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禅勤居士

《大智度论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清净心,名为意无挂碍。
  复次,于诸法中心无碍。
  问曰:是菩萨未得佛道,未得一切智,云何于诸法中心无碍?
  答曰:是菩萨得无量清净智慧故,于诸法中心无碍。
  问曰:诸菩萨未得佛道故,不应有无量智;有残结故,不应有清净智。
  答曰:是诸菩萨,非三界中结业肉身,皆得法身自在,过老病死;怜愍众生故,在世界中行;为庄严佛土,教化众生;已得自在,欲成佛能成。
  问曰:如法身菩萨,则与佛无异,何以名为菩萨?何以礼佛听法?若与佛异,云何有无量清净智?
  答曰:是菩萨虽为法身,无老病死,与佛小异。譬如月十四日,众人生疑,若满若不满;菩萨亦如是,虽能作佛,能说法,然未实成佛。佛如月十五日,满足无疑。
  复次,无量清净有二种:一者、实有量,于不能量者谓之无量。譬如海水、如恒河沙等,人不能量,名为无量;于诸佛菩萨,非为无量。菩萨无量清净智亦复如是,于诸天人及声闻、辟支佛所不能量,名为无量智;菩萨得无生道时,诸结使断故,得清净智。
  问曰:若尔时已断诸结,成佛时复何所断?
  答曰:是清净有二种:一者、得佛时余结都尽,得实清净;二者、菩萨舍肉身得法身时,断诸结清净。譬如一灯能除诸暗,得有所作,更有大灯,倍复明了。佛及菩萨断诸结使,亦复如是;菩萨所断,虽曰已断,于佛所断犹为未尽。是名得无量清净智故,于诸法中意无挂碍。


  【经】大忍成就。
  【论】问曰:先已说等忍、法忍,今何以故复说大忍成就?
  答曰:此二忍增长,名为大忍。
  复次,等忍在众生中一切能忍;柔顺法忍于深法中忍。此二忍增长作证,得无生忍;最后肉身,悉见十方诸佛化现在前于空中坐,是名大忍成就。譬如声闻法中:暖法增长名为顶法,顶法增长名为忍法,更无异法增长为异。等忍、大忍,亦复如是。
  复次,有二种忍:生忍、法忍。生忍名众生中忍,如恒河沙劫等众生种种加恶,心不瞋恚;种种恭敬供养,心不欢喜。
  复次,观众生无初,若有初则无因缘,若有因缘则无初。若无初,亦应无后。何以故?初后相待故。若无初、后,中亦应无。如是观时,不堕常、断二边,用安隐道观众生,不生邪见,是名生忍。甚深法中心无挂碍,是名法忍。
  问曰:何等甚深法?
  答曰:如先甚深法忍中说。
  复次,甚深法者,于十二因缘中展转生果,因中非有果,亦非无果,从是中出,是名甚深法。
  复次,入三解脱门,空、无相、无作,则得涅槃常乐故,是名甚深法。
  复次,观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有相非无相,非有作非无作。如是观中,心亦不著,是名甚深法。如偈说:

  “因缘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说中道。
   若法实有,不应还无,今无先有,是名为断。
   不常不断,亦不有无,心识处灭,言说亦尽。”

  于此深法信心无碍,不悔不没,是名大忍成就。

  【经】如实巧度。
  【论】有外道法,虽度众生,不如实度。何以故?种种邪见结使残故。二乘虽有所度,不如所应度。何以故?无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萨能如实巧度。譬如渡师,一人以浮囊草栰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悬殊;菩萨巧度众生亦如是。
  复次,譬如治病,苦药针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药名苏陀扇陀,病人眼见,众疾皆愈;除病虽同,优劣法异。声闻、菩萨教化度人,亦复如是:苦行头陀,初、中、后夜,勤心坐禅,观苦而得道,声闻教也;观诸法相,无缚无解,心得清净,菩萨教也。如文殊师利本缘:文殊师利白佛:“大德,昔我先世过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佛及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佛以三乘而度众生。国名千光明,其国中诸树皆七宝成,树出无量清净法音,空、无相、无作、不生不灭、无所有之音,众生闻之,心解得道。时师子音王佛初会说法,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菩萨众亦复如是。是诸菩萨,一切皆得无生法忍,入种种法门,见无量诸佛恭敬供养,能度无量无数众生,得无量陀罗尼门,能得无量种种三昧。初发心新入道门菩萨,不可称数。是佛土无量庄严,说不可尽。时佛教化已讫,入无余涅槃;法住六万岁,诸树法音亦不复出。尔时,有二菩萨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是喜根法师,容仪质直,不舍世法,亦不分别善恶。喜根弟子聪明乐法,好闻深义;其师不赞少欲知足,不赞戒行头陀,但说诸法实相清净,语诸弟子:‘一切诸法淫欲相、瞋恚相、愚痴相,此诸法相即是诸法实相,无所挂碍。’以是方便,教诸弟子入一相智。时诸弟子于诸人中无瞋无悔,心不悔故得生忍,得生忍故得法忍,于实法中不动如山。胜意法师持戒清净,行十二头陀,得四禅、四无色定。胜意诸弟子钝根多求,为分别是净是不净,心即动转。胜意异时入聚落中,至喜根弟子家,于坐处坐,赞说持戒、少欲、知足,行头陀行,闲处禅寂;訾毁喜根言:‘是人说法教人入邪见中,是说淫欲、瞋恚、愚痴,无所挂碍相,是杂行人,非纯清净。’是弟子利根得法忍,问胜意言:‘大德,是淫欲法,名何等相?’答言:‘淫欲是烦恼相。’问言:‘是淫欲烦恼,在内耶?在外耶?’答言:‘是淫欲烦恼不在内,不在外。若在内,不应待外因缘生;若在外,于我无事,不应恼我。’居士言:‘若淫欲烦恼非内、非外,非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来,遍求实相不可得,是法即不生不灭;若无生灭,空无所有,云何能作烦恼?’胜意闻是语已,其心不悦,不能加答,从座而起,说如是言:‘喜根多诳众人,著邪道中。’是胜意菩萨未学音声陀罗尼,闻佛说便欢喜,闻外道语便瞋恚;闻三不善则不欢悦,闻三善则大欢喜;闻说生死则忧,闻涅槃则喜。从居士家至林树间,入精舍中,语诸比丘:‘当知喜根菩萨虚诳,多令人入恶邪中。何以故?其言淫、恚、痴相及一切诸法,皆无碍相。’是时,喜根作是念:‘此人大瞋,为恶业所覆,当堕大罪!我今当为说甚深法,虽今无所得,为作后世佛道因缘。’是时喜根集僧,一心说偈:

  “‘淫欲即是道,恚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无量诸佛道。
    若有人分别,淫怒痴及道,是人去佛远,譬如天与地。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闻怖畏,去佛道甚远。
    淫法不生灭,不能令心恼,若人计吾我,淫将入恶道。
    见有无法异,是不离有无;若知有无等,超胜成佛道。’

  “说如是等七十余偈时,三万诸天子得无生法忍,万八千声闻人不著一切法故皆得解脱。是时,胜意菩萨身即陷入地狱,受无量千万亿岁苦;出生人中,七十四万世常被诽谤,无量劫中不闻佛名。是罪渐薄,得闻佛法,出家为道而复舍戒,如是六万二千世常舍戒;无量世中作沙门,虽不舍戒,诸根暗钝。是喜根菩萨于今东方过十万亿佛土作佛,其土号宝严,佛号光逾日明王。尔时,胜意比丘,我身是也。我观尔时受是无量苦。”文殊师利复白佛:“若有人求三乘道,不欲受诸苦者,不应破诸法相而怀瞋恚。”佛问文殊师利:“汝闻诸偈,得何等利?”答言:“我闻此偈,得毕众苦,世世得利根智慧,能解深法,巧说深义,于诸菩萨中最为第一。”如是等,名巧说诸法相,是名如实巧度。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第七
释初品中佛世界愿

  【经】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论】诸菩萨见诸佛世界无量严净,发种种愿。有佛世界都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者;菩萨见已,自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无众苦,乃至无三恶之名,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七宝庄严,昼夜常有清净光明,无有日月;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常有严净光明,亦当如是。”有佛世界一切众生皆行十善,有大智慧,衣被饮食,应念而至;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衣被饮食,亦当如是。”有佛世界纯诸菩萨,如佛色身三十二相,光明彻照,乃至无有声闻、辟支佛名,亦无女人,一切皆行深妙佛道,游至十方,教化一切;便发愿言:“我作佛时,世界中众生,亦当如是。”如是等无量佛世界种种严净,愿皆得之;以是故,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问曰:诸菩萨行业清净,自得净报,何以要须立愿然后得之?譬如田家得榖,岂复待愿?
  答曰: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如佛所说:“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人中有富乐人,心常念著,愿乐不舍,命终之后,生富乐人中。复有人修少施福,修少戒福,不知禅法;闻有四天王天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专念色欲,化来从已)、他化自在天(此天他化色欲,与之行欲,展转如是,故名他化自在),心常愿乐,命终之后,各生其中;此皆愿力所得。菩萨亦如是,修净世界愿,然后得之。以是故知,因愿受胜果。
  复次,庄严佛界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故,要须愿力。譬如牛力虽能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世界愿,亦复如是,福德如牛,愿如御者。
  问曰:若不作愿,不得福耶?
  答曰:虽得,不如有愿。愿能助福,常念所行,福德增长。
  问曰:若作愿得报,如人作十恶,不愿地狱,亦不应得地狱报?
  答曰:罪福虽有定报,但作愿者修少福,有愿力故得大果报。如先说罪中报苦,一切众生皆愿得乐,无愿苦者,是故不愿地狱。以是故,福有无量报,罪报有量。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狱,一劫受报;最大福在非有想非无想处,受八万大劫报。”诸菩萨净世界愿,亦无量劫,入道得涅槃,是为常乐。
  问曰:如泥梨品中,谤般若波罗蜜罪,此间劫尽,复至他方泥梨中。何以言最大罪受地狱中一劫报?
  答曰:佛法为众生故,有二道教化: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声闻道中作五逆罪人,佛说受地狱一劫;菩萨道中破佛法人,说此间劫尽复至他方受无量罪。声闻法最第一福,受八万劫;菩萨道中大福,受无量阿僧祇劫。以是故福德须愿,是名愿受无量诸佛世界。

  【经】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论】无量佛土,名十方诸佛土。念佛三昧,名十方三世诸佛,常以心眼见,如现在前。
  问曰:云何为念佛三昧?
  答曰:念佛三昧有二种:一者、声闻法中,于一佛身,心眼见满十方。二者、菩萨道,于无量佛土中,念三世十方诸佛。以是故言,念无量佛土,诸佛三昧,常现在前。
  问曰:如菩萨三昧种种无量,何以故赞是菩萨念佛三昧常现在前?
  答曰:是菩萨念佛故,得入佛道中,以是故,念佛三昧常现在前。
  复次,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余诸三昧,有能除淫不能除瞋,有能除瞋不能除淫,有能除痴不能除淫、恚,有能除三毒不能除先世罪。是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种种罪。
  复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能度众生;是诸菩萨欲度众生,诸余三昧无如此念佛三昧福德,能速灭诸罪者。如说昔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海水入中,船去驶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答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两日是鱼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我曹了矣!各各求诸天神以自救济!”是时诸人各各求其所事,都无所益。中有五戒优婆塞,语众人言:“吾等当共称南无佛!佛为无上,能救苦厄!”众人一心同声,称南无佛。是鱼先世是佛破戒弟子,得宿命智,闻称佛声,心自悔悟,即便合口,船人得脱。以念佛故,能除重罪,济诸苦厄,何况念佛三昧!
  复次,佛为法王,菩萨为法将,所尊所重,唯佛世尊,是故应常念佛。
  复次,常念佛,得种种功德利。譬如大臣,特蒙恩宠,常念其主;菩萨亦如是,知种种功德、无量智慧,皆从佛得,知恩重故,常念佛。汝言云何常念佛,不行余三昧者,今言常念,亦不言不行余三昧,行念佛三昧多故言常念。
  复次,先虽说空、无相、无作三昧,未说念佛三昧,是故今说。

  【经】能请无量诸佛。
  【论】请有二种:一者、佛初成道,菩萨夜三、昼三,六时礼请,遍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无量诸佛初成道时,未转法轮;我某甲请一切诸佛,为众生转法轮,度脱一切。”二者、诸佛欲舍无量寿命入涅槃时,菩萨亦夜三时、昼三时,遍袒右肩,合掌言:“十方佛土无量诸佛;我某甲请令久住世间,无央数劫,度脱一切,利益众生。”是名能请无量诸佛。
  问曰:诸佛之法,必应说法广度众生,其法自应尔,何以须请?若于目前面请诸佛则可,今十方无量佛土诸佛,亦不目见,云何可请?
  答曰:诸佛虽必应说法,不待人请,请者亦应得福。如大国王虽多美膳,有人请者,必得恩福,录其心故。又如慈心,念诸众生,令得快乐,众生虽无所得,念者大得其福。请佛说法,亦复如是。
  复次,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槃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入涅槃。后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亦如须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舍入涅槃,留化佛一劫以度众生。今是释迦文尼佛,得道后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槃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佛时默然受请,后到波罗柰鹿林中转法轮。如是,云何言请无所益!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初品三昧

  【经】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论】问曰:佛有侍者及诸菩萨,何以故自敷师子座?
  答曰:此是佛所化成,欲以可适大众,以是故,阿难不能得敷。
  复次,佛心化作,故言自敷。
  问曰:何以名师子座?为佛化作师子,为实师子来,为金银木石作师子耶?又师子非善兽故,佛所不须,亦无因缘,故不应来!
  答曰: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譬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名师子座。
  复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师子;人称国王,亦名人师子。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
  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
  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隐,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隐。此是禅坐,取道法坐,魔王见之,其心忧怖。如此坐者,出家人法,在林树下结跏趺坐,众人见之皆大欢喜,知此道人必当取道。如偈说:

  “若结跏趺坐,身安入三昧;威德人敬仰,如日照天下。
   除睡懒覆心,身轻不疲懈;觉悟亦轻便,安坐如龙蟠。
   见画跏趺坐,魔王亦愁怖,何况入道人,安坐不倾动!”

  以是故,结跏趺坐。
  复次,佛教弟子应如是坐。有外道辈,或常翘足求道,或常立,或荷足,如是狂狷,心没邪海,形不安隐;以是故,佛教弟子结跏趺直身坐。何以故直身?心易正故,其身直坐,则心不懒;端心正意,系念在前,若心驰散,摄之令还。欲入三昧故,种种驰念皆亦摄之;如此系念,入三昧王三昧。云何名三昧王三昧?是三昧于诸三昧中最第一自在,能缘无量诸法。如诸人中王第一,王中转轮圣王第一,一切天上天下佛第一;此三昧亦如是,于诸三昧中最第一。
  问曰:若以佛力故,一切三昧皆应第一,何以故独称三昧王为第一?
  答曰:虽应以佛神力故,佛所行诸三昧皆第一,然诸法中应有差降。如转轮圣王众宝,虽胜一切诸王宝,然此珍宝中自有差别,贵贱悬殊。是三昧王三昧,何定摄?何等相?有人言:“三昧王三昧名为自在相,善五众摄,在第四禅中。何以故?一切诸佛于第四禅中行见谛道,得阿那含,即时十八心中得佛道;在第四禅中舍寿,于第四禅中起,入无余涅槃。第四禅中有八生住处,背舍、胜处、一切入,多在第四禅中;第四禅名不动,无遮禅定法。欲界中诸欲遮禅定心,初禅中觉观心动,二禅中大喜动,三禅中大乐动,四禅中无动。”
  复次,初禅火所烧,二禅水所及,三禅风所至,四禅无此三患;无出入息,舍念清净。以是故,王三昧应在第四禅中;如好宝物,置之好藏。更有人言:“佛三昧谁能知其相?一切诸佛法,一相无相,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余三昧尚不可量、不可数、不可思议,何况三昧王三昧!如此三昧,唯佛能知。如佛神足、持戒,尚不可知,何况三昧王三昧!”
  复次,三昧王三昧,一切诸三昧皆入其中故,名三昧王三昧。譬如阎浮提,众川万流皆入大海;亦如一切人民皆属国王。
  问曰:佛一切智无所不知,何以故入此三昧王三昧,然后能知?
  答曰:欲明智慧从因缘生故,止外道六师辈言“我等智慧一切时常有常知”故。以是故,言佛入王三昧故知,不入则不知。
  问曰:若如是者,佛力减劣!
  答曰:入是三昧王三昧时,不以为难,应念即得;非如声闻、辟支佛、诸小菩萨,方便求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令六神通通彻十方,无限无量。
  复次,佛入三昧王三昧,种种变化,现大神力。若不入三昧王三昧而现神力者,有人心念:“佛用幻力、咒术力,或是大力龙神,或是天,非是人。何以故?一身出无量身,种种光明变化故,谓为非人。”断此疑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佛若入余三昧中,诸天、声闻、辟支佛或能测知;虽言佛神力大而犹可知,敬心不重。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中,一切诸众圣,乃至十住菩萨不能测知;不知佛心何所依、何所缘。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佛有时放大光明,现大神力;如生时,得道时,初转法轮时,诸天圣人大集和合时,若破外道时,皆放大光明。今欲现其殊特故,放大光明,令十方一切天人众生,及诸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皆得见知。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复次,光明神力,有下、中、上:咒术、幻术能作光明变化,下也;诸天龙神报得光明神力,中也;入诸三昧,以今世功德心力,放大光明,现大神力,上也。以是故,佛入三昧王三昧。
  问曰:如诸三昧各各相,云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答曰:得是三昧王三昧时,一切三昧悉得故,言悉入其中。是三昧力故,一切诸三昧皆得,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以是故,名为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中,一切三昧欲入即入。
  复次,入是三昧王三昧,能观一切三昧相,如山上观下。
  复次,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中,能观一切十方世界,亦能观一切众生。以是故,入三昧王三昧。

