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94|回复: 83

见大即藏性,见觉即见性,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寂而常照,不立能所,本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6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辰六  见大  分五    巳初  标性约尘    二  就尘详辨    三  合会警悟    四  结显体用  五  双拂二计    今初

**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祗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

**此会见大即藏性。见大统指六根中,见、闻、嗅、尝、觉、知之性,今单举见,以例余五耳。此属第八识见分,映在六根门头,缘彼现量六尘者,非取浮、胜二根,故不言根,而言见也。

**

**一切诸法,色、心二字收无不尽。前五大属色法,后识大属心法,故诸经祗明三科,无六入,见大即六入。本经立此大,有三义存焉:一、收前文:前十番显见,显此见大是真,今更申明见闻等性,即如来藏,则显见是心之旨愈畅。二、顺后文: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无他物;欲说根性法门,应立此大。三、为圆通故:如六尘、六根、六识,前后六大,皆为诸圣圆通法门,若无根大,则大势至念佛圆通,都摄六根,何所依据?故须立此大,具足二十五数也。

**

**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者:乃明见大即藏性,见觉即见性,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寂而常照,不立能所,本来无有,能知所知,乃因色空,而有能知,及所知耳。此即下文,由尘发知之义。由有色、空之尘,黏湛发见,始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而成能所二知。见觉无知,指不变之体,因色空有,指随缘之用。

**

**如汝今者,在祗陀林,寻常所见,晨朝日出则明,傍晚日夕日落时便昏,此昼之明暗也;设居中宵半夜之时,逢白月夜,则有光明,逢黑月夜,即便昏暗,此夜之明暗也。  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者:等者等于色、空,本科尘以明、暗、色、空四字,互为隐显。如言色空,是合明暗之色以对空;单言明暗,是开色以摄空;如言见空,是以空摄色,而对见也。文中开摄不定,故先明之。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是开色以摄空,即因此尘境,而见始得以分析,是明是暗,乃是见托尘立,尘因见显,例知其余,五根、五尘,莫不皆尔。即下文所谓:‘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如交芦。’根尘皆无独立之自性。

**

**巳二  就尘详辨

**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

**此下就尘辨见。佛先征后破,征以根尘同异为征,共有四句:一同、二异,三或同或异,四非同非异。以二或二非各成一句,与下文合。佛以二同二异,各成一句,非同即是或异,义无乖也。问阿难言:而此见大,为复与明暗相此开色法,并太虚空之相,为是同一体耶?为非同一体耶?为或同非同耶?为或异非异耶?先标征,下逐破。

**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

**此破见大,与尘同一体。谓阿难言:此之见觉,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此开色对空,元是一体者,一体则合而不分,此牒征词。下约尘破,则明之与暗,二体更互相亡:暗时无有明,则明亡;明时无有暗,则暗亡。明暗相倾夺,故二体相亡,此见究竟与谁为一耶?

**

**若与暗一下六句,正以显谬。此见若与暗为一体者,明生暗灭,则见应当与暗偕亡,云何又能见明?若必此见与明为一体者,暗生明灭,则见亦当与明以俱灭,云何又能见暗?后二句,则连上分解颇顺。倘欲另解灭字,当承上双约明暗,承一二两句,谓见既随暗而灭,当明现前,云何见明?承三、四两句,谓见既随明而灭,当暗现前,云何见暗?  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此三句,结成非一之义。以明来暗去,暗生明灭,明暗虽复差殊,见性本无生灭,一体之义,云何得成?

**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

**

**此破见大与尘非一体。见精见元,俱见性之别称。谓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则见当离尘,别有自体。下显不能离尘,若离明暗,及与虚空,开色对空,分析汝见元本体,究竟作何形相?

**


发表于 2015-8-2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8-26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你的古文不太好,所以才始终看大师的翻译解释。虽然说要以佛为师,但是,你却始终追随着大师的翻译解释,所以,水平始终上不去。
      大师的一些解释,与佛经原文矛盾。而你可能因为古文不好,所以根本看不出。举例:
      <<<此即下文,由尘发知之义。由有色、空之尘,黏湛发见,始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而成能所二知。见觉无知,指不变之体,因色空有,指随缘之用。>>>
       这几句是说,不变的体去与色空之尘发生作用,才产生了知见。但这与《楞严经》矛盾。

