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443|回复: 74

《大智度论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智度论经》 
【经】如是我闻:一时,
  【论】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
  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若人心中有信清净,是人能入佛法;若无信,是人不能入佛法。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无信人亦如是。譬如牛皮已柔,随用可作,有信人亦如是。
  复次,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无信如无手,无手人入宝山中,则不能有所取。无信亦如是,入佛法宝山,都无所得。佛自念言:“若人有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门果,不空剃头染衣。若无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树不生华实,不得沙门果,虽剃头染衣,读种种经,能难能答,于佛法中空无所得。”以是故,如是义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复次,佛法深远,更有佛乃能知。人有信,虽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法。如梵天王请佛初转法轮,以偈请曰:
  “阎浮提先出,多诸不净法;愿开甘露门,说诸清净道!”
  佛以偈答:
  “我法甚难得,能断诸结使;三有爱著心,是人不能解!”

  梵天王白佛:“大德,世界中智,有上、中、下。善软直心者,易可得度。是人若不闻法者,退堕诸恶难中。譬如水中莲华,有生有熟,有水中未出者,若不得日光则不开。佛亦如是,佛以大慈悲怜愍众生,故为说法。”佛念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法,皆度众生为说法,“我亦应尔”。如是思惟竟,受梵天王等诸天请说法,以偈答曰:
  “我今开甘露味门,若有信者得欢喜;于诸人中说妙法,非恼他故而为说。”
  佛此偈中,不说布施人得欢喜,亦不说多闻、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人得欢喜,独说信人。佛意如是法第一,甚深微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不动不倚不著,无所得法,非一切智人则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为初,信力能入,非布施、持戒等能初入佛法。如偈曰:
  “世间人心动,爱著福果报;而不好福因,求有不求灭。
   先闻邪见法,心著而深入;我是甚深法,无信云何解?”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提婆达大弟子俱迦离等,无信法故堕恶道中。是人无信,于佛法自以智慧求不能得。何以故?佛法甚深故。如梵天王教俱迦离说偈:

  “欲量无量法,智者岂应量?无量法欲量,此人自覆没!”

  复次,如是义者,若人心善直信,是人可听法,若无是相则不解。如所说:

  “专视听法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复次,如是义在佛法初,现世利、后世利、涅槃利,诸利根本,信为大力。
  复次,一切诸外道出家,心念我法微妙,第一清净。如是人自叹所行法,毁訾他人法,是故现世斗诤相打,后世堕地狱,受种种无量苦。如偈说:

  “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虽持戒行人,不脱地狱苦!”

  是佛法中,弃舍一切爱、一切见、一切吾我憍慢,悉断不著。如筏喻经言:“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应弃舍,何况不善法!”佛自于般若波罗蜜,不念不倚,何况余法有倚著者?以是故,佛法初称如是。佛意如是:“我弟子无爱法,无染法,无朋党,但求离苦解脱,不戏论诸法相。”
  如说阿陀婆耆经,摩揵提难偈言:

  “决定诸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内外灭,云何当得道?”

  佛答曰:

  “非见闻觉知,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
   如是论悉舍,亦舍我我所,不取诸法相,如是可得道。”

  摩揵提问曰:

  “若不见闻等,非持戒所得,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观察,持哑法得道!”

  佛答曰:

  “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道;汝不见妄想,汝尔时自哑!

  复次,“我法真实,余法妄语”、“我法第一,余法不实”,是为斗诤本。今如是义,示人无诤法,闻他所说,说人无咎。以是故,诸佛经初称如是。
  略说如是义竟。  我者,今当说。
  问曰:若佛法中言一切法空,一切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言“如是我闻”?
  答曰:佛弟子等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譬如以金钱买铜钱,人无笑者。何以故?卖买法应尔故。言我者亦如是,于无我法中而说我,随世俗故不应难。如天问经中偈说:

  “阿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吾我不?”

  佛答曰:

  “阿罗汉比丘,诸漏已永尽,于最后边身,能言有吾我。”

  世界法中说我,非第一义。以是故,诸法空无我而说我,无咎。
  复次,世界语言有三根本:一者、邪,二者、慢,三者、名字。是中二种不净,一种净。一切凡人三种语:邪、慢、名字;见道学人二种语:慢、名字;诸漏尽人用一种语:名字。内心虽不违实法,而随世界人共传是语故,除世邪见,顺俗无诤。
  复次,若人著无我相言是实,余妄语,是人应难:“汝一切法实相无我,云何言如是我闻?”今诸佛弟子,于一切法空无所有,是中心不著,亦不著诸法实相,何况无我法中心著?以是故,不应难言何以说我。如中论中偈说:

  “若有所不空,应当有所空,不空尚不得,何况得于空?
   凡人见不空,亦复见于空,不见见无见,是实名涅槃。
   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

  略说我义竟。

  闻者,今当说。
  问曰:闻者云何闻?用耳根闻耶?用耳识闻耶?用意识闻耶?若耳根闻,耳根无觉知故不应闻。若耳识闻,耳识一念不能分别,亦不应闻。若意识闻,意识亦不能闻。何以故?先五识识五尘,然后意识识;意识不能识现在五尘,唯识过去、未来五尘。若意识能识现在五尘者,盲聋人亦应识声色。何以故?意识不破故。
  答曰:非耳根能闻声,亦非耳识,亦非意识。是闻声事,从多因缘和合故得闻声,不得言一法能闻声。何以故?耳根无觉故,不应闻声;识无色无对无处故,亦不应闻声;声无觉亦无根故,不能知声。尔时,耳根不破,声在可闻处,意欲闻,情、尘、意和合故耳识生,随耳识即生意识,能分别种种因缘得闻声。以是故,不应作是难。虽闻声,佛法中亦无有一法能作、能见、能知。如偈说:

  “有业亦有果,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所说。
   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略说闻法竟。

  一者,今当说。
  问曰:佛法中数、时等法实无,阴、入、界所不摄故,何以言“一时”?
  答曰:随世俗故有一时,无有咎。如画泥木等作天像,念天故礼拜无咎。说一时亦如是,虽实无一时,随俗说一时无咎。
  问曰:不应无一时。佛自说言:“一人出世,多人得乐。是者何人?佛世尊也。”亦如偈说:

  “我行无师保,志一无等侣,积一行得佛,自然通圣道。”

  如是等佛处处说一,应当有一。
  复次,一法和合故,物名为一。若实无一法,何以故一物中一心生,非二非三?二物中二心生,非一非三?三物中三心生,非二非一?若实无诸数,一物中应二心生,二物中应一心生;如是等三、四、五、六皆尔。以是故,定知一物中有一法,是法和合故,一物中一心生。
  答曰:若一与物一,若一与物异,二俱有过。
  问曰:若一有何过?
  答曰:若“一”、“瓶”是一义,如“因提梨”、“释迦”亦是一义。若尔者,在在有“一”,处处应皆是“瓶”;譬如在在有“因提梨”,亦应处处有“释迦”。今衣等诸物皆应是“瓶”,“一”、“瓶”一故。如是处处“一”,皆是“瓶”。如“瓶”,衣等悉是一物,无有分别。
  复次,“一”是数法,“瓶”亦应是数法。“瓶”体有五法,“一”亦应有五法。“瓶”有色有对,“一”亦应有色有对。若在在“一”,不名为“瓶”,今不应“瓶”、“一”一!若说“一”不摄“瓶”,若说“瓶”亦应不摄“一”。“瓶”、“一”不异故,又复欲说“一”,应说“瓶”;欲说“瓶”,应说“一”,如是则错乱。
  问曰:一中过如是,异中有何咎?
  答曰:若“一”与“瓶”异,“瓶”则非“一”;若“瓶”与“一”异,“一”则非“瓶”。若“瓶”与“一”合,“瓶”名“一”者,今“一”与“瓶”合,何以不名“一”为“瓶”?是故不得言“瓶”异“一”。
  问曰:虽“瓶”与“一”合故,“瓶”为“一”,然“一”不作“瓶”。
  答曰:诸数初“一”,“一”与“瓶”异,以是故“瓶”不作“一”。一无故,多亦无。何以故?先一后多故。如是异中,“一”亦不可得。以是故,二门中求一法不可得。不可得故,云何阴、界、入摄?但佛弟子随俗语名为一,心实不著,知数法名字有。以是故,佛法中言一时、一人、一师、不堕邪见咎。
  略说一竟。
  时者,今当说。
  问曰:天竺说时名有二种:一名迦罗,二名三摩耶。佛何以不言迦罗而言三摩耶?
  答曰:若言迦罗,俱亦有疑。
  问曰:轻易说故,应言迦罗,迦罗二字,三摩耶三字,重语难故。
  答曰:除邪见故,说三摩耶,不言迦罗。有人言:“一切天地好丑皆以时为因。”如时经中偈说:

  “时来众生熟,时至则催促,时能觉悟人,是故时为因。
   世界如车轮,时变如轮转,人亦如车轮,或上而或下。”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有人言:“虽天地好丑一切物非时所作,然时是不变因,是实有。”时法细故,不可见、不可知,以华实等果故可知有时。往年今年,久近迟疾,见此相,虽不见时,可知有时。何以故?见果知有因故。以是故有时法,时法不坏故常。
  答曰:如泥丸是现在时,尘土是过去时,瓶是未来时。时相常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汝经书法,时是一物,以是故,过去时不作未来时,亦不作现在时,杂过去。过去时中亦无未来时,以是故无未来时;现在时亦如是。
  问曰:汝受过去尘土时,若有过去时,必应有未来时,以是故实有时法。
  答曰:汝不闻我先说,未来时瓶,过去时尘土。未来时不作过去时,未来时相中是未来时,云何名过去时?以是故,过去时亦无。
  问曰:何以故无时?必应有时。现在有现在相,过去有过去相,未来有未来相。
  答曰:若尔,一切三世时有自相,应尽是现在时,无过去、未来时。若有未来,不名未来,应名已来。以是故,是语不然!
  问曰:过去时、未来时非现在相行,过去时过去相行,未来时未来相行。以是故,各各法相有时。
  答曰:若过去过去,则破过去相;若过去不过去,则无过去相。未来时亦如是。以是故,时法不实,云何能生天地好丑及华果等诸物?如是等种种除邪见故,不说迦罗时,说三摩耶。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所谓方时、离合,一异、长短等名字,出凡人心著,谓是实有法;以是故,除舍世界名字语言法。
  问曰:若无时,云何听时食、遮非时食是戒?
  答曰:我先已说世界名字法有,时非实法,汝不应难!亦是毗尼中结戒法,是世界中实;非第一实法相,吾我法相实不可得故,亦为众人瞋诃故,亦欲护佛法使久存,定弟子礼法故。诸佛世尊结诸戒,是中不应求:有何实?有何名字等?何者相应?何者不相应?何者是法如是相?何者是法不如是相?以是故,是事不应难!
  问曰:若非时食、时药、时衣,何以不言三摩耶而说迦罗?
  答曰:此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外道何由得闻而生邪见!余经通皆得闻,故说三摩耶。三摩耶者假名,令其不生邪见。又佛法中多说三摩耶,少说迦罗,少故不应难。
  略说如是、我、闻、一、时,五字别义竟。
大智度论卷第二
释初品中总说如是我闻一时

  如是我闻,今当总说。
  问曰:若诸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随他教,不受他法,不用他道,不从他闻而说法,何以言如是我闻?
  答曰:如汝所言,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不应从他闻法而说。佛法非但佛口说者是,一切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佛法中。如佛毗尼中说: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
  复次,如释提桓因得道经,佛告憍尸迦:“世间真实善语、微妙好语,皆出我法。”如赞佛偈中说:

  “诸世善语,皆出佛法,善说无失,无过佛语。
   余处虽有,善无过语,一切皆是,佛法之余。
   诸外道中,设有好语,如虫食木,偶得成字。
   初中下法,自共相破,如铁出金,谁当信者?
   如伊兰中,牛头栴檀;如苦种中,生甘美果。
   设能信此,是人则信,外经书中,自出好语。
   诸好实语,皆从佛出;如栴檀香,出摩梨山。
   除摩梨山,无出栴檀;如是除佛,无出实语。”

  复次,如是我闻,是阿难等佛大弟子辈说,入佛法相故,名为佛法。如佛般涅槃时,于俱夷那竭国萨罗双树间,北首卧,将入涅槃。尔时,阿难亲属爱未除,未离欲故,心没忧海,不能自出。尔时,长老阿尼卢豆语阿难:“汝守佛法藏人,不应如凡人自没忧海!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相,汝莫愁忧!又佛手付汝法,汝今愁闷,失所受事。汝当问佛:‘佛涅槃后,我曹云何行道?谁当作师?恶口车匿,云何共住?佛经初首,作何等语?’如是种种未来事,应问佛。”阿难闻是事,闷心小醒,得念道力助,于佛末后卧床边,以此事问佛。佛告阿难:“若今现前,若我过去后,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于是比丘观内身,常念一心智慧,勤修精进,除世间贪爱;外身、内外身观,亦如是;受、心、法念处,亦复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从今日,解脱戒经即是大师;如解脱戒经说身业、口业,应如是行。车匿比丘,我涅槃后,如梵天法治;若心濡伏者,应教那陀迦旃延经,即可得道。我三阿僧祇劫所集法宝藏,是藏初应作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何以故?过去诸佛经初皆称是语,未来诸佛经初亦称是语,现在诸佛末后般涅槃时亦教称是语。今我般涅槃后,经初亦应称:‘如是我闻:一时。’”是故当知是佛所教,非佛自言如是我闻。佛一切智人,自然无师故,不应言我闻。若佛自说如是我闻,有所不知者,可有此难。阿难问佛,佛教是语,是弟子所言如是我闻,我无有咎。
  复次,欲令佛法久住世间故,长老摩诃迦葉等诸阿罗汉问阿难:“佛初何处说法?说何等法?”阿难答:“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柰国仙人鹿林中,为五比丘说是苦圣谛。我本不从他闻法,中正忆念得眼智明觉。”是经是中应广说,如集法经中说:佛入涅槃时,地六种动,诸河反流;疾风暴发,黑云四起,恶雷掣电,雹雨骤堕,处处星流,师子恶兽哮吼唤呼,诸天、世人皆大号啕。诸天、人等皆发是言:“佛取涅槃,一何疾哉!世间眼灭!”当是时间,一切草木、药树、华叶一时剖裂,诸须弥山王尽皆倾摇,海水波扬,地大震动,山崖崩落,诸树摧折,四面烟起,甚大可畏。陂池江河尽皆扰浊,彗星昼出。诸人啼哭,诸天忧愁,诸天女等喐咿哽咽,涕泪交流。诸学人等默然不乐,诸无学人念有为诸法一切无常。如是天、人、夜叉、罗刹、揵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及诸龙等,皆大忧愁。诸阿罗汉渡老病死海,心念言:

  “已渡凡人恩爱河,老病死券已裂破;见身箧中四大蛇,今入无余灭涅槃!”

  诸大阿罗汉各各随意,于诸山林流泉溪谷,处处舍身而般涅槃。更有诸阿罗汉于虚空中飞腾而去,譬如雁王现种种神力,令众人心信清净,然后般涅槃。六欲天乃至遍净天等,见诸阿罗汉皆取灭度,各心念言:“佛日既没,种种禅定解脱智慧弟子,先亦灭度。是诸众生有种种淫怒痴病,是法药师辈今疾灭度,谁当治者?无量智慧大海中生弟子莲华,今已干枯;法树摧折,法云散灭。大智象王既逝,象子亦随去。法商人过去,从谁求法宝?如偈说:

  “佛已永寂入涅槃,诸灭结众亦过去;世界如是空无智,痴冥道增智灯灭!”

  尔时,诸天礼摩诃迦葉足说偈言:

  “耆年欲恚慢已除,其形譬如紫金柱;上下端严妙无比,目明清净如莲华!”

  如是赞已,白大迦葉言:“大德迦葉,仁者知不?佛法船欲破,法城欲颓,法海欲竭,法幢欲倒,法灯欲灭;说法人欲去,行道人渐少,恶人力转盛,当以大慈建立佛法!”尔时,大迦葉心如大海,澄静不动,良久而答:“汝等善说!实如所言,世间不久无智盲冥。”于是大迦葉默然受请。尔时,诸天礼大迦葉足,忽然不现,各自还去。
  是时,大迦葉思惟:“我今云何使是三阿僧祇劫难得佛法而得久住!”如是思惟竟:“我知是法可使久住,应当结集修妒路、阿毗昙、毗尼,作三法藏。如是佛法可得久住,未来世人可得受行。所以者何?佛世世勤苦慈愍众生故,学得是法,为人演说;我曹亦应承用佛教,宣扬开化。”是时,大迦葉作是语竟,往须弥山顶,挝铜揵椎,说此偈言: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迦葉语阿难:“从转法轮经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长阿含、相应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诸阿罗汉更问:“谁能明了集毗尼法藏?”皆言:“长老忧波利,于五百阿罗汉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佛在何处初说毗尼结戒?”忧波利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尔时,须邻那迦兰陀长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缘故,结初大罪。二百五十戒义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忧波利问、杂部、善部,如是等八十部,作毗尼藏。”诸阿罗汉等复思惟:“谁能明了集阿毗昙藏?”念言:“长老阿难,于五百阿罗汉中,解修妒路义第一,我等今请。”即请言:“起,就师子座处坐!佛在何处初说阿毗昙?”阿难受僧教,师子座处坐,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除不灭,是因缘故,此生中身心受无量苦,复后世堕恶道中。诸有无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缘故,今生种种身心受乐,后世生天上乐处。何等五怖应远?一者、杀生,二者、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如是等名为阿毗昙藏。”三法藏集竟,诸天、鬼神、诸龙、天女,种种供养,雨天华香、幢盖、天衣,供养法故。于是说偈:

  “怜愍世界故,集结三法藏;十力一切智,说智无明灯!”
  问曰:八乾度阿毗昙、六分阿毗昙等,从何处出?
  答曰:佛在世时,法无违错;佛灭度后,初集法时,亦如佛在。佛后百年,阿输迦王作般阇于瑟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从是以来,展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智慧利根,尽读三藏内外经书,欲解佛法故,作发智经八乾度,初品是世间第一法。后诸弟子,为后人不能尽解八乾度故,作鞞婆沙。有人言:“六分阿毗昙中,分别世处分(此是楼炭经作六分中第三分),是目揵连作;六分中初分八品,四品是婆须蜜菩萨作,四品是罽宾阿罗汉作;余五分是诸论议师所作。”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摩诃迦旃延,佛在时,解佛语作蜫勒(蜫勒此言箧藏也),乃至今行于南天竺。”诸论议师,皆是广解佛语故。如说五戒:五戒几有色,几无色?几可见,几不可见?几有对,几无对?几有漏,几无漏?几有为,几无为?几有报,几无报?几善,几不善?几有记,几无记?七使:欲染使,瞋恚使,有爱使,憍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是七使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几见谛断,几思惟断?几见苦断,几见集断,几见尽断,几见道断?几遍使,几不遍使?十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是十智几有漏,几无漏?几有为,几无为?几有漏缘,几无漏缘?几有为缘,几无为缘?几欲界缘,几色界缘,几无色界缘?几不系缘?几无碍道中修,几解脱道中修?四果得时,几得几失?如是等分别一切法,亦名阿毗昙。为阿毗昙三种:一者、阿毗昙身及义,略说三十二万言。二者、六分,略说三十二万言。三者、蜫勒,略说三十二万言。是为阿毗昙。
  略说如是我闻总义竟。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蕃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蕃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蕃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云何知相?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则悦泽。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云何覆疮?若衣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以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棘所伤。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蕃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云何知渡济?知易入易渡,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人好济,安隐得度。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续有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云何知养牛主?护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缨络,标以铁角,摩刷称嗟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放牛人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是经,此中应广说。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问曰: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何以故?无见一切智人者。
  答曰:不尔!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一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水边沙数,有而不可知。二者、实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可见。如是一切智人,因缘覆故汝不见,非无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缘?未得四信,心著恶邪,汝以是因缘覆故,不见一切智人。
  问曰: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诸法无量无边,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况一人?以是故,无一切智人!
  答曰:如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
  问曰:佛自说佛法,不说余经,若药方、星宿、算经、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说?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虽知一切法,用故说,不用故不说;有人问故说,不问故不说。
  复次,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问曰: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难?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有作无,非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复次,此十四难,邪见非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定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住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净不净分别知故,说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实相故,永离三界欲故。如是种种因缘故,佛为一切智人。
  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
  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赞佛偈说:

  “顶生转轮王,若日月灯明;释迦贵族种,净饭王太子。
   生时动三千,须弥山海水;为破老病死,哀愍故生世。
   生时行七步,光明满十方;四观发大音,我生胎分尽。
   成佛说妙法,大音振法鼓;以此觉众生,世间无明睡。
   如是等种种,希有事已出;诸天及世人,见之皆欢喜!
   佛相庄严身,大光满月面;一切诸男女,视之无厌足!
   生身乳哺力,胜万亿香象;神足力无上,智慧力无量。
   佛身大光明,照耀佛身表;佛在光明中,如月在光里。
   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
   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一切有识类,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故能胜一切;为度众生故,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为众作利益;智慧力有十,无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无量功德藏;如是等无数,希有功德力。
   如师子无畏,破诸外道法;转无上梵轮,度脱诸三界。”

  是名为婆伽婆。婆伽婆义无量,若广说则废余事,以是故略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初品中婆伽婆

  【经】婆伽婆。
  【论】释曰:云何名婆伽婆?婆伽婆者,婆伽言德,婆言有,是名有德。
  复次,婆伽名分别,婆名巧,巧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名婆伽婆。
  复次,婆伽名名声,婆名有,是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转轮圣王、释、梵、护世者,无有及佛,何况诸余凡庶!所以者何?转轮圣王与结相应,佛已离结;转轮圣王没在生、老、病、死泥中,佛已得度;转轮圣王为恩爱奴仆,佛已永离;转轮圣王处在世间旷野灾患,佛已得离;转轮圣王处在无明暗中,佛处第一明中;转轮圣王若极多领四天下,佛领无量诸世界;转轮圣王财自在,佛心自在;转轮圣王贪求天乐,佛乃至有顶乐亦不贪著;转轮圣王从他求乐,佛内心自乐。以是因缘,佛胜转轮圣王。诸余释、梵、护世者,亦复如是,但于转轮圣王小胜。
  复次,婆伽名破,婆名能,是人能破淫怒痴故,称为婆伽婆。
  问曰:如阿罗汉、辟支佛,亦破淫怒痴,与佛何异?
  答曰:阿罗汉、辟支佛虽破三毒,气分不尽;譬如香在器中,香虽去,余气故在。又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尽火烧须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炭。如舍利弗瞋恚余习,难陀淫欲余习,毕陵伽婆蹉慢余习。譬如人被锁,初脱时行犹不便。时佛从禅起经行,罗睺罗从佛经行,佛问罗睺罗:“何以羸瘦?”罗睺罗说偈答佛:

  “若人食油则得力,若食酥者得好色,食麻滓菜无色力,大德世尊自当知!”

  佛问罗睺罗:“是众中谁为上座?”罗睺罗答:“和尚舍利弗。”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尔时,舍利弗转闻是语,即时吐食,自作誓言:“从今日不复受人请。”是时,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等,来诣舍利弗所,语舍利弗:“佛不以无事而受人请,大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白衣云何当得大信清净?”舍利弗言:“我大师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今不得受人请。”于是波斯匿等至佛所,白佛言:“佛不常受人请,舍利弗复不受请,我等云何心得大信?愿佛敕舍利弗还受人请!”佛言:“此人心坚,不可移转。”佛尔时引本生因缘:“昔有一国王为毒蛇所啮,王时欲死,呼诸良医令治蛇毒。时诸医言:‘还令蛇[口+数],毒气乃尽。’是时诸医各设咒术,所啮王蛇即来王所。诸医积薪燃火,敕蛇:‘还[口+数]汝毒,若不尔者,当入此火!’毒蛇思惟:‘我既吐毒,云何还[口+数]?此事剧死!’思惟定心,即时入火。尔时毒蛇,舍利弗是,世世心坚,不可动也。
  复次,长老毕陵伽婆蹉常患眼痛,是人乞食,常渡恒水,到恒水边弹指言:“小婢,住莫流!”水即两断,得过乞食。是恒神到佛所白佛:“佛弟子毕陵伽婆蹉,常骂我言:‘小婢,住莫流!’”佛言:“毕陵伽婆蹉忏谢恒神。”毕陵伽婆蹉即时合手,语恒神言:“小婢莫瞋!今忏谢汝!”是时,大众笑之:“云何忏谢而复骂耶?”佛语恒神:“汝见毕陵伽婆蹉合手忏谢不?忏谢无慢而有此言,当知非恶。此人五百世来,常生婆罗门家,常自憍贵,轻贱余人,本来所习,口言而已,心无憍也。”如是诸阿罗汉虽断结使,犹有余气。
  如诸佛世尊,若人以刀割一臂,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如左右眼,心无憎爱,是以永无习气。栴阇婆罗门女带盂谤佛,于大众中言:“汝使我有身,何以不忧?与我衣食,为尔无羞。”诳惑余人!是时五百婆罗门师等,皆举手唱言:“是!是!我曹知此事。”是时,佛无异色,亦无惭色。此事即时彰露,地为大动,诸天供养,散众名华,赞叹佛德,佛无喜色。
  复次,佛食马麦,亦无忧戚;天王献食,百味具足,不以为悦,一心无二。如是等种种饮食、衣服、卧具,赞诃、轻敬等种种事中,心无异也。譬如真金,烧锻打磨,都无增损。以是故,阿罗汉虽断结得道,犹有习气,不得称婆伽婆。
  问曰:婆伽婆止有此一名,更有余名?
  答曰:佛功德无量,名号亦无量。此名取其大者,以人多识故。
  复有名多陀阿伽陀。云何名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
  复名阿罗诃。云何名阿罗诃?阿罗名贼,诃名杀,是名杀贼。如偈说:

  “佛以忍为铠,精进为钢甲,持戒为大马,禅定为良弓,
   智慧为好箭,外破魔王军,内灭烦恼贼,是名阿罗诃。”

  复次,阿名不,罗诃名生,是名不生。佛心种子,后世田中不生无明糠脱故。
  复次,阿罗诃名应受供养,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阿罗诃。
  复名三藐三佛陀。云何名三藐三佛陀?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是言正遍知一切法。
  问曰:云何正遍知?
  答曰:

  “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灭如灭相,知道如道相。”

  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知一切诸法实不坏相,不增不减。云何名不坏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过诸法如涅槃相不动。以是故,名三藐三佛陀。
  复次,一切十方诸世界名号,六道所摄众生名号、众生先世因缘、未来世生处,一切十方众生心相、诸结使、诸善根、诸出要,如是等一切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
  复名鞞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
  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问曰:若尔者,与佛有何等异?
  答曰:彼虽得三明,明不满足,佛悉满足,是为异。
  问曰:云何不满足?云何满足?
  答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宿命智,知自身及他人,亦不能遍;有阿罗汉知一世,或二世、三世,十、百、千、万劫乃至八万劫,过是以往不能复知,是故不满。天眼明未来世亦如是。佛一念中生、住、灭时,诸结使分,生时如是,住时如是,灭时如是;苦法忍、苦法智中所断结使,悉觉了知如是结使解脱,得尔所有为法解脱,得尔所无为法解脱,乃至道比忍见谛道十五心中。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觉知,时少疾故。如是知过去众生、因缘、漏尽,未来、现在亦如是。行名身业、口业,唯佛身、口业具足,余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蕃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蕃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蕃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云何知相?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则悦泽。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云何覆疮?若衣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以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棘所伤。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蕃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云何知渡济?知易入易渡,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人好济,安隐得度。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续有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云何知养牛主?护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缨络,标以铁角,摩刷称嗟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放牛人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是经,此中应广说。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问曰: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何以故?无见一切智人者。
  答曰:不尔!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一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水边沙数,有而不可知。二者、实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可见。如是一切智人,因缘覆故汝不见,非无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缘?未得四信,心著恶邪,汝以是因缘覆故,不见一切智人。
  问曰: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诸法无量无边,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况一人?以是故,无一切智人!
  答曰:如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
  问曰:佛自说佛法,不说余经,若药方、星宿、算经、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说?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虽知一切法,用故说,不用故不说;有人问故说,不问故不说。
  复次,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问曰: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难?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有作无,非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复次,此十四难,邪见非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定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住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净不净分别知故,说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实相故,永离三界欲故。如是种种因缘故,佛为一切智人。
  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
  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赞佛偈说:

  “顶生转轮王,若日月灯明;释迦贵族种,净饭王太子。
   生时动三千,须弥山海水;为破老病死,哀愍故生世。
   生时行七步,光明满十方;四观发大音,我生胎分尽。
   成佛说妙法,大音振法鼓;以此觉众生,世间无明睡。
   如是等种种,希有事已出;诸天及世人,见之皆欢喜!
   佛相庄严身,大光满月面;一切诸男女,视之无厌足!
   生身乳哺力,胜万亿香象;神足力无上,智慧力无量。
   佛身大光明,照耀佛身表;佛在光明中,如月在光里。
   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
   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一切有识类,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故能胜一切;为度众生故,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为众作利益;智慧力有十,无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无量功德藏;如是等无数,希有功德力。
   如师子无畏,破诸外道法;转无上梵轮,度脱诸三界。”

  是名为婆伽婆。婆伽婆义无量,若广说则废余事,以是故略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思惟已,礼佛而坐,问佛言:“放牛人有几法成就,能令牛群蕃息?有几法不成就,令牛群不增,不得安隐?”佛答言:“有十一法,放牛人能令牛群蕃息。何等十一?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隐处,知留乳,知养牛主。若放牛人知此十一法,能令牛群蕃息。比丘亦如是,知十一法,能增长善法。云何知色?知黑、白、杂色。比丘亦如是,知一切色皆是四大,四大造。云何知相?牛吉不吉相,与他群合,因相则识。比丘亦如是,见善业相,知是智人;见恶业相,知是愚人。云何刮刷?为诸虫饮血,则增长诸疮;刮刷则除害,则悦泽。比丘亦如是,恶邪觉观虫饮善根血,增长心疮,除则安隐。云何覆疮?若衣草叶以防蚊虻恶刺。比丘亦如是,以正观法,覆六情疮,不令烦恼贪欲、瞋恚恶虫刺棘所伤。云何知作烟?除诸蚊虻,牛遥见烟,则来趣向屋舍。比丘亦如是,所闻而说,除诸结使蚊虻,以说法烟,引众生入于无我实相空舍中。云何知道?知牛所行来去好恶道。比丘亦如是,知八圣道能至涅槃,离断常恶道。云何知牛所宜处?能令牛蕃息少病。比丘亦如是,说佛法时,得清净法喜,诸善根增盛。云何知渡济?知易入易渡,无波浪恶虫处。比丘亦如是,能至多闻比丘所问法;说法者知前人心利钝,烦恼轻重,令人好济,安隐得度。云何知安隐处?知所住处无虎狼、师子、恶虫、毒兽。比丘亦如是,知四念处,安隐无烦恼恶魔毒兽;比丘入此,则安隐无患。云何留乳?犊母爱念犊子故与乳,以留残乳故犊母欢喜,则续有不竭,牛主及放牛人,日日有益。比丘亦如是,居士白衣给施衣食,当知节量,不令罄竭,则檀越欢喜,信心不绝,受者无乏。云何知养牛主?护大特牛,能守牛群故,应养护不令羸瘦,饮以麻油,饰以缨络,标以铁角,摩刷称嗟等。比丘亦如是,众僧中有威德大人,护益佛法,摧伏外道,能令八众得种诸善根,随其所宜恭敬供养等。”放牛人闻此语已,如是思惟:“我等放牛人所知不过三四事,放牛师辈远不过五六事。今闻此说,叹未曾有!若知此事,余亦皆尔,实是一切智人,无复疑也。”是经,此中应广说。以是故,知有一切智人。
  问曰:世间不应有一切智人。何以故?无见一切智人者。
  答曰:不尔!不见有二种,不可以不见故便言无。一者、事实有,以因缘覆故不见。譬如人姓族初,及雪山斤两,恒水边沙数,有而不可知。二者、实无故不见,譬如第二头、第三手,无因缘覆而不可见。如是一切智人,因缘覆故汝不见,非无一切智人。何等是覆因缘?未得四信,心著恶邪,汝以是因缘覆故,不见一切智人。
  问曰:所知处无量故,无一切智人。诸法无量无边,多人和合尚不能知,何况一人?以是故,无一切智人!
  答曰:如诸法无量,智慧亦无量无数无边,如函大盖亦大,函小盖亦小。
  问曰:佛自说佛法,不说余经,若药方、星宿、算经、世典,如是等法。若是一切智人,何以不说?以是故,知非一切智人。
  答曰:虽知一切法,用故说,不用故不说;有人问故说,不问故不说。
  复次,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问曰:十四难不答故,知非一切智人。何等十四难?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无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无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无常;世界及我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亦非有边亦非无边;死后有神去后世;无神去后世;亦有神去亦无神去;死后亦非有神去亦非无神去后世;是身是神;身异神异。若佛一切智人,此十四难何以不答?
  答曰:此事无实故不答。诸法有常,无此理;诸法断,亦无此理;以是故,佛不答。譬如人问构牛角得几斗乳,是为非问,不应答。
  复次,世界无穷,如车轮无初无后。
  复次,答此无利有失,堕恶邪中。佛知十四难,常覆四谛诸法实相。如渡处有恶虫,不应将人渡;安隐无患处,可示人令渡。
  复次,有人言:“是事非一切智人不能解。”以人不能知,故佛不答。
  复次,若人无言有,有言无,是名非一切智人;一切智人有言有,无言无。佛有不言无,无不言有,但说诸法实相,云何不名一切智人?譬如日不作高下,亦不作平地,等一而照;佛亦如是,非有作无,非无作有,常说实智慧光照诸法。如一道人问佛言:“大德,十二因缘,佛作耶?他作耶?”佛言:“我不作十二因缘,余人亦不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老死,是法常定住。”佛能说是生因缘老死,乃至无明因缘诸行。
  复次,十四难中若答有过罪。若人问:“石女、黄门儿,长短好丑何类?”此不应答,以无儿故。
  复次,此十四难,邪见非实,佛常以真实,以是故,置不答。
  复次,置不答,是为答。有四种答:一、决定答,如佛第一涅槃安隐;二、解义答;三、反问答;四、置答。此中佛以置答。汝言无一切智人,有是言而无义,是大妄语。实有一切智人。何以故?得十力:知处非处故,知因缘业报故,知诸禅定解脱故,知众生根善恶故,知种种欲解故,知种种世间无量性故,知一切住处道故,先世行处忆念知故,天眼分明得故,知一切漏尽故。净不净分别知故,说一切世界中上法故,得甘露味故,得中道故,知一切法若有为、若无为实相故,永离三界欲故。如是种种因缘故,佛为一切智人。
  问曰:有一切智人,何等人是?
  答曰: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曰佛。如赞佛偈说:

  “顶生转轮王,若日月灯明;释迦贵族种,净饭王太子。
   生时动三千,须弥山海水;为破老病死,哀愍故生世。
   生时行七步,光明满十方;四观发大音,我生胎分尽。
   成佛说妙法,大音振法鼓;以此觉众生,世间无明睡。
   如是等种种,希有事已出;诸天及世人,见之皆欢喜!
   佛相庄严身,大光满月面;一切诸男女,视之无厌足!
   生身乳哺力,胜万亿香象;神足力无上,智慧力无量。
   佛身大光明,照耀佛身表;佛在光明中,如月在光里。
   种种恶毁佛,佛亦无恶想;种种称誉佛,佛亦无喜想。
   大慈视一切,怨亲等无异;一切有识类,咸皆知此事。
   忍辱慈悲力,故能胜一切;为度众生故,世世受勤苦。
   其心常一定,为众作利益;智慧力有十,无畏力有四。
   不共有十八,无量功德藏;如是等无数,希有功德力。
   如师子无畏,破诸外道法;转无上梵轮,度脱诸三界。”

  是名为婆伽婆。婆伽婆义无量,若广说则废余事,以是故略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住王舍城
  【论】问曰:何以不直说般若波罗蜜法,而说佛住王舍城?
  答曰:说方、时、人,令人心生信故。云何名住?四种身仪:坐、卧、行、住,是名住王舍城。又以怖魔军众,自令弟子欢喜入种种诸禅定故,在是中住。
  复次,三种住:天住、梵住、圣住。六欲天住法,是为天住;梵天等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住法,是名梵住;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住法,是名圣住。是三住法中住圣住法。怜愍众生故,住王舍城。
  复次,布施、持戒、善心三事故名天住;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故名梵住;空、无相、无作,是三三昧名圣住。圣住法,佛于中住。
  复次,四种住:天住、梵住、圣住、佛住。三住如前说。佛住者,首楞严等诸佛无量三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智等种种诸慧,及八万四千法藏度人门。如是等种种诸佛功德,是佛所住处,佛于中住。
  略说住竟。
  王舍城者,问曰:如舍婆提、迦毗罗、波罗柰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
  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以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成人,力能并兼诸国,王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
  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
  复次,往古世时,此国有王名婆薮,心厌世法,出家作仙人。是时,居家婆罗门,与诸出家仙人共论议。居家婆罗门言:“经书云: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不应天祀中杀生啖肉。”共诤云云。诸出家婆罗门言:“此有大王出家作仙人,汝等信不?”诸居家婆罗门言:“信。”诸出家仙人言:“我以此人为证,后日当问。”诸居家婆罗门即以其夜,先到婆薮仙人所,种种问已,语婆薮仙人:“明日论议,汝当助我。”如是明旦论时,诸出家仙人问婆薮仙人:“天祀中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婆罗门法,天祀中应杀生啖肉。”诸出家仙人言:“于汝实心云何?应杀生啖肉不?”婆薮仙人言:“为天祀故,应杀生啖肉。此生在天祀中死故,得生天上。”诸出家仙人言:“汝大不是!汝大妄语!”即唾之言:“罪人灭去!”是时,婆薮仙人寻陷入地没踝,是初开大罪门故。诸出家仙人言:“汝应实语,若故妄语者,汝身当陷入地中。”婆薮仙人言:“我知为天故杀生啖肉无罪。”即复陷入地至膝,如是渐渐稍没,至腰至颈。诸出家仙人言:“汝今妄语,得现世报!更以实语者,虽入地下,我能出汝,令得免罪。”尔时,婆薮仙人自思惟言:“我贵重人,不应两种语。又婆罗门四韦陀法中,种种因缘赞祀天法。我一人死,当何足计!”一心言:“应天祀中杀生啖肉无罪。”诸出家仙人言:“汝重罪人,摧去!不用见汝!”于是举身没地中。从是以来,乃至今日,常用婆薮仙人王法,于天祀中杀生。当下刀时言:“婆薮杀汝!”婆薮之子名曰广车,嗣位为王,后亦厌世法,而复不能出家。如是思惟:“我父先王出家,生入地中。若治天下,复作大罪,我今当何以自处?”如是思惟时,闻空中声言:“汝若行见难值希有处,汝应是中作舍住!”作是语已,便不复闻声。未经几时,王出田猎,见有一鹿走疾如风,王便逐之而不可及;遂逐不止,百官侍从无能及者。转前见有五山周匝峻固,其地平正,生草细软,好华遍地,种种林木,华果茂盛,温泉浴池,皆悉清净。其地庄严,处处有散天华、天香,闻天伎乐。尔时,乾闼婆伎适见王来,各自还去。“是处希有,未曾所见,今我正当在是中作舍住。”如是思惟已,群臣百官寻迹而到。王告诸臣:“我前所闻空中声言:‘汝行若见希有难值之处,汝应是中作舍住!’我今见此希有之处,我应是中作舍住。”即舍本城,于此山中住。是王初始在是中住,从是已后,次第止住。是王先起造立宫舍,故名王舍城。
  略说王舍城竟。