  【经】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视世界,举身微笑。
  【论】问曰:云何世尊入三昧王三昧,无所施作,而从定起,观视世界?
  答曰:佛入是三昧王三昧,一切佛法宝藏,悉开悉看。是三昧王三昧中观已,自念:“我此法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然后从三昧安详而起,以天眼观众生,知众生贫苦。此法藏者从因缘得,一切众生皆亦可得,但坐痴冥,不求不索。以是故,举身微笑。
  问曰:佛有佛眼、慧眼、法眼,胜于天眼,何以用天眼观视世界?
  答曰:肉眼所见不遍故;慧眼知诸法实相;法眼见是人以何方便,行何法得道;佛眼名一切法现前了了知。今天眼缘世界及众生,无障无碍,余眼不尔。慧眼、法眼、佛眼虽胜,非见众生法;欲见众生,唯以二眼:肉眼、天眼。以肉眼不遍,有所障故,用天眼观。
  问曰:今是眼在佛,何以名为天眼?
  答曰:此眼多在天中,天眼所见,不碍山壁树木。若人精进、持戒、禅定行力得,非是生分。以是故,名为天眼。
  复次,人多贵天,以天为主,佛随人心,以是故名为天眼。
  复次,天有三种:名天、生天、净天。名天,天王、天子是也。生天,释、梵诸天是也。净天,佛、辟支佛、阿罗汉是也。净天中尊者,是佛;今言天眼,亦无咎也。天眼观视世界者,以世界众生,常求安乐而更得苦;心著吾我,是中实无吾我。众生常畏苦而常行苦,如盲人求好道,反堕深坑。如是等种种观已,举身微笑。
  问曰:笑从口出,或时眼笑,今云何言一切身笑?
  答曰:佛,世界中尊,得自在,能令一切身如口、如眼,故皆能笑。
  复次,一切毛孔皆开,故名为笑;由口笑欢喜故,一切毛孔皆开。
  问曰:佛至尊重,何以故笑?
  答曰:如大地,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佛亦如是,若无事及小因缘,则不笑,今大因缘故,一切身笑。云何为大?佛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无央数众生当续佛种,是为大因缘。
  复次,佛言:“我世世曾作小虫、恶人,渐渐集诸善本,得大智慧;今自致作佛,神力无量,最上最大。一切众生亦可得尔,云何空受勤苦而堕小处?”以是故笑。
  复次,有小因大果,小缘大报。如求佛道,赞一偈,一称南无佛,烧一捻香,必得作佛;何况闻知诸法实,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而行因缘业亦不失!以是事故笑。
  复次,般若波罗蜜相,清净如虚空,不可与,不可取。佛种种方便,光明神德,欲教化一切众生,令心调柔,然后能信受般若波罗蜜。以是故,因笑放光。笑有种种因缘;有人欢喜而笑,有人瞋恚而笑,有轻人而笑,有见异事而笑,有见可羞耻事而笑,有见殊方异俗而笑,有见希有难事而笑。今是第一希有难事:诸法相不生不灭,真空无字无名,无言无说;而欲作名立字,为众生说,令得解脱,是第一难事。譬如百由旬大火聚,有人负干草,入火中过,不烧一叶,是为甚难。佛亦如是,持八万法众名字草,入诸法实相中,不为染著火所烧,直过无碍,是为甚难,以是难事故笑。如是种种希有难事,故举身微笑。

 楼主| 发表于 2015-6-5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
  复次,是恒河,是佛生处、游行处,弟子眼见,故以为喻。
  复次,佛出阎浮提,阎浮提四大河,北边出,入四方大海中。北边雪山中,有阿那婆达多池;是池中有金色七宝莲华,大如车盖。阿那婆达多龙王,是七住大菩萨。是池四边有四水流:东方象头,南方牛头,西方马头,北方师子头。东方象头出恒河,底有金沙;南方牛头出辛头河,底亦有金沙;西方马头出婆叉河,底亦有金沙;北方师子头出私陀河,底亦有金沙。是四河皆出北山:恒河出北山入东海,辛头河出北山入南海,婆叉河出北山入西海,私陀河出北山入北海。是四河中,恒河最大;四远诸人经书,皆以恒河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诸罪垢恶皆悉除尽。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识知故,以恒河沙为喻。
  复次,余河名字喜转,此恒河世世不转。以是故,以恒河沙为喻,不取余河。
  问曰:恒河中沙,为有几许?
  答曰: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有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佛及法身菩萨,一切阎浮提中微尘生灭多少,皆能数知,何况恒河沙?如佛在祇桓外林中树下坐,有一婆罗门来到佛所问佛:“此树林有几叶?”佛即时便答:“有若干数。”婆罗门心疑:“谁证知者?”婆罗门去至一树边,取一树上少叶藏还,问佛:“此树林定有几叶?”即答:“今少若干叶。”如其所取语之。婆罗门知已,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后得阿罗汉道。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数。
  问曰:有几许人值佛光明,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值光明便得道者,佛有大慈,何以不常放光明,令一切得道?何须持戒、禅定、智慧,然后得道?
  答曰:众生种种因缘得度不同:有禅定得度者,有持戒说法得度者,有光明触身而得度者。譬如城有多门入处,各各至处不异。有人光明触身而得度者,有若见光明、若触身不得度者。
  【经】尔时,世尊举身毛孔,皆亦微笑而放诸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已举身微笑,今何以故复一切毛孔皆笑?
  答曰:举身微笑是粗分,今一切毛孔皆笑是细分。
  复次,先举身微笑,光明有数,今一切毛孔皆笑,有光明而无数。
  复次,先举身光明所未度者,今值毛孔光明,即便得度。譬如摇树取果,熟者前堕;若未熟者,更复后摇。又如捕鱼,前网不尽,后网乃得。笑因缘,如上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第八
释初品中放光余

  【经】尔时,世尊以常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至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乃至十方亦复如是。若有众生遇斯光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已举身微笑及放毛孔光明,今何以复放常光而照十方?
  答曰:有人见异光明,谓非佛光,见佛常光转大,心则欢喜。此实佛光,便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云何为常光?
  答曰:佛身四边各一丈光明,菩萨生便有此,是三十二相之一,名为丈光相。
  问曰:佛何以故光常一丈而不多?
  答曰:一切诸佛常光无量,常照十方世界。释迦牟尼佛神通身光无量,或一丈、百丈、千丈、万亿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如诸佛常法。但于五浊世,为众生少德、少智故,受一丈光明。若受多光,今众生薄福钝根,目不堪其明。如人见天身,眼则失明,以光盛眼微故,若众生利根福重,佛则为之现无量光明。
  复次,有人见佛常光,欢喜得度。譬如国王以常食之余,赐诸群下,得者大喜;佛亦如是,有人见佛种种余光,心不欢喜,见佛常光,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经】尔时,世尊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从其舌根出无量千万亿光,是一一光化成千叶金色宝华,是诸华上皆有化佛,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众生闻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论】问曰:如佛世尊大德尊重,何以故出广长舌,似如轻相?
  答曰:上三种放光,照十方众生令得度脱。今欲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解难知,难可信受;是故出广长舌为证,舌相如是,语必真实。
  如昔一时,佛于舍婆提国受岁竟,阿难从佛游行诸国,欲到婆罗门城。婆罗门城王知佛神德,能化众生,感动群心,“今来到此,谁复乐我?”便作制限:“若有与佛食、听佛语者,输五百金钱。”作制限后,佛到其国,将阿难持钵入城乞食。城中众人皆闭门不应,佛空钵而出。
  是时,一家有一老使人,持破瓦器,盛臭潘淀,出门弃之。见佛世尊空钵而来,老使人见佛相好,金色白毫,肉髻丈光,钵空无食。见已思惟:“如此神人,应食天厨。今自降身持钵行乞,必是大慈愍一切故。”信心清净,欲好供养,无由如愿,惭愧白佛:“思欲设供,更不能得,今此弊食,佛须者可取!”佛知其心信敬清净,伸手以钵受其施食。佛时即笑,出五色光,普照天地,还从眉间相入。阿难合掌长跪白佛:“唯然!世尊,今笑因缘,愿闻其意!”佛告阿难:“汝见老女人信心施佛食不?”阿难言:“见。”佛言:“是老女人施佛食故,十五劫中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子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入无余涅槃。”
  尔时,佛边有一婆罗门立,说偈言:

  “汝是日种刹利姓,净饭国王之太子,而以食故大妄语,如此臭食报何重?”

  是时,佛出广长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言:“汝见经书颇有如此舌人而作妄语不?”婆罗门言:“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何况乃至发际!我心信佛,必不妄语;不解小施,报多如是!”佛告婆罗门:“汝颇曾见世所希有难见事不?”婆罗门言:“见!我曾共婆罗门道中行,见一尼拘卢陀树,荫覆贾客五百乘车,荫犹不尽,是谓希有难见事也!”佛言:“此树种子,其形大小?”答言:“大如芥子三分之一。”佛言:“谁当信汝言者,树大乃尔,而种子甚小!”婆罗门言:“实尔!世尊,我眼见之,非虚妄也。”佛言:“我亦如是,见老女人净信心施,得大果报,亦如此树,因少报多;又是如来福田良美之所致也。”婆罗门心开意解,五体投地,悔过向佛:“我心无状,愚不信佛。”佛为种种说法,得初道果,即时举手大发声言:“一切众人,甘露门开,如何不出?”城中一切诸婆罗门,皆送五百金钱与王,迎佛供养,皆言:“得甘露味,谁当惜此五百金钱!”众人皆去,制限法破。是婆罗门王,亦共臣民归命佛法,城中人一切皆得净信。如是佛出广长舌相,为不信者故。
  问曰:如为婆罗门出舌相覆面,今舌相光明,何以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覆面发际,为小信故;今为般若波罗蜜大事兴故,广长舌相覆三千大千世界。
  问曰:是一城中人,尽得见此覆面舌相,犹尚为难;何况今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一切大会,此及他方无量众集而得尽见?又以人目所睹,不过数里,今言遍三千大千世界,无乃大而难信!
  答曰:佛以方便借其神力,能令一切皆见舌相覆此三千大千世界。若不加神力,虽复十住亦不知佛心;若加神力,乃至畜生能知佛心。如般若波罗蜜后品中说:一切众人皆见阿閦佛会,与眼作对。亦如佛说阿弥陀佛世界种种严净,阿难言:“唯愿欲见!”佛时即令一切众会,皆见无量寿佛世界严净。见佛舌相,亦复如是。佛以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已,然后便笑。笑因缘,如上说。
  问曰:前已出舌相光明,今何以故舌根复放光明?
  答曰:欲令一切得重信故。又以舌相色如珊瑚,金光明净,共相发起,故复放光。
  复次,是诸光明,变成千叶金色宝华。从舌相出此千叶金色宝华,光明彻照,如日初出。
  问曰:何以故光明中变化作此宝华?
  答曰:佛欲坐故。
  问曰:诸床可坐,何必莲华?
  答曰:床为世界白衣坐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又如此莲华台,严净香妙可坐。
  复次,劫尽烧时,一切皆空。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十方风至,相对相触,能持大水。水上有一千头人,二千手足,名为韦纽。是人脐中出千叶金色妙宝莲华,其光大明,如万日俱照。华中有人结跏趺坐,此人复有无量光明,名曰梵天王。此梵天王心生八子。八子生天地人民。是梵天王于诸淫瞋已尽无余,以是故言:“若有人修禅净行,断除淫欲,名为行梵道。”佛转法轮,或名法轮,或名梵轮。是梵天王坐莲华上,是故诸佛随世俗故,于宝华上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释迦文尼佛,化作无量千万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如阿毗昙说:一时无二心,若化佛语时,化主应默;化主语时,化亦应默。云何一时皆说六波罗蜜?
  答曰:如此说者,外道及声闻变化法耳!如佛变化,无量三昧力不可思议,是故佛自语时,无量千万亿化佛亦一时皆语。又诸外道及声闻化,不能作化;如佛世尊化复作化。诸外道及声闻灭后,不能留化;如佛世尊身灭度后,复能留化如佛无异。
  复次,阿毗昙中,一时无二心;今佛亦如是,当化语时,亦不有心。佛心念化,欲令化语,即便皆语。
  问曰:佛今欲说般若波罗蜜,何以令化佛说六波罗蜜?
  答曰:是六波罗蜜及般若波罗蜜,一法无异。是五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名波罗蜜。如檀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没在世界有尽法中,或得阿罗汉、辟支佛道般涅槃。若得般若波罗蜜共合,是名波罗蜜,能至佛道。以是故,般若波罗蜜与六波罗蜜,一法无异。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庄严,二者、未庄严。如人著好缨络庄严其身,有人不著,名未庄严。亦如国王将诸营从,是名王来;若无营从,是名独身。如是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乃至十方亦尔。
  问曰:若佛有如是大神力,无数千万亿化佛,乃至十方说六波罗蜜,度脱一切,应尽得度,不应有残!
  答曰:有三障、三恶道中众生,不能解知;人中天上,若大小,若大老,若大病,及上无色、无想天,皆不能闻、不能知。
  问曰:诸能闻、能知者,何以不皆得道?
  答曰:是亦不应尽得道。何以故?结使业障故。有人于结使重,常为结使覆心,以是故不尽得道。
  问曰:当今十方诸佛,亦应遣化说六波罗蜜,我等亦无三障,何以不闻?
  答曰:当今众生,生在恶世,则入三障中!生在佛后,不善业报,或有世界恶罪业障,或有厚重结使障。堕在佛后,人多为厚重结使所障:或淫欲薄而瞋恚厚,瞋恚薄而淫欲厚,淫欲薄而愚痴厚,愚痴薄而瞋恚厚,如是等展转互有厚薄。是结使障故,不闻不知化佛说法,不见诸佛光明,何况得道?譬如日出,盲人不见,便谓世间无有日月,日有何咎?又如雷电震地,聋人不闻声,声有何过?今十方诸佛常说经法,常遣化佛至十方世界说六波罗蜜。罪业盲聋故,不闻法声,以是故不尽闻见。虽复圣人有大慈心,不能令皆闻皆见。若罪欲灭,福将生者,是时乃得见佛闻法。

  【经】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论】问曰:此三昧何以名师子游戏?
  答曰:譬如师子搏鹿,自在戏乐;佛亦如是,入此三昧,能种种回转此地,令六反震动。
  复次,师子游戏,譬如师子戏日,诸兽安隐;佛亦如是,入是三昧时,震动三千大千世界,能令三恶众生一时得息,皆得安隐。
  复次,佛名人师子,师子游戏三昧,是佛戏三昧也。入此三昧时,令此大地六种震动,一切地狱恶道众生,皆蒙解脱,得生天上,是名为戏。
  问曰:佛何以入此三昧?
  答曰:欲动三千大千世界,出三恶道众生,著二善道中故。
  复次,上三种变化,出自佛身。人或信心不深,今动大地,欲令众生知佛神力无量,能令外物皆动,信净心喜,皆得离苦。
  问曰:有诸阿罗汉及诸天亦能动地,何以独言是佛神力?
  答曰:诸阿罗汉及诸天,不能具足动,唯佛世尊能令大地六种震动。
  问曰: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
  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有诸人言:大地及日月、须弥、大海,是皆有常。是以世尊六种动地,示此因缘,令知无常。
  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敬心柔软,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云何六种动?

  【经】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问曰:何以故正有六种动?
  答曰:地动有上、中、下。下者,二种动:或东涌西没,或南北,或边中。中者有四:或东、西、南、北,或东、西、边、中,或南,北、边、中。上者,六种动。有种种因缘令地大动,如佛告阿难:“八因八缘,令地震动。”如别说。
  复次,有人言:“四种地动,火动、龙动、金翅鸟动、天王动。”二十八宿,月月一周绕:若月至昴宿、张宿、氐宿、娄宿、室宿、胃宿,是六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火神;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若柳宿、尾宿、箕宿、壁宿、奎宿、危宿,是六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龙神;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若参宿、鬼宿、星宿、轸宿、亢宿、翼宿、是六种宿中,尔时,若地动若崩,是动属金翅鸟;是时无雨,江河枯竭,年不宜麦,天子凶,大臣受殃。若心宿、角宿、房宿、女宿、虚宿、井宿、毕宿、觜宿、斗宿,是九种宿中,尔时地动若崩,是动属天帝;是时安隐风雨,宜五榖,天子吉,大臣受福,万民安隐。
  复次,地动因缘有小有大,有动一阎浮提,有动四天下、一千、二千、三千大千世界。小动以小因缘故:若福德人若生若死,一国地动,是为小动。大动大因缘故:如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将灭度时,三千大千世界皆为震动,是为大动。今佛欲大集众生故,令此地六动震动。
  复次,般若波罗蜜中授诸菩萨记,当得作佛;佛为天地大主,是时地神大喜:“我今得主。”是故地动。譬如国主初立,臣民喜庆,皆称万岁,踊跃歌舞。
  复次,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福德因缘故,有此大地、山河、树木、一切众物,而众生不知无常!是故佛以福德智慧大力,动此世界众生福德,令知微薄,一切磨灭,皆归无常。

  【经】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
  【论】问曰:地动,云何能令众生心得和悦?
  答曰:心随身故,身得乐事,心则欣悦。悦者,共住之人及便身之具,能令心悦。今以是三千大千世界杂恶众生,其心粗犷,无有善事;是故世尊动此大地,令皆柔软,心得利益。譬如三十三天王欢乐园中,诸天入者,心皆柔软,欢乐和悦,粗心不生;若阿修罗起兵来时,都无斗心。是时,释提婆那民,将诸天众入粗涩园中;以此园中树木华实,气不和悦,粗涩恶故,诸天人众斗心即生。佛亦如是,以此大地粗涩弊恶故,变令柔软,使一切众生心得喜悦。又如咒术药草熏人鼻时,恚心便生,即时斗诤;复有咒术药草令人心和悦欢喜,敬心相向。咒术草药尚能如此,何况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软!

