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33|回复: 28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中7个精彩比喻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0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随喜功德 于 2011-10-10 15:41 编辑

    《法华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被佛教界称为“经中之王”,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经的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譬喻和丰富的想象来说明大乘佛教的殊胜。全经以开、示、悟、入为总纲,具体叙述三乘归于一乘的中心思想,反复论证大乘佛教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在本经中,佛陀为了说明事理,采用了很多比喻来加以说明,从而使抽象的佛理形象化,便于大众理解。《法华经》中共有七种比喻,简称为“法华七喻”,这七喻就像七颗明珠,不但讲明了深刻的道理,而且彰显出精彩的文学性。

一、火宅喻
    在《法华经》第三品《譬喻品》中,佛陀讲到长者从火宅中救出众多孩子的故事。佛陀在经中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经常以各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让所有佛子都能得到解脱。接着,佛陀便以国中有大长者,因为年老体衰,拥有无量财富和田宅,以及僮仆。他的家庭广大,只有一个门,家中人数众多。一天突然大火从家宅四面燃起,长者见大火起来,很是惊恐,自己虽能出逃,但顾及那些僮仆。他知道僮仆都贪图嬉戏,没有出逃的意思。为了让僮仆逃到安全地带,长者采用下面的技巧令僮仆得出:

    经云:“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稀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长者就是通过允诺给予僮仆各种娱乐设施的方法,让所有的僮仆都逃离出火宅,来到安全的地带。长者喻我佛如来,孩子喻苦难的众生;火喻世间之苦,宅子喻众生轮回的三界。火宅喻告诉我们:三界如火宅,众生却贪图世间虚幻的快乐而不愿出离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穷子喻

    穷子喻出自第四品《信解品》。讲走失在外的穷孩子,面对所乞讨的长者的富裕之家却不知是自己的家。穷子见到长者身上真珠璎珞充满,价值千万,庄严其身。他身旁还有很多僮仆手执白拂侍立左右。穷子见到长者如是威德庄严,心生恐怖,便快速离去。

    长者见到穷子,知道是自己的儿子,便派人追赶,将穷子追回。穷子非常恐怖,担心被处死,长者令人以冷水洒面,促其醒悟。但穷子仍不醒悟,长者便放其外出乞讨。接着,长者巧设方便,使人请穷子来家里打杂做事,逐渐使其渐悟自己就是长者儿子并最终继承了家产。

    经中的穷子喻二乘之人,长者喻佛陀,佛陀巧设方便,让穷子从小乘修起,渐入大乘法门,最后将佛子带入大乘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药草喻

    药草喻出自第五品《药草喻品》。
    经云:“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花果敷实。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本品中的众生喻药草(小药草、中等药草、大药草)或树木(小树、大树),但是法雨无差别,雨落在地上,药草和树木各取所需,都能开花结果。在下面经文中还多次提到草木、云雨。其中的三草二木喻受如来教化的众生,下雨之云喻我佛如来,大雨喻如来所说的一乘大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化城喻

    化城喻出自第七品《化城喻品》,经中以比喻的方式,以众生经过险难之道为喻,说明小乘贪图涅槃之境。经中说众生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之道,路上没有人烟,非常恐怖。有一个聪明的导师,为了让大众能够顺利走过险道,于是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害怕,更不要后退,前面有座大城,可到里面休息,如果能够进入这座城,就能够安稳快乐。这时众多疲劳之人,心生欢喜,感叹说:“我们马上就可以远离恶道,得到安稳快乐。”这些人于是便进入化城,想象着自己将得到安稳快乐,感到无比喜悦。

    导师知道众人已经得到止息,不会疲倦,就去除化城,对众生说:“你们今来,宝处不远,前面的化城,是我变化而成,为让你们休息一会儿。”

    这段比喻主要针对小乘圣者而说。小乘圣者贪图进入涅槃境界,一旦进入后就不想离开。岂知真正的宝藏还在遥远的地方,而这座让休息者暂时歇脚的“化城”只是幻像,休息完后还要继续赶路(指达到真正的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衣里明珠喻

    衣珠喻出自第八品《五百弟子受记品》。经中说,就好像有人来到亲友家中,因喝酒而醉倒。这时亲友便以无价宝珠系在其衣服里面,送给其人。这人醉卧在地竟然一点都不知道。他后来游行到其他国家,为了衣食之需,到处求索,过得很是艰难,若是得到少许财物,便感到十分满足。后来,亲友见到他便说:“你怎么为了衣食竟然如此窘迫。我过去为了让你安乐,以无价宝珠,系在你的衣服里面,现在还在,你竟然不知道,还勤苦如此,以求自活,太愚痴了。你现在可用这个宝珠,换取所需之物,你就会过得如意,不会缺少东西了。”

