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02|回复: 13

无修证人试解《大方广园觉修多罗了义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员报到
是否已阅读提醒: 已阅读
您开始学佛了吗: 已开始
您学佛的目的: 学习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有固定功课吗: 每天有相对固定功课
您的修行方法: 诵经念佛持咒多管齐下,随缘随力做其它功德
对往生有信心吗: 有信心,往生不难
[南无]的意思: 即是皈命,亦是发愿回向、随顺佛愿救度
念佛超胜: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的发音为ná mó)
最想说的一句话: 善持戒者是为大智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我本无修无证之人,因为执著妄见久处轮回,今遇大乘经典,才知愚钝,忏悔往昔涕泪悲泣,发心修学顿觉清明。不敢独享愿飨众生。弟子不才妄解经典,诸大菩萨知我本心,想来不会求全责备,必当尽力指点后学。


后文中:蓝色字体是为经典原文,黑色字体是后学的胡批乱解。


愿一切众生所求皆得永无身心疾苦永脱轮回早成正觉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唐佛陀多罗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经文开篇介绍的是法会因由和参加法会的诸大菩萨。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文殊师利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希望您能为参加本次法会的大众说一说如来是如何修习得成清净,再说说菩萨怎样在大乘佛法中发清净心才能远离诸病,使将来想要修习大乘的末法众生不会堕入邪见。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文殊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向我咨询最初该如何修行,并且为希望修学大乘的末法众生住于正法不堕邪见。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文殊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

    善男子,佛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由此修得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到达彼岸。(佛)教导菩萨修行,也是依据清净觉相(才能)永断无明烦恼最终成佛。那么什么是无明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

    善男子,一切众生最初因为种种颠倒,就像是迷路的人到处乱撞东奔西走,把四大(地水火风的因缘和合)当作实有的自我本体、把六根的幻象当作自己的内心对外界的反应。就像某个眼睛有病的人,他会看到空中有花(类似飞蚊症)、两个月亮。虚空中本没有花,不过是眼病导致的,但眼病的人把虚空花当作真实。因为这种颠倒的妄执,病人不仅对虚空自性产生错误的看法,也会对真实的花产生错误的看法。因为这种虚妄导致人在六道轮回中生生死死,这就是无明。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无明,不是客观存在。就像一个人做梦,那么他梦中的一切(在梦中)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梦醒之后却什么也没有。就好像虚空花在虚空中消失了一样,不能说虚空花是在哪一点上消失的。因为虚空花本来就没有,以至于连“消失”都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一切众生也是如此,本来连“生”都没有,他却能在“没有”中看到生死。所以说这就是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善男子,如来在因地的修行——圆觉,也是如此。了知虚空花的本相就不再有轮回,也没有身心在轮回中生生死死。因为如来没有某种具体的修习方法所以称为“无”(这一段参看《金刚经》释迦牟尼佛在燃灯佛处无所得)。因为了知本性,所以修行者就像虚空——知道虚空才是空花本相,(知觉“无”)却不能说是“无知觉”。有与无都能放下,就是净觉随顺,为什么呢?因为虚空本来不动如来藏中也没有生灭,没有妄见,圆觉遍满十方,这就是如来最初的修行。菩萨也应该这样在大乘法中发心,未来的魔法众生按此修行就不会堕入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修大乘者。闻此圆觉清净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脱。愿为末世一切众生。作何方便渐次修习。令诸众生永离诸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贤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希望您能为参加本次法会的大众何末法时期想要修学大乘的众生讲解一下:知道了圆觉清净境界之后该怎样修行。世尊。如果众生知道一切都是虚妄身心也是虚妄,该怎样用虚妄的身心去修习虚妄本性?如果诸幻本性本来无有就没有一个“心”,又该有什么去修行?(如果连“修行”都没有的话)又怎么说修行也是虚幻?如果众生从开始就没有修行在轮回中生生死死处于幻化的境界,他就不会了知他所处的是幻化的境界,那么他这虚妄幻化的心怎么才能解脱呢?希望您能为末法一切众生讲解怎样才能逐步修行,远离虚妄颠倒的幻化。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贤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对普贤菩萨说,很好,善男子,你能为各位菩萨和末法众生(请教)修习如幻三昧的过程和方法,以使他们得以解脱。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普贤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善男子,一切众生的种种幻化都是从如来的圆觉妙心而生的,就像是虚空花是从空中而生一样。当虚空花消失的时候虚空本性却没有任何变化。众生远离幻心(解脱轮回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途径是“幻灭”。所有的虚幻灭尽然而圆觉妙心如如不动。虚妄没有尽灭去说圆觉的话还是虚妄:有觉的没有脱离虚妄,无觉的也是如此。所以说“幻灭”其实就是如如不动。

