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宇宙本一

[弘法探讨] 一个醒悟凡夫的告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3 11:3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本一 发表于 2018-2-2 20:10
大家知不知道,发不出自利利他的大愿,是没有得到佛法的核心吗???
您的大愿就是您学佛的慈悲心,智慧心 ...

你要清楚什么是大愿,什么是别愿:
一切菩萨初发心时,缘四真谛而发四弘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曰大。
    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无上菩提誓愿证。
心地观经曰:"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止观说:
止观大意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数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尽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上佛道之愿也。
对照一下,你发的大愿是不是与佛菩萨一致。

发心弘法利生,发心成立慈善基金,此为别愿,也应随喜赞叹。

请记住,发心弘法利生,成立慈善基金,是愿,网络募捐是行,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要把好好的愿心与违法募捐的妄行扯在一起。

再次请你注意,不要以成立基金为名在网络上募集资金。因为这是违法行为!!!!!!
任何没有经过批准的公开募捐,都是违法行为!!!!!!!!

请你停止以成立慈善基金,弘法利生的名义在网络上募捐的行为!!!!!!请你删除相关募捐帖子并退回已经募集来的款项。

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该阻止可能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





点评

四宏愿是基本愿,发了愿您的行是什么体现的呢? 我的大愿正好是四宏愿的显示, 互助基金,发展基金,弘扬正法基金,正是体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而你们只是说说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3 22:34
发表于 2018-2-3 11:3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海孤舟 发表于 2018-2-3 00:02
一念善心都应赞叹,亦应随喜,何况师兄如此大的善愿,更应赞叹,随喜。
所以末学赞叹您的善愿,随喜您的善 ...

受教了,谢谢!

大愿贵在坚固,百折不挠。虽身死而愿不灭。
发表于 2018-2-3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14.6667px]宣化上人主讲
[size=14.6667px]  卷六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size=14.6667px]  何谓随喜?随是随顺。随事随理,随权随实。喜是喜庆。庆因庆果,庆幸奉行佛法、弘扬佛法。详言之,随事就是随顺事相;随理就是随顺理性。理就是实相的理体,法界的本性。法界本性,不出现前一念心。现前一念心,就包括法界性和法界体。现前一念心,随法界的功德,所以说随喜功德。
[size=14.6667px]  佛的本体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来教化十方一切众生,这是事。由理而随事,由事而随理,这叫做理事无二。事不离理,理不离事。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是一个,看起来是一个,又可以分为两个,所以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不二而二,就是中道之理。
[size=14.6667px]  随权随实的功德,就是佛所说权的功德随喜,佛所说实的功德随喜。自己有了这种善因,才能闻到妙法,这是喜庆的因,而能遇到这种妙法。遇到妙法之后,专心修持,将来就会得到菩提果。
[size=14.6667px]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size=14.6667px]  在前边分别功德品说完之后,就在这个时候,弥勒大菩萨便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假使有持五戒修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们听闻妙法莲华经,而随喜功德,请问能获得多少福德?’弥勒大菩萨又说一首偈颇,向佛请教。
[size=14.6667px]  世尊灭度后 其有闻是经 若能随喜者 为得几所福
[size=14.6667px]  在世尊您入灭之后,将来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能在一念之间随喜功德。那么,这个人能获得多少的福德?请世尊慈悲,开示一番。
[size=14.6667px]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
[size=14.6667px]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无能胜)!如来入涅槃之后,除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此四众之外,如有智慧的人(他们在往昔时,曾经种植善根,所以今生聪明),无论是年老,或是年幼的人,在法会中闻法华经随喜之后,从法会出来,到其他的地方去,为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
[size=14.6667px]  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size=14.6667px]  或者在僧人所住的地方,或者在深山穹谷的寂静处,或者在城邑、巷陌、聚落、田里等处。其人将在法会所闻的佛法,为父母、宗族、亲戚、朋友、知识们,随著自己所知道的力量,为他们解说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令他们种善根,得到随喜功德的利益。
[size=14.6667px]  这些随喜经典的人,听了之后,再辗转教化其他人,为他们解说经中的义理。这些人再辗转教化其他人亦令他们随喜功德。如是辗转教化,乃至第五十个人的时候,其人所得到的福德,也有不可说那么多。
[size=14.6667px]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善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size=14.6667px]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辗转的教化到第五十个善男子或善女子,他们随喜的功德,我现在为你说一说。你应该聚精会神地听不可忽略。’
[size=14.6667px]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size=14.6667px]  假使有四百万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和四生(胎、卵、湿、化)的众生。有胎生(胎因情有),有卵生(卵因想生),有湿生(湿以合感),有化生(化以离应)。总之,胎卵湿化,皆是所感的业果;情想离合,皆是能感的业因。
[size=14.6667px]  胎生:乃因亲爱之情而生(四肢的走兽)。卵生:唯以乱思之想而生(二肢的飞禽)。湿生:嗅香贪味,附合而感(昆虫)。化生:厌旧喜新,托彼而应(蝶蛾)。这是欲界的众生。有形是色界的众生;无形是无色界的众生。有想是无色界,空识二无边处的众生。无想是无所有处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这是九种众生的名称。
[size=14.6667px]  无足的众生是蚯蚓等类,二足的众生是禽鸟等类,四足的众生是狮虎等类,多足的众生是爬虫等类。只要在众生数中都算。有人为求福报,随顺这些众生所爱娱乐之具,统统布施于他们,令满足所求的欲望。
[size=14.6667px]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size=14.6667px]  所有的众生,皆布施满阎浮提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等的一切微妙珍珠宝石。以及象、马、车乘,和用七宝所造的宫殿楼阁等物。凡是众生有所需要,这位大施主皆尽其所有而布施之,绝不悭吝。

