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宇宙微尘

错解《楞严经》的师兄们看过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钰花源 发表于 2017-5-21 20:56
师兄认这个真了,但别执哦!执了。真妄同二妄。
真无形无相…只是一面,它还有另一面随缘不变之用。

对呀,所以我才批驳有礼缺貌执空成病!
他没有归真,他就把三界万法都否定了!他认为三界万法就都没有了!因中说果,祸害不小。


点评

师兄爱读《心经》,也可以在《心经》中体会空有的。与《楞严》无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21:45
不对!师兄,有礼说的我懂的,我不知道你俩在什么地方搅住了。不如先放下吧!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21:33
发表于 2017-5-2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7-5-21 20:44
《楞严经》云: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 ...

搞不懂这么说的意思是什么,算了,又不是那种大根利器的人,不操这个心了。
反正念佛,懂不懂又无所谓,勉强懂了又不会增高往生品位,不懂也能生西。
发表于 2017-5-21 21:2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7-5-21 19:11
师兄说的对,
自性不生万法,就是顽空,就是死水。
自性在生起万法之后,它的体性照样不变,照样如如不 ...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正说明它不守自性去不变随缘啦!真一法性;如一法相。
发表于 2017-5-21 21:3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7-5-21 21:10
对呀,所以我才批驳有礼缺貌执空成病!
他没有归真,他就把三界万法都否定了!他认为三界万法就都没有了 ...

不对!师兄,有礼说的我懂的,我不知道你俩在什么地方搅住了。不如先放下吧!
发表于 2017-5-2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末学理解,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为什么这个自性(即真心),能产生万法呢!如同明镜,能影照万物,但明镜本身无有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钰花源 发表于 2017-5-21 21:25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正说明它不守自性去不变随缘啦!真一法性;如一法相。

师兄在这些地方透不过,不要着急。慢慢来。时节因缘到了,自有搞懂的一天!

再举一个例子:大地出生庄稼,庄稼年年有种有收,有生有灭。然而大地如如不动,只为庄稼提供需要的一切。
大地出生万法,万法生生不已,而大地自身不生不灭!
发表于 2017-5-21 21:4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7-5-21 21:10
对呀,所以我才批驳有礼缺貌执空成病!
他没有归真,他就把三界万法都否定了!他认为三界万法就都没有了 ...

师兄爱读《心经》,也可以在《心经》中体会空有的。与《楞严》无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钰花源 发表于 2017-5-21 21:33
不对!师兄,有礼说的我懂的,我不知道你俩在什么地方搅住了。不如先放下吧!

好的。以后再谈这个话题。暂且搁置!
 楼主| 发表于 2017-5-2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zsp138 发表于 2017-5-21 21:33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末学理解,翻译成白话文是这样:为什么这个自性(即真心),能产生万法呢!如同明 ...

发表于 2017-5-21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悟佛知见 发表于 2017-5-21 21:09
有人说,佛性无常他也信,有人说,七识是真心他也信,有人说,真如不守自性他更信。到底哪个是迷信,哪个是 ...

佛性、七识、真如,对凡夫而言,比小说戏剧里的人物还虚幻。
信了也不会长高,不信也没少块肉,随人高兴了呗!

点评

是啊,猪也是这么想的。不懂这些,吃得饱,睡的香,吃饱了一躺多自在。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1 23:01
发表于 2017-5-2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7-5-21 19:24
不应以一错而全盘否定,也不应以一对而全盘肯定!
除佛之外,等觉菩萨尚有一分无明未破,可是谁又否定了 ...

发表于 2017-5-2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zsp138 发表于 2017-5-21 19:27
循环定义是犯了逻辑错误。这样的话是无须被驳的了。

发表于 2017-5-21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7-5-21 22:51
佛性、七识、真如,对凡夫而言,比小说戏剧里的人物还虚幻。
信了也不会长高,不信也没少块肉,随人高兴 ...

