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楼主: 悟佛知见

[整部佛经] 诸法无行经卷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云何应观四圣谛。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能见一切法即是无生性。是名见苦。若能见一切法不集不起。是名断集。若能见一切法毕竟灭相。是名证灭若能见一切法无所有性。是名修道。文殊师利。若行者能如是见四圣谛。是人不作如是分别。是法善是法不善。是法应见是法应断是法应证是法应修。所谓苦应见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所以者何。凡夫所行贪欲嗔恚愚痴。行者见是法皆空无生无所有不可分别。但积集虚妄。尔时于法无所取无所舍。于三界中心无所碍。见一切三界毕竟不生。见一切善不善法虚诳不实如幻如梦如影如响如焰。行者见贪欲性即是涅槃性。嗔恚性即是涅槃性。愚痴性即是涅槃性。若能见一切法性如是。便于一切众生之中不起憎爱。所以者何。是行者不得是法。若生爱处若生憎处。安住虚空心中。乃至不见佛不见法不见僧。是则不见一切法。若不见一切法于诸法中则不生疑。不生疑故则不受一切法。不受一切法故则自寂灭。文殊师利。长老须菩提。知如是法故不来礼佛足。须菩提尚不得自身。何况得如来身。不得自身而得如来身者。无有是处。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四念处。佛告文殊师利。当来世有比丘如是说。观内身处若观不净是身念处。观乐皆苦是受念处。观心生灭性是心念处。观坏和合相但得法相是法念处。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今云何真观四念处。佛言。止止文殊师利。不须问也。如来随宜说法难可得解。文殊师利言。世尊。愍念众生故愿必为说。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见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若行者见受不得内外两间是为受念处。若行者知心唯有名字。是为心念处。若行者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是为法念处。文殊师利。应如是观四念处。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八圣道分。
  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见一切法平等无二无分别。是名正见。见一切法无思惟无分别。以是见故是名正思惟。见一切法无言说相。善修语言平等相故。是名正语。见一切法不作相作者不可得故。是名正业。不分别正命邪命。善修习平等命故。是名正命。不发不起一切法。以无所行故。是名正精进。于一切法无所忆念。诸忆念性离故。是名正念。见一切法性常定以不散不缘不可得故。是名正定。文殊师利。行者应如是观八圣道分。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五根。
  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信一切法毕竟不生。从本已来常自尔故。是名信根。于一切法中心无所住远近相离故。是名精进根。于一切法无所忆念。缘性离故不系念于缘。是名念根。于一切法无所思惟。二法不可得故。是名定根。见一切法常空离于生相。是名慧根。文殊师利。行者应如是观五根。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七菩提分。
  佛言。文殊师利。行者能见一切法无忆念。是名念菩提分。若一切法若善若不善若无记。不可选择不可得。无决定故。是名择菩提分。若不取一切三界相。善坏三界故。是名精进菩提分。若一切有为法中不生喜相。善坏有喜相故。是名喜菩提分。若一切法中除却其心。缘相不可得故。是名除菩提分。若一切法不可得。善修坏相故。是名定菩提分。若于一切法无所依止不贪不着。不见一切法故得舍心。是名舍菩提分。文殊师利。行者应如是观七菩提分。若行者。能如是见四圣谛四念处八圣道分五根七菩提分。我说是人名为已得度者。到于彼岸。出在陆地无畏之处。已离重檐除诸尘垢。是人名为无所有者无所忧者无所受者。是名阿罗汉。是名沙门。是名婆罗门。是名比丘。是名澡浴洁净者。是名智者是名解者。是名闻者。是名佛子。是名释子。是名破刺棘者。是名却关键者。是名已度堑者。是名出欲求者。是名开门扇者。是名贤圣胜相者。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惟愿世尊。当说陀罗尼。以是陀罗尼故。令诸菩萨得无碍辩才。于诸音声无所怖畏。能令诸法皆作佛法。又信解诸法皆是一相。佛告文殊师利。汝今谛听。当为汝说不动种性法门。诸菩萨得入是法门者。能以智慧光明照一切法。疾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动处种性法门。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其心皆一。是名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佛告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无有心。缘性不可得故。是名种性。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同一量。是名种子。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佛言。一切众生皆如虚空量终归无障碍。是名种子。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是一众生。是名种子。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是一相。毕竟不生离诸名字。一异不可得故。是名种性。文殊师利。贪欲是不动相。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佛言文殊师利。贪欲是不动相。安住法性中以不住故。是贪欲不可得性常离故。是名不动相。文殊师利。嗔恚是金刚。世尊。云何是事名为金刚。文殊师利。嗔恚不可断不可坏。亦如金刚。不可断不可坏。一切法亦如是不可断不可坏。诸法本不决定故。是名如金刚。文殊师利。愚痴是智慧性。世尊。云何是事名智慧性。文殊师利。一切法离智慧亦离愚痴。譬如虚空无有智慧亦无愚痴一切法亦如是。无有智慧亦无愚痴。智慧愚痴智可知法。从本已来俱寂灭故。是名愚痴智慧处。文殊师利。色阴是不动处。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处。文殊师利。如天帝之幢深根安固不可动摇。一切法亦如是。以不住法故安住法性中。是法无来处无去处无取无舍。安住无住处故。是故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受阴是灭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灭性。文殊师利。一切诸受相性常寂灭故。诸受非内外。非东方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何以故。若乐受在内一切众生常应受乐。若苦受在内一切众生常应受苦。若不苦不乐受在内一切众生应受不苦不乐。
  文殊师利。今一切诸受实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不在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是故一切诸受如草木瓦石。毕竟不生不灭无相。是故受名寂灭相。文殊师利。想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是想皆忆想分别起从虚妄中生。如空拳如野马。本性自离。是故想阴名种性。文殊师利。行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诸行离数无数入平等数。譬如芭蕉毕竟无实本性自尔。一切法亦如是。无名字无性故。是故行阴名为种性。文殊师利。识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是识如幻无实无起无生。空无相无性。如五指涂空空无相现。是故识阴名为种性。文殊师利。色是种性。世尊。云何色为种性。文殊师利。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虽见无实但诳眼诳心虚妄不实。是故色名种性。文殊师利。声是种性。世尊。云何声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别异相。毕竟空如山中响。是故声为种性。文殊师利。香是种性。世尊。云何香是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香相性无知故空如虚空。鼻香识者皆不可得。是故香为种性。文殊师利。味是种性。世尊。云何味为种性。