  【经】耆阇崛山中。
  【论】耆阇名鹫,崛名头。
  问曰:何以名鹫头山?
  答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
  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头,时人便名鹫头山。是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
  问曰:已知耆阇崛山义,佛何以故住王舍城?诸佛法普慈一切,如日照万物,无不蒙明。如沤只尼大城、富楼那跋檀大城、阿蓝车多罗大城、弗迦罗婆多大城,如是等大城,多人丰乐而不住;何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大城?波罗柰、迦毗罗婆、瞻婆、婆翅多、拘睒鞞、鸠楼城等,虽有住时;多住王舍城、舍婆提。云何知多住二处?见佛诸经多在二城说,少在余城。
  答曰:佛虽大慈等及,以沤只尼等诸大城,是边国故不住;又弥离车地,弊恶人多,善根未熟故。如偈说:

  “如日光等照,华熟则时开,若华未应敷,则亦不强开。
   佛亦复如是,等心而说法,善根熟则敷,未熟则不开。
   以是故世尊,住三种人中,利智善根熟,结使烦恼薄。”

  复次,知恩故,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城。
  问曰:云何知恩故多住二城?
  答曰:憍萨罗国是佛所生地。如佛答频婆娑罗王偈说:

  “有妙好国土,在于雪山边,丰乐多异宝,名曰憍萨罗。
   日种释诸子,我在是中生,心厌老病死,出家求佛道。”

  又是憍萨罗国主波斯匿王,住舍婆提大城中;佛为法主,亦住此城,二主应住一处故,多住舍婆提。
  复次,是憍萨罗国,佛生身地,知恩故,多住舍婆提。
  问曰:若知恩故多住舍婆提者,迦毗罗婆城近佛生处,何不多住?
  答曰:佛诸结尽,无复余习,近诸亲属,亦无异想;然释种弟子多未离欲,若近亲属,则染著心生。
  问曰:何以不护舍婆提弟子,而多住舍婆提?
  答曰:迦毗罗婆弟子多。佛初还国,迦葉兄弟千比丘,本修婆罗门法,苦行山间,形容憔悴。父王见之,以此诸比丘不足光饰世尊,即选诸释贵人子弟,兼人少壮,户遣一人,强令出家。其中有善心乐道、有不乐者,此诸比丘不应令还本生处。舍婆提弟子辈不尔,以是故,佛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
  复次,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著,如火如蛇。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复次,舍婆提城大,迦毗罗婆不尔。舍婆提城九亿家,是中若少时住者,不得度多人,以是故多住。
  复次,迦毗罗婆城中佛生处,是中人已久习行,善根熟,利智慧,是中佛少时说法,不须久住,度已而去。舍婆提人,或初习行、或久习行,或善根熟、或善根未熟,或利根、或不利根,多学种种经书故,研心令利,入种种邪见网中,事种种师,属种种天,杂行人多,以是故佛住此久。如治痈师,知痈已熟,破出脓,与药而去;若痈未熟,是则久住涂熨。佛亦如是,若弟子善根熟,教化已更至余处;若可度弟子善根未熟,则须久住。佛出世间,正为欲度众生,著涅槃境界安隐乐处,是故多住舍婆提,不多住迦毗罗婆。佛于摩伽陀国尼连禅河侧,沤楼频螺聚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法身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已知多住王舍城、舍婆提因缘,于此二城,何以多住王舍城?
  答曰:以报生地恩故,多住舍婆提,一切众生皆念生地。如偈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论议师,自爱所知法,如人念生地,虽出家犹诤。”

  以报法身地恩故,多住王舍城,诸佛皆爱法身。如偈说: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供养法,师敬尊重。”

  法身于生身胜故,二城中多住王舍城。
  复次,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如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耆阇崛五山中有五精舍,竹园在平地,余国无此多精舍。舍婆提一处,祇桓精舍;更有一处,摩伽罗母堂,更无第三处。波罗柰斯国一处,鹿林中精舍,名梨师槃陀那。毗耶离二处,一名摩诃槃,二名猕猴池岸楼舍。鸠睒弥一处,名劬师罗园。如是诸国,或一处有精舍,或空树林;以王舍城多精舍,坐禅人所宜,故多住此。
  复次,是中有富那罗等六师,自言我是一切智人,与佛为对;及长爪梵志、婆蹉姓、拘迦那大等,皆外道大论议师;及长者尸利崛多、提婆达多、阿阇世等,是佛怨家,不信佛法,各怀妒嫉!有是人辈故,佛多住此。譬如毒草生处,近边必有良药。又如偈说:

  “譬如师子,百兽之王;为小虫吼,为众所笑。
   若在虎狼,猛兽之中,奋迅大吼,智人所可。
   诸论议师如猛虎,在此众中无所畏;大智慧人多见闻,在此众中最第一。”

  以是大智多闻人皆在王舍城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频婆娑罗王到伽耶祀舍中迎佛,及余结发千阿罗汉。是中佛为王说法,得须陀洹道,即请佛言:“愿佛及僧就我王舍城,尽形寿受衣被、饭食、卧具、医药,给所当得。”佛即受请,是故多住王舍城。
  复次,阎浮提四方中,东方为数始,以日出故:次第南方、西方、北方。东方之中,摩伽陀国最胜。摩伽陀国中,王舍城最胜,是中有十二亿家。佛涅槃后,阿阇世王以人民转少故,舍王舍大城。其边更作一小城,广长一由旬,名波罗利弗多罗,犹尚于诸城中最大,何况本王舍城!
  复次,是中人多聪明,皆广学多识,余国无此。
  复次,佛豫知有人应得度者,待时、待处、待人乃能得道。是释提桓因及八万诸天,应在摩伽陀石室中得道。是故佛多住王舍城。
  复次,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余国不如。以三因缘故:一者、频婆娑罗王约敕宫中常作千比丘食;二者、树提伽虽人中生,常受天乐,又多富贵诸优婆塞;三者、阿波罗罗龙王善心受化,作佛弟子,除世饥馑故,常降好雨,是故国丰。如佛涅槃后,长老摩诃迦葉欲集法,思惟何国丰乐,乞食易得,疾得集法。如是思惟已,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是中食易得,易可集法,余处无如是常供。若行乞食时,诸外道来共论议,若共论议,集法事废;若不共论,便言诸沙门不如我。如是思惟,择取最上千阿罗汉,将就耆阇崛山,集结经藏。如阿含及毗尼中说,言毗耶离国,时亦有饥饿。如降难陀、婆难陀龙王经中说,舍婆提国饥饿,余诸国亦时时有饥饿;摩伽陀国中无是事,以是故知摩伽陀国丰乐,乞食易得。
  复次,王舍城在山中闲静,余国精舍平地故,多杂人入出,来往易故不闲静。又此山中多精舍,诸坐禅人、诸圣人皆乐闲静,多得住山;佛是圣人、坐禅人主,是故多住王舍城。
  问曰:若住王舍城,可尔。何以不多住竹园,而多住耆阇崛山?
  答曰:我已答,圣人、坐禅人乐闲静处。
  问曰:余更有四山,鞞婆罗跋恕等,何以不多住而多在耆阇崛山?
  答曰:耆阇崛山于五山中最胜故。云何胜?耆阇崛山精舍近城,而山难上,以是故杂人不来;近城故,乞食不疲。以是故,佛多在耆阇崛山中,不在余处。
  复次,长老摩诃迦葉,于耆阇崛山集三法藏,可度众生。度竟,欲随佛入涅槃,清朝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已,上耆阇崛山,语诸弟子:“我今日入无余涅槃。”如是语已,入房结跏趺坐,诸无漏禅定自熏身。摩诃迦葉诸弟子入王舍城,语诸贵人:“知不?尊者摩诃迦葉,今日入无余涅槃。”诸贵人闻是语,皆大愁忧言:“佛已灭度,摩诃迦葉持护佛法,今日复欲入无余涅槃!”诸贵人、诸比丘,晡时皆共集耆阇崛山。长老摩诃迦葉晡时从禅起,入众中坐,赞说无常:说一切有为法,因缘生故无常;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故无常。因缘生故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有智者不应著我、我所;若著我、我所,得无量忧愁苦恼。一切世界中,心应厌求离欲。如是种种说世界中苦,开导其心,令入涅槃。说此语竟,即著从佛所得僧伽梨,持衣钵捉杖,如金翅鸟现,上升虚空,四种身仪,坐、卧、行、住,一身现无量身,满东方世界,于无量身还为一身,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南西北方亦如是。众心厌世,皆欢喜已,于耆阇崛山头,与衣钵俱,作是愿言:“令我身不坏。弥勒成佛,我是骨身还出,以此因缘度众生。”如是思惟已,直入耆阇崛山石头中,如入软泥;入已,山还合。后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长八十尺时,弥勒佛出;佛身长百六十尺,佛面二十四尺,圆光十里。是时众生闻弥勒佛出,无量人逐佛出家。佛在大众中,初说法时,九十九亿人得阿罗汉道,六通具足;第二大会,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道;第三大会,九十三亿人得阿罗汉道。自是已后,度无数人。尔时,人民久后懈厌。弥勒佛见众人如是,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是时,长老摩诃迦葉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中灭身而般涅槃。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怪而问言:“此是何人?似人而小,身著法衣,能作变化!”弥勒佛言:“此人是过去释迦文尼佛弟子,名摩诃迦葉,行阿兰若,少欲知足,行头陀,比丘中第一,得六神通、共解脱大阿罗汉。彼时人寿百年,少出多减,以是小身能办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云何不作如是功德?”是时诸弟子皆惭愧,发大厌心。弥勒佛随众生心,为说种种法。有人得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有种辟支佛善根,有得无生法忍不退菩萨,有得生天人中受种种福乐。以是故,知是耆阇崛山福德吉处,诸圣人喜住处。佛为诸圣人主,是故佛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耆阇崛山,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住处。如富楼那经中说:佛语富楼那:“若使三千大千世界劫烧若更生,我常在此山中住。一切众生以结使缠缚,不作见佛功德,以是故不见我。”
  复次,耆阇崛山清净鲜洁处,三世佛及诸菩萨更无是处,是故多住耆阇崛山。
  复次,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中说,余处说少。何以故?是中清净有福德闲静故;一切三世诸佛行处,十方诸菩萨亦赞叹恭敬此处;诸天、龙、夜叉、阿修罗、迦留罗、乾闼婆、甄陀罗、摩睺罗伽等大力众神,守护供养恭敬是处。如偈说:

  “是耆阇崛山,诸佛所住处,圣人所止息,覆荫一切故。
   众苦得解脱,唯有真法存。”

  复次,是中十方无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萨,常来见释迦牟尼佛,礼拜恭敬听法故,佛说诸摩诃衍经,多在耆阇崛山。诸摩诃衍经,般若为大,云何不住耆阇崛山?
  略说耆阇崛山竟。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初品中共摩诃比丘僧

  【经】共摩诃比丘僧
  【论】共名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摩诃比丘僧。
  摩诃秦言大,或多,或胜。云何大?一切众中上故,一切障碍断故,天王等大人恭敬故,是名为大。云何多?数至五千,故名为多。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议,能破故名胜。
  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净活命故,名为乞士。如经中说:舍利弗入城乞食,得已,向壁坐食。是时有梵志女,名净目,来见舍利弗,问舍利弗言:“沙门汝食耶?”答言:“食。”净目言:“汝沙门下口食耶?”答言:“不!”“仰口食耶?”“不!”“方口食耶?”“不!”“四维口食耶?”“不!”净目言:“食法有四种,我问汝,汝言不。我不解,汝当说。”舍利弗言:“有出家人,合药、种榖、植树等不净活命者,是名下口食。有出家人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不净活命者,是名仰口食。有出家人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净活命者,是名方口食。有出家人学种种咒术,卜算吉凶,如是等种种不净活命者,是名四维口食。姊,我不堕是四不净食中,我用清净乞食活命。”是时净目闻说清净法食,欢喜信解。舍利弗因为说法,得须陀洹道。如是清净乞食活命,故名乞士。
  复次,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复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汉、羌、虏,各有名字。
  复次,受戒时自言:“我是某甲比丘,尽形寿持戒。”故名比丘。
  复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当出家剃头,著染衣受戒,是时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如佛说:“有人能剃头,著染衣,一心受戒,是人渐渐断结,离苦入涅槃。”
  云何名僧伽?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僧名生。是僧四种:有羞僧、无羞僧、哑羊僧、实僧。云何名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别好丑,未得道,是名有羞僧。云何名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是名无羞僧。云何名哑羊僧?虽不破戒,钝根无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若有僧事,二人共诤,不能断决,默然无言。譬如白羊,乃至人杀,不能作声,是名哑羊僧。云何名实僧?若学人,若无学人,住四果中,行四向道,是名实僧。是中二种僧,可共百一羯磨,说戒、受岁,种种得作。是中实声闻僧六千五百。菩萨僧二种:有羞僧、实僧;声闻一种,谓实僧。以是实僧故,余皆得名僧,以是故名僧。

  【经】大数五千分
  【论】云何名大数?少过少减,是名为大数。云何名分?多众边取一分,是名分。是诸比丘,千万众中取一分五千人,以是故名五千分。

  【经】皆是阿罗汉。
  【论】云何名阿罗汉?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
  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
  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

  【经】诸漏已尽,
  【论】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也。

  【经】无复烦恼,
  【论】一切结、使、流、爱、扼、缚、盖、见、缠等断除故,名无烦恼也。

  【经】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论】问曰:何以说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答曰:外道离欲人,一处一道心得解脱,非于一切障法得解脱。以是故,阿罗汉名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
  复次,诸阿罗汉二道心得解脱:见谛道,思惟道;以是故名心得好解脱。学人心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何以故?有残结使故。
  复次,诸外道等助道法不满,若行一功德,若行二功德,求道不能得。如人但布施求清净;如人祀天,言能脱忧衰,能得常乐国中生;亦更有言八清净道:一、自觉,二、闻,三、读经,四、畏内苦,五、畏大众生苦,六、畏人、天苦,七、得好师,八、布施;但说第八名清净道。
  复次,有外道但布施、持戒说清净,有但布施、禅定说清净,有但布施、求智慧说清净。如是等种种道不具足,若无功德,若少功德说清净。是人虽一处心得解脱,不名好解脱,涅槃道不满足故。如偈说:

  “无功德人不能渡,生老病死之大海;少功德人亦不渡,善行道法佛所说。”

  是中应说须跋陀梵志经:须跋陀梵志,年百二十岁,得五神通,阿那跋达多池边住。夜梦见一切人失眼、裸形、冥中立、日堕、地破、大海水竭、大风起吹须弥山破散。觉已恐怖,思惟言:“何以故尔?我命欲尽?若天地主欲堕?”犹豫不能自了,以有此恶梦故。先世有善知识天,从上来下,语须跋陀言:“汝莫恐怖!有一切智人名佛,后夜半当入无余涅槃,是故汝梦不为汝身。”是时,须跋陀明日到拘夷那竭国,树林中见阿难经行,语阿难言:“我闻汝师说新涅槃道,今日夜半当取灭度!我心有疑,请欲见佛,决我所疑。”阿难答言:“世尊身极!汝若难问,劳扰世尊。”须跋陀如是重请至三,阿难答如初。佛遥闻之,敕语阿难:“听须跋陀梵志来前,自在难问,是吾末后共谈,最后得道弟子。”是时,须跋陀得前见佛,问讯世尊已,于一面坐,如是念:“诸外道辈,舍恩爱财宝出家,皆不得道,独瞿昙沙门得道。”如是念竟,即问佛言:“是阎浮提地六师辈,各自称言我是一切智人,是语实不?”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我始年十九,出家学佛道;我出家已来,已过五十岁。
   净戒禅智慧,外道无一分;少分尚无有,何况一切智?