  【经】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地狱、饿鬼、畜生及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从四天王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
  【论】问曰:若佛入师子游戏三昧,能令地狱、饿鬼、畜生及余八难皆得解脱,生四天处乃至他化自在天者,复何用修福行善,乃得果报?
  答曰:此如上说,福德多者,见光得度;罪垢深者,地动乃度。譬如日出照莲华池,熟者先开,生者未敷。佛亦如是,先放光明,福熟智利,先得解脱;其福未熟,智心不利,是故未得。佛大慈悲,等度一切,无憎爱也。亦如树果,人动其树,熟者先堕。佛亦如是,是三千大千世界如树,动之者佛;先度者果熟,未度者果生。
  问曰:何以故善心因缘生欲界天,不生色界及无色界?
  答曰:佛欲度此众生令得道证;无色界中以无身故,不可为说法;色界中则无厌心,难可得道,禅乐多故,慧心则钝。
  复次,佛以神通感,动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地皆柔软,众生心信得欢喜故,生欲界天;不得四禅及四空定故,不得生色、无色界。
  问曰:五阴,无常、空、无我,云何生天人中?谁死谁生者?
  答曰:是事,赞菩萨品中已广说,今当略答:汝言五众无常、空、无我者,是般若波罗蜜中五阴,无有常无常、有空无空、有我无我。若如外道求索实我,是不可得;但有假名,种种因缘和合而有,有此名字。譬如幻人相杀,人见其死;幻术令起,人见其生;生死名字,有而无实。世界法中实有生死,实相法中无有生死。
  复次,生死人有生死,不生死人无生死。何以故?不生死人以大智慧能破生相。如偈说:

  “佛法相虽空,亦复不断灭;虽生亦非常,诸行业不失。
   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
   若有人念空,是则非道行;诸法不生灭,念有故失相。
   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心动故非道,不动是法印。”

  【经】是诸天人自识宿命,皆大欢喜,来诣佛所,头面礼佛足,却住一面。
  【论】问曰:诸天生时,有三事自知:知所来处,知所修福田处,知本所作福德。是人生时,无此三事,云何识宿命?
  答曰:人道不定,或有识者,或不识者。
  复次,假佛神力,则识宿命。
  问曰:诸天有报五神通,自识宿命,能到佛所;人虽蒙佛神力,得知宿命,所住处远,云何能至佛所?
  答曰:或有人生报得神通,如转轮王、圣人等,或有人假佛神力。
  问曰:人生十月,三年乳哺,十岁后能自出。今蒙佛威神,三恶、八难皆得解脱,生天、人中,即至佛所。天则可尔,人法未成,云何得来?
  答曰:五道生法,各各不同:诸天、地狱皆化生;饿鬼二种生,若胎、若化生;人道、畜生四种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卵生者,如毗舍佉、弥伽罗母三十二子(毗舍佉母人,生三十二卵,卵剖生三十二男,皆为力士;弥伽罗大儿字也,此母人得三道),如是等名卵生人。湿生者,如掩罗婆利淫女、顶生转轮圣王,如是等名湿生。化生者,如佛与四众游行,比丘尼众中,有比丘尼名阿罗婆,地中化生;及劫初生时,人皆化生,如是等名为化生。胎生者,如常人生。化生人即时长大,能到佛所。有人报得神通故,能到佛所。
  复次,佛借神力故,能到佛所。

  【经】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地皆六种震动;一切地狱、饿鬼、畜生及余八难处,即时解脱,得生天上,齐第六天。
  【论】问曰: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数,众生甚多,何以复及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众生?
  答曰:佛力无量,虽度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犹以为少,以是故复及十方。
  问曰:若释迦文尼佛以大神力广度十方,复何须余佛?
  答曰:众生无量,不一时熟故。又众生因缘各各不同,如声闻法中说:舍利弗因缘弟子,除舍利弗,诸佛尚不能度,何况余人?
  复次,今但说东方一恒河沙等,不说若二、三、四乃至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世界。又以世界无边无量,若有边有量,众生可尽。以是故,十方无量世界,诸佛应度。

  【经】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狂者得正,乱者得定,裸者得衣,饥渴者得饱满,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
  【论】问曰:众生苦患有百千种,若佛神力,何以不遍令得解脱?
  答曰:一切皆救,今但略说粗者;如种种结使,略说为三毒。
  问曰:但言盲者得视则足,何以故言生盲?
  答曰:生盲者,先世重罪故;重罪者,犹尚能令得视,何况轻者?
  问曰:云何先世重罪而令生盲?
  答曰:若破众生眼,若出众生眼,若破正见眼,言无罪福,是人死堕地狱,罪毕为人,从生而盲。若复盗佛塔中火珠及诸灯明,若阿罗汉、辟支佛塔珠及灯明,若余福田中夺取光明,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故失眼。今世若病、若打故失眼,是今世因缘。
  复次,九十六种眼病,阇那迦药王所不能治者,唯佛世尊能令得视。
  复次,先令得视,复令得智慧眼。聋者得听,亦如是。
  问曰:若有生盲,何以不说生聋?
  答曰:多有生盲,生聋者少,是故不说。
  问曰:以何因缘故聋?
  答曰:聋者是先世因缘:师父教训,不受不行而反瞋恚,以是罪故聋。
  复次,截众生耳,若破众生耳,若盗佛塔、僧塔、诸善人福田中揵椎、铃、贝及鼓,故得此罪。如是等种种先世业因缘,今世因缘若病、若打,如是等是今世因缘得聋。
  问曰:哑者不能言,作何等罪故哑?
  答曰:先世截他舌,或塞其口,或与恶药令不得语;或闻师教、父母教敕,断其语,非其教;或作恶邪人,不信罪福破正语;受地狱罪出,生世为人,哑不能言。如是种种因缘故哑。
  问曰:狂者得正,云何为狂?
  答曰:先世作罪,破他坐禅,破坐禅舍,以诸咒术咒人令瞋斗诤淫欲;今世诸结使厚重。如婆罗门失其稻田,其妇复死,即时狂发,裸形而走。又如翅舍伽憍昙比丘尼,本白衣时,七子皆死,大忧愁故,失心发狂。有人大瞋不能自制,成大痴狂;有愚痴人恶邪故,以灰涂身,拔发裸形,狂痴食粪;有人若风病、若热病,病重成狂;有人恶鬼所著;或有人痴,饮雨水而狂。如是失心,如是种种名为狂。得见佛故,狂即得正。
  问曰:乱者得定,狂则是乱,以何事别?
  答曰:有人不狂而心多散乱,志如猕猴,不能专住,是名乱心。复有遽务怱怱,心著众事,则失心力,不堪受道。
  问曰:乱心有何因缘?
  答曰:善心转薄,随逐不善,是名心乱。
  复次,是人不观无常,不观死相,不观世空;爱著寿命,计念事务,种种驰散,是故心乱。
  复次,不得佛法中内乐,外求乐事,随逐乐因,是故心乱。如是乱人得见佛故,其心得定。
  问曰:先言狂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除狂,云何更有裸?

[url=http://www.qldzj.com.cn/htmljw/1163-01.htm#MENU-top]
[/url]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曰:先言狂者得正,今言裸者得衣。除狂,云何更有裸?
  答曰:狂有二种:一者、人皆知狂;二者、恶邪故自裸,人不知狂。如说:南天竺国中有法师,高座说五戒义,是众中多有外道来听。是时国王难曰:“若如所说,有人施酒及自饮酒,得狂愚报,当今世人应狂者多,正者少。而今狂者更少,不狂者多,何以故尔?”是时,诸外道辈言:“善哉!斯难甚深!是秃高座,必不能答,以王利智故。”是时,法师以指指诸外道,而更说余事,王时即解。诸外道语王言:“王难甚深!是不知答,耻所不知,而但举指更说余事?”王语外道:“高座法师指答已讫,将护汝故,不以言说。向者指汝,言汝等是狂,狂不少也。汝等以灰涂身,裸形无耻,以人髑髅盛粪而食,拔头发,卧刺上,倒悬熏鼻,冬则入水,夏则火炙。如是种种所行非道,皆是狂相。复次,汝等法以卖肉、卖盐,即时失婆罗门法;于天祠中得牛布施,即时卖之,自言得法。牛则是肉,是诳惑人,岂非失耶?又言入吉河水中,罪垢皆除,是为罪福无因无缘。卖肉、卖盐此有何罪?入吉河水中言能除罪,若能除罪,亦能除福,谁有吉者?如此诸事,无因无缘,强为因缘,是则为狂。如是种种狂相,皆是汝等。法师将护汝故,指而不说。”是名为裸形狂。
  复次,有人贫穷无衣,或弊衣褴褛,以佛力故,令其得衣。
  问曰:饥者得饱,渴者得饮,云何饥渴?
  答曰:福德薄故,先世无因,今世无缘,是故饥渴。
  复次,是人先世夺佛、阿罗汉、辟支佛食,及父母所亲食;虽值佛世,犹故饥渴,以罪重故。
  问曰:今有恶世生人得好饮食,值佛世生而更饥渴。若罪人不应生值佛世,若福人不应生恶世,何以故尔?
  答曰:业报因缘,各各不同。或有人有见佛因缘,无饮食因缘;或有饮食因缘,无见佛因缘。譬如黑蛇而抱摩尼珠卧,有阿罗汉人乞食不得。又如迦葉佛时,有兄弟二人出家求道;一人持戒、诵经、坐禅;一人广求檀越,修诸福业。至释迦文佛出世,一人生长者家;一人作大白象,力能破贼。长者子出家学道,得六神通阿罗汉,而以薄福,乞食难得。他日持钵入城乞食,遍不能得;到白象厩,见王供象种种丰足,语此象言:“我之与汝,俱有罪过。”象即感结,三日不食。守象人怖,求觅道人,见而问言:“汝作何咒,令王白象病不能食?”答言:“此象是我先身时弟,共于迦葉佛时出家学道。我但持戒、诵经、坐禅,不行布施;弟但广求檀越作诸布施,不持戒,不学问。以其不持戒、诵经、坐禅故,今作此象;大修布施故,饮食备具,种种丰足。我但行道,不修布施故,今虽得道,乞食不能得。”以是事故,因缘不同,虽值佛世,犹故饥渴。
  问曰:此诸众生云何饱满?
  答曰:有人言:“佛以神力变作食,令得饱满。”复有人言:“佛光触身,令不饥渴。譬如如意摩尼珠,有人心念,则不饥渴,何况值佛!”
  病者得愈,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亦得种种病。今世病有二种:一者、内病,五脏不调,结坚宿疾;二者、外病,奔车逸马,堆压坠落,兵刃刀仗,种种诸病。
  问曰:以何因缘得病?
  答曰:先世好行鞭杖、拷掠、闭系,种种恼故,今世得病。现世病,不知将身,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以是事故,得种种诸病。如是有四百四病,以佛神力故,令病者得愈。如说:佛在舍婆提国,有一居士请佛及僧于舍饭食,佛住精舍迎食。有五因缘:一者、欲入定,二者、欲为诸天说法,三者、欲游行观诸比丘房,四者、看诸病比丘,五者、若未结戒欲为诸比丘结戒。是时佛持户排,入诸比丘房,见一比丘病苦,无人瞻视,卧大小便,不能起居。佛问比丘:“汝何所苦?独无人看?”比丘答言:“大德,我性懒,他人有病,初不看视,是故我病,他亦不看!”佛言:“善男子,我当看汝。”时释提婆那民盥水,佛以手摩其身。摩其身时,一切苦痛即皆除愈,身心安隐。是时,世尊安徐扶此病比丘起,将出房澡洗著衣,安徐将入,更与敷蓐令坐。佛语病比丘:“汝久来不勤求未得事令得,未到事令到,未识事令识,受诸苦患,如是方当更有大苦痛!”比丘闻已,心自思念:“佛恩无量,神力无数,以手摩我,苦痛即除,身心快乐!”以是故,佛以神力令病者得愈,形残者得具足。云何名形残?若有人先世破他身,截其头,斩其手足,破种种身分;或坏佛像,毁佛像鼻,及诸贤圣形像;或破父母形像。以是罪故,受形多不具足。
  复次,不善法报,受身丑陋。若今世被贼,或被刑戮,种种因缘,以致残毁。或风寒热病,身生恶疮,体分烂坏,是名形残!蒙佛大恩,皆得具足。譬如祇桓中奴,字犍抵,是波斯匿王兄子,端正勇健,心性和善。王大夫人见之心著,即微呼之,欲令从己。犍抵不从,夫人大怒,向王谗之,反状其罪。王闻,即节节解之,弃于冢间;命未绝顷,其夜虎、狼、罗刹来欲食之。时佛到其边,光明照之,身即平复,其心大喜,佛为说法,即得三道。佛牵其手将至祇桓。是人言:“我身已破已弃,佛续我身,今当尽此形寿,以身布施佛及比丘僧。”明日波斯匿王闻如是事,来至祇桓,语犍抵言:“向汝悔过!汝实无罪,枉相刑害,今当与汝分国半治。”犍抵言:“我已厌矣,王亦无罪!我宿世殃咎,罪报应尔!我今以身施佛及僧,不复还也。”如是若有众生形残不具足者,蒙佛光明即时平复。是故言:乃至形残皆得具足,蒙佛光明,即时平复。


  【经】一切众生皆得等心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亦如亲亲及善知识。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净修梵行,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论】问曰:是诸众生未离欲,无禅定,不得四无量心,云何得等心?
  答曰:是等,非禅中等,是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以此等故,善心相视。
  复次,等心者,经中有言。云何等心?相视如父如母,是名等心。
  问曰:视一切众生便是父母、兄弟、姊妹不?
  答曰:不也。见老者如父母,长者如兄,少者如弟,姊妹亦尔。等心力故,皆如亲亲。
  问曰:云何非父母言父母?乃至非亲亲言亲亲?不堕妄语耶?
  答曰:一切众生无量世中,无非父母、兄弟、姊妹、亲亲者。
  复次,实相法中,无父母、兄弟;人著吾我,颠倒计故,名为父母、兄弟。今以善心力故,相视如父如母,非妄语也。
  复次,如人以义相亲,非父事之为父,非母事之为母,兄弟、儿子亦复如是。如人有子行恶,黜而弃之;他姓善行,养以为子,如是相视,则为等心。如说偈:

  “视他妇如母,见他财如火,一切如亲亲,如是名等见。”

  是时,众生等行十善业道者,身业道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道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道三种:不贪、不恼害、不邪见。自不杀生,不教他杀,赞不杀者,见人不杀代其欢喜;乃至邪见亦有四种。
  问曰:后三业道非业,前七业道亦业,云何言十善业道?
  答曰:没少从多故,通名业道。后三虽非业,能起业,又复为业故生,是故总名业道。
  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问曰:上说行十善业道,此理已足,今何以复言净修梵行?
  答曰:有人行十善业道,不断淫;今更赞此行梵天行,断除淫欲故,言净修梵行。无诸瑕秽者,行淫之人,身恶名臭,以是故赞断淫人,言无诸瑕秽,恬然快乐者,
  问曰:此何等乐?
  答曰:是乐二种:内乐、涅槃乐。是乐不从五尘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从外来。心乐亦如是,行等心,修梵行,得十善业道,清净无秽,是名内乐。
  问曰:此乐何界系?欲界系、色界、无色界系耶?
  答曰:是乐欲界系,亦不系;非色、无色界系。今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若是色界系,不应言譬如比丘得第三禅;以是事故,知非色界系。此欲界心生喜乐,一切满身;譬如暖苏渍身,柔软和乐。不系者,得般若波罗蜜相,观诸法不生不灭,得实智慧,心无所著,无相之乐,是为不系。
  问曰:佛言涅槃第一乐,何以言第三禅乐?
  答曰:二种乐:有受乐,有受尽乐。受尽乐,一切五阴尽更不生,是无余涅槃乐。能除忧愁烦恼,心中欢喜,是名乐受;如是乐受满足,在第三禅中。以是故言,譬如第三禅乐。
  问曰:初禅、二禅亦有乐受,何以故但言第三禅?
  答曰:乐有上、中、下:下者初禅,中者二禅,上者三禅。初禅有二种:乐根、喜根。五识相应乐根,意识相应喜根。二禅中意识相应喜根。三禅意识相应乐根。一切三界中,除三禅,更无意识相应乐根。是五识不能分别,不知名字相,眼识生如弹指顷,意识已生。以是故,五识相应乐根不能满足乐,意识相应乐根能满足乐。以是故,三禅中诸功德少,乐多故,无背舍、胜处、一切入。过是三禅更无乐,以是故言,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一切众生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者。问曰:何以故次乐后,言皆得好慧?
  答曰:人未得乐,能作功德;既得乐已,心著乐多故,不作功德!是故乐后次第心得好慧。好慧者,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问曰:持戒是名自守,亦名不娆众生,何以故复言自守不娆众生耶?
  答曰:身口善,是名持戒;检心就善,是名自守,亦名不娆众生。一切诸功德,皆戒身、定身、慧身所摄。言好持戒,是戒身摄;好自守,是定身摄;不娆众生,禅中慈等诸功德,是慧身摄。
  问曰:亦无有人言不好持戒者,今何以言好持戒?
  答曰:有如婆罗门著世界法者言:“舍家好持戒,是为断种人。又以自力得财,广作功德,如是有福。出家乞食,自身不给,何能作诸功德?”如是为诃好持戒。亦有著世界治道人,诃好自守者言:“人当以法治世,赏善罚恶,法不可犯,不舍尊亲,立法济世,所益者大,何用独善其身,自守无事?世乱而不理,人急而不救!”如是名为诃好自守。亦有人诃好不娆众生者言:“有怨不能报,有贼不能击,恶人不能治,有罪无以肃,不能却患救难,默然无益,何用此为?”如是为诃好不娆众生。如偈说:

  “人而无勇健,何用生世间?亲难而不救,如木人在地!”

  如是等种种不善语,名为诃不娆众生。是诸天人皆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行是善法,身心安隐,无所畏难,无热无恼,有好名善誉,人所爱敬,是为向涅槃门。命欲终时,见福心喜,无忧无悔。若未得涅槃,生诸佛世界,若生天上,以是故言:得好慧,持戒自守,不娆众生。

大智度论卷第九

 楼主| 发表于 2015-6-7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第九
释初品中现普身

  【经】尔时,世尊在师子座上坐,于三千大千世界中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遍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譬如须弥山王,光色殊特,众山无能及者。
  【论】问曰:佛以何力故,于一切众生中,其德特尊,光明威德巍巍,乃如是耶?如转轮圣王、诸天、圣人,亦有大力光明威德,何以独言佛德特尊?
  答曰:此诸贤圣虽有光明威德,有量有限。譬如众星,日光既出,则没不现。佛从无量阿僧祇劫,集大功德,一切具足,因缘大故,果报亦大,余人无此。
  复次,佛世世修诸苦行,无量无数头目髓脑常施众生,岂唯国财、妻子而已!一切种种戒、种种忍、种种精进、种种禅定,及无比清净,不可坏不可尽智慧,世世修行,已具足满。此果力故,得不可称量殊特威神。以是故,言因缘大故,果报亦大。
  问曰:若佛神力无量,威德巍巍,不可称说,何以故受九罪报:一者、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者、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者、提婆达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者、迸木刺脚;五者、毗楼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者、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者、冷风动故脊痛;八者、六年苦行;九者、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钵而还。复有冬至前后八夜,寒风破竹,索三衣御寒;又复患热,阿难在后扇佛。如是等世界小事,佛皆受之。若佛神力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东方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何以故受诸罪报?
  答曰:佛在人中生,有父母,受人身力,一指节力胜千万亿那由他白象力,神通力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是净饭王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得佛道,是人岂受罪报,为寒热等所困?如佛神力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法中,何有寒热诸患?
  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满十方虚空,无量无边,色像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此众亦是法性身,非生死人所得见。常出种种身、种种名号、种种生处、种种方便度众生,常度一切,无须臾息时。如是法性身佛,能度十方众生。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生身佛,次第说法如人法。以有二种佛故,受诸罪无咎。
  复次,佛即得道时,一切不善法尽断,一切善法皆成就,云何今实有不善法报可受?但怜愍未来世众生故,现方便受此诸罪。
  复次,如阿泥卢豆,与一辟支佛食故,受无量世乐,心念饮食,应意即得;何况佛世世割肉出髓以施众生,而乞食不得,空钵而还?以是事故,知佛方便,为度众生故,受此诸罪。云何方便怜愍未来世?五众佛弟子施福薄故,乞种种自活之具不能得。诸白衣言:“汝衣食不能得,有病不能除,何能得道以益于人?”是五众当答:“我等虽无活身小事,有行道福德。我等今日众苦,是先身罪报;今之功德,利在将来。我等大师佛入婆罗门聚落乞食,尚亦不得,空钵而还。佛亦有诸病,释子毕罪时,佛亦头痛,何况我等薄福下人!”诸白衣闻已,瞋心则息,便以四种供养供给比丘,身得安隐,坐禅得道。是为方便故,非实受罪。如毗摩罗诘经中说:佛在毗耶离国,是时佛语阿难:“我身中热风气发,当用牛乳,汝持我钵乞牛乳来!”阿难持佛钵,晨朝入毗耶离,至一居士门下立。是时毗摩罗诘在是中行,见阿难持佛钵而立,问阿难:“汝何以晨朝持钵立此?”阿难答曰:“佛身小疾,当用牛乳,故我到此。”毗摩罗诘言:“止!止!阿难,勿谤如来!佛为世尊,已过一切诸不善法,当有何病?勿使外道闻此粗语,彼当轻佛!便言佛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人?”阿难言:“此非我意,面受佛敕,当须牛乳!”毗摩罗诘言:“此虽佛敕,是为方便,以今五恶之世故,以是像度脱一切。若未来世有诸病比丘,当从白衣求诸汤药。白衣言:‘汝自疾不能救,安能救余人?’诸比丘言:‘我等大师犹尚有病,况我等身如草芥,能不病耶?’以是事故,诸白衣等以诸汤药供给比丘,使得安隐,坐禅行道。有外道仙人,能以药草、咒术除他人病,何况如来一切智德,自身有病而不能除?汝且默然!持钵取乳,勿令余人异学得闻知也。”以是故,知佛为方便,非实病也。诸罪因缘,皆亦如是。以是故,言佛其德特尊,光明色像,威德巍巍。