发表于 2018-2-3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这位大施主,又布施七宝,又布施车乘,又布施宫殿给众生。人间的人,鲏行要乘车船;天上的人,旅行要乘宫殿。换言之,天人坐在宫殿中,可以到处去旅行,其速度比现在的火箭还要快。有人打妄想:‘宫殿怎可以行动呢?’这种境界,等你证得五眼六通的时候,自然而知。这不是神秘的事,而是普通的事,只要用功修行,努力参禅,很快就实现了。
  这样的布施,经过了八十年。这位大施主做这样地观想:‘我已经布施众生娱乐之具,皆随顺他们的心意。他们想要什么,我就布施什么。然而这些众生已衰老了,到了风烛残年之期,年龄已超过八十岁,头发斑白,脸上有皱纹,不久就要死去,来日不多。我应当以佛法来训导他们,令他们及时修行,脱离苦海,皆生净土。’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舍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这位大施主观想之后,即刻召集所有的众生,宣布佛法,指示、教导他们,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欢喜。这些众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的果位。
  在不久的时间,有的证得须陀洹道果(初果),译为预流。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不同流合污,身心清净,不为境界所转。已断尽欲界八十八品见惑。当有七番生死,才能证得四果无学位。有的证得斯陀含道果(二果),译为一来往。到人间和天上各受生一次,已断欲界思惑前六品。在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共计八十一品思惑。有的证得阿那含道果(三果),译为不来,不来欲界受生死。已断尽欲界(五趣杂居地)思惑后三品,尚有色界及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想未断。有的证得阿罗汉道果(四果),译为杀贼,就是杀烦恼贼。又译为应供,就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又译为无生,就是不受生死的果报。
  阿罗汉的境界,把三界一切有漏,皆已断尽,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在深妙禅定中,皆得自在。又具足八解脱。何谓八解脱?就是舍弃三界的贪爱,解脱系缚的八种禅定。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佛对弥勒大菩萨说:‘在你的意思之中,应该怎么样?这位大施主,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
  有人问:‘何谓九地?’
  答: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杂居地。就是天、人、畜、鬼、地狱五种众生所杂居的世界。在色界有四地:1、色界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因为离开欲界的受生,所以心中觉得又欢喜又快乐。2、色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因为从定中生出一种无比的欢喜,而得快乐的境界。3、色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已离开粗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4、色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舍弃三禅的妙乐念头,身心清净,一尘不染。在无色界有四地:1、空无边处地。虽然没有身形的感觉,但有心识作用。2、识无边处地。前六识完全灭尽,只有后二识存在。3、无所有处地。第七识制伏了,只有第八识存在。4、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力控制第八识,不能活动为非想。定力不足,第八识又活动为非非想。不动,则无生死;有动,就有生死。
  总之,将三界划分为九个地区,作为修行者进步的标准,按部就班向上修行,用功到相当的成就,就向上升一阶段。超过九地之范围,便证四果阿罗汉或初住菩萨,结束了分段生死,尚须断变易生死。修到等觉菩萨位,还有一分生相(变易生死)无明未断。如果断尽,即到妙觉果位(佛果)。可是菩萨不想断最后一分无明。为什么?因为菩萨发心,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弥勒菩萨对佛这样地说:‘世尊!这位施主的功德很多。为什么?因为他不但布施众生一切乐具,况且又能令一切众生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说功德是无量无边。’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我现在分别明白对你说这种道理。这位大施主,他用一切乐具,布施给百万亿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中六趣众生。又令这些众生,皆证得阿罗汉果位。他所得的功德,不如辗转到第五十个人,他所听到法华经一偈颂,随喜功德的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一分。乃至用算数来计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无法能知道究竟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像这个第五十人,他辗转听到法华经,发随喜的心,尚且能获得无量无边阿僧祇那样多的功德。何况最初第一个人,他直按在法会中听法华经,发随喜心,他的功德,当然比间接听到法华经(第五十个人)的功德,更要殊胜。纵使无量无边阿僧祇,也不可相比拟的。’换言之,在道场中听法华经,随喜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也就是说也说不出来,究竟有多少。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假使有人仰慕妙法莲华经的缘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无论是坐还是站著,在很短的时间能聆听法华经。因为有这种随喜功德,到来生时,定能获得上等的车象。或者生在帝王之家,乘坐珍宝的辇舆。或者生在天上,乘坐七宝的宫殿。’

