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232|回复: 0

[般若] 金刚经讲录第十七品【上】-----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0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金刚经讲录——第十七品
作者:道源法师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50    更新时间:2005-3-8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乙三、究竟降住起修分(分二)
丙一、当机重问降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现在讲到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究竟降住,就是究竟无我的这个究竟。‘究竟’就是完全,‘究竟降住’就是完全的降伏了妄想心,完全的安住了真心。前面你解悟的只是道理的认识而已,事实上你还是个凡夫,你解悟了道理之后,还得再起修,你的真心才能得到‘究竟降住’,这叫做‘依悟起修’;就是依著你悟出的道理,而去修行。要怎样去修行呢?就是‘全修在性’,因为一切万法不离自心,所以要在现前这一念心中去修,你所修行的都在佛性上修,这叫做‘全修在性’,这种的用功修行,那才是真实的修行。举个比喻来说,前面所讲的道理,好比是地图,你要到那里,先把地图看明白,通通了解清楚了,这就等于开了悟。这时候你再起步走,就绝对不会走错路,也不会中途暂停下来,一定会继续走到目的地,到达终点,这就是‘依悟起修’。我们中国顿教禅宗,用功修行要通过所谓:‘三关’。破本参就是破‘初关’,再破第二关‘重关’,再破第三关叫‘末后牢关’。第一初关叫做破本参,也就是解悟,悟到佛的本性,就是悟到本来面目了;本来面目就是‘我本来具有的佛性’。佛性是什么呢?我明白了,这叫‘开悟’,开悟了,就要脚踏实地的去修行,才能通过第二关,第三关。如果我们不求‘开悟’,就要先讲修行,这叫‘盲修瞎炼’;好比你不用眼睛来引导你的双足去走路,你走错了,自己都还不知道,光在那里瞎炼一番,已经炼到外道那里去了,自己都还不晓得,这是多么的冤枉和可悲。只走到中途,就以为走到目的地了,叫做‘得少为足’;修行用功稍为得到好处,稍为得到利益,以为这样就是成佛了,不要再修行了。所以我们修行佛法,首先一定要从‘依文解义’的‘解’开始;再进一步去求‘深解义趣’的‘解’,就是先悟了‘理’再去修行,这样才是最稳当,这样我们才不会落到‘盲修瞎炼’盲修一场。

从第十七分起,一直到正宗分第三十二分,道理跟前面讲的道理,完全不同。前面先教我们‘依文解义’的‘解’,要我们‘生起信心’,一直说到第八分为止。从第九分起,就是推广降住,叫我们‘开解’,要‘深解义趣’,一直说到第十六分为止。由第十七分开始,下面就是讲要怎样的起修了,要开始走上修行的路上去;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是‘深解义趣’,悟解了这个‘理’以后的修行;这个修行还是要依著这个‘理’来修行,修到二十三分为止。再往下面就是讲证果了。今天我们能遇到‘新眼疏’,遇到通理大师,‘达天老人’,我得到他的光明指导不少,他这个金刚经分科是清清楚楚的,我们依著他的分科来讲,就不会那么的含糊,我要强调再说一次,到了这第十七分,就是讲起修了,这个修行,可不是普通的修行,他是‘深解义趣’以后的修行,也就是悟解了以后的修行。你要把这个道理记清楚,才能把经文的脉络次第弄明白。