  “若无八正道,是中无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若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果、第二第三第四果。须跋陀,是我法中有八正道,是中有第一道果、第二第三第四道果。余外道法皆空,无道、无果、无沙门、无婆罗门。如是我大众中,实作师子吼!”须跋陀梵志闻是法,得阿罗汉道,思惟言:“我不应佛后般涅槃。”如是思惟竟,在佛前结跏趺坐,自以神力,身中出火烧身而取灭度。”
  以是故,佛言无功德、少功德,是助道法不满,皆不得度。佛说一切功德具足故,能度弟子。譬如小药师,以一种药、二种药,不具足故,不能差重病;大药师辈,具足众药,能差诸病。
  问曰:若一切三界烦恼离故,心得解脱,何以故佛言染爱离,心得解脱?
  答曰:爱能系闭心有大力,以是故说;不说余烦恼,爱断余则断。
  复次,若人言王来,知必有将从,染爱亦如是。又如捉巾一头,余则尽随,爱染亦如是。爱断,则知余烦恼皆已断。
  复次,诸结使皆属爱、见:属爱烦恼覆心,属见烦恼覆慧。如是爱离故,属爱结使亦离,得心解脱。如是无明离故,属见结使亦离,得慧解脱。
  复次,是五千阿罗汉,应不退法,得无生智,以是故言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不退故。退法阿罗汉得时解脱,如劬提迦等,虽得解脱,非好解脱,以退法故。

  【经】心调柔软。
  【论】若有恭敬供养,瞋恚骂詈挝打者,心等无异;若得珍宝、瓦石,视之一等;若有持刀斫截手足,有持栴檀涂身,亦等无异。
  复次,淫欲、瞋恚、憍、慢、疑、见,根本已断故,是谓心调柔软。
  复次,是诸阿罗汉,欲染处不染,应瞋处不瞋,痴处不痴,守护六情,以是故名心调柔软。如偈说:

  “人守护六情,如好马善调;如是实智人,诸天所敬视。”

  诸余凡人辈,不能守护六情,欲、瞋、慢、痴、疑者不断故,不名调柔,如恶弊马。以是故,诸阿罗汉名心调柔软。

  【经】摩诃那伽。
  【论】摩诃言大,那名无,伽名罪。阿罗汉诸烦恼断,以是故名大无罪。
  复次,那伽或名龙,或名象。是五千阿罗汉,诸阿罗汉中最大力,以是故言如龙如象。水行中龙力大,陆行中象力大。
  复次,如善调象王,能破大军,直入不回,不畏刀杖,不难水火,不走不退,死至不避。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修禅定智慧故,能破魔军及诸结使贼;骂詈挝打,不悔不恚;老死水火,不畏不难。
  复次,如大龙王从大海出,起于大云,遍覆虚空;放大电光,明照天地;注大洪雨,润泽万物。诸阿罗汉亦复如是,禅定、智慧大海水中出,起慈悲云,润及可度;现大光明,种种变化;说实法相,雨弟子心,令生善根。

  【经】所作已办。
  【论】问曰:云何名所作?云何名已办?
  答曰:信、戒、定、舍等诸善法得故,名为所作;智慧、精进、解脱等诸善法得故,是名已办。二法具足满故,名所作已办。
  复次,诸烦恼有二种:一种属爱,一种属见。属爱烦恼断故名所作,属见烦恼断故名已办。
  复次,色法善见故名所作,无色法善见故名已办。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等二法亦如是。
  复次,不善、无记法断故名所作,善法思惟故名已办。闻、思慧成就故名所作,修慧成就故名已办。种种三法亦如是。
  复次,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得故名所作,苦法忍等诸无漏善根得故名已办。见谛道得故名所作,思惟道得故名已办。学道得故名所作,无学道得故名已办。心解脱得故名所作,慧解脱得故名已办。漏尽故名所作,得共解脱故名已办。一切结使除故名所作,得非时解脱故名已办。自益利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办。如是等所作已办义,自在说。

  【经】弃担能担。
  【论】五众粗重常恼故,名为担。如佛所说:“何谓担?五众是担。”诸阿罗汉此担已除,以是故言弃担。能担者,是佛法中二种功德担应担:一种自利益,二种益利他。一切诸漏尽、不悔解脱等诸功德,是名自利益;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能与他人,是名利益他人。是诸阿罗汉,自担、他担能担,故名能担。
  复次,譬如大牛壮力,能胜重载。此诸阿罗汉亦复如是,得无漏根、力、觉、道,能担佛法大事担,以是故诸阿罗汉名能担。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逮得己利。
  【论】云何名己利?云何非己利?行诸善法,是名己利;诸余非法,是名非己利。
  复次,信、戒、舍、定、慧等诸功德,一切财宝胜故,今世后世常得乐故,能到甘露城故,三因缘故是名己利。如信品中偈说:

  “若人得信慧,是宝最第一;诸余世财利,不及是法宝!”

  复次,若人今世得乐,后世得乐,及得涅槃常乐,是名己利,余非己利。如偈说:

  “世知种种无道法,与诸禽兽等无异。当求正智要道法,得脱老死入涅槃!”

  复次,八正道及沙门果,是名诸阿罗汉己利。是五千阿罗汉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以是故言逮得已利。


  【经】尽诸有结。
  【论】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结尽者,结有九结:爱结、恚结、慢结、痴结、疑结、见结、取结、悭结、嫉结。是结使尽及有,是有尽及结使,以是故名有结尽。
  问曰:诸阿罗汉结使应永尽,得一切烦恼离故;有不应尽。何以故?阿罗汉未灭度时,眼根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诸有成就故。
  答曰:无所防!是果中说因。如佛语檀越施食时,与五事:命、色、力、乐、辩。食不能令人得五事,有人大得饮食而死;有人得少许食而活食。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与五事。如偈说:

  “断食死无疑,食者死未定;以是故佛说,施食与五事。”

  亦如人食百斤金,金不可食,金是食因,故言食金。佛言女人为戒垢,女人非戒垢,是戒垢因故,言女人为戒垢。如人从高处堕未至地,言此人死,虽未死,知必死故,言此人死。如是诸阿罗汉结使已尽,知有必当尽故,言有结尽。

  【经】以正智得解脱。
  【论】如摩揵提梵志弟子,举其尸著床上,舁行城市中多人处,唱言:“若有眼见摩揵提尸者,是人皆得清净道,何况礼拜供养者!”多有人信其言。诸比丘闻是语,白佛言:“世尊,是事云何?”佛说偈言:

  “小人眼见求清净,如是无智无实道,诸结烦恼满心中,云何眼见得净道?
   若有眼见得清净,何用智慧功德宝?眼见求净无是事,智慧功德乃为净。”

  以是故,言正智得解脱。
  问曰:诸阿罗汉所作已办,更不求进。何以故?常在佛边,不余处度众生?
  答曰:一切十方众生,虽尽应供养佛,阿罗汉受恩重故,应倍供养。所以者何?是阿罗汉从佛得成,受无量功德,知结使断,信心转多,是故诸大德阿罗汉,佛边受功德乐味,供养恭敬,报佛恩故,在佛边住。诸阿罗汉围绕佛故,佛德益尊。如梵天人绕梵天王;如三十三天绕释提桓因;如诸鬼神绕毗沙门王;如诸小王绕转轮圣王;如病人病愈住大医边。如是诸阿罗汉住在佛边,诸阿罗汉围绕供养故,佛德益尊。
  问曰:若诸阿罗汉所作已办,逮得己利,不须听法,何以故说般若波罗蜜时,共五千阿罗汉?
  答曰: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试。如佛问舍利弗,如波罗延经,阿耆陀难中偈说:

  “种种诸学人,及诸数法人,是人所行法,愿为如实说!

  “是中,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
  尔时,舍利弗默然。如是三问,三默。佛示义端,告舍利弗:“有生不?”舍利弗答:“大德,有生。有生者,欲为灭有为生法故,名学人;以智慧得无生法故,名数法人。”是经,此中应广说。
  复次,若有漏、若无漏,诸禅定未得故欲得,已得欲令坚深故,诸阿罗汉佛边听法。
  复次,现前乐故,如难陀迦经中说,以今世乐故听法。
  复次,诸阿罗汉在佛边听法,心无厌足。如蜫卢提迦经中说:舍利弗语蜫卢提迦:“我法中听法无厌。”
  复次,如佛大师,自一心从弟子边听法,不应难言阿罗汉所作已办,何以听法?譬如饱满人得好食,犹尚更食,云何饥渴人而言不应食?以是故,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常在佛边听法。
  复次,佛住解脱法中,诸阿罗汉亦住解脱法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如栴檀譬喻经中说:有栴檀林,伊兰围之;有伊兰林,栴檀围之;有栴檀,栴檀以为丛林;有伊兰,伊兰自相围绕。佛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佛住善法解脱中,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佛以大众围绕,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绕: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绕;如师子王,师子众围绕。佛亦如是,佛为世间无上福田,与诸弟子围绕共住。

  【经】唯除阿难在学地,得须陀洹。
  【论】问曰:何以言唯除阿难?
  答曰:上所赞诸阿罗汉,阿难不在其数。何以故?以在学地,未离欲故。
  问曰:大德阿难第三师,大众法将,种涅槃种已无量劫,常近佛,持法藏,大德利根,何以至今未离欲作学人?
  答曰:大德阿难本愿如是:“我于多闻众中最第一,亦以诸佛法,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应作供给供养人;以其于佛法中能办大事,烦恼贼破,共佛在解脱床上坐故。”
  复次,长老阿难种种诸经,听、持、诵利、观故智慧多,摄心少;二功德等者,可得漏尽道。以是故,长老阿难是学人须陀洹。
  复次,贪供给世尊故,是阿难为佛作供给人,如是念:“若我早取漏尽道,便远世尊,不得作供给人。”以是故,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自制不取。
  复次,处、时、人未合故。何等处?能集法千阿罗汉未在耆阇崛山,是为处。世尊过去时未到。长老婆耆子不在。以是故,长老阿难漏不尽。要在世尊过去,集法众合,婆耆子说法讥谏,三事合故,得漏尽道。
  复次,大德阿难厌世法少,不如余人。是阿难世世王者种,端正无比,福德无量;世尊近亲,常侍从佛,必有此念:“我佛近侍,知法宝藏,漏尽道法,我不畏失。”以是事故,不大殷勤尽漏。
  问曰:大德阿难名,以何因缘?是先世因缘?是父母作字?是依因缘立名?
  答曰:先世因缘,亦父母作名,亦依因缘立字。
  问曰:云何先世因缘?
  答曰:释迦文佛先世作瓦师,名大光明。尔时,有佛名释迦文,弟子名舍利弗、目揵连、阿难,佛与弟子俱到瓦师舍一宿。尔时,瓦师布施草坐、灯明、石蜜浆,三事供养佛及比丘僧,便发愿言:“我于当来老病死恼五恶之世作佛,如今佛名释迦文;我弟子名字,亦如今佛弟子。”以佛愿故,得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立愿:“我在释迦文佛弟子多闻众中,愿最第一,字阿难。”
  复次,阿难世世忍辱除瞋,以是因缘故,生便端正。父母以其端正,见者皆欢喜故,字阿难。阿难者,秦言欢喜,是为先世因缘字。
  云何父母作字?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其王有四子:其第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有一女,名甘露味。净饭王有二子:悉达陀、难陀。白饭王有二子:跋提、提沙。斛饭王有二子:提婆达多、阿难。甘露饭王有二子:摩诃男、阿泥卢豆。甘露味女有一子,名施婆罗。是中悉达多菩萨渐渐长大,弃转轮圣王位,夜半出家,往沤楼鞞罗国中尼连禅河边,六年苦行。是时净饭王爱念子故,常遣使问讯,欲知消息:“我子得道不?若病?若死?”使来白王:“菩萨唯有皮骨筋相连持,身命甚微弱!若今日、若明日,不复久也。”王闻其言,甚大愁念,没忧恼海:“我子既不作转轮王,又不得作佛,一何衰苦,无所得而死!”如是忧恼,荒迷愦塞。是时菩萨弃苦行处,食百味乳糜,身体充满;于尼连禅水中洗浴已,至菩提树下,坐金刚处而自誓言:“要不破此结跏趺坐,成一切智;不得一切智,终不起也。”是时,魔王将十八亿众到菩萨所,敢与菩萨决其得失。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魔不如而退,自念菩萨叵胜,当恼其父。至净饭王所,诡言:“汝子今日后夜已了。”王闻此语,惊怖堕床,如热沙中鱼。王哭而言:

  “阿夷陀虚言,瑞应亦无验,得利之吉名,一切无所获!”

  是时,菩提树神大欢喜,持天曼陀罗华,至净饭王所,说偈言:

  “汝子已得道,魔众已破散;光明如日出,普照十方土!
   欢喜得大利,解脱一切苦;今得转法轮,无所不清净!”

  王言:“前有天来言汝子已死;汝今来言坏魔得道。二语相违,谁可信者?”树神又言:“实不妄语。前天者诡言已死,是魔怀嫉,故来相恼。今日诸天、龙、神华香供养,空中悬缯。汝子身出光明,遍照天地。”王闻其言,于一切苦恼心得解脱。王言:“我子虽舍转轮圣王,今得法转轮王,定得大利,无所失也。”心大欢喜。是时,斛饭王家使来,白净饭王言:“贵弟生男。”王心欢喜言:“今日大吉,是欢喜日!”语来使言:“是儿当字为阿难。”是为父母作字。
  云何依因缘立名?阿难端正清净,如好明镜,老少好丑,容貌颜状,皆于身中现。其身明净,女人见之,欲心即动,是故佛听阿难著覆肩衣。是阿难能令他人见者心眼欢喜,故名阿难。于是造论者赞言:

  “面如净满月,眼若青莲华;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能令人心眼,见者心欢喜;诸来求见佛,通现不失宜!”

  如是阿难虽能得阿罗汉道,以供养佛故,自不尽漏。以此大功德故,虽非无学、在无学数中,虽未离欲、在离欲数中,以是故数为五千;以实未是阿罗汉故,言唯除阿难。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别释三众义

  【经】复有五百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见圣谛。
  【论】问曰:何以诸比丘五千,余三众各五百?
  答曰:女人多短智慧,烦恼垢重,但求喜乐,爱行多故,少能断结使,得解脱证。如佛说是因缘起法,第一甚深难得:一切烦恼尽、离欲得涅槃,倍复难见。以是故,女人不能多得,不如比丘。优婆塞、优婆夷,有居家故心不净,不能尽漏,正可得四圣谛,作学人。如偈说: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以是故,诸比丘尼虽出家弃世业,智慧短,是故有五百阿罗汉比丘尼。白衣二众,居家事遽故,得道者少。亦各五百。
  问曰:如五千阿罗汉皆赞,三众何以不赞?
  答曰:大众已赞,则知余亦赞。
  复次,若别赞,外道辈当诃言:“何以赞比丘尼?”生诽谤故。若赞白衣,当言为供养故,以是故不赞。
  问曰:诸余摩诃衍经,佛与大比丘众俱,或八千人,或六万、十万人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经中第一大。如嘱累品中说:余经悉忘失,其罪少少;失般若波罗蜜一句,其罪大多。以是故,知般若波罗蜜经第一大。是第一经中当第一大会,何以故声闻众数少,止有比丘五千,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各五百?
  答曰:以是大经甚深难解故,声闻众少。譬如王有真宝,不示凡人,示大人信爱者。如王谋议时,与诸大臣信爱智人共论,诸余小臣则不得入。
  复次,是六千五百人尽得道,虽不尽解甚深般若波罗蜜,皆能信,得无漏四信故。余经声闻众虽大多杂,不尽得道。
  复次,是中先赞千万阿罗汉中,择取最胜五千人;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尔。胜者难得,故不多。

大智度论卷第四
释初品中菩萨

  【经】复有菩萨摩诃萨。
  【论】问曰:若从上数,应先菩萨,次第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菩萨次佛故;若从下数,应先优婆夷,次第优婆塞、比丘尼、比丘、菩萨。今何以先说比丘,次三众,后说菩萨?
  答曰:菩萨虽应次佛,以诸烦恼未尽故,先说阿罗汉。诸阿罗汉智慧虽少而已成熟,诸菩萨智慧虽多而烦恼未尽,是故先说阿罗汉。佛法有二种:一、秘密,二、显示。显示中,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无余故。秘密中,说诸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断,具六神通,利益众生。以显示法故,前说阿罗汉,后说菩萨。
  复次,菩萨以方便力,现入五道,受五欲,引导众生;若在阿罗汉上,诸天世人当生疑怪,是故后说。
  问曰:在阿罗汉后可尔,何以反在优婆塞、优婆夷后?
  答曰:四众虽漏未尽,尽在不久故,通名声闻众。若于四众中间说菩萨者,则不便。如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此诸菩萨亦如是,虽应在学人三众上,以不便故,在后说。
  复次,有人言:“菩萨功德智慧超殊阿罗汉、辟支佛。”是故别说。
  问曰:声闻经中但说四众,此中何以别说菩萨众?
  答曰:有二种道:一、声闻道,二、菩提萨埵道。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说四众,当知是求声闻道者;若别说菩萨摩诃萨众,当知是求佛道者。以是故声闻法中,经初无佛在某处某处住,尔所菩萨俱;但言佛某处某处住,与尔所比丘俱。如说:佛在波罗柰,与五比丘俱;佛在伽耶国中,与千比丘俱;佛在舍婆提,与五百比丘俱。如是种种经初,不说与菩萨若干人俱。
  问曰:诸菩萨二种: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菩萨,总说在优婆塞、优婆夷中;出家菩萨,总说在比丘、比丘尼中。今何以故别说?
  答曰:虽总在四众中,应当别说。何以故?是菩萨必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何者是?有声闻人,辟支佛人,有求生天人,有求乐自活人,此四种人不堕菩萨中。何以故?是人不发心言“我当作佛”故。
  复次,菩萨得无生法忍故,一切名字生死相断,出三界不堕众生数中。何以故?声闻人得阿罗汉道,灭度已尚不堕众生数中,何况菩萨?如波罗延经,优波尸难中偈说:

  “已灭无处更出不?若已永灭不出不?既入涅槃常住不?唯愿大智说其实!”

  佛答:

  “灭者即是不可量,破坏因缘及名相,一切言语道已过,一时都尽如火灭。”

  如阿罗汉一切名字尚断,何况菩萨能破一切诸法,知实相、得法身而不断耶?以是故,摩诃衍四众中,别说菩萨。
  问曰:何以故大乘经初,菩萨众、声闻众两说,声闻经独说比丘众,不说菩萨众?
  答曰:欲辩二乘义故,佛乘及声闻乘。声闻乘狭小,佛乘广大;声闻乘自利自为,佛乘益一切。
  复次,声闻乘多说众生空,佛乘说众生空、法空。如是等种种分别三乘,分别说是二道故,摩诃衍经声闻众、菩萨众两说。如赞摩诃衍偈中说:

  “得此大乘人,能与一切乐,利益以实法,令得无上道!
   得此大乘人,慈悲一切故,头目以布施,舍之如草木!
   得此大乘人,护持清净戒,如牦牛爱尾,不惜身寿命!
   得此大乘人,能得无上忍,若有割截身,视之如断草!
   得此大乘人,精进无厌惓,力行不休息,如抒大海者!
   得此大乘人,广修无量定,神通圣道力,清净得自在!
   得此大乘人,分别诸法相,无坏实智慧,是中已具足!
   不可思议智,无量悲心力,不入二法中,等观一切法。
   驴马驼象乘,虽同不相匹;菩萨及声闻,大小亦如是。
   大慈悲为轴,智慧为两轮,精进为快马,戒定以为衔,
   忍辱心为铠,总持为辔勒,摩诃衍人乘,能度于一切!”