    (这一段要详细参阅《楞严经》的前四卷,尤其是……非老非死非老死尽……即老即死即老死尽……世尊在《楞严经》的前半部详细论证了六根的虚妄,进而推进到心的虚妄,再到众生本性不生不灭,那诗一样的文字荡人心魄,粗读之下即可催人猛醒。然其文字简练韵律优雅又在读者理解的时候形成了障碍,所以经中又有“以指标月其指非月”的警示之句,以防后学之人落入文字相而不自知)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由坚执持远离心故。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为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虽尽不入断灭。

    善男子,一切菩萨及末法众生,应当远离任何的幻化虚妄境界,因为发心必须要远离虚幻,这个“发心”也是虚妄也要远离,“远离这个行为”也是虚妄也要远离,“离远这个过程”也是虚妄也要远离,一直到“没有什么可以远离”的时候所有的虚妄就灭尽了。就像是钻木取火,两个木头互相作为产生火的因(这个比喻的是“虚妄和远离虚妄”互相为因),火出来了木头就烧没了灰啊烟啊统统没有了。用虚幻来修习虚幻也是这样的。所有的虚幻灭尽,但绝不是断灭。

    (这一段的阅读应参考《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其中的辨义极为详细,本处不再多说。
    这里的断灭是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理解成“禅宗的当下灭尽”,而是“一死永灭、什么都没有了完完全全的消灭)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善男子,真正地了知了”幻“就会解脱,这无需任何的方法。解脱了虚化就是圆觉,也没有过程的问题。一切菩萨及末法众生,按照这样的理解去修行,才从虚幻中解脱永远不再进入轮回。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华。依空而有相。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若彼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应远离幻。诸幻悉皆离。
    如木中生火。木尽火还灭。觉则无渐次。方便亦如是。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众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开悟。世尊。若彼众生无正方便及正思惟。闻佛如来说此三昧心生迷闷。即于圆觉不能悟入。愿与慈悲。为我等辈及末世众生假说方便。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眼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希望您能为参加本次法会的大众和末法众生说一说菩萨修行的先后顺序,如何思维、如何住持(住持——住于佛法护持佛法之意),没有开悟的众生该怎样才能使他们开悟?世尊,如果他们没有正确的修行方法和思维,那么他们听到佛所说的这个三昧法门心里就会疑惑烦恼不能悟入圆觉妙明。愿佛慈悲,为我们和末法众生详细解说。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普眼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修行渐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说种种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眼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尔时世尊对普眼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各位菩萨和末法众生,向我请教修行的过程中思维住持和种种的方法技巧,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普眼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初学的菩萨和末法众生想要修习如来净妙圆觉,应当远离诸幻,以正念取代妄念首先修习奢摩他、严格持戒,使诸同修各得其所有一个相对安静的修行环境,树立正念:我的身体不过就是四大的和合。坚固的部分是地性,体液是水性,暖的上升的是火性,动转不止的是风性。如果四大没有和合在一起,那么我的身体在哪里呢?所以说身体毕竟是虚妄,四大和合而产生的相其实就是虚妄源于四大的假合才有了六根,六根四大里里外外构成了这个身体,妄有缘气在身体中积聚,这个缘气的相名字就叫“心”。善男子。这个“心”,如果没有六尘就不存在。如果四大分解了的话,尘也不会有。缘和尘都不存在,哪里有一个“心”呢?
    (百度了一段“奢摩他”:
    关于这一段“寂静”与“轻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补充说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守窍、念佛、观想……等,都是把心念专一止于一点上,这些修法也属于奢摩他,但是,这是属于小乘的奢摩他。这些修法有四个原则,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骤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为了不起,不要以为“空”就是道;“空”是戏论、笑话,“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些境界都一样是笑话。离开了这些笑话,算不算“寂静”?还没有。接下来,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到此阶段,才是“寂静”,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是大乘的止。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奢摩他
