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57|回复: 0

[佛教经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普贤行愿品浅释【六】------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5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九者恒顺众生”:这“恒”当一个“常”字讲,就是恒常不变;“顺”就是依顺,依着众生的境界。众生都是颠倒的,那么你是不是恒顺众生的颠倒呢?众生根本就没有知识,你顺着这些没有知识的众生,不也就走到愚痴的路上去了吗?恒顺众生,是顺着众生的习惯,又要把他从逆流中救出来,这叫恒顺。怎么说从逆流里头把他救出来呢?因为众生都是颠倒的,颠倒就是逆流。好像水往东流,你从东往西那么摆这个船,这就叫逆流。你若是顺着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若是想成佛就不能顺众生。普贤菩萨为什么又要恒顺众生呢?就是要从逆流中,把众生顺过来,把他们从逆流里边救出来,所谓“逆凡夫六尘流,入圣人法性流”,这是恒顺众生。要不然,你顺着众生,他欢喜造业,难道你这个菩萨也要跟着造罪吗?众生有一种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业就受果报。你也跟着众生去起惑、造业、受果报?那不也就变成众生了。
恒顺众生,是常常不厌烦地去教化众生,令众生反迷归觉,离开迷途得到觉悟。所以恒顺众生也就是精进波罗蜜,精进波罗蜜就是不厌烦造罪的众生。众生造很多罪业,佛也不厌弃他,不会说:“喔,你这个众生造这么多罪业,我不度你啰,由着你堕地狱去!”佛没有这个心。就是众生造罪业,佛也对众生有一种慈悲心、喜舍心,来度这个众生,这是真正精进波罗蜜。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有一生在山上修布施精进波罗蜜。有一次,下了很多天的大雪,山上一切的东西都被雪给遮盖上。有一只母老虎带着小老虎,出来找吃的东西也找不着。眼看小老虎就要饿死,母老虎也饿得走不动了。释迦牟尼佛看见了,心想:“我愿把我这个身体布施给老虎吃,让它们吃了之后,发菩提心,成无上道。”发了这个愿后,他把衣服往头上一蒙,就跳到老虎的身边去,舍身喂老虎了。这是布施波罗蜜,也是精进波罗蜜,也是恒顺众生的一部份。佛恒顺众生是这样的,我们恒顺众生就要把众生度过来,不是说:“普贤菩萨说要恒顺众生,有的众生吃迷魂药的,我也跟着他吃一点迷魂药;有的喝迷魂酒的,我也跟着他喝一点迷魂酒;有的做迷魂事的,我也跟着他做一点迷魂事”,这不叫恒顺众生。恒顺众生是把众生从迷途里边拉出来,叫众生来顺我,来跟着我修道,这叫恒顺众生。你不要误解了“恒顺众生”,就跟着众生跑,跑来跑去,把家都丢了!不知道那个地方是自己的家乡了。
“十者普皆回向”:普是普遍,皆是完全。普皆回向,就是所有的一切事都回向。回向什么呢?回向给诸佛。把每一天所做的功德都回向给诸佛,所以才说: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这就是回向。回是回来,是向里边来;向是向外边去。先要回来,然后才可以向外边去。回到什么地方来呢?一切一切我都要以凡夫来回向圣人,就是以众生来回向诸佛。回凡向圣,这是回向;回众向佛,这是回向;回事向理,这是回向;回小向大,这是回向;回自向他,这是回向。
怎么叫回自向他?譬如我做了一些个好事,我把我所做的功德都回向给我的朋友,令他也发菩提心,成无上道,这叫回自向他。回事向理,我做这个事情虽然是有形的,但是我要回向这个理,理是无形的,把有形的功德回向没有穷尽那么多的法界。回小向大,我以前是修小乘法的,现在我不修小乘法了,要修习大乘法,这叫回小向大。
又譬如我们天天讲经就是法布施,是布施中的最殊胜的一种,可以说比用七宝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功德都大。这功德虽然这么大,可是我自己不要,而愿以讲经、说法、转大法轮这种的功德,来庄严十方诸佛的净土。上以报天地、国王、父母、师长这种种的恩;下就救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的苦恼。假设有遇见讲经的法会,有听见这法的人,赶快都发菩提觉道的心,等我们现在这个报身没有了之后,一起都生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回向。普贤菩萨的第十个愿就是普皆回向,他把所做一切的功德都回向给诸佛。
D3.牒名别解(分二)
E1.当机总征 E2.菩萨别释
今E1.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善财童子听见普贤菩萨发这十种的大愿,虽然已经明白,但是他恐怕我们这一切众生还未能了解这十种的大愿,所以他就故意又请问普贤菩萨说了。大圣,就是大菩萨,也就是个大慈悲的修行人。“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怎么叫礼敬诸佛?怎么叫称赞如来?乃至于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呢?