  问曰:如声闻经初但说比丘众,摩诃衍经初何以不但说菩萨众?
  答曰:摩诃衍广大,诸乘诸道皆入摩诃衍;声闻乘狭小,不受摩诃衍。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狭小故;大海能受众流,以其广大故。摩诃衍法亦如是,如偈说:

  “摩诃衍如海,小乘牛迹水;小故不受大,其喻亦如是。”

  以是故,小乘众不受菩萨。
  问曰:何等名菩提?何等名萨埵?
  答曰:菩提名诸佛道,萨埵名或众生,或大心。是人诸佛道功德尽欲得,其心不可断、不可破,如金刚山,是名大心。如偈说:

  “一切诸佛法,智慧及戒定,能利益一切,是名为菩提。
   其心不可动,能忍成道事,不断亦不破,是心名萨埵。”

  复次,称赞好法名为萨,好法体相名为埵。菩萨心自利利他故,度一切众生故,知一切法实性故,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故,为一切贤圣之所称赞故,是名菩提萨埵。所以者何?一切诸法中,佛法最第一;是人欲取是法故,为贤圣所赞叹。
  复次,如是人为一切众生脱生、老、死故索佛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问曰:齐何来名菩提萨埵?
  答曰:有大誓愿,心不可动,精进不退。以是三事,名为菩提萨埵。
  复次,有人言:“初发心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从是已来,名菩提萨埵。”如偈说:

  “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诸世间,应受世供养。”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别释三众义

 “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诸世间,应受世供养。”

  从初发心到第九无碍,入金刚三昧中,是中间名为菩提萨埵。是菩提萨埵有两种:有鞞跋致,有阿鞞跋致;如退法、不退法阿罗汉。阿鞞跋致菩提萨埵,是名实菩萨;以是实菩萨故,诸余退转菩萨皆名菩萨。譬如得四道人,是名实僧:以实僧故,诸未得道者皆得名僧。
  问曰:云何知是菩萨鞞跋致、阿鞞跋致?
  答曰:般若波罗蜜阿鞞跋致品中,佛自说阿鞞跋致相,如是相是退转,如是相是不退转。
  复次,若菩萨一法得好修好念,是名阿鞞跋致菩萨。何等一法?常一心集诸善法。如说:诸佛一心集诸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有菩萨得一法,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一法?正直精进。如佛问阿难:“阿难,汝说精进?”“如是,世尊。”“阿难,汝赞精进?”“如是,善逝。”“阿难,常行、常修、常念精进,乃至令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经广说。
  复次,若得二法,是时是阿鞞跋致相。何等二法?一切法实知空,亦念不舍一切众生,如是人名为阿鞞跋致菩萨。
  复次,得三法:一者、若一心作愿欲成佛道,如金刚不可动、不可破;二者、于一切众生,悲心彻入骨髓;三者、得般舟三昧,能见现在诸佛,是时名阿鞞跋致。
  复次,阿毗昙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何名菩萨?自觉复能觉他,是名菩萨。必当作佛,是名菩萨。菩提名漏尽人智慧,是人从智慧生,智慧人所护,智慧人所养故,是名菩萨。”又言:“发阿鞞跋致心,从是已后名菩萨。”又言:“若离五法得五法,是名菩萨。何谓五法?离三恶道,常生天上人间;离贫穷下贱,常得尊贵;离非男法,常得男子身;离诸形残缺陋,诸根具足;离舍喜忘,常忆宿命,得是宿命智慧,常离一切恶法,远舍恶人,常求道法,摄取弟子。如是名为菩萨。”又言:“从种三十二相业已来,是名菩萨。”
  问曰:何时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答曰:过三阿僧祇劫,然后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几时名阿僧祇?
  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数法,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如是数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满,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满,行第三阿僧祇。譬如算数法,算一乃至算百,百算竟,还至一。如是菩萨一阿僧祇过,还从一起。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作佛。”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从罽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中菩萨七枚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燃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若过三阿僧祇劫,是时菩萨种三十二相业因缘。
  问曰:三十二相业,何处可种?
  答曰:欲界中,非色、无色界。于欲界五道,在人道中种;于四天下,阎浮提中种,非拘耶尼、郁怛罗越、弗婆提。唯在阎浮提,于男子身种,非女人;佛出世时种,佛不出世不得种;缘佛身得种,缘余不得种。
  问曰:是三十二相业,于身业、口业、意业,何业种?
  答曰:意业种,非身、口业。何以故?是意业利故。
  问曰:意业有六识,是三十二相业,为是意识种?是五识种?
  答曰:是意识,非五识。何以故?五识不能分别,以是故意识种。
  问曰:何相初种?
  答曰:有人言:“足安立相先种。何以故?先安立,然后能种余相。”有人言:“绀青眼相初种,得此眼相大慈观众生。”虽有是语,不必尔也。若相因缘和合时,便是初种。
  问曰:一思种?为多思种?
  答曰:三十二思种三十二相,一一思种一一相,一一相百福德庄严。
  问曰:几许名一福德?
  答曰:有人言:“业报转轮圣王,于四天下受福乐得自在,是名一福德。如是百福成一相。”复有人言:“作释提桓因,于二天中得自在,是名一福。”复有人言:“作他化自在天王,于欲界中得自在,是名一福。”复有人言:“除补处菩萨,余一切众生所得福报,是名一福。”复有人言:“天地劫尽,一切众生共福德故,三千大千世界报立,是名一福。”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以譬喻知。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盲无目,有一人能治令差,是为一福。一切人皆被毒药,一人能治令差;一切人应死,一人能救之令脱;一切人破戒,破正见,一人能教令得净戒、正见;如是等为一福。”复有人言:“是福不可量,不可譬喻。是菩萨入第三阿僧祇中,心思大行,种是三十二相因缘。以是故,是福无能量,唯佛能知。”
  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
  答曰: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释迦牟尼菩萨九十一大劫行办三十二相。如经中言: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即观见之,知其心未纯淑,而诸弟子心皆纯淑。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纯淑。是时弗沙佛如是思惟:“一人之心易可速化,众人之心难可疾治。”如是思惟竟,弗沙佛欲使释迦牟尼菩萨疾得成佛,上雪山上,于宝窟中入火定。是时,释迦牟尼菩萨作外道仙人,上山采药,见弗沙佛坐宝窟中,入火定,放光明。见已,心欢喜信敬,翘一脚立,叉手向佛,一心而观,目未曾眴,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七日七夜谛观世尊,目未曾眴,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若释迦牟尼菩萨聪明多识,能作种种好偈,何以故七日七夜一偈赞佛?
  答曰:释迦牟尼菩萨贵其心思,不贵多言。若更以余偈赞佛,心或散乱,是故七日七夜以一偈赞佛。
  问曰:释迦牟尼菩萨,何以心未纯淑而弟子纯淑?弥勒菩萨心纯淑,而弟子未纯淑?
  答曰:释迦牟尼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从鞞婆尸佛至迦葉佛,于其中间九十一大劫,种三十二相业因缘竟,六波罗蜜满。何等六?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问曰:檀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一切能施,无所遮碍,乃至以身施时,心无所惜。譬如尸毗王以身施鸽。释迦牟尼佛本身作王,名尸毗。是王得归命救护陀罗尼,大精进,有慈悲心,视一切众生如母爱子。时世无佛,释提桓因命欲终,自念言:“何处有佛一切智人?”处处问难,不能断疑,知尽非佛,即还天上,愁忧而坐。巧变化师毗首羯磨天问曰:“天主何以愁忧?”答曰:“我求一切智人不可得,以是故愁忧。”毗首羯磨言:“有大菩萨,布施、持戒、禅定、智慧具足,不久当作佛。”帝释以偈答曰:

  “菩萨发大心,鱼子庵树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

  毗首羯磨答曰:“是优尸那种尸毗王,持戒、精进、大慈、大悲,禅定、智慧,不久作佛。”释提桓因语毗首羯磨:“当往试之,知有菩萨相不?汝作鸽,我作鹰,汝便佯怖入王腋下,我当逐汝。”毗首羯磨言:“此大菩萨,云何以此事恼?”释提桓因说偈言:

  “我亦非恶心,如真金应试;以此试菩萨,知其心定不?”

  说此偈竟,毗首羯磨即自变身作一赤眼赤足鸽,释提桓因自变身作一鹰;急飞逐鸽,鸽直来入王腋底,举身战怖,动眼促声。
  是时众多人,相与而语曰:“是王大慈仁,一切宜保护。如是鸽小鸟,归之如入舍;菩萨相如是,作佛必不久。”
  是时鹰在近树上,语尸毗王;“还与我鸽,此我所受!”王时语鹰:“我前受此,非是汝受;我初发意时受此,一切众生皆欲度之。”鹰言:“王欲度一切众生,我非一切耶?何以独不见愍而夺我今日食?”王答言:“汝须何食?我作誓愿,其有众生来归我者,必救护之。汝须何食,亦当相给。”鹰言:“我须新杀热肉。”王念言:“如此难得,自非杀生,何由得也?我当云何杀一与一!”思惟心定,即自说偈:

  “是我此身肉,恒属老病死,不久当臭烂,彼须我当与。”

  如是思惟已,呼人持刀,自割股肉与鹰。鹰语王言:“王虽以热肉与我,当用道理,令肉轻重得与鸽等,勿见欺也!”王言:“持称来!”以肉对鸽,鸽身转重,王肉转轻。王令人割二股,亦轻不足;次割两踹、两臗、两乳、颈、脊,举身肉尽,鸽身犹重,王肉故轻。是时近臣内戚,安施帐幔,却诸看人:“王今如此,无可观也!”尸毗王言:“勿遮诸人,听令入看!”而说偈言:

  “天人阿修罗,一切来观我!大心无上志,以求成佛道。
   若有求佛道,当忍此大苦;不能坚固心,则当息其意。”

  是时,菩萨以血涂手,攀称欲上,定心以身尽以对鸽。鹰言:“大王,此事难办,何用如此?以鸽还我!”王言:“鸽来归我,终不与汝。我丧身无量,于物无益,今欲以身求易佛道。”以手攀称,尔时菩萨肉尽筋断,不能自制,欲上而堕,自责心言:“汝当自坚,勿得迷闷!一切众生堕忧苦大海,汝一人立誓欲渡一切,何以怠闷?此苦甚少,地狱苦多,以此相比,于十六分犹不及一。我今有智慧、精进、持戒、禅定,犹患此苦,何况地狱中人无智慧者!”是时菩萨一心欲上,复更攀称,语人扶我。
  是时,菩萨心定无悔。诸天、龙王、阿修罗、鬼、神、人民皆大赞言:“为小鸟乃尔,是事希有!”即时天地为六种震动,大海波扬,枯树生华,天降香雨及散名华,天女歌赞必得成佛。是时四方神仙皆来赞言:“是真菩萨,必早成佛!”鹰语鸽言:“众试如此,不惜身命,是真菩萨!”即说偈言:

  “慈悲地中生,一切智树牙,我曹当供养,不应施忧恼!”

  毗首羯磨语释提桓因言:“天主,汝有神力,可令此王身得平复。”释提桓因言:“不须我也。此王自作誓愿,大心欢喜,不惜身命,感发一切令求佛道。”帝释语人王言:“汝割肉辛苦,心不恼没耶?”王言:“我心欢喜,不恼不没。”帝释言:“谁当信汝心不没者?”是时,菩萨作实誓愿:“我割肉血流,不瞋不恼,一心不闷,以求佛道者,我身当即平复如故。”即出语时,身复如本。人天见之,皆大悲喜,叹未曾有:“此大菩萨必当作佛。我曹应当尽一心供养,愿令早成佛道,当念我等!”是时,释提桓因、毗首羯磨,各还天上。如是等种种相,是檀波罗蜜满。
  问曰:尸罗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不惜身命,护持净戒,如须陀须摩王,以劫磨沙波陀大王故,乃至舍命不犯禁戒。昔有须陀须摩王,是王精进持戒,常依实语。晨朝乘车,将诸婇女入园游戏。出城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乞,语王言:“王是大福德人,我身贫穷,当见愍念,赐匄少多!”王语言:“诺!敬如来告,当相布施,须我出还。”作此语已,入园澡浴嬉戏。时有两翅王,名曰鹿足,空中飞来,于婇女中捉王将去,譬如金翅鸟海中取龙。诸女啼哭,号恸一园,惊城内外,搔扰悲惶。鹿足负王,腾跃虚空,至所住山,置九十九诸王中。须陀须摩王涕零如雨,鹿足语言:“大刹利王,汝何以啼如小儿?人生有死,合会有离。”须陀须摩王答言:“我不畏死,自恨失信。我从生已来,初不妄语。今日晨朝出门时,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我时许言还当布施。不虑无常,孤负彼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王言:“汝意欲尔,畏此妄语,听汝还去七日,布施婆罗门讫便来还。若过七日不还,我有翅力,取汝不难。”须陀须摩王得还本国,恣意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忏谢之言:“我智不周物,治多不如法,当见忠恕!如我今日身非己有,正尔还去。”举国人民及诸亲戚,叩头留之:“愿王留意,慈荫此国,勿以鹿足鬼王为虑也!当设铁舍奇兵,鹿足虽神,不畏之也!”王言:“不得尔也!”而说偈言: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为大人,妄语入地狱。
   我今守实语,宁弃身寿命,心无有悔恨。”