  【经】尔时,世尊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是时,首陀会天、梵众天、他化自在天、化自乐天、兜率陀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四天王天,及三千大千世界人与非人,以诸天华、天缨络、天泽香、天末香、天青莲华、赤莲华、白莲华、红莲华、天树叶香,持诣佛所。
  【论】问曰:佛何以故以常身示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众生?
  答曰:佛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入三昧王三昧,从足下相轮光明,上至肉髻光炎大明。譬如劫尽烧时,诸须弥山王随次燃尽。是光明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悉大明。众生见者,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欲说般若波罗蜜初神力。第二、一切毛孔皆悉微笑。第三、放常光明,面各一丈。第四、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笑。第五、入师子游戏三昧,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动。第六、佛坐师子座,现最胜身,光明色像,威德巍巍。以此神力,感动众生。其有信者,皆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疑者,示常身,便得信解而各说言:“今所见者,是佛真身。”以佛力故,此三千大千世界中人,见佛常身,远近无碍。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大欢喜言:“此真是佛身!”佛初生时,初成佛时,初转法轮时,皆以此身;如是思惟,此真是佛身。
  问曰:何以故名为净居天、梵世天?
  答曰:四禅有八种:五种是阿那含住处,是名净居;三种凡夫、圣人共住。过是八处,有十住菩萨住处,亦名净居,号大自在天王。梵世天者,生处有三种:一者、梵众天,诸小梵生处;二者、梵辅天,贵梵生处;三者、大梵天,是名中间禅生处。
  问曰:离欲是同,何以故有贵贱异处?
  答曰:初禅三种:下、中、上。若修下禅,生梵众;若修中禅,生梵辅;若修上禅,生大梵。慈行亦如是。如妙眼师念言:“我为众人说法,皆生梵天中。我今不应与弟子同处,当修上慈。”修上慈故,生大梵天中。
  复次,第一清净心故,生大梵天中。
  问曰:何以故于四禅中但说初、后,不说中间?
  答曰:初门离欲难故,最后微妙难得故,中间易入故不说。
  复次,言梵世已摄色界,以第四禅第一妙故别说。
  复次,以人多识梵天,不识余天,是故但说梵天。以净居天常怜愍众生,常劝请佛故。
  复次,佛说法声至梵天。佛得道时,诸天展转唱告,乃至净居天。以是故,说初、后,不说中。
  复次,梵天近欲界故应闻,净居天是色界主,是故应闻。譬如守门人识客;客至其主,主则识之,中间无事故不说。
  复次,二禅大喜,三禅大乐,喜、乐放逸,是故不说。
  问曰:何以名他化自在?
  答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兜率名知足天,夜摩名善分天,第二名三十三天,最下天是四天王诸天。须弥山高八万四千由旬,上有三十三天城。须弥山边有山,名由揵陀罗,高四万二千由旬。此山有四头,头各有城,四天王各居一城。夜摩等诸天,七宝地在虚空中,有风持之令住;乃至净居亦复如是。如是诸天见佛身清净,大光明净,持诸供具水陆诸华,陆地生华,须曼提为第一;水中生华,青莲华为第;若树生华;若蔓生华。是诸名华,种种异色,种种香薰,各持天华来诣佛所。以此诸华,色好多香,柔软细滑,是故以此为供养具。云何为天华?天华芬薰,香气逆风。诸天缨络,悬在佛上。天泽香以途佛地,天末香以散佛上。天莲华青、赤、红、白,何以无黄?黄属火,火非水华所宜故。天宝莲华,琉璃为茎,金刚为台,阎浮那陀金为叶,柔软且香;并天树叶香,持诣佛所。
  问曰:若诸天供养,应持天华,人及非人,云何得天华?
  答曰:佛以神足放大光明,地六种震动,诸天雨种种妙华,满三千大千世界,以供养佛;是人非人,或取此华而以供养。
  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华、非人华,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名为天华。是故言人非人持诸天华,是则无咎。

  【经】是诸天华乃至天树叶香,以散佛上。
  【论】问曰:何以以华散佛身上?
  答曰:恭敬供养故。又佛光照,皆遥见佛,心大欢喜。供养佛故,皆以诸华而散佛上。
  复次,佛于三界第一福田,以是故华散佛上。

  【经】所散宝华,于此三千大千世界上,在虚空中化成大台。
  【论】问曰:何以化作此台在虚空中?
  答曰:所散华少而化为大台,以示众生因少果多。
  问曰:何以故台在虚空中住而不堕落?
  答曰:佛以神力欲示众生,令知佛为福田,得报不失,乃至成佛,其福不灭。

  【经】是华台四边垂诸缨络,杂色华盖五色缤纷,是诸华盖、缨络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论】问曰:若佛自有神力,何以因所散华而变为台?
  答曰:欲令人心信清净故,是人见所供养变成此台,心大欢喜,因欢喜故,大得福德。

  【经】以是华盖、缨络严饰故,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皆亦如是。
  【论】有人言:“转轮圣王四世界主,梵天王千世界主,佛三千大千世界主,是语非实!以是故佛所变化,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经】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众生,各各自念:“佛独为我说法,不为余人。”
  【论】问曰:佛以一身示三千大千世界及十方,今诸众生何以各各见佛在前说法?
  答曰:佛有二种神力:一者、一处坐说法,令诸众生远处皆见,远处皆闻;二者、佛在一处说法,能令一一众生,各自见佛在前说法,譬如日出影现众水。
  复次,众生不同。有人见佛身遍三千大千世界而得净信;有人各各见佛在前说法,得心清净,信乐欢喜。以是故,佛今各各在前而为说法。

  【经】尔时,世尊在师子座,熙怡而笑,笑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以此光故,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众生,皆见东方如恒河沙诸佛及僧;彼间如恒河沙等世界中众生,皆见此间三千大千世界中释迦牟尼佛及诸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论】问曰:佛上已多放光明,今以何故复放斯光?
  答曰:先放光明,各各有事,如先说。今以彼此众会,两未相见故,以光明神力,令彼此世界一切大会,两得相见。
  问曰:如弟子中天眼第一,大阿罗汉长老阿泥卢豆,暂观见小千世界,谛观见二千世界;大辟支佛暂观见二千世界,谛观见三千大千世界。今一切人,云何能见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答曰:是佛神力令彼得见,非众生力也。设阿罗汉及余处辟支佛等,亦以佛力故,所见无限。譬如转轮圣王飞行,一切营从及诸象马众畜,皆亦随去。今佛神力故,众生虽在远处,亦得相见。又如般舟三昧力故,虽不得天眼,而见十方佛,眼耳(耳乃见字之形误)无碍。亦如劫尽烧时,一切众生自然皆得禅定、得天眼、天耳。佛以神力令一切众生皆得远见,亦复如是。尔时,世尊在师子座而笑,笑如先说,余未说者今当说。
  问曰:此间众生远见彼方,是佛神力。彼间众生亦见此方,是谁力耶?
  答曰:是释迦牟尼佛力,令彼得见此间三千大千世界,及见释迦牟尼佛,并一切众会;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楼主| 发表于 2015-6-7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初品中十方诸菩萨来

  【经】是时,东方过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多宝,佛号宝积,今现在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如佛所说一切世界,无量无边,云何言其世界最在边?最在边者,是堕有边相;若世界有边,众生应尽。何以故?无量诸佛,一一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更无新众生,故者应尽!
  答曰:佛经虽言世界无量,此方便说,非是实教。如实无神,方便故说言有神。此十四难,世界有边、无边,俱为邪见。若无边,佛不应有一切智。何以故?智慧普知,无物不尽,是名一切智。若世界无边,是有所不尽;若有边,如先说咎。此二俱邪见。何以故?依无边以破有边故。是多宝世界,非一切世界边,是释迦牟尼佛因缘众生可应度者最在边。譬如一国中最在边,不言一阎浮提最在边。若无边,佛不应一切知者。如上佛义中答,佛智无量故应知,譬如函大故盖亦大。
  问曰:世界名多宝,宝有二种:财宝、法宝。何等宝多,名为多宝世界?
  答曰:二种皆有。又多菩萨照法性等诸宝(言此宝大菩萨所有,以为宝冠。宝冠中皆见诸佛,又了达一切诸法之性)多故名为多宝。是中有佛名宝积,以无漏根、力、觉、道等法宝集故,名为宝积。
  问曰:若尔者,一切佛皆应号宝积,何以独称彼佛为宝积?
  答曰:虽一切诸佛皆有此宝,但彼佛即以此宝为名。如弥勒名为慈氏,诸佛虽皆有慈,但弥勒即以慈为名。
  复次,如宝华佛生时,一切身边有种种华色光明故,名宝华太子。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旧名锭光佛。宝积佛亦如是,应当初生时,亦多诸宝物生,或地生,或天雨种种宝集,故名为宝积。
  问曰:唯有释迦牟尼一佛,无十方佛。何以故?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威力,无量神通,能度一切众生,更无余佛。如说:阿难一心思惟过去诸佛:“宝华、燃灯等皆生好世,寿命极长,能度一切众生。今释迦牟尼佛恶世生,寿命短,将无不能度一切弟子耶?”如是心疑,佛时即知阿难心之所念,即以日出时,入日出三昧。尔时,佛身一切毛孔出诸光明,亦如日边出诸光明,其光遍照阎浮提内;其明满已,照四天下;照四天下满已,照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满已,照十方无量世界。尔时,世尊从脐边出诸宝莲华,如偈说:

  “青光琉璃茎,千叶黄金色,金刚为华台,琥珀为华饰。
   茎软不粗曲,其高十余丈,真青琉璃茎,在佛脐中立。
   其叶广而长,白光间妙色,无量宝庄严,其华有千叶。
   妙华色如是,从佛脐中出。是四华台上,宝座曜天日,
   一一诸宝座,座各有坐佛。如金山四首,光曜等如一。
   从四佛脐中,各出妙宝华;华上有宝座,其座各有佛。
   从是佛脐中,展转出宝华,华华皆有座,座座各有佛。
   如是展转化,乃至净居天,若欲知近远,当以譬喻说。
   有一大方石,纵广如大山,从上放令下,直过无所碍。
   万八千三百,八十有三岁,如是年岁数,尔乃得到地。
   于是两中间,化佛满其中,其光大盛明,逾于火日月。
   有佛身出水,亦有身出火,或复现经行,有时静默坐,
   有佛行乞食,以此福众生。或复说经法,有时放光明,
   或到三恶趣,冰暗火地狱。和气济寒冰,光明照暗狱,
   热处施凉风,随事救其苦,安之以无患,度之以法乐!”

  如是种种方便,一时顿能度十方无量众生;度众生已,还入本处住佛脐中。尔时,世尊从日出三昧起,问阿难言:“汝见此三昧神通力不?”阿难白佛:“唯然!已见!”重白佛言:“若佛住世,一日之中所度弟子,可满虚空,何况在世八十余年!”以是故,言一佛功德神力无量,现化十方,无异佛也。
  复次,如佛所言:“女人不得作转轮圣王,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不得作佛。转轮圣王不得一处并治,十力世尊亦无一世二佛。”又佛说言:“佛言不虚,世无二佛;一法难值,佛世尊也,无量亿劫时时一有。是九十一劫中,三劫有佛。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此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此言火),二名鞞恕婆附(此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此言金仙人也),三名迦葉,四名释迦牟尼。除此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若有十方佛,何以故言余劫无佛,甚可怜愍?
  答曰:虽释迦牟尼佛有无量神力,能变化作佛在十方说法,放光明度众生,亦不能尽度一切众生,堕有边故,则无未来世佛故。然众生不尽,以是故应更有余佛。
  复次,汝言佛自说女人不得作五事,二转轮圣王不得同时出世;佛亦如是,同时一世亦无二佛。汝不解此义。佛经有二义:有易了义,有深远难解义。如佛欲入涅槃时,语诸比丘:“从今日,应依法不依人,应依义不依语,应依智不依识,应依了义经不依未了义。”依法者,法有十二部,应随此法,不应随人。依义者,义中无诤好恶、罪福、虚实故,语以得义,义非语也。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以是故,不应依语。依智者,智能筹量分别善恶,识常求乐,不入正要,是故言不应依识。依了义经者,有一切智人,佛第一;一切诸经书中,佛法第一;一切众中,比丘僧第一;布施得大富,持戒得生天,如是等是了义经。如说法师说法有五种利:一者、大富,二者、人所爱,三者、端正,四者、名声,五者、后得涅槃,是为未了义。云何未了?施得大富,是为了了可解。说法无财施而言得富,得富者说法人种种赞施,破人悭心,亦自除悭,以是因缘得富,是故言未了。是多持经方便说,非实义。是经中佛虽言世无二佛俱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虽言世无二转轮圣王,亦不言一切三千大千世界无,但言四天下世界中无二转轮圣王。作福清净故,独王一世,无诸怨敌;若有二王,不名清净。虽佛无嫉妒心,然以行业世世清净故,亦不一世界有二佛出。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为一佛世界,是中更无余佛,实一释迦牟尼佛。是一佛世界中常化作诸佛,种种法门、种种身、种种因缘、种种方便,以度众生。以是故,多持经中一时一世界无二佛,不言十方无佛。
  复次,如汝言:佛言一事难值,是佛世尊。又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余劫皆空无佛,甚可怜愍。佛为此重罪不种见佛善根人,说言佛世难值,如优昙波罗树华,时时一有。如是罪人,轮转三恶道,或在人天中,佛出世时,其人不见。如说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佛在舍卫二十五年,而此众生不闻不见,何况远者?
  复次,佛与阿难入舍卫城乞食,是时有一贫老母立在道头,阿难白佛:“此人可愍,佛应当度!”佛语阿难:“是无因缘!”阿难言:“佛往近之,此人见佛相好光明,发欢喜心,为作因缘。”佛往近之,回身背佛;佛从四边往,便四向背佛,仰面上向;佛从上来,低头下向;佛从地出,两手覆眼不肯视佛。佛语阿难:“复欲作何因缘?有如是人,无度因缘,不得见佛。”以是故佛言:“阿难,佛难得值,如优昙波罗树华。譬如水雨虽多,处处易得,饿鬼常渴,不能得饮。”汝言九十一劫,三劫有佛,为一佛世界故,不为一切余诸世界。是处劫空无有佛出,甚可怜愍者,亦是此间一佛世界,非为一切余诸世界也。以是故,知有十方佛。
  复次,声闻法中有十方佛,汝自不解。如杂阿含经中说:“譬如大雨连注,渧渧无间,不可知数,诸世界亦如是。我见东方无量世界,有成、有住、有坏,其数甚多,不可分别;如是乃至十方。是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淫、瞋、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一切世界皆有三种人:下、中、上。下人,著现世乐;中人,求后世乐;上人,求道,有慈悲心,怜愍众生。有因缘,云何无果报?”佛言:“若无老病死,佛不出世。是人见老病死苦恼众生,心中作愿:‘我当作佛,以度脱之,拔其心病,济后世苦。’”如是十方世界皆有佛出因缘,何以故独言此间有佛,余处无耶?譬如有人言,有木无火,有湿地而无水,是不可信。佛亦如是,众生身有老、病、死苦,心有淫、瞋、痴病,佛为断此三苦,令得三乘故出世。一切世界中皆有此苦,云何无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第十
释初品中十方菩萨来之余

  【经】宝积佛报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
  【论】问曰: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今何以答普明?是则动相。摄心则无语,散心则有说。说法从觉观生,觉观粗事,佛不应有此粗事!
  答曰:佛虽入深禅定,不为世事所动,今以大慈悲心怜愍众生,为之说法断疑。如须弥山王,小风则不能动,若随岚风至则大动散。佛亦如是,有大慈悲风来,怜愍心动,散身无数,入五道教化众生,或作天身乃至畜生。
  复次,佛实不动,常入禅定。先世福德因缘故,身遍出声,应物如响,如天伎乐,自然发声。又如摩尼珠,随人所欲种种与之,若欲衣被、饮食、医药,自恣所须,自然皆得。佛亦如是,从其身边诸毛孔中自然有声,随心说法,是中佛无忆想,亦无分别。如说密迹金刚经中,佛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会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有人见佛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无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语密者,有人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虚空中;有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有闻说持戒,或闻说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经、八万法聚,各各随心所闻,是名语密。是时目连心念,欲知佛声近远,即时以己神足力,去无量千万亿佛世界而息,闻佛音声如近不异。所息世界,其佛与大众方食。彼土人见目连立其钵缘,彼佛弟子问其佛言:“此人头虫从何所来?著沙门被服而行!”其佛报言:“勿轻此人!此是东方过无量佛界,有佛名释迦牟尼,此是彼佛神足弟子。”彼佛问:“目度伽略子!汝何以来此?”目连答言:“我寻佛音声故来至此。”彼佛告目连:“汝寻佛声,过无量亿劫,不能得其边际。”
  复次,佛出世,为断众生疑故为说法,此不应难!汝不应问:“日何以除暗?”佛亦如是,不应问佛何以故答。
  问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今何以称言是彼神力?
  答曰:示无吾我,彼此灭嫉慢故。
  复次,世界有天,常求尊胜,憍慢法故,自言天地、人物,是我化作。如梵天王谓诸梵言:“我作汝等。”毗纽天言:“世间有大富贵名闻人,皆是我身威德力分。我能成就世间,亦能破坏世间,世间威德皆是我作。”有如是天破因缘法相;诸佛实语不坏因缘法相故,言是彼佛神力。