发表于 2015-8-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文:【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若复色尘生眼见者,观空非色,见即销亡;亡则都无,谁明空色?是故当知,见与色空,俱无处所,即色与见,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 是色尘产生了眼见,还是眼根产生了色相?眼根产生了色相被否定,这个谁都知道,不对。如果说是色尘产生了眼见,对不对?如果对的话,那么空不是色尘,去看空的时候,眼见就应该消失,也就是看不见空。如果看不见空,又怎么能分辨出色和空呢?(有空才能对比出色的存在)实际上,既能看见色,也能看见空。
发表于 2015-8-26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师说,因为色空才有了见觉,是随缘之用。但是经中说,如果是色尘产生了眼见,就不应该看见空。所以,这种解释是错的。而你也一直处于错误的知见中,又如何悟佛知见?
发表于 2015-8-26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   <<<见觉即见性,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寂而常照,不立能所,本来无有>>>
     这已经是立所了,又岂能说“不立能所”?既然是“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又怎能说是“本来无有”?这种解释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其次,这种观点,也是识阴境界中的观点之一。


补充内容 (2015-8-26 16:18):
默摒楼下的。别人说的意思都看不懂,以为在这里比高低呢?
发表于 2015-8-26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8-26 15:36
或许你的古文不太好,所以才始终看大师的翻译解释。虽然说要以佛为师,但是,你却始终追随着大师的 ...

拜托,这里是照顾大家学习。是不比谁更厉害。
发表于 2015-8-26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8-26 15:37
经文:【阿难,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于意云何?此等为是色生眼见?眼生色相?…………若复色 ...

你这空相对于有的空(比如你看不见的空气也叫色),还是色。非色即是空的空。

自已不明,不找问题,怪大师有问题,以为自己是正解,哎。





补充内容 (2015-8-26 16:34):
即使到太空里的真空,也是相对识而讲的《空无》,非真空呀。
发表于 2015-8-26 16: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没明心的人,或没开圆解的人是没办法交流的。你说佛经是文字,恰恰你死在文字上了。阅读佛经要依义不依语,死抠字句不是好的学习方法。
发表于 2015-8-26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实修下去,神我外道。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上四句明离尘,则见无体,同于龟毛兔角之本无;后三句结成非异之义,若明、暗、虚空三事俱异离也,无尘不能立见,如是云何可说,此见与尘非一体耶?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此破或同或异。此或同即一体,或异即非一体,悉本前义。明暗互夺两亡,是为相背,云何或同?离却明、暗、虚空三者,元无独立之见,云何或异?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此破非同非异。首句以空摄色,若谓见性,非同于尘,应可分析,各自有体,现今分析所见之空摄色,分析能见之见,本无空、见,边际界畔可得,云何可说为非同乎?见暗见明开色摄空,明暗有互相倾夺,见性无迁变改易,一则生灭,一则常住,不得混同,云何可说为非异乎?辨见至此,可谓尽矣。故下阿难,而得明心生信之益。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上以四义,已破见大无和合相,再令审观生信,故谓汝更加细审。下二句即释细审之义,必令观察现境,穷极见源而后已。当观所见之明相,从于太阳,暗相随于黑月,通相属于虚空,壅相归于大地,各有从来,汝能见明、暗、通、塞之见精,毕竟因何所出?既无所出,将何和合耶?

见觉空顽以空摄色,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此破非因缘非自然。见精有知觉,虚空是顽钝,体性各异,非和非合,何得谓曰,诸法皆由因缘,和合而有?既非因缘,不应见精,无从因也自然而出。

巳三  合会警悟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佛意以此见大,合前五大,同名六大,会归藏性。五大是无情,见大是有情,合会情与无情共一体。首句若见、闻、知:六精举三该六。性圆周遍:性即六精之性,本来圆满,周遍法界,非此有彼无,此无彼有,方是性圆周遍;本不动摇生灭,非先无今有,今有后无,乃是常住义。阿难后悟遍常二义,皆由此也。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与此见大均平,以其体性平等,可名六大。均字,上科作同义解,此科作平等解,义俱可通。

性真圆融三句,即会相归性,论六大之相元妄,非无彼此;观六大之性本真,莫不圆融,皆是如来藏性,从本以来,原无生、灭、动摇之相可得。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上段合无情之五大,与有情之见大,皆会归如来藏性,以五大是第八识相分,见大是第八识见分,见、相皆依自证分,自证分是第八识本体,乃依证自证分即是真如。其中有两重难知难信,故须合会:一者见闻等是无形,说圆周遍,易知易信;地等是有形,说圆周遍,难知难信。二者见等是有情,说是藏心,易知易信,空等是无情,说是藏心,难知难信,今已合会,皆同藏性。  此段警令觉悟,谓阿难言:汝之心性沉沦,溺于权见,无有真智,不悟汝之见、闻、嗅、尝、觉、知六精,本来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汝当观察:此等见、闻、觉、知闻摄鼻根知摄舌根之性,为是生灭耶?为非生灭耶?而与五大,为是同异耶?为非同异耶?