  如是思惟已,王即发去,到鹿足王所。鹿足遥见,欢喜而言:“汝是实语人,不失信要。一切人皆惜身命,汝从死得脱,还来赴信,汝是大人!”尔时,须陀须摩王赞实语:“实语是为人,非实语非人。”如是种种赞实语,诃妄语。鹿足闻之,信心清净,语须陀须摩王言:“汝好说此,今相放舍,汝得解脱。九十九王亦布施汝,随意各还本国。”如是语已,百王各得还去。如是等种种相,是为尸罗波罗蜜满。
  问曰:羼提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若人来骂,挝捶割剥,支解夺命,心不起瞋。如羼提比丘为迦梨王截其手、足、耳、鼻,心坚不动。
  问曰:毗梨耶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若有大心勤力,如大施菩萨为一切故,以此一身,誓抒大海,令其干尽,定心不懈。亦如赞弗沙佛,七日七夜翘一脚,目不眴。
  问曰:禅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如一切外道禅定中得自在。又如尚阇梨仙人,坐禅时无出入息,鸟于螺髻中生子,不动不摇,乃至鸟子飞去。
  问曰:般若波罗蜜云何满?
  答曰:菩萨大心思惟分别,如劬嫔陀婆罗门大臣,分阎浮提大地作七分。若干大城、小城、聚落村民,尽作七分。般若波罗蜜如是。是菩萨六波罗蜜满,在迦葉佛所作弟子,持净戒,行功德,生兜率天上。
  问曰:菩萨何以生兜率天上,而不在上生、不在下生?是大有福德,应自在生?
  答曰:有人言:“因缘业熟,应在是中生。”
  复次,下地中结使厚浊,上地中结使利,兜率天上结使不厚不利,智慧安隐故。
  复次,不欲过佛出世时故;若于下地生命短,寿终时佛未出世;若于上地生命长,寿未尽复过佛出时;兜率天寿,与佛出时会故。
  复次,佛常居中道故。兜率天于六天及梵之中,上三下三。于彼天下生中国,中夜降神,中夜出迦毗罗婆国,行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道为人说法,中夜入无余涅槃。好中法故,中天上生。如是菩萨兜率天上生竟,以四种观人间:一者、观时,二者、观土地,三者、观种姓,四者、观生处。云何观时?时有八种,佛出其中:第一、人长寿八万四千岁时;第二、人寿七万岁;第三、人寿六万岁;第四、人寿五万岁;第五、人寿四万岁;第六、人寿三万岁;第七、人寿二万岁;第八、人寿百余岁。菩萨如是念:“人寿百岁,佛出时到。”是名观时。云何观土地?诸佛常在中国生,多金银宝物,饮食丰美,其土清净。云何观种姓?佛生二种姓中,若刹利,若婆罗门。刹利种势力大故,婆罗门种智慧大故。随时所贵者,佛于中生。云何观生处?何等母人能怀那罗延力菩萨?亦能自护净戒?如是观竟,唯中国迦毗罗婆净饭王后能怀菩萨。如是思惟已,于兜率天下,不失正慧入于母胎。
  问曰:何以故一切菩萨末后身从天上来,不从人中来?
  答曰:乘上道故,六道之中天道最上。
  复次,天上下时,种种瑞应未曾所有;若从人道,人道不能有此。
  复次,人敬重天故。
  问曰:一切人以垢心有相续入母胎,一切邪慧相应,云何名菩萨正慧入母胎?
  答曰:有人言:“有相续时,一切众生邪慧心入母胎;菩萨忆念不失故,名正慧入母胎。中阴中住则知中阴住,入胎时知入胎,歌罗逻时知住歌罗逻(受胎七日赤白精和合时也),頞浮陀(二七时如茧胞状也)时知住頞浮陀,伽那时知住伽那(三七日时如凝酪名也),五疱时知住五疱,出生时知出生;是中忆念不失,是名正慧入母胎。”
  复次,余人在中阴住时,若男于母生欲染心,此女人与我从事,于父生瞋恚;若女,于父生染欲心,此男子与我从事,于母生瞋恚。如是瞋恚心、染欲心,菩萨无此。菩萨先已了知是父、是母,是父母能长养我身,我依父母生身,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净心念父母相续入胎,是名正慧入母胎。是菩萨满十月,正慧不失念。出胎,行七步,发口言:“是我末后身。”乃至将示相师:“汝观我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不?若有三十二相具足者,是应有二法:若在家当为转轮圣王,若出家当成佛。”诸相师言:“地天太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若在家者当作转轮王,若出家者当成佛。”王言:“何等三十二?”相师答言:“一者、足下安平立相,足下一切著地,间无所受,不容一针。二者、足下二轮相,千辐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诸天工师毗首羯磨,不能化作如是妙相。”
  问曰:何以故不能?
  答曰:是毗首羯磨诸天工师,不隐没智慧,是轮相善业报;天工师生报得智慧,是轮相行善根智慧得;是毗首羯磨一世得是智慧,是轮相从无量劫智慧生。以是故,毗首羯磨不能化作,何况余工师?
  “三者、长指相,指纤长端直,次第[月+庸]好,指节参差。四者、足跟广平相。五者、手足指缦网相,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六者、手足柔软相,如细劫波毳,胜余身分。七者、足趺高满相,以足蹈地,不广不狭。足下色如赤莲华,足指间网及足边色如真珊瑚,指爪如净赤铜,足趺上真金色,足趺上毛青毗琉璃色。其足严好,譬如杂宝屐,种种庄饰。八者、伊泥延腨相,如伊泥延鹿王腨,随次[月+庸]纤。九者、正立手摩膝相,不俯不仰,以掌摩膝。十者、阴藏相,譬如调善象宝、马宝。
  问曰:若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弟子何因缘见阴藏相?
  答曰:为度众人决众疑故,示阴藏相。复有人言,佛化作马宝、象宝,示诸弟子言:我阴藏相亦如是。
  十一者、身广长等相,如尼拘卢陀树,菩萨身脐为中,四边量等。十二者、毛上向相,身有诸毛,生皆上向而靡。十三者、一一孔一毛生相,毛不乱,青琉璃色,毛右旋上向。十四者、金色相。
  问曰:何等金色?
  答曰:若铁在金边则不现,今现在金比佛在时金则不现,佛在时金比阎浮那金则不现,阎浮那金比大海中转轮圣王道中金沙则不现,金沙比金山则不现,金山比须弥山金则不现,须弥山金比三十三诸天缨络金则不现,三十三诸天缨络金比炎摩天金则不现,炎摩天金比兜率陀天金则不现,兜率陀天金比化自在天金则不现,化自在天金比他化自在天金则不现,他化自在天金比菩萨身色则不现。如是色,是名金色相。
  十五者、丈光相,四边皆有一丈光,佛在是光中端严第一,如诸天诸王宝光明净。十六者、细薄皮相,尘土不著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蓝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十七者、七处平满相,两手、两足、两肩、项中,七处皆平满端正,色净胜余身体。十八者、两腋下平满相,不高不深。十九者、上身如师子相。二十者、大身直身相,于一切人中,身最大而直。二十一者、肩圆好相,一切治肩无如是者。二十二者、四十齿相,不多不少,余人三十二齿,身三百余骨,头骨有九;菩萨四十齿,头有一骨。菩萨齿骨多,头骨少;余人齿骨少,头骨多。以是故,异于人身。二十三者、齿齐相,诸齿等,无粗无细,不出不入。齿密相,人不知者,谓为一齿,齿间不容一毫。二十四者、牙白相,乃至胜雪山王光。二十五者、师子颊相,如师子兽中王平广颊。二十六者、味中得上味相。有人言:“佛以食著口中,一切食皆作最上味。何以故?是一切食中有最上味因故。无是相人,不能发其因故,不得最上味。”复有人言:“若菩萨举食著口中,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大舌相,是菩萨大舌,从口中出,覆一切面分乃至发际;若还入口,口亦不满。二十八者、梵声相,如梵天王五种声从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菩萨声音亦如是,五种声从口中,出迦陵毗伽声相,如迦陵毗伽鸟声可爱;鼓声相,如大鼓音深远。二十九者、真青眼相,如好青莲华。三十者、牛眼[目+妾]相,如牛王眼[目+妾],长好不乱。三十一者、顶髻相,菩萨有骨髻,如拳等,在顶上。三十二者、白毛相,白毛眉间生,不高不下,白净右旋,舒长五尺。
  相师言:“地天太子三十二大人相如是,菩萨具有此相。”
  问曰:转轮圣王有三十二相,菩萨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别?
  答曰:菩萨相者,有七事胜转轮圣王相。菩萨相者:一、净好;二、分明;三、不失处;四、具足;五、深入;六、随智慧行,不随世间;七、随远离。转轮圣王相不尔。
  问曰:云何名相?
  答曰:易知故名相,如水异火,以相故知。
  问曰:菩萨何以故三十二相不多不少?
  答曰:有人言:“佛以三十二相庄严身者,端正不乱故。”若少者身不端正,若多者佛身相乱。是三十二相端正不乱,不可益、不可减,犹如佛法不可增、不可减,身相亦如是。
  问曰:菩萨何以故以相严身?
  答曰:有人见佛身相,心得净信,以是故以相严身。
  复次,诸佛以一切事胜故,身色、威力,种姓、家属,智慧、禅定、解脱,众事皆胜。若佛不庄严身相,是事便少。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有人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住是身中,若身相不端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住此身中。”譬如人欲娶豪贵家女,其女遣使语彼人言:“若欲娶我者,当先庄严房室,除却污秽,涂治香熏,安施床榻,被蓐綩綖,帏帐幄幔,幡盖华香,必令严饰,然后我当到汝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遣智慧使,未来世中到菩萨所言:“若欲得我,先修相好以自庄严,然后我当住汝身中。若不庄严身者,我不住也。”以是故,菩萨修三十二相自庄严身,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时,菩萨渐渐长大,见老病死苦,厌患心生,夜半出家,六年苦行,食难陀婆罗门女益身十六功德石蜜乳糜。食竟,菩提树下破万八千亿鬼兵魔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得何功德故名为佛?
  答曰:得尽智、无生智故,名为佛。复有人言:“得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三达无碍,三意止——一者、受教敬重,佛无喜;二者、不受教不敬重,佛无忧;三者、敬重不敬重,心无异。大慈、大悲、三十七道品,一切诸法总相别相悉知故,故名为佛。”
  问曰:何以故未得佛道名为菩萨,得佛道不名为菩萨?
  答曰:未得佛道,心爱著求,欲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名菩萨;已成佛道,更得佛种种异大功德故,更有异名名为佛。譬如王子未作王,名为王子;已作王,不复名王子。既为王,虽是王子,不名王子;菩萨亦如是,未得佛道,名为菩萨,已得佛道,名为佛。声闻法中,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说菩萨相义如是。
  摩诃衍人言:是迦旃延尼子弟子辈,是生死人,不诵不读摩诃衍经,非大菩萨!不知诸法实相,自以利根智,于佛法中作论议,诸结使、智、定、根等于中作义,尚处处有失,何况欲作菩萨论议?譬如少力人,跳小渠尚不能过,何况大河?于大河中则知没失。
  问曰:云何失?
  答曰:上言三阿僧祇劫过名为菩萨。三阿僧祇中,头、目、髓、脑布施,心无有悔,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如昔菩萨为大萨陀婆,渡大海水,恶风坏船,语众贾人:“捉我头发手足,当渡汝等。”众人捉已,以刀自杀。大海水法不停死尸,即时疾风吹至岸边。大慈如是而言非者,谁是菩萨?第二阿僧祇劫行满,未入第三阿僧祇时,于燃灯佛所受记为佛,即时上升虚空,见十方佛,于虚空中立,赞燃灯佛。燃灯佛言:“汝过一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名释迦牟尼。”得记如是,而言尔时未是菩萨,岂非大失!
  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三阿僧祇劫中未有佛相,亦无种佛相因缘,云何当知是菩萨?一切法先有相,然后可知其实,若无相则不知。
  摩诃衍人言:受记为佛,上升虚空,见十方佛,此非大相耶?为佛所记当得作佛,得作佛者此是大相,舍此大相而取三十二相!三十二相,转轮圣王亦有,诸天魔王亦能化作此相。难陀、提婆达等皆有三十相,婆跋隶婆罗门有三相,摩诃迦葉妇有金色相,乃至今世人亦各各有一相、二相:若青眼、长臂、上身如师子;如是等种种或多或少,汝何以重此相?何经中言三阿僧祇劫中菩萨不种相因缘?如难陀澡浴鞞婆尸佛,愿得清净端正;于辟支佛塔,青黛涂壁,作辟支佛像,因而作愿,愿我恒得金色身相;又作迦葉佛塔中级;以此三福因缘,世世受乐,处处所生,恒得端严。是福之余,生迦毗罗婆释种中,为佛弟子,得三十大人相,清净端正,出家得阿罗汉道。佛说于五百弟子中,难陀比丘端正第一。此相易得,云何言于九十一大劫中种,余一生中得?是为大失!汝言初阿僧祇劫中,不知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劫中,知当作佛,不自称说;三阿僧祇劫中,知得作佛,能为人说。佛何处说是语?何经中有是语?若声闻法三藏中说?若摩诃衍中说?
  迦旃延尼子弟子辈言:虽佛口三藏中不说,义理应尔,阿毗昙鞞婆沙菩萨品中如是说。
  答曰:摩诃衍中说:初发心是时知我当作佛。如阿遮罗菩萨于长手佛边初发心时,乃至金刚坐处成佛道,于其中间,颠倒不净心不生。如首楞严三昧中四种菩萨,四种受记:有未发心而授记;有适发心而授记;有于前授记,他人尽知,己身不知;有于前授记,他人、己身尽知。汝云何言于二阿僧祇劫,知受记而不自称说?
  复次,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于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
  问曰:摩诃衍中虽有此语,我亦不都信。
  答曰:是为大失!是佛真法,佛口所说,汝无反复!汝从摩诃衍中出生,云何言我不都信?
  复次,摩诃衍论议,此中应广说。
  复次,说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欲界中种,非色、无色界中种。无色界以无身无色,是三十二相是身庄严故,无色界中不得种可尔,色界中何以不得种?色界中大有诸梵王,常请佛初转法轮,是智慧清净,能求佛道,何以言不得种三十二相因缘?又言人中得种非余道,如婆伽度龙王十住菩萨,阿那婆达龙王七住菩萨,罗睺阿修罗王亦是大菩萨,复何以言余道不得种三十二相因缘?汝言人中阎浮提种,郁怛罗越不可种,有义,彼中人无吾我,著乐不利根故。劬陀尼、弗婆提二处,福德、智慧、寿命胜阎浮提,何以不得种?
  复次,汝言一思种一相,是心弹指顷六十生灭,一心中不住,是一心中无力不住,不能分别,云何能种大人相?此大人相不应不了心得种,以是故,多思和合能种一相。如重物一人不能担,必须多人力。如是种相,要得大心多思和合,尔乃得种。以是故,名百福相。百大心思种,是名百福相,不应一思种一相。余事尚不得一思种一事,何况百福相?何以故言释迦文尼菩萨心未纯淑,弟子心纯淑;弥勒菩萨心纯淑,弟子心未纯淑?是语何处说?三藏中、摩诃衍中无是事,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见释迦文尼菩萨于宝窟中见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赞;弥勒菩萨亦种种赞弗沙佛,但阿波陀经中不说,汝所不知。无因缘故,汝便谓弥勒弟子心未纯淑,如是皆为违失!汝言菩萨一切物能施,无所爱惜,如尸毗王为鸽故,割肉与鹰,心不悔恨。如以财宝布施,是名下布施;以身布施,是名中布施;种种施中心不著,是为上布施。汝何以赞中布施为檀波罗蜜满?此施虽心大多慈悲,有知智慧,有不知智慧。如人为父母亲属不惜身,或为主不惜身,以是故,知为鸽不惜身,是中布施。
  问曰:菩萨为一切众生,为父为主者,为一切人故,以是故非直不惜身为檀波罗蜜满。
  答曰:虽为一切众生,是心不清净,不知己身无吾我;不知取者无人无主;不知所施物实性,不可说一,不可说异。于是三事心著,是为不清净,于世界中得福报,不能直至佛道。如说般若波罗蜜中三事不可得,亦不著,是为具足檀波罗蜜满。如是乃至般若波罗蜜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为般若波罗蜜满。是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如大海水,诸天、圣人、阿罗汉、辟支佛,乃至初行菩萨,尚不能知其边涯,十地住菩萨乃能知,云何汝言能分大地、城郭、聚落作七分,是名般若波罗蜜满?是事是算数法,能分地是世俗般若波罗蜜中少许分,譬如大海水中一渧两渧。实般若波罗蜜名三世诸佛母,能示一切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无来处,无去处,一切处求不可得。如幻、如响、如水中月,见便失。诸圣人怜愍故,虽一相,以种种名字,说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智慧宝藏。汝言大失!汝言四种观:观时、观土地、观种族、观生处。人寿八万岁佛出,七、六、五、四、三、二万岁中佛出,世人寿百岁是佛出时。若诸佛常怜愍众生,何以止八种时中出世,余时不出?佛法不待时,如好药服时便差病,佛法亦如是不待时。
  问曰:虽菩萨怜愍众生,诸佛不待时,过八万岁人长寿、多乐,染爱等结使厚,根钝,非可化时。若百岁后,人短寿,苦多,瞋恚等诸结使更厚。此乐时、苦时、非得道时,以是故佛不出世。
  答曰:诸天寿出千万岁,有先世因缘,虽多乐,染爱厚,能得道。何况人中不大乐,三十六种不净,易可教化?以是故,人寿过八万岁佛应出。是中人无病心乐故,人皆利根福德,福德利根故,应易得道。
  复次,师子鼓音王佛时,人寿十万岁;明王佛时,人寿七百阿僧祇劫;阿弥陀佛国,人寿无量阿僧祇劫,汝云何言过八万岁佛不出世?
  问曰:摩诃衍经有此事,我法中无十方佛,唯过去释迦文尼、拘陈若等一百佛,未来弥勒等五百佛。
  答曰:摩诃衍论中,种种因缘说三世十方佛。何以故?十方世界有老病死、淫怒痴等,以是故佛应出其国。如经中说:无老病死烦恼者,诸佛则不出世。
  复次,多病人应有多药师。汝等声闻法,长阿含中毗沙门王以偈白佛:“稽首去、来、现在诸佛,亦复归命释迦文佛。”汝经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言稽首释迦文尼佛,言归命。以此故知现在有余佛。若无余国佛,何以故前稽首三世佛,后别归命释迦文尼佛?此王未离欲,在释迦文尼佛所得道,敬爱心重故归命,于余佛所直稽首。
  问曰:佛口说一世间无一时二佛出,亦不得一时二转轮王出,以是故,不应现在有余佛。
  答曰:虽有此言,汝不解其义。佛说一三千大千世界中,无一时二佛出,非谓十方世界无现在佛也。如四天下世界中,无一时二转轮圣王出,此大福德人,无怨敌共世故,以是故四天下一转轮圣王。佛亦如是,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亦无二佛出。佛及转轮圣王,经说一种,汝何以信余四天下更有转轮圣王,而不信余三千大千世界中更有佛?
  复次,一佛不能得度一切众生。若一佛能度一切众生者,可不须余佛,但一佛出。如诸佛法,度可度众生已而灭,如烛尽火灭,有为法无常性空故;以是故,现在应更有余佛。
  复次,众生无量,苦亦无量,是故应有大心菩萨出,亦应有无量佛出世度诸众生。
  问曰:如经中说:无量岁中佛时时出,譬如沤昙婆罗树华时时一出。若十方佛充满,佛便易出易得,不名为难值!
  答曰:不尔!为一大千世界中,佛无量岁时时出,不言一切十方世界中难。亦为罪人不知恭敬,不勤精进求道,以是故语言:“佛无量岁时时一出。”又此众生众多罪报故,堕恶道中,无量劫尚不闻佛,何况见佛?以是人故,言佛出世难。
  问曰:若现在十方多有诸佛菩萨,今一切众生罪恶苦恼,何以不来度之?
  答曰:众生无量阿僧祇劫罪垢深厚,虽有种种余福,无见佛功德故不见佛。如偈说:

  “好福报未近,衰罪未除却,现前不能见,大德有力人。
   大德诸圣人,心亦无分别,慈悲一切人,一时欲令度。
   众生福德熟,智慧根亦利,若为现度缘,即时得解脱。
   譬如大龙王,随愿雨众雨,罪福随本行,各各如所受。”


  问曰:若自有福德、自有智慧,如是人佛能度;若无福德、智慧,佛不度。若尔者,自有福德、智慧,不待佛度!
  答曰:此福德、智慧,从佛因缘出。若佛不出世,诸菩萨以十善因缘、四无量意、后世罪福报,种种因缘教导。若无菩萨,有种种经中说:人得此法,行福德因缘。
  复次,人虽有福德、智慧,若佛不出世,是世界中受报,不能得道;若佛出世,乃能得道,是为大益。譬如人虽有目,日不出时,不能有所见;要须日明,得有所见。不得言:“我有眼,何用日为?”如佛说内外因缘,能生正见:一、从他闻法;二、内自如法思惟。福德事故,能生善心;利根智慧故,能如法思惟,以是知从佛得度。如是等种种,多有违错!欲作般若波罗蜜论议故,不能复广论余事。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释初品中菩萨功德

  【经】皆得陀罗尼及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已得等忍。
  【论】问曰:何以故以此三事次第赞菩萨摩诃萨?
  答曰:欲出诸菩萨实功德故,应赞则赞,应信则信。以一切众生所不能信甚深清净法赞菩萨。
  复次,先说菩萨摩诃萨名字,未说所以为菩萨摩诃萨。以得诸陀罗尼,三昧及忍等诸功德故,名为菩萨摩诃萨。
  问曰:已知次第义,何以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
  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是陀罗尼,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或有漏,或无漏;无色不可见无对;一持、一入、一阴摄(法持法入行阴);九智知(除尽智);一识识(一意识);阿毗昙法陀罗尼义如是。
  复次,得陀罗尼菩萨,一切所闻法,以念力故,能持不失。
  复次,是陀罗尼法,常逐菩萨,譬如间日疟病;是陀罗尼不离菩萨,譬如鬼著;是陀罗尼常随菩萨,如善不善律仪。
  复次,是陀罗尼持菩萨,不令堕二地坑。譬如慈父爱子,子欲堕坑,持令不堕。
  复次,菩萨得陀罗尼力故,一切魔王、魔民、魔人无能动,无能破,无能胜。譬如须弥山,凡人口吹不能令动。
  问曰:是陀罗尼有几种?
  答曰:是陀罗尼甚多。有闻持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一切语言诸法,耳所闻者,皆不忘失。复有分别知陀罗尼,得是陀罗尼者,诸众生、诸法,大小好丑,分别悉知。如偈说:

  “诸象马金,木石诸衣,男女及水,种种不同。
   诸物名一,贵贱理殊,得此总持,悉能分别。”

  复有入音声陀罗尼,菩萨得此陀罗尼者,闻一切语言音,不喜不瞋。若一切众生如恒河沙等劫,恶言骂詈,心不憎恨。
  问曰:菩萨诸漏未尽,云何能如恒河沙等劫忍此诸恶?
  答曰:我先言:“得此陀罗尼力故能尔。”
  复次,是菩萨虽未尽漏,大智利根,能思惟除遣瞋心,作是念:“若耳根不到声边,恶声著谁?又如骂声,闻便直过,若不分别,谁当瞋者?凡人心著吾我,分别是非而生恚恨。”
  复次,若人能知语言随生随灭,前后不俱,则无瞋恚。亦知诸法内无有主,谁骂谁瞋?若有人闻殊方异语,此言为好,彼以为恶,好恶无定,虽骂不瞋。若有人知语声无定,则无瞋喜。如亲爱骂之,虽骂不恨;非亲恶言,闻则生恚。如遭风雨,则入舍持盖;如地有刺,则著靴鞋;大寒燃火,热时求水;如是诸患,但求遮法而不瞋之。骂詈诸恶,亦复如是,但以慈悲息此诸恶,不生瞋心。
  复次,菩萨知诸法不生不灭,其性皆空。若人瞋恚骂詈,若打若杀,如梦如化,谁瞋谁骂?
  复次,若有人如恒河沙等劫众生,赞叹供养,衣食、卧具、医药、华香、缨络,得忍菩萨其心不动,不喜不著。
  问曰:已知菩萨种种不瞋因缘,未知实赞功德而亦不喜?
  答曰:知种种供养恭敬,是皆无常。今有因缘故,来赞叹供养;后更有异因缘则瞋恚,若打若杀,是故不喜。
  复次,“以我有功德智慧故,来赞叹供养,是为赞叹功德,非赞我也,我何以喜?”
  复次,“是人自求果报故,于我所作因缘,供养我作功德。譬如人种榖,溉灌修理,地亦不喜。”
  复次,“若人供养我,我若喜受者,我福则薄,于他亦少,是故不喜。”
  复次,菩萨观一切法如梦如响,谁赞谁喜?“我于三界中未得脱,诸漏未尽,未得佛道,云何得赞而喜?若应喜者,唯佛一人。何以故?一切功德都已满故。”是故菩萨得种种赞叹、供养、供给,心不生喜。如是等相,名为入音声陀罗尼。
  复有名寂灭陀罗尼、无边旋陀罗尼、随地观陀罗尼、威德陀罗尼、华严陀罗尼、净音陀罗尼、虚空藏陀罗尼、海藏陀罗尼、分别诸法地陀罗尼、明诸法义陀罗尼。如是等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以是故,言诸菩萨皆得陀罗尼。
  诸三昧者,三三昧:空、无作、无相。有人言:“观五阴无我、无我所,是名为空;住是空三昧,不为后世故起三毒,是名无作;缘离十相法:五尘、男、女、生、住、灭故,是名无相。”有人言:“住是三昧中,知一切诸法实相,所谓毕竟空,是名空三昧。”知是空已无作,云何无作?不观诸法若空若不空、若有若无等。如佛说法句中偈:

  “见有则恐怖,见无亦恐怖;是故不著有,亦复不著无。”

  是名无作三昧。云何无相三昧?一切法无有相,一切法不受不著,是名无相三昧。如偈说:

  “言语已息,心行亦灭,不生不灭,如涅槃相。”

  复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种种(五道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业)有中心不求,是名无作三昧;一切诸相破坏不忆念,是名无相三昧。
  问曰:有种种禅定法,何以故独称此三三昧?
  答曰:是三三昧中,思惟近涅槃故,令人心不高不下,平等不动,余处不尔。以是故,独称是三三昧。余定中或爱多,或慢多,或见多;是三三昧中第一实义实利,能得涅槃门。以是故,诸禅定法中,以是三定法为三解脱门。亦名为三三昧,是三三昧实三昧故,余定亦得名定。
  复次,除四根本禅,从未到地乃至有顶地,名为定,亦名三昧,非禅。四禅亦名定,亦名禅,亦名三昧。诸余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如四无量、四辩、六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等诸定法。复有人言:“一切三昧法有二十三种。”有言:“六十五种。”有言:“五百种。”摩诃衍最大故,无量三昧,所谓遍法性庄严三昧、能照一切三世法三昧、不分别知观法性底三昧、入无底佛法三昧、如虚空无底无边照三昧、如来力行观三昧、佛无畏庄严力颦呻三昧、法性门旋藏三昧、一切世界无碍疾遍月三昧、遍庄严法云光三昧,菩萨得如是等无量三昧。
  复次,般若波罗蜜摩诃衍义品中,略说则有一百八三昧:初名首楞严三昧,乃至虚空不著不染三昧;广说则无量三昧。以是故,说诸菩萨得诸三昧,行空、无相、无作者。
  问曰:前言菩萨得诸三昧,何以故复言行空、无相、无作?
  答曰:前说三昧名,未说相,今欲说相,是故言行空、无作、无相。若有人行空、无相、无作,是名得实相三昧。如偈说:

  “若持戒清净,是名实比丘;若有能观空,是名得三昧。
   若有能精进,是名行道人;若有得涅槃,是名为实乐。”

  已得等忍者,问曰:云何等?云何忍?
  答曰:有二种等:众生等、法等。忍亦二种:众生忍、法忍。
  云何众生等?一切众生中,等心、等念、等爱、等利,是名众生等。
  问曰:慈悲力故,于一切众生中应等念,不应等观。何以故?菩萨行实道,不颠倒,如法相,云何于善人、不善人、大人、小人及畜生,一等观?不善人中实有不善相,善人中实有善相,大人、小人,人及畜生亦尔。如牛相牛中住,马相马中住,牛相非马中,马相非牛中,马不作牛故。众生各各相,云何一等观而不堕颠倒?
  答曰:若善相不善相是实,菩萨应堕颠倒。何以故?破诸法故。以诸法非实善相、非实不善相,非多相、非少相,非人、非畜生,非一、非异;以是故,汝难非也。如说诸法相偈:

  “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因缘生法,灭诸戏论,佛能说是,我今当说。”

  复次,一切众生中,不著种种相,众生相、空相,一等无异;如是观,是名众生等。若人是中心等无碍,直入不退,是名得等忍。得等忍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如偈说:

  “观声如呼响,身行如镜像;如此得观人,云何而不忍?”

