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11|回复: 4

[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善导大师全集》怎样研读
http://www.pureland-buddhism.org/

善导大师为净土宗的实际创立者,善导大师的教着思想即是净土宗教理的标准、权威,净土宗行人的指南、生命。今由无量殊胜因缘,《善导大师全集》得以印行流通,普赠有缘,值此机会,想就「怎样读《善导大师全集》」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以供有心者参考。

应该说,要想通达大师全集,一线贯穿,了然无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鉴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为顾全所有读者,本文将《善导大师全集》研读课程,按从浅至深、由略至广的次第,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皆可毕业,也可继续前行;甚至每一阶段当中的任何一步、任何时间点,也皆可停顿或继续前行,皆由读者自行决定。

兹将《善导大师全集》研读方法列表如下:

阶    段
目            标
分             步
第一阶段掌握一个核心——本愿称名,凡夫入报。1. 先读〈全集编者序〉,三遍。
2. 通读「五部九卷」,一遍。
3. 背诵〈五部九卷摘要〉。
4. 熟读〈善导大师法语〉。
5. 重读〈全集编者序〉,一遍。
6. 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一遍。
第二阶段贯穿一条主线——从「要弘分判」,到「要弘废立」。1. 先读〈观经四帖疏编序〉,三遍。
2. 熟记《观经四帖疏》组织图表。
3. 通读《观经四帖疏》,三遍。重温编序及组织图表,三遍。
4. 顺逆各读《观经四帖疏》一遍,共二遍。
5. 读〈观经四帖疏纲要〉,三遍。习题五道。
6. 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一遍。
7. 分读「四部五卷」及相关〈概说〉,二遍。
8. 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二遍。
9. 重温〈摘要〉、〈法语〉、〈全集编者序〉。随兴阅读祖师〈传记〉、〈年表〉。
10. 再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光碟,一遍。
第三阶段由核心、主线,辐射到全面。1. 寻读《观经四帖疏》,四遍。
2. 重读〈观经四帖疏纲要〉,一遍。
3. 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
4. 寻读「四部五卷」,四遍;通读〈概说〉,一遍。
5. 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
6. 读〈善导大师全集编序说明〉。
7. 依眉注,细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8. 依眉注,细读「四部五卷」,二遍。
9. 〈善导大师语录〉、〈净土宗之特色〉、〈净土宗经论释要文〉及相关〈导读〉等,随意读之。
事先说明三点:

一、拜读祖师教着必须与念佛同步,解行并进,学修相资。

二、研读大师全集必须专心致志,在此期间,除弘愿寺流通的净土宗系列丛书(繁体版丛书由台北净土宗文教基金会印行),可根据需要以相资佐之外,其他宗派经论著作,包括有关净土方面的言教,暂时统统放下,以免受到异学异见、别解别行的干扰,影响习读效果。

三、上述课程为弘愿寺将来开班讲解《观经四帖疏》等善导大师著作时,对听课学员之预备要求。一般读者,自行参考加减。

第一阶段

为初机读者所设。重点是掌握〈全集编者序〉所明大师教法之核心。以通读善导大师五部九卷(《观经四帖疏》四卷、《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般舟赞》一卷),及〈摘要〉、〈法语〉,对大师原着有一个初步感性的了解,即为功课圆满,而不论究竟读懂多少。

又分为若干步。

第一步,先读〈全集编者序〉三遍。

此序由慧净法师所撰,总十二页,大分三节:

一、从开始至第三页第二行「年表等文」,说明全集主要内容组成及编述缘起。

二、从「大师是」至第五页第三行「推重如此」,简略赞叹大师之行德。

三、从第五页第四行「大师依据」至最终,说明大师所确立净土宗教理之核心为「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此为序文之重点,指示全集「教眼」所在之处,特别关键,应当反复详读,至少三至五遍,以了然于心。

所谓「教眼」,就是一本教着的眼目、孔道,必由这里才能看明全着,必由这里才能汲取教法之乳。在经则称为「经眼」,在论则称为「论眼」,各宗祖师的教着也都有其教眼。不获此眼,总是茫然;一获此眼,全体透达。这是一定、自然的道理。

