妙香华,与诸眷属及天龙八部、释梵四王,先行治道,奉引如来。】这是说婆罗门无垢妙光,持美妙的香华,和家亲眷属,天龙八部,释梵四王一起,在前面整治道路,奉引佛到他家应供。“释梵四王”就是指帝释、大梵天王、四大天王。帝释,在弥陀经上称“释提桓因”,就是民间的玉皇大帝,是欲界第二层忉利天天主,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释住在中间的善法堂天,东南西北四面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在过去很久以前,有迦叶佛出世。迦叶佛入灭后,当时有一个很贫穷的女子,四处乞食为生。有一天,她经过一座寺院,看到迦叶佛像年久失修,身上的金都剥落了,于是发心为佛像装金。可她也没有什么钱怎么办呢?后来又有与她一起的三十二个女子共同发心,终于把佛像修补好了。她们以此功德,命终后上升忉利天。这个女子就是后来的帝释,其它三十二人就是其它三十二天的天主。帝释也是佛教的护法。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大梵天的天主(初禅有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他非常慈悲,是佛教的护法。佛在最初成道的时候,就有大梵天王来请佛说法度众生!四大天王就是欲界第一层四天王天的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都是佛教的护法。我们进寺院天王殿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形象,他们的形象也有表法的意义。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他手里拿着琵琶,琵琶的弦若紧了很容易断,松了又没有声音,这是告诉我们要走中道。修行也要这样,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上说:“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南方增长天王表示我们要求进步,手里拿的宝剑是代表智慧,我们要求智慧,学佛也是如此。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表示我们要广学多闻,西方广目天王手里拿的龙还有珠子,龙代表变化,告诉我们要掌握变化,珠子代表我们要掌握不变的原则;北方多闻天王拿的伞。表示我们要防止污染。这些表法的义趣不仅与我们的修行有关,也与我们的生活有关,所以我们要明白啊!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六讲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请看经文:【尔时世尊前路不远,中至一园,名曰丰财。于彼园中有古朽塔,摧坏崩倒,荆棘掩庭,蔓草封户,瓦砾埋隐,状若土堆。尔时世尊迳往塔所】。这是讲佛在应供的路上,到了丰财园。一般情况下,佛都是在接受施主的供养后才讲法,今天在应供的路上至丰财园就宣说了宝箧印经法,此经的兴起因缘很特别,表明此法殊胜无比,救众生苦难最急,所以佛在应供的路上就宣说了此法!这一段经文从字面上简单的解释为:【释迦牟尼佛在往前走不远的地方,到了一座名叫丰财的园;在丰财园当中,有一座古老朽坏的塔,塔已经摧坏崩倒了,种种的荆、棘和爬蔓的草掩盖住了塔的庭院和门户,塔被破碎的砖瓦掩埋起来,看上去像土堆一样。这个时候,佛直接走到塔的地方。】这只是简单的表面意思。我们前面讲过,经有“涌泉”的意思,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经文字字句句都有无量的深义;此经全体是佛境界,全显如来藏性,所以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尔时世尊前路不远,中至一园,名曰丰财】“前路不远”表我们的佛性时时刻刻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只是我们不认识它而已;一旦修行开悟,才知道佛性就在面前。像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几年当中都没有得到师父一句半语的法要。他有一天向道悟禅师说:“师父!弟子跟您出家已经多年了,可是一次也没有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修道的法要吧!”道悟禅师听后回答道:“你刚才讲的话,好冤枉师父啊!自从你跟我出家以来,我时时都向你传授修道的心要啊。”崇信禅师说:“弟子不知道您传授给我什么!”道悟禅师说:“你端茶给我,我喝;你捧饭给我,我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在指示心要给你吗!”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这样的禅宗公案很多,确实我们能动能看能听能说,都是佛性的妙用,也就是这里的【前路不远】;【有古朽塔】表明此宝箧印经法过去佛就已经宣说过,今释迦牟尼佛又要宣说,说明此法对众生利益广大无边,所以过去现在诸佛一再宣说,乃至未来诸佛亦要宣说。由此可知,此法是三世诸佛之心要,众生离苦得乐之慈航,我们能值遇此法实在是无上的福报!“丰财”是表我们的自性有丰富的法财,就是《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也是六祖惠能大师讲的:“何其自性本来具足”,佛果地的智慧德能相好我们本来都具足,就是【丰财】;【于彼园中有古朽塔,摧坏崩倒,荆棘掩庭,蔓草封户,瓦砾埋隐,状若土堆】“塔”代表佛意,也是代表我们的佛性,“摧坏崩倒,荆棘掩庭,蔓草封户,瓦砾埋隐”代表我们自性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被种种的烦恼掩盖住了,也就是华严经上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状若土堆”说明我们背觉合尘,烦恼做主,所以轮回六道,做苦众生。“尔时世尊迳往塔所”表佛彻证真如自性。
  【于时塔上放大光明,照耀炽盛,于土聚中出声赞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今日所行极善境界。又婆罗门,汝于今日获大善利。”】这一句简单解释为:【在这个时候,塔上放出大光明,光明照耀的非常炽盛,在土堆当中有声音赞叹道:“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你今天所行的是极善境界,婆罗门你今天将会得到非常大的善妙利益】,再深讲一些,佛放光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塔上放大光明,照耀炽盛”表诸佛彻证自性,从体起用,广利一切众生。【于土聚中出声赞言:“善哉!善哉!】在这里有两个“善哉”,表示赞叹到了极点。诸佛出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圆满成佛。而宝箧印经法能广度一切众生,大畅诸佛度众生的本怀,所以一切诸佛都来赞叹“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今日所行极善境界】这是十方诸佛为释迦牟尼佛作证明。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是佛的别号,有别于其它的佛名。“释迦”是能仁的意思,“牟尼”寂默的意思。这个名号的意思是说佛能够慈悲的教化一切众生,而心却是寂然不动的。所以能仁是慈悲,寂默是智慧,佛是慈悲智慧都圆满的圣者。另外,这个名号也是以被教化众生的根机来立的,佛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太缺乏慈悲心,所以名字中用“释迦”;看到我们烦恼太重,所以名号当中用一个“牟尼”。【今日所行极善境界】“极善境界”就是宣说宝箧印陀罗尼经法。“极善”是说善到极点了,什么样的境界才是“极善”呢?当然是佛的境界,菩萨的境界功德还没有圆满,不能称极善。由此可知,此经确实是佛全体果德的境界,我们众生不一定能完全相信,所以一切诸佛都来赞叹证明,我们看到这里,要生起信心啊。这样的赞叹证明,经文后面还有,在佛讲完宝箧印陀罗尼的之后,十方诸佛又是赞叹证明。赞叹一方面显示出此经称佛本怀,一方面来帮助我们生起信心,我们要清楚啊!【又婆罗门,汝于今日获大善利】,这是诸佛对婆罗门的赞叹和授记,在下面经文当中就有【其婆罗门远尘离垢,得五神通】,这就是无垢妙光获得的善利。其实不仅如此,因为有无垢妙光的祈请佛应供,所以才有佛讲宝箧印经,一切众生才能得到此法的无边利益,那么无垢妙光所获得的善利就不仅仅是“远尘离垢,得五神通”了,而是“大善利”,将来必定能很快的成就佛果。就像《无量寿经》上阿难尊者看到佛现稀有的瑞象,那是以前没有见到过的,于是请问佛是什么原因,这样一问就引出了佛说《无量寿经》,所以佛赞叹阿难:“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劫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功德百千万倍。何以故?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所以,我们要清楚啊,是“大善利”。
  再看下面:【尔时世尊礼彼朽塔,右绕三匝,脱身上衣,用覆其上,泫然垂泪,涕血交流,泣已微笑。当尔之时,十方诸佛,皆同观视,亦皆流泪,各所放光来照是塔。】这段是说: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顶礼朽塔,右绕塔走了三匝,并且脱身上衣,用来覆盖在塔上,伤心的流下了眼泪,眼泪和血交在一起,佛哭完后又微笑起来。此时,十方一切诸佛,也共同观看,也共同流泪,并且每尊佛都放光来照宝塔。
  我们说过,佛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密意的,在这里佛的举动确实很不寻常!“尔时世尊礼彼朽塔”释迦牟尼佛也顶礼宝箧印塔,佛是究竟圆满最尊贵的,为什么还顶礼宝塔呢?因为宝箧印经法是诸佛心印,从此心印出生一切诸佛,所以佛也顶礼宝塔。像《心经》上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金刚经》也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另外,佛都顶礼宝箧印塔,可见此宝箧印塔的殊胜功德,是最高最上的,我们要珍惜这样的法啊,一定要好好修持,千万不要空过!