发表于 2018-2-3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假使又有人,先在讲法处坐,聆听法华经。随后又有人来道场,劝他坐下听经,或者将自己的座位分给他一半,二人同坐一座。或者将座位全让他坐,这个人的功德,等来生时,可以得到天帝释(三十三天主)所坐之处。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之处,或者得到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各位!如有人来佛教讲堂听经,要招待,帮忙找座位。假如有人没有座位,可将自己的座位分一半给他,或者全部让给他,将来必有福报。总而言之,凡是来听经者,要招待,不可怠慢。不要像木头人,不理不睬,令人生怯,下次不敢再来。要晓得,招待客人是礼貌,并非攀缘,这一点要弄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假使又有人,能对其他人说:“现在有讲妙法莲华经的道场,我们可以共同去听经。”那个人,受其劝说,在很短时间内,聆听法华经。这个劝告的人和那个听经的人,所得到的功德,等到来生时,能遇到总持佛法的菩萨,共同生一处,获得六根聪利的智慧。’
  现在佛教讲堂,正在讲妙法莲华经,你们可以告诉诸亲好友,令他们来听经,不但你们有功德,而且亲友也沾法益,得到功德,种下善根,将来的福报,无可限量。
  百千万世终不喑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缩。不粗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在百千万世之中,不得喑哑之症。口中不会吐出臭气,身上不会放出臭味。修行人不讲经说法,会患喑哑;修行人不严守戒律,会放臭味。若劝人听经的功德,不患舌病,不患口病。牙齿不垢、不黑、不黄、不疏、不缺落、不参差、不弯曲,非常整齐而且洁白。
  唇很端正,不向下垂,也不缩,也不粗涩,也不生疮,也不缺坏,也不歪斜,也不厚大,也不黧黑,没有令人讨厌之处。有人的唇是天包地(上唇长,下唇短),或地包天(上唇短,下唇长),或是三瓣,或是吹火。这是前生好说是非,散播谣言之报。
  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洼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子正直,也不塌陷,也不弯曲。脸色不黑,也不狭长,也不洼短,没有一切令人不喜见之相。欲令六根庄严,多行善功德,不造罪恶孽。凡是五官端正的人,不问而知,是功德所致。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这个劝说他人听经的人,和被劝告听经的人,皆得唇舌牙齿相好而庄严。鼻子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宽而平,好相具足,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见佛闻法,生起信心,接受佛的教诲,也就是依教奉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你且看!只劝一人前往道场听法,所得的功德,就有这样多。何况专心听讲、读诵,在大众之中,又能分别为人解释修行之法,其功德更为广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愿将前边长行中的义理,用偈颂再说一遍。
  若人于法会 得闻是经典 乃至于一偈 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 至于第五十 最后人获福 今当分别之
  假使有个人,他在法会之中,得闻妙法莲华经,乃至对于一句偈颂,有所心得,随喜对他人讲说此偈之义理’。这样辗转相教,传至第五十人时,那个人所获得的福报如何?我现在为你们分别说明,希望你们仔细的听讲。
  如有大施主 供给无量众 具满八十岁 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 发白而面皱 齿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举例而说明,好像有位大施主,他用种种财物来布施,供给无量无数的众生,已经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他随顺众生的需要,满他们的心愿。
  这位大施主,见这些众生已经衰老,头发白了,面有皱纹,牙齿脱落,形体枯竭,便晓得他们快要死了,遂生起怜愍之心,令他们脱离生死之苦海,到达涅槃四德之彼岸。何谓涅槃四德?就是常、乐、我、净。
  我今应当教 令得于道果 即为方便说 涅槃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应当 疾生厌离心
  我现在应当教导他们修行出世的法门,令他们皆能得到阿罗汉的道果。即时为他们方便说,由生死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直达涅槃彼岸的真实之法。
  世间的一切事相,不是牢固不坏,皆是虚妄不实的幻化。好像水上的泡沫,转瞬即逝。又像大地的阳焰,远望似有,近视则无。你们要知道,统统是空的,不可贪恋红尘,赶快厌离娑婆世界,回到原有的家乡——常寂光净土。
  诸人闻是法 皆得阿罗汉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 闻一偈随喜 是人福胜彼 不可为譬喻
