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70|回复: 65

邪淫心,消福极大,果报极惨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1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对于邪淫的意乐,有人会觉得:心里想一想没有罪吧!实际上邪念一动,就是罪业。下面看《感应篇例证》中的例子:

  贵溪有位书生叫宋不吝,十五岁时入学,才学出众,但是屡次考试不中,他想自己一生没作过大恶事,为什么这样潦倒,就请张真人代写一篇表章,看一下天榜。这位张真人能上天,他到天门时,听神说:“这人本应有功名,因与婶子私通,所以功名被削去。”真人回来告诉他,他说没有此事,又写文自己申辩。神批复说:“虽无其事,实有其心。”宋生知道后,惭愧、后悔莫及,因为他年轻时见婶子貌美,偶尔动过一念邪心。

  《寿康宝鉴》上说:

  徐信善和杨宏是同窗好友,他们一道去赶考,住在一家旅店当中。一天遇到一位会看相的高僧,说杨宏将来会大贵,徐信善要贫穷。当晚,杨宏偶然看见旅店有一位少女很漂亮,就想拿很多银两去向少女求欢,被徐信善严肃地劝阻了。

  第二天,高僧又遇徐信善,惊讶地说:“何以一夜之间忽然生出阴骘纹,换贱相为贵相了,今后你要享大富贵。”又看杨宏的相,说你的气色不如昨天,虽然和徐都会富贵,但是名次在他后面,发榜的时候果然如此。

  由以上公案可以看出,所谓动淫心没有报应,是一种断见,不是业果正见。

  第一则公案中,宋不吝没有构成邪淫的事实,已经造下意业,如果以这个意业既不会增福,也不会消福,那是所作落空亡,但这无法成立,世上没有作用是零的业。实际表明,淫心消福很大,宋不吝本来福薄,一念邪淫,使他功名消尽。

  第二个公案显示出,凡是有念,必在罪福之中,恶念是罪,善念是福,徐生一念止淫,转贫贱为富贵,杨生一念邪淫,转富贵为贫贱,这就是业决定之理。一夜之间,两人的面相就有很大的改变。

  凡人心粗,不大体会,高僧是明眼人,一看就清楚,所以不能认为起心动念对相续没有影响,而是影响很大,这是业增长广大之理。我们一天当中有无数念头,念念在福德上都有加减乘除,不是死的,所以懂得念念调整为善心,极为重要。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什么是邪淫?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所承认的男女关系,均称为邪淫。如偷吃禁果、未婚同居、一夜情、嫖娼、婚外情、手淫、意淫、同性恋等,即使夫妻之间正淫也应有时间、地点、因缘等限制,不可放纵。

  邪淫即是对自他的不尊重和践踏,为一切福德正气善神、护法之厌离。

  故邪淫之果报极惨烈,现世即感倒霉、运气差、耗钱财、被人欺负、卑贱、家庭不和、婚姻不顺、工作不顺、精神恍惚、自卑、恐惧、乃至恶疾、死亡等等苦恶之命运,若不真切忏悔 命终即投身畜生、地狱道,难再重新做人。

  普劝有志于追求幸福美满的人们,定当自身力戒邪淫并劝勉身边有缘人力戒邪淫,以期福德具足、婚姻美满、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愿天下家庭皆幸福和睦;愿天下人皆认识邪淫危害,远离断除邪淫,得身心清净安乐吉祥。

  邪淫果报极惨烈,要灭除邪淫罪业,最好方法是自己力戒邪淫积极努力宣扬戒邪淫印送戒邪淫书籍劝勉有缘人戒邪淫,如此能够灭罪,还得幸福。

发表于 2016-4-1 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

你真觉得这段经文靠谱?
圣战士引爆身上炸弹时,一样可以充满欢喜心的。
苦修行者在飢荒年代,也有可能饿死在路上。
《红楼梦》里的贾瑞,快活地死在意淫里。

《俱舍论》谓:“由二缘故,令诸有情根本业道杀罪所触:一由加行,二由果满。”
“贪等不应能为加行,非唯心起加行即成,唯起心时未作事故。”
杀罪如此,淫罪亦可例知。── 起码印度的小乘佛法在结罪上,是如此重视业行所缘的真实境。

点评

他引用的不是佛教经典,是东林寺明令禁止流通的外道典籍“寿康宝鉴”、“太上感应篇”。所以,对于没有正信、正见的所谓“学佛”者,在下个人认为没有同其辩论的价值。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5 17:09
五戒来说,必须有意乐、方便、果成。 但如果没有构成犯戒,并非就没有相应的果。主楼已经说了原因了。 菩萨戒着重心戒,就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心念是很重要的。邪淫上也应清净心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 00:23
圣士引爆身上的炸弹,您怎么知道他命终的时候是充满欢喜心的?也许他那时候发现他心识中现起的境界不是他心目中所期望的那样,从而心生悔恨而亡呢?而且因邪见造恶业,照佛经说罪业很重。 苦行者,如果是真行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 00:15
发表于 2016-4-1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1 03:31
你真觉得这段经文靠谱?
圣战士引爆身上炸弹时,一样可以充满欢喜心的。
苦修行者在飢荒年代,也有可能 ...

