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灯三昧经中这样显示戒的重要说:“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一个人在世间,其地位的高下,不在他的种族尊贵,不在他的色相端严,不在他的博学多闻,而全在他有无崇高的德行,一般所说的德行,就是佛法所说的净戒。做人,不论是做个普通人,不论是做个学佛的人,戒行的确是最为重要的。假定没有戒生及智慧,纵然有着高贵的种族,端严的色相,广博的学问,左右佛看来,真真假假是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反之,假定能够修持净戒,做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尽管他的地位处在极为卑下,尽管他的见闻极为孤寡缺少,但可尊为人间的胜士,值得每个人的恭敬尊重,所以戒行为做人之本。 修学佛法的行者,特别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出家行者,要能使令三宝不断于世,正法得以久住世间。如佛最初制律,以法摄僧,就是希望和乐清净的僧团,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但这重责大任,能不能够负起,关键不在别的,而在佛法行者能否修持净戒,如每个佛弟子,持戒清净,行六和敬,就可使三宝不断,正法久住。华严经说:“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顺佛正法,不违其教,是故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 大乘行者以求佛果为最高的目的,而成佛一定会得大人相报的,所谓大人相报,就是佛所具足的三十二相,而三十二相的所以获得,不是由于其他什么差别因缘,乃是由于修持净戒所得,假定不能如法修持净戒,不特不能得三十二相的大人相报,就是下贱人身亦不能得。智度论中亦曾这样说道:“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论中所说的大利,当然是无上菩提。所以戒法,不唯是声闻行者所应严格遵守,亦是大乘菩萨所当严格遵守! 戒是出生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亦是完成涅磐菩提的根本,所以这是五乘行人之所共遵的。吾人不走上佛法的道路便罢,如走上佛法的道路,就得如法的严格的守持净戒,所以说:“进入佛家,以戒为本”,不容任何学佛行人有所违犯的。戒学述要说:“从浅处说,佛教的戒学,是人生伦理道德的规律,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准则。往深处讲,戒是塑造人格乃至于圆满究竟——成佛的由路。修学佛法的人,从进入佛门信仰三宝起,一直到完成无上佛果,都是有其戒相可说的”。所以具足净戒,实在是佛教诸乘学人必须具有的行道项目,否则即不能达到诸乘所预期的目的。可见戒学虽有种种差别,而实彻上彻下的。 但大乘菩萨戒,实以发菩提心为本,亦即以菩提心为其戒体,如不能发菩提心,纵能严持净戒,亦不过是俗戒。弘一律师说:“五戒、八戒,当分属于小乘,然欲禀受戒品,应发大菩提心,未可独善一身,偏趣寂灭,虽开遮持犯,不异声闻,而发心起行,宜同大士,清信之侣,幸其自勉”!这是弘一律师希望每个佛子都做大乘菩萨的勉励语,实是值得每个学佛者的重视!大乘志在利他,如不发菩提心,怎能利众生?所以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菩萨,果能不舍菩提愿,就可说具足净戒。 二、声闻戒与菩萨戒异同 佛法行者,经中向来分为两类,就是发厌离心的声闻与发菩提心的菩萨,不论他们的发心有着怎样的不同,但同有他们各自所修的戒行,可是他们的戒行差别何在?这是我们所应知道的论题。一般以为七众别解脱戒为声闻所修的戒行,三聚净戒为菩萨所修的戒行。大体说来,声闻戒与菩萨戒的异同,还得从多方面加以论说。 一、通戒与别戒:声闻戒是别戒,就是七众弟子各别而受的,如在家者受五戒,出家者的沙弥、沙弥尼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戒,比丘、比丘尼受具足戒。佛弟子的所以分为七众,可说是约所受戒法不同而来。照这各别所受的戒法看来,不但有它们的浅深层次,且是男女别别而受的,亦是佛陀最初制戒如此的。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环境,为了适应当时人群的心理,佛陀制戒不得不如此。菩萨戒是通戒,任何一个信佛的的弟子都可以受,不过其中有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不论在家出家,不论男女老少,只要是发了菩提心的,就可受菩萨戒。如先受五戒的,发菩提心后,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优婆塞,或名菩萨优婆夷;如先受十戒的发菩提心后,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沙弥,或菩萨沙弥尼;如先受具足戒的,发菩提心后,再受菩萨戒,即名菩萨比丘,或菩萨比丘尼。由于每个发菩提心的佛法行者,都可受菩萨戒,所以说为通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