是啊,猪也是这么想的。不懂这些,吃得饱,睡的香,吃饱了一躺多自在。
发表于 2017-5-21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

**癸二别释分五。子初明色阴即藏性

**

**文至迥无所有,是喻明色阴即藏性,其人无故以下显因缘生法。有人指世间普通之人,若世间有人,以清净目无翳之眼,观于晴朗明净无霞之虚空,则唯一晴空,迥无所有。众生无翳之眼,喻未迷时之如如智,晴空喻如如理。众生未迷,以如如智,照于如如理,一如无二如,唯一清净真心,更无所有。

**

**其人无故以下,是喻从真起妄其人无故,不动目睛,因而瞪以发劳;因目劳故,而于虚空,别见狂华乱舞,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红或绿,此皆幻现,全非现量境。故曰狂乱非相。其人无故不动目睛,喻最初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瞪以发劳,喻转相,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见分。则于空中,别见狂华,喻依能见分而有所见之相分。即下文云:‘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以一心清净,本无同异,由于一念妄动,遂成能所,因而炽然成异。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喻粗显之色阴。犹内之根身,有生老病死;外之器界,有生住异灭。故曰狂乱,然根身器界,生灭去来,本无所有,故曰非相。又外道,妄计即色是我,或离色是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或色大我小,我在色中,种种依色阴而起之邪见,皆名狂乱非相。

**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是以法合喻。色阴之虚妄,犹如翳眼之见空华。空本无华,因净眼人,瞪以发劳,故见群华乱舞。若能合眼休息片刻,则狂华自谢。喻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有见相二分,遂幻现内身外界,妄执实我实法;若能舍执,反观自心,不再分别,则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所谓颠倒不生,斯即如来真三摩地。六祖大师云:‘有境即烦恼,离境即菩提。’正是此理。




补充内容 (2017-5-21 23:23):
海仁法师
发表于 2017-5-21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会通四科.圆彰七大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K2会通四科即性常住(分二)
L1总标即妄即真 L2别明即妄即真 L1分二
M1明幻化相即真 M2会四科法即真
今M1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还没有明白吗?所有一切一切外边这种像浮尘一样的幻化相,都是在这个地方出生,随处又灭尽了;它由虚幻而生,也虚幻而灭。“幻”,就是虚幻不实在;“化”,就是自有化无,自无化有,忽然间又有了,忽然又没有了。“幻化相”,就是一些个不实在的东西,你看像实有的,实际上这都是幻化的。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这个幻妄的种种名相,它本来那根源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呢?就是由这个妙觉明体,也就是从我们这个真心里生出来的。因为由真起妄,就有了“见分”和“相分”。你有了见分,就可以看见一切的东西;相分,外边就有一些个形相。所以这见分、相分,都是从妙觉明体常住真心那个性净明体里边生出来的,不是从旁的地方来的。

M2会四科法即真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我怎么说幻化相由这个幻妄所生的呢?像我所说这个道理,乃至于五阴、六入,从十二处到十八界,都是因为有种种色法、心法,这二法和合,由虚妄而有这个“生”;因缘不和合、别离了,这种虚妄,就叫“灭”了!这是生灭性。
“乃至”,是超略词,表示中间经过一些个阶段。“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又叫六根。“十二处”,就是六根再加上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这根尘相对,中间生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这叫十八界──有十八个界限。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可是你不知道,一切生灭法的去来,本来都是如来本觉的藏性,那个无去无来、非迷非悟、不生不灭、遍一切处的妙真如性。“常住”,就是本无去来。“妙明”,就是它也不是属于迷,也不是属于悟,所以叫妙明。本不生灭,这叫“不动”。遍一切处,这叫“周圆”。这个妙真如性,都在如来藏里头含藏着,它具足“常住、妙明、不动、周圆”这四种德性。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性真常”,就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个“妙真如性”,也就是这个“不动、周圆”,所以叫“常”。你若在如来藏妙真如性里头,明白这个真理了,你再要找这个“去、来”、“迷、悟”和“生、死”,就什么都没有了。因为你不明白的时候,就有去来、有迷悟、有生死。你若明白这个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你认识自己的本心了,这一切虚妄的生灭就都停止了;所以再找这个去来、迷悟和生死这种的相,你找不着了!

L2别明即妄即真(分四)
M1会五阴即藏性 M2会六入即藏性
M3会十二处即藏性 M4会十八界即藏性 M1分二
N1总征 N2别释
今N1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阿难哪!为什么我说“色、受、想、行、识”这五阴的来源,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我告诉你!