这让我想起吃椰子的经验。

第一次捧着又大又实的椰子,简直不知道从哪下手。椰子有一个很硬的腔壳,椰汁就贮在当中。如果笨手笨脚地用刀硬劈,往往一片狼籍,椰汁泼洒一地。其实只要顺着椰子结蒂的地方,用刀切下去一小片,便会露出三只天然的小孔,用吸管插进去,顺势一汲,清凉甘美的椰汁立即盈满口中,源源不断。但是如果没有人指点,任谁也想不到那里会有几只天生的小孔。

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诸祖师的教典,也正如这神奇的椰子一样。文句精巧,收罗众义,如同椰壳;法味充足,如同椰汁;自具教眼,源源流现,如同椰孔;不遇明人,难知难识,如喝椰汁需人指点。

相信很多人,亦如笔者当初,拜读祖师教着,根本不知道还有什么「教眼」,只不过一马笼统地读过去。如果只是在文字上通读一两篇,便自以为了解了祖典的内涵,这和捧着椰子左右把玩一阵,然后放下,便夸口说自己已经喝到了甘美的椰汁,又有什么区别呢?也有人花了大力气,摸索文句,条分缕析,能说能解,但如果不知教眼之所在,不顺教眼看祖着,即使说来口沫横飞,写来字如山积,也是空费精神,一无所获;如同花大力气,砸碎椰子,椰汁遍地,未尝一滴一样的可惜。

如同椰孔一样,教眼是一部完美的教着本来自具的,后人是强安不得的。知道教眼的人自然知道,天然妙成,不假人为;不知道的人以为那只是你个人的看法。你有你的看法,我还有我的高见。不知其所谓的高见,言而无义,乃至曲解祖意,恰如椰壳上画出的孔是吸不到椰汁的。

慧净法师所写的〈编者序〉便起到了指示教眼、提供吸管的功能。

一般人,往往不会重视到此〈编者序〉,上来便兴冲冲地要去研读原着,他们的想法是:

一、我要读的是祖师原典,又不是要读后人写的东西。

二、以我的智慧与能力,完全可以自己读原着,不必受他人指手画脚。

三、序文皆是一般性的介绍,没有什么实质的内容。

四、若看别人对善导大师思想的阐释,可能会影响我的独立思考。

这些不是出于骄慢心,就是因为浅薄无知的缘故,往往到头来不是弄得一头雾水,兴致全消,就是执其只鳞片爪,以为全得。笔者也曾犯此毛病,故奉劝有缘诸君,最好能虚心静气,从研读此〈全集编者序〉开始,便会有一个很好的线索。果有真知灼见,只会越磨越光,断不致被他隐没。

还需说明,人很少能做到不先入为主的,故读此序文及祖典,最好是将我们原先所学,彻底放空,以一种空荡荡、不评断的心来读,保持心平气和,做到理性客观,才不会被所知障所障,不会下意识地逢迎或抗拒。

第二步,通读「五部九卷」一遍。

第一步完成后,最好休息一两天,加强念佛,以便让大脑有一个缓冲的时间。

第一部祖典是《观经四帖疏》,在前面慧净法师也写了一篇非常精妙的〈观经疏编序〉,如果有兴趣有能力可以读,如果兴趣能力稍弱,也可跳过,后面接下来几张组织图表也是一样。我们就直接从十九页〈观经玄义分卷第一〉开始。

初读祖师原着,不要抱太大的希望,想要有多么深入的理解,一定要理解多深,收获多大。实在说,我们不是那个根机。这种不切实际的躁妄心,要么会导致因噎而废食,要么会产生许多误解。

具体来说,有几点:

一、书页上面所标眉注,暂不理会。

二、黑体字的部分,多加注意。

三、逐字逐句,心平气和往下读,遇到读不懂的、觉得费劲的文段,忽略而过。要知道这是初读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不必沮丧。

四、读到法喜处,稍作停顿思惟,慢慢涵养。

五、觉得大脑累了、满了,随时休息,加强念佛;等大脑恢复空灵有力,再续前读。

六、《观经疏》一遍读完,可翻至前第十四页,几张组织图表看一下。五部全部读完,翻至最前面扉页,将五部九卷组织图表看一遍。

必须说明,整个全集的研读过程都是和念佛相交织的。善导大师思想的最终归结就是「一向专称」,所以只要一向专称,念念不舍,自然合于大师思想。

祖典甚深,佛意不测,欲凭自己的蝇头小智摸猜祖意,那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一方面虔敬于念佛,一方面谦恭于诵读,则弥陀光明自然加持,法语入心自会发酵,积习温熏,如佳酿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有醇郁的法香飘出。所以不能急,也不必急。