有些人士引爆身上的炸弹,您怎么知道他命终的时候是充满欢喜心的?也许他那时候发现他心识中现起的境界不是他心目中所期望的那样,从而心生悔恨而亡呢?而且因邪见造恶业,照佛经说罪业很重。

苦行者,如果是真行者,饥渴而死也会因法而无忧悔,必生善处。

诸法心现,因果不爽啊。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1 03:31
你真觉得这段经文靠谱?
圣战士引爆身上炸弹时,一样可以充满欢喜心的。
苦修行者在飢荒年代,也有可能 ...


五戒来说,必须有意乐、方便、果成。
但如果没有构成犯戒,并非就没有相应的果。主楼已经说了原因了。
菩萨戒着重心戒,就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心念是很重要的。邪淫上也应清净心念。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4-2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4-2 00:23
五戒来说,必须有意乐、方便、果成。
但如果没有构成犯戒,并非就没有相应的果。主楼已经说了原因了。 ...

《俱舍》那段,论的是业道,不是戒品持犯。

点评

俱舍论我没有详细阅读过。不过意业有果报,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就不需要设置意业了。 刚才查了一下您引用的文字,前后还有文字,如下: “由二缘故。令诸有情根本业道杀罪所触。一由加行。二由果满。此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 09:53
发表于 2016-4-2 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4-2 00:15
有些人士引爆身上的炸弹,您怎么知道他命终的时候是充满欢喜心的?也许他那时候发现他心识中现起的境界不 ...

圣战士自爆殉道,临死前当然可能心生悔恨,那照着所引经意,自然该当受苦恼报;谁叫他信仰不坚,疑惑真主!真净信者,当然该满怀着骄傲与欢喜,为主安立地上的王国,从而得到真主加佑,受欢喜报。

至于真实行者饥渴而死,纵无忧悔,但饿死就是饿死,无忧悔也停不了肚子咕噜直叫。经文既未加但书,未予排外,自应依律行事,罚作饿鬼去也。

点评

这段经文说: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2 10:03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2 00:48
《俱舍》那段,论的是业道,不是戒品持犯。

俱舍论我没有详细阅读过。不过意业有果报,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就不需要设置意业了。

刚才查了一下您引用的文字,前后还有文字,如下:

“由二缘故。令诸有情根本业道杀罪所触。一由加行。二由果满。此刹那后杀无表业随转不绝名杀后起。及于后时剥截治洗。若称若卖或煮或食赞述其美表业刹那。如是亦名杀生后起。余六业道随其所应三分不同。准例应说。贪、嗔、邪见才现在前。即说名为根本业道。故无加行后起差别。此中应说。”

我的理解,有意乐而无果满,那么虽不构成身行根本业,但是心识早已被染污,已经有了意行根本业。意业肯定是有果报的,因此不能忽视。佛经中处处说到这个道理,应该重视才对。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2 00:56
圣战士自爆殉道,临死前当然可能心生悔恨,那照着所引经意,自然该当受苦恼报;谁叫他信仰不坚,疑惑真主 ...


这段经文说: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这是说,祸福随心而起,心善受善报,心恶受恶报。就好像饿死的人作恶鬼,苦恼死的人受苦报,欢喜死的人受喜报一样。果报也是这样的,你现在怎么在苦恼中想求灭罪求快乐的果报呢?

饿死的人做饿鬼,这是一般的情况,一般人如果是饿死,那临死一念都是渴求,与鬼道众生心相应的。这里是用这种一般的情况做譬喻,目的是说明心念与果报相应的道理。以喻明理,您应该能明白。
发表于 2016-4-3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威灵仙 于 2016-4-3 02:04 编辑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4-2 09:53
俱舍论我没有详细阅读过。不过意业有果报,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否则就不需要设置意业了。

刚才查了一 ...


要由加行、果满,才令有情根本业道杀罪所触;易言之,唯成意业根本业道,而无加行、果满,终不满足业道中之杀罪。若意杀不成杀罪,意淫当然也不可以淫罪论;其罪不成,亦不合成其相应异熟。

不过我这只约着毗昙说的,且毗昙也没说单单意淫一定不损福报。只能说毗昙对业果成熟的态度,更重于思业为因,身口为门为依,而未有舍身口不论,便迳说唯从意业感果的;除非是大威德仙人,能以意想祸福人间。

楼顶《感应篇例证》一例,纯粹是出自汉文化的因果观,是秉着春秋诛心的思维,配合鬼神干预业报的观念而来的。在印度早期的佛法里,鬼神并非不能祸福人间,但那终究是业力体系的一环,并不认为鬼神足以支配有情业报。不过在我个人来说,倒不坚持佛祖这种缺乏人味儿的业力解读一定是对的。

点评

文中就是说意业有果报。 业果本就如此,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因果律也不是佛发明的,遑论什么人情味不人情味呢!知道了因果持戒修福就好。十善业里的意三业都是不能忽视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3 09:10
发表于 2016-4-3 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威灵仙 于 2016-4-3 02:03 编辑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4-2 10:03
这段经文说: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云:“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 ...

