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天山飞雪

净空法师:这个世间有苦难,很多学佛的人学错了,念佛的人也念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5 10: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仁炟法师:个人有个人的因果,不用去理会,那岂不是没有了善恶之分?
        
问: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个人有个人的因果,不用去理会,那岂不是没有了善恶之分?

仁炟法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而不是万法皆空。

第二、佛陀开示的三法印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而不是讲万法皆空。

万法皆空的说法是不对的。

万法其中包括佛菩萨、佛法乃至僧三宝,哪一个是空?因果不空的提法也不对,应该是因果不昧或者不昧因果,而不是因果不空,有因就有果,只待因缘际会时。
发表于 2015-8-5 10: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蔡礼旭:见义要勇为
        

我们在社会的风俗、习俗当中陷进去,比方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道义,礼义是行为的准则、准绳。

但现在的整个风气是唯利是图、功利主义,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个想法:大家都这样。

大家都这样后面就加一句,这样也很正常,无形当中这个认知就会障碍自己勇於改过,勇於隨顺经典的教诲,这个勇气就提不起来。

见义要勇为!

今天我们都看著金钱,看不到父母的需要,看不到亲戚朋友的急难,我们心里还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个全部都是被世俗的风气所染。

我们曾经也跟很多朋友一起观看,白方礼老先生的电影。你看老人家这么困难,一生积蓄全部拿来建学校,他不隨顺功利,他觉得一生坦荡,一生最痛快的就是该做的事尽心尽力去做,所以这是不被世俗所染污,不隨波逐流。

恭录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一集)  2011/6/30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11
发表于 2015-8-5 10: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蔡礼旭:见义勇为福报很大

“建州章太傅”,太傅是官。“妻练氏”,他的妻子姓练,“素有贤德”,向来就很有德行,“智识过人。”她的智慧、见识超过一般的人。“太傅出兵,有二人违令,欲斩之,练氏密使亡去。”两个人犯了军法,本来要斩首,练氏仁慈,有智又有仁,悲智双运,赶紧秘密安排让他们逃走了。

“二人奔南唐为将。”这两个人到南唐当了将军。“后攻建州,州破。”他们来犯建州,结果建州被攻破。“时太傅已死”,那个时候太傅已经过世了。“二将重以金帛遗练氏。”二人因为被练氏救过命,所以给她厚重的财物。“且以二白旗授曰”,还拿了两支白旗给练氏,“吾将屠此城,夫人植旗于门”,这两个将军说要屠城,请她把两支白旗插在门口,“吾戒士卒勿犯。”我交代我的士兵不可以侵犯这家人。

“练氏返金帛”,把黄金、丝绸都退回去,“并旗不受。”连旗也不接受。“曰:君幸念旧恩”,君是对他们两个人的尊称,很感念你们念过去的这份恩情,但是我“愿全此城之人。”希望你们能保全这整个城的百姓。“必欲屠之”,假如你们真的一定要屠城,“吾家与众俱死耳”,那我不会偷生,我会跟全城百姓一起死,“
不愿独生也。”因为她的丈夫太傅掌管建州,是这个地方的父母官,夫妻二人跟人民不分彼此。

“二将恐亡练氏”,这两个将军怕伤害了练氏,“又感其言”,也被她的这番话所感动,“遂止。”就没有这么做。“夫人所生八子,皆登第。”    这是大福!

见义勇为福报很大,八个儿子统统考上进士。   
发表于 2015-8-5 10: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陈大惠:你能帮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帮你

十年前你是谁,一年前你是谁,甚至昨天你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谁,以及明天你将成为谁。  

  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以后就会更苦。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  

  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趁着年轻,大胆地走出去,去迎接风霜雨雪的洗礼,练就一颗忍耐、豁达、睿智的心,幸福才会来。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就算帮也是暂时的。      

  有人看到一只蝴蝶挣扎着想从蛹里脱离出来,他出于好心地帮蝴蝶剪开了蛹。但没想到蝴蝶出来以后,翅膀却张不开,最后死了。挣扎的过程正是蝴蝶需要的成长过程,你让它当时舒服了,可是未来它却没有力量去面对生命中更多的挑战。如果你希望能化身成蝶,那你就得忍受在蛹里挣扎的痛苦过程,这样才能展翅高飞。

  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这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站起来的人;最成功的人,是那些每次跌倒,不单能站起来,还能够坚持走下去的人。   

  一生中,你能尊重多少人,就有多少人尊重你。你能信任多少人,就有多少人信任你!你能让多少人成功,就有多少人帮助你成功!
发表于 2015-8-5 10: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宣化上人: 自私心是修道人的绊脚石

我们修道人勇猛之心易起,永久之志难立,也就是说一时的发心,谁都可以办得到;天天能照著自己的志愿和宗旨去做,这就不容易。因为人不能恒常不变,明明知道修行是好事,可是时间一久,就懈怠下来,把道心忘了,让自私心当权。修道人能把自私心除去,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什么麻烦也没有了。

若无自私心,也就不会争、不会贪、或有所求,也不会有一个大我,也不会想自利,更不会打妄语。为什么有这么多毛病?就因为有自私心作怪。什么是修道人的敌人?

其实真正的敌人不是魔王,而是自私心,你的自私心即是你的恶知识,它令你把道心忘了,自私心一起,则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是自私,所以做事也不成功,把事情弄坏了。就是成功,也是虚妄,因它不是从真实的功德和智慧所得到的。

人为什么无真正智慧?也就因为自私,故始终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时间一久,修行人道心退了,把初发心忘了。所以就拖泥带水,不干净利落,就是修道人的一个大障碍。此大障碍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就是从自私心生出来的。你能觉悟到这几句话,把懒惰虫撵跑,那就会有大收获。
发表于 2015-8-5 10: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净空法师:只有利害没有道义,这种人最后是吃大亏的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第255集  2013年4月8日讲于香港

为名闻利养的人,他在你那得到名闻利养,那个地方名利比这地方还要浓、还要厚,他就舍你而去,到那边去了,多得很!现在社会上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用人好难,为什么?唯利是图!别人待遇多给一点点,他就去了,没有道义。只有利害,没有道义,但是这种人最后是吃大亏的,到他了解知道错误的时候,来不及了,回不了头;还有个面子问题,死也不承认过失,那就留到来生来世了,你就越想越可怕。所以善友,真正古圣先贤你读他的书,细心去观察,确实,他“大用无方”,变幻莫测,确实能做到“离过清净”,功成身退,你再找都找不到他了,甚至于隐姓埋名,这个人失踪了。
发表于 2015-8-5 10:2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毁谤已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对造恶业者来说,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有人在这种对境前,生起邪恶念头,轻毁损恼,将会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

佛在《最极寂静神变经》中说:“妙吉祥,若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起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并言:“如金刚宝,唯有金刚宝能毁,发心菩萨对他菩萨生嗔,方能使其堕入地狱。”

即使是一个已发心佛子对另一菩萨生嗔心,尚要感受经劫住地狱之果报,更何况一般凡夫对他生恶心呢?

