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6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4-2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汉传佛教的「另类性」】
◆首先,我们看佛教在汉地的早期发展:
【初入】两晋南北朝以前,佛教在汉地基本没有被世人所认识,也很少被人提及。
【格义】两晋南北朝时的佛教,属于格义佛教,即以道解佛时期,因为很多佛教的概念,找不到直接对应的中文词汇,所以,在理解上,往往是以道家的名词概念的意思套在被翻译的佛经上,这种“格义”对后世世俗理解佛教义理的负面影响极大。
◆三大贡献人物:
【鸠摩罗什大师】
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及藏传佛教不同,南传与藏传,是直接来源于印度。而汉传佛教多是转道于当时的大食及其他西域各国而来,早期来汉地传法的僧人,很少有印度人,例如康僧会、康僧凯等即是康居国僧人,汉传佛教早期佛经也多是经过中间传法国转译的佛经,所以经中很多内容译文不确,例如“弥勒”、“观音”都是错译,以至于南北朝时,出现了因为“观音”之名的比较大的争论。而南传佛教则直接以巴利语传法,基本没有进行文字转换工作,而藏地的翻译则是由政府直接参与,甚至对翻译的每个用词都要严格规定,凡可能导致传统用词理解,而造成对经论内容误读的,甚至可能创造新的词汇加以应用,在藏地,个人译经甚至是要杀头的,翻译的准确性与严谨性,得到了保证。
鸠摩罗什大师的主要贡献是:在翻译经论时,为避免出现以中国传统的词汇,导致对经论内容的误读,而创造了大量的新的词汇,这不得不使读者,在一片空白的前提下,重新对经论中的词汇概念的意思进行从头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鸠摩罗什大师是第一个把汉传佛教,从“以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套解佛教方式”拉回到了“用佛教思维自己原有的内容理解佛教经论”。中国人用佛教名词原有的意思理解佛教内容的时期,应该说,是从但鸠摩罗什大师在译经时,有从鸠摩罗什大师真正开始的。
【智顗大师】
汉传佛教早期传入时,是各派一并传入,在印度的当时,佛教派别间的观点分歧,在当时的中国是不知道的,用中国传统的思维来观察,两个理论都是佛教,但内容有矛盾,是一种不应该的事情,但在印度这很正常。所以,中国人用自己的传统思维,认定这种矛盾一个有个合理的解释,最终达到矛盾双方同时成立,但又不会受矛盾对立的影响。举个例子:空性在二谛解说中,胜义谛无任何承许,世俗谛可以假立实有。两者是分说的,但在中国,并没有这种分说的思维,要么同时成立,要么同时不成立。所以,鸠摩罗什大师以后的汉传佛教界的主要方向,便是对佛教分歧理论的圆融。这种大规模的圆融工作在印度佛教界可能会感觉不可理解,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是很天经地义的。天台宗就是在这种圆融工作中出现的第一个汉传佛教自己的宗派。
有很多人认为圆融理论是正确而高明的,有人也认为这脱离了印度佛教的传统;这种好与坏,高与低的判断没有意义。印度人通过辩论来破掉对立观点,中国人通过圆融来混合对立观点,是基于两种文化的传统思维模式的不同,而不是好与坏、高与低的区别。中国汉传佛教对佛教的发展在圆融上是成功的,这也为汉传佛教在没有政治介入的情况下,在社会各阶层的信仰中,保持高度稳定与持久奠定了异常扎实的前提。不管对智者大师及天台宗的理论的判断如何,其在汉传佛教发展上的贡献之大要,可以远远弥补其任何可能的不足。更何况天台宗的圆融理论是非常精辟而准确的,既没有丝毫脱离佛陀本旨,又达到了圆满解释不同分歧,同时又能在同一层面同时处理与表述各宗派核心的目的。
【玄奘大师】
汉传佛教早期传入时,主要是大乘早期思想及小乘的有部思想,印度佛教始终没有全面进入汉地,甚至没有一个宗派全面进入汉地,所以汉传佛教基本是在各宗派都涉及一些,但又没有深入到核心与全面的情况下,自己探索着发展起来的。很多完整的宗派内容,因为经论不全,内容不完整,不得不导致汉地自己去通过修证与思维补充全面。而恰是因为这部分自己理解的内容分歧,导致了对不同经论的理解不同与混乱。由于这种混乱,再加上很多佛经转译自非印度文献,唐初出现了向印度本土求法高潮,其中三藏法师玄奘大师的西行对汉传佛教的贡献尤其突出。但玄奘大师求法,恰是唯识理论在印度佛教中盛行的时期,而唯识理论并没有始终成为印度佛教的核心主体理论,所以,玄奘大师求学而带回的内容,相对于当时的佛教唯识理论,是比较全面的,但相对于当时印度佛教的整体理论,则过于偏重于一个非长期主流的一宗一派,虽然其带回的经论原典也有其他宗派内容,但基本没有翻译,在后来的会昌法难中,也全部散佚。