这正宗分的第三大科,究竟降住起修分,共分为二科。丙一、‘当机重问降住’,‘当机’就是须菩提尊者,前面第二分他已问过的,到第十七分又再问,叫重问。再问什么呢?还是两个问题:云何降伏其心?云何安住其心?第二科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原问’就是释迦佛照著他,须菩提原来所问的问题,来发明答覆,这个降心与住心的这个道理。先讲第一科,‘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这个‘尔时’就是讲到第十六分,这个时候,须菩提又出来仰白世尊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个问题跟前面第二分所问的一样,但是深浅不同。这里的‘善男子善女人’跟前面不同,前面的是个薄地凡夫,要想学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现在这个‘善男子善女人’是开过悟,‘深解义趣’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发心’也跟前面深浅不同。前面是初学发心,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正知正见的愿心。这个地方是要‘发修行的心’,这个发心者,虽然‘理’已经悟解了,但是他还没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所以要来求证,要求证就得学修行,现在就是发‘要修行,要证果。’的这个心。所以这个‘发’字,也比前者深。‘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文字跟前面一样,义理却不同。这就是你‘悟’了‘理’了,你要实际的起‘事修’,你要在事相上修行用功了。可是真心还是会走动的。何以故?因为真心还不能完全安住。要是真心完全安住了,那又何必要来求安住真心的修行方法呢?真心为什么不能安住呢?因为有妄想打闲岔。所以要来请世尊说降伏妄心的方法。这个妄心是最细的妄心,是‘悟’了‘理’之后,你要在事相上去修行。因为你的真心还有‘微细动念’的执著,这个心很细,一定要把他降伏住。要怎样降伏呢?世尊所答覆的,也跟前面的深浅不同。前面所答覆的是先要遣除掉‘心外面的境界相’,这一点得把他记清楚。这第十七分,所问的问题跟前面一样,世尊所答覆的文字也一样,但是义理却不一样,这里是要去除‘心内的执著相’,因为你‘生心动念’,就会产生有能有所,一个能执著,一个所执著。所执著的是‘外面境界相’,所以才一再的开导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心外的境界’,那是你所执著的,你把前面那个所执著「心外面的境界相’空掉了,可是心里面还有个执著,这叫做‘能执著的内心’。这个道理,在第十五分,就已经先表明在那里,这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我见’与‘我相’,这个‘见’与‘相’有什么不同呢?‘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心外的境界’叫‘相’,是‘所执著’的‘相’。‘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心内的执著’叫‘见’,‘见’是‘能执著’的内心。把前面所执著的相,空掉了,心内还有一个‘能执著’的‘我见’,这个也是妄想心,所以要来降伏这个心内的妄想心。

丙二、如来原问发明(分三)
丁一、降心离相(分二)
戊一、略明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佛告诉须菩提说:这个善男子、善女人,发了‘三藐三菩提心’。要怎样才能安住真心?要怎样才能降伏妄心?先答覆他降伏妄心的问题。要降伏妄心,你就必须要离相。发菩提心的这个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当生如是心’就是应当生起这么一个心,这又是什么心呢?就是依著你发菩提心的心愿而生起的心,发的菩提心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我应灭度一切众生’,那么你就应当去广度一切众生,这是第一句,这下面就是告诉你要离相。‘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句在第三分已讲过,这地方就容易了解。‘灭度’就是涅槃,把一切众生度到无余涅槃上这叫做‘灭度’。‘灭度一切众生已’把一切众生都度尽了,换一句话说,就是把一切众生都度成佛了。‘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而没有一个众生实实在在得灭度。‘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这个问题与答覆都跟前面一样,范围却有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一句‘灭度一切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一句跟前面翻译不一样,就在这个‘实’字上,前面是‘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里是‘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前面是‘空’这个‘众生相’,因为‘众生相’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那有一个众生,为你所灭度;前面是注重在‘空’这个所度的‘众生相’。现在这个‘实’字放在下面,‘实’在没有一众生,‘实为我灭度’。‘空’这个‘内心之相’就是你不要执著这个众生‘为我所灭度’。实实在在没有一众生为我所灭度的,这就把‘内心’的‘执相’,也‘空’掉了。所以下面就解释,‘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你既然是个菩萨,你就不是凡夫了,尤其到了后半卷,已经是个开过悟的菩萨了,更不是凡夫了。那么你为什么还要执著「我等四相’呢?你要是执著我是‘能度者’,众生是‘我所度者’,这个‘能度’就变成‘我相’,‘所度者’就是个‘人相’。‘能’‘所’的差别对待,就是‘众生相’,你执著不舍,就是‘寿者相’这完全是凡夫境界。假使你还存有这个‘我等四相’在,那你就不配称为‘菩萨’,你还是叫做凡夫。‘我等四相’的执著有三层,一是‘我执’的‘我等四相’;二是‘法执’的‘我等四相’;三是‘空执’的‘我等四相’。你有‘我等四相’在,就比不上二乘人,因为二乘人,第一层,‘我执’的‘我等四相’已经空了。你要当菩萨,不但‘我执’要空‘法执’也要空,这样你才能自利利他,超过凡夫位,超过二乘位,你才是个真实菩萨,这才是修行成佛之因的正确方向。佛是修行过菩萨道的,这个历程,他是过来人,当然他了解菩萨道要怎样的来修才会成佛。下面再加以解释,‘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你若执著「我是能发菩提心者’,就是‘我执’未空。你执著「有一个菩提法为我所发’,就是‘法执’未空。‘我执’不空‘法执’不空,就不能修成佛之因了。佛是过来人,所以在这里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就是要我们晓得,一切法当体即空,因为一切皆因缘所生,‘因缘所生法,缘生则生,缘灭则灭,当体即空。’所以一切法的当体皆‘空无自性’。因此,‘菩提法’也不可以执著。所以实实在在就没有个法,叫你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然没有‘菩提法’叫我们去发,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执著有个众生可度呢?所以一切法都要‘离相’,对一切法都不能生起执著,才能舍离‘我执’、‘法执’,这样修才是菩萨修成佛之道。佛为了证明‘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在下面的一段经文,就引证他在然灯佛前,怎样才能授记的原因。