关于这个受果报时间,颂词中说:“长如心数劫”。一个刹那为一弹指的六十四分之一,生一个恶念时,大约有多少个刹那呢?生多少个刹那恶心,便要堕多少个大劫的地狱。

《信力入印法门经》中云:“妙吉祥……假使有人,于阎浮提一切有情而悉杀害,加复侵夺一切所有;若复有人,随于一菩萨所而生诽谤,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

诸位思维一下,一个极其暴戾的人,将世界上所有的人全部杀死,并且要侵夺他们所有的财产,那他这种行为招感之业报无疑极为严重,但是另一个人对一个大乘菩萨生了恶心,进行诽谤,这种恶业果报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我想你们谁也不愿受这种恶报吧!

常听到有些人说:“我很不愿意接触某人,甚至一刹那也不想看到他。”希望你们观察自己的相续,这种恶心的果报,难道你不怕?你敢肯定生恶心的对象没有发菩提心?

在《信力入印法门经》里还有一个比喻:“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悔恚已,舍而背之,不乐瞻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

另有一喻说:“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皆以刀杖而打斫之;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及怀损恼,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

此类教证,不再列举了,诸位当三思!
发表于 2015-8-5 10:2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人品即商品,人格即财富。

人品即商品,人格即财富。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从商还是从政,都很难有所发展,更谈不上功成业就。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吕布都是以武而闻达于天下的人物,而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下场,就是因为两人之间的人品各异所致。

论武功,吕布可谓胜出关羽许多,曾经的三英战吕布——关羽和刘备、张飞三兄弟齐上阵,竟然没有能够将吕布拿下。可见吕布的武功超群,高出关羽并不是一点的事情。论外表,吕布也是一个英俊的小生,更不在关羽之下。可是吕布为后人所不齿,关羽却被人敬若神明,一直被后人奉为忠义的象征。造成这样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就是因为吕布不具备恪守诚信的品质,而关羽却素有忠义、诚信的美誉。

在三国里,吕布纯粹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世俗形象。他厚颜无耻、见利忘义,先是杀掉了与自己一齐起事、情同手足的兄弟朋友,后来又为了一个女人貂蝉,而行不义之举,亲手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义父——董卓。吕布背信弃义,使他为人所鄙弃,他不恪守诚信的行径,为世人所痛恨,最终虽然空有一身的本领,却四面树敌,众叛亲离,不得善终。吕布背信弃义的坏名声,使他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后却落了个无家可归的结局,谁都不肯收留他,就连广揽天下人才为己用的曹操都不用。

而关羽虽然武功在吕布之下,却受到了世人的敬重,即使素以奸诈著称的曹操对他也是热情款待、再三挽留。曹操看重的就是关羽的忠义诚信。尽管曹操多次诱之于金钱、美女和宝马,并给予高官厚禄,却都没有动摇关羽信守承诺、信守诚信的意志。任凭曹操使尽了各种方式,关羽都没有背叛兄长刘备,没有背叛兄弟三人的桃园盟誓,时刻想回到兄长刘备的身边。尽管关羽在弃曹投奔刘备时,曾经杀死了曹操手下的数员大将,但是曹操还是十分敬重他的忠诚守信。尽管曹操知道关羽是与自己争夺天下的对手刘备的猛将,但是曹操只是让手下人阻拦挽留,并没有下令杀掉关羽。关羽的忠义还表现在他愿意为信守诚信付出生命的代价,在华容道与曹操狭路相逢时,尽管他知道自己已经立下生死状,放人就是违背军令,罪当杀头,但仍自作主张放走了曹操。可就是关羽的这种忠义精神感动了诸葛亮,军师并没有真的要杀他,而是让他戴罪立功。关羽如此讲诚信,并愿意为之付出一切代价,正是这一点而感动了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敌人——曹操。在关羽死后,曹操给予厚葬,并追封了他很高的爵位。

在我国商业史上,“五金大王”叶澄衷就是“人品即商品”的典型。叶澄衷早年在黄浦江上靠摇舢板卖食品和日用杂货为生。有一天,一位英国洋行经理雇他的小舢板从小东门摆渡到浦东杨家渡。船靠岸后,洋人因事急心慌,匆忙离去,将一只公文包遗失在舢板上。叶澄衷发现后打开一看,包内装有数千美金还有钻石戒指、手表、支票本等。他没有有据为己有,而是急客人之急,在原处等候洋人以便归还。直到傍晚,那位洋人到处寻包不见后才懊恼地返回寻找。不过他没有想到包会在舢板上,更没有想到有船工在等着还他包。洋人打开皮包,原物丝毫未动,不禁大为感动。一个中国苦力竟有如此品德,对外来之财毫不动心,洋人真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他立即抽出一叠美钞塞到叶的手中,以示谢意。澄衷坚持不收,交包后就要开船离去。这位洋人见状,又跳上小船,让叶送他到外滩。船一靠岸,洋人拉他到自己的公司,诚恳地邀请他一起做五金生意,叶答应了。

从此,叶澄衷走上商途,在日后的经营中,品德高尚的他赢得了人们的欢迎,叶澄衷也一步步地走上五金大王的地位。 李嘉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自己的创业与成功做了一番真诚的讲解。记者曾经问李嘉诚:“李先生,如果勤与俭是初期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基础的话,那么作为创业之初的企业的关键又是什么呢?”李嘉诚的回答是:“一个企业的开发意味着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要忠诚、有义气。”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信”,“人无信不立”;讲究“诚”,以诚待人。西方人也把“诚”、“信”列为资本主义商业精神的重要内容。“诚”、“信”都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之一,“人品即商品”,经商可不能不重视这一点啊!
发表于 2015-8-5 10:4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各行各业都有人力行仁义忠恕,都可以带动一方的风气 转帖

我们看了这么多「反身」的句子,虽是在「君道」当中强调的一个重点,假如我不是一国之君,也不是团体的领导者,这些教诲,我也能这么样去奉行吗?现在天下乱了也是我的责任吗?整个社会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各个行业、各个角色有好的榜样,都能把人的善心唤醒。我们对民族、对人类有责任,应该带个好头,给他们好的影响这也是我们的本分。我们现在扮演好每个角色,不就给他最好的示范了吗?这也是对天下最大的贡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可以对天下有极大的利益,怎么可以说天下安危跟我们没有关係?


  我们看胡小林董事长他一个企业家,现在带动了无数的企业家,那天下的安危他就做了很好的示范,来扭转整个商道。


  台湾有一位女士叫陈树菊,当选了「时代杂誌」百大影响力人物,好像也当选了「富比士」慈善英雄,两个世界性的大奖。她从事哪个行业?卖菜的。从十三岁等於是小学一毕业,上了初中没多久她母亲去世了,整个家的重担就压在她的身上,十三岁的孩子。后来她人生体会到,没有钱给亲人治病,后来亲人去世了,这是她人生的遗憾。她把这个遗憾变成动力,特別困难的人,她会尽力在经济当中去帮助他。她一个卖菜的女士捐了一千多万台幣,所以她慈善的心是尽心竭力,是完全的奉献,没有丝毫为自己的。她有一句话很有哲理,她说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是数字而已,它没有发挥价值;可是钱在非常危难的人手上,它就可以產生很大的价值了。


  「时代杂誌」选她是百大影响力人物,她觉得她很平凡,她不去参加颁奖。台湾的政府去拜託她,所以她是被拜託去参加的,因为她自己觉得那都是她该做的事情,而且是三百六十五天都欢欢喜喜的在卖菜。她说她最喜欢赚钱,重点在后面,因为赚愈多帮助的人愈多。决定不是赚很多钱然后去挥霍,不是,她非常朴实。


  而且在台湾报导她的事件之后,整个社会出现一个现象,小额捐款的人快速增加,因为受到她的感召,觉得我们的经济都比她还好,她却是竭尽全力的为这个社会奉献,我们跟她比差多了。所以一个女子带动了整个行善风气,怎么可以说一个人的力量小?