另外,玄奘大师所引入的印度佛教原典的内容,也并没有被汉地所完全接受,其中尤其以唯识的基础因明,在汉地几乎无人问津。中国人很不喜欢,也不擅长严谨而细密的逻辑思维,再加上会昌法难以后,更无人传承因明,以至于后学者甚至都没有听到过唯识的基础“因明”这个词。
但不管怎么说,玄奘大师开创了从佛教的原始发源地,直接大规模学习佛教的实例,此前与此后,这样的大规模的直接向印度求法及原典的翻译,在汉地是没有的。
【附:吉藏大师的昙花一现】
相对来说,吉藏大师的三论宗,比较忠实的体现了印度中观学派的内容,但很可惜,在汉地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宏传,仅仅在隋后到会昌以前一段时间,有所抬头,但随着后来的会昌法难,传承也消失殆尽,虽然后世有很多在提特提三论宗,但其实真正深入学习并理解的人,微乎其微。
◆重要转折点【会昌法难】
从鸠摩罗什大师到唐武宗会昌法难,一共三百年左右,整个汉地佛教,真正以佛教的概念、思维方式理解佛教内容的时代,也仅仅这三百年左右。
会昌法难,几乎导致汉传佛教经论与僧人荡然无存,到宋代,大量的经论需要从日本倒着回传,由于理论上已经不完善,中间又有一段缺少对佛教理解的僧人,所以,汉传佛教界不得不重新回到两晋南北朝的“格义”方式,不足的及不能理解的,只能通过传统儒家思想的内容补充,宋代开始大规模的儒释合流现象,元清两朝,力压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几乎没有什么进展,明末虽然出现了藕益大师等人,但也是昙花一现。汉传佛教始终没有恢复会昌以前的情况。
会昌法难到底导致了汉传佛教什么变化——
1、直观的似是而非,代替了严谨的逻辑性:会昌以前的佛教主要仍遵循着印度佛教的理解方式,对某个问题的证明需要比较严谨的逻辑性,而会昌以后的佛教,开始以所谓“不修是修”、“生活无处不禅定”一类的似是而非的直观抽象作为理解佛教的主体方式。这种思维主体在印度佛教中是没有的,甚至是非常受排斥的。
2、三教合一:佛教原来的理论,与儒、道是完全对立的,格义佛教时期,虽然道与佛的矛盾没有显现太多,便佛门的离世修行思想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分歧极大,甚至演变出了一些高僧直接反对儒家思想介入佛门,而在帝王面前险受杀戮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宋代出现变化,宋代佛教经过一次全面在汉地毁灭殆尽,恢复起来,一无理论,二无传人;理解佛教理论上,大批儒生介入,导致儒家思想渗入汉传佛教,而宋代道、佛间的分歧开始显现比以前明显。此后,民间始终分不清三家思想的区别,再加上雍正下旨三教合一,从此政府介入加民间不懂,真正导致了后世所谓三教合一无有分别的误导。
3、中国特色的佛教:会昌法难导致的结果是在整个唐王朝统治的地区,佛教在中国几乎彻底毁失殆尽数年。会昌以后,汉传佛教与其说是恢复,不如说是发明,因为是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上,重新建立一个只知道名称的一个文化体系。两个最简单的的例子——净土宗念佛,在会昌以前都是要定中念佛的,而会昌以后提出什么时候念都可以的新理论。禅宗在会昌以前,是要以理论为扎实的基础,以禅定为修行方式的宗派,会昌以后,出现了所谓完全脱离文字,甚至没有打坐,纯搞玄之又玄的“是此非此”的似是而非一类的文字游戏式的禅宗。
◆恢复艰难
近代汉传佛教高僧们力图恢复,但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有:
1、经论不全:我们以汉传大藏经与其他大藏经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目前汉地所传大藏最全为《龙藏》,比日本版的《大正藏》稍少一些,大致一千多函,仅是藏文大藏的六分之一。具体到类别上,也可见一斑:因明论典,汉地仅由玄奘大师译出两部,宋代虽又有《释量》译出,但后来因无人过问而流失不存,藏文大藏中仅依印度原典所译即有八十余部,还不包括注释及藏地高僧自著本。
2、修学制度不规范:汉地修行与印度、藏地等佛教不同之处在于,其他地区的修行是制度性的,而汉地是具体体个人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考虑是否正确,自己感觉正确即可。这有点象专业学习班与业余爱好者的区别。
3、“格义”严重:通俗的说,就是用自己传统的思维习惯,硬套在经论理解上,曲解佛教理论。
4、人才不足:经过会昌法难以后,汉传佛教始终没有恢复,清末民初虽然因为国际文化交流,很多高僧已经看出这种情况,并努力致力于恢复汉传佛教,但起步未半,就遇到建国初十年的动乱,再一次几乎从根上彻底使汉传佛教消亡,现在汉传佛教高僧在内地,几乎是零星难见,目前汉传的主体,基本都在台湾佛教界,内地的真正懂佛教,并从事佛教宣讲的人几乎没有。
--烈火·巴图鲁·索南雍仲【汉传佛教的「另类性」】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