     (术语)Ś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沈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盘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这样的众生了知了幻身的虚妄,那么他的幻心也就灭了,幻心灭了幻尘也就灭了,了知了幻尘的虚妄那么“幻灭”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连“幻灭”也不存在的话那么余下的不灭的就是“非幻”(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像是打磨镜子,污垢锈渍去掉之后镜子就算是打磨成了。善男子,你该知道,身心就是污垢锈渍,这些污垢锈渍打磨掉之后就是清净实相。善男子,又比如说一颗夜明珠会映射出五色光芒,不同的角度都会看到不同色彩变幻的光芒,愚痴的人看到了就会说这个夜明珠真的有五色光芒。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圆觉净性,从不同的方面体察也会有不同的特征(就像上面说的那个夜明珠的光芒),愚痴人会因此说净妙圆觉是有性状的,也是这个道理。并且因为他们执着于这个观点所以不能远离幻化。所以我说身心幻垢。有着对性地远离幻垢的人,就是菩萨。幻垢清除干净了,就不再有清除幻垢这种事和讲这种道理的人了。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善男子,这样的菩萨和末法众生证得诸幻灭尽,就修得了清净圆觉。本段后面所说就是六根清净和四大清净……直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不再详述。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本段的意思简化来说就是四个字:普度众生。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善男子。觉性圆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本段简述为:身是法界,法界是身。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善男子,证得圆觉,就会知道菩萨不会被佛法所制约局限也不会脱离佛法;不会厌弃生死也不会迷恋涅磐;不会敬重持戒者也不会憎恶毁戒者;不会敬仰修行日久的也不会看不起初学。为什么呢?因为证得圆觉了。就像眼睛看到眼前的一切事物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憎爱。如果没有憎爱,身体和视觉有什么不同呢?善男子,这样的菩萨和末法众生,证得圆觉的,其实是没有修行也没有成就。圆觉普照之下(虚空是一,如如不动)怎会有两种不同的寂灭?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不也就像是虚空花那样的虚妄而生虚妄而灭吗?无须执着也无须远离不被所缚也无需解脱。于是知道众生本来是佛,生死涅盘就像昨夜的一场梦(梦中实有梦醒无痕)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善男子,因为不过就像一场梦,所以应该明了,生死和涅盘,没有生没有灭没有来没有去,他所证到的(圆觉),没有得到什么没有失去什么没有取得什么没有舍弃什么。这个能证圆觉的人呢,没有做什么也没有不做什么不是随顺外缘也不是灭尽外缘;在这个证的过程中,没有能证的没有所证的没有“证”这回事,也没有“证”的这个人。一切法性平等不坏(犹如虚空)如果这样修行的话,就不会迷失苦恼了。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属四大。
    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
    一切悉清净。不动遍法界。无作止任灭。亦无能证者。
    一切佛世界。犹如虚空华。三世悉平等。毕竟无来去。
    初发心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入佛道。应如是修习。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金刚藏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为一切诸菩萨众。宣扬如来圆觉清净大陀罗尼。因地法行渐次方便。与诸众生开发蒙昧。在会法众承佛慈诲。幻翳朗然慧目清净。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十方众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惟愿不舍无遮大慈。为诸菩萨开秘密藏。及为末世一切众生。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金刚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感恩您为一切菩萨大众宣扬圆觉清净大陀罗尼最初以来的修行方法,使众生从蒙昧状态得以解脱我们因此就像是眼病被医治好了一样获得了慧目清浄。世尊,如果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会有无明?如果无明是众生本来具有,为何如来又说众生本来是佛?如果说十方众生本已成佛之后起的无明,那么这些如来什么时候发生的烦恼?希望您能为参加本次法会的大众详细解说,将来的末法众生也不会有这个疑惑。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金刚藏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能使十方修学菩萨及诸末世一切众生。得决定信永断疑悔。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金刚藏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金刚藏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向我咨询这么深奥的内容,能让十方菩萨及末世大众在最深层次的知识层面产生信受永远断除怀疑和迷惑。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金刚藏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善男子,一切世界的开始和结束、产生和消灭;时间前后事物有无因缘聚散起止都是循环往复处在轮回之中。如果不出轮回的状态讨论圆觉,这个“圆觉”就是轮回中的“圆觉”,这个“圆觉”是不可能使人解脱轮回之苦的。就像是来回晃动眼珠却感觉到平静的水面变得波动那样,云的移动看起来就像是月亮在移动、船向前行船上的人感觉是堤岸在移动,就是这个道理。