  在大陆白方礼老先生他的经济,他的体力、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他高,可是他却成为行善最好的榜样。为了下一代能有书读,老人家绕赤道十八圈,捐了三十几万人民幣,感动了无数的人。后来还拍成电影,把这个精神传承下去。


  所以各行各业都有人力行仁义忠恕,都可以带动一方的风气。而陈树菊女士变成台湾的精神,告诉大家有一点很重要,她每天必看师长讲经,这是个重点。所以我们觉得师长老人家教学太有价值了,他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当中,依照他的教诲去做,都可以成为各行业的榜样。所以陈女士可以,胡小林老师可以,我们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只要把天下的安危放在心上,这些经句我们就可以用上。


  恭录自《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十八集) 
发表于 2015-8-5 10: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不要错解了恒顺众生,请看普贤行愿品怎么说 ( 转 )

关于吃素有违缘的问题,有人说:“如果坚决不吃肉使父母生气不满的话,这是不孝,学佛人应该恒顺众生,客观条件不允许时,可以吃肉”。这种说法对吗?也就是说吃素包括学佛修行有违缘有障碍,特别是遭到家人的反对时,这是何因果,如何对治?

  确实各地都有很多人看过此书后开始断肉素食,这是明白了因果佛理的自然结果。戒杀素食是对一个大乘佛弟子的基本要求,若有人说:“如果坚决不吃肉使父母生气不满的话,这是不孝,学佛人应该恒顺众生,客观条件不允许时,可以吃肉”,这种说法当然不对的。

  试想一下,如果此人的父母分别是屠夫、小偷、淫女、骗子,我们是否可以说:

  “如果坚决不杀生使父母生气不满的话,这是不孝,学佛人应该恒顺众生,客观条件不允许时,可以杀生”;
  “如果坚决不偷盗使父母生气不满的话......可以偷盗”;
  “如果坚决不邪淫使父母生气不满的话......可以邪淫”;
  “如果坚决不妄语使父母生气不满的话......可以妄语”。

  这种逻辑岂非荒唐?那么为什么这句话错了呢?
错就错在错会了“恒顺众生”的意思,普贤菩萨在《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明确告诉我们:“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哦!我们听了普贤菩萨的话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恒顺众生的意思并不是让我们去随顺众生的烦恼,跟着众生一起做错事,否则岂不是众生度了我们去三恶道,而不是我们度了众生?恒顺众生的意思是让我们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而不是恒顺众生的错误,这样问题就清楚了,当我们吃素包括学佛修行有违缘有障碍,特别是遭到家人的反对时,这是我们宿世也障碍了他人的修行的缘故,我们应该痛切忏悔自己障碍他人修行的罪业,念佛诵经回向给障碍自己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再多给他们讲述学佛修行素食的好处,就是做到了“为作良医,示其正路,为作光明,令得伏藏”,真正地恒顺了众生,这样的话,你学佛的障碍会很快地得到消除。
发表于 2015-8-5 10: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10:02
感觉自己像“捅了马蜂窝啊”

圣严法师谈布施: 如何避免妇人之仁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做善事、做好事,这代表着我们的社会充满爱心和温暖。但是,慈悲必须和智慧配合起来,否则,虽存好心却可能做了坏事,出钱出力的结果造成别人的困苦,反过来怨恨你。那是不会帮忙,以致越帮越忙。这种事情常发生,如何判断,必须靠智慧。
  
  智慧指的是经过调查、考察、客观判断之后所作的决定。有时候,即使是经过研判之后作成决定,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
  
  智慧的意思是不为自己打算而做的好事。例如,有一桩事在你面前出现,你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也不特别为某个人、某个团体的利害得失考量,心平气和地把前因后果弄清楚后,以纯客观的立场,所下的判断。
  
  有一些佛教信徒想要回馈社会,拿钱出来做布施,却不知道怎么做,就来问我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就像你要把钱存放在银行一样,必须先调查那家银行的信用比较好、资本比较雄厚,在国际上信誉如何,即使这家银行倒掉,也有其他保险公司出面付给理赔,同时也得弄清理赔的数额。这样你把钱存放在这个银行里,比较可靠。
  
  将钱拿来做布施也是相同的道理。你事先得调查那个人、那个机关、那个团体、那个地区的那一桩真的需要帮助,你不要错过;可是,一般人则是通过可信亲友的介绍获得资讯。经过调查之后,确信某些团体有信用,有长远及整体的工作计画,有完整的管理制度的话,那大概比较可靠。把钱捐给他们,参与他们,奉献社会。这可以说是有智慧的布施。
  
  当你要决定是不是该帮什么人的忙之前,应该静下来想一想,不要马上作决定,除非你对这桩事、对这个人已经很清楚,才可以马上作决断,否则应该先仔细考察及考虑。
  
  在做的时候,要把金钱的力量用在刀口上,不要锦上添花,应该雪中送炭。
  
  要有智慧,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智慧本身必须放下主观的自我,同时要靠经验的累积、心胸广大、看得远又看得准。
  
  妇人之仁的现象就是不问就里、只看现状,凡是有人求助,便给予布施,造成更多好逸恶劳、不事生产而伸手要钱的人。这会为社会造成双重浪费,既浪费了有用的财力物力,也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发表于 2015-8-5 11: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清净法师: 双重标准

  一位居士说:我在外面做事,大家都认可我,赞美我,相处得很好。可是我一回到家,就容易和老公吵架,老公赚钱不多,也不做家务,我管他他也不听,骂他他也不服,还当着外人的面顶撞我,真是气死我了!

  清净讲了一个故事:

  两个妇人在聊天,其中一个问道:“你儿子还好吧?”

  “别提了,真是不幸!”另一位叹息道:“他实在够可怜,娶个媳妇懒的要命,不烧饭、不扫地、不洗衣服、不带孩子,整天就是睡觉,我儿子还要把早餐给她端到床上!”

  “那女儿呢?

  “女儿可就好命了。”妇人满脸笑容:“她嫁了一个好丈夫,不让她做家事,煮饭、洗衣、扫地、带孩子都由先生一手包办,每天早上还把早点端到床上给她吃呢!”

