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496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1-8-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二、第二部分
**下面,念佛法语还有第二部分。都是简单的法语,为什么分成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呢?是因为它们的类别有点差别。**第一部分主要就是单刀直入的,第二部分主要是教理方面的。这两部分是相辅相成的。单刀直入、简洁明快的话语,本来是从稳健扎实的教理里边说出来的,不能随便讲;稳健扎实的教理也是让我们能够单刀直入,契入念佛。所以分成这两部分。**前面也有几篇短文。第一篇是《净土宗大意》,第二篇是《一枚起请文》,第三篇是《二枚起请文》,第四篇是《念佛决定往生文》,第五篇是《一纸小消息》,再下来是《十念法要》。法然上人的法语都很简短。**如果以法然上人法语的重要性来讲,《一枚起请文》是他最重要的法语,因为这是法然上人的绝笔,是他临终之前写下来的,也是净土宗的行人早晚课诵必念的法语。但在慧净法师编的《法语篇》当中,没有把《一枚起请文》放在第一篇,而是放在第二篇,把《净土宗大意》放在第一篇。为什么呢?这个是有次第关系。因为净土宗大意主要是说明圣道门和净土门的区别:一个是自力,一个是他力。一个是仰佛本愿,一个是靠自己修行。所以,了解这个分界线的话,底下才能够很顺畅。**所以,学习这个法门,首先在教理方面,对圣净分判要清楚,这样心中才明了。为什么念佛这么容易往生?靠他力嘛,靠佛力嘛。所以,首先第一篇,在这个原则方面,心中扎扎实实打下基础,那我们以后学习下去就容易贯通。如果这一关你过不了,底下你就抱着个疑团,「哎呀,这么容易?我听别人讲经,不这么容易嘛……」那是你的心结没打开。所以,把《净土宗大意》放在第一篇,使我们打开心结。**净土门之修行者,是还愚痴生极乐;圣道门之修行者,是极智慧了生死。**圣道门就是难行道,娑婆得道,自力断惑、出离生死之法门,凡夫难修难行;而净土门呢,极乐得道,他力断惑、往生净土之法门,凡夫易修易行。**你把这个分界线分清楚之后,你才可以入净土门,把圣道门能够放下来。你也不会把圣道门和净土门混淆在一块儿,搅在一起搞不清。说容易嘛,又想到难;难吧,又做不了,又想容易。结果呢,混在一起。所以,考虑次第的关系,把这个放在第一篇,让我们明了圣净的分界。自力和他力、难和易。**南无阿弥陀佛。**一、劝进念佛之处,皆第十八愿之成就文**今天开始学习念佛法语的第二部分。**《法然上人全集》302页。总共二十三条,我们还是一条一条地来先读诵,然后解释。**诸经之中所说之极乐庄严等者,
皆四十八愿之成就文也;
劝进念佛之处者,
第十八愿之成就文也。
《观经》之「三心」、
《小经》之「一心不乱」、
《大经》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
与流通文之「欢喜踊跃」,
皆「至心信乐」之心也,
以此等之心,释念佛之「三心」也。**我们介绍过:第二部分的法语,相对比较偏重教理方面。这里是法然上人对于四十八愿的说明。四十八愿,从经文来讲,只出现在《无量寿经》当中,可是有关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还有众生念佛往生,释迦牟尼佛在很多经典里边都有说明。这些经典所说到的极乐世界、念佛往生,和四十八愿的关系怎样?应该怎样来看待、来判断?法然上人就跟我们说了:诸经(就是除了《无量寿经》之外,比如说《观经》、《弥陀经》,还有其它的一些经典),只要是说到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的,这些都属于四十八愿的成就文。**所谓「成就文」,是相对于愿文来说的,愿文是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菩萨所发的愿。发这个愿有没有实现呢?有没有完成呢?完成之后是什么样的状况呢?这个叫「成就文」。如果没有成就的话,极乐世界还没有,阿弥陀佛也没有;有成就文,就说明四十八愿已经实现。所以,不管其它的经典怎么描写,那都含摄在四十八愿当中,所以,以四十八愿作为纲宗。**其中讲到念佛的地方,「劝进念佛之处」,所谓「劝进」,就是劝我们众生要升进不退而念佛,这个就是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比如说大家都知道《楞严经·念佛圆通章》说:「如母忆子,如子忆母,母子相忆,不相违远。」如果以我们净土宗来看,讲的也是第十八愿的念佛。**「《观经》之『三心』、《小经》之『一心不乱』、《大经》愿成就文之『信心欢喜』,与流通文之『欢喜踊跃』,皆『至心信乐』之心也,以此等之心,释念佛之『三心』也」:《观经》所讲的「三心」,就是劝进我们念佛的,「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这「三心」说的就是念佛。虽然看起来是讲信心,其实就是说的念佛,「若一向念佛者,自然具足三心」。《观经》讲「三心」也好,《小经》讲「一心不乱」也好,这个都是讲第十八愿的念佛。念佛是信行合一的、信行不离的念佛。信心和行持是互为表里的关系。《阿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大经》「愿成就文」所说的「信心欢喜」(「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发愿,愿生我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叫做「信心欢喜」)、「流通文」讲的「欢喜踊跃」(「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这是心哪,有信心才有欢喜,如果疑惑,在那里担心害怕,哪有欢喜呢?没有了。像一个穷人,他要发财了,就会欢喜了,「哎呀!我快要发财了!」他明天如果比今天更苦,他就没有欢喜了),法然上人说:这都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所以,这个「一心不乱」的解释,不像一般解释为「理一心、事一心」,那一种功夫,而是第十八愿讲的「至心信乐」。因为从道理来讲,《观经》也好,《弥陀经》也好,其它经典也好,讲到念佛往生的,不可能违背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阿弥陀经》既然是劝我们念佛,说「闻其名号,若一日,若七日」,这个就「乃至十念」;「一心不乱」就是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道理如此。**这一段文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读诵一切经典,都要以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作为我们的眼睛,以这个来衡量,来看经文,才能看得懂。不然就混乱了,这个「一心不乱」就解释为一种功夫啦,一种禅定啦……但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尤其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里没有这样说啊!没有说要怎样的功夫,就说「乃至十念」。**如果阿弥陀佛说:「你到我的净土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就可以。」而释迦牟尼佛说:「你要达到禅定一心不乱,不然就不能往生。」岂不是两尊佛闹矛盾吗(果然闹矛盾的话,也要听阿弥陀佛的)?**所以,不可能是不一致的。这里的「一心不乱」,必须根据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来解释。所以,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专复专」:「一心」就是专心、不疑惑;「不乱」就是专行,专门念佛,不杂乱,不动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