  “右绕三匝”佛不仅顶礼此塔,还绕塔三圈,可见佛对此塔的恭敬。佛这是以身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告诉我们此塔的殊胜功德,我们要信受啊。“脱身上衣,用覆其上”佛把自己的衣服盖在塔上,这是表塔与佛身是无二无别的,我们见塔就等于见佛;供养塔就等于供养佛,尤其是宝箧印塔,代表的是一切诸佛。
  “泫然垂泪,涕血交流,泣已微笑。”佛流泪时,是泪血交流,显现的是极难过的样子。我们要问,佛是断除一切烦恼的,为什么还流泪、微笑呢?要知道,佛的流泪与我们一般凡夫的流泪不一样!我们伤心难过才流泪,我们是被烦恼所牵;而佛没有任何的烦恼,只是现一个样子而已。就像镜子里面的人一样,我们哭他也哭,我们笑他也笑,样子一样,但我们有心,镜子里面的人无心,只是样子而已!佛也是这样的。佛为什么要现这个相呢?后面的经文,佛把原因告诉我们了:“我若灭度,后世末法逼迫之时,若有众生习行非法,应堕地狱,不信三宝,不植善根,为是因缘,佛法当隐,然犹是塔坚固不灭,一切如来神力所持。无智众生惑障覆蔽,徒朽珍宝,不知采用,以是事故,我今流泪,彼诸如来,亦皆流泪。”佛这是在为我们一切众生难过啊!像当年佛在世时,魔王波旬看到佛度了很多人,心里很难过,他也来见佛,请佛赶快入涅槃,佛也答应了。魔王告诉佛:“等你灭度之后,我要破坏你的佛法。”佛笑笑说:“佛法是真理,真理决定不能破坏。”魔王说:“到末法时期,我派我的魔子魔孙出家,都披上袈裟,做你的佛门弟子,来破坏佛法。”佛一句话不说,也流泪了,这是佛悲悯我们一切众生的苦啊!“泣已微笑”,佛又微笑了,因为佛今天终于机缘成熟,可以宣说此宝箧印大法了,此法能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经文当中都说的很清楚,佛是在为我们众生而微笑!佛对我们真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啊!
  “十方诸佛,皆同观视,亦皆流泪”表示佛佛道同,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尊佛,十方一切诸佛都是一样的心,都是为众生流泪。“各所放光来照宝塔”表明此塔总摄一切诸佛的智慧功德!
  【于时大众惊愕变色,互欲决疑。】这个时候,与会的大众内心都很惊愕,面色也有变化,彼此相互之间都想知道发生了什么,来决断心中的疑惑。这表明此法是佛境界,大众不能明了,所以“惊愕变色,互欲诀疑”。
  再看下面的经文:【尔时,金刚手菩萨等,亦皆流泪,威焰炽盛,执杵旋转,往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缘,现是光相?何如来眼流泪如是?亦彼十方诸佛大瑞光相现前?唯愿如来于此大众解释我疑。”】
  “金刚手菩萨”,又名秘密主,在密宗的地位很高,手持金刚杵,是八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合称为“三族姓尊”。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文殊菩萨代表智慧,金刚手菩萨代表力量。诺那祖师讲:“金刚手菩萨,是大势至菩萨之忿怒像。又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之心所变化,故为阿弥陀佛之化身。修金刚手菩萨法,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简单言之,能具足大威权,制服诸魔外,消灭一切地水火风空所生诸灾,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成就,命终时直生西方净土。因金刚手菩萨,是统辖一切金刚护法,辅助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故。”不过也有认为金刚手菩萨是普贤菩萨的,像黄念祖老居士说:“从密教来看,普贤大士就是密教的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也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在《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所以金刚手就是普贤。又《五秘萨诀》说:金刚萨埵者,就是普贤大菩萨的异名,也叫做一切如来长子,也叫做大阿阇黎。”其实,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化现,这都是应我们众生的机缘显现的。像我们都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在《金刚棒喝》上我们看到有人问宣化上人:“有人说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是不是?”宣化上人回答中就说:“谁都可以化谁的身,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所能测量的。”所以我们也不要觉得不一样,总之,金刚手菩萨是不可思议的大菩萨,他的证悟与诸佛无二无别,只是应众生的机缘显现菩萨的形象而已。像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了叫“正法明如来”,但他又示现为菩萨辅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金刚手菩萨也是如此,早已成佛了!
  【尔时,金刚手菩萨等,亦皆流泪,威焰炽盛】上面经文我们可以看到,是十方诸佛流泪,而大众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这里金刚手菩萨等“亦皆流泪”,这就代表金刚手菩萨通诸佛心,证悟与诸佛是一样的。“金刚手菩萨等”表明与会的还有很多像金刚手一样的大菩萨,并且还有很多金刚手菩萨的法眷属。“威焰炽盛”这就与佛放光是一样的。【持杵旋转】,金刚手菩萨的形象上就有右手持金刚杵,金刚杵是十方诸佛菩萨赐予威力灌顶的标志,这个金刚杵有多重呢?在《佛说如来不可思议秘密大乘经》中就提到:当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一天金刚手菩萨和很多大众集聚在佛的身边。阿阇世王看见金刚手菩萨手持金刚杵,心里就想:“菩萨右手持的这个金刚杵,到底有多重呢?”金刚手菩萨知道他的心念,就告诉阿阇世王:“这个金刚杵也轻也重,为了调伏傲慢者,所以就显得特别重,而在谦虚者面前显得特别轻。”金刚手菩萨把金刚杵放在地上,然后让阿阇世王试一试,可阿阇世王使尽全力,金刚杵也丝毫不动。于是就生起稀有尊重之心。本来他以为自己很有力气,因为他带领军队打仗时,神勇无比,能降伏很多军队,但居然举不动金刚杵;于是他就让帝释天主试试。帝释天主以前与阿修罗作战时,轻而易举可拿起阿修罗王的大车,但竟也动不了金刚杵。帝释天主又请的目犍连试试,目犍连尊者在佛声闻乘弟子当中是神通第一,能把大海水放在手掌上,转动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一般人用手指转动金钱一样轻松,可还是没有办法移动金刚杵。所以目犍连就生起稀有心问佛:“金刚手菩萨有大力量能够持金刚杵,他的力量是父母所生的力量呢,还是神通的力量?”于是佛回答:“父母生身的力量是有限的,而菩萨的神通是无尽的,我如果开示的话,人天都不能明白!”然后佛让金刚手菩萨自己举一举金刚杵,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手菩萨用左手很轻松的举了起来,然后抛向空中转了七圈,又用右手接住了金刚杵。于是大众都生稀有心,都来顶礼赞叹金刚手菩萨。然后由阿阇世王请法,佛开示菩萨修十法能获得这样的胜力,这十法是:一者、菩萨宁舍身命,终不舍弃无上正法;二者、于一切众生,作谦下想不增慢心;三者、于彼劣弱众生,起愍念心不生损害;四者、见饥渴众生施妙饮食;五者、见怖畏众生施其无畏;六者、见疾病众生施药救疗;七者、见贫乏众生惠令满足;八者、见佛塔庙形象涂饰圆净;九者、出欢喜言安慰众生;十者、见彼负重疲困苦恼众生为除重担。菩萨若能修这十法就能获得如是的胜力。我们也要随学啊。
  【往诣佛所,白言:“世尊!此何因缘,现是光相?何如来眼流泪如是?亦彼十方诸佛大瑞光相现前?唯愿如来于此大众解释我疑”】金刚手菩萨到佛跟前,问道:“世尊啊,这是什么原因现出这样的光相,为什么如来要这样流泪呢,为什么十方诸佛都现大瑞光相呢?希望您能在大众中解释我的疑惑!”“唯愿如来于此大众解释我疑”从这里我们看到,实际上金刚手菩萨对于事实真相很清楚,不然他为什么像佛一样也流泪呢?“于此大众”这分明是金刚手菩萨代与会疑惑的大众请法啊。此法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能究竟,唯有像金刚手这样的大菩萨才懂得请法。“解释我疑”金刚手菩萨没有疑惑,示现疑惑,代众生请法,这一句所讲的就是菩萨四摄法中的同事摄!