发表于 2015-4-29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学弟子 发表于 2015-4-28 10:04
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大仙先生之辈,还有藏地、汉地的某些喜欢双修淫法的人,就是把药当成了究竟, ...

在针对《无行经》的态度上,您二位明显拘牵于宗派本位主义,也就是先把《无行经》执为佛说,而佛说又必须绝对无误,由此多方转救,不是陈义甚深极甚深,就是暗藏何等方便密意,反正就不能与敌方宗旨相提并论。这样的态度,和藏密粉丝维护其无上瑜伽的套路,试问有何不同?此所以我前此曾说,悲智一流之反大乘,不是寻常大乘信徒堪能评破的,何以故?在原始佛法面前,波罗蜜乘、真言乘,乃至金刚乘,无非五十步、百步、百五十步之异罢了。大家都有妾身不明的遗憾,只是深浅不等;相同的是,在自是非他的过程中,永远有许多自以为是的证据是无法与敌方共许的,并且也都因为宗教情结的缘故,只能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类似的事例遭敌方端出来,批判标准立马改变。

如果今天佛教的流布,根本没有波罗蜜乘作中间的环节,仅从原始与部派佛法的基础,根本跳不到金刚乘的,毕竟两者鸿沟太阔。喇嘛教能将道次第从居敬慎独的声缘乘一路铺展至骇俗悖礼的金刚乘,正因为有个通天接地的波罗蜜乘作媒介。不过波罗蜜乘里面,方等经系繁夥,各自面貌不同,主要还需拜一等以慧学是尚,不惜越逸规矩、斥权慕实的典籍所赐;如果大乘典籍全都是《大集经》系那种等视三乘、高扬戒定的教授,那金刚乘与佛教的钩攀,敢说也根本没戏。