    这段经文讲穷困的愚夫被富有的朋友赠送宝珠,而愚夫因醉酒不知,仍到处奔波谋生。愚夫喻声闻和缘觉,朋友喻我佛如来,愚夫的醉酒好比被种种烦恼困扰。众生为小乘小果,甚至世俗事务的“衣食忙碌奔波,却不知心里早有佛陀赠与的宝珠——一乘佛法。”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髻珠喻

    髻珠喻出自第十四品《安乐行品》。经中说,比如转轮圣王,想以威力降伏众国,而众小国王并不顺从,这时转轮王便起兵前往讨伐。王见到兵士中有战功之人,心生欢喜,论功行赏,或给予田宅、或城邑、或衣服、或严身之具,或种种金银珠宝。但是,只有发髻中有一明珠,大王起初舍不得送人,怕送人别人会吃惊。但是,转轮圣王见到众兵士立如此大功,于是毫无吝啬地将发髻中的明珠赏赐将士。

    经文中的轮王比喻如来,髺喻二乘权教,珠喻一乘实理。珠在髺中,就如实理为权所隐。这就是说如来于法华会上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就像轮王解髺中之珠以与功臣,所以,以此为喻也。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医子喻

    医子喻出自第十六品《如来寿量品》。经中说,比如一个良医,聪明智慧,善于配制药方,治疗众生之病。这个良医有很多子女。一次,他因为有事到其他国家,他的孩子因为不慎饮用了父亲配制的毒药而中毒。不久,医生回来,众子见到心大欢喜,请求父亲医治。父亲见到孩子如此苦恼,便按照药方,以好医药,色相美味,捣筛和合,让孩子服用。孩子服用之后,病即痊愈。

    经文中的医生比喻如来,众子比喻三乘人。因为诸子无知,饮用毒药,心即狂乱,父亲设方便,让他们服用好药得以治愈。这比喻三乘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施设各种方便,让他们服用大乘法药,迅速除去他们的苦恼,不让他们有各种祸患,所以,以医生之子作为比喻。


发表于 2011-10-10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发表于 2011-10-12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发表于 2011-10-17 1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2-12-1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华三部] 妙法莲华经(法华经)中7个精彩比喻 转帖
发表于 2012-12-1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观世音菩萨!
发表于 2013-7-6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7-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7-8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妙法莲华经是第一方便度人之法,。。。。。。。。。。火宅喻,长者说妄语而无过。要是用楞严经检验妙法莲华经,那妙法莲华经岂不错了。  因此我们读经要知道佛在什么时机说的,想表达什么意思。不要这部经乱印证那部经。打嘴架,。都是佛在不同的机缘下所说。都是对的。要相信佛说的都是对的,佛是不会害我们的。相信照做,就行了。
发表于 2013-7-8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兄啊。不要乱讲话呀。
楞严经,法华经都是第一之经。要深入经藏,愿解如来真实义。

点评

“佛教历史上被尊崇为‘八宗共祖’和‘第二佛陀’的龙树菩萨曾说过——佛陀的精神并不只是剃头、枯坐、辩理、诵经,这只是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带领众生、关心和爱护众生、救度众生才是我们的本份。” “龙树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11 07:08
发表于 2013-7-11 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演程居士 发表于 2013-7-8 19:50
老兄啊。不要乱讲话呀。
楞严经,法华经都是第一之经。要深入经藏,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教历史上被尊崇为‘八宗共祖’和‘第二佛陀’的龙树菩萨曾说过——佛陀的精神并不只是剃头、枯坐、辩理、诵经,这只是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带领众生、关心和爱护众生、救度众生才是我们的本份。”

“龙树菩萨还说——只求自己解脱,与佛陀的教诲根本是背道而驰。”

“所以,不能总呆在寺院里,只寻求自我清净。应明白,那是个学习、修炼的场所,是修行的一个阶段的过程。真正的菩萨是现身说法、济世度人,决不回避社会、回避世人!如果你是个学生,总不能永远蹲在学校里。毕业了,就要走向社会,将你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给社会。把寺院充分利用起来、运转起来,那就活了。只有灵活地运用,才能展现佛法智慧。”

发表于 2013-7-11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风吹拂 发表于 2013-7-11 07:08
“佛教历史上被尊崇为‘八宗共祖’和‘第二佛陀’的龙树菩萨曾说过——佛陀的精神并不只是剃头、枯坐、辩 ...

发表于 2015-6-28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5-6-2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妙法莲华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7 09: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