  【时薄伽梵告金刚手:“此大全身舍利积聚如来宝塔,一切如来无量俱胝心陀罗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
  从这一段开始,进入到此经的“正宗分”,正式的讲宝箧印经法。
  薄伽梵,是诸佛通号之一,译为“世尊”,就是佛十号具足德行圆满,为一切世间所尊重!薄伽梵的意义是“出有坏”,所谓“出”,是出离有寂二边;所谓“有”,据佛地经论卷一载,薄伽梵具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等六种意义;所谓“坏”,是指佛陀具有摧坏四魔的功德,《菩萨地持经》中说:“坏一切魔力,名婆伽婆。”在这里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
  【时薄伽梵告金刚手】佛告诉金刚手菩萨,就是在告诉与会的大众,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金刚手菩萨是我们的代表。【此大全身舍利积聚如来宝塔】大众看到的是“状若土堆”,而佛却说这是“大全身舍利积聚如来宝塔”,这是佛眼所见的真实之相,是集聚诸佛如来全身舍利的大宝塔。【一切如来无量俱胝心陀罗尼密印法要,今在其中】“俱胝”是量词,译为千万,或者亿。“心陀罗尼”就是心咒,元音老人讲:“密咒是佛和菩萨在禅定中将自己的心化的符号”,佛的心咒里面有佛全体的果地功德。【密印法要】佛果地的功德,众生很难明白称“密”,我们持咒时佛果地的功德印在我们心里就是“印”。“法要”就是法的精华,是佛无量劫修行成就的果实。这一句是说,一切诸佛如来无量无边的果地功德,都在宝塔当中。
  【金刚手!有此法要在是中故,塔即变为重叠无隙如胡麻子俱胝百千如来之身】金刚手啊,因为有这样的法要在塔中的缘故,所以塔就变成了重重叠叠没有间隙就像胡麻子一样无量百千的如来之身。由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来,佛的心咒与佛本身是无二无别的,麦彭仁波切说:“应将密咒受持为圣尊”,我们要有这样的正见!
  【当知亦是如胡麻子,百千俱胝如来全身舍利之聚】应当知道,也是像胡麻子一样有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全身舍利的聚集。这一句就是说,此塔就等于有一切诸佛的全身舍利。现在佛的舍利被全世界都视为稀世珍宝,我们很难得以在家供养佛舍利,但只要供养宝箧印塔,就等于供养一切诸佛的全身舍利,可见宝箧印陀罗尼塔的殊胜!
  【乃至八万四千法蕴亦在其中】,“八万四千“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形容无量无边的意思。这是说诸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在宝塔中,由此可知,宝箧印经法确实总摄一切法门。后面的经文也有与此相同的地方。
  【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顶相亦在其中】“九十九百千万”也不是具体的数字,是无量无边的意思。“如来顶相”是佛三十二相的第一相“无见顶相”,佛在世时,游化到波罗奈国,有东方的应持菩萨,想看到佛顶,他上升了恒河沙数那样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的境界不是菩萨能够测度的。佛是最尊贵圆满的,“如来顶相”代表尊贵当中的尊贵,殊胜当中的殊胜。这一句是说,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的顶相都在塔中,也说明塔中有诸佛最殊胜的功德!
  ,【由是妙事,是塔所在之处,有大神验,殊胜威德,能满一切世间吉庆。】因为有像这样的奇妙之事,所以此塔所在的地方,就有大神验,有殊胜的威德,能满足一切世间的吉庆之事。因为此塔代表一切诸佛,诸佛有圆满殊胜的威德,是世间最殊胜的福田,所以供养宝塔就有不可思议的感应,能满足一切善妙的愿望。“一切世间”说明不仅仅是我们人道,十法界统统包括在内,佛、菩萨、缘觉、声闻这是四圣法界,还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是六凡法界,十法界的“吉庆”都可以满足。“吉庆”就是吉祥喜庆之事,也就是善心善愿。佛的愿的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快速成佛,此塔能满愿,经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塔对众生的利益;菩萨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塔亦能满愿;缘觉、声闻虽是小乘,但此塔代表一佛乘法,也能令他们回小向大成就佛道;六道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此塔也能满愿。经文当中都有,处处可见“满一切世间吉庆”之文。在这里我们要提的是“吉庆”,我们必须是吉庆的善心善愿才可以满足,若是希望塔满足自己的恶愿,那是颠倒妄想,印光大师在一函遍复中也开示我们:“倘仍存不善之心,虽能称念,不过略种未来善根,不得现时感应。以佛菩萨,皆是成就人之善念,绝不成就人之恶念。若不发心改过迁善,妄欲以念佛菩萨名号,冀己之恶事成就者,决无感应,切勿发此颠倒之心也。”所以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存心和愿一定要与善相应才可以!
  【尔时大众闻佛是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尘离垢,断诸烦恼,得法眼净】在佛讲完上面所说的话的时候,与会的大众听到佛这样的说法,都远离了尘垢,断除了种种的烦恼,得到了清净法眼。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分别来说。“远尘离垢”是远离了尘垢,尘垢是烦恼的总称,烦恼能够污染我们的清净心,所以称尘垢。一般多指小乘初果断八十八品见惑而得正见,称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但这里是总说,所以这里的“尘垢”“诸烦恼”包括的就很广,不仅仅是见惑,也包括思惑,尘沙惑,四十二品无明惑。“法眼净”不仅是指小乘初果见道的法眼,也包括菩萨的法眼。下面我们分别来说!
  【时众机异,利益亦别。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及菩萨道、阿鞞跋致、萨波若智,于如是事,各得其一】
  这是说与会大众分别所得到的利益!“时众机异,利益亦别”,大众听佛说的法是一样的,但得到的利益却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大家的根机不一样。确实如此,我们在佛经和祖师大德的传记开示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起学一样的法,但有的人开悟了,得到利益了;有的人没有得到太大的利益。这都是宿世的善根和今世的对法的态度不同的结果。一方面,确实有些人过去生修得很好,根机很利,今世闻法很快就相应了。比如六祖惠能大师,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一次给小旅店送柴,听到客人念《金刚经》,他就听,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有所悟,于是去黄梅拜见五祖求法。惠能大师不认识字,只听了半部《金刚经》,但见五祖时就能说出“人有南北,佛性何有南北”的话,在寺院劳动了一段时间后又说出“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审再做何物”的话。后来听五祖为他讲《金刚经》就大彻大悟了。六祖学法的时间不长,但水平早就超过了在五祖身边的神秀等人。这都是根机不同的结果啊,与宿世的修行有关!另一方面,根机的优劣不仅要从前世的修行来说,今世对法的态度也很重要。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烦恼业障深重,根机都不是太高,今世的修行能不能获得成就,主要看我们对法的恭敬心如何,印光大师讲“欲得佛法实益,需向恭敬中求”若有恭敬心,能好好的去身体力行,在现前就是利根之人。像我们净土宗八祖,明朝莲池大师,出家后到处参访,一次去拜访辨融大师,师曰:“你可守本分,不要去贪名求利,不要去攀缘。只要因果分明,一心念佛。”莲池大师受教而退,同行的人大笑说:“这几句话,哪个说不出,千里而来,还以为有什么高妙处,原来不值半文钱。”莲池大师说:“这个正见他好处,我们渴仰企慕,远来到此,他却不说玄说妙,凌驾我们,只老老实实,把自家体认过,切近精实的功夫,叮咛开示,故此是他好处。”莲池大师着实遵守辨融大师的教导,不曾放失,获得大成就,成为一代祖师。对于同样的开示,莲池大师与同行者的态度完全不同,所以获得的利益就不同。所以,我们要向莲池大师学习啊!