第三步,背诵〈五部九卷摘要〉。

当第二步完成,五部九卷都通读一遍之后,一般来说都会觉得法喜,但具体也说不出来到底是法喜什么;会觉得很有收获,但也说不出是什么收获。总之,朦朦胧胧的法喜、收获。这就已经很好了。

我们确实有理由欢喜,要知道祖师这几部伟大的教着,可是一千多年来多少高僧大德,乃至弘扬净土的大师都无缘拜读到的,今天我们读到了,这要多大的福德因缘啊!难道不值得欢喜么!但如果有人说:「我并没有觉得什么法喜收获。」那也没关系,也不是白读,一样的有功效,只是还没有立即显现而已。

终于将善导大师五部祖典通读了一遍,我们可以为自己小小的庆贺一下,暂停七至十天,让大脑放松一下,不增加思惟负担,只管念佛。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拜读〈五部九卷摘要〉。

**〈摘要〉共六十六条法语,有些我们觉得会熟,有些依然不熟悉。现在可都要全面熟悉了,反复读诵,力争能够全部背会;即使不会背,至少也要读到烂熟。因为这些都是祖师最重要的法语,最精华的部分,属于结晶性质,而且很短、很好懂、很好记,很美、很有力量;在编排时分成若干的小段,读起来又不累。

**可以抽一段时间,专门当作早晚功课来读诵,读完就念佛。你会越读越欢喜,越读越觉得有力。

**读得比较熟了,就翻看各条法语在原着中是哪一段,再就其前后意义看一看,想一想,但也不必太着力,因为现在还不是火候。着力过多,恐不免穿凿。
第四步,熟读〈善导大师法语〉。

**第三步〈摘要〉读得熟了,有些人会有不再想往下看的感觉,因为太好了,太美了,他想在那里多停一段时间,那自然是可以的。不过,〈法语〉与〈摘要〉属于同一性质,只是编排形式不同,不会冲淡读〈摘要〉的法喜,不会打闲岔,反而会从另一个侧面增加你的法喜与受益。如同手持一颗美丽的钻石,爱不释手是自然,但转一个角度,看看另一面的光彩,不是很好吗。

**〈摘要〉按祖师著作分成五部分,编排按其在全集的先后顺序;其中的每条法语,也是按其在原着中的先后位置。所以〈摘要〉相当于大师五部九卷的浓缩本。〈法语〉按法义性质总分八类,根据法义展开的次第编其先后。也就是将祖师原着法语次序打乱,按其性质进行分类,同一类别的合集在一起,再按法义展开的次第,及各法语间的相互关联度,进行重新编排,使之形成一个整体。

**比如「一、弥陀本愿力(本愿)」总收十九条法语,这十九条法语分布于祖师所有五部九卷之中,属于异部异处,同时宣明「弥陀本愿力」这一主题,这样就会给我们极大的信心,也给我们提供了对比可参的极大方便。

**〈摘要〉主要是「诵读」,多读诵,少思惟,读久读熟,其义自现。〈法语〉主要是「参读」,边读边参,边参边读,切磋琢磨,义更明朗。所以〈法语〉必然列在〈摘要〉之后,有了熟读〈摘要〉的基础,才有可能参读〈法语〉,也有必要以读〈法语〉而形成较为系统的法义认识。

**不过,直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初读者,所谓的参读,也是各就自己的思惟力而已,不可能有多么深入的,大致有这样的观念就可以了。

**第五步,重读〈全集编者序〉一遍。

**相信现在重读感觉完全与前面不一样了,如果说前面还有强记硬背的感觉,现在就觉得亲切自然多了。

**所以要重读〈全集编者序〉,就是要把前面我们学读的内容作一个归拢总结,使不致于太散漫。

**第六步,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一遍。

**这一步,也可称为「附加步」,我们换一种稍微轻松的学法方式,即前面都是用眼读的,这一步用耳听的,即是将我所讲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共43碟,从头到尾听一遍,不管以前听过没有。即使听过,我们有了第一阶段的学读基础之后,再听效果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人手边没有光碟,可以向弘愿寺索取,免费结缘。

**这一步的重要性,在于将自己看书所理解的与光碟中所讲解的进行融和;有所融会贯通,自然会有提高。如果只是听光碟,而没有自己看祖典;或只是自己看,而没有听光碟讲解,可能都会显得有些单薄。〈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虽然不是全面讲解祖师的原着,但祖师最重要的法语思想都有讲到,对于我们理解祖师的思想会很有帮助。