  这些众生听到大施主这种法之后,发心修行,后来统统证得阿罗汉的道果。他们具六种神通。何谓六神通?1、天眼通:能看见天人快乐的境界,又能看见地狱受苦的情形,好像看电视一样的清楚。2、天耳通:不但能看见天人的行动,而且又能听到天人的谈话,好像听收音机一样的清楚。3、他心通:能知道他人心中所想的事,口中想讲的话。4、宿命通:能观察自己和他人在往昔的因缘和将来的因果。5、神足通:可以在定中行动,或者在空中行走,来去自在,任运自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6、漏尽通:就是扫除一切烦恼,没有一切妄想。诸漏已尽,不受后有。外道只有五神通,而无漏尽通。
  又具足三明和八解脱。何谓三明?就是1、宿命明。2、天眼明。3、漏尽明。也就是知道自身和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又知道自身和他身未来之生死相;又知道现在之苦相,断尽一切烦恼之智慧。三明在佛为三达,在罗汉为三明。智之知法显了,为三明。八解脱已在前边有所释,不再赘言。
  辗转到最后那个人,已经是第五十个人,他闻到法华经只有一偈,而能随喜功德,所得的福报比大施主的福报还要胜过百倍。这种福报简直无法说尽,就是用譬喻来形容,也不能说明它的边际。
  如是展转闻 其福尚无量 何况于法会 初闻随喜者
  像这样辗转地听经,尚且能有无量的福报,何况在法会中最初那个随喜听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各位注意!凡是有讲经说法的地方,随喜参加,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发表于 2018-2-3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劝一人 将引听法华 言此经深妙 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 乃至须臾闻 斯人之福报 今当分别说
  假使有人能劝说一个人,引导他来到道场聆听妙法莲华经,应当对他说:‘妙法莲华经是最深奥最微妙的经典,在百千万劫中,难遭难遇的经典。’换言之,不容易遇到有人讲解法华经的机会。所以我劝你们要随喜听经,无论何人讲何经,在可能之范围内,要参加法会,受益匪浅。有饭可以不吃,经不可以不听,有这种的思想,才是标准的佛教徒。切记!不可一边听经,一边打妄想。或者睡觉,或者张望,那就违背来听经的本意。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法师所讲的经义,一概不知。为什么?未历耳根嘛!
  这个人受他的教导,前往道场聆听法华经,就是在很短的时间,而能专心听讲。这个人所获得的福报,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分别来对你(弥勒菩萨)详细的说一说。
  世世无口患 齿不疏黄黑 唇不厚□缺 无有可恶相
  舌不干黑短 鼻高修且直 额广而平正 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 口气无臭秽 优钵华之香 常从其口出
  随喜聆听妙法莲华经的人,他所得的福报,世世没有口患、牙齿不疏、不黄、不黑,非常整齐洁白。圣人有四十齿,凡夫有三十二齿,佛有四十齿。华严菩萨(唐澄观国师)有四十齿。有何证明华严菩萨就是澄观国师呢?
  华严宗第四祖澄观法师,又名清凉国师,他是唐朝七帝之师。他的相好而庄严,不但有四十齿,而且目有重瞳,夜间放光,双手过膝,一目十行,天生异禀。他圆寂之后,印度有位证得罗汉果的僧人,来震旦(中国)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忽见有两个童子,凌空而过,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进,乃问他们前往那处?所为何事?二童答:‘我们到震旦请华严菩萨的齿,拟在印度文殊堂供养。’僧人又问:‘何人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二童答:‘澄观国师。’言毕,二童凌空而去。
  这位罗汉来到长安(唐朝的国都),将此消息宣布,奏明皇帝,准许开澄观国师的棺,果然发现门牙少了二颗。由此大家才知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
  随喜法华经的人,唇也不厚,也不薄,恰到好处。又不缩,又不缺,非常端正,没有可恶之相。舌头不干燥、不黑色、不短小。鼻子又高又直,不断不弯。额部既广且平,所谓‘天庭饱满’。面如满月,目绀青色,完全端严,这个人的五官庄严,人人欢喜见到他。他的口中没有臭秽之味,常放优钵华的清香芬芳之味。因为常读诵妙法莲华经,故口吐芝兰之香味。
  若故诣僧坊 欲听法华经 须臾闻欢喜 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 得妙象马车 珍宝之辇舆 及乘天宫殿
  假使有人想听法华经,而到僧人所住之处,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闻此经,而生欢喜心;依教奉行,我现在为你说出他应当得到的福报。这个人死后,不是生到天上,就是生在人间。在人间可得到象马车,或者得到七宝辇舆。在天上可得乘大宫殿,获得这样的福报。
  若于讲法处 劝人坐听经 是福因缘得 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 解说其义趣 如说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假使能在讲经说法的地方,劝人坐下听经,由这种因缘所得的福报,将来可以坐帝释天的座位,或者坐大梵天王的座位,或者坐转轮圣王的座位。何况自己专一其心来听经,能解说法华经的义趣,依照法华经所说之法去修行,所得的福报是不可限量!