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如果这些错觉不能察觉而要堪破那些“移动的事物”变得静止,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生死轮回中的众生被污垢所遮蔽的心,心不清净,对佛的圆觉自然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和理解,所以你们便有了疑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华。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巳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善男子,打个比方说,因为眼病妄见空中花,如果眼病治好了,不能说是空中的“翳”相灭了,也不能说“什么时候再起‘翳相’”,因为翳相和空花不是具有因果关系的。再打个比方,空中花消失的时候,不能说“虚空什么时候再出现花”?因为空中本没有花、花不是因虚空而生也不是因虚空而灭。生死涅盘也和空中花的起灭一个道理。妙觉圆照中是没有花和翳的。善男子,虚空如如不动不是时有时无的,更何况如来清净圆觉。善男子,就像冶炼金矿,金子不是因为冶炼才有(金是本有,因冶炼而显发)。冶炼之后已经成为一锭黄金就不会再变成金矿的状态了,不能说黄金本来没有(因为冶炼)才得成就。如来圆觉也是这样。
(这里佛的解释我认为是这样的:一切众生最初的状态就像是金矿,黄金是本有(众生佛性本有)、杂质也是本有(无明),烦恼众生修行圆觉(譬如魔镜、亦如销金)因而成佛。不论是否修行众生的佛性也是本自具足的)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善男子,如来的妙圆觉心,本来无所谓菩提和涅盘,也没有什么成佛不成佛、轮回不轮回。“声闻”的境界是不可能达到他自己所认为的涅槃的,更何况是用凡夫的思维去琢磨如来的圆觉境界?用豆大的一点火去加热须弥山会有用吗?轮回之中的心只能生发出轮回中的见解,不可能达到如来境界,所以我说菩萨和众生都要先出轮回再说,这才是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辩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辗转妄相无有是处。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善男子,凡夫的思维是从凡夫的心而生起,那是六尘而导致的妄想,不是真实的本心,就像是空中花。用这样的凡夫思维去讨论诸佛境界,(得出的结论)就像是空中花就出的果实,从头到尾从始至终都是虚妄毫无用处。善男子,凡夫的虚妄心总是有无穷的“高明结论”,却不能成就圆觉清净。所以,你所问的问题本身就是虚妄。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
    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
    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
    思惟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后求圆觉。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弥勒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菩萨开秘密藏。令诸大众深悟轮回分别邪正。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于大涅槃生决定信。无复重随轮转境界起循环见。世尊。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于诸轮回有几种性。修佛菩提几等差别。回入尘劳当设几种教化方便度诸众生。惟愿不舍救世大悲。令诸修行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慧目肃清照耀心镜。圆悟如来无上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您讲解的如此深奥的佛法能让大众对轮回有深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看法,对大涅盘生起真正的信受,不会再随顺轮回境界而生轮回知见。世尊,菩萨和众生如果要修习正法,怎样才能断了轮回根本?轮回有几种特点?修行有几等差别?再入轮回普度众生应该用几种方法?愿世尊用救度世间的大悲,使我们都能修得无上知见。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弥勒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深奥秘密微妙之义。令诸菩萨洁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具无生忍。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弥勒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弥勒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及末世众生向我咨询如此深奥微妙的问题,令诸菩萨慧目清净,并且让末法众生永断轮回,心悟实相得无生忍。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弥勒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复现天人。又知诸爱可厌恶故。弃爱乐舍还滋爱本。便现有为增上善果。皆轮回故不成圣道。是故众生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善男子,一切众生最初的时候都是因为种种恩爱贪欲才导致了轮回。所有的众生,不论他是胎卵湿化,都是从淫欲而有性命,所以应该明确的是:爱是轮回的根本。再加上各种欲望的助发使得生死相续。欲是从爱而生生命因欲而有终生的命都是以欲为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的情境又有了违顺二相。如果情境违背了爱心就会生出憎恨进而造作种种恶业,就有了地狱和饿鬼。如果知道了欲可厌愿意远离业道,不作恶业乐于善行,就有了天人。如果知道了爱的可厌恶,远离爱乐于舍,就会行善得善果。不过这些都是轮回内的善恶不会修成圣果。所以说众生要解脱生死轮回的话,最根本的就是断了贪欲和爱。