  居士大笑之余若有所思。

  清净说:

  这就是双重标准: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就予以认同和赞美;不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就予以反对和批判;把符合自己利益的行为强加于人,对方不接纳时就判定对方有罪。

  我们在外面做事,会把自己当客人,恒顺人情,照顾对方的感受,所以就和谐;在家里往往会由着自己的性子,所以冲突不断。我们希望对方理解自己,却没有兴趣理解对方;我们希望对方听话,却不听对方的话;我们批判对方当着外人的面顶撞自己,却忘了自己正当着外人的面责骂对方。

  同样的状况,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不同的心态。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一看,或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很多事就不一样了:想想对方的好,你会有更大的包容;搜集对方的坏,你拥有的是更强的愤怒。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得到赞美,是因为放下了批判;我们之所以获得认可,是因为爱护别人。所以,希望朋友和谐,就要做到礼尚往来,希望家人和睦,就要停止相互伤害!
发表于 2015-8-5 11: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钟茂森博士:【赏及非义。刑及无辜。】

  『非义』就是不合道理的、不合道义的,竟然去奖赏他。这种是什么?鼓励别人去造作不符道义的行为。『刑及无辜』,是他的处罚触及到无辜者,别人没有犯这个过错,却受到处罚。做领导的用奖惩的方法,就是为了鼓励自己的部下去行善、去改过。所以,奖励和处罚那种倾向性一定要以天理、公道做为标准,符合道义的,我们才可以奖励。这个问题也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像我们看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奖励儿女,他用什么奖励?奖励什么?当自己的儿女有了很好的德行表现,像对待老人他能够很孝顺,对待自己同学很爱护,这些应该去奖励。而不是说看到这个孩子好像学习成绩赛过了别人,在自己的追求名闻利养方面赛过别人,父母就奖励他。这种奖励所增长的是孩子的功利心、竞争心,而不是礼让心。所以要想到,奖励都要用义来做为标准。当孩子有过错的时候,如果父母纵容、包庇,这样子也等於「赏及非义」。
发表于 2015-8-5 11:1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转帖: 品德修养好坏的六个等级

  我们也可以把一个人品德修养的好坏分为下面六个等级:

  (一)损人损己——这种人简直比禽兽还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样,只爱用责骂和伤害的方式来求满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们损伤别人,对自己也没有任何益处。例如:杀人然后自杀。

  (二)损人利己——这种人是害群之马,根本谈不上修养。他们为了达到自利的目的,不择手段,使用欺诈和损害众生的手段,或者从者杀害动物职业。

  (三)不损人、不利己——这种人像行尸走肉一样的地醉生梦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无意义的工作,或游手好闲,专干无聊的勾当虚度光阴。

  (四)不损人、只利己——这是修养最起码的工夫。又可分为两类:

  1、假利己——工作赚钱是假利己。赚来的钱换得物质享受,这是消福,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梦,得不偿失。

  2、真利己——读书明理以后,自己闭门思过,下功夫修养品德和锻炼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稳自己的脚跟以后,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为苦,利人永不疲劳。牺牲自己,帮助别人,这是菩萨的风范,是难能可贵的。
发表于 2015-8-5 11: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海涛法师:  远离恶友算弃舍众生,有没有违背菩萨戒?

海涛法师开示:远离恶友是不跟他的思想,不好的行为相应。所以各位,不要接近恶知识!

这个人不好,邀你去助念你也不要去!

你不要说助念是好事,问题是这个人不好,助念是好事,一下就给你讲讲坏话:不要做烟供,烟供鬼很多,那个不好……。所以你不要跟他去,这个叫远离恶友。

但是心里面还是要回向给他,但是不要跟他的身、口、意相应。

所以各位,一个人如果违背三昧耶戒、不孝顺、没道德,不要跟他思想上沟通,不要跟他在一起做事,这个千万不要感情做事、不好意思。

今天有一个年轻的师父违背了老和尚离开了,这个年轻的法师还去外面,他想要助念、做好事,打电话给你,你来助念,我们师父那边也助念,我这边也助念,来!不要去!因为他是恶知识!

他破坏了老和尚、破坏了佛教的规矩,你千万不要说不好意思,反正助念不去不行,因为不清净。

这个不是弃舍众生,这个是让他知道自己错了,

不然的话,做干事的人,我可以找很多人帮我忙,所以我就认为我没做坏事,增加他的傲慢,知道吗?增加他的傲慢。

还有一种人也是恶知识,只说不做的人!

你叫他讲经很厉害!禅,什么……,讲得滚瓜烂熟!讲到大家一头雾水!讲的也不懂,听的也不懂,但是觉得好高深!那个佛教好好!这种也是恶知识。

为什么?光说不练!他是个佛教学者,他不是个佛教修行者。如果你这样,你跟他学,你也会有一个傲慢心。

我们在佛教有很多这种团体,讲得很深,研究各种高深的经论。

但是你叫他去什么助念、放生、社会关怀,他不来这一套的!你叫他助念?可以!我们团体之内的可以助念,团体之外的不能助念!你叫他开学校?可以!只收我们自己人,不收外面人,这个你不要接近!因为他这个没有真正的无我的菩提心、平等的大悲心。但是以佛教的这种高深的理论来麻醉自己、生起傲慢,

所以我有的时候弟子跟我讲:师父!某某地方要传什么法,我要去!我说:你最好不要去!看情况!不是那个师父错,是你也不对机,而且师父讲的也不实用。

因为他讲的只是一个道理,他没有叫你如何实践、偏空,那不好!

所以我想,各位这一点,修行最重要的,你要有那个福报,多念《普贤行愿品》、多发菩提心,

你自然就可以亲近善知识、远离恶友。

所以,当然,如果你真正舍弃一个坏人,不回向给他,当然叫舍弃众生。

但是我不亲近他,让他自我检点,我多回向给他,这就不算舍弃众生。

但是你认同他,你就接近恶友了!因为他已经做错了,你还认同他。所以各位,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看表面……,不能接近就不能接近。
发表于 2015-8-5 11: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转帖: 佛陀骂人 ( 下 )

作者:  来因觉士

佛陀當面大罵「汝愚癡人」的例子,佛經中其實不只這一處,不過在談到這點之前,先將〈成就戒經〉故事看完,因為接下來的內容很有意思……


  挨了一記痛罵的阿難尊者,見老師走進了禪室,便去找到了坐在比丘群中的另一名尊者──白淨,說道:「是他所作,而我得責。尊者白淨!世尊晡時必從禪室出,至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共論此義,尊者白淨應答此事。我極慚愧於世尊所及諸梵行。」


  開頭兩句翻成白話即:「事情是他做的,而我也跟著被罵。」看到了沒?連修悟、道行皆在一般僧眾之上的「尊者」──阿難,遭老師責罵之後,竟也會去找別的同學訴苦、埋怨、替自己抱不平!由此可見《阿含經》這樣的原始佛教經典中的文字記述是多麼的平實、多麼貼近人性,既不矯飾與做作,也少了如後出經典的文學性之鋪排渲染,而這樣的事理描述在被歸類為「小乘佛教」的原始典籍中可說不勝枚舉;而《阿含經》除了如實記載佛陀的日常生活、應機說法與原始僧團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諸大弟子的言行事蹟外,還旁涉印度當時社會風俗、政治經濟、各種宗教與哲學思想等多個面向的現況,因此在向來印度歷史文獻極其缺乏的情形下,《阿含經》作為宗教暨歷史研究之珍貴資料,也就愈發顯得重要了。


  回頭看到阿難劈頭先抱怨了兩句,然後才稱呼白淨尊者名號,說起正事:「待會到了晡時(即申時,下午三點至五點)時分,老師從禪室出來,必會趁所有弟子俱在的這個場合,將剛才所發生的事提出來討論、給大家上一課機會教育,到時還請尊者白淨您替我出席應答老師的提問,因為我實在極其慚愧、無臉出現在老師與諸位同修的同學面前。」


  可見阿難抱怨歸抱怨,其實還是相當清楚自己的過錯,不然也不會羞愧得沒臉見人了。


  那麼,阿難究竟做錯了什麼?

