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示乘愿之法语
(《法然上人全集》第468页)
这段法语大致讲了三件事,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有人问云:
色相观者,《观经》所说也;
设虽称名之行人,可观之欤?
上人答曰:
法然初时亦曾作此无益之事也,
今不尔,但信称名也。 这是第一件事情。有人问上人「色相观」,什么叫「色相观」?就是有颜色,有相状,像《观经》所说的,就叫「色相观」,观阿弥陀佛的光明,观阿弥陀佛的相好,观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色相观之外,更难的,就是所谓的理性观,法理的无形无相,法界观,佛性清净观,这就不叫色相观,不落入色相当中,那就更难,讲大乘第一义空)。「色相观」是有所形象的,这是《观经》所说的。 「设虽称名之行人」:《观经》是我们净土宗正依经典。就是问:「念佛的人,是不是也可以观呢?」(很多人回答:「可以观。」)法然上人也没有回答说可以观不可以观,他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说了一句话,说: 「法然初始亦曾作此无益之事也,今不尔」:「我当初也做这些事情,不过这个没有利益,现在就不这样了。但信称名。」什么叫「无益之事」呢?不是说观想无益,是我们的根机做不来,这个多少都有点好高骛远、好高务胜,以为观想殊胜,同时,对于教理方面也是不了解,以为称名比较下劣低等,所以,他心有不甘,才心有旁骛。法然上人说:现在不尔,以前曾作此无益之事,现在不这样了,就是「但信称名」。只要称名,就一切皆足。所以,法然上人又说:「称名之外,无决定往生之观想。」你只要称名,一切功德都包含无余。下面第二段: 上人又曰:
不饰人目,往生正业之念佛相续者,
自然具足三心也。
譬如茂苇之池,
十五夜月虽宿,远处不见;
若近前拨开苇草见之,月影朗然也。
妄念之苇虽茂,三心之月宿心。
此是上人所常譬喻之语也。 这里是通过一个譬喻来说明念佛跟妄念的关系。上人怎么说呢? 「不饰人目」:就是不在人前作装饰。人的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就把自己装扮装扮,打扮一下,这个叫「饰人目」。就是人前人后,人家看得到也好,看不到也好,他都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 「往生正业之念佛相续」:念佛是往生的正业,不管有人见、无人见,有人知、无人知,他都是相续念佛。像这样的人,就是老实念佛人。前面讲的「静默往生人」,也是这样的人。「静默」就是不是在人前炫耀自己。这样的人,上人说: 「自然具足三心也」:「三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为什么说自然具足至诚心呢?不管人见到、人不见到,人知、人不知,他都是念佛相续,说明他真的愿往生,不是作表面文章给人家看。所以,具足至诚心。 他念佛的目的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具足回向发愿心。 念佛能够相续,不管人见、人不见,相续念佛,是内心对这个法门深信不疑。所以,具足深心。 不然的话,都不是相续念佛的。师父一来,「哎呀!这个师父,天天叫我念佛,赶紧把《楞严咒》放下来,迎合他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个师父来了,教别的,他又修别的给人家看,那就是饰人的眼目。这个不能相续。 不管怎么样,都是这一句佛号相续念下来,自然具足三心。 刚才讲到这里,我想就这一段文,对「静默往生人」──法然上人讲了:成为一个静默的往生人。就是在「两种决定往生人之心性」里边讲到,就是「从配流上洛之后开示之法语」(457页),这段法语,当时标题没有解释,「从配流上洛之后」是什么意思呢?法然上人弘扬净土宗,提倡「一向专念」的宗义,当时教界有很大的纷争,人们对这个宗义还一时难以接受,就觉得有一点偏执,有的人就在那里上告,告状。种种的因缘,朝廷就下了一个不恰当的决定,「配」是发配,「流」是流放,把法然上人流放到边疆地区,很边远的地区去。后来,又反悔了,朝廷又改了这个决定,就是上人也可以回来。「上洛」就是回到京都。这是回来之后开示的法语。457页倒数第二行就讲: 唯乘弥陀之本愿,成为静默往生人。 我这里有慧净法师解释「静默往生人」的一段法语,我念一下: 所谓静默往生人,就是所谓的老实念佛人,无诤念佛人,不跟别人争论高低长短是非,老实念佛,无诤念佛。什么叫老实念佛、无诤念佛呢?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不计较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也不装模做样,只是安分守己,安于念佛,安愚念佛(前面是「安于念佛」,我念佛就安心了;「安愚念佛」,我很愚痴,但我就这样念佛,安守我愚痴的本分)。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分的事,也默默地协助他人。这样的念佛人,往往预知时至,顺利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极乐净土。 这个是静默的往生人,也是静默的念佛人。就是很实在,很老实,他也没有学问来炫耀,也不炫耀。 这个往往都是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太婆,她们是实实在在的,一句名号,有事无事,常挂心口,不管是非得失,你讲我好也好、坏也好,我还是南无阿弥陀佛。做好自己的本分事,也默默协助他人。 下面就是一个比喻了: 「譬如茂苇之池」:「茂苇」就是长得很茂盛的芦苇草。芦苇,像在洞庭湖地区就有很多的芦苇。像这样的一个周围长了很多芦苇草的池塘,十五的夜晚,月亮虽然投影在池子当中,但是,从远处看不到,看见的都是一片芦苇草,可是近前拨开苇草见之。划了一个小筏子,或者走到岸边,把苇草一拨:哎!「月影朗然也」,就看到一个很清楚的月亮,映照在芦苇池当中。 这是一个场景了。上人接着解释说: 「妄念之苇虽茂」:「妄念」就是我们的杂想妄念,这个像芦苇草一样的,一根一根,密密麻麻,非常茂盛。我们念佛的人,都有妄想杂念,就是这样的东想西想,就像芦苇草一样。 「三心之月宿心」:虽然是妄念纷飞,但是,我们内心对阿弥陀佛本愿的仰靠、信赖(所谓「三心」就是信心,就是信愿往生的心)、信顺不疑、专称弥陀佛名这样的心,这个明月(因为明月代表光明),这样的心中就有光明,就有安慰,就很明朗,心中知道念佛决定往生,虽然心中也妄念纷飞,但是无有妨碍,所以说「三心之月宿心」。我们心中映到了阿弥陀佛救度的明月,知道我称念弥陀名号必然往生。 我们每个人想一想:我们的心里是不是这样子?有的人就不是这样子,他就要拿刀来割苇草了。往往是内心没有安心,以为要除掉妄想才能去看月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办法除掉的。只要我们常行念佛,妄念也自然的会少一些,如果离开念佛之外,另外想办法来除掉妄想、妄念,那是不可能的。等于是说池塘当中没有月影,然后在那里割芦苇草,那没有意义啊!下面第三件事。 或时上人曰:
「今生得遂往生欤!」
乘愿闻之云:
「上人尚且作此不定之语,况余人乎?」
此时上人扬声朗笑曰:
「迄至上莲台之前,何能断此念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