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20|回复: 6

[世间善书] 善的智慧——论《了凡四训》书中的辨善之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1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清华先生 于 2015-2-13 09:31 编辑

    《了凡四训》是明代袁了凡先生所著,是一本劝人改过迁善的好书。了凡先生用多年的思考,展示了他全面而又深刻的为善智慧,简而言之,即辨善之方。既要力行,又要穷理。“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了凡先生从八个维度来全面辨析“善”。分别是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
    我们日常行善,最先要考虑的,是真心行善,还是假意为之?这个问题没弄清楚,下面学的再多也没用!了凡先生给出的答案之一是“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这个很好理解,我们行善的出发点要摆正,纯粹利他的,那就是真;出于利己考虑,即为假。比如,一些企业搞慈善捐款,是为了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这样的慈善不能说是真善!“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发自内心的为善,即是真;只是走走过场,心不在焉的为善,即是假。比如放生,有些人经常参加,过来后谈笑寒暄,念经也不认真,放生也很随意,他们似乎是在参加一场普通的聚会,这样效果就会不好,为什么呢?只是“袭迹”而已,有名无实,慈悲心没增长,随喜心也没培养,收效当然不好。所以,我们平时行善,应注重从内心出发,真诚行善,纯粹利他。“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无为”即无所求,“有为”即有所求。有所求的行善,本质是私心,当然是假善;无所求的行善,本质是公心,当然为真。希望大家在每行一善时,要辨明辨透,自己是真善还是假善,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心中的诚意和本真。
    何谓端曲?这个辨别的过程,是从内心出发的。端就是直,从内心直接透出的善,无一分机巧之心。了凡先生说,行善,纯是济世、爱人、敬人之心,即是端善;有一毫媚世、愤世、玩世之心,即是曲善。他强调“纯”、“一毫”,说明曲善并不是没有济世、爱人、敬人之心,只要心中夹杂着丝毫媚世、愤世、玩世之心,就不是端善。所以,行善要把握好一颗纯真的心,让我们的行动洋溢着对他人的尊敬和关爱,而不是颐指气使的施舍,玩世不恭的参与。“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涤除我们内心机巧自私之尘,心如直眩,直心直行。
    何谓阴阳?在《伟大的对话》一文中有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多积阴德,福泽绵远,惠及子孙。
    何谓是非?这个是从宏观领域上来辨别行善。书中说道,“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了凡先生的这段总结,体现了对为善深刻的理解和非凡的智慧。我们行善,往往会就事论事,没有从更深层次、更长时间、更大范围上去剖析这件善事的影响,容易出现“子贡赎人而不受金”的似是而非的情况。我们在行善的时候,应当多考虑这件事是否有什么隐患?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有没有什么影响?会给后世带来什么示范?从而认真的辨析何为似是而非?何为似非而是?举个例子吧,中国人很注重家庭观念的,现在许多人公益意识强,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如果一个人,非常乐于参加志愿者活动,朋友之间交口称赞,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公益服务上,以致工作上缺乏热情,家庭上缺少关心,你说他做的对吗?也许,他有他的想法,一片赤诚为公益事业奉献,但是凡事过了度,就会产生一些问题!他过于积极的投身公益,对家庭而言,可能没有成为一名孝顺的儿子、称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对单位而言,可能没有成为一位敬业的下属或优秀的领导。他的行为,也会给别人树立一个不恰当的示范,如果人人竞相效仿,不顾家庭和事业,一味热忱公益,那如何了得!所以,我们的行善应当从大局出发,为他人树立正确合宜的榜样。在我看来,恰当的思路,应当是全心全意为家,兢兢业业工作,有余力再适当参与公益活动。要把家庭和事业摆在首位,儒家有云,“仁者,亲亲为大”,亲情应当是我们首要维系的感情。亲亲而后仁民,仁民而后爱物。善心善行应当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地推致出去,这才是正道!
    何谓偏正?这个是从行善的效果而言。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好心办了坏事,或者坏心办了好事。前者为正中偏,后者为偏中正,都属偏善。这就要求我们,行善时,不仅要体察内心,还要考虑后果。书中所举吕文懿公闭门不较醉汉,可见其心胸宽广,不料竟“养成其恶”,“犯死刑入狱”,此乃善心而行恶事。