N2别释(分五)
O1色阴 O2受阴 O3想阴 O4行阴 O5识阴 O1分三
P1举喻合法 P2就喻详辨 P3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好像有人──这不是目有赤眚那个人,用他没有毛病的眼睛看这万里晴空,就只有一个没有云彩的虚空,没有旁的,它“迥无所有”,什么都没有!“迥”,就是迥然,没有东西那个样子;在这虚空里什么都没有,如来藏也就是这个样子!在如来藏里头,你真明白了,什么都没有;那也就像万里晴空,万里无云。你看虚空,就是一个虚空,迥然没有一物。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就是如来藏这个境界。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其人”,即是前边所说那一个人。他以清净目来看虚空,虚空是什么也没有的,只有一个虚空。现在这个人无缘无故的,他眼睛不动弹,就这么睁眼直视,往前看这个虚空;看久了,他也就生出一种疲倦来了──这叫“发劳”。“瞪”,就是睁着眼睛直视,眼睛不动弹。
则于虚空,别见狂华:他看着时间久了,这虚空就看出东西来;他在这个虚空里见着很多的华──狂华。什么叫“狂华”呢?狂华就是不实在的。为什么有狂华呢?就因为他看的时间久了,瞪以发劳,所以就有种种的狂华出现。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不单有狂华,而且有很多很多没有见过的这种东西,五颜六色。“狂乱非相”,这在虚空里头现出种种的形象,都是似是而非的。或者单单见着一个畜生的头有人的身体,或者见着人的头有畜生的身体。在这虚空里头,见着很多不合乎理的种种形象,根本就没有见过的。为什么有这一些不合理的形象呢?都因为“瞪以发劳”,由于眼睛看虚空看得疲倦了,于是就发花了,就看见种种的狂华,及这种狂乱的非相。那么,这种情形,就是这个色阴的道理。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所以这个“色阴”,你应该知道,它也是这个样子。我们现在看见世界上这一切有形象、有形质的东西,都认为是实有的;实际上,也就等于这个瞪以发劳,在虚空里见着狂华,是一样的道理。