    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若诸末世一切众生。能舍诸欲及除憎爱。永断轮回。勤求如来圆觉境界。于清净心便得开悟。

    善男子,菩萨来到世间度化众生可不是因为爱欲,只是以慈悲要让众生舍离爱欲,所以借助贪欲这个途径进入轮回之中。如果末世众生能舍离各种欲及爱憎希望永断轮回,精勤修习如来圆觉,那么他在清净心方面就会开悟。

    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断灭。即入如来微妙圆觉。满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若诸众生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邪师过谬非众生咎。是名众生五性差别。

    善男子,一切众生因为贪欲产生了无明,显出五种差别,因为两种“障”而表现出程度上的深浅。哪两种障呢?1、理障,不能建立正确的知见;2、事障,导致生死轮回。什么是五性?1、如果理障和事障不能断灭,就是“未成佛”。2、如果众生永远舍离贪欲、能除灭事障却没有断理障,那他只能悟入声闻缘觉不能达到菩萨的境界。3、理障和事障都能降服就悟入了菩萨境界。4、理障和事障永远断灭就是如来微妙圆觉。5、众生遇到善知识,无论渐顿终将修成正果,遇到邪见者就会成为外道种性。这是邪师的过错而不是众生的过错。这就是众生的五种差别。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城。

    善男子,菩萨来到世间度化众生,示现种种福报的恶报的顺利的不顺利的,与他们相处度化他们成佛,都是因为菩萨最初发的清净大愿。如果末世众生希望修学圆觉也应该向菩萨那样发大愿,说:我想得到佛那样的圆觉,希望能有善知识来帮助我,不要让我遇到外道和声闻缘觉。众生依照这样的大愿逐步修行就能断理障和事障。理障和事障都断了,愿望也就满足了,就能修证到如来的清净圆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
    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
    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销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
    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
    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您能为我们演说这么不可思议的知见,这是我们所没见过没听过的啊。我们感觉得到了极大的利益。想要为将来的法众讲解如来圆满觉性,众生、菩萨和佛,在所证和所得方面有什么差别呢?使将来想要修习大乘的末法众生能因此而开悟。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清净慧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末世众生向我咨询众生、菩萨和如来的渐次差别。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清净慧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第一句不懂何意,待善知识指教)。在实相中,本来没有菩萨和众生。为什么呢??菩萨众生都是幻化。(众生成佛不过是)幻化除灭,所以说本没有“取证者”。就像是眼根不会见到眼睛本身,众生在“性”上是平等的却没有平等者这个肉身。众生迷妄颠倒不能根除一切幻化,应该灭的却没有灭,在虚妄中就显出了差别。如果像如来那样,实在是没有寂灭这回事也没有寂灭的那个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最初的时候,因为网想的我和爱我的那些众生,不能觉察到念念之间都在生死轮回之中,所以生起了憎爱沉迷于财色名食睡。如果遇到善知识,教导他正确的知见,他就会知道此生建立于错误的思维之上。如果有人灭除错误知见就能建立关于法界的见解,这些见解成了他自己的障碍,所以不能修得圆觉,这就是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菩萨的见解同样也是障碍,不同的是,间接虽然没有那么多错误,但依然是见解。这样的思维依然是障碍,他能觉得出这个障碍在障碍着他所以不能获得自在。这就是未入地的菩萨。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有照有觉都是障碍(这里的照,当指观照自心反观自心。觉,当指观照自心后的所得——觉察到了什么)。所以菩萨总是能觉察到什么但是不执着于此。这样,“照”这回事和这个人就会同时寂灭。就像有人自刎,脑袋已经掉了,那么自刎的这个人也就没有了。所以说用有障碍的心去修行消灭所有的障碍,所有的障碍都已经断灭了的话,消灭障碍的那个人也就不存在了。佛法就像是指月亮的那只手,如果你看到了(我所指的)月亮,就会知道我的手不是月亮。一切如来所宣讲的佛法也是这样。这就是已经入地的菩萨。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如果能做到)障碍就是究竟正觉、(得念失念不知何意,待善知识指教)、修成正法和看破法都叫涅槃,智慧和愚痴都是般若,菩萨外道的法也与菩提没有区别、无明和真如是无差别的境界……简单说吧,一句话:“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就是如来境界。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善男子,如果菩萨和末法众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起妄念,也无所谓妄心息灭与不息灭,身处妄境也不去察觉,不去分辨真实或是虚妄。这样的众生听到这个法门,当下就能信解受持而不是惊怖疑惑,这就是随顺觉性。善男子,你该知道,这样的众生已经供养过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才有如此的福德。佛说这样的人就是一切种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圆满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众生为解碍。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威德自在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您能为参加本次法会的大众详细演说随顺觉性,能使诸菩萨当下得到大利益,世尊,就像一座大城有好几个城门一样,实现目地的路不止一条,成佛菩提也有很多途径,希望您能从这个方面讲一讲再说说修行人分为几种,能让菩萨和末法众生早日开悟修成正果。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威德自在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向我咨询这样的内容。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威德自在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任何佛和佛法都是平等无二的,但修行方式方法有很多种,不论哪种方法最终的目标都是修成圆觉,从这些方法的特点来说,大约可以分为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这三种方法分别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因为我本无修无证,不敢妄解,待善知识指教)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善男子,这三个法门,都能修成正觉,十方如来因此成佛。菩萨也是这样。按此修习福报很大啊。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辩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这样的法门真是难值难遇啊。世尊,这样的法门有几种修习方式希望您为我们和末法众生仔细讲解,使我们悟入实相。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辩音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向我咨询如何修习。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文辩音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善男子,一切如来因为圆觉清净,所以没有修习这回事也没有修习者本身。菩萨和末法众生基于未达圆觉处于虚幻中的修习,有二十五种修行方式。