  下面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是声闻乘的四果,与会的大众有的证得了须陀洹,有的证得了斯陀含,有的证得了阿那含,有的证得了阿罗汉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断除了见惑“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而入圣人之流,不会再退转为凡夫,最多七生天上,七返人间就能断除思惑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所以初果圣人还没有出离三界,但比天道的众生要好,为什么呢?天道众生,纵然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也只是伏住烦恼而已,没有彻底断除,禅定功夫失去后,还是要堕落轮回乃至下三恶道的;而须陀洹是断除了见惑,纵然是有隔阴之谜,但毕竟已入圣人之流,不会退转为凡夫,更不会退入三恶道。涅槃经上说,初果须陀洹断见惑,如截四十里之流。可见得见惑很不容易断,但与会的大众听佛说法就有证须陀洹的,由此可知此法的殊胜威德!“斯陀含”译为“一来”,不仅断除了见惑,也断除了欲界九品思惑的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所以称“一来”。“阿那含”,译为“不还”,在斯陀含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所以叫“不还”。但还需要上升色界的五不还天继续修行,断除色界、无色界的思惑才能出离三界。“阿罗汉”,断尽了三界的见思烦恼,是声闻乘的极果。有“应供”,“杀贼”,“无生”三个意思。“应供”,阿罗汉是圣者,是殊胜的福田,应该受人间天上的供养;“杀贼”,阿罗汉断除了三界的见思烦恼之贼;“无生”阿罗汉已证有余涅槃,了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可以不在三界受生,所以称“无生”。大众闻法后,由于根机不同,在声闻乘中证得了不同的果位!
  下面是【辟支佛道】辟支佛是缘觉乘的最高果位,修十二因缘而断烦恼出三界的圣者。梵语全称是“辟支迦罗”,翻译过来有两个意思,一是缘觉,在有佛出世的时候,闻佛说十二因缘而悟道出离三界的人;二是独觉,在没有佛出世时,因喜欢寂静,或行头陀,或观察飞花落叶等,而自己能悟道解脱生死的人。“辟支佛”,我们不要看到有个“佛”字,就以为“辟支佛”也是佛,他是缘觉乘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但都属于小乘。不过阿罗汉是闻佛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而悟道的圣者;辟支佛是修十二因缘而成就的圣人。辟支佛比阿罗汉的根性利。辟支佛修的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我们来分别解释:
  一、无明: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指的是“枝末无明”,也就是三界内的见思等烦恼,在十二因缘里面叫“无明”。十二因缘的“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根本无明,破一品,成为圆教初住菩萨,法身大士。这个我们要清楚。
  二、行:行就是业行。因为有了无明烦恼,所以我们就迷惑颠倒,发动身口意造种种的业,这就是业行。无明缘行,是过去惑业的因。
  三、识:就是我们投胎的神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我们前生的业报身死了后,一般都会形成中阴身,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阴阶段看到有缘的父母现前欲境,就生起一念贪爱心,随着这一念心,神识就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身。“识”入胎后,胎儿还没有长成形状,六根还没有形成,只是一块肉团,肉团就是“色”,但是肉里头有神识,也就是“名”,所以叫它做“名色”。
  五、六入:胞胎慢慢的长大,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个时候就叫“六入”。没有形成六根时叫“名色”。形成六根时叫“六入”。因为我们六根能入于六尘,又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入,譬如眼根能够见色,就入于色尘,其他诸根也是这样的,所以叫做六入。
  六、触:并不是说两个东西相接触,而是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是“心所”。比如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这就是“触”。
  七、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领纳前境苦乐之事,而生起苦受、乐受等。以上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的五支苦果。
  八、爱:爱是贪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染着这个受,妄生思量分别,对于称意的就欢喜,便生贪爱之心;不称意的就生烦恼厌恶之心,这都是“爱”。
  九、取:既然有“爱”,就不愿意舍离,还希望得到更多,就会想尽办法把喜欢“取”过来,随心所欲的享受,贪得无厌;如果感到讨厌的,就会想把它消除掉,这都是“取”。
  十、有:就是业有。因为我们贪爱执取,对于所爱之境将其取来;对不爱之境把它舍掉。因此就做出种种业,有业因一定招感业果,因果定律,丝毫不错。爱、取、有三支是于现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因。
  十一、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会由少而长,由长而壮,由壮而老,步步向前迈进,最后走向死亡。“生”“老死”是未来的苦果。
  佛对缘觉人说这十二因缘法门,就是揭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轮回循环的规律。十二因缘又有流转门与还灭门。上面所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
  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所有其他的十一支因缘就会一起断灭了。就像砍树一样,只要先把树根砍断,整棵大树便自然倒下。然后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这就是还灭门。
  辟支佛就是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的圣者,我们也要随学。不要以为这是小乘法,其实小乘法也很重要,对我们修道有很大的帮助。大乘法是奠立在小乘法的基础上!比如念佛是大乘法,但我们也得要有小乘的出离心才能相应,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嘛。“愿”就是愿意离开娑婆世界,愿意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出离心,若没有出离心你修的大乘法是不能成就的,我们一定要清楚!
  另外,想起一个关于辟支佛的公案供养大家:阿那律尊者,是佛声闻乘弟子中天眼第一的大阿罗汉。在无量劫以前,他曾经供养过一位辟支佛。那位辟支佛现得是老比丘的样子。老比丘是七天下一次山,化七家门户的缘,如果七家无人供养,他也就不再化缘,而回山去。七天前,他就没有化到饮食,而这次也是如此,于是又要托著空钵回山去。那时候正好闹灾荒,大家的生活都有问题,哪还有余粮布施给出家人。阿那律在当时是个穷农夫,每天耕田很辛苦,他所吃的米饭乃是最不值钱的粗米。这天中午,他看见老比丘没有化到缘,于是很同情的说:“你们出家修道的人遇到饥荒年,没有饭吃太可怜了。您若不嫌弃我的这袋粗米饭的话,我供养您。”
  老比丘说:“我很乐意接受你这供养,但你自己吃什么呢?”阿那律说:“我今天不吃不要紧的。”于是老比丘辟支佛就把粗米饭吃下。吃完后,辟支佛就显神通,现十八变,说道:“我受了你的供养,你以后生生世世再也不会贫穷。”老比丘为他回向后,阿那律仍继续耕田,不一会儿从田里跑出一只兔子来。兔子很奇怪,直绕着他蹦来蹦去,一下就跳到他肩膀上不下来。阿那律想摆脱它也没有办法,故马上赶回家,叫他妻子把兔子拿下来。一拿下来,活兔子早已变成一只光耀闪闪的黄金兔,于是他就把金兔的前脚剁下,拿去卖换钱,虽然金兔子的前脚被剁下来,但等一下又回复完整如初。所以从此以后,阿那律不但在此生成为一个富翁,乃至于九十一劫他都富贵荣华。
  由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知道供养辟支佛的功德不可思议,辟支佛是殊胜的福田,在《四十二章经》上,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千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七讲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在上一讲我们讲到,大众闻佛说法后都得到了不同的利益,为大家介绍到了“辟支佛道”,我们再来看经文:【时众机异,利益亦别。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及菩萨道、阿鞞跋致、萨波若智,于如是事,各得其一;或有证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或有满足六波罗蜜】
  在这一段经文当中,列出了声闻乘的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然后是缘觉乘的“辟支佛道”,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是小乘道果,下面是大乘的【菩萨道】,由于众生的根机不同,所以得到的利益就不同。这是讲与会众生得到的大乘利益。“菩萨道”就是菩萨的修行法门,菩萨修行的法门很多,而归纳起来则有四弘誓愿、四摄法、六度,十大愿王等,这些是一切菩萨想要成就佛道必须修行的法门。我们来简单讲一下这些科目。
  “四弘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个人想要行菩萨道,首先一定要发四弘誓愿,有愿的引导才能去修六度万行。我们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也告诉我们:“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可见发愿的重要!这四弘誓愿是讲菩萨的发心,我们先看“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一切众生都与我们是同体的,但他们却轮回在六道当中,受无量无边的苦,所以菩萨一定要发广度众生的愿,不能像二乘圣人只求自了。其实,二乘圣人也度一些有缘众生,但不能发起广度一切众生成佛的心,所以被佛呵斥为焦芽败种,不能成就佛道。“烦恼无尽誓愿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烦恼,菩萨发愿断尽一切烦恼。不像阿罗汉一样,只断除三界的见思烦恼,入有余涅槃,只断人我执,还有法执未除,所以不究竟。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有烦恼,“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要成佛一定要发愿断所有的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无量的法门是成就我们的根本智与后得智,像《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座下开根本智,然后随参随证,最后至普贤菩萨座下,证得等觉菩萨的果位,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一生成佛。学无量的法门即可以自利也可以利益不同根机的众生,所以菩萨要发“法门无量誓愿学”的大愿!“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成就无上佛道的大愿,有了这样的大愿才能勇猛精进,直到成佛,菩萨只有究竟的成佛才能更圆满的利益众生!我们还要知道,“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如来断德的正因;“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如来智德的正因;“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如来恩德的正因。所以断德、智德、恩德,合起来就是无上菩提之果,“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也要随学菩萨的发心,随份随力的去落实四弘誓愿!