发表于 2018-2-3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2-3 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戊二、校量闻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这段经文是较量得闻金刚经的功德。今先解释‘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这是梵语。经文上把一日分成三分,‘初日分’指早晨,‘中日分’指中午,‘后日分’指晚上。今解释经文:须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一日之中,早晨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晚上也以恒河沙数的身命布施;如此身命布施经过百千万亿劫之久,每天在这三个时分中,皆如此布施,这种福德就难以计算了。但是如果有人,得闻金刚经,生了清净信心,而深信不疑,不违逆的去信受奉行,这种闻经生信的福德,胜过前面以身命布施的福德。这是出自佛金口所说,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佛这么的较量,绝对是正确、真实、无误的。
  戊三、况显兼说功德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你听了金刚经,能生清净心,听到那里,信到那里,不起疑惑,不起不信违逆之心,你这种听经所得到的福德,尚且就胜过前面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何况,你又能书写、读诵,为他人解说此经的义理。在‘法华经’,‘法师品’上说:有五种法师,一者书写的法师,二者受持的法师,三者读经的法师,四者诵经的法师,五者解说的法师。书写的法师,是个什么样的法师呢?因为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释迦佛在世的时候,还没有印刷术,所以佛经都是书写的;以书写经典的方式,把经典流通广布。这个书写的法师,就是流通经典的法师。这种书写经典流通,也是一种修行,以现在来说,你发心印金刚经流通,就等于书写经典一样。如果你写的字体很好,又很工整,别人看见你的字,就生欢喜心,你这个字写得特别好,有艺术价值,也可以引导众生,听金刚经。你能书写这部金刚经流通,又能受持金刚经的义理,读诵其文,又为他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这样不但自己能明心见性,也能让他人明心见性,这样你所得的福德,就更远远地胜过前面以无量身命布施的福德。
  丁二、释义详示(分四)
  戊一、约教理显德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以要言之’,就是最切要的说,‘是经’就是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这句要是顺著中国的文字来解释,就是加重语气,实际都是大数目,‘不可思议’是个大数目,‘不可称量’、‘无边’也都是大数目,总而言之,这部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戊二、约行果显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如来说法,是应机而说的。古德云:‘说法不应机,犹如闲言语。’金刚经为什么‘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会产生那么大的无量功德呢?因为这部般若经是‘为发大乘者,为发最上乘者’而说的法门。因为大乘行者,最上乘行者,才是真正的在修成佛的因。发心很重要,心一发,一切行持都将随著这个发心而起修。楞严经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维摩诘所说经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才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随你发心的不同,你所解的道理就有所不同。金刚经属于大乘经典,你发了大乘心,你就是一个大乘行者;你发了最上乘的心,你就是一个最上乘的行者。这里有二个‘发’,一个是‘为发大乘者说’——这个大乘者,是指权教大乘。依教下所说,佛陀一代演教,总归纳为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等五个教法的范围。权教大乘,正是始教所摄;始教中有二部,一为空宗,二为相宗;这个空宗就是般若空宗。金刚经属于般若部,这是对著始教空宗而说的,这正符合权教大乘法。金刚经也是‘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个最上乘就是实教大乘。实教大乘通于终教、顿教、圆教。因为金刚经不只是讲二谛的道理,他连中道第一义谛的道理都有。所以在解释那个三连句的时候,‘佛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如果用二谛的道理解释,就是‘为发大乘心’的弟子说。如果解释到中道第一义谛上,这种三谛的道理,就是‘为发实教的大乘菩萨’说的。顿教比终教更高一步,金刚经最高深的道理讲到顿教。因此中国禅宗的祖师,从四祖到五祖,从五祖到六祖,都用金刚经来印心。由此证明金刚经合乎中国顿教禅宗。另外新眼疏上,又说金刚经‘密通圆教’,因为他有中道第一义谛修行之法,所以才说他‘密通圆教’。