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后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于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这二十五种修行方式分列如下:1、单修奢摩他;2、单修三摩钵提;3、单修禅那;4、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5、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6、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7、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8、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9、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10、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11、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12、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13、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14、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15、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16、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17、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18、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19、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20、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21、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22、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23、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24、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25、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善男子,这就是菩萨的二十五种修习方式,一切菩萨的修行方式都不出这二十五种的范围,如果菩萨和末法众生按照此法修习,应当持梵行思维忏悔,三七日后就能确定具体的修行方法。全身心的投入修行就能当下得证。就能知道他是“顿”还是“渐”。修行过程中如果对修行方法持怀疑态度就不会取得成就。
     (世尊在这里提到了“顿”和“渐”的区别。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奢摩他属于定门,三摩钵提属于慧门,禅那是真如寂灭门。即,所谓修奢摩他即是修定,修三摩钵提即是修慧,修禅即是直取直用真如的修行。上文中的“取结”本意是得到官府的证明文书,在此的寓意应当是指修证得到了认可)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惭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演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净诸业障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们演说这样不可思议的佛法,一切如来最初的修习方法,这些闻所未闻的正法为我们树立了正确的知见,一念间超越了恒沙劫的勤苦修习境界。世尊,如果说妙觉圆心本性清净,那么为什么又污染了、使众生迷妄颠倒呢?希望您为我们深入讲解、使我们开悟,使我们和将来的末法众生得具慧眼。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净诸业障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向我咨询最初该如何修行,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净诸业障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槃。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最初的时候,因为妄想执着于我人众生寿命都是实有,认为四种颠倒是自我的本体,因此产生了憎爱两种心境,在虚妄的自我之上又增加了一重虚妄,两重虚妄互相作用就产生了业道,于是就有了流转,厌倦了流转又妄见涅槃,所以不能成就清净圆觉。不是圆觉因人而异,是能入圆觉者自有能入圆觉之处。不正确的知见导致了无论是动念还是息念都是错误的。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为什么这么说呢?最初的时候无名成为自我的主宰,一切众生没有慧眼,身心都是无明,就像一般人都不会自杀一样,所以,爱我的我就随顺他,跟我不和睦的我就心生怨憎,因为憎爱之心会滋养无明,所以修行不能成就正果。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善男子,什么是我相呢?凡夫众生所能证知的即是。就像有人身体健康(他就不知道有个“我”)用针扎他时他就觉出来有个“我”。所以要证取才显现“我”这个本体。他的心证到了如来境界,才会知道清净涅盘也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什么是人相呢?就是众生的心所悟的即是。悟有我的不再偏执于自我,所悟到的也不是自我,“悟”的本身也是这样。“悟”已经超过了“证”,就是人。相善男子,他的心悟到涅槃都是“我”的,(此处一句不明,待善知识指教),就是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善男子,什么是众生相呢?就是众生的心证悟所不能达到的。善男子,比如有人说“我是终生”。则知那个人所说的“众生”既不是“我”也不是他。为什么不是“我”呢?因为如果我是众生那么我就不再是我。为什么不是他呢?“我是众生”中所说的我就不是对方的那个我了啊。善男子,众生所能证悟到的不过是我人,我相人相所不能及者,就是众生相。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善男子,什么是寿者相呢?就是众生心清净觉照所了知的,一切业道众生的智力所不能自见,就像是命根啊。善男子,如果心能照见任何觉悟的人都是尘垢,觉察到他所觉察的对象也不脱离尘垢,这时,就像是热水融化寒冰,不再有冰知道冰被融化了。依然有“我”觉照“我”也是这样的。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善男子,末法众生不能了知这四种相的状态下,纵然经过很多劫的清苦修行,也不过是有为法,不会成就圣果,所以被称为末法时期。因为末法众生执著自我当作涅盘,把“有所证悟”当作成就。就像有人把盗贼当作孩子家境就不会富足。因为有对自我的爱也就会爱涅槃,他所认为的涅盘也就不能脱离爱根。有对自我厌憎的也会厌憎生死,他们不知道“爱”才是生死的根本。对生死心存爱憎的,就是不能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如何知道自己所修的法是不能解脱的呢?善男子,那些末法众生,把自己的点滴证悟当作自己已得清净,其实是他们还没有看破“我相”。如果有人赞叹他们(所修的法已经成就)他们就高兴了要度化对方。若果有人说他们不行不对没有成就他们就会心生嗔恨。由此可以证明“我相”深藏在他们的藏识里、在他们的六根之中不断地显现出来。善男子,他们连我相都没有破除,所以不能悟入清净圆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如果知道我相本空就没有能会帮我的了。如果还执著于有个我在说法,那是因为他的我相还没有断灭。众生相寿者相也是这个道理。末法众生把错误知见当作正法,真是可怜啊,他们的精进不过就是增加自己的错误,所以不能悟入清净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法众生不能断灭四相,以如来的知见和修行作为自己修行的依据,他就不能成就。如果有人没有得道却说自己已经得道没有证悟却说自己已经证悟,见到修行超过自己的就嫉妒,那是因为他没有断灭我相,所以不能悟入清净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入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善男子,末法众生如果想要修习正法,不要用开悟与否作为对他的要求,只要让他尽量多闻正法增长我见就好,只要在降服烦恼上下功夫,不精进的让他们精进没断烦恼的让他们断烦恼,贪嗔爱慢等不要因为环境的原因而起灭,对自己和他人的爱憎全都寂灭,佛说他就是逐步走上正轨,发愿求遇善知识不堕邪见。如果他在所求上还有爱憎,那他就不能悟入清净圆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普觉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您为参加本次法会的大众演说修行中的错误使大众得大利益。世尊,末法众生离佛越来越远贤圣不为大众所识邪法却很兴盛。末法众生该向什么人求法?依据什么法来修行?该如何修行?该修正什么错误,该如何发心?以使将来想要修习大乘的末法众生不会堕入邪见。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普觉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向我咨询该如何修行,使希望修学大乘的末法众生得具慧眼使他们修成正果。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普觉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骄慢。况复抟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万刹。