所以话说回来,此处无意纠结于对藏密然否的立场,只在指出:批判,是该具备所谓的批判精神,不是遇到权威、偶象、自己人,就自动拐弯儿回避的。

前举《诸法无行经》,在等价三毒与菩提的议题上,仅仅作出概念性地铺陈,也确实未提及任何假贪入道的方案;但是背后的意义,却预示了大乘佛法向金刚乘倾斜发展的可能性。至于其可行性,则可见诸另一部远较《无行经》更举足轻重的经典──《华严经》,其中善财53参第25参的婆须蜜多女一章︰“若有众生共我宿者,得解脱光明三昧;…若有众生阿梨宜我者,得摄一切众生三昧;若有众生阿众鞞我者,得诸功德密藏三昧。”(《六十华严》)文中“阿梨宜”,法藏《探玄记》释作“抱持摩触”;“阿众鞞”释作“呜口”,“呜口”者何?打啵儿是也。(《八十华严》则直接译为“唼我脣吻”)

也许有人以为婆须蜜多女的行径,属深位菩萨之度化方便,并非借此自觉得道,不同金刚乘之道次安立;殊不知无上瑜伽之男女等至,除行者借以引发大乐,增益明点之用,亦兼摄息增怀诛等化他事业。(人家号称的,这里别跟我较劲。)在这个角度上,两者理趣是分明一致的。只不过,显教仅局于理论,且隐讳多端,空自令人搔首蹙眉;藏密则是实务操作的 S.O.P.,摆明着惹人脸红心跳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七参 婆须密多女
  善财于师子频申比丘尼处,证得师子频申三昧,能如是遍十方界。自是思念:“求善知识决不放逸。”又来至险难国。
  险难国于前国大有区别,男女都是油头粉面,妖艳非常,出言淫秽,举动狂放,执手抱腰,吻唇接舌为佳礼,恶听五戒。七十老妪亦涂脂抹粉,八十老翁竞赛风流。善财见到这些很不是滋味,自言道:“如此淫秽浊土,岂有大善知识?”但凭着“求善知识勿生疲懈”的意志,继续前进,来到宝庄严城。
  善财入城,问婆须密多住处。众人见了,议论纷纷。有说:“这小子漂亮,婆须密多会满意的。”有说:“看那彬彬有礼的君子样儿,还是离不了婆须密多。”
  善财听到一个小伙子对另一个青年说:“你不快去找婆须密多,那小子去了恐没有你的份了。”
  那青年回答:“他去了又能玩多久?反正每人只能同婆须密多玩一次。”
  善财看见这些动作,听到这些言语,心情懊恼,怪不是滋味。也不急于寻婆须密多女,在街上信步闲行。走到一家门前停下,听到一个老者吟诗曰:
  相逢相问有何缘,高行如来一宝钱。执手抱身心月净,吻唇接舌戒珠园。人非人语皆随现,天与天形应不偏。三德已明贪欲际,酒楼花洞醉神仙。
  善财听罢大受感动,上前问道:“请问长者,婆须密多女现住何处?”
  老者见他品貌不凡,态度谦虚,举止文雅,知非等闲之辈。答道:“市廛(chan)之北,有一广大园林,其中楼房就是婆须密多的住处。”
  善财谢过长者,来到林园楼房前,见朱门粉墙,亭台楼阁,广博华丽。进门香气扑鼻,莺歌燕语,宝池游鱼,引人入胜。
  忽听环佩叮当之声,走来一群少女。涂脂抹粉,柳眉细腰,丽艳夺目。前面一个,更是鲜艳出众。然而她眉清目秀,鼻正口方,媚而不淫,艳而不浊,更逗人恋而不舍。见了善财,众女一拥而上。善财回避不及,不知所措。又想起老者吟诗:
  相逢相问有何缘,高行如来一宝钱。
  便上前施礼,众女哗然嘘笑。
  前面女人现出淫而不乱的神情,急忙还礼道:“善男子,你从何处来?”
  这一问话,解了善财窘迫之危,泰然答道:“我名善财,已发菩提心,利乐有情造福人间,前来参访大善知识。”
  众女又嘘笑,而前女人止住众女拉善财手,说道:“我名婆须密多,早听文殊师利谈到你,等你多时了。”挽了善财手臂,入楼阁中去了。
  众女止步于楼下,只两侍女跟随上楼去。
  婆须密多挽善财入室,室内布置雅静,东面梳妆台上一面大镜。婆须密多同善财于西边椅上并坐,镜内现出一对依偎的情人。
  侍女送来清茶点心,婆须密多素手拈糖送进善财口内,说:“吃吧!多香甜啊!”
  善财慢慢咀嚼,的确香甜适口。
  婆须密多问:“我人貌美吗?”
  善财毫不在意地答道:“很美。”
  婆须密多道:“这里的人都夸我美,向我求爱,可我一个也瞧不起。”
  将嘴靠善财耳边道:“你呢?”
  善财慢慢答道:“你是很美,可……”
  婆须密多将善财搂在怀里,亲吻接舌。
  善财本是寡欲之人。经婆须密多挽手拥肩,似乎牵动俗情。待亲吻接舌,善财才感觉一种高尚的慈爱,这不是夫妻的恩爱,而是睡在母亲的怀抱里,接收母亲的抚爱。不单是母亲,而是与广大众生的慈爱。他看见婆须密多象一尊慈祥的菩萨,在教他离贪欲想,发度众生愿。为度众生故,不舍离一切众生,在世间为众生造一切福田。
  善财清醒过来,尚坐在婆须密多怀里,感觉心地清凉一丝不挂。回忆老者的诗:
  执手抱身心月净,吻唇接舌戒珠圆。
  善财此时更坚定了热爱人间,不离人间,为人间广作福田的意志。
  婆须密多说:“这地方的人,多贪欲,乐妓艺,不思为人间作福田。我用吻唇接舌,使他们离贪欲想,断除情爱,多造人间福田。”
  善财问:“我已发菩提心,造福人间,你使我离贪欲想而热爱众生,不离人间广作福田。若淫秽众生,被你吻唇拥抱,能不生欲情吗?”
  婆须密多道:“然也,正因欲情重,而吻唇接舌度之。我已吻你,拥抱于你,你感受如何?”善财默然。
  婆须密多道:“我念过去高行如来住世,我与丈夫一宝钱供养如来。当时文殊师利为佛侍者,劝我发菩提心,我以此成就无边善巧方便智,专离众生贪欲际海,随其欲而现身,令离贪欲。善男子,我只知此离欲三昧。你的心愿广大,再往南走,在善度志愿内,有个鞞(bi)瑟胝罗居士,他会教给你造福人间的行。”
  善财此时已获无边善巧方便智,又继续南行。

先看一段白话文的,这不过是菩萨入乡随俗的方便法而已。人家婆须蜜多菩萨没分别心,莲花生不如是。要精挑细选,显然不是利他,是自利。满足贪欲嘛。



补充内容 (2015-4-29 22:38):
人家婆须弥多给善财吃的是糖,不是精液。人家只是拥抱,接吻。就像在国际场合,国家领导人出访时拥抱,吻额头一样啊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4-29 21:18
在针对《无行经》的态度上,您二位明显拘牵于宗派本位主义,也就是先把《无行经》执为佛说,而佛说又必须 ...