发表于 2018-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果你能依此经,如法的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发大乘心,发最上乘心,自利利他,如来心中会知道你这个人,如来眼中会见到你这个人。知道什么?见到什么呢?知道你,见到你,都能成就这‘不可计量,不可称数,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些功德你一定都能成就。‘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凡是‘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的这个人,都叫‘如是人等’。这个人呀!‘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所说的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你能自‘受持、读诵’又‘广为人说’,以此因缘,将能够引导一切众生,趣入成佛之道。因为般若为佛母,能出生‘一切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因‘般若波罗密’而成等正觉。如来成佛后,亦受持‘般若波罗密’。由此证实,‘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等同续佛慧命,传播佛种,引度众生成佛。所以说你即是‘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按世间法上打个譬喻,你如果是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子,就能够荷担父亲的家业,你父亲所遗留的这个家业,你能挑起责任给他负担下来。你如果是佛的好弟子,就要把如来的家业荷担下来。如来的家业,是什么家业呢?就是‘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如来出世,是为了要来弘法利生的。我们是佛的弟子,什么是我们的事业?什么是我们的家务呢?‘利生’是我们的事业,‘弘法’是我们的家务。你发心弘法,一定要受持经典的义理,读诵其文。你不能自利,又怎样去利人呢?你受持、读诵经典,一定要多多的深入经藏,多听佛法。对佛法一定要深信不疑,然后才能再进一步去发心弘扬佛法。你这样子做就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这就如世间上的孝顺好儿子,父亲交给他的家务,他能够主持,并发扬光大,这才是尽到作儿子的责任。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就应该负起责任,来担当起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家业,并加以宏扬。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为什么说,这个‘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人,就是荷担如来的大乘家业,最上乘家业呢?因为‘乐小法’的人,他著了我等四相之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我等四相,前面讲过有三种。小乘中的声闻、缘觉,他已把‘我执’的四相空掉了;‘法执’的四相没有空。这里的四相,就是指著‘法执’的四相。他没有空掉这个‘法执’的四相,因此你叫他去度众生,弘扬佛法,他不发心。‘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你叫他听,他也不喜欢听。闻大乘经典,要深信不疑,须要有大乘善根的人,才能得闻。法华经上有明文记载,释迦如来,要开讲法华经,还没有讲,就先有五千退席,有五千个阿罗汉不要听。他们说:‘我们已经所作皆办,具诸佛法,还听啥?’都走了。‘好乐小法者’他闻都不来闻;不来闻此经典,又怎么能受持、读诵呢?他自己不能受持读诵,又怎么能为别人解说呢?所以‘好乐小法者’的人,对释迦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的金刚经,他闻都不闻,所以不能受持,亦不能为人解说。因此就可证明前面所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金刚经的这个人,他所得到的福德,是不可思议的;他就是荷担如来大乘家业的一个好弟子。这就证明‘好乐小法者’的人,做不到‘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事业。下面再说金刚经所在之处的功德。