发表于 2017-5-21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size=21.3333px]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size=21.3333px]  阴字。去声。盖覆也。新译五蕴谓积聚有为。今从旧译谓盖覆真性也。二义兼之始备。此盖合色开心。为愚于心不愚于色者说耳。然征问之意。以阴等本是世间有为之法。今上科一旦许即藏性。故须征起释明。然妙真如性。影略常住等义。后皆仿此。
[size=21.3333px]  卯二别释。分五。辰一色阴。既合五根六尘为一色阴。则非惟色身亦兼器界。又复分三。巳一举喻合法。又二。午一举喻。又分二。未一依于本无
[size=21.3333px]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size=21.3333px]  未二起成有相
[size=21.3333px]  其人无故不动目晴。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size=21.3333px]  金刚以无相为非相。故此以华灭为非相。盖见空华者。非但见生。亦见于灭。其曰复有一切。取喻良多。后当释出自见矣。
[size=21.3333px]  午二合法
[size=21.3333px]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size=21.3333px]  以妙觉明圆照法界。如以净目观晴空也。清净本然。一法叵得。如晴虚无有也。此其所依之真。合喻中依于本无。性觉必明。妄为明觉。如人无故瞪目也。劳久发尘。而十一色法弥满乱生。如虚空见华也。四空。与舜若多神。乃至二乘涅槃。妄解色灭。如见非相也。若无此破。彼等妄谓离于色阴矣。此其所起之妄。合喻中起成有相。
[size=21.3333px]  巳二就喻详辨。又二。午一标非二处
[size=21.3333px]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size=21.3333px]  虽以目喻觉明。空喻法界。然如珠自照。本无二相。目空诚有二相。合此详辨。稍不能通。悬求佛意。但是以目观见身界。无异观见空华。故辩得空华无所从生。无所还灭。则身界自可信解。然立此两处。亦非无旨。空来。破凡小计色从心外有也。目出。破权教不忘色从心内生也。问。万法唯心。何又破从心内生乎。答。法虽唯心。而实亦不曾生。故终亦无所灭。此圆顿人一悟无生。全妄即真。权人不忘法从心而有生。故须灭妄始真。请详下目出之破。当自见矣。
[size=21.3333px]  午二分文各破。又二。未一非从空来。又三。申一出必有入
[size=21.3333px]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size=21.3333px]  申二不成空体
[size=21.3333px]  若有出入。即非虚空。
[size=21.3333px]  莫说实体。但约虚空。既无内外。自无出入。凡有出入。即不成虚空矣。
[size=21.3333px]  申三不成空义
[size=21.3333px]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size=21.3333px]  首句方言便是实体。盖转一步也。次二句。谓华本空体。今空既非空。则自不容于自体之华。方合下喻。盖由虚空以容为义。无所不容。岂自华亦不容乎。自字与容字俱重。末二句以喻明。喻言自体不容于自体。决无是理。与前十九界七尘同意。乃必无之事也。此是展转不通之义。说毕。取次结归云。既无自不容自之理。则无空不容华之义。不容之义不成。则非空之体不立。非空不立。出入何凭。而计从空出者。无有是处矣。就喻顺解已竟。若约法中。计色从心外有者。亦说色法俱从空出。西域凡小推论身界成坏。皆是微尘聚散。而析尘无已。必至虚空。故执诸色皆从空出。此方儒道经书不一。而意旨皆谓虚以生气。气以成形。是万相固本于一气。而一气乃始于太虚。质之西域。则从无而有。旨趣大同。然法喻既皆虚空。则其出入破法。准喻无异。大抵世智不达太虚何所从来。身界岂穷根本。但见万有皆从无起。遂谓无为有源。岂知非其源乎。
[size=21.3333px]  未二非从目出。又分为三。申一出必有入
[size=21.3333px]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size=21.3333px]  申二约入以破。虽出入并言。而破意不在出字。惟在旋字。故曰约入以破。又二。酉一有见
[size=21.3333px]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
[size=21.3333px]  酉二无见
[size=21.3333px]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size=21.3333px]  言体既无见。而徒能遮障。则旋岂不翳于眼乎。
[size=21.3333px]  申三约出以破
[size=21.3333px]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size=21.3333px]  若果华从目出。则凡见华者。华已出目。皆当无翳而号清明眼。何今见必晴空。一无华相。然后为无翳而号清明眼乎。准此。破色从心生者云。迷时色既出心。悟时色应入心。有知。入当见心。无知。入当障心。又迷者色出。心应无障。悟者色入。心应有障。云何无障然后号清净心乎。思之。
[size=21.3333px]  巳三结妄归真
[size=21.3333px]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size=21.3333px]  二处求之。既无从出。足知虚妄。本无生体曰虚。循业伪现曰妄。此句结其相妄。末二句即是结其性真。如云。相既虚妄。而能现者竟何物乎。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妙真如性也。然非因等即前常住等。盖常住不动。则体恒无变。故非因缘。妙明周圆。则随缘遍现。故非自然。夫性本非外。岂从心外而有。性本无生。何曾心内有生。此二处所以俱非也。大异旧说。智者著眼。下皆仿此。色阴已竟。
[size=21.3333px]交光大师

发表于 2017-5-21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癸二、别释五。初明色阴即藏性至五明识阴即藏性。子、今初

**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虚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五阴文。一一皆有四节。从初至亦复如是。是举因缘生法。即总示中所称一切浮尘诸幻化相也。次是诸狂华至号清明眼。是明因缘即空。即总示中所谓当处出生。随处灭尽。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三是故当知色阴虚妄一句。是明因缘假名。即总示中所谓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幻妄称相也。四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一句。是明因缘即中。即总示中所谓其性真为妙觉明体。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也。初文中。清净目。喻本觉真智。晴明空。喻真如妙理。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喻寂光真境。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喻真如无始觉力。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喻寂光真境之中。妄见果报方便同居三土依正色法。故结合云。色阴当知亦复如是。形质可缘。名之为色。共十一法。即外六尘及内五根。依此虚妄色法生灭分位差别。便有国土劫数正报寿命种种延促不同。总名劫浊。此以九法界中佛界真善妙色。喻妙晴虚。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乃超劫浊。以佛法界中九界生死幻色。喻于空华。微尘劫数修短之相宛然。总名劫浊也。次文者。就喻简责无性。显其即空。若法说者。应云九界妄色。非真如出。非正智生。若如出者。既从如出。还从如入。若有出入。即非真如。如若非如。自不容其色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若智出者。既从智出。还从智入。即此色性从智出故。当合有知。若有知者。去既为色于如。旋合自知其智。若无知者。出既障于真如。旋当自障其智。又见色时。智应无障。云何寂光名为种智。第三文。点示十法界色。总属假名。以华喻九界妄色。迷空为华。华无生相。以空喻佛界真色。华灭空生。空无生相。故皆是虚妄也。第四文。非因缘非自然性者。直指如来藏性。随缘不变。故非因缘。不变随缘。故非自然。今十界色阴。皆本即是非因缘非自然之如来藏性也。下皆准知。



蕅益大师楞严文句
发表于 2017-5-21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微尘 发表于 2017-5-21 21:40
师兄在这些地方透不过,不要着急。慢慢来。时节因缘到了,自有搞懂的一天!