  是名众生等忍。
  云何名法等忍?善法、不善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如是诸法入不二法门,入实法相门,如是入竟。是中深入诸法实相时,心忍直入,无诤无碍,是名法等忍。如偈说:

  “诸法不生不灭,非不生非不灭,
   亦不生灭,非不生灭,
   亦非不生灭,非非不生灭。”

  已得解脱(于邪见得离故言解脱),空、非空(于空不取故言非)是等悉舍,灭诸戏论,言语道断,深入佛法,心通无碍,不动不退,名无生忍,是助佛道初门。以是故,说已得等忍。

  【经】得无碍陀罗尼。
  【论】问曰:前已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今何以复说得无碍陀罗尼?
  答曰:无碍陀罗尼最大故。如一切三昧中,三昧王三昧最大,如人中之王,如诸解脱中无碍解脱,如是一切诸陀罗尼中,无碍陀罗尼大,以是故重说。
  复次,先说诸菩萨得陀罗尼,不知是何等陀罗尼。有小陀罗尼,如转轮圣王、仙人等所得;闻持陀罗尼、分别众生陀罗尼、归命救护不舍陀罗尼,如是等小陀罗尼,余人亦有。是无碍陀罗尼,外道、声闻、辟支佛、新学菩萨皆悉不得;唯无量福德智慧大力诸菩萨,独有是陀罗尼,以是故别说。
  复次,是菩萨辈自利已具足,但欲益彼,说法教化无尽,以无碍陀罗尼为根本。以是故,诸菩萨常行无碍陀罗尼。

  【经】悉是五通。
  【论】如意、天眼、天耳、他心智、自识宿命。
  云何如意?如意通有三种:能到、转变、圣如意。能到有四种:一者、身能飞行,如鸟无碍;二者、移远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没彼出;四者、一念能至。转变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种种诸物皆能转变。外道辈转变,极久不过七日;诸佛及弟子转变自在,无有久近。圣如意者,外六尘中不可爱不净物,能观令净;可爱净物,能观令不净;是圣如意法,唯佛独有。是如意通,从四如意足生;是如意足通等,色缘故次第生,不可一时得。
  天眼通者,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中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无不能照。是天眼有二种:一者、从报得,二者、从修得。是五通中天眼从修得,非报得。何以故?常忆念种种光明得故。有人言:“是诸菩萨辈得无生法忍力故,六道中不摄,但为教化众生故,以法身现于十方三界中。未得法身菩萨,或修得,或报得。”
  问曰:是诸菩萨功德,胜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赞凡夫所共小功德天眼,不赞诸菩萨慧眼、法眼、佛眼?
  答曰:有三种天:一、假号天;二、生天;三、清净天。转轮圣王、诸余大王等,是名假号天;从四天王天,乃至有顶生处,是名生天;诸佛、法身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是名清净天。是清净天修得天眼,是谓天眼通。佛、法身菩萨清净天眼,一切离欲五通凡夫所不能得,声闻、辟支佛亦所不得。所以者何?小阿罗汉小用心,见一千世界;大用心,见二千世界。大阿罗汉小用心,见二千世界;大用心,见三千大千世界。辟支佛亦尔。是名天眼通。
  云何名天耳通?于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能闻一切声:天声、人声、三恶道声。云何得天耳通修得?常忆念种种声,是名天耳通。
  云何识宿命通?本事常忆念:日月年岁至胎中,乃至过去世中,一世、十世、百世、千万亿世,乃至大阿罗汉、辟支佛知八万大劫;诸大菩萨及佛知无量劫,是名识宿命通。
  云何名知他心通?知他心若有垢、若无垢。自观心生、住、灭时,常忆念故得。
  复次,观他人喜相、瞋相、怖相、畏相,见此相已,然后知心,是为他心智初门。
  是五通略说。

  【经】言必信受。
  【论】天、人、龙、阿修罗等,及一切大人,皆信受其语,是不绮语报故。诸绮语报者,虽有实语,一切人皆不信受。如偈说:

  “有堕饿鬼中,火焰从口出,四向发大声,是为口过报!
   虽复多闻见,在大众说法,以不诚信业,人皆不信受。
   若欲广多闻,为人所信受,是故当至诚,不应作绮语!”

  【经】无复懈怠。
  【论】懈怠,破在家人财利、福利,破出家人生天乐、涅槃乐。在家、出家名声俱灭,大失大贼,无过懈怠。如偈说:

  “懈怠没善心,痴暗破智明,妙愿皆为灭,大业亦已失!”

 

 楼主| 发表于 2015-6-3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无复懈怠。
  【论】懈怠,破在家人财利、福利,破出家人生天乐、涅槃乐。在家、出家名声俱灭,大失大贼,无过懈怠。如偈说:

  “懈怠没善心,痴暗破智明,妙愿皆为灭,大业亦已失!”

  以是故,说无复懈怠。


  【经】已舍利养、名闻。
  【论】是利养法如贼,坏功德本。譬如天雹,伤害五榖;利养、名闻亦复如是,坏功德苗,令不增长。如佛说譬喻:“如毛绳缚人,断肤截骨;贪利养人断功德本,亦复如是。”如偈说:

  “得入栴檀林,而但取其叶;既入七宝山,而更取水精;
   有人入佛法,不求涅槃乐,反求利供养,是辈为自欺!
   是故佛弟子,欲得甘露味,当弃舍杂毒,勤求涅槃乐!
   譬如恶雹雨,伤害于五榖;若著利供养,破惭愧头陀。
   今世烧善根,后世堕地狱;如提婆达多,为利养自没。”

  以是故,言已舍利养、名闻。

  【经】说法无所悕望。
  【论】大慈怜愍,为众说法,不为衣食、名声、势力故说,大慈悲故,心清净故,得无生法忍故。如偈说:

  “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自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不雨。
   博学多闻有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不能显发法宝藏,譬如无雷而小雨。
   不广学问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是弊法师无惭愧,譬如小云无雷雨。
   多闻广智美言语,巧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云雷澍洪雨。
   法之大将持法镜,照明佛法智慧藏,持诵广宣振法铃,如海中船渡一切。
   亦如蜂王集诸味,说如佛言随佛意,助佛明法度众生,如是法师甚难值!”

  【经】度甚深法忍。
  【论】云何甚深法?十二因缘,是名甚深法。如佛告阿难:“是十二因缘法甚深,难解难知!”
  复次,依过去、未来世生六十二邪见网永离,是名甚深法。如佛语比丘:“凡夫无闻,若欲赞佛,所赞甚少,所谓若赞戒清净,若赞离诸欲。若能赞是甚深难解难知法,是为实赞佛。”是中,梵网经应广说。
  复次,三解脱门,是名甚深法。如佛说般若波罗蜜中,诸天赞言:“世尊,是法甚深!”佛言:“甚深法者,空则是义,无作、无相则是义。”
  复次,解一切诸法相,实不可破、不可动,是名甚深法。
  复次,除内心想智力,但定心诸法清净实相中住。譬如热气盛,非黄见黄;心想智力故,于诸法转观,是名浅法。譬如人眼清净无热气,如实见黄是黄;如是除内心想智力,慧眼清净,见诸法实相。譬如真水精,黄物著中则随作黄色,青、赤、白色皆随色变;心亦如是,凡夫人内心想智力故,见诸法异相。观诸法实相,非空非不空,不有非不有;是法中深入不转,无所挂碍,是名度深法忍。度名得甚深法,具足满,无所碍,得度彼岸,是名为度。

  【经】得无畏力。
  【论】诸菩萨四无所畏力成就。
  问曰:如菩萨所作未办,未得一切智,何以故说得四无所畏?
  答曰:无所畏有二种:菩萨无所畏,佛无所畏。是诸菩萨虽未得佛无所畏,得菩萨无所畏,是故名为得无畏力。
  问曰:何等为菩萨四无所畏?
  答曰:一者、一切闻能持故,得诸陀罗尼故,常忆念不忘故,众中说法无所畏。二者、知一切众生欲解脱因缘,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三者、不见若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有来难问,令我不能如法答者;不见如是少许相故,于众中说法无所畏。四者、一切众生听受问难,随意如法答,能巧断一切众生疑故。菩萨在大众中说法无所畏。

  【经】过诸魔事。
  【论】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阴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著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说过诸魔事。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觉魔品中,佛自说魔业、魔事,是魔业、魔事尽已过故,是名已过魔事。
  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
  问曰:何处说欲缚等诸结使名魔?
  答曰:杂藏经中,佛说偈语魔王:

  “欲是汝初军,忧愁军第二,饥渴军第三,爱军在第四,
   第五眠睡军,怖畏军第六,疑为第七军,含毒军第八,
   第九军利养,著虚妄名闻,第十军自高,轻慢于他人。
   汝军等如是,一切世间人,及诸一切天,无能破之者。
   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军,如坏瓶没水。
   一心修智慧,以度于一切;我弟子精进,常念修智慧,
   随顺如法行,必得至涅槃。汝虽不欲放,到汝不到处!
   是时魔王闻,愁忧即灭去;是魔恶部党,亦复没不现!”

  是名诸结使魔。
  问曰:五众、十八界、十二入,何处说是魔?
  答曰:莫拘罗山中,佛教弟子罗陀:“色众是魔,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若欲作未来世作色身,是为动处;若欲作无色身,是亦为动处;若欲作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身,是为一切动处。动是魔缚,不动则不缚,从恶得脱。此中说众、界、入,是魔;自在天子魔,魔民、魔人即是魔,不须说。
  问曰:何以名魔?
  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诸外道人辈言:“是名欲主,亦名华箭,亦名五箭,破种种善事。”佛法中名为魔罗,是业是事,名为魔事。是何等魔事?如觉魔品中说。
  复次,人展转世间受苦乐,结使因缘,亦魔王力因缘。是魔名诸佛怨仇,一切圣人贼,破一切逆流人事,不喜涅槃,是名魔。是魔有三事:戏笑语言,歌舞邪视,如是等从爱生;缚打鞭拷,刺割斫截,如是等从瞋生;炙身、自冻,拔发、自饿,入火、赴渊、投岩,如是等从愚痴生。又大过失不净,染著世间,皆是魔事。憎恶利益,不用涅槃及涅槃道,亦是魔事。没大苦海,不自觉知。如是等无量,皆是魔事。已弃已舍,是为过诸魔事。

  【经】一切业障悉得解脱。
  【论】一切恶业得解脱,是名业障得解脱。
  问曰:若三种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何以舍二障,但说业障?
  答曰:三障中业力最大故,积集诸业,乃至百千万劫中,不失、不烧、不坏,与果报合时不亡。是诸业能久住,和合时与果报;如榖草子在地中,得时节而生,不失不坏。是诸佛一切智,第一尊重,如须弥山王,尚不能转是诸业,何况凡人?如偈说:

  “生死轮载人,诸烦恼结业,大力自在转,无人能禁止。
   先世业自作,转为种种形,业力为最大,世界中无比!
   先世业自在,将人受果报,业力故轮转,生死海中回。
   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诸业久和集,造者自逐去,譬如债物主,追逐人不置。
   是诸业果报,无有能转者,亦无逃避处,非求哀可免。
   三界中众生,追之不暂离,如珂梨罗刺,是业佛所说。
   如风不入实,水流不仰行,虚空不受害,无业亦如是。
   诸业无量力,不逐非造者;果报时节来,不亡亦不失。
   从地飞上天,从天入雪山,从雪山入海,一切处不离。
   常恒随逐我,无一时相舍,直至无失时,如星流趣月。”

  以是故,说一切诸业障悉得解脱。

  【经】巧说因缘法。
  【论】十二因缘生法,种种法门能巧说烦恼、业、事,次第展转相续生,是名十二因缘。是中无明、爱、取三事,名烦恼;行、有二事,名业;余七分,名事。是十二因缘,初二过去世摄,后二未来世摄,中八现前世摄。是略说三事:烦恼,业,苦;是三事展转更互为因缘:是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苦烦恼因缘,烦恼业因缘,业苦因缘,苦苦因缘,是名展转更互为因缘。过去世一切烦恼,是名无明。从无明生业,能作世界果,故名为行。从行生垢心,初身因,如犊子识母,自相识故,名为识。是识共生无色四阴,及是所住色,是名名色。是名色中生眼等六情,是名六入。情、尘、识合,是名为触。从触生受。受中心著,是名渴爱。渴爱因缘求,是名取。从取后世因业,是名有。从有还受后世五众,是名生。从生五众熟坏,是名老死。老死生忧、悲、哭、泣,种种愁恼,众苦和合集。若一心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集皆尽。是十二因缘相,如是能方便不著邪见,为人演说,是名为巧。
  复次,是十二因缘观中,断法爱,心不著,知实相,是名为巧。如说般若波罗蜜不可尽品中,佛告须菩提:“痴如虚空不可尽,行如虚空不可尽,乃至众苦和合集如虚空不可尽。菩萨当作是知!作是知者,为舍痴际,应无所入。”作是观十二因缘起者,则为坐道场,得萨婆若。

  【经】从阿僧祇劫已来发大誓愿。
  【论】阿僧祇义,菩萨义品中已说。劫义,佛譬喻说:“四十里石山,有长寿人百岁过,持细软衣一来拂拭,令是大石山尽,劫故未尽。四十里大城,满中芥子,不[既/木]令平;有长寿人百岁过,一来取一芥子,芥子尽,劫故不尽。菩萨如是无数劫,发大正愿度脱众生。”愿名大心要誓,必度一切众生,断诸结使,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为愿。

  【经】颜色和悦,常先问讯,所语不粗。
  【论】瞋恚本拔故,嫉妒除故,常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故,四种邪语断故,得颜色和悦。如偈说:

  “若见乞道人,能以四种待;初见好眼视,迎逆敬问讯,
   床座好供养,充满施所欲;布施心如是,佛道如在掌。
   若能除四邪,口过妄语毒,两舌恶绮语,得大美果报。
   善软人求道,欲度诸众生,除四邪口业,譬如马有辔!”

  【经】于大众中得无所畏。
  【论】大德故,坚实功德智慧故,得最上辩陀罗尼故,于大众中得无所畏。如偈说:

  “内心智德薄,外善以美言;譬如竹无内,但示有其外。
   内心智德厚,外善以法言;譬如妙金刚,中外力具足。”

  复次,无畏法成就故,端正、贵族、大力,持戒、禅定、智慧、语议等皆成就,是故无所畏。以是故,于大众中无所畏。如偈说:

  “少德无智慧,不应处高座,如豺见师子,窜伏不敢出。
   大智无所畏,应处师子座,譬如师子吼,众兽皆怖畏!”

  无量无边智慧福德力集,故无所畏。如偈说:

  “若人灭众恶,乃至无小罪,如是大德人,无愿而不满。
   是人大智慧,世界中无恼,是故如此人,生死涅槃一。”

  复次,独得菩萨无所畏故,如毗那婆那王经中说。菩萨独得四无所畏,如先说。

  【经】无数亿劫说法巧出。
  【论】不放逸等诸善根,自身好修。是诸菩萨,非一世、二三世,乃至无量阿僧祇劫集功德智慧。如偈说:

  “为众生故发大心,若有不敬而慢者,其罪甚大不可说,何况而复加恶者!”

  复次,是菩萨无数无量劫中,修身、修戒、修心、修慧;生灭缚解中,自了了知诸法实相。有三种解:闻解、义解、得解。种种说法门中,无所挂碍,皆得说法方便、智慧波罗蜜。是诸菩萨所说,如圣人语,皆应信受。如偈说:

  “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亦无智,是名人身牛。”

  问曰:应言无数亿劫巧说法,复何以言出?
  答曰:于无智人中,及弟子中说法易;若多闻利智善论议人中说法难。若小智法师,是中退缩;若大学多闻,问难中大胆欣豫,一切众中有大威德。如天会经中偈说:

  “面目齿光明,普照于大会;映夺诸天光,种种皆不现。”

  以是故,名为无数亿劫巧说法中能得出。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智度论卷第六
释初品中十喻

  【经】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揵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论】是十喻,为解空法故。
  问曰: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若实无所有,不应有可见乃至可识。
  复次,若无而妄见者,何以不见声、闻色?若皆一等空无所有,何以有可见、不可见者?如一指第一甲无,第二甲亦无,何以不见第二甲,独见第一甲?以是故,知第一甲实有,故可见;第二甲实无,故不可见。
  答曰:诸法相虽空,亦有分别可见、不可见。譬如幻化象、马及种种诸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声可闻,与六情相对,不相错乱。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可见、可闻,不相错乱。
  如德女经说:德女白佛言:“世尊,如无明内有不?”佛言:“不!”“外有不?”佛言:“不!”“内外有不?”佛言:“不!”“世尊,是无明从先世来不?”佛言:“不!”“从此世至后世不?”佛言:“不!”“是无明有生者灭者不?”佛言:“不!”“有一法定实性,是名无明不?”佛言:“不!”尔时,德女复白佛言:“若无明无内、无外,亦无内外,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真实性者,云何从无明缘行乃至众苦集?世尊,譬如有树,若无根者,云何得生茎节枝叶华果?”佛言:“诸法相虽空,凡夫无闻无智故,而于中生种种烦恼、烦恼因缘,作身、口、意业,业因缘作后身,身因缘受苦受乐。是中无有实作烦恼,亦无身、口、意业,亦无有受苦乐者。譬如幻师,幻作种种事。于汝意云何?是幻所作内有不?”答言:“不!”“外有不?”答言:“不!”“内外有不?”答言:“不!”“从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不?”答言:“不!”“幻所作有生者灭者不?”答言:“不!”“实有一法是幻所作不?”答言:“不!”佛言:“汝颇见颇闻幻所作伎乐不?”答言:“我亦闻亦见。”佛问德女:“若幻空,欺诳无实,云何从幻能作伎乐?”德女白佛言:“世尊,是幻相法尔,虽无根本而可闻见。”佛言:“无明亦如是,虽不内有,不外有,不内外有,不先世至今世、今世至后世,亦无实性,无有生者、灭者,而无明因缘诸行生,乃至众苦集。如幻息,幻所作亦息;无明亦尔,无明尽,行亦尽,乃至众苦集皆尽。”
  复次,是幻譬喻示众生,一切有为法空不坚固。如说:一切诸行如幻,欺诳小儿,属因缘,不自在,不久住。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幻。
  如焰者,焰以日光风动尘故,旷野中如野马,无智人初见谓为水。男相、女相亦如是,结使烦恼日光诸行尘,邪忆念风,生死旷野中转,无智慧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是名如焰。
  复次,若远见焰,想为水,近则无水相。无智人亦如是,若远圣法,不知无我,不知诸法空,于阴、界、入性空法中,生人相、男相、女相;近圣法,则知诸法实相,是时虚诳种种妄想尽除。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焰。
  如水中月者,月在虚空中,影现于水;实法相月,在如、法性、实际虚空中,凡人心水中有我、我所相现。以是故,名如水中月。
  复次,如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大人见之则笑。无智人亦如是,身见故,见有吾我;无实智故,见种种法;见已欢喜,欲取诸相,男相、女相等;诸得道圣人笑之。如偈说:

  “如水中月焰中水,梦中得财死求生;有人于此实欲得,是人痴惑圣所笑!”