  當時追隨佛陀而形成的僧團,少說也在數百人之上,而一個老師要面對如此眾多的弟子,縱使釋迦牟尼已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超凡「聖者」,但他也仍和普通人一樣、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不可能一一處理所有弟子們的問題或彼此之間的爭執與是非對錯;因此,比丘中有長老、有尊者,其作用便是在僧團中發揮領導、教化、解決紛爭──相當於「學長」或「助教」之位階者,中國不是有句古話叫「有事弟子服其勞」嘛?阿難既身為尊者,就該出面排解僧團之中的爭執,替老師分憂解勞才是呀,此為其一。再從佛陀斥責阿難的角度來看,顯然在佛陀的心目中,阿難的證悟等級即使達不到舍利弗的高度,起碼也遠在烏陀夷之上,其智慧的澄明以及言語的份量,是足以駁斥烏陀夷的謬論而令舍利弗之論得到有力支持的,既然如此,身在爭論現場、卻不當下出面主持公道,讓這樣的「小事」最後還得煩勞老師出手,可謂古井無端生波、連佛陀都難免心頭有火,愈是身邊親近之人愈要以更高標準要求、其身分地位愈高其肩負責任也隨之愈大,因此阿難挨的這頓罵真是一點都不冤枉也。


  接下來的情形果然如阿難所言,佛陀從禪室出來,取過坐墊鋪好就座,與眾弟子面對面席地而坐,卻不見阿難身影,此時佛陀心中有數、已然洞悉其中緣故,於是轉向人群之中的尊者白淨問道:「白淨!長老比丘為有幾法,為諸梵行者愛敬尊重?」


  先前舍利弗與烏陀夷的辯論以及烏陀夷、阿難的遭到斥責的這些事,必然在佛陀禪室靜坐的期間於眾弟子中傳遍,是以佛陀也不囉嗦、把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拿出來再講一遍,而是另闢蹊徑,改以問答的方式,教白淨尊者應答並列舉:身為比丘中的「長老」,具有哪幾種修為成就,因此而受到眾修行者的敬愛與尊重?


  白淨回答說有五種:一修習禁戒,守護從解脫,又復善攝威儀禮節,見纖芥罪常懷畏怖,受持學戒;第二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意所惟觀,明見深達;第三得四增上心,現法樂居,易不難得;第四修行智慧,觀興衰法,得如是智,聖慧明達,分別曉了,以正盡苦;第五諸漏已盡,無復有結,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簡言之,即:持戒、多聞、禪思、智慧、漏盡。


  其中「漏盡」(sravakaya Kiārava)一語,為達到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清淨,以聖智斷禁一切煩惱的意思;《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中有云:「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僧肇注曰:「無著之道,於法無受無染,漏盡九十八結;漏既盡,故意得解脫,成阿羅漢也。」