戊二、详示(分四)
己一、得记离相(分四)
庚一、问答略明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燃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这段经文,为什么佛又把前面‘授记’的公案再引出来呢?因为这地方讲到:‘没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然说没有这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么说这个‘菩提法’也是‘空’的!那么,世尊!您在然灯佛那儿授成佛之记,这不是得了个‘菩提法’吗?您没有得‘菩提法’,那您又怎样授成佛之记呢?假使这个‘菩提法’是‘空’的,世尊!您‘授记’当然也是‘空’的,结果‘成佛’的时候,当然也是‘空’的,那不是落于‘断灭’了吗?佛要解开这个疑结,就引证授记的这个公案说:我得的这个‘菩提法’人,是‘无法可得’才授成佛之记的。为了要给你们明白,所以才问须菩提:‘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须菩提‘深解义趣’,懂得了‘离相’的‘道理’,所以回答说:‘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法可得,才是真得。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无法可得,才能舍离‘法执’;有法可得,反而落入虚妄,落入‘法执’。你虽然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也不能执著这个‘菩提法’,这样才能成就‘离相降心’,以‘无住’来‘安住真心’的般若妙慧。这部金刚经你不去听法师讲经,是永远不会懂的。你听多了,对于经的道理才会越听越熟,才会有所领悟。金刚经前半卷解释,教你发心度一切众生要离‘众生相’。由十七分起,这后半卷说明了连能度的这个‘心相’要离开。就连这个‘授成佛之记’的这个‘相’也要离开。

‘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否?’这个问题在前面第十分就有问答过,但是这个地方有个深浅不同;前面第十分的问答,是针对没有一个‘所得’的‘菩提法’,把‘能’与‘所’分开了。其实‘所得’的‘菩提法’还是‘心外之相’。十七分这里所说的是没有‘能得的心相’,连‘能得的心相’也要空掉。这就把佛说的‘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归纳起来,连这个发菩提心的人都空了,那里还有个‘菩提法’可得呢?连那个‘能得’的人都空了,那里还有‘所得’的‘法’呢?为什么‘能得’的人也是空的呢?因为他内心的‘能得之相’已经空掉了。内心都空了,那里还有个‘能得’的人呢?心内都空了,那还有个‘心外的菩提法’可得呢?这就叫‘一切法空’,也就是须菩提‘深解义趣’悟到的甚深义理。这里是说连‘能得’的‘心相’,也要‘空’。这就比前面第十分又更进一步了。前面是‘空’:‘所得的菩提法’,这里是‘空’:‘能得菩提法的心相’。发菩提心的人,他的心都空了,那还有个‘所得’的‘菩提法’呢?所以实实在在佛在然灯佛面前,没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佛就给他印证说:你说得对!你说得对!重演‘如是’,就是加重语气,是绝对之词,是说你绝对没有错,你说的绝对是对的。

庚二、印证详释(分二)
辛一、印证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印证好了,又何必把须菩提这句:‘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再重复的说一句呢?这是特别提醒我们,叫我们听的。这是佛恐怕我们到目前为止,所明白的道理,在观念上会认为如来在然灯佛面前授记,确确实实有个记可授,确确实实有个法可得,只是不许著相而已,因为你一著相就不对了。怕我们明白就明白到这里而已,这还是没有彻底的解悟。佛担心我们还在怀疑,我们心里头还存有个‘菩提法’可得的这个心理。须菩提尊者,他听到佛最近讲的,连那个发菩提心的人也是空的,那个‘能得’的人都空了,那还会有‘所得’的‘法’呢?通通空了,实实在在没有‘能得’的人与‘所得’的法,须菩提尊者是彻底开悟了。释迦佛恐怕我们后来的众生,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众生,还没有悟到这一层甚深的道理,所以把须菩提的话,再重新的印证一下,就是要告诉我们,心里绝对不可以还存有这个疑见,认为这个‘菩提法’只是不能执著而已,最后还是有‘所得’的。如果有这种的见解,那不就是说你心里面还是存有一个相吗?所以佛再印证,再重说一句,就是教我们要彻底把这个‘有所得’的观念,空得干干净净。实实在在没有个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菩提法也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的法,当体即空,那有个实实在在的菩提法呢?佛再印证,再重复须菩提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我们把心内的‘有所得心相’空得干干净净,而不生执著;希望我们当下真正的解悟这个‘菩提法’。