大仙是大学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学愚见,诸法无行经前一部分是说声闻人不要评价菩萨行者。
2菩萨欲证无生法忍时对于其他行人不加分别,即可证得无生法忍。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婆须蜜多菩萨与莲花生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婆须弥多是为了摄受众生献自身。
莲花生,宗喀巴强调的是选择美女,乃至自己的兄弟姐妹供养上师有大功德。
发表于 2015-4-30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悟佛知见 发表于 2015-4-29 23:06
婆须蜜多菩萨与莲花生等的不同之处在于婆须弥多是为了摄受众生献自身。
莲花生,宗喀巴强调的是选择美女, ...

我还没那么有才!也不是教员身分。大学是混过,后来成了偶尔在论坛上喊两嗓子的叫兽。

拿婆须蜜多做例子,是说明与金刚乘理趣的共通性、雷同性,以及对后者可能具有的启发性。完全的类比是办不到的,毕竟《华严》的描写太简略;且如我前此所言,婆须蜜多仅止于下化愚夫,而金刚乘更重于上求菩提。

我的诉求,不是为藏密找显教根据,而是提醒一种合理客观的批判方式。佛学弟子不是在上头节出了《无行经》的一段话嘛:“善男子!如此法者不应在新学菩萨前说,何以故?若闻是法,或断善业,于佛道中则行邪道;若堕断灭,若堕计常。”同样的道理,藏密男女双修法是可以新学菩萨前说的吗?人家藏密的态度,和您老二位对《无行经》的态度,自然是一样的。如果因为某些“深意”非新学菩萨所堪,便忍可了那种“深意”的正当性,岂不是藏密也可持着相同的理由,要求大家去忍可男女双修?
发表于 2015-4-30 0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悟佛知见 发表于 2015-4-29 22:53
第二七参 婆须密多女  善财于师子频申比丘尼处,证得师子频申三昧,能如是遍十方界。自是思念:“求善知 ...

“若有众生共我宿者,得解脱光明三昧。”
这共宿,想必也只是盖上棉被纯聊天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4-30 02:20
“若有众生共我宿者,得解脱光明三昧。”
这共宿,想必也只是盖上棉被纯聊天了。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介绍了世尊成道前,魔王来捣乱不成。回去后发愁了。魔王的三个女儿自报奋勇,前来引诱菩萨,百般献媚。佛陀何不与其共宿度化之?演说金刚乘大法呢?还有迦毗罗卫国王城的五百宫女?提婆达多等六王子一同出家时,不但是帅哥,而且个个是王子能使多少靓妹得度啊?何必为了度迦叶三兄弟夜宿毒龙洞,冒生命危险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忉利天的释提桓因能够分身,与每一个天女讲法。每个天女都认为帝释与自己单独共宿。
这是欲界天的事情。如果莲花生也有分身与每个女子讲法,共宿最高也不过他化自在天天王而已。
因为他搞乐空双运。以淫欲为乐即属欲界。连色界天初禅还不到。
三界皆凡夫,与法王不沾边。属于大妄语啦。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险难国于前国大有区别,男女都是油头粉面,妖艳非常,出言淫秽,举动狂放,执手抱腰,吻唇接舌为佳礼,恶听五戒。七十老妪亦涂脂抹粉,八十老翁竞赛风流。


人家婆须蜜多菩萨是入乡随俗,方便善巧。后学感觉藏人很朴实,很单纯啊。与险难国毫无共同之处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4-30 02:20
“若有众生共我宿者,得解脱光明三昧。”
这共宿,想必也只是盖上棉被纯聊天了。