发表于 2015-8-5 11: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阿羅漢果」的超凡境界。那麼,師徒倆在眾人面前一問一答,說的這位「阿羅漢」又是指誰呢?    自然就是那位先前遭到「無理」對待的舍利弗了。    佛陀在白淨闡述「五法」語畢之後,接著點頭說道:「如是!如是!」正是如此!正是如此!舍梨子比丘受持學戒、廣學多聞、得四增上心(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之四禪定)、修行智慧、諸漏已盡,而「成就此五法,汝等應共愛敬尊重」。也就是公開表明並宣告:舍利弗乃是佛陀所印證認可的在世「阿羅漢」!    話說至此,佛陀要表達的意思便顯而易見了,既然舍利弗已是證得阿羅漢果的「覺者」,那麼他所宣講的修證之道以及禪悟之境,即是真實確立之法理,再無疑義;反過來說,這也就明白表示,烏陀夷所高唱的反調,根本就是沒見識的胡說八道。    所以,佛陀罵烏陀夷「汝愚癡人」,指的是烏陀夷思想昏愚、昧於事實,癡迷、執迷不悟自以為是;罵阿難「汝愚癡人」,指的是阿難頭腦愚鈍,惑於顧及情面這般皮毛小事,以致沒能即時出面指正「尊者」的謬誤言行,任由烏陀夷持續散布似是而非的論調去迷眩惑亂和他一般見識乃至更低層次的佛門弟子。    至於罵人「汝愚癡人」,看上去罵得很兇、罵得很難聽,但從經文描述的故事前後來看,佛陀所嚴詞斥責的,其實是人的想法、思維模式與見解,而非作人身攻擊。    且看《阿含經》中對「愚癡」一詞的另一種說法,《長阿含經卷十七沙門果經》阿闍世王對佛陀自言:「我為狂愚痴冥無識」,因此「愚」即「狂愚」,「癡」即「痴冥」,合此二者即為「無識」──這就是說一個人不懂得自省,以致昧於事實、滿足於自我想像之中,甚而自吹自擂、自以為得意,渾然不知自己才是被自己所製造的假象所迷惑的錯誤的一方,因此從客觀的角度看來,這人就是「無識」、沒見識。    佛陀在典籍其他記載中當面呵斥「汝愚癡人」,也是與此同一邏輯。    佛在《中阿含經卷十三說本經》中罵阿夷哆「汝愚癡人」,是因為阿夷哆順著佛陀對未來的預言,而在眾比丘中公開宣稱自己將於未來人類壽命達到八萬歲時,轉世生為以「螺」為名號之「轉輪王」,於是遭佛陀訶責:「應更一死,而求再終」,頗有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之況味,也就是但求一生致志勤修、以達圓滿智慧,至於死後之事且等死後再說的意思;此佛陀訶語亦可參見《大正藏經阿含部佛說古來世時經》:「當以一生究成道德,而反更求周旋生死,言我來世為轉輪聖王,貪於七寶,千子勇猛,然後入道。」    佛在《中阿含經卷五十四阿梨咤經》中罵阿梨咤「汝愚癡人」,是因為阿梨咤少時即能憶誦「經、律、論」三藏,然而此人聰明有餘卻智慧不足,無法證悟正道,從而妄加曲解、顛倒佛法,然後到處亂講──此處故事亦可參見《五分律卷八》有更為詳細的記載。   佛在《中阿含經卷五十四嗏帝經》中罵嗏帝比丘雞和哆子(嗏帝,比丘名;雞和哆子,漁夫、殺魚人之子,見《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一愛盡大經》)「汝愚癡人」,是因為嗏帝顛倒受解之義、受解之文,散播惡法,不僅誣謗於佛、傷害自己,也是在誤導、傷害他人,為有智有識之梵行者所不喜。    佛在《中阿含經卷六十箭喻經》中罵尊者鬘童子「汝愚癡人」,是因為鬘童子的捨本逐末、妄圖刻舟而求劍,以「世有常、無常,世有底、無底」等十條「超經驗」問題詰問佛陀,根本顛倒了佛對於「形上學」的「實證哲學」理論和說法,並自以為是地在眾比丘面前公然要求佛陀對自己的拘泥見解給出明白解釋與交代、否則便要「放棄修學而將還俗」(見《南傳大藏經中部經典二摩羅迦小經》),本故事亦可參閱《大正藏經阿含部佛說箭喻經》。    佛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一一一三八》中罵阿難的弟子槃稠以及大目揵連的弟子阿毗浮「汝愚癡人」,肇因於摩訶迦葉向佛抱怨並非自己不替老師分憂解勞,為諸比丘說法教誡、闡述義理,而是這些年輕的再傳弟子們自認為對佛法的見識超越其他人,並且在同儕間叫陣吹噓、互別高下,把長老們的教導全當作了馬耳東風;於是佛陀將其中情節最為嚴重的槃稠和阿毗浮喚至面前,痛斥二人違背教誨,將佛所說用以「自調伏、自止息、自求涅槃」的「十二部經」(或稱「十二分教」),淪為爭論彼此間見識孰高孰多、孰優孰勝的工具(同事亦可參見《南傳大藏經相應部經典二迦葉相應教誡(一)》),以及《大正藏經阿含部別譯雜阿含經卷六一一三》)。    以上列舉為佛所呵責的是僧眾在思想、見解上的執迷、偏惘及愚妄;接下來看到的則是比丘們在行為上的謬誤與偏差,話雖說如此,但錯誤的行為其實亦根源自思想的錯誤。    例如佛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九一三二○》中罵那伽波羅比丘「汝那伽波羅愚癡人」,乃因僧團有規矩云「師不入室,弟子不得在前入房而先眠睡」(見《大正藏經阿含部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三一九》同故事),於是取來坐墊拆開、將裡頭的野蠶絲反露在外,然後披在身上,扮作野鬼在路邊喊著:「摩鳩羅鬼來了!摩鳩羅鬼來了!」驚嚇佛陀,以為可以用這種摩竭提國人嚇止小兒夜啼的方式,讓老師早早回房睡覺;而這般愚蠢且幼稚的惡作劇,當下遭到佛陀的正色訓斥「汝愚癡人」,可說全在情理之中、毫不奇怪。    此外在律藏經典之中,由於僧人破戒犯律而被佛陀呵斥的例子,那就更多了。    譬如《十誦律》,其卷一記載,須提那加蘭陀子剃髮著法服而成比丘後,卻接二連三跑回家去和妻子行房,行婬破戒後又愁苦憂悔,以及憍薩羅國有阿練若比丘用飲食誘引雌獼猴發生人獸交,後來慚悔卻被母猴抓破耳鼻毀容,分別都遭到了佛陀呵罵「汝愚癡人」(此二事亦可見《五分律》卷一);其卷二十一記載,長老優波斯那婆檀提子為了能夠迅速建立自己的僧團,將所收弟子才剃度滿一年,便升格成為和尚替信眾受具足戒,根本違反了佛陀所立之受比丘戒滿五年並通曉戒律、而後方能為和尚阿闍梨(老師、教授之意)的規定,遂為佛陀面斥「汝愚癡人」;其卷二十三記載,僧眾共約彼此不相問訊、互不交談、禁戒一切口語,是以為佛陀見呵「汝愚癡人」,此舉無異如冤家一般而共住一室,竟還有臉說這樣叫「安樂住」、有資格稱修行比丘?    至於在《五分律》中,更有二十餘處佛呵「汝愚癡人」的紀錄。《四分律》雖無「愚癡人」之說,卻仍有佛陀以「愚人」或「癡人」斥責的記載;同樣的,從《阿含經》到《十誦律》、《五分律》,亦有「愚人」、「癡人」之呵,零零總總加起來至少數十餘處,這裏就不一一詳舉細說了。    此外,不光佛陀會罵「汝愚癡人」,其弟子也會用「汝愚癡人」罵人,如《十誦律卷六十七百比丘集滅惡法品》中,長老梨婆多呵斥上座弟子,以及《五分律卷五初分捨墮法》中,長老比丘呵責跋難陀……等。   據《中阿含經卷五十三大品癡慧地經》載,佛對諸比丘闡述「愚癡法」,言道愚癡人有三相:愚癡標、愚癡像、謂成就愚癡人說愚癡也,蓋因愚癡人思惡思、說惡說、作惡作,是以愚癡人說愚癡也,故而愚癡人於現法中,身心受三種憂苦:擔心畏懼別人說自己壞話、擔心畏懼受到嚴刑治罪、擔心畏懼自己不得善終,以致墮入無邊地獄、輪迴於無盡痛苦之中。    另外佛在《增壹阿含經卷五不還品七五》中告誡諸比丘而說偈云:「愚痴之所染,眾生墮惡趣;當勤舍愚痴,便成阿那含。」縱觀此品說法,愚癡和貪婬、瞋恚、慳貪,乃是致令眾生墮入惡道輪迴的四種迷障與毒害,然而只要能勤於修持自省、捨離此四毒之意念,便可證得「阿那含」──聲聞四果之第三果,意譯作不還、不來、不來相,為斷盡欲界煩惱之聖者名,此聖者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不再生回欲界,故曰不還。    可見眾生本自愚癡,以此煩惱自擾、糾結自迷,因而佛陀只得現忿怒相、作獅子吼,罵「汝愚癡人」、給予「當頭棒喝」,斥退邪魔障毒,還就思想予澄明、心頭予清涼,是苦口之良葯、亦是灌頂之醍醐。因此,若以忿怒相即逞兇鬥狠、作勢凌人,獅子吼即罵街吵架、作人身攻擊,那便未免過於淺陋,而不識「無上甚深微妙法」、不解「如來真實意」了。    回頭再看前文所述遭佛陀呵斥的鬘童子與阿難二尊者,前者後來證成了阿羅漢,而後者既是佛之從弟,也是最常隨侍佛陀身側、並於經典結集會中憶誦出幾乎所有佛陀生前所說之法,後來被譽為「多聞第一」的「十大弟子」者。也因此可以這麼說,只要是腦袋犯了渾、言行上出了錯,不管是身邊至親還是得意弟子或是成就非凡之人,佛陀必是當下斥責、糾正謬誤,絕不寬貸、亦毫不留情。    如此看來,釋迦牟尼不愧為智慧圓滿、自在無礙之大「覺者」也。
发表于 2015-8-5 11: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是否应该用「执着」的精神来实现目标

问:《金刚经》的中心道理是要人破除执着。可是,生活中,我们不是应该树立人生的目标,然后用执着的精神来实现目标吗?

