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23|回复: 10

[心得体会] 初读《金刚经》的一点肤浅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0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今天中午抽空读了几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本只打算就这么读下去的,以熟悉经文。可是一边读,一边默念几遍,不自觉地就默写一段。到下午上班前,竟然把第一页(共8页)就记下来了。昨天晚上读的时候,脑袋里还乱哄哄的,怎么就能记下了呢?心中喜悦自不待言
到了大约下午4点钟的时候,为了放松一下身体,我走到我们七楼的西头窗前,看窗外道路上车来车往。心中不自觉地就默念起《金刚经》的一句话(中午背诵到此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可是,觉得眼前这真实的世界,怎么就成了虚妄呢?
正在我疑惑之间,西边的天空变了脸,越来越黑,接着就是狂风大作,大雨滂沱。世界简直一忽儿到了晚上似的。一会儿,就又天光大亮起来,雨也小了,停了。只是凉风嗖嗖的,还在窗外刮得紧。
下班之后,想起刚才的这些,心里就有了一个感觉:这是不是佛在向我说了什么?
忽然,就象刚才的天光一样,我眼前一亮,心中仿佛有所悟。晚上回到家里,把这个浅陋的感悟写出来,希望得到同修们的批评指正。
我想,经中所说的这个“相”,应该是指事物(包括客观的、主观的)在大脑中的映象,即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的“观念”,而并不是指这个事物本身。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这个事物的相是不同的。瞎子摸象的故事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可以把象理解为即是对客观事物的,也是对主观事物的比喻)。
我进而想道,经中所说的“非相”,是与“相”相对的。既然相是虚的,不确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非相”,则应该是指被证明真实正确的对那个事物的映象,或观念,再说明白些,也就是所谓“真理”。这个真理,不管你对它的认知怎么样,它本身就是那样存在在那里,通俗点讲就是“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
如果以上这样来理解经文,经文中说的这句话就一目了然了,就通透了。顺便说一句,如果这样一理解,似乎佛的思想并不是唯心的,这话的确是以一种超越唯心的客观的心态在看待世界啊。又可见佛的伟大之处。
另外,经中所说的“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的“住”字,我似乎也所有感悟。在此请同修们一并批评指正。
我觉得,这个“住”字,除了可以理解为“显示”之外,似乎还有“表达”、“依附于”的意思。比如说“不住相布施”,理解为“不显示、不表达、不依附于相布施”,似乎更明白些。
这又把话说回来到这个“相”上面来。明白了“住”的深意,在此我们很容易地理解,这个“相”也可以是某个实体(人、车、水、地、树等等等等),也可以是某种观念(理想、理论、主义、公式、宗教观念等等等等),或者某个群体(国家、社团、党派、公司、家庭等等等等)等等之类。正因为如此,“无住相布施”就比“不住相布施”在理解上还要高一个层次。为什么呢?以我的理解,所谓“不住相”,那还有一个“相”在那里,没有彻底干净。而“无住相”,则彻底干净了。我们知道,佛是至正至觉的,所以,按佛的说法,“佛”也是一种观念,或真理。既然如此,佛自己也就应该不住佛自己这个相(即观念)与非相(即真理),否则就有点自相矛盾。所以只有把“佛”自身这个观念或真理灭度了,才能成佛。而菩萨则不同,她们是一心向佛的,心中还有一念佛的真理在那里,也就没有彻彻底底的清净。
以上这些,我不知道我是明白了,还是想歪了,只是把我的小小感悟与师兄们分享,希望得到师兄们的批评指正。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4-10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参考道源法师讲解的金刚经非常精辟,透彻,详尽
金刚经讲录——第五品

作者:道源法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43     更新时间:2005-3-8


如理实见分第五

戊三、兼释伏疑(分二)

