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重点研读《观经四帖疏》,将这部开宗立教的祖典义理初步贯通。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先读〈观经疏编序〉三遍。 此〈编序〉结构、释义都非常明朗,应该说多读几遍自会明白。但由于大师教着失传千年,整个佛教界对大师思想都太陌生,我们初次接触,会感觉与原来对净土的认知体系差别巨大,有人可能不自觉地有所抵触,一时难消。毕竟,熟悉的事物会让人觉得安全、可靠,陌生的事物往往让人觉得不安全、不可靠,这在环境、居处方面如此,在精神、思想方面更是如此。如〈编序〉所举大师「要弘分判」之文、「要弘废立」之文、「二种深信」之文、「正定业」之文,皆是千年来所有弘扬净土的典籍中见所未见、时人闻所未闻的,所以更应当心怀谨慎: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我们自以为非常了解,但其实完全陌生的领域——纯正的净土宗教理。它可能震荡乃至颠覆我们原来的认知,而展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 〈编序〉将《观经疏》一部所说,简略地结为四大支点,即上面所列四条要文,而以「眼目」,「心要」两股教行交络之线说明之,最后收束为「信弥陀本愿之救度(本愿——教),称弥陀本愿之名号(称名——行),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入报——证)」之「一理」。也就是先收为四,再收为二,再收为一——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所谓「眼目」,是用来看的,属于「教」,也就是理论。真理永远是一,不可能是二。所以真正的眼目不可能有彼此相分的「二」,这里说二,不过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因为有二文,分别处在疏的不同位置,故说二处。其实说的是一件事,如指同一物体,而说有始终两端一样,虽有始终两端,终究还是一物。这二处眼目也一样。 「要弘二门判」之文,处于全疏开宗明义的地方,正是起始;「要弘废立」之文,处在全疏归宗结顶之处,正是终结。分判之始,已经指向废立之终;最后废立,正由当初分判而来。如此首尾呼应,一线贯穿,则全疏文文句句,无量妙义,旋开旋收,无尽转折,无不赅罗无余。如鱼之脊骨贯穿首尾,所有支骨身肉无不尽摄。以鱼为譬,由「要弘分判」至「要弘废立」便是全疏的脊骨,十三定观、三福九品便是支骨分节,所有文句便如全体身肉。这是我们欲通达全疏教理必须掌握的关键线索。 教是能诠,行是所诠。所谓「心要」,即是将如上教理落实在行人心中的要害之处,故属于「行」,也就是实践。落实「要弘分判」,故有「二种深信」,由要门磨砺而建立「机深信」,由弘愿摄受而建立「法深信」;落实「要弘废立」,故有「称名正定业」,顺彼佛愿故。 眼目虽说二处,最终落点在要弘废立之一向专称,宗旨所归故;心要虽说二处,最终落点在一心专念之正定业,事理无遗故。「要弘废立」之文与「正定业」之文,所说全是一事。或说「一向专称」,或说「一向专念」;或说「望佛本愿」,或说「顺彼佛愿」。因中凡夫称名,成正定业,生命与弥陀一体;果上报土往生,入正定聚,光寿与弥陀齐同。可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为全疏最终结点,亦为净土宗教理的核心。 此〈编序〉至少读三遍,时间不宜太快,每天或隔天读一遍。 第二步,将「《观经四帖疏》组织图表」暗记心中。 此表暗记于心,对我们下一步的阅读非常有帮助,易取事半功倍之效。如一时记不全面,则能记多少算多少。 第三步,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前面读〈观经四帖疏编序〉及背记组织图表,都是预备阶段,因尚未熟读祖师原着,免不了会有人有疏离感,不够亲切。所以,下面接着就要直接读《观经四帖疏》三遍。 第一遍,直接读过去,如同第一阶段读「五部九卷」之法。读毕,再将〈观经疏编序〉及组织图表温习一遍。 第二遍、第三遍与第一遍同,皆先读《观经四帖疏》,再温习编序及组织图表。 三遍读完,应该对《观经四帖疏》心中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随着对祖着原文的熟悉,思惟理解力也会渐渐加强。 第四步,顺逆各读《观经四帖疏》一遍,共二遍。 所谓顺读,即是有意识地以〈观经疏编序〉所指示的二处眼目、二处心要为线索来读,特别注意黑体字的部分,及其上面的眉注,目的在贯穿全着血脉。 