发表于 2018-2-3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戊三、约依处显德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须菩提!不论是在什么地方,只要有金刚经的这个处所,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要恭敬供养。当知此经所在之处,即等于是如来真舍利的宝塔,所在的地方。因此都应该恭敬、作礼、围绕、赞叹,应该带香花来这个地方供养。
  对金刚经恭敬、供养、作礼、围绕、赞叹,必得开智慧,增福报。何以故?因为你恭敬、供养‘般若波罗密’,即是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经正是演说‘般若波罗密’的法门,所以你恭敬供养此经,就有无量的功德。诸佛也是恭敬供养‘般若波罗密’的。到此为止第十五分讲完了。

发表于 2018-2-3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丁二、略示周足(分三)
  戊一、校量持福(分二)
  己一、能校量(分一)
  庚一、极显恒河沙多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一条大河,最宽的地方有四十里,恒河翻到中国话叫‘天堂来’,因为他的水源很高,从雪山流下来的,就像从天上下来一样,这与我们中国赞誉形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思是一样的。释迦佛时常在恒河两岸说法,每逢讲到数目字大的地方,就用恒河沙来做譬喻,而且印度的恒河沙很细,细得像面粉一样。
  佛说:‘须菩提!如果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你意下以为怎样呢?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沙数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为一恒河,恒河尚且就有无数,何况是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数呢!’这段经文是极显恒河沙数目之多。
  庚二、极显宝施福多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我现在真实的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个善男子善女人,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
  己二、所校量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告诉须菩提,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这本金刚经,甚至于只受持一小段经文,就是四句偈等一小段的经文,或为他人解说,‘为他人说’是利他,叫法布施。那么这个法布施的人,自己受持金刚经,还为他人讲说金刚经,他所得的福德,远胜过前面以充满恒河沙数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那个人所得的福德。现在已把经文消完了,但是大家还要注意,‘我今实言告汝’这句经文,就是佛要老实的告诉你,持金刚经的功德,这是因为怕你信心不够,所以在此先告诉你,这是佛金口所说,佛绝对是不会有虚妄之言的。受持般若经的福德,为他人解说金刚经的福德,确确实实有这么多的福德,确实远超过前面那个以七宝布施的福德。何以故?因为你以七宝布施所得福德,终于会有享尽的一天,这是属于有漏的福德相。你受持金刚经,或为他人解说金刚经,自己可以明心见性,可以成佛;又可以引导别人修行佛道,让一切众生断烦恼,了生死,转凡成圣,破迷启悟,这种无漏的功德法性,就不能用数目字来计算了,这是无尽的实相智慧功德,这种福德就如虚空,不可限量的,所以‘此福德胜前福德’也。前面佛也亲口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由这一段经文就可以更进一步的去证明,法施的法性功德,是远比宝施有漏的福德相,胜过太多了。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有十足的信心,会脚踏实地的去受持金刚经,为别人讲解金刚经。到此将戊一‘校量持福’一科讲完。


发表于 2018-2-3 16: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布施般若智慧(佛智)的人是世上稀有之人!功德卓越之人!诸佛赞叹之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8-2-2 21:59
南无阿弥陀佛!