**此后,如果你觉得自己年龄较大,记忆力、理解力都差,不想了解更多文句,只想念佛,那正好可以安心念佛。如果有好的善法欲,想更进一步研读祖师著作,听一遍〈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也会坚固第二阶段闻法的基础,如同给庄稼预下底肥一样。

**第一阶段到此为止,需要熟读熟记的是〈摘要〉或〈法语〉,如果嫌太长,理解〈全集编者序〉中「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个字,纳入脑海,就算毕业。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读《观经四帖疏》,将这部开宗立教的祖典义理初步贯通。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先读〈观经疏编序〉三遍。
此〈编序〉结构、释义都非常明朗,应该说多读几遍自会明白。但由于大师教着失传千年,整个佛教界对大师思想都太陌生,我们初次接触,会感觉与原来对净土的认知体系差别巨大,有人可能不自觉地有所抵触,一时难消。毕竟,熟悉的事物会让人觉得安全、可靠,陌生的事物往往让人觉得不安全、不可靠,这在环境、居处方面如此,在精神、思想方面更是如此。如〈编序〉所举大师「要弘分判」之文、「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皆是千年来所有弘扬净土的典籍中见所未见、时人闻所未闻的,所以更应当心怀谨慎: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我们自以为非常了解,但其实完全陌生的领域——纯正的净土宗教理。它可能震荡乃至颠覆我们原来的认知,而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编序〉将《观经疏》一部所说,简略地结为四大支点,即上面所列四条要文,而以「眼目」,「心要」两股教行交络之线说明之,最后收束为「信弥陀本愿之救度(本愿——教),称弥陀本愿之名号(称名——行),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入报——证)」之「一理」。也就是先收为四,再收为二,再收为一——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所谓「眼目」,是用来看的,属于「教」,也就是理论。真理永远是一,不可能是二。所以真正的眼目不可能有彼此相分的「二」,这里说二,不过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因为有二文,分别处在疏的不同位置,故说二处。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如指同一物体,而说有始终两端一样,虽有始终两端,终究还是一物。这二处眼目也一样。
「要弘二门判」之文,处于全疏开宗明义的地方,正是起始;「要弘废立」之文,处在全疏归宗结顶之处,正是终结。分判之始,已经指向废立之终;最后废立,正由当初分判而来。如此首尾呼应,一线贯穿,则全疏文文句句,无量妙义,旋开旋收,无尽转折,无不赅罗无余。如鱼之脊骨贯穿首尾,所有支骨身肉无不尽摄。以鱼为譬,由「要弘分判」至「要弘废立」便是全疏的脊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便是支骨分节,所有文句便如全体身肉。这是我们欲通达全疏教理必须掌握的关键线索。
教是能诠,行是所诠。所谓「心要」,即是将如上教理落实在行人心中的要害之处,故属于「行」,也就是实践。落实「要弘分判」,故有「二种深信」,由要门磨砺而建立「机深信」,由弘愿摄受而建立「法深信」;落实「要弘废立」,故有「称名正定业」,顺彼佛愿故。
眼目虽说二处,最终落点在要弘废立之一向专称,宗旨所归故;心要虽说二处,最终落点在一心专念之正定业,事理无遗故。「要弘废立」之文与「正定业」之文,所说全是一事。或说「一向专称」,或说「一向专念」;或说「望佛本愿」,或说「顺彼佛愿」。因中凡夫称名,成正定业,生命与弥陀一体;果上报土往生,入正定聚,光寿与弥陀齐同。可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为全疏最终结点,亦为净土宗教理的核心。
此〈编序〉至少读三遍,时间不宜太快,每天或隔天读一遍。
第二步,将「《观经四帖疏》组织图表」暗记心中。
此表暗记于心,对我们下一步的阅读非常有帮助,易取事半功倍之效。如一时记不全面,则能记多少算多少。
第三步,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前面读〈观经四帖疏编序〉及背记组织图表,都是预备阶段,因尚未熟读祖师原着,免不了会有人有疏离感,不够亲切。所以,下面接着就要直接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第一遍,直接读过去,如同第一阶段读「五部九卷」之法。读毕,再将〈观经疏编序〉及组织图表温习一遍。
第二遍、第三遍与第一遍同,皆先读《观经四帖疏》,再温习编序及组织图表。
三遍读完,应该对《观经四帖疏》心中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随着对祖着原文的熟悉,思惟理解力也会渐渐加强。
第四步,顺逆各读《观经四帖疏》一遍,共二遍。