      善男子,末法时期想要修习大乘的众生发大愿希望得到善知识的教导,应当求于具有正知见的人,这样的善知识应该是不执着于相、不满足于声闻缘觉的境界、身处尘劳之中心却长久清净无染、示现过错相赞叹梵行、教导众生遵守律仪。遵从这样的善知识就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法众生见到这样的善知识应该至诚供养不吝财物乃至身命。这样的善知识在四威仪中示现清净、也会示现种种过患、没有贡高我慢、也不会处心积虑地聚积财物殚精竭虑于妻子儿女。如果对这样的善知识不起恶念,就能最终成就正觉修成正果。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善男子,这样的善知识所修证的佛法应远离四种病,那四种呢?1、作病。如果有人说“我想要如何如何,是为了求得圆觉”。因为圆觉不是做了什么就能得到,所以这就是“作病”。2、任病。如果有人说“我啊,不求了断生死也不求涅盘,涅盘生死哪有什么起灭?顺其自然而已,我就是这样求得圆觉”。因为圆觉不是任意而为所能得到的,所以这就是“任病”。3、止病。如果有人说“我现在什么心念都没有,全都灭了啊。我就是这样求得圆觉”。因为圆觉不是死亡般的一切终止,所以这就是“止病”。4、灭病。如果有人说“我现在彻底断灭了烦恼,身心彻底空无所有了,更何况根尘这样本来就是虚妄的境界呢。一切都永远寂灭,我就是这样求得圆觉”。因为圆觉不是一切事物根本就不存在般的寂灭相,所以这就是“灭病”。远离了这四种病的人,我们就知道他是清净的。这样认识的就是正确的知见,如果不是这样认知就是邪见。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骄慢。若复远离应断嗔恨。现逆顺境犹如虚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善男子,想要修习正法的末法众生,应该不惜身命供养善知识,如果有善知识要来主动教导你,那你应该戒除骄慢也应该断除嗔恨,明白逆顺境界就像虚空、知晓彼我身心等无差别、我与众生平等无二,这样去修行才能悟入圆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