  复次,譬如静水中见月影,扰水则不见。无明心静水中,见吾我、憍慢诸结使影;实智慧杖扰心水,则不见吾我等诸结使影。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水中月。
  如虚空者,但有名而无实法;虚空非可见法,远视故,眼光转见缥色。诸法亦如是,空无所有,人远无漏实智慧故,弃实相,见彼我、男女、屋舍、城郭等种种杂物心著。如小儿仰视青天,谓有实色,有人飞上极远而无所见,以远视故,谓为青色。诸法亦如是,以是故,说如虚空。
  复次,如虚空性常清净,人谓阴曀为不净。诸法亦如是,性常清净,淫欲、瞋恚等曀故,人谓为不净。如偈说:

  “如夏月天雷电雨,阴云覆曀不清净;凡夫无智亦如是,种种烦恼常覆心。
   如冬天日时一出,常为昏气雪阴曀;虽得初果第二道,犹为欲染之所蔽。
   若如春天日欲出,时为阴云所覆曀;虽离欲染第三果,余残痴慢犹覆心。
   若如秋日无云曀,亦如大海水清净;所作已办无漏心,罗汉如是得清净。”

  复次,虚空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摩诃衍中,佛语须菩提:“虚空无前世,亦无中世,亦无后世,诸法亦如是。”彼经,此中应广说。是故说诸法如虚空。
  问曰:虚空实有法。何以故?若虚空无实法者,若举若下,若来若往,若屈若申,若出若入等,有所作应无有,以无动处故。
  答曰:若虚空法实有,虚空应有住处。何以故?无住处则无法。若虚空在孔中住,是为虚空在虚空中住,以是故,不应孔中住。若在实中住,是实非空,则不得住,无所受故。
  复次,汝言住处是虚空,如石壁实中无有住处,若无住处则无虚空,以虚空无住处,故无虚空。
  复次,无相故无虚空。诸法各各有相,相有故知有法,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识识相、慧解相、世间生死相、涅槃永灭相。是虚空,无相故无。
  问曰:虚空有相,汝不知故言无,无色处是虚空相。
  答曰:不尔!无色是名破色,更无异法,如灯灭。以是故,无有虚空相。
  复次,是虚空法无。何以故?汝因色故,以无色处是虚空相。若尔者,色未生时,则无虚空相。
  复次,汝谓色是无常法,虚空是有常法;色未有时,应先有虚空法,以有常故。若色未有,则无无色处;若无无色处,则无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以是故,虚空但有名而无实。诸法亦如是,但有假名而无实,以是故,诸菩萨知诸法如虚空。
  如响者,若深山狭谷中,若深绝涧中,若空大舍中,若语声,若打声,从声有声,名为响。无智人谓为有人语声,智者心念是声无人作,但以声触故名为响;响事空,能诳耳根。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退,是名语言。如偈说:

  “风名忧陀那,触脐而上去;是风七处触,项及龂齿唇,
   舌咽及以胸,是中语言生。愚人不解此,惑著起瞋痴;
   中人有智慧,不瞋亦不著,亦复不愚痴,但随诸法相。
   曲直及屈伸,去来现语言,都无有作者。是事是幻耶?
   为机关木人?为是梦中事?我为热气闷,有是为无是?
   是事谁能知?是骨人筋缠,能作言语声,如镕金投水。”

  以是故,言诸菩萨知诸法如响。
  如揵闼婆城者,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转高转灭;此城但可眼见而无有实,是名揵闼婆城。有人初不见揵闼婆城,晨朝东向见之,意谓实乐;疾行趣之,转近转失,日高转灭;饥渴闷极,见热气如野马,谓之为水,疾走趣之,转近转灭;疲极困厄,至穷山狭谷中,大唤啼哭,闻有响应,谓有居民,求之疲极而无所见;思惟自悟,渴愿心息。无智人亦如是,空众、界、入中,见吾我及诸法,淫瞋心著,四方狂走,求乐自满,颠倒欺诳,穷极懊恼;若以智慧知无我、无实法者,是时颠倒愿息。
  复次,揵闼婆城非城,人心想为城;凡夫亦如是,非身想为身,非心想为心。
  问曰:一事可知,何以多喻?
  答曰:我先已答,是摩诃衍如大海水,一切法尽摄。摩诃衍多因缘故,多譬喻无咎。
  复次,是菩萨甚深利智故,种种法门、种种因缘、种种喻坏诸法,为人解故,应多引喻。
  复次,一切声闻法中,无揵闼婆城喻,有种种余无常喻:色如聚沫,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及幻网经中空譬喻。以是揵闼婆城喻异故,此中说。
  问曰:声闻法中以城喻身,此中何以说揵闼婆城喻?
  答曰:声闻法中,城喻众缘实有,但城是假名;揵闼婆城众缘亦无,如旋火轮,但惑人目。声闻法中为破吾我故,以城为喻;此中菩萨利根深入诸法空中故,以揵闼婆城为喻。以是故说如揵闼婆城。
  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觉已知无而还自笑;人亦如是,诸结使眠中,实无而著,得道觉时,乃知无实,亦复自笑。以是故言如梦。
  复次,梦者眠力故,无法而见;人亦如是,无明眠力故,种种无而见有,所谓我、我所,男、女等。
  复次,梦中无喜事而喜,无瞋事而瞋,无怖事而怖;三界众生亦如是,无明眠故,不应瞋而瞋,不应喜而喜,不应怖而怖。
  复次,梦有五种:若身中不调,若热气多,则多梦见火,见黄、见赤;若冷气多,则多见水、见白;若风气多,则多见飞、见黑;又复所闻见事多思惟念故,则梦见;或天与梦,欲令知未来事故。是五种梦,皆无实事而妄见。人亦如是,五道中众生,身见力因缘故,见四种我:色阴是我,色是我所,我中色,色中我。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四五二十,得道实智慧觉已,知无实。
  问曰:不应言梦无实。何以故?识心得因缘便生;梦中识有种种缘,若无此缘,云何生识?
  答曰:无也!不应见而见,梦中见人头有角,或梦见身飞虚空,人实无角,身亦不飞,是故无实。
  问曰:实有人头,余处亦实有角,以心惑故,见人头有角。实有虚空,亦实有飞者,以心惑故,自见身飞,非无实也。
  答曰:虽实有人头,虽实有角,但人头生角者,是妄见。
  问曰:世界广大,先世因缘,种种不同;或有余国,人头生角,或一手一足,有一尺人,有九尺人。人有角,何所怪?
  答曰:若余国人有角可尔,但梦见此国所识人有角,则不可得。
  复次,若人梦见虚空边、方边、时边,是事云何有实?何处无虚空、无方、无时?以是故,梦中无而见有。汝先言无缘云何生识?虽无五尘缘,自思惟念力转故,法缘生。若人言有二头,因语生想,梦中无而见有,亦复如是。诸法亦尔,诸法虽无而可见、可闻、可知。如偈说:

  “如梦如幻,如揵闼婆;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
  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如偈说:

  “是实智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
  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如偈说: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
   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是故,说诸菩萨知诸法如梦。
  如影者,影但可见而不可捉;诸法亦如是,眼情等见闻觉知,实不可得。如偈说:

  “是实智慧,四边叵捉;如大火聚,亦不可触;法不可受,亦不应受。”

  复次,如影映光则现,不映则无;诸结烦恼遮正见光,则有我相、法相影。
  复次,如影人去则去,人动则动,人住则住。善恶业影亦如是,后世去时亦去,今世住时亦住,报不断故,罪福熟时则出。如偈说:

  “空中亦逐去,山石中亦逐,地底亦随去,海水中亦入!
   处处常随逐,业影不相离。”

  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复次,如影空无,求实不可得;一切法亦如是,空无有实。
  问曰:影空无有实,是事不然!何以故?阿毗昙说:云何名色入?青、黄、赤、白、黑、缥、紫、光、明、影等,及身业三种作色,是名可见色入。汝云何言无?
  复次,实有影,有因缘故。因为树,缘为明,是二事合有影生,云何言无?若无影,余法因缘有者,亦皆应无!
  复次,是影色,可见长短、大小、粗细、曲直,形动影亦动,是事皆可见,以是故应有。
  答曰:影实空无,汝言阿毗昙中说者,是释阿毗昙义人所作;说一种法门,人不体其意,执以为实。如鞞婆沙中说:微尘至细,不可破,不可烧,是则常有!复有三世中法,未来中出至现在,从现在入过去,无所失,是则为常!又言:诸有为法,新新生灭不住。若尔者,是则为断灭相!何以故?先有今无故。如是等种种异说,违背佛语,不可以此为证。影今异于色法,色法生必有香、味、触等,影则不尔,是为非有。如瓶二根知,眼根、身根;影若有,亦应二根知,而无是事。以是故,影非有实物,但是诳眼法,如捉火[火+曹],疾转成轮,非实。若影是有物,应可破可灭;影终不坏,以是故空。
  复次,影属形,不自在故空,虽空而心生眼见。以是故,说诸法如影。
  如镜中像者,如镜中像非镜作,非面作,非执镜者作,亦非自然作,亦非无因缘。何以非镜作?若面未到,镜则无像,以是故非镜作。何以非面作?无镜则无像。何以非执镜者作?无镜、无面则无像。何以非自然作?若未有镜,未有面,则无像;像待镜、待面然后有。以是故非自然作。何以非无因缘?若无因缘应常有;若常有,若除镜、除面,亦应自出;以是故非无因缘。诸法亦如是,非自作,非彼作,非共作,非无因缘。云何非自作?我不可得故,一切因生法不自在故,诸法属因缘故,是以非自作。亦非他作者,自无故他亦无,若他作则失罪福力。他作有二种:若善、若不善。若善应与一切乐,若不善应与一切苦。若苦乐杂,以何因缘故与乐?以何因缘故与苦?若共,有二过故,自过、他过。若无因缘生苦乐,人应常乐,离一切苦;若无因缘,人不应作乐因、除苦因。一切诸法必有因缘,愚痴故不知。譬如人从木求火,从地求水,从扇求风,如是等种种各有因缘。是苦乐,和合因缘生:先世业因,今世若好行、若邪行缘,从是得苦乐。是苦乐种种因缘,以实求之,无人作,无人受,空五众作,空五众受。无智人得乐,淫心爱著,得苦生瞋恚;是乐灭时,更欲求得。如小儿见镜中像,心乐爱著,失已破镜求索,智人笑之;失乐更求,亦复如是,亦为得道圣人所笑。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复次,如镜像实空,不生不灭,诳惑人眼;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不实,不生不灭,诳惑凡夫人眼。
  问曰:镜中像从因缘生,有面、有镜、有持镜人、有明,是事和合故像生;因是像生忧喜,亦作因,亦作果,云何言实空不生不灭?
  答曰:从因缘生,不自在故空。若法实有,是不应从因缘生。何以故?若因缘中先有,因缘无所用;若因缘中先无,因缘亦无所用。譬如乳中若先有酪,是乳非酪,因酪先有故;若先无酪,如水中无酪,是乳亦非因;若无因而有酪者,水中何以不生酪?若乳是酪因缘,乳亦不自在,亦从因缘生;乳从牛有,牛从水草有,如是无边,皆有因缘。以是故因缘中果,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诸法从因缘生,无自性,如镜中像。如偈说:

  “若法因缘生,是法性实空;若此法不空,不从因缘有。
   譬如镜中像,非镜亦非面,亦非持镜人,非自非无因。
   非有亦非无,亦复非有无,此语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以是故,说诸法如镜中像。
  如化者,十四变化心:初禅二,欲界、初禅;二禅三,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五,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是十四变化心,作八种变化:一者、能作小乃至微尘;二者、能作大乃至满虚空;三者、能作轻乃至如鸿毛;四者、能作自在,能以大为小,以长为短,如是种种;五者、能有主力(有大力人无数下,故言有主力);六者、能远到;七者、能动地;八者、随意所欲尽能得,一身能作多,多身能作一;石壁皆过,履水蹈虚,手扪日月;能转四大,地作水,水作地,火作风,风作火,石作金,金作石。是变化复有四种:欲界药草、宝物、幻术,能变化诸物;诸神通人力故,能变化诸物;天龙鬼神辈得生报力故,能变化诸物;色界生报,修定力故,能变化诸物。如化人无生、老、病、死,无苦无乐,亦异于人生,以是故空无实。一切诸法亦如是,皆无生、住、灭,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化生先无定物,但以心生,便有所作,皆无有实;人身亦如是,本无所因,但从先世心,生今世身,皆无有实。以是故,说诸法如化。如变化心灭则化灭;诸法亦如是,因缘灭果亦灭,不自在。如化事虽实空,能令众生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如是,虽空无实,能令众生起欢喜、瞋恚、忧怖等。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复次,如变化生法,无初、无中、无后;诸法亦如是,如变化,生时无所从来,灭亦无所去,诸法亦如是。
  复次,如变化相,清净如虚空,无所染著,不为罪福所污;诸法亦如是,如法性,如如,如真际,自然常净。譬如阎浮提四大河,一河有五百小河属,是水种种不净,入大海中皆清净。
  问曰:不应言变化事空。何以故?变化心亦从修定得,从此心作种种变化,若人若法。是化有因有果,云何空?
  答曰:如影中已答,今当更答:此因缘虽有,变化果空。如口言无所有,虽心生口言,不可以心口有故,所言无所有便是有。若言有第二头、第三手,虽从心口生,不可言有头、有手。如佛说:“观无生,从有生得脱。依无为,从有为得脱。”虽观无生法无,而可作因缘,无为亦尔;变化虽空,亦能生心因缘。譬如幻、焰等九譬喻虽无,能生种种心。
  复次,化事于六因、四缘中求不可得,是中六因、四缘不相应故空。
  复次,空不以不见为空,以其无实用故言空。以是故,言诸法如化。
  问曰:若诸法十譬喻皆空无异者,何以但以十事为喻,不以山河石壁等为喻?
  答曰:诸法虽空而有分别,有难解空,有易解空,今以易解空喻难解空。
  复次,诸法有二种:有心著处,有心不著处。以心不著处解心著处。
  问曰:此十譬喻,何以是心不著处?
  答曰:是十事不久住,易生易灭,以是故,是心不著处。
  复次,有人知十喻,诳惑耳目法,不知诸法空,故以此喻诸法。若有人于十譬喻中心著,不解种种难论,以此为有,是十譬喻不为其用,应更为说余法门。
  问曰:若诸法都空,不生不灭,是十譬喻等种种譬喻,种种因缘论议,我已悉知为空。若诸法都空,不应说是喻;若说是喻,是为不空。
  答曰:我说空,破诸法有。今所说者,若说有,先已破;若说无,不应难!譬如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以是故,虽说诸法空,不生不灭,愍念众生故,虽说非有也。以是故,说诸法如化。


  【经】得无碍无所畏。
  【论】种种众、界、入因缘中,心无碍无尽无灭,是为无碍无所畏。
  问曰:如先说诸菩萨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今何以更说无碍无所畏?
  答曰:先说无所畏因,今说无所畏果。于诸大众乃至菩萨众中,说法无尽,论议无减,心无疑难,已得无碍无所畏故。
  复次,如先说于无量众中无所畏,不知以何等力故无畏,以是故,更说无所畏,以得无碍力故。
  问曰:若诸菩萨亦有无碍无所畏,佛与菩萨有何等异?
  答曰:如我先说,诸菩萨自有无所畏力故,于诸法中无所畏,非佛无所畏。
  复次,无碍法有二种:一者、一切处,二者、非一切处。非一切处者,如入一经书,乃至百千经书中无碍;若入一众、若入百千众中无所畏。诸菩萨亦如是,自智慧中无碍,非佛智慧。如佛放钵时,五百阿罗汉及弥勒等诸菩萨皆不能取。诸菩萨亦如是,自力中无碍,佛智慧力中有碍。以是故,说诸菩萨得无碍无所畏。

  【经】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论】问曰:云何悉知众生心行?
  答曰:知众生心种种法中处处行,如日光遍照,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有所趣向而教之。言一切众生趣,有二种:一者、心常求乐;二者、智慧分别,能知好恶。汝莫随著心,当随智慧,当自责心;汝无数劫来,集诸杂业而无厌足,而但驰逐世乐,不觉为苦。汝不见世间贪乐致患,五道受生,皆心所为,谁使尔者?汝如狂象蹈踖残害,无所拘制,谁调汝者?若得善调,则离世患。当知处胎不净,苦厄犹如地狱;既生在世,老病死苦,忧悲万端;若生天上,当复堕落;三界无安,汝何以乐著?如是种种诃责其心,誓不随汝,是为菩萨知众生心行。
  问曰:云何名以微妙慧而度脱之?是中云何名微妙慧?云何名粗智慧?
  答曰:世界巧慧,是名粗智慧;行施、戒、定,是名微妙慧。
  复次,布施智是为粗慧,戒、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施戒智是为粗慧,禅、定智是名微妙慧。
  复次,禅定智是为粗慧,无倚禅是名微妙慧。
  复次,取诸法相是为粗慧;于诸法相不取不舍,是名微妙慧。
  复次,破无明等诸烦恼,得诸法相,是名粗慧;入如法相者,譬如真金不损不失,亦如金刚不破不坏,又如虚空无染无著,是名微妙慧。如是等无量微妙慧,菩萨自得,复教众生。以是故,说诸菩萨悉知众生心行所趣,以微妙慧而度脱之。

  【经】意无挂碍。
  【论】云何名意无挂碍?菩萨于一切怨、亲、非怨非亲人中,等心无有碍。
  复次,一切世界众生中,若来侵害,心不恚恨;若种种恭敬,亦不喜悦。如偈说:

  “诸佛菩萨,心不爱著;外道恶人,心不憎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3: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