所谓顺读,即是有意识地以〈观经疏编序〉所指示的二处眼目、二处心要为线索来读,特别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及其上面的眉注,目的在贯穿全着血脉。
所谓逆读,即是有意识地对〈观经疏编序〉所揭示的眼目、心要,抱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特别从祖典中寻找反面支持的论据,就是俗话说的「找茬」。
通过顺逆二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特别深的感悟。
到此,我们对《观经四帖疏》这一部祖着已经读了六遍,虽然还说不上多么深的理解,但已经不算陌生了,可以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将附录《观经四帖疏纲要》读三遍。
先读一遍〈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纲要〉三遍读完,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第一题,先翻到前面目录十四页,将〈纲要〉共十三条目,看上二三遍,看自己是否有些整体感。
第二题,接着细看每一条目时,是否能记起本条目下的内容,如果比较模糊,就按条目下的页码翻到正文,稍微对照以提醒;接着再回到目录下一条目,如是十三条目逐一细看完毕,然后再将十三条目总看一遍。
第三题,题名是〈观经四帖疏纲要〉,为何内容第一条及最后第十三条,要牵涉到「五部九卷」?是否文题不相应?
第四题,思惟此十三条目前后次第关系,如果将十三条目次第替换会如何?
第五题,能否将此十三条目画出一张组织关系图表?
第六步,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一遍。
我们已经将《观经四帖疏》及〈纲要〉读了多遍,脑中有了一大堆的收获,正像搬家一样,搬来了一大堆东西,需要简洁化地规整一下。这是我们重读〈编序〉的必要,也如同练功之收功一般。
到此为止,你对《观经四帖疏》及善导大师思想的了解,已经有某种程度的定见,具有了一定的鉴闻能力,即如果有人讲说善导大师著作、思想,你能听出来他是否讲在了点子上;不再会随人附和,或心中不定。这实在是值得恭喜的!
下面修整一段,加强念佛,再接再厉。
第七步,分别各读「四部五卷」每部及相关〈概说〉二遍。
方法是,先将每部前面的组织图表暗记心中,然后也如第一阶段直读原着,读完再翻到附录〈四部五卷概说〉,去看这一部的概说。比如欲读《观念法门》,先记前面的组织图表,然后直读,读毕,即看〈观念法门概说〉。每部这样,皆读两遍,有关概说也看二遍。
第八步,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二遍。然后根据八○四页「具疏之要点」所作的提示,将《观念法门》「摄生增上缘」及《往生礼赞》「前序」、「后序」再重看一遍。其余感兴趣的要点,也可随时翻读。
第九步,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随兴阅读祖师〈传记〉、〈年表〉。
第十步,再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一遍。
此次再听讲法光碟时,你会发觉:怎么原来很多疑问光碟中都有解释,而我上次竟然没有听到呢?
这说明你的思惟、理解力大有提高,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现在注意到了;以前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人就是这样,初读、初闻我们不熟悉的,我们脑中会自然有一个「筛选屏障」,它只选择我们能接受、能理解的部分,而将大部分暂时还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部分,自然屏闭,如同不存在一样。其实它原本就存在在那里的。只是因为我们对新思想消化吸收能力很弱,如同营养食品进入胃中,因不能消化吸收,怎么进来又怎么出去一样;我们虽然从头到尾地读了、听了,其实吸收的只是一小部分,很大部分漏失出去了。这是大脑下意识的功能。甚至有些所知障特别强的人,他怎么读也只能读到他脑子中原来有的东西,而丝毫不能接受新思想,所以在他读来,「善导大师的思想与一般净土教说是一样的」,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然怎么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又不然怎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特别是祖师的教着,义理深蕴,没有明眼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坚定的信心、长期的熏习、慎密的思惟、念佛的加持,所知所见,皆是皮表浮浅,不足为论。
通过前面两阶段的学读,可能有人觉得很满足了,认为我对于善导大师思想的了解已经很深入了。其实深入还谈不上,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对于时下绝大多数净土行人来说,能通过上面两阶段的学读,还是不多的。遇有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之人来相妨难,虽未必有智辩力摧伏,但已有信心力自守,诚属难能可贵矣!




