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09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第一 法会因由分。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意思是说:(这是一件)我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实事。一度时期佛陀居身于舍卫国一个称作“祗树给孤独”的庄园中,身边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出家弟子相随。一日,正值用斋时分,释迦牟尼佛整齐衣冠、手持饭钵,前往舍卫城化取饭食。佛陀于城中依次向逐户人家化缘后回到园中。用餐后佛陀收起衣钵,洗浴完毕,入坐讲坛。
此章节有以下四个方面知见:
1、关于经文背景交代的意义。
经文通过对事件人物、时间、地点、背景的交待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而不是虚构。经文中对人物生活细节加以详细描述,这在佛家的经文中实不多见。如:饭食讫(吃饭),收衣钵(收碗筷),洗足已(洗脚),敷座而坐(就座的姿态)。这种表述方法使人们在阅读经文时犹如看到释迦牟尼佛讲经的道场就在眼前,在客观上加强了事实的可信性。尤其是对于后人而言,世隔千年的释迦牟尼修成正果难免让后人当成一个远古的故事来欣赏,而金刚经的这种表述方式似乎删除了时代隔阂,使人感到事情的发生并不久远。
2、经文从生活角度揭示了释迦牟尼佛的心理境界。
据佛学史料描述,祗树和给孤独是当时舍卫国中两位最富有的人,“祗树给孤独园”极其富丽堂皇,祗树和给孤独二人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永远侍奉佛陀,释迦牟尼佛在他们的住所本可以衣食无忧。但是释迦牟尼佛仍然坚持以乞食为生,其中体现了释迦牟尼佛放下所谓“尊严”的理念。即便后人不了解释迦牟尼佛曾是王子的身世背景,仅这种放下“尊严”,以卑微为本的行为表现也足以使世人受到启发。其中所体现的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是价值观取向问题。从远古至今,人类始终以追逐物质满足为生存的首要目标。社会发展到现代,人类所追求的更是一种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其目的仍然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的加速积累。而释迦牟尼佛则通过其行为告诉人们,恬淡和清贫更符合人类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更有助于人们消除心理浮躁,从而真正弄清人类生命的价值所在。
3、关于经文叙述方式。
经文以通俗的方式开篇和叙述,其用意在于使众多的普通人容易接受经文的内容以及有利于后世的流传。
4、关于经文对事件场景加以描述的意义。
经文通过对事件场景加以生活化描述,使人感觉到人与佛的交流是一件既神圣又平常的事,因而使阅读经文及修学佛法者感到人与佛之间的距离并非遥远,以增强人们修学佛法的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金刚经并不玄奥,释迦牟尼佛也不希望人将金刚经理解得玄乎其玄。甚至经文暗示:修学佛法就如同吃饭(饭食讫)、洗碗(收衣钵)、洗脚(洗足已)、落座(敷座而坐)一样通俗。可以说佛家允许人们按照个人理解去领悟佛学思想的要义。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对佛学思想可以不着边际的乱猜,对佛学思想的探究还是应本着客观的态度和求真的用心去领会其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