世尊度化声闻种性时,能说他做的并非好,没有广大心吗?不是说教的孩子少就不能体现广 ...

声闻缘觉要是没说他不好,就不说大乘经典了,就不说菩萨宁愿下地狱也不学声闻缘觉啦呵呵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末学问的是世尊度化声闻缘觉时,当时他的应机教育是不是做得最好,有没有发广大心(而不是问声闻缘觉是不是最好)。 两夫妇发心支边教育四十来个学生,怎样证明他俩当时的行为不是最好,也没有发广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4 08:58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染心半半净 发表于 2018-2-2 22:40
真是太不靠谱了。网校能代替学校吗?真要把孩子交给他,等待他们的就是失学。
具我所知,本论坛的a师兄 ...

不靠谱的是您的心量所现呵呵

点评

还嘴硬,网校能代替学校吗?孩能放心教给你吗? 事上要了了分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3 22:17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欲海孤舟 发表于 2018-2-3 00:02
一念善心都应赞叹,亦应随喜,何况师兄如此大的善愿,更应赞叹,随喜。
所以末学赞叹您的善愿,随喜您的善 ...

顶礼随喜
要退失早退了呵呵
我要过好自己好简单,何必自找烦恼呢?就是因为我放不下那些悲惨的事情,没学佛的时候放不下,学了佛就应该行佛菩萨的愿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泉水石 发表于 2018-2-3 06:23
你尽了你的心了吗?尽了,就可以了。

不一定要别人听我们的,对不?

尽人事听天命,我尽力就好呵呵
在我眼中敢想敢干,天比随人愿,不成功说明我的愿望不强烈,强烈自然诸佛加持成就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guanru 发表于 2018-2-3 07:28
引用“具我所知,本论坛的a师兄也在支教。后学对他一直充满了敬意。真正能做事的,人家只做不说啊。”

...

若只做不说,就没有政治宣传,就没有广告呵呵
您好智慧哦!
您真是博古通今,圆融诸法啊呵呵

点评

末学随喜a师兄支教,有人不随喜,反而讥嫌人家不做宣传,没智慧,寡闻。不知这样的知见圆融不圆融,这样的人来宣传一佛乘教义作为他的老师会作何感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4 09:14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钰花源 发表于 2018-2-3 08:27
在喜马拉雅听书(软件)上,我搜到《西藏生死书》共118集,在第29集中听到燃灯佛发的大愿!若文字呈上,打字 ...

发表于 2018-2-3 22:1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本一 发表于 2018-2-3 22:11
不靠谱的是您的心量所现呵呵

还嘴硬,网校能代替学校吗?孩能放心教给你吗?
事上要了了分明。

补充内容 (2018-2-3 22:18):
请问你哪里靠谱了?

点评

科技,管理,等等,都是富有想象力的人所创作出来的,不是固执保守的人创造出来的,可以看任何行业的领导者,那个不是想象力产生的呢呵呵 就是连佛法,若是没有人发起想象力,又怎么能参悟到佛法真谛呢呵呵 其实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3 23:04
现在手机的一切功能,十几年前我就说过他现在的功能您信吗呵呵,而已不只说一两个人听,他们都不相信呵呵 未来的手机我也预测下好吗?未来的手机可以通话显现出对方触摸到对方,看听可以立体如人出来唱听!可以触摸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3 22:57
网络购物可靠吗?可靠是现在,过去的您一样认为不可靠!呵呵 让上百千吨的铁在水里游,在天上飞,在路上跑可靠吗???在200年前没人认为可靠呵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2-3 22:37
 楼主| 发表于 2018-2-3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礼缺貌 发表于 2018-2-3 09:06
这个建议靠谱!比较理性!
其他几位师兄的建议,稍偏左!

是偏右,左是不务实只激进,右是思想固话,落后,保守,迂腐,他们显然是后者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22: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