 楼主| 发表于 2015-1-18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点」的掌握,这个点就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第二阶段是「线」的贯穿,这条线就是「要弘分判——要弘废立」。
第三阶段是「面」的展开,把第一阶段的点、第二阶段的线分布延展到祖师全集的各个方面。这样由点而线,由线而面。
第三阶段,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寻读《观经四帖疏》四遍。
所谓「寻读」,即是怀着某种目的,搜寻式的阅读,而不是一字一句的阅读。前面两阶段已将此疏敬读过六遍,相信有关文句、组织应基本熟悉。此番寻读,乃是就〈观经四帖疏编序〉中所列四要文——要弘二门判之文、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以之为线索,而在全疏中从前至后搜寻与其意义相同、相近的法语,目的在贯穿全疏法义血脉,如同打通人的周身经络一样。
比如,第一遍,以「要弘二门判」为线索,我们会注意到,念观二宗、正杂二行,其实与要弘二门属于同一性质,不过表达角度不同而已。另外,全疏中或单说要门,或单说弘愿,或要门、弘愿合说,或表面说要门,内里说弘愿;或抑要门而扬弘愿,或顺要门而入弘愿;总之,你能看的越细越好。
接下来,分别以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为线索,看三遍。由于这四条要文,其内在义理的一致性,所以疏中很多文段,都有四条要文的共同含义,也都可以从四要文的各自角度来解读,这不会让我们感到重复无味,反而会觉得法喜重重。
第二步,重读〈观经四帖疏纲要〉,一遍。
第三步,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
第四步,寻读「四部五卷」四遍。
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一遍。方法如上寻读《观经四帖疏》。为什么《观经四帖疏》中的四条要文也可以拿来在「四部五卷」中寻读呢?因为《观经疏》是善导大师建立净土宗教理的根本性著作,其思想是贯穿于所有「五部九卷」的。这样读来,我们会觉得尤为亲切,「五部九卷」教理之一致性也得以更加鲜明。
第五步,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
所谓重温,都有复习、总结、提高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也非贸然安排;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需要重温,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所谓温故而知新。所以,不要有「我已经读过了,知道了,不必再看了。」这样的想法。真正会读书的人,不怕重复,也不觉得有重复,因为一遍有一遍的作用,反复读也会有新的收获。
第六步,读〈善导大师全集编序说明〉。
第七步,依眉注,细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通过读〈全集编述说明〉,我们会知道这一部《善导大师全集》的编序是用了很多心血的。如标点、段落、字体,尤其是眉注,有其特别的作用,它为我们提供了读解大师全集很好的工具,如果不知善加利用,那真是太可惜了;如果善能利用,理解祖着就会十倍、百倍地加强。如同现在的电脑排版软体,有很多工具可以用,会用的灵妙无穷,不会用的就显得很笨拙。
前面,我们一直没有强调使用眉注等编排工具,因为还不是时候,可能不会用,反而徒生缠绕。现在,对祖师著作的文句、结构、主要思想都有了相当程度的熟悉,这时候应用眉注来细化深入了解,正是时候。
比如二四页,善导大师解释经题「无量寿」三字,根据眉注很清楚地知道有二种解释:
1. 所念之名(标在二四页正文第九行上面)。
2. 所观之境(标在二五页正文第四行之上)。
「所观之境」四字为疏原文,「所念之名」为根据疏文之义所加。因为疏文当中说「此地汉音」、「西国正音」,又特别举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然是称念佛名而有音声,故与「所观之境」相对应,标以「所念之名」。
这样的眉注,显明大师从「无量寿」三字当中解出二种三昧,「所念之名」为念佛三昧,「所观之境」为观佛三昧。虽含两种三昧,但大师意以念佛三昧为主,所以经中虽然观佛三昧说在前,念佛三昧说在后,但大师此处将念佛三昧放在最先,而引文也是正式性的解释,即「言……者,乃是……」的格式。下面的观佛三昧,不仅次序上在念佛三昧之后,引释的文体上也是转述性的解释,即「又言人法者,是所观之境。」是从上面解释念佛三昧「人法并彰」一义当中,转而释出观佛三昧之义,所以加一个「又」字,表示本有一义,此又一义;也可知观佛三昧从念佛三昧而开,必当归入念佛三昧。