  【经】是时,普明菩萨白宝积佛言:“世尊,我今当往见释迦牟尼佛,礼拜供养;及见彼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于诸三昧中而得自在”。
  【论】问曰:若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是普明菩萨何以欲来见释迦牟尼佛?
  答曰:诸菩萨常欲见佛无厌足,听法无厌足,见诸菩萨僧无厌足。诸菩萨于世间法皆以厌患,于上三事心无厌足。如手居士从净居天来欲见佛,其身微细没失,譬如消苏,不得立地。佛语手居士:“汝化作粗身,观此地相!”居士即如佛言,化作粗身,观念地相,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问居士:“汝几事无厌生净居天?”答言:“我三事无厌生净居天:一、见佛供养无厌;二、听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如佛在阎浮提,四部众常随逐佛,听法问法;是我净居诸天,亦常从我听法问法。”声闻犹尚听法无厌足,何况法性身菩萨?以是故,普明菩萨来见释迦牟尼佛,及见此间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
  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如先赞菩萨品中说。
  于诸三昧而得自在者,问曰:如佛一人,一切三昧中得自在,何以言菩萨亦一切三昧中得自在?
  答曰:有二种三昧:一者、佛三昧,二者、菩萨三昧。是诸菩萨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中。如说诸佛要集经中,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时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弃诸盖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诸菩萨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经】佛告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生彼娑婆世界诸菩萨难胜难及,汝当一心游彼世界!”  
  【论】问曰:佛何以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答曰:佛于弟子爱断故,于弟子中心不著故。
  复次,是菩萨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谓释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胜,是故语言欲往随意。
  复次,是菩萨遥见释迦牟尼佛身小,心生小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语:“汝往莫观佛身,勿念世界,但听佛说法!”
  复次,是世界离娑婆世界极远,最在东边。是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
  复次,先世因缘故,虽远处生,应来听法。譬如绳系雀脚,虽复远飞,摄之则还。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见普明远来听法,便作是念:“彼从远来,况我生此世界中而不听法?”如是种种因缘,是故佛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问曰:诸佛力等,更不求福,何故以华为信?
  答曰:随世间法行故。如二国王力势虽同,亦相赠遗。
  复次,示善软心故,以华为信。世间法中,使从远来,必应有信;佛随世法,是故致信。
  复次,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问曰:何以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他法?
  答曰:随世间法,如比丘欲供养法宝,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余持法、知法、解法者。佛亦如是,虽身中有法,而供养余佛法。
  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养?
  答曰:佛从无量阿僧祇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如佛在时,有一盲比丘,眼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衽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衽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我是爱福德人,为汝衽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因、功德果报、功德力。今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爱。”佛为此比丘赞功德已,次为随意说法。是比丘得法眼净,肉眼更明。
  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技家百岁老公而舞,有人诃之言:“老公年已百岁,何用是舞?”公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不自遥散释迦牟尼佛上,而遣人供养?
  答曰:为此间诸菩萨信普明故。
  复次,佛所遣使,水、火、兵、毒,百千种害,终不能伤;道里悬远,欲令安隐故。
  问曰:何故不以好宝深经,若佛菩萨宝(言此宝诸天所不见能出种种妙物,如摩尼珠,故名佛宝也)为信,而以莲华?莲华小物,何足为信?
  答曰:佛不须物,佛宝、天宝尚亦不须,何况人宝?以不须故不遣,亦以佛自等有故不遣。深经亦尔。
  复次,诸经于佛则无甚深。甚深之称,出自凡人,凡人所疑,于佛无碍;凡人所难,佛皆易之。
  复次,华香清妙,宜为供养。如人献赠,必以异物。
  问曰:何故正以莲华,不以余物?
  答曰:供养唯以华香、幡盖。华有二事,有色、有香。
  问曰:余华亦有香、有色,何故唯以莲华供养?
  答曰:如华手经中说:十方佛皆以华供养释迦文佛。
  复次,莲华有三种:一者、人华,二者、天华,三者、菩萨华。人华,大莲华十余叶;天华百叶;菩萨华千叶。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叶莲华;娑婆世界中虽有化华千叶,无水生者,以是故遣。是莲华千叶金色,如上舌相中说。
  问曰:佛何以令普明以华散佛上?
  答曰:供养法,华香、幡盖:幡盖应上,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
  问曰:何以不供奉而已,而自散上?
  答曰:自手供养是身业,软言问讯是口业,能起身、口业是意业。是三业得功德牢固,与佛道作因缘。
  问曰:何以言“汝当一心敬慎,娑婆世界中诸菩萨难及难胜”?
  答曰:佛、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一心敬慎。魔若魔民,及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心敬慎。譬如入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游彼界。
  复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如是事,皆从一心得。如佛般涅槃后一百岁,有一比丘,名忧波毱,得六神通阿罗汉,当尔时世为阎浮提大导师。彼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岁,此比丘尼年少时见佛。忧波毱来入其舍,欲问佛容仪,先遣弟子。弟子语比丘尼:“我大师忧波毱,欲来见汝,问佛容仪。”是时,比丘尼以钵盛满麻油,著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忧波毱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坐已,问比丘尼:“汝见佛不?容貌何似?为我说之!”比丘尼答:“我尔时年少,见佛来入聚落,众人言佛来,我亦随众人出,见光明便礼。头上金钗堕地,在大暗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隐皆见,即时得钗。我自是后,乃作比丘尼。”忧波毱更问:“佛在世时,比丘威仪礼法何如?”答曰:“佛在时,六群比丘,无羞无耻,最是弊恶,威仪法则,胜汝今日。何以知之?六群比丘入户,不令油弃。此虽弊恶,如比丘仪法,行、住、坐、卧,不失法则。汝虽是六神通阿罗汉,不如彼也。”忧波毱毱闻是语,大自惭愧!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一心敬慎,善人相也。
  复次,何以故言一心敬慎,是菩萨难胜难及、难破难近?譬如大师子王,难胜难破;亦如白象王及龙王,如大火炎,皆难可近。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故,若人欲胜欲破,是不可得,正可自破,是故言难近。
  问曰:一切大菩萨皆大功德,智慧利根,一切难近,何以独言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答曰:实如所言。但以多宝世界中菩萨远来,见此世界不如,石沙秽恶,菩萨身小,一切众事皆亦不如,必生轻慢,是故佛言一心敬慎,彼诸菩萨难近。
  复次,乐处生人,多不勇猛,不聪明,少智慧。如郁怛罗越人,以大乐故,无出家,无受戒;诸天中亦尔。是娑婆世界中,是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土地自活法难,以是故,易得厌心。见老病死至,心大厌患;见贫穷人,知先世因缘所致,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利根。彼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饮食中,刀便生垢,饮食虽好而与刀不相宜;若以石磨之,脂灰莹治,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世界中,利智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亦多有所堪;又如养马不乘,则无所任。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多方便故难近,余处不尔。如佛说:“我自忆念宿世,一日施人千命。”度众生故,虽诸功德、六波罗蜜、一切佛事具足,而不作佛,恒以方便度脱众生。以是事故,是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

  【经】是时,普明菩萨白宝积佛言:“世尊,我今当往见释迦牟尼佛,礼拜供养;及见彼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于诸三昧中而得自在”。
  【论】问曰:若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是普明菩萨何以欲来见释迦牟尼佛?
  答曰:诸菩萨常欲见佛无厌足,听法无厌足,见诸菩萨僧无厌足。诸菩萨于世间法皆以厌患,于上三事心无厌足。如手居士从净居天来欲见佛,其身微细没失,譬如消苏,不得立地。佛语手居士:“汝化作粗身,观此地相!”居士即如佛言,化作粗身,观念地相,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问居士:“汝几事无厌生净居天?”答言:“我三事无厌生净居天:一、见佛供养无厌;二、听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如佛在阎浮提,四部众常随逐佛,听法问法;是我净居诸天,亦常从我听法问法。”声闻犹尚听法无厌足,何况法性身菩萨?以是故,普明菩萨来见释迦牟尼佛,及见此间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
  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如先赞菩萨品中说。
  于诸三昧而得自在者,问曰:如佛一人,一切三昧中得自在,何以言菩萨亦一切三昧中得自在?
  答曰:有二种三昧:一者、佛三昧,二者、菩萨三昧。是诸菩萨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中。如说诸佛要集经中,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时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弃诸盖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诸菩萨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经】佛告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生彼娑婆世界诸菩萨难胜难及,汝当一心游彼世界!”  
  【论】问曰:佛何以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答曰:佛于弟子爱断故,于弟子中心不著故。
  复次,是菩萨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谓释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胜,是故语言欲往随意。
  复次,是菩萨遥见释迦牟尼佛身小,心生小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语:“汝往莫观佛身,勿念世界,但听佛说法!”
  复次,是世界离娑婆世界极远,最在东边。是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
  复次,先世因缘故,虽远处生,应来听法。譬如绳系雀脚,虽复远飞,摄之则还。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见普明远来听法,便作是念:“彼从远来,况我生此世界中而不听法?”如是种种因缘,是故佛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问曰:诸佛力等,更不求福,何故以华为信?
  答曰:随世间法行故。如二国王力势虽同,亦相赠遗。
  复次,示善软心故,以华为信。世间法中,使从远来,必应有信;佛随世法,是故致信。
  复次,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问曰:何以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他法?
  答曰:随世间法,如比丘欲供养法宝,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余持法、知法、解法者。佛亦如是,虽身中有法,而供养余佛法。
  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养?
  答曰:佛从无量阿僧祇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如佛在时,有一盲比丘,眼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衽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衽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我是爱福德人,为汝衽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因、功德果报、功德力。今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爱。”佛为此比丘赞功德已,次为随意说法。是比丘得法眼净,肉眼更明。
  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技家百岁老公而舞,有人诃之言:“老公年已百岁,何用是舞?”公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不自遥散释迦牟尼佛上,而遣人供养?
  答曰:为此间诸菩萨信普明故。
  复次,佛所遣使,水、火、兵、毒,百千种害,终不能伤;道里悬远,欲令安隐故。
  问曰:何故不以好宝深经,若佛菩萨宝(言此宝诸天所不见能出种种妙物,如摩尼珠,故名佛宝也)为信,而以莲华?莲华小物,何足为信?
  答曰:佛不须物,佛宝、天宝尚亦不须,何况人宝?以不须故不遣,亦以佛自等有故不遣。深经亦尔。
  复次,诸经于佛则无甚深。甚深之称,出自凡人,凡人所疑,于佛无碍;凡人所难,佛皆易之。
  复次,华香清妙,宜为供养。如人献赠,必以异物。
  问曰:何故正以莲华,不以余物?
  答曰:供养唯以华香、幡盖。华有二事,有色、有香。
  问曰:余华亦有香、有色,何故唯以莲华供养?
  答曰:如华手经中说:十方佛皆以华供养释迦文佛。
  复次,莲华有三种:一者、人华,二者、天华,三者、菩萨华。人华,大莲华十余叶;天华百叶;菩萨华千叶。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叶莲华;娑婆世界中虽有化华千叶,无水生者,以是故遣。是莲华千叶金色,如上舌相中说。
  问曰:佛何以令普明以华散佛上?
  答曰:供养法,华香、幡盖:幡盖应上,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
  问曰:何以不供奉而已,而自散上?
  答曰:自手供养是身业,软言问讯是口业,能起身、口业是意业。是三业得功德牢固,与佛道作因缘。
  问曰:何以言“汝当一心敬慎,娑婆世界中诸菩萨难及难胜”?
  答曰:佛、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一心敬慎。魔若魔民,及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心敬慎。譬如入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游彼界。
  复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如是事,皆从一心得。如佛般涅槃后一百岁,有一比丘,名忧波毱,得六神通阿罗汉,当尔时世为阎浮提大导师。彼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岁,此比丘尼年少时见佛。忧波毱来入其舍,欲问佛容仪,先遣弟子。弟子语比丘尼:“我大师忧波毱,欲来见汝,问佛容仪。”是时,比丘尼以钵盛满麻油,著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忧波毱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坐已,问比丘尼:“汝见佛不?容貌何似?为我说之!”比丘尼答:“我尔时年少,见佛来入聚落,众人言佛来,我亦随众人出,见光明便礼。头上金钗堕地,在大暗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隐皆见,即时得钗。我自是后,乃作比丘尼。”忧波毱更问:“佛在世时,比丘威仪礼法何如?”答曰:“佛在时,六群比丘,无羞无耻,最是弊恶,威仪法则,胜汝今日。何以知之?六群比丘入户,不令油弃。此虽弊恶,如比丘仪法,行、住、坐、卧,不失法则。汝虽是六神通阿罗汉,不如彼也。”忧波毱毱闻是语,大自惭愧!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一心敬慎,善人相也。
  复次,何以故言一心敬慎,是菩萨难胜难及、难破难近?譬如大师子王,难胜难破;亦如白象王及龙王,如大火炎,皆难可近。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故,若人欲胜欲破,是不可得,正可自破,是故言难近。
  问曰:一切大菩萨皆大功德,智慧利根,一切难近,何以独言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答曰:实如所言。但以多宝世界中菩萨远来,见此世界不如,石沙秽恶,菩萨身小,一切众事皆亦不如,必生轻慢,是故佛言一心敬慎,彼诸菩萨难近。
  复次,乐处生人,多不勇猛,不聪明,少智慧。如郁怛罗越人,以大乐故,无出家,无受戒;诸天中亦尔。是娑婆世界中,是乐因缘少,有三恶道、老病死,土地自活法难,以是故,易得厌心。见老病死至,心大厌患;见贫穷人,知先世因缘所致,心生大厌,以是故智慧利根。彼间菩萨,七宝世界,种种宝树,心念饮食,应意即得,如是生厌心难,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饮食中,刀便生垢,饮食虽好而与刀不相宜;若以石磨之,脂灰莹治,垢除刀利。是菩萨亦如是,生杂世界中,利智难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亦多有所堪;又如养马不乘,则无所任。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多方便故难近,余处不尔。如佛说:“我自忆念宿世,一日施人千命。”度众生故,虽诸功德、六波罗蜜、一切佛事具足,而不作佛,恒以方便度脱众生。以是事故,是娑婆世界中菩萨难近。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第十
释初品中十方菩萨来之余

  【经】宝积佛报普明言:“善男子,西方度如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是中有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欲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是其神力”。
  【论】问曰:佛譬如须弥山,不为大海水波所动,今何以答普明?是则动相。摄心则无语,散心则有说。说法从觉观生,觉观粗事,佛不应有此粗事!
  答曰:佛虽入深禅定,不为世事所动,今以大慈悲心怜愍众生,为之说法断疑。如须弥山王,小风则不能动,若随岚风至则大动散。佛亦如是,有大慈悲风来,怜愍心动,散身无数,入五道教化众生,或作天身乃至畜生。
  复次,佛实不动,常入禅定。先世福德因缘故,身遍出声,应物如响,如天伎乐,自然发声。又如摩尼珠,随人所欲种种与之,若欲衣被、饮食、医药,自恣所须,自然皆得。佛亦如是,从其身边诸毛孔中自然有声,随心说法,是中佛无忆想,亦无分别。如说密迹金刚经中,佛有三密,身密、语密、意密,一切诸天人皆不解不知。有一会众生,或见佛身黄金色、白银色、诸杂宝色,有人见佛身一丈六尺,或见一里、十里、百千万亿,乃至无边无量遍虚空中,如是等名身密。语密者,有人闻佛声一里,有闻十里,百千万亿无数无量遍虚空中;有一会中,或闻说布施,或有闻说持戒,或闻说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是乃至十二部经、八万法聚,各各随心所闻,是名语密。是时目连心念,欲知佛声近远,即时以己神足力,去无量千万亿佛世界而息,闻佛音声如近不异。所息世界,其佛与大众方食。彼土人见目连立其钵缘,彼佛弟子问其佛言:“此人头虫从何所来?著沙门被服而行!”其佛报言:“勿轻此人!此是东方过无量佛界,有佛名释迦牟尼,此是彼佛神足弟子。”彼佛问:“目度伽略子!汝何以来此?”目连答言:“我寻佛音声故来至此。”彼佛告目连:“汝寻佛声,过无量亿劫,不能得其边际。”
  复次,佛出世,为断众生疑故为说法,此不应难!汝不应问:“日何以除暗?”佛亦如是,不应问佛何以故答。
  问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今何以称言是彼神力?
  答曰:示无吾我,彼此灭嫉慢故。
  复次,世界有天,常求尊胜,憍慢法故,自言天地、人物,是我化作。如梵天王谓诸梵言:“我作汝等。”毗纽天言:“世间有大富贵名闻人,皆是我身威德力分。我能成就世间,亦能破坏世间,世间威德皆是我作。”有如是天破因缘法相;诸佛实语不坏因缘法相故,言是彼佛神力。

  【经】是时,普明菩萨白宝积佛言:“世尊,我今当往见释迦牟尼佛,礼拜供养;及见彼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于诸三昧中而得自在”。
  【论】问曰:若诸佛持戒、禅定、智慧、度人皆等,是普明菩萨何以欲来见释迦牟尼佛?
  答曰:诸菩萨常欲见佛无厌足,听法无厌足,见诸菩萨僧无厌足。诸菩萨于世间法皆以厌患,于上三事心无厌足。如手居士从净居天来欲见佛,其身微细没失,譬如消苏,不得立地。佛语手居士:“汝化作粗身,观此地相!”居士即如佛言,化作粗身,观念地相,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问居士:“汝几事无厌生净居天?”答言:“我三事无厌生净居天:一、见佛供养无厌;二、听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如佛在阎浮提,四部众常随逐佛,听法问法;是我净居诸天,亦常从我听法问法。”声闻犹尚听法无厌足,何况法性身菩萨?以是故,普明菩萨来见释迦牟尼佛,及见此间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
  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如先赞菩萨品中说。
  于诸三昧而得自在者,问曰:如佛一人,一切三昧中得自在,何以言菩萨亦一切三昧中得自在?
  答曰:有二种三昧:一者、佛三昧,二者、菩萨三昧。是诸菩萨于菩萨三昧中得自在,非佛三昧中。如说诸佛要集经中,文殊尸利欲见佛集,不能得到。诸佛各还本处,文殊尸利到诸佛集处。有一女人近彼佛坐入三昧,文殊尸利入,礼佛足已,白佛言:“云何此女人得近佛坐,而我不得?”佛告文殊尸利:“汝觉此女人,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尸利即弹指觉之而不可觉,以大声唤亦不可觉,捉手牵亦不可觉,又以神足动三千大千世界犹亦不觉。文殊尸利白佛言:“世尊,我不能令觉。”是时,佛放大光明照下方世界,是中有一菩萨名弃诸盖,即时从下方出,来到佛所,头面礼佛足,一面立。佛告弃诸盖菩萨:“汝觉此女人!”即时弹指,此女从三昧起。文殊尸利白佛:“以何因缘,我动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此女起?弃诸盖菩萨一弹指,便从三昧起?”佛告文殊尸利:“汝因此女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女人因弃诸盖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以是故,汝不能令觉。汝于诸佛三昧中功德未满。”是诸菩萨三昧中得自在,佛三昧中少多入,而未得自在故耳!