己一、释因生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这些初发心的菩萨心中有一种的疑惑,戊三、兼释伏疑这一科就是要兼代解释伏疑。这科文再分二小科,己一、释因生疑,解释因无住行施所生的疑惑,己二,防转成疑,要防护他再转生一个疑惑。这科文很难懂,必须参考‘新眼疏’。‘新眼疏’为何订这难懂的科文呢?这是依著弥勒菩萨的偈颂解释的。弥勒菩萨这样解释:众生有这个疑惑,这个众生不是普通的众生,而是发心的菩萨,今先讲第一小科,‘己一、释因生疑’,他听了‘无住布施’,就潜伏在心里,生了一个疑惑,佛知道了,就要替他解开这个结。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即上施诸佛,下施众生。我们现在上施诸佛,不用这个上施,是用上供养诸佛,供养也就是施。这地方所讲的布施一法,有上施下施,而对于下施众生要不著相,这个我们可以了解,因为众生他是个凡夫,我们一著了众生相,那是个有漏之因,因此不应该著相。但是上施诸佛,诸佛是无漏之果,我们种这个无漏之因,何以不能住相呢?就在这地方生起疑惑,佛就给他解释说:你上施诸佛,也不要著相,因为你一著相,就证不到如来法身。你想证得佛果是证得法身佛果,而不是证得应化身佛果,就这样他又转生了另一个疑惑,应化身佛果为什么不能著相?因为应化身,是应凡夫二乘之机,变化示现出来的,他也是无常之法,有生有灭,到了涅槃以后就没有了,所以不能著这个应化身的相。那么报身佛呢?报身佛是修无漏之因,证得无漏果,报身佛是常住的,为什么也不能著报身佛的相呢?佛就跟他说,报身佛的相也不能著,因为报身佛他是依著法身显的相,他是为那十地菩萨的机,显示出来的,那个相还是虚妄之相。因此他又再转另生一个疑惑,照这么说,不是没有佛了吗?不是没有佛,而是没有应化身著相的佛,也没有报身著相的报身佛,法身佛是有的,但是你要远离应化身佛的相,要远离报身佛的相,一切不执著,才能证得法身如来,这就是戊三、兼释伏疑这一科。‘新眼疏’你一定要看,不看那就太可惜了,不参考‘新眼疏’金刚经经文每一段落都搞不清楚,尤其是弥勒菩萨八十偈颂更不容易懂。你要研究‘金刚经’只要参考‘心印疏’和‘新眼疏’的资料就够了,你不用花那么多精力去看其他的注解,什么五十三家注,百家注都会失灵的,这些注解,你看了半天,解了半天,也解不清楚,会把你搞到昏头昏脑,尤其是现在新出版的注解,更是随便说,随便讲,总之不会超过‘心印疏’和‘新眼疏’,我是过来人,是个识途老马,你们要相信我,我指导你们的路是不会错误的。


现在讲解经文即如理实见分第五。先讲己一、释因生疑,昭明太子说:你依著实相之理见到法身如来,这叫如理实见。‘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叫一声当机者,也就是叫我们要注意啊!在你心意之下以为怎样呢?‘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是解释第一个疑惑,上施诸佛,就是上供养诸佛也不能著相。佛是无漏之果,我们配无漏之因,怎么又会错了呢?你要知道,你要配无漏之因,想证无漏之果,但是你现在所著的佛相是应化身,尤其是须菩提对著的世尊,这尊佛就是应化身佛呀!‘身’是丈六金身,‘相’是三十二相,‘如来’是法身如来。现在我跟你面对面,我就是佛,但是我是个应化身佛。虽然是超过一切凡夫的相好,但是你可以依这个丈六金身,三十二相见到法身如来吗?‘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这一问,须菩提开悟了。其实须菩提老早就开悟,他是替我们问的,也正是经佛这一问,才使我们更上一层楼。哦!原来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应化身佛,他是有生灭无常之相,这怎会是法身如来呢!我们供养应化身佛,不能著相,若一著相,都变成有漏之因,那怎会是无漏之因呢!这个疑惑就给破了,所以经佛这一问,须菩提就说:‘不也!世尊’即不可以以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得见到法身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何以故?须菩提自己解释,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来所说的这个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可不是那个法身,那个实相。上边身相是丈六金身。,三十二相,下边的身相是法身实相。如来说的丈六金身、三十二相,‘即非身相’不是法身实相。那这又怎能是如来呢?又怎能见到如来呢!这样一来,又恐怕他再转生一个疑惑,既然应化身佛不可著相,我著相去供养报身佛这总可以吧!这就是己二、防转成疑,再分二小科,庚一、防报相可住疑,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己二、防转成疑(分二)

庚一、防报相可住疑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段经文又推进了一层,按文字上解释,你既然把佛的相打破了,要知道学佛的人,最难破的相,就是佛相、法相,认为学佛法不执著怎么学呢?这一执著要把它破掉是很难很难的,现在就是先破佛相,既然能够破掉了,不著相,就由这个不执著佛相把它推广开来,要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要离一切相,这是按文字上推广开来说的。按他怀疑上,连报身佛的相也是虚妄的,报身佛的相,他是在无量劫修无漏因,所修成的功德,他是应十地菩萨之机,等觉菩萨之机而示现的,因为那些菩萨还有无明没有断尽,他还有相,所以报身佛就给他现个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好有无量庄严,其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十地菩萨慢慢地高,高到等觉,再高到成佛,佛与佛彼此没有身相得相见,佛与佛没有见面,为什么呢?因为法身没有二个,所以报身佛的相,你也不能执著,一执著还是错误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也。这样一来,又生了一个疑惑,究竟是有没有佛呢?下面‘庚二究竟无佛疑’,这一小科即解答这个疑惑。