辛二、详释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须菩提!假使如来有个法可得,得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那么然灯佛就不会与我授记了。换句话就是说,绝对没有个法可得,也没有能得的心,也没有所得的法,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这两句是然灯佛给他授记时说的话。假使然灯佛不与我授记,就不会这么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先把释迦牟尼这个名字解释一下。这是我们本师教主的德号,释迦牟尼翻到中国话叫‘能仁寂默’,新眼疏和心印疏都有解释。‘能仁’就是慈悲,能仁慈一切众生,这是如来的悲心。‘寂默’是‘寂静’而‘不著相’,这是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号,含有‘悲智双运’的意思。合起来说,如来运用‘悲智’双轮,而去普度一切众生。为什么大乘经典难懂呢?因为一时说‘空’,一时说‘有’。‘说有’就是‘悲心’。众生在苦海里受苦,你不去度众生可以吗?你不去度众生出离苦海,你就没有慈悲心,就落个二乘人,何以故?因为二乘人偏于智慧,悲心少,自己了脱生死,出三界,众生怎样受苦,他不要管。所以小乘人他不能推大乘车。那么你要度众生,也不要落入著相,一著相就变成凡夫了。何以故?因为凡夫有悲心要去度众生,但是他却处处著相,他没有智慧来远离执著,尽管发悲心要去度众生,但处处著相,这样众生度得了吗?所以度众生,就不要著相,你要去启发离相智慧,由这个智慧来‘观空’才能不生执著,所以这叫‘悲智双运’,这样才能推得动大乘车,才能运载一切众生,由生死走到涅槃的安乐处所。如来的德号叫‘悲智双运’就是这样解释。记著这一个名词就好解了,实际上,释迦牟尼佛‘能仁寂默’这一个德号,就包括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他就是‘空有不二’的一个德号,他是即空即有,即有即空。‘寂默’就是‘空’,能仁慈一切众生属于‘有’。但是如来的‘有’跟凡夫的‘有’不同,如来的‘有’叫‘妙有’;如来的‘空’不是‘断灭空’而是‘真空’。‘妙有不有’即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空有一如’就是中道。这么一个德号叫‘能仁寂默’。你懂得‘能仁寂默’这两个名词,三藏十二部的道理,你都能用‘能仁寂默’来解释,都能解释得圆融无碍。

这就讲到,我释迦佛要是著了个发菩提心的相,然灯佛在当时就不会给我授记,也不会讲这两句话:‘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汝’是指著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就是善慧菩萨。‘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遇见然灯佛,善慧菩萨,这时候授了记,然灯佛跟他说:你在九十一劫以后,就会成佛,佛号叫释迦牟尼!‘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这就是说,那时候我心里要是有个执著,执著有个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了。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前面说,我在授记的那个时候,要是有个分别心,我今天要得菩提法,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也不给我说授记的两句话:‘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实’的‘以’字,应作‘因’字讲。因为当时,实实在在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时候,我不但‘我执’已空,‘法执’也空,没有能所分别,没有能得之心,没有所得之法,这叫‘实实在在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说他自己的功行,到了授记那时候的境界(功夫),那时候,我心空境寂,我的内心是空无所著的,外面的境界也是寂灭的。我内心一空,所以没有一个能得之心,外面的境界寂灭,我没有所得的法。没有‘能得’,没有‘所得’,以是之故,然灯佛才给我授记,才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因为他授成佛之记,就是他已经是修到了八地菩萨位了。现在先讲八地菩萨位是怎样修来的呢?起先你用功修行,到‘法执’的‘分别心不起’就能‘深解义趣’;‘法执’不起,就能证到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就是大彻大悟的一个菩萨位,跟小乘证初果位的意思一样,但深浅不同。小乘证得初果,他分别‘我执’不起,所以他叫做小乘圣人。这个大乘行者,是‘我’‘法’二执要一起断除,那个分别所起的‘我’‘法’二执,通通把他空掉了,空掉了他就证得了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叫做大乘圣人。由初地菩萨以后,就要用功修行断这个与生俱来的‘我’‘法’二执,断到八地,到了八地,他已经到达无功用行的位了,这个时候,他不要用功,自然不退的往前精进,他有这个功夫了,才有资格来授成佛之记。所以他里面没有一个‘能得’的‘心’,外而没有一个‘所得’的‘法’;能所分别,他不起。不但分别的这个‘法执’他没有,连那个俱生的‘法执’他也不起。这样,他才能授成佛之记,然灯佛才会跟他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0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