  下面是讲菩萨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是菩萨万行的总纲领,六度展开来就是万行。六度中的前面五个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果没有后面的“般若”摄持的话,就不能称为“度”,只是一般的布施持戒而已。
  我们来看布施: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其中财布施又分为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所谓内财布施,就是指布施我们的身体去做利益众生的事;外财布施就是指布施身外的金钱、财物、衣服饮食等帮助众生。布施度悭贪,布施真正的意义是让我们放下。我们一般说财布施的财富;法布施的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健康长寿,这只是一般的布施。而菩萨的布施度,是指在布施时,能够三轮体空,不著一切相,这才是布施度。像《金刚经》上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又说:“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如果心有所住,你虽然行布施,也只是一般的布施,就像入了黑屋子一样,什么也看不见,不能称为“布施度”。另外,我们要知道,“布施度”的圆满是依*心来安立的,乃至于六度都要依心圆满。在《入菩萨行论》当中就有“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就是说,如果要圆满布施度,必须除灭外境所有众生的贫困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的贫苦的人,那么以前的佛是怎么成就的呢?实际上,佛已经究竟圆满了,布施度也早已经圆满了,由此就知道,布施度的圆满是依心来安立的!布施是放下,布施的圆满是舍心的圆满,《金刚经》上说:“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如果能够三轮体空,离一切相,“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能够如《入菩萨行论》中说的“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这样布施度就圆满了。我们也不要以为既然布施度是依心来圆满的,那是不是就不用外面的布施帮助众生了?我们这样想又错了,你真正放下了,舍心圆满了,外面的财物等等都不会再贪心了,自然能布施给一切众生,像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行菩萨道一样,乃至于身体都能布施给众生;若还有贪爱,还著相,那就没有圆满。其实,我们现在都是随学菩萨的布施,随份随力就好!比如布施身体,我们能用自己的体力护持道场,打扫卫生这就行,不一定要像菩萨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一样,其实我们也学不来,现在好好修行念佛,等往生以后才是真正的行菩萨道!
  持戒:持戒度毁犯。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想要成就佛道,而成佛的根本就是持戒,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是戒定慧三学,而以持戒居首,《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如果不持戒,纵然有多智禅定现前,还是尘不可出,四种清净明诲为我们讲的很清楚。佛告诉我们应当“依戒为师”,“戒是正顺解脱之本”,“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佛住世时,有一次在舍卫国演讲妙法。在波罗脂国,有两个比丘听到后,相约前往。当时天气非常炎热,两人口干舌燥,但一路上都没有找到水喝。在两人快要不行时,突然看到不远处有一口井。他们打出水后,却发现水里面有虫子。其中一位比丘,也不管那么多就喝了。另外一个比丘想到佛的戒律,不能喝有虫的水,否则犯杀生戒,所以就没有喝。这个喝水的比丘就劝他:“你还是喝吧,否则就得要渴死了,见不到佛了。”他听到后说:“我宁愿渴死,也不愿意破戒而活。”结果他真的渴死了,但由于持戒的功德,死后立即升到天上,当天晚上就抵达佛所,顶礼佛陀,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闻佛说法后就得了法眼净。喝了水的比丘隔天才到,当他见到佛陀后,立即恭敬的顶礼。佛问他:“你从哪里来,有没有伙伴同行呢?”这个比丘就把路上的是都告诉了佛,佛说:“你现在虽然眼睛见到佛了,但也没有真正的见到佛,持戒而死的比丘已经先见到我了。”佛又说:“如果比丘不持戒,纵然天天与佛在一起,也没有见到佛;若有比丘能持戒修行,纵然离佛数千里,也是见到佛了。”这个比丘听后,心有所悟,惭愧的向佛顶礼。有这个公案,我们可以看出来,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说:“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就是说,持戒度的圆满,还是依心来安立的。如果心断除了一切的恶,那么持戒度就算圆满了,所谓心平就是持戒。如果以外境来安立持戒的话就很困难,比如不杀生,如果为了使守戒者不杀生,而将所有的鱼类等一切众生全部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是没办法做到的。心已经断除了一切的恶,在任何环境下都不会造作恶业,都是持戒圆满者;若没有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即是外面的环境很好,你的持戒还是不圆满。当然,我们初学佛法,清净的环境对我们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总是随环境而转,好的修学环境容易成就我们。但要想持戒圆满,一定是要在任何环境下,都不造作恶业才可以。所以,持戒圆满以心来安立。另外,我们要知道,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可以总括大乘菩萨的一切戒律。摄律仪戒就是要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摄善法戒就是要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摄众生戒就是要广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我们要好好持戒修行!
  “忍辱”:忍辱度嗔恚。我们学佛就要懂得忍辱,所谓忍人所不能忍。如果随外面的环境而转,常常发脾气,心就不能清净,对道业是很大的妨碍!以前人对侮辱看得很严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我们学佛人“辱”都能忍,还有什麽不能忍的,样样都要能忍。别人对我们不好,侮辱,甚至打骂,我们决定不生嗔恨心,要能够以正念来对治自己的嗔恨习气。为什么他对我不好呢?要反省自己哪里做的不对;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今世他无端的伤害我,这是我的果报,前世我肯定也这样对待过他,我要忏悔自己的罪业;他伤害我,我很欢喜,来成就我的忍辱,没有他我怎样提升自己呢?而菩萨的忍辱就更高了,像《金刚经》上:“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曾做忍辱仙人,当时有歌利王外出打猎,带了不少的宫女。歌利王打猎累了以后就休息睡觉了。这些宫女就四处转转,结果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为她们讲法,大家都很欢喜。歌利王醒来后,看到人都没有了,于是找到忍辱仙人这里,非常生起的问:“你是什么人,在这里干什么?”忍辱仙人回答:“我是修忍辱的修行人!”歌利王说:“我砍你一刀你忍不忍?”忍辱仙人说:“你砍我一刀,我不生嗔恨,能忍。”结果歌利王把忍辱仙人节节支解了,但忍辱仙人始终没有嗔恨心,并且感恩歌利王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罗蜜,发愿成佛后第一个度他。所以佛成道后,第一个度的憍陈如,憍陈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忍辱仙人当时修的就是“忍辱波罗蜜”,因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另外还有,我们对不好的环境也要忍,比如去放生,天气很热,你能够忍受,去做利益众生的事;身体不太好,但学佛法还是不间断这也是忍等等。忍辱也是从心来安立的,《入菩萨行论》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就是说,如果我如果从外境上来说,想要把所有令我们不顺心的人都除灭掉,那是不可能的,灭掉了我们的嗔心就可以了。这就像地面上到处都是荆棘,我们的脚如果走在上面很容易受伤。如果要把这些荆棘都去掉,很困难。但只要我们穿上一双好的鞋子,就可以保护我们的脚了,走在哪里都不用怕脚受伤,修忍辱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我们调伏自己的心,任何环境都可以修忍辱!