法清法师答:

《金刚经》所说的破执着,指的是破除我们的贪欲,而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活着,是要有愿望的。欲望和愿望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做的,就叫欲望;能给别人带来利益的发心,才叫愿望。每个佛在成佛之前,都要发大愿望,不发愿,成不了佛的。比如,阿弥陀佛在成佛前,曾发了四十八大愿。欲望和愿望的区别,在于起心动念,不在事情的表面。

欲望来源于贪婪,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官当多大、钱赚多少,根本没底。陷于欲望之中,就是陷于痛苦之中,只有破除对欲望的贪着,才能打掉痛苦的根源,出离苦海,获得快乐。人生成不成功,不在于有多少钱、当多大官,而在于快不快乐。今天你过得快乐,你今天便是成功的;今天若不快乐,今天便不成功。

从更深一层上讲,这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无常的,正如《金刚经》上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谓有为法,就是指人造作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一切东西,这些东西都不是恒常的。就像我们人,生下来是一个小不点儿,然后长大、变老、死掉,每时每刻,都处在变化之中。有的人不想老,为脸上的皱纹、头上的白发痛苦不已,这就是执着无常的结果。执着于无常就只能痛苦。

苏东坡在其词作《永遇乐》中写道:“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人生的确是一场梦。人在开悟之前,其实都是在做梦。你们想想看,所经历过的事情,是不是都如梦幻一般?佛用梦幻泡影、露、电来形容人生的无常,是不是很恰当?可是,我们凡夫看不到这一层,总是执着于无常,执着于贪婪的欲望,结果就总是痛苦不堪。《金刚经》从头到尾讲的,就是破除这种执着。

可是,有的人很害怕自己没有欲望,认为没有了欲望,就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掉到“偏空”里了。学《金刚经》,弄不好就会掉到“偏空”里。那么,破除了对欲望的执着,是不是真的就什么都没有了呢?其实,没有了贪婪、执着,就会得到清静、快乐的真心。真心是快乐之源,也会指引你发心做利益别人的事。愿望是我们需要的,你看地藏王菩萨,发愿度尽地狱众生;阿弥陀佛,发愿让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上佛果。

真心发出的愿望,才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人生正确的方向和准则。素心铭二楼有一个三学门,所谓三学,就是戒、定、慧。戒是确立范围、锁住目标;定是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到一定时间,就能开慧。所以,不执着,不是什么都不做,反而是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成就自己。因此,所有的菩萨都很精进,没有一个是懈怠
发表于 2015-8-5 11:1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邪见是十恶业中问题最大的一个

《佛藏经》中讲:“十不善中邪见罪重。何以故。世尊。邪见者垢常着心。心不清净。”严格说来我们平素的执著妄想均是从我见、人见出发。都非正见。普通人想要解脱修行,都要放弃不正确的见解,遵循世尊的教导,哪怕是开始依然有人我是非,但是只要坚持不懈,定有脱离轮回的一天。就如经典所言“一切凡夫都无正见,但有随顺正见。得柔顺忍。”如果连世尊的教导都不能尊从奉行,那么修行难以有所成就。

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有人生来就能了达佛法大意,正见灼然。有人则理念不正、被种种邪说纠缠。这是什么原因所致,而我们又怎么能够种下正见之因,获得佛法之益呢?

世尊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其中的原由: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一者不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

有这么十种原因能够导致邪智的果报。这十种原因导致的是邪见、理念错误、执著于不正确的道理的果报。第一个原因就是不能请教有智慧的善知识。学习佛法一定会有疑问。这是肯定的。很少有人能够完全没有怀疑、困惑、不解。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寻找这个答案。询问能够解答疑惑的善知识。这一点十分重要。没有疑惑、解惑的过程,难以拥有正见智慧。

所以学习佛法不要怕提问,有疑问一定要想方设法搞清楚。搞明白。不能被一些模能两可的答案所迷惑,更不要被他人的名气、地位所影响,也不要理会,这个问题你不明白、搞不懂之类的回答所搪塞。一定问到底,追究到底。你这个答案哪里来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经典中是怎么讲的,道理如何。一句话,学佛多多问为什么。

如果有人说学习佛法,只许你听、只给你灌输什么道理,却不能解决你的疑惑,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定要慎重对待

二者显说恶法。

这个十分明白。公开宣扬恶法、恶业者会得到邪智的果报。将来再会不自觉地执持不正确的见解,从而造作更多的恶业。现代社会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媒体也发达,什么东西能够吸引人的眼球就发什么。杀、盗、淫、妄无所不谈,婚外恋、杀生食肉、窃国利己已见怪不怪。甚至自诩佛弟子,还宣扬食肉邪淫者更是如此。这样的人将来会有邪智邪见的果报。

三者不能受持修习正法

不能够学习奉行世尊教导的正法。世尊的教导在经典中详尽记录着。种种法门均是正法,戒定慧三学,均是正法。圆满无漏。学习佛法只要依教奉行。不过说的容易,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我们总还是有人我是非的观念。总还是有些事情做不到。总还是有些地方心不甘、情不愿地无法如实履行。这就是邪见的因。最常见的就是,佛法中某件事情我们还做不到,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编造各种理由、各种原因来让其合理化。这是非常明显的。

四者赞非定法。以为定法。

佛法中有三法印。其中有一条:一切行无常。任何事物都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所以《金刚经》讲:“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在佛法不要把本来并非永恒不变的事情,当作一定的、永恒的、不变的,甚至宣传这个道理。这是不可以的。不符合三法印的教导。

五者吝法不说。

这个是说,你本来知道、了解佛法正见、经典的教导是怎么回事,人家来问却不讲。觉得这是自己的东西、费了多少劲才得来的。怎么能轻易告诉你呢?这是吝法。当做法布施的时候不做。这样的果报也是邪智。

六者亲近邪智。

亲近那些持有不正确的见解之人、宣扬邪见之人。很多朋友学佛,就误打误撞会走到这里。原因是他不知道学习佛法该和谁学。学习佛法要和释迦牟尼佛学习。要以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为准。结果他亲近邪智,被邪说迷惑。以为学佛就是和这个人学、释迦牟尼佛的话可以放在一边。明明他说的和世尊的教导大相径庭,也不认为这是错的。这个路就走偏了。

学习佛法要避免亲近邪智,最要紧的办法,是自己学习了解在世尊的教导中,哪些是不正确的见解、哪些是邪见。对于持有邪见的人,经典中多处明确提出要远离,不得亲近供养,否则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比如经典中讲,决不可以障碍他人学习任何一乘佛法,哪怕是障碍他人学习几句偈颂都不可以。那么你要是看到有人告诉你,佛法分为三六九等,你学某个法就可以,其他的不要学,那个不入流。甚至《法华经》都是不入流。那完了。这样的邪见已经属于诽谤正法,往生都根本不可能。

七者远离正智。

这一点和上面的一样。学习佛法亲近善知识。怎么才能算是善知识呢?至少他所讲的要符合世尊的教导才算是善知识。世尊在《阿含经》中讲过,无论谁,什么人来宣扬佛法,一定要以世尊的经典来衡量一下,他说的道理是否是佛法的道理。那么现在呢,有不少人学习佛法不是去找善知识,而是靠名气、靠气派。他说的什么,不去依照经典进行对照,直接照单全收。末法时期能够一下子遇上善知识的机率毕竟不多,这种做法就容易导致远离正智。远离正见。因为我们的出发点错了。


八者赞叹邪见。

这一条和前面两条有连带关系。我们如果分不清什么是正智、什么是正见、什么是善知识、什么是恶知识。再被不正确的见解蒙蔽,那么很容易就把邪见当作佛法,甚至还大加赞叹。那么果报自然就是邪智的果报。离正见越来越远。

九者弃舍正见。

放弃佛法正见,同样是邪智的因。佛法中的道理,你本来知道、了解。最后又放弃了。不相信了。平时还象那么回事,遇到事情,佛法教导一抛脑后。比如有了什么灾祸、困苦,平素听的道理全都忘了,求神巫卜、杀生害命,完全忘了什么是正见、什么是邪见。这样的问题我们也常常见到。这就属于舍弃正见。还有的更加严重,舍弃佛法中最根本的三皈依法。宣扬外道邪见。这个已经是完全背离佛法教导。将来的果报将是邪智牵缠,难以脱离轮回六道苦海

