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92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4-6-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来源:《中观见与道德经》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是什么意思呢?
“持”字是关键,王弼注为“不失德”,盈是满。既能持盈而又保泰,这当然是世人理想的“兼得”境界。但老子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他认为,既不失德而又盈满,则必将有倾倒之危。与其承担将要倾倒的危机,还不如无德无功。
因为这一道理的存在,古人常设水漏,一直倾注,未满不盈,一满就掀翻。这个做法,暗符周易“满而溋、周而复始”的理念。曾国藩老年时看重此理,将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并写《求阙斋记》一文述其所思。(《求阙斋记》正文曰:国藩读《易》至“临”,而喟然叹曰:刚侵而长矣,至于八月有凶,消亦不久也,可畏也哉。天地之气,阳至矣,则退而生阴,阴至矣,则进而生阳。一损一益,自然之理也。
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是故体安车驾,则金舆鏓衡不足于乘;目辨五色,则黼黻文章不足于服。由是八音繁会不足于耳,庶羞珍膳不足于味。穷巷瓮牖之夫,骤膺金紫,物以移其体,习以荡其志,向所搤捥而不得者,渐乃厌鄙而不屑御。
旁观者以为固然,不足訾议。故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彼为象箸,必为玉杯。积渐之势然也。而好奇之士,巧取曲营,不逐众之所争,独汲汲于所谓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或贵富以饱其欲,或声誉以厌其情,其于志盈一也。
夫名者,先王所以驱一世于轨物也。中人以下,蹈其不实,于是爵禄以显驭之,名以阴驱之,使之践其迹,不必明其意。若君子人者,深知乎道德之意,方惧名之既加,则得于内者日浮,将耻之矣。而浅者哗然惊之,不亦悲乎?
国藩不肖,备员东宫之末,世之所谓清秩。家承余荫,自王父母以下,并康强安顺。孟子称“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抑又过之。《洪范》曰:“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不协于极,不罹于咎,女则锡之福。”
若国藩者,无为无猷,而多罹多咎,而或锡之福,所谓不称其服者欤?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阙斋”,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阙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者,实至而归之,所取已贪矣,况以无实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于其间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
他认为“一损一益者,自然之理也。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为防盈戒满,“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耆,皆使其留阙陷”。盈极则损,也反求其阙。他强调两点:不求完美(事事求完美,心全在物上,何时归心?)、注重自律(廉、慎、勤、谦)。
《道德经》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王弼认为:“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
他们都反复论证,并强烈地认为:持德不如无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