   “精进”,精进度懈怠。我们学佛修行不能马马虎虎,不论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坚持不懈,若能精进不退,必定能够成就。我们读祖师大德的传记著作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最初修行的时候也有很多的障碍,但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都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就。如夏莲居大德净语中记载:【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龙树《破四性偈》用之境缘顺逆之际,多败绩。败愈多,战愈力,自是敢战而拼死,予始胜。】由此可知,只要精进,一定能战胜自己的习气,一定能成就。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业障重,很容易退心。如何才能保持精进不退呢?那就要*“缘”,如果我们周围都是善缘,自然容易引发我们的道心,精进心;如果是恶缘,心可能慢慢就退了,可见这个“缘”很重要!如果我们能够到一个如法的道场,*大众的力量可以不退,为什么呢?你纵然内心想偷懒,但道场大家都在用功,也就把你带起来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缘去道场,自己也要给自己定功课,决定不能缺少,可以防止懈怠;有时间多听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供大家参考。精进不仅仅是从身和口来说,最重要的是心要精进。如果表面上看起来拜佛、念经、持咒都很用功,但如果是有口无心的话,也不能叫精进。如果说内心时时刻刻在道上,纵然是在穿衣吃饭走路,也是精进。像以前一些禅宗大德,他们穿衣吃饭都在用功参话头,开悟后,时时做保任的功夫,“念起即觉”,他们是在心上真用功啊,我们念佛持咒也都要如此。所以《入菩萨行论》说:“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就是说,如果心中仅仅生起一念明清的禅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获得转生梵天界(色界初禅)的果报。身体和语言纵然勤行善业,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很难产生如此大的果报。当然,这样讲只是说明心的重要,我们也不能说身口的行善没有什么利益。在其它的地方也记载:佛世时,有一老人因为过去生念了一声“南无佛”,而今世成阿罗汉果的。可见身口的行善也很重要,我们千万也不要偏在一边,身口意都要精进才对,但也要知道,精进度主要是以心来安立的。
  “禅定”:禅定度散乱,六度当中的禅定不是世间的四禅八定,而是自性大定。世间的四禅八定有出定入定之分,不究竟;而自性大定没有出入,时时在定中,所谓“普陀落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禅定很重要,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外境所转,那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在《入菩萨行论》中说:“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就是说,虽然长时间念诵经文和修苦行,但如果心散乱,是利益不大的。当然不能说毫无利益,若以散乱心念佛,也能给将来的解脱种下种子,但若要解脱成佛,一定要有禅定,禅定当然是以心来安立的!
  “般若”:般若度愚痴,般若就是智慧,但不同于世间的智慧,而是开悟后的根本智与后得智。菩萨修行六度,度过生死烦恼中流,到达涅槃的彼岸,最主要就是般若,六度前面五条都离不开“般若”。般若又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凡是写成文字的都是属于文字般若,是用来表达“般若”的;然后需要实修,起“观照般若”,最后所证的就是“实相般若”!“般若”是明心见性后的智慧,当然是以心来安立的。在《入菩萨行论》说:“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这个颂词与禅宗五祖所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的意思是一样。就是说,我们如果不能够明心见性,学习佛法所得的利益就不大,可见明心见性“般若”的重要,要成佛一定需要“般若”!当然,《入菩萨行论》和五祖的话都是正确的,那么讲是说明“般若”的重要,我们也不要错会祖师的意思,以为没有明心见性,我什么利益都没有了,这样就错了。
  下面我们再来看菩萨修行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是菩萨最高级的修行,菩萨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华严经》是经中之王,明一生成佛之法,末后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菩萨各个都是“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可见它的重要!至于十大愿王若要细讲,那需要很长的时间,大家可以多看看《普贤菩萨行愿品》,现在讲十大愿王的也很多,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也要清楚,真正能与十大愿王完全相应的不是一般人,比如第一条礼敬诸佛,“诸佛”就是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未来佛就是一切众生。我们修礼敬诸佛,那么对一切众生都要平等的恭敬,这个恭敬心与对待诸佛如来的恭敬心无二无别,这样才是真正圆满的落实礼敬诸佛。我们想想自己能做到吗?对于自己的冤家,你能像对待佛一样吗?如果没有一定的证悟,是很难的。我们也不是说,很难做到就不做了。我们一定要努力的随学十大愿王,学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对自己的道业是很大的帮助。
  【菩萨道】是说与会的大众在闻佛说法后,得到了菩萨道的利益,或者发起了四弘誓愿,或者于六度、十大愿王中得到了相应等等。佛还没有讲多少宝箧印经法,但大众就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利益,可见此法的殊胜!下面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我们来看经文:【阿鞞跋致】是不退转的意思,一,位不退,如圣人之流,不会再退转为凡夫;二、行不退,永远都是利益众生的大乘行,不会再退转为二乘;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萨波若海,也就是一切智海。阿鞞跋致是什么样的水平呢?最少是别教初地,圆教初住菩萨的水平,最少是破一品无明的法身大士。说的再高一些,是八地菩萨的水平,因为只有到了八地菩萨,才能真正的离开一切的心意识分别,真正得念不退。【萨波若智】就是一切智的意思,也就是佛的果觉智海。【于如是事,各得其一】这是总结说,大众得到了上面所说的不同利益。仅仅是闻佛说简单的几句法要,就得到这样殊胜的利益,甚至是【阿鞞跋致、萨波若智】,确实太不可思议了!【或有证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这是说与会的大众证得了地上菩萨的果位。菩萨有很多位次,我们前面也讲过了,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再上面就是佛了。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三贤位的菩萨;”“十地”是十圣位的菩萨,十地菩萨是真正的大菩萨,大菩萨为什麽要称做十地呢?地,能生万物,树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萨以地分阶位,是因地能生万物,因地能生诸功德,登地的菩萨就快要成佛了。
  一、欢喜地∶初地的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著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进入初地的菩萨,等於生到诸佛如来的家中去了。助人为本,以布施为乐,能绍隆佛种,能弘法度生,因为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所以叫欢喜地。
  二、离垢地∶二地的菩萨,自己修行十善,也劝人勤修十善,不再误犯微细的戒律,远离垢染,获得三业清净,能够广行慈悲,饶益有情,所以叫离垢地。
   三、发光地∶三地的菩萨,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动心,精修定学,得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不再为贪嗔愚痴暗蔽,圣格升华,像光明一样,驱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发光地。
   四、焰慧地∶四地的菩萨,精进修习三十七道品,除了我执、法执,见解上没有愚痴,思想上也无谬误,不生爱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样炽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五、难胜地∶五地的菩萨,不但修满了禅定,而且更证悟真实的谛理,离诸戏论,证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这是极难到达的阶位,所以叫做难胜地。
    六、现前地∶六地的菩萨,圆满了般若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常安住在灭尽定中,不起有漏心识分别,照见缘起性空,彻悟诸法自性,可说真实的佛法已现前,所以称现前地。
    七、远行地∶七地的菩萨,安住在灭尽定中,出定入定,随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诸佛法,度众生而有无限方便,远大的目标,即将到达,所以叫做远行地。
    八、不动地∶八地的菩萨,功德任运增进,愿恼不再现行,不为名利所动和境风所诱,只有大愿度生,所以叫做不动地。
    九、善慧地∶九地的菩萨,无相无功用行,自证的固然无功用行,为他说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净法力,守护佛法宝藏,以纯善的智慧开示众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十、法云地∶十地的菩萨,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谓补处菩萨,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云朵,严密护身,可以发为电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诸魔外,终成佛道。
  再往上就是等觉菩萨,然后就是成佛了。
  又《楞严经》上说:【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尽真如际,名“远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动地”;发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上面是对于十地菩萨的介绍,至于菩萨到底是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凡夫是不能测度的,更不能以凡夫的情见来宣说菩萨的境界,那样只是盲人摸象而已!印光大师讲:【悟者,了了分明。如开门见山,拨云见月。又如明眼之人,亲见归路;亦如久贫之士,忽开宝藏。证者,如就路还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宝,随意受用。悟则大心凡夫,能与佛同。证则初地不知二地举足下足之处。】
  我们把教理供养给大家,以供参考学习。不过在末法时期,不用说是证十地菩萨果位,即使是证小乘的阿罗汉,乃至初果须陀洹也几乎很少,前面我们提到的智者大师、蕅益大师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们尚且以凡夫自居,更何况是我们呢?现在一般人不学教理,修行得到一点轻安与感应,就以为自己证果了,是菩萨了,甚至祖师大德都不放在眼里,真是愚痴狂妄。甚至有些人入魔而不自知,以为说自己是菩萨都太小了,还讲自己是佛,真是大妄语,狂妄至极,若不努力改过忏悔,命终必堕阿鼻地狱,无量劫也不能得出。
  讲到初地,想起了龙树菩萨。我们所读的《华严经》《楞严经》等许多经典,都是龙树菩萨从龙宫请出来的。他老人家在佛教史上,对于佛法的弘扬与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有“释尊第二”之称,在中国被尊为八宗共祖。《楞伽经》中有佛对龙树菩萨的授记:“于南天国中,有大德比丘,名龙树菩萨,能破有无见。为人说我乘,大乘无上法,证得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像龙树菩萨那样的成就,所证得的是欢喜地初地菩萨,我们要学习教理啊,千万不要走错路!