莫打妄想,过度解读哦。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师利。今一切诸受实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不在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是故一切诸受如草木瓦石。毕竟不生不灭无相。是故受名寂灭相。文殊师利。想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是想皆忆想分别起从虚妄中生。如空拳如野马。本性自离。是故想阴名种性。文殊师利。行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诸行离数无数入平等数。譬如芭蕉毕竟无实本性自尔。一切法亦如是。无名字无性故。是故行阴名为种性。文殊师利。识阴是种性。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是识如幻无实无起无生。空无相无性。如五指涂空空无相现。是故识阴名为种性。文殊师利。色是种性。世尊。云何色为种性。文殊师利。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虽见无实但诳眼诳心虚妄不实。是故色名种性。文殊师利。声是种性。世尊。云何声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别异相。毕竟空如山中响。是故声为种性。文殊师利。香是种性。世尊。云何香是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香相性无知故空如虚空。鼻香识者皆不可得。是故香为种性。文殊师利。味是种性。世尊。云何味为种性。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尊,云何味为种性?”
  “文殊师利,味性即是不可思议性,不可知离于知故,自性常离故,是故味名种性。文殊师利,触是种性。”
  “世尊,云何触为种性?”
  “文殊师利,触如虚空,其性自离无触无合。一切法亦如是,善坏身故,离于触相、触者不可得故,是故触是种性。文殊师利,法是种性。”
  “世尊,云何法为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相无心,离心性,离名字,无决定故皆是法性相,是故法是种性。文殊师利,地是种性。”
  “世尊,云何地为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坚相无软相,虚妄和合人以为坚,是故地为种性。文殊师利,水是种性。”
  “世尊,云何水为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湿无合,如野马无水,是故水为种性。文殊师利,火是种性。”
  “世尊,云何火是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热,离虚妄热相,本性寂灭离颠倒故,分别其实无定无生,是故火名种性。文殊师利,风是种性。”
  “世尊,云何风为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障无碍无相无性,不动摇故,离风相故,是故风名种性。文殊师利,佛是种性。”
  “世尊,云何佛为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觉无知,离知相故,是故佛名种性。文殊师利,法是种性。”
  “世尊,云何法为种性?”
  “文殊师利,诸法不可坏不可断,离坏断故,无相无名无性出言语道,是故法名种性。文殊师利,僧是不动相。”
  “世尊,云何僧为不动相?”
  “文殊师利,圣众安住如法性、实际、定乱平等中,安住智慧愚痴、解脱烦恼平等一切法中,心无所住,住不可得故,是故僧名不动性。文殊师利,一切法行处名为不动。”
  “世尊,云何是事名为不动相?”
  “文殊师利,一切虚空行处、不可思议行处、断行处,无根本无别异,不可得故,是故一切法行处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一切法无缘名不动相。”
  “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依止无住处,无缘无顺,离诸缘故,是故一切法无缘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一切法不取不舍相名不动相。”
  “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一切法皆归于如,同于法性。是法不可取不可舍,无求无愿诸愿断故,从本已来常寂灭相同于虚空,是故不取不舍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咎名不动相。”
  “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垢无所有,清净显曜如虚空无翳,诸罪定相不可得故,是故一切法无咎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归处名不动相。”
  “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一切法空无根本故无归处,是故无归处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学名不动相。”
  “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一切法性无学、不应学,不应修、不应思,不应念、不应住,不应发、不应行,不应断、不应证,不应语、不应言,不应求、不应说,不应取、不应舍,不应离、不应除。何以故?文殊师利,一切诸相毕竟离故,从本已来无所取常是舍相,诸法非智慧所及、非愚痴所及,是故无学名不动相。”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不动相。”
  佛言:“汝乐说者便可说之。”
  文殊师利言:“世尊,一切众生皆得菩提,是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法无向无得,一切众生皆入菩提性中,是故说一切众生皆得菩提。又是菩提非是得相。何以故?众生性即是菩提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菩提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成就一切智慧,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性,无性故入如来平等中,从本已来是一切智慧性,性同故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是道场,是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道场者有何义?”
  “文殊师利,一切法寂灭相,无生相、无所有相、不可取相,是名道场义?”
  “世尊,一切众生不入此道场耶?”
  佛言:“如是,如是。”
  “是故,世尊,一切众生皆是道场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无生法忍,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尽,无生无灭,性离无性,入平等忍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无生法忍,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无碍辩才,名为不动相。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诸所有乐说,于十方界索不可得。所以者何?皆入无碍辩才平等法中故。世尊,诸所乐说自性皆离,无决定故,无所有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无碍辩才,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陀罗尼,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以众生相能持色声香味触法,以虚诳不实忆想分别取相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陀罗尼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慈心,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众生性,从本已来无瞋无慈,得瞋慈平等无分别故,是故一切众生皆得慈心,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无起无作相,皆入如来平等法中,不出大悲之性。以恼悲无分别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大悲,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皆得三昧,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众生性常定离诸缘故。若众生从缘生知,于缘中生知不名为知。所以者何?诸知念念无常毕竟空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诤讼通达贪欲性故。世尊,贪欲即是菩提。何以故?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说有为法过罪者,安住瞋恚平等性中。通达瞋恚性故,是名一切诸佛皆成就瞋恚,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愚痴,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能度一切贪著名字众生,安住愚痴平等性中。通达愚痴性故,是名一切诸佛成就愚痴,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安住身见性中,于一切法中不退不畏不动毕竟安住。以不住法故,通达知身见无生无起无性故,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身见,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一切有为法,是邪虚诳不实者。通达邪见性平等故,是故一切诸佛皆是邪见,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
  “世尊,住处性即是非住处。”
  “文殊师利,非住处有何义?”
  “世尊,非住处者,退动还相,即是一切凡夫人。一切诸佛安住是贪欲、瞋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平等中,是诸佛安住贪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安住瞋恚、愚痴、四颠倒、五盖、五欲性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诸佛住四颠倒、五盖、五欲、三毒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不动相。”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若有人问汝:‘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汝云何答?”
  文殊师利言:“世尊,若有人问我‘断一切不善法,成就一切善法,名为如来’者,我当如是答:‘善男子,汝先当亲近善知识修集善道,于法无所合无所散,勿取勿舍,莫缘莫求,勿举勿下,莫求莫觅,勿愿勿分别诸法是上、是中、是下,然后当知不可思议行处、无行处、断行处、佛所行处。’