上科不悟者四大,当观者空大,令悟四大,与空大同体圆融;此科不悟者见大,当观者亦见大。生、灭就自体言,同、异对五大说。欲令阿难,悟明见等,非生、灭、同、异,亦非不生灭、不同异。  若能悟此见大,性圆周遍,本无生灭,则生灭与不生灭,同异与非同异,俱为戏论,便知五大,亦本如来藏,非和非合非不和合矣。

巳四  结显体用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此显全体圆融。曾不知,即一向未曾悟也。汝未悟如来藏中,性具之见,即是觉体本明,本觉之精,即是妙明真见。此中性见、明见,同上性色、真色,以性融大也;觉明、觉精,同上性空、真空,直指本体也。清净本然二句,谓见等体本清净,广大圆满,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此显大用无限。随即随缘起用,能随九界众生,胜劣之心,大小之量,一一应之;下则举例以显,如一见根,称体周遍,以例诸根,耳之听,鼻之嗅,舌之尝触,味以合方知,故亦名触,身之觉触,意之觉知,此等诸根,即妙性之德用,清净光明,如玉之莹光皎洁,俱同见根,遍周法界,圆满十方虚空,宁有一定方所,即无在无所不在也。四结显体用竟。

巳五  双拂二计

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循九界众生之业,发现之见,各有不同。众生肉眼,不见障外之色;天眼视远惟明;慧眼见色了空;法眼遍观尘世,此皆循染净业,发现胜劣见。世间无知众生,惑为因缘、自然,皆是意识妄心,妄生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真实之义。  问:‘十番显见,已显见性即是真心,而为诸法总相,今则融入藏性,则见大乃为别相,未审其义云何?’答:‘此经推重圆通,悟修证入,皆依六根,故前特显见性,以为全体,必须悟此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然后方可圆成,果地修证。’

此七大普融万法,而如来藏当为总相,万法皆为别相。若约圆实教旨,法法皆可互为总别,如帝网千珠,一珠含多珠,多珠趣一珠,以一珠为总相,多珠为别相,珠珠皆然,即是互为总别。  《正脉》云:良以前之开显,今之融入,俱有初后二相。前之初相,自根中荐出,及其后相,则会万法为一体,而根身器界,皆是其中幻影,当即是此中,如来藏也。今之初相,亦从目前明暗辨起,与前根中荐出无异,及其后相,则合会结显,性真圆融,周遍法界,当亦与前开显后相,无有异也。又此中七大,皆许同是圆融,又是依圆旨之万法互含也。而彼中见性,独许冠于万法,又是本经之别旨宗要也。当知前欲其巧于悟修,而此欲其圆于见解矣。具眼者辨之。六见大竟。


 楼主| 发表于 2015-8-27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圆瑛大师  
发表于 2015-8-28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8-28 08:1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不明心,还说别人不明白。自己执持行阴的魔见,却说别人抠文字。嘴上常说佛经,却时常自相矛盾。不要被这摩醯首罗知见迷惑。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8-28 08:12
自己不明心,还说别人不明白。自己执持行阴的魔见,却说别人抠文字。嘴上常说佛经,却时常自相矛盾。不要被 ...

降魔大士开始诽谤圆瑛大师啦?
发表于 2015-8-28 08: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隐藏很深的邪见,初学根本看不出来。同一经文不能互相容,就说明有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十番显见,已显见性即是真心,而为诸法总相,今则融入藏性,



则见大乃为别相,未审其义云何?’



答:‘此经推重圆通,悟修证入,皆依六根,故前特显见性,






以为全体,必须悟此不生灭性,为本修因,然后方可圆成,果地修证。’






圆瑛大师
 楼主| 发表于 2015-8-28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8-28 08:15
隐藏很深的邪见,初学根本看不出来。同一经文不能互相容,就说明有问题。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发表于 2015-8-28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悟佛知见 发表于 2015-8-28 08:18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纯粹自相矛盾。一面说知见无见,一面又说,“是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寂而常照”。自己抽自己嘴巴。
        不是我诽谤谁。而是谁在诽谤佛的正法。
        你不说明心还好,用你这魔见来混充明心,就得挨批。

       诸经说诸法无我无人无众生寿命,而此不净说法的人,却说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命,就是在诽谤佛法。把“灵明洞澈之觉体,一段光明”当做寿命相,实实在在与佛经叫板。
发表于 2015-8-28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行阴境界中的  “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  这种观点认为,妙明真心遍十方法界,是真我之体,凝然明亮不动,无生灭、永恒。而众生是在这个真心之体中的,属于生灭、无常。


行阴中另一种错误见解: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是名第十圆觉[淴-心+日]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 这种观点,又把圆融的、清净的明亮妙觉,当做涅槃境界,就类似于有种流行观点说,涅槃法身就是光明、清净、圆满的大光明体这是定性辟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4 07: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