  【经】佛告普明:“欲往随意,宜知是时。”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生彼娑婆世界诸菩萨难胜难及,汝当一心游彼世界!”  
  【论】问曰:佛何以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答曰:佛于弟子爱断故,于弟子中心不著故。
  复次,是菩萨未得一切智,未得佛眼故,心中少多有疑。谓释迦牟尼佛功德大,所益或胜,是故语言欲往随意。
  复次,是菩萨遥见释迦牟尼佛身小,心生小慢,言彼佛不如。是故佛语:“汝往莫观佛身,勿念世界,但听佛说法!”
  复次,是世界离娑婆世界极远,最在东边。是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诸法相,与宝积佛说诸法相正同;便言世界虽远,法相不异,增益大信,心转坚固。
  复次,先世因缘故,虽远处生,应来听法。譬如绳系雀脚,虽复远飞,摄之则还。
  复次,是娑婆世界中菩萨,见普明远来听法,便作是念:“彼从远来,况我生此世界中而不听法?”如是种种因缘,是故佛言:“欲往随意,宜知是时。”
  问曰:诸佛力等,更不求福,何故以华为信?
  答曰:随世间法行故。如二国王力势虽同,亦相赠遗。
  复次,示善软心故,以华为信。世间法中,使从远来,必应有信;佛随世法,是故致信。
  复次,诸佛恭敬法故,供养于法,以法为师。何以故?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
  问曰:何以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他法?
  答曰:随世间法,如比丘欲供养法宝,不自供养身中法,而供养余持法、知法、解法者。佛亦如是,虽身中有法,而供养余佛法。
  问曰:如佛不求福德,何以故供养?
  答曰:佛从无量阿僧祇劫中修诸功德,常行诸善,不但求报、敬功德故而作供养。如佛在时,有一盲比丘,眼无所见而以手缝衣,时针衽脱,便言:“谁爱福德,为我衽针?”是时,佛到其所,语比丘:“我是爱福德人,为汝衽来!”是比丘识佛声,疾起著衣礼佛足,白佛言:“佛功德已满,云何言爱福德?”佛报言:“我虽功德已满,我深知功德因、功德果报、功德力。今我于一切众生中得最第一,由此功德,是故我爱。”佛为此比丘赞功德已,次为随意说法。是比丘得法眼净,肉眼更明。
  复次,佛虽功德已满,更无所须,为教化弟子故,语之言:“我尚作功德,汝云何不作?”如技家百岁老公而舞,有人诃之言:“老公年已百岁,何用是舞?”公答:“我不须舞,但欲教子孙故耳!”佛亦如是,功德虽满,为教弟子作功德故而作供养。
  问曰:若尔者,佛何以不自遥散释迦牟尼佛上,而遣人供养?
  答曰:为此间诸菩萨信普明故。
  复次,佛所遣使,水、火、兵、毒,百千种害,终不能伤;道里悬远,欲令安隐故。
  问曰:何故不以好宝深经,若佛菩萨宝(言此宝诸天所不见能出种种妙物,如摩尼珠,故名佛宝也)为信,而以莲华?莲华小物,何足为信?
  答曰:佛不须物,佛宝、天宝尚亦不须,何况人宝?以不须故不遣,亦以佛自等有故不遣。深经亦尔。
  复次,诸经于佛则无甚深。甚深之称,出自凡人,凡人所疑,于佛无碍;凡人所难,佛皆易之。
  复次,华香清妙,宜为供养。如人献赠,必以异物。
  问曰:何故正以莲华,不以余物?
  答曰:供养唯以华香、幡盖。华有二事,有色、有香。
  问曰:余华亦有香、有色,何故唯以莲华供养?
  答曰:如华手经中说:十方佛皆以华供养释迦文佛。
  复次,莲华有三种:一者、人华,二者、天华,三者、菩萨华。人华,大莲华十余叶;天华百叶;菩萨华千叶。彼世界中多有金色光明千叶莲华;娑婆世界中虽有化华千叶,无水生者,以是故遣。是莲华千叶金色,如上舌相中说。
  问曰:佛何以令普明以华散佛上?
  答曰:供养法,华香、幡盖:幡盖应上,干香应烧,湿香应涂地,末香及华应散。
  问曰:何以不供奉而已,而自散上?
  答曰:自手供养是身业,软言问讯是口业,能起身、口业是意业。是三业得功德牢固,与佛道作因缘。
  问曰:何以言“汝当一心敬慎,娑婆世界中诸菩萨难及难胜”?
  答曰:佛、辟支佛、阿罗汉一切诸贤圣,皆一心敬慎。魔若魔民,及内身结使,种种先世罪报,皆是贼;近此诸贼故,应一心敬慎。譬如入贼中行,不自慎护,为贼所得。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以游彼界。
  复次,以人心多散,如狂如醉;一心敬慎,则是诸功德初门。摄心得禅,便得实智慧;得实智慧,便得解脱;得解脱,便得尽苦。如是事,皆从一心得。如佛般涅槃后一百岁,有一比丘,名忧波毱,得六神通阿罗汉,当尔时世为阎浮提大导师。彼时有一比丘尼,年百二十岁,此比丘尼年少时见佛。忧波毱来入其舍,欲问佛容仪,先遣弟子。弟子语比丘尼:“我大师忧波毱,欲来见汝,问佛容仪。”是时,比丘尼以钵盛满麻油,著户扇下试之,知其威仪详审以不?忧波毱入,徐排户扇,麻油小弃。坐已,问比丘尼:“汝见佛不?容貌何似?为我说之!”比丘尼答:“我尔时年少,见佛来入聚落,众人言佛来,我亦随众人出,见光明便礼。头上金钗堕地,在大暗林下,佛光明照之,幽隐皆见,即时得钗。我自是后,乃作比丘尼。”忧波毱更问:“佛在世时,比丘威仪礼法何如?”答曰:“佛在时,六群比丘,无羞无耻,最是弊恶,威仪法则,胜汝今日。何以知之?六群比丘入户,不令油弃。此虽弊恶,如比丘仪法,行、住、坐、卧,不失法则。汝虽是六神通阿罗汉,不如彼也。”忧波毱毱闻是语,大自惭愧!以是故,言一心敬慎。一心敬慎,善人相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座比丘两手捉上座两足,以头面礼。
  问曰:四种身仪:若坐、若立、若行、若卧。何以故一面立?
  答曰:为来故不应行,为恭敬供养故不应卧。此事易明,何足问耶?应问或坐、或立。坐者于供养不重,立者恭敬供养法重。
  复次,佛法中,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来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轻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众身心属佛,是故立。若得道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所作已办,是故听坐;余虽得三道,亦不听坐,大事未办,结贼未破故。譬如王臣,大有功勋故得坐。是诸菩萨中,虽有白衣,以从远来供养佛故立。


  【经】白佛言:“宝积如来致问世尊: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又以此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
  【论】问曰:宝积佛一切智,何以方问讯释迦牟尼佛,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答曰:诸佛法尔,知而故问。如毗尼中,达贰迦比丘作赤色瓦窟,佛见已知而故问:“阿难,此作何物?”阿难白佛:“是陶家子出家,字达贰迦,作小草舍,常为放牛人所坏,三作三破,是故作此瓦舍。”佛语阿难:“破此瓦窟!何以故?外道辈当言,佛大师在时,漏处法出!”如是等处处知而故问。
  复次,佛虽一切智,随世界法,世人问讯,佛亦问讯。佛人中生,受人法,寒热、生死与人等,问讯法亦应等。
  复次,世界中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佛力等故,应相问讯。
  复次,是多宝世界清净庄严,佛身色像光明亦大,若不问讯,人谓轻慢。又复欲示佛世界身色光明,种种虽胜,智慧、神力俱等无异,是故问讯。
  问曰:何以问少恼、少病不?
  答曰:有二种病:一者、外因缘病,二者、内因缘病。外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堕落、推压,如是等种种外患,名为恼。内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种种,名为内病。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是故问少恼、少患不?
  问曰:何以不问无恼、无病,而问少恼、少患?
  答曰:圣人实知身为苦本,无不病时。何以故?是四大合而为身,地、水、火、风,性不相宜,各各相害。譬如疽疮,无不痛时,若以药涂,可得少瘥而不可得愈。人身亦如是,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则死。以是故,不得问无恼、无病。外患,常有风雨、寒热为恼。复有身四仪:坐、卧、行、住,久坐则极恼,久卧、久住、久行皆恼。以是故,问少恼、少患。
  问曰:问少恼、少患则足,何以复言兴居轻利?
  答曰:人虽病瘥,未得平复,以是故,问兴居轻利。
  问曰:何以故言气力安乐不?
  答曰:有人病瘥,虽能行步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施为,携轻举重,故问气力。有人虽病得瘥,能举重携轻,而未受安乐,是故问安乐不!
  问曰:若无病有力,何以未受安乐?
  答曰:有人贫穷、恐怖、忧愁,不得安乐。以是故,问得安乐不。
  复次,有二种问讯法:问讯身,问讯心。若言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是问讯身。若言安乐不,是问讯心。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是二病问讯故,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问曰:人问讯则应尔,诸天尚不应如此问讯,何况于佛?
  答曰:佛身二种:一、神通变化身,二、父母生身。父母生身,受人法故,不如天,是故应如人法问讯。
  问曰:一切贤圣,心无所著,不贪身,不惜寿,不恶死,不悦生,若如是者,何用问讯?
  答曰:随世界法故,受人法问讯。遣问讯,亦以人法。千叶金色莲华,如上说。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受是千叶金色莲华已,散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佛。
  【论】问曰:佛无胜如,今何以故向东方诸佛散华供养?如佛初得道时,自念:“人无所尊,则事业不成。今十方天地谁可尊事者?我欲师而事之!”是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佛为无上,无过佛者。”佛亦自以天眼观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胜佛者,心自念言:“我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今自致作佛,是我所尊,即是我师,我当恭敬供养尊事是法。”譬如有树名为好坚,是树在地中百岁,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百丈,是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其身。是时林中有神,语好坚树言:“世中无大汝者,诸树皆当在汝荫中。”佛亦如是,无量阿僧祇劫,在菩萨地中生,一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处坐,实知一切诸法相,得成佛道。是时自念:“谁可尊事以为师者,我当承事恭敬供养。”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言:“佛为无上,无过佛者。”今何以故复供养东方诸佛?
  答曰:佛虽无上,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过佛者,而行供养。供养有上、中、下:下于己者而供养之,是下供养;供养胜己,是上供养;供养与己等者,是中供养。诸佛供养,是中供养。如大爱道比丘尼,与五百阿罗汉比丘尼,一日中一时入涅槃。是时,诸得三道优婆塞,举五百床;四天王举佛乳母大爱道床;佛自在前擎香罏,烧香供养。佛语比丘:“汝等助我供养乳母身!”尔时,诸阿罗汉比丘,各各以神足力,到摩梨山上,取牛头栴檀香薪,助佛作[艹/积],是为下供养。以是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
  复次,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如偈说:

  “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以是故,诸佛一切智,能供养一切智。
  复次,是十方佛,世世劝助释迦牟尼佛。如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如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舍六波罗蜜入涅槃。譬如人梦中作栰,渡大河水,手足疲劳,生患厌想。在中流中梦觉,自念言:“何许有河而可渡者?”是时,勤心都放。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尔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以右手摩其头,语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当念汝本愿,欲度众生。汝虽知空,众生不解,汝当集诸功德,教化众生,莫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三十二业。汝今始得一无生法门,莫便大喜!”是时,菩萨闻诸佛教诲,还生本心,行六波罗蜜以度众生。如是等初得佛道时,得是佐助。又佛初得道时,心自思惟:“是法甚深,众生愚蒙薄福,我亦五恶世生,念当云何?”念已:“我当于一法中作三分,分为三乘以度众生。”作是思惟时,十方诸佛皆现光明,赞言:“善哉!善哉!我等亦在五恶世中,分一法作三分以度众生。”是时,佛闻十方诸佛语声,即大欢喜,称言:“南无佛!”如是十方佛处处劝助为作大利,知恩重故,以华供养十方佛。最上福德,无过此德。何以故?是华宝积佛功德力所生,非是水生华。普明是十住法身菩萨,送此华来,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养,是福倍多。何以故?佛自供养佛故。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者清净,受者亦净;四、施者不净,受者不净。今施东方诸佛,是为二俱清净,是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养十方佛。
  问曰:一切圣人不受报果,后更不生,云何言是施福最大?
  答曰:是福虽无人受,其相自大;若有人受者,其报无量。诸圣人知有为法,皆无常、空故,舍入涅槃,是福亦舍。譬如烧金丸,虽眼见其好,不可以手触,烧人手故。
  复次,如人有疮,则须药涂;若无疮者,药无所施。人有身亦如是,常为饥渴、寒热所逼,亦如疮发;以衣被、饮食、温暖将适,如药涂疮。如愚痴人,为贪药故,不用涂疮;若其无疮,药亦无用。诸佛以身为疮,舍放身疮故,亦不受报药。以是故,虽有大福,亦不受报。

  【经】所散莲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论】问曰:华少而世界多,云何满?
  答曰:佛神通力故,如上八种自恣变化法:大能令小,小能令大,轻能令重,重能令轻,自在无碍,随意所到,能动大地,所愿能办。诸大圣人皆得是八种自在,是故佛能以少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又复以示众生未来福报,如此少华,满东方世界。又劝东方菩萨,言植福于佛田中,所得果报,亦如此华弥满无量;汝虽远来,应当欢喜!遇此大福田,果报无量!

  【经】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佛以舌相光明,化作千叶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今何以故一一华上,皆有坐菩萨?
  答曰:上是佛所化华,故有坐佛。此是普明菩萨所供养华,是故有坐菩萨。
  复次,上诸众生应见坐佛得度,今此众生应见坐菩萨得度,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先说。

  【经】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各以供养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释迦牟尼佛。是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养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论】如说偈: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有下、中、上礼:下者揖,中者跪,上者稽首。头面礼足,是上供养。以是故佛毗尼中,下座比丘两手捉上座两足,以头面礼。
  问曰:四种身仪:若坐、若立、若行、若卧。何以故一面立?
  答曰:为来故不应行,为恭敬供养故不应卧。此事易明,何足问耶?应问或坐、或立。坐者于供养不重,立者恭敬供养法重。
  复次,佛法中,诸外道出家及一切白衣,来到佛所皆坐。外道他法,轻佛故坐;白衣如客,是故坐;一切五众身心属佛,是故立。若得道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目连、须菩提等,所作已办,是故听坐;余虽得三道,亦不听坐,大事未办,结贼未破故。譬如王臣,大有功勋故得坐。是诸菩萨中,虽有白衣,以从远来供养佛故立。


  【经】白佛言:“宝积如来致问世尊: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又以此千叶金色莲华,供养世尊”。
  【论】问曰:宝积佛一切智,何以方问讯释迦牟尼佛,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答曰:诸佛法尔,知而故问。如毗尼中,达贰迦比丘作赤色瓦窟,佛见已知而故问:“阿难,此作何物?”阿难白佛:“是陶家子出家,字达贰迦,作小草舍,常为放牛人所坏,三作三破,是故作此瓦舍。”佛语阿难:“破此瓦窟!何以故?外道辈当言,佛大师在时,漏处法出!”如是等处处知而故问。
  复次,佛虽一切智,随世界法,世人问讯,佛亦问讯。佛人中生,受人法,寒热、生死与人等,问讯法亦应等。
  复次,世界中大贵、大贱,不应相问讯;佛力等故,应相问讯。
  复次,是多宝世界清净庄严,佛身色像光明亦大,若不问讯,人谓轻慢。又复欲示佛世界身色光明,种种虽胜,智慧、神力俱等无异,是故问讯。
  问曰:何以问少恼、少病不?
  答曰:有二种病:一者、外因缘病,二者、内因缘病。外者,寒热、饥渴、兵刃、刀杖、堕落、推压,如是等种种外患,名为恼。内者,饮食不节、卧起无常、四百四病,如是等种种,名为内病。如此二病,有身皆苦,是故问少恼、少患不?
  问曰:何以不问无恼、无病,而问少恼、少患?
  答曰:圣人实知身为苦本,无不病时。何以故?是四大合而为身,地、水、火、风,性不相宜,各各相害。譬如疽疮,无不痛时,若以药涂,可得少瘥而不可得愈。人身亦如是,常病常治,治故得活,不治则死。以是故,不得问无恼、无病。外患,常有风雨、寒热为恼。复有身四仪:坐、卧、行、住,久坐则极恼,久卧、久住、久行皆恼。以是故,问少恼、少患。
  问曰:问少恼、少患则足,何以复言兴居轻利?
  答曰:人虽病瘥,未得平复,以是故,问兴居轻利。
  问曰:何以故言气力安乐不?
  答曰:有人病瘥,虽能行步坐起,气力未足,不能造事施为,携轻举重,故问气力。有人虽病得瘥,能举重携轻,而未受安乐,是故问安乐不!
  问曰:若无病有力,何以未受安乐?
  答曰:有人贫穷、恐怖、忧愁,不得安乐。以是故,问得安乐不。
  复次,有二种问讯法:问讯身,问讯心。若言少恼、少患、兴居轻利、气力,是问讯身。若言安乐不,是问讯心。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淫欲、瞋恚、嫉妒、悭贪、忧愁、怖畏等种种烦恼,九十八结,五百缠,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是二病问讯故,言“少恼、少病,兴居轻利,气力安乐不?”
  问曰:人问讯则应尔,诸天尚不应如此问讯,何况于佛?
  答曰:佛身二种:一、神通变化身,二、父母生身。父母生身,受人法故,不如天,是故应如人法问讯。
  问曰:一切贤圣,心无所著,不贪身,不惜寿,不恶死,不悦生,若如是者,何用问讯?
  答曰:随世界法故,受人法问讯。遣问讯,亦以人法。千叶金色莲华,如上说。

  【经】尔时,释迦牟尼佛受是千叶金色莲华已,散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佛。
  【论】问曰:佛无胜如,今何以故向东方诸佛散华供养?如佛初得道时,自念:“人无所尊,则事业不成。今十方天地谁可尊事者?我欲师而事之!”是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佛为无上,无过佛者。”佛亦自以天眼观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胜佛者,心自念言:“我行摩诃般若波罗蜜,今自致作佛,是我所尊,即是我师,我当恭敬供养尊事是法。”譬如有树名为好坚,是树在地中百岁,枝叶具足,一日出生高百丈,是树出已,欲求大树以荫其身。是时林中有神,语好坚树言:“世中无大汝者,诸树皆当在汝荫中。”佛亦如是,无量阿僧祇劫,在菩萨地中生,一日于菩提树下金刚座处坐,实知一切诸法相,得成佛道。是时自念:“谁可尊事以为师者,我当承事恭敬供养。”时梵天王等诸天白佛言:“佛为无上,无过佛者。”今何以故复供养东方诸佛?
  答曰:佛虽无上,三世十方天地中无过佛者,而行供养。供养有上、中、下:下于己者而供养之,是下供养;供养胜己,是上供养;供养与己等者,是中供养。诸佛供养,是中供养。如大爱道比丘尼,与五百阿罗汉比丘尼,一日中一时入涅槃。是时,诸得三道优婆塞,举五百床;四天王举佛乳母大爱道床;佛自在前擎香罏,烧香供养。佛语比丘:“汝等助我供养乳母身!”尔时,诸阿罗汉比丘,各各以神足力,到摩梨山上,取牛头栴檀香薪,助佛作[艹/积],是为下供养。以是故,虽不求果而行等供养。
  复次,唯佛应供养佛,余人不知佛德。如偈说:

  “智人能敬智,智论则智喜;智人能知智,如蛇知蛇足!”