发表于 2015-4-30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4-29 21:18
在针对《无行经》的态度上,您二位明显拘牵于宗派本位主义,也就是先把《无行经》执为佛说,而佛说又必须 ...

        佛经里说,不要在新学菩萨面前说,是因为新学者对此经义不了解,只看表面上的文字了,一看佛说无我无人等等,他们可能以为没有自己 也没有其他人了,会堕入断灭见。所以才说不要在新学者面前说。
           而藏密的双修大法,还有其他一些大法,多数是建立在唯识无境无物的论点之上的。这一最基础的论点如果错误的话,就直接是佛国和地狱的差别。认为外空无所有,就是断灭见,所建立的一切理论和修行法,都是错误的。而藏传的某些大法,几乎都是建立在这个错误的论点之上的。
发表于 2015-4-30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4-29 21:18
在针对《无行经》的态度上,您二位明显拘牵于宗派本位主义,也就是先把《无行经》执为佛说,而佛说又必须 ...

   《大法鼓经》:
    【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切有为是色,非色是无为。无色天有色者,是佛境界,非我等境界。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是我境界,非汝等境界。如是诸佛世尊,到解脱者,彼悉有色,解脱亦有色。
     【迦葉白佛言:世尊,诸摩诃衍经,多说空义。
  佛告迦葉:一切空经是有余说,唯有此经是无上说,非有余说。】
   
     【若有众生,懈怠犯戒,不勤修习,舍如来藏常住妙典,好乐修学种种空经,或随句字说,或增异句字。所以者何?彼如是言:一切佛经皆说无我。而彼不知空无我义,彼无慧人趣向灭尽。然空无我说亦是佛语。】
      —— 虽然好多波罗蜜经典等宣说空义,但是空义是有余说即,是留有余地的,还可以补充、进升的。此经才是非有余说。
     所以,你不要拿着般若波罗蜜来说事。波罗蜜不究竟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威灵仙 发表于 2015-4-29 21:18
在针对《无行经》的态度上,您二位明显拘牵于宗派本位主义,也就是先把《无行经》执为佛说,而佛说又必须 ...

愚以为大仙大德之文采恐在索达吉之上。没在五明学院任过教?实为憾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7 18: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