再举一个例子:大地出生庄 ...

这例子不好!
地要是不施肥,庄稼种久了,地也会变贫瘠。天要不下雨,地也会变干涸。
总不好说,本来一个肥真如,生万法生个没完没了,最后变成个瘦真如,对吧?
发表于 2017-5-22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寅二 别明即妄即真 分四  卯初 会五阴即藏性  二 会六入即藏性  三 会十二处即藏性  四 会十八界即藏性 卯初分二  辰初 总征  二 别释  今初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上总以取例,下别为显示。先显示五阴,全妄即真。色、受、想、行、识五阴,本是世间有为之法,一旦许即藏性,故须征起,而释明耳。阴者盖覆义,盖覆真性故。新译为五蕴,蕴者积聚义,积聚有为故。今欲解释,须取二译,其义方足,谓积聚有为,盖覆真性。对下三科,此为迷心重,迷色轻者说也。 本如来藏者:谓五阴之相虽妄,其性本真,如来藏即真心之别名。今再约义而解:‘如’指真心不变之体,‘来’指真心随缘之用,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故称如来藏。藏者含藏,五阴一一诸法,悉在其中。  妙真如性者:不可思议曰妙,以一体具足万用,万用不离一体。如下文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譬如一金能成众器,众器不离一金。一真一切真,五阴皆真,一如一切如,五阴皆如,全相皆性,故曰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初总征竟。
  辰二 别释 分五  巳初 色阴  二 受阴  三 想阴  四 行阴  五 识阴 巳初分三  午初 举喻合法  二 就喻详辨  三 结妄归真  今初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
  此喻明色阴即藏性,乃就自法为喻。色即五根六尘,十一色法。清凉云:形质可缘曰色,变碍为义。刹那无常,终归变灭,现前形质,能为障碍。先举喻后法合。譬如世间有此一人,以清净无翳之眼目,观晴霁光明之虚空,惟一晴虚,迥然一无所有;此喻真本无妄。 有人喻一念未动之本来人;清净眼喻无妄真智;晴明空喻湛寂真理。一念未动以前,以真智照真理,理、智一如,惟是如来藏性,清净本然,纤尘不立,岂有九界依正可得?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此喻从真起妄。其人无故,不动目睛:喻最初无端,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瞪以发劳:瞪是直视貌,喻业识妄为明觉;劳即劳见,喻转相,转本有之智光,为能见之见分。起信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动则有见也。 则于虚空,别见狂华者:空原无华,瞪目妄现,此即论中所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故曰:‘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别见即妄见也。虚空即业相,无同无异,晦昧空中;狂华即相分之境。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此业识中之色阴成矣。
  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者:上二句指细色,此二句指粗色,即虚妄身境,内外四大之色。内四大有生、老、病、死,外四大有生、住、异、灭,狂乱不定,毕竟皆空,故曰‘非相’。非相即空相也,色、空皆眼根所对之法,故四空天,舜若多神,乃至二乘涅槃,所证偏空,妄解色灭,如见非相也。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此以法合喻。一切色阴虚妄,自当以此瞪目,所见华相,比类而知。此有二义当知:一者当知相妄,以狂华之相,乃依瞪目妄现,非实有也。二者当知性真,狂华依空而现,华体即是空体,故总合曰‘亦复如是’。如空华本无所有也。初举喻合法竟。


圆瑛大师
好好看看圆瑛大师所说的有从真起妄一念无明
与你说说的是一个意思不?断章取义是行不通的。圆瑛大师一念无明指的是无始无明依如来藏真心而起,所以叫从真起妄。


 楼主| 发表于 2017-5-22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7-5-21 23:55
这例子不好!
地要是不施肥,庄稼种久了,地也会变贫瘠。天要不下雨,地也会变干涸。
总不好说,本来一 ...

举例总是不好举,不容易举的恰当。所以要学习方便善巧。我在这方面还是很差的。

点评

因缘是业力感召,真如岂有肥瘦之说。大仙扯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5-22 00: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8 07: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