当然每个人的表现不同,舍弃正见还有其他的很多形式。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看看是否是再背离世尊的教导。

十者见痴恶人。轻贱毁呰。以是十业。得邪智报。

见到邪见、行恶业之人,看不起、藐视的现象我们也经常出现。尤其是一学习佛法立即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这个要下地狱、那个将来是畜生。这个轻蔑、看不起、指责的口气就出来了。甚至自己家里人也这样的。这本身是不好的因。即便是恶行、邪见之人,我们同样平等看待。不可以轻视。一样尊重才好。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

其实知道了了什么是邪智的因,能够避免就可以转化为正智的因。经典里讲:如实知邪见即为正见。知道什么是错误的,本身就是正见。我们知道了邪智的因,反过来自然就是正智的因。

一者善能咨问智慧沙门婆罗门。

对于佛法道理,善于请教、勤于钻研、认真探究,决不马虎草率。这是学习佛法的正确态度。有疑问一定要追究清楚。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者显说善法。三者闻持正法。

听闻、宣讲佛教正见。决不宣扬邪见恶行。

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

五者乐说正法。

六者亲近正智人。

七者摄护正法。

听闻世尊大乘佛法、如实境界,称颂赞叹。尤其是遇到人家读诵、宣讲《法华经》《圆觉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千万不要口出不逊。“念这个干啥、老实念佛!”完了,就这一句话,诽谤正法、障人修学全齐了。看看《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对于障碍他人学习任何一乘佛法,哪怕是一句偈颂的后果是什么?谓依声闻乘所说正法或依缘觉乘所说正法或依大乘所说正法诽谤遮止障蔽隐没下至一颂。当知是名谤正法者……………..是故于此三乘正法。应普信敬勿生谤毁障蔽隐没若有谤毁障蔽隐没三乘正法下至一颂。决定当堕无间地狱。这个现象现在不少。

对于人家修学佛法,只要是世尊教导的正见、正法,尤其是大乘了义经典,最好的态度就是赞叹。

当然更不用说自己宣说佛法了,正见是最根本的标准。同时也要亲近正见人。护持正法。谁讲述宣扬正法,那么就帮助他。


八者勤修多闻。

学习佛法千万不要听一些人的蛊惑,说你就听我的,其他人讲的不要听。学习佛法要多闻。多闻和修行并驾齐驱。《未曾有因缘经》讲:敛心不放逸,多闻成智慧。多闻是智慧的基础。没有多闻,将来正智正见就缺少了重要的一个因。

九者远离邪见。

这个很重要。对于邪见、邪智之人一定远离。危害非常大。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对此做过十分明确的开示:谤毁三乘随一法者不应共住下至一宿。不应亲近咨禀听法。若诸有情随于三乘毁谤一乘。或复亲近谤三乘人咨禀听受。由此因缘皆定当堕无间地狱受大苦恼难有出期。对于佛法中任何一部分毁谤、阻碍他人修学的,这样的人就是和其共宿一天都不可以。亲近这样的人会被熏染而导致地狱过恶。就如经典所讲:善男子。如人死尸膖胀烂臭。诸来见者皆为臭熏。随所触近烂臭死尸。或与交玩随被臭秽之所熏染。总是和死尸接触就会有臭气的。

当然这是属于严重的邪见。邪见有很多种,不过无论如何,一贯坚持宣扬邪见者,四众弟子是不该与其交往、亲近的。不该听闻其讲法,不可供养护持

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以是十业。得正智报。

对于持有邪见,多做恶行之人。我们应该秉承平等的态度。不要觉得自己已经高人一等了。人人本具佛性,高低贵贱都是因为我们的妄想分出来的。能够平等待人也是正见之因。

转载
发表于 2015-8-5 11: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5-8-5 09:26
再要去想起过去说过的哪些具体话,无从下手啊师兄!

我一般都尽量的劝导的方式劝导同修不要偏颇为出发 ...

达真堪布---邪见重于邪行

      即使你真正见性或成就了,也要积累福德。如果对空性的理解有偏见、有邪见,这是严重的问题。

    有的人认为自己见性了,一听说“无修无得”,就不做善事,不积累福德了,既傲慢又懈怠。这说明你还是没有见性,没有明白无修无证的道理。我们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莲花生大士也讲“见解比虚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要细”。真正见性的人、成就的人,会更严格、更细致地取舍因果,哪怕再小的恶业也不会去做,哪怕再小的善业也不会放过。


    有的人觉得自己已经在接大法了,不需要去磕头、做布施了。毋庸置疑,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还有的人认为:“我该修大圆满正行了,我该静修了。”我们要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的相续,你怎么知道自己可以修正行了?你凭什么说自己可以静修了,在那可以坐着呢?其实,就是不愿意上课,不愿意做这些事情,想偷懒!    如果相续中已经产生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的智慧了,你可以说:“是啊,我就应该。”是,那时你才可以修正行,可以静修了。但是,什么叫静修啊?什么是静啊?动中取静,闹中取静,那才是静!那个时候,你一样会上课,会做这些善事,一切机会都不会错过!再微不足道的善业,也会尽心尽力地去做!


    有些人有疑惑:“修正行的时候还要做功课吗?”要啊!为什么会觉得难?因为你发心不到位,还没有真正生起信心。若对法真正生起信心了,自己的发心到位了,还会觉得累,觉得麻烦吗?一说要修五加行,要做十万遍曼茶供,磕十万个大头,就发愁:“怎么能完成啊?”这是害怕,对法有恐惧!这就说明自己没有信心,没有正见。若是有信心,无论是做课还是做善事,都是一种无比的享受!我们感觉到了吗?


    还有人说:“我要轻松,我要自在!”你什么也不做,在那傻呆着,这叫轻松,叫自在啊?不是啊!若是真轻松、真自在的时候,无论在何种环境下,无论做什么,都是轻松的,都是自在的。

  比如,早上早起做早课,当你不执着三轮,三轮都能放下了,这叫轻松,这叫自在。做课的时候,修法者自己,所修的法和这个过程,都不执着,这叫放下!放下了就轻松了,放下了就自在了;放不下不会有轻松,不会有自在。

    多睡一会儿,多出去转几圈……那叫轻松啊?那不叫轻松!去唱歌,去喝酒……还觉得:“这是大自在啊。”这叫大自在啊?那伟大的佛陀当时为什么不进酒吧呢?为什么不唱歌呢?难道他不是大自在的人?他一生当中,每天与众比丘一样,该修法时修法,该打坐时打坐,该化缘时化缘,该帮助众生时去帮助众生。没有特殊啊!没有说:“我是佛,我怎么都行!”所以大家不要颠倒,那是通过佛法造业!这种造业都是很严重的啊!

    有偏见、有邪见是严重的问题。如果说杀生、偷盗了,这是行为偏、行为邪,虽然也是问题,但相对来说,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是,若思想偏了,或起邪见了,这才是严重的问题。邪见比邪行还严重。为什么?因为邪见会彻底断除慧根,而邪行不会断除慧根。所以,在所有的错误中,若是对空性的理解错了,这是不可挽救的。现在很多人都有这个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8 05: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