所谓逆读,即是有意识地对〈观经疏编序〉所揭示的眼目、心要,抱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特别从祖典中寻找反面支持的论据,就是俗话说的「找茬」。 通过顺逆二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特别深的感悟。 到此,我们对《观经四帖疏》这一部祖着已经读了六遍,虽然还说不上多么深的理解,但已经不算陌生了,可以进入第五步。 第五步,将附录《观经四帖疏纲要》读三遍。 先读一遍〈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纲要〉三遍读完,我们来做几道习题。 第一题,先翻到前面目录十四页,将〈纲要〉共十三条目,看上二三遍,看自己是否有些整体感。 第二题,接着细看每一条目时,是否能记起本条目下的内容,如果比较模糊,就按条目下的页码翻到正文,稍微对照以提醒;接着再回到目录下一条目,如是十三条目逐一细看完毕,然后再将十三条目总看一遍。 第三题,题名是〈观经四帖疏纲要〉,为何内容第一条及最后第十三条,要牵涉到「五部九卷」?是否文题不相应? 第四题,思惟此十三条目前后次第关系,如果将十三条目次第替换会如何? 第五题,能否将此十三条目画出一张组织关系图表? 第六步,重温〈观经四帖疏编序〉一遍。 我们已经将《观经四帖疏》及〈纲要〉读了多遍,脑中有了一大堆的收获,正像搬家一样,搬来了一大堆东西,需要简洁化地规整一下。这是我们重读〈编序〉的必要,也如同练功之收功一般。 到此为止,你对《观经四帖疏》及善导大师思想的了解,已经有某种程度的定见,具有了一定的鉴闻能力,即如果有人讲说善导大师著作、思想,你能听出来他是否讲在了点子上;不再会随人附和,或心中不定。这实在是值得恭喜的! 下面修整一段,加强念佛,再接再厉。 第七步,分别各读「四部五卷」每部及相关〈概说〉二遍。 方法是,先将每部前面的组织图表暗记心中,然后也如第一阶段直读原着,读完再翻到附录〈四部五卷概说〉,去看这一部的概说。比如欲读《观念法门》,先记前面的组织图表,然后直读,读毕,即看〈观念法门概说〉。每部这样,皆读两遍,有关概说也看二遍。 第八步,通读〈四部五卷概说〉二遍。然后根据八○四页「具疏之要点」所作的提示,将《观念法门》「摄生增上缘」及《往生礼赞》「前序」、「后序」再重看一遍。其余感兴趣的要点,也可随时翻读。 第九步,重温〈摘要〉、〈法语〉,及〈全集编者序〉;随兴阅读祖师〈传记〉、〈年表〉。 第十步,再听〈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讲法光碟一遍。 此次再听讲法光碟时,你会发觉:怎么原来很多疑问光碟中都有解释,而我上次竟然没有听到呢? 这说明你的思惟、理解力大有提高,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现在注意到了;以前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人就是这样,初读、初闻我们不熟悉的,我们脑中会自然有一个「筛选屏障」,它只选择我们能接受、能理解的部分,而将大部分暂时还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部分,自然屏闭,如同不存在一样。其实它原本就存在在那里的。只是因为我们对新思想消化吸收能力很弱,如同营养食品进入胃中,因不能消化吸收,怎么进来又怎么出去一样;我们虽然从头到尾地读了、听了,其实吸收的只是一小部分,很大部分漏失出去了。这是大脑下意识的功能。甚至有些所知障特别强的人,他怎么读也只能读到他脑子中原来有的东西,而丝毫不能接受新思想,所以在他读来,「善导大师的思想与一般净土教说是一样的」,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然怎么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又不然怎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特别是祖师的教着,义理深蕴,没有明眼善知识的指导,没有坚定的信心、长期的熏习、慎密的思惟、念佛的加持,所知所见,皆是皮表浮浅,不足为论。 通过前面两阶段的学读,可能有人觉得很满足了,认为我对于善导大师思想的了解已经很深入了。其实深入还谈不上,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相对于时下绝大多数净土行人来说,能通过上面两阶段的学读,还是不多的。遇有别解别行、异学异见之人来相妨难,虽未必有智辩力摧伏,但已有信心力自守,诚属难能可贵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