  以是故,诸佛一切智,能供养一切智。
  复次,是十方佛,世世劝助释迦牟尼佛。如七住菩萨,观诸法空无所有,不生不灭。如是观已,于一切世界中心不著,欲放舍六波罗蜜入涅槃。譬如人梦中作栰,渡大河水,手足疲劳,生患厌想。在中流中梦觉,自念言:“何许有河而可渡者?”是时,勤心都放。菩萨亦如是,立七住中,得无生法忍,心行皆止,欲入涅槃。尔时,十方诸佛皆放光明,照菩萨身,以右手摩其头,语言:“善男子,勿生此心!汝当念汝本愿,欲度众生。汝虽知空,众生不解,汝当集诸功德,教化众生,莫入涅槃!汝未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无量光明、三十二业。汝今始得一无生法门,莫便大喜!”是时,菩萨闻诸佛教诲,还生本心,行六波罗蜜以度众生。如是等初得佛道时,得是佐助。又佛初得道时,心自思惟:“是法甚深,众生愚蒙薄福,我亦五恶世生,念当云何?”念已:“我当于一法中作三分,分为三乘以度众生。”作是思惟时,十方诸佛皆现光明,赞言:“善哉!善哉!我等亦在五恶世中,分一法作三分以度众生。”是时,佛闻十方诸佛语声,即大欢喜,称言:“南无佛!”如是十方佛处处劝助为作大利,知恩重故,以华供养十方佛。最上福德,无过此德。何以故?是华宝积佛功德力所生,非是水生华。普明是十住法身菩萨,送此华来,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知十方佛是第一福田,故以供养,是福倍多。何以故?佛自供养佛故。佛法中有四种布施:一、施者清净,受者不净;二、施者不净,受者清净:三、施者清净,受者亦净;四、施者不净,受者不净。今施东方诸佛,是为二俱清净,是福最大。以是故,佛自供养十方佛。
  问曰:一切圣人不受报果,后更不生,云何言是施福最大?
  答曰:是福虽无人受,其相自大;若有人受者,其报无量。诸圣人知有为法,皆无常、空故,舍入涅槃,是福亦舍。譬如烧金丸,虽眼见其好,不可以手触,烧人手故。
  复次,如人有疮,则须药涂;若无疮者,药无所施。人有身亦如是,常为饥渴、寒热所逼,亦如疮发;以衣被、饮食、温暖将适,如药涂疮。如愚痴人,为贪药故,不用涂疮;若其无疮,药亦无用。诸佛以身为疮,舍放身疮故,亦不受报药。以是故,虽有大福,亦不受报。

  【经】所散莲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论】问曰:华少而世界多,云何满?
  答曰:佛神通力故,如上八种自恣变化法:大能令小,小能令大,轻能令重,重能令轻,自在无碍,随意所到,能动大地,所愿能办。诸大圣人皆得是八种自在,是故佛能以少华,满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又复以示众生未来福报,如此少华,满东方世界。又劝东方菩萨,言植福于佛田中,所得果报,亦如此华弥满无量;汝虽远来,应当欢喜!遇此大福田,果报无量!

  【经】一一华上,皆有菩萨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问曰:上佛以舌相光明,化作千叶宝华,一一华上皆有坐佛;今何以故一一华上,皆有坐菩萨?
  答曰:上是佛所化华,故有坐佛。此是普明菩萨所供养华,是故有坐菩萨。
  复次,上诸众生应见坐佛得度,今此众生应见坐菩萨得度,结跏趺坐,说六波罗蜜,闻此法者,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先说。

  【经】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头面礼释迦牟尼佛足,各以供养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释迦牟尼佛。是诸出家、在家菩萨,及诸童男、童女,各各以善根福德力故,得供养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论】如说偈:

  “诸圣所来道,佛亦如是来;实相及所去,佛亦尔无异;
   诸圣如实语,佛亦如实说:以是故名佛,多陀阿伽度。
   忍铠心坚固,精进弓力强,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
   应受天世人,一切诸供养,以是故名佛,以为阿罗诃。
   正知苦实相,亦实知苦集,知苦灭实相,亦知苦灭道。
   真正解四谛,定实不可变,是故十方中,号三藐三佛。
   得微妙三明,清净行亦具,是故号世尊,鞞阇遮罗那。
   解知一切法,自得妙道去,或时方便说,愍念一切故。
   灭除老病死,令到安隐处,以是故名佛,以为修伽陀。
   知世所从来,亦知世灭道,以是故名佛,为路迦鞞陀。
   禅戒智等眼,无及况出上,以是故名佛,为阿耨多罗。
   大悲度众生,软善教调御,以是故名佛,富楼沙昙藐。
   智慧无烦恼,说最上解脱,以是故名佛,提婆摩菟舍。
   三世动不动,尽及不尽法,道树下悉知,是故名为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南方度如恒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离一切忧,佛号无忧德,菩萨名离忧。西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灭恶,佛号宝山,菩萨名义意。北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胜,佛号胜王,菩萨名得胜。下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善,佛号善德,菩萨名华上。上方度如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其世界最在边,世界名喜,佛号喜德,菩萨名德喜。如是一切,皆如东方。
  【论】问曰:如佛法中,实无诸方名。何以故?诸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中所不摄,四法藏中亦无,说方是实法,因缘求亦不可得。今何以故此中说十方诸佛、十方菩萨来?
  答曰:随世俗法所传,故说方,求方实不可得。
  问曰:何以言无方?汝四法藏中不说,我六法藏中说。汝众、入、界中不摄,我陀罗骠中摄。是方法,常相故,有相故,亦有亦常。如经中说:日出处是东方,日没处是西方,日行处是南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日有三分合:若前合,若今合,若后合。随方日分,初合是东方,南方、西方亦如是。日不行处是无分。彼间此,此间彼,是方相;若无方,无彼、此,彼、此是方相而非方。
  答曰:不然!须弥山在四域之中,日绕须弥,照四天下:郁怛罗越日中,是弗婆提日出,于弗婆提人是东方;弗婆提日中,是阎浮提日出,于阎浮提人是东方。是实无初。何以故?一切方皆东方,皆南方,皆西方,皆北方。汝言日出处是东方,日行处是南方,日没处是西方,日不行处是北方,是事不然!
  复次,有处日不合,是为非方,无方相故。
  问曰:我说一国中方相,汝以四国为难,以是故,东方非无初。
  答曰:若一国中日与东方合,是为有边,有边故无常,无常故是不遍,以是故,方但有名而无实。


  【经】尔时,是三千大千世界,皆成为宝,华遍覆地,悬缯幡盖,香树华树,皆悉庄严。
  【论】问曰:此谁神力令地为宝?
  答曰:是佛无量神力变化所为。有人咒术、幻法,及诸鬼神、龙王、诸天等能变少物。令三千大千世界皆为珍宝,余人及梵天王皆所不能。佛入四禅中十四变化心,能令三千大千世界华香、树木、一切土地,皆悉庄严;一切众生皆悉和同,心转为善。何以故?庄严此世界,为说般若波罗蜜故。亦为十方诸菩萨客来,及诸天世人故庄严。如人请贵客,若一家请则庄严一家,一国主则庄严一国,转轮圣王则庄严四天下,梵天王庄严三千大千世界。佛为十方无量恒河沙等诸世界中主,是诸他方菩萨及诸天世人客来故。亦为此彼众人见此变化庄严,则生大心,生清净欢喜心,从大心发大业,从大业得大报,受大报时更生大心,如是展转增益,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变此世界皆悉为宝。云何名宝?宝有四种:金、银、毗琉璃、玻璃。更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玻璃、砗磲、玛瑙、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更复有宝:摩罗伽陀(此珠金翅鸟口边出绿色,能辟一切毒也)、因陀尼罗(天青珠)、摩诃尼罗(大青珠)、钵摩罗伽(赤光珠)、越阇(金刚)、龙珠、如意珠、玉贝、珊瑚、琥珀等,种种名为宝。是宝有三种:有人宝、天宝、菩萨宝。人宝力少,唯有清净光色,除毒、除鬼、除暗,亦除饥渴、寒热种种苦事。天宝亦大,亦胜常,随逐天身,可使令,可共语,轻而不重。菩萨宝胜于天宝,能兼有人宝、天宝事,又能令一切众生知死此生彼因缘本末,譬如明镜见其面像。
  复次,菩萨宝能出种种法音。若为首饰宝冠,则雨十方无量世界诸佛上,幢幡、华盖种种供养之具以供养佛。又雨衣被、卧具、生活之物,种种众事,随众生所须,皆悉雨之,给施众生。如是等种种众宝,以除众生贫穷苦厄。
  问曰:是诸珍宝从何处出?
  答曰:金出山石沙赤铜中,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龙珠出龙脑中,珊瑚出海中石树,玉贝出虫甲中,银出烧石,余琉璃、玻璃等皆出山窟中,如意珠出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玻璃珠。如是等诸宝,是人中常宝。佛所庄严一切世界,是最殊胜,诸天所不能得。何以故?是从大功德所生。种种华幡,如先说。香树者,名阿伽楼(蜜香树)、多伽楼(木香树)、栴檀,如是等种种香树。华树名瞻卜(黄华树)、阿输迦(无忧华树)、婆诃迦罗(赤华树),如是等种种华树。

  【经】譬如华积世界、普华世界,妙德菩萨、善住意菩萨,及余大威神诸菩萨,皆在彼住。
  【论】问曰:何以言譬如华积世界?
  答曰:彼世界常有净华,此世界变化一时,故以喻也。譬喻法,以小喻大。如人面好,譬如满月。
  问曰:更有十方诸清净世界,如阿弥陀佛安乐世界等,何故但以普华世界为喻?
  答曰:阿弥陀佛世界,不如华积世界。何以故?法积比丘,佛虽将至十方观清净世界,功德力薄,不能得见上妙清净世界,以是故,世界不如。
  复次,当佛变化此世界时,正与华积世界相似。以是故,言譬如华积世界。
  问曰:更有余大菩萨,如毗摩罗鞊、观世音、遍吉菩萨等,何以不言此诸菩萨在彼住,而但言文殊尸利、善住意菩萨,
  答曰:是遍吉菩萨,一一毛孔常出诸佛世界及诸佛菩萨,遍满十方以化众生,无适住处。文殊尸利分身变化入五道中,或作声闻,或作缘觉,或作佛身,如首楞严三昧经中说。文殊尸利菩萨,过去世作龙种尊佛,七十二亿世作辟支迦佛,是可言可说。遍吉菩萨不可量、不可说,住处不可知;若住应在一切世界中住,是故不说。
  复次,及诸大威神菩萨,亦应总说遍吉等诸大菩萨。

  【经】尔时,佛知一切世界,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若沙门、婆罗门,若天,若揵闼婆、人、阿修罗等,及诸菩萨摩诃萨绍尊位者,一切皆集。
  【论】问曰:佛神力无量,一切十方众生,若尽来在会者,一切世界应空;若不来者,佛无量神力有所不能!
  答曰:不应尽来。何以故?诸佛世界无边无量,若尽来者,便为有边。又复十方各各有佛,亦说般若波罗蜜。如般若波罗蜜四十三品中,十方面各千佛现,皆说般若波罗蜜。以是故不应尽来。
  问曰:若有十方诸佛,皆说般若波罗蜜,十方诸菩萨何以故来?
  答曰:如普明菩萨来章中已说,与释迦牟尼佛因缘故来。
  复次,是诸菩萨本愿故,若有说般若波罗蜜处,我当听受供养,是以远来。欲以身力积功德故;亦以示诸众生,我从远来供养法故,云何汝在此世界而不供养?
  问曰:佛于法不著,何以故七现神力而令众生大集?
  答曰:是般若波罗蜜甚深,难知难解,不可思议,是故广集诸大菩萨,令新发意者心得信乐。譬如小人所语,不为人信;贵重大人,人必信受。
  问曰:何以故言若天世界、若魔世界、若梵世界?但应言天世界、人世界则足。何以故?十号中言天、人师,以是故应言天、人而已。
  答曰:诸天有天眼、天耳,利根智慧多,自知来,以是故言天世界。
  问曰:若天世界,已摄魔、梵,何以别说若魔、若梵?
  答曰:天中有三大主:释提婆那民二处天主,魔王六欲天主,梵世界中梵天王为主。
  问曰:如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皆有主,何以但有三主?
  答曰:释提婆那民依地住,佛亦依地住,常来佛所,大有名称,人多识故。魔王常来娆佛,又是一切欲界中主。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皆属魔王。
  复次,天世界,则三界天皆摄是天中;一切欲界魔为主,是故别说。
  复次,魔常娆佛,今来听般若波罗蜜,余人增益信故。
  问曰:色界中大有天,何以但言梵世界集?
  答曰:上诸天无觉观,不喜散心,又难闻故。梵世界有四识,易闻故,又梵世界近故。
  复次,梵名离欲清净,今言梵世界,已总说色界诸天。
  复次,余天未有人民,劫初生时,梵天王独在梵宫,寂寞无人。其心不悦而自生念:“此间何以不生人民?”是时光音天命尽者,应念来生。梵王便自生念:“此诸天先无,随我念故生,我能生此诸天。”诸天是时亦各自念:“我从梵王生,梵王是我父也。”以是故,但说梵世界。
  复次,二禅、三禅、四禅天,于欲界见佛听法,若劝助菩萨,眼识、耳识、身识,皆在梵世界中取。以是故,别说梵世界。
  问曰:何以故独说诸沙门、婆罗门,不说国王及长者诸余人众?
  答曰:智慧人有二分:沙门、婆罗门。出家名沙门,在家名婆罗门。余人心存世乐,是故不说。婆罗门多学智慧求福,出家人一切求道,是故但说沙门、婆罗门。在家中七世清净,生满六岁皆受戒,名婆罗门。是沙门、婆罗门中,有道德智慧,以是故说。
  问曰:先以说天世界,今何以复说天?
  答曰:天世界是四天王、忉利天;魔是他化自在天;梵是色界。今说天,是欲界中夜摩、兜率陀、化乐、爱身天等。爱身在六天上,形色绝妙,故言爱身。
  问曰:何以但说揵闼婆,不说诸余鬼神及龙王?
  答曰:是揵闼婆是诸天伎人,随逐诸天,其心柔软,福德力小减诸天。诸鬼神,鬼神道中摄;龙王,畜生道中摄。甄陀罗亦是天伎,皆属天,与天同住共坐,饮食伎乐皆与天同。是揵闼婆王名童笼磨,此言树。是揵闼婆、甄陀罗,恒在二处住,常所居止在十宝山间;有时天上为诸天作乐,此二种常番休上下。人在四天下生,生有四种,极长寿乃至无量岁,极短寿乃至十岁。阿修罗恶心斗诤而不破戒,大修施福,生在大海边住,亦有城郭宫殿。是阿修罗王,名毗摩质多婆梨罗睺罗,如是等名阿修罗王。如说:一时,罗睺罗阿修罗王欲啖月,月天子怖,疾到佛所,说偈:

  “大智精进佛世尊,我今归命稽首礼!是罗睺罗恼乱我,愿佛怜愍见救护!”

  佛与罗睺罗而说偈言:

  “月能照暗而清凉,是虚空中天灯明,其色白净有千光,汝莫吞月疾放去!”

  是时,罗睺罗怖懅流汗,即疾放月。波梨阿修罗王见罗睺罗惶怖放月,说偈问曰:

  “汝罗睺罗何以故,惶怖战栗疾放月?汝身流汗如病人,心怖不安乃如是!”

  罗睺罗尔时说偈答曰:

  “世尊以偈而敕我,我不放月头七分,设得生活不安隐,以故我今放此月!”

  波梨阿修罗王说此偈言:

  “诸佛甚难值,久远乃出世,说此清净偈,罗睺即放月。”

  问曰:何以不说地狱、畜生、饿鬼?
  答曰:地狱大苦,心乱不能受法;畜生愚痴覆心,不能受化;饿鬼为饥渴火烧身故,不得受法。
  复次,畜生、饿鬼中,少多有来听法者,生福德心而已,不堪受道,是故不说。
  问曰:若尔者,揵闼婆、阿修罗亦不应说。何以故?鬼神道中已摄故。
  答曰:佛不说摄,今何以言摄?此是迦旃延子等说。如阿修罗力与天等,或时战斗胜天。揵闼婆是诸天伎,与天同受福乐,有智慧能别好丑,何以故不得受道法?如杂阿含天品中说:富那婆薮鬼神母,佛游行宿其处。尔时,世尊说上妙法甘露,女男二人啼泣,母为说偈止之:

  “汝郁怛罗勿作声,富那婆薮亦莫啼!我今闻法得道证,汝亦当得必如我。”

  以是事故,知鬼神中有得道者。
  复次,摩诃衍中密迹金刚力士,于诸菩萨中胜,何况余人!如屯仑摩甄陀罗王、揵闼婆王,至佛所弹琴赞佛,三千世界皆为震动,乃至摩诃迦葉不安其坐。如此人等,云何不能得道?如诸阿修罗王、龙王,皆到佛所,问佛深法,佛随其问而答深义,何以言不能得道?
  问曰:于五道众生中,佛是天人师,不说三恶道,以其无福,无受道分故。是诸龙、鬼,皆堕恶道中。
  答曰:佛亦不分明说五道,说五道者,是一切有部僧所说。婆蹉佛妒路部僧说有六道。
  复次,应有六道。何以故?三恶道一向是罪处,若福多罪少,是名阿修罗、揵闼婆等,生处应别。以是故,应言六趣。
  复次,三恶道亦有受道福,少故言无。及诸菩萨绍尊位者,如先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第十一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

  【经】佛告舍利弗:
  【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舍利弗而不告菩萨?
  答曰:舍利弗于一切弟子中,智慧最第一,如佛偈说:

  “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
   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复次,舍利弗智慧多闻,有大功德。年始八岁,诵十八部经,通解一切经书义理。是时,摩伽陀国有龙王兄弟:一名姞利,二名阿伽和罗。降雨以时,国无荒年,人民感之,常以仲春之月,一切大集至龙住处,为设大会,作乐谈义,终此一日。自古及今,斯集未替,遂以龙名以名此会。此日常法,敷四高座:一为国王,二为太子,三为大臣,四为论士。尔时,舍利弗以八岁之身,问众人言:“此四高座,为谁敷之?”众人答曰:“为国王、太子、大臣、论士。”是时,舍利弗观察时人婆罗门等,神情瞻向,无胜己者,便升论床,结跏趺坐。众人疑怪,或谓愚小无知,或谓智量过人。虽复嘉其神异,而犹各怀自矜,耻其年小,不自与语,皆遣年少弟子传言问之。其答酬旨趣,辞理超绝!时诸论师叹未曾有,愚智大小一切皆伏。王大欢喜,即命有司封一聚落,常以给之。王乘象舆,振铃告言,宣示一切,十六大国、六大城中无不庆悦。是时,吉占师子,名拘律陀,姓大目揵连,舍利弗友而亲之。舍利弗才明见贵,目揵连豪爽取重。此二人者,才智相比,德行互同;行则俱游,住则同止;少长缱绻,结要终始。后俱厌世,出家学道,作梵志弟子,精求道门,久而无征,以问于师。师名删阇耶,而答之言:“自我求道,弥历年岁,不知为道果无耶?我非其人耶?而亦不得!”他日其师寝疾,舍利弗在头边立,大目连在足边立,喘喘然其命将终,乃愍尔而笑。二人同心,俱问笑意,师答之言:“世俗无眼,为恩爱所侵。我见金地国王死,其大夫人自投火[艹/积],求同一处,而此二人行报各异,生处殊绝。”是时,二人笔受师意,欲以验其虚实。后有金地商人,远来摩伽陀国,二人以疏验之,果如师语。乃怃然叹曰:“我等非其人耶?为是师隐我耶?”二人相与誓曰:“若先得甘露,要必同味。”是时,佛度迦葉兄弟千人,次游诸国,到王舍城,顿止竹园。二梵志师闻佛出世,俱入王舍城,欲知消息。尔时,有一比丘,名阿说示(五人之一),著衣持钵,入城乞食。舍利弗见其仪服异容,诸根静默,就而问言:“汝谁弟子?师是何人?”答言:“释种太子厌老病死苦,出家学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师也。”舍利弗言:“汝师教授为我说之!”即答偈曰:

  “我年既幼稚,受戒日初浅,岂能演至真,广说如来义!”