庚二、防究竟无佛疑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你能见到‘诸相非相’,‘非相’就是‘空’,就是‘心经’上的‘诸法空相’。若见‘诸相’就是‘诸法’,‘非相’就是‘空相’。因此‘金刚经’的‘诸相非相’也即是‘心经’上的‘诸法空相’。但是‘金刚经’在‘般若经’六百卷中,佛在讲‘金刚经’时,已讲到五百七十七卷,换句话说,六百卷‘般若经’已快讲完了,接著就是讲‘法华经’,要把圆教从真空翻出妙有的道理出来了。因此假如你能够‘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就能见到法身如来,就不会落到断灭空。‘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你见到法身如来就是妙有。所以‘金刚经’的经文,要是你能看得懂,研究得透澈,那么你心灵深处真正能得到法喜、法乐,闻到高深玄妙的佛法。说高深高到什么程度?高到应化身佛你不可以著相,连报身佛也不可著相,玄妙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把应化身空了,报身空了,这时法身如来就显现出来了,你看玄妙不玄妙?真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新眼疏’他举示三个譬喻,如来有三个身,听过五教仪开蒙都知道了,就是应身、报身、法身。‘新眼疏’把这三个佛身做了一个譬喻即法身等于水,报身等于水上起的光,应化身等于光中所现的影子,你一执著应化身,即把水中光明现出来的影子,把它当成真实的,那你一定会掉到水里淹死,你没有看见光,也没有看见水,只看到影子,就要把影子透过那个影子那不是真实的。应化身是应凡夫二乘之机示现的。那么那水上的光是真实的,光是报身,你没有看见水就执著光,要晓得报身是应十地菩萨的机,是应等觉菩萨的机现出来的,水上的光,是由水上现出来的,因此你得透过光的那一层道理才能见到水。‘若见诸相非相’,把水上现的光、影子都透过了,就看到水,也就是说把‘诸相非相’都透过了,这就见到法身如来。要晓得并不是要离开光,离开影子,另外找水。你要找水就是在现光、现影子的时候的水中去找。你懂得这个道理,报身佛也就是法身,应化身佛也是法身,懂了这个道理,一切法皆是佛法。你不懂这个道理,你执著的应化身不是佛法,你执著报身佛也不是佛法,因为你执著的都是虚妄之法。如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法难学就在这里,若是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千经万论一个理,不会有两个理,两个理还叫真理吗?因此你把一部‘金刚经’研究通,一经通则经经通,各部经也通了。‘金刚经’你现在不好好听,将来讲‘大乘起信论’还是听不懂,再讲‘圆觉经’也还是听不懂,这样讲到‘楞严经’时,你听了半天又费力,又冤枉,根本听不懂,其实你懂了‘金刚经’的道理,‘楞严经’的道理你也会内心了然的。‘楞严经’讲的是什么道理呢?‘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不就是‘金刚经’上这一段经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道理吗?即一切法离了一切法的相,你能不执著,你即一切法离一切相,那一切法不都变成法身理体,因法身遍一切处。那一切法不就是法身吗?所以懂得了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应化身是虚妄之法,报身也是虚妄之法,如果你不用功,而去起惑,造业,将来堕落三恶道,那还不算冤枉。但是你用功,不了解佛法,天天在那里拜佛,念‘金刚经’,结果得不到真实的利益,那才真冤枉。你不贪名不贪利,天天拜佛,天天念‘金刚经’结果不了解,你拜的那尊佛是什么佛?他不是木头雕刻的吗?他不是泥巴塑的吗?那尊佛是法身如来吗?你天天拜他干什么呢?‘金刚经’是白纸印上黑字,你天天念他干什么呢?这么一说,你这个心就没有地方搁了。假如你说是泥塑或木雕的佛不拜,那么要我上那儿去拜法身佛呢?这就要你透过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要去执著,乃至于释迦佛生于印度对著须菩提说法,当面问须菩提:‘你可以在我这丈六金身,三十二相中见到法身如来吗?’须菩提悟到这个道理,答说不可以。同样的,你是否可以依著白纸黑字念的‘金刚经’而懂‘金刚经’的道理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白纸黑字是个生灭法。可是你要懂得这个道理,一切法都是佛法,白纸黑字印的‘金刚经’就是‘文字般若’,这‘金刚经’的‘文字般若’能出生一切诸佛,怎么可以不念它呢?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来念‘金刚经’,那利益就更加大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啊!你说那泥塑和木雕的佛像不是佛吗?不是佛,但是佛的法身遍一切处,还不遍到那泥塑木雕的佛像吗?你懂得这个道理,那你所拜的泥塑,木雕的佛像,就是法身佛了,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就见到法身如来。这道理不是很容易明白了吗?可是讲起来,可真玄奥,所谓‘真空不空即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就在这个地方讲,‘诸相非相’就是真空,真空不是断灭空,不是没有的,因为见到法身如来,怎可以说是断灭没有了呢!但是我们要了解,法身如来不是报身如来,不是应身如来。报身、应身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法,这法身如来就是妙有,妙有不有就是真空,就是在那个‘诸相非相’那里见到法身如来,不是离开一切相,另外去见到法身如来,所以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样子你就见到法身如来。懂得这个道理,那你在用功跟你不懂得用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金刚经’第三分,第四分,第五分离开‘心印疏’‘新眼疏’,我道源另外有一个研究心得,第三分离相度生,是教导我们发大愿,即发弥勒菩萨偈颂的四种心。发了大愿后,还得立大行,第四分无住行施即立大行,对一切众生行财施、法施、无畏施,但不住相,这种无住行施叫立大行。第五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叫证大果。我发了大愿,不是空愿,依愿引行,引出那第四分的无住行施,依行填愿,即填满第三分的大愿,结果功德圆满,那你不就成佛了吗?我度众生要离相,我行布施要不住相,这就是‘若见诸相非相’了。为什么我度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诸相非相’。我为什么行布施要不住一切法,不住六尘?‘菩萨应如是布施不著于相’,因为‘诸相非相’。这样发愿离相度生,这样立行无住行施,那结果‘即见如来’,证了大果。讲到这里,全部‘金刚经’的道理都有了,即发愿、修行、证果全部都有了,那么下面的经文还要讲不讲呢?这就要看你是不是上根利智,你是上根利智的话,不要讲也可以了,可是中下之根呢?不讲还是不行。这三分所讲的发大愿你是发了,立大行还没有做,证果还没有讲。这三分合起来就是下面就要讲到的第六分,这分重点在于要我们生清净的信仰心,这个信仰心还没有建立起来,信、解、行、证第一部功夫还没有得到,所以要讲第六分(总结开示降住竟)。