         善男子,末法时期的众生为什么不能修行成就呢?因为无始劫来的“分别我和他人的这种憎爱”而产生的一切。所以不能解脱轮回。如果有人对有冤仇的人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心里没有分别就能除灭诸病(贪嗔痴等诸病)。在各个不同的法门之间的喜欢与不喜欢,也是这个道理。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善男子,希望求得圆觉的末法众生,应该发心说“法界中的所有众生,我要让他们最终都悟入圆觉。以至于在圆觉中没有求证圆觉的人,除灭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诸相”。这样发心才能不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
    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骄慢。
    远离无嗔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
    无彼我人相。当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圆觉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感恩您能为参加本次法会的大众详细演说种种修行要领,使我们获得了极大的利益。世尊,我们现在已经开悟了,但是将来佛灭度后的末法众生没有开悟的,他们该如何安居才能修行清净圆觉?圆觉中的三种净观,哪一个才是重点?希望您发大慈悲再给我们仔细讲解吧。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于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圆觉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和末法众生能得到利益向我咨询最初该如何修行。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圆觉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佛灭后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若复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净居。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佛灭后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过三七日一向摄念。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不论佛在世佛灭度还是末法时期,如果众生具有大乘根机相信佛法想要修行的,如果是出家众自不必说,外缘起时就对境反观自心,按我前面所说修行即可。如果没有障碍的话就可以建立道场。道场中修习要设立期限,每次的修习要以一百二十天、一百天或八十天为期限。如果佛在世就如说而行地修习,如果佛灭度后就要安置佛像,心里忆念佛眼睛看着佛像建立正思维,就像佛在世一样。悬挂幡和花,在三七日内,顶礼十方诸佛并称念佛名至诚忏悔。在很好的环境中修心清净。三七日后持续摄心念佛。(此句不明,待善知识指教)。在安居的期间,在佛前说“我某某我希望在菩萨道修寂灭行,下载我恭敬地祈请,不满足于声闻境界,愿为如来及大菩萨建立安居。”为修行无上妙觉,心不牵挂弟子和其他的人。这就是安居。结束安居之后就可以外出随缘度化众生了。如果是末法众生,求菩萨道按照三种期限安居修行的,如果不是从善知识那里听闻过的境界,就不要涉入了。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修奢摩他,要先进入静的状态,达到不生杂念的状态就会产生正觉,这样的“静”,从自身逐步扩展到一个世界。“觉”也是这样。如果“觉”达到遍满一世界了,那么一世界中的某一众生起心动念他就都能知道。百千世界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是从善知识那里听闻过的境界,就不要涉入了。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薰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修三摩钵提,要忆想十方如来和菩萨,按照次第修行达到三昧境界,广发大愿。向内熏习自己的心,成为道种。如果不是从善知识那里听闻过的境界,就不要涉入了。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善男子,修禅那,应当采取数息和数念头的方法,从最初的数息观入手,调顺散乱心;心细静了以后,就可以逐步了知心中每一个念头的生、住、灭,三个过程,以及念头转变的分界和数量。像这样修行,就可以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分别了知每一个念头的生灭过程和变化数量;再逐渐深入静心观察,乃至于,最终能够了知,千百个世界当中的任意一滴雨水的情形,就好像亲眼看到一样,清清楚楚。如果不是从善知识那里听闻过的境界,就不要涉入了。这就是三观的修行方法。
(本段解释取自超然法师。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如果众生修习三观非常精进,就可以说是如来出现于世。如果是钝根众生修行总是不能成就,那是因为往昔的业障。所以该经常忏悔经常发愿、先要断除憎爱谄曲嫉妒争强好胜、三观之中选择一个来修习,如果这一个不适合的话就再尝试另一个,不能灰心丧气要从点滴做起逐步求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
    忏悔无始业。经于三七日。然后正思惟。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贤善首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们及末法众生演说如是不可思议法门。世尊,这部经典的名字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奉持?终生按此经典修行有什么功德?我们该如何拥护持经人并且流布此经?流布此经到何方?说完之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一再地请求了三次。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世尊对贤善首菩萨说:很好啊,善男子,你能为诸位菩萨及末法众生向我咨询此经功德和经典名称。你仔细听,我来为你解说。贤善首菩萨很高兴,和所有与会大众一起静静地听。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善男子,这部经典是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宣讲的,三世如来所守护的,十方菩萨都会皈依此经,他是十二部经的核心。这部经典名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也叫《修多罗了义》,也叫《秘密王三昧》,也叫《如来决定境界》,也叫《如来藏自性差别》。你应该这样去奉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善男子,这部经典能显示出如来的境界,只有佛才能正确地演说。如果菩萨和末法众生依教奉行,就能逐步地取得成就,最终成佛。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善男子,这部经典是顿教的大乘,顿机众生能因此开悟。而且这部经典也能度化“渐教”的各种根机的众生。就像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不论是蚊虻还是阿修罗,来饮水的,都能满足。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善男子,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来布施,也不如有人听闻此经的名称或是一句经义。如果有人度化百恒河沙的众生成为阿罗汉,也不如有人演说此经哪怕是“半偈”的功德。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汝善男子。当护末世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善男子,如果有人听闻此经名称信受而不怀疑,应该知道,这个人不仅仅是在一两位佛前植种了善根,而是曾在如恒河沙那样多的诸佛世界植种了善根听闻过此经。善男子,你应该保护末法修习此经者,不要让他因为恶魔和外道的恼乱而生退转。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如果他们愿意修行此经典,我会守护他们就像守护我自己的眼睛,在他们的修行场所,我会亲自带领徒众,早晚守护使他们不会退转,修行者的家庭永远不至于发生灾难和疾病财宝富足不遭受贫穷困苦。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们也守护奉持这部经典的人,使他们常得安隐修行不会退转。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大力鬼王名吉槃荼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们也会守护奉持此经典的人,早晚侍卫守护使他们不会退转,他们所居住地的一由旬范围内,如果有鬼神要去骚扰他们,我会把这些凶神恶煞打成碎末。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佛演说完此经,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和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听佛演说此经,都极为欢喜相信接受并且依教奉行。

(终)

发表于 2014-11-6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欢迎常来佛教论坛交流佛法  

如有问题需要咨询可以发到佛教论坛【有问必答】版块

快速学佛指引 http://www.shixiu.org/thread-3266-1-1.html

佛要救你 http://www.foyaojiuni.com/

【推荐专题】
方向第一专题 http://www.shixiu.org/thread-43600-1-1.html
学佛实修专题 http://www.shixiu.org/thread-21957-1-1.html
往生必读专题 http://www.shixiu.org/thread-24492-1-1.html
念佛超胜专题 http://www.shixiu.org/thread-24736-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3 17: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