一般人如果是饿死,那临死一念都是渴求,与鬼道众生心相应的。

“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许你这么解释,但是圣战士的例子呢?
人家临终前的心态我们都不知道,所以是苦恼死还是欢喜死,都有可能。
但人家不惜舍身殉道,心绪上理当是长期盈溢着信仰的圣洁感,所以欢喜死的可能也较大。
且人家渴求天堂永生之福,如同莲宗行者之仰盼净土,按着本经经意,以及莲宗的逻辑,没理由不让人得欢喜报的对吧?

点评

不是许不许我这么解释,文中逻辑很清楚,“如”人饿死则做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有个如字,当然是一个譬喻解释前面的道理的。 有的人意业中本来有邪见,造的是杀生恶业,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3 09:14
发表于 2016-4-3 07: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4-3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3 01:51
要由加行、果满,才令有情根本业道杀罪所触;易言之,唯成意业根本业道,而无加行、果满,终不满足业道 ...

文中就是说意业有果报。

业果本就如此,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因果律也不是佛发明的,遑论什么人情味不人情味呢!知道了因果持戒修福就好。十善业里的意三业都是不能忽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4-3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3 02:02
“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许你这么解释,但是圣战士的例子呢?
人家临终前的心态我们都不知道,所以 ...

不是许不许我这么解释,文中逻辑很清楚,“如”人饿死则做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有个如字,当然是譬喻解释前面的道理的。

有的人意中本来有邪见,造的是杀生恶业,相应果报丝毫不会爽的,不管是不是立即成熟。您对佛法其实没有生起定解,诚信就不必谈了,还需要提升。
发表于 2016-4-3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4-3 09:14
不是许不许我这么解释,文中逻辑很清楚,“如”人饿死则做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 ...

想做到客观的解经,是不该在经文上添加太多自己的认知。
难道加了“如”字,饿死做饿鬼,恼死受苦报,欢喜死受安隐报──这些教言,就得随读者的世俗是非观随时转弯翻盘?

点评

加个如字,就很明显是譬喻的意思啊。这段经文讲的意思是:“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这是佛要说的意思。你纠结的那句是举例譬喻,并不是详细分析下一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3 09:58
 楼主| 发表于 2016-4-3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3 09:49
想做到客观的解经,是不该在经文上添加太多自己的认知。
难道加了“如”字,饿死做饿鬼,恼死受苦报,欢 ...

加个如字,就很明显是譬喻的意思啊。这段经文讲的意思是:“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这是佛要说的意思。你纠结的那句是举例譬喻,并不是详细分析下一世转生因缘。转生去处可以专查专门经论。
发表于 2016-4-3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4-3 09:58
加个如字,就很明显是譬喻的意思啊。这段经文讲的意思是:“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 ...
你纠结的那句是举例譬喻,并不是详细分析下一世转生因缘。转生去处可以专查专门经论。

费了好大劲,总算把你给绕进来了!
既然只是用来譬喻的不严谨说法,你就不该拿来转证单依念头就能感果──这种在佛法上备存争议的道理呀!

点评

心善感善果,心恶感恶果,这有什么争议么? 你以恶心烦恼心求善果,这是得不到结果的,“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难道经文会在一段中自己矛盾?只是说在一般情况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4-3 10:15
 楼主| 发表于 2016-4-3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3 10:03
费了好大劲,总算把你给绕进来了!
既然只是用来譬喻的不严谨说法,你就不该拿来转证单依念头就能感果 ...

心善感善果,心恶感恶果,这有什么争议么?

你以恶心烦恼心求善果,这是得不到结果的,“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

难道经文会在一段中自己矛盾?只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临死状态与转生去处间有这样的关系,心的善恶与果报也是这样的关系。

如果您一时做不到念头清净,至少要知道向这方面努力,而不是否定这样的因果律啊。小乘里不是也承认意业根本业么
发表于 2016-4-3 11: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6-4-3 10:03
费了好大劲,总算把你给绕进来了!
既然只是用来譬喻的不严谨说法,你就不该拿来转证单依念头就能感果 ...

这个话题被大仙这么一整好象成争议了,作意可以单独成业应该没有争议吧。
比如生天十善业就有身三口四意三在啊,没有作意不成业,但只有作意也成业。
业的性质为善为恶或无记,感相应为乐受苦受或舍受,则视作意受烦恼障(贪嗔痴慢嫉)的污染程度,所以说意业是根本。
如果清净烦恼障,则不再有业,此应为原始佛教解脱原理吧。
来自: 微社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21: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