  舍利弗言:“略说其要!”
  尔时,阿说示比丘说此偈言:

  “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言。”

  舍利弗闻此偈已,即得初道,还报目连。目连见其颜色和悦,迎谓之言:“汝得甘露味耶?为我说之!”舍利弗即为其说向所闻偈,目连言:“更为重说!”即复为说,亦得初道。二师与二百五十弟子,俱到佛所。佛遥见二人与弟子俱来,告诸比丘:“汝等见此二人,在诸梵志前者不?”诸比丘言:“已见!”佛言:“是二人者,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神足第一弟子。”大众俱来,以渐近佛,既到稽首,在一面立,俱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法中欲出家受戒!”佛言:“善来比丘!”即时须发自落,法服著身,衣钵具足,受成就戒。过半月后,佛为长爪梵志说法时,舍利弗得阿罗汉道。所以半月后得道者,是人当作逐佛转法轮师,应在学地,现前自入诸法,种种具知,是故半月后得阿罗汉道。如是等种种功德甚多,是故舍利弗虽是阿罗汉,佛以是般若波罗蜜甚深法,为舍利弗说。
  问曰:若尔者,何以初少为舍利弗说?后多为须菩提说?若以智慧第一故应为多说,复何以为须菩提说?
  答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诸菩萨者,弘大誓愿以度众生,怜愍相同,是故命说。
  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坐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以是故,言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
  复次,佛以众生信敬阿罗汉诸漏已尽,命之为说,众得净信故。诸菩萨漏未尽,若以为说,诸人不信。以是故,与舍利弗、须菩提,共说般若波罗蜜。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曰:何以名舍利弗?为是父母所作字?为是依行功德立名?
  答曰:是父母所作名字。于阎浮提中第一安乐,有摩伽陀国,是中有大城名王舍,王名频婆娑罗,有婆罗门论议师,名摩陀罗。王以其人善能论故,赐封一邑,去城不远。是摩陀罗遂有居家,妇生一女,眼似舍利鸟眼,即名此女为舍利。次生一男,膝骨粗大,名拘絺罗(拘絺罗此言大膝)。是婆罗门既有居家,畜养男女,所学经书,皆已陈故,不复业新。是时,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大论议师,字提舍,于十八种大经,皆悉通利。是人入王舍城,头上戴火,以铁鍱鍱腹。人问其故,便言:“我所学经书甚多,恐腹破裂,是故鍱之。”又问:“头上何以戴火?”答言:“以大闇故。”众人言:“日出照明,何以言闇?”答言:“闇有二种:一曰、日光不照,二者、愚痴闇蔽。今虽有日明,而愚痴犹黑。”众人言:“汝但未见婆罗门摩陀罗,汝若见者,腹当缩,明当闇。”是婆罗门径至鼓边,打论议鼓。国王闻之,问:“是何人?”众臣答言:“南天竺有一婆罗门,名提舍,大论议师,欲求论处,故打论鼓。”王大欢喜,即集众人而告之曰:“有能难者,与之论议!”摩陀罗闻之自疑:“我以陈故,不复业新,不知我今能与论不?”僶俯而来。于道中见二特牛,方相抵触,心中作想:“此牛是我,彼牛是彼,以此为占,知谁得胜?”此牛不如,便大愁忧而自念言:“如此相者,我将不如。”欲入众时,见有母人,挟一瓶水,正在其前,躄地破瓶,复作是念:“是亦不吉。”甚大不乐。既入众中,见彼论师颜貌意色,胜相具足,自知不如。事不获已,与共论议。论议既交,便堕负处。王大欢喜:“大智明人远入我国,复欲为之封一聚落。”诸臣议言:“一聪明人来,便封一邑,功臣不赏,但宠语论,恐非安国全家之道!今摩陀罗论议不如,应夺其封以与胜者。若更有胜人,复以与之。”王用其言,即夺与后人。是时,摩陀罗语提舍言:“汝是聪明人,我以女妻汝,男儿相累。今欲远出他国,以求本志。”提舍纳其女为妇。其妇怀妊,梦见一人,身披甲胄,手执金刚,摧破诸山,而在大山边立。觉已,白其夫言:“我梦如是。”提舍言:“汝当生男,摧伏一切诸论议师。唯不胜一人,当与作弟子。”舍利怀妊,以其子故,母亦聪明,大能论议。其弟拘絺罗,与姊谈论,每屈不如;知姊所怀子,必大智慧,未生如是,何况出生?即舍家学问,至南天竺,不暇剪爪,读十八种经书,皆令通利,是故时人名为长爪梵志。姊子既生,七日之后,裹以白毡,以示其父。其父思惟:“我名提舍,逐我名字,字为忧波提舍(忧波此言逐提舍星名)。”是为父母作字。众人以其舍利所生,皆共名之为舍利弗(弗者秦言子也)。
  复次,舍利弗世世本愿,于释迦文尼佛所作智慧第一弟子,字舍利弗。是为本愿因缘名字,以是故名舍利弗。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言忧波提舍,而但言舍利弗?
  答曰:时人贵重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是因缘故称舍利弗。


  【经】“菩萨摩诃萨,欲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菩萨摩诃萨义,如先赞菩萨品中说。
  问曰:云何名一切种?云何名一切法?
  答曰:智慧门名为种。有人以一智慧门观,有人以二、三、十、百、千、万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智慧门观诸法。今以一切智慧门入一切种,观一切法,是名一切种。如凡夫人三种观,欲、离欲、离色故:观欲色界粗恶、诳惑、浊重。佛弟子八种观: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箭入体、恼患。是八种圣观,入四圣谛中,为十六行之四。十六者,观苦四种:无常、苦、空、无我。观苦因四种:集、因、缘、生。观苦尽四种:尽、灭、妙、出。观道四种:道、正、行、迹。出入息中复有十六行:一、观入息,二、观出息,三、观息长息短,四、观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者、受诸心行,九、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散坏,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复有六种念:念佛者,佛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如是等十号;五念如后说。世智、出世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智,如是等智慧知诸法,名为一切种。一切法者,识所缘法,是一切法。所谓眼识缘色、耳识缘声、鼻识缘香、舌识缘味、身识缘触、意识缘法,缘眼、缘色、缘眼识,乃至缘意、缘法、缘意识,是名一切法,是为识所缘法。
  复次,智所缘法,是一切法。所谓苦智知苦、集智知集、尽智知尽、道智知道,世智知苦、集、尽、道及虚空、非数缘灭,是为智所缘法。
  复次,二法摄一切法:色法、无色法,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法、无对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相应、心不相应,业相应、业不相应(心法中除思余尽相应业即是思故除),近法、远法等。如是种种二法,摄一切法(现在及无为是为近法,未来、过去是名远法)。
  复次,三种法摄一切法:善、不善、无记,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见谛断、思惟断、不断。复有三种法: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持如是等种种三法,摄一切法复有四种法:过去、未来、现在法,非过去、未来、现在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系法;从善因法、从不善因法、从无记因法、从非善非不善无记因法;缘缘法、缘不缘法、缘缘不缘法、非缘缘非缘不缘法。如是等四种法,摄一切法。有五种法:色、心、心相应、心不相应、无为法。如是等种种五法,摄一切法。有六种法:见苦断法,见集、尽、道断法,思惟断法,不断法。如是等种种六法,乃至无量法摄一切法,是为一切法。
  问曰:诸法甚深微妙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尚不能得知,何况一人欲尽知一切法?譬如有人欲量大地,及数大海水渧,欲称须弥山,欲知虚空边际,如是等皆不可知,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
  答曰:愚痴闇蔽甚大苦,智慧光明最为乐!一切众生皆不用苦,但欲求乐。是故菩萨求一切第一大智慧,观一切种,欲知一切法。是菩萨发大心,普为一切众生求大智慧,是故欲知一切种一切法。如医为一人、二人,用一种、二种药则足;若欲治一切众生病者,当须一切种药。菩萨亦如是,欲度一切众生故,欲知一切种、一切法。如诸法甚深微妙无量,菩萨智慧亦甚深微妙无量,先答破一切智人中已广说,如函大盖亦大。
  复次,若不以理求一切法,则不可得;若以理求之,则无不得。譬如钻火以木,则火可得;析薪求火,火不可得。如大地有边际,非一切智人,无大神力,则不能知;若神通力大,则知三千大千世界地边际。今此大地在金刚上,三千大千世界四边则虚空,如是名地边。欲称须弥山,亦如是。欲量虚空,非不能量,虚空无法,故不可量。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佛欲说般若波罗蜜故,种种现神变,现已应即说,何以故令舍利弗问而后说?
  答曰:问而后答,佛法应尔。
  复次,舍利弗知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无相之法,难解难知。自以智力种种思惟:若观诸法无常,是般若波罗蜜耶?不是耶?不能自了,以是故问。
  复次,舍利弗非一切智,于佛智慧中譬如小儿。如说阿婆檀那经中:佛在祇洹住,晡时经行,舍利弗从佛经行。是时,有鹰逐鸽,鸽飞来佛边住,佛经行过之,影覆鸽上,鸽身安隐,怖畏即除,不复作声。后舍利弗影到,鸽便作声,颤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无三毒。以何因缘,佛影覆鸽,鸽便无声,不复恐怖?我影覆上,鸽便作声,颤栗如初?”佛言:“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汝观此鸽宿世因缘,几世作鸽?”舍利弗即时入宿命智三昧,观见此鸽从鸽中来,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常作鸽身;过是已往,不能复见。舍利弗从三昧起,白佛言:“是鸽八万大劫中,常作鸽身;过是已前,不能复知。”佛言:“汝若不能尽知过去世,试观未来世,此鸽何时当脱?”舍利弗即入愿智三昧,观见此鸽,一、二、三世,乃至八万大劫,未脱鸽身;过是已往,亦不能知。从三昧起白佛言:“我见此鸽从一世、二世乃至八万大劫,未免鸽身;过此已往,不复能知!我不知过去、未来齐限,不审此鸽何时当脱?”佛告舍利弗:“此鸽除诸声闻、辟支佛所知齐限,复于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鸽身,罪讫得出。轮转五道中,后得为人,经五百世中,乃得利根。是时有佛,度无量阿僧祇众生,然后入无余涅槃。遗法在世,是人作五戒优婆塞,从比丘闻赞佛功德,于是初发心,愿欲作佛。然后于三阿僧祇劫,行六波罗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无量众生已而入涅槃。”是时,舍利弗向佛忏悔,白佛言:“我于一鸟,尚不能知其本末,何况诸法?我若知佛智慧如是者,为佛智慧故,宁入阿鼻地狱受无量劫苦,不以为难。”如是等,于诸法中不了故问。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初品中檀波罗蜜义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  
  【论】问曰:般若波罗蜜是何等法?
  答曰:有人言:“无漏慧根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无漏慧根是第一,以是故,无漏慧根名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菩萨未断结,云何得行无漏慧?
  答曰:菩萨虽未断结,行相似无漏般若波罗蜜,是故得名行无漏般若波罗蜜。譬如声闻人行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先行相似无漏法,后易得生苦法智忍。有人言:“菩萨有二种,有断结使清净,有未断结不清净。断结清净菩萨,能行无漏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菩萨断结清净,复何以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虽断结使,十地未满,未庄严佛土,未教化众生,是故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断结有二种:一者、断三毒心,不著人天中五欲;二者、虽不著人天中五欲,于菩萨功德果报五欲未能舍离,如是菩萨,应行般若波罗蜜。譬如长老阿泥卢豆,在林中坐禅时,净爱天女等,以净妙之身来试阿泥卢豆。阿泥卢豆言:“诸姊作青色来,不用杂色。”欲观不净,不能得观,黄、赤、白色,亦复如是。时阿泥卢豆闭目不视,语言:“诸姊远去!”是时天女即灭不现。天福报形,犹尚如是,何况菩萨无量功德果报五欲!又如甄陀罗王,与八万四千甄陀罗来到佛所,弹琴歌颂,以供养佛。尔时,须弥山王及诸山树木、人民、禽兽,一切皆舞。佛边大众,乃至大迦葉,皆于座上不能自安。是时,天须菩萨问长老大迦葉:“耆年旧宿,行十二头陀法之第一,何以在座不能自安?”大迦葉言:“三界五欲,不能动我。是菩萨神通功德果报力故,令我如是,非我有心不能自安也。”譬如须弥山,四边风起,不能令动;至大劫尽时,毗蓝风起,如吹烂草。以是事故,知二种结中一种未断,如是菩萨等,应行般若波罗蜜。
  是阿毗昙中说:复有人言:“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先虽有大智慧,有无量功德,而诸烦恼未断。是故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智慧。”复有人言:“从初发意乃至道树下,于其中间所有智慧,是名般若波罗蜜。成佛时,是般若波罗蜜,转名萨婆若。”复有人言:“菩萨有漏、无漏智慧,总名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观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菩萨智慧应是无漏;以未断结使,事未成办故,应名有漏。”复有人言:“菩萨般若波罗蜜,无漏无为,不可见无对。”复有人言:“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若空若实。是般若波罗蜜,非阴、界、入所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非法,无取无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适无所著。譬如火焰,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般若波罗蜜相,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火烧故。”
  问曰:上种种人说般若波罗蜜,何者为实?
  答曰: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实。”如经说五百比丘,各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言皆有道理。有人言:“末后答者为实。”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坏故。若有法如毫厘许者,皆有过失可破,若言无亦可破。此般若中,有亦无,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是言说亦无,是名寂灭无量无戏论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坏,是名真实般若波罗蜜,最胜无过者。如转轮圣王,降伏诸敌而不自高;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语言戏论,亦不有所破。
  复次,从此已后,品品中种种义门,说般若波罗蜜,皆是实相。如是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
  问曰:云何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能具足六波罗蜜?
  答曰:如是菩萨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非苦非乐,非空非实,非我非无我,非生灭非不生灭;如是住甚深般若波罗蜜中,于般若波罗蜜相亦不取,是名不住法住。若取般若波罗蜜相,是为住法住。
  问曰:若不取般若波罗蜜相,心无所著,如佛所言:“一切诸法,欲为其本。”若不取者,云何得具足六波罗蜜?
  答曰:菩萨怜愍众生故,先立誓愿:“我必当度脱一切众生。”以精进波罗蜜力故,虽知诸法不生不灭如涅槃相,复行诸功德,具足六波罗蜜。所以者何?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故。是名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赞檀波罗蜜义

  问曰: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
  答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符,摄诸善人(施摄善人与为因缘故言摄);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受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
  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屋,怱怱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复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
  复次,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复次,譬如勇士见敌,必期吞灭;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悭贼虽强,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时节(时应施之时也,遇而不作是名失时),觉事应心,能大布施。
  复次,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所归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贵人所念,贱人所敬;命欲终时,其心不怖。如是果报,今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生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皆由布施;象、马、畜生得好枥养,亦是布施之所得也。布施之德,富贵欢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禅智心净,无所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资粮也;念施故欢喜,欢喜故一心,观生灭无常故得道。如人求荫故种树,或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是为檀种种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5-6-9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赞檀波罗蜜义

  问曰:檀有何等利益故,菩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具足满?
  答曰:檀有种种利益:檀为宝藏,常随逐人;檀为破苦,能与人乐;檀为善御,开示天道;檀为善符,摄诸善人(施摄善人与为因缘故言摄);檀为安隐,临命终时心不怖畏;檀为慈相,能济一切;檀为集乐,能破苦贼;檀为大将,能伏悭敌;檀为妙果,天人所爱;檀为净道,贤圣所游;檀为积善福德之门;檀为立事聚众之缘;檀为善行受果之种;檀为福业善人之相;檀破贫穷,断三恶道;檀能全获福乐之果;檀为涅槃之初缘,入善人聚中之要法,称誉赞叹之渊府,入众无难之功德,心不悔恨之窟宅,善法道行之根本,种种欢乐之林薮,富贵安隐之福田,得道涅槃之津梁,圣人大士智者之所行,余人俭德寡识之所效。
  复次,譬如失火之家,黠慧之人,明识形势,及火未至,急出财物;舍虽烧尽,财物悉在,更修室宅。好施之人,亦复如是,知身危脆,财物无常,修福及时,如火中出物;后世受乐,亦如彼人更修宅业,福庆自慰。愚惑之人,但知惜屋,怱怱营救,狂愚失智,不量火势,猛风绝焰,土石为焦,翕响之间,荡然夷灭。屋既不救,财物亦尽,饥寒冻饿,忧苦毕世。悭惜之人,亦复如是,不知身命无常,须臾叵保,而更聚敛守护爱惜,死至无期,忽焉逝没,形与土木同流,财与委物俱弃,亦如愚人忧苦失计。
  复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
  复次,大人大心,能大布施,能自利己;小人小心,不能益他,亦不自厚。
  复次,譬如勇士见敌,必期吞灭;智人慧心,深得悟理,悭贼虽强,亦能挫之,必令如意。遇良福田,值好时节(时应施之时也,遇而不作是名失时),觉事应心,能大布施。
  复次,好施之人,为人所敬,如月初出,无不爱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人所归仰,一切皆信。好施之人,贵人所念,贱人所敬;命欲终时,其心不怖。如是果报,今世所得,譬如树华;大果无量,后世福也。生死轮转,往来五道,无亲可恃,唯有布施。若生天上人中,得清净果,皆由布施;象、马、畜生得好枥养,亦是布施之所得也。布施之德,富贵欢乐;持戒之人,得生天上;禅智心净,无所染著,得涅槃道。布施之福,是涅槃道之资粮也;念施故欢喜,欢喜故一心,观生灭无常故得道。如人求荫故种树,或求华、或求果故种树;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今世、后世乐如求荫,声闻、辟支佛道如华,成佛如果。是为檀种种功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4 0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