E2.菩萨别释(分十)
F1.礼敬诸佛 F2.称赞如来 F3.广修供养 F4.忏悔业障 F5.随喜功德
F6.请转法轮 F7.请佛住世 F8.常随佛学 F9.恒顺众生 F10.普皆回向 F1.(分三)
G1.标名 G2.释相 G3.总结无尽
今G1.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你这位修行的好男子,现在我就告诉你,所说的礼敬诸佛。
G2.释相(分二)
H1.所礼境 H2.能礼相
今H1.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尽,是穷尽。是所有尽虚空、遍法界,包括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诸佛国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世尊。极,就是到极点了。
H2.能礼相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我因为修普贤行,普贤行是大行,就是尽虚空、遍法界的这种行门。我以普贤菩萨所修行大愿力的缘故,用真正至诚恳切的心,来信解一切诸佛。
“如对目前”:敬礼佛的时候,心里要观想“我是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的面前”。有一首偈颂,凡是拜佛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也是拜〈大悲忏〉的时候所作的观想,是说: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
我此道场如帝珠,释迦如来影现中;
我身影现释迦前,头面接足皈命礼。
我们现在拜佛,这是能礼;我们所拜的佛,就叫所礼。不论是拜佛的人和所拜的佛,本性都是空寂的。虽然你自己是空的,所拜的佛也是空的,但在这虚空里头又有一种感应道交的力量,这种情形是想像不到、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你想说也说不出来,你心里想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也想不出来。我这个道场就好像帝释前边的宝珠,所有一切的影像都在这个珠里头现出来。我们这个道场也就像帝释的那个珠子似的,释迦牟尼佛的形体就在这个珠光里头现出来。我这个身体也像一个影子似的,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前边,五体投地,一心拜佛。
我们拜佛都要存这种心来拜,要观想我们在佛的面前,佛也在我们的面前,这样互相显现。
中国的孔子也说:“祭神如神在”,你祭祀鬼神的时候,就要像鬼神就在这儿一样。又说:“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你拜祭鬼神,要像鬼神就在你的上边或者左右似的。这个“如”字就是你这么想像,想像鬼神好像在上边,好像在左右。拜佛也是这样子,要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如果佛在你的前边,你当然要恭恭敬敬地对佛来拜,不会马马虎虎的。好像我们见着人,对着这个人行礼就会恭恭敬敬的。如果这个人不在这儿,就马虎一点,不会那么恭敬了,所以礼敬诸佛要“如对目前”。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悉是完全,以就是用。完全用清净的身语意业来拜佛。你不能先造了十恶业然后再来拜佛,必须要清净你的身语意业来拜佛。身有杀、盗、淫三恶。你不能先去外边杀生,两只手沾满了血腥,知道自己有罪了,就回来拜佛,来忏悔自己的罪状,不杀生你也不拜佛,这就叫身业不清净。你也不能看见人家有值钱的东西就给偷回来,然后又说我偷了人家的东西,这是犯了盗戒,我快到佛前拜拜佛来忏悔吧!这也不叫身业清净。无论男女,你去做了很多不正当的事情,然后又想我做了这么多坏事,快去拜拜佛,在佛前求忏悔,这也是身业不清净。你必须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然后拜佛才有感应。
意有贪、瞋、痴三恶。我们为什么这么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不休息?就因为有这个贪心。这个贪心就把你支配得总也没有闲着的时候。还有这个瞋心,你贪东西贪不来,不能随你的意,你就生了烦恼了。为什么生烦恼?就因为太愚痴,所以就生烦恼。若是聪明有智慧的人,遇着任何事情他都不会生烦恼,就因为愚痴才生出烦恼。愚痴到什么程度上?这种愚痴的人最可笑,也最可怜了。他也没有读过书,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读过,他看人家得到个博士学位,被人称呼某某博士很光荣的,他就也想得个博士。根本就没有读书,谁可以给你一个博士!有的人没有学佛法、也没有听过经,但他听说成佛是最高无上的,他又想成佛了。这是不是愚痴呢?也没有本钱,他就想做生意赚钱,没有本钱怎么会可以做生意赚钱呢!又有一种最可笑的人,他根本也没有买马票,就想要得到第一奖,这真是岂有此理,不可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0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