    何谓半满?了凡先生从四个方面来阐释。第一,满善需要靠日积月累,坚持不懈,“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为什么我们要提倡日行一善?什么叫日行一善?日行一善,不是仅仅指每天做一件善事,而是每天存善心、说善言、行善事,强调日日为善,连续不断,让我们时时被善包围,恶念恶行就没有滋生的土壤,从而臻于满善、纯善、真善、至善。第二,真心一片,即为满善;施心不切,止是半善。所以有“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说明行善不论外在,只看心地。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心一真,便石可开、金可断!要相信真诚的力量!第三,点铁成金,吕祖不为,思及五百年,其济世之心,至真至诚,三千功行,一言即满。说明行善当考虑后世影响。第四,为善而心不着善,方为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此乃由“为”至“化”的过程。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应当首先勉强为之。勉强,不是不得已的意思,是勉励自己,力行善事。待行善日久,才慢慢进入化境,自然而然为之,不待思考,不待勉强,不着心意,达到“三轮体空”的境界,即“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这个境界很高,心地需完全清净,一尘不染,一般人很难达到,我们应当作为一个目标来不断迈进。
    何谓大小?这个是从发心的大小来判断的。“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了凡先生意在传达一个意思:我们行善,应当多发大心,多站在大局来考虑问题,这样收效更好。同时,在书中举的这个例子中,冥司说过恶“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也告诫我们要警惕心中的念头,做好慎独的功夫。
    何谓难易?这个很好理解,但这点与改过关联,非常重要。我们一些人行善,在我看来,是避重就轻,没有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或者不愿正视自身的根本问题。总以为,像了凡先生一样,行善三千,便可改变命运。错了,大错特错了!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我们心田里,譬如瓜是恶,豆是善,一些人正是想通过种豆来除瓜,这不是痴人妄想吗?结果只能是,有豆亦有瓜,行善会得到一点福报,但根本的处境丝毫不得改善!了凡先生提出,“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比如,你生性吝啬,就得从布施开始,从难舍处去舍;你生性好色,就得从戒色开始,从难忍处去忍;生性好怒,就得和气待人,务要温良恭俭让;生性好贪,就得淡泊寡欲,时时要把持好自我。要抓住根本矛盾,猛力攻之,力行难善,不可避重就轻。一些人学佛,认为改造命运,要多行善,多布施,多诵经咒,但结果往往是力气花了很多,效果却一般,事倍功半。为什么?就是没有正视自己的问题,没有从难克处入手,人云亦云,人行亦行,把改造命运、积累福德看成是一个模式化、程序化的东西,认为按着规定的步骤走下去,就可以达到目的。有的人,天天诵经,遇到关键问题,还是本性毕露,控制不住。这怎么行呢,行善必须从自身的根本问题下手,格除邪念,恢复清净,感通于天。举个例子,比如你生性好怒,你首先要思考自己发怒的原因,力行改过,同时,在日常交往中,就应当把和气待人、仁爱婉容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善事来践行,这样坚持不懈,改过和行善两手抓,久久必能变化气质,改变心性,直至自然。
    总而言之,了凡先生从八个维度给我们阐释了辨善之方,指导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冷静、全面、深入地思考如何真心行善,将善事真正惠及他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2-15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月知我心 发表于 2015-2-13 19:53
行善,纯是济世、爱人、敬人之心,即是端善;有一毫媚世、愤世、玩世之心,即是曲善。他强调“纯”、“一毫 ...

谢谢支持!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16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5-2-1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南无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2-17 09:41
 楼主| 发表于 2015-2-17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2-28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

感恩师兄支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3-2 10:2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17 16: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