  与会的大众听佛说法,有很多证得了十地菩萨,可见此法的威德!确实佛住世时,有很多证果的,很多经典都可以看到,但末法时期很难,因为我们的根机太陋劣了,虽然我们也听到这部经典,但“时众机异,利益亦别”,我们从自身断烦恼的角度来说,确实还是凡夫;但只要努力的读经持咒,就可以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就可以与菩萨看齐,这个我们要有信心啊!
  【或有满足六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波罗蜜”就是“六度”,“满足六波罗蜜”,就是六度圆满,就是究竟圆满的成佛。看到这里,我们太惊讶了,与会的大众居然有成佛的!可见此法与华严、法华是一样的,都是讲成佛的法,都是一乘了义的经典!此经更是圆顿之教,不用通途的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越三祇于一念”,快速成佛!由此可知,此经确实能满一切愿,我们能够值遇此经,必定是无量劫广修福慧的结果,要珍重啊!
  我们今天虽然听到此经,但烦恼没有断,没有成佛,可是我们若能如法修持,在修持时也是“满足六波罗蜜”!像蕅益大师在讲念佛时说:“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确实,真能念佛,就具足了菩萨的六度。我们真能如蕅益大师说的那样,真能诵经、持咒,那也是具足六度的,而且全摄诸佛圆满的功德,为自己的功德,岂不是于修持时“满足六波罗蜜”吗?
  再看下面【其婆罗门远尘离垢,得五神通。】这是讲无垢妙光得到的利益!“远尘离垢”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远离了尘垢,“尘垢”是烦恼的总名,一般主要是指小乘初果断除见惑而言。下面“得五神通”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若得“漏尽通”就最少也是阿罗汉的水平了。由此可知,无垢妙光从断烦恼的程度来说,还没有证阿罗汉果。至于是什么果位,最少是初果以上,阿罗汉果以下。当然,这只是从断烦恼的角度来说的,若从无垢妙光的发心,他是大乘菩萨的种姓;若说所的利益,也不仅是这些,由于他的祈请,才有佛讲此法,我们才能修行此法,婆罗门所得的利益更是广大无边,前面也引用《无量寿经》讲过这个道理了。
  说道【神通】我们也要讲一下,因为现在很多人迷信神通,希求感应,甚至误入歧途,不知道如法的修持正法,所以要讲讲关于神通的问题。
  什么叫神通呢?“妙用难测为神,自在无碍为通”。我们任何一个众生,自性当中都有和佛一样的神通。因为我们有有种种的妄想执着,所以虽有神用而不通。真正的神通是【道通】,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要好好的修行,把自己的烦恼习气都去掉,那么自性的神通就开显出来了。《大日经》说:“菩萨住此,勤除五盖,不久即五通齐发。”修行是“但得本,莫愁末”,神通只是枝末。若能如理如法修行,明心见性以后,然后好好的保任,去除自己的习气,那时不求神通,神通自得,那个神通是自性的真神通。像历代的祖师大德,他们都是有神通的,但很少显露,只是在利益众生的情况下,才略微显一点。他们从不卖弄神通,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神通,是去除习气以后才有的,若是卖弄神通、炫耀神通,求别人的恭敬供养,那还是烦恼习气啊,那个神通都是假的。
  【报通】就是前世修行,今世得到的报偿,有神通。像元音老人为我们讲的明朝的破山祖师,他在宁波天童寺跟密云圆悟禅师学法参禅。他没有开悟,但能出“意生身”,所以经常在定中出去玩,有一次偷乡人的鸭子玩,被发现追赶到寺院。但乡里人找遍了寺院都没有找到他。后来圆悟禅师带他到禅堂去找,一下子找到了破山禅师,把鸭子从袖子里拿出来。圆悟禅师指着破山说:“神通是有啊,佛法未梦见在,赶出山门!”破山原以为自己已经成道了,原来佛法还未梦见在,就祈求方丈:“请和尚慈悲,为弟子开示。”圆悟说:“你破坏清规,庙不能住了,出去参‘父母未生你之前是什么样子’。”后来破山祖师经过修行开悟后,成为了一代大德。像这样的神通就是前世修行所得报通,与开悟是两回事,当然也不是真正的“道通”。
  【术通】就是*念咒、画符等起用的神通。元音老人提到:【海灯法师在学佛前,是和他舅舅一起练武的,他舅舅是四川青城山的剑客。有一天,海灯法师在四川边境看见两个小喇嘛抽鸦片,就对他们说:“哎!你们还是和尚呢,怎么抽鸦片,不学好!”一个小喇嘛说:“你别看不起我们。别看你有刀,有剑,我们念一个咒,你这刀剑就砍不破我们的手臂。”海灯法师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小喇嘛说:“你不相信?等我抽完,让你试试。”这个小喇嘛‘呼呼呼’地把鸦片抽完,精神足了,嘴里嘟嘟嘟念个咒,然后把袖子卷起来让海灯法师砍。海灯法师开始不敢砍,只是用刀背轻轻一踫,‘啪’刀被弹起来了。他又用了一点力,刀又被弹起来了。海灯法师想:咦?还管点用!小喇嘛说:“嗨,你用刀刃使劲砍,我这个法很灵的。’这次海灯法师用刀刃轻轻的一踫,‘啪’刀又弹起来了。小喇嘛说:“你用劲砍,没关系。’海灯法师这回用力一砍,‘啪’刀又被弹起来了。这下海灯法师信服了,开始发心学佛法。海灯法师讲他学佛的因缘就是这么来的。】还有些外道,画符,念咒给人治病等都属于“术通”,也不是真正的神通。
  【鬼通、妖通、魔通】就是鬼妖魔附体的通,他本人没有通,而是*这些附体的东西才有通。鬼也有五通;妖就是像黄鼠狼、狐狸、蛇、刺猬等这些比较有灵性的东西修行后也有通,附人体给人看病等,黄大仙是比较多;魔,像《楞严经》上所说的五十种阴魔,个个看起来都是大神通啊。现在有神通的人很多都是附体的。大家往往还比较相信他们,听说找他们问事情的人都排队,大家都迷惑颠倒啊!鬼神纵然是有神通,能看出你一点事情来,但它并不能让你长寿、富贵等,你自己得要修因才能结果啊。你经常与鬼神打交道,对你自己绝对不好,它们都是世间的鬼神,脾气贪心有些都很大,有些需要血肉供养,你造业啊;甚至它们也为了贪你的供养,经常作怪等。学佛的人绝对不要去找他们问什么事,否则三皈依你都失去了,学佛要相信因果,断恶修善才是正路。
  要知道神通抵不过业力: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琉璃王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城,还没有开始打仗以前,佛曾经三次坐在路上阻拦琉璃王的大军,但琉璃王怨恨没有消除,佛知道定业难转,所以就不再阻拦。后来琉璃王的兵攻入城内,将居民乱杀。这个时候,神通广大的目犍连尊者,用钵装五百人,投上天上,以为这五百人可以避过灾难。等到琉璃王战争停止后,目犍连尊者就把钵拿下来一看,钵中的人已经变成血水了。目犍连尊者就向佛陀请问此番大灾难的因果。世尊说:“这是定业难转,因为过去多生以前,迦毗罗卫城附近,有一个渔村,村中有一个大鱼池,村中的人民把池内的鱼全部网来吃完,最后一条大鱼也被杀吃掉,只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过鱼肉,只是好玩敲了大鱼头三下。”世尊又说:“诸位要知道,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小鱼们就是现在他的军队,渔村的人们就是现在被他们杀的释迦族,当时那个没吃过鱼肉的小孩就是我,因为当时我敲了鱼头三下,现在就为这件事情头痛三天。”
  由这个公案可以看出,神通再大也抵不过业力,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但由于业报的缘故,是被裸形外道用石头打死的。所以我们要想将来好,就要好好的行善修行才好,“种善因,得善果”;要想没有灾难,一定要断一切恶;要想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好好的信愿念佛。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学佛的人要深信因果,要老老实实从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上断恶修善;在念佛诵经时能够了了分明,不打妄想;心越来越清净,越来越慈悲,越来越有智慧;这就是最好的境界。绝对不要贪求神通感应,纵然念佛修行有境界,也要“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切不执著才好,千万千万要注意!
