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2-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 持经功德分 经文:“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意思是说:(佛陀说)须菩提,如果有人用舍弃自己的生命方法,从早上到中午再到晚上来救助他人,而且以恒河沙一样多的生命,千万亿年坚持这样作。但是也有人得闻金刚经后即坚信不移。相比之下,后一种人比前一种人的收益更大。何况还能对金刚经进行“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呢?总之,金刚经具有人们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且必将造福于所信奉它的人。这部佛经是如来为具有大乘和最上乘的休学者所准备的。如果有人能很好的去领悟,并且去传播,不但如来能够全然得知,而且这些人也必然能够承担传播佛法的责任。如果只乐于修学小法的人,会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些偏见的阻碍,对于金刚经不会听受读诵、为人解说。无论何时、何地、何处,只要遇到这部经典,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像见到佛塔那样去尊敬和供养它,要环绕礼拜、用鲜花香草撒遍周边。
此章节的关键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施舍生命与修学金刚经的关系。
金刚经中有多处提到人类生命与佛经之间的关系,在此章节中又对这一关系给予了强化性说明,并且强调施舍生命的功德与经文功德之间的不可比性,认为信持金刚经远比施舍生命的功德宏大得多,譬如经文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或许多数人都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本质关系,甚至认为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比喻。但是笔者认为,经文中所阐述的所谓功德关系是一个确切关系的说明,而非比喻,其中的核心问题是要说明金刚经与优化生命质量的关系。也就是说修学金刚经所能得到的功德用施舍生命的方法是得不到的。
或许可以作这样一种猜测,即金刚经具有某种优化人类生命质量的无形力量,这种力量向人类的传递是借助于人类的语言或文字实现的,(佛家称之为语言、文字波若)。如果这个猜想是客观的,人们则不难理解为什么佛家会讲究咒语的功能。很多人在诵读佛家的经文后都会出现心清气爽的感觉,而且履试不假。即便读诵者根本不懂经文的涵义,但是在读诵后心理效果依然显著,因此人们认定佛经文字的背后存在一种无形力量。
当然,现代人更习惯于从生命哲理的角度去探讨佛家思想,但这种方式并不消弱那种所谓无形力量的作用,对现代人的现实生活而言,也许这种读诵经文方法对优化现实生命亦然有效。
目前,人类科学尚无法证实金刚经与优化生命质量的内在关系,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金刚经影响生命现象迹象的感知,况且释迦摩尼佛已经以自身生命过程给予了某种证实。
2、关于小乘法及“乐小法”是否指小乘法的问题。
经文说: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有观点认为“乐小法者”是指小乘法,也有观点认为“乐小法者”不是指小乘法。
关于“小法者”是否指“小乘法”的问题,有观点认为,较多人将“小法者”理解为“修小乘法者”,应当说这是一种误解。并且认为小乘法修学者不修、或不能修学《金刚经》。这也是一种误解。理由是:
《金刚经》说:“若乐小法者”并不是指“小乘法”修学者。从梵文《金刚经》和七个版本的《金刚经》对照就能对此问题一目了然。对照摘下:
梵文《金刚经》:
sarve te subhūte sattvā.samā.ena bodhi.dhārayi.yanti vacayi.yanti paryavāpsyanti| tatkasya heto. na hi .akya. subhūte aya. dharmaparyāyo hīnādhimuktiakai. sattvai.rotum, nātmad.ikairna sattvad.ikairna jīvad.ikairna pudgalad.ikai. nābodhisattvapratijñai sattvai.akyamaya.dharmaparyāya.rotu. vā udgrahītu. vā dhārayitu. vā vācayitu.vā paryavāptu. vā| neda. sthāna? vidyate||
1、《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48c-752c)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弘始四年.西元401~?)版:
经文说: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52c-757a)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永平二年.西元509)版:
经文说: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57a-761c)元魏留支三藏奉诏译(永平二年.西元509)版:
经文说:如是等人,由我身分,则能荷负无上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是经典,若下愿乐人及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受者见,如此等人,能听、能修、读诵,教他正说,无有是处。
4、《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62a-766c)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天嘉三年.西元562)版:
经文说:如是等人,由我身分,则能荷负无上菩提。何以故?须菩提!如是经典,若下愿乐人及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受者见,如此等人,能听、能修、读诵,教他正说,无有是处。
5、《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大正8,766c-771c)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开皇十年.西元590)版:
经文说:一切彼,善实!众生,我肩菩提持当有。彼何所因?不能,善实!此法本小信解者众生闻。不我见者、不众生见者、不寿见者、不人见者。不菩萨誓众生能闻,受若、持若、读若、诵若,无是处有。
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五百七十七〈第九能断金刚分〉(大正7,980a-985c)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版:
经文说:善现!如是一切有情,其肩荷担如来无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现!如是法门,非诸下劣信解有情所能听闻,非诸我见、非诸有情见、非诸命者见、非诸士夫见、非诸补特伽罗见、非诸意生见、非诸摩纳婆见、非诸作者见、非诸受者见,所能听闻。此等若能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无有是处。
7、《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8,771c-775b)唐三藏沙门义净译(长安三年.西元703)版
经文说:当知是人则为以肩荷负如来无上菩提。何以故?妙生!若乐小法者,则着我见、众生见、寿者见、更求趣见。是人若能读诵、受持此经,无有是处。
值得关注的是,小乘的梵文为: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而梵文《金刚经》中并没有说“小乘法不读金刚经”,而且根本见不到“小乘法”的字词。与“乐小法者”相对应的梵文经文是 subhūte aya? dharmaparyāyo hīnādhimuktiakai? 。由此可见,《金刚经》中所说的“乐小法者”并不是指所谓“小乘法”。并且《金刚经》并没有说“小乘法不读金刚经”。
同时,从七个版本《金刚经》译本中也可以看出,每个人的译文也有不同,分别是:若乐小法者;若下愿乐人;此法本小信解者;非诸下劣信解有情等,由此亦可见“乐小法者”并不是指“小乘法”。如果是,则诸位译者会共同明确说“乐小乘法者”。而所谓经文中“小法”是指佛法之外的一些宗教思想。
况且所谓“小乘”的称谓也是在佛陀涅槃几百年之后,某些自称“大乘”的人对另一部分修学佛法者的叫法。佛陀不可能将修学佛法者分为不同学派,因为那种所谓“大小乘法”的分法本身就不符合佛陀传授佛法的本意。
3、对金刚经所应持有的态度。
经文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此段经文提出修学金刚经的对象为三类众生,即天、人、阿修罗,其中有两个含义,一是说只有这三类众生与金刚经有缘;二是说金刚经所使用的语言波若适合与这三类众生修学。虽然佛说要灭度一切众生,但是对于千差万别的众生,佛在灭度方法上有很大区别。按照佛家观点,天、人、阿修罗三类众生修学佛法具有其它众生难以比拟的优势,而人类比天人和阿修罗更具优势,人类修成正果的机会要比天人和阿修罗更多。所以,如果人类不珍惜这个机会实在是可惜。
此段经文之所以提出见到金刚经时应当像见到佛塔那样去尊敬和供养它,是针对人们的习惯而言。据传初法时期,佛陀传法时经常将佛塔作为道场,所以人们认为佛陀居身于佛塔,因而逐步形成了见塔如面佛、拜塔如拜佛的概念。佛陀根据人们业已形成的习惯,所以说金刚经所在之处既是佛陀所在,也是佛塔所在,因此应当围绕礼拜、敬花敬香。但是实际上佛陀传法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佛陀是无处不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