这不仅与下面〈宗旨门〉所说观佛、念佛两三昧相应,也与前面〈序题门〉要门、弘愿分判相应。观佛即是要门,念佛即是弘愿。可说承上启下。本来「序题门」的含义就是:序说《观经》一部的主题,内容及缘起等。《观经》一部所说尽在经题之中,如果经题中不含要门、弘愿,观佛、念佛双重含义,祖师又是依据什么做出要门、弘愿的分判呢?
再看「所念之名」下更列三重眉注:
(1)六字正音
(2)名义一体
(3)人法并彰
「六字正音」表明念佛以称六字为主,发音以不加翻译的梵音为正,即是「南无阿弥陀佛」。如《观经》下品下生,知识教劝的时候,译者为表意明朗,用此地汉音说「称无量寿佛」,实际称念的时候,则是用的梵音六字,「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
「名义一体」是说明:「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与「归命无量寿觉」的意义是一体不分的。即使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不一定懂得这六个梵音翻译的意义,但只要他念这尊佛名,自然具有「归命无量寿觉」的意义在当中,而自然获得往生。如同下品生的人,善知识未必有时间详细讲解六字梵音的含义,只让临终者称念就好了。我们在现实助念中往往遇到这样的情形,即被助念者一点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梵汉翻译的意义,但念佛也往生,而且瑞相昭著。
「人法并彰」:人即是阿弥陀佛本人,也就是佛身、佛体;法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法,也就是无量寿名号之法。人法并彰,是说阿弥陀佛这尊佛,是「名号即是佛身,佛身即是名号」这样一尊佛,是「称佛名号,即被佛救;欲获佛救,只需称名」这样一尊佛。人不离法,法不离人。佛身全体显现为名号,名号具备全部救度功能。经言:「我若成正觉(人),立名无量寿(法);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人法并彰)。」
人法并彰故,第十六观下品众生一声称名,阿弥陀佛应声即现,迎接此人得生净土。人法并彰故,第九观阿弥陀佛真身相好、无量光明,唯摄取称名念佛众生而不舍。人法并彰故,第七观中,释尊正说「我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之时,无量寿佛即时伫立空中,显明:伫立空中的无量寿佛本身(人),即是除一切众生苦恼的法。韦提夫人,当下安心,证得往生。
故从眉注,清晰地知道,将「无量寿」解释为「所念之名」有三重含义:一、如何称念佛名?六字正音故,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二、称此佛名有何意义?名义一体故,自然成为「归命无量寿觉」。三、归命此人,有何作用?人法并彰故,自然契入无量寿法,得不死之生命,获无生之往生。
「所观之境」下也列二重眉注:
(1)依报。其下又二:①总列三严  ②别就观门
(2)正报。其下又二:①总列主众  ②别就观门
则大师释义甚为明显,即是将整个极乐所有依报、正报,一部《观经》十三定观,统统收在无量寿觉之「人法」,也就是阿弥陀佛名之下。则从念佛开出一切极乐依正之观,亦从十三定观归入念佛,意义就非常明显了。
因为眉注字少,又因为一般人对善导大师思想教理比较陌生,遇有些眉注不太好懂,那就要结合眉注下面的正文,再由前后眉注之间的关系,多看几遍,也能明白。
如果善用眉注的话,会感受到祖典的内容顿加丰富数倍,如同广大的殿堂展示在面前,内含无尽的宝藏。
所以要读三遍,因为依据眉注、读解原着是一种新的形式,第一遍主要是一个熟悉过程,第二遍比较上手,第三遍较为顺畅。
第八步,依眉注,细读「四部五卷」,二遍。四部五卷相对部卷份量较小,组织结构也比较简明,比较容易掌握一些。但《般舟赞》赞偈很长,本身无明显分段,要整体掌握可能较费力一些。
第九步,〈善导大师语录〉、〈净土宗之特色〉、〈净土宗经论释要文〉及相关〈导读〉等,随意读之。也就是在一个更广大的背景下,来理解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此后,若弘愿寺有开班详细讲解善导大师的著作,即可听有关讲法录音。若无,唯赖个人专心精研。
研读祖着,并非以寻文摘句、钻研学问为目的,而是以落实专修、自信教他为目的。从个人念佛来说,善根淳厚的人,哪怕读懂一句,从此专心念佛,往生也是不增不减、丝毫不受影响的;但以化他劝信来说,深入祖师教理会更殊胜。又就一般人坚固信心、专修不怠来说,深入祖师教理也是强大的力量来源。
南无阿弥陀佛!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发表于 2015-1-18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感谢师兄法布施,椰子的事太神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9 04: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