  再看下面:【时金刚手见此奇特希有之事,白言:“世尊!妙哉奇异,但闻此事,尚获如是殊胜功德,况闻深理,至心起信,得几功德?”】
  当金刚手菩萨看到这些奇特稀有的事情后,就问佛:“世尊!太奇妙奇异了,只是听到您说的这些事情,都获得了殊胜的功德,更何况是听闻更深的法理,然后还能至诚的生起信心,能得到多大的功德呀?【奇特希有之事】就是指上面与会大众所得到的利益,确实“奇特”,可见在佛一代时教当中也不多见,所以称“希有”,由此可知,此法是超越通途的特别法门。【“但闻此事”是因,“获如是殊胜功德”是果;】【“闻深理,至心起信”是因,
 楼主| 发表于 2016-8-13 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几功德?”是请问果报。】这两段是比类发明,只是听到就如此不可思议,更何况听深理至诚生信心呢?“殊胜功德”,大众所得的都是“功德”,“功德”与“福德”不一样。像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时,梁武帝盖了很多的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他以为自己功德很大,就问达摩祖师:“朕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回答:“毫无功德!”“功德”简单说,就是离相修善,比如布施时,我们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功德”,“功德”中就有“福德”;而在布施时,以为自己很好,在做善行,这是“我相”,当然也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就是“福德”。梁武帝还是执著的,“朕有多少功德?”这是没有离相啊,所以就是福德,毫无功德。功德是自己的功夫,没有办法分给别人,像《楞严经》上阿难以为自己不用修行,“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福德则可以与人分享,比如自己有钱可以帮助大家。这是简单讲“功德”与“福德”的差别。另外,我们也要知道,我们没有离相,念佛是功德还是福德呢?当然是功德!在《佛说无量寿经》上,阿弥陀佛在因地说“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功德宝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佛号是佛已经成就的无上功德,密咒也是。佛号密咒都不是从我们众生这里来说的,是佛已经成就的,佛成就的当然是“功德”了!这个我们要清楚!
  “况闻深理”是相对“但闻此事”来说的,是更深的法理,这一句也是金刚手菩萨代我们请法!“至心起信”是相对“但闻”来说的,“但闻”就不可思议了,更何况是“至心起信”!“至心”就是至诚心,就是诚心诚意到极点的心,有了这个心对法,那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谓至诚感通!在阿弥陀佛摄生三愿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中都有“至心”,十八愿是“至心信乐”;十九愿是“至心发愿”;二十愿是“至心回向”;在《观经》上品上生章提到:“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提到“至诚心”;在下面的经文中也多次提到“至心发愿,至心诵咒”!可见至诚心的重要!我们对于佛法一定要有至诚心,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的利益!“起信”就是对法有信心,信心很重要,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是道的本源,是功德之母,从信才能出生一切功德。
  以前在西藏,有位对佛教很虔诚的老太太,她儿子戒傲常去印度做生意。老太太想到佛是印度人,于是,她要儿子下次回来带点佛祖身上的东西好供养。戒傲满口答应母亲的要求,可回来时,把母亲的嘱托忘得一干二净。之后,戒傲做生意时,老太太一次又一次的嘱托,可是戒傲却一次又一次的忘记。最后老太太便对儿子说:“你下次要是再忘记我说的事情,我就死给你看。”戒傲又去印度做生意,在回来时,结果又忘记了母亲的嘱托。他想怎么办呢?突然看到路边有一条死狗,于是他把死狗的牙齿取了下来,清理干净,再包上漂亮的绸缎,拿回到家里对母亲说:“你看我给你带回了一颗佛祖的牙齿”。老太太非常激动,把牙齿放在佛台上,每天非常虔诚的顶礼。几年后,结果狗牙忽然长出了很多舍利,老太太修行也获得了成就!老太太这样的心就是至诚的信心,我们要学习啊,有了这样的心修宝箧印法,功德更不可思议!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八讲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我们来看经文:【佛言:谛听!汝金刚手,后世若有信男、信女,及复我等四部弟子,发心书写此一经典,即准书写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所说一切经典;即过于彼九十九百千万俱胝如来之前,久植善根;即亦彼诸一切如来,加持护念,犹如爱眼,亦如慈母,爱护幼子。】这一段经文是说“书写”此经的功德与利益,也是在劝请我们书写此经。佛言“谛听”:就是仔细听,说明下面所开示的内容就非常重要。“汝金刚手”,佛告诉金刚手菩萨,就是在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此处佛称金刚手菩萨,也是希望金刚手菩萨能够留意,能够流通此法!“后世”就是指从佛说法以后起至将来,偏指佛入灭以后的将来时代,我们都属于此处说的后世众生。不仅后世众生书写此经能得利益;就是佛世时的众生,书写此经也能得如此经所说的利益,所以“后世”两个字也是说佛对于此经的授记,可以利益将来的众生,劝请后世的众生要书写流通此经!“信男信女,及复我等四部弟子”是说能书写之人,“信男信女”就是说对佛法对此经有信心的男女。“佛法大海,信乃能入”,“佛法如宝山,信为手”,佛法的利益功德广大无边,如同大海、宝山一样,然唯有信心才能入于佛法中修行获益,所以说“信男信女”。“及复我等四部弟子”,“我”是佛,“等”是指法和僧,所以“我等”就是指的佛法僧三宝。前面所列是对于佛法有信心的“信男信女”,这里是说皈依三宝的佛门弟子,“四部弟子”就是四众弟子,指出家的男女二众与在家的男女二众。佛法有时也说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摩那、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也好,七众也好,只是分法不同而已,都是指佛的一切弟子。“发心书写此一经典”,我们要“发心书写”,发什么心呢?首先,对于此经要有信心,《金刚经》上佛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此经为佛亲口所说,经典中所说的功德利益都是真实不虚的,我们要深信不疑;其次,要生恭敬心,“欲得佛法利益,须向恭敬中求”;还要有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书写”此经时要特别恭敬,不能马马虎虎。我们看以前的祖师大德抄写经典时,对于经典都非常恭敬,沐浴、换净衣,于净室中恭敬书写,甚至一字一拜,也有很多的祖师大德刺血写经,这些都是极尊重经典的典范,所以他们的感应都非常大,成就也非常高。当然,关于刺血写经一事,我们能做,值得赞叹恭敬;不能做,随分就好。印光大师曾对弘一大师开示:“刺血写经一事,且作缓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11: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