免责声明:作品版权归所属媒体与作者所有!!本站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文章录入:无因无果     责任编辑:无因无果
上一篇文章: 金刚经讲录——第四品

下一篇文章: 金刚经讲录——第六品




点评

感谢大师兄,感谢大师兄给我带来的金桥。 原来,我所说的“真理”即是“诸法空相”的“空”。看了佛经,还得融会贯通才行啊。要学会佛的语言,还得慢慢修为才是。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11 19:17
发表于 2012-4-11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修得颇多,可喜,小弟初学,尚不知如何自称,请师兄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大师兄,感谢大师兄给我带来的金桥。
原来,我所说的“真理”即是“诸法空相”的“空”。看了佛经,还得融会贯通才行啊。要学会佛的语言,还得慢慢修为才是。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4-11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学历,智慧都很高。
道源法师在台湾被誉为说法第一。看道源法师讲解的金刚经之后,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道源法师的讲法帖子在本版块前部都有。

点评

感谢大师兄指点迷津 一定抽空垂青道源法师的法贴 我是想一气诵持几部经典的经书,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再看大师们的讲座,可能心领神会一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4-11 22:54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2-4-11 19:24
师兄学历,智慧都很高。
道源法师在台湾被誉为说法第一。看道源法师讲解的金刚经之后,会有豁 ...

感谢大师兄指点迷津
一定抽空垂青道源法师的法贴
我是想一气诵持几部经典的经书,一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再看大师们的讲座,可能心领神会一些。
发表于 2012-4-12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4-13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师兄,,我也想念{金刚经},请问念了后用不用回向呢,,回向文是哪些呢,,我刚初学
发表于 2012-11-14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9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龙觉 于 2013-1-9 11:47 编辑

住还含有停止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不能仅仅停止于文字上。这篇感悟写的深刻,随喜师兄。
发表于 2013-1-9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观世音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1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